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

通过最新吉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8年吉林教招将已出公告,笔试科目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Piaget perspectives on moral development) 瑞土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关于儿童道德发展学说的理论。皮亚杰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认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皮亚杰对偶故事法

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对偶故事: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通过被试的反应,皮亚杰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的动机发展,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并据次此概括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四个阶段: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8、9岁之间,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考虑行为意向。故而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始自9-10岁以后,大约相当于小学中年级。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

除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故而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按皮亚杰的观察研究,个体的道德发展达到自律地步,是与其认知能力发展齐头并进的。因此,对一般儿童来说,自律阶段大约跟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同时出现。第4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关于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需要广大考生记住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认知划分了哪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对应的年龄时期,结合教招考试考察重难点,更为重要的是需要理解每一个阶段儿童道德认知的特征,切记无需死记硬背,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儿童的行为反应理解相关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中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是一个高频考点,一般来说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主要考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在本文中,将结合常见的考题,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解题的小技巧。 一、理论内容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1~2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2~8岁):儿童思维正在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以表象思维为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8~11、1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算,其道德判断有了自律的萌芽,公正感不再是以“服从”为特征,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关于惩罚,儿童不再像前一阶段那样驯服地接受抵罪的惩罚,而认为只有回报的惩罚才是合理的。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1、12岁以后):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出现利他主义。倾向于主持公道、平等,体验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二、考查重点 (一)知识区分 在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中,考查频率最高的两个阶段是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我们考生在区分这两个阶段的时候可以联系皮亚杰关于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来进行理解。主要从以下两点来区分: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与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研究

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研究 皮亚杰在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课题中采用了独创的临床研究法(谈话法)。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向儿童提出一些事先设计好的问题,然后分析儿童所作的回答,尤其是错误的回答,从中长出规律性的东西。 皮亚杰认为,道德是由种种规则体系构成的,道德的实质或者说成熟的道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儿童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心,这是公道的基础。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儿童的道德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因此,皮亚杰着重从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研究儿童道德的开始和发展规律。 关于儿童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判断的发展。皮亚杰认为要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的性质,采用直接的提问法是不可靠的,把儿童放在实验室里剖析,更是不可能。只有从儿童对特定的行为的证明价中才能分析他们的道德认识。因此,皮亚杰与他的合作者采用了间接故事法。他们设计了许多包含着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讲给儿童听,然后请他们对故事中主人公的特定行为进行评价,并说出评价的理由。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是根据外在的道德法则进行判断,他们只注意行动的外部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他们的是非标准取决于是否服从面人的命令或规定。这是一种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后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已能从客观动机出发,用平等或不平等、公道或不公道等新的标准来判断是非,这是一种为儿童自身已具有的主观的价值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属于自律水平的道德。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 柯尔伯格的理论认为道德判断作为道德行为的基础,可以区分出6个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对伦理困境的回应更为适当。[3]柯尔伯格的研究表明,道德判断发展的年龄指标远远超出早些时候皮亚杰的研究结果[4]也宣称逻辑与道德发展贯穿各建构的阶段。[3]柯尔伯格在此基础上大为扩展,确定道德发展的过程主要是对正义的看法,并且这一发展将持续终生,[2]赋予了这一研究的哲学含意。[5][6] 柯尔伯格在研究中使用伦理困境的故事,关注人们在面临类似的伦理困境时,如何证明自己的行动是正当的。然后他将反应进行分类,总结出6个不同的阶段。这6个阶段属于3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7][8][9] 柯尔伯格的6个阶段归属3种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7][8][9]与皮亚杰建构主义的认知发展理论阶段模型类似,柯尔伯格认为阶段的倒退 - 丧失高级阶段的能力是极为罕见的。[10][11]即便如此,还是没有人一直能够处于最高阶段。不可能“跳跃”中间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比前一个阶段的观点更加全面、更加综合、也更清晰。[10][11] 理论假定(哲学) 柯尔伯格的理论不是中立的价值观。它植根于元伦理学的某种看法.包括人性的观点,和对道德推理的形式与内容的某种理解。强调正义的概念,以及道德推理的范围应达到全社会。此外还强调道德与世界的关系,道德与逻辑表达的关系,以及道德推理的角色。最后,柯尔伯格理论还采取了道德推理包括了社会和心理过程的观点。 柯尔伯格对人性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天性愿意交流,有推理的能力,以及期望去理解周围人。柯尔伯格阶段模型属于定性的道德推理,因此不能直接翻译成赞扬或责备人的行为或特质。柯尔伯格为了要证明他的理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或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是著名发展心理学让·皮亚杰所提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务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不采用当时流行的等实验组及多人资料统计的方式,而采用对于个别儿童(他自己的女儿)在自然的情境下连续、细密的观察纪录他们对事物处理的智能反应,属于质的研究。而他这种研究方式,广为现时儿童心理学家所采用。 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摆脱了遗传和环境的争论和纠葛,旗帜鲜明地提出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心理发展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客体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第二,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先天遗传因素具有可控性和可变性,在环境的作用下,可以改变遗传特性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 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1.图式 图式即认知结构。“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认知结构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 2.同化 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3.顺应 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同化表明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顺应表明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知识,不断形成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儿童道德判断和道德观念的发展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一个人道 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一个有道德的人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公道地对待别人。他采用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他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儿童道德发展的进程可以在他们的认知进程中找到证据。他设计了一些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让儿童回答,要求儿童辨认是非对错,从他们对特定行为情境的评价中投射并推测出儿童现有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水平。通过大量的研究,他发现并总结出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即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 所谓他律,是指早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客体性。 所谓自律,则是指儿童自己的主观价值主观标准所支配的道德判断,具有主体性。他律水平和自

律水平是儿童道德判断的两级水平。在此基础上皮亚杰还提出了儿童道德发展的年龄阶段。 他认为,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即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也就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大多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也就是自律道德。 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皮亚杰认为,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

皮亚杰与对偶故事

皮亚杰与对偶故事 对偶故事: 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对偶故事一: A .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便替母亲裁布。但是,因为她还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大洞。 B .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剪子玩,因为她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了两个问题: ( 1 )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 2 )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 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对偶故事: A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B .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 (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通过大量的研究,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规律: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 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 自律:指儿童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是由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的,具有客观的性质,是一种他律水平的道德;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道德认识也在不断发展,道德判断的标准开始逐步摆脱承认惩罚的影响,在评价某种行为的是非时,能依据自己掌握的道德标准对行为做出判断,这种道德判断具有有了主观的性质,是一种自律水平的道德。 儿童在五、六岁以前是属于无规则的阶段。这个阶段儿童在游戏中没有合作,也没有规则,社会规则对他们没有约束力,他们没有必须怎样做的认识。 儿童在六岁到八、九岁期间处于他律的阶段,这是儿童认为独立于自身之外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这一阶段儿童之所以表现出他律的行为,是因为: ( 1 )儿童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权威与服从的关系,服从权威就是对的。 ( 2 )儿童的思维处于自我中心,只从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 , 不能明确地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 , 把成人说的混同于自己想的。 八、九岁之后儿童过渡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认识到规则不是绝对的,应该与他人相互尊重并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儿童之所以能从他律转向自律,是因为: ( 1 )这时儿童认识到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 2 )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脱离出来,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规则只是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精析

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 1、儿童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举例说明:儿童通过瞧、抓与嘴的吸吮来了解外部环境。 2、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依然能够认识到事物就是存在的。 举例说明:与儿童做游戏时,把玩具藏到遮蔽物的后面,儿童瞧不见了,但知道到遮蔽物后面寻找。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 1、万物有灵论(泛灵论),认为一切物体都就是有生命的。 举例说明:3岁的小孩子会在自己吃饭的时候,喂洋娃娃吃饭,认为洋娃娃不吃饭就会与自己一样饿。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举例说明:4岁的小孩子给妈妈送礼物,会送自己喜欢的洋娃娃玩具,但就是不会考虑妈妈的喜好,认为自己喜欢的就就是妈妈喜欢的。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举例说明:告诉这个阶段的孩子小红就是她的姐姐,她能够明白,但如果告诉她:“您就是小红的弟弟,您怎么称呼小红?”这时候她就答不出,思维不能转换。 4、思维具有刻板性,集中化,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举例说明: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长发的就就是女生,短发的就就是男生,穿裙子的就一定就是女生。 5、没有守恒概念。 举例说明: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多糖果,前后排列一致,让她们回答两排糖果的数量就是否一样多,儿童一般都能回答正确。但就是如果实验者把其中的一排扩大或缩小间距,改变其外观形态,然后再让儿童回答两排糖果就是否一样多,小于7岁的儿童往往回答错误。(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 1、这个阶段的标志就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举例说明:将相同大小的橡皮泥做成圆饼状,柱状,球状等等,该阶段的孩子可以辨别出它们就是相等的。 2、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举例说明:她无法理解抽象的“1, 2, 3”,只能认识放在眼前的一个苹果,2个娃娃,3块饼干,儿童可能无法直接回答2+3=?但就是如果允许她数手指时,她却知道先伸出两个指头,再伸出三个指头,一共伸出了五个指头。 3、理解原则与规则,但只能刻板的遵守,不敢改变。 举例说明:老师告诉她们上课不要乱动,于就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就坐的规规矩矩,一动不动,她们并不知道,只要不开小差,不影响学习,也可以换轻松地姿势去坐。 4、思维具有可逆性。 举例说明:问这个阶段的孩子:“您就是小红的弟弟,您怎么称呼小红?”这时候她就能回答出小红就是她的姐姐。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特点: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在大连教师招聘考试中,考试的内容一般都是由教育基础知识、行测和公基三部分组成,一张卷子上130多道题,对考生而言,如何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里答完全部的试题,提高答题的正确率往往是最关心的。中公教育专家就告诉考生如何利用有效的大连教师招聘考试解题技巧来获得高分。 在各省市的教师招聘考试中,凡是涉及教育基础知识的考察内容的,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都被命题人视为重要考点。下面我们通过系统梳理该理论,希望对广大考生的备考和理解有所裨益。 皮亚杰是认知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他通过对偶故事法,从儿童的道德判断角度,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有序的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 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 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也就是说,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应和作为道德判断所特有的某些显著的结构中表现出来。其基本特征是: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杯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第三,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道德实在论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第四,赞成来历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个小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

案例评析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皮亚杰的对偶故事 案例——皮亚杰的对偶故事 对偶故事发事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对偶故事: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 15 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 15 个杯子都撞碎了。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 1. 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 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通过被试的反应,测试结果多数孩子认为打碎 15 个杯子的孩子更不好。 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法,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并据次此概括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 1 阶段:前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 4~5 岁以前。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第 2 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 4 、 5 岁 ~8 、 9 岁之间,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考虑行为意向。故而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

皮亚杰发展心理学与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

皮亚杰发展心理学与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 政法学院学科教学(思政)周能 2009110302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学科。发展中的个体,无论处于发展的哪一阶段之中,他们的心理发展既包括心理的各个过程及各个特征,又分别有着主要的发展方面和主要的矛盾。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每一阶段主要矛盾得到解决,即将向下一阶段过渡。发展心理学就要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各个阶段各方面的矛盾与变化。发展心理学可分为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学龄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分支学科。发展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对发展中的人进行教育、教养的理论根据。作为发展心理学的杰出代表皮亚杰,在发展心理学上很有建树,特别对儿童道德发展心理很有研究。本文想结合皮亚杰发展心理学中关于儿童道德发展心理研究,对儿童的德育—即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简单的论述,发表一些肤浅的观点。 (1)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是关于儿童对过失及说谎的认识和判断发展研究的理论。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采用对偶故事法,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并据此概括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3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至8、9岁之间,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而不考虑行为意向。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 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始自9、10岁以后,大约相当于小学中年级。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除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个体的道德发展达到自律地步,是与其认知能力发展齐头并进的。 简要的弄清楚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我们不能知道处于三至十岁的儿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精析

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 1.儿童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举例说明:儿童通过看、抓和嘴的吸吮来了解外部环境。 2.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依然能够认识到事物是存在的。 举例说明:和儿童做游戏时,把玩具藏到遮蔽物的后面,儿童看不见了,但知道到遮蔽物后面寻找。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 1.万物有灵论(泛灵论),认为一切物体都是有生命的。 举例说明:3岁的小孩子会在自己吃饭的时候,喂洋娃娃吃饭,认为洋娃娃不吃饭就会和自己一样饿。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举例说明:4岁的小孩子给妈妈送礼物,会送自己喜欢的洋娃娃玩具,但是不会考虑妈妈的喜好,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妈妈喜欢的。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举例说明:告诉这个阶段的孩子小红是他的姐姐,他能够明白,但如果告诉他:“你是小红的弟弟,你怎么称呼小红?”这时候他就答不出,思维不能转换。 4.思维具有刻板性,集中化,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举例说明: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长发的就是女生,短发的就是男生,穿裙子的就一定是女生。

5.没有守恒概念。 举例说明: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多糖果,前后排列一致,让他们回答两排糖果的数量是否一样多,儿童一般都能回答正确。但是如果实验者把其中的一排扩大或缩小间距,改变其外观形态,然后再让儿童回答两排糖果是否一样多,小于7岁的儿童往往回答错误。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 1.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举例说明:将相同大小的橡皮泥做成圆饼状,柱状,球状等等,该阶段的孩子可以辨别出它们是相等的。 2. 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举例说明:他无法理解抽象的“1, 2,3”,只能认识放在眼前的一个苹果,2个娃娃,3块饼干,儿童可能无法直接回答2+3=?但是如果允许他数手指时,他却知道先伸出两个指头,再伸出三个指头,一共伸出了五个指头。 3. 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的遵守,不敢改变。 举例说明:老师告诉他们上课不要乱动,于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就坐的规规矩矩,一动不动,他们并不知道,只要不开小差,不影响学习,也可以换轻松地姿势去坐。 4. 思维具有可逆性。 举例说明:问这个阶段的孩子:“你是小红的弟弟,你怎么称呼小红?”这时候他就能回答出小红是他的姐姐。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特点: 1.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

对偶故事法

对偶故事法 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对偶故事一: A.有一个小女孩叫玛丽,她想使母亲高兴,于是便替母亲裁布。但是,因为她还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她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大洞。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B.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女孩在她母亲外出时拿剪子玩,因为她不会很好地使用剪子,结果将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小洞。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了两个问题: (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 对偶故事二: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

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对偶故事三: 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 (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通过大量的研究,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规律: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 他律: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主观动机,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 自律:指儿童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是由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的,具有客观的性质,是一种他律水平的道德;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的道德认识也在不断发展,道德判断的标准开始逐步摆脱承认惩罚的影响,在评价某种行为的是非时,能依据自己掌握的道德标准对行为做出判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六七月份是全国各地教招考试的高峰时期,相信广大考生在备考复习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凡教招考试必考但广大考生又容易混淆、易错的知识点,继上次易混淆理论知识点的梳理,在此,中公教师结合授课经验和教招考点,继续为广大考生详细奉送出最容易出错、最不易理解或者造成一种假象理解的理论知识点,希望借此能够真正帮助考生们看清楚易错知识点或不易理解知识点的“真实面目”。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Piaget perspectives on moral development) 瑞土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关于儿童道德发展学说的理论。皮亚杰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认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皮亚杰对偶故事法 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对偶故事: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通过被试的反应,皮亚杰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的动机发展,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并据次此概括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四个阶段: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通过观察儿童的活动, 用编造的对偶故事同儿童交谈, 得 出了三大研究成果,写成《儿童的道德判断》 (1932 年) 1、皮亚杰三大研究成果的具体内容 (1)儿童的道德发展既非天赋,也不是社会规则的直接内化,而是受主体与客体相互 作用的性质强度的影响。 换言之,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人的自然天赋与相应的社会因素相互作 用的结果。 (2)儿童的道德发展不仅取决于他对道德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儿童的道德 思维发展的程 度。 儿童的道德思维的发展是一个自主的理性思维发展过程。 儿童是自己道德 观点的构造者。 (3)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有明显阶段特点和顺序性的过程,与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 具有极大的相关性。 皮亚杰认为, 作为儿童道德发展基础的思维结构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 儿童的道德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而不是一些与孤立的行为片断相对应的道 德观念的总和。 第二、在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前一阶段总是融合到后一阶段,并为后一阶 段所取代。 第三、 每个儿童都为建立他自己的综合体积极努力, 而不只是去接受社会文化所 规定的现成的模式。 第四、 道德认知发展的先在阶段是后继阶段的必要的组成成分。 各阶段 的连续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是普遍的。 2、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 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由他律逐步向自律、 感的转化过程。根据公正观念的发展水平,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 1-2 岁):儿童处于感觉运动时期,行 为多与生理本能的满足 有关,无任何规则意识,因而谈不上任何道德观念发展。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 (2-8岁)儿童主要表现为以服从成人为主要特征的他律道德, 故又称为服 从的阶段。又可分两个阶段: ( 1)自我中心阶段( 2-5 岁):这一阶段儿童处于 前运算思维阶段。 其特点是单向、 不可逆的自我中心主义, 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的意见 和要求。(2)权威阶段( 5-8 岁)思维正由前运算思维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 以表象思维为 主,但仍不具备可逆性和守恒性。因此, 及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 以表面的、 实际的结果来判断行 为的好坏。 意志就是公正。 如果违背成人 的法则, 越公平。 第三阶段: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 算,有了自律的萌芽, 公正感不再是以 “ 逐渐代替了前一阶段服从成人权威的支配地位。 自愿接受的行为准则, 并表现出合作互惠的精神。 平的行为都是好的。关于惩罚,认为只有回报 的惩罚才是合理的。 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 11、12 岁以后):这时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 了质的飞 跃, 此时才真正到了自律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 他们基于公 正感作出的判断已经不再是平等基础上的法定关系, 而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将规则同 整个社会和人类利益联系起来,形成具有人类关心和同情心的深层品质。 3、皮亚杰在儿童道德发展规律的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 (1)在认知发展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方面,肯定 了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认 为道德情感的激发有赖于道德认识, 价值判断有赖于事实判断。 ( 2)关于儿童的道德发展的 规律问题及道德发展过程中的质和量的问题,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书。 考察儿童的道德发展问题, 由客观责任感逐步向主观责任 这一时期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 他们了解规则对行为的作用, 但不了解其意义。 他们常 认为服从成人就是最好的道德观念, 服从成人的 不管动机如何都应该受抵罪的惩罚, 而且惩罚越厉害 8-11、12 岁):儿童思维已达到具有可逆性的具体运 服从”为特征, 而是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 意识到准则是一种保证共同利益、 契约性的、 开始以动机作为道德判断的依据, 认为公

2015年吉林教师招聘考试笔试答题技巧之巨匠皮亚杰

2015年吉林教师招聘考试笔试答题技巧之巨匠皮亚杰在幼儿教师笔试考试中,经常会涉及到人物的考察,尤其是在就人物及其思想方面常常是考试的重点。在众多人物中,不能不提的就是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学家——皮亚杰。皮亚杰在很多的知识板块中都有他的身影,而他的思想也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为了更好的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点,轻松高效的应对考试,我们需要清楚就的是皮亚杰的理论都有哪些。 一、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皮亚杰的研究方法不采用当时流行的等实验组及多人资料统计的方式,而采用对于个别儿童(他自己的女儿)在自然的情境下连续、细密的观察纪录他们对事物处理的智能反应,属于质的研究。而他这种研究方式,广为现时儿童心理学家所采用。 (一)基本概念 1、图式 图式即认知结构。“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认知结构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 2、同化 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3、顺应 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同化表明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顺应表明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知识,不断形成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即认知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而平衡是主动建构的动力。 4、平衡 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皮亚杰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他们通过对客体的操作,积极地建构新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皮亚杰认为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 (二)影响因素 1、成熟 指的是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成熟。成熟的作用是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必要条件。 2、经验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

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 通过最新吉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8年吉林教招将已出公告,笔试科目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吉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吉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Piaget perspectives on moral development) 瑞土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关于儿童道德发展学说的理论。皮亚杰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认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皮亚杰对偶故事法 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对偶故事: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通过被试的反应,皮亚杰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的动机发展,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考察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执行情况,对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以及儿童的公正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并据次此概括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四个阶段: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此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8、9岁之间,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考虑行为意向。故而称之为道德现实主义。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始自9-10岁以后,大约相当于小学中年级。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他们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错,

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分析儿童欺骗行为及矫正

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分析儿童说谎行为 摘要:儿童说谎行为研究是道德发展和儿童社会认知研究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有关儿童说谎行为研究文献的梳理,概括介绍了有关儿童早期说谎概念的界定、说谎与欺骗的关系。通过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学习,应用其理论来理解儿童说谎行为,并对其进行矫正。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儿童说谎道德行为 一、研究目的 从小学开始学习狼来了,我们就知道存在着说谎行为,人们对它的研究源远流长,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主要是从道德、哲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的说谎,近二、三十年来人们转向了单纯的心理理论角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道德认知发展在研究儿童的欺骗行为中的重要性。本文则是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点来分析儿童的欺骗行为,并就此对儿童欺骗行为的矫正提出了设想。儿童在学校的任务就是学习,诸如说谎等这一类行为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儿童应该怎样进行道德学习的呢?学校的老师应该怎样教他们呢?就传统的观点而言,学习就是吸收。儿童被视为是无知的孩子,他们就像一只只空空如也的容器,等着被填满知识,即使是道德学习也是如此。在这种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儿童需要的仅是相

宜的社会行为,但他们不需要反思。就进步论的观点而言,学习就是构建,儿童要通过他们自己的活动和经验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相比较起来,在进步教育体制下,儿童需要的是相宜的社会理解力,即儿童需拥有关于信念的信念,如儿童可以认为自己的某些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他们是否可以这样做,需要一定的反思。然而,在皮亚杰的发展理论中,儿童的道德发展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如果可以很好的认识并应用这一理论,将会有效地矫正儿童说谎及其他不良道德行为。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儿童说谎行为发生的研究 随着20世纪80年代心理理论的兴起, 发展心理学者重新开始聚焦儿童的说谎行为, 尤其关注2- 8 岁儿童说谎的发生和发生率。无论说谎成功还是失败, 2 - 3岁的幼儿已出现说谎行为, 并且在学前期得到迅速发展, 成为儿童一种比较普遍和频繁的现象。很多研究者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探讨儿童的说谎行为。Lew is等人在1989年运用了一种抵制诱惑情境: 让一个3岁儿童进入一个房间内, 此房间中有一个吸引人的玩具。当实验者离开此房间时, 指示儿童不能偷看此玩具。通过单相玻璃观察儿童的行为, 并用摄像机进行记录。研究结果发现, 33个3岁儿童中有4个没有偷看并说了真话; 29个被试偷看了, 其中38%的说了真话; 38%的说没有看,即说谎;还有

四个经典实验,读懂皮亚杰!

四个经典实验,读懂皮亚杰! 教师招聘考试小知识点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多而且还不好记,万能的小编来了,每天给您整理教师招聘考试中涉及到的小知识点,每日打卡来学习吧~坚持下去,考试不是事! 一、三山实验 实验做法: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如图。 实验结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无一例外地认为别人在另一个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所站的角度看到的沙丘是一样的! 知识链接: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理论,前运算阶段的特点之一,儿童认知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这个阶段儿童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问题。 二、守恒实验 实验做法:首先给儿童呈现两杯等量的水(杯子的形状一样),然后当着儿童的面,把这两杯水分别倒入一个高瘦的容器和另一个又矮又胖的容器里,问儿童哪一个杯子的水多(或一样多)。如图。

实验结论:6、7岁以下的儿童仅根据杯子里水的高度判断水的多少而不考虑杯子的口径的大小。而6、7岁以上的儿童对这个问题一般都能作出正确的回答。 知识链接: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理论,前运算阶段的特点之一,儿童认知还未形成守恒的观念。到了具体运算阶段,守恒观念形成,儿童能够知道重量守恒、液体守恒等。 三、钟摆实验 实验做法:不同长度的绳子被固定在—个横梁上,绳子的末端可拴上不同重量的重物,实验者向被试演示如何使钟摆摆动(将栓有重物的摆绳拉紧并提至一定的高度,再放下即可)。被试的任务是,通过检验与钟摆摆动有关的四种因素(重物的重量、摆绳被提起的高度、推动摆绳的力量、摆绳的长度),来确定哪一种因素决定钟摆摆动速度。被试有较充分的时间对上述各种因素进行检验。正确的答案是,摆绳的长度决定钟摆摆动的速度,摆绳越短,其摆动的速度越快。如图。 实验结论:在检验假设的过程中,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不能在检验某—因素的时候,控制住其他的相关因素。例如,当摆绳短,重物重的时候,摆速则快。因此,错误地认为摆速是由摆长和所拴重物的重量共同决定的。只有到了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才能像科学家一样地检验假设,最终获得关于问题的、唯一可能的、具严格的逻辑意义的解释。 知识链接: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只有进入到形式运算之后,才具有归纳推理能力,钟摆实验才能够科学地进行验证。所以钟摆实验标志着儿童认知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 四、对偶故事法 实验做法:①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②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

笔试知识点之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笔试知识点之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证笔试公告由中公安徽教师招考网为您提供 参照《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公告》中详细描述了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证报考条件、流程、笔试内容等(如下)—— 通过最新安徽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可以了解,《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公告》,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报名时间为5月30日8:00至6月3日18:00,笔试时间:2016年6月25日上午 9:00—11:00 《教育综合知识》,下午14:00—16:30 《学科专业知识》,安徽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安徽教师招聘|资格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安徽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为安徽统一试卷,面试时间内容由各个县区负责组织面试。 建议考生仔细阅读以下文字,更多中公课程详情,可以点击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课程查询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大家都知道我们新课程标准改革后,特别重视学生品德的发展,那学生品德发展到底有哪些特征呢?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今天我们就先跟大家详细地讲一讲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到底是什么? 首先,先跟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朋友因为好奇心打碎了一个碗,而另一个小朋友因为要帮妈妈洗碗打碎了十个碗,请问一下谁的过错大。大家认为到底哪个小朋友的过错大呢?这个故事就是皮亚杰提出的,他根据不同小朋友的回答把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分为四个阶段,也就是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大家在这里一定要重点把握一下这个理论,在考试当中通常以多选题的形式考察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包括哪几个阶段,还会以生活的实例来考察大家对于某一个阶段的理解和把握。 其次,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考情,我们现在开始了解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的具体内容。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偶故事法提出来的,对偶故事法也是用两个相似的例子来判断儿童的道德判断水平。皮亚杰提出了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朋友因为好奇心打碎了一个碗,而另一个小朋友因为要帮妈妈洗碗打碎了十个碗,请问一下谁的过错大。皮亚杰根据不同小朋友的回答,把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分为不同的阶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密切联系,并根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而且每个阶段的年龄大致吻合。在前道德阶段,儿童的认知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儿童仅凭感觉和动作来获得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而且他的大部分活动都是为了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