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精华与小抄版1

教育学精华与小抄版1
教育学精华与小抄版1

高等教育学精华版

一、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学术性、专业性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其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如果是简答题,还应加上: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作了如下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有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从本质上来讲,它实际体现了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关系。前两者通常被称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后者则称为高等教育的微观管理体制,又被称为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

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是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微观层次,主要指高校管理体制中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之间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关系,即高校内部的管理。(这个概念较“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重要)

高等学校学制: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它是一个国家整个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位制度:是国家和高校为保证学位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学术衡量标准和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而对达到相应学术水平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专业特色:是指所办专业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的“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上。

课程: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高教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和结果,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一切条件和一切活动的总和。

教学大纲:是指课程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教材:又称教科书或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它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分为基本教材和辅助教材。

高等学校教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设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发展治理和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个性品格的专业性、探索性、过渡性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高校教学管理:就是教学管理者遵循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检查、总结等活动,合理运用教学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因素,使教学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转,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

威斯康星思想威斯康星思想的基本要义,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够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高等教育功能高等教育的功能是关于高等教育本质的理论问题之一,规定着高等教育的基本方向,并且与高等教育结构密切联系,高等教育的功能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的能力的总称。高等教育的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促进个人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功能; 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样的功能; 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的功能

社会功能:(1)政治功能:使受教育者政治化。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促进政治的民主化。(2)经济功能:其一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其二作为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其三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3)文化功能: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

通才教育: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又称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通才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通才教育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第二: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第三: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专才教育:以培养专才为目的的教育。专才教育注重学问的专深,技能的专精。特征如下:

第一:人才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代替性。

第二: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第三: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学生在毕业后能教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在于两种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育目的具有不同的特征;联系在于两者具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学问的专深技能的专精是要有厚实的知识和一般的技能为基础的,缺少相对宽博的知识和纯熟的一般技能是无法达到专深的学问和专精的技能。过分强调通博,不仅会影响学科的深入发展,而且会导致经典性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脱离;过分强调专深,会造成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是不能绝对割裂的,但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和需要不同,因此表现出对通才教育或专才教育不同侧重的选择。

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属英才教育阶段;入学人数在适龄人口的15%--50%之间,属大众教育阶段。超过50%属普及教育阶段。

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学校的种类,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主办权,领导管理体制以及学校之间的衔接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等等。

学位制度:即国家为保证学术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衡量标准从而对相应学术程度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二、简答

1、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答: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及其基本发展规律,具体来讲,是指:

1.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现象,主要是指教师、学生、较高基础和特定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方法;

2.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主要是指高等教育活动、高等教育事业、高等教育思想;

3.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这些基本规律有三条:(1)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2)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规律(3)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规律2、高等教育的个人功能是什么?

答:高等教育的个人功能即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高等教育对个人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在高等教育的功能体系种没,它是高等教育最基础的功能,反映了高等教育这一客体与个人这一主体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主要指:(1)促进个人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功能(能力指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功能;(3)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的功能。

3、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是什么?

答: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高等教育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4、高等学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是什么?

答:高等教育的功能具体体现于高等学校的职能中,高等学校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心,其职能主要有:(1)培养专门人才,这是高等学校永恒的职能,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3)社会服务,除了通过培养人才,发展科研为社会服务以外,还包括教育推广、人力培训、决策咨询、技术转让、兴办知识产业、进行社会监督等诸多形式。

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内涵?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高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他认为“人是自然的直接对象”,但又是生活于一定社会中的成员,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的总和”。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内涵包括三层:

第一层次是指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可以通过智育、德育和美育等不同渠道来促进个体心理素质的和谐、全面发展以造出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个性。

第二层次是指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是将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统一起来把握的全面和谐发展,要把德、智、美三育同作为其物质基础的体育内在地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来把握。

第三层次是指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全面发展。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具体地、历史地把握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6、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的社会地位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教育专业水平和教育成就”。在我国目前而言,无论是从相关法规还是社会群体的共识来看,高校教师的地位相比较而言,无论是经济待遇、社会权益还是职业声望都是较高的。

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主要决定于高校教师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高校教师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2)高校教师是科技和文化尝新的重要实现者;(3)高校教师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4)高校教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

7、高校教师的任务和职业修养?

答: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有:(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

对高校教师的个人职业素质要求: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第二,扎实的只是和广博的文化修养;第三,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第四,精湛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8、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

答: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既取决于教师的个体素质,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构成状态,既教师队伍的结构。主要包括:第一,职称结构,即队伍内部各种职称的比例状况,这是衡量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和水平,反映教师队伍素质的一项重要标志。

第二,学历结构,即教师队伍最后学历的构成状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即教师的基础训练水平和业务发展的潜力。

第三,年龄结构,指教师队伍的年龄构成状况,其中最具有特征意义的是各级职称教师的平均年龄。

第四,专业结构,指教师队伍中各专业教师的比例状况,高校教师合理的专业及学科结构应当与高等教育及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

第五,学缘结构,指教师毕业来源的构成状况,应有效调整高校教师学缘结构,形成来源渠道多元化的教师队伍结构。

9、高校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专业建设主要是指专业内涵建设,广义的专业建设也包括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

专业内涵建设的内容包括:(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2)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4)专业设施建设;(5)专业管理建设。

这几个方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不能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10、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要考虑哪些因素?

专业培养目标是指各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特点而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特殊要求。对其进行制定和调整时应注意:

(1)为了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成为资本的变化,强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2)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更新的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

(3)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竞争性加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趋势,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应变适应能力和交往协调能力。

11、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形式?

答:高等学校教学的形式使多种多样的,其基本形式有: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社会实践、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等。

其中,课堂教学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有相对稳定的课程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班机授课形式,包括备课、上课、课后总结三个环节;实验课教学是指在特定的场所,运用一定的设备仪器和相应手段,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引起事物或现象的变化,从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变化过程来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一般有三种类型:演示实验、基础课程实验、设计性实验;社会实践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使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使高校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使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结,对前期教学起着检查、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12、社会实践教学的特点?

答:社会实践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使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它具有一下四个特征:

第一,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为根本目的;

第二,以参与为最基本的实施方式;

第三,教育教学内容具有定向选择性;

第四,能与其他教学形式相互促进、效果互补。

13、高等学校教学原则是什么?

答: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主要包括:

第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第三,教师的主导型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原则

第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以上各原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整体。

14、制定高等学校教学原则应注意什么?

答: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根据教育规律和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在总结教师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的特点而制定的。除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还必须依据:

第一,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规律

第二,社会的需要和教育的目标

第三,高等学校的特点

第四,先进的教学经验

15、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的意义

答:现代科技愈来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知识资本对经济的贡献率已远远高于传统的生产要素,社会对高等学校的科技发展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因此,高校从事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学校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二)高等学校科研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高等学校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坚实基础

(四)高等学校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

(五)高等学校科研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16、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的原则

答: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的原则就是根据高等学校科技方针、任务、特点以及长期实践经验抽象概括而成的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主要可以概括为:

第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第二,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第三,研究组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第四,不同层次的科研规模与组织方式相统一的原则

第五,自定选题与课题组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总之,高等学校科研的原则是高等学校进行科研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他们是根据高等学校科研任务的特点以及科研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的。

17、简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有哪些?

答: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按照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国情,在21世纪初,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等教育的现代化、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终身化。

我国正处在上述发展趋势的形成过程中,要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多样化、高大众化、终身化,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高等教育改革于发展的趋势可以作多维度的分析,但总的来说,我国高校应该抓住机遇进行长足的发展。

三、论述

1、论述: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认识

答:1.社会本位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依据。

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这种观点强调人是社会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人。这种教育目的观所关心的是个体社会化、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政治品质的发展。

持社会本位观的人以社会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认为社会与个体关系结构类似于“有机体”与“细胞”的关系结构。社会作为有机体,个体则分布在由社会各个子系统组成的“器官”中,起着机体基质的作用,社会处于决定性、中心的地位。社会是目的,个体则处于从属地位,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个体必须加入某一社会系统,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个人才有价值。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基本观点及理论依据

个人本位价值观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这种高教目的观所关心的是个人价值,即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健全人格形成和个体生活幸福。

持个人本位观的人将教育的立足点移至个体,认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个体作为有机体,而社会则成了个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个体实现自己生命价值与发挥潜力的舞台。个体处于中心地位,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是目的,社会是为个体生存与发展服务的手段。

3.两种价值观的评析及现实抉择(这一块是答案的重点)

这两种高等教育目的观既有合理之处,也各有其局限性。

社会本位观肯定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强调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把服务与社会放在首位,这对于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发挥高校的功能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另一方面,绝对的社会本位观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一些问题:导致高等教育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波动而波动,使高等教育缺乏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往往做出一些违反教育规律的蠢事;没有分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容易导致高等教育走偏方向和短视行为;容易助长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忽视和对学生个性的抹杀。

个体本位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弥补了社会本位观的某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它没有揭示出真实存在的个人与社会的多种关系,把社会视作个体的简单集合,过分强调个体本位观会导致高等教育某些弊端:完全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把个体需要强调到不是当的位置,导致教育中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下降。

根据社会本位观、个体本位观的基本观点、价值及发展的历史经验,当前,我们在高等教育目的观选择上,应寻求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相适合的整合思路。不能重复“一边倒”的做法,应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具体情况,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作出动态的调整。但切实措施尚有待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摸索。

2、论述:试述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

答: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现有的有限资源,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提供管理的效率。遵循的原则是机构设置合理,权力和责任界限清晰,任务分工明确,人员队伍精干,实施目标明确以及组织、控制、协调等手段得当和信息反馈渠道畅通等。

就目前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情况来看,高校管理的效率还存在着许多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反映在:校——院——系或校——系间权力结构不合理,行政权力过于向校集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层自主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学院制尚在探索之中,学院的行政权力有待大力加强;校职能部门机构臃肿,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并且相互之间还存在着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致使工作效率低下;另外,行政管理部门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现象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围绕这些问题,今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是:

第一,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结构,适当实行权力重心下移,扩大学院以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

第二,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学效率;其次,要转变校机关职能,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的管理。

第三,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等方面。

第四,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化问题。所谓后勤社会化就是指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

3、论述:如何在高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提倡学生尊敬师长,同时也提倡师长爱护学生。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之间革命的

同志式的关系。”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它不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一个体现了人际、教学、管理等方面特征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它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这种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高校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道德标准之上的,高校学生在年龄上处于从青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已初步具备了成年人的心理特征,非常渴望得到教师人格上的尊重,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要靠自身的知识优势和教师权威,更主要的是靠责任心和义务感来维系。师生在人格关系上是平等的,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作为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和教育主体来对待,要求师生平等,建立一种超越代际的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2.加强理解和沟通,拓展双方交往渠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对各自的角色规范都要有一定的认识和认同,现在高校师生之间缺少交流,关系过于表层化,缺少深层次的心灵沟通,缺乏合作与互助的精神。而且双方的交往不应只局限在课堂这一小天地,还可以通过网络、社团、科技活动等形式多渠道交往。

3.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高校教师权威的基础并不是教师的地位,而是教师本人的学识、品行与才能。从根本上说,教师的权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能力、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职业品质的修养水平,这要求教师不断“充电”;同时高校教师要具备优良的教师职业道德高校应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和培训,使每一个教师都能责任感强,将精神和行为统一起来。

4.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和结果使由学生体现出来的,学习使学生自己独立自主的活动,教师应明确学生使自己的服务对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必须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准确把握学生思想中本质的东西并加以科学分析,采取正确的指导措施,才能换来学生的积极回应,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才可以实现,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建立。

4、论述:结合实际论述我国课程建设

答:课程是整个高等教育的核心,加强课程建设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目的具有直接的重要的意义。加强课程建设的意义具体体现在:(1)能够促进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更新,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正确的导向;(2)能够为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力资本”;(3)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4)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制度和体制保障;(5)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先进合适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软件”条件。

课程建设的内容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师资队伍建设;(2)教学内容建设;(3)教学资源建设;(4)教材建设;(5)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6)体制机制建设。

对于国家精品课程,应该坚持教育部的相关主旨,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使其成为体现出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具有鲜明特色和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突出强调以下三个特点:强调教授主讲课程;强调使用信息技术;强调教学资源上网免费开放。

5、论述:结合大学教学的特点,说明如何提高高校教学质量?

答:大学教育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相比较,有了很大的不同,首先就其教学过程,即教学的展开形式而言,有着如下特征:(1)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渐增强;(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逐步增强;(3)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具有很强的过渡性;(4)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学科发展、职业要求紧密结合,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

其次,从其教学方法来看:(1)信息由师生共同控制;(2)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逐步增强;(3)科研方法的训练逐步增加;(4)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

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高等教育教学时,要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可能的实际效果;要将教法和学法结合起来,使选用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要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教学艺术的训练,形成独立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具体操作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提高:

第一,在指导思想杀过那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第二,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

第三,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6、论述:高校教师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高校科研和教学的关系)

答:与专门的科研机构比较,高校科研是独具特色的,这主要是因为在高校里,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相互影响彼此作用,并随着发展而进一步深化,从而形成了高校科研的特色,也同时说明在高校科研和教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在客观上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即“源”与“流”的关系,从培养人才意义上说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

一方面,高校不但通过教学为科技事业培养大批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提供最主要人才资源,而且培养这类人才过程的本身为开真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环境,既可利用高年纪本科生、研究生这支自然流动更新的有生力量,又有助于活跃科研人员学术思维,将成果系统华并得以广泛扩散和传播。

另一方面,高等学校教学有赖于科研支持,科研以探索自然和人类社会获得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丰富革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成为教学进步最主要的驱动力;科研过程则为提高师资水平和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最有效的训练条件和机会,是创造型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

可见,教学与科研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两者综合是优化资源配置和发展教育与科技的最佳选择。因此,高校在贯彻科教兴国战略中,应当采用“以教兴科、以科兴教、科教结合、振兴国家”的发展方略,从指导思想、确定方向、选择课题到组织实施,都要坚持走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道路。

7、论述:结合高等教育学的有关理论,谈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答:高校教师是一种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高校教师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2)高校教师是科技和文化尝新的重要实现者;(3)高校教师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4)高校教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直

接推动者。

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有:(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

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第二,扎实的只是和广博的文化修养;第三,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第四,精湛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要做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还要注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高等教育学小抄

一、名词解释

1.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表明高等教育的性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是指高等教育的起点或基础,“学术性或职业性”是对“专业教育”的类型及其“有机结合”要求的进一步揭示。

2.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3. 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其构成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即布局)等。

4. 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落实,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具体而言就是指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我国高教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

6. 高等学校的微观管理体制:高教管理体制有宏观和微观层次之分。微观层次是指高校管理体制中的高校各个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力和利益关系,即高校的内部管理,它可以按管理要素分为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信息等六个要素,也可按管理部门分为教学管理、科学研究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物资管理、后勤管理等,还可以按管理职能分成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激励等。

7. 高等学校的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或学校系统,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学校的种类、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主办权、领导管理体制以及学校之间的衔接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等等。高等学校的学制是整个学校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学制中的最高层次。高等学校学制的制定主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应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8. 学位制度:学位是高等院校授予的头衔,它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在某一领域已达到的标准。学位制度即国家为保证学术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衡量标准从而对相应学术程度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

9. 专业:专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指某种职业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特征。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

10. 专业特色:指所办专业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构成要素和培养方式方面,最终表现为专业造就的“产品”——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专业特色具有相对性、动态性和积淀性的特点。

11. 课程:课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高教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和结果,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一切条件和一切活动的总和。

12. 教学大纲:指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教学大纲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说明、本文和附录。它的意义在于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和指导学生自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纲要。

13. 教材:又称教科书或课本。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它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大学教材分为两大类:基本教材(正式出版的教科书、未正式出版、自编自用的教材或讲义、讲授提纲)和辅助教材(学术专著、习题集、学习指导书和课外读物)。

14. 高校的教学: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设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发展智力和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个性品格的专业性、探索性、过渡性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其内涵包括:构成要素、主要任务、基本特征和活动方式。

15.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指教学管理者遵循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检查、总结等活动,合理运用教学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因素,使教学工作者有序高效地运转,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

二、简答题

1.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及其基本发展规律。⑴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按教育自身运行的方式可分为高等教育活动(包括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的教育活动)、高等教育事业(与社会其他事业相区别的事业,通常包括高教目标、高教规模、高教结构、高教制度、高教管理等)、高等教育思想(高等教育的观念形态),三者分别属于实践形态、制度形态和观念形态,相互区别并相互联系。⑵高等教育学要研究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以下三条: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规律,以及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规律。

2.怎样促进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发挥?

答:⑴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是高等教育对个人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它也是高等教育的

功能体系中最基础的功能,可分为促进个人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的功能,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功能,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的功能。⑵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使受教育者政治化、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人才法律和促进政治的民主化三方面。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指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作为科技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更重要更直接;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高等教育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两方面: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首先,高等学校是社会上从事精神生产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其次,高等教育具有吸收、融合各种文化的功能,再次,在人才培养方面,比较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已有文化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新文化的能力。⑶高等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这两个功能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二者本质上没有什么矛盾。

3.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答:高等学校已从最初培养专门人才的单一职能发展到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多重职能,高等教育在现代经济生活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为人们所认识。⑴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最基本的职能,是高校区别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特征,但这一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从层次看,包括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多种层次;就类型而言,高校专业门类越来越多,同一类专业人才中也有理论型、技术型、应用型等类型之分。⑵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首先,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主要源泉;其次,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再次,科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⑶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伸,否则会脱离社会实际。现代高校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服务,从生产到生活,遍及社会各个领域,包括经济、科技、卫生、教育等各个方面,高校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有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设备服务、教育推广、人力培训、决策咨询、技术转让、兴办知识产业、进行社会监督等。⑷三项职能互相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不同层次、类型、水平和条件的高校职能发挥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但都必须完成培养高级人才这一基本任务,在教学工作方面投入主要的力量。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学说的思想内涵包括以下三层涵义:第一层次是指人的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可以通过智育、德育和美育等不同渠道来促进个体心理素质的和谐、全面发展以造出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个性。第二层次是指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第三个层次是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全面发展,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具体地、历史地把握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5.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

答:⑴高等学校教师是一种职业。一般地,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人们通常以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但从教师本人方面讲,教师的社会地位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教育专业水平和教育成就。教师的职业声望是其社会地位的综合体现,直接影响着教师群体的职业权利的实现和教师个体的心理状态。从总体上看,高校教师的地位是比较高的。⑵高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师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是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

6.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内容包括培养方向、使用规格和相应质量要求。培养目标指明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所对应的职业种类;使用规格指明同一类专业中不同人才在层次上的差异;质量要求包括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两个方面。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要考虑以下因素:第一,专业培养要与教育方针、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国家的学位条例相一致;第二,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德智体美协调发展的要求,要充分体现德与才、身与心、知识与能力、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协调与和谐;第三,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高等学校层次、规格的差异性;第四,要使专业人才质量规格具有国际可比性。

7.高校专业建设的基本内容

答:专业建设主要是指专业内涵建设,专业内涵建设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设施建设;专业管理的建设。上述五方面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也不能平均用力,其中最关键的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8.高等学校教学有哪些基本形式?社会实践教学有哪些特征?

答: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形式有四种: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社会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社会实践教学有以下特征:第一,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为根本目的;第二,以参与为最基本的实践方式;第三,教育教学内容具有定向选择性;第四,能与其他教学形式相互促进。

9.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

答: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如下: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原则;4,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5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原则;6,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以上各原则并不孤立,而是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整体,是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必须遵循的教学的基本要求。

10. 高等学校开展科研的意义或必要性

答: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高等学校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2,高等学校科研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3,高等学校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坚实基础;4,高等学校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5,高等学校科研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11.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

答: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原则就是根据高校科技方针、任务、特点以及长期实践经验概括而成的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性原则;2,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3,研究组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4,不同层次的科研规模与组织方式相统一的原则;5,自定选题与课题组研究相结合的原则;6,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12. 高校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答:在21世纪初,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多样化、大众化、终身化特征日趋明显。1,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现需要主要基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需要;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需要;将人才培养放在世界范围来进行,有利于增强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民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2,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主要体现为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把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高教的重要目标)、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师的知识结构须不断更新并注重教会学生方法)、教育方法的现代化(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方面。3,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主要包括:体制多样化;类型多样化;标准多样化。4,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精英型、大众型、普及型三个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开始。5,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高等教育终身化已成为高教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三、论述题

1.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目的观的认识

答:高等教育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社会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这种观点强调人是社会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人。个人本位观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这种高教目的观所关心的是个人价值,即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健全人格形成和个体生活幸福。

以上两种高教目的观既有合理之处,也各有其局限性。社会本值观的价值在于使高教走出“象牙塔”,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对于发挥高校的功能起积极推动作用,但绝对的社会本位观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使高校缺乏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易走偏方向和短视行为、忽视学生兴趣爱好抹杀个性等。个性本位观的价值观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路,突出了个体创造力对社会发展的价值,但过分强调个体本位观也有弊端,完全忽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对众多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下降。

社会本位观与个人本位观长期相辅相成,并在教育实践中交替占据主导地位,背后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当前我们在高教目的观选择上,应寻求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相适合的整合思路。

2. 论述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答:从目前我国高校的行政管理情况来看,高校管理的效率还存在着许多较为严重的问题,主要反映在:校—院—系或校—系间权力结构不尽合理,行政权力过于向校集中,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层自主发展的能力,特别是学院制尚在探索之中,学院的行政权力有待大力加强;校职能部门机构臃肿,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并且相互之间还存在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的现象,致使工作效率低下;另外,行政管理部门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现象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围绕这些问题,今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基本方向是:1,进一步调整高校行政管理的权力结构,适当实行权力重心的下移,扩大学院及系的自主权,做到权责统一,增强基层灵活应变的能力。2,校级职能部门必须进一步精简机构、大量裁减机关人员编制,提高办学效率;其次要转变校机关职能,实行规范化的管理。3,人事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及今后我国高校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到职称评定、分配制度和人员的聘用和考核等方面。4,高校办社会的现状必须得到根本的改善,特别是后勤的社会化问题。

3. 如何正确理解和构建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

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是完成高等教育任务的重要前提之一。高校师生关系可概括为教育关系、人格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教育关系是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具有先赋性、稳定性的特点;人格关系是指高校学生岁人是尚未成熟的一代,但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其与高校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心理关系主要包括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师生之间的认知也要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积极肯定的认知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调节器,良好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情感上的融洽它不仅可以推动高校师生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完成某项教学任务,也可以使彼此交往的需要得到心理上的满足,高校师生的情感关系具有社会性、普遍性、稳定性等特点;道德关系需要高校师生在教育过程中都应该旅行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它维护和巩固需要靠双方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法律关系是对高校师生间其他各关系的法律确认和保障。高校师生间的这五种关系紧密相关,贯穿在师生教育活动的始终,且在每一活动中都有体现,不能竭然分开。

高校师生关系主要特点有:1、在教育关系层面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2、高校师生人格和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的基础上3、高校师生情感关系具有互动性。

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有赖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并注意以下几点:1、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师生在人格关系上是平等的,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作为有独立人格和教育主题来对待,要求师生平等。建立一种超越代际的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2、加强理解和沟通,拓展双方交往渠道,师生双方对各自及对方的角色规范都要有一定的认识和认同。3、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它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能力、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职业品质的修养水平。4、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在明确学生是自己的服务对象,必须理解、热爱、尊重学生。

4.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加强课程建设,使所教课程成为精品课程。

答: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1、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教师个体,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业务进修,主要通过教师的学历、职称层次和教学质量、科研成果并体现。作为教师群体,一是要进行师资队伍结构调整,达到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合理;二是要加强梯队团队建设,形成凝聚力强、协作精神好、方向明确、很有后劲的学术梯队。2、教学内容建设:一是要认真选择教学内容;二是要科学组织教学内容,不能不思改进也不能脱离教学实际。3、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基础建设和推进共享两个层次。基础建设是在各课程组、教研室、院系或学校范围内进行的,推进共享则突破学校范围,可为互联网提供信息资源并免费开放。4、教材建设:其中编写是前提,选择是关键,使用是目的。5、设

备、设施和实验建设。6、体制机制建设。

精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具有鲜明特色,并具有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

本人所教课程属于公共外语基础课程,《大学英语综合教程》,要想使这门课程成为精品课程,首先我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业务进修,做到思想进步、品德优良、心理健康、业务精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职称层次,提高教学质量和开展科学研究。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及时引进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同时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和他们的专业层次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例如我所教授的预备级和一级两个不同英语程度等级的班级就须注意详略有异、进度快慢的差别。

5. 如何认识和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答: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高等教育办学思想的永恒主题,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讨论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⑴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有对立的一面,由于二者任务不同,教师对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必然产生冲突,但两者又互相依存彼此促进,辩证的统一:①教学是高校科研的前提和基础条件。教学人员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

②科研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可以改善办学条件,多渠道筹集教学经费;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③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⑵教学与科研都是高校教师应有的任务,不可偏废。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关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误区有:误区一,认为高等教育中,教学是中心,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更多的偏向研究生培养,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的主要精力是上好课,科研只是“游击战”,是“细枝末节”,可有可无。误区二,由于科研工作对教师个人利益和学校社会地位有着更明显和更直接的影响,部分教师不愿从事教学。误区三,简单的将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划等号。

⑶对于这种片面强调科研或教学的做法应提出批评,它已对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构成严重影响。在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方面,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①教师自我的道德调节。高校教师应以正确的道德规范处理好教学和科研中的利益矛盾,正确看待现实中的利益关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实现教学、科研的协调平衡发展。②.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加强行政的综合调节作用。通过强有力的引导、规范、保障、激励、评价等措施使教学和科研结合的更紧密些,促进高校教育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真正持久的提高。

6. 结合高等教育学理论,谈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答:首先,我们要全面认识、理解高校教师应承担的任务和职责,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教书育人、开展科研和服务社会—的完成,主要通过教师的工作来实现。1,每个教师都要积极承担教学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高校教师必须把教学与探索新知识的科学研究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科学研究也是高校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教育学生的业务基础;3,高校教师应根据自己专业特长积极服务社会,但必须以社会效益为主,不能以营利为唯一目标。

其次,我们要加强个人修养、素质的要求。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2,扎实的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3,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4,精湛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我们还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既要吸收继承老一辈资深教师的宝贵经验,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善于捕捉提炼问题、分析探索问题、有效解决问题。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全).pdf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202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单○辨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 ◆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名人理论汇总

《教育学》有关理论、代表人物及著作等(含答案) 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2、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1902年壬寅学制,1903年癸卯学制 3、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六艺 4、我国私学发展、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 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 6、科举制度开始——隋唐 7、科举测试的依据——四书 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埃及教育 9、孔子的教育思想记载——《论语》 10、“有教无类”——孔子 1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12、“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来源)——孔子 1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5、因材施教——孔子 16、“兼爱”、“非攻”,“亲知”、“闻知”、“说知”——墨家 17、“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道家 18、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礼记》中的《学记》 19、“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学记》 20、“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记》 21、“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 22、“师严然后道尊”——《学记》 23、“君子之教,喻也”——《学记》 24、“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 25、“学不躐等”——《学记》 26、教学相长——《学记》 27、循序渐进——《学记》 28、助产术(或叫“产婆术”)——苏格拉底(古希腊) 29、《理想国》——柏拉图(古希腊) 30、《政治学》——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31、最早提倡全面发展的和谐教育——亚里斯多德 3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 33、“泛智教育”——夸美纽斯 34、《教育漫话》——洛克 35、《爱弥尔》——卢梭(法国) 36、“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康德(德国) 37、“白板说”——洛克(英国) 38、提倡绅士教育——洛克 39、“人类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 40、《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德国) 41、《民本主义和教育》——杜威(美国) 42、最早讲授教育学——康德 43、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赫尔巴特

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1.教育者应当使受教育者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2.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相比其性质是(专业)教育。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4.教育方针以(培养目标)为主要的核心的内容。 5.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6.强调教学内容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是(通才教育)。 7.高等学校中(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文件。8.(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9.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 10.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途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体验。 1.高等学校既培养学术型专业人才,又培养( C )。C.职业型人才 2.高等教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是( D )。D.互相包容的内在联系 3.高等教育的目的具有不可测性是指( B )。B.高等教育目的只是抽象概括的教育理想 4.高等教育强调传授知识与( B )相统一。B.培养能力 5.学分制的主要缺点之一是( B )。B.容易造成教学秩序混乱 6.中国高等学校实( C )。C.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 7.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处于( A )阶段。A.大众化发展 8.( C )在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C.培养专门人才 9.高等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是( A )。A.教学 10.高等学校教师只有( C )才能在本学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C.科研成果处于本学科前沿 四、简述题(每题8分,18选4。) 1.社会政治制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答:(一)政治制度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决定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高等教育通过发挥其政治功能为社会政治服务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2.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2.社会经济制度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答:(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二)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改善社会不利群体的社会地位 高等教育的上述经济功能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再生产科学技术这两条基本途径而实现的。 3.社会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答:(一)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着高等学校教育的内容2.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3.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4.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受到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二)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对文化具有反作用 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4.简述现代大学的社会职能及其相互关系 答:现代大学的社会职能包括: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教学职能)(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研究职能)(三)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针对社会) 现代大学三大社会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 成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其中培养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伸,使它们不脱离社会实际。 5.简述教育目的的性质 答:(一)教育目的是一种教育理想(主观性) (二)教育目的具有客观性 6.简述高校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重点提示 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统领后面的教学内容,因而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可能出,需要重点学习。本章的考查重点是: (1)教育和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2)在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及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 (3)教育和教育学在历史各阶段发展的特点。 (4)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和个案研究法在教育学研究中的运用。 (5)应用教育学理论分析教育现象。 考纲链接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2.广义的教育是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1)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2)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3)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1)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2)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3)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4)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6)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 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6.现代教育的特点:(1)具有鲜明的生产性;(2)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3)内容日益科学化;(4)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5)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 7.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 8.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根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却不能替代教育规律。 9.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普通教育学任务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

中学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教师招聘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共六份多试卷) (第一卷) 一、单选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 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A. 观察法B.读书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A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体制D.学校领导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A.1985年B.1986年C.1987年D.1988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1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小抄

第1章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 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 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 现象。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 需要,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 反映。 兴趣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深 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对人的需要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并决定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态度。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活动 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 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开始于感觉与知觉。感觉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性,而知觉反映事物的整体及 其联系与关系。 意志过程:心理学把这种自学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面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 行为的心理过程。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结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 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 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 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 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 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 态度和习惯化行为方式。 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 察的心理活动。 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 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的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第二节心理学的过去和 现在 唯理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的 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儿。思想本质是唯心主义的,他相信理性的真实性,认为只有 理性才是真理的唯一来源。 是一个二元论者。 经验论代表人物是英国哲 学家洛克。认为一世知识和 观念都是后天经验中获得 的。 构造主义学派奠基人是德 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1879 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 验室,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 欣纳。构造主义主张心理学 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强调 内省的方法。 机能主义的创始人美国 心理学家詹姆士,其代表人 物有杜威。主张研究意识。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美国 心理学家华生,后期是斯金 纳。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 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 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 法。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 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主 张把心理学作为一个整体 组织来研究。 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是 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 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强调 心理学研究无意识现象。 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 国心理学家奈塞乐了表了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 信息加工者同,一种具有丰 富的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 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 用的积极的有机休。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 是马斯洛和罗杰斯,认为心 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了解 人,提示人性的本质。 第2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 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 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 的交叉学科。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 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 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 的科学。 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有关教 育心理的菱是由旁宗抽在 1908年的日本小蓍的《教 育实用心理学》。自编的教 育心理学是寥世承于1924 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 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任务不同2教育对象 不同3社会职能不同4地位 作用不同5培养方式不同。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 用: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 平;2.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 质量;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 学改革。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 法论原则: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 实际原则;4.教育性原则。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 体方法:1.观察法;2.实验 法;3.调查法;4.个案法。 第3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 校教师 角色:也称社会角色,它指 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 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 位同,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 望,运用一定的权力来履 行相应社会职能的行为。 教师是一种社会角色。 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 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 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 用。 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 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 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 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 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 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 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 人才的专业人员。 教师往往同时扮演着多重 角色:1知识传播者、学 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 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 3榜样和模范公民4学生 灵魂的塑造者5教育科学 研究者。 教师的领导方式可以分为 四种:强硬专制型、仁慈专 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 两种典型的教育风格:学生 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 心的教学方法。学生中心的 教学风格强调学生的活动、 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学生自己参与确定教学目 标,教学内容与评议教学效 果,教师自己则是一个不直 接出面的领导者。教师中心 教学风格的教师则是直接 出面指导学生。 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 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 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 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 个重要因素。每个学生都应 寄予合理的期望和要求,给 他们以公正和足够的支持 与鼓励。 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 (1)教师职业意识的形成过 程:1角色认知阶段2角色 认同阶段3角色信念阶段 (2)促进教师角色形成的主 要条件:1正确认识教师职 业2树立学习榜样3积极参 与教育实践 教学效能感的涵义:对自己 进行某一活动的能力的主 观判断。教师在进行教学活 动时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 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主 观判断称为教师的教学效 能感。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 般教育效能感(指教师对教 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 问题的一般看法与判断,即 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 服社会、家庭及学生本身素 质对学生消极影响,有效地 促进学生的发展。)和个人 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 己能够有交地指导学生,相 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 力。) 教学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 影响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 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 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 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 作中的情绪 教学反思的涵义:指教师以 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 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 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 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 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 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 发展的途径。 教学反思的过程:1具体经 验、2观察分析、3抽象的 重新概括、4积极的验证。 教学反思的成分:1认知成 分2批判成分3教师的陈述 教学反思的方法:1反思日 记2详细描述3实际讨论 4行动研究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 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 的,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活 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 地对其进行极积主动的计 划、检查、评价、反馈、控 1

高等教育学答案

《高等教育学》习题集 ?概念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大众教育:是指高等教育的目的除了培养未来的国家管理者之外,主要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各行各业的人才。 2.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3.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等。 4.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落实,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5.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6.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7.高等学校的教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设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 发展智力和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个性品格的专业性、探索性、过渡性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8.教师专业化:即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简称,教师专业化既包括学科专业化,也包括教育专业化,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9.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10.教学大纲:是以系统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11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12.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13.课程体系: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有机组合。课程间的组合包括一个专业所开课程的类型及其比例关系。 14课堂教学:是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有相对稳定的课程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班级授课形式。 15师生间教育关系:是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总体来说是教育与被教育、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16通才教育:是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所谓通才是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 17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

中学教育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重点: 学校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与杜威 教育的概念: 广义:知识,技能,影响思想观念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知识-----心 体力-----身 社会要求 教育者(期望)---------------受教育者(身心) 目的计划组织 学校教育制度: 1.前制度化:孔子的教育 2.制度化教育:标志:近代学校系统(体系)的形成。中国:清末“废科举,兴学校” 3.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简答)(重点) 学前教育加强并与小学教育衔接 强化义务教育,延长年限。义务教育的定义两头扩展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中间加强 高等教育的类型多样化内外沟通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淡化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教育的发展过程: 古代教育 中国:夏----------校 商----------序 周----------痒 西周: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科举制度 印度:婆罗门教:森严的等级制 佛教:关心大众 埃及:宫廷学校:皇子皇孙与贵族 职官学校:贵族 文士学校:奴隶主 以吏为师,以僧为师,以法为教 雅典:文化修养,政治家,商人。重商主义 斯巴达:体育训练与政治道德灌输。培养军人。 西欧的中世纪:宗教占主要地位,培养僧侣,神学和七艺 古代教育的特点:阶级性,道德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教育的变化(19世纪-20世纪中期) 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加强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0 世纪以后的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学: 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所有的人都应该受教育 科目:诗,书,礼,易,乐,春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 墨子:兼爱,非功,亲知,闻知,说知。---------推理得到的才是真实的知识 老子:一切回归自然 学记(儒家)1、教育与政治: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藏息相辅-------课内外相结合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藏:修。息:游。 3、“师严然后道尊”——教师观 4、君子之教,喻也。---------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 5、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启发。 6、学不躐等:超越---------------------------循序渐进。 西方古代 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三步问答法)。 柏拉图:《理想国》 理性-------智慧--------哲学家 意志-------勇敢--------军人 情感-------节制--------劳动者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哲学家 亚里士多得德:教育最高目的,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政治学) 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萌芽(创立期):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的自然性。 卢梭《爱弥尔》自然教育思想。 康德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都得到自我完善。 裴斯泰洛齐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德智体全面发展。 洛克白板说教育漫话,培养绅士。 建立(发展期): 赫尔巴特:(标志)《普通教育学》奠定科学教育学的基础。以心理学和伦理学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 杜威:(现代教育的代言人、实用主义教育家)《民本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从做中学”以儿童为中心。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2、20 世纪以后的教育(或现代教育)的特点是什么?试述当代教育多元化的表现。 ①教育的终身化;④教育的多元化;②教育的全民化;③教育的民主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评价标准的

教师考编教育学心理学题库

教师专业知识试题:精选知识点练习 1.中学生学完英语单词后,教师要求他们课后立即背诵。这里教师所运用的记忆规律是( )。 A.多感官参与 B.学习程度适当 C.复习方式的多样化 D.及时复习 2.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基本容为“六艺”,“六艺”包括( )。A.礼、乐B.射、御C.文、算D.书、数 3.属于我国普通教育学校教学任务的是( )。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D.提高学生在课外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 4.墨家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认为主要有三种途径( )。A.亲知B.熟知C.闻知D.说知E.见知 5.兼容班级上课与个别教学的优点,将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道尔顿制 B.兰贝制 C.特朗普制 D.文纳特卡制 6.教学相长这一提法( )。A.最早出现于《论语》B.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C.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D.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 7.在现代教育中,教育活动的重心由教师转向教材。(判断题) 8.一个班级里几十个学生集合在一起,有了班级组织,就标志着班集体的形成。(判断题) 9.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判断题) 10.具有场独立认知方式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常利用自己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判断题) 正确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2.【答案】ABD。 3.【答案】ABC。 4.【答案】ACD。中公专家解析:墨家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其中“说知”是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5.【答案】C。 6.【答案】C。中公专家解析: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教学相长出自《学记》。 7.【答案】×。中公专家解析; 在现代教育中,教育活动的重心由教师转向学生。8.【答案】×。 9.【答案】×。10.【答案】√。 2015教师招聘《教育学》班级管理单选题练习三 1、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答案:B 2、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是( )A、任课教师B、班主任C、教导处D、校长答案:B 3、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 ) A、运用教学技术手段精心设计各种不同教学活动 B、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级风气 C、帮助学生成为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工作自治的人 D、进行社会角色的学习答案:B 4、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进行小结与评价。这项工作是( )。 A、班主任工作总结 B、建立学生档案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操行评定答案:D 5、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 )为核心来建立管理机制。A、学校B、教师C、教育容D、学生答案:D 6、班级组织建构的首要原则是( ) A、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B、目标一致的原则 C、可接受性原则 D、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答案:A 7、班级建设设计以()最为重要。A、实现目标的途径B、实现目标的具体方法C、实现目标的工作程序D、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答案:D 8、班级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手段是()A、交往B、学习C、课堂D、课外活动答案:A 9、教学管理的核心是()A、教学思想管理B、常规管理C、教学质量管理D、教学管理中计算机的应用答案:C 10、我国当前班级管理的实践中,采用的最多的领导方式是( ) A、“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B、“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C、型的领导方式 D、型的领导方式答案:A 11、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 A、共同的奋斗目标 B、班主任的要求 C、班级部的矛盾斗争 D、共同的活动答案:A 12、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是( )

2012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小抄版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动物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2.就个体水平而言,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心理 过程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3.在心理学中,心理过程和心理活动一般是可以通用 的。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认知)过程、情绪 过程和意志活动三个方面。 4.人与人的心理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三 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称作个性心理特征。 5.1897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 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6.构造主义的奠基人是冯特。 7.1913年,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 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其研究路线可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表示。 8.精神分析学说是弗洛伊德创立的,还提出了由本 我、自我、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9.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 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0.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斯洛、罗杰斯等人创立。反对 心理学中的“第一势力”—行为主义的机械决定论 和“第二势力”—精神分析的生物还原论,因而被 称为“第三势力” 11.心理学的任务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2.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光绪年间由 房宗岳翻译的日本小原的《教育心理学》。廖世承 于1924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我国第一本 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 13.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 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14.心理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认知过程发展与社会性 发展两个方面。 15.认知发展学派以皮亚杰为代表。 16.人的一生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时期:胎儿期、婴 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青少年期是由 儿童成长为成人、由不成熟到成熟的时期。青少年 晚期(十七八岁至二十一二岁)相当于大学阶段, 是高校教师的工作对象。 17.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佩里对大学生的认知发展进行 了跟踪研究,将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划分为三个阶 段。第一阶段:二元论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 生以对与错两种形式来进行推理,对问题及事物的 看法是非此即彼的;第二阶段:相对性阶段,此阶 段的个体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接受 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解释,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第 三阶段,约定性阶段,在约定性阶段,个体不仅能 够进行逻辑思维,而且在分析事物时具有自己的立 场和观点,即能够确定“这对于我是正确的”18.气质说最先源于古希腊医生希波克里特的体液说, 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19.性格和气质不同,气质具有天赋性,没有好坏之分, 性格具有好坏之分。 20.歌德曼总结了青少年这一特定时期友谊关系的六 大发展功能。1、陪伴2、放松3、工具性支持4、 自我意向的支持5、社会比较6、亲密 21.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点是有明显差别的,但在现 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归入某一气质类型, 实际上除极少数人外,大多数人往往较多地具有某 一气质类型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其他类型的一些特 点,整体上属于中间型或混合型。 22.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 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23.大学生的性格差异,外倾型性格明显多于内倾型性 格。外倾型大学生感情表露于外,自由奔放、当机 立断、不拘小节、独立性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善于交际,但比较轻率。而内倾型的大学生以自我 为出发点,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缺乏实际行动, 顾虑多,易困感,适应环境困难,交际面窄。 24.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 25.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 角度,于1986年提出了人类智力三元理论。 26.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 27.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 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28.在我国,往往倾向于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 对学习风格进行划分。 29.社会心理角色是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 合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和态度模式。 30.教师角色的形成一般经历一下三个阶段:1、角色 认知阶段2、角色认同阶段3、角色信念阶段。 31.广泛的学习包括人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一般来 说,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 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32.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 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活动而积累经 验,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 化的过程。 33.学生得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 34.冯忠良教授把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1、知识的学 习,主要指知识的理解、巩固、应用2、技能的学 习,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3、行为规范 的学习。 35.加涅在1965年出版了《学习的条件》一书,根据 学习的情境、学习的水平,由简单到复杂把学习分 为八种类型。 36.认知策略,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内部组织起来的, 学习者用来指导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37.奥苏泊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 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 验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38.桑代克是联结理论的创始人,用猫学习解决疑难问 题是他的经典实验。“尝试错误说”,或简称“试误 说”。 39.斯金纳,以他的强化理论为依据,提倡程序教学。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受 四个子过程的影响,注意过程,调节着观察者对示 范者活动的探索和知觉;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 间的经验转换成符号概念,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形 象;再造过程是以内部形象为指导,把原有的行为 成份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动机过程则决定哪一种 经由观察学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 40.学习的认知理论产生于德国格式塔学派的顿悟说 (或完型说。) 41.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 式。奥苏泊尔提倡接受学习。 4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心理意义是指学习者必须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 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 43.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 44.根据迁移的性质,学习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 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地促进作用称 “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 用或抑制作用称“负迁移”。根据迁移的层次分类, 把学习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先前学习向 在难度上大体相似而又不同的后继学习发生的迁 移,称横向迁移,又称“水平迁移”。先前学习向 不同水平的后继学习(更高级的学习)发生的迁移, 称“纵向迁移”又称“累积学习”。根据迁移的先 后顺序分,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凡是先前学习对 后继学习的影响称“顺向迁移”,凡是后一种学习 对先前学习的影响称“逆向迁移”。 45.形式训练说是对迁移现象进行的最早、最系统的研 究,该学说的心理学基础是欧洲从古代到近代一直 比较流行的官能心理学。 46.概括化理论又称“经验类化说”,是由贾德提出的, 贾德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 验。 47.关系转换说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学习迁 移理论。 48.美国心理学家哈罗德经典实验为学习定势说提供 了实验证据。 49.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 力,它用以说明有机体为什么做出这样或那样行为 的原因。 50.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类,可以 将学习动机分为间接的学习动机和直接的学习动 机。根据动机作用的主次关系分类,可将学习动机 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51.美国心理学家索里认为,在人类的社会性动机中, 有交往性动机和威信性动机,交往性动机就是为了 获得教师、家长和朋友的喜欢,害怕被人冷淡、孤 单而学习的动机。威信性动机就是为了使别人赞 扬、尊敬自己而学习的动机,它被认为是比交往性 动机更高一级的社会性动机,是人们要求在社会上 取得一定地位的愿望的体现,这类动机是学习自觉 性和积极性的心理基础。 52.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了动机作用与学习效率 之间的关系:容易的任务,学习效率随着动机作用 的增强而提高,增加任务的难度,动机强度越大, 学习效率越低。 53.成就动机,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 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程度的一种内在推 动力量。 54.“成就动机”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 年代默里所提出的“成就需要”。 55.阿特金森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两种:一种是追 求成功的动机,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为;二是避免 失败的动机。 56.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把众多的原因按其特性 划分为三个维度: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维度。 57.1977年,班杜拉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个概 念。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 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58.现代认知心理学一般依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 作用,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 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 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 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 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 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 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59.心理学家普遍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是以命题和命 题网络的形式进行表征的。 60.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 61.奥苏泊尔提出三种有意义的学习机制:符号学习、 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符号学习又称代表性学习, 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概念学习实 质上就是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 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命题学习,是 指获得由几个概念构成的命题的复合意义,实际上 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 62.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例如学完“花”的概 念在学习新概念“百合花”属~~。上位学习又称“总 括学习”,例如学习有关面积面积的概念,先比较 桌面、操场的面积大小,最后概括出“面积就是平 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大小属~~。并列结合学习,例 如学习质量和能量、遗传和变异就属于并列结合学 习。 63.一般把概念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概念的名称、概 念的例证、概念的属性、概念的定义。 64.按照概念的抽象水平。把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 性概念。 65.变式是指改变非本质属性以保持本质属性的概念 例证的变化。 66.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评价和调整自身认知过程和结 果的一般方法,它主要包括三种:计划策略、监控 策略和调节策略。 67.桑代克的“尝试-错误模型”。苛勒的顿悟模型。 68.布朗斯福特与斯特恩把问题解决的过程概括为五 个步骤。 69.心理学上对创造性测量,最常用的是发散思维测 验,这类实验中最著名的是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发 散性能力测验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 70.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是奥斯本于1939 年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 的方法。 71.品德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 72.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道德行 为四种基本心理成份构成的。 73.皮亚杰通过成对故事的观察实验,把儿童的品德发 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柯尔伯格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 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提出品德发展具有固定顺序 的三种水平和六个阶段,并将六个阶段划分为三种 道德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 74.群体是人们按照某些相同的心理和社会原因,以特 定方式组织起来,共同活动且相互制约的共同体。 75.群体的种类: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76.社会助长作用是指许多人一起工作可以促进个人 活动效率的提高。相反许多人在一起工作时降低了 个人活动效率,就是社会制约作用。 77.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 转变原有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如人 云亦云,随波逐流。 78.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心理因素:认知上的偏差: 晕轮效应、刻板印象、角色固着、自我认识。 79.根据心理咨询的范围和内容,我们把心理咨询划分 为发展性心理咨询和调适性心理咨询两大类。 论述重点题一:论述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 义。 一、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 性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相关 知识,有助于加深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从而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 解:第一,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 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第二,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 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 第三,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 心理差异的理解。 二、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高等 教育心理学有助于1、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 心理2、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 教学的能力3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三、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学习 高等教育有助于1、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 增强其角色意识。2、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 强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高等教育学试题和答案解析

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10选7,每题1分) 1.教育者应当使受教育者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2.高等教育与普通中等教育相比其性质是(专业)教育。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4.教育方针以(培养目标)为主要的核心的内容。 5.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6.强调教学内容综合性的教育模式是(通才教育)。 7.高等学校中(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文件。 8.(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 9.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工作。 10.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途径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体验。 二、选择题(10选4,每题2分) 1.高等学校既培养学术型专业人才,又培养( C )。 A.红又专人才 B.理论人才 C.职业型人才 D.技术型人才2.高等教育与人类文化的关系是( D )。 A.人类文化制约高等教育 B.文化深刻影响高等教育 C.高等教育决定文化 D.互相包容的内在联系 3.高等教育的目的具有不可测性是指( B )。 A.高等教育培养目标

B.高等教育目的只是抽象概括的教育理想 C.高等教育社会活动目的 D.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目的 4.高等教育强调传授知识与( B )相统一。 A.政治思想教育 B.培养能力 C.素质提高 D.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5.学分制的主要缺点之一是( B )。 A.不利于学生发挥特长 B.容易造成教学秩序混乱 C.灵活性差 D.不利于教师发挥特长 6.中国高等学校实( C )。 A.通才教育 B.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融合 C.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 D.专才教育 7.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处于( A )阶段。 A.大众化发展 B.英才教育发展 C.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