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简介

医宗金鉴简介
医宗金鉴简介

医宗金鉴简介

《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医学教科书。《医宗金鉴》这个名字也是由乾隆皇帝钦定的。《医宗金鉴》被《四库全书》收入,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医宗金鉴》有很高的评价。自成书以来,这部御制钦定的太医院教科书就被一再的翻刻重印。《医宗金鉴》全书共分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中比较完善而又简要的一种。全书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时期历代医书的精华。图、说、方、论俱备,并附有歌诀,便于记诵,尤其切合临床实用。流传极为广泛。

公元1739年,乾隆皇帝诏令太医院右院判吴谦主持编纂一套大型的医学丛书。吴谦,字六吉,安徽歙县人,他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的名医。吴谦奉旨后,下令征集全国的各种新旧医书,并挑选了精通医学兼通文理的70多位官员共同编修。历时三年的时间,终于编辑完成。

《医宗金鉴》经过三年时间完成,共90卷,15个分册。即伤寒17卷、金匮8卷,名医方论8卷,四诊1卷,运气1卷,伤寒心法3卷,杂病心法5卷,妇科心法6卷,幼科心法6卷,痘疹心法 4卷,种痘心法1卷,外科心法16卷,眼科心法2卷,针灸心法8卷,正骨心法4卷。该书特点:图、说、方、论俱备,歌诀助诵。细读之有着十分明显的时代性,适应18世纪中国疾病谱。例如:公元17-18世纪,康熙、乾隆由于天花危害甚大,对太医院压力更大,因此,太医院在分科设置上也有明显的反映,如将痘疹作为一科从幼科中分立出来,在《医宗金鉴》中也单独成册,特别还将《种痘心法》作为一卷与幼科心法并列,可见对天花一病的专门研究与防治得到了高度重视,促成幼科被分解为三科。由于接种人痘的推广与普及,天花之危害明显降低,太医院又将痘疹一科合并回幼科。另外,还有对正骨一科整理提高也十分明显,通过《医宗金鉴》的编纂,使中国历代相传的正骨理论与技术更加系统,更将宫廷上驷院绰班 (正骨) 处的丰富经验融为一体,使太医院正骨科与上驷院绰班处合并一处,理论与技术均得到提高。

背诵医宗金鉴法

[标签:标题] 篇一: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 以应变于无穷也. 但其辞旨古奥, 义薀幽深, 条目繁多, 未易领会, 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 1、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2、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3、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 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 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 7、阳明表病脉证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阳明热病脉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 汗出身热脉长洪, 不恶寒兮反恶热, 合柴兼见少阳经。 9、阳明腑病脉证 胃实脉大腑阳明, 大便难兮脾约同, 蒸蒸潮热濈濈汗, 满痛始可议三承。 10、阳明慎汗慎下 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热证无汗亡津液, 燥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欲知定硬识失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 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三、少阳病脉证并治 11、少阳病脉证 往来寒热胸胁满, 脉弦目眩而耳聋, 口苦默默不欲食, 心烦喜呕少阳经, 或渴或咳身微热, 或胁硬痛腹中疼, 或悸不呕尿不利, 舌胎滑白小柴宗。 12、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疫苗研究近千年:最古老痘苗由宋代人发明

疫苗研究近千年:最古老痘苗由宋代人发明 最古老痘苗由宋代人发明 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消灭天花疾病,不是因为我们的医学有多么发达,而是因为我们有足够长的时间使用疫苗,从人痘到牛痘,从个别接种到普遍预防,人类差不多用了900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与英国人功不可没。 1、天花爆发促成宋代人发明痘苗 1970后人群,手臂上都有一块疤,那是接种天花疫苗留下来的。比我们年轻的1980后,胳膊上就没有这个疤了,因为1977年全球最后一名天花患者被治愈之后,天花病毒已灭绝(实验室除外)。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天花作为一种疾病被剿灭。当然,现在小朋友的手臂上也有一块小疤痕,不过那不是接种天花疫苗,而是卡介苗——预防肺结核的疫苗。 天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烈性传染病,至少在人类社会肆虐了3000年的时间(有文字可考的天花瘟疫出现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印度),致死率高达30%。在18世纪末,每年大约有40万欧洲人被天花病毒夺走生命。 天花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是汉代,中国人称之为‘痘疮’。晋代的葛洪记载了天花在中国的一次爆发: “比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创,

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 而天花疫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疫苗,可以追溯到11世纪,是宋代中国人发明的疫苗,叫做“痘苗”。清代医学家朱纯嘏的《痘疹定论》载: “宋仁宗时丞相王旦,生子俱苦于痘,后生子素,召集诸医,探问方药。时有四川人清风,陈说:峨眉山有神医能种痘,百不失一。不逾月,神医到京。见王素,摩其顶曰:此子可种!即于次日种痘,至七日发热,后十二日,正痘已结痂矣。由是王旦喜极而厚谢焉。” 清代的官编医书《御纂医宗金鉴》也说:“古有种痘一法,起自江右,达于京畿。究其所源,云自真宗时峨眉山有神人出,为丞相王旦之子种痘而愈,遂传于世。” 2、时苗:利用患儿身上的脓汁作为痘苗 最早的天花疫苗接种方法,是利用天花患儿身上的痂或脓汁直接作为痘苗,吹到接种者的鼻孔内,使之感染天花病毒,出一次症状略轻的痘,从而获得对天花的免疫力。这一种痘法也叫做“人痘法”,跟后来的“牛痘法”相区别。作为痘苗的痂或脓汁,叫做“时苗”,跟后来的“熟苗”也不一样。 可以想象,用“时苗”接种的人痘法,一开始的风险是非常大的,跟被自然传染了天花几乎没什么差异,“苗顺者十无一死,苗凶者十只八存”,接种的致死率约20%。

医宗金鉴之删补名医方论

医宗金鉴之删补名医方论 古医方得人乃传,非人勿言。故扁鹊、仓公皆称禁方不轻授人,诚重之也。后汉张机著《伤寒杂病论》,始立众方,公之天下。故建安以前,苦于五方;元丰而后,虽有局方,漫无指归,不可为法。今博集《金匮》《千金》《外台》诸书及王好古、李杲、刘完素、朱震亨、张从政、薛己诸方之佳者,采录成编。然方论始于成无己,近代则有吴琨、李中梓、柯琴、汪昂诸家,于医方虽各有发明,但其间或有择焉未精、语焉未详者。复推其立方之意,综其简要,删繁补阙,归于明显,名之曰:删补名医方论,以昭示来兹云。 独参汤治元气大虚,晕厥,脉微欲绝,及妇人崩产,脱血,血晕。 人参分两随人、随证 【集注】柯琴曰:一人而系一世之安危者,必重其权而专任之;一物而系一人之死生者,当大其服而独用之。故先哲于气几息、血将脱之证,独用人参二两,浓煎顿服,能挽回性命于瞬息之间,非他物可代也。世之用者,恐或补住邪气,姑少少而试之,或加消耗之味以监制之,其权不重、力不专,人何赖得以生乎?如古方霹雳散、大补丸,皆用一物之长而取效最捷,于独参汤何疑耶! 【按】若病兼别因,则又当随机应变,于独参汤中加熟附补阳而回厥逆,或加生地而凉血止吐杻,或加黄芪固表止汗,或加当归固血之脱,或加姜汁以除呕吐,或加童便以止阴烦,或加茯苓令水化津治消渴泄泻,或加黄连折火逆冲上治噤口毒痢。是乃相得相须以有成,亦何害其为独哉?如薛己治中风,加人参两许于三生饮中,以驾驭其邪,此真善用独参者矣。 参附汤治阴阳气血暴脱等证 人参附子(制) 水煎服 【集注】先身而生,谓之先天;后身而生,谓之后天。先天之气在肾,是父母之所赋;后天之气在脾,是水谷所化。先天之气为气之体,体主静,故子在胞中,赖母息以养生气,则神藏而机静;后天之气为气之用,用主动,故育形之后,资水谷以奉生身,则神发而运动。天人合德,二气互用。故后天之气得先天之气,则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气,始化化而不穷也,若夫起居不慎则伤肾,肾伤则先天之气虚矣。饮食不节则伤脾,脾伤则后天之气虚矣。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补后天之气无如附子,此参附汤之所由立也。二藏虚之微甚,参附量之为君主。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气于命门之内,方之最神捷者也。若表虚自汗,以附子易黄芪,名人参黄芪汤,补气兼止汗。失血阴亡,以附子易生地,名人参生地黄汤,固气兼救阴。寒湿厥汉,以人参易白术,名术附汤,除湿兼温里。阳虚厥汉,以人参易黄芪,名芪附汤,补阳兼固表。此皆参附汤之转换变化之法也,医者扩而充之,不能尽述其妙。生脉饮治热伤元气,气短倦怠,口渴出汗。 人参麦门冬五味子 水煎服 【集注】经曰:大气积于胸中,则肺主之。夫暑热伤肺,肺伤则气亦伤矣。故气短、倦怠而喘咳也。肺主皮毛,肺伤则失其卫护,故汗出也。热伤元气,气伤则不能生津,故口渴也。是方君人参以补气,即所以补肺。臣麦冬以清气,即所以清肺。佐五味以敛气,即所以敛肺。吴琨云: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备矣。名曰生脉,以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李杲谓:夏月服生脉饮,加黄芪、甘草,名生脉保元汤,令人气力涌出;更加当归、白芍,名人参饮子,治气虚喘咳,吐血扭血,亦虚火可补之例也。 保元汤治男妇气血之总方也。婴儿惊怯,痘家虚者,最宜。 黄芪三钱人参二钱甘草一钱肉桂春夏二三分,秋冬六七分 上四味,水煎服。

医宗金鉴

一、感冒病状歌 伤风感冒风伤肺,发热憎寒头痛疼;有汗嚏涕脉浮缓;速风解表欠从容。 治感冒药方 第一方:杏苏饮汤 杏仁10克,紫苏10克,前胡10克,桔梗10克,枳壳6克,桑皮10克,黄芩10克,炎草6克,麦冬10克,贝母6克,橘红10克。 方法:水煎服。 第二方:金沸草散 金沸草散微伤风,细辛荆芥半夏同,旋复前胡生甘草,生姜红枣赤茯苓。 细辛3克,荆芥10克,半夏10克,旋复花10克,前胡10克,生甘草6克,赤茯苓10克,生姜3片,红枣7个, 方法:水煎服。 第三方:参苏饮汤 参苏饮治感冒风寒,参苏葛前陈皮煎,桔茯木香枳壳甘,生姜红枣半夏全。 人参6克,紫苏10克,葛根10克,前胡10克,陈皮10克,桔梗6克,茯苓10克,木香10克,枳壳6克,炎草6克,半夏10克,生姜3片,红枣7个。 方法:水煎服。 第四方:柴葛解肌汤 柴葛解肌解三阳,葛根柴胡白芷羌,桔梗石膏芩赤芍,甘草煎服自安康。

柴胡10克,葛根10克,白芷10克,羌活10克,桔梗10克,石膏10克,黄芩10克,赤芍10克,甘草6克, 方法:水煎服 第五方:大柴胡汤 大柴胡治邪传经,少阴阳明表里,柴胡黄芩赤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同。 柴胡10克,黄芩10克,赤芍10克,半夏10克,枳实10克,大黄6克, 方法:水煎服 二、感冒伤寒病状歌 感冒伤寒表感寒,发热恶寒而无汗,头痛身痛脉浮紧,呕逆烦渴病邪传。 第一方:九味羌活汤 伤寒初起羌活汤,苍芷芎细合羌防,生地芩草姜葱入,便秘之时加大黄。 苍术10克,白芷10克,川芎6克,细辛3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生地10克,黄芩10克,甘草6克,大黄6克,葱姜引子。 方法:水煎服 第二方:双解通圣汤 伤寒热盛通圣汤,表里两解麻硝黄,归芍芎术膏滑桔,

医宗金鉴

医宗金鉴 清·吴谦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十四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饮食,食即吐蛔,下之利不止。 [按]此条是《伤寒论》厥阴经正病,与杂病消渴之意不同,必是错简。 寸口脉浮而迟,服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荣气竭。 [按]此条当在《虚劳篇》中,错简在此。 [注]寸口,通指左右三部而言之,浮而有力为风,浮而无力为虚,按之兼迟,即为虚劳之诊,故主卫外荣内虚竭也。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传,即为消渴。 [按]“而大坚”句不成文,“大”字之下当有“便”字,必是传写之遗。 [注]趺阳,胃脉也。胃脉浮盛,按之而数,为胃气热,故善消谷也。火盛消谷,则大便必坚;气盛消水,则小便必数,故溲数即坚也,坚数相传,即为消谷消渴之病。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饮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注]此复申上条大便坚、小便数之义也。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注]饮水多而小便少者,水消于上,故名上消也;食谷多而大便坚者,食消于中,故名中消也;饮水多而小便反多者,水消于下,故名下消也。上、中二消属热,唯下消寒热兼之,以肾为水火之藏也。饮一溲一,其中无热消耗可知矣。故以肾气丸从阴中温阳其阳,使肾阴摄水则不直趋下源,肾气上蒸则能化生津液,何消渴之有耶! [集注]程林曰:小便多则消渴。经曰:饮一溲二者不治。今饮一溲一,故与肾气丸治之。肾中之动气,即水中之命火,下焦肾中之火,蒸其水之精气,达于上焦,若肺金清肃,如云升雨而降,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自无消渴之患。今其人必摄养失宜,肾水衰竭,龙雷之火不安于下,但炎于上而荆肺金,肺热叶

(完整版)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伤寒心法要诀 卷一 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千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阳明表病脉证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阳明热病脉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汗出身热脉长洪,不恶寒兮反恶热,合柴兼见少阳经。 阳明腑病脉证 胃实脉大腑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蒸蒸潮热汗,满痛始可议三承。 阳明慎汗慎清慎下 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热证无汗亡津液,燥渴仍从白虎痊,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欲知定硬识矢气,不转微涩下之冤。舌滑尿白小便数,便硬休攻导自安。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少阳脉证 往来寒热胸胁满,脉弦目眩而耳聋,口苦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少阳经,或渴或咳身微热,或胁硬痛腹中疼,或悸不呕尿不利,舌苔滑白小柴宗。 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胸烦不呕去参夏,加蒌若渴半易根,腹痛去芩加芍药,心悸尿秘苓易芩,胁下痞硬枣易蛎,不渴微热桂易参,咳去参枣加干味,小柴临证要当斟。 少阳禁汗禁吐禁下 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甚则吐下利不止, 水浆不入命难生。 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胸满热烦栀子豉,痞硬冲喉瓜蒂平,发热恶寒肢烦痛,微呕支结柴桂宁。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痛硬大柴攻,误下柴胡证仍在,复与柴胡振汗生。 三阳合病并病 合病两三经同病,并病传归并一经。二阳合病满喘发,自利葛根呕半同。太少利芩呕加半,明少弦负顺长生,滑数宿食大承气,三阳合病腹膨膨,口燥身重而谵语,欲眠合目汗蒸蒸,遗尿面垢参白虎,浮大汗下禁当应。二阳并病汗不彻,面赤怫郁大青龙,表罢潮热手足汗,便难谵语大承攻。太少头项痛眩冒,心下痞硬如结胸,禁汗吐下惟宜刺,谵惊不食利多凶。 三阴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三日三阳尽,热微烦躁入阴传,其人能食而不呕,脉小尿清为不传。 太阴阴邪脉证 太阴阴邪沉迟脉,吐食腹满有时疼,手足自温利不渴,理中汤主悸加苓,腹满去术加附子,吐多去术加姜生,虽吐下多还用术,渴欲得水倍术宁,欲作奔豚术易桂,干姜寒倍参腹疼。 太阴阳邪脉证 阳邪嗌干腹满痛,误下时痛大实疼,大承桂枝加芍大,脉弱芍大当审行。 太阴阳明表里同病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是寒虚气上从,腹满不减不大便,转属阳明乃可攻。 少阴阴邪脉证 少阴阴邪脉沉细,背寒欲寐口中和,咽痛腹痛骨节痛,厥利清谷四逆瘥。 少阴阳邪脉 少阴阳邪沉细数,口燥咽干大承汤,少阴心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是主方。 少阴太阳表里同病 少阴脉沉反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若二三日无里证,减辛加草用之良。 厥阴阴邪脉证 厥阴阴邪微细厥,肤冷脏厥躁难安,囊缩舌短苔滑黑,四逆当归四逆先,少满痛厥姜萸入,蛔厥静而复时烦,得食而呕蛔闻臭,烦因蛔动乌梅丸。 厥阴阳邪脉证 阳邪热厥厥而热,消渴热气撞心疼。烦满囊缩舌焦卷,便硬尚任大承攻,四逆不分四逆散,咳加姜味下利同,悸加桂枝腹痛附,下重薤白秘尿苓。 少阴厥阴外热里寒脉证 少阴里寒外热证,面赤身反不恶寒,厥利清谷脉微绝,通脉四逆主之先,利止参加脉不出,葱入面色赤炎炎,腹痛加芍咽桔梗,呕加圣药用姜鲜。 1

论文:中国疫苗防疫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中国疫苗防疫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摘要:中医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自古就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疫苗防疫体系。今天,中国的科学家们在经过了最初的学习与模仿阶段后,如今不仅跟上了世界一流国家的步伐————能够自主生产大多数主要疾病的疫苗,更是在一些疫苗防疫领域有了领先世界的水平。本文综合回顾了中国古代疫苗、防疫方面的历史与成就,以及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获得的疫苗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最后对今后可能的疫苗发展方向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中国;疫苗;防疫;古代;历史;现状;未来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回顾人类走过的历程,人类总会在不经意间遭受着这样或那样的疾病。但是,尽管人类倍受各种疾病的煎熬却并没有屈服与退缩,而是在阵阵的疼痛中一次又一次地踏上悲壮的征途。正因为如此,人类才得以生存、延续与发展! 面对疾病中最骇人听闻的瘟疫————急性传染病,人类曾经束手无策:在19世纪以前,瘟疫给人类带来的只有死亡和恐惧,被感染上的人,就只有等待命运的安排。抹一把鼻涕、感到头痛或腹部疼、拉一次肚子,或许就是死亡的第一征兆。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疾病、随处可见的死亡,无计可施的人们开始把自己锁在家里,或弃城而走,但在瘟疫的肆虐下,即使那些边远的村庄也难以逃出死亡的魔掌。在付出了无数鲜活生命的代价后,通过细致的观察与理性的规律总结,并在其它科学技术的辅助之下,人们终于找到了能够扼住瘟疫这个恶魔的喉咙的武器————疫苗。 中国的历史悠久,疫苗与防疫在中国也有着很长的历史。如今,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疫苗研究已经在一些领域站在全球科研的最尖端。 一.中国疫苗防疫的昨天 作为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中国的历史上也有许许多多瘟疫的记载,诉说着曾经的哀鸿遍野、人间炼狱。幸好在中国有着中医这门至今都无法完全用现代科技解读,却又经过无数次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崇尚“天人合一”的玄奥的医学,在它的帮助下,勤劳而智慧的中国古代人民有了一份生命的保障。 1.中国古代防疫思想 中国古代的防疫思想是很丰富的,以《周易》为例,该书在2500年前就提出了一些涉及防疫的思想。孔子认为《周易》是与忧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在《系辞下》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 。 属以早晚视其医药饮食,无令失时,故人多得活。” 古代经常发布疫情消息。地方官员密切注意疫情,朝廷要求各地及时上报疫情。《魏书•世宗宜武帝纪》载其诏文,要求“郡县备写,布下乡邑,使知救患之术耳”。《明史•五行志》对死者记载得很详细,记载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疫死七万八千四百余人,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山东疫死四千一百二十八人,这说明古代对疫情有详细的统计。《清史稿•灾异志》对疫情记载得特别详细,大大小小的疫情有一百多次。 4.疫苗防疫研究与成果 4.1人痘 人痘接种术始于何时、何人,至今是一个谜。董玉山在《牛痘新书》中说:“考上世无种痘,诸经自唐开元间,江南赵氏,始传势苗种痘之法”。这条资料有时代,有姓氏,有具体种痘方法,但缺少细节。本书成书较晚,所引资料未见之他书,是一个存疑孤证。唐代发明人痘接种并非完全不可能之事,《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用脓汁接种以防治一些疗肿疣疵的方法;在

医宗金鉴·中风篇整理

医宗金鉴·中风总括 中风总括 歌诀 风从外中伤肢体痰火内发病心官 体伤不仁与不用心病神昏不语言 当分中络经腑脏更审虚实寒热痰 脱证撒手为脾绝开口眼合是心肝 遗尿肾绝舞声肺闭证握固紧牙关 初以通关先取嚏痰壅不下吐为先 病因病机 外风 人的体质虚弱,贼风乘虚侵入,中伤四肢躯这就称为中风。 内风-痰火 痰火热盛的时候,能产生内风;内风煽动,痰火上犯心包,也能成为中风。 中风轻症的感到舌本转动不灵活,语言难出:严重的可出现昏迷,不省人事。 辩证 依邪中深浅分症候类型:分中络、中经、中腑、中脏。 中络、中经属中风轻症 中络多见步履沉重,肌肤麻木不仁(感觉迟钝)口眼歪斜等; 中经可出现四肢瘫痪不用 中腑、中脏属中风的重症 症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 这时又应当辨别闭、脱。脱,是指真气外脱;闭,是指邪气内闭。 脱证的症状撒手为脾绝、开口眼合是心肝气绝、遗尿肾绝、舞声 肺,总起来是五脏阳气暴脱的现象。 闭证则是两手握固,紧牙关 辨夹虚、夹实、夹寒、夹热、夹痰等的兼症。 治疗原则 初以通关先取嚏 有嚏可治,无嚏多死。 口噤者,用开关散,擦牙软之。

痰壅不下吐为先 痰涎壅盛,用诸吐法涌之。若口噤不开,汤药不能下咽者,插鼻管送药。 中风死候(中风病预后判断) 歌诀 寸口脉平卒中死,生气独绝暴脱之 五脏几息呼吸泯,譬如堕溺岂能期 脉来一息七八至,不大不小尚能医 大小浮昼沉夜死,脉绝不至死何疑 脱症并见皆死候,摇间上窜气长嘘 喘汗如油痰拽锯,肉脱筋痛发枯直 本节讲述了中风预后不良的情况与病机。 预后不良情况 寸口脉如平常,忽然中风。 者是因为中邪较重,风邪闭九窍,生气暴脱而死亡的。由于这种突 发的中风,好像失足落水溺死一样,事先难以预料而且凶险。 脉浮大而疾,真气外脱 沉微细数,阳气衰竭 中风伴有各种脱证情况 颈强摇头,张口吹气,气喘,汗出如油,喉间痰鸣如拉据声,四肢臀部肌肉 消瘦将尽,全身筋脉抽痛,头发枯燥失于柔软等都属中风的凶症。 预后稍好 脉数而且脉形不大不小,元气未绝,可治。 附方证19条 开窍方 通关散开关散熏鼻法解语法 通关星皂细荷半,开关乌梅冰片南,巴油纸皂烟熏鼻,龟尿舌下点难言。 [译注]中腑中脏多见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舌强难言等症状,本条所列的方 药是具有开窍、开牙关、开声的作用。通关散治中风昏迷,不省人事,用药 未少许吹入患者鼻孔内,使其打嚏,以达到开通窍道的作用。开关散治牙关 紧闭,不能语言,不能进食,用消纱布蘸药未擦牙,有松缓牙关的作用。再 有用巴豆油浸过的纸,卷上皇角未,烧烟重鼻,也有开窍的作用。古人治中

中医

文件目录名 : 二续名医类案.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名医类案正续. 名医类案. 续名医类案. 清宫医案研究. 《伤寒论》求是(陈亦人). 《伤寒论》中三阴病之我见. 当代医家论经方. 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何绍奇. 海峰验方集. 黄石屏. 几种中医简易诊断法. 金针梅花诗抄. 经方临证集要. 经方使用标准. 经方验. 临床辩证施治备要. 临证秘验录-朱晓鸣. 六经辨证与方技新析. 脉学心悟. 名老中医之路(二). 名老中医之路(三). 名老中医之路(一).

命门学说应用荟萃. 内经气学概论. 欧阳锜. 伤寒赋. 伤寒论方歌歌括. 伤寒论方证证治准绳. 伤寒论类药注疏. 伤寒论临床实验录. 伤寒论十四讲. 伤寒论汤证论治. 伤寒论通俗讲话. 伤寒论与临证. 伤寒名案选新注.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伤寒心悟,t88t88. 伤寒质难. 手相手纹手诊. 思考中医. 孙秉严治疗肿瘤临床经验. 胎病论浅谈. 太素脉秘诀. 王鹏飞儿科临床经验选. 温病三字经. 温病医方撮要. 新编耳穴望诊彩色图谱.

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 医宝秘囊-王成德.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治验回忆录. 中国膏药学. 中国医药百科全书. 中华道家修炼学上、下. 中医大辞典. 中医妇科临证备要. 中医十大类方. 中医外感三部六经说——《伤寒论》医理探源. 仲景方与临床. 朱南孙医案选. 滋阴论-章真如. 麝火疗法. 御纂医宗金鉴医宗金鉴. 张山雷医集张山雷医集. 中华本草中华本草 . 中药研究文献摘要中药研究文献摘要. 百药效用奇观. 本草纲目.

本草三家合注. 常用中药名与别名手册. 虫类药的应用. 附子的研究. 临证用药经验-龚士澄. 实用中药炮制学. 现代本草纲目上下卷. 小柴胡汤证研究-林伯良. 张仲景对药集. 中国中草药配伍大全. 中国中草药配伍大全正文. 中药彩色图集. 中药学上下册. 《伤寒论》疑难解读-李心机. 标本中气. 传世藏书. 串雅内外编. 存存斋医话稿@zhangdog. 读过伤寒论. 桂林孤本伤寒杂病论. 何仲皋《脏腑通》解说. 红炉点雪-龚居中.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活人书-朱耾.

《医宗金鉴》附外治方

《医宗金鉴》附外治方 附外治方 方剂:焮肿膏方 腻粉少许黄蜡代赭石(研)各五钱细磁末黄柏(细末)麻油各一两 上为极细末,入铜杓内,入油蜡同煎为膏,涂患处。 紫金膏方 炉甘石(炉甘石入大银罐内,盐泥封固,用炭火□一炷香,以罐通红为度,取起为来,用黄连水飞过,再入黄芩黄连黄柏汤内,将汤煮干,以甘石松花色)四两黄丹(入锅内,炒黑色,用草试之,草灼提起,如此三次,研极细末水飞)四两硼砂(研细飞过)三钱朱砂(研细飞过)三钱轻粉五分青盐(水洗水泥)五分珍珠三钱白丁香(乳汁化开,去渣)五分没药五分乳香五分海螵蛸(去皮研细)二钱桔矾五分□ 砂五分当归(研细)五分川芎(研细)五分黄连(研细)五分甘草(研细)五分麝香五分冰片五分如法炮制,各研极细无声,用好白蜜十五两,入锅内,熬去沫,只用白蜜十两,先下炉甘石搅匀,次下黄丹搅匀,再下诸药,不住手搅匀,如紫金色,不粘手为度。 石燕丹方

炉甘石(炉甘石入大银罐内,盐泥封固,用炭火□一炷香,以罐通红为度,取起为末,用黄连水飞过,再入黄芩黄连黄柏汤内,将汤煮干,以甘石如松花色)四两硼砂(铜杓内同水煮干)石燕琥珀朱砂(水飞) 各取净末一钱五分鹰屎白(如无、白丁香代之)一钱冰片麝香各分半 右为极细末,研至无声,每用少许,水蘸点眼大眦。 枯涩无泪,加熊胆、白蛋。血翳,加真阿魏。黄翳,加鸡内金,风热翳,加蕤仁。热翳,加珍珠、牛黄。冷翳,加附子尖雄黄。老翳,倍硼砂,加猪胰子。 摩风膏方 黄连细辛当归杏仁(去皮、尖,为霜)防风松脂各五钱白芷黄蜡各一两麻油四两先将蜡油溶化,前药共研为细末,慢火熬膏,贴太阳穴。 摩障灵光膏方 黄连(锉如豆大,童便浸一宿,晒干为末)一两黄丹(水飞)三两当归(酒洗)二钱麝香五分乳香五分轻粉一钱矿砂一钱白丁香一钱龙脑一钱海螵蛸(俱另研细末)一钱炉甘石(以黄连一两,煎水淬七次,研细)六两先用好白蜜十两,熬五七沸,以净纸搭去蜡面,除黄丹外,下余药,用柳搅匀;次下黄丹再搅,慢火徐徐搅至紫色,却将乳香、麝香、轻粉、□砂和匀,入上药内,以不粘手为度。

背诵医宗金鉴方法

背诵医宗金鉴方法 篇一:医宗金鉴之伤寒心法要诀(背诵版)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 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赅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 以应变于无穷也. 但其辞旨古奥, 义薀幽深, 条目繁多, 未易领会, 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者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一、太阳病脉证并治 1、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2、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 3、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 4、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 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 5、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 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 6、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 二、阳明病脉证并治 7、阳明表病脉证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8、阳明热病脉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 汗出身热脉长洪, 不恶寒兮反恶热, 合柴兼见少阳经。 9、阳明腑病脉证 胃实脉大腑阳明, 大便难兮脾约同, 蒸蒸潮热濈濈汗, 满痛始可议三承。 10、阳明慎汗慎下 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热证无汗亡津液, 燥渴仍从白虎痊。 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欲知定硬识失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 便硬休攻导自安. 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三、少阳病脉证并治 11、少阳病脉证

李可及火神派、气一元论学习书籍列表

李可及火神派、气一元论学习书籍列表 一、李可及弟子系列著作: 1、跟师李可抄方记肿瘤篇(张涵)2010 2、跟师李可抄方记:危重症篇(张涵)2014 3、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2004 4、李可临证要旨1-孙其新着-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 5、李可医案处方集-雒晓东孙其新2013 6、刘力红-思考中医2006 7、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李阳波、刘力红)2005 8、人体阳气与疾病·田原(访李可)2008 二、李可列学习书单 9、郑钦安医学三书-中医火神派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 10、《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彭子益2007、《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集》-彭子益2009 11、《四圣心源》《伤寒悬解》《金匮悬解》黄元御 12、伤寒论类方汇参-左季云1957清晰版 13、杂病治疗大法-左季云1985 14、左季云证治实验录 15、御纂医宗金鉴(全本)清代-吴谦等著 16、黄元御医学全书 17、陈修园医学全书 三、伤寒杂病论基础: 1、《重读中医经典丛书—伤寒论临床精要》(超清版)2010(是近年较好的基础书,邓老推荐) 2、《重读中医经典丛书—金匮要略临床精要》(超清版)2010 3、《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伤寒论白话精解》(高清版)2010 4、《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金匮要略白话精解》(高清版)2010 5、《伤寒论译释》.第四版.南京中医药大学.陈亦人主编2010 四、高阶学习 18、《伤寒论临证指要》-刘渡舟-1999 19、《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方正对应临床实录》鲍艳举(胡希恕名家研究工作室)2012 20、《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张横柳.吴政栓.许国敏.扫描版2006 21、《再传伤寒论》.韩世明编着.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22、《曹氏金匮伤寒发微合刊》(曹颖甫)1956

名医徐大椿开的中医书目

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今将学医必读之书并读法开列于下,果能专心体察,则胸有定见。然后将后世之书遍观博览,自能辨其是非,取其长而去其短矣。 《灵枢经》此明经络脏腑之所以生成,疾病之所由侵犯。针灸家不可不详考,方脉家略明大义可也。 《素问》此明受病之源及治病之法,千变万化,无能出其范围。如不能全读,择其精要切实者,熟记可也。 《伤寒论》此一切外感之总诀,非独治伤寒也。明于此,则六淫之病,无不通贯矣。 《金匮》此一切杂病之祖方,其诸大症,已无不备。能通其理,天下无难治之病矣。 《神农本草》《神农本草经》止三百六十种,自陶宏景以后,药味日增,用法益广。至明李时珍《纲目》而大备,其书以《本经》为主,而以诸家之说附之。读者字字考验,则能知古人制方之妙义,而用之不穷矣。 《外台秘要》、《千金方》二书汇集唐以前之经方、秘方,及妇科、儿科、外科,无所不备,博大深微。必明乎《灵》、《素》、仲景之书,方能知所审择,不至泛滥而无所适从矣。 妇科、儿科妇人除经、带、胎、产之外,与男子同。小儿除惊、痫、痧、痘而外,与老壮同。所以古人并无专

科。后人不能通贯医理,只习经、产、惊、痘等方药,乃有专科。若读前所列之书,则已无所不能,更取后世所著《妇人良方》、《幼幼新书》等,参观可也。 外科其方亦具《千金》、《外台》,后世方愈多而法愈备。如《窦氏全书》、《疡科选悴》,俱可采取。惟恶毒之药,及轻用刀针,断宜切戒。 御纂《医宗金鉴》源本《灵》《素》,推崇《伤寒论》《金匮要略》,以为宗旨。后乃博采众论,严其去取,不尚新奇,全无偏执,又无科不备,真能阐明圣学,垂训后人,足征圣朝仁民之术,无所不周。习医者,即不能全读古书,只研究此书,足以明世,何乃不此崇信,而反从事于近世杜撰无稽之说也。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医宗金鉴·卷三十四·四诊心法要诀》 医家造精微,通幽显,未有不先望而得之者。近世惟事切巧,不事望神,大失古圣先贤之旨。今采医经论色诊之文,确然可法者,编为四言,合崔嘉彦"四言脉诀"名曰:四诊要诀,实该望、闻、问、切之道。使后之为医师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由是而学。熟读习玩,揣摩日久,自能洞悉其妙。则造精微通幽显也,无难矣。 上篇 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复生青,如环常德。 变色大要,生克顺逆。青赤兼化,赤黄合一,黄白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白青浅碧,赤白化红,青黄变绿,黑赤紫成,黑黄黧立。 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脏,上华面颐。肝青心赤,脾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

脏色为主,时色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 色脉相合,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 新病脉夺,其色不夺。久病色夺,其脉不夺。新病易已,色脉不夺。久病难治,色脉俱夺。 色见皮外,气含皮中。内光外泽,气色相融。有色无气,不病命倾。有气无色,虽困不凶。 缟裹雄黄,脾状并臻,缟裹红肺,缟裹朱心,缟裹黑赤,紫艳肾缘,缟裹蓝赤,石青属肝。 青如苍壁,不欲如蓝。赤白裹朱,岯赭死原。黑重炱漆,白羽枯盐。雄黄罗裹,黄土终难。 舌赤卷短,心官病常。肺鼻白喘,胸满喘张。肝目眦青,脾病唇黄,耳黑肾病,深浅分彰。

左颊部肝,右颊部肺,额心颏肾,鼻脾部位。部见本色,深浅病累,若见他色,按法推类。 天庭面首,阙上喉咽,阙中印堂,候肺之原,山根候心,年寿候肝,两傍候胆,脾胃鼻端。颊肾腰脐,颧下大肠,颧内小腑,面王子膀。当颧候肩,颧外候臂,颧外之下,乃候手位。根傍乳膺,绳上候背,牙车下股,膝胫足位。 庭阙鼻端,高起直平。颧颊蕃蔽,大广丰隆。骨胳明显,寿亨遐龄。骨胳陷弱,易受邪攻。 黄赤风热,青白主寒,青黑为痛,甚则痹挛。恍白脱血,微黑水寒,痿黄诸虚,颧赤劳缠。 视色之锐,所向部官。内走外易,外走内难。官部色脉,五病交参,上逆下顺,左右反阽。 沉浊晦暗,内久而重。浮泽明显,外新而轻。其病不甚,半泽半明。云散易治,抟聚难攻。 黑庭赤颧,出如拇指,病虽小愈,亦必卒死。唇面黑青,五官黑起,擦残汗粉,白色皆死。

医学界的名言

医学界的名言 医学,是通过科学或技术的手段处理人体的各种疾病或病变的学科。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医学界的名言,欢迎查看! 1、选择医学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选择了,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它。——钟南山 2、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希波克拉底 3、一位西哲说:“医学是一门科学,但要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大夫却是一门艺术”。 4、马克思:“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疗效重于理论) 5、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6、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 7、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 8、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瑭《温病条辨自序》) 9、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人。——《医工论》 10、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不可。——【清】徐

廷祚 11、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凡例》 12、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张仲景 13、只要生命还可珍贵的,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倍受崇拜!——爱默生 14、专家是令人尊敬的,他们对一般医生所不知道的事情,知道的越来越多;专家有时也是令人惋惜的,他们对一般医生所知道的事情,却知道的越来越少。——妇产科学家郎景和 15、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莫过于人。要做一名好医生,首先一点要研究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医德。医德不光是愿望,更是一种行动,这个行动要贯穿医疗的全过程,贯穿医生的整个行医生涯。——吴阶平 16、对工作还应该经常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这是一种面对病人最宝贵的生命而产生的责任感。 17、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清】陈梦蕾等《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背诵版)

四诊心法要诀上 毕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吉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复生青,如环常德。变色大安,生克顺逆。青赤兼化,赤黄合一,黄白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白青浅碧,赤白化红,青黄变绿,黑赤紫成,黑黄黧立。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脏,上华面颐,肝青心赤,脾藏色黄,肺白肾黑,五脏之常。脏色为主,时色为客,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长夏四季,色黄常则,客胜主善,主胜客恶。色脉相合,青弦赤洪,黄缓白浮,黑沉乃平,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新病脉夺,其色不夺。久病色夺,其脉不夺。新病易巳,色脉不夺。久病难治,色脉俱夺。色见皮外,气舍皮中,内光外泽,气色相融,有色无气,不病命倾,有气无色,虽困不凶。缟裹雄黄,脾状并臻。缟裹红肺,缟裹朱心。缟裹黑赤,紫艳肾缘。缟裹蓝赤,石青属肝。青如苍壁,不欲如蓝。赤白裹朱,衃赭死原。黑重漆炱,白羽枯盐。维黃罗裹,黄土终难。舌赤卷短,心官病常。肺鼻白喘,胸满喘张。肝目毗青,脾病唇黄。耳黑肾病,深浅分彰。左颊部肝,右颊部肺,额心颏肾,鼻脾部位。部见本色,深浅病累,若见他色,按法推类。天庭面首,阙上喉咽,阙中印堂,候肺之原。山根候心,年寿候肝,两傍候胆,脾胃鼻端。颊肾腰脐,颧下大肠,颧内小府,面王子膀。当颧候肩,颧外候臂,颧外之下,乃候手位。根傍乳膺,绳上候背,牙车下股,膝胫足位。庭阙鼻端,高起直平,颧颊蕃蔽,大广丰隆,骨胳明显,寿享遐龄,骨胳陷弱,易受邪攻。黄赤风热,青白主寒,青黑为痛,甚则痹挛,恍白脱血,微黑水寒,痿黄诸虚,颧赤劳缠。视色之锐,所向部官。内走外易,外走内难。官部色脉,五病交参。上逆下顺,左右反阽。沉浊晦暗,内久而重,浮泽明显,外新而轻。其病不甚,半泽半明。云散易治,抟聚难攻。黑庭赤颧,出如拇指,病虽小愈,亦必卒死;唇面黑青,五官黑起,擦残汗粉,白色皆死。善色不病,于义诚当;恶色不病,必主凶殃。五官陷弱,庭阙不张,蕃蔽卑小,不病神强。肝病善怒,面色当青,左有动气,转筋胁疼。诸风掉眩,疝病耳聋,目视(目巟目巟),如将捕惊。心赤善喜,舌红口干, 脐上动气,心胸痛烦,健忘惊悸,怔忡不安,实狂昏冒,虚悲凄然。脾黄善忧,当脐动气,善思食少,倦怠乏力,腹满肠鸣,病而下利,实则身重,胀满便闲。

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背诵条文

伤寒心法要诀 御纂医宗金鉴卷三十六 伤寒一证,仲景论中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神明变化,可谓既详且尽矣。其治杂证也,则有《金匮要略》,分门别类,包举该括,无非示人以规矩准绳,欲其触类傍通,以应变于无穷也。但其辞旨古奥,义蕴幽深。条目繁多,未易领会,人多苦之。 兹特撮其要旨,编为歌诀,俾学人便于熟读默记,融会贯通,然后再玩味全书,则易读易解,有会心之乐,而无望洋之叹矣。由此登堂入室,将见二千年来大法微言,昭如日月,不致尘封,庶几于斯道不无小补云尔。 <条目>伤寒传经从阳化热从阴化寒原委 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 推其形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 明诸水火相胜义,化寒变热理何难,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条目>太阳风邪伤卫脉证 中风伤卫脉浮缓,头项强痛恶寒风,病即发热汗自出,鼻鸣干呕桂枝功。<条目>太阳寒邪伤营脉证 伤寒伤营脉浮紧,头疼身痛恶寒风,无汗而喘已未热,呕逆麻黄汤发灵。<条名>风寒营卫同病脉证 中风浮紧遍身痛,头疼发热恶寒风,干呕无汗兼烦躁;伤寒身重乍时轻,浮缓呕逆无汗喘,头疼发热恶寒风,烦躁而无少阴证,营卫同病大青龙。<条名>误服三汤致变救逆 伤寒酒病桂勿与,呕吐不已血脓鲜,尺迟服麻致漏汗,恶风肢急小便难,微弱汗风青龙发,厥惕悸眩热仍然,身瞤振振欲擗地,桂加附子真武痊。<条目>三阳受病传经欲愈脉证 伤寒一日太阳病,欲吐烦躁数急传、阳明少阳证不见,脉静身和为不传。<条目>阳明表病脉证 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条目>阳明热病脉证 白虎烦渴热阳明,汗出身热脉长洪,不恶寒兮反恶热,合柴兼见少阳经。<条目>阳明腑病脉证 胃实脉大腑阳明,大便难兮脾约同,蒸蒸潮热濈濈汗,满痛始可议三承。<条目>阳明慎汗慎清慎下 阳明表证反有汗,桂枝加葛中风传。热证无汗亡津液,燥渴仍从白虎痊,胃实汗热原应下,恶寒浮缓表为先。欲知定硬识矢气,不转微涩下之冤。 舌滑尿白小便数,便硬休攻导自安。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条目>少阳脉证 往来寒热胸胁满,脉弦目眩而耳聋,口苦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少阳经,或渴或咳身微热,或胁硬痛腹中疼,或悸不呕尿不利,舌苔滑白小柴宗。<条目>少阳病用柴胡汤加减法 胸烦不呕去参夏,加蒌若渴半易根,腹痛去芩加芍药,心悸尿秘苓易芩,胁下痞硬枣易蛎,不渴微热桂易参,咳去参枣加干味,小柴临证要当斟。<条目>少阳禁汗禁吐禁下 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甚则吐下利不止,水浆不入命难生。<条目>少阳可吐可汗可下 胸满热烦栀子豉,痞硬冲喉瓜蒂平,发热恶寒肢烦痛,微呕支结柴桂宁。 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痛硬大柴攻,误下柴胡证仍在,复与柴胡振汗生。<条目>三阳合病并病 合病两三经同病,并病传归并一经。二阳合病满喘发,自利葛根呕半同。 太少利芩呕加半,明少弦负顺长生,滑数宿食大承气,三阳合病腹膨膨,

御纂医宗金鉴 卷三

御纂医宗金鉴 卷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 太阳中风者,风伤于卫也;伤寒者,寒伤于营也。其说已详上、中二篇。兹以风寒两伤,荣怀俱病者,疏为下篇。盖风寒二气,多相因而少相离,有寒时不皆无风,有风时不皆无寒。风寒并发,邪中于人,则荣卫兼病。惟其证均无汗,皆谓之实邪,故立大青龙汤两解之法,发其寒邪外闭,风邪内郁,不汗出而烦躁之汗也。然必审其人脉不微弱,无少阴证者,乃可与之。若误施之,则大汗淋漓,厥逆筋惕肉瞤,必致亡阳之变,故又立真武一汤,以救青龙之误。夫表寒里热者,大青龙固所宜也。若表里俱热,则又非大青龙之所胜任。爰立白虎一汤,以辅青龙之不逮。至于寒热轻微者,则更出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桂枝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皆两解荣卫法也。合上、中二篇而熟读之,则三法了然,以之施治,庶不紊耳。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注】太阳中风,脉当浮缓,今脉浮紧,是中风这病而兼伤寒之脉也。中风当身不痛,汗自出,今身不疼痛,不汗出,是中风之病而兼伤寒之证也。不汗出而烦躁者,太阳郁蒸之所致也。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阴寒郁于外则无汗,阳热蒸于内则烦躁,此风寒两伤,营卫同病,故合麻、桂二汤加石膏,制为大青龙汤,用以解荣卫同病之实邪也。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即有烦躁,乃少阴之烦躁,非太阳之烦躁也。禁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之患生,而速其亡阳之变矣。故曰:此为逆也。 【集注】成无己曰:风并于卫者,为荣弱卫强;寒并于荣者;为荣强卫弱。今风寒两伤,故为荣卫俱实,所以宜大青龙汤主之也。 喻昌曰:大青龙汤为太阳无汗而设,与麻黄汤证何异?因有烦躁一证兼见,则非此法不解。 程应旄曰:此汤非为烦躁设,为不汗出之烦躁设。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虽有烦躁证,乃少阴亡阳之象,全非汗不出而郁蒸者比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注】伤寒脉当浮紧,今脉浮缓,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脉也。伤寒当身疼,今身不疼,是伤寒之病而兼中风之证也。身轻,邪在阳也;身重,邪在阴也;乍有轻时,谓身重而有时轻也。若但欲寐,身重无轻时,是少阴证也。今无但欲寐,身虽重,乍有轻时则非少阴证,乃荣卫兼病之太阳证也。脉虽浮缓,证则无汗,属实邪也,故亦以大青龙汤发之。前条以脉微汗出示禁,此条以无少阴证发明,盖详审慎重之至也。此二条,承上篇首条、次条,中篇首条、次条,再揭太阳风寒两伤,以为下篇荣卫兼病之提纲。后凡称太阳中风伤寒,涉于荣卫同病者,皆指此二条而言也。 【集注】方有执曰:大青龙汤,一则曰主之,一则曰发之,何也?主之者,以烦躁之急疾,属动而言;发之者,以但重之沉默,属静而言也。 喻昌曰:无少阴证,“但重乍有轻时”六字早已指明。言但身重而无少阴之欲寐,其为寒因可审。况乍有轻时,不似少阴之昼夜俱重,又兼风因可审,所以力驱其在表之风寒而无疑也。若脉微弱,身重欲寐,则内顾少阴且不遑矣,敢发之乎?又曰:细玩二条文义,伤风脉本浮缓,反见浮紧;伤寒脉本浮紧,反见浮缓,是为伤风见寒,伤寒见风,两无疑矣。又当辨无少阴证相杂,则用青龙,万举万当矣。故脉见微弱,即不可用大青龙汤,以少阴病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