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直播节目的传播学意义

电视直播节目的传播学意义
电视直播节目的传播学意义

[摘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节目样式在传播的同步性与精确性上可以与电视直播节目相比美。电视直播节目最大程度地打破了自然固有的时空序列。它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高度符号化的模拟。因而无论是在技术上和传播理论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电视直播节目的本质是信息的传播,因而如何通过通过信息传播中信息量对于直播节目进行更加准确的定位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于信息量和信息熵对电视直播节目中各要素的作用作以探求,以此对电视直播节目与其它相关节目的实践作出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电视直播;信息量;熵;优势

人类传播史上三次革命性的飞跃都来自于媒介工具的更新,语言符号赋予了声音以意义,使人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文字和印刷媒介使我们摆脱了愚昧和无知;电子媒介的发展使人们步入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现代社会。如果说语言产生部落,文字建立了国家,那么以电视和网络为代表的电子媒介将人们引领进了地球村的时代。电视直播节目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电视手段对于传播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这里,我们试图通过对电视直播节目在传播领域的探讨,加深我们对于媒介在传播过程中的认识。

电视直播节目在传播史上的意义和地位

在人类传播史上有过三次大的飞跃。第一次是语言的产生,这一发明,使人类终于在摆脱自然属性上迈出了一大步。在动物的世界里,低级的动物利用气味,舞蹈动作,和鸣叫等向客体与同类发出诸如求爱、危险、食物等信号。但这些都不能称之为语言。因为它们都不具有系统的完整性。只有人类第一个掌握了一种完整的符号系统。

那么这个符号系统的本质是什么呢?它不过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符号化的开始。人们把不同的外部世界加以符号化,并把这个系统作为公用的,相互之间沟通的工具。于是它架起了两个桥梁: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另一个是人与外部世界的桥梁。人通过了语言这个桥梁把外部世界符号化之后,可以对它进行抽象化的认识和思考。或者说,人把外部的客观世界放进了自己的语言之中,再通过它进行认识、抽象化的思考,同时通过它对自己的同类进行传播。语言的产生大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效率。同时也缩短了时间和空间的自然量度。人们可以把自然世界的一幕幕图景和抽象化了的概念压缩成为一个个的语音符号,进行传播和记忆。它打破了原有的真实的时空原则,使人类的思维可以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为传播提供了可能性。

在此之后,声音的不可留存使得人类开始意识到它的局限。人们试图把这些声音永久保留下来,于是进行了一次次的尝试,在无数次失败之后,终于找到了文字这一新的符号作为传播方式。它提供了更多的人参与到共同的劳动和生活中的可能。同时,它使传播的精确程度大大地提高,传播中的损耗和失误明显地减少了。“文字能保存大事或协议供以后使用,这样,人有较多的时间处理现有信息和为未来制订计划。这也必定大大加速了人在想要改变生活方式时就予以改变的能力。”

到了近代,我们又发现了利用电子手段进行信息传播的可能。首先,进行语言传播的电报和电话、广播出现了,随后,同时可以进行图像传播的电视、传真、因特网也迅速成为传播中的主力军。这些传播手段尽管在方式上有着巨大的差异性。但本质上来说,都在两个方向上完成了突破。一是在提高传播效率上,即在缩短传播的时空界限上,二是在传播的准确

度上,即减少了传播中的失真,使得传播更加精确。

那么,我们发现这三次的传播革命中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一是在传播中,不断地打破着自然时空界限的束缚,使传播向效率更高,更加方便和快捷发展。在只有语言传播的时候,人们可以把时间和空间变成语言上的一个个语音符号,但这种符号本身,(或者说媒介)是没有办法过久的保留的。有了文字之后,我们可以超越空间地传播――寄给几千里以外的朋友一封信,告诉我现在很想他。也可以写下一些记录性的文字,等着几千年后的人们再来开启。二是在传播的发展史中,精确传播一直是人们对于传播所追求的一个目标。在没有语言传播的时代里,那些传播是很不准确的。当人类有了语言之后,由于符号的相对精确性,我们大体上可以从那些属于共同的语言和属于个人的言语中得出一些相对准确的含义。文字在这方面就更加有用。没有文字的民族的历史常常是不准确的,因为那些只是记录于口头世代相传的史诗中的东西常常不自觉地被再传播者所加工。所以我们至今也弄不清楚一些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在三百年前都做了些什么。但我们却可以清楚地知道二千年之前中国的皇帝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情。在电子媒介发挥了主要作用的现在,我们所要传播的信息就更少出现偏差了。当人们在电视上看到了月球表面的火山口和荒凉之后,再没有人想象那里可能有什么生物的存在了。因为电视画面在表达的精确性方面要比原有的媒介高得多。“电视的兴起,在人类文化史上也是一次革命,它以强大的传播威力,高度的逼真性和即时性等方面,形成电视时代的一种文化氛围。”

电视直播是伴随着电视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传播方式。它是电视的最基本传播方式之一。即通过电波或者电缆以每秒近三十万公里的速度向受众传递现场的信息。这种传播方式的核心有两个,一是这每秒三十万公里的速度比起其它的任何现有传播速度都要快得多,甚至于比我们的思维速度还要快。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一种同步传播的手段。二是它不仅传播语言信息,同时还传播图像信息。这两种信息加在一起,可以清晰地传播一个事件。比如说一条新闻,一场球赛,一次正在进行中的电视采访。这在传播的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因为它首先在打破时空界限上达到了极致。它以近光速的时间内向受众发出了信息。这个时间是不可能被突破的。在空间上,它以二维的方式向受众传播了三维的事件。同时也达到了空间上的极致。“作为时空的消灭者,即时传播是广播电视媒介的极大优势。” 二是在精确程度上同样难以超越。因为同期的声音和图像是我们生活中的真实写照。

我们至少在现阶段可以认为,电视直播节目在最大程度上打破了人类传播原有的时间和空间界限,而时间和空间上的突破本身就是传播中人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和动力。因此,在这一点上来说,它具有人类传播史里程碑的意义。同时,它也是传播中物理效率最高,精确性最高的一种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手段具有人类传播史上历史性的意义,它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传播中的重要手段而使其它的传播方式在形式上难以望其项背。在电视实践我们看到,从CNN开始的战争直播的报道,到近期出现的“真人秀”式的娱乐直播节目中,直播这种手段都对电视和人们的生活生产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电视直播节目的信息属性及评价

电视直播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主要被应用于新闻、体育、文艺等诸多的节目形式之中。不论哪一种节目形式,直播到观众那里之后,通过观众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发生作用,产生意义。“人首先是一种能处理信息的动物。” 信息传播的一些法则对于电视直播节目产生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信息传播中,信息量是决定其作用和意义的一个衡量量。我们可以从信息量这个指标入手,探察一下电视直播节目在传播中的意义。传播对于接受者,或者说受传者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主要取决于这次传播的过程和事实能够给予受传者多少信息量。如果信息量较大,那么,将会对受传者产生较大的影响。才有可能起到传播者希望这次传播起到的作用。反之,如果信息量很小的话,那么,这次传播会被受传者的主观认识所“省略”掉,起不到多少效果。在信息理论中,信息量与传播中的熵值密切相关。四五十年代,信息理论的奠基人,美国的香农和维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中为我们引入了“熵”这个在热力学中表示传导过程中的无序性和不确定性的量的概念。在信息理论中,人们用一个概率公式来表示它。换句通俗的话来说,也就是一次传播的信息量与其内容及形式的可能性成反比。也就是说,对于接受者来说,越是符合接受者预料的东西,它的信息量就越低。为什么人咬狗是新闻,而狗咬人不是?因为对于一般的接受者来说,狗咬人的概率比起人咬狗来要大得多。传播中给予人们意想不到的内容和形式越多,它的信息量也就越大。除了新闻性传播之外,其它的传播方式也都受到这个原理的左右,只不过方式不同。我们第一次看一部电影会觉得很有趣,而第二次重看却会觉得索然无味,这是因为第二次看的时候已经很少有我们不能预料的东西了。因此,第二次看时,信息量要比第一次低得多,它的不确定性很低,确定性很高,熵值很低。而在信息传播中我们业已知道,与我们已有系统中相同或可以视为相同的部分被称之为冗余。在语言传播中我们可以称之为“废话”。因此,“不确定性即人对客观事物和认识对象不能断定的程度,信息量是具有能消除、减少这种不定性的功能。当我们消除或减少了不确定性时,可以说我们获得了信息。” 我们可以完全预料得到的内容和形式,被传播之后就成为冗余。它与熵是一对对立的概念。

在电视直播节目中,我们同样可以通过熵值的概念来判定它的信息量。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与我们主观中现存的系统之间的关系来进行评判。在一次关于香港回归的电视直播中,我们可以预料的和我们不可预料的都有哪些呢?我们从以往的报道中,知道都有哪些重要的领导人要出席,我们知道仪式的地点,我们知道可能会升旗与降旗,而且我们知道一般来说这种重要的仪式性活动都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准备,程序性的东西很少会出错。那么,我们不可预料的都有哪些呢?我们不知道仪式的现场具体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领导人会具体说些什么话,我们可能不知道英国领导人会有种什么样的情绪,我们不知道解放军会有多少人,怎样进入香港。那么,通过收看这次直播节目,我们会把这些不确定性的东西变成确定性的东西。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没看这天的电视直播,而观看的是当天《新闻联播》中播出的动态新闻节目呢?总的来看,这次直播的主要信息都会在这次动态新闻节目中反映出来,可以说,二者所传达的信息内容差别不大。所提供的信息量也差不多。我们那些不确定性的猜测都会得到答案。但从绝对时间的意义上来说,直播节目可能要用几个小时的时间,而一条新闻可能只是用了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单从内容上而论,动态新闻所传达的信息效率要比一次直播节目高得多。因为其余的时间里,直播节目中传达的很多信息都属于受众心目中的冗余。比如我们可能在听完了中方领导讲话之后,有很长的时间要听着把它翻译成英语;我们看到升旗的几个画面就知道了这一过程,但在直播节目中,我们总得把它的全过程都看完;仪式上有些程序是我们不关心的,但我们却不可能越过它。这些对于我们作为一个接受者来说就是冗余了,而这些冗余在动态新闻中是不会出现的。因此,单就信息内容上来说,动态新闻节目中的信息效率比起直播节目来说要高,因为它的冗余相对要少得多。

那么为什么还有更多的观众关注直播节目呢?因为二者在形式上的信息量是不一样的。

对于直播节目来说,我们一直在关注它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在所采用的直播形式与现实事情的发生是同步的。它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着播出。那么,从时间上来说,每一个环节之间都有一种不可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增加了其内容上的信息量。或者说,直播节目通过接受者的心理过程中产生着“悬念”,而这种“悬念”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不确定性,它是与信息量这个变量相关的一个重要变量。这就如同我们在游戏中经历的那样,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知道了结果,知道了我将会输掉这一局牌,我就会觉得这个过程一点意思都没有。但在这一局没有结束之前,我的头脑中始终有着不确定性的存在,而且,只要还没输,就有可能赢,而赢的可能性越小,一旦赢了的话,它就会给我提供更大的相对信息量。因此,这个过程所提供的心理张力是相当大的。甚至于超过内容本身。所以我们在电视直播中看到,直播这种形式本身所带来的信息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时间的不可逆性是其发生的重要基础。

因此,我们同样在电视直播的另一个主要阵地――体育比赛的直播中看到这种形式信息量所起的重要作用。我们有两组比较可以看到它的信息传播本质。一是与先前一样,我们可以观看体育比赛的直播,也可以在直播之后收看或者收听关于比赛结果的新闻报道。在观看直播的人当中,游戏机制在起着关键的作用。在比赛新闻中,哪个队赢了,以什么分值赢了,谁踢进了什么样的球,在里面都做了明确的交代。这种综述性的交代是对于我们头脑中的不确定性一次性地进行了否定。它的概率的产生也是一次性的,也就是说,与我们的预料之间产生概率性的关系是一次性的,而不具有过程性。越符合我们的预料,带给我们的信息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因此,“爆冷门”,常成为体育上最让人关注的新闻。但在观看比赛的直播过程中,我们的头脑却是随时接受信息的过程。每一个可能的进球都会另我们感到焦急或紧张。每一次射门之前的过程都是一次我们自己确立不确定性系统的时候,然后再通过结果来获得信息量。因此,我们观看直播的快乐也来自于此,来自于每一次的预料的产生和传播结果的对应关系。在体育新闻中,我们只有一次这样的过程,而在观看比赛直播的时候,我们已经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过程了。这样,我们获得的总体信息量可以被视为高得多。其二,我们可以比较观看一次直播和重播中信息量的变化。作为一个体育爱好者,他如果没有赶上直播的话,只能通过观看比赛的重播来满足自己。但一般来说,在他观看重播的时候,已经先从新闻上知道了比赛的结果。他已经知道了结果,但他仍然关注这个结果是如何出现的。这里,过程性的信息量起了主要作用。他已经得知比赛结果之后再来观看比赛的时候,他的一部分信息量的产生来自于这个结果与他原来所预想的性结果之间的冲突。我们发现,这个结果越是在最后通过反败为胜出现的,对他的头脑冲击越大。

通过这些探讨,我们可以发现,电视直播节目虽然在传播的精确性上无以复加,达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对时空界限的打破,但并不见得是信息量最大的传播手段。因此,它并不能完全取代其它传播形式。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它的信息量并不总是最大,信息传播效率并不总是最高,因为它常常由于过多的过程性冗余减少了信息量。但它的过程本身所带来的信息量的变化过程却为之提供了另一种形式信息量,这种形式信息量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

因此电视直播节目的优势来自于两方面的信息量,一是新闻性的信息量,二是过程性的信息量。它的信息量主要来自于正在发生的现实与我们头脑中可能发生的事实间的冲突。

电视直播节目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及问题

我们通过对电视直播节目信息量的探讨知道了有些节目是适合电视直播的,有些节目并不适合。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节目适合直播性的传播呢?在信息量的探讨中,可以看到,在

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具有强烈的不可预见性的东西是适合进行直播的。简单说来,这种信息量有的表现在内容上,有的表现在形式上。

在内容上存在着不可预见性的节目包括:体育比赛,电视竞赛。这两种节目形式都可以充分发挥直播节目中不可预见性强的特点,使人们头脑中的可能性与现实存在之间发生冲突。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使观众获得阶段性的信息量。熵值是一种标志着事物发展从有序到无序的状态。信息的传播就是破坏人们头脑中的有序状态的过程。在这些不确定性较高的节目中,信息承担着两个作用。一方面通过传播打破人们头脑中原有的有序状态,同时,人们也通过对于信息的处理,重新建立起头脑的有序状态。那么,重新建立的有序状态中又将会出现更多的假定性和不确定性,等待着下一次传播来打破。在体育比赛开始的时候,人们头脑中原有的可能性的预测是信息量产生的基础,在比赛开始之后,人们比赛产生的阶段性结果一方面与原有的可能性的预测之间不可能完全一致,从而产生了阶段性的信息量。另一方面,这个结果又与原有的预测结果之间共同产生了新的可能性预测,这又为下一次的阶段性的信息量的产生打下了基础。在整个的比赛过程中,这种信息量的不断变化使观众产生了观看比赛的兴趣。而且在形式上直播本身也作为一个前提性的假定条件成为信息量产生的一个基础性因素。它排除了提前知晓结果的可能,这样使人们对于比赛结果的可能性总量大大地增加了,那么,使得一种结果出现的概率减少了,信息量的值也就大大地增加。在娱乐性的竞赛节目中,信息量产生与变化的机制与此相似。也是通过不断产生的阶段性的信息量来吸引观众,使他们不愿更换频道。

在电视文艺领域内,我们看到一种有趣的现象,按照传统的电视文艺节目样式的划分,我们常常把电视文艺类节目分为两种,一种是娱乐性的节目,另一种是欣赏类的文艺节目。对于观众来讲,欣赏类的节目直播与否关系是不大的。因为在欣赏类的节目中,人们关注的是审美,而不是过程性的信息量。多年前的经典节目重新拿出来仍然会有不错的收视率。但娱乐性节目的直播却是提高收视率的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在中国电视上播出的娱乐性节目如《幸运52》、《快乐大本营》、《银河之星大擂台》等都是依靠过程性的信息量来吸引观众,都是很适合直播的电视样式。观众追求的总是依靠不确定性产生的信息量。如果哪个明星在现场出了洋相,掉了链子,会获得观众由衷的笑声。在擂台节目中,观众并不是在欣赏歌手们的演唱,而是通过自己对歌手的评价、预测与评委打分之间不确定性和确定性不断的冲突来获得信息量的不断变化获得心理上的张力与消解,从而得到娱乐。比如我们对于一个歌手会首先表现出我们自己的喜好程度,从而产生自己的预期值,但不断传来的信息随着时间对我们原有的预期值做出否定。这种否定带来的不确定性与我们头脑中原有的预期值的确定性之间冲突生产着信息量。这次否定又为下一次信息量的产生提供了预期值。它可能是“歌手下一句还会不会唱得同样好?”“下一个歌手会怎样?”“评委打分是否与自己所想的一致”等等。否定的程度越高,信息量就越大。因此,出人意料往往是娱乐性节目成功的关键所在。但在欣赏性节目中,出现意外却是使节目失败的重要因素。因此,电视文艺类节目是否适合进行直播主要要看这种节目样式能否为观众提供过程性的信息量。总体来讲,娱乐性节目是电视直播的重要战场,而欣赏类的节目是不适合进行直播的――观众们对于这种节目是否直播并没有太大的关注。

那么,除了这种内容上的信息量(也可以称作过程性信息量)以外,直播作为一种特定的形式带来的信息量是另一种值得注意的信息量来源。电视直播本身就含有一定的信息量,因为它本身代表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我们告诉了你现在电视里上演的是宇航员正在月球登陆的直播,你会对这个节目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兴趣,否则,你也许会以为这是哪个国家拍摄

的一部科幻电影呢。那么,对于两者的感觉肯定不一样。因为即使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现代人来讲,能够观看到月球登陆这样的电视直播的机会也不是很大的,概率是很低的。这种信息量也可以看作一种新闻性的信息量。

在新闻性节目中,情况变得比较复杂。作为真实传播的新闻节目有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即可预见性与新闻信息量之间的矛盾。如果一个新闻事件具有较高的可预见性,它的信息量就必然会降低,而出现大量的冗余。因此,新闻总是倾向于选择那些出人意料的事件作为材料。但问题是观众不可预见的事件,电视部门也同样不可预见。如果能够拍摄下飞机撞向纽约世贸大厦的画面的话,无数记者和摄像师们都会趋之若鹜,但很不幸,对于这样信息量会很高的事件电视机构同样没有预见能力。因而只能在事后进行报道,而无法进行电视的直播。这样就对电视新闻的直播节目同样造成了矛盾。我们只有可能直播可能预见到的事件,而不可能直播不可预见的事件。而在我们可以预见的事件中,它将对于观赏者产生大量的冗余。这样,在新闻节目的电视直播中,我们必须具有可预见的题材和不可预见的内容这两个条件。因此,我们发现我们现在进行直播的电视新闻类节目主要局限于仪式、庆典、名人采访、特殊现场等等重大题材上。因为这些都具有很强的可预见性。这类节目在传播中冗余较多,因为可预见的程序和内容使得可以给予人们的信息量并不高。但这类节目题材本身却具有极高的信息量或者说信息价值。那么,题材本身的信息量掩盖了过程中的冗余,把观众抓在了荧屏前面。如果没有题材上的意义,非虚拟性的节目就只能依靠内容上的不确定性来获得信息量了。这就为节目本身的策划和制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我们有两个办法可以相对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是通过人为的干预来增加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一些节目中设置的热线电话使参与的观众和参与的问题带来问题的复杂性,而使得结果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了,从而扩大了信息量。一种是通过我们对于程序的操纵扩大的可能的信息量,比如说在一种“真人秀”的节目当中,我们对两队人员在孤岛上的生活对比进行直播,如果简单地播放他们的生活场面,只有少数人感兴趣,但我们通过人员的设定,奖项的设定,他们目标的设定来操纵这个生活空间,将会发现,感兴趣的人大大地增加了,因为它具有更多的阶段性的信息量。当然,这已经不是简单地采制和播出新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我们在制造新闻,已经有了许多的娱乐性节目的手法,但我们应该承认,它仍然没有脱离非虚拟性节目的特点,因为我们拟定的是程序而不是事件本身。因此,它仍然具有新闻性节目的基本特征。

电视直播节目是一种新闻信息量与过程信息量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具有这个性质的电视节目都很适合通过直播的形式进行表现。否则,直播就变得没有意义。

如在一些教育类节目中,直播与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尽管它是“真实”节目。我们教家庭主妇如何做菜,教儿童们如何学钢琴。这些节目是否直播对于观众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甚至于这些节目在几年后播出,仍然会产生同样的效果。这些节目尽管具有过程性的信息量,它们同样是对于我们头脑中原有的不确定性的否定过程。但它们不具有新闻性的信息量,那些过程性的信息量也就没有了通过电视进行直播的必要。(当然,如果把这种节目变成了竞赛节目的话,就另当别论了。因为它已经具有了新闻性的信息性质,其信息量不再只来源于过程,同样来源于正在发生的不确定性了。)

在欣赏类节目中,我们看重的是审美,而不是信息量,因此,直播与否,对于观众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播出的节目本身是否精彩。在电视剧,电影这类虚拟性节目当中,信息量的来源同样是时间过程,但因为没有新闻性质,而用不着采用直播的形式。其实在电视剧发展的早期,由于技术条件的因素,更多地采用了现场直播的形式,到了后来才改用了录制

播出的方式,但我们发现收视率并没有随着录播的出现而下降,反而常常获得更好的收视效果。

同样在许多具有新闻性的信息性质,但没有过程性的信息量的节目中,直播也并不见得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一些影视记录片,它们无疑具有着新闻性的信息性质,但却通常不采用直播的形式。这固然一方面是由于技术上的因素,更主要的是因为它们的信息量来自于结果而不是过程,这种节目如果采用直播的方式将会产生大量的冗余,冗余比例的增加将会降低有效信息的传播效率。比如我们拍摄一个人物的生活,如果采取直播的方式,我们会发现其中最多的镜头都是观众们司空见惯的,没有人会关注它。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把那些拍摄回来的厚重的素材加以大规模的剪辑。这种剪辑过程其实也就是减少冗余的过程。我们总是剪掉那些“不必要”的素材,把拍摄了几个小时,甚至于几天,几个月的素材剪剩下几十分钟或者几分钟。然后再把它们展现给观众。那么,剩下来的这些无疑都是信息量相对较高的部分。尽管事件在内容上可能具有新闻性质,但我们不可能期待每分钟都精彩,这种节目是很难进行直播的。因此,我们发现,在电视直播的技术手段走向成熟之后,我们屏幕上的电视新闻节目仍然是以动态新闻,事件报道的记录片和专题片为主,直播并不是最常用的一种手段。

那么,在一次电视直播中,决策者和执行者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扩大这两方面信息量的问题。在竞赛或者游戏性质的节目中,过程性的信息量主要来源于程序的设置会不会使游戏的参与者出现意外的表现,如惊慌失措、反败为胜、出现黑马等等。当然对于这种节目我们只能通过程序性的方式来控制它,而不是对于参与者本身进行控制。扩大新闻性的信息量则需要组织者和执行者通过增加主题和宏观程序上的设置产生。节目的主题和宏观程序的设置是否新颖,能够出乎观众的意料则是关键。

在新闻性节目的直播中,我们必须把握好拍摄事件的可预见性与其发展进程中的不可预见性之间的关系。对于事件进程中不可预见性的把握和增加不可预见性的处理是关键。在这里,节目主持人常常作为现场的调度人物出现,他的作用就是二者之间的结合点。同时,新闻性直播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冗余太多,我们只有想办法消灭冗余,提高信息效率,才会把观众牢牢地抓在电视机旁。主要的办法就是将直播中非即时性的内容巧妙合理地与直播时的即时性内容结合起来。这是能够体现节目组织者和执行者能力的标志。在埃及金字塔考古发掘的现场直播中,在直播枯燥考古过程的同时,安排了许多的精美的插播的小专题片作为背景材料播出,使得人们不只是眼盯盯地看着几个民工样的人在几个小时的时间单调地用钻头打破一堵石墙。这样,虽然这些插播片已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直播,而属于录播的范围,但由于增大了信息量,反而增添了节目的效果。

结论:电视直播节目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一个里程牌。它实现了人类传播史上最大程度地通过打破时空限制实现信息传播的梦想。同时,它也以最精确传播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之中。但同时,电视直播节目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信息量和信息传播效率的影响,它只能在有限的领域内发挥自己优势。它只是适合在具有新闻信息性质和过程信息性质这双重性质的电视节目中承担主角。在适合电视直播的节目中,如何最大程度上地增大它的这两种信息量是当今电视直播节目面临的首要问题。

传播学基础知识16讲_试题篇_

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二、名词解释 1、两级传播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2、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美国传播学者,被称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编纂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他一生中著有《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等30余本著作,创立了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传播研究所等四所研究机构,培养了许多学生,是传播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三、简答 1、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作为资本主义阵营中最为发达的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传播学诞生的摇篮,除了具备基本的社会、学科前提条件以外,还有其独特的社会、学科条件。 首先,在美国,传媒一直在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美国的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另外在战争时期, 政治家对传播媒介的依附更凸显出来。 其次,在经济上,美国是资本主义阵营中唯一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加强经济实力的国家。一方面,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需要垄断资本家向国内、国际市场扩展,须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竞争进行研究。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在两次大战之中和以后日益壮大。大众传播业客观上和主观上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再次,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一方面手中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促进社会繁荣;另一方面,媒介内容中的暴力、色情等严重影响着受众,特别是少年儿童。 (最后,在学术基础上,许多欧洲学者流亡美国,造成各种人文社会学科和领域的繁荣,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等,直接导致了传播学这个边缘学科的诞生。) 2、试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异。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集中在研究目的、研究焦点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研究目的的差异:美国的传统学派的研究目的是要维护现在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因而实用性、经验性明显。而欧洲的批判学派是将传播活动臵于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的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利用对现存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存事实、促进社会变化,因而要对现有的状态进行分析、批判。 研究焦点的差异:由于传播学传统学派研究目的在于维护,在于实用,因而它的研究焦点就放在了传播效果与受众上。批判学派着重点在于宏观的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上。这与它希望找到变革的社会原因和根本动力的出发点不无关系。 研究方法的差异:传播学传统学派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强调定性分析,注重思辩、

我眼中的传播学

我眼中的传播学 开始时我对传播也没有明确的定义,只是觉得它和生活中的现象息息相关。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对传播的理解最深刻的案例就是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的先进的技术和思想才传播到其它国家,也是丝绸之路让人们了解到中国之外的世界。我觉得把一种文化、技术带到另一个地方,并且让人们接受它,这就是传播。 传播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传播学的发展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不同地区的人们可以共享同一个信息。传播的发展以及传播媒介的发展都对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这让我对传播的意义有了重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传播信息。 在学习这门课之后,才清楚了传播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人类信息传播现象和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要研究这个新兴学科,自然要研究传播学的发展史和奠基人。我国的传播学研究是从台湾开始的,而我国大陆的传播学研究较晚。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也是他创立了传播学这一新兴学科。施拉姆将传播学比作“沙漠中的绿洲”,他还在《美国传播研究的开端》以文中列出了四位对传播学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的学者: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在了解了传播学的发展过程之后,接着就是传播的类型、过程、媒介和应用,其中最主要的是传播的实际应用。首先是传播的类型,

主要的传播类型有四种,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内向传播中主要的理论是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内向传播就是以象征符为中介的互动过程;人际传播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人际传播互动性强,表达多样,含义丰富,构成人类传播的基本条件,在人际传播中的主要理论是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他认为人的行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人对自我的认识;群体与组织传播就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与组织间、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在组织传播方面有代表作用的就是勒庞的《乌合之众》(孤 立的个人很清楚,在他孤身一个人的时候,他不能焚烧宫殿或者洗劫商店,即使受到这样做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的一员的时候,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并且会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大众传播就是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和我们的社会联系最紧密,大众传播的功能也是学者们的重点研究方向。 传播的类型多种多样,但目的都不尽相同。相比传播的类型,传播的过程就显得相当复杂。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应该包括以下要素:1)传播者,又称信源,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或群体。2)受传者,又称信宿,讯息的接受者和反映者。3)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完整意义的信息。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5)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

学习传播学有什么作用呢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学习传播学有什么作用呢? 本篇中影人艺考编导培训讲给大家分享学习传播学有什么好处。由于传播学的跨学科性质,在学习这门新闻传播专业基础课的同时,也会发现一些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连接点,从而有助于我们通向更广阔的社会科学研究。除此之外,学习传播学还有助于我们在以下方面有所提高。 一是理解和认识。传播的一个关键作用就是理解自己和洞察他人。按照符号互动论的观点,自我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当你开始认识另一个人的时候,你也开始认识你自己。内向传播、人际传播、小群体传播、组织传播以及媒介传播,给了我们无数个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机会。通过对这些传播过程的观察和实践,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个人的内在信息处理和外在行为表现,习惯换位思考,更理性而有效率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二是建立有意义的关系。研究表明,与他人隔离的人(通常是那些缺乏良好社会关系的人)最容易罹患各种疾病,而且总是比那些拥有良好而丰富的社会关系的人更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也更短寿。传播给我们每个人提供了机会,通过有效的互动沟通,来建立有意义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我们能感受到被别人接受和欣赏,感受到彼此间的相互信赖和支持,也感受到我们对具体事物的处理能力和对环境的某种程度的掌控性。传播不仅使我们有机会与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分享信息,而且也使我们有机会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分享信息。我们可能使用不同的符号,采取不同的策略,期待不同的结果,但我们所怀有的动机和所进行的传播过程却可能有着惊人的相似。在经由传播所产生的弱连接和强关系中,我们更能感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 受到人类传播的独特功能。 三是社会影响和社会动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是城邦的动物。”所谓城邦就是共同体的意思。这句话不仅说明人类具有群居的特性,而且说明,相对于一般动物,人类具有特殊的文明智慧,可以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外部世界的不确定性。共同体是公民“能借以全面实现其精神、道德与理智能力的唯一框架”。传播学最初的发展,就是研究如何能利用大众传媒来影响大众,实现社会动员,反对法西斯战争,捍卫社会民主。在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借助于各种有效而适当的传播,发挥社会影响,进行社会各个层面的动员,通过国家与社会的协同治理,抵御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风险。

传播学课后习题答案

1、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其基本特点为: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2、什么是“传播隔阂” 传播隔阂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与动物界几乎没有增加发生类型不同,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无穷的创造力。人类的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这一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通过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人类以一种效率极高的信息传播方式完成了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 【 4、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实现了信息的远距快速传播。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角度看,电子媒介的里程碑式意义在于: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传播及历史保存,它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的诞生,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形成了新形式的多媒体传播。总之,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全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化社会。

传播学基本概念

一、名词解释 1、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和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产生和传播活动。 二、简答题 1、传播的特点: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质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人类传播发展的进程(28) 口语、文字、印刷、电子传播时代 ①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②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③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④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4、非语言符号的分类(45) 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文字的整洁性等; 体态符号,动作、姿势、表情等; 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礼仪、徽章、旗帜。音乐、建筑等 5、符号的基本功能(非语言符号的功能) 表述和理解、传达、思考功能 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6、传播的直线模式(59)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和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②五W: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④评价:a.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传播学一些概念

传播学研究中的批判学派(北京大学2002) 严格来说,传播学的批判学派并不是一个学派,而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过于美国经验主义研究立场、坚持以批判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是不同观点、不同方法的集合体。所谓传播学的批判学派,实际上囊括了西方各种涉及传播问题的具有批判倾向的理论研究,它涉及哲学、社会学、语言学、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等各个层面的社会科学研究。与经验学派在现存制度内部寻找解决社会问题对策的立场相比,批判学派是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作为需要变革的对象,主张用一种批判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传播问题。批判学派对现存制度持一种否定和批判的态度,把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在方法上,批判学派以思辨方法为主,对定量的实证方法大多持批评的立场。传播学的批判研究的代表性流派有法兰克福学派、文化研究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女性主义的传播研究、结构主义符号学的传播研究等。 精神交往(南开大学2006) 是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精神交往理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传播观。这种唯物主义的精神交往观对于指导传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理论中阐述了他们关于各种精神交往形式(舆论、宗教、文艺、宣传、新闻等)和各种交往媒介(语言、文字、报刊等)的基本观点。他们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到交往的社会作用:交往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一种社会凝聚力,它本身是一个民族独立存在的粘合剂;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交流,缩短了社会发展的进程,增强了社会的活力,从而产生了变革的需要;交往一旦展开,就会冲破阻力,最终发展成为世界性的交往,使各个民族的交往日益同步化。 刻板印象(stereotype)(中国传媒大学2004,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 李普曼在他的代表作《舆论》中提出的概念,又称刻板成见,这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这种观念或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印象可以为人们判断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印象,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通行的刻板印象,因此,它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 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 1 h# i0 M) R5 W: F9 S 拟态环境是指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是传播媒介通过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活动来形成的。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拟态环境是李普曼关于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与效果的一个重要概念。李普曼认为,人必须根据对环境的认识和判断来调节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在现代,由于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现代人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事物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的经验范围以外的食物,人们只能通过大众媒介去了解。因此,人的认识和判断(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已不再是对客观环境的反映,而成了对传媒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映。拟态环境概念不仅指出了大众传播媒介的巨大社会影响,而且揭示了现代环境的双重性。

传播学核心概念(郭庆光)

1、传播:是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 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产生相应的变化 2、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换句话说,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麦克卢汉的理论带有很大的极端性和片面性。主要表现在: (1)在他的理论中,媒介技术是社会变革和发展惟一的决定性因素,这就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 (2)在过度重视技术的同时,没能充分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3)其理论立足于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技术性影响,并试图以此来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非常片面的。 麦克卢汉学说的重要观点 1、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对于媒介,麦克卢汉关注的不是其传播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的物质属性和技术属性。 他认为,人类所有媒介都是人体各种感知器官的延伸。人体任何一部分的延伸都会影响到整个心灵与社会。 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几乎无所不包,涉及到众多的人造事物,探讨媒介必须认识它与人体和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 电脑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已经开始了自我延伸的最后阶段,即“意识的技术模拟阶段”。 麦克卢汉说,媒介延伸人体,它使人获得种种力量的同时,也意味着“按摩”。 由于一种媒介总是突出了人体的某一个或几个而不是全部的感官,它将导致人的“自我截除”。 2、媒介即讯息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媒介是人类意识的延伸,而意识即塑造每个人的认知经验。这样,“原因”与“结果”同时出现,因而,媒介与讯息如影随形,是不可分离的。 媒介传递的是媒介本身,与具体内容无关。 媒介的影响之所以如此强烈,是因为一种媒介经常使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这样,媒介之间存在着极端的“乱伦”倾向。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重要的,讯息是次要的。 媒介或媒介这个讯息可以理解为: 媒介本身的发展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创造了人类历史。 在媒介发展史上,媒介延伸人体的历程是一个统合、分割到再统合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人类将回到全身体的社会。 3、冷媒介和热媒介 麦克卢汉用冷热的特性将媒介一分为二:

传播学 总结

前传:传播学研究史(上) -----------------三大来源和四大先驱 一、传播学科兴起原因 促成传播学科兴起与繁盛的主要因素 社会因素:大众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 学科自身因素:诸多学科交叉互渗; 外在环境因素:德国纳粹上台之后,大批欧洲学者“流亡“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 二、传播学理论大河的三大源头 其一,以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为基础的行为科学; 其二,以“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为主的信息科学; 其三,以新闻传播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新闻学。 1、行为科学(Behavior Science) 广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包括类似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的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一门科学。 2、以“三论”为主的信息科学 ----信息论:创始人:香农。香农信息论为传播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视野。提供了具有传播史意义的“信息”概念。香农信息概念:所谓信息,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较早地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虽有缺憾,但有极大贡献。(最早以图解方式建构传播模式;提出过去传播研究中未被关注的新课题,像噪音和冗余信息问题,对于传播效果研究有启示。)----控制论:创始人-维纳后被誉为控制论之父。 主要主张:任何系统按一定秩序运行,偶然随意因素影响,系统有从有序向无序,从确定向不确定变化倾向,因此需要控制才能良好运行。 控制论实质:系统调节。有效调节需要信息反馈。 对于传播学研究的贡献:“反馈”的概念引入。反馈成为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媒介制度、传播效果研究领域都渗透反馈概念。 ----系统论: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系统主要特性:整体性和互相依存性。系统各要素之间有相互作用力。等级制。系统往往是一个个相嵌入的,一个系统是另一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家庭,社会系统组成部分,每个家庭又有子系统。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整体性观念,整体大于各个孤立部分之和。1+1+1>3;一个人是条虫,三个人是条龙。 系统论对于传播学研究影响:体现在认识观和方法论上:将传播看作整体、有机、联系的过程。 新闻学:新闻业->大众传播业;新闻学->大众传播学 横向: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等; 纵向:报学-新闻学-传播学。

传播学复习提纲PDF.pdf

传播学概论考纲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韦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鼻祖:威尔伯、施拉姆 第一章传播对象和基本问题 一、传播的定义(课本第4页) 1、三个基本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2、定义: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传播的障碍(课本第9页) 含义: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 三、传播的隔阂 含义: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见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四、传播的特点:(课本第4页) (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就社会关系性而言,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 一、人类传播史上的几次飞跃及其影响(课本第23页) 1、口语传播时代(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受时空控制) 2、文字传播时代(第一套体外化系统,传播在时空领域发生重大变革,加速体外化媒介系统进程) 3、印刷传播时代(复制文字、生产信息) 4、电子传播时代(远距离快速传播里程碑意义:形成体外化声、影系统,电脑执行人脑功 能,数字技术发展开创媒介大融合时代) 哈特的媒介划分(课本第28页) 1、示现的媒介系统:口语或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人体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 2、再现的媒介系统: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需要使用物质工具和机器,信息接受者不需要 3、机器媒介系统:双方都需要使用机器 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的一个著名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即不同的传播媒介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一、符号的含义(课本第34页) 1、三种定义:1)永井成男: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那么一个 便是另一个的符号,另一个便是这个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重点】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 (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①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②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③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④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 (美)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 ①示现的媒介系统。即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口语和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无须依赖任何机器手段; ②再现的媒介系统。其生产和传播需要使用物质手段或机器,但受众无需。包括文字、绘画、印刷和摄影等; ③机器媒介系统。传播双方皆需借助机器。包括电信、广播、电视、计算机通讯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 ①前者:(美)社会学和未来学家 D.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 ②后者:(美)社会学和未来学家 A.托夫勒。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两次变革浪潮,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目前正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5、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 ①初级信息化阶段(50—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 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

传播学名词解释最新版本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 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社会信息:除了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者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信息社会是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到来的。媒介技术或社会信息系统的发达是它诞生的基本条件。信息社会亦称"知识社会"、"后工业社会"。 信息革命: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感知、反映、接收、传递、交流、综合分析和加工处理信息的工具与手段的革命性变革。信息革命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使用现代科技成果所能得到的各种物质手段来延伸、扩展和强化人的脑力劳动,它表现出来的是信息化、智能化和分散化。信息革命对社会的推动首先体现在它使得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的推动力。 大众文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从满足社会公众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出发,以社会公众的生活消费为目的的文化现象。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 第二章 象征性社会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它是一种通过象征符来交流或交换意义的活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互动效应。象征性社会互动具有价值性、动机性和行为取向性,对实际社会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语义空间:即语言意义的世界,一般来说,信息是意义和符号的统一体,内在的意义只有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动作、表情、文字、音声、图画、影像等符号)才能表达出来。因此,每一种符号体系在广义上都是传达意义的语言,它们所表达的意义构成了特定的语义空间。传播既是在社会空间进行的,也是在语义空间中进行的;传播得以实现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语义空间,即对符号含义的共同理解或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否则传播过程本身便不能成立。 反馈:是指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的反应。受传者回传给传播者的信息成为反馈,获得反馈信息,是传播者改进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在人际传播中,反馈是直接,及时,灵活的;

《传播学理论》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 《人类传播活动发展历程:口头-文字-印刷-电子》 《传播过程》 《传播类型》 《传播规范理论》 《传播符号与意义》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受众观》 《传播效果研究:子弹论、有限效果论、宏观效果论》 《传播学奠基人与传播学派》 《传播学研究对象及基本问题》 I.传播与信息 1.信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是一切 表述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香农“消除事物的不 确定性” 2.信息的分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3.社会信息的特点: a.物质属性---共性 b.精神内容---个性 II.传播的定义、特点 1.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特点 a.信息共享活动 b.社会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d.传播成立的前提是传受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交流 III.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1.社会信息系统的五个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e.大众传播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a.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b.社会信息系统是由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c.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d.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a.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b.传播隔阂:沟通方面的问题 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a.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b.研究任务:通过对系统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 播隔阂的方法,找到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 全发展。 《人类传播活动发展历程:口头-文字-印刷-电子》 I. A.传播时代 a.人类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b.局限性:近距离、保存性差、受时间空间限制、小规模的传播 B.文字传播时代 a.文字是第一套体外化的符号系统 b.信息长久保存 c.不受时间限制,人类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的依据 d.不受空间限制,扩大传播规模 e.局限性:传播效果低、规模小、成本高 C.印刷传播时代 a.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与复制 b.1445年德国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D.电子传播时代 a.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b.音声、影像的体外化系统的形成 c.人脑的体外化 II.信息与信息传播 A.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能源同等重要的或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 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B.哈特的传播媒介观: a.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i.示现的媒介系统:即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 ii.再现的媒介系统:信息发送者需使用的物质工具、机 器,而接受者不用如绘画、文字、印刷、摄影等。 iii.机器媒介系统:信息传受双方均需使用物质工具 b.媒介是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累积出现的 III.信息社会发展历程 A.初级信息化阶段:50年代到80年代 i.报刊广电传媒得到高度普及 ii.电话、录音等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

传播学部分名词解释2

传播学教程名词解释 1、媒介即讯息 这是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在麦克卢汉看来,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2、地球村 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会”,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 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已成为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 3、媒介即人体的延伸 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4、“热媒介”和“冷媒介” 这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例如,一张照片是清晰的,而一幅漫画中的形象比较模糊,需要人进行联想和思考。前者属于“热媒介”,而后者属于“冷媒介”。 “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5、“电视人” 这是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比较后提出的概念,强调电视对现代人社会化过程的巨大影响,是对现代人行为方式特征的一种概括。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传播学原理__郭庆光老师

传播学原理复习 1、传播的定义、特点及研究对象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 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③研究对象:人类传播的现象、人类传播的规律、社会传播的系统、传播的发展。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①口语传播时代:人类开口说话—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②文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③印刷传播时代: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④电子传播时代: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形成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3、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4、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5、信号的特点 ①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②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6、象征符与信号不同的的特性 ①人工符号,人类社会的创造物;②既可表示具体事物,也可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事物; ③非遗传,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7、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1)人类语言的特性 ①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 ②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可以表达任何具体的抽象的甚至虚构的事物。 ③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人类能够以最小的体能消耗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音声能力。 ④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2)语言符号 ①语言的特性:随意性、开放性、社会性、线性与概括性

传播学教程 课后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题答案 copyright:fjtgx 第一章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首先信息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心态来表现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其次,当信息做为物理载体,按一定方式排练成信号序连,是必须有一地定意义的。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征:A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D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传递信息。同时,通过传播,体现了传授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既保持了既有的社会关系有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 第2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因此,社会传播也是具有系统性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A 开放性系统 B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C 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D 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传播隔阂是指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的功能因素导致的传播偏差,误解。 第三节 1.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1).首先是因为在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3).在现代传播学当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没有多大的差异。 2.论述精神生产的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辨证关系。 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 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关系发应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3.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1)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他们往往单纯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而马克思精神交往理论则不同,它要求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 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交往是与精神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