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手机版》0.12版火药怎么合成 火药获取方法

《我的世界手机版》0.12版火药怎么合成 火药获取方法
《我的世界手机版》0.12版火药怎么合成 火药获取方法

《我的世界手机版》0.12版火药怎么合成火药获取方法我的世界手机版0.12版火药怎么合成,火药获取方法。我的世界手机版0.12版中新加入了火药,火药是用来做什么的呢?使用火药有什么限制和要求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0.12版中火药的攻略介绍。

属性:

类型:原材料

耐久度:无

可再生:?

重叠:可以(64)

配方:

【Tips】

这个物品本来叫火药,到了第一个Beta版本它被改称硫磺。到了Beta 1.3版它被改回成火药。事实上硫磺是火药的其中一种成份,是黄色的结晶状,有点像萤石粉。

在Indev时期,生物所掉的物品搅乱了,如猪被杀死后会掉火药而非猪肉。

以上就是当乐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我的世界手机版攻略,希望大家喜欢!

转载请注明来自当乐网

发明火药的故事

发明火药的故事 火药源于中国,大约在唐代,我国已发明火药黑色,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宋朝时,黑 色已经用于战争,它必须用明火点燃,爆炸力也不大。 1831年,英国人比克福德发明了安全导火索,使的应用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黄色威力较大,它是由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实业家诺贝尔发明的。 1846年,意大利人索布雷罗合成硝化甘油,制成了液体。这种液体,爆炸力强,但使用时极不安全。 1859年,诺贝尔父子俩又对硝化甘油进行研究,最后用“温热法”对硝化甘油进行了较为妥善的处置。1862年,他们建起了一座加工厂,专门生产经过处理的。但投产不久工厂就发生了爆炸,诺贝尔的父亲被炸成重伤,弟弟被炸死。为此,政府禁止重建工厂。为 了寻求减少搬动硝化甘油时发生危险的方法,诺贝尔把试验室搬到了一只驳船上,在船上 进行试验。1865年,他发明了雷汞雷管,与比克福德发明的安全导火索并用,成了硝化甘油等高级的引爆手段。在试验过程中,他发现硝化甘油被干燥的硅藻土所吸附以后的混合 物运输时很安全,而后又经过反复研究,不断改进,终于研制出了运输安全,性能可靠的 黄色——硅藻土。随后又开发成功一种威力更大的同类型——爆炸胶。10年后,他又研制出了第一批硝化甘油无烟火药弹道。 此后,各个国家的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一代代的更高级的火药,用途也越来越广,爆炸 力越来越大,但安全度和可靠性却越来越高,用量却越来越少。时至今日,除了军事以外,其他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代火药起源1771 年,英国的P.沃尔夫合成了苦味酸,这是一种黄色结晶体,最初 是作为黄色染料使用的注意这一点,这说明其产生并没有受到所谓“黑火药的影响”,是 偶然发现的,这也是黄色火药的名称的由来,后来发现了它的爆炸功能,十九世纪被广泛 用于军事,用来装填炮弹。它是一种猛炸药。 1779年,英国化学家E.霍华德发明了雷汞,又称雷酸汞。它是一种起爆药,用于配 制火帽击发药和针刺药,也用于装填爆破用的雷管。 1807年,苏格兰人发明了以氯酸钾,硫,碳制成的第一种击发药。 1838年,T.J.佩 卢兹首先发现棉花浸于硝酸后可爆炸。1845年德国化学家C.F.舍恩拜因将棉花浸于硝酸 和硫酸混合液中,洗掉多余的酸液,发明出硝化纤维,即火棉·。 1860年,普鲁士军队的 E.郐尔茨用硝化纤维制成枪、炮弹的发射药。俗称棉花火药。至此硝化纤维火药取代了黑火药作为发射药。

诺贝尔发明炸药

诺贝尔发明安全炸药 古代中国发明的火药是“黑火药”,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几种天然物混合在一起制造而成的,是一种混合物,属于物理范畴。“黑火药”的用途、性能极其有限。 19 世纪下半叶,欧洲许多国家正处于工业革命的高潮,矿山开发、河道挖掘、铁路修建等工程都需要大量烈性炸药,诺贝尔正逢其时,经受许多磨难无数次失败,先后研制出硝酸甘油、黄色炸药和其他威力更大的炸药。 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生于斯德哥尔摩。因家境贫寒,从小学习勤奋,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1842年全家离开瑞典去俄国,居圣彼得堡,因语言不通,自学了俄、英、法、德文,主要接受家庭教师教育。1850年去巴黎学习化学,次年又去美国学习机械。1859年回瑞典后,开始制造液体炸药硝化甘油。1864年进行实验时发生硝化甘油大爆炸,他的实验室被炸的无影无踪,5位助手被夺取了生命,其中包括他的小弟弟埃

米尔。他因为当时不在实验室才得以幸免。事故并未动摇他的决心和信念,但由于邻居的抗议和政府的干预,他只得在远离市区的湖中平底船上进行实验,经过百多次的失败,发明了雷管。由于开矿山、筑铁路、挖隧道、掘运河都需要炸药,他的炸药公司源源不断接到世界各地的订货单。硝化甘油不稳定,稍有震动会引起爆炸。在旧金山,一列火车在运输途中炸的粉身碎骨;德国一座工厂,因搬运时发生冲撞而爆炸,工厂与附近民房成一片废墟;满载硝化甘油的海轮,因风浪颠簸而炸的无影无踪。 于是,各国先后下令禁止运输诺贝尔的炸药,并扬言要追究法律责任。诺贝尔的工厂因此受到了沉重打击,面临倒闭,人们把诺贝尔视为制造恐怖的“炸神”。在严峻考验面前,诺贝尔没有吓倒,开始全力以赴研究安全炸药。他感到,为了便于运输和安全,应该液体的硝化甘油炸药制成固体。为了找到一种能把硝化甘油吸进去的物质,他用纸、煤、木炭粉等各种东西做过实验。结果大炭粉的效果似乎最好,但诺贝尔还不满意。1867年的一天,诺贝尔助手们把刚从工厂拉来的硝化甘油从湖岸往实验船上搬运。为了保证运输的安全,他们在运输前先把硝化甘油装在一个个铁盒子里,然后把铁盒子摆放在填塞着防止晃动的硅

新型钝感含能材料共晶研究

新型钝感含能材料共晶研究 炸药威力和安全性是炸药的最为重要的性能,但它们之间又相互制约。高威力的炸药相对的安全性就差。因此,制备钝感高能炸药是含能材料领域的一个主要目标,当然,还包括合成新型的高能炸药、对现有炸药的细化与包覆等方法的研究。高能炸药与钝感炸药(或其他晶体材料)通过分子识别形成的晶体即为炸药共晶,因此,共晶技术为制备安全的钝感高能含能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本文通过Gaussian03,选用DFT-B3LYP方法在6-311++G**基组水平上进行了计算了CL-20与NQ,以及HMX与LLM-105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结果表明,CL-20与NQ以及HMX与LLM-105之间可以形成分子间氢键。且在分子自组装过程中,可能有单一类型的氢键为主导,也可能是多种类型的氢键共同作用,且NH... O类型的氢键和CH... O类型的氢键在不同超分子结构中的作用力大小也有很大不同。本文通过溶剂挥发法,采用溶剂二甲基亚砜(DMSO)制备了以NQ 为基和以LLM-105为基的共晶炸药,表征结果显示,在NQ/RDX的重结晶炸药的红外光谱中,在3074cm-1位置处C-H吸收峰减弱,而在3250cm-1出现中等吸收峰,经过分析为O-H键的振动吸收,说明共沉淀晶体中的NQ和RDX基团形成了H-O型氢键。在CL-20/LLM-105的重结晶炸药的红外光谱中,在3694cm-1位置处出现了强的吸收峰,由于峰形尖锐且没有其他吸收峰干扰,经过分析为O-H 键的振动吸收,说明共沉淀晶体中的CL-20和LLM-105基团形成了新的H-O型氢键。 其他重结晶炸药的红外光谱同样因为超分子基团内部生成了氢键,红外光谱吸收发生改变,吸收峰发生变化。制备LLM-105/CL-20共晶的实验中,利用混合溶剂成功制得了共晶体,而采用单一溶剂效果较差,结果表明,混合溶剂作为共晶炸药的溶剂体系对共晶炸药体系有着显著地作用,可以大大拓宽共晶炸药成分和溶剂体系的选择范围。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至今令炎黄子孙引以自豪,辞典中这样记载:火药——中国人发明,是一种硫磺、硝酸钾、木炭的混合物,最早被中国人用作焰火、爆竹和火箭的纵火剂。揭开了火药的秘密,在现代人眼里或许不以为然,但当科学尚处在蒙昧之中时,火药却是神秘之物。《太平广记》中记述了一则故事:有位名叫杜子春的年轻人,为寻求炼丹之术,去一个僻静遥远的地方拜见一位炼丹老人。天色已晚,老人叫他歇息在炼丹的地方,并告诉他千万不可乱说乱动。夜里,杜子春一觉醒来,发现炼丹着火了,火焰呼呼往上蹿,他记着老人的告诫,一动不动,眼睁睁看着火苗燃到屋顶,把房子烧了。据此人们可想象出“火药”这个名字,意思就是“着火的药”。这是人们认识火药的第一种性能——燃烧。又因为火药中的主要成份硝和硫磺在西汉时就被当作药品,用来治病,而且古代炼丹家为炼制“长生不老药”,终年隐居深山,精心选配各种药物原料,反复提炼,多方试验,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虽然没有得到长生不老的仙丹,却发现发明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东西。火药就是出自炼丹家之手的一大成果。那时正处在盛行“仙道”学说的时代,由此火药便因药得名。 据《诸家神品丹法》一书记载:将二两硫磺、二两硝石,研成粉末,放在销银锅或砂罐内,挖一土坑,把锅放在坑内,使与地平,四周用土填实,再将三个皂角子,烧红成炭,逐个放入锅内,使硫磺和硝石烧起焰火,待焰火将熄时,再加木炭3斤来煅,待炭消三分之一后退火,趁未冷却时取出混合物。这就是“伏火法”。808年,又有人创造“伏火矾法”:用硝石、硫磺各二商,马兜铃(含炭素)三钱半,研成粉末拌匀,放在药罐内,埋入地坑,放进一块熟火,烟便腾起。在应用伏火法的同时,人们发现这三种物质一起加热燃烧,反应异常剧烈,似有爆炸的可能,因而格外小心。那时之所以未发生爆炸,是因为所用的物质是天然原料,未经提纯精炼,所以产生的力量微弱,未充分显示其爆炸性能。随着炼丹家们不断的改进,大约到晚唐时期(9世纪末),我国首创的黑色火药问世,并很快应用于军事。 在此之前,硫磺和硝常常作为纵火剂在战争中发挥威力。三国时,吴国攻蜀国,用船装载茅草。兵士们每人手执茅草一把,内藏硫磺和陷硝,自带火种,另一手拿刀枪,接近敌阵后,顺风点火,火势蔓延700里,蜀军大败,迫使刘备退居白帝城,那时兵家们用硫磺和硝作为燃烧剂使用,是采用火攻时的有效物质。诸葛亮带兵攻打陈仓城时,动用云梯近百乘,一乘可立十数人,周围用木板遮护,再加上短梯软索,兵士如蚁沿城墙攀登,谁想城上守军三千,各执火箭,分布四面,火箭齐发,云梯尽燃大火,无法攀附。诸葛亮又派冲车,守军用石块凿眼穿绳,甩打下来,冲车被打折,就这样昼夜相攻,20余日无计可破。这里所用的火箭,只是带有纵火剂的弓箭,主要起助燃作用。还有一次,诸葛亮派兵攻打乌戈国,将黑油柜安置在山谷中,油柜内预先安置火炮,名叫“地雷”,一炮中藏九枚,30步埋一个,中间用打通节的竹竿引出药线,一发动,出损石裂。这是《三国演义》中的描达,按史料记载,地雷是宋代产生的兵器,所以三国时使用地雷,也只是演义中的想象而已,但是用纵火剂——硫磺和硝等物质进行火攻,却是事实。904年,郑璠进攻豫章时,曾经“发机飞火”,据考证,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火药应用于军事的记载。唐代晚期,火药从炼丹家手里传到军中,兵器家们于10世纪初造出火药火器—一飞火,并应用于战争。火器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兵器史上的一大转折,从此,冷兵器与火器

美国常规钻地武器的主炸药

美国常规钻地武器的主炸药 刘晓波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四川绵阳 621900) 摘要:介绍了美国在役常规钻地武器的几种主炸药,包括 PBXN-109、AFX-757、PBXIH-135、PAX-3 和PAX-28 等塑料粘结炸药,以及固态燃料空气炸药、高温燃烧剂和高密度惰性金属炸药等新概念炸药;介 绍了美国在研常规超音速 / 极超音速钻地武器,及其主炸药可能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钻地武器;主炸药;超音速;极超音速 1 引言 钻地武器主要用于打击坚固和深埋的地下目标,其战斗部在撞击和侵彻的过程中通常承受着非常高的冲击和结构载荷,因而主炸药应该具有适宜的耐受性和易损性。一般而言,钻地武器的主炸药普遍采用低冲击感度的钝感炸药。 对于钻地武器而言,其炸药的研究和开发涉及大量性能试验、安全试验和侵彻试验,特别是全尺寸规模的侵彻试验,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时间和成本因素。但是,随着数值计算和模拟技术的日趋成熟,例如热化学程序CHEETAH 的应用,新型炸药的设计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 美国在役常规钻地武器的主炸药 美国早期的常规钻地武器普遍以Tritonal 作为主炸药,主要成分包括TNT(80 wt %)和Al粉(20 wt %),后来陆续开发了PBXN-109、PBXIH-135、PBXW-125、AFX-757 、PAX-3、PAX-28等型号炸药,分别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钻地武器。 1.1 PBXN-109 PBXN-109 是美国海军实验室开发的一种塑料粘结炸药,MIL-E-82886(OS)军用标准对其配方和测试进行了明确规定。PBXN-109 的主要成分包括RDX、Al 粉和HTPB 基粘结剂,其密度为1.656 ± 0.005 g.cm-3,爆速在(7500~7700)m/s 之间,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热性能、相容性和爆炸性能,能够通过除殉爆试验以外的钝感弹药测试项目。目前,PBXN-109 主要应用于GBU-24 和GBU-28 的钻地战斗部,包括BLU-109、BLU-113 和BLU-116等。 1.2 AFX-757 AFX-757 是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开发的一种塑料粘结炸药,MIL-DTL-32103 军用标准对其配方和测试进行了明确规定。AFX-757 的主要成分包括RDX、Al 粉、高氯酸铵和粘结剂,密度为1.84g/cm3,爆速为6080m/s,不仅具有优于Tritonal 的爆炸能量和感度性质,使其满足钻地武器的性能要求和钝感弹药要求,而且具有较低的生产成本和后勤成本,因而得到空军的推广应用。

塑料粘结炸药的感度测试方法及钝感机理的讨论

Ξ塑料粘结炸药的感度测试方法及钝感机理的讨论 胡庆贤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四川绵阳 621900) 摘要:报道了用不同的撞击装置测试塑料粘结炸药撞击感度的结果,并对炸药的钝感机理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炸药;撞击感度;机理 中图分类号:TQ 56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812(2002)0120057202 引 言 通常人们用落锤仪测试炸药在固定落高下的爆炸概率或50%爆炸特性落高来评价炸药的撞击感度,测试炸药的爆炸概率,多使用由击柱、击柱套和底座组成的限制型撞击装置(以下简称标准撞击装置),受试炸药被限制在上、下击柱和击柱套之间。我国多使用这种撞击装置。而美国洛斯2阿拉莫斯国家科学实验室(LANL )、劳伦斯?利物莫尔实验室(LLNL )则是使用非限制型撞击装置——12型撞击装置,测试炸药50%爆炸特性落高,试样放置在砂纸上。采用不同的撞击装置进行试验,可模拟炸药在不同的状态下对撞击的敏感程度。用上述两种撞击装置测试塑料粘结炸药的方法,已有大量的报道,但所测炸药的配方有较大不同。用标准撞击装置测试的炸药中除粘结剂外,使用了石蜡、石墨、硬脂酸、氮化硼、二硫化钼等钝感剂,而用12型撞击装置测试的炸药多含有较多的粘结剂而不含上述的钝感剂,由于用上述不同的撞击装置测试同一种炸药的数据尚少,对同一种炸药,由一种撞击装置测试的结果,难以估计用另一种撞击装置测试的结果。本文报道了用标准撞击装置和非限制型撞击装置测试几种塑料粘结炸药的感度测试结果,并对炸药的钝感机理进行了讨论。 1 实验方法 测试炸药的爆炸概率,按国家军用标准规定进行。试验条件为:锤重10000±10g ,落高250±1mm ,药量50±1m g 。 测试炸药的50%爆炸特性落高按文献[1]的方法进行。判爆标准采用了美国军标中规定的用声音判爆的方法。 试样的爆炸声用CH 11型电容传声器、FDC -2A 型传声放大器和N J -1型电平记录仪测定。电容传声器放在高1m 、距声源1m 的位置上。当试样的撞击声压级大于落锤从最高落高“空打”的撞击噪声时,判为爆炸。否则,为不爆炸。 表1 几种塑料粘结炸药的感度测试结果试样名称 配 方爆炸率 %H SD c m ΡJO 29159 HM X +粘结剂+钝感剂1526.6±0.15EH FW HM X +F 2311+W 040.3±0.09CR 45 TA TB +RDX +粘结剂+钝感剂871.5±0.18 TH 4748TA TB +HM X +粘结剂+钝感剂089.1±0.13 M T 24TA TB +HM X +粘结剂 089.7±0.11JB 29014TA TB +粘结剂 0>1402 实验结果与讨论 1)用上述撞击装置测试的几种塑料粘结炸药的感度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用击柱、击柱套、底座组成的撞击装置测试塑料粘结炸药的爆炸百分数,与非限制型撞击装置测试炸药50%爆炸特性落高的 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特别是以HM X 等高感度炸药为基、其含量在95%以上,仅含少量粘结剂和钝感剂的炸药如EH FW 炸药,用标准撞击装置测其爆炸百分数,其撞击感度可达到TN T 的水平(爆炸百分数4%~8%),甚至为零。但用非限制型撞击装置测试50%爆炸特性落高,则感度较高。表明这些75 第1期 2002年火炸药学报Ξ:2001-08-09

高能炸药性能

高能炸药性能 ——理解有限长度反应区的效应 John B. Bdzil, Tariq D. Aslam, Rudolph Henninger, and James J. Quirk 高能炸药(即能量密度极高的炸药)的作用是驱动核武器初级的内爆。这要求高能炸药的爆炸行为要很精确。因此,精确预测各种条件下能量的释放过程是我们认证核武库中核武器的安定性、可靠性和性能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总结了在研究高能炸药性能问题方面的进展:在复杂的三维几何形状中预测高能炸药的爆轰结果。同时我们也简要介绍了对炸药安定性(意外点火)和可靠性(能重复响应规定的刺激信号)问题的研究工作。 炸药属于易燃物,被称为含能材料,也就是说,它是燃料和氧化剂以分子形式混合的物质。这类材料对燃烧提供全程支持,其中包括普通燃烧,如火柴头的燃烧。普通燃烧是一个耦合的物理化学过程,在此过程中,有一个将未燃烧的含能材料与已燃烧的含能材料相隔离的燃烧界面,该界面以波的形式穿过样品。放热化学反应开始于火柴头的表面,并燃烧外层材料。释放的热量通过热传导传给相邻未反应的材料层,直到第二层材料点火燃烧,这种一层接一层的燃烧过程,一直持续到整个样品都燃烧完。燃烧波的传播速度相对较低,这是由两层之间能量的传输速率和各层的局部放热化学反应速率决定的。 炸药的燃烧方式却大不相同,它进行的是称之为爆轰的非常高速的燃烧。与普通燃烧波一样,爆轰波从材料的化学反应中获得能量,但其能量的传播方式不是热传导,而是高速压缩波,或冲击波。高压爆轰波在材料中以超音速传播,将材料转化成高温高压的气体产物,该产物能以惊人的速度做机械功。图1为冲击压缩形成爆轰波的过程,在冲击波后跟随着一个自持的Zeldovich-von Neumann-Doring(ZND)爆轰反应区。炸药所能释放的能量多少取决于其能量密度和爆轰波速度。固体高能炸药(如核武器中所使用的高能炸药)的爆轰速度约为8,000 m/s,是炸药中声速的3倍;其释放的能量密度高达5MJ/kg;其初始物质密度约为2,000 kg/m3。上述三个值的乘积为一个巨大的功率密度值:80,000,000 MJ/m2s或8×109 W/cm2。作为比较,爆轰在100 cm2表面积上的产生的功率水平相当于整个美国发电能力的全部功率水平!正是固体炸药这种极快的能量释放速率,使它具有非常独特的用处。 传统的武器编码长期使用简单的Champman-Jouguet(CJ)模型来计算高能炸药的性

火药是谁发明的

火药是谁发明的 篇一:火药的发明过程 火药的发明过程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人类最早使用的火药是黑火药,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它的发明,闻名于世,被称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之一,在化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炼丹方士的以外发现炼丹术在中国起源甚早,据史书所载,至少在战国时期,即已有方士炼制不死之药,且自始即受统治阶级的支持与鼓励。因此,历代总有或多或少的所谓方士在进行炼制“长生不老”仙丹的实验,也累积了一些实际的经验与文字记录(如东汉魏伯阳撰的即为一例)。三国以后,这些方士逐渐托身于应时而兴的道教行列,大批的道士开始学习与尝试炼丹的工作,于是炼丹术与新兴的道教结合了起来。随着道教的在我国日益盛行,炼丹术也随之日渐发达,奠定了我国火药与养生医学发展的基础。炼丹家始终认为:如果在适当条件配合下,一种物质经过若干程序处理后,若与另一种物质相结合,则可以自动的将其原有的特质转换到另一种物质身上,而凡人也有接受这种变化的可能。因此,他们利用烧炼的方法,企图将一些不易腐坏的物质,特别是如黄金、白银等矿石制造成易于吞食的丹丸,经由人吞食后,将其中“不腐不坏”的特质为人所吸取,以达到长生不死之效。上述理论今日看来显然是无稽之谈,然而自秦汉至隋唐之间的炼丹家却深信不疑,许多企盼长享荣华富贵的帝王贵族

们亦颇以为是。在这种背景的推动下,烧炼矿石设法使其体积变小硬度变软,并去除其中原有的毒性,使其成为可吞食的丹丸,遂成为方士炼丹的主要内容。而矿石中的硫黄为炼丹家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因硫黄可改变其它矿石的形态外貌。硝石(其成分为硝酸钾)则为古代制溶解金属溶液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在利用燃烧方式制造丹丸时,可能由于偶然不慎将硫黄与硝石同时掉到炭火上,引发了产生火焰甚至爆炸声响。炼丹家们从实际的经验或有意的实验中了解到,将适量的硫黄与硝石混合再加上木炭会着火甚至爆炸。晋代著名的道士葛洪在他撰写的里有用雄黄、硝石、猪大肠油和松脂共炼丹药的记载。雄黄含有大量的硫,硝石是强化剂,猪大肠油和松脂含有炭,硫、硝、炭是火药的基本成份,这实际上已经是一种火药了。迄今为止,可以考证的最早的火药配方,保存在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清虚子撰写的卷二之中,称“伏火矾法”。其内容为:“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草药,烧燋即炭)三钱半。……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面,烟渐起。”中唐时期的一书里记载:“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密烧之,焰火烧手面及烬屋舍者”;“硝石……生者不可合三黄(即硫黄、雄黄和雌黄)等烧,立见祸事。”可见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火药燃烧和爆炸的性能。中国人民至迟在公元9世纪已发明了火药。 篇二:火药 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药的研究始于古代炼丹术。

高能炸药性能

第86页 高能炸药性能 2004年第3、4期 高能炸药性能 ——理解有限长度反应区的效应 John B. Bdzil, Tariq D. Aslam, Rudolph Henninger, and James J. Quirk 高能炸药(即能量密度极高的炸药)的作用是驱动核武器初级的内爆。这要求高能炸药的爆炸行为要很精确。因此,精确预测各种条件下能量的释放过程是我们认证核武库中核武器的安定性、可靠性和性能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总结了在研究高能炸药性能问题方面的进展:在复杂的三维几何形状中预测高能炸药的爆轰结果。同时我们也简要介绍了对炸药安定性(意外点火)和可靠性(能重复响应规定的刺激信号)问题的研究工作。 炸药属于易燃物,被称为含能材料,也就是说,它是燃料和氧化剂以分子形式混合的物质。这类材料对燃烧提供全程支持,其中包括普通燃烧,如火柴头的燃烧。普通燃烧是一个耦合的物理化学过程,在此过程中,有一个将未燃烧的含能材料与已燃烧的含能材料相隔离的燃烧界面,该界面以波的形式穿过样品。放热化学反应开始于火柴头的表面,并燃烧外层材料。释放的热量通过热传导传给相邻未反应的材料层,直到第二层材料点火燃烧,这种一层接一层的燃烧过程,一直持续到整个样品都燃烧完。燃烧波的传播速度相对较低,这是由两层之间能量的传输速率和各层的局部放热化学反应速率决定的。 炸药的燃烧方式却大不相同,它进行的是称之为爆轰的非常高速的燃烧。与普通燃烧波一样,爆轰波从材料的化学反应中获得能量,但其能量的传播方式不是热传导,而是高速压缩波,或冲击波。高压爆轰波在材料中以超音速传播,将材料转化成高温高压的气体产物,该产物能以惊人的速度做机械功。图1为冲击压缩形成爆轰波的过程,在冲击波后跟随着一个自持的Zeldovich-von Neumann-Doring(ZND)爆轰反应区。炸药所能释放的能量多少取决于其能量密度和爆轰波速度。固体高能炸药(如核武器中所使用的高能炸药)的爆轰速度约为8,000 m/s,是炸药中声速的3倍;其释放的能量密度高达5MJ/kg;其初始物质密度约为2,000 kg/m3。上述三个值的乘积为一个巨大的功率密度值:80,000,000 MJ/m2s或8×109 W/cm2。作为比较,爆轰在100 cm2表面积上的产生的功率水平相当于整个美国发电能力的全部功率水平!正是固体炸药这种极快的能量释放速率,使它具有非常独特的用处。 传统的武器编码长期使用简单的Champman-Jouguet(CJ)模型来计算高能炸药的性

古代发明火药共9页word资料

中国古代科技 中国古代科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科技对于全面认识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全面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经济和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此,下面准备扼要、简明地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科技辉煌的成就和主要的缺陷,让大家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有较全面的了解。 一、辉煌的成就 (一)四大发明 当我们谈及辉煌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时,自然就会想到四大发明。的确,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是古代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们对于整个古代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大大加速了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这不单是古代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古代人类的光荣。 1.造纸 人们说到造纸,往往都说是东汉时蔡伦发明的。但这并不很准确,事实上,在蔡伦之前已出现植物纤维纸。 1957年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纪的古纸,世称灞桥纸。这是中国古代最早发明的纸。经鉴定,该纸是以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为原料制成的。制作技术较原始,质地粗糙,还不便于书写。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分析推测,这类造纸技术极可能源于丝织手工业的漂絮技术。这类纸都极为粗糙,非常难于抄写。 在纸出现前,人们都是用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以及缣棉等材料书写文字记事的。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要书写记事的材料越来越多,但是简牍笨重、缣棉昂贵,灞桥纸等粗糙难写。社会迫切需求一种轻便、便宜、便于书写的纸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汉和帝时负责监制御用器物的太监蔡伦进行了大胆的试验和革新,在原料上除使用破布、旧鱼网等破旧麻类外,还采用了来源极广的树皮,工艺上除了淘洗、碎切、泡沤工序外,据出土纸张考察,极可能还用石灰进行碱液烹煮,既加快了纤维的离解速度,又使植物纤维分解得更细更散,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纸的质量。公元105年蔡伦把这种纸献给汉和帝,自始天下称之为“蔡侯纸”。这一技术得到迅速推广,至东汉末年,造纸业已形成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不久,我国制造的纸就远销到国外许多地区。直到十八世纪前,世界各地都沿用我国的造纸技术。蔡伦的造纸技术极大的推进了我国和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 2.火药 火药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火药的发明源于炼丹术,炼丹材料往往都有硫磺、硝酸钾、炭等材料,这正是火药的基本成份。这些材料在一定的条件下,达到一定的比例时,就具备了火药的特性,如可燃、可爆等。

火药的发明过程

火药的发明过程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人类最早使用的火药是黑火药,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它的发明,闻名于世,被称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之一,在化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炼丹方士的以外发现炼丹术在中国起源甚早,据史书所载,至少在战国时期,即已有方士炼制不死之药,且自始即受统治阶级的支持与鼓励。因此,历代总有或多或少的所谓方士在进行炼制“长生不老”仙丹的实验,也累积了一些实际的经验与文字记录(如东汉魏伯阳撰的《周易参同契》即为一例)。三国以后,这些方士逐渐托身于应时而兴的道教行列,大批的道士开始学习与尝试炼丹的工作,于是炼丹术与新兴的道教结合了起来。随着道教的在我国日益盛行,炼丹术也随之日渐发达,奠定了我国火药与养生医学发展的基础。炼丹家始终认为:如果在适当条件配合下,一种物质经过若干程序处理后,若与另一种物质相结合,则可以自动的将其原有的特质转换到另一种物质身上,而凡人也有接受这种变化的可能。因此,他们利用烧炼的方法,企图将一些不易腐坏的物质,特别是如黄金、白银等矿石制造成易于吞食的丹丸,经由人吞食后,将其中“不腐不坏”的特质为人所吸取,以达到长生不死之效。上述理论今日看来显然是无稽之谈,然而自秦汉至隋唐之间的炼丹家却深信不疑,许多企盼长享荣华富贵的帝王贵族们亦颇以为是。在这种背景的推动下,烧炼矿石设法使其体积变小硬度变软,并去除其中原有的毒性,使其成为可吞食的丹丸,遂成为方士炼丹的主要内容。而矿石中的硫黄为炼丹家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因硫黄可改变其它矿石的形态外貌。硝石(其成分为硝酸钾)则为古代制溶解金属溶液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在利用燃烧方式制造丹丸时,可能由于偶然不慎将硫黄与硝石同时掉到炭火上,引发了产生火焰甚至爆炸声响。炼丹家们从实际的经验或有意的实验中了解到,将适量的硫黄与硝石混合再加上木炭会着火甚至爆炸。晋代著名的道士葛洪在他撰写的《抱朴子·仙药篇》里有用雄黄、硝石、猪大肠油和松脂共炼丹药的记载。雄黄含有大量的硫,硝石是强化剂,猪大肠油和松脂含有炭,硫、硝、炭是火药的基本成份,这实际上已经是一种火药了。迄今为止,可以考证的最早的火药配方,保存在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清虚子撰写的《铅汞甲庚至宝集成》卷二之中,称“伏火矾法”。其内容为:“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草药,烧燋即炭)三钱半。……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面,烟渐起。”中唐时期的《真元妙道要略》一书里记载:“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密烧之,焰火烧手面及烬屋舍者”;“硝石……生者不可合三黄(即硫黄、雄黄和雌黄)等烧,立见祸事。”可见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火药燃烧和爆炸的性能。中国人民至迟在公元9世纪已发明了火药。

【完整版毕业论文】马原论文--由火药发明到应用引发的思考

由火药发明到应用引发的思考 水利系水工32 杨天凯2013010319 2015年1月1日星期四

由火药发明到应用引发的思考 前言:火药是我国的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成就。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先掌握火药的制造,最先将火药应用于战争,并且在古代对火药的应用水平一度领先的世界的国家,而现在我们的武器水平却比不上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是什么造成了我们的滞后?本文将通过对火药的相关讨论来谈一些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火药产生应用思考 一、火药的发明。 任何一件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需要有动力推动的,发明物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的物质及精神需求不断探索而得到的人类智慧的结晶。火药的发明并不是源于人们对火药的直接需求,而是源于从战国到汉初,中国古代的封建帝王们的一个特殊的文化,他们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老,于是便任命炼丹士专门为他们炼制丹药,寻求长生不老之法。炼丹士们经过长期的实践试验,经过长时期的积累,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硫、硝、碳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的药,这种药被称为“着火的药”,即火药。于是火药便产生了,炼丹士便成了火药的创始人,因此火药的发明具有偶然性。 由于火药的发明来自制丹配药的过程中,在火药发明之后,曾被当做药类。隋代时,诞生了硝石、硫磺和木炭三元体系火药。黑色火药在唐代(9世纪末)时候正式出现,这时的火药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配方。 二、火药在中国的应用。 火药的最初使用并非在军事上,而是在宋代诸军马戏的杂技演出,以及木偶戏中的烟火杂技——药发傀儡。宋代演出“抱锣”、“硬鬼”、“哑艺剧”等杂技节目,都运用刚刚兴起的火药制品“爆仗”和“吐火”等,以制造神秘气氛。宋人同时也以火药表演幻术,如喷出烟火云雾以遁人、变物等,以收神奇迷离之效。 鲁迅先生在《伪自由书》一书中说过:“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鲁迅作为近代中国文学史一代巨匠,但根据史实,并非他所说的话都是中肯的。考虑到他是在当时环境的大背景中说出来的,因此多少有些偏激。中国社会从古到今,深受儒家思想熏陶,“远人不服则怀柔以来之”,火药的使用上,不能完全否认中国人是用来迷信鬼神,但是从以儒家治国理念看来,人们并不需要它来进行战争,当然,也不需要任何战争,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人并非像日本和欧洲各国那样好战,中国人更喜欢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但这也是比较片面的一个说法。考虑问题应该结合实际,从多方面去考虑,可以说中国人爱好和平,不愿意去将火药运用与战争,但是在现实世界战争的背景下,中国不能将火药很好的运用于战争来保卫自己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也的确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人的思维受到了禁锢。 火药最早应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期,火药发明之前,火攻是军事家常用的一种进攻手段,攻城守城常用一种抛石机抛掷石头和油脂火球,来消灭敌人。火药发明之后,利用抛石机抛掷火药包以代替石头和油脂火球。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进攻效果,这就是火药最初应用于军事。 到了两宋时期火药武器发展很快。据《宋史·兵记》记载: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发明用火药燃烧向后喷出的气体的反作用力把箭簇射出的火箭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喷射火器。公元1000年,士兵出身的神卫队长唐福向宋朝廷献出了他制作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1002年,冀州团练使石普也制成了火箭、火球等火器,并做了表演。到了北宋末年爆炸威力比较大的火器向“霹雳炮”、“震天雷”也出现了,这类火器主要是用于攻坚或守城。南宋时出现了管状火器,公元1132年陈规发明了火枪,点燃竹

他驯服了炸药发明了雷管诺贝尔奖创立者的故事

他驯服了炸药发明了雷管,诺贝尔奖创立者的故事 这几天,2017年诺贝尔奖获奖名单将陆续揭晓。在许多国民的心中,诺贝尔奖获奖者历来是十分高大上的存在,因此诺贝尔奖一出,业界同行肃然起敬!吃瓜群众顶礼膜拜!那么,诺贝尔奖究竟是咋回事?诺贝尔和军工生产又有何联系?有啥不为人知的秘闻?有今天和大家聊聊诺贝尔奖创 立者诺贝尔的故事。在爆炸声中成长1833年10月21日,阿尔弗莱德.伯恩哈德.诺贝尔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是发明家和工程师伊曼努尔.诺贝尔和妻子卡斯琳娜.诺贝尔的儿子,他们家比较穷,先后有过八孩子,只有诺贝尔和他的三个兄弟健康长大。他家是十五世纪著名的瑞典科学家奥劳斯·鲁德贝克(Olaus Rudbeck ,1630–1702)的后裔,不过到了他父亲这一代还是比较穷的,伊曼努尔.诺贝尔是瑞典皇家学院的毕业生,酷爱科学,尤其是喜欢研究炸药,小诺贝尔从小跟他的父亲搞炸药,在隆隆炮声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只受过三年的小学教育。墙里开花墙外香,诺贝尔的父亲伊曼努尔.诺贝尔不过读书人通常都活在理想的世界里,诺贝尔的父亲在瑞典做生意屡败屡战陪着两眼发蓝,不得不在1833年,远走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在战斗族的土地上,诺贝尔他爹居然时来运转,变得极为成功,生产各种机械工具和爆炸物,特别是他研制出了现代的胶合板(plywood ),一夜暴

富,甚至开始研究现代的鱼雷。,1842年,小诺贝尔前往圣彼得堡与父亲团聚,他父亲的一夜暴富,家里的经济条件大为改善,能给他请来私人家庭教师单独授课,小诺贝尔在化学和语言学方面表现出极高的天分,很快精通了英语,法语,德语和俄语。不过,诺贝尔正式的学校教育只有一年半,1841年到1842年,他在瑞典雅各布文法学校上了一年半的学。诺贝尔年轻时代,曾师从化学家尼古拉斯.紫宁(Nikolai Zinin)学习。法国拿破仑三世时代,非常的繁荣发达桀骜不驯的硝酸甘油1850年代,,他前往巴黎工作。在那里,他遇到了意大利化学家索布雷罗(Ascanio Sobrero),这位仁兄三年前刚发明出一种巨牛无比的炸药“硝酸甘油”,不过出人意料的是,作为硝酸甘油的发明人,索布雷罗坚决反对人们使用这种炸药。点击播放GIF/1.2M原来硝酸甘油炸药,尽管成本低廉威力巨大,但是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非常的灵敏,稍微受热或者受到压力就炸给你看,不能打个喷嚏,整个厂房都飞掉了,不过诺贝尔非常感兴趣,因为这种炸药的威力远远超过以往的黑火药,具有非常大的潜力。约翰. 爱立信(John Ericsson)发明了铁甲舰在18岁的时候,诺贝尔曾前往美国学习了一年的时间化学,短时间曾追随美国发明家约翰.爱立信学习,而爱立信是美国内战时期铁甲舰莫尼特号的发明人。1857年,诺贝尔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份专利,一种气体计,随后,他专心追求自己炸药事业。1853年至

火药的发明

火药的发明 火药的发明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它的起源和炼丹术,本草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代黑火药是硝石、硫黄、木炭以及辅料砷化合物、油脂等粉未状均匀混和物,这些成分都是中国炼丹家的常用配料.把这种混和物叫做药,也揭示着它和祖国医学的渊源关系。 中国火药史的研究,首先由进行了开创性工作(1),他揭示了唐代炼丹家的原火药配方的意义,又研究了五代、宋、元的火药和火器,特别是有说服力地论证了中国的火药先传入阿拉伯国家再传入欧洲,这正是中国炼丹术西传的路线,也是国瓷器和造纸术的西传类似的。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发明,为世界文化作出了贡献。 自五十年代初期的研究起,关于火药的研究历三十年一直保持着这个认识程度。王奎克、朱晟、郑同、袁书玉[2]在探讨葛洪《抱朴子内篇》中以硝石、松脂、猪大肠、雄黄共炼可以制取单质砷的实验中发现:共炼过程在350 ~400℃起火爆炸,温度是关键(也就是中国炼丹术家经常强调的“火候”之一)。因此原火药起源可以上溯到公元四世纪,《抱朴子内篇·仙药》应是原火药成分最早记录。王氏等的研究是火药史研究的一个新阶段。 火药之所以成为火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硝石(硝酸钾)的引入。据唐·李等《太平御览》,公元前六世纪的“范子计然曰:消石出陇道”,以及“石硫黄出汉中”。可见中国使用硝石和硫黄是很早的。 一种看法认为,地名“陇道”“汉中”不见于秦以前。那么《史记·扁鹊公列传》,汉·刘向《列仙传》,推测年代部分为汉代的《三十六水法》都提到了硝石;汉代使用硝石,更有依据。《淮南子·天文训》说:“日夏至而流黄译”,《说文》有“留黄”出产之记载等,《神农本草经》中硝和硫黄分别为上品和中品药。 东汉《周易参同契》说:“挺除武都,八石弃捐”,“鼓铸五石、铜,以之为辅枢……千举必万败”,都说明包括硝石在内的五石或八石[3],由于其强氧化性使火法反应进行激烈,在当时还没有很好地驯服它、掌握它。“挺除武都”,尤其值得注意,说明当时已经有人试炼了武都雄黄[4],和八石之一的硝石,大概没有成功,至少对《参同契》作者是这样。 由二世纪的魏伯阳到四世纪的葛洪,炼丹术方兴来艾,炼丹著作由"火记六百篇”(《参同契》)到“披涉篇卷,以千计矣”"(《抱朴子内篇·金丹》)。这一段时间内,可能有许多炼丹家在进行八石炼雄的试验[5]。硝石炼雄黄,应该得到氧化砷。葛洪记载的三物炼雄黄的成功之例,引入了松脂、猪大肠等有机物,可使氧化砷还原为砷单质.。但仍然要控制温度,超过一定温度,就起火爆炸。古代没有温度计,必定有超过的时候,也就是制炼单质砷有成功,也有“失败”的时候,后一情况正是原火药产生的萌芽。后来火药成分也是积极利用这一实验现象的结果。也可以从两个方面得到参证: (1)早期军事火药的配方,多以硝石、三黄(雄黄、雌黄、硫黄)、松脂(香)和各种油脂为主。如宋代《武经总要》和明代火龙经》的火药方,都是如此。 (2)中国炼丹术西传和中国火药的西传是有联系的。阿拉伯和西欧炼丹术很多具体操作和使用药品与中国炼丹术相同。曾被归属首先发现砷的马格努斯,恰恰也是常常被归属发现火药之人(另一著名被归属者是罗哲尔·培根)。葛洪之三物炼雄黄由于温度不同而有制砷和火药性质之别,集两种功能于一配方之中,马格努斯曾做过砷和火药实验和记述,也不应纯属偶然。由葛洪经过中、阿(拉伯)许多炼丹家之手而到马格努斯,本来是有渊源关系的。 由于硝石、硫黄、雄黄的挥发和易燃性和毒性以及某种合炼易于起火爆炸性质,因此常要在炼丹过程中进行“伏火”这一步骤。唐宋炼丹著作中着火和“伏火”的记载,也是原火药成分拟定的历史过程的重要环节。

最新-火药是谁发明的 精品

火药是谁发明的 篇一:火药的发明过程火药的发明过程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 人类最早使用的火药是黑火药,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 它的发明,闻名于世,被称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之一,在化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炼丹方士的以外发现炼丹术在中国起源甚早,据史书所载,至少在战国时期,即已有方士炼制不死之药,且自始即受统治阶级的支持与鼓励。 因此,历代总有或多或少的所谓方士在进行炼制“长生不老”仙丹的实验,也累积了一些实际的经验与文字记录(如东汉魏伯阳撰的《周易参同契》即为一例)。 三国以后,这些方士逐渐托身于应时而兴的道教行列,大批的道士开始学习与尝试炼丹的工作,于是炼丹术与新兴的道教结合了起来。 随着道教的在我国日益盛行,炼丹术也随之日渐发达,奠定了我国火药与养生医学发展的基础。 炼丹家始终认为:如果在适当条件配合下,一种物质经过若干程序处理后,若与另一种物质相结合,则可以自动的将其原有的特质转换到另一种物质身上,而凡人也有接受这种变化的可能。 因此,他们利用烧炼的方法,企图将一些不易腐坏的物质,特别是如黄金、白银等矿石制造成易于吞食的丹丸,经由人吞食后,将其中“不腐不坏”的特质为人所吸取,以达到长生不死之效。 上述理论今日看来显然是无稽之谈,然而自秦汉至隋唐之间的炼丹家却深信不疑,许多企盼长享荣华富贵的帝王贵族们亦颇以为是。 在这种背景的推动下,烧炼矿石设法使其体积变小硬度变软,并去除其中原有的毒性,使其成为可吞食的丹丸,遂成为方士炼丹的主要内容。 而矿石中的硫黄为炼丹家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因硫黄可改变其它矿石的形态外貌。 硝石(其成分为硝酸钾)则为古代制溶解金属溶液的主要原料之一。 因此,在利用燃烧方式制造丹丸时,可能由于偶然不慎将硫黄与硝石同时掉

火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火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篇一:火药的发明过程 火药的发明过程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人类最早使用的火药是黑火药,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它的发明,闻名于世,被称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之一,在化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炼丹方士的以外发现炼丹术在中国起源甚早,据史书所载,至少在战国时期,即已有方士炼制不死之药,且自始即受统治阶级的支持与鼓励。因此,历代总有或多或少的所谓方士在进行炼制“长生不老”仙丹的实验,也累积了一些实际的经验与文字记录(如东汉魏伯阳撰的《周易参同契》即为一例)。三国以后,这些方士逐渐托身于应时而兴的道教行列,大批的道士开始学习与尝试炼丹的工作,于是炼丹术与新兴的道教结合了起来。随着道教的在我国日益盛行,炼丹术也随之日渐发达,奠定了我国火药与养生医学发展的基础。炼丹家始终认为:如果在适当条件配合下,一种物质经过若干程序处理后,若与另一种物质相结合,则可以自动的将其原有的特质转换到另一种物质身上,而凡人也有接受这种变化的可能。因此,他们利用烧炼的方法,企图将一些不易腐坏的物质,特别是如黄金、白银等矿石制造成易于吞食的丹丸,经由人吞食后,将其中“不腐不坏”的特质为人所吸取,以达到长生不死之效。上述理论今日看来显然是无稽之谈,然而自秦

汉至隋唐之间的炼丹家却深信不疑,许多企盼长享荣华富贵的帝王贵族们亦颇以为是。在这种背景的推动下,烧炼矿石设法使其体积变小硬度变软,并去除其中原有的毒性,使其成为可吞食的丹丸,遂成为方士炼丹的主要内容。而矿石中的硫黄为炼丹家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因硫黄可改变其它矿石的形态外貌。硝石(其成分为硝酸钾)则为古代制溶解金属溶液的主要原料之一。因此,在利用燃烧方式制造丹丸时,可能由于偶然不慎将硫黄与硝石同时掉到炭火上,引发了产生火焰甚至爆炸声响。炼丹家们从实际的经验或有意的实验中了解到,将适量的硫黄与硝石混合再加上木炭会着火甚至爆炸。晋代著名的道士葛洪在他撰写的《抱朴子·仙药篇》里有用雄黄、硝石、猪大肠油和松脂共炼丹药的记载。雄黄含有大量的硫,硝石是强化剂,猪大肠油和松脂含有炭,硫、硝、炭是火药的基本成份,这实际上已经是一种火药了。迄今为止,可以考证的最早的火药配方,保存在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清虚子撰写的《铅汞甲庚至宝集成》卷二之中,称“伏火矾法”。其内容为:“硫二两,硝二两,马兜铃(草药,烧燋即炭)三钱半。……入药于罐内与地平。将熟火一块、弹子大,下放里面,烟渐起。”中唐时期的《真元妙道要略》一书里记载:“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密烧之,焰火烧手面及烬屋舍者”;“硝石……生者不可合三黄(即硫黄、雄黄和雌黄)等烧,立见祸事。”可见当时人们已经知道火药燃烧和爆炸的性能。中国人民至迟在公元9世纪已发明了火药。 篇二:火药发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