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的超声诊断

胆囊癌的超声诊断
胆囊癌的超声诊断

胆囊癌的超声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2例术前经超声诊断为原发性胆囊癌的超声图像结合术后的病理诊断进行分析。结果42例术前超声诊断为原发性胆囊癌的患者中,术后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胆囊癌的有35例,准确率为83.3%,误诊7例,误诊率为16.7%。结论超声对胆囊癌的诊断具有特异性,作为一种无创、经济、准确性高并可重复进行的检查手段,对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胆囊癌;超声诊断;鉴别诊断

原发性胆囊癌是肝胆外科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因其早期无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在超声检查中与常见的良性胆囊疾病鉴别困难而易被漏诊。目前,术前超声诊断胆囊癌符合率约42.9%~78.6%[1]。为了探讨本病的早期超声诊断特点,分析误诊原因,现回顾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胆囊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9年以来,我院胆囊癌患者42例均经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4例,女28例,年龄为45~76岁,平均52.4岁,临床表现:数年胆囊炎症状,如右季肋邮疼痛、背痛及右肩痛等,可无明显消瘦史。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GES6及飞利浦新-5000及HDI-超9彩色超声诊断仪,选择凸阵探头,频率2~5 MHz。患者空腹取平卧位和左侧卧位,分别做纵切、横切及斜切,得到不同切面的胆囊清晰图象,仔细观察胆囊的形态、囊壁、其内容物及其特点,盱门淋巴结、肝内转移灶及直接浸润的有无。并叠加彩色血流信号,观测血流特点并测其最大流速。

2 结果

2.1 42例中,超声诊断为胆囊癌的有35例,确诊率8

3.3%;误诊7例,误诊率16.7%。组织学分型:腺癌32例,未分化癌3例。

2.2 依据二维超声声像图特征将胆囊癌分为5型[2]。

2.2.1 实块型13例,在胆囊内或相当于胆囊的部位探及1个实质性的软组织块影,形态不规则,部分有分叶,内部回声不均质,强弱不等。其中有6例肿块与肝门区关系密切,边界不清楚;9例合并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7例伴腹腔淋巴结肿大;1例伴胰腺转移。

2.2.2 蕈伞型5例,在胆囊内探及1个或多个蕈伞状的实质性回声光团,为中低回声,1例位于底部,1例位于体部。肿块呈菜花状或分叶状,改变体位不活动,无声影。1例合并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

2.2.3 厚壁型8例,超声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不均匀增厚,内壁黏膜表面粗糙,局部黏膜有破坏且连续中断。6例合并强回声光团伴声影;3例可见胆汁透声性减弱;5例有胆泥形成;4例伴腹腔淋巴结肿大。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要点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要点 胆囊癌指发生于胆囊(包括胆囊底部、体部、颈部及胆囊管)的恶性肿瘤。我国胆囊癌发病率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居消化道肿瘤第6位,胆囊癌患者5 年总体生存率仅为5%。胆囊癌具有明确的发病危险因素,亟需贯彻以预防为主的策略,进行胆囊癌预防知识的科学普及;为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亟需加强对胆囊癌危险因素的早期干预及对高危人群的密切随访;为提高胆囊癌的整体治疗效果,亟需贯彻以规范化根治性切除为主,结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的理念。 一、胆囊癌发病危险因素及可能相关因素 (一)危险因素 1. 胆囊结石:胆固醇和混合胆固醇类胆囊结石危险度更高。 2. 胆囊息肉样病变:具有恶变倾向的胆囊息肉有以下特征:(1)直径≥10mm;(2)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3)单发息肉或无蒂息肉,息肉生长速度快(生长速度>3mm/6个月);(4)腺瘤样息肉。 3. 胆囊慢性炎症:

4. “保胆取石”术后胆囊:(二)可能的危险因素 1. 先天性胰胆管汇合异常: 2. 胆囊腺肌症: 3. 胆道感染: 4. 肥胖与糖尿病: 5. 年龄和性别: 6.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7. 遗传学和基因突变: 8. 吸烟: 9. 化学暴露:

二、胆囊癌TNM分期、病理学类型及临床分型 (一)胆囊癌TNM分期 (二)胆囊癌大体和组织病理学分型 1. 大体类型: 2. 胆囊癌组织病理学分型: (三)胆囊癌的临床分型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提出的胆囊癌的临床分型中,建议T2期及 以上胆囊癌根据肿瘤起源部位及侵犯方向分为4 型(图1)。(1)型:腹腔型;T2 期肿瘤位于腹腔游离侧,未浸透浆膜,T3期及以上肿瘤穿透浆膜,可侵犯邻近器官 或结构;(2)型:肝脏型;T2 期肿瘤位于肝脏侧,T3 期穿透浆膜,侵犯

胆囊癌的CT影像分析及诊断价值

胆囊癌的CT影像分析及诊断价值 发表时间:2014-08-13T10:56:00.2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5期供稿作者:章莎莎 [导读] 本组术前诊断率为88.9%,仅4例术前误诊,误诊原因主要为早期胆囊癌囊壁的增厚与慢性胆囊炎囊壁的弥漫性增厚不易鉴别。章莎莎 (浙江省余姚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浙江余姚 315400) 【摘要】目的对胆囊癌的CT征象加以分析,探讨CT影像学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经CT检查及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胆囊癌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胆囊癌的CT诊断进行探讨。结论 CT在胆囊癌的诊断中占重要地位,它能发现并显示病变,明确病变侵犯范围及转移情况,对确定肿瘤术前分析,选择治疗方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胆囊癌的早期诊断中存在一定的限度,应结合临床及B超检查。 【关键词】胆囊癌 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5-0308-02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老年女性,其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和黄疸,与其他胆道疾病的症状无特异性区别,随着CT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胆囊癌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本文对我院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胆囊癌患者的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患者。其中男7例,女29例,年龄53-76岁,平均63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痛,厌食、乏力,部分患者出现发热、黄疸等症状。 1.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检查,设备为GE LightSpeed16层螺旋CT机,层厚5mm,层间距5mm,检查前患者空腹8h以上,扫描前常规口服纯净水以充盈胃肠道。增强对比剂为欧乃派克85-90ml,流速2.8-3.0ml/s,并于开始注入对比剂后25-30s,60-65s和150s行动脉期、门脉期和平衡期扫描。 2. 结果 2.1直接征象:(1)厚壁型,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不规则增厚,内壁凹凸不平,胆囊腔不规则变小,增强扫描肿瘤明显强化,本组19例,占52.7%;(2)腔内型,表现为由胆囊壁突入腔内的结节状或菜花状软组织肿块,邻近胆囊壁增厚,本组10例,占27.8%;(3)肿块型,表现为胆囊窝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正常胆囊结构消失,病变与邻近肝实质分界不清,本组7例,占19.4%。 2.2间接征象:(1)直接侵犯:胆囊癌常直接侵犯邻近组织及器官,主要侵犯邻近肝组织,表现为肝脏胆囊床境界模糊,肝组织呈不规则低密度影,也可压迫和侵犯十二指肠、胃、结肠肝曲,本组9例侵犯邻近肝组织;(2)肝内转移:表现为肝内多个大小不等低密度影;(3)淋巴结转移肿大:表现为肝门部、门腔静脉间、腹主动脉旁结节状影,本组26例:(4)合并胆道梗阻,肿瘤侵犯胆囊管及肝总管或淋巴结压迫肝总管时,可出现梗阻性肝内胆管扩张,本组12例;(5)合并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本组18例。 3. 讨论 3.1胆囊癌的临床表现 胆囊癌是胆系最多见的恶性肿瘤,多见于50岁以上的女性,根据临床研究资料显示,胆囊癌的发生可和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长期物理刺激有关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典型者可出现腹痛、胆囊窝区包块,晚期可出现黄疸、消瘦等症状;胆囊癌多起源于胆囊底部和体部,约70-90%为腺癌,其他如鳞状上皮癌、未分化癌等少见,本组34例为腺癌,占94.4%。 3.2胆囊癌的CT表现 根据不同的生长方式,胆囊癌可分为厚壁型、腔内型、肿块型,本组病例以厚壁型最多,占52.7%,CT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其厚度超过3mm,内壁不平。胆囊壁正常厚度约1-2mm,>3.5mm时认为异常,CT增强检查动脉期增厚的胆囊壁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持续强化。对于早期轻、中度囊壁增厚,难以与慢性胆囊炎引起的囊壁增厚区分,术前诊断相对较难,本组4例术前误诊为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占11.2%。腔内型表现为由胆囊壁突入腔内的结节状或菜花状软组织肿块,肿瘤形态不规则,基底较宽,应注意与胆囊息肉的鉴别,一般认为,腔内结节>1cm时高度怀疑胆囊癌,病灶直径越大,恶性可能度越高。肿块型表现为胆囊腔大部或完全消失,被实性软组织肿块替代,并多与邻近肝组织分界不清,对于肿块型胆囊癌,应对胆囊癌侵犯肝脏还是肝癌侵犯胆囊进行鉴别,一般胆囊癌合并胆管扩张的发生率高于肝癌,且胆囊癌持续强化,而肝癌强化呈“快进快出”的特点,易形成门静脉瘤栓,同时临床上甲胎蛋白(AFP)升高及肝炎、肝硬化病史也有助于二者鉴别。 胆囊癌的淋巴结转移多发生在肝门部,造成肝门部团块状淋巴结融合肿大,包绕肝门结构,也可转移到腹膜后淋巴结,表现为腹主动脉和腔静脉周围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转移对明确肿瘤分期和和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 根据本组患者的分析,CT检查不仅对胆囊癌的诊断提供直接征象,且较全面提供肿瘤的间接征象及周围侵犯和转移情况,CT增强检查对胆囊癌的敏感性较高,本组术前诊断率为88.9%,仅4例术前误诊,误诊原因主要为早期胆囊癌囊壁的增厚与慢性胆囊炎囊壁的弥漫性增厚不易鉴别。 综上所述,CT可以显示胆囊癌的大小、形态、位置及邻近器官的侵犯及转移情况,采用薄层CT和增强扫描,更能显示胆囊癌的淋巴转移情况,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依据。但在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有一定限度。因此胆囊癌的诊断应密切结合临床及B超检查。参考文献 [1]李国珍.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94-451. [2]周康容,严福华,曾蒙苏.腹部CT诊断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451-454. [3]廖茜、白人驹、孙浩然、汪俊萍、赵新.原发性胆囊癌的CT、MRI诊断价值[J].天津医药,2011,39(5),426-429.

2020胆囊癌的诊治进展(完整版)

2020胆囊癌的诊治进展(完整版) 摘要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胆囊癌无特定的标志物,其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而PET-CT在局部晚期胆囊癌的转移灶检出中更有优势。外科手术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切除的机会。近年来,国内外就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胆囊癌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本文就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早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倾向。由于胆囊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疾病进展迅速,患者就诊时常常已是晚期。90%以上的胆囊癌是腺癌,<10%是腺鳞癌、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和肉瘤。胆囊癌恶性程度高、容易复发转移、预后差,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5%。伴随年龄增长、尤其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增高,胆囊癌伴胆囊结石者占70%~90%。外科手术作为胆囊癌获得治愈并长期生存的唯一途径,在国内仅20%~30%的胆囊癌患者能够获得根治性切除,因而对胆囊癌的诊治仍任重而道远。现笔者对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胆囊癌的诊断 1.1 临床表现 胆囊癌患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合并胆囊结石者早期多表现为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症状,如右上腹痛、恶心、呕吐、厌食等,晚期可有体重下降、腹部包块等表现,如果肿瘤转移至肝门部或肝外胆管,甚至会出现梗阻性黄疸。 1.2 实验室检查 胆囊癌患者可有肝功能异常、胆红素升高、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19-9等升高,胱硫醚-β合酶和趋化因子配体21阳性表达与胆囊癌的临床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并且可以作为胆囊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和腺癌型胆囊癌诊断的标志。 1.3 影像学检查 胆囊癌既没有明确的早期诊断方法,也没有特定的标志物。超声检查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准确率为80%左右,许红丽等认为,相比于普通彩超,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反映病灶的血流特征,在胆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很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胆囊癌超声诊断类型有4型:Ⅰ型为隆起型;Ⅱ型为壁厚型;Ⅲ型为混合型;Ⅳ型为实块型。CT和MRI在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有哪些胆囊癌的治疗胆囊癌的晚期症状胆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有哪些 诊断和鉴别1.ERCP:有人报告ERCP对于能够显示出胆囊的胆囊癌诊断率可达70%~90%,但ER-CP检查有半数以上不能显示胆囊。其影像表现可分三种情况:(1)胆囊胆管显影良好:多为早期病变,典型病例可见胆囊充盈缺损或与囊壁相连、基底较宽的隆起病变。胆囊壁浸润者可见囊壁僵硬或变形。(2)胆囊不显影:多属中晚期病例。(3)胆囊不显影并有肝或肝外胆管狭窄:充盈缺损及梗阻上方肝胆管扩张已是晚期征象。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2.CT扫描:CT扫描对胆囊癌的敏感性为50%,尤其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不如US及EUS。CT影像改变可分三种类型:①壁厚型:胆囊壁局限或弥漫不规则增厚。②结节型:乳头状结节从胆囊壁突入腔内,胆囊腔存在。③实变型:因胆囊壁被胆囊癌广泛浸润增厚加之腔内癌块充填形成实质性肿块。如果胆囊癌侵犯肝脏或肝门、胰头淋巴结转移,多能在CT影像下显示。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国内文献报告,在胆囊肿块和壁内测到异常的高速动脉血流信号是胆囊原发性恶性胆囊癌区别于胆囊转移癌或胆囊良性肿块的重要特征。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4.超声检查:B超检查简便无损伤,可反复使用,其诊断准确率达75%~82.1%,应为首选检查方法。但B超(US)易受腹壁肥厚、肠管积气的影响,并且不易判定结石充满型及萎缩型胆囊壁情况。近年来,人们采用EUS(内镜超声)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US的上述问题。EUS用高频率探头仅隔胃或十二指肠壁对胆囊进行扫描,极大提高了胆囊癌的检出率,并且能进一步判定胆囊壁各层结构受胆囊癌浸润的程度。因而人们将EUS作为US检查后的进一步精确判定方法。不论US或EUS,其早期胆囊癌的超声图像主要表现为隆起型病变与局限性囊壁肥厚,亦有两者混合型。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5.胆囊癌标记物:在胆囊癌标本的CEA免疫组化研究的报告中,胆囊癌的CEA阳性率为100%。进展期胆囊癌患者血清CEA值可达9.6ng/ml,但在早期诊断无价值。CA19-9、CA125、CA15-3等胆囊癌糖链抗原仅能做为胆囊癌的辅助检查。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 6.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法有直接取活检或抽取胆汁查找癌细胞两种。直接活检的方法有:B超引导下胆囊病变穿刺、PTCCS(经皮胆囊镜检查)、经腹腔镜等方法。采取胆汁的方法更多,如ERCP下抽取胆汁、B超引导下胆囊穿刺、PTCD、胆道子母镜等。文献报告的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虽不高,但结合影像学检查方法,仍可对半数以上胆囊癌患者作出诊断。

指南与共识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

指南与共识 |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 通信作者:董家鸿 本文来源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年11月第14卷第11期881-890页 摘要 为规范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基于循证医学原则,从胆囊癌的主要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病因?胆囊癌的TNM分期?病理学类型?诊断依据?术前和术中评估?治疗原则与方法?随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证?强调术前应根据多排螺旋CT和(或) MRI 等影像学检查结合肝功能状态评估对胆囊癌的分期及可切除性做出判断;术中需结合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淋巴结活组织检查(13a组?16组)再次进行胆囊癌TNM分期,以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并建立基于T分期选择肝切除范围?基于淋巴结活组织检查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基于胆囊管切缘病理学选择肝外胆管切除范围的胆囊癌根治性手术原则? 关键词 胆囊肿瘤; 诊断; 治疗; 指南 胆囊癌是指发生于胆囊(包括胆囊底部?体部?颈部以及胆囊管)的恶性肿瘤?我国胆囊癌发病率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位列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第6位,患者5年总生存率仅为5%[1-3]?胆囊癌疗效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对其主要高危因素的认识,准确的临床分期和根治性手术切除方法的应用?由于长期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诊断和治疗规范,目前对于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认识和应用仍较为混乱?为此,中华医学会

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基于循证医学原则,通过深入论证制订了本指南,旨在为实现我国胆囊癌诊断和治疗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指导性意见? 本指南中参考文献及引用数据符合循证医学证据质量等级分类标准[4-5],其等级由高到低分为: Ⅰ级:证据来自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Ⅱ级:证据来自1个或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结果;Ⅲ级:证据来自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结果;Ⅳ级:证据来自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Ⅴ级:描述性研究结果(病例报道和病例系列研究);Ⅵ级:基于病例资料的专家个人意见和讨论意见?本指南中诊断和治疗策略的推荐等级相应分为:A级:强烈推荐,高级别(Ⅰ?Ⅱ级)证据支持; B级:推荐,中等级别(Ⅲ?Ⅳ级)证据支持;C1级:考虑推荐,低级别(Ⅴ?Ⅵ级)证据支持;C2级:不推荐,低级别(Ⅴ?Ⅵ级)证据反对;D级:强烈反对,高级别(Ⅰ?Ⅱ级)证据反对? 1 主要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病因 1.1 胆囊结石 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1]?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13.7倍,在胆囊结石患者中,单个结石直 径>3cm 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直径<1cm者的10倍[3]? 1.2 胆囊慢性炎症 胆囊组织慢性炎症与胆囊肿瘤关系密切?胆囊慢性炎症伴有黏膜腺体内的不均匀钙化?点状钙化或多个细小钙化被认为是癌前病变?胆

胆囊癌 NCCN实践指南

胆囊癌 流行病学和高危因素 胆囊癌是最常见的胆道恶性肿瘤,在美国今年大约有5000例的新增病例。胆囊癌诊断时年龄一般在70-75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两者比为3:157- 60。世界范围内,最多见于以色列、墨西哥、智利、日本和美国土族妇女,尤其是新墨西哥州。 胆结石是胆囊癌最重要的高危诱发因素,尤其是伴发胆囊炎的患者。其它高危因素包括胆囊钙化(瓷化胆囊),胆囊息肉,伤寒携带者以及致癌物接触(如氮芥, 亚硝胺)。 诊断及初步病理检查 遗憾的是,胆囊癌多数确诊病例均为肿瘤晚期,无法进行手术。其临床表现通常并无特异性,如腹痛、体重下降、食欲下降、恶心、急性胆囊炎、黄疸。近20%可切除患者均是在偶然情况下确诊。目前尚无特异实验室检查或标记物用于辅助诊断。 对于B超发现可疑团块患者应行进一步检查,包括CT或MRI、肝功能、胸片以及腹腔镜检查疾病分期。如无远处转移,腹腔镜也可做为手术治疗的手段。B超检查如发现息肉样变,

则在胆囊癌根治前考虑胆囊切除。对于伴有黄疸的患者,应进一步行辅助检查,如ERCP(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PTC(经皮肝胆管造影术)或MRP(核磁共振胆管造影术)。病理学及疾病分期 大多数胆囊癌主要为腺癌。组织学类型分为包括乳头状,结节状和管状。高分化癌及粘膜癌(随访偶然发现)预后最好。除此之外,乳头瘤浸润较为少见(预后较好)。 AJCC 制定了胆管癌的疾病分期标准(详见表二)。尽管其它标准也有使用,但目前仅单个分期标准无法涵盖所有胆囊癌的相关内容,包括病理学。 治疗措施 手术评估。 与其它胆系肿瘤相同,手术是唯一能根治胆囊癌的方法。下述两类患者1)手术中偶然发现肿瘤,或术后病理检查发现的患者;2)B超可见团块,伴有黄疸或转移病灶的患者,其治疗手段不尽相同。在上述患者中(除伴有转移灶者),可行手术切除与无法手术切除的治疗方案并不相同。 对于术中偶然发现、可以手术切除的胆囊癌患者,可行胆囊切除、肝整块切除及淋巴结清扫,胆管切除可以选择。此方

胆囊癌的临床治疗

胆囊癌的临床治疗 【关键词】胆囊癌临床治疗 一流行病学和病因学 胆囊癌发病率与种族和地域有关,南美洲印第安人发病率高,欧洲和印度发病率较低。我国北方地区发病率较高。年发病率约为 1.2/10万。胆囊癌女性发病高于男性,男女比为1:4。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明显增高,高峰发病年龄为70~75岁。 二治疗 (一)手术治疗 临床所见的胆囊癌多为晚期,手术切除率很低,即使能切除,远期疗效也差。有人收集近6000例胆囊癌患者,1年生存率仅为11.%,5年生存率为4.1%。胆囊癌的手术方式根据其临床病理分期不同而不同,主要手术方法有: 1.单纯胆囊切除术NevinI期的胆囊癌,包括局限于黏膜的原位癌,术前、术中未能确诊而因“良性”疾病行胆囊切除后,经病理切片确诊为胆囊息肉癌变或局限于黏膜的胆囊癌,这类患者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后,可获得较好的疗效,5年治愈率可达90%。 2.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胆囊癌属于NevinⅡ期、Ⅲ期者,应行胆囊癌根治术。胆囊癌淋巴结转移首先累及胆囊三角及沿胆总管分布的淋巴结。位于胆囊颈,尤其是胆囊管的癌肿,由于位置邻近胆囊三角,故较早即有淋巴结转移。胆囊颈部癌肿根治术后复发率也显著高于胆囊体底部的癌肿。因此,位于胆囊颈、胆囊管的胆囊癌,无论其侵犯至

胆囊壁的哪-层,均应行肝十二指肠韧带周围淋巴结清扫术。胆囊底体部的癌肿易侵犯肝脏。故胆囊癌的根治手术应包括距胆囊床2~3cm 的肝脏楔状切除术,淋巴结清扫范围应包括Ca10t三角区、胆总管右侧和后侧、十二指肠及胰头后方。这种胆囊癌根治方法,在临床上应用最广。

首次因“良性病变”行胆囊切除而手术后病理切片诊断胆囊癌,即使肿瘤仅局限于胆囊浆膜层内,仍有局部淋巴结及肝脏转移的可能,主张再行根治手术。 3.胆囊癌扩大根治术胆囊癌的早期和能切除的Ⅱ、Ⅲ、Ⅳ期癌肿,因缺少明显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依据而难以早期发现,不少病例就诊时多数较晚。虽然外科医师常对有周围浸润的晚期癌采用积极的外科处理,包括有肝叶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等联合手术,但5年生存率极低。胆囊癌扩大根治术后并发症多,围手术期死亡率高,也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故有人对扩大根治术提出质疑。是否值得推广,还有待大宗病例的总结。 4.姑息性手术对于无法根治的晚期胆囊癌,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姑息性手术一般适用于晚期、周身状态很差而又伴有阻塞性黄疸的患者。手术应尽量考虑作内引流。内引流方法有:肝总管未受侵犯者可行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肝总管被浸润者可行左肝管空肠吻合术(10ngmire手术)等。如癌肿局部浸润较严重,尤其有肝门部浸润者,采用胆肠内引流术困难时亦可选择经PTC 下放置胆道支架。或可行T形管或U形管支撑引流或PTCD外引流。对侵犯十二指肠引起十二指肠梗阻者可行胃空肠吻合术;侵及结肠肝曲引起结肠梗阻者,可行捷径手术以恢复胃肠道的通畅。 (二)放疗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解读最新版

·指南解读·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解读 最新版 [关键词]胆囊癌;指南解读;肿瘤外科治疗;胆囊癌预防;肿瘤辅助治疗 胆囊癌总体预后差,为贯彻胆囊癌预防为先的策略,提高胆囊癌早期诊断率和总体治疗效果,改善我国胆囊癌总体预后,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制定了2019版的《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1]。2019 版指南从七个方面对胆囊癌的预防、诊治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精要论述[1]:(1)胆囊癌发病危险因素及可能相关因素;(2)胆囊癌TNM分期、病理学类型及临床分型;(3)诊断依据;(4)胆囊癌术前与术中评估;(5)胆囊癌外科治疗;(6)胆囊癌非手术治疗;(7)随访。 本次指南提出胆囊癌的的危险因素包括明确危险因素和可能危险因素[1-2]。明确危险因素包括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慢性炎症、“保胆取石” 术后胆囊。和以往相比,本次指南首次明确把“保胆取石”术后胆囊作为胆囊癌的高危因素,认为保胆取石后的胆囊,致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和胆囊炎症未消除,“保胆取石”术是不科学不规范的治疗手段。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先天性胰胆管汇合异常、胆囊

腺肌症等。指南同时明确对伴有胆囊癌危险因素的胆囊良性疾病患者,应择期行胆囊切除术。若不手术者,应每 3 个月到大型医院肝胆胰外科或普通外科就诊,行超声和肿瘤标志物等检查,并进行密切随访。对胆囊癌危险因素的论述必须从预防胆囊癌的角度高度重视,因为和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相比,中晚期胆囊癌预后较差,早期胆囊癌诊断率非常低,但胆囊癌的发生有明确的病因,而这些诱发胆囊癌的胆囊良性疾病通过超声就能获得诊断,通过胆囊切除术就能干预,因此,只要医护人员和胆囊良性疾病患者高度重视,胆囊癌的发生率是可以显著下降的。指南引导胆囊良性疾病患者到大型医院的专科进行检查和随访,有利于科学的决策,减少误导。 胆囊癌的临床分期和分型。本次指南继续推荐使用AJCC和UICC联合发布的TNM分期系统,因为该分期提供了胆囊癌临床病理学诊断的统一标准,对胆囊癌的局部浸润深度、邻近器官侵犯程度、门静脉和肝动脉受累情况、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学因素给予了全面评估,有助于评估胆囊癌的可切除性、选择治疗方法及判断预后,对临床工作有较大的指导意义。新版分期主要变动在于:(1)对T2 期胆囊癌进行细分,将腹腔侧肿瘤分期定义为T2a期,肝脏侧为T2b期。(2)按转移阳性淋巴结数目划分N分期,1~3 枚淋巴结发生转移定义为N1 期,≥ 4 枚淋巴结转移定义为N2 期;为了准确判断N分期,建议最少检出淋巴结数目为6 枚。新的分期更符合临床实际,更能够指导临床诊疗。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学组在国际上领先提出胆囊癌的临

胆囊癌的常用影像学诊断技术及进展

·专家笔谈·胆囊癌的常用影像学诊断技术及进展 苗长海张焱 胆囊癌是胆管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50~70岁,女性多见,胆囊癌无明确病因,胆囊癌的发生与慢性胆囊炎和胆囊结石关系密切[1];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上升,以右上腹痛、黄疸及消瘦等为主要表现,该病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及体征,起病隐匿,早期诊断率低,多数患者失去早期手术治疗机会。随着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开发和进步,胆囊癌的诊断水平和准确率也相应得到很大提高。 一、原发性胆囊癌影像学分型 常分三型[2-3]:(1)肿块型,表现为胆囊区被癌肿块占据,周围侵犯率为最高;(2)厚壁型,表现为胆囊壁局部或者弥漫性不规则增厚;(3)腔内型,软组织结节突出于胆囊腔内,常引起胆囊壁的局限性增厚。 二、胆囊癌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 1. 超声检查(US):目前胆囊癌的临床首选检查方法,吴树冰等[4]报道诊断率符合率可达81.7%左右。超声因便捷、无损伤、可重复等优点可用于胆囊病变的筛查。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胆囊癌患者胆囊动脉及其分支不同程度扩张,此点可与正常组织或胆囊腺瘤相鉴别。CDFI能准确探明胆囊癌病灶的动脉血流情况,通过其血流速度的变化来辨别病灶的良恶性,早期胆囊癌病灶组织多数血供丰富,CDFI 通过检测出高速的血流信号,同时结合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基底以及胆囊壁的连续性和内部回声等情况,进而提高胆囊癌的定性能力和检出率。当二维超声对胆囊良性病变与恶性病变(如胆囊息肉样变与胆囊癌黏膜隆起型)鉴别困难时行CDFI检查将有利于早期胆囊病灶定性和检出,从而提高超声的诊断率[5]。内镜超声高频探头直接与病灶紧贴,避开结石、肥胖、积气等因素的影响,声路得到缩短的同时声衰减也明显减少,图像分辨率及层次分辨力大大提高。内镜超声可分辨肿瘤浸润的层次,能准确判明病变的形态,对鉴别病变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价值[6]。同CT、MRI相 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3.23.007 作者单位:435000河南新乡,解放军第371中心医院放射科(苗长海);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MRI科(张焱) 通讯作者:张焱,Email: l200812@https://www.360docs.net/doc/e014289833.html, 比,内镜超声对早期微小胆囊癌病灶以及对胆囊囊壁局部病变组织浸润情况和是否存在区域淋巴结转移等方面的显示具有明显优势[7]。超声造影(CEUS):CEUS 能对微循环灌注进行实时动态观察,因此可以准确显示肿块内血流灌注情况,有利于对胆囊病变如胆囊炎、息肉、胆囊腺瘤及胆囊癌等的诊断与鉴别诊断[8]。超声的缺点是容易受肥厚腹壁及肠内积气、内容物及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的影响,对早期胆囊癌误诊率较高。 2. CT检查:多层螺旋CT扫描安全、快速、无创,能够清楚显示胆囊癌及胆管的三维结构及周围的毗邻器官,结合多期增强扫描的特点可对胆囊癌作出早期及时的诊断和准确分期,为临床手术方案的制订提供帮助,是胆囊癌患者治疗前检查及治疗后随访的有效检查方法之一。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更准确地显示肿瘤周围血管的受侵情况,可用于胆囊癌及胆管系统的显示,对术前胆囊癌可切除性的全面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连续容积扫描使患者屏气时间更短,一次屏气情况下检查即可完成,从而可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呼吸运动影响而导致的漏检,对小结节型及局限性厚壁型病灶等微小病灶的检出优势明显[9]。虽然在发现胆囊癌的敏感性上超声优于CT,但在诊断正确率方面CT明显胜于超声,CT检查能提供扩散范围及远处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诊断较为困难的早期厚壁型胆囊癌,CT增强时增厚的胆囊壁得到明显强化,门脉期、平衡期病灶持续强化的特征有利于对该病作出明确诊断[10]。CT仿真内镜技术(CTVE)通过模拟光学纤维镜效果来显示出人体腔道内的结构,并且附加伪彩色以获取人体腔道内三维解剖学图像,能较准确地显示胆管树的解剖形态及胆囊癌所致胆管梗阻的部位所在。CTVE的优点是无创伤、视点不受限制,可从狭窄或梗阻病变的远端观察病灶,主要缺点是不能观察病灶的颜色,对扁平病灶不敏感,当技术参数选择不当、人体运动等多种情况下可产生伪影而影响对疾病的诊断。 3. MRI检查:MRI对胆囊癌的诊断率与CT相近,但MRI对软组织分辨率强于CT,可以轴、冠、矢状位以及任意方位成像,冠状位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能直观地显示出胰胆管的解剖关系及可能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