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俄罗斯_可控民主_的若干思考

关于俄罗斯_可控民主_的若干思考
关于俄罗斯_可控民主_的若干思考

首 页新闻中心出 版 物学术研究学术资料俄欧亚博览多 媒 体学会中心学术网站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 首页 >> 正文

关于俄罗斯"可控民主"的若干思考

李兴耕 来源: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5期

【内容提要】 俄罗斯的"可控民主"并不是在普京上台后才形成的。它经历了叶利钦时期和普京时期两个不同阶段。叶利钦时期是"可控民主"的发轫阶段,那时还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普京时期则是"可控民主"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阶段。叶利钦时期制定的俄罗斯现行宪法是"可控民主"的主要法律基础。"可控民主"保留了西方民主的若干外部特征,同时受到国家政权和统治机构的严格控制和限制。普京执政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可控民主"。"可控民主"对于俄罗斯来说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适应俄国的现实需要。但是它也有局限性,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目前,俄罗斯的"可控民主"只是一种过渡形式,它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把民主与国家的合理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 俄罗斯 "可控民主" 叶利钦 普京

【作者简介】 李兴耕,1936年生,中共中央编译局研究员。(北京 100032)

国内研究俄罗斯问题的学者在论述普京的治国方略或"普京新政"时,常常使用"可控民主"(управляемая 

демократия)一词。但是,俄罗斯"可控民主"究竟产生于何时?什么是"可控民主"?普京为加强"可控民主"采取了哪些措施?如何评价普京的"可控民主"?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澄清。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俄罗斯"可控民主"究竟产生于何时?

许多俄罗斯学者认为,"可控民主"并不是普京的首创,它的一些基本特征在叶利钦执政时期就已经出现。阿列娜·卡列耶娃写道:"今天,几乎没有人对下列论断提出异议:'可控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在普京当选总统之前就已经形成了。1996年的总统选举和叶利钦把权力转交给普京是在'可控民主'范围内的最重大政治事件。"[1]谢尔盖·舍林认为,俄罗斯的"可控民主"是与19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同时诞生的[2]。莫斯科大学社会制度研究所编辑的《俄罗斯:观察、分析和预测》1995年第4期发表的一篇文章就把叶利钦的战略称为"可控民主"[3]。2001年4月,一些俄国政治学家在莫斯科就"俄罗斯'可控民主'在普京时期是否比在叶利钦时期更加有效"问题举行圆桌会议。A.齐普科认为,"可控民主"在普京时期比在叶利钦时期更有效。叶利钦在1993年为了镇压左翼爱国主义反对派不得不动用坦克向白宫开炮。而普京为了削弱"寡头"古辛斯基掌握的持反对派立场的"独立电视台",只需控制司法程序。在叶利钦时期,俄国的民主受到自由派控制,不可能达成全国和解。而在普京时期,政权比较接近人民,能够把广大居民团结在总统周围[4]。俄罗斯科学院比较政治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卡加尔利茨基认为,叶利钦体制的目的,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在外表上保持民主的一切象征(出版自由、多党制、普选制等),另一方面保持克里姆林宫对局势的严格控制。他认为,叶利钦体制的特征是自发性,而普京则致力于最终实现真正的民主。在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条件下,普京有获得成功的更大机会[5]。

由此可见,俄罗斯的"可控民主"并不是在普京上台后才形成的。"可控民主"在俄国经历了叶利钦时期和普京时期两个不同阶段。叶利钦时期是"可控民主"的发轫阶段,那时的"可控民主"还处于一种无序状态;普京时期则是"可控民?quot;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阶段。俄罗斯的现行宪法是在叶利钦执政时期制定的。这部宪法是俄罗斯"可控民主"的主要法律基础。普京上台后多次表示要严格遵守这一宪法,不打算修改(包括其中关于总统任期的规定)。目前,在俄罗斯国内对普京和叶利钦的关系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方面,俄共等左翼政党指责普京继续执行叶利钦的政策,另一方面,右翼政党则谴责普京"背叛了"叶利钦。看来,左翼和右翼政党对普京的评价都有一定理由,但也都带有片面性。事实上,普京作为叶利钦的政治接班人,一方面遵守叶利钦时期通过的宪法所确定的国家基本制度,另一方面对叶利钦的政策方针作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普京对叶利钦的"可控民主"既有继承和坚持的一面,也有发展和超越的一面。

二 什么是"可控民主"?

俄罗斯"可控民主"的特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保留了西方民主的若干外部特征。1993年俄罗斯宪法宣布,俄罗斯联邦是"民主国家"。它宣布了人民主权原则、共和制原则、普选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地方自治原则、多党制原则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原则。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自由迁徙权、自由出入国境权、选举权、言论和出版自由等权利和自由。这些条文与西方国家的宪法大同小异。2000年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宫后,宣布继续忠于俄罗斯宪法的这些原则。2004年3月15日,他再次当选为俄罗斯总统后向全国发表致辞说:"我向你们保证,我国人民所有的民主成果将得到保障。而且我们不会

停留在已有的成果上,我们将巩固多党制。我们将巩固公民社会,竭力保证媒体言论自由。"[6]这表明,俄罗斯保留了西方民主的若干外部特征。

(二)俄罗斯的民主受到国家政权的严格控制 和限制。俄罗斯宪法虽然规定了一系列民主原则,但是这些民主权利和自由受到国家政权和统治机构的严格控制和限制。按照俄罗斯宪法,俄罗斯总统拥有重大权力,包括保障宪法的实施、立法、司法、行政、监督等方面的权力,其职权范围甚至超过美国和法国总统,几乎不受任何监督,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虽然宪法规定可以对总统进行弹劾,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因此,人们把俄罗斯的这种制度称为"超级总统制",也有人把它称为"总统集权制"。俄罗斯虽然实行普选制,但是在选举过程中,选民们的选择受到掌握实权的官僚、传媒和拥有经济实力的寡头的严重干扰。在叶利钦总统时期,总统依靠执政的自由派对民主进行控制,打击各种政治反对派,甚至出现斗争白热化的"炮打白宫"局面,在经济上推行以"休克疗法"为标志的激进自由主义改革,给国家造成巨大灾难。普京总统在遵循叶利钦确定的基本制度的同时,对叶利钦的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在经济上放弃"休克疗法",强调国家调控;在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克

服叶利钦时期的混乱状态,改革政党制度,积极扶持中间派力量,打击左翼和右翼力量,结果形成了"中间大、两头小"的政党格局,使"可控民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三 普京为加强"可控民主"采取了哪些措施?

普京执政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可控民主",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

(一)加强垂直政权体系,改组议会上院--联邦委员会,建立七大"联邦区",派驻总统全权代表对各联邦主体进行监督,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二)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坚决镇压车臣叛乱,维护国家统一和完整。

(三)反对和限制寡头干预政治。普京在2000年对寡头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提出刑事诉讼,迫使他们逃亡国外。2003年,普京又把俄罗斯首富、"尤科斯"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拘捕入狱,并在2004年进行审判,从而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决不允许"寡头"染指国家政治。

(四)改革政党制度,制定《政党法》,把政党活动纳入法制轨道。2003年国家杜马选举后,在杜马中建立了支持总统的多数党--持中派立场的"统一俄罗斯"党。在450个杜马席位中,"统一俄罗斯"党占了300多个席位,成为杜马第一大党。2004年6月,"统一俄罗斯"党已拥有80多万党员,是普京的主要依靠力量。左翼和右翼的反对派力量都遭到削弱。右翼自由主义政党"右翼力量联盟"和"亚博卢"被排除在杜马之外。俄共在杜马选举中遭到惨败,得票率仅为上一届杜马选举的一半。俄共在选举中的失败引起激烈内部斗争并造成分裂。现在的杜马不再像叶利钦时期那样经常与政府唱反调,为当权者设置各种障碍,而是成为克里姆林宫的驯服工具,这保证普京和政府提出的各项法案能够在杜马中获得顺利通过,出现了总统、政府和议会密切合作的局面。例如,最近俄罗斯国家杜马讨论了政府提出的以补偿金替代原先的社会福利的法案。新法案涉及数千万俄罗斯居民(特别是老战士、退休人员和残疾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老战士举行集会表示抗议。尽管如此,该法案?quot;统一俄罗斯"党的支持下在杜马中最终以多数票获得通过。

(五)改组政府和总统办公厅机构。2004年2月普京总统解除了从2000年以来一直担任总理的卡西亚诺夫的职务,并任命原俄联邦驻欧盟代表弗拉德科夫为新总理,着手实行政府机构改革。普京还改组了总统办公厅机构并调整了它的组成人员。2003年10月,被人们普遍视为"叶利钦帮"的总统办公厅主任沃洛申宣布辞职,由普京的亲信取而代之。"彼得堡帮"和安全部门在最高决策部门的作用明显加强。

上述措施大大加强俄罗斯的"可控民主",表明普京集权的局面已经形成,普京在俄国享有很高威望,获得无上权力。普京总统在2003年国情咨文中说,"强大的国家政权,是秩序的源头和保障,是任何变革的倡导者和主要推动力"。"俄罗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也应该拥有这样一个政权体系"。看来,普京在政治上将继续加强国家控制,把民主与国家调控结合起来。

四 如何评价普京的"可控民主"?

俄罗斯学者?quot;可控民主"的评价各不相同。右翼自由主义派指责这种"可控民主"是极权主义的变种,是"皮诺切特主义"。俄共领导人久加诺夫在俄共十大上把普京的政策称为"波拿巴主义"。有人甚至把现在的俄罗斯称为"民主的君主国"[7]。一些学者认为,"可控民主"具有过渡性质。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从共产主义向公民社会"的过渡。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它是"从自由主义向新极权主义过渡"的中间阶段。俄罗斯《独立报》主编特列季亚科夫斯基认为,"可控民主"不是专政,不是独裁。它是一种权威主义的、原始民主主义的政权类型。它可能转变为专制制度、无政府状态,也可能转变为真正的民主制[8]。谢尔盖·舍林认为,"可控民主"并不是简单地由政府所控制的民主。在这种制度下,存在多元主义以及相当广泛的新闻自由和政治公开性,虽然还不存在完全的自由[9]。2004年1月15日,一些自由派政治活动家在莫斯科成立了"2008:自由选择"委员会,把普京实行的政策称为"普京主义",并表示坚决反对。该委员会创建人之一、原"右翼力量联盟"领导人鲍里斯·涅姆佐夫和弗拉基米尔·卡拉-穆尔扎2004年1月22日在《独立报》上发表题为《论普京主义危险》的文章。文中写道:"一种新的社会政治形态--普京主义在俄国出现并得到加强。普京主义的原则是:一党制,新闻检查,傀儡议会,剥夺司法的独立性,在政权和财政方面实行严格中央集权,强力部门和官僚机构为所欲为。"[10]有些西方评论家指责俄国出现了"专制"倾向。普京2004年3月初在接受法国记者采访时驳斥了这种言论。他说:"我不同意有人针对俄罗斯使用'专制的民主'这一说法。况且迄今为止,对民主没有一个全面的、普遍承认的定义。没有一定的基础,民主根本无从谈起。如果经济发展达不到某种水平,这种基础也就很难建立起来。比如在俄罗斯,我们就面临着建立一个有效的、确保人人守法的法制环境问题。"[11]

回顾苏联解体后俄罗斯1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可以发现,普京的"可控民主"的确不同于叶利钦的"可控民主"。总的说来,对普京的"可控民主"可以作以下总的评价:

(一)普京实行的"可控民主"对于俄罗斯来说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适应俄国的现实需要。这种"可控民主"既不同于苏联时期的苏维埃

制度,也不同于完全西方式的民主。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社会心态发生深刻变化,人们对叶利钦推行的右翼激进自由主义政策感到失望和不满,也不愿意回到苏联时期的那种体制,试图寻找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道路。大多数人希望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无论左的或右的极端主义都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俄罗斯不能再继续乱下去"已成为普遍共识。普京的"可控民主"正是适应了这种社会需要和社会心态。普京在2004年总统选举中的得票率达到71.2%,即超过选民总数的2/3。这一事实表明,普京的治国方略得到大多数俄罗斯人的拥护。最近几个月普京在民意调查中的群众支持率有所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目前,俄国形式上实行"三权分立",实际上是"总统集权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都听命于总统。俄罗斯表面上实行"多党制",实际上一党独大,出现了"强势总统,弱势政党"的态势。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普京曾经说过的那种"有两三个或四个政党参加的多党?quot;。除了"统一俄罗斯"党外,其他党实际上无法对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施加重要影响。"统一俄罗斯"党作为政权党不仅占据了国家杜马主席、两位副主席的职位,而且掌握了所有杜马委员会的领导职位。它在各级行政和司法机关中也居重要地位。这保证了普京的治国思想能够得到实施,而不必顾忌反对派的抵制。但是应该看到,"统一俄罗斯"党本身的存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总统,如果得不到普京的公开支持,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有的俄罗斯观察家认为,在"可控民主"的框架内,俄国的"多党制"可能向"一个半政党"的政党结构过渡,即一个党("统一俄罗斯"党)长期在杜马中占据多数,另一个党处于少数的反对党地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俄国当局正采取措施减少国家杜马中的政党数量。据俄罗斯传媒报道,"统一俄罗斯"党内正在酝酿一个新方案,在"统一俄罗斯"党自身基础上组成两个到三个具有不同政治倾向的"政权党"[12]。这一计划能否变为现实,有待进一步观察。

(二)"可控民主"有其局限性,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有可能导致官僚集团和强力部门垄断一切、压制民主的危险。目前,俄罗斯的国家杜马变成了简单的表决机器。政党的作用和职能被削弱。杜马和政党无法真正起到反映公民的意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维护群众利益、监督总统、总理和各政府部门的作用。特别是官僚集团热衷于采取行政手段处理一切问题,促使政权机关的官僚习气和腐败现象蔓延滋长。人们把主要希望寄托于普京身上,这一方面说明大家对总统的巨大信任和期望,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俄罗斯民主的不足和局限性,不利于俄罗斯的长远发展。

历史经验表明,俄罗斯不能照搬西方式民主,而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但是俄罗斯也不能没有民主。归根到底,国家的各项事业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而不能仅仅指靠某一位总统,哪怕是一位"好总统",就像以前指靠"好沙皇"那样。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俄罗斯的"可控民主"的确只是一种过渡形式,它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俄罗斯既不能实行西方式"民主",也不能蜕化为个人专制和独裁,而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建立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民主制度。

(责任编辑 向祖文)

[1]〔俄〕阿列娜·卡列耶娃:《互联网上的"可控民主"术语》,载"www.scilla.ru/works/uprdem/uprdem.html"2004年3月7日。

[2]〔俄〕谢尔盖·舍林:《可控的宪法》,载《新时代》杂志2003年第50期。

[3]引自〔俄〕"莫斯科大学社会制度研究所"网站(http:/www.niiss.ru/newdesign/rus.1995-4-tenden.shtml).

[4]引自"俄罗斯报"网站(www.rgz.ru)2001年4月24日。

[5]引自〔俄〕"政治消息通讯社"网站(www.apn.ru)2001年7月5日。

[6]引自"新浪网"2004年3月16日。

[7]转引自阿列娜·卡列耶娃《互联网上的"可控民主"术语》,载于"www.scilla.ru/works/uprdem/uprdem.html"2004年3月7日。

[8]引自〔俄〕"独立出版集团"网站(http://www.nigru.ru/docs/literaturka/357.html)。

[9]〔俄〕《新时代》杂志2003年第50期。

[10]〔俄〕《独立报》2004年1月22日。

[11]〔俄〕《共青团真理报》2004年3月13日。

[12]〔俄〕《总结》()杂志2004年第23期。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https://www.360docs.net/doc/ee10044217.html,

我眼中的中国国情

我眼中的中国国情 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每个人都应该对中国的基本国情有一定的了解,认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 我国正处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每个公民都应该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中国国情的现状,同时抱着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改善它。首先,我们应该以深厚的爱国情怀来高度重视认识国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对国情有了最正确的认识,才能制定出最符合中国国情、最适合中国今后发展的政策。为了制定的政策贴合实际,以深厚的爱国情怀来懂得不断变化的古今中外情况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要战略性地把握国情实际。国情是个综合性的概念,包含多方面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认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为了制定的政策符合长远的发展和根本利益,需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国情,把握全局和主要方面;然后,要坚持调查研究:要下到百姓、基层中间,近距离的接触才能对国情有最正确的理解。中国的情况十分复杂,只有不断地调查研究才能掌握动态的国情,才能避免主观主义的认识,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政策不符合实际的情况发生,也才能把事情办好。 在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一个创举,也是长期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从时间坐标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空间坐标看,我们在世界上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就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进步,但人口多、基础差、经济落后、发展不平衡、现代化水平低等基本国情尚未根本改变,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是明确我国所处历史方位、科学制定大政方针、正确提出发展目标的基本立足点。 从国际看,当前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必然带来许多的矛盾和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贴合实际,增强危机意识,不要被表面所取得的成就所蒙蔽,充分认识到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阻碍。 从经济上看,近几年来,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现状令全世界瞩目——我国GDP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7万亿美元。同时,我国GDP连续四年增长10%以上,已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然而,我国人均GDP至今仍排在世界百位以后。如果说GDP反映的是国家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那么人均GDP反映的就是国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平。在这个意义上,我国仍然是一个相对落后的穷国。 2003年底,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讲演时也曾说:“中国有 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 基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胡锦涛总书记在“6·25”讲话中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要求下更大决心、采取更有力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就资源而言,中国,看似地大物博,其实在拥有巨大人口基数的前提下,是一个资源相对紧缺的国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很难长期支撑经济的发展,这已不是一个遥远的“明日危机”,现实问题就摆在眼前。国家环保总局曾有一个保守估算,2004年,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全国GDP的3.05%。 资源环境问题,不仅关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切身利益,更是事关民族未来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发展模式,使节能环保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尚需全社会

对民主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对民主问题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 民主,作为一个时代的热词,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甚至是同一地域的不同时期,都会有着不同的定义。这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基础不同,传统观念存在差异,社会结构各有特点而造成的。各种民主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要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中国自有本身相适应的政治制度,选取其中精华加以借鉴没有问题,但是属实没有必要拾人牙慧,邯郸学步,甚至贻笑大方。 关键词:民主民主制度选举西方民主制度中国民主制度 周四5/6节第一组 小组成员: 易天雅1550615 杨健宇1550706 王赫1550829 韩晓斌1550913 李一凡1551067 罗圣谚1650068 席雨濛1650076 张擎天1650568 徐芳洲1650657 周韵佳1650666

一、民主的概念和特点 民主,作为一个时代的热词,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甚至是同一地域的不同时期,都会有着不同的定义。这是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基础不同,传统观念存在差异,社会结构各有特点而造成的。其中比较中肯的一种观点是,“民主是指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在民主制度中人民拥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也就是说,在民主制度下,由全体公民行使权力和公民责任,公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代表的方式,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和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共同决定国家事务。在现代社会,人权被充分的重视和尊重。由此而来,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热情也愈发提高。因此,民主制度作为一种能让公民充分行使权力的制度,毫无疑问受到了热捧。 民主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民主政治。而民主政治的内涵则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地管理冲突,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过程和方式。民主政治的核心内涵则有三个方面:一、选举。当代民主制度中典型的代议制制度下,民众无法直接掌握政权和管理国家事务,只能通过选择民众中少数精英代行权力并管理国家事务,故选举领导人是民主政治的首要核心内涵。民主政治中的选举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自由选举即保障选举人的意志自由、定期更换领导人、选举必须是选择行为即选举人在两人以上候选人中选择一人。二、各政治主体的专门化、自主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制约化,例如政党、行政、

茅忠群 我的使命是证明中国式管理

茅忠群我的使命是证明中国式管理 2002年,一位深谙西方管理之道,所领导企业正蒸蒸日上的浙江青年企业家,突然陷入深刻的思考。 下载论文网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的国家,将来二三十年是否会像日本一样,既吸收了西方的现代管理,又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最有效的中西合璧管理模式?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这位企业家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传统文化,试图从历史长河中寻求现代中国式管理的终极答案。很快,他就被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吸引。 2008年,在距离孔子故里曲阜800公里的浙江慈溪,一所“孔子堂”赫然出现在一座现代化的办公大楼里。与此同时,一场前所未有的中西合璧管理模式的探索,也正式拉开序幕。 这个企业就是方太。这位企业家就是方太掌门人茅忠群。从2008年到2017年,方太的企业管理导入儒家文化正进入有纪念意义的第10个年头,那么,茅忠群的中西合璧管理模式探索到底进行得如何?2017年7月,《中外管理》走进方太,独家专访茅忠群,探寻这个答案。 西式管理的中国困境 1996年,方太在宁波成立。早期,凭借过硬的产品研发

能力,方太很快在行业建立了影响力。 在方太成立的第二个五年,茅忠群开始把目光转向内部管理。在攻读EMBA的同时,他开始引入世界500强管理人才,导入以卓越绩效模式为代表的西式管理。此外,通过出国考察、找咨询公司等多种途径,方太在短时间内从一个具有传统家族基因的小企业脱胎出来,成长为一个大型现代化企业,不仅产品走上了高端路线,建立了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成功实现了“去家族化”,一时间成为众多民营企业和商学院眼中的管理标杆型企业。 但茅忠群反而不踏实了。 事实是,西式管理确实在加强公司过程管理、提升公司利润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尽管制度越来越“健全”,但违规违纪现象仍旧频繁发生,可见人们对刚性制度的接受度和持续执行的情况,并不像管理者订立制度时想的那样乐观。 “制度背后的信仰支撑是关键,缺少信仰支撑的制度不是好制度。”茅忠群在观察与思考后顿悟,“人没有信念,制度也管不住。而人一旦有了信念,就会自己管自己。” 尽管方太一直进行着扎实的文化建设,但茅忠群隐隐意识到,方太缺少的不是一种简单的可以称之为“企业文化”的要素,而是企业文化所依托的更深层次的精神信仰。 反观日本管理,它既充分吸收了西方的现代管理,同时

俄罗斯文学的地位与影响 评估

俄罗斯经典文学的地位和影响(绪言)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俄罗斯文学,尤其是俄罗斯经典文学是世界文坛上最伟大的文学遗产之一,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俄罗斯造就了一大批才气横溢、出类拔萃的文学大师和一部部名闻遐迩、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就像一座座高耸的丰碑,令人叹为观止,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经典。高尔基曾说:“西方任何一国的文学在生活中出现的时候,都不曾具有这么大的力量和速度,发出了这么强烈耀眼的才智的光辉……全世界都惊讶于她的美和力量。” 一、俄罗斯文学的分期和主要成就 为了更好地欣赏俄罗斯经典文学,有必要简要了解一下俄罗斯文学的主要分期和主要成就。俄罗斯文学分为古代文学(9—17世纪)、18世纪文学、19世纪文学和20世纪文学四个主要阶段,其中最重要也最主要的两个阶段是19世纪和20世纪文学。 (一)古代俄罗斯文学及其主要成就 俄罗斯古代文学又分为早期民间口头文学(9世纪前)、基辅罗斯时期文学(9-12世纪)、莫斯科公国时期文学(13-16世纪)和16-17世纪沙皇俄国文学。 俄罗斯早期民间口头文学主要有勇士歌或壮士歌,占卜歌,神话故事,歌谣、童话和寓言等。基辅罗斯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有历史故事、编年史、英雄史诗、传记、旅行记等。其中最著名的也是俄罗斯第一部书面文学作品是俄罗斯古代英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另外《俄罗斯编年序史》也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莫斯科公国时期的文学值得一提的多为记录著名战役的历史故事,如《拔都攻占梁赞的故事》、《顿河彼岸之战》等。16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形成。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宣布为沙皇(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个沙皇),从此开始了沙皇俄国统治。到17世纪,文学开始突破中世纪格局,出现了一些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世俗故事,代表作有《舍米亚金判案的故事》。(二)18世纪俄罗斯文学及其主要成就

中国国情与世界论述题

论述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分析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0分)(P66-73) ⑴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10分): ①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3分)代表:跨国公司,加速生产资本的国际化,1 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 加速国际资金流动,3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4促进科学进步,加快国际技术交流5加快经济行为国际化步伐,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②全球一体化与区域集团化并行发展(3分);全球一体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 二者既有相互矛盾的一面,又有相互促进的一面,是矛盾的统一体。 ③科技革命对世界经济影响日益加深(3分); ④世界经济各主体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调(1分)。 ⑵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10分): 1.经济发展不平衡(1分);以美国财政、外贸"双赤字"为主要标志的世界不平衡现象是确实存在的。克林顿政府任期最后一年,财政盈余达1250亿美元;而到2005年已转为财政赤字4270亿美元。美国经常项下的赤字,2004年已经达到6681亿美元,2005年到了8049亿美元。这种状况,令人怀疑美国经济的这种发展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目前,世界经济已形成了物质产品由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等亚洲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而资本、专利、核心技术等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资金、财富则又以各种方式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这样一个新局面。从而导致"南北"的差距在继续扩大,在发达国家内部收入差距也在扩大,全世界的社会财富进一步向少数人手里集中。这就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最根本表现。由此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涌现,在国际经济上则表现为贸易摩擦和其他一些争论的加剧。这种不平衡状况若不采取有力措施而任其发展下去,不仅美国经济能否顺利发展下去是一个问题,而且将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2境恶化问题(1分);开放式分析各要点回答(每点1分,共5分):举例,环境恶化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出版了著名的《增长的极限》一书,提出: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利用将导致人类社会发展的停滞。由此引发了全球性的环境保护运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空间和物质基础,环境问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带来巨大财富,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水体污染,水资源匮乏等一系列问题。 3际金融市场动荡(1分);2008年的国际金融市场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动荡。美国次贷危机演化为信贷危机,并随着美国大型金融机构接二连三的重组、倒闭、被接管和被迫转型演化为美国金融

结合实际谈谈对民主制度的思考

结合实际谈谈对民主制度的思考 二战结束以来,“民主制度”是各国政府手中的一块金字招牌,两大国家集团均宣称自己是施行民主制度的民主国家,并攻击自己的对手为非民主国家。 1950年,中央情报局为更有效地在国际上实施文化冷战,决定在柏林创立“文化自由大会”。在文化冷战前线的德国,当时中情局驻德工作站的行动人员达1400名。为了这次大会的召开,中央情报局为各国代表们提供秘密经费,用各种运输方式,甚至动用C-47军用运输机,运送几百名代表去柏林。大会以“科学与极权主义”、“艺术、艺术家与自由”等为议题。在最后一天有15000人参加的大会上,凯斯特勒宣读了一份《自由宣言》。从此西方被称为“自由世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则是“极权专制”。从此四十年如一日的在全世界宣传自己是民主国家,是人类的灯塔与希望,对方是独裁统治,是邪恶政权。直至苏联由于自身的僵化轰然倒地,算是宣布了所谓民主的胜利,由此美国学者福山写出“历史的终结”一书,认为自此之后,“自由、民主”的理念已作为社会进步的常识而为世人所普遍接受;不论人们所处的社会正处于何种形态,这一人类理论的实现进程是不可更改的。 然而讽刺的是,同时在40年代、50年代,“民主”也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一面旗帜,也是“新民主主义”和蒋介石的“三民主义”的显著不同。建国前,国统区反蒋的主要旗帜,不是土改,而是国民党独裁,不民主。解放初有首歌,叫《解放区的天》,我们自定义为“民主政府爱人民”,还一首歌叫做《团结就是力量》,里面有“让一切不民主的制度灭亡”。就连1950年4月少先队歌,由郭沫若作词,马思聪作曲,最后一句歌词是:“战斗在民主阵营的最前线”。在国际上,以老大哥为首的社会主义自定义为“民主阵营”,有个世界青年民主联盟,1947年成立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每年搞联欢节。到80年代还在搞。 自从苏东剧变以后,欧美国家乘胜前进,自由世界灯塔的光芒终于能够不受铁幕的干扰而照到全世界,多个国家纷纷采用了先进的民主经验。然而好景不长,从古老非洲大陆的埃及,到欧洲边缘的乌克兰,从东亚的“民主典范”台湾到南亚的“和谐”泰国,曾经庆幸“转型”成功、移植了西方民主体制的“国家”如今动荡不安,广场政争到暴力冲突,一轮又一轮此起彼伏。而老牌“民主”国家诸如英美,则不得不通过严厉整肃广场“民主”运动来获得安宁——英国迅速审判街头运动参与者、美国暴力驱散华尔街上绝望的占领者。 按照西方的民主理论,无论是乌克兰还是台湾,新建的民主政治框架都有相当一段时间,政党轮换也不止一届,各种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理应在宪政的框架里按照民主程序来解决。当民众走上街头,采取暴力的非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时,只能有两种解释,要么是源自西方的民主制度本身就有问题,要么是许多非西方国家建立起来的制度只是徒具民主外衣,在本质上并非民主制度。 这里有两个密切相关问题必须弄清楚,第一,西方民主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第二,引进西方民主究竟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也就基本上能够理解为什么西方民主制度在世界上大多地方会水土不服而呈现病态,甚至某些国家或地区会因为盲目移植西方民主制度而陷入暴力冲突和国家分裂。 一、西方社会的本质是自由而非民主 民主,是指一种能够保证社会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诉求得到表达并付诸实践的社会机制。民主有不同形式,在当今世界,西方民主模式居于主流地位,冷战以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模仿的都是这种制度,通常,多党竞争、公民普选、

浅谈中国管理哲学

浅谈中国管理哲学 前言:中国管理哲学是目前中国管理学界中比较热门的一个研究课题,本文立足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葛荣晋对中国管理哲学的看法,利用文献综述的形式写出对中国管理哲学理论部分的思考,又利用“球迷”对足球的深刻认识,添加了足球中反应管理哲学的例子,从而对中国管理哲学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关键字:中国管理哲学,中庸,足球 所谓中国管理哲学,是以中国传统智慧与西方科学精神的融会贯通为目的,以“中国管理科学化,管理科学中国化”为宗旨,以集科学、文化、艺术三位一体为特征,用中国传统管理范式“文化管理”来统帅西方管理制度和工具,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生生不息的管理哲学。伴随着中国式管理的提出和应用,中国管理哲学也被中国的学术界和企业界热烈探讨起来。 首先是管理哲学研究对象的问题,即对管理本质的理解,管理学源自西方,西方人比较崇尚科学管理,认为“管理是通过对组织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而快速地达到组织目标过程”。西方管理强调管理手段和管理目标,偏重于从管理程序和职能来界定管理的本质,侧重于如何管别人。而中国管理强调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中国式管理以“安人”为最终目的,因而更具有包容性;以易经为理论基础,合理地因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事现象;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而事业只是修身、齐家、治国的实际演练。诸子百家也对管理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认为管理是一门“以人为本”的“正己正人”的科学。这一点上是中国管理与西方管理的本质不同,也是中西方管理哲学对象的本质不同所在,中国管理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式的以人为本的以修身为起点的管理学。 人是感性与理性的复合物,人的心理和情感对人的行为有着巨大影响,针对人的管理一定要注意“安人”,否则,管理的结果将是无效和失败。对于这一点,我们从两次足球队“将帅失和”的实例中可见一斑。在针对人的管理中,管理者“安人”的同时要注意自己的“修身”,就如朱镕基总理所说:“为人要正,正人先正己”。在上述两个例子中,迟尚斌带着自己的弟弟去深圳队,多梅内克把戈武当成了自己的“亲儿子”,这样带上“有色眼镜”看球员,必然只会看到各种颜色的抗议的拳头。 其次是中国管理哲学研究范围的问题。西方崇尚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刚性管理,日本喜欢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中国人自古喜欢中庸之道,不爱走极端,因此中国的管理哲学也一样,除了法家的“法、术、势”三结合的刚性管理之外,也包涵了很多柔性管理的因素在里面。正如中国管理哲学在强调“修身”的自我管理的同时,也不忽视对“治人”的管理模式和手段的探讨。中国管理哲学有两种基本模式和多种管理手段:一是“有为而治”的模式,二是“无为而治”的模式。在“有为而治”模式中,由于对“有为”内涵的不同解读,又可分为三种主要管理手段:一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为政以德”的柔性管理;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法而治”的刚性管理;以孙武为代表的兵家学派,主张“以智治军”的智慧性管理。在“无为而治”模式中,由于对“无为”的不同诠释,又可分为四种不同管理手段:一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式的“道法自然”的无为而治;二是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式的“尚贤推德”的无为而治;三是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式的“君人南面之术”的无为而治;四是以《淮南子》作者为代表的黄老式的“因循为用”的无为而治。如此看来中国的管理包涵了柔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的特点,并将其揉碎提炼,结合中国长久的传统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管理哲学。这种管理哲学相对西方与日本来讲相对中庸一些,也正是因为中庸导致其研究范围比较广泛。 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不用心,又不能太出格。实际管理中,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凡事既不能不用力又不能用力过猛。例如:英格兰足球队球星众多,实力不可谓不强,可是近年来每次征战世界杯都铩羽而归,杰拉德、鲁尼们一到国家队就发挥不出在俱乐部的水平,对此很多球迷认为“他们在俱乐部踢不好球会没饭吃,在国家队踢不好球又有什么

俄罗斯的官僚体制

警世通言俄罗斯:官僚体制将如何改变? 俄罗斯总统日前发布其任内的第一份国情咨文。咨文称,今日的俄罗斯官僚体制同20年前一样,不信任人身自由的公民,不信任公民自由的活动、控制媒体、干扰选举进程、向司法施加压力等。现存的官僚体制没有效率,阻碍国家发展,从而滋生腐败,最终导致社会上司法虚无主义的弥漫。(见昨日《中国青年报》) 在对现实权力体制的弊端揭示方面,梅德韦杰夫及其国情咨文表现出了足够的坦诚。在威权政治成为俄罗斯传统政治背景之下,即使是在梅氏前任的普京时代,这种权力文化依然使俄罗斯招致诸多批评。2007年,时代周刊选普京为年度人物时指出,“普京不是西方能认可的民主人士,也不是言论自由的模范。”也在当年,俄罗斯学者曾不客气地批评道:8年来,克里姆林宫的权力体系并不是透明的,俄罗斯也始终没有摆脱贪污、腐败、专制、小圈子、强盗等这样的政治文化体系。一项民调也显示出,俄罗斯人仍像以前一样相信,所有官员都在普遍收取贿赂。 在梅氏看来,国家的强大与经济的成就,已不能遮蔽民主的困境。他在痛批俄罗斯官僚体制的同时,明确强调公民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中心位置。他说,无论政治和经济构架如何震荡,都不能成为破坏民主体制的借口。他保证,国家将承担所有对公民应该担负的责任。如果说普京时代回避改变俄罗斯一贯的威权政治体系,那么梅德韦杰夫表现出重启俄罗斯民主未竟之旅的信心。 梅氏的国情咨文明白无误地传达了这样一些价值观念:威权统治下的稳定与繁荣,不可能长久;只有强大而没有民主,最终只能阻碍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也只有民主才能够真正改变一种弊端重重的官僚体制。因此他指出,要增加民意代表在行政体制中的分量。同时,他也提出了同腐败作斗争的新举措,包括要求国家公务人员和其家庭成员必须同时申报收入情况等。此外,他也谈到了具体的司法改革、联邦体制改革等措施。不难看出梅德韦杰夫所展示的,正是对政治、权力、民众关系的一种常识性追求。 梅德韦杰夫能否从根本改观俄罗斯传统的威权政治,使20年未变的官僚体制为之一新,并且带来一个更加民主的俄罗斯?这些,都有赖于他能否突破国内政治中依然存在的种种羁绊,有赖于他的设想能否在一个“普京不在位的普京时代”获得共识,有赖于他最终有没有能力打破各种既得利益者的势力。尽管这一切都有待观察,但我们愿意乐观其成。因为正如清华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秦晖先生曾在“俄罗斯民主的前景”一文中所指出的:“谁又能说,俄罗斯不是中国最好的参照?” (1)俄罗斯的民主与官僚体制的关系 (2)为何俄罗斯的官僚体制20多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决定因素是文化还是制度? (3)基于宪政主义的视角,如何才能改变官僚体制的绩效,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我对现阶段中国国情的认识和看法

对现阶段中国国情的认识和看法国情是国家发展的依据和出发点,它包括:历史国情、自然国情、现实国情。 基本国情是各类国情的概括和提炼,它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三个“没有变”,是对中国发展现阶段和历史方位的准确判断。它们分别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三个“没有变”是对我国现状的历史性定位,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机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第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第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第六,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七,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第八,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有了成绩,是客观的事实,也是好的,但如果我们将这份鼓舞过分演化为自我陶醉或洋洋自得就不好了。正因为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所以我们不得不清醒认识到,我们是在崛起,但眼下我们还有诸多问题和困难有待解决。过早沾沾自喜,只会弱化我们进步的动力。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虽然世界第二,那么人均国民总收入呢?06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是7476美元,位居世界第94位。按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还处于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众所周知,国际贸易方面我国是以出口大国的姿态步入世界市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总额增长约数十倍,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然而高技术产品的比重依然偏低。显然,在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中,我国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经典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经典 作者:曾仕强 出版社:京大学出版 出版日期:2010年9月 开本:16开精装 册数:12册 光盘数:0 定价:980元 优惠价:490元 详细介绍: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教授 大陆讲学二十年首度推出珍藏版精装礼盒 全球限量发行赠送精彩光盘 作者介绍 曾仕强教授:中国式管理之父,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培训大师。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研究中国管理哲学近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 主要内容 壹:《中道管理》 贰:《中国式团队》 叁:《圆通的人际关系》

肆:《管理思维》 伍:《情绪管理》 陆:《在中国如何当领导》 柒:《从管人到安人》 捌:《易经管理的奥秘》 玖:《现代化中国式管理》 拾:《中国式管理使用手册》 拾壹:《领导的方与圆》 拾贰:《从三国看管理的奥秘》 媒体评价 曾先生的很多观点,跟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管理方面的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这也许正是我们组织这次对话的价值所在。在我们创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企业的今天,曾先生的思考至少给了我们一些特别的启示。—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 在曾教授的中国式管理思维中,有一个基础条件:那就是以人为本。之所以有中国式管理,就是因为中国人和美国人、日本人是不一样的。—《中华工商时报》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经典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经典 曾仕强中国式管理经典 “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仕强教授 大陆讲学二十年首度推出珍藏版精装礼盒 全球限量发行赠送精彩光盘 作者介绍 曾仕强教授:中国式管理之父,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培训大师。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研究中国管理哲学近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 主要内容 壹:《中道管理》 贰:《中国式团队》 叁:《圆通的人际关系》 肆:《管理思维》 伍:《情绪管理》 陆:《在中国如何当领导》 柒:《从管人到安人》 捌:《易经管理的奥秘》 玖:《现代化中国式管理》 拾:《中国式管理使用手册》 拾壹:《领导的方与圆》 拾贰:《从三国看管理的奥秘》 媒体评价 曾先生的很多观点,跟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管理方面的观点是大相径庭的,但这也许正是我们组织这次对话的价值所在。在我们创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企业的今天,曾先生的思考至少给了我们一些特别的启示。—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

俄罗斯的未来发展战略

俄罗斯的未来发展战略 刑广程、王伟 2011-03-11 21:43:47 来源:《学理论》2008年第2期 [ 摘要]普京执政以来, 加强了国家在政治经济中的地位, 巩固了国家主权的外交路线, 恢复了国防和军备实力, 提倡以“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观念和社会团结”为主题的俄罗斯发展新思路。按照普京的“治国方略”, 未来的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应确立权威地位, 军事装备实现现代化, 经济发展多样化。重点要优先解决好人民生活质量问题和人口健康问题, 实现俄罗斯的强国理想。 [ 关键词]俄罗斯发展战略治国方略 [ 作者简介]刑广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 研究员;王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博士。 “俄罗斯正处于其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 这是普京在2000年任总统时对俄罗斯的评价。当时他为俄罗斯复兴勾画了一个这样的蓝图: 以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观念和社会团结重塑俄罗斯价值观, 建立强大的国家, 发展有效的经济。 光阴荏苒, 时近八年, 普京实现强国理想的“治国方略”也逐渐清晰, 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国家在政治经济中的地位, 建立以总统为核心的强大垂直权力体系; 加强法制和社会秩序; 有计划地打击寡头, 加强国家对大资本和大型工业企业的控制; 整顿金融秩序,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二是推行旨在加强俄罗斯国际地位和巩固国家主权的外交路线, 同西方国家接近, 确保俄罗斯在独联体的核心利益, 维护俄罗斯在其他地区的应得利益。三是恢复俄

罗斯的国防和军备实力, 建立强大的职业化军队。四是提倡以“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和社会团结”为主题的俄罗斯新思想。五是发展有限的民主政治、公民权利和自由。 普京认为, 近年来的政策“主要致力于消除国家体制和社会领域内的失衡”。①全俄民意调查中心的长期调查显示, 普京执政以来的政策得到了俄罗斯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可, 按上述顺序排列, 认可度达到了81%~65%。②2008年, 普京将结束其第二任总统任期, 受宪法所限, 普京将不再谋求第三次连任。但是, 目前俄罗斯政治却出现了两个不同寻常的现象: 第一, 普京在俄罗斯政坛影响 力随着离任日期临近而日益巨大, 社会声望愈来愈高, 权力资源充盈丰厚。各种反普京的力量,包括前寡头势力虽然暗流涌动, 但对普京均构不成现实的威胁, 俄政坛没有与普京相竞争的独立政治力量和政治领袖。普京“无法”离任的炽热氛围将导致2008年的“接班人困境”。第二, 普京明确表示不谋求连任, 但从未表示会离开俄罗斯政坛。他表示, 将珍惜社会对他的期待, 并愿意继续为国家服务。这就不排除他对俄罗斯未来发展施加影响力, 这将使下一位总统陷入普京的“权力磁场”。 在苏联历史上, 最高领导人的合理更替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国家最高领袖 更替呈不规则状态。叶利钦作为俄罗斯第一任总统, 表面上遵守了宪法秩序, 但实际上却是一次巧妙地“违规”操作: 以提前离职的方式启动了权力交接的应急程序, 保证总统接力棒传到自己选定的接班人手中, 然后通过一系列人事安 排使实际权力得到延续。 目前来看, 普京为权力顺利交接也进行了缜密的人事安排, 并准备了一套 保障程序。这套程序和俄罗斯的未来发展战略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 执行普京战略的人将是权力接班人。“治国方略”的延续, 一方面可以使普京保持对俄

中国国情精辟论述

吴邦国:充分认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些年我接触过不少外国朋友,他们对中国持续快速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 化表示称赞,对中国取得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更是感到惊叹。有的朋友甚至提出中国还是不是发展中国家的疑问。我坦率地告诉他们,中国之所以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主要是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积累、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事实上,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是我们基于对中国基本国情认识得出的结论。这当中,最重要的有这么三条。 第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努力,中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到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9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2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和第二大货物进口国,国家外汇储备达到近2.4万亿美元,粮食总产量从3亿吨增加到5亿多吨,成功解决了占世界近1/5人口的吃饭问题。同时要看到,中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突出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农业基础薄弱,基本还是“靠天吃饭”,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51%,比发达国家低了约20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30个百分点,同法国相比更是差了近40个百分点,而且主要以餐饮、商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金融、保险、信息和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正处在培育发展过程中。二是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物质资源的投入,依靠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低成本优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8倍,劳动者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4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10%至15%。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少知名品牌,中国产品的增加值率只有日本的4.37%、美国的4.38%、德国的5.56%。也就是说,虽然很多产品标注为中国制造,但研发设计、关键部件和市场营销都在国外,只有加工、封装等劳动力密集型环节在中国(上海新东方刘源老师提醒:此处可结合“微笑曲线”理解)。中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生产,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到40%,都要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任务刻不容缓。 第二,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我们坚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城镇化率从17.9%提高到46.6%,每年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城镇化速度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快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12%,高出全国同期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显著加强。

管理思维 满分答卷 时代光华

单选题 正确 1.下列哪一项不是西方人的主流哲学观念 1. A 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 2. B 分大于合 3. C 一在二先 4. D 推崇个人秀 正确 2.下列哪项不属于一内涵二的特性 1. A 彼此互补互助,能者应该多劳 2. B 注重团体权益和荣誉,集体主义 3. C 不需明显制衡,不知不觉互动 4. D 注重个人义务,力求共尽职责 正确 3.中国人的基本精神是“不一定”。下面哪项对“不一定”的理解有误 1. A 一切都是不一定 2. B 不一定是一定 3. C 不一定和一定不能严格分开,不一定中有一定,一定中有不一定 4. D 不一定是绝对的,一定是相对的

正确 4. 下列哪项不属于中国官员的常规说话方式 1. A 我代表政府向你们表示慰问 2. B 我们中国人应该首先靠自己,自力更生 3. C 我为这次行动的失误向大家道歉 4. D 这个建议很好,不过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再认真考虑一下 正确 5.中国人的基本精神是 1. A “不一定” 2. B 以不变应万变 3. C 时刻保持中立态度 4. D 努力做到深藏不露 正确 6. 中国人认为下棋的最高境界是 1. A 总是赢 2. B 输赢参半 3. C 以和为贵 4. D 总是让别人赢 正确

7.最典型体现二分法思维的人是 1. A 中国人 2. B 日本人 3. C 美国人 4. D 德国人 正确 8. 下面哪项不属于中国人“一切以人为本”的具体内容 1. A 人能心想事成 2. B 人是万物的主宰 3. C 人是自己的主宰 4. D 人是万物之灵 正确 9.下列有关管理的说法,哪项是最高层次的理解 1. A 管理是一种技术 2. B 管理是一种方法 3. C 管理是一种工具 4. D 管理是一种思维 正确 10.下列中哪项不是三种主要管理思维之一:

管理理念转变与思维创新

《管理理念转变与思维创新》 课程时间:2天 课程对象:中高层管理人员 课程大纲: 第一部分、管理思维转变 第1章天变了——自杀重生,他杀淘汰 1.企业的核心成长力在于变革; 2.企业持续增长取决于强大的变革领导力; 3.为什么传统管理逐渐不奏效了? 4.工业时代管理付出了惨重代价; 5.回归本源,重返领导; 6.变革领导的7大心法。 第2章互联网给传统企业的4个预警 1.过去的成功——案例:柯达之死; 2.路径的依赖——案例:诺基亚之困境; 3.增长的放缓——案例:李宁:一切皆有可能? 4.结构的变化——案例:福特、通用、丰田和大众成功路径。 第3章互联网时代领导思维的转变 1.互联网时代,领导者的七个挑战; 2.赢取挑战的四个转变; 3.互联网思维下领导者的四个特质; 4.互联网时代的执行力建设; 5.互联网时代的效率之道。 第4章根植工匠文化构筑核心优势

1.我国进入匠品绝杀时代; 2.何谓工匠精神? 3.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 4.工匠精神的基本要义; 5.工匠精神之魂“守破离”; 6.企业经营之工匠精神; 7.莫停留在“工匠精神”的浪漫上; 8.需要顶层设计的力量; 9.提升工匠的“地位”; 10.如何“栽培”工匠; 11.匠心领导者的推动。 第二部分、思维创新 第5章正确理解创新与创新思维 1.讨论:创新的涵义、本质、条件分别是什么? 2.创新思维=好奇+兴趣+质疑+探索; 3.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4.读书不破,岂能有神; 5.人有点“二”的精神; 6.劳动之兽与创造之人; 7.影响创新的六把枷锁——不同的枷锁用不同的钥匙; 8.如何跳出从众心理、定势思维与经验主义? 9.如何强化创新的意识? 第6章创新思维的支点 1.“换条路走”——不要总是走老路; 2.“突破经验”——可能是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 3.“混乱无序”——循规蹈矩是创新的大敌; 4.“深度挖掘”——创新能力与思维深度成正比; 5.“直觉思维”——常人的思维世界是有形的,智者的思维世界是无形的; 6.“善用优势”——认识自身的优势并善用大脑;

试析俄罗斯国家发展战略

试析俄罗斯国家发展战略 蒋莉、刘桂玲、李东 2011-03-07 11:10:19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4期 [内容提要]俄罗斯国家发展战略从笼统模糊到具体清晰,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俄独立初期,叶利钦一味追求融入西方,推行全盘西靠的发展战略,致使俄国家发展失去独立性和主动性。普京执政后,提出了要走符合俄国情的“强国战略”,目标是振兴俄罗斯经济,恢复俄世界强国地位。从目前看,普京的发展思路与俄罗斯的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并赢得了国内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未来前景被普遍看好。但俄国内反对派的掣肘,以及西方的不满、担心和阻挠,必将使普京的强国之路充满艰辛与挑战。 [关键词]俄罗斯普京国家发展战略 [作者介绍]蒋莉,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副研究员;刘桂玲,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研究员;李东,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所助理研究员。 俄罗斯独立后的国家发展方向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从叶利钦的全盘西靠到普京的“强国战略”,俄国家发展战略经历了重大调整和不断演化,并逐渐明晰。本文将在梳理俄国家发展战略形成过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普京“强国战略”的内涵,并对其未来走向做出基本判断。 一、俄国家发展战略的形成 俄罗斯独立初期,全国上下在选择何种国家政体和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问题上争论不休,俄领导层内部在国家定位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从俄当时的政治倾向看,主要存在左、中、右三派主张。代表左派的主要是共产党人,也被称为

保守派,他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由于苏共70年的专制统治使苏联逐步走向衰落和崩溃,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因此俄多数民众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支持者仅为原苏共坚定追随者、部分前苏联领导人和持有怀旧情绪的中老年阶层。代表中间派的是各种社会党和社会民主党,他们主张既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也不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开辟一条中间道路,即所谓的第三条道路。但俄罗斯是个易走极端的民族,中间力量历来难有市场,因此其支持者数量极其有限。代表右派的主要是激进民主派和部分民族主义势力,他们坚决主张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右派势力在当时的俄罗斯社会拥有相当高的支持率。对于刚刚摆脱旧体制的俄广大民众来说,西方的民主体制和生活方式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仿佛俄一旦走上这条道路,国家前景将一片光明。[1]俄社会普遍存在的这种情绪,对本身就具有颠覆性格的叶利钦总统的政治决策产生了很大影响,他选择了西式民主自由的国家发展道路,即全盘西靠战略。 首先,搞政治民主化,实行三权分立。苏联解体后,宣布独立的各加盟共和国纷纷表示要与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彻底决裂,朝着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方向转变。叶利钦更是打算把“民主体制”推向极致:在政治上建立西式民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从共产党一党执政的高度集权政治体制向“多党议会民主制”过渡,[2]并引进西方宪政制度的法治、主权在民、自由和民主以及意识形态多元化等基本原则。叶利钦在积极推动俄政体三权分立的同时,主张“实行总统制”。[3]因为俄罗斯当时正处于全面转型阶段;国内政治力量对比十分复杂,各种社会矛盾突出,实行议会制的条件显然不具备。叶利钦希望通过扩大行政权力来控制局势,推行经济改革,最终实现国家复兴。 1993年4月25日,经全民公决通过的俄新宪法草案将以总统权力为核心的三权分立式国家权力体制固定下来。俄总统新闻秘书科斯季科夫称,这一结果意味着俄罗斯将恢复成这样一个国家:具有面向社会的市场经济,发达的联邦制,

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一、为什么要研究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二、了解和把握中国的国情理论 三、当代中国的现实国情 四、认识和把握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全会主题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通常每一届中央委员会要召开七次全体会议,也就是从一中全会到七中全会。十三大后,这项制度被写入党章: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召集。每年至少一次。按惯例: 一中全会:讨论党的认识问题 二中全会:讨论国家机构的人事问题 三中全会:经济建设一年后的正式演习;“大题目”,决定未来5年甚至10年的发展规划 四中全会:加强党的建设(中央军委人事调整) 五中全会: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 六中全会:精神文明建设 七中全会:确定下次党代会的时间,担负着“承上启下”的重任。 国情的含义: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的总和,也指一个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总的来说,一个国家的国情,最主要的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国情的构成要素: 文化教育、阶级状况、国际环境、历史特点、人口因素、自然资源、地理状况、民族构成及传统、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一、为何要研究中国国情? 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顺利发展,与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密切相关。 (历史阶段的分期应该弄清楚)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国情 1、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中国社会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实现这一任务必须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 3、实践证明,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当时的中国国情,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失败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对中国的具体国情作了初步的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从而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先后取得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成立中国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随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成功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