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 成绩卓著——读《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和<普查试点集>》有感

内蒙古艺术“非遗”研究

2013.1

“非遗”保护成绩卓著

■苗幼卿

由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纂的《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和《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集》已于2012年11月正式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两册书皆为16开简装本。其中《普查手册》33万余字,内含3编7章3个范本2个附录,冠以序,殿以后记;《普查试点集》25万余字,内分4个部分,2个附录,书中插彩色照片52幅,旗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布图6帧。这是目前为止内蒙古历史上第一次出版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的工具书,它标志着自治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通览《普查手册》全篇及《普查试点集》内容,可谓设置合理,编排缜密。概言之,其特点主要有三:

一、内容丰富全面

《手册》开篇,重点选登了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编纂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基本知识。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保护工作的方针、原则、保护范围,以及普查工作的目的、性质、意义,普查的指导原则、步骤、方法等。这些内容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全国范围,直接引用,一是可以避免重复,二有一定的权威性,有益于读者准确把握。《手册》第二编为核心部分,也是最精华之处,完全是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所制定的实地操作指南。它含有5章内容,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准备、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地调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总结、相关资料填写范本和普查相关表格,不论是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杂技,还是民间服饰、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传统体育与竞技、民族语言、档案规范等方方面面,每一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和工作标准都制定得非常具体。特别是《手册》第三编中特载的3个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及传承人申报书参考范本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文件条文,使得《手册》有样本参照,有文件可寻,有法可依。

二、条目实用可行

内蒙古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全区各民族所创造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有特色。如何才能把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准确、科学、全面地铺开,更具专业化?根据自治区实际情况,《手册》条目中首先确定了“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保护、传承发展”的普查工作原则,制定出全区12个盟市101个旗县的“非遗”普查工作范围,明确了凡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在民众中世代相传,“活态”传承的文化,均在普查之列的普查内容,以及采取试点先行的普查方法,即先选择1

——读《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和<普查试点集>》有感

更多、更好。

3.《普查手册》《普查试点集》的出版彰显出内蒙古非遗保护中心在业务、理论与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果,应给予充分肯定。日后应在人才培养、关注前沿理论研究。最新方法的掌握等方面取得新的进

展与突破,推出一批具有实践经验与理论素养的专家,特别是中青年专家。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

79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