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谈论

发信人: liuwx (As Y ou Like), 信区: kaoyan

标题: 郭政平教授谈政治理论课命题分析与复习

发信站: 华南网木棉站(Tue Jul 3 10:28:30 2001), 转信

在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中,政治理论课对考研能否成功是很重要的。下面根据我

10多年来编写考研书和从事考研辅导的经验,谈一谈政治课的命题和考生在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政治课题型比例为:选择题约45%,辨析题约15%,材料题和论述题约40%。文科和理

科的共同应考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形势与政策。文科还包括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各部分内容占分比例为:(一)理科试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约2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约18%,毛泽东思想概论约23%,邓小平理论概论约25%,形势与政策约10%。(二)文科试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约1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约15%,毛泽东思想概论约18% ,邓小平理论概论约20%,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8%,形势与政策约1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为七章,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介绍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这部分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绪论,主要出选择题,出辨析题、论述题、材料题的可能性不大。第二章为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这是唯物论部分,这部分一般只考一两道选择题,但每年都有题目出于此章,唯物论部分在历年考试中尚未出过辨析题、论述题、材料题,今后,有可能出辨析题,但出论述题和材料题的可能不大;第三章为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和核心,这是辩证法部分,从历年考试看,本章在试卷中占较大的比重,除选择题外,还有不少论述题和材料题。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以来本章已考过论述题和材料题2道;第四章为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这是认识论部分,历年从这部分出的论述题和材料题共有9道,还有几道辨析题。这三章是辩证唯物主义,其中第三、四章是复习的重点。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这三章是历史唯物主义部分,这部分考过4道论述题,也是复习的重点。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政治经济学原理部分,共八章。第一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是带有绪论或导论性质的一章,主要是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发展以及研究对象和根本任务,本章一般只出选择题。第二章商品和货币、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第四章资本循环和周转及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第五章剩余价值的分割,这四章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部分,据1993年以来考题统计,该部分有5分的辨析题10道,10分的论述题6道,10分的材料题1道,还有30多道选择题。因此,这一部分是考查的重点,希望大家复习时注意。第六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考过4道辨析题,以及一些选择题。第七章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第八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这两章只有少量选择题,可不列入复习的重点。

三、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即原来的中国革命史。2002年新大纲毛泽东思想概论共分五章,第一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该章主要是考一些选择题,出论述题、材料题的可能性不大,今年这一部分增加了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内容。第二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今年大纲调整把原第三章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思想也合并到第二章,这一章是复习的重中之重,据统计,1992年以来,本章内容考过辨析题13道,论述题和材料题共

11道,以及大量的选择题。这是复习的重中之重。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思想,在今后的考

试中,选择题、辨析题、论述题、材料题各种题型都有可能出现,望大家把这一章做为重点内容复习。第三章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这一章的内容与原来《中国革命史》部分的内容大体相同,93年来考过选择题10道,辨析题4道、论述题1道,共45分。今后主要还是考选择题、辨析题,论述题也有可能考。第四章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这是去年新增加的一章,但是有的内容也和原《中国革命史》相同,现在本章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关

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曾出过1道10分的论述题,据不完全统计,这部分考过4道选择题,而2001年就考了2道单选题,估计今后本章主要是考选择题。第五章为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这是结尾的内容,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就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本章过去只考过两道多选题,有1道还是2001年考的。今后本章主要是考选择题,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考辨析题、论述题、材料题的可能。总而言之,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复习重点是第二章,因为绝大部分辨析题、论述题、材料题都在这一章中。四、邓小平理论概论

邓小平理论概论共有13章,第一章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主要讲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及精髓,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本章是总论,主要是考选择题,2001年考了1道多选题。第二章为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第三章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这两章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过去考过6道论述题,也考过数道选择题,是复习重点,今后各种题型都有可能出。第四章至第七章是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市场经济、对外开放。这几章也是复习的重点,因为过去考过的题大部分集中在这四章里,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共考过辨析题18道,论述题9道,材料题9道,选择题几十道,其中除第七章只考过1道辨析题外,其余3章题都很多。在第八章到第十三章这6章内容中,10年来共考过6道辨析题,2道论述题,而且主要是在第八章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考的,此外第九

章考过2道辨析题、第十二章考过1道辨析题,其余章节都是每年考一道选择题。但是,关于党的建设、"一国两制"、统一战线问题,今后有可能结合形势和政策考辨析题、论述题

或材料题。

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这门课是文科考试内容。共分七章,第一、二、三章是总论,第一章是当代世界经济的格局与发展趋势;第二章是当代世界政治的格局与发展趋势;第三章是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这三章是从总体上讲世界经济、世界政治、世界主题和世界人民面临的任务。

在第一章里,2000年考过一道10分材料题,内容是世界经济全球化问题,选择题考过2道。今后材料题、选择题还是要考的,本章是复习重点。在第二章里,1999年考过一道材料题,是关于世界政治多极化问题的,此外考过一道多选题,这章也是复习的重点。在第三章里,2001年考过一道材料题与本章有关,今后一般只有出选择题、材料题的可能。第四章至第七章是分论。第四章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五章为发展中国家,第六章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七章为中国的对外关系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这4章中共考过6道材料题,10道单选题,14道多选题,2001年的材料题是第三、四、七章的综合题。10年来其中第四章就有单选题8道,多选题8道,材料题3道,共54分,所以这章是重中之重,今后本章还要出材料题、选择题。因为据统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美国、欧盟、日本三国国民生产总值达22万亿美元左右,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2/3以上,特别是

美国经济发展变化、对外政策的变化,都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有决定的影响。

六、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是历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内容,约占整个试卷分值的10%,考的都是当前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和党、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例如,2001年考的6道选择题的内容是: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信息化(1分);美国众议院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1分);"十五"计划的主题、主线、动力、根本出发点(2点);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思想(2分)

;江泽民提出的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应遵循的4条原则(2分);南北朝鲜领导人会晤取得共识(2分)。应该说明的是,形势与政策都是考选择题,一般是4道多选题,2道单选题或者是4道单选题,3道多选题。另外大纲规定,形势与政策考试范围是全年(200年

1--12月)。但事实上由于出题是在10月份完成,所以一般地只考1~10月份的。

另外应着重说明的是,形势与政策不仅是考10分的问题,在政治理论课的考试中,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毛泽东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课的考试有着密切关系。因为无论哪门课都要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际经济和政治的演变来出题。因此,对形势与政策的复习,也直接影响到政治课考试其他几个部分的成绩。例如,2000年党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这是一个重大的事件和方针政策,我在《形势与政策》一书中写了一个专题(共5道题),因为我感到这个内容不仅形势与政策可能考,而且在邓小平理论中也可能考,结果西部大开发考了1道10分论述题"世纪之交,中央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试述中央在此时提出实施这一战略的依据,以及实施这一战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你认为在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 2001年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也是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出了1道材料题。

七、复习考试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全面地复习,因为无论哪一种题型,在每章中都有考题。如毛泽东思想概论2001年试卷中除第一章外每章都有考题,有些章是1或2分的选择题。再如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2001年除了第六章外,每章都有选择题,2001年的材料题是3章的综合题。因此,要全面复习才能保证得分在60分以上,进而取得优异成绩。全面复习就要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点进行复习,一个要点一个要点地进行复习,为了掌握每个考查要点包括哪些内容,最好能买一本考研辅导书。

2.要有重点地复习,在全面复习的同时也要注意有重点,重点就是出辨析题、论述题、材料题多的章节。以毛泽东思想概论为例,在2001年大纲中这部分共6章,其中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第三章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思想歉聪暗闹刂兄 兀 扛隹己说愣加Φ迸 宄 蛭 蟛糠值穆凼鎏狻⒉牧咸狻⒈嫖鎏舛汲鲎哉饬秸隆T?001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毛概部分理科卷23分,其中第二章有17分,第三章、第六章各1分,第四章、第五章各2分。文科卷中这部分占18分,有16分在第二章,第四章2分。今年新大纲第二

、第三章合并成一章。

3.无论在复习时或答卷时,特别要注意问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因这种问题是每年考试中必然要碰到的问题。论述题、材料题、辨析题、选择题都有考区别和联系的问题。如,中国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民主义革命,二者的区别是什么?根本区别是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区别是什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政治经济学中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区别是什么?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的区别是什么?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区别是什么等等。

4.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因为在试题中都有联系实际的题目,特别在哲学、

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理论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四门的考试中,每年都有联系实际的题目,如2000年理科考的论述题:"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

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供过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有时联系形势与政策的内容出题,如2001年文理科考的邓小平理论概论题是:"世纪之交,中央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试述中央在此时提出实施这一战略的依据,以及实施这一战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你认为在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要做好这些题目,就要注意对当年和近年来形势与政策的学习。另外,毛泽

东思想概论课考题,主要不是联系当前现实,而是联系考题当时的中国历史条件、社会状况、党内斗争的实际来出题。

5.要弄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中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最多,对

于大纲中规定的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都要掌握它的含义(定义),理解它的实质

,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基本原理是考查的重中之重,更要弄懂并联系实际。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不仅考选择题,也考论述题和材料题。

6.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文件、中央全会决议、五年计划是考查的重点。当年党代表大

会和中央全会决议,是当年形势和政策的考点。如2000年9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五"计划建议,就在2001年1月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的"形势与政策"中考了2道选择题共3分。1997年召开党的十五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五大内容1998年就在形势与政策部分考两道题共8分;1999 理科卷邓小平理论概论考了1道论述题:“试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1999

年文科卷《中国革命史》考了1道10分论述题:"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

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试论第二次和第三次历史性巨变及其对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远影响";1999年文科卷《邓小平理论》考了一道论述题:"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有制经济发生的变化,论述怎样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我估计2002年考研

结合邓小平理论出10分的论述题、材料题的可能性很大。

7.重大纪念意义内容可能考。1978年5月我国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1998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纪念大会,胡锦涛同志到会讲话,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我认为形势与政策、哲学都可能考这部分内容,结果1999年2月考研试题中有1道10分的论述题,题目是:"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因此,1997年和1998年各考1道2分的选择题。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江泽民主席一定有重要讲话,我想这个讲话的内容在形势与政策中会出考题,也很可能结合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等课出题,希望大家注意。

8.新增考点是考试重点,这是我从事考研辅导和编写考研辅导书的体会。当然这不

是说所有的新增考点都考,但是一定有考点要出题。1999年大纲新增考点在1999年试卷中有4道论述题40分,其中有依法治国、世界多极化、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怎样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等。当然,考4题的情况不会每年都出现,有时可能考10分,20分或30分,要知道哪些是新增考点。要看2002年政治理论考试大纲中"修订说明部分"部分,其详细的内容请大家看本刊以后各期,我们将写文章向大家介绍大纲修改内容,并指出可能考的内容。作者简介

郭政平: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教授,全国著名考研辅导专家,主编《200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辅导用书》、《2002年硕士入学考试政治课大串讲专辑》、《2002年硕士研究

生入学考试形势与政策复习大全》,参与编写《200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应试宝典

》一书中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多年来曾在上海、南京、广州、成都、西安、沈阳等地考研辅导班讲课,在考生中享有盛誉。

个人谈政治

寄信人: lxiangh(lxiangh)

标题: 政治

发信站: 华南理工大学BBS木棉站(WWW投稿)

日期: Mon Jun 11 20:53:03 2001

今年我考研,政治考了86分,不算高也不算低吧。有人说政治考前一个月再看不迟,我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真的,我自己是提前两个月看的。我买的是岳华亭的第二轮冲刺的书,我也就买了这样一本,但是我从头到尾看了4遍。在冲刺辅导班之前我就已经看完3遍了,可以说基本上已经完全弄通了。然后我上了岳华亭的冲刺班,其实也就是把自己所复习的又重新巩固了一遍,也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不过辅导班也压中了一些题,是后面的大题来的,所以我还是强烈建议要上冲刺班。我们寝室有4人考研,每人报了一个辅导班,所以每个上辅导班的资料我都有,我也都看了,特别是选择题,我都作了。个人认为选择题绝对是非常重要的,45分阿。其实选择题作多了,也就能触类旁通了,有时候在考场上碰见不会的

就是凭感觉了,我在考研场上就有几题是这样的,结果还对了。对于大题,我不

好说什么,但是我复习的时候,把可以认为是重点的全都背了,如果你要考到70

以上,还是背吧。考前一个星期,我把书再看了一遍,到这时候看书很快的了,

半天就可以看完整本书,再就是看习题。要考验的同志如果希望考高点,早动手

是应该的。祝大家都有一个理想的结果

过去的考研政治大纲

发信人: flevel (惋惜), 信区: kaoyan

标题: 考研政治大纲

发信站: 华南网木棉站(Sun Jun 30 08:38:45 2002), 转信

发信人: ManyMany (丁丁), 信区: KAOY AN

标题: 2003年政治考试大纲完全版(zz)

发信站: 武汉白云黄鹤站(Thu Jun 27 15:07:08 2002) , 转信

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

ISBN 7-04-011183-7

I . 2 …II . 中…Ⅲ. 政治理论-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大纲Ⅳ. D0-4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2)第034742号

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出版发行高等教育出版社购书热线010-********

社址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免费咨询800-810-0598

邮政编码100009 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e88145906.html,

传真010-******** https://www.360docs.net/doc/e88145906.html,

经销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

排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照排中心

印刷高等教育出版社印刷厂

开本850×1168 1/32 版次2002年6月第1版

印张 4.25 印次2002年6月第1次印刷

字数110 000 定价9.20元

修订说明

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修订情况简要说明如下:

一、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育教学中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两课”教育教学要把贯彻和落实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

项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在各门课程原有知识范围的基础上,分别从各门课程的实际要求出发,在各门课程中全面体现“七一”讲话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将《讲话》精神与考查知识要点有机结合起来。

二、根据《教育部关于调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的通知》要求,2003年政治理论考试把以往政治理论考试使用文、理两种试卷考试的方式改为使用统一试卷考试的方式。具体操作方式如下:试卷满分为100分;前90分为必答题,考查范围包括马克思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形势与政策;后10分设置为选做题,要求考生从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第I道试题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的内容,第II道试题考查考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等相关知识,认识和分析当代世界一些重要问题的能力;

若考生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三、由于辨析题在考查考生运用基本原理辨别、分析、解释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较

好的作用,决定在2003年政治理论试卷中适当提高辨析题的分值,以进一步完善试卷的题型搭配。

教育部

2002年5月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其中,政治理论科实行全国统一考试。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学校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考试对象为参加200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大学专科毕业后工

作两年以上的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

二、考试的学科范围

考试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

邓小平理论概论、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或有关基本理论在这一领域中的运用)。

考查知识范围详见本纲第二部分;考试题型参见第三部分。

三、评价目标

政治理论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

1. 准确地再认或再现有关的哲学、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

2. 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中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

3. 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论是非。

4.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

5. 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综合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

问题和实际问题。

6. 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文字通顺,层次清楚,有论有据,合乎逻

辑地表述。

四、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 答卷方式

闭卷,笔试。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题卡样例附后。非选择题的答案答在答题纸上。

(二) 答题时间

180分钟

(三) 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

试卷满分为100分。其中,前90分为必答题,考查范围包括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约22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约18分

毛泽东思想概论约18分

邓小平理论概论约22分

形势与政策约10分

后10分设置为选做题,考生应在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第I道试题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的内容,第II道试题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等课程中的一门或多门的相关知识,认识和分析当代世界一些重要问题的能力;若考生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四) 题型比例

选择题约45%

辨析题约18%

分析题约37%

第二部分考查的知识范围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

锐利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物质的存在形式。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及其哲学意义。

2. 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

3.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实事求是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

统一。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

辩证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三)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及辩证思维方法

1. 联系的普遍性民展的规律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中国传统哲学

中的整体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

否定及其相互关系。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和偶然

的辩证关系。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

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及其现代意义。

3. 辩证思维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

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研究。

(四)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 认识的本质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2. 认识的发展过程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从戌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认识与实践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 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

主义。真理是具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和价值关系。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五)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 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

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社会有机体及其结构。

2. 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力的构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樗。生产力的客观性、社会性和历史性。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生产关系与阶级结构。

3. 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政治结构是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析政治法律设施、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政治

与经济的关系。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4. 社会的观念结构

社会观念结构是由各种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整体。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

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文化的本质和功能。努力创建先进文化,引导社会全面发展。

(六)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哲学意义。

2. 历史的创造者

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离不开人的活动。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者。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七)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1.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社

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3. 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自由及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

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

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

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

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二)商品和货币

1. 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

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2. 货币

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纸币和信用货币。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 价值规律

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主要作用及其实现。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

4.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性。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正确认识价值创

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三)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

1.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

值和价值。

2.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

商品生产关系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3.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

积聚

和集中。资本主义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四)资本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1. 资本循环和周转

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资本周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技术

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制约资本运动速度的因素。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2.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社会总资本运动。社会总产品。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资本运动和再生产包含着适用于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共同规律。

(五)剩余价值的分割

1.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生产价格。平均利润学说的意义。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实质。

2.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及其职能。商业利润。资本主义商业形式。

3. 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利息和利息率。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

4. 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资本主义地租形式及其本质。垄断地租、矿山地租和建筑地段地租。土地价格。

5.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国民发放。决定国民收入量及其增长的因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二次大战后生产集中、垄断程

度的提高。

垄断和竞争并存。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垄断价格。

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私人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资本主义国家以经济干预和调节的内容、方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七)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

1. 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国际分工与生产国际化。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资本国

际化的形态。跨国公司的发展和作用。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性。经济全球化要达到共赢和共存的目的。

2.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本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

域的矛盾。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调节。

3.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特征和实质。发展中国家力争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八)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1.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与历史局限性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及其主要表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实质和根源。

危机的周期性。

2.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

、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三、毛泽东思想概论

(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和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

想是第一次飞跃的理念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

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 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毛泽东思想是在同党内盛行的教条主义错误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继续发展。

4.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包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许多独

创性理论以及贯串于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5. 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毛泽

东的晚年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1. 关于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基本分析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基本特点。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

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领导权问题是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

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和根本目的及二者的关系。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中国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

民族资本主义丙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实现革命领导权的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毛泽东关于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关系的论述。

3.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党在根据地、解放区的政权建设。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和五种经济成分。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的方针。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代表了五四以来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人是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毛泽东关于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关系的论述。新民主主义理论同民粹主义的严格区别。

4.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依据。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的密切结合。“工家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不同内容和特点。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实现对同盟者领导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党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6.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的关系。在中国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在农村和战争环境中,把绝大多数党员来自农民的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基本经验。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三)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

因素。

2.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经济条件、政治保证和国际因素。

3.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改造同社会主义建设的着手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

4.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对农业与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曾经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5.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1.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进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

2.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

3. 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和两步走战略的制定。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的各种关系。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思考。

4. 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造

就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实现各民族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繁荣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方针。

5. 执政条件下的学的自身建设

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新考验。保持党的优良传统,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反对官僚主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执政党必须接受来自党内外的监督。

(五)掌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同一切削阶级政党的?本区别。

独立自主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

点。

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科学廉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极端重要性。邓小平对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

贡献。

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是、今天和将来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四、邓小平理论概论

(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

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历史条件。

2.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坚持解放思想

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 社会主义的本质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

问题。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发展,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意义。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其确立这一任务的依据。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

目标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 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2.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意义和方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加快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和优化工业内部结构,振兴支柱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3. 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关系。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

4.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发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特征,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坚持速度、比例和效益的统一。

5.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制度的依据。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国有经济服役期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性。

3. 非公有制经济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4.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把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规范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5.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的含义、内容和作用。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意义。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

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主要途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4.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市场体系的内容、作用和特点。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5. 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宏观经济管理方式,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的目标、任务、手段和政策。

(七)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开放

1.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的客观必然性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坚持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2. 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实行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的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完善全方位

、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

3.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和形式

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技术交流。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促进国

际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业的发展。

(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1.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的区

别和联系。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2. 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坚

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不能照搬西方三权分立制度。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 改革政治体制,发展民主,依法治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目标。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依法治国的含义、内容、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

(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实施以德治国,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正确认识和处理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和根本任务。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学术和文艺。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

(十)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一国两制”

1.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得奖所在。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2. “一国两制”的方针和政策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香港、澳门回归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意义。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

(十一)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

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是制定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依据。当代世界多极

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根本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

3.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十二)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 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社会阶层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2. 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3. 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仍然是新时期党的一个重要法宝。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基本任务及特点。人民政协的性质与职能。

(十三)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加强党的建设

按照“三个代表”的思想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

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五、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当代世界经济的格局与发展趋势

1.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加快发展。

主要世界经济组织及其作用

2. 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世界各国不断调整经济结构。跨国公司的作用日益突出。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加深,知识经济迅速兴起。

(二)当代世界政治的格局与发展趋势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雅尔塔体制的形成。两大阵营的对峙,冷战与美苏争夺世界霸权。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世界多极化的在继续发展。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以联合国为主的国际组织的作用突出。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争、紧张、动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三)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1. 时代主题的转换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全面理解提出时代主题转换的依据和重大意义。

2. 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

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和平与发展相辅相

成,共同促进人类的进步与繁荣。

3. 建立国际新秩序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正确途径。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不同构想。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1.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原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和社会政策的调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对的现实困难和深层矛盾。

2.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及其实质。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害面临的社会问题。

3.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和本质。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演变。西欧、日本的外交政策。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调整。

(五)发展中国家

1. 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发展

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

2.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成就。发展中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与经济改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与发展道路。

3.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关系

南北关系。南南合作。

(六)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1.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探索

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及其在20世纪对人类进步的巨大贡献。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特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探索。

2. 苏联、东欧国家的变化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及其原因与历史教训。

3.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七)中国的对外关系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和邓小平的国际战略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进程。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对外关系的新局面。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立足点。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新中国成立的世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作用不断扩大。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努力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六、形势与政策

(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

(二)年度间(2002年1月——2002年12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声明高等教育出版社依法对《2003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享有

专有

出版权。任何未经许可的非法复制、销售行为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并

有可

能触犯我国的刑事法律,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为了维护正常的出版秩序,保护读者的

合法

权益,避免读者误用盗版书造成不良后果,我社将配合行政执法部分和司法机关对有关

违法

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严厉打击。社会各界人士如发现上述侵权行为,希望及时予以举报。

为方便有关单位或个人举报,现公布有关举报电话: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010)65231138

北京市版权局版权执法处:(010)63461049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话:(010)84043279 64013182 64054583

传真:(010)64049813 64014048

邮编:100009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话:(010)84043279 64013182 64054583

传真:(010)64049813 64014048

邮编:100009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

高等教育出版社

特别提醒:本书扉页为防伪纸、封底贴有防伪标签、扉页印有防伪油墨的社标、书号(

可置于荧光灯下识别)和流水号,无上述标记或标记为伪造者均为盗版书,请广大读者注意识别

和抵制!

作为一名记者,丁丁却从不记录人们告诉他的东西,相反,他总是自己去调查。并且不

惧怕任何人和任何势力,因此他成为了和平和正义的象征。丁丁从来都是坐不住的,从

他每一次的探险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在非洲,在美洲,在中国,在中国西藏,都留

下了丁丁的脚印。甚至他成为了在月球上探险的第一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