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多糖的分子量及结构研究进展.

中药多糖的分子量及结构研究进展.
中药多糖的分子量及结构研究进展.

中药多糖的分子量及结构研究进展

[ 09-09-09 15:35:00 ] 作者:封聚强, 赵

骏编辑:studa20

【摘要】目前中药多糖药理作用研究比较活跃,而其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及化学结构确定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多糖特异性和构效关系以及药效机理的基础。该文归纳总结了多糖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及化学结构研究的方法。

【关键词】中药多糖; 分子量; 分子量分布; 化学结构; 生物活性

Abstract:The study on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polysacchari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is more active at present, but the

definition of molecular weight and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and chemical constitution has become the foundation of better study on specificity and structure-function relationship and drug action mechanism of polysaccharide. The methods of study on molecular weight and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and chemical constitutuion of polysaccharide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Polysaccharid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Molecular weight;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Chemical

constitution; Biological activity

多糖通常是由几百甚至几千个单糖组成的高分子均聚物或共聚物,其能被水解为多个单糖。多糖存在于植物和动物之中,在高等植物和藻类中,它们是细胞壁或细胞内部的组分;在细菌和真菌中,它们可能既是细胞组分,又是新陈代谢的产物。多糖分子量很大,其性质也大大不同于单糖和低聚糖。现代研究发现茯苓、黄芪、猪苓、枸杞、柴胡、人参、香菇、云芝、银耳、灵芝、冬虫夏草等中药其生物活性成分之一是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辐射、抗凝血、降血糖、降血脂等功效,而它们的生理活性与多糖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及化学结构有密切关系。

1 中药多糖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研究

中药多糖是生物大分子,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分子量的测定方法有绝对法、当量法和相对法。表示其分子量大小的方式有重均分子量(Mw),数均分子量(Mn),粘均分子量(Mη)和Z均分子量(Mz)。多糖大多数情况下Mn

< Mη< Mw< Mz 。多糖的分子量分布是指多糖中各种不同的分子量组分在总量中所占的各自的分量,一般用分子量分布指数α表示,即重均分子量与数均分子量的比值(α=Mw / Mn),α比值愈大,说明分子量分布愈宽,当α=1时,是分子量均一体系。对于生物大分子多糖来说,其分子链的长短可以是不同的,在衡量其分子量时,往往是一个平均数。重均分子量是按分子重量统计平均的分子量,测定方法有光散射法、超速离心沉降速度法以及凝胶渗透色谱

法等。数均分子量就是依据总体分子的的个数,求出分子量来的,数均分子量测定方法有端基分析法,气相渗透法,沸点升高冰点降低法,膜渗透压法,凝胶渗透色谱法等。中药多糖主要测数均分子量和重均分子量。目前常用体积排阻色谱法(包括凝胶渗透色谱法和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多糖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2005年版《中国药典》Ⅱ部中收载了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多糖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方法。

1.1 凝胶渗透色谱法(GPC)

凝胶渗透色谱法它是根据在凝胶柱上不同分子量的多糖与洗脱体积成一定关系的特性,先用各种已知分子量的多糖制成标准曲线,然后由样品的洗脱体积从曲线中求得分子量。用凝胶过滤法测分子量,每次缓冲液及流速均需一致,否则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凝胶柱多采用软质凝胶,常用的商品型号为交联葡聚糖sephadex,琼脂糖Sepharose,聚丙烯酰胺BIo-Gel P。A. E. A. Oliveira1等[1]用GPC法测定了刀豆属植物种子外皮多糖的重均分子量(Mw)为8 830。孔庆胜等[2]采用凝胶过滤法测定南瓜多糖分子量,SephadexG-200层析柱,硫酸-苯酚法检测,测得南瓜多糖的平均分子量为16 000。陈洪亮等[3]用葡聚糖凝胶过滤法测定芦荟多糖分子量,所用凝胶为SephadexG-150,硫酸-苯酚法跟踪检测,结果分子量为45 400。盖英萍等[4]将桑叶多糖粗提取物通过SephadexG-200柱层析,检测得到3种多糖组分,后经SephadexG-75柱层析测定3种多糖组分的相对分子量为41 977,21 220,6 697。

1.2 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

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它是根据在凝胶柱上不同分子量的多糖与洗脱保留时间(tR)成一定关系的特性,先用各种已知分子量的多糖制成标准曲线,然后由样品的保留时间(tR)从曲线中求得分子量。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多糖分子量多采用示差折光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是一种通用型检测器,在液相色谱检测中多应用于对紫外-可见光没有吸收的化合物分析,只要被检测的化合物的折光指数与液相溶剂体系有差别即可被检测。高效凝胶渗透色谱中主要使用的是刚性凝胶柱,包括高交联度(>40%)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微球,常用的商品型号为TSK-Gel、Progel-TSKH-Type柱等;多孔球形硅胶,常用的商品型号为T5K- SW柱等;羟基化聚醚多孔微球,常用的商品型号为TSK -PW等。戴敬[5]采用色谱柱为TSK-G4000PWXL(7.8 mm×30.0 cm),示差折光检测器,分析测定了13 批样品,得到四维灵芝液中多糖组分高效凝胶色谱图谱、多糖组

分平均分子量。郭辉[6]采用色谱OHPakSB-805HQ(8 mm×300 mm),示差折光器检测器,测得红毛五加多糖各组分的重均分子量。姜素琴[7]采用色谱柱为TSK-GELG3000PWxl,测定云芝多糖的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指数。韩凤兰[8]应用SUGAR KS-804色谱柱,示差折光器检测器,测定宁夏黄芪多糖重均分子量、数均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指数。张红旭[9]用凝胶色谱分析柱为Ohpak SB-805HQC(300 mm×8 mm), 示差折光器检测器,测定了香菇多

糖的平均分子量。2 中药多糖的化学结构研究

多糖与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一样也有明确的三维空间结构,可以用一、

二、三、四级结构来描述,其中二、三、四级结构属高级结构,多糖的一级结构是指多糖的单糖残基的组成、排列顺序、相邻单糖残基的连接方式、异头物的构型及糖链有无分支、分支的位置和长短等。多糖的二、三、四级结构是指多糖分子中主链的构象,侧链的空间排布,单糖残基空间相对定位等。由于单糖的种类比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多,连接的位点也多,故具有多分支结构的杂多糖结构的确定比蛋白质困难得多。多糖与蛋白质一样,其活性不但与立体结构有关,也存在活性中心,而且还与它所结合的蛋白质、色素、金属离子等有关。目前中药多糖化学结构测定方法很多,主要有酸完全水解、部分水解法,碱降解法、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法、甲基化反应、酶降解、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质谱、气质联用、X-射线衍射等。

2. 多糖一级结构测定常用光谱方法

2.1.1 红外光谱法(IR)和紫外光谱法(UV)

红外光谱在多糖结构分析上主要是识别糖的各种官能团并确定多糖中各种单糖的糖苷键及糖构型,以及不同糖的鉴别。刘宗林[10]经红外光谱分析推断西洋参的多糖是含有葡萄糖、半乳搪、木糖和阿拉伯糖的杂多糖。胡闻莉等[11]用红外光谱分析生脉散多糖纯品,结果表明其结构中存在α型糖苷键(即α-端基差向异构体)。紫外光谱在多糖结构分析上没有多大用处,但可利用在260,280 nm处有无吸收来判断多糖中是否有蛋白质,多肽及核酸,此外还可测定多糖的含量及糖醛酸含量。杨世平等[12]用紫外光谱法说明红枣多糖中蛋白质含量。

2.1.2 核磁共振光谱法(NMR)

核磁共振光谱主要解决多糖结构中糖苷键的构型和重复结构中单糖的数目。1H核磁共振波谱主要解决多糖结构中糖苷键的构型,13CNMR化学位移范围宽广,信号清晰,在多糖结构分析中可确认各种碳核以及分辨分子的构型和构象。13CNMR可用来确定多糖残基中取代位置和分枝点[13],而2D NMR对于多糖13CNMR谱全归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4]。白日霞等[15]利用C13核磁共振手段表征了mg级小皮伞多糖结构。李熙灿等[16]应用1H-NMR,

13CNMR对黑海参中的多糖成分进行了结构鉴定。核磁共振技术对多糖结构的测定非常重要,如果再与糖组分分析[17]等技术相结合,将更有助于多糖结构的确定。

2.1.3 质谱和气-质联

用质谱在多糖的结构研究中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包括电子轰击质谱、化学电离质谱、快原子轰击质谱、电喷雾质谱、串联质谱等[18]。其中化学电离质谱(CI)能提供可靠的分子量,糖碎片的性质,还原糖和非还原端糖的情况等,气-质联用可大大简化糖的结构分析工作。白日霞[19]应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甲基化多糖的测定方法及通过质谱解析对多糖的一级结构的推测原理进行了研究。张宏等[20]经气质联机(GC一MS)分析,初步确定了淫羊藿多糖结

构糖苷的键型,并推测出其可能的结构。Ulrike经气质联机(GC一MS)分析snow mold蘑菇多糖,确定其为β-(1→4)糖苷键葡聚糖[21]。

2.2 多糖高级结构测定常用方法

多糖高级结构分析中常应用射线衍射法(XRD)、毛细管电泳法(CE)、核磁共振法(NMR),旋光度(ORD)和圆二色谱(CD)、快原子轰击质谱(FAB一MS)、气质联用(GC一MS)、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检测手段。X-射线衍射法主要用来测定多糖的晶体结构,王书军等[22]应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三种贝母多糖的晶体结构类型为B-型。圆二色谱常用来研究多糖的构型和构象,张丽萍等[23]利用圆二色谱测定了金顶侧耳多糖及其化学修饰产物水溶液的构象。原子力显微镜可以在空气和液体中对多糖分子的单分子和聚集体成像,得到单分子的直径、长度等量化信息和分子聚集体形貌特征[24]。

中药多糖的生物活性不仅与一级结构有关,而且与其高级结构关系密切。杨典洱等[25]研究发现脱乙酰壳多糖抑制真菌生长的能力与其分子量和化学结构紧密相关,脱乙酞壳多糖分子量越小,分子中的自由氨基越多,抑制真菌的活性越大。X-衍射分析表明,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香菇多糖呈三股螺旋结构,当其失去三股螺旋构象,改变空间构型,其生物活性也随之消失[26]。研究表明中药多糖分子量、糖单元的组成、糖苷键的类型、主链的构型、支链的空间构型、取代基的种类及数量等与其生物活性密切相关。

伴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国内外关于中药多糖分子量、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尚有许多不足之处。目前中药多糖结构研究大多仅限于一级结构,高级结构研究往往欠缺,而多糖的生物活性更多与其高级结构有关;中药多糖药代动力学研究尚处初级阶段,相关研究较少。因此通过多糖一级结构的确立,并结合新的分析方法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推断多糖的高级结构,可为中药多糖药代动力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随着现代分析技术手段不断引入,一定会提高中药多糖药物研究整体水平。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 阅有关资料,对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本文就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结论:中药通过充分发挥其药物制剂的特点,改进制剂剂型及技术,从整体上提高了中药制药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中药新剂型;缓释制剂;研究进展 中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祖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生产应用的中药,为人类的健康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药在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方面显示出的独特优势和魅力,其所产生的特有疗效与作用,受到国内外医药学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本研究针对临床中药最常用制剂类型,并结合在中药剂型改进方面的一些经验,简述现代药剂学中的新剂型和新技术在中药新剂型开发中的应用,以期对中药新剂型的开发提供参考。、 1经皮给药制剂 1.1巴布剂:载药量大、透皮效果好、药量成分可控、透气性好、对皮肤无刺激。巴布剂广泛应用于内外科疾病,具有良好开发价值和市场应用前景。研究表明,一些活血化瘀和芳香开窍类中药,如当归、乳香、没药、丹参、红花、川芎、血竭、冰片等,都能提高皮肤细胞的通透性,刺激皮肤腺体开口增大,改善微循环及机体血流动力学朱鲲鹏等将辣椒碱和蟾酥制成复方辣椒碱巴布剂,以粘着力等指标考察优选了巴布剂的处方[1]。优选巴布剂的最优配比组成为胶粘剂:赋形剂:填充剂:软化剂:保湿剂=8:8:4:3:5。该制剂应用方便,刺激性较小。 1.2气雾剂:具有奏效快,使用方便等特点。外用可避免对创面的刺激性,吸入时则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用于心绞痛、哮喘等中、急症如复方丹参气雾剂对心绞痛速效作用显著,总有效率94.12%(片剂组仅8%),平均起效时(3.461±1.352)min。救心气雾剂经临床201例观察,治疗心绞痛总有效率达92%,大多数病例3min内起效5min内止痛,其药效止痛作用与硝酸甘油相似[2] 1.3微乳:能同时改变皮肤角质层脂性和极性,并促进药物渗透和吸收,有很强的促吸收。辣椒碱乳中辣椒碱的累积经皮渗透量远远高于辣椒碱乳膏和辣椒碱水凝胶。蛇床子素微乳中蛇床子素的稳态渗透为蛇床子饱和溶液的25.5倍,说明微乳对蛇床子有很强的促透能力。 2滴丸 滴丸是在中药丸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传统丸剂所没有的多种特点。与传统的片剂相比,滴丸具有表面积大、溶出速度快、胃肠刺激作用小、服用方便等优点,且对其主要成分的研究与质量控制已达分子水平。由于滴丸是骤冷条件下形成的固体分散体,药物以极小的晶粒存在,故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舌下含服经舌粘膜迅速吸收进入血循环,因而起效快。复方丹参滴丸中由

中药多糖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中药多糖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中药;多糖类;抗病毒;综述 多糖是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中的化学成分,也是众多中药发挥疗效的重要物质基础。多糖大多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抗糖尿病等共同的药理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很多中药的多糖成分具有明显的体内外抗病毒活性。进一步深入研究中药多糖的抗病毒作用及其机制具有重要价值。 1 抗呼吸道病毒 流感病毒是引起感冒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毒,研究表明,紫菜多糖具有抗甲1型流感病毒活性[1]。 黄芪多糖溶液100 g/L浓度滴鼻给药,对流感病毒引起的小白鼠肺炎实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00、100 g/L浓度组能抑制流感病毒增殖;200 g/L浓度组能延长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生存时间,有明显的抗流感作用;黄芪多糖200 g/L浓度组在体外有广谱抑制呼吸道病毒的作用;直接在鼻咽和口咽部给予抗病毒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感染靶位,给药剂量较口服途径小数十到数百倍,方便实用且有宣

通开窍、消除症状的作用。黄芪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机制可能为:膜稳定作用,增强抵抗能力;直接的抗病毒物质和(或)诱导干扰素、NK细胞活性,从而杀灭部分病毒,减轻对心肌细胞的损害[2]。 经人参多糖刺激后的动物NK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增高,说明人参多糖具有增强NK细胞杀伤活性的作用。经腹腔注射人参多糖后,小鼠腹腔液的抗融合活性有明显提高,对于呼吸道合胞病毒特有的细胞融合病变有抵抗、缓解作用。人参多糖通过诱生细胞毒因子,增加NK细胞的杀伤力及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融合病变而抵抗RSV对机体感染,并对减弱损伤起到积极作用[3]。 2 抗疱疹病毒 黄精多糖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试验表明对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 cell)的最大无毒浓度为16 mg/mL。在对Vero细胞无毒性浓度下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Stoker株)和2型(333株和Sav株)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Stoker株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95 mg/mL,最小有效浓度(MIC)为1.0 mg/mL;对333株的IC50为8.0 mg/mL,MIC 为8.0 mg/mL;对Sav株的IC50为7.72 mg/mL,MIC为4 mg/mL。MTT 染色的结果表明,黄精多糖能显著提高病毒感染的Vero细胞活力,对细胞有保护作用[4]。 3 抗柯萨奇病毒(CV) 大蒜多糖对腹腔注射感染CVB3的雄性BALB/c小鼠进行治疗,能提高小鼠存活率,减少心肌酶LDH、AST、CK、CK-MB的释放;可降低心肌

中药天然药物药理毒理研究综述的格式和要求

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 指导原则 ——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 目录

一、概述 二、撰写格式和内容 (一)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1.研发背景 2.主要药效学试验 3.一般药理学试验 4.急性毒性试验 5.长期毒性试验 6.过敏性、溶血性、局部刺激性和依赖性试验 7.致突变试验 8.生殖毒性试验 9.致癌试验 10.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 (二)分析与评价 1.有效性分析及评价 2.安全性分析及评价 3.药代动力学特征分析及评价 4.药理毒理综合分析及评价 5.药理毒理与其它专业间的相关性分析 三、参考文献 四、著者 一、概述 《中药、天然药物综述资料撰写的格式和内容的技术指导原则—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简称指导原则),是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相关

要求,结合我国中药、天然药物研发的实际情况而制订。 本指导原则旨在规范中药、天然药物药理毒理综述资料的格式和内容,引导和提高药品注册申请人对新药研发过程及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自我评价意识。 本指导原则根据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不同类别及药理毒理申报资料的要求,对申报临床的药理毒理综述资料统一进行规范。撰写时可按《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件一中申报项目的不同要求撰写相应的内容。 本指导原则主要内容包括主要研究结果的综述以及分析与评价两大部分。 二、撰写格式和内容 (一)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建议按以下内容进行全面、简要的描述,建议对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结果以列表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不宜对试验结果进行简单罗列,不必列出具体试验数据等。 1.研发背景 简要说明文献情况。如果有临床应用史,需描述有无不良反应报道及相关的研究进展情况。 简要说明前期是否进行过基础研究或筛选研究(主要指药效学筛选研究,如配伍或配比筛选等)。若有相关研究,简述主要研究结果。 简要说明是否有相关研究成果(奖项、论文、专利等)。 2.主要药效学试验 2.1.试验方法和结果总结

多糖结构总结

多糖结构总结

————————————————————————————————作者:————————————————————————————————日期: ?

1 红外分析(IR ) 从硒化壳聚糖[图1(b)]与壳聚糖[图1(a)]的数据和图形对比可以看出,亚硒酸根主要连接在C 2的氨基本上和C 6的羟基上,主要是由以下的光谱图形和光谱 数据变化得到证明:壳聚糖C 2的氨基硒化后,NH 的弯曲振动由1594.52c m-1变为1523.29cm -1,壳聚糖C2 位氨基上未脱干净的乙酰基的羰基振动峰为

1650.32cm -1,而硒化壳聚糖C 2位上未脱干净的乙酰基的羰基振动峰为163 2.88cm -1,可能是受到C 6位的羟基上亚硒酸基的影响;同样由于硒化壳聚糖C 2位氨基上和C 6位羟基上亚硒酸根的影响,壳聚糖C -O 伸缩振动峰由 1079.45cm -1变为1090.41c m-1。同时,在800.00c m-1处观察到亚硒酸酯的Se=O 双键的振动峰。上述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壳聚糖与亚硒酸可能是通过C6位上的酯化反应和C2位上氨基的静电作用完成的。(硒化壳聚糖的制备及其表征) 从羧甲基壳聚糖与硒化羧甲基壳聚糖的红外光谱图图3、图4的对比中可以看出, 亚硒酸根主要连接在C2位的羧甲基和C 6的羟基上。主要由以下光谱图形和光谱数据变化得到证明: 羧甲基壳聚糖1627cm -1处的-COOH 反对称吸收峰在硒化羧甲基壳聚糖中红移至1599cm -1, 这可能是羧甲基壳聚糖中的-CO OH 与亚硒酸钠发生反应, 从而使键力削弱。1119cm -1处的C-O 伸缩振动在硒化羧甲基壳聚糖中红移至1064cm -1, 说明C6上的羟基也参与了硒化反应。此 外, 在硒化羧甲基壳聚糖的红外光谱中观测到位于806.125cm -1的Se=O 双键振动峰。(硒化羧甲基壳聚糖的合成及表征) 2.X-射线衍射 X 射线衍射法是研究多糖的结晶构型的有效方法。多糖通常是不能结晶的,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它可以微晶态存在。所以进行衍射分析的样品必须通过外界的诱导使其中相当部分呈现微晶态。进行衍射的香菇多糖样品一般先制成碱性溶液,然后在水中透析,进一步处理制备。孙艳等将从香菇中分离而得的多糖经X2衍射分析,确定其立体结构为右手心三度螺旋,晶格为六角形, 晶格常数a

天然植物多糖的结构及活性研究进展

2007年第1期 3月出版 李尔春*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系,西安710062) 天然植物多糖的结构及活性研究进展 Rsearchprogressonnaturalplant polysaccharidestructureandbiologicalactivity *李尔春,男,1984年出生,陕西师范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 在读生。 收稿日期:2006-12-14 LiEr-chun* (Departmentoffoodengineering,Sh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摘要主要介绍了天然植物多糖的结构及生物活性功能,如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疲劳、降血糖、抗病毒、抗氧化等,展望了其发展前景。关键词 植物多糖 结构 生物活性 AbstactsThenaturalplantpolysaccharidestructureandthebiologicalactivityfunctionweremainlyintro-duced,liketheanti-tumor,theimmunoregulation,an-tifatigue,hypoglycemic,theanti-virus,antioxidationandsoon.Itsprospectsfordevelopmentwerealsoforecasted.keywordsPlantpolysaccharidesStructureBiolog-icalactivities 多糖是指由十个以上单糖通过苷键连接而成的聚合物,他们除了作为植物的贮藏养料和骨架成分外,有些植物体内的多糖类化合物还在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抗衰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多糖是重要的高分子化合物,但由于其单糖的组成种类和连接位置多,再加上端基碳的构型等问题,使得对多糖类化合物的研究难度加大,长时间以来未受到重视,发展比蛋白质和核酸晚。近年来由于多糖类化合物的特殊生理活性,使得对于糖复合物和多糖类化合物的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 1多糖的结构与测定方法 从自然界分离得到的多糖是非常复杂的大混合 物,包括生物大分子的混合、不同多糖(中性多糖、酸性多糖或杂多糖) 的混合、同种多糖大小分 子的混合,因此必须采取适合特点的方法分离分级纯化,否则结构不易确定。同一样品采用不同分级方法,常有不同结果。植物的不同部位,因功能不同,其中的多糖也是各色各样的,必须分开来研究。例如人参的根、茎、叶、果中的多糖,虽都含有中性杂多糖、酸性杂多糖组分,但其组成与结构却是不同的。 多糖与蛋白质一样也具有一、二、三、四级结构。多糖的一级结构是指糖基的组成,糖基排列顺序,相邻糖基的连接方式,异头碳构型以及糖链有无分支,分支的位置与长短等。多糖的二级结构是指多糖主链间以氢键为主要次级键而形成的有规则的构象。多糖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是指以二级结构为基础,由于糖单位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导致二级结构在有序的空间里产生的有规则的构象。多糖的结构测定包括纯度测定、分子量测定、单糖组成的鉴定、糖连接位置的测定、糖链连接顺序的测定、苷键构型及氧环的测定。 多糖一级结构的分析方法很多,主要分为三大 类, 即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和生物学方法。① 化学分析方法。主要有:水解法、高碘酸氧化、 Smith降解、甲基化反应等。②仪器分析法。与化 学分析法相比,仪器分析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操作方便等优点,是糖链分析不可缺少的手段。用于糖链结构分析的仪器方法主要有紫外光谱法、红外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法等。除了传统的分析技术,现代分析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以及仪器之间的联用,大大推动了糖链结构的研究工作。③生物学分析法。主要包括:酶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 食品工程FOODENGINEERING 44

注射剂研究进展

注射剂研究进展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班级:制药1101 主讲人: 金紫菱 小组成员:李彤、李想、 李曼荣、金紫菱、 姜兴昊、李盼盼

前言: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医学工具的发展,而注射剂在医学工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历史的长河中,注射剂不断更新发展,为人类的生活提供很多的便利,在未来的发展中,注射剂将逐步迈向成熟,走向完美。 摘要:注射剂俗称针剂,是指专供注入机体内的一种制剂。其中包括灭菌或无菌溶液、乳浊液、混悬液及临用前配成液体的无菌粉末等类型。注射剂由药物、溶剂、附加剂及特制的容器所组成,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之一。 关键词:注射剂发展史针剂 注射剂是指药物与适宜的溶剂或分散介质制成的供注入人体内的溶液、乳状液或混悬液及供临用前配制或稀释成溶液或混悬液的粉末或浓溶液的无菌制剂。它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最重要的剂型之一,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临床给药剂型,在危重病人抢救时尤为重要。 注射剂可以皮内注射,即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一般注射部位在前臂。也可以皮下注射,注射于真皮与肌肉之间的松软组织内,注射部位多在上臂外侧。另外还有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脊椎腔注射、动脉内注射等给药方式供临床应用。 由于注射剂疗效确切、剂量准确、定位准、起效快等优点,关于它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近年来,在注射剂的新型释药系统方

面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型长效和靶向注射剂,如:脂质体注射剂、长效生物降解型微球注射剂、纳米粒注射剂。新型注射剂除具有传统注射剂的优点外,还采用了现代释药技术,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目前代表着现代技术的国内外已上市的注射剂有: 1.脂质体注射剂脂质体是一种由排列有序的脂质双分子层组成的多层微囊,具有类似生物膜双分子层的近晶型液晶结构。根据其结构可分为单室脂质体、多室脂质体和多囊脂质体。脂质体是类脂双分子薄膜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类似细胞膜结构的超微球体,制备使用的主要材料——磷脂质及辅料,均是生物可降解的物质。由于脂质体药物可改变体内药物动力学特性,与细胞亲和力强,缓释长效,安全无毒,具有免疫佐剂作用和促吸收效果。因此,脂质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成为当今药剂学研究的热点。肽类药物脂质体已有较多的研究,在体内显示出良好的药物效应,如干扰素作为细胞因子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但它的血浆半衰期极短,且副作用大,应用脂质体包埋干扰素能显著改善其体内药代动力学,提供靶向定位给药,从而增加了干扰素的应用范围;另外,脂质体用于其它生物大分子药物如基因治疗药物也显示了巨大的优势。脂质体的注射给药途径主要有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另外还可以在肺内、心脏或关节腔等部位注射。脂质体的类生物膜结构使得其在注射给药治疗许多疾病时具有明显的特征:1.脂质体本身对人体毒性小,且无免疫抑制作用;2.药物被包封于脂质体

中药多糖的研究

中药多糖的免疫及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关键词]中草药;多糖类;免疫活性;抗肿瘤作用;药理学多糖是由单糖连接而成的多聚物,人们对多糖的初始研究可追溯到1936年Shear对多糖抗肿瘤活性的发现。至50年代,陆续发现一些真菌多糖和高等植物多糖具有明显的抑瘤活性。7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发现多糖及糖复合物参与和介导了细胞各种生命现象的调节,特别是免疫功能的调节。多糖尤其是中药多糖因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及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而且几乎没有毒性,愈来愈引起国内外药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化学家们的兴趣,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1 中药多糖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1.1 激活巨噬细胞 关于多糖激活巨噬细胞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已证明香菇多糖能激活巨噬细胞,能选择性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活性,并增加其绝对数量[1];黄芪多糖不仅可以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数量,而且可完全对抗泼尼松龙(25mg /kg)对吞噬功能的抑制作用;当归多糖可显著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同时可拮抗环磷酰胺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抑制作用;淫羊藿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及巨噬细胞活性有明显增强效用,这种效用随剂量的降低而降低。李明春等[2~5]就灵芝多糖(GLB7)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信号转录过程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证实灵芝多糖能增强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引起小鼠巨噬细胞[Ca2+]i和[p H]i升高,增加巨噬细胞内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基甘油(DAG)以及cAMP和

cGMP的生成,在转录水平促进小鼠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并影响其蛋白激酶活性.此外,从人参、柴胡、黄芪、银耳等植物中分离提取的多糖能显著增强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从麦冬、板蓝根、毛木耳、淫羊藿等植物中得到的多糖能提高小鼠静脉注射炭粒廓清速度,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 1.2 激活T细胞和B细胞 大多数多糖体内或体外均能促进脾细胞或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的转化.赵武述等[6]对21种中药多糖做了体外对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证实多糖对淋巴细胞有直接促有丝分裂作用 .但关于多糖对T细胞还是B细胞起作用,尚存争议。枸杞多糖、女贞子多糖、淫羊藿多糖、黄芪多糖是以增强T细胞功能为主的T细胞免疫佐剂,具有类似胸腺素样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用部位在胸腺。从菊科和蔷薇科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多糖Tagetan和Plaustran,可提高T细胞的细胞毒性,并呈剂量依赖关系。膜荚黄芪多糖可使癌症病人的免疫系统和T细胞功能恢复正常水平.香菇多糖是一个典型的T细胞增强剂,它在体内外均能促进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的产生,并提高CTL的杀伤活性。而邓鸿业[7]认为猪苓多糖是一种非T 细胞的促有丝分裂素,能促进正常小鼠脾脏细胞及裸鼠细胞增殖,但不能促进正常小鼠胸腺细胞的增殖。当归多糖可激活B细胞使之分化成抗体生成细胞。灵芝多糖可明显增强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反应(MLR),增加总的细胞回收量,明显增强CTL功能。由此可见,多糖作用于免疫细胞的类型及作用部位等问题认识未统一,而有关多糖通过何种机制激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摘要】多糖又称多聚糖,是由单糖缩合成的多聚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是一类重要的活性物质。从20世纪50年代对真菌多糖抗癌效果的发现以来,人们开始了对多糖的化学、物理、生物学系列的研究。目前已有报道的天然多糖化合物约有300多种,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组织中。近年来,由于植物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衰老、降血糖等多种生物活性、毒副作用小和不易造成残留等优点[1-2],对植物多糖的研究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孕育着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开发利用植物多糖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目前,对植物多糖的研究多集中在药理作用等方面,而对植物多糖进一步的分离纯化、结构测定、结构和功能关系及在食品、农业、工业方面的开发应用等研究工作较少。笔者参阅了部分资料,对植物多糖的结构、提取方法、药理作用及在保健品、食品、农业等领域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旨在为今后中国植物多糖的综合利用和开发奠定技术和理论基础。 【关键词】多糖;功能;提取纯化 1 植物多糖的组成和结构 多糖是由超过10个以上、通常由几百甚至几千个单糖分子聚合而成的一类化合物。由醛糖或酮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糖苷键分为α型和β型2种。植物多糖的糖链结合以β-1,3或β-1,6键为主,有的多糖还带有分支,带有分支链的多糖具有抗肿瘤活性。而α型连接的多糖生理活性较弱。但有研究表明[3],α型连接的多糖也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多糖与蛋白质一样具有一、二、三、四级结构。一级结构是指糖基的组成,糖基排列顺序,相邻糖基的连接方式,异头碳构型以及糖链有无分支,分支的位置与长短等。二级结构是指多糖主链间以氢键为主要次级键而形成的有规则的构象。三级和四级结构是指以二级结构为基础,由于糖单位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导致二级结构在有序的空间里产生的有规则的构象。研究表明,同是β-1,3连接的多糖即使其一级结构完全相同,但由于二级和三级结构不同,其生理活性差异也很大[4-5]。因此,多糖的活性与其高级结构密切相关。 2 多糖提取纯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2.1植物多糖的提取方法 2.1.1水煎煮法 水煎煮法是多糖提取的传统方法,是用水作为溶剂煎煮提取多糖。因为多糖在冷水中溶解度较低,一般要在70-90热水中回流提取2~3h,将提取液真空浓缩后加入乙醇将多糖析出。目前多数国内文献采用水煎煮法提取多糖,如盛家荣等[6]采用此法从板蓝根中提取多糖,李志洲等[7]采用该法提取大枣多糖。该法

发现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基金(2002AA2Z342D 和2004A A2Z3774) 综 述 发现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 王全军,吴纯启,廖明阳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国家北京药物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北京100850) [摘要] 发现毒理学又称为开发前毒理学(Predevelopmental Toxicology),是指在创新药物的研发早期,对所合成的系列新化合物实体(New Chemical Entities,NCEs)进行毒性筛选,以发现和淘汰因毒性问题而不适于继续研发的化合物,指导合成更安全的同类化合物。发现毒理学的研究既可加快药物研发进程,提高研发成功率,又减少资源消耗。笔者就发现毒理学研究的定义、必要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我国当前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述。 [关键词] 发现毒理学;新化合物实体(NCEs);毒性筛选 [中图分类号]R994 1;R965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734(2005)08-0958-04 Progresses of discovery toxicology research W ANG Quan jun,W U Chun qi,LI AO Ming yang (Institute o f Pharmacology and To xicology ,Academ y o 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National Beijing Center f o r Drug Sa fety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Beijing 100850,China )[Abstract ] Discovery toxicology,also named predevelopmental toxicology,is to screen toxicities of new che mical entities (NCEs)in the discovery phase of ne w drug research,to discover and eliminate the compounds that are unsuitabl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due to their toxicity as early as possible,and to optimize the next more safe compounds.Discovery toxicology research can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drug research.This article will present the concept of discovery toxicology,the essentiality of discovery toxicology research.The content,methods and current status of discovery toxicology in China are described too. [Key words ] discovery toxicology;new chemical entities(NCEs);toxicity screening 药物研发成功与否部分取决于在研发早期严格淘汰不适合进一步研发的化合物。在药物临床前阶段,毒性问题是研发失败的主要原因。在研发早期尽早发现候选化合物的潜在毒性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多年来,新药研发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生命科学技术的研究进展。在新药设计方面,化学家参考药物作用靶、内源性配体和底物的化学结构特征,应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手段发现选择性作用于靶位的新药;在新药活性筛选方面,现代药物组合化学与体外高通量筛选的成功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先导化合物的发现速度;在新药的药动学(ADME)研究方面,多种基于药物代谢酶或转运体的药动学筛选模型已开始应用于新药开发研究。这些新技术的成功运用大 大加快了药物研发早期的药物发现、药物合成、药效筛选的进程,从而产生大量的候选化合物。传统药物毒理学研究在时间、经费、样品消耗量和动物数等方面都花费巨大,在药物毒作用机制研究方面难以阐明一些临床使用药物的毒性机制和理想的应急解毒措施,因此传统药物毒理学无法满足因新的生物技术而产生的海量候选化合物的毒性筛选研究,成为限制整个药物研发的瓶颈。而发现毒理学(Discovery Toxicology)的研究将打破这个瓶颈,既可加快药物研发进程,提高研发成功率,又减少资源消耗。笔者就发现毒理学研究的含义、必要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我国当前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要综述。1 定义、产生背景和产生的必要性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毒理学的发展将 958

中药毒理学新论_二_彭成

中药毒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中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引起毒性反应。中药使用后,是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出现毒性反应,以及毒性的大小,主要与药物的毒性、机体的状态和临床是否合理应用有关[2]。本文在中药毒性分级、中药毒性类型、中药毒性安全性评价论述的基础上[1],对中药毒性的影响因素和临床合理应用进行了深入论述,以期阐明中药毒理学的思维原理。 1 药物因素 药物因素是影响中药毒性的首要因素,药物因素的核心是药物的质量。中药的质量主要与中药的品种、产地、炮制、制剂等相关,对中药毒性和毒作用产生直接的影响。 1.1 品种 中药来源广泛、品种繁多、成分复杂,同一药名,基源不同,物质基础有别,药物的毒性差异明显。如:白附子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下品,谓其“生蜀郡,三月采”。 一般认为白附子是天南星科(Araceae)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 .的干燥块茎,商品名“禹白附”;也有认为白附子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m (Lév1.) Ralp .的干燥块根,商品习称“关白附”。而关白附含有乌头类双酯性生物碱,毒性很大。再如:木通原名通草,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药性论》始称之为木通。《本草图经》所载通草,包括木通、三叶木通或其变种白木通,《本草品汇精要》以木通为正名,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提出山木通、小木通、大木通等,为毛茛科木通。马兜铃科关木通历代本草未见其描述,是近代的新兴品种。1963年版《中国药典》同时收录了木通科木通属五叶木通、毛茛科铁线莲属川木通和马兜铃科马兜铃属关木通,但以后各版药典则将木通科木通属五叶木通删去,仅收录了川木通和关木通。关木通含马兜铃酸和马兜铃内酰胺,肾脏毒性明显,2005年版、2010年版《中国药典》不再收录。 1.2 产地 早在《诗经》中就有“山有枢,隰有榆”的记载,《神农本草经》强调“道地”(产地)的重要性,《神农本草经集注》指出60多种中药材何地、何种土壤生长者良,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有“药出州土”篇,首次把519种药物按产地分十三道集中论述,强调道地产区与中药质量、药性、效用的直接关系。现代研究也证明,同一种中药材,由于产地不同,质量有差异、毒性有区别。如:吴茱萸为芸香科(Rutaceae )植物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石虎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var.of ? cinalis (Dode) Huang. 或疏毛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var.bodinieri (Dode) Huang.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有 ?名家论坛? 彭 成中药毒理学新论(二) 【专家介绍】彭成,男,博士,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药学学科带头人,中 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先后负责国家“973”、国家支撑计 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230多篇,SCI 收录50余篇,总编著作2套29部, 主编学术专著9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负责人),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负责人)、 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负责人)。提出中医药动物实验的技术,创制病证模型,建立《中医药 动物实验方法学》;以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提出中药“品质性效用”多维评价方法,组建“西南道地药 材协同创新中心”,系统研究和开发道地药材,主编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中华道地药材》。在国家 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十二五”支撑计划的资助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中 国医药出版社的支持下,建立了有毒中药“毒性物质基础—毒作用机制—控毒方法体系”的安全性评价 模式,主编了新世纪创新教材《中药毒理学》;作为学科带头人,正在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毒理学” 重点学科。 [基金项目]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2010BAE00406;国家973计划2012CB723502 [作者单位]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中药材标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药资源系统研究与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四川 成都 611137

多糖结构总结

多糖结构总结.

IR红外分析()1 的数据和图形对比可以看出,亚硒酸根[图1(a)]从硒化壳聚糖[图1(b)]与壳聚糖主要是由以下的光谱图形和光谱数据C的羟基上,主要连接在C的氨基本上和62-1变为C的氨基硒化后,NH的弯曲振动由1594.52cm变化得到证明:壳聚糖2-1为基的酰的干未基位C聚1523.29cm,壳糖氨上脱净乙基羰振动峰2

-1,而硒化壳聚糖C位上未脱干净的乙酰基1650.32cm的羰基振动峰为2-1,可能是受到C位的羟基上亚硒酸基的影响;同样由于硒化壳聚糖1632.88cm6C位氨基上和C位羟基上亚硒酸根的影响,壳聚糖C-O伸缩振动峰由62-1-1-1处观察到亚硒酸酯的800.00cm1090.41cmSe=O1079.45cm。同时,在变为双键的振动峰。上述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壳聚糖与亚硒酸可能是通过C位上的6酯化反应和C位上氨基的静电作用完成的。(硒化壳聚糖的制备及其表征) 2 的对比中可以图4、从羧甲基壳聚糖与硒化羧甲基壳聚糖的红外光谱图图3主要由以下光谱图形C的羟基上。看出, 亚硒酸根主要连接在C位的羧甲基和62-1反对称吸收峰在羧甲基壳聚糖: 1627cm-COOH处的和光谱数据变化得到证明-1

与亚1599cm-COOH, 这可能是羧甲基壳聚糖中的硒化羧甲基壳聚糖中红移至-1伸缩振动在硒化羧甲基壳处的C-O1119cm硒酸钠发生反应, 从而使键力削弱。-1在硒化羧上的羟基也参与了硒化反应。此外, 聚糖中红移至1064cm, 说明 C6-1(硒化羧806.125cm甲基壳聚糖的红外光谱中观测到位于双键振动峰。的Se=O 甲基壳聚糖的合成及表征) 2.X-射线衍射,X射线衍射法是研究多糖的 结晶构型的有效方法。多糖通常是不能结晶的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它可以微晶态存在。所以进行衍射分析的样品必须通过外界的诱导使其中相当部分呈现微晶态。进行衍射的香菇多糖样品一般先制成碱进一步处理制备。孙艳等将从香菇中分离 而得的多糖经,性溶液,然后在水中透析a=b=1. 晶格为六角形确定其立体结构为右手心三度螺旋衍射分析X2,,, 晶格常数 5nm, c =0. 6nm。ZhangP等经X-衍射分析表明:天然香菇多糖具β三股绳 状螺旋型立体结构,但加入尿素或二甲亚砜后立体构型改变,转变为单绳螺旋结 构。(香菇多糖结构分析和构效关系研究进展) 3.拉曼光谱法 拉曼光谱在检测多糖分子的振动相同原子的非极性键和异头物方面效果较好。它侧重于探测多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如平铺折叠或螺旋状等。研究 -1-1926cm954和有很强的拉曼吸收,此外在-D 表明,α螺旋直链淀粉在 865cm-1内对多糖的类500-1500cm有C-O-C 糖苷键的伸缩振动吸收,拉曼 光谱在处 型和糖苷的连接方式的检测灵敏,比红外光谱表现出了更高的分辨率,许多复杂-1区域内。的拉曼吸收谱带都在低于600cm 2.1 Seleno-LP的拉曼光谱 -1-1附近的吸收峰亚硒酸酯中和Seleno-LP的激光拉曼光谱在 911cm699cmSe=O和Se-OH的伸缩振动,而LP在这两处均没有吸收峰。这证实了seleno-LP中存在Se=O键。(兰州百合多糖硒酸酯的合成及表征)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11食品科学余勇 11720525 摘要:植物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的方法及其主要生物活性,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植物多糖提取分离生物活性 多糖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由许多相同或不同的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在一起的多聚化合物,是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运转的基本物质之一。根据单糖的组成可分为同多糖和杂多糖。同多糖指由相同单糖构成的多糖,如淀粉、纤维素等;杂多糖由不同的单糖组成,结构上还可能与蛋白质或者核酸等结合形成结合型多糖。植物多糖是多糖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多糖在早期的天然产物化学研究中,因活性不明显,常作为无效成分弃去。由于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自2O世纪8O年代来,人们对植物多糖的生物活性有了新的认识。科学实验研究显示,植物多糖具有许多生物活性功能,包括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辐射、抗菌、抗病毒、保护肝脏等,且对机体毒副作用小。因此,对植物多糖的研究开发已成为医药保健品行业热门领域。如香菇多糖、灵芝多糖、云芝多糖已在国内临床上广泛应用。而其他一些植物多糖正在深入研究,如桑黄多糖、猪苓多糖、人参多糖、枸杞多糖等。 1 植物多糖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1.1 植物多糖的提取 多糖是极性大分子,所以从植物中提取多糖,一般采用不同温度的水稀碱或稀盐溶液提取。由于水提时间长且效率低,酸碱提易破坏多糖的立体结构及活性。因此,发展高效,维持多糖结构和生物活性的方法至关重要。涂国云等采用酶法提取多糖,即采用复合酶一热水浸提相结合的方法,复合酶多采用一定的果胶酶、纤维素酶及中性蛋白酶,此法具有条件温和、杂质易除和提高效率等优点。同一原料,分别用水、酸、碱、盐或酶法提取,所得多糖往往是不同的。 1.2 植物多糖的分离纯化 利用不同多糖分子大小和溶解度不同而分离。常用季铵盐沉淀法和有机溶剂沉淀法。如安络小皮伞粗多糖的纯化方法,在多糖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乙醇溶液。得到多个多糖;还可用葡聚凝胶(Sephadex)琼脂糖凝胶(Sepharose)以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和缓冲溶液作为脱色剂,采用凝胶柱层析法使不同大小的多糖分子得到分离纯化,但该方法不适宜粘多糖分离。

系统毒理学及其研究进展

系统毒理学及其研究进展 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系统毒理学的原理、诞生背景、研究策略、研究基础及其主要应用。同时,通过介绍系统毒理学的研究实例来阐述其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希望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中汲取足够营养并结合传统毒理学的研究成果发展壮大自己。 【Abstract】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related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paper summarizes the principle and research strategy,research background,basis and main application of system toxicology. At the same time,to explain its current status a case study of the system is introduced. And we hope to draw sufficient toxicological nutrition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development itself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toxicology . 标签:背景;技术;应用;进展 1 系统毒理学及其诞生背景 系统毒理学是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代表着后基因组时代毒理学发展的新方向。所谓系统毒理学是指通过了解机体暴露后在不同剂量、不同时点的基因表达谱、蛋白质谱和代谢物谱的改变以及传统毒理学的研究参数,借助生物信息学和计算毒理学技术對其进行整合,从而系统地研究外源性化学物和环境应激等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1]。 近年来,生命科学在新理论和新技术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系列“组学”(omics)应运而生,如基因组学(genomics)、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细胞组学(cellomics或cytomics),等新学科不断涌现,使人们对基因和基因组的认识,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和认识生命、健康的手段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另外,传统的毒理学研究依然存在许多不足,相对于飞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越来越多的外源性物质,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急待革新。 系统毒理学的发展,既有系统生物学发展的外在刺激,又有传统毒理学在发展中克服自身不足的内在需求。 2 生物学基础 2.1 基因组学 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的结构、功能及表达产物的学科。基因组的产物不仅是蛋白质,还有许多复杂功能的RNA。将基因组学的方法与技术应用于毒理学研究领域,称之为毒物基因组学(toxicogenomics)。毒物基因组学的基本方法是通过观察生物在接触毒物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筛选毒性相关基因、揭示毒作用

中药多糖的分子量及结构研究进展

中药多糖的分子量及结构研究进展 [09-09-09 15:35:00 ] 编辑:studa20 sm 【摘要】 目前中药多糖药理作用研究比较活跃,而其分子量和分 子量分布及化学结构确定成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多糖特异性和构效关系以及药效 机理的基础。该文归纳总结了多糖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及化学结构研究的方 法。 【关键词】 中药多糖;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化学结构;生物活性 Abstract:The study on p harmacological acti on of po lysaccharide of traditi onal Chin ese drug is more active at p rese nt, but the defi niti on of molecular weight and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 on and chemical con stitutio n has become the foun dati on of better study on sp ecificity and structure-fu nction relati onship and drug action mecha nism of po lysaccharide. The methods of study on molecular weight and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 n and chemical con stitutui on of po lysaccharide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Po lysaccharide of traditi onal Chin ese drug; weight;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 on; Chemical con stituti on; Biological activity 多糖通常是由几百甚至几千个单糖组成的高分子均聚物或共聚物,其能被 水解为多个单糖。多糖存在于植物和动物之中,在高等植物和藻类中,它们是 细胞壁或细胞内部的组分;在细菌和真菌中,它们可能既是细胞组分,又是新 陈代谢的产物。多糖分子量很大,其性质也大大不同于单糖和低聚糖。现代研 究发现茯苓、黄芪、猪苓、枸杞、柴胡、人参、香菇、云芝、银耳、灵芝、冬 虫夏草等中药其生物活性成分之一是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辐射、抗凝血、 降血糖、降血脂等功效,而它们的生理活性与多糖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及化学 结构有密切关系。 1 中药多糖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研究 中药多糖是生物大分子,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分子量的测定方法有绝对 法、当量法和相对法。表示其分子量大小的方式有重均分子量( MW ,数均分 子量(Mr ),粘均分子量(M 耳)和Z 均分子量(MZ 。多糖大多数情况下Mn < M n V Mw < Mz 。多糖的分子量分布是指多糖中各种不同的分子量组分在总 量中所占的各自的分量,一般用分子量分布指数 a 表示,即重均分子量与数均 分子量的比值(a =Mw / Mn ) , a 比值愈大,说明分子量分布愈宽,当 a = 1 时,是分子量均一体系。对于生物大分子多糖来说,其分子链的长短可以是不 同的,在衡量其分子量时,往往是一个平均数。重均分子量是按分子重量统计 平均的分子量,测定方法有光散射法、超速离心沉降速度法以及凝胶渗透色谱 法等。数均分子量就是依据总体分子的的个数,求出分子量来的,数均分子量 测定方法有端基分析法,气相渗透法,沸点升高冰点降低法,膜渗透压法,凝 胶渗透色谱法等。中药多糖主要测数均分子量和重均分子量。目前常用体积排 阻色谱法(包括凝胶渗透色谱法和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多糖分子量和分 子量分布。2005年版《中国药典》n 部中收载了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多 糖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方法。 作者:封聚强,赵 Molecula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