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分析题

四个全面战略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分析题
四个全面战略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分析题

“四个全面”战略补充:

一、四个全面战略之间的关系:

“四个全面”是内在统一、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四个全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顶层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处于统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三个战略举措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国家发展、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整个改革过程都要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深化改革贯穿依法治国全过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从严治党既要体现深化改革的要求,又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无论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依法治国,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四个全面”环环相扣、相互促进,是执政目标、执政理念、执政方式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有机统一。因此,我们必须把每一项战略举措放在“四个全面”总体布局中把握,才能正确认识每一项举措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把“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总要求贯穿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为“四个全面”协调推进凝聚起更为强大的正能量、推动力。

二、“四个全面”和中国梦的关系

“四个全面”内在地统一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统一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阶段的战略目标;

2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和根本动力;

3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方略和法治保障;

4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所在和政治保证。

三、“四个全面”体现的马原理

1.“四个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思想

(1)整个世界与物质相统一,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这是辩证

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程度还不够高,发展还不够平衡,这是现阶段最重要的事实,这要求

我们聚精会神搞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努力创造更多物质资料谋求新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阶段适合我国实际的重要理论成果。其他三个“全面”是为了确保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提出的重大创新理论。

(2)同时,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派生的、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所以我们要注重理论在研究和实际中的指导作用,协调推行“四个全面”战略实施。中国实力的增强,民族的复兴,这都需要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在这方向的指导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要不断加强法治意识培养,推进全面国家法制建设新局面;同时在思想上建设党,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提高党的凝聚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

2.“四个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思想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没有一个理论可以脱离实践," 四个全面”理论是我党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始终走中

国道路,适合本国发展实际提出的重要理论成果。我国发展实践也表明,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践的逐步发展和深入,将对我国实践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科学的分析与理性的思考综合形成的。

3.“四个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的思想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先进的知识武装头脑,科学的认识现阶段中国的基本国情,理解我国方针政策,自觉的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四个全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广大人民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广大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同样是推动社会变迁和前进的根本力量。党代表中国人民群众

的根本利益。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在任何时候都要处理好与群众的关系,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在坚持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实践中,把人民

的利益看作是重中之重,为人民的利益谋福利,协调和推进“四个全面”。“四个全面”代表人民群众的迫切希望,任何一个的初衷和目标始终关注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的共同目标与党的十八大的主题密切相关,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全面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要把所有中国人民的思想真正统一于“四个全面”中,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凝聚起强大的中国力量,认识到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就是推动“四个全面”的落实,不断加深对“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理性认同和实践自觉。

4.全面深化改革,遵循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由于生产关系决定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基础,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经济体制中关键的领域是改革的重点,强调在改革过程中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换而言之,只有经济体制得到了改革,才能牵动其他方面的改革。

唯物史观中两大基本矛盾的两个要素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当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已经阻碍了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时,就要对其不相适应的部分进行调整和变革。因此,讲全面深化改革,除经济体制要改革外,协商民主制度、司法体制、反腐败领导体制、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等方面也要进行改革。

5. 全面依法治国,贯彻和践行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在我们这个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里,要求各项工作的开展都不能脱离人民来进行。如何才能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凸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必须严格遵照法律办事,实行依法治国,这同时也是践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

6.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解决问题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

“全面从严治党”是整个战略布局中最关键的“牛鼻子”,之所以说治党问题之所以关键,这是由党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九十多年的建党史里,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毫无疑问,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必将会继续带领中国人民踏向新征程。

然而近年来,部分党员干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党的肌体健康,也破坏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直接关乎党的生死存亡。所谓“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务必要格外注重治党问题,也只有在解决好党内问题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把整个国家治理好。

如何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需要注重以下方面: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主要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从生产力方面来看: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

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自2010年开始稳居世界第二位,基础设施建设部分领域遥遥领先,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的“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发生了新的阶段性变化。

(2)从人民需求方面来看: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了新台阶,已经达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城镇居民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提高;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其他很多方面的民生保障也有显著改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生活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公平意识、法治意识、参与意识、监督意识、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这说明,人民群众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层次更高、内容范围更广,出现了阶段性的新特征。

(3)从矛盾的主要方面来看:

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制约了全国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间题表现在很多方面。

从社会生产力来看,我国既有世界先进甚至世界领先的生产力,也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力,而且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生产力水平和布局还不均衡,发展水平仍然差距较大,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还有几千万人口尚未脱贫。

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好,但社会法治化水平不高,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社会建设还有不少短板,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较多。

从城乡区域发展来看,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相距甚远。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题,是当前和今一个时期制约我国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根源。

2.处理好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处理好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1)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发达阶段,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然面对一系列严峻挑战,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是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来看的,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涉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对此,我们必须全面把握,综合考量。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历史过程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会一成不变,必然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但这些变化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历史阶段中发生的变化。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就是要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更好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3.根据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指导我国的中特色事业: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只有牢牢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针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新思路、新战略、新举措。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更好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需求

的变化,必将对我国发展全局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只有调整和完善发展战略、各项政策,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只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2)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和谋划党和国家工作。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要具体落实到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项工作中去。要紧密联系党和国家重点工作,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待,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相互促进、全面发展。

(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的表述不是一个短期的概念,而是要管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工作导向和实践要求。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影响深远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影响深远 李小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对物质文化需要的升级版,反映的是人民对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的要求。一是从数量到质量、到品牌的消费升级和服务升级,对产品、文化和服务有更高质量的要求;二是对宜居环境的需求升级,现在人们对大气、水、

绿化等生态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态绿城的要求越来越高;三是城乡发展由不平衡到均衡:城乡居民收入要均衡、城乡基础设施要均衡、城乡公共服务要均衡;四是地区发展由不平衡到均衡: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的经济发达,收入较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收入有差距;五是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新时代阶段性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凝聚全社会之力,通过化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来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历史复习专题总汇1 专题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一)近代前期矛盾的变化 1、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 本阶段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社会两大矛盾互相转化,更迭地起主导作用。先是民族矛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 1840年前后,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而当时中国在清朝的统治下,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的殖民扩张要求和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战前,这种矛盾集中在鸦片问题上。因此,围绕鸦片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直接引发了战争的爆发。而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蓄谋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则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战争是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的。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丧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利用侵略特权,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所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此,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鸦片战争以后,英法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扩大侵华权益,制造借口,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这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故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仅没有解决中外民族矛盾,反而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由此爆发。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完成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盘剥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因此,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国内的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

6 第六讲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第六讲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作出的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通过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和实践要求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抓住主要矛盾带动全局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论。毛泽东同志指出:“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这既是一个朴素的哲学道理,更是总结党的历史得出的深刻结论,具体运用到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上,就必须准确分析和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正确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矛盾,牢牢把握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及其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最终领导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党的八大第一次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明确表述:“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个提法是符合当时我国实际的。但是,后来由于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这一正确论断没有坚持下来。党的十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时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之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30 多年,我国都在通过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着力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经过近40 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了极大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综合国力实现了大幅跃升,我国已经总体上实现小康,正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再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来概括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因此,九大科学分析,精准概括,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论断。其立论根据就在于,我国已经稳定解决了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因此,我们面临的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

充分问题。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也构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事关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在继续推进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方法论内容及其意义

谈谈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方法论内容及其意义。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类社会充满矛盾,社会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矛盾分析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规定社会发展的方向,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是理解人类社会矛盾全局、解释“历史之谜”的总开关。 (三)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充满矛盾。自觉认识和解决社会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独特性所在。和谐是矛盾的一种具体状态,即各种社会矛盾的双方处于相互助益而不是相互折损的状态。矛盾双方的统一和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 二、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不同领域的特殊矛盾构成某一门学科的特殊研究对象。 (二)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社会形态的根本矛盾规定了其本质。社会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受根本矛盾制约和影响的各种具体矛盾具有特殊性。 (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相互联系,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防止“一点论”和“均衡论”。 (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按照性质和斗争形式,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在社会主义社会,体现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总结: (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 (二)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 (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 三、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一)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方法。追求物质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原始动因。社会革命和改革都是一定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和利益矛盾一定程度的解决。分析研究各种利益矛盾,探究解决各种利益矛盾的途径,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对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 (二)阶级矛盾和阶级分析方法。利益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突出表现为阶级矛盾。根本利益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基本方法。阶级矛盾不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仍将长期存在。 (三)阶层矛盾与阶层分析方法。 阶层一:同一阶级内部按照不同经济地位和标准划分成的社会群体。 阶层二:按照特定标准,如谋生方式、从业范围、社会地位等而区分的不同社会群体。 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相结合,是认识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重要方法。 四、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把握我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结论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 本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在当前的具体表现,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解读 中央党校教授: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哪里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怎样理解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有哪些内涵和具体体现?如何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教授辛鸣。 迈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什么变了?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因主观好恶随意选择;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要科学理性、及时敏锐,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 ●“美好生活需要”内容更广泛,原来的“硬需求”并没有消失,呈现出升级态势,新生的“软需求”则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发展阶段干什么事。“发展起来后”的中国不是说不需要发展了,而是需要更高水平、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是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记者:1956年党的八大就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为何会在当前这个历史时期发生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辛鸣: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反映,判断社会主要矛盾要注重两点:一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不可能因主观好恶随意选择;二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要科学理性、及时敏锐,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准确、不到位会极大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损害社会发展进步。 之前提出的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建立在当时社会生产力相当落后的大背景下。这一主要矛盾判断是科学准确、积极有为的。根据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一矛盾我们可以称为“发展起来前”的矛盾。 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告别贫困、跨越温饱、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生产力水平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渐成熟定型。这一切有目共睹的巨变,都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当然会发生相应变化,我们可以把新的社会主要矛盾称之为“发展起来后”的矛盾。 透过现象看本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还是来自生产力的发展,导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作者:————————————————————————————————日期: ?

讲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我国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判断。 十八大之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党的八大报告指出的,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的表述。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不再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才宣布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只是后来我们轻易改变了这个正确判断,社会注意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在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判断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又对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表述。 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种表述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我们面临的矛盾不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而是人民的需要也是动态,不断增长的。 比如不只是要求吃得饱穿得暖,对生活质量有了新要求,如服饰上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服装基本上都是中山装、军装、学生装(老三装),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著名设计师郭培回忆,80年代她曾设计了一款白色的一粒扣的西装,用的原料是9毛钱一米的库存的桌布,生产出来后,“卖得那个好啊,买时装就像卖大白菜一样。机关干部,工地上的工人、市场上卖菜的----满大街,不分人群,全社会都白领了。” 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 第一次直接以时装为题材,记录了80年代开放初期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劳动模范敢于穿上“袒胸露臂”的红裙子上街,而且还到各个服装店去“斩裙”,是继《庐山恋》之后又一部引领时尚的作品。反映了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讲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我国主要矛盾转化的新判断。 十八大之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是党的八大报告指出的,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是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的表述。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剥削阶级已经消灭,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不再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才宣布有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只是后来我们轻易改变了这个正确判断,社会注意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在党的八大对主要矛盾判断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又对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新的表述。 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种表述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我们面临的矛盾不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而是人民的需要也是动态,不断增长的。 比如不只是要求吃得饱穿得暖,对生活质量有了新要求,如服饰上的变化:改革开放之前服装基本上都是中山装、军装、学生装(老三装),改革开放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著名设计师郭培回忆,80年代她曾设计了一款白色的一粒扣的西装,用的原料是9毛钱一米的库存的桌布,生产出来后,“卖得那个好啊,买时装就像卖大白菜一样。机关干部,工地上的工人、市场上卖菜的----满大街,不分人群,全社会都白领了。” 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第一次直接以时装为题材,记录了80年代开放初期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劳动模范敢于穿上“袒胸露臂”的红裙子上街,而且还到各个服装店去“斩裙”,是继《庐山恋》之后又一部引领时尚的作品。反映了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

近现代中国社会及社会主要矛盾 运动变化线索

近现代中国社会及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变化线索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 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其中有: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 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之间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主要任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它们是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 2.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 (1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主要矛盾: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新生共和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彻底解决同三大敌人的矛盾;二是动员人民医治战争创伤,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 (2从1953年到1956年底主要矛盾:到1952年,随着国民党反动残余势力被消灭,镇压反革命运动取得伟大胜利,特别是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使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中国还存在两种基本的矛盾,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随着土改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56— (1中共八大: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的无产 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89452715.html,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大意义 作者:段永清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17年第22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回眸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规范表述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最新表述,是一个既符合当今中国现实又具有未来指向意蕴的精准判断,其重大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标明党的全新历史方位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有伟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作为伟大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党,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现了执政理念上的与时俱进,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烈的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满足“美好生活需要”,也向国人和世界重申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鲜明价值立场。 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 社会主要矛盾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最为直接地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层面。改革开放近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连续多年保持第一制造大国地位,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可见,“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成为历史性结论,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重新界定是非常必要且及时准确的。 顺应中国人民更加广泛和多元多样的生活需求 2016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0.1%,接近联合国划分的20%~30%的富足标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当下人民的“硬需求”并没有消失,呈现出升级态势(“美好生活”不仅包括吃饱穿暖,更是吃好穿好行好住好);另一方面,人民需求不再局限于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硬需求”,而是更加强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软需求”。新生的“软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全方位的社会保障、自身权益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清洁的空气、高质量个性化的商品、经济实用的公共产品等。如当下风靡中国的共享单

国内社会矛盾变化与不变

国内社会矛盾变化与不变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当前 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P13- 14)。那么,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是什么?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否已发生改变?如果改变,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又是什么?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是认为中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并提出了新的主要矛盾;二是认为中国当前社会主要矛 盾没有改变,任何形式的“主要矛盾改变论”从理论到实践都会带来混乱。由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关系到一个国家对社会发展阶段和发展程度的根本判断 以及路线方针和发展战略的制定,因此必须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从“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把握这一问题。 一、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界定 目前学界很多讨论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即讨论的根本分歧往往不在于对问题本身的不同看法,而是一开始就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讨论所围绕的核心概念进行着不同的诠释,并进而在各自的诠释下引申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所以任何讨论都不能离开原生概念的界定,否则可能成为一场语义学的争论。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讨论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界定开始这个话题,而对此最权威的界定当然就是毛泽东。毛泽东对矛盾学说乃至整个辩证法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在《矛盾论》中对矛盾特殊性的深入分析,特别是其中关于主要矛盾(“根本矛盾”)和次要矛盾(“非主要矛盾”、“其他矛盾”)的论述,其内容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既是共时性存在,也 是历时性存在,即“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均自始至终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是矛盾发展不平衡的表现;第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主要矛盾“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次要矛盾也影响主要矛盾的发展,但其最终解决还有赖于主要矛盾;第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呈现着复杂的情况”,二者的区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但“不管怎样,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只有一种主要的矛盾起着领导的作用,是完全没有疑义的”。第 四,“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两类,着重于捉住主要的矛盾”。同时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P320- 322)。

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 变化

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一、中国近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一)近代前期矛盾的变化 1、第一阶段(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 本阶段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这社会两大矛盾互相转化,更迭地起主导作用。先是民族矛盾,主要是英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后是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中国人民大众的矛盾占主导地位。 1840年前后,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崛起,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而当时中国在清朝的统治下,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社会矛盾尖锐,危机四伏。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场,英国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的殖民扩张要求和清政府的闭关自守政策,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战前,这种矛盾集中在鸦片问题上。因此,围绕鸦片问题上的矛盾和冲突,直接引发了战争的爆发。而英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蓄谋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则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战争是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的。随着《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丧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利用侵略特权,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所以,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由原来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从此,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鸦片战争以后,英法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扩大侵华权益,制造借口,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这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故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不仅没有解决中外民族矛盾,反而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由此爆发。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完成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盘剥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因此,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国内的阶级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迅速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度激化了的中外民族矛盾,暂时缓和下来,退居于从属的地位。所以,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打击的目标是清政府。 2、在第二阶段(19世纪60年代至1901年) 本阶段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经过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清政府调整了统治政策,奉行“中外和好”,以共同镇压人民革命。实行两项举措:一、设立总理衙门,管理外交;二、推行洋务运动,以求“自强”。但好景不长,“中外和好”的局面,一次又一次地被打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早在60年代,西方列强通过总理衙门的设置,逐步控制了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加紧了对中国邻邦和边疆地区的侵略,造成了中国的边疆危机。80年代,法国占有越南,签订《中法新约》。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完成,同时加强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列强强占以重要港口为中心的“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在瓜分狂潮中迟来一步的美国,为自己的长远利益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就是由于列强侵略的步步加剧,并不断地提出新的特权要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高三中外历史复习基本线索·中国近代史 2006-9-18 18:1【大中小】【我要纠错】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开始到终结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民主革命从发生、发展到胜利的历史。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最主要的矛盾。但不同时期,主要矛盾也发生着不同变化和演变。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内容: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先进的中国人民探索各种救国道路直至最终取得民主革命伟大胜利的历史;中国近代化即近代工业、近代科技和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历史。 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大平天国运动失败(1840年至19世纪60年代)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式农民战争时期。 迅速成长的欧美资本主义与封建末世的中国,以鸦片问题为引子,爆发了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失了领土主权、关税自主权和贸易主权、司法主权、领海主权和内河航行权,中国被动地卷入资本主义市场,封建自然经济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但也有鲜明的时代内容。鸦片战争严重冲击了闭关、落后的中国,在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在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外国侵略者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居主导地位;而太平天国时期,则是阶级矛盾居主导地位。 第二阶段: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到义和团运动失败(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地主阶级改革派推行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时期。 清政府适应当时局势,设立总理衙门,开展洋务运动。在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情况下,列强先是造成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危机,继而对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 此后,竞相向中国输出资本,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中外“和好”局面又一次打破,列强组成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彻底被降服,通过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我国社会矛盾转化的主要依据

我国社会矛盾转化的主要依据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何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1.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落后的社会生产”的提法已经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发展的现状。 2.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再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3.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什么是发展不平衡?

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平衡,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不够平衡。 什么是发展不充分? 主要是指一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 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 从社会生产力来看:我国既有世界先进甚至世界领先的生产力,也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甚至原始的生产力,而且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生产力水平和布局很不均匀。 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来看:经济发展水平是国家发展水平的主要体现,但不是全部。 从城乡区域发展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 从收入分配来看:虽然我国人均收入在世界上处在中等偏上行列,绝大部分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而且有

几千万人口尚未脱贫,城市还有很多困难群众,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弱势群体。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地转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前言 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全新表述,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时隔36年,十九大报告再次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新的重大论断。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早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未来的新的奋斗方向,更激发了我对体现我国发展态势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强烈求知欲,故而基于课本和网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展了解并总结为本文。 一、主要矛盾与基本矛盾的关系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是所有社会形态、所有社会制度都存在的矛盾,是不变的。主要矛盾是某一社会所特有的。两者之间是共性和特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反映基本矛盾,基本矛盾包含主要矛盾。 二、矛盾转变历程 事物是运动的,矛盾是发展的,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就有一个曲折的变化过程。 新中国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社会主义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 1953年到1956年底,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的主要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值得注意的是,1957年下半年以后,党重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进一步提升为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形成了把接机斗争绝对化、扩大化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这一事实表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知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稍有偏颇就有可能导致重大的历史错误以至于国家发展止步,甚至导致综合国力的严重下滑。 1956年,党的八大报告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我国国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