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 Christ… 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L” sch)分别于 1933年和 1940年提出的, 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播到其它国家,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城市地理学家绍勒尔(P. Scholler)甚至说:“没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学说,便没有城市地理学,没有居民点问题的研究”。自中心地理论流行于世界后,唤起世界各国数量众多的学者去实践应用它,修正发展它,目前它已成为城市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克里斯塔勒曾经敏锐地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我们探索这个原因,为什么城市有大有小?我们相信,城市一定有什么安排它的原则在支配着,仅仅是我们仍然不知道而已!”由此,他开始探索城市的分布规律。通过对德国南部城镇的调查,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发表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建立起了中心地理论。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假设条件和基本概念

克里斯塔勒创建中心地理论深受杜能和韦伯区位论的影响,故他的理论也建立在“理想地表”之上,其基本特征是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它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后来,克氏又引入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即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的概念。这一概念表示生产者为谋取最大利润,寻求掌握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间隔距离尽可能地大;消费者为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备完成上述行为的完整知识。经济人假设条件的补充对中心地六边形网络图形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克里斯塔勒还提出以下概念:

(l)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2)中心货物与服务(Central Good and Service),分别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亦可称为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中心货物和服务是分等级的,即分为较高(低)级别的中心地生产的较高(低)级别的中心货物或提供较高(低)级别的服务。

在大多数中心地,每一种中心货物或服务一般要由一家以上的企事业单位承担。例如,一个集镇,往往有二三家杂货店或饮食店。每个担负一种中心地职能的单位,称为一个职能单位(Functional Unit)。可以肯定,中心地的职能单位数量必定大于或等于中心地职能种类的数量,通常总是前者的数量超过后者的数量。

除了几家单位共同提供一种中心货物或服务之外,也可能有一家单位提供多种中心货物或服务的场合,从而包括了几个职能单位。这种情况多见于百货公司、超级市场等大型零售商业组织。

(3)中心性(Centrality)或“中心度”。一个地点的中心性可以理解为一个地点对围绕它周围地区的相对意义的总和。简单地说,是中心地所起的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一般认为,城镇的人口规模不能用来测量城镇的中心性,因为城镇大多是多功能的,人口规模是一个城镇在区域中的地位的综合反映。克里斯塔勒用城镇的电话门数作为衡量中心性的主要指标,因为当时电话已广泛使用,电话门数的多少,基本上可以反映城镇作用的大小,其公式如下:

式中,为中心地的电话门数;为中心地的人口;为区域内电话的数量;

为区域的人口。

(4)服务范围。克里斯塔勒认为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货物和服务都有其可变的服务范围。范围的上限是消费者愿意去一个中心地得到货物或服务的最远距离,超过这一距离他便可能去另一个较近的中心地。以最远距离r为半径,可得到一个圆形的互补区域,它表示中心地的最大腹地。服务范围的下限是保持一项中心地职能经营所必需的腹地的最短距离。

以为半径,也可得到一个圆形的互补区域,它表示维持某一级中心地存在所必需的最小腹地,亦称之为需求门槛距离(Threshold),即最低必需销售距离。

服务范围上下限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它们对进一步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①如果门槛距离大于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那么这种货物在该地区就不可能以正常的方式提供。②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和门槛距离相等,那么,经营该种货物正好能得到利润。③如果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大于门槛距离,那么,该项货物不仅可被提供,而且经营者还可从为居住在两个腹地间的人口服务中得到超额利润。

二、六边形网络和城镇等级体系的形成

从以上条件出发,克里斯塔勒推导了在理想地表上的聚落分布模式。由于克里斯塔勒关心的是,在农村市场服务中心演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落体系的特征,他又提出了构成市场原则的两个限制因素:一是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二是一个地区的所有人口都应得到每一种货物的提供或服务。为满足第一个条件,模式的概括中就必须采用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因为这可以使供应点的数量达到最少化。于是,作为第一步,克里斯塔勒假设在理想地表上均匀分布着一系列的B级中心地,它们的最高级别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定为r。这样,B级中心地之间的距离为2r。如将所有的B级中心地联接,则可得到一张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的网。

但是,这样的一个系统将不能满足第二个限制因素。因为B级市场区都是圆形的,居住在三个圆形相切所形成的空角里的消费者将得不到供应。因此,对上图必须作一些修改,这就是将所有的圆形市场区重叠起来。重叠后,B级中心地仍按有规则的等边三角形网排列,只是间隔更紧凑,其距离为d。此外,由于重叠区被分割,圆形的市场区被六边形的市场区所替代,其理由是消费者应按“最近中心地购物”的假设,选择距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去得到货物或服务。

至此,我们讨论了一种货物供应时的情况。实际上,一个中心地能提供多种货物。由于克里斯塔勒采用的是B级中心地最高等级货物最大销售距离的概念,这就意味着B级中心地还提供一系列较低级别的货物或服务。这些货物和服务组成一个连续的、递降的等级序列,自高级向低级,它们的最大销售距离分别为r-1,r-2,r-3…,但是,由于它们的最大销售距离均小于r,因此不能服务于B级中心地市场区的所有地方。随着货物级别的降低,较低

级货物市场区的范围与B级中心地市场区的范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一个较低级别的中心地,克里斯塔勒称之为K级中心地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它可以为B级中心地中的较低级货物服务不到的地方的居民服务。K级中心地的位置处于三个B级中心地所构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即引力中心的位置,因而可与B级中心地展开最有效的竞争。K级中心地市场区的边界由它所提供的最高级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e所决定。

与K级中心地产生的过程类似,在某项更低级的货物的最大销售距离上可产生相应级别的A级和M级中心地。作为一个反过程,则可能出现高于B级中心地的G级中心地,较低一级的中心地的位置总是在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由此形成克里斯塔勒命名为K=3的中心地网络。

三、理论模型

克里斯塔勒认为,有三个条件或原则支配中心地体系的形成,它们是市场原则、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在不同的原则支配下,中心地网络呈现不同的结构,而且中心地和市场区大小的等级顺序有着严格的规定,即按照所谓K值排列成有规则的、严密的系列。

1.市场原则

如上所述,克里斯塔勒首先关心的是在农村市场中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聚落体系,因此他首先论述的也是按市场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心地模型。按照市场原则,低一级的中心地应位于高一级的三个中心地所形成的等边三角形的中央,从而最有利于低一级的中心地与高一级的中心地展开竞争,由此形成K=3的系统。

低一级市场区的数量总是高一级市场区数量的3倍。由于每个中心地包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即一级中心地同时也是二级乃至更低级的中心地,所以,一级中心地所属的3个二级市场区内,只需在原有的一个一级中心地之外再增加两个二级中心地即可满足3个二级市场区的需要。在9个三级市场区内,因已有了一个一级中心地、两个二级中心地,因此只增加了六个三级中心地。这样,在K=3的系统内,不同规模中心地出现的等级序列是:

1,2,6,18,…

由市场原则形成的中心地等级体系的交通系统,是以高等级中心地为中心,有6条放射状的主干道联接次一级的中心地,又有6条也成放射状的次干道联结再次一等级的中心地。由于此种运输系统联系两个高一等级中心地的道路不通过次一级中心地,因此,被认为是效率不高的运输系统。

2.交通原则

克里斯塔勒认识到,早期建立的道路系统对聚落体系的形成有深刻影响,这导致B级中心地不是以初始的、随机的方式分布在理想化的地表上,而是沿着交通线分布。在此情况下,次一级中心地的分布也不可能象K=3的系统那样,居于三个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中间位置以取得最大的竞争效果,而是位于联接两个高一级中心地的道路干线上的中点位置。

和K=3的系统比较,在交通原则支配下的六边形网络的方向被改变。高级市场区的边界仍然通过6个次一级中心地,但次级中心地位于高级中心地市场区边界的中点,这样它的腹地被分割成两部分,分属两个较高级中心地的腹地内。而对较高级的中心地来说,除包含一个次级中心地的完整市场区外,还包括6个次级中心地的市场区的一半,即包括4个次级市场区,由此形成K=4的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市场区数量的等级序列是:

1,4,16,64,…

次级市场区的数量以4倍的速度递增。与K=3的系统类似,由于高级中心地也起低级中心地的功能,在K=4的系统内,中心地数量的等级序列是:

1, 3, 12, 48,…

依交通原则形成的交通网,因次一级中心地位于联系较高一级中心地的主要道路上,被认为是效率最高的交通网,而由交通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

3.行政原则

在K=3和K=4的系统内,除高级中心地自身所辖的一个次级辖区是完整的外,其余的次级辖区都是被割裂的,显然,这不便于行政管理。为此,克里斯塔勒提出按行政原则组织的

K=7的系统。在K=7的系统中,六边形的规模被扩大,以便使周围6个次级中心地完全处于高级中心地的管辖之下。这样,中心地体系的行政从属关系的界线和供应关系的界线相吻合。

根据行政原则形成的中心地体系,每七个低级中心地有一个高级中心地,任何等级的中心地数目为较高等级的7倍(最高等级除外),即:

1,6,42,294,…

市场区的等级序列则是:

l,7,49,343,…

在K=7的系统内,由于其运输系统显示出每位顾客为购买中心性商品或享受服务所需旅行的平均距离较另两个系统都长,因此,行政原则下的运输系统被认为是效率最差的一种。

以上三个原则共同导致了城市等级体系(Urban Hierachy)的形成。克里斯塔勒认为,在开放、便于通行的地区,市场经济的原则可能是主要的;在山间盆地地区,客观上与外界隔绝,行政管理更为重要;年轻的国家与新开发的地区,交通线对移民来讲是“先锋性”的工作,交通原则占优势。克里斯塔勒得出结论:在三个原则共同作用下,一个地区或国家,应当形成如下的城市等级体系:A级城市1个,B级城市2个,C级城市6至12个,D级城市42至54个,E级城市118个。

克里斯塔勒对南德中心地的研究成果显示,南德的中心地可分为七级,并遵循K=3的规律(表8-2)。

表8-2 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体系

廖什的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的另一个开创者是廖什。他是一位经济学家,1940 年他用德文发表了一部有关市场区位理论的巨著,1954 年被译成英文。这里仅就廖什对区域聚落的规模、职能、分布的理论解释与克里斯塔勒作一简单对比。廖什的理论也有均质平原的假设条件:平原上有足够的均匀分布的工业原料;有各向同性的运输条件、普及的可用于生产的技术知识和相同的消费需要。他假设的人口分布不是象克氏呈连续的均匀分布,而是结合成基本农村聚落的不连续的均匀分布。廖什和克氏一样也从市场区的概念入手。

但是他把生产区位和市场区位结合起来,生产和消费都在市场区中进行。这样,廖什的中心地就不单单是克氏模型中单纯提供服务职能的服务中心,也是平原上人们日常需要的各种物品的生产中心,即具有市场指向的制造业职能。他所要推导的是每种商品的生产中心和它联系腹地的最优空间模型。这是与克氏理论在出发点上的重大差异。廖什通过与克氏类似而且又更严密的推导,也证明六边形结构是市场区最理想的形式。而且以最低级职能的门槛需要转换成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一个半径,建立起能够覆盖整个平原的最低级职能的六角形市场区网格,廖什定义为基本网格。这种三角形聚落分布、六边形市场区的基本网格与克氏 K=3 的结构极为相似,但在内容上却有不同。克氏的市场区是职能的最大服务范围,商品的供应者要取得最大利润;廖什的市场区只是满足门槛值的需要,即只满足商品生产和销售的生存需要,系统中没有超额利润。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廖什的基本网格一旦确定,不再变化,成为他以后推导经济景观的基础。廖什也使用K值概念,但含义不同于克氏理论。在克氏模型中,K值等于3 、4 、7 ,

分别代表按市场、交通、行政 3种不同原则形成的中心地及市场区的理想模型。而廖什则认为,每一种不同的商品都有不同的门槛值,也就有大小不同的市场区。由此出发,每一种职能都可以画出它们与该职能门槛值相适应的六边形市场区网络,可以设想出无穷多的这样的网络。然而廖什把各种职能市场区的网络限制在上述基本网格的基础上,即每一种市场区网络中的六角形的每个中心必须不偏离基本网格中六角形的中心位置。

在这种限制条件下,市场区的大小就不是任意的,它根据所能完全服务的基本聚落的数量来定义K 值,K 值就不只是3 、4 、7 三种,而是有K 值3 、4 、7 、9 、 12 、13 、16 、19 、21 、25 、27 、28 、31 、…。廖什给出了两个比较繁琐的公式来计算不同市场区所包括的基本聚落的数量,后来达西(M.F.Dacey )1965 年找到了一个简单公式: Q=u2+uv+v2式中 Q ——聚落数量; v 、u ——均为正整数,且 u ≤v ,v 取1 ,2 ,3 ,…,u 取0 ,1 ,2 ,…v 。

然后,他假定所有的市场区网络有一个共同的点——中枢点,以中枢点为准将 150 张图重叠起来。在中枢点,平原上的人口所需要的全部职能都能提供,它发展成最高级的中心地,即大都市。然后,廖什让叠置的网格图围绕着中枢点旋转,使尽可能多的六边形的中心相重叠,使一个中心出售的商品种类越多越好,以达到平原上中心地数目极小化的目的。最后就得到了著名的廖什景观,他认为这是提供货物和服务最经济有效的体系。廖什景观在不少方面与克氏模型严格的一级套一级的等级体系不同。在廖什景观里,城市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以大都市为中心,围绕周围的有6 个城市数量较多、职能等级较高的扇区,称为廖什景观示意图。有6个“多城扇区”(city-rich sector ),还有6 个城市数量较少、职能等级较低的扇区,称为“少城扇区”(city-poor sector )。

在廖什景观里,同一等级的城市可能有不同的职能组合;具有较高等级职能的中心,不一定具有全部低等级的职能;一个规模较小的城市有可能向另一个较大的城市提供商品;不同等级的城市个数之间也不是一个常数关系,例如3 倍、4 倍、7 倍。由于种种原因,廖什经济景观中的城市规模分布可能是连续的,而不是明显阶梯状的等级体系。这一些在克氏模型中不可能出现的灵活性,使廖什的理论更接近、更容易解释现实的城市体系。

廖什的模型对城市区位是否提供了圆满的解释,这仍然是远未解决的问题。有人以为,廖什的构思和超额利润最小化原则有强烈关系,但是他们指出,廖什在推导中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例如城市A 提供两种商品,有 K=3 和 K=9 两种市场区。在推导K=3 的市场区规模时,已考虑到必要的消费者数量,使A 城不产生超额利润。但是A 城还必须提供另一种市场区更

大的职能,在 A城必需有一定量的人口来生产和供应第二种商品,这些人口可能将增加对第一种商品的需求。这样超额利润就可能产生了。假如允许多目的的购物出行,那么在A 城较大市场区里的消费者,在进入A 城时,可能决定同时采购其它商品。

这样,对 A 城的第一种商品的需求又增加了,进一步产生超额利润,而在其它中心,需求可能减少了。没有考虑多目的购物行为,是克里斯塔勒和廖什共同存在的缺点。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地理学多方面的学术研究。世界不少地方的区域规划也把该理论作为某种方便的政策框架用于实践。尽管在许多实验研究中得到许多与理论模型不相符合的失望结果,也不足为怪。人文地理学里的许多理论模型,大概都会有类似遭遇。这可能是由人文地理环境的强烈区域性、地理环境区系统的错综复杂性等研究对象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有人说得好,由于人们没有能力建立起类似克里斯塔勒和廖什假设的那种控制环境,我们永远不能真正地肯定和否定这些理论的预测。

欧亨利女巫的面包《陈面包欧亨利》阅读答案

欧亨利女巫的面包《陈面包欧亨利》阅 读答案 在街角上开了一家面包店的玛莎小姐40岁,银行存折上显示有两千 元存款。她有两颗假牙和一颗富有同情的心。很多机遇不如她的人 都结婚了。(1) 有一个顾客,一周要来两三次,玛莎小姐开始对他产生了兴趣。他 是个戴眼镜的中年人,蓄着精心修剪过的褐色胡子。他说的英语, 德国口音很重。他的衣服很旧,上面不是打了补钉,就是皱巴巴、 松垮垮的,但显得很整洁,人也很有风度。他到店什么也不买,只 买陈面包。(2) 有一次,玛莎小姐看到他手指上有块红褐色的污渍,于是便肯定这 人是个在贫困中奋斗的艺术家,他准是住在阁楼上,一面画着画儿,一面吃着陈面包,玛莎小姐的那颗善良的心不禁跳得更快了。为了 证实自己对他职业的猜想,她从房间里搬来了大减价时买来的一幅画,并把画靠在面包柜台后面的货架上。这是一幅威尼斯风景画, 上面画着金碧辉煌的宫殿,一位贵妇人坐在冈多拉上,悠闲地用手 划着水玩儿。一个艺术家不会不注意到这幅画。(3) 两天后,这位顾客来了,看到了这幅画。“你这幅画真漂亮,小姐,”她把面包包起来的时候,他说。“真的?”玛莎小姐说,对自己耍的 小花头很得意。“我确实崇拜艺术和绘画,”她用“艺术”代替了“艺术家”。“你认为这幅画画得很好吗?”(4) “那个宫殿,”顾客说,“画得不好。透视效果不真实。再见。”他拿 了面包,欠了欠身子,匆匆走了。(5) 不错,他肯定是个艺术家。玛莎小姐把这幅画搬回自己的房间。他 眼镜后面的那双眸子多温存,多慈爱!他的眉毛多宽!一眼就能看 出透视的问题———却靠陈面包为生!可是天才在得到承认之前总 是要苦苦挣扎的。要是天才有两千存款、一家面包店和一颗富有同 情的心来支撑,这对艺术该多好呀!但是,这不过是白日梦,玛莎。(6) 现在他上店里来,常常会隔着橱柜聊一会儿,似乎渴望玛莎愉快的 谈话。他一直买陈面包,从来不买蛋糕,不买馅饼,不买可口的莎 莉伦饼。她觉得他开始显得更消瘦、更灰心了。她很想在他购买的

女性主义详细总结

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的缘起 1.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 在feminism一词中包含有“女性”与“女权”的双重含义,故又译“女权主义”,随着近现代以争取妇女参政和男女平权的妇女运动而兴起的思想潮流。(王先霈:637)朱刚认为,学术界一度把“feminism”翻译为“女权主义”,这个译法值得商榷。欧美学术界通常用“feminism”泛指一切争取、维护女性权益的活动,其历史跨度延绵数百年,内容非常庞杂,极难准确定义。而中文的“女权”的含义则比较明确,指历史上女性为了获得自身“权益”而进行的努力,其目标明确,颇有声势,涌现过不少知名的女权活动家和积极分子。确切地说,女权主义真正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也称“妇女解放运动”,二十世纪初随着女性权益的逐渐实现,女权运动也基本完成了使命。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feminism”要求的已经不是传统的女性权益。因此,二十世纪初之前的feminism可以成为女权主义,之后则可称为女性主义,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的先驱。(朱刚:336) 2.父权时代的妇女处境 在旧石器时代,男女皆以采集植物和狩猎为生。由于女性十分珍贵及在生育中所承担的角色,且由于男性尚未意识到自己的性自尊,妇女地位较高,崇拜“母神”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从大量出土的石器时代的女性小雕像可见一斑。虽然纯粹的“母权制”在那一时期是否存在尚有不少争议,但可以肯定,女性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这可找到大量的考古学的证据、生物学的证据、心理学的证据、人类学的证据以及用希腊语、罗马字及希伯来语等记载的诗歌、神话等“书写的证据”。到公元前五千年至前三千年,由于频繁的战争、金属及交通工具的运用,男人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由于人口增多、粮食积累、劳动分工及畜牧业的出现而导致奴隶制的发展,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日渐衰落,男人对女人的统治与控制的父权社会逐渐形成。(林树明:7-8) 父权制社会的发展摧毁了女性不可复得的伊甸园,并将女性压入社会的底层。在父系社会看似秩序严明的“合法性”社会运行机制中,女性被置于社会配角的地位,并通过对女性的贬抑(女人祸水说、淫乱败国说等)和规范(禁忌、礼仪乃至人身变形如束胸缠脚),从而彻底赢得这场“性别之战”(克里斯蒂娃)。女性作为人类对立的另一元,在物种上没有消失也不可能消失,然而在文化语境中却只能作为“先前文明的残片”,作为男性与女性对立的历史败北者和现实异己者,被置入父权制社会的边缘地带。进而通过制定一整套礼法、伦理防范网络,让女性来成全男性壮伟强劲的虚荣,借此平息强大父权社会中男性普遍存在的阉割焦虑(弗洛伊德)。(王岳川:372-373) 3.十九世纪之前的女权主义 评论家在公元五世纪的雅典文学中发现有与男性社会相抗争的女主角。欧洲女权主义至少可以追溯到十四、十五世纪之交,当时法国女诗人克里斯汀德比桑(Christine de Pisan)做长诗,批评男性没有按照宫廷礼仪和基督教精神来对待女性,并且分析了敌视女性(misogynist)传统中的种种谬见。十六世纪女权主义的代表要算著名的荷兰学者埃拉斯谟

欧·亨利小说阅读练习及答案汇编(15篇)

一、欧·亨利《二十年后》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十年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你听了觉得稀奇,是吗?好吧,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 “那餐馆5年前就被拆除了。”警察接上去说。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20年前的今天晚上,”男子继续说,“我和杰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杰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们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孩提时候起,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们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们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这听起来倒挺有意思的。”警察说,“你们分手以后,你就没有收到过你那位朋友的信吗?”“哦,收到过他的信。有一段时间我们曾相互通信。”那男子说,“可是一两年之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你知道,西部是个很大的地方。而我呢,又总是不断地东奔西跑。可我相信,杰米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来这儿和我相会的。他是我最信得过的朋友啦。” 说完,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巧玲珑的金表。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九点五十七分了。”他说,“我们上一次是十点整在这儿的餐馆分手的。”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杰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们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杰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官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住了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杰米·威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顶呱呱,凡是我要的都给了我。你的变化很大啊,杰米,我从来没有想到你会长得这么高,好像高了两三英寸。” “哦,我二十年以后长高了一些。”

名词解释

1.增长极核理论:1955年佩鲁针对古典经济学经济均衡观点提出,将经济等集中于中心城市发展,之后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理论。 2. 中心地学说中心地学说是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1933年提出的,理论要点是从行政管理、市场经济、交通运输等三个方面对城市的分布、等级和规模进行研究,提出了理想的正六边形的城市体系模式,即“克里斯塔勒”模型。( 3.郊区化20世纪50年代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交通、通讯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上,城市人口出现了离心流动,即郊区化现象。 4.邻里单位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利提出邻里单位思想,以此作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5.划区屈普1942年出版《城市规划与交通》提出新的系统即道路分级、主次干道与地方支路明显分开,并且避免沿街建设房屋的划区理论。 4.工业城市理论 5.玛塔带形城市1882年西班牙建筑师索里亚·玛塔提出的沿一条经济主轴(交通线)发展城市的线形城市理论。 6.场所场所指由特定的人或事物所占有的环境特定的部分。 7.城市意象五要素1959年,凯文·林奇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构成城市意向的五要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标志物。 8.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规划,以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 9世界城市体系各种跨国经济实体逐步取代国家的作用,使得国家权力空心化,全球出现了新的等级体系结构,分化为世界级城市、跨国级城市、国家级城市、区域级城市、地方级城市——即形成了世界城市体系。 10卫星城1922年恩温在《卫星城市的建设》一书中正式提出卫星城的概念。卫星城系在大城市附近,在生产、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受中心城市吸引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或工人镇。 11科学城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国以教育、科研、高科技生产为中心的智力密集区,即科学城或科学园区。 12大城市连绵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聚集着众多的城市,组成一个相互依赖、兴衰与共的经济组合体,称为大城市连绵区。 13.城市集聚区人口与经济活动的分布渐渐突破了城区界限,向周围的郊区发展,出现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连同其它毗邻的内地、腹地,形成统一的大城市地区,即人口由集中在各个城市“点”的形式发展到城镇群体,即城市集聚区。 14 TOD T OD是指沿大众运输系统廊道(包括轻轨线路、地铁、常规公交快线)的节点推动土地利用开发,在车站周围地区布设中高密度住区并搭配公共服务、办公、商业等混合多用途的开发,将大众运输系统的车站与城市发展的核心相结合的新城市规划概念。 15 郊区购物中心20世纪50年代,为适应郊区化的发展,在美国郊区出现大型综合购物商场以满足郊区居民生活需要,即郊区购物中心。(3分)

经济地理学--中心地理论

概述 中心地理论又称“中心地学说”。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是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首先使用的。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中心聚落的大量调查研究后提出的,他发现一定区域内的中心地在职能、规模和空间形态分布上具有一定规律性,中心地空间分布形态会受市场、交通和行政三个原则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系统。他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中心地体系包括:①中心地的数目;②互补区域(即中心地所服务的地区)的数目;③互补区域的半径;④互补区域的面积;⑤提供中心财货种类及其数量;⑥中心地的标准人口数;⑦互补区域的标准人口数等。中心地理论模式将随人口数、生活习惯、技术等的改变而变化;同时也随人口分布、人口密度的不同,或中心财货价格的差异而表现互补区域大小的不同。中心地体系可分别根据市场、交通和行政最优原则而形成。中心地有等级、层次之分,一个较大的中心地市场区总是包含3个比它低一级的市场区,每个较高级的中心地概括了低级中心地的所有职能,并将南德中心地分为七级。 1940年德国学者廖什(A.Lsch)论证并发展了中心地理论,提出生产区位经济景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心地理论在美洲、西北欧各国得到承认,并在居民点网和交通网规划中应用。1960年在国际地理代表大会和国际城市地理讨论会上得到高度评价。该理论的局限性主要有:其性质是静止的,没有考虑城市体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它忽视了那些并非同一个小系统成分的第二级或更低级中心地间,以及同一个小系统中同级居民点间横向职能(功能)联系。另外,其假设的城镇空间分布及其他条件也都脱离现实。 由于理论以许多假设条件为前提,实际又不可能达到,城镇体系布局就不可能完全依照理论,城镇的规模、数量、距离、比例也不可能是严格的、机械的数学关系。但区域内的中心地具有不同的等级、规模和职能,等级越高,规模越大,数量越少,职能越复杂,这一普遍规律是可以作为城镇体系布局原则的,即城镇规模愈大,吸引的距离愈远,其服务范围也愈广,规模大的城镇在数量上少于规模小的城镇。 [编辑本段]意义 第一,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克氏作为地理学者初次把演绎的思维方法引入地理学,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无疑是对地理研究思维方法的一大革命。也正因为这样,他被后人尊称为“理论地理学之父”。 第二,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二是关于都市与农村区域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关于城市内和城市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四是关于城市区位和规模,以及职能为媒介的城市时空分布的研究;五是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 第三,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中心地与市场区域(也可看作为腹地)间的关系,对研究区域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区域规划中,按照中心地理论可合理地布局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其它经济和社会职能。在这方面德国的研究成果和实际经验可值得参考。 [编辑本段]产生背景 20世纪以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地位日益重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各种经济活动如工业,商业,贸易,服务行业等由于集聚效益,开始向城市聚集.因此,对城市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主要研究城市的空间分布,数量和规模等级.193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出版了一本著作《南德的中心地》或《德国南

欧亨利填空题答案

1.欧·亨利(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 2.欧·亨利的一生富于传奇性,当过药房学徒、牧牛人、会计员、土地局办事员、新闻 记者、银行出纳员,甚至坐过监狱,并由此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以(出人意料的结尾)闻名,美国文学界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3.欧·亨利创作的短篇小说共有(300多)篇,收入《白菜与国王》(1904)、《四百万》 (1906)、《西部之心》(1907)、《市声》(1908)、《滚石》(1913)等集子,其中以描写(纽约曼哈顿市民生活)的作品为最著名。他把那儿的街道、小饭馆、破旧的公寓的气氛渲染得十分逼真,故有(“曼哈顿的桂冠诗人”)之称。 4.欧·亨利曾以(骗子)的生活为题材,写了不少短篇小说。作者企图表明(道貌岸然) 的上流社会里,有不少人就是高级的(骗子),成功的骗子。 5.欧·亨利对(社会与人生)的观察和分析并不深刻,有些作品比较浅薄,但他一生困 顿,常与失意落魄的(小人物)同甘共苦,又能以别出心裁的艺术手法表现他们复杂的感情。因此,他最出色的短篇小说如(《爱的牺牲》)(A Service of Love)、(《警察与赞美诗》)(The Cop and the Anthem)、(《带家具出租的房间》)(The Furnished Room)、(《麦琪的礼物》)(The Gift of the Magi)、(《最后一片藤叶》)(The Last Leaf)等都可列入世界优秀短篇小说之中。 6.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 (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7.欧·亨利的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 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 8.从艺术手法上看,欧·亨利善于捕捉生活中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戏剧性场景, 用(漫画般)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的特点。作品情节的发展较快,在结尾时突然出现一个(意料不到)的结局,使读者惊愕之余,不能不承认故事合情合理,进而赞叹作者构思的巧妙。他的文字生动活泼,善于利用(双关语)、(讹音)、(谐音)和(旧典新意),妙趣横生。他还以准确的细节描写,制造与再现气氛。 特别是大都会夜生活的气氛。 9.《麦琪的礼物》是美国著名文学家欧·亨利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它通过写在(圣诞 节前一天),一对小夫妻互赠礼物,结果阴差阳错,两人珍贵的礼物都变成了无用的东西,而他们却得到了比任何实物都宝贵的东西——(爱)。 10.(欧亨利)和(莫泊桑),(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11.从题材的性质来看,欧·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以描写(美国西部 生活)为主;一类写的是(美国一些大城市的生活);一类则以(拉丁美洲生活)

母亲与谋杀: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母性研究

母亲与谋杀: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母性研究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起,母性成为女性主义理论研究中的中心课题。母性不仅体现在母亲与子女的关系上,它也是一种社会体制,一种意识观念,是作为母亲的女性的人生经验。它不仅压制母亲,而且有可能赋予母亲以权力。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涉及到中世纪英国文学中的母性研究零星出现,但是还没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论文系统地阐述母性在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再现以及当时社会和文化语境中母道的形成及其模式,从而发掘中世纪母性的本质及其所折射出的社会、宗教、历史与文化话语,由此重构中世纪英国母性体制,从深层次上理解即将步入现代时期的中世纪英国。论文主要选取了诺唯奇的朱丽安的《诺唯奇的朱丽安的启示》、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兰格伦的《农夫皮尔斯》以及玛格利·坎普的《玛格利·坎普之书》,以亚德里安·里奇、南茜·乔德罗、露丝·伊里加蕾和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的母性理论为框架,研究从上帝的存在、作为母亲的耶稣、圣母玛利亚崇拜、母亲与子女的关系、母亲的再现政治等入手,结合中世纪英国晚期社会、历史文献与其它文学文本,重点对中世纪英国晚期文学作品中母亲所扮演的角色、母亲与子女的关系互动以及把母亲边缘化、消音、驱逐,甚至被“谋杀”的潜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世纪英国社会基于基督教确立母亲的身份,中世纪母性体制重点强调母亲哺育的作用,母亲被看作是传承逻各斯的中介,而母性的神圣性必须是建立在合法的婚姻基础之上。研 腹有诗书气自华

究表明这些母亲不是在贞节和殉难两个极端状态之间徘徊,就是在男 性文本中被神圣化或者妖魔化,最终导致母亲角色的模糊性。母亲在权力结构中的缺场是母亲和男权社会对话和协商的最终结局,她们在中世纪英国宗教和文化的禁锢与排斥逻辑中处于卑贱地位,其中展示的是互文的社会文本、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中可见与不可见的暴力对母性体制的影响。这些母亲被消音为他者的原因还在于真实的或者隐喻式的惧母(mother-phobia)、弑母(matricide)和禁锢(enclosure)模式,其中禁锢模式在性别空间划分、文本结构和主题以及圣母玛利亚崇拜中得到展现。从本质上来说,扼杀中世纪英国母亲的是基督话语下的“洁/不洁”机制、文本政治和男尊女卑的性属观念。研究发现“母亲”定义的不确定性,其中蕴涵着“性别弯曲”(gender-bending)的话语。“母亲”原型体现着爱和女性原则,它是社会、文化、性别概念的投射。普通女性模仿圣母玛利亚和文学文本中赞颂圣母玛利亚式的女性,我们从中看到了中世纪英国社会对母亲身体的排斥和对母性的升华。圣母玛利亚被美化在于母子纽带服从于逻格斯;她被升华在于她既是处女又是母亲,这是对母亲身体愉悦的拒绝与否认,是对完整世界的重构和对混乱秩序的抗拒。中世纪英国作家对母亲的书写还说明当时对现实中母亲和女性气质的压制以及人们对真正的母爱的渴望,是对“科拉”(chora)的回归,表达了对“母亲”的渴望和回归自己本源的怀旧情绪。研究同时说明,神学的、隐喻的、现实的回归母亲和寻找母亲都是非常艰难的。研究还表明,中世纪英国母性体制成为一种载体, 它不仅关联宗教、性别、政治、种族和文化话语,而且反映出中世纪 腹有诗书气自华

欧亨利20年后的阅读答案

欧亨利20年后的阅读答案 从题材的性质来看,欧·亨利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为大家收集的欧亨利20年后的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了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中心地理论剖析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 Christ… ller)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L” sch)分别于 1933年和 1940年提出的, 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播到其它国家,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德国波鸿鲁尔大学城市地理学家绍勒尔(P. Scholler)甚至说:“没有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学说,便没有城市地理学,没有居民点问题的研究”。自中心地理论流行于世界后,唤起世界各国数量众多的学者去实践应用它,修正发展它,目前它已成为城市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克里斯塔勒曾经敏锐地提出过这样的问题:“我们探索这个原因,为什么城市有大有小?我们相信,城市一定有什么安排它的原则在支配着,仅仅是我们仍然不知道而已!”由此,他开始探索城市的分布规律。通过对德国南部城镇的调查,克里斯塔勒于1933年发表了《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系统地阐明了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建立起了中心地理论。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假设条件和基本概念 克里斯塔勒创建中心地理论深受杜能和韦伯区位论的影响,故他的理论也建立在“理想地表”之上,其基本特征是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它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后来,克氏又引入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即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的概念。这一概念表示生产者为谋取最大利润,寻求掌握尽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间隔距离尽可能地大;消费者为尽可能减少旅行费用,都自觉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备完成上述行为的完整知识。经济人假设条件的补充对中心地六边形网络图形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克里斯塔勒还提出以下概念: (l)中心地(Central Place),可以表述为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域(尤指农村地域)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过渡者:罗兰·巴特研究综述

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过渡者:罗兰·巴特研究综述 引言:罗兰·巴特是20世纪60年代法国文艺界的领军人物,是法国最负盛名的文学批评家、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是由结构主义过渡到解构主义的关键人物之一。他以多重身份活跃在大众的视野,就连著名批评家卡勒尔也在《罗兰·巴特》这本书中,给罗兰·巴特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比如,“符号学者”、“结构主义者”、“文学史家”、“批评家”、“神话学家”、“论战家”、“作家”和“文士”等,他的思想涉猎范围较广,有积极吸收和接受不同的思想,所以罗兰·巴特思想体系较为复杂,对法国文坛、西方文坛甚至是世界文坛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罗兰·巴特前期是法国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从索绪尔的语言学起步,为结构主义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由于结构主义自身具有封闭性,学术界产生争论,进而理论产生分化,形成了结构主义。所以后期罗兰·巴特又受到解构主义的影响,将重点投向了读者。罗兰·巴特不断地挑战新事物,不断地创新,他思想涉猎广泛,可谓是理论思想的弄潮儿,永远走在“时尚”的最前沿。 关键词:罗兰·巴特、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理论、转变 一、罗兰·巴特其人 罗兰·巴特是法国著名的作家、文学批评家、社会评论家、思想家。他以多种身份活跃在大众的视野以及法国乃至世界文坛,他的思想体系较为复杂,基本上是在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否定、不断地创新当中。罗兰·巴特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人,它在很多领域无疑是一个天才般的存在。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趣的分析,他能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他通过各种方式绽放出自己思想的火花,他不仅是语言的专家,也是一位思想大师。 罗兰·巴特的一生有四个阶段三个转折:第一阶段,1950年——1957年,对神话学研究阶段,分析马克思、布莱希特等的作思想,主要作品《写作的零度》、《神话学》;第二阶段,1958年——1967年,符号学研究阶段,解读索绪尔的思想,主要作品有《语言学要素》、《流行体系》;第三阶段,1968年——1972年,文本性研究阶段,主要解读索尔雷斯、德希达、克里斯蒂娃等的思想,主要作品有《S/Z》、《符号帝国》;第四阶段,1972年——,道德观研究阶段,主要作品有《文本的欺骗》等。 但伴随着罗兰·巴特的思想不断变化,他始终没有放弃对符号学的研究,罗兰·巴特也将自己的一生定义为在符号学的历险,他是法国符号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符号学思想不仅对西方符号学产生重要影响,对其他领域的贡献也不可磨灭。罗兰·巴特的思想涉猎广泛,加之他的思想具有多变性,目前我国对于罗兰·巴特的研究还不是十分的全面和深入。但罗兰·巴特的思想还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值得我们不断地的发掘和探索。这篇文章就重点谈一谈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时期以及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时期。罗兰·巴特是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过渡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对法国乃至世界文学界都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时期 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思潮在法国走向高潮,对当时的西方文学甚至是世界文学都产

欧亨利鸽子阅读答案鸽子欧亨利阅读答案

欧亨利鸽子阅读答案鸽子欧亨利阅读答案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这篇《鸽子》,通过描写鸽子描绘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艰辛,赞美了他们的人性美。下面由WTT为大家带来鸽子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鸽子阅读材料 陶柏蒙锁上公文包的时候,感到口干舌燥;他颤巍巍地伸手入袋,掏取香烟,觉得手在发抖。他点燃一支烟,深深地吸了一口,内心的紧张,稍微缓和了一些。他那疲惫的蓝眼睛,惶惑不决地注视着那个公文包,公文包里装着他的命运。虽然他心里仍然矛盾,但是他到底还是那样决定了。片刻之后,他就将提着那个公文包,悄然离开这间办公室,一去不再复回。但是,他真不能相信,个人五十四年来的信誉,即将就此毁于一旦。因此他取出飞机票来,困惑地审视着。 这是一个周末盼下午,办公室里静寂无声;陶柏蒙的视线,迟缓地从大写字台移向红皮沙发,然后经过甬道、外室,停驻在魏尔德小姐桌面插瓶里的一束玫瑰花上。魏尔德小姐将和许多其他的人们一样遭受破产;这束玫瑰花,亦将被弃置于垃圾堆中。这似乎太霸道,太残酷;但是,有什么比自保更重要呢?即使是玫瑰,也长出刺来保护自己! 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提起公文包,整整衣冠,悄悄走过玫瑰花旁,出门去了。

正是醉人的春天,公园里的景致,灿丽锦簇;陶柏蒙决定在回家准备行李之前,先散散步,虽然到南美去颐养天年,是他的毕生大愿;但却不曾想到这个愿望竟会实现得这么快!这完全是医生为他决定的,他回想起医生对他说:一切取决于你自己调养,享乐优裕,也许还能多活几年。 他顺着公园漫步,手指被沉重的公文包勒得有些疼痛,但是心情却并不紧张;他和蔼地对一个巡逻警察古怪地笑笑,甚至想要拦住他,而且告诉他:警察先生,我实在不如我的外表一般值得别人尊敬;我是个拐骗六百家客户的经纪人;我自己也和别人一样,对于我自己的行径感到惊奇,因为我一向诚实;但是,我在世之日已经无多,公文包里的钱财,足够我作最后的享用。 路过一处玫瑰花丛,他又想起了魏尔德小姐。记得是在两个月以前,她怯怯地交给他一张三千元的支票,陶柏蒙先生,请你把这笔款子替我投资好吗?她忸怩地说,我觉得我早就应该托付给你了。储蓄存款比较起来是最可靠的,而且自一九二九年以来,我一向对股票证券不大信任。 魏尔德小姐,我很愿为你效劳,他内心暗暗得意,但是,你既然不信任证券,为什么又变了主意呢? 她低下头,羞答答地不作声,停了半晌才说:是的,我在这里服务已经很多年了,亲见你为别人赚了许多钱. 你总该知道,这种事情多少有些冒险性,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你真准备承受吗?

...历史上的梭伦、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等改革及古罗马的法...

☆历史一班☆班级学习简报 第4 期 主编:刘磊2012年10 月24日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是我们新课标改革以后新增加的历史教学内容,历史上的梭伦、克利斯提尼、伯利克里等改革及古罗马的法制建设都对此后整个西方的民主建设起到重要的指导性内容,影响了包括今天中国在内的制度建设。认清楚古希腊罗马文化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

培训即将结束,还没有交作业的老师,记得一定交作业啊,谢谢!

古希腊罗马制度对于我们现在社会政治文明建设和制度建设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

内容通过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的学习,评价民主的制度创新和影响.学生 姓 名: 牛书校 提交 时 间: 2012-10-23 10:28:44 提交内容: 雅典是古希腊民主政体的发源地,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怎么形成的? 沟壑纵横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古希腊城邦,城邦就是一种国家形态,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海外殖民活动,因为,多山、靠海、地少,需要粮食和生活必需品;航海贸易、海军发达使海外殖民活动有能力。殖民活动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工商业阶层得到发展,平民力量壮大。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从东方吸收字母文字、建筑、雕刻、冶金、铸币等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独特的文明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古希腊城邦政体: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主;各邦之间一般是平等的邻邦关系;城邦的自治权利或多或少属于各邦公民。贵族制和民主制流行,还存在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公民权利的划分标准:根据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 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又经历了这样的发展历程: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将国家引向民主的道路;克里斯提尼改革——雅典民主制的最终确立;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高度繁荣。雅典民主政治自梭伦改革开始,到克里斯提尼改革时确立,伯里克利时代发展到顶峰,民主进程沿着上升路线前进,其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雅典公民由于有了较多的民主权利,因而发挥了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在保卫国防、国家管理、官员监察等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增强国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民主政治也保护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小生产者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国家经济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再加上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吸引了许多著名学者、艺术家来雅典,以及鼓励公民们积极参加文化活动,促使雅典乃至整个希腊文化的繁荣,哲学、文学、雕刻等成就均居当时世界前列。城邦民主制在一定程度上使个人创造能力有充分发展余地,在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充分吸收了东方古文明的遗产,加以消化,加以改造,并以跃进的速度加以提高雅典民主制有这样的特点以下点: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民主政治繁盛阶段)。人民主权:国家管理大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与决定国家一切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附属机构,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在公民大会休会期间,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民众法庭是日常司法机关,终审公职人员任职资格,遵循公正原则,避免行贿、舞弊现象发生。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的官员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实行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雅典民主政治的创新评价和影响: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民主运作的新方式——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形式,轮番而治;民主政治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政治的成熟带来了思想文化的繁荣,雅典产生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艺术家等等,使希腊文明成为古代西方、乃至整个世界重要的文明中心;多数人参政,集思广益,正确决策,提高效率;激发每个公民以主人翁的态度去从事各项事业,有利于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从而产生巨大的效率;政权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决策通过多数人的认真讨论,会使决策更全面;群众监督,减少以权谋私现象。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对群众负责,受社会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单式雅典民主制也有局限性:民主的阶级性,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

高中语文文学类(小说)阅读训练--欧亨利作品专题

阅读理解练习一 (一)使圆成方 [美]欧亨利 自然界的事物是循圆周运动的,人为的事物则沿直线行进。孩子的圆眼睛象征天真,女人卖弄风情时眯缝成一条 线的眼睛就说明矫揉造作。 在大城市里,本性丧失得最快。大城市的街道和建筑的直线,法律和社会风俗的拘泥古板,人行道的循规蹈矩, 城市生活方式的严格、冷酷和沉默,毫不通融的规则——这一切都冷漠而鄙夷地对自然界的弧线表示轻蔑。 这个数学气十足的引子揭示了肯塔基州两个家族之间的世仇的前因后果。 这个世仇是在坎伯兰山岭的福维尔和哈克尼斯两个家族之间形成的。冤仇的第一个牺牲品是比尔哈克尼斯的猎狗 哈克尼斯家立刻杀掉福维尔族的头儿作为赔偿。福维尔的亲属急于报复,又让比尔哈克尼斯跟随他的猎狗到了另 一个国度。 四十年来,这两个家族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哈克尼斯家的人一个个地被枪杀,福维尔家族的成员也给一枝一枝 地砍掉。两个家系的树枝经过这样修剪之后,都只剩下一个成员。卡尔哈克尼斯也许领悟到了什么,便突然离开了坎 伯兰山岭,避开了福维尔家族最末一个后裔山姆的报复。 一年后,山姆听说那个冤家住在纽约市,于是整装准备出发。他从梳妆台抽屉里找出一把老式而可靠的科尔特左 轮手枪。在城市里干冒险和复仇的勾当,这把手枪似乎是最好的武器了。山姆把它放在毡提包里。骑上骡子,向火车 站进发。 山姆到纽约时天色已晚。他的行动和生活仍旧遵循着自然界自由的圆周运动,看不到大城市隐藏在黑暗里的可怕、 无情、好动、凶恶的手段,准备向他圆形的心脏和头颅包拢过来。一辆马车飞快地把他送到一家同他的靴子和毡提包 相称的旅馆。 第二天早晨,福维尔家硕果仅存的后代向那个掩护哈克尼斯家最后一个子弟的城市发起了突袭。他把科尔特手枪 藏在上衣里面。他只知道这两个情况:卡尔在这个城市里驾驶运货马车,而他自己,山姆,要来杀他。山姆踏上人行 道时,眼珠变红了,心头升起一股世袭的仇恨。 但是一小时过去了,卡尔没有出现。中午时分,山姆站在城市里两条笔直的大动脉互相交叉的地方。人们形成直 排熙来攘往;可怕的喧嚷和轰响把他吓懵了。 山姆靠在一座石头建筑的尖角上。在他身边经过的人何止千万,可是没有一个转过脸来向他看看。 一个胖子从人流中滑了出来,站着等汽车,离他只有几步远。山姆挨到他身边,在嘈杂声中嚷着对他说: “兰金斯家喂的猪比我们的肥多啦,不过他们那边的猪草也比我们这边的好——” 胖子神气活现的样子有所收敛,他走开去买炒栗子,以便掩饰自己的惊惶。 山姆感到需要喝一点山间露水。对街的人们在弹簧门里进进出出。隐约可以看到门里一个金光锃亮的酒吧和酒吧 上面的装饰。这个复仇者穿过街道,打算进去。人为的事物又在这里挤掉了熟悉的圆形。山姆找不到门的把手,连大 头针那样小的捏手的东西都找不到。 他手足无措,羞红着脸,伤心地从这扇没有用的门前走开;坐到石阶上。一根警棍戳戳他的肋骨。 “另找个地方去遛遛吧。”警察说,“你在这里闲荡得太久啦。” 在下一个拐角上,一声锐厉的口哨直刺山姆的耳朵。他赶快转过身去,只见一个满面怒容的恶狠狠的家伙,在热 气腾腾的堆着花生豆的机器后面朝他直瞪眼睛。他穿过街去。一辆庞大的、不用骡子拖的车辆,发着牛吼似的声音和 冒烟的煤油灯似的气味,刷地擦过他的膝盖。 一个马车夫用车毂撞了他一下,还训斥他;一个电车司机使劲踩铃叫他闪开;一个穿着走样的绸坎肩的胖太太用 胳臂肘撞他的背脊;一个报童不慌不忙地朝他扔香蕉皮:“我不愿意这样干,可是看到我的人得让路!” 卡尔干完了一天的工作,存好运货马车,从一幢房屋旁边拐出来。他在三码开外的地方,在一群匆匆忙忙的行人 中间发现了那个仍旧活着的、不共戴天的、世世代代的仇人。 他猛地站住,犹豫了片刻,因为他身边没有武器,情况又那样突然。山姆锐利的山地居民的眼睛也在人群中发现 了他。 来往的人流中间突然跳动了一下,起了一个漩涡,山姆的声音响了起来: “好啊,卡尔!我见到你真高兴!” 在百老汇路、五马路和第二十三号街的交岔口,坎伯兰山岭的世仇握手言欢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当两个世仇家族冤冤相报,都只剩下最后一个成员的时候,卡尔决定离开家乡,避开福维尔家族的报复,因为他已 领悟到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对双方都没有意义。 B.小说多次对“圆”与“直线”加以描述,如“笔直的大动脉”“人们形成直排熙来攘往““挤掉了熟悉的圆形”等,

第三章 古希腊法

第三章古希腊法 近年出题情况 2009年10月 5.陪审法院作为雅典最重要的司法机关,是梭伦时期建立的,亦被称为(B) A.赫里埃 B.400人法院 C.埃菲特法院 D.迪埃德特 6.公元前509年,古希腊克里斯提尼立法时建立的500人议事会,成为雅典重要的(C)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常设机关 27.公元前594年,梭伦立法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E) A.颁布“解负令” B.提高民众大会作用 C.设立400人议事会 D.颁布促进经济发展条例 E.以世袭特权代替财产特权和职位特权 32.贝壳放逐法(名词解释) 09年1月 3.公元前462年在古希腊雅典进一步发展民主制度并在司法方面建立不法申诉制度的执政官是(B) A.梭伦 B.阿菲埃尔特 C.克里斯提尼 D.伯里克利 08年10月

36.简述雅典“宪法”民主性的特点。(简答) 08年1月 36.简述克里斯特尼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简答) 07年10月 36.简述古希腊梭伦改革的内容及意义。(简答) 07年1月 3.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繁荣时代的最高权力机关是(B) A.五百人会议 B.民众大会 C.十将军委员会 D.陪审法院 36.简述古希腊法律的基本特点。 06年10月 31.梭伦立法(名词解释) 总结: (1)考核的形式主要是简答和单选,偶尔有名词解释。 (2)重点内容是雅典宪法,尤其是雅典宪法形成过程中的几次改革(梭伦、克里斯提尼、阿菲埃尔特、伯里克利)。 1、雅典“宪法” (1)雅典是古希腊各城邦中实行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典型,其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对近代以后的宪法有深远影响,因此被称为雅典“宪法”。(注意名词解释)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 1.3课文注释:克里斯提尼及其改革

课文注释:克里斯提尼及其改革 克里斯提尼出身于雅典名门大族,公元前509年,他依靠平民驱逐斯巴达支持的贵族派代表萨洛拉。公元前508~前507年,出任执政官,推行改革。改革后,雅典以新的地域组织,代替了原始的血缘组织,一般认为,它标志着雅典国家的最终形成。他的改革使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最高级的政治事务,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克里斯提尼的改革比梭伦的改革“要民主得多”。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废除传统的4个血缘部落而代之以10个新的地区部落,按新部落体制进行选举。实际上这些新部落就是城邦的选举区,仅袭用部落之名而已。由于雅典政坛上早有平原、山地、海岸三派之分,新部落的组成就注意到在消除氏族贵族影响的同时,也注意糅合三派,因而组成比较复杂。其办法是每一地区部落都包括三个位于上述三种地区的“三一区”,例如新组成的名为潘迪奥尼斯的地区部落就包括位于海岸的三一区米里诺斯,位于山地的三一区派阿尼亚,位于平原的三一区古达特内昂,三地合一而成新区。这个办法巧妙地利用了原来血缘部落也分三个三一区的传统,只是旧三一区是按胞族划分,现在则按地区户籍组成,而且兼容平原山地海岸三部分。正是在彻底按地区组成这一点上,克里斯提尼改革沉重打击了氏族贵族,使他们依靠旧的氏族血缘关系影响选举成为不可能,雅典的国家组织也由于摆脱氏族关系的残余而完全形成了。2.在组成新的选区之后,克里斯提尼便以10个部落各选50人组成新的五百人会议,取代梭伦的四百人会议。五百人会议的成员是所有公民不分等级皆可担任,比四百人会议更民主。选举办法也有创新:各选区基层单位(相当于村庄的德莫斯)按人口比例确定的名额在合格候选人中抽签产生。这样一来,每个身体健康并关心政治的雅典公民,原则上都有当选五百人会议成员的权利,实际上在他一生中也只有一两次获选的机会。五百人会议的权力也更为扩大,除了为公民大会准备议案、所有议题均先由它讨论并由它主持公民大会外,它又在公民大会闭会期间负责处理国家日常政务,由其500成员按部落分为10组,在一年内轮流值班,称为“主席团”,每组50人内部也是轮流抽签值班,而在每人值班那天,他便是雅典国家地位最高的公职人员,有权主持公民大会、接见外国使团。3.军队组成的改动。以前按血缘部落征兵的办法现在改为按地区部落征兵,每部落提供一队重装步兵、若干骑兵及水手,并且选举一名将军为统领。10名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