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考研复习笔记

参考书目:

《传播学引论·修订版》,李彬著

《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著

《传播学概论》,施拉姆著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赛弗林等著《传播学史》,罗杰斯著

《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

第一章传播学的兴起与发展

传播学孕育于20世纪10年代至20年代

诞生于40年代至50年代

第一节传播学的兴起

一、传播学兴起前的传播研究:

人类社会建立在人们利用符号进行互动的基础上。

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

2、第二次飞跃:4万年前,语言产生

3、第三次飞跃:3500年前,文字产生

4、第四次飞跃: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

5、第五次飞跃:?

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

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等于一天。

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1957年)

施拉姆:

”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最早的传播研究: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修辞学》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国语》、《论语》、《战国策》

未实现传播研究向传播学的转变

二、传播学兴起的背景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诞生于美国

社会基础、社会需要、学科基础与需要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垄断:生产活动与范围延伸

跨国企业:对信息需要增加

大众报业、电影、广播、电视:传播业成为独立产业

两次科技革命——两次思想革命:人类认识能力大幅度提高

传播学产生于美国的背景:

(一)政治背景

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

尤其战争时期

一战:美国公共信息委员会;协约国联合宣传委员会——宣传战争的广告、新闻电影等

一战宣传的研究:坎珀尔·史图尔特的《克尔之家的秘密》(英国)、施杰林·鲁贝尔特的《宣传是政治武器》(德国)、伊·普策克《德国宣传:关于宣传是实用社会科学学说》

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

1927年

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Propaganda Technique In The World War)

美国“宣传分析研究所”1937年

《宣传的艺术》(1939年)

艾尔费雷德·李伊丽莎白·李

七种常用宣传手法

咒骂法(Name Calling)

粉饰法(Glittering Generality)

转移法(Transfer)

证言法(Testimonial)

平民法(Plain Folks)

堆牌法(Card Stacking)

乐队花车法(Band Wagon)

二战:

美国陆军部新闻与教育署

卡尔·霍夫兰

研究影响士兵对战争的认识,鼓舞参战士气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传播活动与实践直接催化了传播学的形成。

和平时期:政治选举

广告、公关、新闻、演讲

利用媒介塑造形象,宣传政治主张,争取选票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1940年,

美国总统选举伊里调查

(二)经济背景:

美国在两次大战中加强了经济实力

1,自由市场经济国内、国际市场的拓展生产扩大产品增多营销行为增加

1945年-1950年,美国广告营业额:

29亿↗357亿

广告、公关、消费者研究

2,大众传播业在战后的迅速发展

大众传播业成为独立产业

如何提高发行量、收视率

(三)社会背景:

广播、电视等新媒介的影响

媒介中暴力、色情内容对儿童与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媒介与受众和社会的关系;媒介如何影响青少年的观念与行为

(四)学科背景:

多学科,交叉性

学科基础: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

传播学发展轨迹:新闻学→大众传播学

→传播学

社会学、心理学对传播学的贡献:

提供研究范例(社会化范例、符号互动论、结构功能论、群体动力论……);

借鉴研究方法(抽样调查、控制实验)。

第二节传播学的发展

一、国外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1922年,李普曼(Walter Lippman)的《舆论学》出版;

1927年,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出版,较系统地研究了一战中的宣传1944年,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出版,系统研究大众传播与投票行为的关系,并且提出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

194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宪章第1条,在国际范围内首次使用“大众传播”概念;

1946年,拉斯韦尔等人编著、出版了《宣传·传播·舆论》一书,首次明确使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概念;1948年,拉斯韦尔发表了传播学的经典性论文《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首次完整地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基本研究范围;

1949年,霍夫兰发表了《大众传播实验报告》;

1949年,施拉姆编辑出版了《大众传播学》,第一次提出大众传播学的框架,汇集了前人有关大众传播的研究成果,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学著作

——标志着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基本形成。

国外传播学研究三阶段:

(一)早期:

1,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枪弹论”;

2,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模式建立的鼎盛时期。“有限效果论”

(二)中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从效果研究拓展到传播过程各方面;

不同地区出现不同派别。

(三)当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

研究领域扩大至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

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的并峙

批判学派:

20世纪60年代萌芽于欧洲,70年代兴盛,80年代成为主流之一。

植根于历史与文化传统

批判学派理论基础:法兰克福学派、西方马克思主义

主要流派: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

二、我国传播学研究的发展

始于台湾:

1954年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设立

1963年开始传播学研究朱谦

“电视与儿童”研究

香港:

1965年,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成立

系统研究始于70年代中后期

施拉姆到访香港,创办传播学硕士课程

大陆:

1956年,复旦大学《新闻学译丛》

Communication “群众思想交通”

1978年后,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北京广播学院学者翻译、评介西方传播学论文、著作

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最早开设传播学课程的三所高校

1982年,施拉姆访华

1984年,施拉姆《传播学概论》中文版出版

1982年11月,第一次全国性的传播学座谈会

第三节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

1980年,施拉姆,《美国传播研究的开端》

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

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

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一、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

(1902-1977)

1918年,16岁考入芝加哥大学

1926年,24岁获得政治学博士

芝加哥大学政治系助教、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

耶鲁大学法学教授;

燕京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贡献:

1,美国系统研究政治传播第一人,分析研究宣传的权威;

2,提出“5W”传播模式和传播“三功能说”;

3,开创“内容分析法”,为使传播学成为一门精确科学立下功勋。

5W模式:

三功能说:

监视环境

联系社会

传承文明

二、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

(1890-1949)

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

出生于德国,1914年(24岁)柏林大学博士毕业;

格式塔学派

1932年移居美国

麻省理工学院,创立“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

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

场论与群体动理论:

场是一种整体性的存在,部分的性质由整体决定,整体特征并非部分之和。

场论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形成:

群体动力论:研究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群体规范对成员个体的制约和影响。

”把关“概念的提出。

传播者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观念,不仅要考虑其个人因素,更要考虑其所属的群体因素。

二战中军队士气的研究。

改变食品习惯的实验:家庭主妇是家庭消费新食品的把关人。

三、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1901-1976)

美籍奥地利社会学家

应用社会学领域影响深远

1925年(24岁)获得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

美国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什瓦大学获得人文学和法学博士学位

1935年赴美,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中心

1940年,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学研究中心

开展关于失业、大众传播、竞选与政治活动、教育与心理、社会研究方法与程序、市场研究等的应用研究

主要贡献:

1,开创了传播效果研究的传统:提出”舆论领袖“、”两级传播“概念;

2,研究论创新: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参与性观察和深度访谈、内容分析和个人传记、专题小组研究和焦点访谈结合起来;

3,开创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机构的原型。

《人民的选择》:

1940年美国总统选举研究——传播学研究历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枪弹论“→”有线效果论“

两级传播理论:

讯息和影响先有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给舆论领袖,再由舆论领袖扩散给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是间接的,并且会受到社会基层舆论领袖的影响而削弱。

舆论领袖:

人们所认识和信赖的人,往往跟他们有相同的社会地位,被认为具有某些专长和对某些问题见解深刻。

舆论领袖能够向人们提供建议和解释,改变他们的态度和影响他们的行为。与社会正规组织的领导人物不一样,舆论领袖是非正式的领导,给人出谋划策,其影响力常常比大众传媒更大。

四、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1912-1961 )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1936年(24岁)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

耶鲁大学心理学系讲师、助理教授、教授、主任

主持”劝服传播和态度改变“研究课题,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

二战期间,主持美国陆军部关于军事教育影响对军人影响的研究

二战后继续态度与说服的研究

主要贡献:

1,由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巧进行了全面总结;

2,”控制实验法“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代表作:《传播与说服》

五、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

(1907-1987)

美国传播学家

人类历史上第一位传播学家

”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

1932年(25岁)获衣阿华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波士顿先驱报》记者、编辑,美联社记者

衣阿华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新闻学院院长

斯坦福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传播研究所主任

巨大贡献:

1,综合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研究,系统化、结构化前人成果,创立了新学科——传播学。

创立传播学的标志:1949年编撰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出版。

2,不断著书立说,推进传播学壮大;

代表作:《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报刊的四种理论》、《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论》

3,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扩大传播学在教育及学术界的影响。

1982年访问中国。

《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1956):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弗雷德·西伯特、西奥多·彼得森、威尔伯·施拉姆三人合作出版。论述了新闻媒介的四种理论模式,即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模式。

第二章传播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传播学:边缘学科,研究对象、概念、范畴、方法等于其他学科大量重叠

——至今无自身核心理论框架

施拉姆:人所具有的社会关系及其在此关系之上共享信息的活动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梅尔文·德弗勒:

1,社会如何影响大众媒介?什么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导致大众媒介以目前的形式运作?2,大众传播如何发生?在原理上还是细节上不同于人际关系?

3,接触大众传播的好处?如何在心理、社会、文化上影响人们?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的科学。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具体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发生与发展——人类传播史;

2,人类传播形态——人类传播活动的不同类型;

3,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传播活动的本体运动规律

人类传播过程的研究:

1)宏观层面:研究传播活动过程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系统的互动关系;

2)微观层面:细分传播活动过程——拉斯维尔5W

5W公式的缺陷:

A,未考虑社会制度对媒介的影响;

B,忽略传播动机(受众心理动机、社会文化动机)——WHY;

C,未包含反馈,单向而非双向。

第二节传播学研究方法

传播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方法论基础的多元化;

方法的综合性。

定性与定量

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

概念体系与量化事实体系

一、定性研究方法系统

定性研究(质化研究)

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借助理论范式,进行逻辑推演,据此解释或结构假设的命题,最后得出理论性的结论。

1,人文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

传播:意义的社会生产——内容

内容:特定主体性与美学的表现,特定语境的再现

讯息、传播者、再现的社会结构

话语、主体性、语境

大众传播即是社会现象,又是话语现象

语言话语分析

2,社会科学的定性研究方法:

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方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的过程。

意义的理解过程

参与观察法、符号互动论、民族志学方法、小组座谈法、投影技法

民族志(ethnography )方法:

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并解析其与文化中的人、事、时、地、物各因

素之交互影响过程。

研究者必须“长时间参与”或以“一对一的访谈”方式搜集数据。

重视他们原本的真面目,叙述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建构意义、如何加以诠释等问题。

目的在于发现他们的信念、价值、观点和动机等,而且要从团体中的成员观点,来了解这些信念和价值如何发展和改变。

参与观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

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

采用参与观察方式进行的研究,通常不是要验证某种理论或假设,其目的是对现象发生的过程提供直接的和详细的资料,以便对其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先融入,再跳出

小组座谈法(Focus Group):

由一个经过训练的主持人以一种无结构的自然的形式与一个小组的被调查者交谈。主持人负责组织讨论。

目的:通过倾听一组从调研者所要研究的目标市场中选择来的被调查者,从而获取对一些有关问题的深入了解。这种方法的价值在于常常可以从自由进行的小组讨论中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

投影技法(PTM):

一种无结构的非直接的询问形式,可以鼓励被调查者将他们对所关心问题的潜在动机、信仰、态度或感情投射出来。在投影技法中,并不要求被调查者描述自己的行为,而是要他们解释其他人的行为。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被调查者就间接地将他们自己的动机、信仰、态度或感情投影到了有关的情景之中。

在百货商店顾客光顾情况的调查研究中,要求被调查者完成下面的故事:

请完成下面的故事:一位男士在他所喜爱的一家百货商店里买上班穿的西服。他花了45分钟并试了几套之后,终于选中了一套他所喜欢的。当他往算帐柜台走去的时候,一位店员过来说:“先生,我们现在有减价的西服,同样的价格但质量更高。您想看看吗?”这位消费者的反应是什么?为什么?

定性研究方法的程序:

1,收集资料;

2,分析定性材料;

3,完成定性研究报告。

二、定量研究方法系统

量化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

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点。

操作程序:

1,确立研究假设

2,确定研究方法

3,收集各种数据

4,整理、分析数据

5,提出研究结论,以验证最初假设

常用方法: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

(一)抽样调查法:

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

特点:

1,推断总体的目的性;

2,推断形式的整体性;

3,样本抽取的随机性;

4,样本误差的可控性。

分为随机抽样与非随机抽样

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等距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多阶段随机抽样;非随机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偶遇抽样、滚雪球抽样

问卷设计:

问卷构成:1,基本项目(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家庭人口等);

2,与调查主题相关的事实或行动项目;

3,关于态度或意识的项目。

(二)内容分析法:

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程序:

1,提出研究假设,根据假设确定研究范围;

2,制定分类表,将研究内容分为若干大类与分析单元;

3,将讯息内容分类编码归类,计算各类别比例关系及各分析单元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分析;4,验证假设,提出结论。

(三)实验法:

控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控制实验法适于微观的、探究因果关系的研究

程序:1,提出假设;

2,简化影响因素,确立其中一对为自变量与因变量;

3,控制、实验:分出控制组、实验组

4,统计、分析

给实验组提供经过简化并确定的自变量,给控制组提供普通的、非研究所用的自变量

自然实验法:克服人为因素与缺陷,更真实客观,但难于控制

第三章传播

第一节传播

一、传播的含义

Communication

共同交换、共享

通信、会话、交流、交往、交通、参与……

信息的流动

传播学中,对传播的定义:

1、“共享”说:

施拉姆认为,传播“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强调了传播者与接受者对符号的共有性和共享性。

2、“影响”说:

沃伏·韦伦认为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强调了传递信息的目的性和影响性。

3、“反应”说:

史蒂文斯的定义是: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和各不相同的反应”。

在强调传播的广泛性和受者反应的必然性的同时,抛弃了传播的社会性和受者的能动性。

4、“互动”说:

格伯纳认为:所谓传播就是“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借用社会学术语,强调了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通过信息传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5、“过程”说:

希伯特认为:“传播的确可视为一个过程,过程就是一系列的活动及运行永远向着一个特定的目标在行动。

强调了信息由传播者经媒介流向受传者这一过程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传播是指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从四方面理解: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沟通。

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

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能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传播的类型

信息的类型、流动的范围和状态等不同

传播学研究人类传播

自我传播(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

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即个体自我进行的思维活动。

思考;自言自语;陶醉——心理活动

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即个人与个人之间互相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组织传播:

组织内部及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

内部:协调关系;

外部:适应环境。

大众传播:

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演进

一、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

符号和信号时代

说话和语言时代

文字时代

印刷时代

大众传播时代

网络传播时代

1,符号和信号时代

复杂程度有限

传播速度缓慢

——生理局限性

2,说话和语言时代

口语传播的局限

1)发声功能传递信息—人体能量限制—近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2)音声符号转瞬即逝—保存和积累性弱。

3,文字时代

1)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信息长久保存;

2)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

3)使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

中国文字的演变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书写是有关远方的重大象征,所谓远方不仅指扩张距离,而首先地是指持续、未来和追求永恒的意志。说话和听话只发生在近处和现在,但通过文字则一个人可以向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人,甚至还没有出生出来的人说话;一个人的声音在他死后数世纪还可以被人听到。”[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文字的习得:人为的过程

文字传播时代就由于种种人为条件而形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社会阶层,如王公大臣、祭司神甫、文人士子等。

他们垄断着文字媒介,也控制着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话语。

从传播的角度看,统治权直接表现为话语权。

按照英尼斯的理论,古代帝国之所以能够跨越辽阔的地域建立自己的统治,原因就在于拥有以文字为核心的、轻便易携的所谓“空间媒介”。

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车同轨,书同文”。

印刷媒介的出现才开始被打破这一垄断。

3,印刷时代

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表达性:传送范围广阔的思想与感情;

记录永久性:超越时间;

迅速性:跨越空间;

分布性:所有阶层。

印刷媒介的两大技术硬件:

纸张,印刷机

中国:造纸术(蔡伦)、印刷术(毕昇)

东汉造纸术

雕版印刷术

欧洲:

古埃及:纸莎草

——公元前3000年

阿拉伯人:羊皮纸

唐朝,中国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1150年在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开设欧洲第一个造纸厂

法国、意大利在13世纪,德国在14世纪,英国在15世纪末,荷兰在16世纪,美国费城(当时英属)在1609年先后造纸

谷登堡:

1440~1448年

活字版印刷术

活字材料的改进

脂肪性油墨的应用

印刷机的制造

“现代印刷术的创始人”

42行版《圣经》(1456)、36行版《圣经、一部畅销的百科全书

半个世纪间,欧洲的书籍总量激增1000倍

从15世纪中叶的约1万册达到1500年的900 万册

欧洲:印刷术发明前:

13世纪:3000美元——1部手抄本书——法国公主的生日礼物

书:重要的财产列入遗嘱

古登堡发明印刷术前:

《圣经》拉丁文手抄而成,文字古奥,数量有限

信众只能从教堂神甫口中聆听上帝的旨意,用宗教的礼仪规范全部的生活

16世纪,天主教会禁止用人们看得懂的语言印刷《圣经》,英国教会甚至禁止那些知识水平低下、易受影响的群体——妇女、学徒、农夫阅读《圣经》

古登堡印刷术普及《圣经》

1522—1546年出版450个版本的《圣经》

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现代性、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致、相同步的。

“正是印刷术的发明(而不是别的)使历史从中世纪发展到近代;这期间,能够阅读的大众日益增多导致了思想的广泛传播,思想的广泛传播又推动了哲学与科技的变革。这些

变革最终推翻了教士和贵族的统治,从而产生了崭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制度。”

——[美]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

“书籍和报刊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报纸和政治小册子参与了17世纪和18世纪所有的政治运动和人民革命。正当人们越来越渴求知识的时候,教科书使得举办大规模的公共教育成为可能。正当人们对权利分配普遍感到不满的时候,先是报纸,后来是电子媒介使普通平民有可能了解政治和参与政府。”

——[美]施拉姆:《传播学概论》

印刷媒介广泛的社会需求:

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需要吸纳和传播大量的知识与信息,促进了报刊业和出版业的繁荣;劳动者所需具备的素质与技能越来越高,又带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普及。

17、18世纪,新闻事业开始发育成长

以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中,新兴的报业启迪民智、影响舆论、登高一呼、四方响应,发挥了引人瞩目的作用

19世纪后,随着生产的工业化、生活的都市化、教育的普及化和社会的民主化,又出现了以赢利为目的、以普通读者为对象、以各种新闻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大众报业

代表:美国19世纪30年代的三大廉价报纸——《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和《纽约论坛报》

4,大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9世纪开始

电报、电话、留声机、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通讯卫星

1920年的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始定时播出电视节目;

1946年,美国无线电公司推出了NTSC彩电制式;

1962年7月美国发射“电星一号”通信卫星。

电子媒介诞生的里程碑意义:

“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

“如果说印刷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播。”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5,网络传播时代

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新时代

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的能提供以交谈方式来处理包括捕捉、操作、编辑、存贮、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

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台电脑主机“埃尼阿克”

在电话高度网络化的基础上形成

它除了具有其它传播的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主动性、参与性、交谈性和操作性特点

有声语言、图像、文字、声音、传真通信、娱乐性服务融为一体

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的网络化、数字化

交流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

二、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

1,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的进步贯穿整个人类存在过程,其发展进步呈加速度发展趋势;

麦克卢汉眼中的媒介传播史和社会发展史

2,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和发展密切相关;

传播是对社会精神财富的传承,文化是对社会创造的记忆。

3,传播是经济及社会财富的直接产物。

传播在经济形态的制约下发展,传播又推动经济形态的进化。

第四章

信息符号与讯息

I、信息

“信息就是谈论的事情、新闻和知识。”

“信息就是在观察或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数据、新闻和知识。”

“信息就是所观察事物的知识。”

(一)三论中的信息

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申农、维纳、贝塔朗菲

(1)信息论

申农:信息、熵与比特;信息传播的数学模式

(2)控制论

维纳:反馈

(3)系统论

贝塔朗菲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皆是有机整体。

讯息信号所接受信号讯息

理解信息

第一个问题:

信息是什么?

1、信息和物质、能量一起,是这个客观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

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信息是和物质、能量的抽象程度相同的一个概念。

第二个问题:

信息从哪里来?

2、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表现。

第三个问题:

信息有什么用?

3、人们借助信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减少对事物的不确定性)。传播学所研究的信息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

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一个基本要素。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或者说,信息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产物。

(二)基本分类:

社会信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

自然信息

(三)其他几个重要概念

▲噪音

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即噪音。

▲冗余信息

即信息中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信源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反馈

“在人类传播中,指接收者对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施拉姆

▲前馈

“指的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使用大众媒介时,事先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传播对象的需要,以改进传播节目的制作,增强传播效果。”——施拉姆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即“在孤立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总是使整个系统的熵的数值增大,它是不可逆的。”这就是熵增加原理。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中,熵是无序状态的量度,而信息就是一种负熵。

二、信息的特征:

1、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不同民族的文化禁忌

红十字与红新月

2、普遍性

上课铃声

课堂上老师的语言与文字

交通信号灯

食堂里的价目表

情侣间的花与礼物

3、表达性

蒙克《呐喊》

20世纪表现主义先驱

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4、流动性

信息的流动过程,是信息的获取、传递、变换、存储的过程。

危机传播中的信息流动

5、共享性

萧伯纳:“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了两种、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物品交换后,每个人都有失有得,而思想交换后,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思想,说明信息是可共享的。

6、载体性

古长城将士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

多样性、片断性、时效性、可积累和可衰减性……

三、信息的功能

认识功能

社会功能(启迪、教育、娱乐、舆论)

三、信息革命与信息化社会

1、信息爆炸。

知识老化的速度加快,新的知识层出不穷。

2、地球村和地球都市形成。

信息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联系更加紧密。

3、信息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资源。

信息已经取代了物质和能源成为人类生产的核心。

II、符号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一、符号的结构

问题:看到红色你会想起什么?

符号的结构如下:

1、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

如:人、human、、……

2、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

如:红色代表着热情、喜庆、革命、鲜血、国旗……

符号的意义又包括:

辞典意义

引申意义

练习:

“人者,一撇一捺也。”这句话描述的是符号的:

A、能指;

B、所指;

C、辞典意义;

D、引申意义

二、符号的特性

1、指代性

符号与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种指代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联系。

2、社会共有性

社会共有的一般是辞典意义和一部分引申意义。很多引申意义是在小群体中形成的。

例:大众银行广告

3、发展性

人们不断赋予旧的符号以新的意义,并创造出新的符号和符号体系。

白岩松在2010年时尚先生颁奖典礼上说:

中国的文化历史悠长,我们大约只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首先毁掉了“小姐”这个词汇,现在“同志”这个词也不太敢用了,“老师”只被用在老师这个职业之外,“教授”危在旦夕,“先生”硕果仅存。

三、符号的分类

实际上,人类的传播符号经常是混合使用的。

例如:

沟通双方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

——爱伯特·梅热比

美剧《LIE TO ME》”微表情”

III、讯息

讯息就是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

是人类传播内容的具体单位。

是由一系列有序性符号(语言、文字、图像

等)组成的表达特定信息的符号系统。

讯息这个系统包括信息和符号两个部分。

在传播中,传者传出讯息,并不意味着受者就一定收到讯息;受者收到讯息,也不能保证“翻译”、还原成传者意欲传递的那种信息。

传受两者共享信息的前提,是拥有基本相同等级的符号系统和经验系统。

第五章

传播的基本类型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到影响,怎样互相影响,……要研究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

——威尔伯·施拉姆

I、自我传播

又称内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自我传播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达摩祖师:面壁思过

河南嵩山少林寺五乳峰中峰的上部,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石洞,这个石洞高约3米,深约有7米。方方的洞门,正好向阳敞开,冬暖夏凉,空气清爽。相传,达摩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面壁,双眼闭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见性"上下工夫,在思想深处"苦心练魔"。达摩在石洞里面壁了9年,当他离开石洞的时候,坐禅对面的那块石头上,竟留下了他面壁姿态的形象,衣褶皱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像。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天然石洞称为"达摩面壁洞"。始至今日,遗址犹存。

大江歌罢掉头东,

遂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主我

I

客我

Me

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乔治·赫伯特·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他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南哈德利(South Hadley)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因心力衰竭逝于美国芝加哥。

主要著作:

当代哲学:The Philosophy of the Present. 1932

心灵,自我与社会:Mind, Self, and Society. 1934

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重点】

? ? ?? ? ? ?? ?? ?????????? ???????? ?肉萎缩长期固定石膏所致的肌废用性萎缩:骨折长后等器官于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泌功能下降引起,发生内分泌性萎缩:由内分肌群萎缩经受损,如骨折引起的去神经性萎缩:运动神肉萎缩致,如长期不动引起肌负荷减少和功能降低所失用性萎缩:长期工作水引起的肾萎缩受压迫引起,如肾炎积压迫性萎缩:器官长期病、恶性肿瘤等局部性:结核病、糖尿能长期进食全身性:饥饿、因病不营养不良性萎缩:)病理性萎缩(期器官萎缩青春期、更年期、老年)生理性萎缩(萎缩.....a.2:1f e d c b 第四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 1.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其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数目的减少。 2.肥大——组织、细胞或器官体积增大。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 代偿性肥大:由组织或器官的功能负荷增加而引起。 内分泌性(激素性)肥大:因内分泌激素作用于靶器官所致。 ?? ?? ?? ?????????? ?症素腺瘤引起的肢端肥大内分泌性:垂体生长激狭窄时胃壁平滑肌肥大残存肾单位肥大、幽门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的室肥大、 后负荷增加引起的左心代偿性:高血压时左心病理性肥大素促使子宫平滑肌肥大内分泌性:妊娠期孕激发达 代偿性:体力劳动肌肉生理性肥大肥大 3.增生——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 增强的结果。一般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 ? ? ??? ???????生、肝硬化乳腺增生症、前列腺增内分泌性:子宫内膜、、细胞损伤后修复增生血钙引起的甲状腺增生代偿性:甲状腺肿、低病理性增生月经周期子宫内膜增上 乳期的乳腺上皮增生、内分泌性:青春期和哺胞核血细胞经常更新细胞数目增多、上皮细代偿性:久居高原者红生理性增生增生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取代的过程。 ? ?????? ?骨化性肌炎 —或软骨化生间叶细胞化生:骨化生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粘膜 肠上皮化生(肠化):腺体:慢性子宫颈炎的宫颈鳞状上皮化生(鳞化)上皮细胞化生化生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可逆)和间叶细胞之问(不可逆).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转变为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肠上皮细胞称为肠化。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二、损伤

服装专业读书笔记

服装专业读书笔记 【篇一:服装十讲读后感】 《服装十讲》读书报告 服装世界是神奇的,服装设计师是令人崇敬的,服装这个专业更是 很多人向往的。我相信大多同学肯定都跟我一样是对服装设计充满 探究感才选修了这门课,让我们有缘相聚一起度过这十几个宝贵的 黄金时刻。我觉得自己学到很多,对生活也有了更多的认知。在此 我说说自己浅薄的一些知识和看法。 服装学是一个博深的海洋,它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流域, 融会了多个河流的水源。我像是第一次来到海边的孩子,带着懵懂 的憧憬和希冀,眼前的海洋是那样的广阔与博大!我无法给它作个 概括,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感受。 高秀明的《服装学概论》是我接触的第一本有关服装设计的理论书,我对服装学的了解从这本书开始。书中一开始在绪论中就简介了我 们平时不太注意也容易混淆的一些概念,如衣裳、衣服、服饰、成衣、服装等,对于学服装设计的我们来说这些基本知识应当掌握。 服装的裁剪法有平面裁剪法和立体裁剪法等,我比较喜欢立体裁剪法,因为它比较直观,而且我觉得立体裁剪更助于我们发散思维, 让我们剪出的服装的样式更灵活。 在书中呢,我了解了许多有关时装的信息。特别是对高级时装的理解。“高级时装”是一个专用名词,专指法国优秀的传统服饰文化, 是一个特殊的服装产业称谓,法文为hautecouture。它不是我们平 时所说的“高级的服装”或“高档的时装”,也不是仅用一些进口高级 面料,加人民族饰品拼贴、悬挂、缀珠、钉片等等就能予以冠 之的。 传统的高级时装分为“日间礼服”和“夜间礼服”两大类。日间礼服一 般是午后参加社交活动所穿着的礼服。尽量不裸露肌肤,讲究分寸感、正式感、庄重感。在间礼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晚礼服”,一 般是出席正规晚宴、参加大型舞会等正规场合所穿着的正式礼服。 晚礼服款式多以袒胸露背、裸肩无袖的连衣式长裙最为正规。由高 级时装设计师主宰的“高级时装屋”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有着自己的 一套规则和不同的表达方法。每个时装屋都有“套装制作场”和“礼服 制作场”o设计师在顶级工艺师的协助下,运用不计其数的高级面料 和珠宝装饰,缝工花费几百甚至上千个小时一针一线地缝制。而且

病理生理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病生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研究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 变化和机制,根据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进行实验治疗,分析疗效原理,探 讨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主要内容是:①总论,包括绪论和疾病概论。②病理过程。③各论,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 2.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①动物实验(急性、慢性)②临床观察③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3.循证医学 主要是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谈谈你对病理生理学课程特点的理解及学习计划。 病理生理学揭示了疾病时各种临床表现和体内变化的内在联系,阐明了许多疾病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从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机制和规律出发,深入学习。 第二章疾病概论 1.概念题 ①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全身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健康至少包含强壮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净精神状态。 ②疾病: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 ③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又可称为致病因素。 ④条件:主要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⑤脑死亡:目前一般均以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2.简述病因、条件及诱因的相互联系与区别。 病因分成七大类:①生物性因素②理化因素③机体必须物质的缺乏或过多④遗传性因素⑤先天性因素⑥免疫因素⑦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生物性因素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和寄生虫。此类病因侵入机体后常常构成一个传染过程。 3.简述遗传性因素与先天性因素的不同 遗传性因素直接致病主要是通过遗传物质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畸变而发生的。有的先天性因素是可以遗传的,如先天愚型。 4.以大出血为例,叙述发展过程中的因果交替与恶性循环。 大出血→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交感神经兴奋→微动脉微静脉收缩→组织缺氧→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锐减→心输出量减少…(恶性循环形成) 5.判断脑死亡的标准及意义 标准:①呼吸心跳停止②不可逆性深昏迷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扩大或固定 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意义:①法律依据②医务人员判断死亡的时间和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限③器官移植的时期和合法性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1.试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原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一)病因和机制:肾内和肾外丢失大量的液体或液体积聚在“第三间隙”后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备考手册

201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备考手册中法工程系学院-机械工程

一、2015年北航机械工程专业考研形式分析(只招收本校本 专业推免生) (一)近3年分数线及招生人数变动情况 专业类别时间总分划线专业划线复试总分招生人数录取比例 物理学2011年12 2012年 6 2013年 4 (二)专业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 专业类别及方向考试科目参考书目招生情况 机械工程 方向: 中法国际工程一体化初试科目: 政治 法语二外 数学一 机械电子与力学 综合 招生人数 共6人左 右(每年都 会有一些 变化,实际 招生人数 比网站公 布多几人) (三)专业就业前景 不论服务于哪一领域,机械工程的工作内容基本相同,按其工作性质可分为六个方面。 建立和发展可以实际地和直接地应用于机械工程的工程理论基础。这方面主要有:研究力和运动的工程力学和流体力学;研究金属和非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其应用的工程材料学;研究材料工程力学在

外力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等的材料力学;研究热能的产生、传导和转换的燃烧学、传热学和热力学;研究摩擦、磨损和润滑的摩擦学;研究机械中各构件间的相对运动的机构学;研究各类有独立功能的机械元件的工作原理、结构、设计和计算的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学;研究金属和非金属的成形和切削加工的金属工艺学和非金属工艺学等。 ②研究、设计和发展新的机械产品,不断改进现有机械产品和生产新一代机械产品,以适应当前和将来的需要。这方面包括:调研和预测社会对机械产品的新的要求;探索应用机械工程和其他工程技术中出现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进行必要的新产品试验、试制、改进、评价、鉴定和定型;分析正在试用的和正式使用的机械存在的缺点、问题和失效情况,并寻求解决措施。③机械产品的生产。包括:生产设施的规划和实现;生产计划的制订和生产调度;编制和贯彻制造工艺;设计和制造工具、模具;确定劳动定额和材料定额;组织加工、装配、试车和包装发运;对产品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④机械制造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机械一般是由许多各有独特的成形、加工过程的精密零件组装而成的复杂的制品,生产批量有单件和小批,也有中批、大批,直至大量生产,销售对象遍及全部产业和个人、家庭,而且销售量在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下可能出现很大的波动。因此,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和经营特别复杂和困难。企业的生产管理、规划和经营等的研究也多是肇始于机械工业。生产工程、工业工程等在成为独立学科之前,都曾是机械工程的分支。 ⑤机械产品的应用。这方面包括选择、订购、验收、安装、调整、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框架研究 2.双重偶然性 3.人际传播 4.互文性 5.能指(signifier)/所指(signified) 二、简答题(15×3=45分) 1.简述人际传播的定义及其特点。 2.比较传播的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的异同,以及由此看出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如何。 3.什么是传播制度?结合实际谈谈媒介控制对社会的影响。 三、论述题(第1题15分,第2、3题各25分,共65分) 1.试述人类传播的演进过程。 2.试论述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 3.试述拉斯韦尔的5W模式。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8×5=40分)

1.框架研究 答:社会学家E.戈夫曼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中明确为框架做出定义:“框架是指人们用来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即框架(frame)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于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framing)对新事物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媒介框架”(media frame)和“新闻框架”(news frame)两个学术概念。框架概念引入传播学研究领域后得到广泛的应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使用频率最高和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2.双重偶然性 答: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自然界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条件,便会产生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还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3.人际传播 答:人际传播是指两个以上的个体之间进行的传播,是两个人及两个人以上,不在组织

病理学小知识点

1.细胞水肿—红染细颗粒状物 2.玻璃样变—嗜伊红均质红染-细胞内玻璃样变(mallory小体肝细胞胞质中中间丝前角蛋 白变性,rusell小体浆细胞粗面内质网中免疫球蛋白蓄积),结缔组织玻璃样变,细小动脉玻璃样变(血浆蛋白渗入和基底膜代谢物质沉积) 3.脂肪变—大黄腻-慢性肝淤血肝小叶中央区,磷中毒肝小叶周边带肝细胞受累,慢性酒 精中毒在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部位出现心肌脂肪浸润称为虎斑心 4.纤维素样坏死—细丝状颗粒状,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恶性高血压,风湿病,类风湿性 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胃溃疡底部小血管 5.干酪样坏死—无结构颗粒状红染物-结核,梗死,结核样麻风 6.凝固性坏死--心肝脾肾 7.液化性坏死--脑脊髓胰腺 8.湿性坏疽--肺,肠,子宫,阑尾,胆囊或AV均受阻肢体,呈蓝绿色 9.气性坏疽--开放性深创伤伴随厌氧菌感染的坏疽,有捻发感 10.气性坏疽和湿性坏疽均有全身中毒症状 11.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12.修复有纤维性(瘢痕)修复和再生 13.稳定细胞:骨组织,平滑肌,结缔组织,,永久性细胞:神经细胞,骨骼肌心肌细胞 14.坏疽=坏死+腐败菌感染 15.肥大性瘢痕,瘢痕疙瘩,蟹足肿 16.肌腱可通过成纤维细胞纤维性修复后组织重排完全再生。 17.间皮细胞属于稳定细胞 18.肾上腺皮质激素延缓再生修复,维生素C,锌,蛋白质有利于伤口愈合 19.软骨由软骨膜增生而来,血管以生芽方式再生,神经细胞纤维修补形成胶质瘢痕 20.创伤愈合过程中,胶原纤维的分解吸收至始至终都在,但早期少,晚期多 21.充血大红热,淤血大紫凉 22.左心衰肺淤血,右心衰体循环淤血(肝淤血) 23.急性肝淤血,小叶中央细胞萎缩坏死,外围汇管区靠近肝小A出现脂肪变 24.慢性肺淤血,小叶周边部肝细胞脂肪变性,出现摈榔肝 25.下腔静脉的栓子不会引起门静脉阻塞,脑软化或栓塞的栓子多与脑部病变有关、 26.肺动脉栓塞患者和脂肪栓塞患者多死于急性右心衰,2周腔静脉内旋栓完全机化 27.下腔静脉血栓时,最主要的侧支循环是腹壁下V-腹壁上V-右胸内V-右锁骨下V-上肺 V-右心房 28.心房附壁血栓,静脉血栓体部,动脉瘤内层血栓均为混合血栓 29.头颈,胸壁,肺的手术,正压静脉输血(大隐静脉的输液不会引起,锁骨下插管输血会 引起),分娩时胎盘早期剥离均易形成气体栓塞 30.心肌梗死时呈现地图状,贫血性梗死发生在脾,肾,心,脑等部位,出血性梗死多发生 于肺和肠 31.绒毛心发生在浆膜的纤维素性炎,假膜的成分是渗出纤维素,白细胞和坏死黏膜上皮细 胞。 32.炎症早期以渗出变质为主,后期以增生为主。 33.蜂窝织炎主要发生在皮肤,肌肉和阑尾。 34.肉芽肿有感染性肉芽肿和异物性肉芽肿之分 35.间质细胞增生包括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 36.脓肿膜的成分是肉芽组织

医学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研笔记

口腔组织病理考研笔记 - 1成釉器的发育分三个时期: 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 2绞釉的生理意义: 可增强釉质对咬合力的抵抗 3为什么要早期实行窝沟封闭: 在釉质的咬合面,有小的点隙和狭长的裂隙,大多为窄而长,开放呈漏斗状或口小底大,深度可达釉质深部,裂隙的直径或宽度一般为15~75um,不能为探针所探入,由于点隙裂沟较易细菌和食物残渣滞留而不易清洁,故常为龋病的始发部位,且一但发生龋,则很快向深部扩展,因而如能采取措施早期封闭,对龋的预防有一定帮助,减低龋病的发生率 4釉质牙骨质界: 简称釉牙骨质界,三种连接方式:釉质和牙骨质在牙颈部相连,其相接处有三种不同情况:约有60%是牙骨质少许覆盖在釉质表面;约30%是釉质和牙骨质端端相接;还有10%左右是二者不相接,该处牙本质暴露,而为牙龈所覆盖 5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 1)是高度可塑性组织,也是人体骨骼最活跃的部分 2)具有受压力被吸收,受牵引力会增生的特性 3)牙槽骨的吸收与新生保持动态平衡 4)牙生理移动时牙槽骨的改建 5)废用性萎缩 6根据腺泡的形态,结构和分泌物性质不同分为浆液性,粘液性,混合性 7少牙好发于:第三磨牙 8对称性牙缺失最常累及: 第三磨牙,上颌侧缺牙,下颌第二前磨牙 10多生牙最常累及:上颌前牙区,磨牙区 11正中牙最常见于:多生牙 12累及整个牙列的巨牙常见于:单侧牙早萌及巨牙 13小牙最常见于:上颌侧切牙 14双生牙,融合牙发生率较高的是:前牙,上颌 15发育性结合牙常累及:第二磨牙

16畸形舌侧尖主要位于:恒上侧切牙 17畸形中央尖最常见于:前磨牙,常为双侧性,下颌多见 18牙冠牙陷又叫畸形舌侧窝,以好发牙顺序排列为:恒侧切牙,中切牙,前磨牙,尖牙,磨牙.上颌多见 19釉珠最常见于:上颌前磨牙,下颌磨牙次之 20颈部釉质延伸好发牙位依此为:第一,第二,第三磨牙 21弯曲牙最常见于:上颌恒切牙,牙常未能萌出 22牛牙症病变多见于:恒牙5 先天性梅毒牙病变切牙称Hutchinson切牙,这些改变在上颌中切牙最明显. 23桑椹牙:先天性梅毒牙第一恒磨牙的病变称~ 24牙本质龋的病理改变由病损深部向表面分为四层结构: 透明层,脱矿层,细菌侵入层,坏死崩解层 25早期平滑面釉质龋纵磨片由深层至表层病变可分为 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表层 26慢性增生性牙髓炎(牙髓息肉)病理变化: 根据构成成分不同,可将其分成溃疡型和上皮型. 溃疡型 显微镜下观察主要为增生的炎性肉芽组织充填于龋洞中或突出于龋洞外,表面为炎性渗出物和坏死组织被覆,深层为新生的毛细血管,成纤维C和散在的淋巴C,浆C,巨噬C和中性粒C 等慢性炎C浸润. 上皮型 肉眼观察呈粉红色较坚实,探之不易出血.显微镜下见息肉由成纤维C和胶原纤维构成,其表面被覆复层鳞状上皮.鳞状上皮可能由口腔粘膜上皮脱落C种植而来,或由龋洞邻近的牙龈上皮增生而来. 此外,慢性牙髓炎中还有一型特殊的牙髓炎称残髓炎:镜下表现为残留牙髓扩充血,组织水肿,淋巴C,浆C,中性粒C等炎C浸润,严重者牙髓脓肿或坏死 27根尖周肉芽肿的病理改变: 1)当机体抵抗力增强而病原刺激较弱时,肉芽组织中纤维成分增多,牙槽骨和根尖周牙骨质吸收暂停或出现修复,使病变缩小.当机体抵抗力下降而病原刺激增强时,炎性反应加重,炎C浸润增多,牙槽骨和根尖周牙骨质出现吸收破坏 2)根尖肉芽肿体积增大,血运难以抵达肉芽肿中心,中央组织而坏死,液化,形成脓肿;又可急性发作,出现急性牙槽脓肿的症状,如不彻底治疗则可迁延为慢性根尖周脓肿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六章

第六章 传播过程 第一节传播过程 一、传播过程及其特征 伯洛首先提出将传播作为一个过程来研究。 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 过程观 结构观 二、传播模式: 用模式来表述传播的结构和运动过程。 模式:对客观事物的内外部机制的直观而简洁的描述。是理论的简化形式,课向人们提供客观事物的整体信息。 文字模式、图表模式、数学模式 传播模式的分类: 1,基本模式:拉斯韦尔公式、申农-韦弗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2,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的影响模式:刺激与反应模式、两级传播模式、创新扩散模式……3,大众传播对宏观社会的影响模式:议程设置、依赖模式、沉默的螺旋…… 4,受众中心模式:使用与满足模式…… 5,大众媒介的内部体系和行为模式:媒介组织模式、守门人模式…… 第二节线性传播过程 一、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一)拉斯韦尔模式 表明传播过程是一种说服过程; 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 缺陷:过高估计了传播效果;忽视了反馈。 (二)申农—韦弗模式 1949年,信息论创始人申农与同事韦弗提出通信的数学原理 五个正功能: 一个负功能: 讯息发出的信号所接收信号讯息 二、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a、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直线、单向的过程; b、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静态而不是系统的过程。 第三节控制论传播过程 一、控制论观照下的传播过程 1948,维纳,《控制论》 控制论基本思想:运用反馈信息来调节和控制系统行为达到预期的目的。 带有反馈的双向交流过程的传播过程成为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即带有反馈回路的闭环控制系统。

反馈:原意指控制系统中将输出回输到原系统中。传播学认为,反馈就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后作出的各种反应。 德弗勒模式最重要的贡献:反馈机制的增加 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 (一)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由奥斯古德首创,施拉姆提出(1954) 特别适用于人际传播 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兼具编码、译码、释码功能。 编码:将意义或信息转化成符号的过程。编码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传播效果的好坏。 编码受到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的制约。 译码:将符号还原成信息或意义的过程,与编码过程相对应。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二)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该模式指出大众传播过程是经过选择的,且选择经若干阶段进行,说明了大众传播中的把关人和多重把关性。 指出了反馈的重要性。 (三)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的缺陷 1,认为传播过程是循环的、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 2,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的本体运动过程,忽视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 第四节系统传播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 线性传播过程、控制论过程均关注于传播过程系统的内部微观要素与环节。 系统论观点:传播过程乃是整个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赖利夫妇模式 二、系统过程传播模式 (一)马莱茨克模式 德国学者马莱茨克1963年提出 将大众传播过程细分为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的社会过程。 (二)梅尔文·德弗勒模式(大众媒介的内部体系和行为的模式) 美国社会的外部环境和文化条件 消费者中趣味不同的受众 投票等政治程序 保护 提供商品、服务、广告等 市场调查 消费 表述了在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中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与传播过程的关系; 支撑体系运行的是媒介的“低级趣味”内容,它是满足这个体系运转的首要财政条件的主要途径,这是自由市场原则支配下的大众传播体系。 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的影响之模式

服装材料学笔记

服装材料读书笔记 一、纺织纤维 (一)、分类 种子纤维:棉(cotton)木棉(kapok) 植物纤维 (天然纤维素纤维)韧皮纤维:苎麻(ramie)亚麻(flax)黄麻(jute) 罗布麻(kendir)大麻(hemp) 动物毛:绵羊毛(wool)山羊毛(goat hair)山羊绒 (cashmere)骆驼绒(camel hair)兔毛(rabbit hair) 牦牛毛(yak hair)马海毛(mohair) 天然纤维动物纤维羊驼毛(alpaca)骆马毛(vicuna) (天然蛋白质纤维) 腺分泌物:桑蚕丝(cultivated silk) 柞蚕丝(tussah silk) 蓖麻蚕丝及木薯蚕丝 矿物纤维:石棉(asbestos)等 服装材料中最常用的天然纤维有:棉、苎麻、亚麻、绵羊毛、桑蚕丝和柞蚕丝、

人造纤维素纤维:粘胶纤维(viscose rayon) 铜氨纤维(CUPRO)富强纤维(polynosic) 竹纤维、醋酯纤维(acetate)等 人造纤维 (再生纤维)人造蛋白质纤维:酪素纤维、大豆纤维、花生纤维 人造无机纤维:玻璃纤维、金属纤维 化学纤维 聚酯纤维:涤纶(polyester)(仿棉仿纱) 聚酰胺纤维:锦纶(nylon、polyamide) 聚丙烯腈纤维:腈纶(acrylic) 合成纤维聚乙烯醇纤维:维纶(polyvinyl alcohol) 聚氯乙烯纤维:氯纶 聚丙烯纤维:丙纶(polypropylene) 聚氨基甲酸酯纤维:氨纶(polyurethane) 其他纤维:芳纶(防弹衣) 服装材料中最常用的化学纤维有:粘胶纤维、涤纶、锦纶、腈纶和氨纶等。 (二)、服用性能分析 粘胶纤维:(优点)吸湿性好、易染色、色谱全、色泽艳、染色牢度好

病理知识点整理

绪论 1病理学(pathology)①一门医学基础学科;②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形态、代谢和功能变化) :③目的:认识疾病的本 质和发生发展规律,为防病治病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2病理学研究方法?人体病理学ABC(大体、光镜最基本)实验病理学 3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医学之本:主干学科/桥梁学科final diagnosis gold standard doctor's doctor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1、适应性反应:肥大、萎缩、增生、化生 细胞和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因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利于存活的生物学状态,称为适应(adaptation )。细胞和组织遭受不能耐受的有害因子刺激时,发生结构(形态)上的退行性变化,称为损伤( injury )。适应和损伤性 变化都是疾病发生的基础性病理改变。 1. 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其本质是该组织、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或/和数量减少。萎缩可分为生理性萎 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种。 2?肥大hypertrophy组织、细胞体积增大称为肥大。实质器官的肥大通常因实质细胞体积增大或同时数量增多引起。肥大的组织或器官的功能常有相应的增强,具有代偿意义。 3?增生hyperplasia器官、组织内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细胞有丝分裂增强的结果。一股来说增生过程对机体起积极作用。肥大与增生两者常同时出现。 4.化生metaplasia —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化生并非由已分化的细胞直接转 化为另一种细胞,而是由该处具有多方向分化功能的未分化细胞分化而成。 化生通常只发生于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和间叶细胞之问?最常为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为鳞状上皮,称为鳞状上皮化生。化生的上皮可以恶变,如由被覆腺上皮的黏膜可发生鳞状细胞癌。 损伤1)可逆性损伤类型:举例 细胞水肿、脂肪变:心、肝、肾实质细胞 玻璃样变: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细动脉壁病理性钙化:营养不良性钙化、转移性钙化淀粉样变、粘液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发生于细胞内: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发生于细胞外:玻璃样变、淀粉样变、粘液样变、病理性钙化、病理性色素沉着可逆性损伤,又称变性d egeneration,变性是指组织、细胞代谢障碍所引起的形态改变,表现为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某种异常物质或原 有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 (2)脂肪变性正常情况下,除脂肪细胞外,其他细胞内一般不见或仅见少量脂滴。如这些细胞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则称为脂肪变性或脂肪沉积。 心肌脂肪变A?部位: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 B ?肉眼观察: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 C .光镜观察:脂滴在心肌细胞内呈串珠状排列。 D ?心肌脂肪浸润(fatty infiltration ):指心外膜处增厚的脂肪组织沿心肌层的间质向心腔方向伸入,可致心肌萎缩。严重者可致心肌破裂而猝死。 (3)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常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和血管壁等处岀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透明的蛋白质蓄积。分类如下: 1?细胞内玻璃样变:即细胞浆内出现异常蛋白质形成的均质红染的近圆形小体。 A .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蛋白质过多。 B .浆细胞:免 疫球蛋白蓄积。C .肝细胞:Mallory小体(微丝组成,酒精中毒所致)。 2. 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胶原纤维老化的表现。A ?发生部位: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处。 B.形态改变a.肉眼观察:灰白色、均质半透明、较硬韧。b.光镜观察:胶原纤维变粗、融合,呈索、成片,均质、淡红。其内少有血管和纤维细胞。 3. 细动脉壁玻璃样变A .常见于缓进性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B.玻璃样变动脉壁均质红染、增厚、管腔狭窄。 (7)病理性钙化:软组织内固体性钙盐的蓄积。光镜下HE染色为蓝色细颗粒聚集。 分类①营养不良性钙化(dystrophic calcification ):发生于坏死组织或其它异物内的钙化。体内钙、磷化谢正常。②转移性钙化( metastatic calcification ):由于钙、磷化谢障碍所致正常组织内的多发性钙化 2)不可逆性损伤 细胞坏死标志: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组织坏死基本类型: 凝固性坏死:好发于心肝肾,形态特点 液化性坏死:好发脑、胰腺、脂肪 纤维素样坏死:好发结缔组织、小血管 坏疽:干性、湿性、气性坏疽:三种坏疽的区别 组织坏死特殊类型:干酪样坏死 坏死结局:1、溶解吸收2、分离排岀3、机化与包裹4、钙化-营养不良性钙化 1. 坏死(necrosis):活体内局部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代谢停止,功能丧失,结构自溶,并引发炎症反应,是不可逆性变性。 2. 基本病变①核固缩、碎裂、溶解;②胞膜破裂、细胞解体、消失;③间质胶原肿胀、崩解、液化、基质解聚;④坏死灶周围有炎症反应。 3. 类型 (1) 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由于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成灰白或黄白色比较坚实的凝固体,故称为凝固性坏死。常见于脾、肾的贫血性梗死,镜下特点为坏死组织的细胞结构消失,但组织结构的轮廓依然保存。 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 1)干酪样坏死:主要见于结核杆菌引起的坏死,由于结核杆菌成分的影响,坏死组织彻底崩解,镜下不见组织轮廓,只见一些无定形的颗粒状物质略带黄色,形成状如干酪样的物质,因而得名。

机械工程出国留学简介

Mechanical Engineering 一、专业介绍 在美国,机械工程学的课程受到ABET(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美国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的监管,以保证毕业生对有关项目有最起码的认知。所以,虽然各家院校所提供的课程内容有异,但一般的机械工程学课程都至少包含以下各个基本科目: 静力学及动力学(statics and dynamics); 固体力学及材料强度学(solid mechanics and strength of materials); 量度及仪器(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 热力学、热传学、能量转换、冷冻原理及空气调节学(thermodynamics, heat transfer, energy conversion, and refrigeration/air conditioning); 流体力学及流体动力学(fluid mechanics/fluid dynamics); 机构设计(mechanism design, including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制造技术或过程(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or processes); 液气压学(hydraulics & pneumatics); 工程设计(engineering design) 机电整合及控制理论(mechatronics and/or control theory); 工程绘图、电脑辅助设计(CAD)、电脑辅助制造(CAM)、固体塑模(Solid Modeling)通过对美国学校相关专业情况的分析可以基本的把其ME学科分为能量,材料,控制,制造四大部分,同时还有声学和光学两个新兴的小方向,具体的分支方向可以参见下图:

胡正荣版《传播学总论》传播学概论笔记 第五章

第五章 传播的基本类型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到影响,怎样互相影响,……要研究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 ——威尔伯·施拉姆 I、自我传播 又称内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自我传播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作为个体系统之活动的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达摩祖师:面壁思过 河南嵩山少林寺五乳峰中峰的上部,离峰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天然石洞,这个石洞高约3米,深约有7米。方方的洞门,正好向阳敞开,冬暖夏凉,空气清爽。相传,达摩在这个石洞里,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面壁,双眼闭目,五心朝天,在"明心见性"上下工夫,在思想深处"苦心练魔"。达摩在石洞里面壁了9年,当他离开石洞的时候,坐禅对面的那块石头上,竟留下了他面壁姿态的形象,衣褶皱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色的水墨画像。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天然石洞称为"达摩面壁洞"。始至今日,遗址犹存。 大江歌罢掉头东, 遂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周恩来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主我 I 客我 Me 有 意 义 的 象 征 符 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一)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乔治·赫伯特·米德 [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及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他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南哈德利(South Hadley)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因

心力衰竭逝于美国芝加哥。 主要著作: 当代哲学:The Philosophy of the Present. 1932 心灵,自我与社会:Mind, Self, and Society. 1934 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 Movements of Thought in the 19th Century. 1936 行动哲学:The philosophy of the act. 1938 (二)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self interaction)。 (三)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 吾日三省吾身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自我传播的主要特性 自我传播既有传播的一般特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如以下三点: ①隐蔽性,这种传播的互动过程仅限于自身,常常不要求、不希望与其他人共享。 ②内动性,自我传播即人的自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这一切的传播活动都是发生在由自己开拓的内心世界的“小天地”里。 ③短途性,传播作为信息交流的过程,总是从甲流到乙,并从乙流动到甲,而自我传播就是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达到主我和客我的信息交流和对话,瞬息之间就完成了一个自我的传播过程。 自我传播的形式: 1,感觉和知觉 2,记忆 3,思维 4,想象 5,情绪和感情 感觉:包括“五觉”,是人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对事物的个别信息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气味、软硬、凉热等作出的反映,这是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知觉: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分散的个别信息属性进行的综合。知觉的过程,就是对事物整体的感性信息进行综合把握的过程。 理解自我传播: 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 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 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II、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

《病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归纳

考点精析 第一章绪论 一、病理学的研究任务和重要分支学科。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改变和转归,从而为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二、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应用材料(一)人体病理学研究 1.尸体解剖。简称尸检,即对病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它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其目的是查明患者的死亡原因,验证诊断、治疗措施的正确与否。2.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取、钳取、穿刺、搔刮等手术方法,从患者活体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活检是目前研究和诊断疾病最常用的方法,特别对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3.临床细胞学检查。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后进行观察。也可以是用细针穿刺病变部位吸取的细胞。细胞学检查多用于肿瘤的诊断,此法因所需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病人痛苦少、费用低而易被人们接受,但确诊率不如活检,需进一步做活检证实。 4.分子诊断。采朋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揭示人体在DNA、RNA或蛋白质水平上的异常。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 1.动物实验。指在适宜的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或病理过程的模型,以便进行病因学、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及疾病转归的研究。此外,利用动物实验还可以进行治疗方法、药物筛选和不良反应的观察。 2.器官培养和组织、细胞。将某种组织或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可以动态观察在各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周期短、见效快、节省开支、因素单纯、易于控制,缺点是孤立的体外培养毕竟与复杂的体内整体环境有很大的不同,故不能将体外研究的结果与体内过程等同看待。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肉眼检查。也称大体检查,利用肉眼或辅以放大镜等简单器 具,观察器官、组织形态学改变, 主要涉及病变大小、形状、色泽、 重量、质地、表面和切面性状等。 (二)细胞组织学和细胞组织化学检 查。借助于光学显微镜的检查称 为细胞组织学检查。组织切片最 常用的染色方法为苏木素一伊红 染色(HE染色),这是病理学研究 的最基本手段。通过分析和综合 病变特点,以做出疾病的病理诊 断。组织细胞化学检查称为特殊 染色,是通过应用某些能与组织 化学成分特异性结合的显色试 剂,定位地显示病变组织的特殊 成分(如蛋白质、酶、核酸、糖类、 脂类等),对一些代谢性疾病的诊 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应用 于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 (三)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组织化 学。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 合,检测组织和细胞中的未知抗 原或抗体。已广泛应用于病理学 研究和诊断中。其优点是可在原 位观察待测物质的存在与否、所 在部位及含量,将形态学改变与 功能和代谢变化结合起来。 (四)电子显微镜观察。可将组织细 胞放大到数十万倍以上,可用于 对标本的亚细胞结构或大分子水 平的变化进行观察。其他的还有 化学和生物化学检查、染色体检 查、致病基因分析等。 四、病理学的简要发展历史。18世 纪通过尸体剖验创立了器官病理 学;19世纪随着显微镜和染料的 出现和应用,创立了细胞病理学; 之后,随着边缘学科的发展及其 他学科知识的互相渗透,出现了 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物学、分子 病理学等;20世纪后期至今,致 力于在基因水平上阐明疾病的发 生、发展规律和发病机制。 一、单项选择题 1.1.病理切片的常规染色方法是 (D)A.瑞氏染色B.巴氏染色C.苏 木素染色D.苏木素一伊红染色 1.2.病理学的研究重点是研究疾病 的(C)A.病因B.发病机制C.发 生发展的规律D.转归 1.3.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极限是 (A)A.O.2μm;B.O.2mm;C.0.2nm; D.O.2cm 2.1.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 的体积缩小,称为(B)A.发育不 全B.萎缩C.器官畸形D.化生 2.2.细胞和组织的损伤性变化是 (D)A.肥大B.增生C.化生D.变 性 2.3.关于萎缩,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D)A.细胞内线粒体数量减少 B.间质有增生C.实质细胞数量 减少D.只要是器官、组织或细胞 的体积缩小就是萎缩 2.4.脑萎缩的原因为(A)A.局部血 液供应障碍B.长期组织受压c.器 官长期失用D.神经损伤. 2.5.下列哪一项属于失用性萎缩 (B)A.由肿瘤引起的邻近组织器 官的萎缩B.骨折后长期不活动引 起的肌肉萎缩c.慢性消耗性疾病 引起的萎缩D.老年人各器官的萎 缩 14.32.下列哪一项关于流行性脑脊 髓膜炎的临床表现是错误的 (C)A.脑膜刺激征B.颅内压升高 C.血性脑脊液D.皮肤瘀点或瘀 斑 14.33.形成“卫星现象”的细胞是 (B)A.炎性细胞B.小胶质细胞 C.星形细胞D.室管膜细胞 14.34.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 致病菌是(D)A.绿脓杆菌B.链球 菌C.大肠杆菌D.脑膜炎双球菌. 14.35.Waterhouse-Friedlerichs en综合征见于(A)A.暴发性脑膜 炎双球菌败血症B.脑血吸虫病 C.高血压脑病D.乙脑 14.36.艾滋病是由(C)所引起的慢 性传染病。A.HBV;B.HPV;C.HIV; D.HAV 二、多项选择题 1.1.肉眼检查的内容包括病变的 (ABCDE)A.大小B.形状C.色泽 D.质地E.表面 1.2.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ABCDE)A.肉眼检查B.细胞组织 学和细胞组织化学检查c.免疫细 胞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D.电子显 微镜观察E.化学和生物化学检查 2.1.关于萎缩,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BCE)A.血液供应迅速中断可引 起萎缩B.萎缩的细胞体积缩小, 严重时可消失C.萎缩的器官颜色 变深D.萎缩的细胞内有含铁血黄 素颗粒E.萎缩的器官质地变硬 2.2.属于病理性萎缩的有 (BCE)A.更年期后性腺萎缩B.恶 病质时的全身性萎缩C.动脉硬化 性脑萎缩D.成年后胸腺萎缩E.长 期营养不良的肌肉萎缩 2.3.肝脂肪变性的原因有 (ABCDE)A.脂库动员加强B.肝细 胞损伤C.食入过多脂肪D.脂蛋 白合成障碍E.脂肪酸氧化障碍 2.4.关于变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BCD)A.多为可复性改变B.严 重者可转化为坏死C.最常见的变 性为水样变性D.可引起器官功能 1

2017西综考研病理学复习笔记:肉芽组织

凯程考研,中国最权威的考研辅导班 2017西综考研病理学复习笔记:肉芽组织 2.4损伤的修复 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的结构 当组织损伤较多,不可能用同类细胞再生修复时,即由肉芽组织(granulationtissue )取代。肉芽组织主要由纤维母细胞和新生的毛细血管组成,故为幼稚的血管结缔组织。肉芽组织从组织缺损的边缘及底部长出,并向缺损中央及其表面伸展,最后填满缺损。肉芽组织形成初期,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显示活跃的再生。此时的纤维母细胞尚未产生原胶原蛋白和基质,细胞间疏松,有明显水肿;此时的毛细血管为芽状增生而成为实心条索,继而出现管腔,并开始有血液通过,它们的排列方向与表面垂直,近伤口表面时互相吻合,形成弓状突起,故表面呈颗粒状,鲜红色。在纤维母细胞和毛细血管间,常有多少不等的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肉芽组织初期无神经纤维。 肉芽组织在伤口愈合中的作用 肉芽组织在伤口愈合中有三个重要作用。 1、抗感染去异物及保护创面的作用在伤口有感染的情况下,肉芽组织可对感染物及异物进行分解、吸收。如伤口中一些可溶性物质、细菌、细小的异物或少量坏死组织,可通过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吞噬、细胞内水解酶的消化作用使之分解,通过毛细血管吸收,以消除感染,清除异物,保护创面洁净。 2、机化血凝块和坏死组织的作用肉芽组织在向伤口生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伤口中血凝块、坏死组织等异物的置换过程,只有当血凝块、坏死组织等被肉芽组织完全机化后,才能给伤口愈合创造良好的条件,否则将影响愈合过程。同样,体内各种异物,仍需由肉芽组织处理,将其溶解吸收和机化或包裹。 3、填补伤口连接缺损增加张力强度肉芽组织从第5~6天起,纤维母细胞开始产失胶原纤维,其后一周内胶原纤维形成最活跃,第3周后胶原纤维成熟,纤维母细胞转变为纤维细胞,毛细血管减少,消失,肉芽组织转变为瘢痕组织,其中胶原纤维排列与表面平行,以适应伤口增加张力强度的需要。因此早期的肉芽组织只能起填补伤口及初步连接缺损的作用,当第3周后,张力强度迅速增大,至第3个月达最高点。瘢痕组织的张力强度虽只及正常组织的70%~80%,但也足以使创缘牢固地结合起来。伤口愈合后如果瘢痕形成薄弱,抗张力强度低,再加上内压大,可使愈合口向外膨出,如心肌梗死瘢痕处向外凸出形成室壁瘤;腹壁瘢痕处因腹内压增大引起腹壁疝。 如何识别健康的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在伤口愈合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必须使肉芽组织健康生长才能实现这些作用。为此,需区别生长良好与生长不良的肉芽组织。生长良好的肉芽组织呈鲜红色、湿润、柔软、分泌物少,表面有均匀颗粒,触之易出血。生长迟缓、不健康的肉芽组织呈苍白、水肿状,松弛无弹性,表面颗粒不均,色暗有脓苔,肉芽组织生长不足。 第1页共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