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性访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及自我效能的影响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 一、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是人的主体因素的核心,并渗透、弥漫于人类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它不仅决定了个体人生的轨迹,而且也决定了个体思维、情感、行动及其动机的模式,它还决定了个体在面临危机、失败、压力等否定性情境刺激时的身心反应方式,从而决定著个体在人生事业上的成败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幸福与否。 在社会学习理论看来,个体的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不是环境的偏爱,而是个体的自我创造。 二、效能预期与结果预期之区别 结果预期在这里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某项行为会产生某种结果的预估;而效能预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获得成功所具的信心。这两种预期之所以必须加以区分,是因为一个人可能相信某项行为必然会产生某种结果,但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去表现这项行为。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困难时所采用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

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效能预期越强烈,所采用的行为就越积极,努力程度也就愈大愈持久,同时情绪也是积极的。例如一个跳高运动员,在一次跳跃行为之前,对自己能否跳出2.38米的成绩的判断是「效能预期」,而他对这一成绩能否为他赢得奖牌、社会荣誉、自我满足等的预期是「结果预期」。 三、自我效能的功能 自我效能的功能主要是调节和控制行为,并通过行为调控影响行为结果。 1.影响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与行为坚持性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常常倾向于选择适合于自己能力水平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却恰恰相反。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越强,预测到的成功可能性越大,他就越会努力尝试去从事这些方面的活动,新行为持续的时间也越长;反之,就会逃避那些自己认为不能胜任的活动,行为的坚持性也就越差。 2.影响人们的努力程度和对困难的态度 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人,多富有自信,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因此,会竭力去追寻和实现自己的目标;相反,自我效能感水平低的人,则会因为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在困难面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甚至对能够行使的行为和完成的任务也不敢问津。 3.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效率

怎样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怎样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在整个就医过程中,患者及其家人实际是处于被动或“不知情”的特殊地位,必须依赖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服务和专业性指导,而药剂人员也要参与其中。但是,患者及其家人这一群体在文化程度、心理素质、生活背景、躯体状况、病程长短乃至对医药卫生知识了解的多少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由此形成的对药品及治疗方面的认知水平也不一致,因而接受医疗指导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快慢和多少也有很大差别。即便医务人员做出了准确无误的处置,仍有可能发生患者及其家人不完全信赖医务人员所提供的专业技术服务的情况,产生不依从治疗的行为。这不仅使患者及其家人不能真正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增加了不应有的经济负担,对医院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是医院保持其医药服务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 药品调配处于整个医疗服务链的最后一环,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院为患者及其家人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质量,严重的药品调配失误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药剂人员有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以优质的药品调配服务完成患者及其家人就诊的全过程,利用专业的药学知识帮助、指导患者获得良好的药物治疗效果。 药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1.师应与医师、护师积极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目前新药层出不穷,药师必须时刻关注药品领.域的新进展,随时补充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主动查阅相关资料,为临床提供准确无误的药品信息,满足临床医师、护师对药品信息的需求,协助临床医师为患者制定最合适的个体化给药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2.正确指导患者用药,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开展用药咨询服务。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提高用药依从性 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对其所用药物的了解 程度。发药时,药师主动热情、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地向患者说明按时、 足量用药的必要性,并解释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等,都能使患 者对药物知识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从而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所以,做 好发药时的药学服务工作,是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的重要举措。比如: 1

老年护理复习题

1.下列不属于老化特征的是 A.渐进性 B.普遍性 C.累积性 D.规律性 E.危害性 2.发达国家对老年人年龄划分的标准是 A.55岁 B.60岁 C.65岁 D.70岁 E.75岁 3.发展中国家对老年人年龄划分的标准是 A.55岁 B.60岁 C.65岁 D.70岁 E.75岁 4.高龄老年人是指老年人时序年龄 A.≧70岁 B.≧80岁 C.≧85岁 D.≧90岁 E.≧100岁 5.下列哪一项是反映人口老龄化的主要指标 A.老年人口系数 B.老年人口负担系数 C.长寿水平 D.平均期望寿命 E.健康期望寿命 6.老年人能够维持良好的日常生活活动功能的年限为 A.老年人口系数 B.老年人口负担系数 C.长寿水平 D.平均期望寿命 E.健康期望寿命 7.关于人口老龄化的描述不妥的是 A.简称人口老化 B.老年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上升的动态过程 C.人口老龄化指人口年龄结构老化 D.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是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 E.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的标准是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 8.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是 A.2001年-2020年 B.2021年-2050年 C.2051年-2100年 D.2030年-2050年 E.2075年-2100年 9.下列联合国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划分标准中哪项错误

A.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系数< 4 %称为青年型 B.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系数<4 %称为青年型 C.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系数4%一7%称为成年型 D.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系数> 7%称为老年型 E.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系数> 10%称为老年型 10.关于我国人口老化的特征描述哪一项错误 A.是世界上老年人绝对数最多的国家 B.是世界上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C.老年人口的文化素质低,文盲半文盲比重高。 D.老年人口中城市人口比重大 E.人口老化与经济发展不平衡 11.研究、诊断和处理老年人对自身存在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反应的学科,为 A.老年学 B.老年医学 C.老年护理学 D.老年心理学 E.老年临床医学 12.老年护理作为一门独立的专业需要被确定是在哪年 A.1966年 B.1900年 C.1961年 D.1975年 E.1976年 13.老年护理新观念不包括 A.强调专业性、技能性B.护理全方位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C.注重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兼顾生命质量D.强调学科合作E.服务对象包括老年人及照顾者 14.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是: A.瑞典B.中国C.挪威D.英国E.日本 15.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年龄的划分,下列哪项不对

如何理解和应用自我效能理论

如何理解和应用自我效能理论 接受杂志社邀请作为嘉宾主持“案例研析”网络研讨,经过多次与杂志社沟通,最终将研讨题目确定为“如何运用自我效能理论激发学生运动参与动机”。回顾当初选题思路有三:其一,包括体育教师在内的中小学教师,应当自觉应用理论指导教学,而不能仅靠经验摸索。同时,一线教师能够通过生动鲜活的教学实践检验已有理论,发现其存在的缺感与不足,进而完善和发展理论。自觉理论指导和教学反思的缺失,是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二,教育心理学家斯滕伯格(RobertJ.Sternberg,2003)在总结何谓优秀的学生时指出,“高自我效能感”是优秀学生的表现之一。教育目标取向是培养人,如何通过体育教学培养自尊自信、身心健康的优秀学生,是体育课程的目标任务。其三,激发学生的运动参与,既是《课标》的要求,也是体育教师实际教学中始终都要面对并需要解决的困惑和难

点。基于上述3条原因确定主题,最终得以完成本期“案例研析”研讨活动。 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们对“如何利用自我效能理论激发学生运动参与”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有的介绍自我效能理论,有的阐释自己对理论的理解,有的是教学经验的交流。在讨论中也有不少教师提出对自我效能理论理解的疑问,集中起来,主要有如下4个问题。 一、自我效能感和自信有什幺不同 研讨中,很多教师提出疑问: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自信、自尊,这些概念有什幺异同?自我效能感是否等同于自信心? 1.自我效能与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理论是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Bandura)社会学习理论的支柱之一,他最早于1977年提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一词,之后,这一理论不断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理解明显不同。简单归纳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自我效能理论是在不断发展的,班杜拉对自我

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收稿日期:2001-02-19 作者简介:姜飞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南京210024)。 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姜飞月 摘要:自我效能是一种影响行为的主体性因素,在诸多领域内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学校教育中,它主要通过学生个体效能、教师个体效能和学校集体效能来影响学生的发展。自我效能理论要求学校教育应重视培养学生自我效能,加强主体性教育,同时应重视教育个体和集体效能的培育。 关键词:自我效能; 学校教育; 作用途径;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27(2001)05-0021-03 自我效能的概念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在1977年首次提出,是其对社会学习理论的又一贡献。1986年,班图拉在其 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理论 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自我效能机制,较为完整地建立起自我效能理论。1995年,他又出版了 社会变化中的自我效能 ,对自我效能理论作了进一步阐述和发展。自我效能理论在诸多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着重论述自我效能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尤其是自我效能在学生发展中发挥作用的途径以及自我效能理论给学校教育的启示。 一、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前,班图拉把自我效能解释为个人对自己实施成功所需的行为能力的期望,80年代以后则 又把自我效能看作是 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以及有关恪守自我生成能力的信念 。[1]而 人们对组织和实施要达 到指定操作目的的行动过程的能力判断 则称之为 知觉到的自我效能 (per ceived self-efficacy)[1],知觉到的自我效能的结果就是自我效能感(sense of 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感深化到自我价值系统就形成了自我效能信念(self -efficacy beliefs)。效能信念影响到人们怎样思维、感觉、激活行动。它始终对人的行为和成就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班图拉认为效能信念主要是通过四种信息源来发展的:一是掌握性经验。成功会建立起对个体效能的坚定信念;失败(尤其是失败发生在效能感牢固地建立之前)则削弱它。二是替代性经验。与自己相似的榜样的成功会提高个体对类似活动的效能信念,反之会降低个体对效能的判断。三是社会说服。社会评价和他人言语的说服,会影响个体的效能信念的建立。四是生理和情绪状态。心境和个体生理疲劳、疼痛都影响着个体的效能判断,影响到个体的效能信念的建立。这四种来源的信息并不是内在固有某种指导性,而是要通过认知加工来获得重要意义。效能信念通过四个作用机制调节着人的活动,包括认知、动机、情感和选择:第一,认知过程。效能信念以各种方式对认知过程产生影响。如:预期方案的构建类型受效能信念的影响、个体目标的设置受能力评估的影响。第二,动机过程。效能信念在动机的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因为人类动机产生多数是由认知因素引起的。班图拉认为无论是归因理论、期望 价值理论,还是目标理论,每一类型的动机都受到效能信念的作用。效能信念影响因果归因;结果预期部分受效能信念的控制;期望 价值理论的预测性受知觉到的效能的影响;目标的设置和实现目标的努力受自我效能信念的影响。第三,情感过程。控制应激源的效能感在焦虑唤起中有着重要作用。效能信念影响着个体对潜在威胁的警觉和它们怎样被知觉、怎样被认知加工,从而影响着焦虑的唤起和抑郁的产生。第四,选择过程。个体效能信念通过影响人们对其活动类型和环境的选择,塑造着人们的生活道路。这些不同的过程通常协同发挥作用,而不是单独起作用。 二、自我效能在学生发展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自我效能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在学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包括学生掌握学业和调节学习的个体效能信念;教师对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个体效能信念;教师集体对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集体效能感。这三种途径分别通过学生、教师和学校集体影响到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心理的社会成长。 (一)学生掌握学业和调节学习的效能信念 第23卷第5期 2001年10月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 RNA L OF NI NGBO U N IV ERSIT Y (EDU CAT ION AL SCIENCE) Vol.23No.5 Oct.2001

住院患者服药依从性管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住院患者服药依从性管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住院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Morisky等推荐的用药依从性标准对患者用药依从性进行评定,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157例患者中,服药依从者96例,依从率61.1%;服药不依从者61例,不依从率38.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药费支付方式、用药时间、是否需要长期服药的知晓情况对住院患者服药依从性有影响。表现为:公费或医保患者依从性高于自费患者(OR=1.248);服药时间在2年~和≥3年患者的依从性高于服药时间<3个月患者(OR=1.240和2.597);需要长期服药患者的依从性比不需要长期服药者更高(OR=2.213)。结论应加强用药患者的依从性教育,努力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标签:住院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 住院患者往往都要经历漫长的疾病恢复期,有很多患者需要长期服药甚至终身服药,患者服药依从性无论对于在家服药患者还是住院患者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住院患者进行科学、系统的用药指导,培养其良好的服药习惯、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对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减低并发症等都有重要意义[1]。为了了解我院住院患者服药依从性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以便為患者设计更好的治疗方案,更好的指导患者用药,最终达到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2-3]。为此,我们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四川省仁寿县中鑫医院的157例住院患者进行了服药依从性的临床调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4月~12月在四川省仁寿县中鑫医院住院治疗的住院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160份,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57份,有效回收率98.13%。 1.2方法服药依从性判定标准:依照Morisky等推荐的服药依从性标准判定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依从性量表:①你是否有忘记点药的经历;②你是否为了快速达到目的,而自己增加服药次数;③当你自觉症状改善时,是否会自行停药; ④当你觉得药效不明显时,是否会自行停药。当有≥3个条目回答为”否”则判定为依从,有≤2个条目回答为”否”则判定为不依从。同时对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情况、治疗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 1.3统计学处理数据资料通过Epidata3.10进行管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为0.05。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对各调查因素的服药依从性进行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2 结果

自我效能感量表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 王才康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广州,510631 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1,2]。自我效能感与结果期望不同,后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动后果的知觉,而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们对自己行动的控制或主导。一个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的人,在生活中会更积极、更主动。这种“能做”的认知反映了一种对环境的控制感,因此自我效能感反映了一种个体能采取适当的行动面对环境挑战的信念。自我效能感以自信的观点看待个体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力。 按照Bandura的理论,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人其感觉、思维和行动都不同。就感觉层面而言,自我效能感往往和抑郁、焦虑及无助相联系。在思维方面,自我效能感能在各种场合促进人们的认知过程和成绩,这包括决策质量和学业成就等。自我效能感能加强或削弱个体的动机水平。自我效能高的人会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为自己确立的较高的目标并坚持到底。一旦开始行动,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会付出较多的努力,坚持更长的时间,遇到挫折时他们又能很快恢复过来。自我效能感还被广泛用于学校环境、情绪障碍、心理和生理健康以及职业选择等领域。因此可以说自我效能感已成为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的主要变量[3-4] 。

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领域特定(domain-specific)的概念,因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我信念,在另一方面可能并不是这样。但研究者也发现有一种一般性的自我效能感存在,它指的是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最早的德文版系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著名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编制完成3,开始时共有20个项目,后来改进为10个项目。目前该量表已被翻译成至少25种语言,在国际上广泛使用。中文版的GSES最早由张建新和Schwarzer于1995年在香港的一年级大学生中使用5。至今中文版GSES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项目及评定标准】 GSES共10个项目,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比如“遇到困难时,我总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具体项目参表1。GSES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形式,各项目均为1~4评分。对每个项目,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完全不正确”、“有点正确”、“多数正确”或“完全正确”。评分时,“完全不正确”记1分,“有点正确”记2分,“多数正确”记3分,“完全正确”记4分。【评定注意事项】 1. 同其它自评量表一样,一定要让被试看明白指导语及有关问题。 2. 量表由被试自行填写,可进行个别测试,也可用于团体测试。

加强药学服务,有效提高用药依从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013092568.html, 加强药学服务,有效提高用药依从性 作者:吴昊 来源:《健康护理》2019年第10期 摘要:目的:加强药学服务,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方法:笔者通过从事药品调剂工作经历,结合本院用药实际及自身专业特长,有针对性的加强药学服务。结果:有效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结论:加强药学服务,可促进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副作用,提高病人用药依从性,保证药物的疗效。中国论文网 h 关键词:药学服务;依从性 用药依从性是指病人对药物治疗方案的执行程度。在临床医疗实践中,要治好疾病,不仅需要医生诊断正确、用药准确,还需要病人严格执行医嘱用药。事实上,据调查约有30%~70%的病人没有按医嘱用药,甚至未用药,或中途停药,从而导致治疗失败,毒性反应增加,更严重地甚至危及生命。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造成药品资源的浪费。笔者通过几年从事药房工作的实践经验,对于我院药房工作者如何有效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浅谈以下几点实际工作体会。 1对患者提供药物信息,进行具体用药指导,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1]。 1.1药品调剂工作中适时开展用药指导。内容包括治疗目的,用药方法与时间,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处理办法,药品储存注意事项。其中药品不良反应对病人的依从性影响最大,因此药师发药时,一定告之患者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一旦发生,不必惊慌,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让病人也做到心中有数,放心使用。在实际工作中,药师可个体化有侧重性的提供指导。 1.2设立药物咨询窗口。药物咨询是一项药患互动的药学服务活动,针对性强,效果显著。药师可通过咨询窗口或咨询热线与病人进行交流,聆听病人的倾诉,了解病人用药情况,解答疑难问题,适时给予适宜的心理治疗,尽量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鼓励病人遵照医嘱进行治疗。 1.3宣传药物的新用途。临床上常见一些病人在使用药品时会仔细研读药品说明书,有时候会发现医生的诊断和适应症似乎不相符,从而产生顾虑。药师应告之药物的新用途,使患者明白医生用药的原因和意义,满足患者对信息的需求,纠正患者不正确的概念,消除患者疑虑,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类似的老药新用的例子很多,比如左旋咪唑是一个上市多年的抗肠道寄生虫老药。研究发现:左旋咪唑口服还能消灭头虱。甲氨喋呤是抗肿瘤老药,研究发现,甲氨喋呤可用于治疗银屑病、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结肠炎、手掌―足底汗庖症、哮喘等症。因此药师对这一类药品的指导应更周全。

老年护理学

老年护理学 交卷时间:2019-12-03 19:49:38 一、单选题 1. (2分)老年人口的界定依据是() ? A. 时序年龄 ? B. 生物年龄 ? C. 心理年龄 ? D. 社会年龄 得分:2 知识点:老年护理学 展开解析 答案A解析2. (2分)老年良性记忆减退与阿尔茨海默病最主要的区别是后者为: ? A. 记忆障碍程度轻 ? B. 社会功能减退不明显 ? C. 非进行性发展 ? D. 疾病进行性发展 得分:2 知识点:老年护理学 展开解析 答案D解析3. (2分)高先生62岁,高血压13年,吸烟30年。医生建议其戒烟,他总是戒不掉。认为自己戒烟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并且认为自己不可能戒掉。你认为可以用哪个理论帮助他?()

? A. 自我效能理论 ? B. 慢性病轨迹理论 ? C. 自由基理论 ? D. 次文化理论 得分:2 知识点:老年护理学 展开解析 答案A解析4. (2分)下列哪种药物在老年人体内的代谢减少: ? A. 阿米卡星 ? B. 庆大霉素 ? C. 普萘洛尔 ? D. 地高辛 得分:2 知识点:老年护理学 展开解析 答案C解析5. (2分)老年男性,60岁,某机关干部,退休在家,感到整日无所事事,别人不再叫他某某领导,感觉很不适应。这位老人的主要心理矛盾是() ? A. 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 ? B. 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 ? C. 老有所养与经济保障不充分的矛盾 ? D. 安度晚年与意外刺激的矛盾 得分:2 知识点:老年护理学 展开解析

答案A解析6. (2分)正常情况下,老年人每日适宜的饮水量(除去饮食中的水)为 ? A. 1000ml ? B. 1500ml ? C. 2000ml ? D. 2500ml 得分:2 知识点:老年护理学 展开解析 答案B解析7. (2分)下列选项中老年人皮肤清洁的一般护理不正确的是: ? A. 饱食时应选择在饭后2小时左右进行 ? B. 沐浴的室内温度调节在24-26℃ ? C. 水温控制在35℃左右 ? D. 沐浴时间一以10-15分钟为宜 得分:2 知识点:老年护理学 展开解析 答案C解析8. (2分)为老人进行尿常规检查时,留取的尿标本应及时送检,一般尿标本从排出到试验应限定在: ? A. 0. 5小时以内 ? B. 1小时以内 ? C. 1. 5小时以内 ? D. 2小时以内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 在历年的教师招聘考试中,自我效能感是教育心理学部分考察的一个重点学习理论。关于自我效能感理论往往由于知识点的繁琐,导致考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到位,以至于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的情况。本文在此对其在整个教育心理学部分中的自我效能感做出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理论观点: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最早是由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的。班杜拉将自我效能感区分为两种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指的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例如:我认为只要我能够每天坚持运动一定能够减肥成功,这是对结果的估计属于结果期待。但是我觉得我做不到每天坚持运动,这种对自己实施能力的估计叫功效期待。 二、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个人自身的成败经验(最主要因素):例如我以前减肥成功过,那这次我要减肥,我就会更加相信我一定能减肥成功,对应的自我效能感就会高些,反之亦然。 2.替代性经验是指跟自己能力水平相当的人取得成功与否对你的影响。例如跟你关系很好的隔壁班的哥们儿,你们平时学习水平差不多,他比你先考试,考完了你问他怎么样,他觉得挺简单的,那相应的你也会觉得比较简单,你觉得自己也能考得好。 3.言语劝说是指别人对你进行说理增加你的自信心。 4.情绪唤醒是指如果你过于紧张焦虑,精神不佳就会对成功没什么信心。 三、自我效能感能影响的方面 影响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影响学生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等。

以上便是有关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的总结,在教师招聘考试过程中自我效能感的两种期待以及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在备考过程中,各位考生可以结合以上的逻辑梳理来对其知识点进行熟练地把握。

自我效能感 文献综述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对课堂参与的影响》文献综述 一、前言 自我效能感理论对于自我控制和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界定、影响、形成因素以及自我效能感在教育学习领域最新进展,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影响以及对教师教学行为与教师自身信念的影响。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相关研究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之处,本文力求以新的视角来深入对该理论的探索运用,取得一定的创新与发展。 二、自我效能界定、影响及其形成因素 1.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自我效能感”这一理论最早是由班杜拉1977年首次提出的。班杜拉将其界定为为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此外,其他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也有不同的界定,如:“是使得个体能够有效地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是个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的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涛、戚立夫)”等。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于自我效能感的界定不同,但是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2.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对个体的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即具有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对活动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偏好方向,并且对于同一活动,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个体对活动的坚持能力不同。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容易把困难估计的比实际更大,在问题与困难面前表现出更多的担忧与畏惧,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则相反。 (3)影响人们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人对新行为的获得类型、获得速度有所不同以及对于习得行为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在活动时情绪较高,表现的较为轻松,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相反。 3.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有四个方面的经验: (1)直接经验。指个体得自以往实际从事同类工作任务的成败经验。成功的经验往往会增加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并且不断的成功会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的作用则相反。同时,人们对于行为成败的归因方式,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评价。 (2)替代经验。即间接经验,指个体通过观察学习示范者的的行为而获得的自我效能感。当一个人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了成功,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反之就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3)言语的指导作用。即通过他人的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来改变自我效能感。但是,有研究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自我效能感并不能持久。 (4)情绪的唤起。班杜拉认为,高度紧张的情绪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因而使得自我效能感降低。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首次提到了自我效能这一概念,随后于1980年在荣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的大会上发表的演说中更透彻地阐述他的自我效能原理,1986年他又出版了《思想行为的计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理论》这一巨著,对自我效能机制进行了更加系统全面的论述。 班杜拉在1977年时,把自我效能看作是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他认为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他进一步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测;效能预期是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他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即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越强,越倾向于做更大程度的努力。班杜拉在1980年发表的《人类行为中的自我效能机制》演说中,指出效能的自我感知影响思维模式、行动和情绪激活。80年代以后,班杜拉把自我效能看作是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和有关恪守自我生成能力的信念。这样一来,班杜拉提出了两个概念: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效能信念。知觉到的自我效能是一种对自我生成能力的知觉,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即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深化到价值系统就成为自我效能信念,即有关自我能力判断的认知取向。他认为自我效能信念有近似于认知、动机及情感的功能,是人类行为操作中的一种强大力量,它在控制和调节行为方面有着不可估量与替代的价值。自我效能从本质上讲是自我生成的能力。班杜拉强调指出,人类除了有替代性学习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使用符号的能力之外,自我生成的能力是最根本的能力,人们通过自我生成的能力,就可以对技能进行权衡和判断,也可以对自己的思想加以评价与改变。

药师与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关系

药师与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关系 V o1.242oo6N0.17 药师与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关系 陈晓蕾 (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广东深圳518001) 摘要:目的了解患者用药依从性现状,探讨药师在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中的作用及如何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方法采用 问卷调查法,对116例患者的疾病种类,用药情况及依从性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16例患者中,用药不依从49例,其不依从 的原因与药师有极大的关系.结论患者用药依从性是取得最佳治疗效果的基本条件,药师在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中起重要 作用,药师应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树立新的服务理念. 关键词:药师;用药依从性;患者 中图分类号:R192.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46(2oo6)17—0155—02 用药依从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疗程的长短及药品 的不良反应fl1.据报道,患者对于药物疗法的不依从率在13% 一 93%,平均为40%[21.在2005年6—12月,笔者对深圳市职 业病防治院等3所医院的116例患者进行了用药依从性调查, 分析患者用药不依从性的因素以及药师对患者用药依从性的 影响.并对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进行探讨. 1调查对象与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等3所医院的 116例门诊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职业,文化 程度,所患疾病种类,对药品知识的了解情况,是否用药依从以 及提高用药依从性的方法等,并对其进行分析. 1.1一情况

116例被调查者中,男68例,女48例;离退休人员28例, 公务员2O例,工人31例,自由职业者16例,学生4例及其他 17例;本科及以上学历23例,大专17例,中专16例,高中21 例,初中18例,小学21例;30岁以下2O例,31—59岁69例,6o 岁以上27例,平均年龄45.4岁. 1.2所患疾病 I16例被调查者中患心脑血管疾病32例,肝胆疾病18例, 呼吸道疾病27例,胃肠道疾病16例,妇科疾病16例,骨科疾病 7例. 1.3对芮品知识的了解程度 被调查者对药品知识较了解的36例,一般了解的66例,不 了解的14例. 2调查结果 116例被调查者中,用药不依从者49例,占调查人数的 42%.患者不依从用药的表现很多,如忘记服药,用药时间错 误,用药剂量错误,服药方法错误,过早中断治疗等.究其原因, 有的是由于患者健忘,有的是经济困难,有的是在用药过程中 出现不良反应而自行停药,有的则是没有掌握正确的服药方法.还有的与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不信任有关(如对医务人员的 治疗方案或工作水平不信任等).除了患者健忘,经济困难原因外,其它均与药师有极大的关系. 3讨论 (1)患者前来医院就诊,是对医院和医务工作者的信任,医 院和医务工作者对患者应具有某种光环效应的I31.患者见到医务工作者端庄大方的仪表,礼貌的言行,得体的举止,显示了良 好的文化素质修养和从业道德风尚,即会因良好的首因效应而对其产生信心[31,使患者焦灼的心情获得安慰,从而产生信任感, 提高患者用药依从率.药师处于整个医疗服务链的最后一环, 所以药师的仪表,言行,举止,态度是影响患者用药依从性的重

自我效能感是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DOC)

自我效能感是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中最早提出的,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为能力的信念。它涉及的不是工作和行为技能本身,而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工作或行为的自信程度。例如,学生知道:努力学习,会提高数学成绩。在这里,“提高数学成绩”是“努力学习”这一行为的结果期望,而学生对自己努力学习(以达到提高数学成绩的结果期望)的能力的自信程度就是自我效能感的体现。 近年来,自我效能感越来越受关注。多项调查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学生的学习及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在学习方面,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动机、参与教学的兴趣、个人目标的确立、对待困难的态度、付诸努力的程度、因果思维(归因)的方式等。在身心健康方面,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调控、情绪反应、活动效率、思维能力、人际关系、潜能开发等。因此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我们教师的迫切任务,以下是培养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十种方法。 一、增加学生成功体验 以往成功的体验是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来源。所以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增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成功的体验,具体方法如下: (一)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 建立竞争奖赏结构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这不可避免地会损害那些在课堂上表现欠佳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发展,所以还要建立个体化和合作化的奖赏结构。个体化奖赏结构要求学生作自我比较,即将自己现在的成绩与过去的成绩进行比较,只要有进步即为成功,就能得到奖赏。通过增加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自信,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合作化奖赏结构强调小组之间的比较,小组共同努力完成一个目标,共同取得成功。注意要把课堂表现优秀的和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分在一组,这样就会增加课堂表现较差的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增强这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二)利用和发挥学生的优势智力 传统的智力理论(以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主)认为智力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多元智力理论中对学校教育影响力最大的是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从多元智力理论中我们不难感到学生的每一种天赋(智力)都可成为帮助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手段,因此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天赋,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利用自己的天赋取得活动的成功,建立起对学习的强烈自我效能感。 二、培养学生积极归因 自我效能感与人们的归因方式存在交互作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因素,如能力和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不足。这种积极的归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关研究表明学习困难生往往采取消极的归因方式,他们往往将学习结果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如自身能力、教师、运气、任务等外在因素,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会削弱其自我效能感。当然,培养学生积极的归因方式,也不能一味强调努力不足,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力不从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研究综述 作者:林玉庆来源:本站原创添加日期:09-07-12 19:58:14 点击:2495 摘要: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一般学习论观点的逻辑产物。本综述主要介绍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概念界定、形成机制、培养途径、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自我效能理论的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社会学习理论归因理论 一、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并在其以后的著作中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框架体系。自我效能感被人们接受以后,广泛的应用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二十多年来,人们围绕着自我效能感这一研究课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在理论和实践成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二、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正在逐渐成熟的概念。目前尚无共同认可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综述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概括自我效能感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 1、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A.Bandura,1986)。 2、是个体在面临某一活动任务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Schultz)。 3、是使个体能够有效的同周围世界打交道的一种人格(Barfield,1974)。 4、是个体对特定环境作出反应的一种心态(Ashton&Webb,1986)。 5、是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影响成绩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感觉(C.Midgley)。 6、是个人对自己所从事某种工作所具能力以及对该工作可能做到地步的一种主观评价(张春兴,1991)。 7、是个体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周国韬、戚立夫,1993)。 8、是个体对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杨心德,

从患者用药依从性看用药指导的必要性

从患者用药依从性看用药指导的必要性 【关键词】患者 药物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多数药物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良反应,由于不同性别、年龄、疾病对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都不相同,因此,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是药师对患者加强用药指导义不容辞的责任。当患者能遵守医师确定的治疗方案及药师对其服用药物方面的指导时,就认为这一患者具有依从性,反之为不依从性。患者缺乏依从性将对治疗效果带来严重后果。 1 产生用药不依从性的主要原因 1.1 用药方案复杂,特别是对老年患者最易引起不依从不依从性与用药方案的复杂性直接相关,若采取多种药物治疗时,患者往往不能准确地遵从服药方法,容易将用法混淆。此外,有的患者多科就诊,用药品种多,用药方案不一,同样难以遵循医嘱。特别是老年人中健忘和痴呆症患者,常对一些简单的用药方法易感到无所适从,如服药几分钟后就忘,又会接着服第二次药。有的孤寡老人或精神障碍患者因无人监督服药,不能确保按医嘱治疗。 1.2 药物的剂型与规格不适宜或包装不当,标签不清对于视力差和手指灵活性减退的患者和高龄老人,药物的剂型和规格就可能成为影响患者依从性的重要因素。如药片太大造成的难以吞咽,过小不利于患者抓取,有些液体制剂装于500ml瓶中,不利于患者使用。容器体积过小或瓶盖难以打开,对于患类风湿关节炎或者帕金森病的患者用药就很困难等等。

1.3 药物的副作用造成患者停用药物的副作用可以助长不依从性。研究证实,副作用的发生率与早期中断治疗之间有着明显的联系。例如:患者服用三环抗抑郁药多在1周后才出现效果,在产生疗效之前出现了心动过速、眩晕等不良反应,患者以为自己的病情加重,因而对药物治疗效果产生怀疑,停服药物中断治疗。 1.4 对患者缺乏用药指导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工作质量往往会对患者产生较大影响。如果医师能够关心患者,认真治疗,患者对医师有信任感,治疗的依从性就好。反之,患者不相信医生依从性就差。另外,药师发药时未能详细解释和指导患者如何正确用药,有的甚至把调配好的多种药品放在同一药袋中发给患者,则会使一些患者错把栓剂或外用药当口服药用等。 1.5 患者的主观因素造成不依从性(1)患者以为自己病情好转,如有些患者,因症状不明显或无症状,认为自己感觉病情好转,因此就中断服药。(2)患者对药物疗效期望过高,健康保健要求过强。个别患者因担心药物成瘾,或者担心可能出现药物所致的新症状而中断治疗。这些都是因为对疾病和药物缺乏了解,以致自觉或不自觉地违背医嘱产生不依从性。(3)经济承受能力不足,擅自换用比较便宜疗效较差的药物。(4)受社会不良广告宣传影响,擅自改服所谓的偏方或秘方。 2 用药不依从产生的后果 2.1 造成疾病治疗失败有的患者因对依从性缺乏正确的认知与理解,随意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随意停药,以致治疗失败。如对感染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及解释

”2 ci*

量表简介: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面对环境中的挑 战能否采 取适应性的行为的知觉或信念。一个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的人,在生活中会更积极、更主动。这种?能做什么”的认知反映了一种个体对环境的控制感。因此自我效能感是以自信的理论看待个体处理生活中各种压力的能力。 —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由Schwarzer等人编制, 中文版由王才康等人(2001)翻译修订,对其信效度进行分析。结果发现GSES具有良好的信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重测信度r=(p<,折半信度为r=(n=401,p

不正正正 正确确确 1 ?如果我尽力去做的话,我总是能够解决问题 的。 □ □□□ 2?即使别人反对我,我仍有办法取得我所要 的。 □ □□□ 3?对我来说,坚持理想和达成目标是轻而易举 的。 □ □□□ 4?我自信能有效地应付任何突如其来的事 情。 □ □□□ 5?以我的才智,我定能应付意料之外的情 况。 □ □□□ 6?如果我付出必要的努力,我一定能解决大多数的难 题。 □ □□□ 7?我能冷静地面对困难,因为我可信赖自己处理问题的能 力。 □ □□□

&面对一个难题时,我通常能找到几个解决方法。 □ □□□ 9?有麻烦的时候,我通常能想到一些应付的方法。 □ □□□ 10?无论什么事在我身上发生,我都能够应付自如。 □ □□□ 记分方法完全不正确1 尚算正确2 多数正确3 完全正 确4 分数越高说明自信心越高 1-10你的自信心很低,甚至有点自卑,建议经常鼓励自己,相信自己是行的,正确地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会欣赏 10-20你的自信心偏低,有时候会感到信心不足,找 出自己的优点,承认它们,欣赏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