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对策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对策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对策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分析静脉使用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探讨护理干预预防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方法。方法:合理选择注射静脉和注射部位,选择适当的用药剂量和浓度,规范的输液操作,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发生静脉炎后及时对症处理。结果:减少了胺碘酮所致静脉炎发生的机会及程度。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对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预防及转归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胺碘酮静脉炎护理

胺碘酮作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广谱、无明显负性肌力作用,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其静脉制剂是治疗危重症患者快速心律失常的最常用药物之一。但由于胺碘酮注射液对血管刺激性大,常常引起注射部位程度不同的静脉炎,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痛苦,也严重影响了胺碘酮的临床应用。我科于2010年3月以来针对静脉用胺碘酮所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对使用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加强了相关护理措施,减少了其所致静脉炎发生机会及程度,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原因分析

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性:血液ph值为7.4,而胺碘酮注射液ph值2.5~4.0,偏酸,对血管刺激性大,加之碘刺激性,如在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进人血管内,超出了其缓冲应激能力,可使血管内膜受到刺激,引起静脉炎

选择血管不当:由于外周静脉相对流量小,不能很快的稀释药液,易引发静脉炎;下肢静脉有瓣膜,血流缓慢,药物在下肢静脉停留时间比上肢长而形成静脉炎。选择了短时间内曾反复多次穿刺过静脉,很容易渗出,导致药液外渗。

输液过程中针头移位、脱出或穿出血管,使药物外溢;针尖接触到血管壁,使局部受针尖的刺激和针眼所渗出高浓度药物长时间的刺激,会引起静脉痉挛、充血、水肿、渗出,甚至发生静脉炎。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巡视观察时未及时发现问题,对病人的主诉不重视,病人穿刺部位出现渗出、局部疼痛、发红等症状时未及时处理。

综上原因,胺碘酮注射液引起静脉炎,轻者局部组织发红、疼痛,重者沿静脉穿刺方向呈红色条索状或树枝样改变,血管周围皮肤出现结节状硬结,甚至局部组织坏死、剧痛,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直接影响胺碘酮注射液的继续应用。

预防及护理对策

合理选择注射静脉和注射部位:首选中心静脉导管输液,由于中心静脉管径粗、血液流速快,药液泵入后很快被血液稀释,降低了药物对血管内皮的刺激及损伤,可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期间本科行中心静脉给药的患者均未发现相关静脉炎者。若条件限制也可选择走行直、血管粗、弹性好、容易固定,且便于观察的、远离关节和静脉瓣的上肢静脉进行穿刺,如肘静脉、头静脉等。为减少针

头对血管的机械刺激和易于观察,一律使用套管针,透明贴固定。合理的用药剂量和浓度:盐酸胺碘酮注射液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浓度>3mg/ml时会提高引发外周静脉炎的几率,如果浓度≤2.5mg/ml,可减少外周静脉炎(个别药物敏感者除外),所以临床上如需静脉输注>1小时,胺碘酮的浓度不应>2mg/ml,除非中心静脉导管给药【sup】[1]【/sup】。在不影响疾病治疗时,可提醒医生酌情选用较低浓度,以避免对血管的刺激。

选择有经验的护士进行操作:先用生理盐水穿刺,尽量一次成功,通畅后再给予胺碘酮,输注完毕后用生理盐水20ml冲管,再予拔针,避免在穿刺和拔针过程中药液漏至皮下。

高度的护理责任心:护理人员应具有高度责任心,加强巡视,主动关心、倾听病人主诉,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及静脉走行有无红、肿、热、痛及静脉硬化,及时发现,及早处理。

静脉外渗及静脉炎的处理:一旦发现胺碘酮外渗,应立即更换输液肢体,抬高患肢,炎症局部给予冰片酒精外敷,。如已发生较重的静脉炎时,24小时以后应用50%的硫酸镁湿热敷,3~4次/日。冰片酒精液外敷最短可以在2小时内起效,对于早期静脉炎应用冰片外敷比应用硫酸镁效果更好【sup】[2]【/sup】。

参考文献

1 杨剑光,王淑艳.可达龙引起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0,16(2):120.

静脉炎预防方法及护理

静脉炎预防方法及护理 静脉炎是指发生于皮下浅表静脉的静脉壁因不同原因引起的炎性反应,进而血栓形成及管腔粘连闭塞,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虽然这是一个良性、自限性疾病,但能复发并持续存在。 一、静脉炎的症状 静脉炎症状主要是有:1、浅层静脉炎,多发于四肢或胸部的浅表静脉,沿浅静脉出现硬条索状肿痛,短2―5公分,长的如柳条,压痛明显,沿静脉周围有的伴发红肿灼热炎症反应,约2―4周后,急性症状逐渐减退,可与皮肤呈条状粘连,或条状灰褐色素沉着。一般患肢无水肿,全身无症状。 (一)静脉炎的观察与处理: 可根据病人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所进食物应含高蛋白,高维生素。贫血者,轻者可进食含铁量高的食品,重者应间断输血。若口服硫酸锌,可为伤口提供所需的微量锌,促进伤口愈合。给予钙剂也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 1.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 GAGGAGAGGAFFFFAFAF

位,发炎部位可给予热敷,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 迹象应通知医师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善迹象,才需拔除。 3.若进行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4.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5.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6.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7.若疑似化学反应,需记录。应依据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记录方式进行记录,以达到护理人员判断标准的一致性。 8.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 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 GAGGAGAGGAFFFFAFAF

胺碘酮静脉炎

/*胺碘酮为苯丙呋喃的衍生物,该药是一个良好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由于各种原因临床使用中容易发生静脉炎。为了减少胺碘酮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率,要做到以下几点去预防,以避免胺碘酮导致静脉炎。 避免胺碘酮导致静脉炎应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加强责任心与慎独精神, 特别是夜间要加强巡视, 仔细查看针头局部和回血情况, 严格交接班。 避免因护理操作技术造成的外渗。由于护理人员专科知识缺乏, 对胺碘酮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没有经验的低年资护士进行操作;选择外周静脉不当及静脉穿刺技术水平差; 穿刺成功后, 针柄固 定不老靠;。 避免胺碘酮导致静脉炎还应该加强患者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所输药物的作用, 副作用及发生渗漏的危险因素及后果, 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指导患者自我观察, 输液时局部有疼痛、肿胀时, 立即向护士汇报, 以尽早发现药物外渗,及时处理。注意输液肢体的活动, 尽量减少就餐、大小便等躯体移动, 避免针头移位; 输液肢体勿被压迫, 以免影响血液回流, 造成药物外渗。 胺碘酮为苯丙呋喃的衍生物,该药是一个良好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由于各种原因临床使用中容易发生静脉炎,胺碘酮导致静脉炎有下面几种原因。静脉输液系统维护不当使用时常在浅静脉处单路输液连接微泵,因微量泵注射时药物浓度较高,使静脉炎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另外微量泵虽有阻塞报警功能 胺碘酮为苯丙呋喃的衍生物,该药是一个良好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由于各种原因临床使用中容易发生静脉炎,胺碘酮导致静脉炎有下面几种原因: 静脉输液系统维护不当使用时常在浅静脉处单路输液连接微泵,因微量泵注射时药物浓度较高,使静脉炎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另外微量泵虽有阻塞报警功能,但需阻力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报警,过分依赖报警 系统,则回血与药液外渗不能及时发现。 药物因素盐酸胺碘酮pH值偏酸,酸性溶液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静脉血管,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该药有交叉过敏反应,对碘过敏者可能过敏,能增加华法林的抗凝作用该作用,故易造成穿刺处皮肤皮疹、出血及静脉炎的发生,从而发生胺碘酮导致静脉炎。 穿刺技术原因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导致静脉损伤易引起外渗;其次是针头斜面未完全刺入血管壁,穿刺后也可见回血,护士误认为穿刺成功,导致输注过程中药液外渗;另外拔针时按压不当也可造成药液外渗,因为静脉穿刺时,皮肤穿刺点与静脉穿刺点不在同一点上,如按压皮肤穿刺点,易造成胺碘酮沿血管壁针道 外渗。 胺碘酮导致静脉炎的原因还有穿刺部位选择不当长期卧床以及存在不同程度下肢水肿的患者,如在下肢等远心端的部位输液,外周静脉压升高,易使药液顺着针孔外渗;其次与下肢静脉解剖特点有关,下肢静脉有瓣膜,血流缓慢,药物在下肢静脉停留时间比上肢长,易形成静脉炎。 河北省临城县人民医院(054300)赵喜枝 关键词外渗盐酸胺碘酮静脉炎氧疗 我科自2006年2月~2007年12月,共有56例病人进行了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治疗,其中36例病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药液外渗现象,占64.3%,均进行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处理上课讲义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处理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处理 赵喜枝 (河北省临城县人民医院054300) 关键词外渗盐酸胺碘酮静脉炎氧疗 我科自2006年2月-2007年12月,共有56例病人进行了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治疗,其中36例病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药液外渗现象,占64.3%,均进行了及时的氧疗处理,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36例使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患者,胺碘酮持续静脉用药时间为3~4d,均在用药过程中发生静脉炎[1],男21例,女15例,年龄32-76岁,平均54岁,神志均清楚,用药途径(1)静脉注射14例,(2)微量泵维持泵滴22例。外渗范围大小不等,2*2-4*16cm2,外渗时间在输注21~48h后,外渗部位表现为从穿刺点开始,沿血管走行呈红色条索状,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有强烈的疼痛感,局部皮温高,疼痛难忍。严重者局部组织发硬,颜色变紫(黑)。 1.2治疗方法 出现外渗后立即更换输液部位,有两例首先用50%mgso4湿敷,可见水肿加剧,两天后改用纯氧进行氧疗,水肿渐退,其余首选氧疗(皮肤氧疗的具体方法:用一封闭的塑料袋将输液肢体包好,安装吸氧装置将氧气导管末端放入袋内,封闭袋口),氧流量

为8L/min,氧疗时间为30min/次, 2-3次/d,连续使用2-7d为1个疗程,如外渗部位红肿较重,疼痛剧烈时,氧疗后用冰袋间断冷敷局部,(冷敷时避开针眼,以免造成感染。)降低皮温,可减轻疼痛,同时尽量抬高患肢,局部组织红肿、疼痛、炎症的症状即可减轻,期间请专科医生指导。 1.3结果 经过以上处理方法,36例根据外渗部位的大小,最短3d,最长7d均治愈,经随访未出现其他症状。 2讨论 药物外渗单纯使用50%mgso4湿敷效果不佳,加重水肿,因临床注射用盐酸胺碘酮,其pH值偏酸,故常将胺碘酮溶与5%葡萄糖溶液中,然而酸性溶液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良性血栓性静脉炎、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湿敷无效。本药在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速或心室颤动,大剂量静脉注射效果满意,有时需微量泵持续泵入。 高浓度胺碘酮溶液静脉用药时间与静脉炎发生呈正态分布,宜采用中心静脉用药。但仍存在着因病人害怕,经济及基层医院条件等一些客观因素,而要求在表浅静脉作穿刺,这样即使护理人员一再谨慎小心,仍会因药物、血管等因素出现外渗现象,造成局部组织损伤。临床观察持续用药21-48h后,在穿刺部位沿浅静脉走行突然发生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急性期后,条索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若不慎药液外渗,患者外

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护理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以是同一根静脉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静脉感染。它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还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同时也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近年来,许多护理同仁对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综述如下。 1 预防性护理 1.1 静脉的选择血管的好坏是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之一[1],因此,选择血管时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避免多次穿刺。有研究表明,老年病人留置浅静脉套管针时,静脉炎的出现与血管管径有明显关系,血管管径越小,其置管反应发生率越高,出现置管反应的时间也越早。特别是管径<3.0mm的血管留置套管针 时,69.9%的病人置管时间不超过3d,有的只保留1d,4d内静脉炎的发生率达100%[2]。故长期输液的病人,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从远端开始,尽量选用管径≥3.0mm的静脉,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 1.2 留置外周静脉套管针的护理 1.2.1 穿刺前严格检查静脉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如有破损及过期禁用,必须一次性使用[3]。穿刺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穿刺完毕后以无菌透明敷料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及早发现静脉炎。透明敷料可2d更换1次,同时以碘酒、酒精消毒穿刺点,消毒范围直径不少于8cm。敷料不粘或被污染时应及时换药,防止细菌性静脉炎产生[4]。 1.2.2 使用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期间,用TDP灯照射穿刺肢体2次/d,30min/次,输液过程中,持续热敷穿刺肢体,特别是湿热敷效果最好,每2h1次,20min/次,通过对98例病人的临床观察无1例发生静脉炎[5]。热疗改善血液循环,加快了静脉回流,增强了病人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增强了病人局部的抗炎能力。 1.2.3 留置外周静脉套管针大剂量滴注药物时,用75%乙醇纱布持续湿敷于套管针敷贴上方至拔针后30min,滴注过程中采用喷雾器将75%乙醇均匀喷洒在纱布上,使纱布保湿,当其不断挥发时,带走机体大量的热,使局部皮肤温度降低,神经末梢敏感性下降而减轻疼痛,同时,降低细菌活力,制止局部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可起到保护血管、减少因药物刺激所致静脉炎[6]。与郝建红等[7]研究相似,而且延长了套管针留置时间,但个别对乙醇过敏者禁 用。 1.3 输入浓度高及刺激性强药物的护理 1.3.1 静脉快速滴20%甘露醇时,在穿刺前5min用2%山莨菪碱外擦穿刺点及穿刺点近心端20cm局部浅表血管,能使局部浅表血管扩张,对减轻血管刺激症状、保护静脉、减少损伤疗效显著[8]。同时,加温至(28±1)℃呈恒温的甘露醇输入,可使血管受热后管腔增大,液体的黏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而使滴速增快,也是预防发生或降低穿刺局部刺激症状和血管损伤的有效方法[9],可减少机械性和医源性损伤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另外,有研究表明,甘露醇对局部的损伤作用与连续使用同一局部静脉血管次数有关[10]。因此,尽量减少同一静脉连续性注射的次数,使血管在使用后得以恢复,以提高血管使用率。

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0-10-28T13:38:32.233Z 来源:《心理医生》2010年第6期供稿作者:张修云[导读] 从一般的感冒、发烧到病危抢救,静脉输液已成为护士在临床运用最频繁的治疗手段之一张修云(安徽省巢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安徽巢湖 238000)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0)06-064-01 【关键词】静脉炎预防护理 从一般的感冒、发烧到病危抢救,静脉输液已成为护士在临床运用最频繁的治疗手段之一。然而,长期输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或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过长,或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一条静脉血管反复穿刺多次而引起血管严重受损,局部组织红、肿、热、痛,也就是静脉炎,将导致静脉变硬,甚至阻塞,给输液造成极大的困难。由此可见静脉是患者的生命线,保护好静脉就显得十分重要。现将笔者体会介绍如下。 1 静脉炎的预防 1.1 长期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强的药物。传统方法只将有刺激性的药物,如氢化可的松等充分稀释后应用,但有些浓度大、刺激性强的药物常常不稀释直接应用,如脂肪乳、甘露醇等。我们可在穿刺时先将输液器与生理盐水相连,待穿刺成功后再接入高浓度或刺激性强的药物。这样可防止液体外漏对血管壁造成伤害,从而有效的预防了静脉炎的发生。 1.2 长期使用静脉留置针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远离关节、无静脉瓣等利于固定的静脉。由于人体下肢静脉瓣多,易发生静脉炎,故多选择上肢静脉。输液时应勤于留置针的通畅情况,防止液体过快发生渗漏。一旦渗漏,应立即更换穿刺部位。即使无异常发生,留置针留置时间也不宜超过一周。 1.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除了配药和穿刺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外,对于老年患者,因其皮肤较为松弛,须绷紧皮肤后再消毒,以免污垢沉积在皮肤的褶皱里而影响消毒效果,消毒面积也可以更大一些。此外,留置针使用前皮肤消毒范围也应更大一些,一般大于8cm,使用过程中,穿刺部位周围皮肤也应每日用碘伏消毒1次并要盖上无菌辅料,长期输液的患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 1.4 尽量编免一条静脉反复穿刺有些患者只用左手进行穿刺,怕穿刺后影响手的正常使用。此时,护士应耐心向患者说明静脉穿刺后,对手并无影响,应有计划地更换穿刺部位,要尽量从远心端向近心端逐次更换穿刺部位,这样才能利于静脉血管的自行修复,防止静脉炎的发生。 2 静脉炎的护理 如无法避免长期输液,而导致了静脉炎的发生。可嘱患者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炎症部位不要挤压,避免栓子脱落,形成栓塞。传统做法是局部用95%乙醇或50%硫酸镁进行湿敷或行超短波理疗。我们可将两法合并进行,将95%乙醇或50%硫酸镁均匀地撒在无菌纱布上敷于患处,同时可行超短波理疗,这样在理疗的同时又对乙醇或硫酸镁起到加热的作用,双管齐下,效果更佳。另外,还可借助于中药,例如:如意金黄散等外敷,每日2次,敷后患者有清凉、舒适感,可起到止痛、消炎的功效。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神经内科静脉防护的主要措施 令狐采学 静脉输液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她已成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护理专业化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它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定操作范围的模式,所以护理专业化是护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神经内科疾病以脑血管病居多,临床上常使用20%甘露醇、七叶皂甙钠、甘油果糖、前列地尔等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现将神经内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静脉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一、静脉炎 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5%-45%。 (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4)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不可干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3、临床表现: 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呈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静脉炎的分级(INS) 级别临床标准 0没有症状 1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和/或水肿

胺碘酮

胺碘酮静脉炎护理 原因分析 1.1药物刺激性较由于盐酸胺碘酮本身PH值偏酸性,静脉应用对局部血管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超过了血管缓冲的应激能力,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代谢及渗透压改变,影响血管内膜正常代谢和功能,从而容易发生静脉炎。 二注射部位的选择与静脉炎的关系 2.1首选中心静脉给药,由于中心静脉血管管径粗,药液泵入后,很快被血液稀释,大大降低了药液对血管内皮的刺激及损伤,可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2选择通过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时,选择上肢静脉,宜选择管径粗直、周围皮肤无红、肿、热、痛的上肢静脉给药,单独开放一条静脉通路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1]。不宜选择下肢静脉给药,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药液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长,更易形成静脉炎。老年患者静脉瓣功能减退,使用时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药液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长,更易形成静脉炎。老年患者静脉瓣功能减退,使用时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 三药液外渗 3.1药液外渗对血管壁有伤害,容易引起静脉炎,加上胺碘酮有刺激性更增加了发生静脉炎的可能。引起药液外渗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3.1.1护理人员技术不熟练,多次穿刺损伤静脉,可造成药液外渗 3.1.2输液过程中针头移位,致使针头斜面一部分在血管外,造成药液外渗 3.1.3穿刺后未见回血或回血不畅,不再想扎一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实际穿刺不成功导致输液过程中药液外渗 3.1.4各种原因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如感染、血管内皮受损、静脉压增高等等,致使药液外渗。 3.1.5进针时针尖有药液残留,拔针时输液器关闭不完全。 四药液渗漏及静脉炎的防护 4.1对使用胺碘酮的患者,严格执行床前交接班制度,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周围皮肤情况,如患者诉注射部位疼痛和灼热,无论局部皮肤有无肿胀均应更换注射部位,局部给予33%硫酸镁湿敷。 4.2药液外渗者早期以5%利多卡因加生理盐水做局部环状阻滞。利多卡因注射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处理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处理 赵喜枝 (河北省临城县人民医院054300) 关键词外渗盐酸胺碘酮静脉炎氧疗 我科自2006年2月-2007年12月,共有56例病人进行了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治疗,其中36例病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药液外渗现象,占64.3%,均进行了及时的氧疗处理,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36例使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患者,胺碘酮持续静脉用药时间为3~4d,均在用药过程中发生静脉炎[1],男21例,女15例,年龄32-76岁,平均54岁,神志均清楚,用药途径(1)静脉注射14例,(2)微量泵维持泵滴22例。外渗范围大小不等,2*2-4*16cm2,外渗时间在输注21~48h后,外渗部位表现为从穿刺点开始,沿血管走行呈红色条索状,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有强烈的疼痛感,局部皮温高,疼痛难忍。严重者局部组织发硬,颜色变紫(黑)。 1.2治疗方法 出现外渗后立即更换输液部位,有两例首先用50%mgso4湿敷,可见水肿加剧,两天后改用纯氧进行氧疗,水肿渐退,其余首选氧疗(皮肤氧疗的具体方法:用一封闭的塑料袋将输液肢体包好,安装吸氧装置将氧气导管末端放入袋内,封闭袋口),氧流量为8L/min,氧疗时间为30min/次,2-3次/d,连续使用2-7d为1个疗程,

如外渗部位红肿较重,疼痛剧烈时,氧疗后用冰袋间断冷敷局部,(冷敷时避开针眼,以免造成感染。)降低皮温,可减轻疼痛,同时尽量抬高患肢,局部组织红肿、疼痛、炎症的症状即可减轻,期间请专科医生指导。 1.3结果 经过以上处理方法,36例根据外渗部位的大小,最短3d,最长7d均治愈,经随访未出现其他症状。 2讨论 药物外渗单纯使用50%mgso4湿敷效果不佳,加重水肿,因临床注射用盐酸胺碘酮,其pH值偏酸,故常将胺碘酮溶与5%葡萄糖溶液中,然而酸性溶液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良性血栓性静脉炎、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湿敷无效。本药在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速或心室颤动,大剂量静脉注射效果满意,有时需微量泵持续泵入。 高浓度胺碘酮溶液静脉用药时间与静脉炎发生呈正态分布,宜采用中心静脉用药。但仍存在着因病人害怕,经济及基层医院条件等一些客观因素,而要求在表浅静脉作穿刺,这样即使护理人员一再谨慎小心,仍会因药物、血管等因素出现外渗现象,造成局部组织损伤。临床观察持续用药21-48h后,在穿刺部位沿浅静脉走行突然发生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急性期后,条索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若不慎药液外渗,患者外渗处皮肤疼痛难忍,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出现皮肤颜色改变,甚至发生组织坏死的危险。

输注时可引起静脉炎的药物

输注时可引起静脉炎得药物 1、注射用哌拉西林钠:可引起局部注射部位疼痛以及血栓性静脉炎等; 2、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注射给药部位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比较罕见; 3、注射用哌拉西林钠她唑巴坦钠:局部常见不良反应有注射局部刺激反应、疼痛、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与水肿等; 4、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注射部位出现得静脉炎得案例罕见;肌内注射区疼痛得情况较少,但有出现硬结得可能; 5、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本品耐受情况良好,局部常见不良反应有血栓性静脉炎; 6、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局部不良反应有静脉炎,发生率为1、86%; 7、注射用头孢她啶:本品得不良反应少见而轻微,少数病人可出现注射部位轻度静脉炎; 8、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引起静脉炎; 9、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局部反应:肌内注射时,本品耐受性良好,偶有一过性得疼痛;与其它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一样,用静脉插管输注时,有些患者会有输注部位静脉炎; 10、注射用头孢西丁钠:最常见得局部反应:静脉注射后可出现血栓性静脉炎,肌注后可有局部硬结压痛; 11、注射用美罗培南: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频率不明);使用时应密切观察,如有异常现象发生时,应停药并进行适当处理; 12、注射用氨曲南:静脉给药偶见静脉炎,肌内注射可产生局部不适或肿胀,发生率分别约为1、9%与2、4%; 13、注射用磷霉素钠:注射部位静脉炎;

14、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静脉滴注时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15、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静脉炎罕见; 16、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静脉滴注可能引起静脉炎;肌内注射局部可能出现疼痛、硬结与无菌性脓肿; 17、注射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可出现静脉炎;故静脉滴注速度不宜过快,每次剂量(0、4~0、8g)应至少用200ml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后缓慢滴注,滴注时间宜在1小时以上; 18、注射用夫西地酸钠:静脉注射本品可能会导致血栓性静脉炎与静脉痉挛;本品应输入血流良好,直径较大得静脉,或中心静脉插管输入,以减少发生静脉痉挛及血栓性静脉炎得危险; 19、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偶可发生静脉炎或血栓性静脉炎; 20、注射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用药期间可能出现注射部位发红、发痒等症状或静脉炎; 21、注射用氟罗沙星:可引起静脉炎,程度大多轻微; 22、替硝唑注射液:偶见滴注部位轻度静脉炎; 23、注射用阿昔洛韦:常见得不良反应:注射部位得炎症或静脉炎;取本品0、5g加入10ml注射用水中,使浓度为50g/L,充分摇匀成溶液后,再用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至少100ml,使最后药物浓度不超过7g/L,否则易引起静脉炎;静脉滴注时宜缓慢,并勿使之漏至血管外,以免引起疼痛及静脉炎; 24、注射用更昔洛韦:可引起注射部位疼痛或者静脉炎等; 25、注射用两性霉素B:本品静滴时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静脉炎的分级(INS) 静脉炎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1、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选择前臂掌侧静脉,尽量不选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长期输液患者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避开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首先操作者操作前认真洗净双手,检查静脉留置针及透明敷料贴,消毒液是否在有效期内,穿刺时消毒范围在8cm以上,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尽量一针见血,减少对血管的机械刺激和损害。穿刺成功后用无菌透明贴固定,每72小时更换1次,

纱布辅料48小时更换1次,如遇敷贴不粘或被污染应及时更换,防止细菌性静脉压炎的发生。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72-96小时。 3、合理输入液体和药物根据所用溶液或药物的类型、pH值、渗透压、浓度、剂量、给药速度,选择适当的输注途径。首先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液体量调节输液速度。当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或大量补液时应选择粗大静脉,速度不宜太快,如输入脂肪乳、甘露醇时可在穿刺时先将输液器与氯化钠溶液相连,待穿刺成功后再接高浓度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这样可以防止液体外漏对血管壁造成伤害从而有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文献报道:滴注甘露醇时应加热至35℃,使用套管针静脉滴注,可减轻对血管壁的损害。在输液顺序上应先输高渗液或刺激性较强的液体后输等渗液或刺激性较小的液体,输入血制品前后应用氯化钠溶液冲管,以减少有效成分得附着,避免损害性药物残留血管内造成损害,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4、掌握正确的封管技术,合理使用封管液抽吸5ml至10ml的肝素盐水或生理盐水采取边退针边推注的正压封管方法(参考书: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技能训练考试指导用书《护士岗位技能训练50项考评指导》60)。 5、做好健康宣教在使用静脉留置针前一定要与患者沟通,将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取得患者配合。在输液过程中护士要及时巡视病房,指导患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不输液时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避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阻塞导管,睡眠时不要压穿刺血管,如有渗漏立即拔管,更换穿刺部位。对于使用可能造成静脉炎的药物应对患者采取

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体会(一)

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的预防与护理体会(一) 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是用化学合成药物治疗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恶性肿瘤所致疾病的方法。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通过腔内、静脉、肌肉和口服等方法将化疗药物引入人体内,而绝大多数化疗药物的给药途径是静脉给药。但由于治疗恶性肿瘤疗程长,局部静脉反复穿刺造成机械性损伤,且化疗药物渗透性强、刺激性和毒性大,极易引起静脉发红或发黄,病变血管硬化成条索状,伴局部疼痛,严重者可导致血栓性静脉炎,发生血流受阻,影响静脉通道的建立,阻碍化疗计划的进行从而影响疾病治疗的效果〔1〕。静脉炎的预防已成为医患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我们科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了一系列预防措施,大大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 1静脉炎发生机制 1.1机械性损伤 静脉经反复穿刺或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过长,对血管壁的刺激性过大,血管内皮受损,造成局部感染、抵抗力下降引起细菌性静脉炎,同时血小板在受伤部位及针、管尖端聚集形成血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1.2化疗药物的刺激性损伤 许多化疗药物可对组织产生化学性刺激,引起化学性炎症,常见为卡莫司汀、依托泊甙、替尼泊甙、达卡巴嗪及丙脒腙等;有的药物还可使组织形成水疱,常见药物为长春花碱类如NVB,蒽环类如阿霉素及吡南阿霉素、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氮芥等药物。由于化疗药物刺激

性大,且多为高渗性溶液,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使静脉通透性增强,白细胞浸润产生炎症改变,引起化学性静脉炎,同时释放组胺,使静脉收缩、痉挛变硬,易并发血栓形成〔2〕,形成血栓性静脉炎。 1.3恶性肿瘤患者的高凝状态 90%肿瘤患者凝血机制异常〔3〕,同时化疗药物又可引起组织因子释放,纤溶活性受抑制,药物的毒性作用加重了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形成。 2预防措施 2.1医患双方应做好心理准备 在治疗前应向患者说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争取患者理解合作,放松心情,增强对心理紧张的承受能力。 2.2正确选择静脉穿刺部位 静脉炎的发生与穿刺部位有关〔4〕,一般情况下应首选弹性好、管腔大、回流顺畅的血管。注射部位一般由远端及近端,左右静脉交替使用。下肢静脉易于栓塞,除上腔静脉压迫外一般不宜下肢静脉用药,还应避免手背及关节附近部位给药。 2.3稀释化疗药物 静脉炎的发生率与药物浓度成正比,所以要尽可能将药物充分稀释。但应根据每种化疗药物药理性能及毒副作用,选用适宜的药物溶媒,不同的溶媒溶解对保护化疗药物的稳定性、酸碱度、和降低化疗药物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处理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 起静脉炎的处理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处理 赵喜枝 (河北省临城县人民医院054300) 关键词外渗盐酸胺碘酮静脉炎氧疗 我科自2006年2月-2007年12月,共有56例病人进行了盐酸胺碘酮注射液的治疗,其中36例病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药液外渗现象,占%,均进行了及时的氧疗处理,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使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外渗引起静脉炎的患者,胺碘酮持续静脉用药时间为3~4d,均在用药过程中发生静脉炎[1],男21例,女15例,年龄32-76岁,平均54岁,神志均清楚,用药途径(1)静脉注射14例,(2)微量泵维持泵滴22例。外渗范围大小不等,2*2-4*16cm2,外渗时间在输注21~48h后,外渗部位表现为从穿刺点开始,沿血管走行呈红色条索状,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有强烈的疼痛感,局部皮温高,疼痛难忍。严重者局部组织发硬,颜色变紫(黑)。 1.2治疗方法 湿敷,可见水肿加剧,两天出现外渗后立即更换输液部位,有两例首先用50%mgso 4 后改用纯氧进行氧疗,水肿渐退,其余首选氧疗(皮肤氧疗的具体方法:用一封闭的塑料袋将输液肢体包好,安装吸氧装置将氧气导管末端放入袋内,封闭袋口),氧流量为8L/min,氧疗时间为30min/次, 2-3次/d,连续使用2-7d为1个疗程,如外渗部位

红肿较重,疼痛剧烈时,氧疗后用冰袋间断冷敷局部,(冷敷时避开针眼,以免造成感染。)降低皮温,可减轻疼痛,同时尽量抬高患肢,局部组织红肿、疼痛、炎症的症状即可减轻,期间请专科医生指导。 结果 经过以上处理方法,36例根据外渗部位的大小,最短3d,最长7d均治愈,经随访未出现其他症状。 2讨论 药物外渗单纯使用50%mgso 湿敷效果不佳,加重水肿,因临床注射用盐酸胺碘酮, 4 其pH值偏酸,故常将胺碘酮溶与5%葡萄糖溶液中,然而酸性溶液对外周血管刺激性大,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良性血栓性静脉炎、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湿敷无效。本药在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速或心室颤动,大剂量静脉注射效果满意,有时需微量泵持续泵入。 高浓度胺碘酮溶液静脉用药时间与静脉炎发生呈正态分布,宜采用中心静脉用药。但仍存在着因病人害怕,经济及基层医院条件等一些客观因素,而要求在表浅静脉作穿刺,这样即使护理人员一再谨慎小心,仍会因药物、血管等因素出现外渗现象,造成局部组织损伤。临床观察持续用药21-48h后,在穿刺部位沿浅静脉走行突然发生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急性期后,条索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若不慎药液外渗,患者外渗处皮肤疼痛难忍,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出现皮肤颜色改变,甚至发生组织坏死的危险。 氧疗能使皮肤得到新鲜氧气,新鲜的氧气使人体局部皮肤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进行更加活跃,促进体内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其他不纯物质的排泄,调节身体的一切功能。因

【知识点】输注时可引起静脉炎的药物

输注时可引起静脉炎的药物 抗感染用药 1.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可引起局部注射部位疼痛以及血栓性静脉炎等; 2.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注射给药部位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比较罕见; 3.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局部常见不良反应有注射局部刺激反应、疼痛、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和水肿等; 4. 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注射部位出现的静脉炎的案例罕见;肌内注射区疼痛的情况较少,但有出现硬结的可能; 5.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本品耐受情况良好,局部常见不良反应有血栓性静脉炎; 6.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局部不良反应有静脉炎,发生率为1.86%; 7. 注射用头孢他啶:本品的不良反应少见而轻微,少数病人可出现注射部位轻度静脉炎; 8. 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引起静脉炎; 9.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局部反应:肌内注射时,本品耐受性良好,偶有一过性的疼痛;与其它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一样,用静脉插管输注时,有些患者会有输注部位静脉炎; 10. 注射用头孢西丁钠:最常见的局部反应:静脉注射后可出现血栓性静脉炎,肌注后可有局部硬结压痛; 11. 注射用美罗培南: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频率不明);使用时应密切观察,如有异常现象发生时,应停药并进行适当处理; 12. 注射用氨曲南:静脉给药偶见静脉炎,肌内注射可产生局部不适或肿胀,发生率分别约为1.9%和2.4%; 13. 注射用磷霉素钠:注射部位静脉炎; 14. 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静脉滴注时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15. 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静脉炎罕见; 16. 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静脉滴注可能引起静脉炎;肌内注射局部可能出现疼痛、硬结和无菌性脓肿; 17. 注射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可出现静脉炎;故静脉滴注速度不宜过快,每次剂量(0.4~0.8g)应至少用200ml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后缓慢滴注,滴注时间宜在1小时以上; 18. 注射用夫西地酸钠:静脉注射本品可能会导致血栓性静脉炎和静脉痉挛;本品应输入血流良好,直径较大的静脉,或中心静脉插管输入,以减少发生静脉痉挛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 19. 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偶可发生静脉炎或血栓性静脉炎; 20. 注射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用药期间可能出现注射部位发红、发痒等症状或静脉炎; 21. 注射用氟罗沙星:可引起静脉炎,程度大多轻微; 22. 替硝唑注射液:偶见滴注部位轻度静脉炎; 23. 注射用阿昔洛韦:常见的不良反应:注射部位的炎症或静脉炎;取本品0.5g加入10ml 注射用水中,使浓度为50g/L,充分摇匀成溶液后,再用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至少100ml,使最后药物浓度不超过7g/L,否则易引起静脉炎;静脉滴注时宜缓慢,并勿使之漏至血管外,以免引起疼痛及静脉炎; 24. 注射用更昔洛韦:可引起注射部位疼痛或者静脉炎等; 25. 注射用两性霉素B:本品静滴时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53275

神经内科静脉防护的主要措施 静脉输液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她已成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护理专业化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它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定操作范围的模式,所以护理专业化是护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神经内科疾病以脑血管病居多,临床上常使用20%甘露醇、七叶皂甙钠、甘油果糖、前列地尔等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现将神经内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静脉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一、静脉炎 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2.5%-45%。 (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GAGGAGAGGAFFFFAFAF

(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4)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不可干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3、临床表现: GAGGAGAGGAFFFFAFAF

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呈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静脉炎的分级(INS) 级别临床标准 0没有症状 1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和/或水肿 3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 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4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 状物形成,可触及静脉条索物长度大于1 英寸,有脓液流出 GAGGAGAGGAFFFFAFAF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 施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静脉输液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她已成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护理专业化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它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定操作范围的模式,所以护理专业化是护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神经内科疾病以脑血管病居多,临床上常使用20%甘露醇、七叶皂甙钠、甘油果糖、前列地尔等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现将神经内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静脉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一、静脉炎 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45%。 (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4)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 2、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 不可干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3、临床表现: 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呈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血栓性静脉炎)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4、静脉炎的分级(INS) 级别临床标准 0没有症状 1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和/或水肿 3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 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4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 及静脉条索物长度大于1英寸,有脓液流出 二、静脉炎的预防措施 1、合理选择穿刺血管应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血流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一般选择前臂掌侧静脉,尽量不选下肢静脉,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长期输液患者有计划的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遵循从远端到近端的原则,避开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首先操作者操作前认真洗净双手,检查静脉留置针及透明敷料贴,消毒液是否在有效期内,穿刺时消毒范围在8cm以上,提高一次穿刺成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 静脉输液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她已成为现代医学护理中治疗和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的科学。护理专业化标志着护理工作的进步,它意味着护理工作已从全面接触转向了注重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定操作范围的模式,所以护理专业化是护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神经内科疾病以脑血管病居多,临床上常使用20%甘露醇、七叶皂甙钠、甘油 果糖、前列地尔等药物,这些药物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现将神经内科静脉炎发生的原因及静脉防护措施介绍如下 、静脉炎1、静脉炎的发生原因: 主要有机械性、化学性、感染性及血栓性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率为 2.5%-45%。 1)化学因素:药液过酸或过碱;过高渗或过低渗;刺激性较大人体对血管通路材料产生反应。 2)机械因素:短时间内反复多次在同一血管周围穿刺;静脉留置针或静脉导管过粗过硬;留置静脉导管时操作粗鲁;输入各种输液微粒(如玻璃屑、橡皮屑、各种结晶物质) (3)细菌因素:无菌操作不严格;微生物由穿刺点沿穿刺针或导管进入;导管内血液残留; 药液污染、给药装置污染 4)病人的自身因素:如免疫功能低下、合并多种疾病、气管插管等穿刺部位的微生物定植2、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 可干预: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不可干 预: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 3、临床表现: 沿静脉通路部位疼痛、压痛。滴速减慢,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发硬,呈条索状、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 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预防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护理

预防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护理 汤小秋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系列护理措施预防胺碘酮(可达龙)静脉治疗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20例恶性心律失常使用可达龙治疗的病人,对其采用一系列护理措施预防静脉炎的发生。[结果]可达龙静脉治疗时静脉炎的发生率大大降低。[结论]一系列综合性护理措施对可达龙静脉用药所致静脉炎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关键词:心律失常;胺碘酮;静脉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4-4748.2012.027.020 文章编号:1674-4748(2012)9C-2522-02 胺磺酮(可达龙)在心血管内科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预防反复发作及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恶性心律失常,并证实其能取得很好的疗效[1]。但其静脉用药易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从而又增添了病人的身心痛苦,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减少或杜绝静脉炎的发生让病人在治愈疾病的同时不额外的增加痛苦,使病人身心全面健康,使住院满意度提高。为此,我科2010年5月—2012年5月对120例恶性心律失常使用可达龙治疗的病人,采取综合性护理措施预防静脉炎。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2012年5月我科收治的120例恶性心律失常病人,男72例,女48例;年龄34岁~72岁,平均53.6岁;快速性心房颤动者42例,频发室性早搏者54例,心肌梗死后并发室性早搏者16例,室性心动过速者8例。 1.2 方法 1.2.1 准备 1.2.1.1 护士自身方面 ①护士应有计划的使用静脉,穿刺技术熟练,避免反复穿刺而增加血管壁的损伤。②无菌操作,棉签 蘸消毒液不宜过多,以湿透棉花头端一半为宜,剩下部分让其自动浸润。静脉穿刺处皮肤消毒应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螺旋状消毒两次,直径8cm~10cm。 1.2.1.2 治疗用物方面 ①选择型号为20号~22号的小号BD留置针,并保证针尖锐利,以减少穿刺针过粗造成的血管机械性损伤。②严格保证消毒液的有效期及使用浓度:我院近年来使用小包装的消毒液———爱尔碘,每瓶60mL,并要求其开瓶启用的有效期为一周。③使用小包装的一次性棉签,在有效期内,打开棉签时开口不宜过大,能取出即可,用后即时封口,避免污染,且开包后应在短期内用完。④选择精密输液器,以高效滤除输入液体中的微粒。 1.2.1.3 环境方面 静脉穿刺时避免室内打扫、铺床等操作,适当控制探视人员。操作:①选择合适的静脉。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避开靠近关节、疤痕、受伤及感染的静脉,避免下肢静脉输注,其与下肢静脉有瓣膜、血流缓慢及药物在下肢静脉停留时间比上肢静脉长等易致静脉炎的解剖特点有关。条件许可的话,可经中心静脉输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