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发布

时间:2016-03)

围术期高血压明显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率[1],而良好的围术期高血压管理可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及总住院费用[2]。因此,制定围术期高血压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围术期高血压的定义

围术期高血压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到与本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期间内,患者的血压升高幅度大于基础血压的30%,或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围术期高血压的高危因素

1.原发性高血压,术前控制不理想或不合理停用降压药物;

2.继发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3.清醒状态下进行有创操作;

4.手术操作刺激;

5.麻醉深度不当或镇痛不全;

6.气管导管、导尿管、引流管等不良刺激;

7.药物使用不当;

8.颅内高压;

9.缺氧或二氧化碳蓄积;10.寒战、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11.紧张、焦虑、恐惧、失眠等心理应激因素。

围术期高血压控制原则

1.保证重要脏器灌注,降低心脏后负荷,维护心功能;

2.术前继续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断剂,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3.血压控制目标:一般认为,患者年龄≥60岁,血压控制目标<150/90mmHg[3];患者年龄<60岁,血压控制目标<140/90mmHg;糖尿病和慢性肾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140/90mmHg[3,4]。术中血压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血压的30%;4、目前尚无延期手术的高血压阈值,原则上轻、中度高血压(<180/110mmHg)不影响手术进行[4];为抢救生命的急诊手术,不论血压多高,都应急诊手术;对严重高血压合并威胁生命的靶器官损害,应在短时间内采取措施改善生命脏器功能,如高血压合并左心衰,高血压合并不稳定心绞痛或变异型心绞痛,合并少尿型肾功能衰竭,合并严重低钾血症(<2.9mmol/L)。对进入手术室后血压仍高于

180/110mmHg的择期手术患者,建议推迟手术或者因患者有选期手术需要(如肿瘤患者伴有少量出血),在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手术(表1)[5]。

表1围术期高血压常用静脉注射降压药物

药品作用机制剂量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不良反应

美托洛尔选择性β1受体阻滞

3~5mg静推,间隔5分钟

重复,最大可用到15mg

5~10min 5~10h 低血压、心力衰竭、心脏传导

阻滞、头晕、疲劳、抑郁、支

气管痉挛,腹泻、皮肤瘙痒、

皮疹

艾司洛尔选择性β1受体阻滞

0.15~0.3mg·kg-1·min-1泵

1~2min 10~30min 低血压、支气管痉挛、心力衰

竭、心脏传导阻滞

拉贝洛尔α、β受体阻滞剂25~50mg静注15min可重

复,总量可达300mg;也

可静脉泵入0.5~

2mg/min,根据血压调整

5~10min 3~18h 恶心、头皮发麻、支气管痉挛、

头晕、心脏传导阻滞、直立低

血压

乌拉地尔外周选择性α1受体

阻滞剂,中枢激活

5-羟色胺-1A受体

25mg静注,2min可重复,

总量可达100mg,或者静

脉泵入5~40mg/h,根据血

压调整

0.5~3min 40~90min 低血压、头痛、头晕

地尔硫卓钙离子通道阻滞剂5~10mg静注,或5~

15μg·kg-1·min-1泵入

2~7min 30min~10h 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低

血压、心力衰竭、外周水肿、

头痛、便秘、肝毒性

尼卡地平钙离子通道拮抗剂0.5~10μg·kg-1·min-1静脉

给予,根据血压调整

5~10min 4~6h 心动过速、头痛、周围水肿、

心绞痛、恶心、房室传导阻滞、

头晕

硝普钠NO供体0.25~10μg·kg-1·min-1起

泵入,根据血压调整剂量

1~2min 1~10min 低血压、心动过速、头痛、氰

化物和硫氰酸盐中毒、恶心、

脸红、呕吐、肌肉痉挛、肺分

硝酸甘油

NO供体5~300μg/min静注2~5min 5~10min 低血压、头痛、头晕、呕吐、

快速耐受性,高铁血红蛋白血

心脏手术围术期高血压管理[6]

1.充分的术前镇静;

2.基本原则是先麻醉后再降压,麻醉应有合适的深度,选择以阿片

类药物为主的全身麻醉;3.体外循环期间维持适当灌注流量。若MAP>90mmHg应加深麻

醉或用降压药物,如乌拉地尔、尼卡地平;4.术后完善镇痛,消除高血压诱因,根据心

功能状况合理控制血压;5.主动脉瓣膜手术在体外循环转流和术后易发生高血压,可用

乌拉地尔、尼卡地平、硝普钠处理;对合并心肌肥厚的患者应维持血压在较高水平。二

尖瓣成形术后应控制收缩压<120mmHg;6.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应维持较高的灌

注压,MAP>70mmHg,避免降压过程中HR增快,保持MAP(mmHg)/HR>1。不建议用硝普

钠控制血压,以免引起冠脉窃血;7.动脉导管结扎术在结扎导管时将收缩压降至70~

80mmHg或血压降低不超过基础水平的40%,应注意术后高血压反跳,及时给予镇静、乌

拉地尔、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断剂等治疗。

主动脉夹层围术期高血压管理

1.术前积极控制血压及降低心室收缩力,防止夹层假腔扩张、撕裂的前提下,尽可能保

证组织器官灌注[1];2.充分镇痛的同时,尽快将收缩压控制到100~120mmmmHg,心率尽

量控制在50~60次/分;3.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快速、平稳、联合用药。首选β受体

阻滞剂,或联合应用乌拉地尔、硝普钠等血管扩张剂(表1);4.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同时,

对于不同类型的主动脉夹层应注意差异化和个体化治疗:A型应更积极地将心率、血压

控制在上述达标水平,以防止夹层破裂,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并在此基础上尽快进行外

科手术治疗。B型目前多主张一周后再行大血管覆膜支架术,围术期的血压控制则应根

据个体的年龄、既往血压水平、有无脑卒中病史、肝肾功能状况及夹层累及脏器分支血

管的程度等具体情况,将血压控制在保证重要脏器血流灌注的最低水平。有创动脉测压应建立在肢体动脉未受累及的那侧,以保证血压监测的真实准确。如需置换主动脉弓,应双侧桡动脉测压,以判断脑或体循环灌注压[7];5.术后为保证组织器官的灌注应维持较高水平的血压。

妊娠期高血压围术期高血压管理

1.妊娠期高血压的管理应重视药物的使用对母体和胎儿的双重影响。因胎盘无自动调节血压功能,降压过程力求平稳,不能过快、过度,在控制血压同时应注意补充容量,以免影响胎儿血供[8,9]。常用降压药物有乌拉地尔、钙通道阻滞剂,慎用硝普钠[10];

2.围术期血压不宜高于治疗前水平,避免发生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或脑卒中。另一方面,为保证胎盘血流灌注,血压不低于130/80mmHg[10,11];

3.应注意降压药物与镇静药物、解痉药(如硫酸镁)的相互作用。

颅内病变围术期高血压管理

1.颅内病变引起的高血压常见原因有颅脑外伤、脑出血、颅脑肿瘤及颅内感染等,尤其以颅脑外伤及脑出血常见[12]。其共同特点多因颅内压升高引起高血压,此外,部分垂体肿瘤可导致水钠潴留而引起高血压,脑干血管活动中枢损伤或占位也可导致高血压;

2.关于自发性脑出血血压管理目标,我国参考AHA/ASA 2015版指南,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建议:(1)收缩压在150~220mmHg和无急性降压治疗禁忌证的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收缩压降至140mmHg是安全的(Ⅰ类,A级证据),且能有效改善功能结局(Ⅱa类,B级证据)。(2)收缩压>220mmHg的脑出血患者,连续静脉用药强化降低血压和频繁血压监测是合理的(Ⅱb类,C级证据)。但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高血压病史的长短、基础血压值、颅内压情况及入院时的血压情况个体化决定降压目标。(3)为了防止过度降压导致脑灌注压不足,可在入院时高血压基础上每日降压15%~20%,这种分布阶梯式的降压方法可供参考。脑出血急性期推荐静脉给予快速降压药物,可选择乌拉地尔、拉贝洛尔、

盐酸艾司洛尔、依那普利等[13,14];3.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管理专家共识(2015)建议:(1)目前尚不明确能够降低动脉瘤再出血风险的最佳血压水平,动脉瘤处理前可

将收缩压控制在140~160mmHg(中等质量证据,强推荐)。(2)处理动脉瘤后,应参考患者的基础血压,合理调整目标值,避免低血压造成的脑缺血(低质量证据,弱推荐)[15];

4.降低血压同时应保证脑灌注压(CPP)≥60mmHg[13];

5.一切有利于降低颅内压的措施,

如限制液体入量、利尿、巴比妥类镇静、过度通气等均有助于降低血压。对机械通气的患者,应维持PaCO2在30~35mmHg,以利于降低颅内压;6.避免应用可能增高颅内压的降压药物,优先选用乌拉地尔。

嗜铬细胞瘤围术期高血压管理

1.术前应积极抗高血压治疗同时补充容量,最终目标为术前24h内未出现血压>

160/90mmHg;未发生血压<80/45mmHg及体位性低血压;术前1周ECG无ST段或T波改变;无频发性室性早搏;2.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为术前控制血压的主要药物,以酚苄明、酚妥拉明最为常用[16,17]。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是控制心率的常用药物,但切忌在未使用α受体阻滞剂时单独使用[16,17],以免出现仅阻滞β受体的血管扩张作用后加重肾上腺素作用于α受体所导致的血压剧增;3.术中一旦血压超过基础血压1/3或达到200mmHg时,除分析、排除诱发原因外,应立即采取降压措施,同时提示外科医师暂停手术操作。常用药物为酚妥拉明、乌拉地尔、硝普钠[16,17]。若同时心率>100次/分,可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4.术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刺激交感神经系统的药物(如麻黄碱、

氯胺酮等)、抑制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药物、引起组胺释放的药物(如吗啡、阿曲库铵、氟哌利多等)。

参考文献

[1] Ezzati M, Oza S, Danaei G, et al. Trends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effects of state-level blood pressure and uncontrolled hyperten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Circulation, 2008, 117(7): 905-914.

[2] Getsios D, Wang Y, Stolar M, et al. Improved perioperativ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leads to reduced hospital costs. Expert Opin Pharmacother, 2013, 14(10): 1285-1293.

[3] Wright JT Jr, Fine LJ, Lackland DT, et al. Evidence supporting a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goal of less than 150mmHg in patients aged 60years or older: the minority view. Ann Intern Med, 2014, 160(7): 499-503.

[4] Weber MA, Schiffrin EL, White WB,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n the community: a statement b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J Clin Hypertens, 2014, 16(1): 14-26.

[5] Salgado DR, Silva E, Vincent JL.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the critically ill: a pathophysiological approach. Annals of Intensive Care, 2013, 3: 17. [6] Kaplan JA, Reich DL, Savino JS. Kaplan's Cardiac Anesthesia: The Echo Era (Sixth Edition). Elsevier Medicine, 2011.

[7] Hiratzka LF, Bakris GL, Beckman JA, et al. 2010

ACCF/AHA/AATS/ACR/ASA/SCA/SCAI/SIR/STS/SVM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thoracic aortic disease.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oracic Surgery,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Anesthesiologists, 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 and Society for Vascular Medicine. J Am Coll Cardiol, 2010, 55(14): e27-e129. [8] Kattah AG, Garovic VD. Th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n pregnancy. Adv Chronic Kidney Dis, 2013, 20(3): 229-239.

[9] Gillon TE, Pels A, von Dadelszen P, et al. 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PloS One, 2014, 9(12): e113715.

[10]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学组.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

(2012版).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2, 47(6): 476-480.

[11] Polley LS. Anesthetic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in pregnancy. Clin Obstetr Gynecol, 2003, 46(3): 688-699.

[12] Audibert G, Steinmann G, Charpentier C, et al. Anaesthetic management of the patient with acute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Ann Fr Anesth Reanim, 2005, 24(5): 492-501.

[13] Hemphill JC 3rd, Greenberg SM, Anderson CS,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2015, 46(7): 2032-2060.

[14]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治疗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5, 31(12): 1189-1194.

[15]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重症专家委员会. 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管理专家共识(2015).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2(4): 215-224.

[16] Brunaud L, Boutami M, Nguyen-Thi PL, et al. Both preoperative alpha and calcium channel blockade impact intraoperative hemodynamic stability similarly in the management of pheochromocytoma. Surgery, 2014, 156(6): 1410-1417. [17] 罗爱伦. 肾上腺疾病患者手术的麻醉∥邓小明, 姚尚龙, 于布为, 等. 现代麻醉学. 第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 1664-1673.

高血压患者在围术期的血压控制要点

高血压患者在围术期的血压控制要点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05-28 作者:吴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 围术期高血压是指患者在外科手术住院期间(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3~4天内)伴发的急性血压升高(收缩压、舒张压或平均动脉压超过基线的20%以上),可以显著增加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外科手术中围术期高血压的发生率为25%。即使手术前没有高血压病史,麻醉时也易发生血压升高及心动过速。已有许多研究探索手术当中如何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避免此病症的发生,但是结果差异较大,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的预防标准。对于围术期高血压何时开始治疗以及治疗目标也没有统一意见,难以推出统一的治疗建议。 尽管如此,围术期高血压仍需要恰当处理,降压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治疗方案。本文回顾了成人患者围术期高血压的治疗要点。 1易发因素 短时间内血压升高并超过180/110mmHg时称为高血压危象,其发生率为4%~35%,心脏手术前后发生率可以高达50%。高血压以及高血压危象极易发生在手术后早期,并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和血管阻力增加有关。手术后高血压常开始于术后10~20分钟,可能持续4小时。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易发生出血、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 手术前高血压一般不引起靶器官功能障碍,因此称为高血压次急症,有足够的时间降低血压。而在手术中血压快速升高超过20%时易发生靶器官功能损害,应考虑高血压急症。 大血管(颈动脉、腹部主动脉、外周大血管)或腹腔和胸腔手术易发生术中高血压,而严重术中高血压更多见于心脏手术、大血管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主动脉手术)、神

围手术期高血压的麻醉处理

围手术期高血压的麻醉处理 高血压不仅是一种慢性的累积全身个系统的疾病,也是围手术期一种常见的、具有极大危险的疾病!1979~1980年,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90个城市,按WHO(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对4012128名15岁以上的成人,进行了实查,得出的结果是高血压的换病率是4.85%,临界性高血压是2.88%,合计为7.73%。其中原发性高血压占90% 【病情特点】 一.高血压的分类 (一)原发性高血压:指原因不明的高血压,发病率以40岁以上明显增多,占所有高血压病人的90%以上. (二)继发性高血压:此类高血压常为某些疾病的并存疾病,有较明显的病因,如肾脏疾病(如肾炎、肾结核、肾肿瘤);内分泌疾病(嗜铬细胞瘤、甲亢等)、血管疾病(主动脉缩窄、大动脉炎);颅脑疾病(脑瘤、颅脑外伤)。因此,继发性高血压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 二.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一)根据1993年WHO规定的成人标准为: 1.正常血压:收缩压≤18.7kPa(140mmHg);舒张压≤12 kPa(90mmHg) 2.高血压:舒张压如>12 kPa(90mmHg,无论收缩压为多少,都视为高血压。 收缩压往往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以下情况也视为高血压: 年龄<39岁:收缩压>18.7kPa(140mmHg) 40~49岁:收缩压>20kPa(150mmHg) 50~59岁:收缩压>21.3kPa(160mmHg) >60岁:收缩压>22.7kPa(170mmHg) 3.临界高血压:介于正常与高血压之间。 (二)高血压患者中,因增高幅度不同分型: 边缘型高血压:18.7 kPa (140 mmHg)/12.0~12.7 kPa (90~95mmHg) 轻度高血压(一级高血压):收缩压:18.7~21.3 kPa(140~160 mmHg);舒张压:12.7~13.9 kPa(95~104 mmHg)。 中度高血压(二级高血压):收缩压:21.3~23.9 kPa(160~180 mmHg);舒张压:14.0~16.0kPa(105~120 mmHg)。 重度高血压(三级高血压):收缩压:23.9~28.0 kPa(180~210mmHg);舒张压>16.0kPa(120 mmHg)。 三.高血压病的病程演变: 高血压病除很小部分为急进型演变外,多数都有个良性的、病情进展缓慢的病程,可长达10~20年以上,又称为“缓进型高血压”。并分为三个阶段和三个时期:三个阶段为: 1.临界性高血压阶段:平时血压正常,偶尔高于21.30kPa(160 mmHg),或舒张压高于12.70kPa(95 mmHg),心排血量增加15%左右,外周血管阻力变化不大,但运动后增加。 2.持续性舒张期高血压:舒张期血压持续高于12.7 kPa (95mmHg),可分轻12.7 kPa (95mmHg)、中14.0kPa(120 mmHg)、重16.0kPa(120 mmHg)。心排血量正常或稍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持续增高。 3.器官器质性及功能性损伤阶段:长期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引起心、脑、肾等重要生命器官损伤,出现脑出血、肾功能不全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三个时期:

3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 2017-12-13 11:56 来源:未知编辑:shuangkai 点击: 467 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包括围术期输血以及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各种血液保护措施的综合应用等。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或其相关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血液成分。血液管理的其他措施包括为避免或减少失血及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一、术前评估 1. 了解既往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 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 4.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例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他抗凝药和可能影响凝血的维生素类或草药补充剂)造成的凝血病史; 5.了解有无血栓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6.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7. 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 8.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和Rh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

抗体以及HIV抗体等; 9.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 10.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11. 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二、术前准备 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 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3.咨询相关专科医师或会诊。择期手术患者应暂停抗凝治疗(例如华法林、抗凝血酶制剂达比加群酯),对特定患者可使用短效药(例如肝素、低分子量肝素)进行桥接治疗;除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的患者外,如果临床上可行,建议在术前较充足的时间内停用非阿司匹林类的抗血小板药(例如噻吩并吡啶类,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或普拉格雷);根据外科手术的情况,考虑是否停用阿司匹林; 4. 当改变患者抗凝状态时,需充分衡量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出血增加的风险; 5. 既往有出血史的患者应行血小板功能检测,判断血小板功能减退是否因使用抗血小板药所致; 6.了解患者贫血的原因(慢性出血、缺铁性贫血、肾功能不全、溶血性贫血或炎症性贫血等),并根据病因治疗贫血,首先考虑铁剂治疗;

围术期高血压的处理

围术期高血压的处理 定义 围术期高血压指从确定手术治疗到与本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期间内发生的血压升高,可发生于手术前、手术中及麻醉恢复期。 通常分为以下 2 种情况: 1. 既往高血压,围术期血压升高幅度大于基础血压的 20%; 2. 既往无高血压,围术期血压收缩压≥ 140 mmHg,和(或)舒张压≥ 90 mmHg。 有证据显示围手术期血压剧烈波动可能引发脑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肾功能衰竭,进而增加围手术期的死亡风险,但目前尚无确切的前瞻性研究数据提示积极的围手术期高血压治疗能够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因此,须对拟手术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严格的评估。 高危因素 围手术期高血压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原发性高血压术前血压控制不理想,特别是舒张压 >110 mmHg; 2. 原发性高血压不合理停用降压药物; 3. 继发性高血压术前准备不充分; 4. 易发生严重高血压的手术类型:心脏、大血管、神经系统及头颈部手术等; 5. 麻醉诱导期麻醉深度不当或镇痛不全; 6. 清醒状态下进行有创操作; 7. 气管插管、导尿管、引流管等不良刺激、紧张、焦虑、恐惧、失眠等心理应激因素; 8. 过度输液使容量负荷过重。 术前评估 对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的术前评估主要包括: 1. 了解患者高血压病程; 2. 根据血压水平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控制血压; 3. 了解术前使用的降压药物;

4. 评估靶器官损害情况; 5. 评估合并的临床疾病。 术前准备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术前须作如下准备: 1. 在术前数天内将降压药替换为长效制剂; 2. 在术前当天仍然给药; 3. 须注意术前一天清晨应停用 RAS 阻滞剂类药物; 4. 术前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血压波动、心肌缺血以及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 5. 手术前 1-2 周(最好 2 周)停用利血平及含有利血平的降压药。 血压控制原则 1. 血压控制目的 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降低心脏后负荷,维护心功能。 2. 血压控制目标值 (1)年龄≥ 60 岁,血压 <150/90 mmHg; (2)年龄 <60 岁,糖尿病与慢性肾病患者,血压 <140/90 mmHg; (3)术中血压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血压的 30%; 高血压的控制应在术前数周内进行;不推荐在数小时内紧急降压以免导致重要脏器缺血及出现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 3. 高血压阈值 目前尚无延期手术的高血压阈值; 进入手术室后血压仍 >180/110 mmHg 的择期手术患者建议推迟手术; 若患者确有手术需要,可在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手术。 原则上轻、中度高血压(<180/110 mmHg)不影响手术进行; 抢救生命的急诊手术,无论血压多高都应进行; 高血压合并威胁生命的靶器官损害(如急性左心衰竭、不稳定型心绞痛、少尿型肾功能衰竭等),应在短时间内采取措施改善脏器功能; 合并严重低血钾症(血钾 <2.9 mmol/L),亦应尽快纠正。 高血压急症处理

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2015)

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 马正良,王天龙,王东信,王秀丽,王国林(负责人),王海云(执笔人),石学银,李金宝,余剑波,张卫,祝胜美,夏中元,喻文军,鲁开智,薛荣亮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指出,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24%,估 算全国高血压患者达2.66亿,并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合并高血 压的手术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围术期高血压可增加手术出血、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导致脑卒中以及肾脏衰竭等并发症。我国高血压呈现 三高三低流行病学特点,即发病率、伤残率与死亡率高;知晓率、服药 率与控制率低,从而大大增加了国内围手术期高血压处理风险。 一、高血压的定义、分类及危险性评估 (一)定义和分类 高血压的标准是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界定的,其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其中90%~95%为原发性高血压,余为继发性高血压。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3级(表1)。 表 1 血压(mmHg)的定义和分级 类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120 和<80 正常高值120-139 和(或)80-89 高血压 1级(轻度)140-159 和(或)90-99 2级(中度)160-179 和(或)100-109 3级(重度)≥180 和(或)≥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 压 ≥140 和<90 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分级时,以较高的级别作为标准。 (二)心血管总体危险评估 高血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不能只根据血压水平,必须对患者进行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并分层。高血压患者按心血管风险水平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四个层次(表2、3)。 表2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 其他危险因素 和病史 血压(mmHg) 1级高血压 ^*P140-159 或DBP90-99 2级高血压 ^*P160-179 或DBP100-109 3级高血压 ^*P≥180 或DBP≥110 无低危中危高危 1~2个其他危险因中危中危极高危

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15)

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马正良,王国年,王国林,郑宏,徐世元,高卉(执笔人),郭向阳, 郭政,黄宇光(负责人) 围术期手术应激可引起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增高。同时,禁食水、肠道准备以及不恰当的降糖治疗也可能导致患者血糖降低。大量证据表明,围术期血糖异常(包括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波动)增加 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远期预后。合理的围术期血糖管理可使手术患者获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一)术前评估 1. 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术前应当明确糖尿病类型、病程、 目前的治疗方案、血糖水平是否达标、低血糖发作情况、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 糖化血红蛋白HbA 1 C反映术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血糖长期 控制的可靠指标。糖尿病患者除监测空腹、三餐后、睡前血糖谱之外, 推荐术前检测HbA 1 C,结果≤7%者提示血糖控制满意。应当注意贫血、 近期输血等因素可能干扰HbA 1 C测量的准确性。 2. 糖尿病患者中约1/3未得到诊断,与已经确诊并接受治疗的糖 尿病患者相比,这类患者围术期风险更高。对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如果年龄≥45岁或体重指数BMI≥25kg/m2,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 器官移植、创伤等高危手术者,推荐筛查HbA 1C。HbA 1 C≥6.5%诊断糖尿 病;HbA 1 C<6.5%,合并血糖升高者,提示应激性高血糖。 3. 筛查引起围术期血糖波动的因素。地塞米松常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可升高血糖水平。使用其他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缩血管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也可以引起血糖水平增高。恶性肿瘤、心衰、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的患者低血糖风险增加。术前血糖波动大、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 (二)术前准备 1. 手术当日停用口服降糖药和非胰岛素注射剂。磺脲类和格列奈类药物可能引起低血糖,术前最好停用24小时;肾功能不全或使用静脉造影剂的患者术前停用二甲双胍24~48小时;停药期间使用常规胰岛素控制血糖。无需禁食水的短小局麻手术可保留口服降糖药。 2. 入院前已使用胰岛素者,多为控制基础血糖的中长效胰岛素加控制餐后血糖的短效胰岛素的联合方案。手术安排当日第一台,停用早餐前短效胰岛素,继续使用中效或长效基础胰岛素,具体剂量调整见表1。使用皮下埋置胰岛素泵的患者由专业人员进行调节,保留胰岛素基础用量。避免不必要的过长时间禁食,减少对常规血糖控制方案的干扰。 表1. 术前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调整

围术期患者转运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围手术期患者转运专家共识( 2014 ) 张卫,郑宏,董海龙(执笔人),路志红(执笔人),熊利泽(负责人),薛张纲手术患者的围术期转运是麻醉管理的重要部分,对患者安全至关重要。必要的监测和规范的交接是安全转运的关键,医务人员在其中肩负重任,而且随着手术量的不断增加和手术范畴的不断拓展,医务人员的这一压力日益增加。本专家共识的目的为促进手术室、术后恢复室 (Post-anestheticcare unit, PACU)、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 )和病房医务工作人员间的协作和交流,增进患者围术期转运安全,避免对患者和转运人员造成伤害。这些包括避免对患者和人员身体的伤害,避免患者心理或精神上受到伤害,避免患者体温、呼吸和心血管系统发生严重问题,例如改变体位造成的低血压和舌后坠造成的窒息。 1.围术期转运的一般原则 患者转运的安全是医务人员的首要职责。患者转运全程应有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观察。转运人员配备应充足。转运情况稳定的患者时转运人员推荐至少两人,对于不稳定的患者应至少四人 [1] 。 1.1针对患者的一般原则 1.1.1转运前应确认患者的情况适合且能耐受转运。 1.1.2 转运前确认患者所 带医疗材料设备,如静脉通道、引流袋、监护设备等稳妥放置,应方便观察,避 免意外受损。 1.1.3转运中将患者稳妥固定。转运时应患者头部在后,入电梯时应头部向内。 在患者头侧的转运人员负责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等指征。注意患者的头、 手、脚等不要伸出轮椅或推车外,避免推车速度过快、转弯过急,以防意外伤 害。 1.1.4注意防护、减轻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损害。转运人员应主动自我介绍,对 于清醒患者,应对转运过程加以必要的说明,以减轻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转运 过程中将患者妥善覆盖,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1.1.5转运前后应进行完善交接 1.2针对设备的注意事项转运前注意对转运设备包括轮椅和推车进行检查,确认无故障。转运设备应有必要的设置如围栏、束缚带等以防患者掉落。理想的转运设施应满足如下条件 [2] : A.转运床可被锁定或解锁; B.有安全束缚带; C.床垫不应滑动; D.边栏足够高,能防护患者避免跌落; E.能够悬挂液体; F.有放置氧气设备和监测设备的部分; G .转运床应足够大以容纳大体重患者; H.可以满足某些需特殊体位转运患者的需要,例如半卧位; I.转运人员接受过使用转运床的培训; J.转运设施需有专人定期检查和维护。 2.转运中的安全问题 [3,4] 转运中的安全问题涉及人员、设备和患者三个方面。 2.1人为因素安全并发症 转运中的人为因素主要为核查不严格、沟通不良、交接不完善。建立和使用核查清

围手术期血压控制

围术期高血压是指患者在外科手术住院期间(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3——4天内)伴发的急性血压升高(收缩压、舒张压或平均动脉压超过基线的20%以上),可以显著增加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外科手术中围术期高血压的发生率为25%。即使手术前没有高血压病史,麻醉时也易发生血压升高及心动过速。已有许多研究探索手术当中如何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避免此病症的发生,但是结果差异较大,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的预防标准。对于围术期高血压何时开始治疗以及治疗目标也没有统一意见,难以推出统一的治疗建议。 尽管如此,围术期高血压仍需要恰当处理,降压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治疗方案。本文回顾了成人患者围术期高血压的治疗要点。 1 易发因素 短时间内血压升高并超过180/110mmHg时称为高血压危象,其发生率为4%——35%,心脏手术前后发生率可以高达50%。高血压以及高血压危象极易发生在手术后早期,并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和血管阻力增加有关。手术后高血压常开始于术后10——20分钟,可能持续4小时。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易发生出血、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 手术前高血压一般不引起靶器官功能障碍,因此称为高血压次急症,有足够的时间降低血压。而在手术中血压快速升高超过20%时易发生靶器官功能损害,应考虑高血压急症。 大血管(颈动脉、腹部主动脉、外周大血管)或腹腔和胸腔手术易发生术中高血压,而严重术中高血压更多见于心脏手术、大血管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主动脉手术)、神经手术、头部和颈部手术、肾脏移植以及较大创伤(烧伤或头部创伤),并较易发生并发症。例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血压持续>170/95mmHg易发生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特别是曾发生脑出血或有脑出血家族史患者在血压迅速升高时易再次发生脑出血。 下列手术易发生术后高血压:冠状动脉搭桥术、主动脉瘤修复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高血压发生时间短并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需要特别关注。围术期高血压发生原因可能与气管插管、麻醉、手术切口、手术中或麻醉后早期疼痛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有关。另外,低温、低氧血症、手术中或手术后24——48小时过度输液所致血容量超负荷以及手术前中断平时服用的降压药物等均是引起围术期血压升高的常见原因。 围术期高血压发生率还决定于高血压病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特别是舒张压>110mmHg 的患者易发生围术期血压波动,并常伴有心肌缺血。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风险也明显增加。为了及时预防和治疗围术期高血压,有必要在手术前详细了解患者正在使用的降压药物和剂量,以及以往不能耐受的药物情况。体格检查应包括靶器官受损以及心血管系统病理改变情况。眼底镜检查可以提示高血压严重程度和病程。体格检查和常规化验可以排除一些少见但很重要的继发性高血压病因,如腹部明显杂音提示肾动脉狭窄,桡-股动脉波延迟提示主动脉狭窄,未使用利尿剂而存在低钾血症提示醛固酮增多症。当怀疑嗜铬细胞瘤时应延期手术以便排查。 但在外科手术前一般不需要做继发性高血压的详细排查。嗜铬细胞瘤患者停用可乐宁后可以出现交感神经兴奋性血压反跳,并易漏诊。然而,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术中发生显著血

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的管理专家共识

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管理专家共识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2》指出,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24%,估算全国高血压患者达2.66亿,并逐渐呈现 出年轻化的趋势,合并高血压的手术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围术期高血压可增加手术出血、 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导致脑卒中以及肾脏衰竭等并发症。我国高血压呈现三高三低流行病 学特点,即发病率、伤残率与死亡率高;知晓率、服药率与控制率低,从而大大增加了国内 围手术期高血压处理风险。 一、高血压的定义、分类及危险性评估 (一)定义和分类 高血压的标准是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界定的,其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 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其中90%~95%为原 发性高血压,余为继发性高血压。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3级(表 1)。 表 1 血压(mmHg)的定义和分级 类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正常血压<120和<80 正常高值120-139和(或)80-89 高血压 1级(轻度)140-159和(或)90-99 2级(中度)160-179和(或)100-109 3级(重度)≥180和(或)≥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和<90 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分级时,以较高的级别作为标准。 (二)心血管总体危险评估 高血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不能只根据血压水平,必须对患者进行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并分层。 高血压患者按心血管风险水平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四个层次(表2、3)。 表2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 其他危险因素和病史 血压(mmHg) 1级高血压 ^*P140-159 或DBP90-99 2级高血压 ^*P160-179 或DBP100-109 3级高血压 ^*P≥180 或DBP≥110 无低危中危高危 1~2个其他危险因素中危中危极高危 ≥3个其他危险因素,或 靶器官损害 高危高危极高危临床并发症或合并糖尿极高危极高危极高危

高血压患者围术期管理指南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指出,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为24%,估算全国高血压患者达2.66亿,并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合并高血压的手术患者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围术期高血压可增加手术出血、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导致脑卒中以及肾脏衰竭等并发症。我国高血压呈现三高三低流行病学特点,即发病率、伤残率与死亡率高;知晓率、服药率与控制率低,从而大大增加了国内围手术期高血压处理风险。 一、高血压的定义、分类及危险性评估 (一)定义和分类 高血压的标准是根据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界定的,其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

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VMI:左心室质量指数;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BMI: 体质量指数。

二、围术期高血压的病因: (一)原发性高血压 约占90%~95%,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些其 他因素如体重超重、口服避孕药、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二)继发性高血压 约占5%~10%,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表现,主要见于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血管疾病、颅脑疾病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等。 (三)紧张焦虑 主要由于患者对麻醉、手术强烈的恐惧感所致,这类患者仅在入手术室后测量血压时才出现高血压,回到病房或应用镇静剂后, 血压即可恢复正常。 (四)麻醉 麻醉期间发生高血压的原因较多,主要与麻醉方式、麻醉期间的管理以及一些药物应用有关。 1. 麻醉过浅或镇痛不全; 2. 浅麻醉下气管内插管或拔管; 3. 缺氧或CO2蓄积。 (五)手术操作 一些手术操作如颅脑手术牵拉、嗜铬细胞瘤手术肾上腺血流阻断前等,可引起短时的血压增高。对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肾血管病变、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术中都有可能发生严重的高血压, 甚至心、脑血管意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非肺部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非肺部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 (2017) 王东信(执笔人)王天龙(负责人)欧阳文严敏梅伟李民肖玮穆东亮何舒婷梁新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手术患者合并COPD会使术后肺部并发症风险增加,心脏、肾脏等肺外器官并发症风险增加,并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提高、围术期死亡率增加。为了提高COPD患者的围术期管理质量,特制定COPD 患者接受非肺部手术的麻醉及围术期管理专家共识。 一、COPD的定义、病理生理学特征及诊断标准 (一)COPD的定义 COPD是一种可预防、可治疗的常见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是由吸入有毒气体或颗粒引起的气道和(或)肺泡异常所致。COPD特征之一的慢性气流受限,是由小气道病变(如阻塞性细支气管炎)和肺实质破坏(肺气肿)共同导致,两者所起的相对作用因人而异。 (二)COPD的病理生理学特征 COPD的病理生理改变包括气道和肺实质慢性炎症所致粘液分泌增多、气流受限和过度充气、气体交换异常、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以及全身不良反应。粘液分泌增多和纤毛功能失调导致慢性咳嗽、

咳痰。小气道炎症、纤维化和管腔分泌物增加引起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和FEV1占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比值(FEV1/FVC)降低。小气道阻塞后出现气体陷闭,可导致肺泡过度充气;过度充气使功能残气量增加、吸气量下降,引起呼吸困难和运动能力受限。过度充气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现,是引起活动后气促的主要原因。随着疾病进展,气道阻塞、肺实质和肺血管床的破坏加重,使肺通气和换气能力进一步下降,导致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长期慢性缺氧可引起肺血管广泛收缩和肺动脉高压,肺血管内膜增生、纤维化和闭塞造成肺循环重构。COPD后期出现肺动脉高压,进而发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及右心功能不全。 慢性炎症反应的影响不仅局限于肺部,亦产生全身不良效应。COPD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抑郁、慢性贫血、代谢综合征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这些合并症均可影响COPD患者的围术期及预后,应进行评估和恰当治疗。 (三)COPD的诊断标准及分级 1. 诊断标准任何有呼吸困难、慢性咳嗽或咳痰,和(或)COPD危险因素暴露史的患者,都应考虑COPD诊断。对于确诊或疑似COPD的新患者,必须采集详细病史。确诊COPD要求进行肺功能检查,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FVC<0.70可确定存在持续性气流受限,结合具有相应症状和有害刺激物质暴露史可诊断COPD。 2. 气流受限严重程度分级评估气流受限严重程度的肺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年快捷版

围术期管理专家共识(快捷版)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异常增高是围术期的常见问题。一方面,手术创伤应激诱发机体分泌儿茶酚胺、皮质醇和炎性介质等拮抗因子,促使增高。另一方面,合并、等抵抗或分泌障碍疾病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围术期高。另外,围术期经常使用的激素、含糖营养液等进一步增加了高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长时间禁食和不恰当的降糖治疗也有引起患者低和剧烈波动的可能。 大量证据表明,围术期异常(包括高、低和波动)增加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增加感染、伤口不愈合以及心脑血管事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远期预后。合理的和调控是围术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得到重视。据此,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于2014 年组织专家组起草和制订了《》,本文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的2015 年快捷版本。 围术期管理的基本原则 识别围术期异常的高危人群围术期异常以高为主,可分为合并的高和应激性高两类(stress-induced hyperglycemia)。一般手术围术期高以合并者居多。目前我国患病率逐年增高,合并的外科手术患者也日趋增多,其中相当比例的患者术前并未得到正确诊断和有效控制。有国外研究报道,择期手术中10%以上的患者合并隐匿性。与普通人群相比,合并尤其是未发现、未治疗的患者升高更加显着,围术期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应当在术前加以识别。而单纯由于应激导致显着增高者往往提示手术应激很强,或合并感染、败血症等并发症,可能为危重患者。

合理的控制目标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控制有利于减少外科重症患者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但控制过于严格(如降至“正常”范围)则增加低风险,对降低总死亡率并无益处。尽管目前的结论主要来源于对ICU 重症患者以及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的研究,对一般外科手术患者的理想值尚缺乏高级别的研究证据,但采用适当宽松的控制目标已得到了广泛的共识。 围术期管理的要点围术期管理的要点在于控制高,同时避免发生低,维持平稳。因禁食、降糖方案未及时调整或降糖治疗中断等因素造成的围术期波动比稳定的高危害更大。严密的、及时调整降糖治疗方案是保持围术期平稳的关键。应根据患者术前水平、治疗方案、有无并发症、手术类型等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个体化的管理方案。 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术前评估 1.反映采血前三个月的平均水平,可用于术前筛查和评价控制效果。对既往无病史者,如果年龄≥45岁或≥25kg/m2,同时合并、高血脂、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创伤外科、器官移植等高危手术者,推荐术前筛查?;?≥6.5%即可诊断。既往已有明确病史的患者,?≤7%提示控制满意,围术期风险较低;?>8.5%者建议考虑推迟择期手术。单纯应激性高者?正常。注意贫血、近期输血等因素可能干扰?测量的准确性。

围手术期高血压管理策略(完整版)

围手术期高血压管理策略(完整版) 手术前、手术中及麻醉恢复期发生的高血压统称为围手术期高血压,此期间的高血压可能是一过性血压增高,也可能是慢性高血压的急性加重【1】。有证据显示围手术期血压剧烈波动可能引发脑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肾功能衰竭,进而增加围手术期的死亡风险,但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前瞻性研究数据显示此间期内积极的血压控制能够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ACC/AHA 关于非心脏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心血管危险评估指南指出:未控制的高血压本身对围手术期的治疗并不构成很大的危害,但须对拟手术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严格的评估。 一、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定义 围手术期高血压是指外科手术住院期间(包括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一般3~4天)伴发的急性血压增高,收缩压或舒张压超过基线20%以上【2】。手术后麻醉恢复期高血压常发生于术后10~20 min,可能持续4 h。 在围手术期出现短时间血压增高超过180/110 mm Hg,称为围手术高血压危象,其发生率为4%~35%【2】。

二、围手术期高血压的高危因素 1、原发性高血压术前血压控制不理想,特别是舒张压超过110 mm Hg者。 2、原发性高血压不合理停用降压药物。抗高血压治疗应持续至术前,包括手术当天清晨;术前数日宜换用长效降压药物。 3、继发性高血压术前准备不充分:如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瘤的切除术或肾动脉狭窄手术,如术前未做好充分的药物准备,术中可能发生非常危险的血液动力学波动。 4、易发生严重高血压的手术类型:心脏手术,大血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主动脉手术)手术,神经系统及头颈部手术,肾脏移植以及大的创伤(烧伤或头部创伤)等。 5、麻醉诱导期麻醉深度不当或镇痛不全、术中因疼痛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麻醉恢复早期疼痛感、低体温、低通气缺氧或二氧化碳蓄积等。

围手术期患者转运专家共识(2014)

围手术期患者转运专家共识(2014)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卫宏董海龙(执笔人)路志红(执笔人)熊利泽(负责人)薛纲 目录 一、围手术期转运的一般原则 二、转运中的安全问题 三、手术患者出手术室的转运 四、供参考的核查程序 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转运是麻醉管理的重要部分,对患者安全至关重要。必要的监测和规的交接是安全转运的关键,医务人员在其中肩负重任,而且随着手术量的不断增加和手术畴的不断拓展,医务人员的这一任务日益重要。本专家共识的目的为促进手术室、术后恢复室(postanesthetic care unit,PACU)、重症监护病房(internsive care unit,ICU)和病房医务人员间的协作和交流,增进患者围手术期转运安全,避免对患者和转人员造成伤害。这些包括避免对患者和人员身体的伤害,避免患者心理或精神经上受到伤害,避免患者体温、呼吸和心血管

系统发生严重问题,例如改变体位造成的低血压和舌后坠造成的呼吸抑制等。 一、围手术期转运的一般原则 患者转运的安全是医务人员的首要职责。患者转运全程应有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观察。转运人员配备应充足。转运稳定的患者时转运人员推荐至少两人,对于不稳定的患者应至少四人。 (一)针对患者的一般原则 1、转运前应确认患者的情况适合且能耐受转运。 2、转运前确认患者所带医疗材料设备,如静脉通道、引流袋、监护设备等稳妥放置,应方便观察,避免意外受损。 3、转运中将患者稳妥固定。转运时应患者头部在后,入电梯时应头部向。在患者头侧的转运人员负责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等指征。注意患者的头、手、脚等不要伸出轮椅或推车外,避免推车速度过快、转弯过急,以防意外伤害。 4、注意防护、减轻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损害。转运人员应主动自我介绍,对于清醒患者,应对转运过程加以必要的说明,以减轻患者的紧焦虑情绪。转运过程中将患者妥善覆盖,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5、转运前后应进行完善交接

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围术期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 黄宇光(负责人)高卉(执笔人)郭向阳郭政王国林王国 年马正良徐世元郑宏 围术期手术应激可引起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增高。同时,禁食水、肠道准备以及不恰当的降糖治疗也可能导致患者血糖降低。大量证据表明,围术期血糖异常(包括高血糖、低血糖和血糖波动)增加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影响远期预后。合理的围术期血糖管理可使手术患者获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术前评估与术前准备 (一)术前评估 1、既往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术前应当明确糖尿病类型、病程、目前的治疗方案、血糖水平是否达标、低血糖发作情况、有无糖尿病并发症以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术前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血糖长期控制的可靠指标。糖尿病患者除监测空腹、三餐后、睡前血糖谱之外,推荐术前检测HbA1C,结果≤7%者提示血糖控制满意。应当注意贫血、近期输血等因素可能干扰HbA1C 测量的准确性。 2、糖尿病患者中约1/3未得到诊断,与已经确诊并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相比,这类患者围术期风险更高。对既往无糖尿病病史者,如果年龄≥45岁或体重指数BMI≥25kg/m2,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行心脏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器官移植、创伤等高危手术者,推荐筛查HbA1C。HbA1C≥6.5%诊断糖尿病;HbA1C<6.5%,合并血糖升高者,提示应激性高血糖。 3、筛查引起围术期血糖波动的因素。地塞米松常用于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可升高血糖水平。使用其他糖皮质激素、生长抑素、缩血管药物和免疫抑制剂也可以引起血糖水平增高。恶性肿瘤、心衰、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的患者低血糖风险增加。术前血糖波动大、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容易出现低血糖。 (二)术前准备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2017) 仓静(共同执笔人)叶铁虎田玉科(共同负责人)吴新民张卫(共同负责人)张洁杨辉(共同执笔人)岳云姚尚龙黄文起廖刃 围术期血液管理是指包括围术期输血以及减少失血、优化血液制品、减少输血相关风险和各种血液保护措施的综合应用等。围术期输血是指在围术期输入血液或其相关成分,包括自体血以及异体全血、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等。成分输血是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输入相关的血液成分。血液管理的其他措施包括为避免或减少失血及输入异体血所使用的药物和技术。 一、术前评估 1. 了解既往有无输血史,有输血史者应询问有无输血并发症; 2. 了解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血液疾病; 3. 了解患者出血史、家族出血史及详细用药史; 4. 了解有无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例如,华法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其他抗凝药和可能影响凝血的维生素类或草药补充剂)造成的凝血病史; 5. 了解有无血栓病史(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 6. 了解有无活动性出血或急、慢性贫血情况; 7. 一般体格检查(例如瘀点、瘀斑、苍白); 8. 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肝功能、血型鉴定(包括 ABO 血型和 Rh 血型)、乙肝和丙肝相关检查、梅毒抗体以及 HIV 抗体等; 9. 术前重要脏器功能评估,确定可能影响红细胞最终输注需求(例如血红蛋白水平)的器官缺血(例如心肺疾病)的危险因素; 10. 告知患者及家属输血的风险及益处; 11. 为使患者做好准备,如果可能,术前应提前(例如若干天或周)进行充分评估。 二、术前准备 1. 填写《临床输血申请单》,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围手术期高血压病病人的血压调控

围手术期高血压病病人的血压调控 高血压病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休息5分钟以上,2次以上非同日测得的血压≥140/90mmHg可以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病为目前国人发病率最高的慢性疾病,2002年国家卫生部发布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18.8%知晓率为30.2%,治疗率为24.7%,控制率为6.1%。2009年10月中国医师协会公布100所三甲医院进行的“中国高血压控制状况调查(CHINA STATUS)”数据显示“高血压合并其他疾病的比例较高,共患率最高的疾病依次为血脂异常、糖尿病、冠心病和肾功能不全,比例分别达到43.2%、37.1%、22.6%和18.3%,凸显了靶器官保护的重要性。一、二线城市接受治疗的患者中,降压达标率有长足的进步。如以140/90mmHg作为降压目标,已有45.1%的患者达标,若将130/80mmHg设为糖尿病、肾病等高危患者的治疗目标,则达标率为31.1%;虽然这一水平已与发达国家相近,但进一步提高达标率的道路仍然漫长”。对围手术期合并高血压病情况目前尚无权威性调查数据,我院近4年万例成人手术麻醉病人合并症统计数据显示,围手术期合并高血压病者24.9%,而60岁以上老年人则高达61.6%。麻醉前高血压病确诊率、治疗率、达标率分别为51.9%、63.7%和42.7%。围手术期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化呈现波动大、并发症增多的特点,因血压管理困难诱发并发症约占同期严重麻醉并发症的47.2%,显示围手术期高血压病病人血压调控已经成为当今麻醉管理的重要内容。总结25年临床麻醉经验教训,学习相关文献,认为围手术期高血压病病人血压调控应当注意如下几点: 1、强化术前评估,有效识别突出风险:所有手术麻醉病人手术主管医生或麻醉医生在接诊病人第一时间即应当亲自测量病人安静状态下的血压值,询问患者既往高血压病诊疗情况及相应的家族高血压史。确诊高血压病者则应当按《2005中国高血压病实用防治指南》相关

高血压患者在围术期的血压控制要点(全文)

高血压患者在围术期的血压控制要点(全文) 围术期高血压是指患者在外科手术住院期间(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3~4天内)伴发的急性血压升高(收缩压、舒张压或平均动脉压超过基线的20%以上),可以显著增加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外科手术中围术期高血压的发生率为25%。即使手术前没有高血压病史,麻醉时也易发生血压升高及心动过速。已有许多研究探索手术当中如何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状态,避免此病症的发生,但是结果差异较大,目前仍然没有统一的预防标准。对于围术期高血压何时开始治疗以及治疗目标也没有统一意见,难以推出统一的治疗建议。 尽管如此,围术期高血压仍需要恰当处理,降压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可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治疗方案。本文回顾了成人患者围术期高血压的治疗要点。 1 易发因素 短时间内血压升高并超过180/110mmHg时称为高血压危象,其发生率为4%~35%,心脏手术前后发生率可以高达50%。高血压以及高血压危象极易发生在手术后早期,并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和血管阻力增加有关。手术后高血压常开始于术后10~20分钟,可能持续4小时。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易发生出血、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

手术前高血压一般不引起靶器官功能障碍,因此称为高血压次急症,有足够的时间降低血压。而在手术中血压快速升高超过20%时易发生靶器官功能损害,应考虑高血压急症。 大血管(颈动脉、腹部主动脉、外周大血管)或腹腔和胸腔手术易发生术中高血压,而严重术中高血压更多见于心脏手术、大血管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主动脉手术)、神经手术、头部和颈部手术、肾脏移植以及较大创伤(烧伤或头部创伤),并较易发生并发症。例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血压持续>170/95mmHg易发生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特别是曾发生脑出血或有脑出血家族史患者在血压迅速升高时易再次发生脑出血。 下列手术易发生术后高血压:冠状动脉搭桥术、主动脉瘤修复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高血压发生时间短并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需要特别关注。围术期高血压发生原因可能与气管插管、麻醉、手术切口、手术中或麻醉后早期疼痛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收缩有关。另外,低温、低氧血症、手术中或手术后24~48小时过度输液所致血容量超负荷以及手术前中断平时服用的降压药物等均是引起围术期血压升高的常见原因。 围术期高血压发生率还决定于高血压病史。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特别是舒张压>110mmHg的患者易发生围术期血压波动,并常伴有心肌缺血。心血管疾病及死亡风险也明显增加。为了及时预防和治疗围术期高血压,有必要在手术前详细了解患者正在使用的降压药物和剂量,以及以往不能耐受的药物情况。体格检查应包括靶器官受损以及心血管系统病理改变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