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一老师谈辅行诀

志一老师谈辅行诀
志一老师谈辅行诀

志一老师谈辅行诀

一、关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这本书

1、来源

这本书是民国时期得自于敦煌石窟,张大昌先生的祖父从王道士手中购得,原件书于绫(绸缎)上,也称为帛书,原件长4米左右,宽30多厘米,卷首绘有三皇象,四周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图,显见是一部道家著作,题为华阳隐居陶弘景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张大昌先生于1974年赠给中医科学院的赠本,原件文革中在被毁。本书据鉴定成书于梁后宋前之间,也就是公元502-960年之间,可能就是成于梁代时期,关于作者从书的卷首所提及书中所称“隐居曰”是陶弘景传,并不是陶弘景所著,为陶弘景弟子集录陶说。

《辅行诀》既然是道家的著作,读者对象为学道之人,从本书开篇“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可得出这个结论。本书的目的为“欲求永年,先须祛疾”,这是他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和《伤寒论》的“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有很大的不同,这点我们在学习时应该知道。

本书的书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辅行诀》,是这本书的主书名,《脏腑用药法要》为副标题。本书为修道者而作,不是专业的医学专著,所以有“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把有关医学方面的必要的知识作为修道的辅助,是修道者的选修课,因此称为《辅行诀》,所修内容为《脏腑用药法要》。

2、编排

现行的版本和原著出入不大,本版本是张先生依据记忆复录下来的。从篇首“隐居曰:..庶几识别无误焉”,相当于绪论,对本书的基本内容做了总的介绍。篇中“陶隐居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医道毕矣”,是整部书的核心,放在篇中不是很贴切,这段话放在篇末更适当一些。因为这段话有一句“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这句话是对全篇而言,我们所见到的版本实际载方60首。

3、构成

本书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陶弘景的见解(隐居曰),第二部分为引用的《素问》语录(可在素问中找到出处),第三部分摘取的汤液经法的诸方。最珍贵的是汤液经法的诸方条文,采用原文照录的方式,保存了久已失传的汤液经法的部分内容,由此可窥见汤液经法的行文样式,为研究伤寒学派学术渊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料,也就是经方的渊源。

从《辅行诀》当中诸方条文以及《伤寒论》的经方条文的行文可看出,《汤液经法》的行文和《伤寒论》比较类似,基本上是一方一条,由方名主治方药煎服法几部分组成,由此可以反正《伤寒论》博采众方博采汤液经法也主要是原文照录。

《辅行诀》最宝贵的是汤液经法图,陶弘景称之为“尽要之妙”,其在制方理论中的地位犹

如六经辨证在临床理论中的地位,可谓株连双臂。千百年来,中医在内经基础理论和伤寒临床理论异彩纷呈,由于缺少了制方理论,使中医方剂难免带有了较多的经验成分,对方剂的评判也更多地依赖于疗效,很少能揭示出组方原理的所以然,这里我们不论时方,很少见到对经方的组成原理说得很透彻。常常说经方很好,达到了最佳化的组合,但是不能了解组合怎么来的,依据的是什么,显而易见这个所以然很重要。由于缺少了制方理论,所以中医时常偏离主航道而不自知,以致中医有渐渐衰微之意,现在研究他的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希望大家对此多作思考,也就是我们学习中医学习经典,也要尽可能的探究其所以然。

4、理论体系

中医里存在不同理论体系,《后汉书艺文志》分得很清楚,黄帝外经,黄帝内经,经方派,养生,祝由等,本书属于经方这一派系,并不是说他和《内经》学术体系没有联系,否认经方和内经紧密联系的观点在日本很流行,认为伤寒论源出于经方体系,和内经没多大关系,国内胡希恕的弟子冯世伦也持此看法,老师认为经方理论和内经理论紧密联系,辅行诀和伤寒论同属于经方体系的。

《辅行诀》理论体系和《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有显著的不同,和《中藏经》比较接近,以脏腑虚实为辨证枢机。《中藏经》这本书来历不明,倾向认为是后世托名华佗所做,通过比较《中藏经》《伤寒论》《辅行诀》这三本书所引用的经方就是汤液经法中的方,老师认为《中藏经》不是伪书,可能不出于华佗之手,是华佗学术思想直接或间接的记录。

因为《辅行诀》为学道者而作,论述比较简单,仅仅论及五脏,《中藏经》是职业医生华佗的理论实践汇集,不仅论及六腑而且涉及病种比较广泛。《辅行诀》“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他从汤液经法中选取的方剂不多,《中藏经》确认的伤寒论中也有的方剂大概10-20首,更多的方剂是华佗创制或总结得药房,因为我们已经无法见到《汤液经》这本书,从那三本书所记方剂来看,《中藏经》有他们没有的《汤液经法》的方剂。这样说还是有依据的就是“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三者同出于《汤液经法》,各自进行了理论加工和升华。

《伤寒论》博采众方,勤求古训,总结发展出了六经辨证体系,而《辅行诀》和《中藏经》则采用了脏腑虚实辨证。因为他们各自的出发点不同,目标不同,研究方法有异,所以这三本书各有特色。《辅行诀》的理论体系相对于《伤寒论》要俭朴的多,具有道家医学的特色。《中藏经》更强调具体实用,对理论的探究不如《伤寒论》,在理论水准上《伤寒论》要高于《辅行诀》和《中藏经》。

马继兴:敦煌医药文献辑校

上面谈到的关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药》这本书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可理解为我们学习这本书的导论。

二、五脏病证的总论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下后,邪气虽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陶弘景说:凡进修内视之道的人,想健康长寿,必须先去掉疾病。治病是学道的基础,准备工作。不管是慢性病,还是时令病急性病,按照五脏补泻法令用药,达到脏器平和就可以了,因为《辅行诀》面对的对象是学道之人,这些人的疾病不会复杂,不会多,因而所采用的理论方法也相对地简单,就是脏腑虚实。

如果不能使脏气平和,则五脏之精气不能协调运转,元阴元阳不能守住一,六气(脏气)不能和化,不能进入真正的内视之道。对修道的人来说,服药祛病,虽然是小事,也是初学要越过的阶段。

各种杂病,服药汗吐下后,病虽然没有了,但是精气被夺,修道要守真一入真景,所以道家对精比中医对精更重视。导致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假如精气被夺,五脏虚疲的状况不能扭转恢复有可能转变为损证,这里对虚证和损证进行了区分,虚证指五脏的疲惫,损证指脏气虚损到不足以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有可能生死转侧。谨将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这是五脏病证的总论,通过这个总论我们对陶弘景思想方法,这个医学著作的目的对象,以及中医生理的基本理论,临床辨证的基本方法大体了解了。

三、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节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也。

《辅行诀》的标题和《伤寒论》的标题类似,有病证方,可对应《伤寒论》的病证治,这里没有脉,它很少提到脉法。为什么称为“病证文”,这个文是有来源的。

肝虚则恐,实则怒。对肝脏病分为虚实,以虚实辨证,脏虚脏实会出现很多病证,《辅行诀》强调了脏之志,肝虚则恐,恐为肾之志,为什么肝虚则恐,水生木,肝虚肾气不得运化,所以肝虚则恐。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与“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节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类似。

陶云:肝德(肝脏的功能特点)在散。故经(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为藏气法时论的话),适其性而衰之也(为陶弘景的原话)。

四、对肝脏病证《辅行诀》的表述方式:

1、进行简明的概括和判定(肝虚则恐,实则怒)。

2、肝病病证表现及治法。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也为总括,比“肝虚则恐,实则怒”层次低范围小。接下来为虚实,虚则···肝实称为邪在肝,对邪在肝论述了病证和针刺方法。

3、对用药方法的论述,也分为两部分:概括(肝德在散);用药物调节方法(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这是论述五脏病证的基本体例。

再下面是五脏虚实的补泻汤,这些方仍然是《汤液经法》中的方,根据行文组方煎煮法等判定的。

肝病分虚实,治疗肝病虚实的方就有泻汤和补汤,泻汤补汤都有大小,泻汤有泻汤的法度,补汤有补汤的法度,关于《辅行诀》的方剂组成的原理以后结合《汤液经法图》做详细介绍。凡是小泻汤都是三味,大泻汤都是六味,小补汤都是四味,大补汤都是七味,也就是说经方对药味有一规之定,药量也有一定之规,煎药的溶剂的量也有一定的数,煎取多少,服用多少都有定数,也就是说经方的配制制方原理都合于数。《内经》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五、病证体系

《汤液经法》的病证体系和《伤寒论》的有很大区别,学习《辅行诀》这本书是为我们深入学习《伤寒杂病论》服务或者说做一些必须要有的探讨,对《辅行诀》里所用的病证体系,《辅行诀》的编排本身显示的很清楚:五脏体系和外感病证,和《伤寒杂病论》基本一致。只是《伤寒杂病论》和《辅行诀》所用的辩证体系差异很大,病证体系大的两方面基本一致,进一步的细化区别很大,总的来说《辅行诀》的病证体系比较简略,伤寒论要复杂的多。

1、五脏病证

五脏病证分:五脏虚实,五脏劳损,还包含五脏救治方,误治后所用的药方。

五脏虚实病证是《辅行诀》的基本构架,也是《辅行诀》的副标题脏腑用药法要主要所指。用病证而不是辨证没有做深入的探究,另一方面整部《辅行诀》讨论的重心是法要,就是简编,所以称为病证体系。五脏虚实所讨论的和我们中医其他医籍后世所称的五脏辨证类似,只是对五脏的病证分类比较简略,就是分了虚实两类,而虚实是五脏病证中最核心的内容,因为五脏藏精气而不泄,五脏功能状态的好坏就在于藏精气藏的怎么样,藏的好就是脏气平和,就是“服药数剂必使藏气平和”。藏得不好,就表现为虚实两端,藏精不足就是虚,藏精精气不正就是实,实不是藏得多了,而是精气的结构紊乱了,不正常了,邪气盛则实,正气不足了。正与邪是相对立的,虚和实与正和邪不完全对应,虚和实不仅指量的变化,虚指量的不足,实强调的是精气不正,也就是精气有些歪了,不正就是邪。所谓脏实就是脏气不正了,不正就容易郁积,就成实了。这就是五脏藏精气不正常的两种情形,它含钠他所涉及的问题。五脏虚实是从五脏藏精气而不泄提出的,五脏藏精气不正常表现为虚和实,所以以五脏虚实作为病证判断的基础也是完备的。

《辅行诀》是为修道人而写,修道之人需要保养五脏精气,要求五脏精气充盈平和,对于学习中医的意义有多大?在临床中直接根据五脏虚实来判定疾病的性质还是不足的,但是五脏虚实确是我们运用其他临床辩证方法的基础,在面对病人时,头脑中一定有五脏虚实的概念的,不能对病人作了判断处理而对病人的五脏虚实状况一无所知。这种认识方法的另一个价值是我们学习中医的初级课程,因为它的内容相对五藏辨证,六经辨证以及其他的辨证方法简明些,另外五藏虚实的判断是实时体现在临床过程中的。

五脏病证里除五脏虚实外,还有五藏劳损,劳损与虚实,特别是虚有同质性,就是有相同的性质,但是劳损比虚程度要重,在量变中有质变,在处理方法上有明显的不同。

五脏劳损和五脏虚实的差别在哪里?“缘诸损候,藏气互乘,虚实杂错,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而脏腑虚实的证候,虚证就用补,实证就用泻。虚实使脏气平衡就可以了,而劳损不仅存在邪藏气不平衡的问题,还存在互乘,不仅存在生克,还存在乘侮的情形。我们所遇到的问题,更多时候是存在脏气互乘,五脏劳损更复杂一些,学习五藏病症时,五藏虚实是基础,五藏劳损复杂些,《辅行诀》对这部分内容没有作更多的探究,只是给五脏的五首补汤。

五脏病证里还有一方面就是救误,“又有泻方五首,以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也”。这种情况比较复杂,因为误治产生变乱,不那么单纯,规范,典型。

这是五脏病证的《辅行诀》谈到的三个方面,以五脏虚实为基础,认识劳损救误必须先认识虚实,虚实是常,救误和劳损是变。

2、另一个大类是外感病证

外感病证在《伤寒论》中已经有更完备更充分的六经辨证体系,《辅行诀》所谈到的关于外感病证也是很有价值的,尤其对学习研究《伤寒论》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那就是二旦六神大小等汤。从二旦六神可看到经方的初始状态,“弘景曰: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即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

陶弘景的概括相对于《伤寒论》来说显得粗略,但对认识方剂提供了另外的角度,比如小阳旦汤,是《伤寒论》中的桂枝汤,小阳旦者生阳之方以黄芪为主,小阳旦没有黄芪,其作用也不是生阳,是调和营卫,《辅行决》和《伤寒论》的理论体系不一样,不能简单的对应,还是可以看出两者对方剂的认识存在明显的区别。阳旦者生阳之方,和桂枝汤的认识不矛盾,调和营卫实际上也生阳,使阳气达表,桂枝汤治表虚,表阳不足。大阳旦汤就是黄芪建中汤加人参,建中补气比较明显,升阳也是重要方面。

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现在有温阳派,有扶阳的说法,这里有扶阴的说法,扶阳也是最近几年提出的,卢崇汉先生详细的介绍了扶阳的方法,扶阴的方法,作为一种治疗的

基本方法谈到的还是很少,扶阴可不可以理解成帮助阴呢,可以,肯定不是补阴。小阴旦方是桂枝汤去桂枝加黄芩,桂林古本有很相似的方剂:温病脉证并治桂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辅行诀》里的小阴旦汤是治疗“治天行[病]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这两首组方有区别,主治也有区别,小阴旦汤由生阳变成扶阴,桂枝汤就是补益方的底,辅助中气以达表,去掉桂枝加黄芪,达表的作用很微弱,生姜变为入中了,整个方剂都变为入中了。扶阴不等于补阴,扶阳也不等于补阳,扶阳就是帮助阳气充分发挥功能,扶阴就是帮助阴气充分发挥功能。大阴旦汤就是小柴胡汤加芍药,小柴胡汤有扶阴的作用容易理解,后世很少用这个说法,而把小柴胡汤里结成表里双解,双解含有扶阴的意味。外感发热的病人用小柴胡汤后发热先升高然后热退,很少再升高,这种现象与扶阴有关系,也就是说用了这个方后正邪交争更激烈。

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辅行决中的小青龙汤是伤寒论中的麻黄汤,大青龙汤是伤寒论中的小青龙汤。

小白虎汤就是伤寒论中白虎汤,大白虎汤就是伤寒论里的竹叶石膏汤,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

朱雀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小朱雀汤是伤寒中的黄连阿胶汤,通常说黄连阿胶汤养阴清热,和这里的清滋意思一致。大朱雀汤是在小朱雀基础上加了人参干姜,就有清滋补气的作用,清中有补,阴阳并补,小朱雀主要补阴。

小玄武就是伤寒论中的真武汤,大玄武:是在小玄武的基础上加人参甘草,加了补气的。玄武者,温肾之方,以附子为主,真武汤在伤寒论中理解为温阳化水气,使水气蒸腾,与陶弘景说法一致的,温肾之方偏向于向下外出,强调了水的渗路,真武汤温阳化水汽既有水汽蒸腾的一面,也有渗利一面。真武汤用生姜:水气的蒸腾作用强,小玄武用的干姜,渗利作用强些。

对于外感病症,《辅行决》的比较粗略,没形成完整的体系,就像我们看一篇文章的草稿,通过阅读草稿,可以更清楚的了解作者的思考过程,《辅行诀》的价值不仅仅是草稿的价值,还有陶弘景的看法还有《汤液经法图》和《汤液经法》的部分方。

除了五脏病证和外感病证还有救误,还有中恶卒死,“陶经隐居云: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神仙有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首”,对这类病症,奇病怪病,医理简单,治疗方法出人意料,需要些技巧,如果医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处理起来往往让病人感到惊奇,这部分内容不多说,我们主要学习经方体系。

3、升阳与宣发

比如喷泉,水打上去的过程是升阳,降落的过程是宣发。阳气比较足的人用麻黄汤,阳虚的人不容易的麻黄汤证,也不宜用麻黄汤。

4、关于柴胡扶阴

阳旦者黄芪为主,阴旦者柴胡为主,不是指这一味药的作用,作为主药君药,柴胡扶阴的理

解,以小柴胡汤为例,陶先生也是以一方剂来讨论,而非只一味药。扶阴是助阴,阴是阳气运化的资源,后勤保障,阴在内阳之守也,扶阴就是扶资源后勤保障,和补阴是不同的,补是添加,扶是调度调理,扶小柴胡汤后先升热后降热的机理,在小柴胡汤的病机下,正邪双方相持不下,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抗邪气也是靠资源,小柴胡汤调度调配资源,资源充足就会使交战双方斗争更激烈,为什么升高:有打激烈战斗的能力,然后一举攻克。用小柴胡汤不论用几剂,只要热生起来了,在几小时内就退,一切恢复正常,一战而胜,这就是扶阴带来的效果。

六、汤液经法图

《汤液经发图》是《辅行诀》中比较核心的内容,目前还不能断定《汤液经法图》是出自汤液经法还是陶弘景,《汤液经法图》所包含的思想肯定存在于《汤液经法》中的,这样说的依据是:“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既然这些名医都“咸师式此汤液经法”,他们所师式的必定有一个理论体系,《汤液经法》的理论思想集中地表现在《汤液经法图》中。《汤液经法图》看起来很简单,实际就是一个五行图,但所包含的思想就不那么简单了。

《汤液经法图》含有三个基本思想,他是在五行理论指导下的理论思想就不需要说了,三种基本理论思想是:一者五行互含的;二者五味变化;三者补泻的理论思想。这样的说法如果不加说明的话,容易被人认为是想当然的贴标签。

1、五行互含

关于“五行互含”在《辅行诀》提到一次“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虽然《辅行诀》只提到一次,但是“五行互含”的思想是《辅行诀》或者《汤液经法》中制方立论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石。看一看《辅行诀》中对五味的分类,就很清楚的看到这一点,“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这就是五行互含,关于五行互含的理论及应用非常重要,目前只能从《辅行决》中见到,这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正是有了这样的思想,才有了经方,对比后世制方理论,我们就可以看出经方的治方理论与后世的治方理论有很大差别,其一就表现在经方是应用五行互含的思想对药味进行分类认识和应用。五行互含理论来源于五行理论,五行理论在中医中有三种应用。一者脏象理论,二者五运理论(见于《素问》七篇大论的五运六气中),三者五行互含理论,五行互含理论只见于《辅行决》,可以看作五行理论的一个推论,因为“天布五行,以运万

类,万物皆秉承五行之气而化生”,万物都具备五行,构成某一事物的某一部分也是秉承五行之气而生的,五行之气也可如阴阳理论般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级别的事物之中,这是从纵向上看,如果从横向上看也是五行互含,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在人体,如人体秉五行之气而生,人体的某一脏腑(如肝)也是秉五行之气而生,肝中也有金木水火土,他脏亦同此。

为什么经方理论以五行互含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呢?因为我们配置药方的目的在于调节调动人体各种生机和运化功能。从时空来看,是一种横向的,某一时点作用的过程,纵向过程是一种生成演化的过程,医生面对的是病人生命过程的某一横断面,其发生作用也是在某一横断面上进行的。五行互含理论主要是在横向上揭示五行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此点正是经方制方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换一个角度来理解,比如想调节肝的功能状态,首先知道肝不是孤立地存在于人体之中,与其他四藏有密切联系,必须从五脏来调理。在后世治方理论,如深入探寻,虚则补其母,如何补?实则泻其子,如何泻?后世在补泻的作用机制不够明了,《汤液经法图》所包含的补泻思想是有一定的定义的,“阳进为补,阴退为泻”。如果对脏腑的功能状态进行补泻,如何补,按照五行互含的归类,补就用本位之主,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补肝,以桂为主,用金中之木来泻肝,因为同气相求。《辅行诀》的补泻和现在的补泻不通,此泻为阴退为泻,而非通腑的泻,经方的补泻必须依照五行互含理论,经方治方就是以五行互含为理论依据。

2、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仲景这里提出的补肝法,其中一种思想与前面所提到的一样,就是从五行的总体上补肝,而不是单纯的只针对肝,仲景把五行相生相克都走到,最终肝虚可以恢复,克制肺金,使肺金不克肝,而实现肝虚的自愈,这样一种补肝的方法和《辅行诀》中补肝的方法有区别,《辅行诀》直接用肝味的主药直接补,而杂病例中是间接补,通过金气不行,使克制肝的力量减弱,而使肝气旺盛,先认同陶弘景所说,则对仲景杂病例中的治法,可认为是对《汤液经法》的一种发展,除了直接补肝的方法之外还有五行循环的补肝的方法,仲景对味的应用是入体的,辅行诀味从对用的应用而对五味划分归属。二者之间的关系可认为是并行的。

3、五行互含,五行之中复有五行,是否可以无限推衍下去,层层互含,以至无穷?

阴阳可以,五行不一定。五行都具备的就是完整的事物形态,分到一定程度,就不具备了。

4、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小泻肝汤用于治疗肝实,精气不正,肝实要泻,以酸泻之,酸属金,金克木,泻肝用的是克制之法,脏实就是精气不正,邪气盛,而克就是管理,是欺侮,肝实就用酸来泻,泻就是使脏气回收,阴退为泻,用金中之木来实现对肝的管理,“味酸皆属金,..枳实为木,..芍药为土。。。。味辛皆属木...姜为土,”用芍药,酸中之土,这个管理是持续的,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需要持续稳定的管理的连续性,用能够守的土使管理工作能稳定,生姜从五味的互含

中,姜为木之土,木接受了金的管理后,也要保持稳定。这就是经方治方的理论和实践的体现。其他的方剂没有小泻肝汤这么显明,其中所包含的仍然是这样的思想,正如陶弘景说言“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5、五味的定义

在《尚书洪范》中箕子对五味有个定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通常理解的五味是味觉口感的味,他们有密切关系,但是二者不是一回事。从五味定义可以看出五味所表达的是一种气化的状态或者说秉气的状态,咸秉润下之气,苦秉炎上之气,对这一点我们应该认真思考,我们以后谈五味时候都是在这种基础上谈。

对药物的咸味,尝起来不一定咸,而是具有润下的性质,苦味不一定苦,而是具有炎上的性质,对此要有足够的重视。在对五味的定义中不涉及体用,从体用的角度看,五味应该属于体。箕子的五行理论来源于洛书,和来源于河图的生成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体用的提出来源于生成,生数和成数来源于河图的,河图和洛书来源于两套系统,一个讲体系,一个讲运动,也就是运动中的平衡,为什么箕子从洛书而不是从河图来讲五行,因为洛书是讲用的,河图是讲体系的,一个是侧重先天,一个侧重后天。

五味体用的提出和应用在《辅行诀》中表现的很充分,这个理论也见于《素问》,《素问》的《脏气法时篇》,谈到了味的体和用,只是没有进行说明。

6、汤液经法图对五味的划分

该图为正五边形,为三层,从这个图中可看出,木的用味是辛,体味是酸;火的用味是苦,体味是咸,土的用味是甘,体味是辛,金的用味是酸,体味是咸,水的用味是苦,体味是甘。这个划分和我们熟悉的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有明显的差别:土味的体是辛,金味的体是咸,水味的体是甘,对此我们很难理解,现在先存疑。

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五味五行的分配是有严格的规律的,木之用对应土之体,金火体对体,水

火用对用,有的是体用对应,有的是体体对应,有的是用用对应,这种五味的五行分配的依据是:肝德在散,以辛补之,以酸泻之;心德在耎,以咸补之,苦泻之;脾德在缓,以甘补之,辛泻之;肺德在收,以酸补之,咸泻之;肾德在坚,以苦补之,甘泻之。补的就是用,泻的就是体。

如果我们认为这个图是正确的,我们的认识就很容易出现偏差,相克的两行之间是对应的,有的是体用对应,有的是体体对应,有的是用用对应,就导致五行关系难于融洽,《汤液经法图》虽然很规范,但也存在难于完全协和的状况。本来土居中,金木水火居于四象,在此图中土不居中,五味的体用在五行之间的分配对应的不那么工整。

为什么把土从中间拿出来,与四象放在同等地位上,这是理解《汤液经法图》的关键。《汤液经法图》于我们通常对五味五行的认识和应用有差别,根本点在于把土拿了出来,这个问题非常特殊,也是认识《汤液经法图》所必须要做出解释的问题。

《辅行诀》: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内经》: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写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这两者基本上没有区别。

《辅行诀》:陶云: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内经》: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写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基本一致。

《辅行诀》: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内经》: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写之,甘补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基本一致。

《辅行诀》: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内经》: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写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炎上作苦,苦能不能泻气上逆呢,《内经》条文存在传抄之误,《辅行诀》比较合理通顺。

《辅行诀》: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内经》: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写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此处也存在传抄之误。

1、《辅行诀》的经云,是有所本的,就是《内经》;

2、《辅行诀》关于肺肾味的分配和通常

认识不一样,但是行文有道理,需要对其进行研究。之所以会出现这么明显的差别,是《汤液经法图》把土从中间拿出来有关。顺着左旋的方向,就是木火土金水,是相生的关系,《汤液经法图》强调的不是五方东南西北中,而是生克,以生的关系构成了五行图,相间者就是相克的关系。如果把五行图按照四方和中央来做的话,说明了一种体系。用相生关系构成的五行循环图揭示了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通过这个相生关系形成的五行图的目的是要把握生克制化的思想,在既定的体上五行如何运化,符合客观规律。就像从《河图》当中提炼出《洛书》一样,一个强调用,一个强调体。在《内经》上五脏五味五行基本上是体的划分,对用的体系的划分谈的比较少。《汤液经法图》从用的角度来谈五行五味,这点正式他的理论价值所在,没有这个图很可能不知道很不容易得出这样的体系。打个比方,没有《洛书》只有《河图》,对世界的理解会感觉有重大的欠缺。《汤液经法图》这样来认识是不是合理,也需要大家来共同探讨体验。《汤液经法图》是自成体系的,对五行立足于用的,立足于平衡的,《汤液经法图》对五行的把握相当于洛书的位置,讲平衡的讲动态的,动态之中的平衡,平衡之中的动态,这才有五行的合化,才有五行的生生不息,才有我们所关注的五味的变化,才有经方依据此变化所实现的配方的配制。

体系图和运动图所揭示的规律是不一样的,五边形的图更强调五行五味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

7、五味变化

五行图第二圈标示了木火土金水,每行都各有体用。

最外圈有两个内容,一是五味所化,另一是主治功用。先看化,化就是变化,古人用变化时是两个概念: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化就是产生新的东西,变就是转变为另外的东西,一个是新事物的产生,一个是既有事物的完成,一个是始,一个是终。

这里谈的是化,按照《汤液经法图》所示:辛酸化甘,苦咸化酸,甘辛化苦,酸咸化辛,苦甘化咸。通常所说的酸甘化阴,只有这一个说法,但没有苦咸、咸辛等化,在《辅行决》之前,我们很难见到这方面的知识,五味所化是中医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汤液经法图》中所说的五味所化,依据目前还不详,先把《汤液经法图》中五味所化的结论记住,原因有待以后慢慢探讨研究。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是对五味阴阳的划分。

我们要重视这个化,这是《汤液经法图》里面很重要的思想,五味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是生克关系,也不仅是乘侮的关系,他们之间还在产生变化,正因为有了这些变化,才有了经方的配制理论。对五味的认识不是口感不是味觉上的认识,中医对五味的定义,来自《尚书洪范》,润下做咸,炎上做苦,从革做辛,曲直做酸,稼穑做甘,中医的五味就是是五行禀气。

从五味是五行秉气的角度来理解,辛酸化甘就能够能够理解:发散之气和收敛之气相互作用会形成平缓之气,那就是甘,所以辛酸化甘。

苦咸化酸,炎上作苦,润下作咸,苦坚咸润,这两种禀气相互作用合化成收敛之气化酸。甘辛化苦,甘是和缓之气,辛是发散之气,和缓和发散这两种禀气进行合化,就化为苦。对

于苦味有苦以躁湿,苦以坚之。苦味能够破结,这个结的范围比较小,但是作用力度比辛散要强,对于那些坚硬的凝结,需要苦味才能突破,辛味的力量可能就达不到,苦味能作用于硬度更高的气机,辛味作用于硬度比较低的气机,苦的这种秉气不是快速的而是缓缓作用的,而甘辛就能合化这种性质的秉气。

酸咸化辛,收敛和润下怎么合化出发散性质的辛呢?阴阳相互作用时是相反相乘,没有相反就没有相乘,比如肝靠酸来生的,体秉收气,用就是发散。收敛和润下化出来的不可能更加收敛的,而是发散的辛。

苦甘化咸,炎上做苦,稼穑做甘,苦味可以开降,有辛散的影子,甘缓和苦味的坚就之气,使其转化为润下的禀气。

刚才所讲的五味所化,这是理解之一,还有一种理解,辛酸化甘,这个甘就是土,苦咸化酸,这个酸就是木,以此类推,这种变化也是存在的,五味所化即可以化出味来,也可以化出气来。两种理解都成立,也很可能同时存在。如进食了辛味和酸味的饮食(禀气而非口感),辛酸是相互作用的,辛酸即有可能化出脾所需要的精微物质,也可能化出脾需要的运化的气也就是脾气。

8、五除

除烦,除痞,除滞,除燥,??

除烦是水木相互作用的结果还是苦酸或苦甘,辛酸相互作用的结果?倾向于苦酸相互作用的结果。烦表明心气不宁,不管原因是什么,表现为烦,必然最终要落到心气上去,只有心气不宁才会烦,心气不安宁是通过水木之气来实现使心气不宁得以恢复平静的,苦这里是水之用,在火里,也被作为火之用,从《辅行决》自身来看,五味的分配也是有些问题的,味苦皆属水,五味所属的五行是属于用的,苦味为水之用,那就不应该是火之用,味咸皆属火,在五行图中火的体用位置该颠倒一下,这样结构关系更紧密更协调更合理。关于五除,目前认识有限,标识的五种证,表明的是什么内容似乎缺少规律性,如果按五行来分,这五个证应该归属于五行,如果烦是火,痞是土,滞是木,燥是金,水是什么?慢慢研究。

一部分是五行互含一部分是五味变化还有一个补泻。

9、补泻

阳进为补,阴退为泻,补泻思想是《经法图》中的第三个思想,关于补泻《汤液经法》即给了定义,也给了说明。说明有两点,第一:其数七,火数也,阳进为补,怎么进呢?13579天数,阳数,奇数,阳进为补:由小到大,1到3到5到7到9,最大是9,为啥是其数7?物极必反,阳数达到最大时,实际上已经是要走向阴数了,走到最大时,阳气不纯,阳数禀气最纯的就是火,火数7。

阴退为泻,阴数是偶数,地数,2 4 6 8 10,如果阴退为泻,最小的阴数为2,为何不说2呢?因为2是火数,火属阳,2藏于7中,阴数中禀阴气最纯的是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水的成数是6,故以6代表阴。

第二:《汤液经法图》还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图下面那两个符号,阳进为补为左旋,阴退为泻为右旋,水数火数是阴阳的属性标示,左旋右旋是对阴阳运动的把握,阳进必然是左旋,阴退必然是右旋,必然是左升右降,实际上左升右降是古人很基本的认识,这个认识来源很简单,就是面南而立,阳气左升,阴气右降,是天地阴阳的必然规律,人与天地相参,就像水往低处流,这就是自然规律。

做一名四有好老师心得体会

做一名四有好老师心得体会 新强小学 在教育的路上,我们是一群追逐者;在成长的路上,我们是一群学习者。时代赋予我们新的责任与使命。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考力、有创造力、有执行力、有影响力的人。 一、做一名有思考力的教师 人与人的不同,在于思想的差异,而思想则主要来源于思考。一个人是否喜欢思考,做到常态思考,取决于他的思维习惯、问题意识和格局视野。 教师的思考力,主要体现在对待问题的处理式上,首先愿意拿出一定的时间集中在这个问题上,思考选取最佳的法达到目标;其次,常时间集中关注在某一主题的研究上,持续推进,尽量寻找创新点;还有就是在常态教学活动中融入自己的思考,为每一次的发言做准备,为每一节课做设计,为每一次阅读做整理,为每一次实践做反思。 二、做一名有创造力的教师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思考不同,才能有

创造。做为一名有创造力的教师,他所做的,都是经过思考的,他所使用的法都是最简单有效的。不仅如此,他还要善于整合资源。他能够认识到:智力、想像力及知识,都是我们重要的资源。但是,资源本身所能达成的是有限的,惟有“有效性”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 我们日常的工作,常常是缺少创造。一节教案讲了五年,教材都变了,教案还在用。一篇讲稿,反复改了几遍,听众都变了,还在讲,容仍停留在最初那个年代。经验永远是创造的羁绊,我们却舍不得扔。我们的工作质量需要通过创造去改善,我们的生活境遇需要创造去点亮。没有创造,就没有不同,没有创造,就没有杰出的表现。 三、做一名有执行力的教师 任事只有做,才会有结果。如果只停留在计划和想的层面,永远也实现不了突破。执行力,是推进事物进展的关键,是实现由质变到量变的飞跃。管理学家德克曾说,“我们应该将行动纳入决策当中,否则就是纸上谈兵。” 执行力是一种行动意识,是主动发展的反应。如果时间还充足,我们常常是拖延,并不是先将事情办好,然后优化质量。到了必须得干的时候,然后再不得不做,整个过程的心理负担都会很大。与其那样,真不如早点将事情办好。上级领导交待的事情,

琴行合同

琴行合同 聘用合同书 甲方: 乙方: 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经双方协商一致,自愿签定本合同,确立聘用关系。 一、聘用合同期限 1、本合同自年月其中试用期3月。 2、甲方聘用乙方从事专职音乐教师工作,期限自年月日起至该工作任务完成。 二、工作内容和工作条件 1、甲方聘用乙方从事双方签定的岗位聘用合同书的要求进行。 2、甲方应按照规定,根据乙方的岗位特点和工作要求,为乙方提供必需的工作条件和劳动保护措施。 三、工作纪律 1、甲方应加强单位内容管理,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 2、乙方严格遵守甲方的内部规章制度。 四、工资报酬 1、甲方按照所需乙方的岗位确定工资,并按照乙方的

工作责任大小和所带学生质量、人数确定工资。工资每月1200-3000元。管理人员每月另加500元管理津贴。 2、工作时间:学校上学期间,周一至周五上午9︰00—20︰30;周六、周日上午8︰00—20︰00。寒暑假期间,上午8︰00—20︰00。 3、工资以基本工资+超出课时费+奖金的方式结算。基本工资为1200元∕月,服从琴行的工作安排。 4、甲方以货币方式支付乙方工资。 5、甲方每月扣押乙方工资的10%作为工作押金,每年年终与奖金一并结算。 五、聘用合同变更、解除和终止 1、经聘用合同双方协商一致,聘用合同可以解除。 2、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以随时解除聘用合同,并应当书面告知 乙方理由: 乙方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甲方公布的聘用岗位要求的; 乙方连续旷到、迟到超过10次或者1年内累计旷到、迟到超过20个工作日的; 乙方违反工作规定或者操作规程,发生责任事故、或者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 乙方严重违反工作纪律或教师职业道德,按照甲方规章

《伤寒论》选读重点整理

总论 1、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作者:张机,字仲景 共有:十卷,二十二篇,一百一十二方 2、首次整理;魏晋王叔和 首次校正:宋朝林亿 首次注解:宋金成无己 通行本:宋本《伤寒论》、《注解伤寒论》 3、“伤寒”的涵义: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 发的疾病。 4、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发病于三阴。 合病:凡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称为“合病”。 并病:若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病又起,有先后之分者,称为“并病”。 两感:有表里关系的阴阳两经同时受邪发病。如太阳少阴两感。 太阳病篇 病邪:寒邪 八纲:表、实、寒——阳证 病位:在表 主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受邪 【纲要】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6)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7) 1、风温: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后的一种变证。与后世温病学中的风温不同。 直视:双目前视,眼球转动不灵。 再经:第二经。 【中风表虚证】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2、桂枝汤煎服法: ①微火煮;②啜热稀粥;③温覆;④发汗适度;⑤根据病情用药;⑥禁忌。 3、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凤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针药并用)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灵活运用) 4、桂枝汤类方 方证名主症药物组成桂枝汤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桂枝加葛根汤+项背强几几+葛根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下之微喘+厚朴、杏仁 桂枝加附子汤遂漏不止+附子 桂枝去芍药汤脉促胸满-芍药

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及贡献

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及贡献 [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8-03-21 16:26:34 ]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三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他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伤寒论》尽管主要是指导临床各科,但其中亦有不少宝贵的养生学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张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正如《伤寒杂病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之语所云,仲景之学。是在继承了《内》、《难》学术思想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因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张仲景便自然地以《内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作为指导思想,并且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曾指出:“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见《伤寒论·自序》),“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见《金匾要略方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这些生动的描述,就很清楚他说明,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并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气候的发展变化,才能得以生存,保持健康。由此可见,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2)防病、抗病重视保津液。 津液之所以能防病、抗病,首先表现在津液具有固护机体、防御病邪的功能。如仲景在揭示太阳病转入阳明的机理时,一再重申亡津液是其关键条件:“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正是其例。何以亡津液会导致病转阳明?因为律液乃阳明经的主要正气,津液充则阳明固,邪不可干;津液亡则阳明虚,邪气便可轻易陷入。 津液之所以能防病、抗病,其次表现在津液能驱逐病邪,削弱病势上。如“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这里的热越,即言热邪发越于外。津液充沛,阳气畅运则汗出越邪,邪越则病顺。故“阳明病,法多汗”,而津亏则无汗,邪不得出,其病为逆。又如温热病中小便常短赤灼热,因为人要通过小便排邪。热邪一除,小便即转清利。“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故临床可视小便断吉凶。“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因小便不仅显示人体津液虚实情况,而且还能反应前阴这条驱邪途径是否正常。

最新身边的四有好老师3篇汇总

老师又作教师、师长、导师等,是一种职业,古已有之,指传授学生知识的人员,有各种教育类型(如语文、数学等),班主任也为老师之一;也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和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正确知识和指导,有能力的人。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身边的四有好老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身边的四有好老师一篇 我身边的好老师是耿老师,也就是我们的班主任耿芳芳老师。 耿老师长着黑色的头发,白色的皮肤,大大的眼睛,柳月似的眉毛,大大的鼻子,樱桃小嘴,脖子上还戴一条金色的项链。 她身穿黄毛衣,外面披着一个黑色的皮褂,穿着黑色的丝袜及一双美丽的高跟鞋,看上去非常漂亮。 耿老师的事业心特别强,她对我们的功课一直抓的很紧。但有一次,我们上公开课的时候,由于我们表现很好,晚上她就没给我们留家庭作业。 这就是我的好老师耿芳芳,我们永远爱她。 身边的四有好老师二篇 在学校里,在我身边,有很多好老师,他们认真负责,伟大无私,像辛勤的园丁,用自己的心血,精心地浇灌着花朵。我喜欢的老师有很多,其中有这样一位——数学老师刘老师。她有一张圆圆的脸,还有一对浓浓的眉毛,笑起来弯弯地,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目光中永远透露着一种坚定。从四年级开始她一直陪伴着我,用她优秀的品格打动着我。 还记得她刚开始教我们的时候,心里有几分不安,上课也十分胆小,不敢发言。有一天,刘老师洞察出了我的心思,课间的时候把我叫到她跟前,询问我有没有没听懂的地方,并且耐心细致地把我不懂的地方又重新讲解一番。刘老师讲得绘声绘色,我也听得津津有味,别的同学都忍不住跟过来听了。“你听懂了吗?”刘老师微微一笑,我终于知道了,刘老师原来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对每个同学都那么重视。从此以后,我觉得他讲的课越来越有趣了,我也不再那么胆小了,有时候还积极参与辩论……老师——在我们迷茫的人生道路上,您是我们的引路人。 老师——在我们跌跌碰碰的人生中,您是我们前进的方向。老师——在我们黑暗的人生道路中,您为我们点燃了最明亮的灯。如果我是一朵鲜花,您就是辛勤的园丁;如果我是一颗果实,您就是茂密的大树;如果我是一条小鱼,您就是辽阔的大海……在此,我代表所有的学生向天下的老师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身边的四有好老师三篇

琴行音乐培训与幼儿园合作协议(完整版)

琴行与幼儿园合作协议 甲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培养入园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音乐能力,促进幼儿音乐通识教育发展,提 高入园幼儿音乐素养,经甲乙双方协商,现就合作开设音乐兴趣班,达成以下合 作协议,合作期间甲乙双方应当履行应尽义务以保证合作顺利进行: 第一条协议期限:自年月日至年月日。 第二条授课:在协议期限内,乙方每周授课次,具体时间为:每周一 /二/ 三/四/五/六/日上午/下午授课,每次授课时间:分钟。 授课地点:甲方幼儿园内。 第三条收费标准:在协议期限内,按照不同授课方式收取每名授课幼儿 学费: (一)、采取“一对一”【一名授课教师对一名幼儿教学】方式授课教学的: 每名授课幼儿学费为:人民币元,每学期共计节,(其中包括教材费)收 费方式:一次性收齐。 (二)、采取“一对多”【一名授课教师对多名幼儿同时教学】方式 授课教学的:每名授课幼儿学费为:人民币元,每学期共计节,(其 中包括教材费)收费方式:一次性收齐。 第四条合作收益:在协议期间内,授课儿童按本协议第二条约定标准所 缴纳的总学费为本协议的合作收益。 第五条合作收益分配方法: (一)、采取“一对一”【一名授课教师对一名幼儿教学】方式授课教学的: 甲方获得上述收益的25%,乙方获得上述收益的75%,教材费归乙方所有。 (二)、采取“一对多”【一名授课教师对多名幼儿同时教学】小班方式授课 教学的:甲方获得上述收益的40%,乙方获得上述收益的60%,教材费归乙方所

伤寒论选读重点打印版

《伤寒学》重点 总论 题型:名词解释 1.伤寒: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P4 2.中风:中医证名,指外感风邪所引起的一种表证,与内伤杂病的中风不同。P13 3.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病证的一种发病方式。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P5 4.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P5 5.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P5 第一章.太阳病辨证论治 题型.名词解释 1.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P18 2.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p23 3.喘家:素患喘疾的人p24 4.淋家:淋,指小便淋沥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之症。淋家,指久患淋证之人。p32 5.筋惕肉瞤:惕、瞤义近,皆指抽动。即筋肉不自主的跳动。p37 6.消渴:非病名,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p46 7.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而致口渴引饮,引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症的表现。P46 8.热结膀胱:膀胱在此代指下焦部位。热结膀胱,指邪热与瘀血结于下焦部位。P49 9.坏病:也称变证。即治坏的病,指因误治而致原始证候发生反常变化,证候错综复杂,已不属太阳病范畴的病证。P53 10.虚烦:虚,是与有形之实邪相对而言;烦,心烦。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P59 11.奔豚:证候名。豚即猪。奔豚即以猪的奔跑状态来形容患者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之证,该证时发时止,发时痛苦异常。P68 12.蒸蒸而振:蒸蒸,这里指正气由内向外之势。振,指周身振动,即战汗的具体表现。P92 题型.简答论述 1.桂枝加葛根汤证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方用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P23 2.葛根汤证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方用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葛根、麻黄)P35 3.桃核承气汤证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伤寒论》之张仲景原序

《伤寒论》之张仲景原序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撰 小引:古人之经典,序通常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表达了作者写作此书的宗旨,有的佛经,甚至只要能把序言看明白,理解整本书也就八九不离十了。《伤寒论》的序也是如此,不仅有书名的解释,写作的目的,而且提出作为一个医者所应有的态度。此序绝不能粗略读过,而是需要我们熟记一生。今后,我们还将推出《伤寒论》的翻译,敬请关注。 余每览越人(扁鹊)入虢之诊,(据《史记》记载:一次,扁鹊带几个学生路过虢国,大 街小巷都传太子已死。扁鹊走到宫门前,问国王身边的中庶子太子的事情,中庶子说,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错乱,突发暴病,造成内脏受伤。扁鹊又问,什么时候死的,是否下葬。中庶子回答,死去半天时间,并未下葬。扁鹊听到这儿告诉中庶子,请转告大王,秦越人愿意为太子看病。虢国国君亲自接待扁鹊,并向他叙述了太子的病情。扁鹊说,太子恐怕没有死,你现在回去看看,他应该还有呼吸,鼻子还在微微振动,顺着他的两个大腿向上摸,体温还有。事实果真如此。扁鹊见到太子后,通过观察得出了一个结论,太子眼下的症状叫“尸厥”,并不是真死,并马上开始施救。扁鹊让学生子阳在太子头顶的百会穴实施针灸,然后又配了两副热药,让另一个学生子豹拿这两副药在太子腋下不断地熨烫、摩擦。很快,太子就呼吸正常,活了过来。这时候,扁鹊又配了药让太子按时服用,20多天后,太子完全康复。此病例属于实证,元气尚有,但是因某种原因被憋,而不能振奋发挥作用,急救时救活的希望较大,就如汽车有油,但是出了故障,略加 修理则能继续前行。)望齐侯之色,(《史记》记载:一次,扁鹊见到蔡桓公后说:“您的气色不好,要赶紧医治。”桓公不以为然,扁鹊无奈离开了。10天后,扁鹊又看到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肌肉里,赶紧医治,不治将会恶化。”桓公还是不以为然。又过了10天,扁鹊对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不治会更加严重。”桓公依然不治。第四次扁鹊看见桓公后,一语不发,转身就走。桓公赶紧派人追问,扁鹊说,大王已经病入骨髓,我也没办法。几天后,桓公果然浑身疼痛,再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巳经跑到了秦国,桓公很快就死去了。此病例属于虚症,元 气不足,就像是汽车没油,即使司机驾驶技术再高,也难将车开到目的地。)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才:博学多闻、博学强记;秀:硕果、能联想,能把所学知识系统化。因此扁鹊 虽然医术之高,但并不是有特异功能,而是勤奋学习而来。孔子说自己是“困而学之”,而不是生下来就知道这么多;释迦牟尼也是苦极灭道,修行得来的成就。)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为名利而学,而并不是为君亲、贫贱百姓及自己而学。)崇饰其末,忽弃其本,(本末倒置。)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毛长于皮上,

我身边的四有好老师

我身边的四有好老师 光阴荏苒,时间转瞬即逝。三尺讲台,一支粉笔。这就是张晓敏——一名普通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真实写照。她于2012年8月参加工作,至今已经整整5年了。在这5年里,她工作踏实认真,得到学生和校领导的一致好评。班主任工作是艰巨而又重要的。从她当上班主任那时起,她一直尽心尽力地为当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而努力工作。她早来晚走,品尝尽了作为班主任的酸甜苦辣。但是,如果让她再次选择,她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班主任工作。因为她在与孩子们交往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热情与可爱;她在经历着痛苦和失败的同时,也在迅速地成熟。她付出了自己辛勤的汗水,收获的是学生们可喜的成绩。 一、用爱心感染学生 作为班主任,她关心学生就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既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又要关心他们的健康,还要关心他们是否懂得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是否懂得怎样做人。这正是作为班主任的职责所在。爱心是具体的,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例如每天早晨巡视教室,先看看学生有没有到齐,遇到天冷或天热的时候,照料同学们衣服穿得是否合适,早上是否都吃过了早餐。总之,同学们在学校的饥寒冷暖,喜怒哀乐几乎事事关心。学生生病时,带他去看病。家长感激,学生感动,她认为:这些事看起来也很平常,因为这是作为一个班主任最基本的工作,其实这正是一个班主任爱心的具体体现。 二、激发积极性,营造良好班级氛围

班主任管理班级需要操心。班主任管的事特别多,班级的卫生、纪律,学生的行为、生活……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头脑灵活、思想独立、个性鲜明、敢说敢做。他们很活跃、喜欢表现自己,自信心强、上进心强。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骄傲、娇气、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表扬,听不了批评,不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等。学生自律能力差,放学不按时回家)。针对这些问题以及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她在班级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人人争先进”的评比活动,(以此鼓励、强化文明行为,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个活动从“文明”、“守纪”、“好学”、“勤劳”、“特长”五个方面进行评比。每个方面都制定比较详细的要求,如“文明”就是言行举止要得体,与人交往有礼貌;“守纪”就是课前准备好,上课不挨批,集体活动守纪律就可以得到;而“好学”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设计的积分表,把自己在平时学习和测试中得到的成绩记上,让孩子们相互观摩,暗暗竞争,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勤劳”,主要指在卫生值日中能不怕苦,不怕累,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起榜样作用;“特长”,是指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成立活动小组,这既展现了他们的风采,也丰富了班级的课外活动.良好的班风已形成,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温馨而又充满朝气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三、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她一直把思想工作置于班级工作的首要问题来抓。经常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提高学生

钢琴老师兼职合同

兼职教师聘用合同 甲方:乐器商店 乙方: 联系方式:身份证号: 一、合同期限 本合同有效期自201 年月日起,至201 年月日止 二、工作内容 1.乙方同意在被聘用期间,根据甲方工作需要,在本店从事钢琴教学工作。 2.乙方应按照甲方要求,按规定标准完成工作。 3.具体上课时间为每周 三、受聘用期间劳动纪律 1.乙方在被聘用期间需执行甲方规定的上课时间,不可迟到、早退、不可当天请假。 2.乙方必须尽职尽责完成甲方规定的教学工作,并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 3.乙方不能以甲方名义开展任何与完成约定工作任务无关的业务、活动或者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否则一切后果由乙方自己负责,同时甲方保留追究其法律及经济责任的权利。 4.乙方在聘用期间,应遵守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劳动纪律,严格遵守教学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爱护甲方的财产,遵守职业道德,若有违反,甲方可视情节轻重,给予降薪或提前解除本合同。 5.合同期间,未经对方允许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调课、停课、减课;不得擅自向学员收取课时费,乙方如中途中止合同,需提前一个月上交书面离职申请,并妥善做好交接工作,未提出申请自行终止合同,乙方须向甲方赔偿当月课时费两倍工资作为补偿。 6.乙方若不尽到以上职责,甲方将不支付任何费用,针对乙方对学员造成的影响,甲方有权向乙方提出赔偿。 四、劳动报酬 1.甲乙双方经友好协商,钢琴课课时费分成为各 %,甲方作为收款单位,需在每月15日结算课时费,如遇周末顺延1-3天发放工资 2.甲方不承担乙方任何劳保福利待遇,并且不负责承担乙方的任何医疗保险费用。 3.甲方可根据乙方为店内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不同程度奖励,如考级,比赛等。 五、保密义务 合同期内,乙方须在甲方许可范围之内使用甲方商业信息,合同期内及合同期终止后,乙方必须为甲方之一切商业信息保守秘密,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甲方以外第三方泄露,如果乙方违反上述义务,给甲方造成任何损失,乙方自愿承担最终的赔偿责任。 六、合同的终止 以下情形发生时,本合同可以终止,甲方不向乙方支付任何费用: 1.在合同期有效期内,乙方如不能达到甲方的正常合理工作要求,甲方将给予警告,警告三次仍不能达到甲方正常合理工作要求的,甲方提前7日告知乙方,本合同即可提前终止 2.乙方在本合同有效期间,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甲方可以单方终止合同。 3.因乙方原因不能继续负责本店课程,甲方可以单方终止合同 七、其他 1.因履行本合同发生的纠纷,双方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本合同未尽事宜,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必要时,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后方可对本合同进行修改或补充,对本合同进行修改或补充,经双方签字、盖章后方可生效,并具有与本合同同等的法律效力。 3.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签字盖章:乐器商店乙方签字盖章: 2018-5-26

伤寒论选读必背条温与相关方

伤寒杂病论

伤寒·太阳病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 紧者,名为伤寒。(3)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 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主症:汗出、发热、头痛、恶风、脉浮缓。 病机:风寒外袭,卫阳浮盛以抗邪,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失调。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 6.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 须识此,勿令误也。(16下) 7.太阳病,发汗隧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 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主症: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治法:扶阳解表。 组成: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附子 8.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 黄汤主之。(35)

主症: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痛、周身疼痛、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9.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四肢拘急不舒、脉浮紧等。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组成: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 10.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32) 主症: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下利或呕逆,舌苔白、脉浮或脉紧。 病机:风寒束表,内犯阳明。 治法:发汗解表,升清止利或降逆止呕。 组成:葛根、麻黄、甘草、芍药、桂枝、生姜、半夏、大枣。 1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 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悌肉瞤,此为逆也。(38) 12.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 之。(39) 主症:恶寒、发热、身重(或痛)、无汗、烦躁、脉浮紧(或浮缓)等。 病机:风寒外束,兼阳郁内热。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张仲景《伤寒论》

伤寒论 张仲景著 一九五六年重庆新辑宋本《伤寒论》

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惜。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味味,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弛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素尚方术,请事斯语。

琴行音乐培训与幼儿园合作协议

琴行与幼儿园合作协议 甲方: 幼儿园;乙方: 地址:地址: 为培养入园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音乐能力,促进幼儿音乐通识教育发展,提高入园幼儿音乐素养,经甲乙双方协商,现就合作开设音乐兴趣班,达成以下合作协议,合作期间甲乙双方应当履行应尽义务以保证合作顺利进行: 第一条协议期限:自年月日至年月日。 第二条授课:在协议期限内,乙方每周授课次,具体时间为:每周一/二/ 三/四/五/六/日上午/下午授课,每次授课时间:分钟。 授课地点:甲方幼儿园内。 第三条收费标准:在协议期限内,按照不同授课方式收取每名授课幼儿学费: (一)、采取“一对一”【一名授课教师对一名幼儿教学】方式授课教学的:每名授课幼儿学费为:人民币元,每学期共计节,(其中包括教材费)收费方式:一次性收齐。 (二)、采取“一对多”【一名授课教师对多名幼儿同时教学】方式授课教学的:每名授课幼儿学费为:人民币元,每学期共计节,(其中包括教材费)收费方式:一次性收齐。

第四条合作收益:在协议期间内,授课儿童按本协议第二条约定标准所缴纳的总学费为本协议的合作收益。 第五条合作收益分配方法: (一)、采取“一对一”【一名授课教师对一名幼儿教学】方式授课教学的:甲方获得上述收益的25%,乙方获得上述收益的75%,教材费归乙方所有。 (二)、采取“一对多”【一名授课教师对多名幼儿同时教学】小班方式授课教学的:甲方获得上述收益的40%,乙方获得上述收益的60%,教材费归乙方所有。 第六条收益结算 在协议期间内,按照实际招生及开课情况,甲乙双方每3个月对合作收益进行一次结算,但亦可根据情况需要另行协商即时结算方式。第七条甲方权利义务: 1·甲方免费为乙方授课提供教室,暂定数量为间,若乙方需要可以和甲方再行协商增加教室数量,授课期间相关教室的水、电、暖、通讯费用由甲方承担。 2、甲方负责招生,招生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甲方幼儿园内,招生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媒体宣传推介等,相关招生费用由甲方承担,乙方提供必要配合。 3、协助乙方宣传推广儿童音乐教材,配合乙方教师在幼儿园的教学工作。 4、统计报名的幼儿人数,将其如实记录造册,以便双方核对;

伤寒论重点整理(精.选)

《伤寒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题型:名词解释 1.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 病症的一种发病方式。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 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名机,出生于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3.现今《伤寒杂病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但宋本现已无保存, 现存者只有明代赵开美复刻本,简称赵本;一是南宋成无几注解本,称为“成注本”。 4.第一个逐条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是成无几。 5.《伤寒论》的体系特点:详于寒略于温。 6.《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论中所载113方(缺一方), 被誉为“方书之祖”。 7.《伤寒杂病论》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 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8.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 病。”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 题型.名词解释 1、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即头痛项强之意。 2、时瘛疭: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3、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4、周时:一昼夜,即24小时。 5、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6、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漏,渗泄不止。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张仲景伤寒论

张仲景也只不过是伤寒论的传承者脑出血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和致残率之高早已引起中西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但至今尚没有找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对其发病机理还处在探索阶段,如果能提前发现并及时进行药物干预和治疗,将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以最大限度的提高人命的生存质量,而搞清楚它的发病机理是最关键的一环。余在伤寒论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的脑出血病都发生在阳明病这一节点上,为什么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脑出血病人都会发生在阳明病呢?这就涉及到一个关键的伤寒论基础理论框架的建构问题和六

病的真正实质是什么?伤寒论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商周文化断档时期的史前文明阶段,它对三阴三阳六病的定义是在易与数的结合下形成的一套独特诊疗体系,与传统的以四诊为主的中医诊疗体系不同,如果宁要分派的话,可归于商初伊尹所创立的汤液经方派。而实际上伤寒论是一部典型的中医医算之书,在伤寒论中,不但言病的分类,更主要的是言病的变化,也就是治之道,在商周时期,病就是象,病就是形,形可以类,象可以辩,先对病进行分类,然后在分类的基础上再进行辨证,象形理数法式方合为一体,但这种辨证和现在中医使用的辩证方法不同,现在的中医是运

用四诊再结合临床表现来选择合适的处方,而实际上真正的伤寒论诊疗体系是运用医算盘进行操作,医者不但能知道患者是得的三阴三阳的什么病,而且还知道病的演化和发展传变趋向,病的动态性和有序性在医者的心中非常明了,不但可以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控制,而且可以看出各种病的发病机理和所涉及脏腑以及对应的经络和人身的部位,处方就能得心应手,轻松自如。脑出血就发生在阳明病点上,而阳明病的实质是什么?它对应的脏腑和经络又是什么?它在人身的对应部位指哪里?它的前面是三阴三阳的什么病?它的后面又是什么病,做为会使用伤寒医算盘的人来说那

做四有好老师心得体会

做“四有”好老师心得体会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总书记的讲话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一个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需要的是积极向上、团结奋进、有先进的科学知识、有强烈爱国心和奉献精神的青年人。培养青年一代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团体的力量,而学校教育在其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所以作为当代人民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感到了自己莫大的压力和无限的动力。 正像习总书记所讲的那样,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的知识、有仁爱之心”。通过学习,我越来越感觉到一名教师的职业责任感。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反思并及时更正自己的不足。 正人先正心,我以为做老师必须有一颗“仁爱之心”。从自身做起不断地审视自己工作目标是否正确;和身边人比存在多大的差距;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是什么。通过学习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严禁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六条禁令》和相关文件。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决心践行师德先进人物的事迹,向先进学习,向模范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修养,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并从以下几方面考核自己思想: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培育自己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和

积极健康的进取精神,着力培养爱岗敬业、甘为人梯的风范。努力做到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快速发展尽忠心;关心体贴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时刻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献爱心;工作中找到每一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具匠心。我始终坚信亲其师、信其道,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朋友,让学生感觉到亲切;谦虚、平和、大度,时刻保持谦虚的心态接纳身边每一个人,不断地向身边的同事学习;不追名逐利、不计个人得失志存高远不断的进修,时刻让自己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为祖国培养时代新人献真心;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师德修养,不断强化爱与责任的核心。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是我努力的方向、前进的目标。我将用勤奋加恒心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这将成为我矢志不渝的目标。

我心中的“四有”好老师

我心中的“四有”好老师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之灵魂。正人先正心,我以为做老师必须有一颗“仁爱之心”。 在现在社会,怎样做个好老师是我们每个教师心中所想,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德者师之魂。”教师是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怎样去做人和学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职业特征的概括,也是对现代教师人格塑造的要求。 做一名好老师应该有职业之爱。干一行,爱一行,既然自己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把自己的这份职业当成一种事业来对待,从而会产生一种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并且具有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做一名好教师,还要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而敬业与爱学生是分不开的。要爱学生,要让学生喜欢你。春雨能温暖冰封的泥土,朝阳能抚慰心灵的湖水,生命的歌声能唤醒一粒粒沉睡的种子。爱学生,就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他成为莘莘学子心目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让他成为人的一生中一道最赏心悦目的亮丽景致。 二、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更何况一名小学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我认为要做一名好老师,甚至要有一河的活水。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具备扎实的专业基

础知识和渊博的文化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书育人的资本,是将学生培养成才的必备条件,是教师必备的业务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此外,教师更应具有渊博的知识。 有学者说“教师知道的东西,要大大超过他要教给学生的范围,要具有宽阔的科学视野,否则,他就不能唤起和发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渊博的知识能有益于增强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是适应现代社会科技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个性,能以教书传知,育人感人, 三、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面对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面对新时代的学生,做一名好老师,我认为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新的途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不教死书,死教书,不能像以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而要更新观念。 要成为一名好教师还应不断地改革创新,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地完善自己,因为学习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四、好老师还应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势必会给人带来许多无形或有形的压力。学会如何释放自己,始终以一颗宽容的心去面对一切,那样你才能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你工作中的压力,去克服种种困难和问题,使许多问题能迎刃而解。

中医经典选读 重点点拨

伤寒 明确目的――临床(难解的字、词、句不下过多功夫) 1.方法I级条文应三会(背、释、用)如“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 白虎汤主之” 176 注意前后条文联系与无字处今夫热病者伤寒之类也 广――外感热病之总称 伤寒伤寒有五:有伤寒……。 狭――感寒即发的外感病 ①论广义伤寒(中风、伤寒、温病) 伤寒论 重点狭义 发汗――麻黄汤 ②解表、发汗、解肌、解外―祛外邪解表证解肌―桂枝汤 2.部分名词解外―有时指柴胡汤 ③和――无病之意(胃气和、卫气不和) ④和之――用小剂量药物促使调和 ⑤主之――有此症必用此方 ⑥宜与等――斟酌之意 ⑦合病――两经以上同时发病 ⑧并病――经未尽又出现另一经症状 ⑨直中――不经三阳直犯三阴(太阴、少阴) 太阳病 病因――风寒 病位――表 主症――原文1 足太阳伤寒 太阳主外,为外感初期经证治――辛温发汗手太阳分类中风

蓄水行水 腑证治活血 蓄血 兼证、变证、类似证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纲要 主症――头痛连项(项强),恶寒(发热),脉浮 原文1 病机――风寒外束,经脉不利 1.背及头痛项强 注2.应与3、35条合参(应有发热) 3.别三阳经头痛 4.凡称“太阳病”当有原1症 二、太阳病分类(伤寒、中风、温病) 主症――发热恶风(寒),出汗、脉浮缓(加原1症)原文2 (中风提纲)病机――风寒外束(偏风)营卫不和 1.恶风、恶寒的特点 证名(伤风之意为太阳病一证型) 2.中风 注病名(为内科杂病) 3.脉缓――松弛和缓与紧脉相对 4.感冒、伤寒、中风、伤风 5.表虚与表实 (非内伤之表虚) 主症:恶寒发热,头项强痛(体痛呕吐,无汗)脉浮紧原文3――伤寒提纲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郁阻 浮沉言 1.脉阴阳俱紧可从 寸尺言 注2.本证当有无汗

何裕民:《伤寒论》和张仲景名垂医史的原因

《伤寒论》和张仲景名垂医史的原因 如果说医学的进步是一代代医学家以“接力棒”形式传递着、推动着的,那么,其间不乏里程碑式的人物,于医学发展,功绩之伟硕,尤如晴朗夜空群星中格外璀璨耀眼的巨星。东汉末年张仲景就是历代医家“星座”中的“北极星”,他和他的《伤寒杂病论》不仅彪炳于医学史册,而且至今指点着人们。若临症严格按“论”索方,大多效如桴鼓。故人们尊称其为“医圣”,视《伤寒论》为方书鼻祖。日本台湾生产的中药中,大多数是本自仲景创制之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张仲景对中医学的历史功绩,“前无古人”,后缺来者!一部《伤寒论》,可使医家受益无穷! 一本书何以有如此巨大魅力?我们试作一简析: 首先来谈谈张仲景其人。很可惜,尽管他名垂医史,却不见正史记载。据其他史料旁证,他为公元150年~219年前后的人士,出生于河南南阳,名机,字仲景,学医于同郡张伯祖,曾与当时位居侍中的文学家王仲宣有来往,为其诊病。在世时他已盛享医名,有书曾载:“(他)在京师为名医,于当时为上手,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之也”扁鹊为战国时名医,仓公为西汉初年名医,皆当时医界最高手也。(《宋以前医籍考》)。张氏何以发奋研讨医学?值得一述。据张氏自谓,张氏家族原为望族,人丁兴旺,“向余二百”,但“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愤而发,立志医道。“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参照了当时所见之医著,如《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结合临症经验,写就了《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此书后被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感愤而习医,动机强烈,目标明确,无疑是促使他取得巨大成就的动力因素。 我们再来看看张仲景的主要成就。这体现在众多方面:第一,在“勤求古训”,精研经旨,结合临症的基础上,张氏将常见病分成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指各种急性热病,张氏这方面的认识和经验主要被归拢在《伤寒论》中;内伤泛指各种慢性病、病后虚弱状态及外感热病急性期过后等的情况。这方面的论治经验主要被编在《金匮要略》中。他对外感热病病因、症状、病理阶段等的认识和对一些常见内伤病症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等的分析论述成为医界数千年的不易之论,后世医家每每视其为准绳,严格地加以遵奉。 第二,确立了中医临床诊治原则和体系:辨证论治。如果说《黄帝内经》从理论观念上为中医学奠定了基础,张仲景则以“辨证论治”为中医临床诊治确立了原则和体系。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治学的核心和基石,也是重大的特色和优势关于辨证论治,本书第五章专有论述。。张氏对外感热病以“六经”辨证统领之,对内伤杂病则以“脏腑”辨证为纲领。外感病为六淫等所致的急性病,仲景着重以邪正交争这一外感病的主要机理出发,对临床症状和病理特点作了细致的分析,把它归为六大发展阶段(“六经”),并对某一阶段病变区分出若干亚型,分别论述了不同阶段的病症特征、病理机制、诊断要点、治疗大法、代表方及具体药物加减化裁等(即通常说的理、法、方、药),使外感病从理论到具体诊治操作,均体系已具,纲目皆备,后世于外感病论治之发展,只是局部充实补正而已。内伤病远较外感复杂,仲景确定的脏腑辨证论治原则,使后世医家在这一诊治体系的雏型之上,能不断充填进去新的知识和经验,最终成为一合理而有效的诊治完整体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称仲景为中医临床诊治学的奠基者,内科学的开山祖师。 第三,归纳出了急性热病的发展演变规律。我们说,对于“规律”的认识,意义重大,整个科学探讨中,最重要的无外乎这一点。各种急性热病发生发展有其一定的共性规律。认识了这些规律,不仅理论意义重大,而且对于诊治防范都至关重要。张仲景借用了《内经》的“六经”概念,用以抽象概括外感热病的六大发展阶段。简言之,此类病症就其性质而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