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学设计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学设计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学设计语文版.doc

2019-2020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学设

计语文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抒情的写法。2.理解饱含深情的句子。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真挚的爱情。2.难点: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启发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说你所了解的邓颖超、周恩来。

邓颖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原名邓文淑,祖籍河南光山,1904年2月4日出生于广西南宁。幼年丧父,靠母亲杨振德行医或当家庭教师过着清贫的生活。1913年至1920年,先后在北京平民学校、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后在北平师大附小、天津达仁女校任教。她具有聪明、活跃、雄辩、开朗、坦诚和开诚布公的性格。

周恩来(1898年-1976年),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

(1)把课文中的生字及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圈出来。

(2)找出本文中的成语并解释,选其中一个造句。

2、理清课文线索和层次结构

本文以海棠花为线索,84岁高龄的邓颖超深情回忆了她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度过的数十年革命峥嵘岁月。表现作者与周恩来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寄托了对周恩来的深情怀念。全文共 11 个自然段,可分为 4 个部分:第一部分( 1 ):见花思人,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6):抒发对周恩来的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7--9):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第四部分(10---11):再次抒发思念之情,结束全文。

三、探究课文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活动一、整体感知:本文是一篇追忆性的文字,作者追忆了什么,与海棠花有什么联系?

学法指导:抓住主要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点拨与解析:海棠花是周恩来喜爱的花,二十六年来,他在这个"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居住,日理万机之余,常在花下散步休息,留下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作者通过对海棠花的喜爱,借物思人,追忆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的伟大爱情、友情。

活动二、读文,体会作者运用了怎样抒情方式?

学法指导: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小组讨论完成。

点拨与解析:一是融情于事。在叙事的过程中,融进自己的情感,使叙述的事件、人物都焕发着感情的色彩。如第四段写花寄日内瓦,“我想你在那样繁忙的工作中间,看一眼海棠花,可能使你有些回味和得以休息,这样也是一种享受。”挚爱深情,浸透字里行间。二是直接抒情。

往事如昨,萦绕心间,挥之不去,说到动情处,又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法。为了便于直抒胸臆,从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将第三人称“他”转换成第二人称“你”。以下的文字可以说是邓颖超与相依相伴数十年的周总理在天之灵的心灵对话,表达“你”对“我”的深情,“我”对“你”的怀念,亲切而感人,获得采用其他人称所无法获得的表达效果。

活动三、探究发现:1.作者深情地回忆和周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

点拨与解析:文章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触物生情,触发对过去有关人物事件的回忆,展现已逝去的情景,饱含对看花人的深情追忆。

2.文章第二段人称由第一段的“他”改为“你”,为什么要变换人称?

既有利于直接抒情,又表达了“你”对“我”的深情,还表达了“我”对“你”的怀念,亲切而感人。

3、第三段描写了海棠花的漂亮和海棠果实的味美的目的是什么?其中“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长漫长的”矛盾吗?

表达对周恩来的深切怀念。

不矛盾,因为深爱对方,过去的回忆仿佛就在眼前那么清晰,所以说“短暂”;但爱人离去,思念之情与日俱增,所以十二年又是漫长的。

4、第五段抒情属于哪一种方式?与第四段有什么区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属于直接抒情,第四段是在叙事中抒发情感。这段话写出了作者对周恩来的无限敬意.

5、文章的结尾句,作者为什么称周恩来为“同志,战友,伴侣”?

他们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所以是“同志”;他们的一生都在共同的革命理想而艰苦奋斗着,所以是“战友”;他们的婚姻“是两个具有相似出身与相似思想的共产主义革命者的终身结合”,“是具有信念的婚姻”,所以是“伴侣”。

四、语言品析(本文朴素的语言,感受融情于事的手法)

1.春天到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看花的主人已经走了,走了十二年,他不再回来了。(句中加点的“又”字用得好在哪里?)

2.在你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时候,我们家里的海棠花正在盛开,因为你不能看到那年盛开着的美好的花朵,我就特意剪了一枝,把它压在书本里头,经过鸿雁带到日内瓦给你。(朗读这句话,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深情。)

3.你不在了,可是每到海棠花开放的时候,常常有爱花的人来看花。花下树前,仿佛你仍在我们中间。(朗读这句话,体会字里行间饱含着的深情。)

学法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倾听。

五、小结

邓颖超在该文中称自己的这篇文章既不是诗,也不是散文,而是“一篇纪念战友、伴侣的偶作和随想”,84岁的邓大姐在文章中深情回忆了她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和相伴度过的数十年革命岁月。

本文是一篇追忆性的文章,作者通过追忆与丈夫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把已经逝去的情景再现在我们面前,表现了作者和周恩来共同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寄托了对周恩来的深情怀念。

五、作业

查阅有关周恩来的故事,向同学讲一讲。

周恩来如何称呼邓颖超

周恩来在熟悉的老同志面前,常称邓为“小超”;在比他年轻的熟人眼前,有时也遵从他们对邓颖超亲昵的称呼,称之为“邓大姐”。但他从不用“太太”或当年盛行的“爱人”,更不袭用旧社会读书人谦称“拙荆”、“贱内”、“糟糠”一类的称谓。那么,在外宾面前,周恩来又怎样称呼邓颖超呢?1956年9月间,南斯拉夫驻华大使求见周恩来,代表政府正式邀请周恩来总理和夫人访南。周恩来在这次接见中,称南斯拉夫驻华大使的妻子为“夫人”,而三次称邓颖超为“我的妻子”。因为洋人分不清“爱人”与“情人”的区别,只有“妻子”的含义最清楚,不会引起误解。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_722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 篇一:《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邓颖超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老 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情操与高尚情怀,使他们受到鼓舞与启迪。2、通过教学,还应使 学生掌握利用事物来描述内心感受的写作技巧,以及用舒缓、朴素的语言从不同侧面表达事 物发展(相识、相知、相爱)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邓颖超通过 几次对海棠花的描述,来表达对周的深切思念。2、相关的历史背景对于周恩来与邓 颖超的革命情操以及革命情怀的沉淀作用。难点:1、如何用朴素、平实的语言从不 同的侧面描述事物发展的过程(相识、相知、相爱)。2、如何借用其

他事物来表达内 心的感受。3、一些标点符号的恰到好处的使用技巧。如引号、分号、问号、顿号。 三、教学设想1、让学生自主查找周恩来与邓颖超的革命事迹以及伟大爱情的相关文章。2、 课堂展开对这些文章的讨论。3、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 以及人生轨迹的探索,在不自觉中受到启迪与鼓舞。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内容和 步骤第一课时一、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先介绍海棠花的有关知识,并展示海棠1、耐心听讲,观看有关图片,并 细心默花的图片,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读课文或朗读课文。2、 介绍海棠花的内在品质,把它和某种品2、积极思考海棠花所具有的内在品质,德、

精神联系起来。思考海棠花与人在品质上的 相似之处。3、介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和3、阅读有关周与邓的文章, 观看教师展邓颖超的生平事迹,展示相关图片,加示的有关周恩来和邓颖超 的其他资深学生对伟人的了解。料,加深 认识。4、请学生朗读课文。4、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5、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本课的感受与心得。5、认真谈心得与体会,接受思想 教育。 篇二:第3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 教学目标: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阅读训练

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 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 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 2.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3.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局是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 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4.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天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5.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 6.说明愚公和智叟辩论胜利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 7.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未选部分的句子填写) 8.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 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愚公移山》是一篇故事,选自《》。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汝心之固.( ) (2)何苦 ..而不平?(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曾不若孀妻弱子。 5.因为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十,因此智叟用“”(用原文回答)作为理由阻止愚公移山,他的话句句含有语气。但愚公先斥智叟的“固不可彻”,后智叟的理由,他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其理由是,结果愚公取得了辩论的 胜利,文中的“”一句就证明了这一点。 6.这段文字是全文的核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从 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全段说明了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7.《愚公移山》积极意义是 (二)捕蛇者说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10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九年级语文上:第3课《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语文版)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文托物抒情的写法。 2. 理解饱含深情的句子。 重点、难点: 1. 重点:了解老一辈无产阶级真挚的爱情。 2. 难点:理解含蓄地表达情感的句子。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设想: 1. 学生课下查找有关周恩来与邓颖超的资料,如查阅书刊、与长辈交谈、上网等,了解有关周恩来的故事,加深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感情。 2. 通过反复朗读与探究,了解作者的情感与人物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该文写于1988年4月中南海西花厅海棠花盛开之际。84岁高龄的邓大姐观赏西花厅海棠花时,睹物思人,口述本文,后由身边工作人员整理而成。今天我们来学习她的《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以表达对这位杰出女性的纪念和缅怀。 二、学生讲述周恩来与邓颖超的事迹 教师补充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概括能力) 作者借海棠花回忆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表达深切的思念之情。 2. 教师:同学们在概括的过程中已经大体了解文章思路,请同学们划分一下段落。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见花思人,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6):抒发对周恩来的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7-9):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 第四部分(10-11):再次抒发思念之情,结束全文。 四、分析第二部分 1. 作者深情地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为什么从西花厅的海棠花写起?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因为海棠花是周恩来的心爱之物,在海棠树前留下了周恩来的足迹和身影,留下了两人许多美好的回忆,睹物思人,勾起对与周恩来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回忆。 2. 作者回忆了与海棠花相关的哪些片断?能否加个小标题?每个片断最感人的地方在哪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 第一个片断:因花而居。因为爱海棠花,就选定盛开着海棠花的院落来居住,而且一住就是二十六年,三十八年。 这部分词用得很精彩“偶尔”“就”“整整”,表明对海棠花的喜爱非常执着,也说明了两人的爱情非常坚贞。 第二个片断:赏花。细致描绘了周恩来生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常抽几分钟有时独自驻足观赏,抬头看了又看,以此得以稍稍休息,有时与邓颖超并肩赏花。 最精彩的句子是“你看花的背影,仿佛就在昨天,就在我眼前。”“十二年本来是短暂的,但是我感到又是漫长漫长的。”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

《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案 寸双凤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海棠花特点的了解和古代文人海棠诗的欣赏,认识海棠的内在品 质,初步理解周总理与邓颖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找到海棠与其二人精神品质的相似之处。 2、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追忆性文章的特点。 3、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理解作者通过对海棠花的多次描述来表达思念之 情的手法。 4、通过展示周总理与邓颖超的革命事迹及相关资料,加深对老一辈无产阶 级革命家的感情,从中受到感染与启迪。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托物思人的结构特点。 2、通过展示周、邓的事迹材料,加深对二人的情感,并形成理性认识,得 到感染、鼓舞。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借用其他事物来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技巧。 课前准备:自主查找周与邓的生平事迹资料及其伟大爱情的文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海棠花简介:(多媒体显示) 基本资料: 学名:Malus spectabilis 英名:Chinese Flowing Crabapple 别名:梨花海棠、断肠花、思乡草 科名:蔷薇科 花期:全年 形态特征:落叶小乔木。树皮灰褐色,光滑。叶互生,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先端略为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平钝齿,表面深绿色而有光泽,背面灰绿色并有短柔毛,叶柄细长,基部有两个披针形托叶。花5朵-7朵簇生,伞形总状花序,未开时红色,开后渐变为粉红色,多为半重瓣,少有单瓣花。梨果球形,黄绿。 生态习性:海棠喜阳光,不耐阴,对严寒的气候有较强的适应性,其耐干旱力也很强。多数种类在高燥的向阳地带最宜生长,有些种类还能耐一定程度的盐碱地。喜在土层深厚、肥沃、PH5.5~PH7.0微酸性至中性的壤土中生长。海棠萌蘖力强。物候期,随纬度、海拔、种类不同而有差异。 产地分布:产河北、山东、陕西、江苏、浙江、云南。平原或山地,海拔50—2000米。 园林应用:海棠花姿潇洒,花开似锦,自古以来是雅俗共赏的名花,素有“花中神仙”、“花贵妃”、“花尊贵”之称,帮在皇家园林中常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贵”的意境。海棠花棠植人行道两侧、亭台周围、丛林边缘、水滨池畔等。海棠花是制作盆景的材料,切枝可供瓶插及其他装饰之用。海棠花对二氧化硫有较强的抗性,适用于城市街道绿地和矿区绿化。 文献记载:海棠,蔷薇科,海棠属。常见的品种有:贴梗海棠、垂丝海棠、西府海棠、木瓜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与朱元思书》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夹(jiā)岸①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yīng)嘤成韵。蝉(chán)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横柯(kē)上蔽,在昼(zh?u)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xiàn)日。 译文:风和烟都散尽了,天和山是一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独一无二。江水都是青白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清楚。游动的鱼儿和细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飞奔的骏马。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和猿猴也长时间地叫着,声音不断绝。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还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译文: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得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喝醉了就离开,从来不会留恋着而不肯离开。 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不住寒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 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五柳先生)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略 微显示自己的志趣。不把得失放在心上,用这种心态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感到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 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快乐,不知道是无 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葛天氏治下的百姓? 《马说》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 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 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 即使有千里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与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称它为千里马。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 (把它当作普通的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 气不足,才能和美德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 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使它的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 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 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知道(认识)千里马吧!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jiǎ)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 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 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 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 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sì)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qia)曳(ya)屣(xǐ),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 肤皲(jū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jìng)不能动,媵(yìng)人持汤沃灌,以 衾(qīn)拥覆,久而乃和(h?)。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ì,提供伙食),无鲜肥滋味之 享。同舍生皆被(pī)绮(qǐ)绣,戴朱缨(yīng)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 容臭(xiù),烨(ya)然若神人;余则缊(yùn)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 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文:我小时候就喜欢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所以没有办法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 家去借,自己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冬天天气十分寒冷,砚台里的水 结成很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我也不敢懈怠,不放松读书。抄写完毕,跑 着赶快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 各种各样的书。到了成年,更加羡慕圣贤所讲的道理。又忧虑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有 名望的人可以与自己交流,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 教。那位前辈德高望重,学生徒弟挤满他的屋子,他不曾稍微缓和言辞和脸色。我站在 旁边陪侍,提出疑难,探究义理,弯腰侧耳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我表情更加恭敬, 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再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 但最终获得许多学识。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经常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严冬刮着猛烈的 风,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僵硬得不能动弹,服 侍的人端来热水浇洗,用被裹盖,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 没有新鲜肥美滋味的享受。在一起住宿的书生都身穿绮罗锦绣的衣服,头戴用红缨宝石 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的佩环,左边佩带宝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耀眼的样子像 神仙;而我穿着破旧的衣服夹在他们中间,没有一点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 的事,就不觉得自己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 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 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 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lè)。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hù),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 (suì)。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就像人身上佩带 的玉佩玉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那样清脆悦耳),(我)心里感到很高兴。(于是)砍倒竹 子开辟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潭用整块石头 作为底,靠近岸边,石头(有些部分)翻卷上来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不同 的形状。(岸上)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 荡。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 (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 往往,轻快迅速,好像在同游人逗玩。 向水潭的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一段看得见,一 段看不见。溪流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坐在潭边,四面竹林树木环绕合抱着,寂静冷清没有旁人,(哪有生悲哀的气氛,让人) 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真是)寂静极了,幽深极了。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冷清,不 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开了。 同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做随从跟着来的人,(有)两个姓崔 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测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试题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阅读(6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注音与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秀颀(qí)濒(pín)临侏儒深恶(wù)痛疾 B. 嶙峋镌(juān)刻殚(dān)精竭虑炽(chì)热 C. 滞留悄(qiāo)然诚皇诚恐密匝(zā) D. 踌躇磨肩接踵差(chāi)使着(zháo)陆 2.下列各组句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酸,属于近体诗范畴.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B. 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等;新闻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写法 以叙述为主兼或有议论、描写、评论等. C. 《藤野先生》是一篇传记文章,它记叙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学习与思想经历,突出地记述了藤野 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D. “双曲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新创造”,此句子的主干是:拱桥是创造. 3.按要求默写。(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__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3)巴东三峡巫峡长,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4)《龟虽寿》中表现诗人虽到了晚年,胸中仍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5)《钱塘湖春行》一诗中诗人被美丽的景色所陶醉,直抒胸随,表达喜悦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6)《雁门太守行》中以写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达诗人维护集团利益的坚定政治立场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棠花》阅读答案

《海棠花》阅读答案 海棠花 ①早晨到研究所去的路上,抬头看到人家的园子里正开着海棠花,缤纷烂漫地开成一团。这使我想到自己故乡院子里的那两棵海棠花,现在想也正是开花的时候了。 ②我虽然喜欢海棠花,但却似乎与海棠花无缘。自家院子里虽然就有两棵,但是要到记忆里去搜寻开花时的情景,却只能搜到很少几个断片。记得有一个晚上同几个同伴在家南边一个高崖上游玩,向北看,看到一片屋顶,其中纵横穿插着一条条的空隙,是街道。虽然也可以幻想出一片海浪,但究竟单调得很。可是在这一片单调的房顶中却蓦地看到一树繁花的尖顶,绚烂得像是西天的晚霞。当时我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其中还夹杂着一点儿渴望,渴望自己能够走到这树下去看上一看。于是我就按着这一条条的空隙数起来,终于发现,那就是自己家里那两棵海棠树。我立刻跑下崖头,回到家里,站在海棠树下,一直站到淡红的花团渐渐消逝到黄昏里去,只朦胧留下一片淡白。 ③但是这样的情景只有过一次,其余的春天我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北京是古老的都城,尽有许多机会可以作赏花的韵事,但是自己却很少有这福气。我只到中山公园去看过芍

药,到颐和园去看过一次木兰。此外,就是同一个老朋友在大毒日头下面跑过许多条窄窄的灰土街道到崇效寺去看过一次牡丹;又因为去得太晚了,只看到满地残英。至于海棠,不但是很少看到,连因海棠而出名的寺院似乎也没有听说过。北京的春天是非常短的,短到几乎没有。最初还是残冬,可是接连吹上几天大风,再一看树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天气陡然暖了起来,已经是夏天了。 ④夏天一来,我就又回到故乡去。院子里的两棵海棠已经密密层层地盖满了大叶子,很难令人回忆起这上面曾经开过团团滚滚的花。晚上吃过饭后,就搬了椅子坐在海棠树下乘凉,从叶子的空隙处看到灰色的天空,上面嵌着一颗一颗的星。结在海棠树下檐边中间的蜘蛛网,借了星星的微光,把影子投在天幕上。一切都是这样静。这时候,自己往往什么都不想,只让睡意轻轻地压上眉头。等到果真睡去半夜里再醒来的时候,往往听到海棠叶子窸窸窣窣地直响,知道外面下雨了。 ⑤似乎这样的夏天也没有能过几个。六年前的秋天,当海棠树的叶子渐渐地转成淡黄的时候,我离开故乡,来到了德国。一转眼,在这个小城里,就住了这么久。我们天天在过日子,却往往不知道日子是怎样过的。以前在一篇什么文章里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从现在起要仔仔细细地过日子了。”当时颇有同感,觉得自己也应立刻从即时起仔仔细细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一单元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二课《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步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蘸.着(zhàn)驱.逐(qū)蓬蒿.(ɡāo) B.憔悴.(cùi)荇藻.(zǎo)堤.上(dī) C.折.断(zhé)荔.枝(lì)蝼.蚁(lóu) D.残损.(sǔn)寂寞.(mò)掠.过(luè) 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汉字的拼音掌握情况。A项,“蒿”应读hāo;B项,“悴”应读cuì;D 项,“掠”应读lüè。点评:写拼音,要注意容易混淆的读音,如“蒿”;标调的位置要准确,一般有个口诀可套:a母出现不放过,没有a母找oe,iu并列标在后。另一个知识点是:j、q、x与ü相拼时将ü改为u,其他则不能省略ü上的两点。 2.下面诗句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B.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C.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D.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答案:A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汉字字形的辨析。A项中,“锦障”应为“锦幛”。 点评: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3.选词填空。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搜索)这广大的土地。 (2)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感到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3)无形的手掌(掠过擦过)无限的江山。 (4)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驱除)阴暗,带来苏生。 答案:(1)摸索|(2)触到|(3)掠过 |(4)驱逐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比较近义词的区别。点评:要根据语境结合含义正确判断,对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也需要一定的了解。

4.《我用残损的手掌》选自《》,是我国现代诗人的诗作。 答案:戴望舒诗全编 |戴望舒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选自和作者,属于对文学常识的识记。点评:解答这题,要对作品、作者和作者的相关知识进行初步的了解,并将重要的知识熟记。 5.按原文填空。 a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b这黄河的水。 c只有那辽远的一角,,,坚固而蓬勃生春。 答案:(1)那一角只是血和泥(2)夹泥沙在指间滑出(3)依然完整 |温暖 |明朗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作品基本内容的熟悉程度。点评:解答这题,要熟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关键性的语句牢记。 6.选出和例句修辞手法一样的选项() 例: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 A.岭南的荔枝寂寞地憔悴。 B.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C.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 D.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例句是比喻,相同的是C。点评:能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关键在于要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概念。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拟人是把物赋予人的动作形态,使其人格化。 7.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朗诵这首诗? 答案:用抑郁、痛惜的语调读出心头的沉重与痛苦;用激昂的语调读出对“辽远的一角”的深情赞美。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诗歌的朗读情感基调,属于课文初读的整体把握。点评:解答这题,需要抓住朗读这把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由此去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8.请用“/”给下列诗句按意义划分节奏。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予爱和一切希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整理归纳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整理归纳 《陈涉世家》知识归纳练习 注音 夏(jiǎ)辍(chu?)垄(lǒng)怅恨(chàng)鸿鹄(h?ng hú)闾(lǘ)当行(dāng háng)戍(sh ù)渔阳屯(tún)度(du?)以数谏(shu? jiàn)上使外将兵(jiàng)行卜(bǔ)帛(b?)陈胜王(wàng)罾(zēng)鱼腹(fù)间令(jiàn)祠(cí)篝火(gōu)忿(fan)恚(huì)笞(chī)毋(wú)藉第令(jia)宁有种乎(nìng)袒(t ǎn)为坛而盟(w?i)蕲(qí)铚(zhì)酂(cu?) 柘(zha)谯(qiáo)身被(pī)会(huì)六七百乘(shang)骑(jì)稷(jì)长(zhǎng)吏以应(yìng) 找出下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谪”通“谪”)意思是“被强迫流放到边远地区” (2)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唱”通“倡”)意思是“倡导” (3)固以怪之。(“以”通“已”)意思是“已经”(4)将军被坚执锐。(“被”通“披”)意思是“穿”古今异义词(加粗字) 1.【等死】古义:一样,同样。今义:等候,等待。 2.【卒中往往语】古义:处处,到处。今义:常常,经常。 3.【楚人怜之】古义:爱怜,爱戴。今义:怜惜,怜悯。 4.【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七,表分数的约数。今义:十六或十七,表整数的约数。 5.【借第令毋斩】古义:即使,假若,表假设关系的连词。今义:借给 6.【今亡亦死】古义:逃跑,逃走。今义:死亡。 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暗地里。今义:间隙。 8.【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古义:果真。今义:诚心诚意,的确,实在。【比至陈】古义:等到。今义:比较,比方。 9.【会天大雨】古义:适逢,恰巧遇到。今义:集会,聚会,见面等。 10【会计】古义:聚会商议今义:管理财务的人员。 11【篝火】古义:指用竹笼罩的火,鬼火。今义:泛指在空旷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12.【或以为死,或以为亡】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者,也许。 13 【三老】古义:封建社会里掌管教化的乡官。今义:三位老人。【豪杰】古义:这里指当地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人。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尝与人佣耕】古义:曾经今义:品尝事物的味道。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古义:怎么,哪里。今义:安全,平安。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古义:编次今义:次序;品质差等 【度已失期】古义:估计今义:限度,分寸 3、词类活用 (1)、陈胜王(“王”,名作动,“为王、称王”)(2)、置人所罾鱼腹中(“罾”,鱼网,名作动,“用网捕”) (3)、皆指目陈胜(“目”,名作动,“以目示意”)(4)、夜篝火(“篝”,笼,名作动,“用笼罩着”)(5)、忿恚尉(“忿恚”,使动,“使……恼怒”) 4、一词多义: 会会天大雨:适逢 与皆来会计事:集会 将项燕为楚将:将领 上使外将兵:率领 次皆次当行:编次 之次所旁丛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临时驻地) 书乃丹书帛:写 得鱼腹中书:字条 乃陈胜、吴广乃谋曰:于是、就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应佣者笑而应曰:答应 杀之以应陈涉:响应 故广故数言欲王:故意 扶苏以数谏故:缘故 令乃令符离人葛婴:派 陈守令皆不在:县令 数以数谏故:屡次 卒数万人:几 道道不通:道路 伐无道:封建社会所认为好的政治 为为屯长:担任 为天下唱:向、充当 为坛而盟:筑 项燕为楚将:是 士卒多为佣者:替、给 5、解释下列各句并补充省略的成分。 ①吴广以为然--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②天下苦秦久矣—天下的人长期以来苦(于)秦(的统治) ③吾闻二世少子也—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 作文》教案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按主题编排,主题是“土地情思”,其内涵是爱国思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来看,这个单元的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诗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要用形象思维,即使是有议论,一般也依赖于具体的形象。所以要特别注意这些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教学目标】 1、通过写作活动,多层面地认识土地母亲,了解现实层面(历史、现状)的土地,了解意义层面的土地(文学作品、人的文化心理)。 2、能够围绕土地为话题,展开诗意的想象,写一片抒情性的文章或一首小诗 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投放题目 土地是人类生生不息的命脉。人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文明,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信你对这片土地也充满了深情。你可以用优美的

语言抒写对这片土地的一往深情的挚爱和眷恋。也可以关注眼前土地的变化,写一写对生存环境的担忧。更可以畅想未来,让我们头顶的这一片天,脚踏的这一方土,更加迷人。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状物写景绘人,都要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可适当借鉴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若写成诗歌,可以选取一组与土地有关的,寄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物象,缩小范围,抓住细节,采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写。 二、写前指导 土地的话题很宽泛,可以写人们对土地的眷念,写土地的有关传说,写土地的文化意义,写土地保护的严峻现实。题目要求写成抒情性的文章或一首小诗,这就要在几个方面下功夫。 1、一线串珠。无论是叙述、议论还是抒情,都要一以贯之,以对土地的情感变化为为线索串起全文。 2、情感要真诚。无论是热爱,还是担忧,无论是反思,还是回忆,都要有自己的真情,情真方能动人。 3、语言要有文采。要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让文章荡漾在诗意的氛围中。“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巴乌斯托夫斯基《散文的诗意》)散文的真情实感、灵活的表达方式,需要优美的语言才能相称。我们往往在散文中读到让人一见不忘的语言。 4、表达要灵活。散文在选材上可以涉及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在结构上也可以几放几收、舒卷自如。对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几种表达方式也一样,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有时突出其一,作为重点加以运用;有时几种方式熔为一炉。因为散文总是有抒情性的特点,抒情方式尤其丰富多样。 5、情理要相透。散文是忠于生活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它强调生活真实,而不仰仗于虚构,表现作者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大凡优秀的散文,往往有深邃的思想内容,而这种深刻寓意又饱含诗情,因为散文具有情理相透的特点。它的思想内容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而是常常寓于“物”或“景”之中,以强烈的感性形象激发读者的理性思考。“土地”的话题具有很强的思辨性,要把这种理性通过感性形象来展开。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 (甲)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 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 (乙)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 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 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 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 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躬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约己爱民④悉仰于官 2.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D.臣身/在外 3.下列“以”的用法不同与其他三项的是。3分()(2分) A.不以臣卑鄙 B.以其境过清 C.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D.以中有足乐者 4.翻译下列句子。(2分)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5.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2分) 6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 何现实意义?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6至10题 A文段

九上语文版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散文阅读 第一节单元领读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知识,把握命题方向。 2、规范答题格式,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常言道“散文是无韵的诗”,她形散而神不散,最便于表情达意。那么散文该怎么去读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武林秘笈吧。 二、了解散文的特点及考点内容。 ㈠散文知识储备: 1.散文含义: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2.散文特点: “形散神聚” 形散:① 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③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3.散文的类别: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4.散文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5.散文的线索: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 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6.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7.散文的语言:质朴、自然:生动、形象:深刻、隽永。 ㈡散文考点: 1.整体感知 2.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3.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4.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5.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6.仿写句子 7.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三、规范答题技巧 1.整体感知 把握散文主题的方法:①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②从所选材料中概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做到言简意赅而又不漏点答题。 2.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①比喻:使句子生动、形象②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③排比:增强语气 ④ 反问:加强语气⑤反复:强调⑥对比:突出其中一个。⑦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⑧夸张:极力的表现。 3.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注意: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西花厅的海棠花开了

《西花厅的海棠花开了》《草莓》 ............... 第一部分: .....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 ..............4.分) 浮想联 ....). ..).q. n.人心脾( ...pi.. n.(.).头.l.(.).h. n.然( 2..“春天到了,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一个“又”字,饱含着怎样的感情?( .....................................3.分)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一诗句出自何处?诗句的意思是什么?( .......................................3.分) 4..作者在文章中说:“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剥夺的是 .. ..2.分)..........................,增添的是 .....。( 5..根据句意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是( .................)( ....年北京朝阳区试题)( ..........2.分.). ..2004 据新华社电中国 ..... ........了美国提出.......15..日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第 ............60..届人权会议上再次 的关于审议中国人权记录的企图,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成员投票通过了中国提出的对美国提案........................................ “不采取行动”的动议。中国代表团团长沙祖康在投票前的发言中严厉 ..................................了美国 对中国人权状况的 ...................................指责,坚决反对美国提出的反华提案。沙祖康指出,美国以所 谓的“人权卫士”自居, ...........点评他国的人权状况,但对自己恶劣的人权记录却只 ....................... 字不提。 .... A.、挫败 .. ..随意 ..无端 ...驳斥 B.、挫败 .. ..随便 ...批评 ..无理 C.、击败 .. ..无端 ...指责 ..随意 D.、击退 .. ..任意 ...批驳 ..无谓 6..根据下面例句的表达特点,在横线上仿写三个结构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注意用上加....................................... 点的词语。( .. .......3.分) ......2004 ....年宾州试题)( 例句: ... 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 仿句: ... 7..许多广告词借用了成语、熟语,取谐音换新义,朗朗上口,但却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许....................................... 多陷阱,请识别下面广告词中的陷阱,并将其还原,写在后面的括号内。( ...... ....年长沙试题).................................2004 (.2.分) .. 例:空调机 .....—— ....(.瑕.). ..完美无夏 A.、淋浴器 ..随心所浴 ....(.). ....—— B..咳嗽药 ...(.). ..咳.不容缓 ....—— C..洗衣机 ....(.). ..爱不湿手 ....—— D..蚊香 ....(.). ..默默无蚊 ...——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2.分)..............)( ....年长沙试题)( ..2004 A.、深秋的岳麓山,是人们欣赏麓山红叶、登高远眺的好时候。 ...........................

语文版语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

《论语》十则 (一)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不诚心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二)孔子说:?看见德行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三)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遵行的准则吗??孔子说:?是?恕?吧!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四)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五)孔子说:?富裕和做官是人们追求的,可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取得的,就不应该占有。 穷和低贱是人们厌恶的,讲仁义之道反而受穷而卑微,也不应该抛弃仁义之道。?(六)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个君子。孔子说:?先行动,有关行动的话以后再发表?(七)孔子说:?君子应该成就别人的美德,不应该促成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相反。? (八)孔子说:?富裕如果能够追求得到,即使是低微的官职,我也尽力而为。如果不能追求得到我就从事爱好的事业。? (九)孔子在齐地听了《韶乐》,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感叹道:?没有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十)(曾点)说:?到了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做好了(穿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夫子叹了口气说:?我欣赏曾点说的啊! 马说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只能屈辱于低贱人的手中,和其他马一块死在马厩里,不被人称作千里马。 千里马,有时一顿能吃一石谷子,喂马的人却不知道是千里马而去喂它。这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能按照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喂饱它而使它的才能施展出来,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还拿着鞭子对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唉!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想要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掉鱼,而得到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正义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再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得到正义。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然而我追求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得到生命的事情;死亡是我厌恶的事情,然而我厌恶的事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即使)有祸患(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那么,凡是可以保存生命的方法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而保全生命)的手段什么不可以使用呢?(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所以,(人们)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篮饭,一碗汤,得到它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会死亡。然而,如果吆喝着给人(吃),路上饥饿的行人,也不会接受;如果你用脚踹过去给人(吃),就连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一下是否合于礼仪就打接受了,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接受这些俸禄)是为了美丽的宫室、妻妾的侍奉,那些认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念我的恩德吗?从前即使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美丽的宫室而接受了?从前即使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即使自身死亡都不接受,今天却为了那些认识的走投无路的贫困者感念我的恩德而打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秋水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水流都是这样大,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在这个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他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身上。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在这个时候,河神方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这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有认为孔子学识少、伯夷的道义不值得看重的人,开始我不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渺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