佛陀正法本意整理佛教基础知识 【业力与轮回】

佛陀正法本意整理佛教基础知识 【业力与轮回】
佛陀正法本意整理佛教基础知识 【业力与轮回】

佛陀正法本意整理佛理基础知识

【业力与轮回】

一、业的定义

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在佛陀未出世之前的古印度,人们对业的解释为‘做事情’。他们认为因为有欲,故有种种的欲向与欲望,我们的意念就有意志与方向,因为有欲向就会造业,有业故有果报。佛教用语中的‘业’特别有‘造作’之意。我们起心动念,对于外境与烦恼,起种种心去做种种行为。行为可分为身,口,意:用身体去做,用口去讲或心里在想,这些都是行动,称为造作,也称为业。这样的一个造作过程,就会招感到将来的果报,从果报来看它的原因,就有所谓业的因;从业的因到业的果报,就有所谓的业力,既是说由业力与外缘配合形成果报,就是所谓的业力。

1、业因:我们再造作时,所做的行为,以及所做的事,称为业因。然而真正的业因是烦恼,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不会造作,故烦恼才是造作(业)的真正之因。

2、业力:我们造作的行为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使我们承受各种果报。比如说我们骂人一分钟,这一行为(业因)一分钟后就已消失,但行为产生的后果,到将来有因缘时,它就形成果报,此称为业力。业力本身没有控制者,没有主宰者,是行为本

身形成的力量。比如说天下雨,大地自然被它淋湿,它有一股令草木旺盛的力量存在着;我们造作各种行为之后,必然会产生后果,将来我们就得要承受各种果报,这就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

3、业果:既是业报。我们过去造业,因缘成熟,就形成果报,称为业报。有了业因,就形成业力,但未必既有果报,因为业力形成果报,要依赖外在的因缘来引发,所谓因缘成熟,既是业力(一般人所说的业因)与众缘配合,而形成果报的;如果没有众缘,就不可能形成果报。故经中常说:‘若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这是佛教中一个很著名的偈语,它的意思是:我们所做的行为(业因),形成了业力,它需要众缘来引发,才会形成果报。如果业因没有形成果报,它的势力可延续到千百劫之久,等到因缘会遇成熟时,我们必定要承受那个果报。

二、业的分类:业可分为很多种类。

1、以身,口,意三业来分。

(1)身业:身体的行动是一种造作,故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业。

(2)口业:用心驱使口讲话,是一种行为造作,故讲话是口业。

(3)意业:我们的思想,也是一种造作,故驱使心去思维事物,就是意业。身,口,意三业的真正造业的主因是意,也既

是我们的心。故有身,口业,必然会有意业存在,有意业未必有身,口业。

2、以业的性质来分。

(1)善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好的果报。

(2)恶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事情,将来会形成恶的果报。

(3)无记业:我们造作的一切行为,它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比如走路,抓痒,这其中无善亦无恶,那只是你身体痒,就很自然,很习惯的抓了一下,这就是无记业。善恶是指我们的心起善或起恶心而言,但有时候并非完全如此。我们有时候会因为愚痴而起善心造恶业。比如说,有人病的很痛苦,你起善心杀了他,杀人是恶业,以后要受恶的果报,但你却以为帮他脱离苦海,解脱了。而实际上这只是使他要受的病苦,延迟到下一世罢了,因为一切人事物的发展规律都在因果规律内,任何人逃不脱因果业报。所以善恶业有时候并不因为我们的心是善或恶,而是要以果报来决定才是最正确的!

3、以共业与不共业来分:

(1)共业:我们造一些业,互相影响,彼此关联,大家一起受果报,称为共业。

(2)不共业:我们造一些业,只影响个人的身心,个人受报,称为不共业。每个人的身心都是不共业所形成的果报,比如我们内心的思维,别人是不能和我们共同享用的;又比如我们共用佛堂来听闻佛法,同住在新加坡等,此皆是我们的共业。但共业中有不共业,比如人有不同的家庭,每个人享用自己的家庭物资,享受自己的家庭生活,这就是共业中的不共业,他们造了某些同样的业,共业组织家庭,就生活在一起,那就是共业。

4、以定业与不定业来分:

业受不受报,有两种情况,即定业和不定业。有一种业是固定的,将来一定要受报的,称为定业。还有一种业是否要受报,或者报轻报重都不一定,那是不定业。判断定业和不定业,可以通过两种情况:一是看你造业的行为是不是故意的是不是罪恶非常深重的,让被伤害的众生嗔恨心极大一定要报复的,怨恨极深的,这类属于定业。反之,无意造的业力,譬如无意踩了一个虫,无意伤害了别人,虽然也造下了业,但这种业力是不定业。将来可能受报,也可能不受报,可能报得重,也可能报得轻。

一个人造了业之后,只有通过忏悔,就像干了对不起他人的事,只要去道歉、赔不是,人家或许会原谅的。假如原谅,业力也就消除了。如果不原谅,或者你也不去求忏悔,甚至还为自己犯下的罪行,自鸣得意,对方就会加深对你的仇视,将来得到的报应就更重了,所以通过忏悔,可以消除业力。

定业难转,除非是造业之人非常至诚的佛前忏悔,遇到大善知识救度,皈依三宝,发菩提心去行六度等种种善根因缘善行,是可以转化部分,佛在世时有一位阿阇世王,他杀父篡位,后来忏悔皈依佛教,在他死后,坠入地狱,但是很快就脱离地狱之苦,这是因为他遇到佛陀,皈依三宝,求佛忏悔等种种善根因缘,使他的定业有如此的改变,但‘坠入地狱’的这一定业一定是要受的。

5、以引业与满业来分:

(1)引业:指决定某一有情在次一生将转生于何处的业称为引业。譬如促使我们生而为人的业,便是引业。引业,是决定今生死后到六道中的某一道出世的关键因素。

(2)满业:我们投生到某一道,必须要有一些业报,使这一生的业报完满,称为满业。我们今世做人,就是过去世造了投生到人道中做人的引业,但每个人的果报都不一样,所以除了引业之外,还有其他的业,这种种业与引业配合起来,才圆满我们这个人生,这些业报,称为满业。又比如我们造很大的善业,可升天,享受天上的果报;如果造了很大的恶业,也可使我们坠落到地狱中受苦,这就是引业,但坠入地狱的每个众生的业报又不同,此为满业。业的分类很多,现在只讲这些,它们之间都有关系,比如身口意三业,又分善恶与无记,就是说身业有善恶与无

记,口业有善恶与无记,意业有善恶与无记。身业有共与不共业;口业有共与不共业;意业有共与不共业,它们之间都有关系。

三、业的活动:

我们造业后,必要受果报,它们的活动过程是怎样的?其实,业的活动就是我们生死轮回的相续,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着,这就是业的活动。我们在受业报的过程中,又再造新的业因。比如说,我们有这样的身体,脑袋和思想,那是过去的业形成的;但是今生的我们仍然利用现世的身心继续造业,故我们的业报不一定都是前世带来的,有些是今世造作,今世受报。比如说抽烟,今生通过一些因缘,你染上了烟瘾;但是今生也可能下决心把它戒掉,这也是业。所谓业是种种行为造作,然后引发其他的因果报应,所以学佛者应该明白业不仅仅都是过去世造作而带来的。我们可通过修身,持戒,修心和修慧,使重业轻受,轻业消除。

如有人认为生病是过去的业报,就不去医治,那就不对。我们今世可造业也可以转变业果,因为不是所有的业都是定业,有许多业是不定业,它是随着不同的因缘而转变相续下去的。我们的业如瀑流,并没有停止不变的业因,这句话怎样讲?有些人以为我们造的业因储藏起来不动,遇到了某一些原因,就形成果报,这是不对的!实际上,是我们造了种种业行为之后,它们互相影响,一直产生变化,延续下去。如果影响他的外缘不够强,它的变化就很小,所以你就以为它不动;如果外缘势力强大,它就形成了一个大的果报。

打个比喻:你小时候打死一只蟑螂,这个业有很多,一个是你的行为,一个是你与蟑螂的关系,更有你当时起的恶念—杀心。这个恶念延续下来到今天,一直在你的心中,但是你把它遗忘了。它一直延续影响扩大,使你将来可能会打老鼠,乃至以后会杀人。但是如果你造了一些善业,如持戒,忏悔等,它又会减小,甚至会消灭。我们眼前所见到的山河大地,屋子,一切花草树木等,都是过去业的活动所形成的果报。它显现在眼前,我们对它内心执著,又升起新的内心造作,以后它又会形成新的果报,所以说山河大地也是我们业的活动与果报。

四、业的造作者:

业的造作者并不是单一的个体,并不是一个‘我’在造业,它的主谋是五蕴当中的‘行蕴’。这个‘行蕴’就是造作的种种心。五蕴的‘行蕴’当中包含着我们的种种烦恼,这些烦恼没有主人,烦恼本身就是烦恼,并不是有一个主人说他有烦恼,也不是有一个人有烦恼,当中没有一个‘我’,他没有一个主宰者。假如我们有修行,断除一些因缘,那烦恼就没有了,故造业者实在是不可得。但是认为没有‘东西’在造业也不对,它是五蕴当中的行蕴中的烦恼在造业。比如说天下雨,大地潮湿了,这是因为雨水弄湿了它,这当中没有主宰者使它潮湿。是无明产生的妄想心驱使‘业’向前继续活动。

我们过去造种种的业形成力量(业力),加上过去与现在种种烦恼的引发,使我们所做的行为向前继续推动。烦恼本身无自性,你今天有嗔心,但明天可能就没有。如果你有修行,嗔心就会消除,所以嗔心没

有主人。实际上,它是五蕴法因缘生灭的相生相续的幻相,既是五蕴之间的种种法互相作用——相生、相互影响一个接着一个的延续下去,就形成了幻相。好像瀑布形成这个例子:水一滴一滴的从高处相生相续地泻下来,就形成了一个我们以为‘瀑布’的幻相。同样的,在我们五蕴身心相生相续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幻相,因为我们有执著,我执,就以为有造业者,有受业者,而实际上业与制造者,只不过是因缘生灭的幻相。既是说造业者,受业者只不过是五蕴的生灭,也就是因缘的生灭幻相罢了。

我们再以瀑布这个幻相来做比喻:有一个瀑布,下面有一块石头,经过长年累月的小滴冲击,石头变得光光滑滑的,你就会说瀑布把石头冲的光光滑滑的。同样的道理,里面并没有瀑布,只不过有很多很多的水滴连续的泻下来,经过了很久,石头就光滑了。并没有一个单一的个体使石头光滑,而是不知几千万滴的水把石头冲的很光滑。同样的道理,五蕴形成我们这个身心,而它又把我们向前推动,使得我们以为有人在造业。

五、业的止息:

修行解脱者,进入无余涅槃后,他今生的果报身都舍掉,不再执取,以后再也不会在三界六道中受生,既是不受后有。业的止息并非把它完全灭除,这是断灭见;或是把所有的业果受完后,业才止息。正确的说法是当业没有烦恼为缘,将来的业果就不会生起。比如说,新加坡的蓄水池里有很多水,你家要装置水管,再开水龙头,自来水才会到你的家

里来。如果没有这些设备,你家就没有自来水。在此比喻中,水管是外缘,蓄水池里的水是业因,业因没有外缘的引发,是不会形成果报的,此称为业的不生。

我们千万别误会,以为解脱者把所有的业完全断除,而是他们没有烦恼为外缘,业果就不能生起。故经中说:此灭故彼灭,此生故彼生。我们现在的烦恼不生起,将来的业有也没有机会生。因为互相因缘作用,有因必须要有缘,缘不生,因就不会生成果报,所以此灭故彼灭。

六、业无自性:

佛法中所讲的‘缘起性空’是最究竟的法。这句话之意是:一切法都是众因缘在生灭,它的本性不可得,其性本空,没有自性,不是永恒存在,是无常的,这是万法的实相,就是空相。业是因为众生执著而有;我们迷惑,在这缘生缘灭的万法中执著而做种种行为与造作,使他向前延续,这其中一无所得,没有东西在生灭。一个有智慧的人去寻求业的生灭相,其实是不可得的,因为它没有一个完整的自相,自体,故业没有自性。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经论上对业的解说:

(1)‘诸业本不生,以无定性故;诸业亦不灭,以其不生故。’这句话之意是:一切业本来不生,只有迷惑者才看到业的生灭。比如我们从淩晨二点到六点,坐在森林里观察‘雾’,我们看到朦胧的雾,观看它何时生灭?又比如我们把冰放在水里,冰慢慢的溶解,它一刹那一刹那溶成水,当你看不到它的形状时,你说它没有了。同样的,我们看到雾

的形状时说有;我们看不到它的形状时说灭。如果我们真正坐在那寻找的话,是看不到它的生;同时等它‘生’出时,再坐在那儿观察:早上阳光照到‘雾’,你也看不到它的灭。

而实际上是没有‘雾’在生,‘雾’在灭。只不过是空气冷了,水分子慢慢的增加凝结起来,我们就看到朦胧的一片,你就认为‘雾’‘生’了。当阳光普照大地,空气热了,水分子慢慢蒸发,‘雾’慢慢不见了,你就认为‘雾’‘灭’了。就是这么一回事,里面没有‘雾’。‘雾’是我们给那片蒙蒙的水份一个名称罢了。

【六、业无自性】

佛法中所讲的‘缘起性空’是最究竟的法。这句话之意是:一切法都是众因缘在生灭,它的本性不可得,其性本空,没有自性,不是永恒存在,是无常的,这是万法的实相,就是空相。

现在让我们继续来看看经论上对业的解说:

(2)‘若诸世间业,从于烦恼出,是烦恼非实,业当何有实。’这话之意是:世间的一切业报都是由于无明烦恼而生,但它本身是不实在的;现在烦恼,待会儿就快乐了,明天又烦恼了。它是变化无常、不实在的。因为业与烦恼幻生幻灭,所以我们才可证悟到解脱。因为业本身是如幻如化的生灭,它没有自性,是不实在的,没有人束缚你,一切都是我们迷惑,执著而认为实有,当我们把这个执著放下,我们就能获得解脱,不会被这个业所转。

七、轮回之迷

我们对轮回产生迷惑的原因:

1、我们生不知来自何处?死不知往哪里去?从出生既有隔阴之谜,不知道将来死了往哪去?结果我们就生起一些邪见,胡思乱想。

2、当我们还活著的时候,听到见到他人讲一些生前死后的事,因为我们本身没有体验,不知是要信或不信?不知是真还是假?

3、世间有很多宗教和学说,在解说人生的来去时,讲法都不一样,我们没办法判断谁是谁非,结果对这个轮回就迷惑,不知道是否有此事。

八、对业与轮回的误解:

有些人相信业、相信轮回,但对业和轮回有误解。

(1)有些人认为佛教的业与轮回,是释迦牟尼佛从印度教的修行者那学习来的,而事实上并不是。业与轮回是世间的真理,因为印度的一些外道先发现,他们演说出来,而释迦牟尼佛是一位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觉悟这宇宙的真理,它所讲演的佛法也必定符和真理,外道把这业与轮回先讲演出来,佛陀也阐释业与轮回的道理,但这并不等于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业与轮回是向外道学习来的。

(2)释迦牟尼佛诠释的业与轮回与外道所讲的不一样:佛教认为业与轮回是无作者、无受者、没有主宰,佛陀说诸法无我,故无造业与受业者;印度外道发现业与轮回的存在,但是却找不出原因,他们认为业与轮回有一个主宰者--大梵天;而佛教认为业与轮回没有主宰,这只是宇宙自然的法则,以佛法来讲,既是‘法尔如是’。

(3)业与轮回是假有的幻相,我们相信业与轮回,但千万别把它当作是实有,它是假有,因缘幻化而有,不实在的。这个业非常,非独立存在。‘业非常’之意既是:有些人认为在百千万劫以前造一个业因,它可以储存不变,留到今世才受报,这就是‘常见’。如果一个东西‘常’,它就不会再变化,故业非‘常’。‘业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此话之意既是:我们造了一个业,它并不是独立形成的,是众多的东西配合成的;即是我们造业时,并非只造了一个业,而是同时造了很多业。这些业之间互相为因缘和合而生成。所谓因缘和合,既是一个东西,并非由单独一个东西生起,而是由很多东西互相配合而形成的。

业也是如此,既然是因缘和合,它不是单一的,不是独立一个存在的,它是由很多东西互相影响,因缘和合而形成的。比如:我们做了一个偷盗的业,人们往往会认为它是单一的行为表现,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它是贪心、有恶朋友、或是没福报,需要它,但又得不到,而造成要偷盗。业是不能断灭的,他一直向前延续,与不同的外缘作用,就有不同的转变。当它转变形成了果报,我们就要受报;它不形成果报,就无需承受了。

所以我们才要精进修行,去转化因缘果报中的因,转化缘,自然能够转化果。

●相信轮回的存在,可从二方面来说:

1.亲自见到轮回:这种情况只有佛能见。

2.依理由证成(未必亲自见到):譬如见有烟必知有火,这是大家所公认无法推翻的。同样的,依理由也可以证明轮回是存在。

●不相信轮回的人,所依据的理由有二:

1.因为没有看到,所以轮回不存在。

2.认为心念由物质而生。

第一点,因为没有看到,所以轮回不存在。——这个理由是不合理的。因为没有看到的事情,不一定不存在。譬如你未曾见过你的高曾祖父,但不代表高曾祖父他不曾存在过。又,你所看到的也不一定存在,譬如同样一座山,昨天所看到的和今天所看到的,你会认为它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它是剎那生、剎那灭,你今天所见的山和昨天所见的并不相同。

第二点,心念由物质而生。——而事实真相并非如此。譬如以现在的科学来讲,精神是依大脑的细胞而生,此论点就是心由物质而生。若以这个概念来说,人死之后,身体腐烂,心识亦应随之而灭。

按照这个理论,那么聪明的父母亲,所生的儿女一定聪明;英俊的父亲、漂亮的母亲,所生的儿女也一定英俊、漂亮。但是以我们所见实际的状况,并非一定如此。如刚才所举的例子:父母各方面的条件都非常圆满,所生的孩子并不如同他的父母的这种状况,除了以佛教所说的「业」来解释之外,没有更合理的答案了。

如何来证明过去、现在、未来,心念的「相续」呢?我们可以从反面来说明,即是,心念若是不能相续,早上的我和下午的我,就应该如同桌子和汽车一样不同体(即二者是不相干的各体),若是如此,早上为我儿,或为我的父母,到了下午就不是我儿,或我的父母了,这情况在

世间上任谁也不会承认的。又早上的我,及下午的我,也不是一。假若是一,那早上的我若快乐,那下午也一定要快乐才对,因为是一。但事实并非如此。因此,你必须承认早上的我到下午的我,其间定有「续流」。

不论是物质或是心,第一剎那与第二剎那绝对不是一,有其续流。由此可推知:此刻的心念一定来自于前一刻,前一刻又来自于更前一刻,如此往上推理,即可以成立这一世的心念,乃至前一世的续流,而这一世的心念,又可相续至未来世,因此,轮回便成立。

如此,亦可成立种如是业因,感得如是果。当下所种的善因,将来必定感得乐果,种的若是恶因,将来也必定感得苦果。又,自己所种的善因,一定会在自己的相续中感得乐果,自己所种的恶因,也必定会在自己的相续中感得苦果。假若缘起因不是如此,那就是「由他生」,若「由他生」可以成立,他人吃饭,我应该会饱,但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当你了解了佛法所说的缘起法真实不虚之时,你就会很精进修行造善业,一点恶业都不敢造。即使无意中所造,也会很努力地去忏悔。

导游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导游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导游基础知识—全国部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导游基础知识英文名称:BasicofTourGuide 课程编码:课程代码:091202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学分学时数:2学分,52学时(理论讲授48学时,实验教学4学时)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管理、导游专业及酒店管理等旅游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分为《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和《山东景点》两个部分,主要向学生讲授与中国旅游相关的民族民俗、宗教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饮食文化、风物特产等人文旅游景观、山东17地市主要的旅游景点等基础知识。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为今后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打下一定的人文基础。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和了解与导游工作密切相关的一些人文、自然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加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达到如下目标: 1、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 2、以导游服务规范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导游知识的运用能力,即课堂讲授内容与行业要求接轨,突出实用性、综合性。 3、加强学生口头表达和对知识掌握能力的训练。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实地考察。两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联系以便保证课程的实用性。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概述(理论讲授4学时)

佛教禅定的几种分类

佛教禅定的几种分类 什么叫禅定呢?大致上说,就是心专注于一个善缘不散乱。 禅定有世间的禅,也有出世间的禅。四禅八定,都属于是世间的——修色界和无色界这些天界的。还有出世间的禅——就是四谛、十二缘起、空性智慧。这些主要是为证得声闻、缘觉、菩萨和佛的果位。 禅定还有有相和无相之分。有相就是小乘,修不净观、慈氏观;还有呼气、吸气观;还有声闻乘的四谛、十六行相;还有缘觉的十二缘起、大乘的三十七菩提分法。这些都属于是有相的禅定。无相的禅定主要就是无我、空性智慧。 禅定还可以分为凡夫行静虑、义分别静虑、缘真如静虑。 第一,凡夫行静虑。修禅定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觉受——乐觉受、明觉受、无分别觉受等等。修行者那个时候执着于乐、明、无分别的觉受,所以是凡夫行,也可以说是一般凡夫的禅定修法。 乐觉受就是内心自然会显现一些喜乐: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事情,但心里也很高兴,感觉非常舒服、快乐,无法言喻。这些觉受叫乐觉受,这是一般的觉受。明觉受就是在禅修的过程中,能看到、感觉到外面的很多东西,如房屋、山等。无分别觉受是修禅修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就是入定的过程中,这些分别念彻底没有了,特意让它生,它也生不起来。但这些觉受也是偶尔的,不是永久的,不能执着。 凡夫行静虑在小乘里主要是不净观等修法,大乘里主要是指慈悲喜舍。这些主要是资粮道的修法。 第二个是义分别静虑,也就是观空性。对无我、空性也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没有达到现量,而是比量的智慧,还会执着于空,这个是义分别静虑,这个时候还有分别念。凡夫行静虑是在资粮道中修的禅,义分别静虑是在加行道中修的禅。 第三个是缘真如静虑,这个时候是现量——寂止和胜观。寂止也就是定,如如不动;胜观就是慧,智慧,了了分明。这两个是同为一体,双运的。这种禅修只相似于佛的那种寂止、胜观,相似于佛的禅定。它也是圆满的,但是还没有真正达到佛的那种境界,所以它叫缘真如静虑。 这三种静虑,都要有正知正见的摄持——心要专注于正知正见,专注于善念不动摇。 很多人现在都注重修禅,但是都没有正知正见,而是那种什么也不想,什么念头也没有,无记的状态。这不是什么高的境界。有些人在无记的状态中也能入定,也能坐好长时间,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没有问题。但这不是四禅八定,连小乘的禅定都不是,更不是我们大乘修行者所要修的禅定。 这样修禅会有两种果报,一个是在三恶道,一个是在三善道。三恶道就是那些冬眠的动物——它们一入眠好长时间都不出来。这也是以前修无记的禅定的一种功夫。为什么在恶趣里面呢?因为他没有断恶行善,没有上供下施,所以不能投生在上三道,只能在三恶道。这个修禅的果报也不会浪费,会在恶趣成熟。如果有一般的断恶行善,也有一定的上供下施,这样修禅的果报是转生在长寿天,也就是无想天。这个果报穷尽的时候,还会堕落,还会下地狱。他在那种禅定中,一直以为那种状态就是解脱,是佛的境界,然后享受那些境界里的一些觉受。有一天业力穷尽了,他自然就会从禅定中来。这个时候知道自己烦恼依旧、习气依旧,还是没有解脱。他不知道自己没有如法修行,于是就对佛法生起邪见:“我学佛了,修行了,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成人高等教育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试卷 1、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2、在试卷规定位置填写考生本人信息,并自觉遵守考试纪律。 3、答题要字迹清楚、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 1、封建社会对帝后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颂扬性称号为() A、尊号 B、年号 C、庙号 D、谥号 2、下列茶叶中,从加工方法来看,属于不发酵茶的是() A、太湖碧螺春 B、铁观音 C、君山银针 D、祁红 3、新石器时代是指() A、打制石器时代 B、母系氏族时期 C、磨制石器时代 D、父系氏族时期 4、秦代万里长城西起于() A、嘉峪关 B、鸭绿江 C、阴山 D、临洮 5、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彩画的最高等级为() A、旋子彩画 B、和玺彩画 C、苏式彩画 D、杭式彩画 6、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属于哪种地貌景观() A、丹霞风光 B、流纹岩地貌 C、岩溶山水 D、砂岩峰林峡谷地貌 7、在园林建筑中,专供读书之用,环境相当隐蔽清幽,尽可能避开园林中主 要游览路线的建筑是() A、榭 B、轩 C、楼阁 D、厅堂

8、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这种形式的屋顶称为() A、庑殿顶 B、歇山顶 C、悬山顶 D、硬山顶 9、享有“天下神品”之称的是() A、洛阳唐三彩 B、淄博美术陶瓷 C、景德镇名瓷 D、宜兴紫砂 10、云锦产于(),因锦文如云,故名。 A、江苏南京 B、四川成都 C、江苏苏州 D、湖南长沙 二、多项选择题(共5分) 1、下列各组菜肴中属于江苏风味的是() A、清炖狮子头 B、清蒸加吉鱼 C、三套鸭 D、蜜汁火方 E、生熘鱼片 2、下列各风景区中,属于丹霞风光的是() A、安徽的齐云山 B、福建的武夷山 C、湖南的张家界 D、浙江的雁荡山 E、河南的嵩山 3、下列民族中,其民居形式为干栏式的有() A、壮族 B、藏族 C、黎族 D、朝鲜族 E、傣族 4、下列自然保护区中属于综合型自然保护区的是() A、长白山 B、天目山 C、阿尔金山 D、庐山 E、九寨沟 5、历史上曾被命名为天下第一泉的有() A、江西谷帘泉 B、杭州虎跑泉 C、济南趵突泉 D、镇江金山泉 E、北京玉泉 三、名词解释(共20分) 1、天干 第2页/共8页

佛教文化考试试题参考以及答案

1.佛教:佛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现象,是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也是由佛教徒及其组织、佛教思想文化和佛教仪式制度三种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佛教既是一种信仰实践,又是一种社会力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佛教文化:是随着佛教发展而形成的历史积淀,是一种历史积淀的宗教文化现象。 2.四吠陀:①《梨俱吠陀》: 含有1017篇长短不一的祭祀圣歌,其中仅十分之一是关於一般世俗的,十分之九皆是宗教的,尤以“礼敬太阳神歌”为最重要,乃为婆罗门僧侣朝夕祷颂的一首。其内容成立的时代不一,最迟则为西元前一千年顷编集而成,此一《吠陀》乃为考察雅利安人最古状态的唯一资料。 ②《莎摩吠陀》: 计收圣歌1549首,为婆罗门僧侣於酒祭时所唱者。 ③《夜柔吠陀》: 此与《莎摩吠陀》大致相同,是教导如何施行祭礼者,所不同的,大部分为《梨俱吠陀》中,尚未出现的独创祭词。 ④《阿闼婆吠陀》: 内容分二十卷,包括731首圣歌。此系雅利安人与印度原居民族接触之后,吸收其若干信仰的要素而后集成,故其多属神咒,为控制神鬼之法,仅少数为歌颂上帝之诗,所以多含迷信色彩。 3.五戒十善:五戒: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 十善:它是以三种身业、四种语业及三种意业所组成的。又称十善道、十善业道、十善根本业道或十白业道。即: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4.三武一周: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周”。北魏时佛教都十分兴盛,大批田产及劳动都佛寺管理,国家的财富大批流入佛寺之中。北魏太武帝在位期间锐志武功,统一长江以北。他初崇佛教,后因受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于440年改年号为太平真君。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北周武帝时期僧徒滥杂,寺庙多币,蛊害百姓社会。北魏末年,佛徒人数有二百万,寺院三万余所,占北魏人口十五份一,佛徒侵占农田,不劳而获,又可逃避租税力役。北周武帝尊崇儒家。安史之乱后,藩镇连年混战,均田制破坏,中央财政日匮,百姓之赋役相对加重,由是百姓借寺院以逃税者渐多。唐代寺院拥有大量土地,贵族扩充庄园,多与寺院僧人相结,加重了国家的负担。唐武宗尚未即位时,已偏好道术。唐武宗为了整顿朝纲、收复失地、稳定边疆,在日益偏信道教的同时,开始了对佛教的整顿。建德三年(574)五月他所召集的佛道辩论会上,经道安、甄蛮、智炫等人的揭发,使周武帝认识到道教的教义虚妄和迷信方术,所以连道教一并罢黜。但他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态度,没有杀人;对高僧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典型题(二)-中国旅游培训网16年内部课程讲义介绍

科目三:《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典型题(二)

多选题 1.道教全真道三大祖庭是(ACE)。 A.北京白云观 B.江西龙虎山上清宫 C.陕西户县重阳宫 D.陕西周至县楼观 E.山西芮城永乐宫

红宝书——第五大项知识点 十九、道教旅游景观的相关知识★★ 全真道三大祖庭?北京白云观、重阳宫、山西芮城永乐宫。 A.北京白云观 是全真道第一丛林,全真道最大派别龙门派祖庭。现为中国道教协会所在地。 C.重阳宫 位于陕西终南山,山内有楼观、老子墓、重阳宫等道教圣迹。重阳宫是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的埋骨处。 E.山西芮城永乐宫 以960平方米元代道教壁画著称于世,有道教壁画艺术宝库之誉,与佛教壁画艺术宝库敦煌石窟交相辉映。

干扰选项 B.江西龙虎山 为正一道祖庭。它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最初修道炼丹肇基之所。龙虎山天师府是第四代后历代张道陵子孙起居之所。龙虎山上清宫是历代张天师的道场和祀神之处。 D. 陕西周至县楼观 位于陕西终南山,山内有楼观、老子墓、重阳宫等道教圣迹。

2.下列道教宫观中传为老子圣迹的是(BD)。 A. 山西芮城永乐宫 B. 陕西周至县楼观 C. 四川青城山祖师殿 D. 四川成都青羊宫 E. 浙江杭州抱朴道院

红宝书——第五大项知识点 十九、道教旅游景观的相关知识★★ B.草楼观(教材P122) 位于陕西终南山。山内有楼观、老子墓、重阳宫等道教圣迹。 相传西周康王时,老子在说经台上为之口授第一部道教经典《道德经》。故草楼观为中国第一座道观,楼观遂有“道观之祖”之美誉。 D.成都青羊宫。 为成都最大、最古老道观。后世视青羊宫为老子圣迹。

佛教基本常识

寺庙建筑 一、寺庙朝向: 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 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 ②西藏(zà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 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 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 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 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 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 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 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 钟楼悬有洪种。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 鼓楼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

2019《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科目三《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通过本科目的考试,考察考生对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国旅游业发展概况、中国历史与文化常识、中国民族与宗教知识、中国自然与地理常识和中国主要旅游客源国概况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程度。 (二)考试内容 1.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辉煌成就 熟悉: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重要会议和重大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掌握:两弹一星、北斗导航、登月工程、FAST大型天文望远镜、大飞机工程等科技成就。成昆铁路、青藏铁路、高速铁路、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港珠澳大桥等建筑成就。 2.中国旅游业发展概况 了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概况。 熟悉:中国旅游业的三大市场、中国旅游日和世界旅游组织。厕所革命、全域旅游、旅游扶贫和文旅融合发展趋势。智慧旅游、在线旅游(OTA)、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等新业态。 3.中国历史与文化常识 (1)中国历史文化 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

熟悉:中国历史各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中国主要科技发明的相关知识。 掌握:中国哲学、文学、戏剧戏曲、中医中药、书画艺术和历史文化常识。 (2)文学艺术 了解:中国汉字的起源及诗词、楹联格律常识。 熟悉:名胜古迹中的著名楹联、历代游记名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掌握:古典旅游诗词名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3)建筑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和基本特征。 熟悉: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成与等级观念。 掌握:宫殿、坛庙、陵墓、古城、古长城、古镇古村、古楼阁、古塔和古桥的类型、布局、特点等相关知识。 (4)园林 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发展。 熟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和分类。 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造园艺术、构景手段和代表性园林。 (5)饮食文化 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及风味流派的形成。 熟悉:中国风味特色菜—宫廷菜、官府菜、寺院菜的特点和代表菜品。 掌握: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特点及代表性菜品;中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大纲

徐州中健科技职业技术学校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学时数:60学时(理论讲授30学时,实践教学30学时) 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性质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管理、导游专业及酒店管理等旅游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向学生讲授与中国旅游相关的民族民俗、宗教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饮食文化、风物特产等人文旅游景观。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为今后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打下一定的人文基础。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和了解与导游工作密切相关的一些人文、自然背景知识。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加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达到如下目标: 1、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 2、以导游服务规范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导游知识的运用能力,即课堂讲授内容与行业要求接轨,突出实用性、综合性。 3、加强学生口头表达和对知识掌握能力的训练。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实地考察。两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联系以便保证课程的实用性。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概述(理论讲授4学时) 了解和掌握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基本概念级基本知识;了解什么是旅游活动及其分类,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了解旅游业、旅游市场的概念及构成;

了解旅游组织及其功能,国际上重要的几个旅游组织。 讲授内容: 1、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2、旅游的概念和旅游活动 3、旅游业的含义级构成、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概况 4、旅游市场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5、旅游组织的概念及职能、中国的旅游组织、国际旅游组织 重点:旅游业的产生;旅游组织的概念及职能、中国的旅游组织、国际旅游组织。 难点:中国的旅游组织、国际旅游组织。 第二章中国历史文化(理论讲授4学时) 掌握中国历史发展概况、与旅游相关的中国历史常识以及中国文化、科技发展概况,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在历史上产生的作用,提高文化素养,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和民族自豪感。 讲授内容: 1、中国历史的发展概况,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我国历史的发展,在不同时间段的文化、科技对历史所产生的作用。 2、历史文化常识,了解历史上主要王朝国号名称的由来,帝王、皇族、皇戚的称谓,了解年、月、日、辰记录方法,了解四时、节气、阴阳、五行、八卦、生肖等古代基本常识。 重点:与旅游相关的中国历史常识以及中国文化、科技发展。 难点:中国历史的发展、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在历史上产生的作用。 第三章中国民族民俗(理论讲授8学时) 了解各民族历史、语言的概况,掌握各民族的人口分布概况,重点掌握汉族的主要传统节日、部分少数民族的民族概况、饮食、服饰、房屋、宗教信仰、代表性食品和主要禁忌等民俗文化知识。 讲授内容: 1、民族、民俗的概况,了解中华民族的人口、分布、语言文字情况,民俗的内涵及属性。

最新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

最新导游基础习题三: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五章 第三章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木构架又包括____、____、____三种结构。
2、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构件包括____、木头圆柱、___、大梁、____、____、屋顶、山墙、____、照壁、窗、屋脊装饰等。
3、“间”指的是________的空间;“开间”指的是_____,
开间越多,等级越高。北京故宫太和殿、北京太庙大殿的开间为___间。
4、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可分为三个等级____、____和____。
5、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窗有___、___、___、___、
___五种。
6、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 7、砖石结构建筑的特点主要指建筑与_____、_____、
_____有关。
8、洛阳桥又名乃安桥,是我国最早采用________法建成的石桥,桥为_______主持建造,工程十分困难。
9、佛塔起源于___,它原为埋葬释迦牟尼舍利而建,由__、
____、____、____四个部分组成。佛塔按造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五种。
10、___塔为唐代楼阁式塔的代表。___塔不仅是我国现存最古最高的一座木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古代木结构建筑。
11、在不同的地理条件下,城市形制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大型古城与_____;南方____城市;南方____城市;
西北____城市;东北____城市。 12、我国最早的坎儿井是西汉时关中平原的_______。
13、中国古代宫殿布局设计的指导思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前宫后苑。
14、华表起源于原始的____,后来人们将木柱竖于交通要道,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故称____或____。不久,君主又让人们在上面刻写意见,称其为____。
15、石狮有_____的作用和_____的作用。
16、铜龟、铜鹤用来象征____,吉祥缸以防____,日晷借指针所生阴影的位置来显示____。角端置于帝座旁,显示______,仙鹤置于帝座侧是表明_____。 17、沈阳故宫分三路,____路系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建,______路是清太宗皇太极所建,乾隆时增建____路。
18、明清两朝皇帝于_____前往天坛祭天,于____前往地坛祭地,在明清以前,历史上许多皇帝都要登五岳之首泰山祭泰山神,称为______。 19、祖庙和社稷坛,建皇城前,按______布局。
20、天坛由内外两重城墙环绕,南边围墙左、右两角成方形,北方围墙左、右两角成弧形,以象征古人“_____”的观念。圜丘用于_______,祈年殿用于___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笔记

第九章导游业务相关知识 第一节交通知识 一、航空客运知识 (一)航空旅行知识 1、航班 三种飞航形式——班期飞行、加班飞行、包机飞行 班期飞行——规定的航线、定机型、定日期、定时刻 航班——定期、不定期 定期——定期;始发站-经停站-终点站;始发站-终点站 2、班次——单位时间内(一周);航班数(去程和回程) ——运量需求和运程 3、航班号: 国内航班——二字英文代号、四位阿拉伯数字 ——第四个数字:单数为去程,双数为回程 国际航班——英文代码、三位阿拉伯数字 (二)机票 1、正常票价的客票有效期为一年 2、儿童票 2周岁至12周岁——50%付款 未满2周岁——10%付款,不占位,每一成人只能随行一名婴儿。 3、确认 国内机票——起飞前二天中午12小时以前 国际机票——72小时前 (三)乘机 1、航班离站前30分钟停止办理手续 2、误机 原航班起飞时间的次日中午12点前办理 可改乘后续航班 退票交付50%误机费 (四)行李规定 1

1、随身携带:体积——不超过20*40*55立方厘米 重量——不超过5千克 2、免费托运:头等舱——40千克 公务舱——30千克 经济舱——20千克 3、不准作为行李运输:仿真手枪(玩具手枪)、管制刀具、利器、凶器等 4、禁随身可托运:菜刀、大剪刀、大水果刀、剃须刀、有尖的手杖、铁头登山杖等 5、不准在托运行李中夹带(不得托运,可随身):重要文件、资料、外交信袋、证劵、货币、汇票、贵重物品等 (五)其他 机舱等级:F——头等舱 C——公务舱 Y——普通舱 K——经济舱 二、铁路交通旅行知识 (一)常识 Z——直快 T——特快 K——快速 L——临客 Y——郊游临客 JY——郊游旅游 (二)车票 半价儿童票 1.1米—1.4米 每一成人旅客可以免费携带一名身高不足 1.1米的儿童,超过一名应买儿童票。 车票遗失:在乘车途中丢失,从发现丢失车票地补票,核收手续费 (三)行李 旅客20千克 儿童(含免费儿童)10千克 外交人员35千克 2

佛教基础知识一百问答题

佛教基础知识一百问答题 1.信仰佛教具备的条件? 应先皈依三宝。三宝是唯一依靠。 2.何为三宝? 佛、法、僧为三宝,以能利益世间,稀有难遇故喻三宝。3.什么是佛宝? 佛宝者,得无上正遍知之人,教主之德号,其义为觉者,所谓:自觉 、觉他、觉行圆满。 4.什么是法宝? 法宝者,具救度世人之道,载于经藏,佛的教育、教授。5.什么是僧宝? 僧宝,是学佛言行,传佛教化之人,其义是和合众。 6.为什么要皈依三宝? 因为佛有无量功德智慧,佛的法有大利益,修之可以解脱生死之苦,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 7.皈依三宝有何功德利益? 皈依佛不下地狱,皈依法不堕餓鬼,皈依僧不堕旁生。 8.除皈依法式外,还有何式? 除皈依法式外,还有礼拜、赞叹、供养、忏悔、发愿等方式。 9.什么是礼拜?

对着佛像、或心想佛前,五体投地,顶礼稽首。 10.什么是赞叹? 以偈颂或诗句,赞扬三宝功德,叹美三宝利益。 11.什么是供养? 以香、花、灯、烛、幢、幡、宝盖、供献于佛,而敬养之。于法僧亦然供养僧众,尚有以衣服、卧具、饮食、汤药等。 12.何为忏悔? 于三宝前,发露己罪,痛责悔改,哀求证明,决不复作。13.什么是发愿? 于三宝前,陈述己愿,立志修行利乐众生,请求加持,令圆满。 14.什么是回向? 此包括在发愿内,以自己所修善行功德,回转向自己发愿处,令速成就有三方面:一.回向佛果,令所行作为成佛之资。二.回向众生,以自己的修行功德施与众生。三.不执事相。15.佛是何国人? 印度古国迦吡罗王子。 16.迦吡罗之国,今为何地? 当今印度境内,名哥尔克波尔,为佛本生地。 17.佛何时出生? 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年生,四月八日诞生。 18.佛的父母是谁?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佛教寺庙布局常识 一、寺庙朝向:中国大部分寺庙都是坐北朝南的。只有个别的寺庙朝向特殊:如:①杭州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②西藏(zàng)大昭寺向西,小昭寺向东。③北京的大觉寺向东。下面不做特殊说明,默认寺庙朝向为:坐北朝南。 二、寺庙大概布局 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毗(pí)卢殿或藏(zàng)(zàng)经楼(阁)、方丈室等。 (1)三门: 佛寺一般多建于山上,所以寺院的外门叫“山门”。又称“三门”,一般由并列的三扇门组成。中间一扇大门,两旁两扇小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总称“三解脱门”。(中门:空门;东:无相门;西:无作门)许多寺院将山门建成殿堂式,至少中间那座大门盖成殿堂式,叫“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尊金刚力士像,形貌雄伟,怒目想向,手持金刚杵以镇慑妖魔鬼怪。左边的力士怒目张口,右边的力士怒颜闭唇。在后期的某些中国佛寺内,金刚力士又换成了“哼哈二将”,那是受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影响的缘故。(闭嘴吧的是“哼”将,张嘴巴的是“哈”将)寺院的门槛绝对不要踩,非常罪过。进寺院时,走哪个门就看你在哪个门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间门而走边门表示谦卑、不功高我慢。在左边就走左门,先迈左脚;在右边就走右门,先迈右脚。进寺礼拜或参观一般以顺时针方向走就可以。因为在古印度以顺时针右绕为吉祥。

(2)钟楼、鼓楼: 进山门之后,有钟、鼓二楼相对。左(东)为钟楼,右(西)为鼓楼。一般早晨先敲钟,以鼓相应;傍晚则先击鼓,以钟相应。钟楼悬有洪种。有的寺院钟下供奉地藏(zàng)菩萨,道明为其左胁侍,闵公为其右胁(xié)侍(shì)。鼓楼置有大鼓。有的寺院供有伽(qié)蓝神关羽,关平为其左胁侍,周仓为其右胁侍。 (3)天王殿: 较大的佛寺都有天王殿。进山门之后,两旁的钟楼、鼓楼和中间的天王殿构成寺庙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有三个重要元素: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驮菩萨。 ①、弥勒佛 天王殿正中为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佛,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竖三世”里的“未来佛”,正确的应该叫“弥勒菩萨”才对。因为他还没有接班,所以还没有成“佛”)。 ②、四大天王 弥勒佛的两侧有四大天王护卫(注:不是四大金刚啊,)佛教里的四大天王和《封神榜》里的不一样,佛教的四大天王不叫魔礼青,魔礼海,魔礼红,魔礼寿。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身青色,名提多罗吒(zhā),手拿宝珠,有的说拿大刀,有的说拿琵琶。统率毗(pí)舍阇(dū)(癫狂鬼)。西方增长天王:身紫色,有的说青色,名毗(pí)流驮(tuó)迦(jiā),手拿金刚杵(chǔ),有的说拿剑,统率鸠(jiū)盘荼(tú)和饿鬼。南方广目天王:身肉色,名毗(pí)流博叉,手持龙(好像也有持蛇的),统率臭饿鬼。北方多闻天王:身青黑色,名毗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试卷及答案(2015年)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试卷及答案(2015年)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总计20分) 1. 我国纬度最高的地区是( ) A.曾母暗沙 B 漠河 C乌苏镇 D喀什乌恰 2. 世界建园最早的皇家御园是( ) A.颐和园 B 避暑山庄 C中山公园 D北海 3. 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皇家园林是( ) A颐和园 B避暑山庄 C北海 D豫园 4. 被联合国专家列为全球六大无污染的自然景区的是( ) A九寨沟 B黄龙 C青山沟 D张家界 5. 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是( ) A乌鲁木齐 B西安 C银川 D兰州 6.有“清凉山”、“华北屋脊”之称的是( ) A恒山 B太行山 C燕山 D五台山 7. 素有七朝古都之称的古都是( )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开封 8. 开创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石窟是( ) A莫高窟 B龙门石窟 C麦积山石窟 D云岗石窟 9.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座佛寺是( ) A大相国寺 B白马寺 C大理寺 D五华寺 10. 我国最早的古塔是( ) A四门塔 B 白塔 C六和塔 D崇圣寺三塔 11. 因特产优质葡萄酒,有“美酒海湾”之称的港口城市是( )

A辽宁大连 B江苏南通 C山东烟台 D广西北海 12. 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的是( ) A上海外滩 B青岛的八大关 C哈尔滨 D浦东开发区 13. 古人称为“金陵第一名胜”的是( ) A玄武湖 B莫愁湖 C太湖 D东湖 14. “中国的比萨斜塔”是( ) A小雁塔 B应县木塔 C 曼飞龙佛塔 D虎丘塔 15. 马可波罗盛赞的“全世界最美丽华贵的城市”是( ) A大都 B杭州 C苏州 D南京 16.自古有“东南第一山”之称的是( ) A雁荡山 B武夷山 C越秀山 D武陵源 17. 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湖是( ) A天山天池 B卡拉库里湖 C达里诺尔湖 D纳木错 18. 古人称之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的是( ) A蓬莱阁 B崂山 C泰山 D普陀山 19. 有“中国的夏威夷”之称的是( ) A香炉湾 B大东海 C牙龙湾 D北部湾 20. 全世界最大的露天青铜坐佛是( ) A乐山大佛 B灵山大佛 C天坛大佛 D卢舍那大佛 二.多项选择:(每个小题3分,共30分) 1.五岳中位于华夏文明中原访古旅游区的有( ) A泰山 B华山 C恒山 D嵩山 E衡山 F五台山 2. 关外三陵是指( ) A昭陵 B福陵 C永陵 D北陵 E东陵 F兴京陵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一章中国历史与文化概念 第一节中国历史发展的概述一、中国古代历史概述 二、中国近现代历史概述 第二节中国古代文化的概述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概述 1、甲骨文、金文与青铜器 2、学术思想与历史学 3、文学 (1) 诗歌 (2) 其他文学式样 4、艺术 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概述 1、数学 2、天文学与农学 3、四大发明 4、中国的传统医学 5、中国的传统药物 (1) 中药材 (2) 中成药 第三节其他与中国历史相关的文化知识 一、历史文化学 1、天干、地支 2、中国古代年、月、日的记录方法 3、二十四节气 4、十二生肖

二、阴阳五行文化知识 1、阴阳 2、五行 三、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科举制度知识 1、教育制度 2、科举制度 四、姓氏文化知识 1、亲属与姓氏 2、名字 3、避讳 第四节中国的书法艺术与文房四宝 第二章中国的旅游资源与旅游区划分 第一节中国的旅游资源及其特点 第二节东北旅游区 第三节华北旅游区 第四节华东旅游区 第五节西北及内蒙古旅游区 第六节华南旅游区 第七节西南旅游区 第三章中国民族及相关文化 第一节中国民族的数量、分布于语言分类第二节汉族和回族 第三节满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和朝鲜族第四节壮族、土家族、苗族和黎族

第四章中国各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 第一节道家 第二节佛教 第三节伊斯兰教 第四节基督教 第五章中国的古代建筑与古代园林 第一节中国的古代建筑 第二节中国的古代园林 第六章中国的饮食文化 第一节中国的饮食文化概说 第二节中国著名的菜系 第三节中国传统的饮品 第七章中国的旅游商品 第一节旅游商品概说 第二节陶瓷品 第三节丝织刺绣品 第四节玉器及其他相关工艺品 第八章中国港、澳、台地区的历史文化与旅游概况 第一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历史文化与旅游第二节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历史文化与旅游第三节台湾省的历史文化与旅游 第九章中国主要的旅游客源国概况第一节亚太地区客源国 第二节欧洲、北美地区客源国 第十章中国古代的对联、诗歌与游记选词第一节对联 第二节诗歌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教案

模块一:中国历史小常识 授课时间9月上旬课 次 1 授课方式理论课课 时 安 排 2学时 授课题目:中国历史小常识 教学目的、要求: 让学生了解中国发展简史,并掌握国号名称的由来,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古代帝王服饰、饮食、医疗、祭祀活动、国号 难点:帝王祭扫活动:大祀中祀群祀、古代官吏选拔制度和科举制度、五行、八卦 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

一、中国发展简史 1、原始社会时期。 2、奴隶社会时期。 3、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 4、封建社会时期。 5、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历史小常识 1、中国国号名称的主要由来。 2、“后、王、天子”, 3、古代帝王服饰、饮食、医疗、祭祀活动。 讲授 4、后妃。 5、皇族。 6、公主、驸马 7、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徽号、 陵号 8、天干、地支 9、年、月、日、辰及其记录方法 10、四时、节(气) 11、阴阳、五行、八卦 12、生肖:十二属相 13、古代官吏选拔制度和科举制度。 14、十三经、四书五经、三纲五常 15、避讳 16、姓、氏、名、字、号 作业和思考题: 1、了解中国发展简史,能列举出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2、熟悉国号名称的由来。 3、牢记历史小常识。 4、了解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和科举制度。

模块二:中国的山地自然景观授课时间9月下旬课次 2 授课方式理论课课时 安排 2学时 授课题目:山地自然景观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熟悉我国地形特点。 掌握山地资源概念及分类、旅游资源特点。 了解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资源赏析。 掌握五岳名山位置、特点、熟悉其主要风景名胜。 掌握四大佛山的位置及主要名胜,熟悉道教名山的名称。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风景观赏山岳旅游地型的类型、风景名胜区的类型。 五岳名山位置、特点及其主要风景名胜。 黄山四绝,道教名山的名称 难点:风景观赏山岳旅游地型的类型、世界遗产的五大类型。 一些人文景观涉及的历史背景四大佛山的位置及主要名胜, 相关的宗教知识 教学基本内容方法及手段

佛法基础知识

问:佛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我前面说过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当时印度许多教派都是有最后解脱的理想的。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Samudayasacca,说苦的消灭灭谛Nirodha”sacca 和灭苦的方法道谛Magga”sacca。佛教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这四圣谛Cattāriariya”saccāni,谛的意义就是真理,而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Paticcasamuppāda。佛 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 问:缘起是什么意思? 答:“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Hetu、缘 Paccaya,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佛曾给“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 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 这四句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问:什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 答: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如师生关系:有老师则有学生,有学生则有老师,无老师则不 成其为学生,无学生则不成其为老师。这是同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问:什么是异时的互存关系? 答:如种子和芽的关系:因为过去先有了种子,所以今天才能有芽生;也因为今天有芽生,过去的种子才名叫种子,这是异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从另一方面看,种子灭的时候也正是芽生的时候,芽生的时候也正是种子灭的时候,在这里,芽和种子的生与灭现象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总之,无论其为同时或异时,一切现象法必然是在某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存在的, 没有任何一个现象可以说是绝待绝对的存在。 问:异时的互存关系是否就是因果关系? 答:照佛教的说法,所谓互存关系,都是因果关系。从异时的互存关系来说,种子是因,芽是果,这是异时因果。从同时的互存关系来说,如以老师为主,则老师是因,学生是果;如以学生为主,则学生是因,老师是果,这是同时因果。这当然是简单地举例,其实因果关系是极其错综复杂的。从这一个角度看,这样的因产生这样的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同是这个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二章中国历史文化重点知识整理 一.世界四大古国:古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 二.古代王朝: 史前时期: 1.距今70万年,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2.距今70万年之20万年前,北京人能直立行走、打造石器、使用天然火,吃熟食。 3.山顶洞人能打造石器、掌握钻孔和磨制技术。能人工取火、缝制衣服。 4.母系氏族公社最为著名有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和西安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主要种植水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饲养家禽,有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制作彩陶和建造简单的房屋。 5.父系氏族阶段代表性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良渚文化。 远古历史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大禹治水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1.公元2070年,夏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2.汤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商。商代农业、畜牧业发达,青铜器铸造和冶炼也达到很高水平。代表作:司母戊大方鼎,出现了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3.周文王和周武王先后建立都城丰京和镐京,史称西周,政治上建立分封制,农业经济上实行国家土地所有制。 春秋战国: 1.春秋得名于鲁国的编年史《春秋》。 2.春秋五霸:齐桓公、楚庄王、秦穆公、晋文公、宋襄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4.秦国守备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水工郑国开凿郑国渠。出现了镶嵌手艺“金银错”。煮盐业兴旺,齐燕的海燕和魏的池盐最为出名。 秦汉: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车轨等。思想上下令焚书坑儒。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收取河套。修建万里长城。修建历史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灵渠。 2.秦末,阶级矛盾激化,发动了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3.项羽刘邦进行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公元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4.汉武帝刘彻颁布推恩令,削弱王权,解除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远征匈奴。修建汉长城。经济上统一使用五铢钱。牛耕铁具的广泛使用。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将西域的名马,葡萄、核桃、胡萝卜引进中国。 5.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夺权,改国号为“新” 6.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曹丕建立魏、刘备建立蜀、孙权建立吴 2.两晋:魏灭蜀,司马炎废魏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316年匈奴攻入洛阳,317年西晋灭亡。同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教案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教案 第一章中国历史小常识(10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了解中国发展简史,并掌握国号名称的由来,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代帝王服饰、饮食、医疗、祭祀活动、国号 难点:帝王祭扫活动:大祀中祀群祀、古代官吏选拔制度和科举制度、五行、八卦(三)本章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发展简史 1、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聚落及其文化,古代传说及“三皇五帝” 2、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禹传子启夏王朝;夏商周历史更替及文化发展。 3、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成就。 4、封建社会时期: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各时期朝代更替,社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科技文化进步。 5、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二节中国历史小常识 1、中国国号名称的主要由来: (1)根据原来的部族名定国名 (2)根据发迹地定国名 (3)根据封爵定国名 (4)根据发迹地特产定国名 (5)根据谶(CHEN)语定国名 (6)根据吉祥文义定国名 (7)以建立者的姓氏定国名 (8)以社会上流行的口号定国名 (9)根据建政权所在地定国名 2、“后、王、天子”,第一个称“皇帝者,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秦始皇:秦王朝 3、古代帝王服饰、饮食、医疗、祭祀活动:冠服、冕服;御膳房。御医,请脉。“五礼”之首——吉礼的帝王祭扫活动:大祀、中祀、群祀 4、后妃: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嫔妃 5、皇族:太上皇、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弟、公主、长公主、大长公主 6、公主、驸马 7、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徽号、陵号 8、天干、地支 9、年、月、日、辰及其记录方法 10、四时、节(气) 11、阴阳、五行、八卦 12、生肖:十二属相

易经入门基础知识

易经入门基础知识 《周易》就是我们要终生学习的,绝对不能认为自己能够全部弄懂《周易》,我们只要能懂《周易》的一点点,就很了不起了。 但就是这一点点对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很重要。本文出自大成国学研究院张成。转载请说明出处。《周易》就是智慧之海,《周易》的每一卦每一爻每一个字,可以说都就是充满智慧,只不过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能不能“悟”到的问题。 周易学习如何入门说明周易重要性的第四句话,就是“生命宝藏”。 在历史上,孔子对《易经》的评价就是相当高的。 还有很多人对《易经》也有很高的评价,像医圣孙思邈就说:“不知易,无以言太医。”一个医生没有学过《易经》,不懂《易经》的原理,她就是不配做真正的医生的。 唐代的名相虞世南,她也说过一句话:“不知易,不可为将帅。”所以之后的统帅,基本上都就是精通《易经》的。 这一句话可以扩展到很多地方,“不知易,无以言军事”,“不知易,无以言外交”,“不知易,无以言教育”。 历史上下几千年,因为《易经》而成就的杰出人物真就是太多了。 我们回顾历史,去瞧瞧周文王、姜太公、孔子、孟子、刘伯温、诸葛亮、毛泽东,她们都学了《易经》。 我们读书,杂七杂八的书您读1000本都不如读一本《易经》,叫做杂书万卷,不如经书一部。 我们现在所读的《易经》,也就就是《周易》。 “周”字本身有三层含义,第一就是周全,它写的东西非常周到、全面。第二就是周期,说这个天地之道,变化的规律,就就是七日来复。第三指朝代,代表周朝。 “易”字也有三层含义,即有“三易”之说,第一就是变易,周易最重要的思想,就就是变易,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情都在变化之中, 里边有很多话进行阐述: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现矣。”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就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第二就是简易,《易经》把世间万事万物讲得很清楚,很简单,但就是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很多事情我们就是在不断地复杂化。 《易经》把“简单”写得很清楚:“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刚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告诉我们,只有容易的,我们才会亲近它,只有简单的,我们才能做得长久,才能做得有功! 第三个就是不易,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会变化,但不就是乱变,会遵守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就是不变的。什么事都有规律,什么事都会变化,这就就是不易之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在我们生活当中,处处都有《易经》的影子,但就是我们普通人,普通老百姓只就是日用而不知; 天下也没有什么特殊的,不过就是“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