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面子研究

中国人面子研究
中国人面子研究

最佳答案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与两千年儒家思想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儒家思想教导人们要重视“礼、义、廉、耻”。“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既张,国乃富强”。

面子,是中国人考虑最多的一个话题。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知道时时处处爱面子。

面子问题既然如此重要,那么,面子是到底是什么呢?

翻开词典可见,“面子”原意为物体的正面、表面、外表等含意,后引申为脸面、票面等,通常被理解为名誉、声誉、威望、商誉、信誉等。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面子”一词的含意特别复杂,“给不给面子”有时只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中国人爱面子真可说是古今中外少有的,往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外国朋友有时看了直摇头,叹说:不可理喻。

中国有句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说的就是中国人爱面子,遇到有损家族或家庭的不名誉之事(大而言之,甚至国内的不名誉之事,有时也被称为家丑),如子女不孝、妻子被虐待、丈夫怕老婆、女儿被人欺辱等,宁可憋在心里头,也不愿说出来,生怕别人知道了会丢面子、遭人齿笑。甚至有时都到了只要面子活受罪的程度。常听中国人在劝解家庭纠纷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打破门牙往肚里咽。你想想,门牙打破了都不愿让吐出来,害怕丢面子,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受的呢!真是可悲、可笑极了。

中国人爱面子,有时也表现为一种气节或骨气。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爱这样的面子是可敬的。

不过,中国人爱面子,通常只是爱自己、家人或朋友的面子,对人家的面子有时非但不照顾,而且故意毁损。正像有句话说的那样: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事实也确是如此:有些人无聊到以损坏别人的面子为消遣。

俗话说:凡事总有个度。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也是如此。

曾听说一个近似荒诞的故事:一对老夫妻,几十年来从没见到红过脸,除了没孩子,也没人见过他们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周围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是和睦夫妻,日子过得一定很幸福,并被作为模范夫妻称颂着。实际上,老两口从结婚时起就没同过床,感情一直无法交流。但由于双方虚荣心太强、太爱面子,谁也不愿别人知道他们夫妻间的事,更不愿带头提出离婚,就这么一拖再拖。为了面子,他们在人前强颜欢笑,背地里淌眼抹泪。这也是中国人的面子问题在作怪。何苦呢?

为了面子,中国人请客,总要打肿脸充胖子,不管是请一个人还是几个人,都要满盆满碟的往上端菜,一摆就是一大桌,还口口声声地说“没菜!没菜!”;为了面子,中国人可以摔锅卖铁地去出人家的礼金,不是有句话说:人情大似债,头顶着锅儿卖。但中国人的礼数似乎

也太多了点,什么结婚礼、小孩十二天礼、满月礼、抓周礼、过十岁礼、过四十礼、升学礼、参军礼、乔迁礼、过寿礼、丧礼等等,名目繁多、数不胜数,加上中国人本来就多,真是没完没了;为了面子,中国人吃了亏、上了当常常自认倒霉,唯恐别人说三道四;为了面子,中国人有时甚至可以去违法犯罪掉脑袋……

中国人都知道一句话:鬼迷熟人。并不是真有什么鬼去迷惑什么人,只是打个比方而已,意思是说消费者在购买熟人的东西时经常吃亏上当,不是缺斤少两就是价钱贵了,还有就是买到次品、劣品、不合格品甚至危险品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因为中国人太爱面子了,宁可让人坑了,也不愿当面计较,以免让人觉得这人没涵养、没品位、没修养。熟不知,一些商人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故意蒙骗熟人,赚取昧心钱。

中国的三角债令人头痛,与老总们看面子有很大关系(国企的老总更多点,反正不是自己的钱,做个顺水人情,不愿撕破脸皮得罪人);熟人之间借钱,也是看面子;以至于有些面子软的人,钱借出去了,却不好意思去要,遇到自觉点有点良心的还能早些归还,要是遇到不自觉或耍赖的人,只好吃了暗亏。

中国的传销屡禁不止,其根源也是在于中国人太爱面子。谁都清楚传销是个骗人的玩意儿,且早就被国家作为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予以取缔,却怎么也杜绝不了,为什么?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传销就是靠面子运转下去的,没有面子也就没有传销。靠面子?靠谁的面子?靠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一切熟人的面子。这么说来,我们咬牙吃了暗亏,给了别人面子,却不一定是在做好事,或许就是在协助熟人违法犯罪干坏事。呜呼!做人真难。

看看人家国外是怎么做的。我到国外做客,有时即使是到一些很富裕国家的很富裕的人家吃饭,主人也只是挑选客人喜欢(有时只是主人喜欢)的几样饭菜端上桌,并不为夸耀富有而铺张浪费。邓小平同志当年到英国访问,报纸上也只是报道撒切尔夫人拿三四样简单平常的东西招待他的。在国外经常能看到许多老外(包括一些有钱人)到饭店吃饭后,把吃不完的东西打包带走。看人家老外多实在。说真的,中国人有必要在这方面多学习国外的经验,以改掉这些虚荣爱面子讲排场的坏毛病。

中国人爱面子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临潼斗宝的典故;到了东晋,有了石崇和国舅斗富;到了隋朝,因为爱面子,隋炀帝命人用丝绸裹树、免费供应外国人用餐;近现代爱面子的例子也太多了,举不胜举。

中国人爱面子,有些外国人又何尝不是?不信你看,在英国小说家毛姆的《午餐》中,主人公…我?就曾因为爱面子而打肿脸充胖子,结果一顿午餐整整花去了…我?一个月的生活费。古代日本的武士每当比武失败,就觉得极度的没面子,往往以自杀了结自己。

表面上看,给不给面子是单方面即可决定的事;事实上,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面子总是双方面的事,给不给面子也必然是双方面的事。任何一方不管、不顾、不看对方的面子,另一方也就没有必要给面子,更没有必要受所谓面子的拘束。单方看面子,最终吃亏的总是看面子的人。吃了亏不要紧,别人还要说你笨、说你傻、说你呆。吃亏、上当并不是福,不是吗?

中国人的面子观

中国人的面子观 胡先晋 黄光国译 人类学家及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虽然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会渴求声誉,但附于其上的价值以及追求声誉的手段却大不相同。在分析强调重点与基本态度迥异于自身文化的另一种文化时,必须牢记在心的是:即使是对于人类生活中最普遍的那些层面,每个社会都会形成不同的观念。 这类观念上的差异经常反映在语汇之中。但是真要深入了解这些观念对其传承者的完整意义,就必须仔细研究形成这些观念的情境。中国人对于研究“面子”观念之所以饶具兴味,一则因为借此可以看出人们获取声誉以及稳固或提升地位的两组标准,同时又可以了解在同一个文化架构之内各种不同的态度如何互相妥协。 这两组标准可以用两个词来加以区分。就字面来看,两个词的意思都是指身体的“脸”部。其中之一是“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累积起来的声誉。要获得这种肯定,不论在任何时侯自我都必须依赖外在环境。另一个是“脸”的概念,美国人虽然略有所知,却未曾真正地了解它。这是团体对道德良好者所持有的尊敬:这种人无论遭遇任何困难,都会履行应尽的义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表现出自己是个正直的人。它代表社会对于自我德性之完整的信任,一旦失去它,则个人便很难继续在社群中正常运行。“脸”不但是维护道德标准的一种社会约束力,也是一种内化的自我制约力量。 由于以往未曾有人注意到这两组声誉标准的差异,因而本文将详细分析这两种观念,同时探讨它们在社交场合中的实际应用。 “脸”和“面”这两个字中,后者较前者远为古老,在古代文献中已经可以发现。早在公元前4世纪,“面”便有指涉自我与社会间之关系的象征性意义;“脸”则是比较现代的名词,《康熙字典》引用的最早典故出自元代(公元1227年至1367年)。这个字似乎起源自中国北部,而后在身体的意义上逐渐取代了“面”,而获得了某些象征性意义。同时,“面”加上无意义的虚字“子”,又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意义。如今这两个字在中国北部和中部都通用,不过“脸”在长江中部各省的使用不如它在北方的范围广。然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浅析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记得晚清的一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明恩溥写了一本书《中国人的气质》,本书通过一位来自外国的传教士在中国的见闻生动详实的讲述了在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他在此书的第一章就讲到了: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他认为,“在中国,‘面子’一词可不是单指脑袋上朝前的那一部分,而是一个语义甚多的复合词,其内涵之丰富,超出了我们的描述能力,或许还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① “面子”是中国人一种重要和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它不仅仅是个人现象,而是全社会的一种共同习性。我认为,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是基于一种集体体制下渴望被认同的心理状态。她强烈地表现为:面子”在中国人心目中,往往代表一种声望、地位,是通过成功和炫耀而获得的.说到底,这种面子并非自我认同,而是一种通过他人的评价而得到的内心满足。中国人最爱面子.从古代到现代,在中国人的内心中根深蒂固.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布衣平民,都有这样一种爱面子的情结。 不禁让我想起了,秦末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于乌江自刎,一代霸王自刎的原因竟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试想如果那时的项羽能够知耻而后勇,休养生息,从头来过,那么中国的历史不知道要怎么改写了!!然而,后人竟大加称赞这种只顾面子的愚蠢行径,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李清照的:“生当 ①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

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种行为我认为大家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不能正视失败,从中汲取教训,反而却一再地颂扬这种面对困境而临阵脱逃的胆小鬼呢? 在历史上看,中国历来是一个传统的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在这种社会结构下,每个人的命运和家族的声誉和名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人的命运往往背后连着一家人的命运。试想,如果你自己一个人做了错事的话,那会使得整个家族蒙羞。另外,中国历来是一个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的环境下生活,就要讲究。一个他人的认同感。因此,面子问题也许就是这么产生的。 给别人留足面子是一种礼貌。在公众场合即使你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也不能直接指出,凡事讲究个迂回,先要肯定此人的长处和优点,继而委婉地指出缺点,这在我们的语境习惯中叫做“求同存异”。说话办事时一定要注意到他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一定要懂得如何维护他人的面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面子问题同样需要掌握个度。当今网络时代上的红人毫无廉耻之心,一味地挑战公众的道德底线,这种行为真是让人汗颜!过度的讲究面子问题同样危害不浅,官员过度地讲求面子往往会伴随着带来权力寻租,滋生腐败,贪污受贿等丑陋现象,而个人之见如果也是过度的讲究面子,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淡漠和虚假。 其实,面子问题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它是中国人在几千年的

创业者特质概念研究综述

创业者特质概念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汪翔(1992-),男,安徽合肥人,硕士研究生,安徽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创业管理;张平(1989-),女,安徽亳州人,硕士研究生,安徽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创业管理。 创业者特质在创业研究领域里占有重要地位,而对于创业者特质概念的研究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现有研究主要基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理论,对于创业者特质概念进行了论述,但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归纳和认识。综合已有的文献,把创业者特质概念研究分为创业者特质的内涵、外延两大部分进行综述,并对未来创业者特质概念研究的主要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创业者;特质;创业研究 创业越发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不仅促进了市场的竞争和发展,推动了产业的创新,也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成为加快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劲动力。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人在各种资源中起着决定作用。在对创业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里,创业者特质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创业者特质对创业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创业者的特质到底是指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质?由于世界各国的市场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完全相同,学者们无法给出系统性的答案,且判断答案的标准也总是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发展不断变化。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于创业者特质概念的研究成果,对于创业者特质概念的研究进行详细阐述。 1创业者特质的内涵 概念作为一种能够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其中,内涵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 1.1创业者的内涵 创业者一词的英文是“entrepreneur”,法国学者Say(1775)首次对创业者进行了定义,他认为创业者在经济活动中充当着代理人的角色,目的是将经济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区域转移到生产率较高区域。在此基础上,学者们对于创业者内涵的界定基本能概括为:第一,指的是新创企业或即将创办企业的领导者和负责人。雷家骕,冯婉玲(2001)分析指出创业者是指活跃在企业创立和成长阶段的企业经营者或者是创业活动的推动者。第二,指的是指企业家,即在现有企业中负责经营和决策的领导人。郁义鸿(2000)比较国内外对企业家的研究后得出,当前对企业家的定义越发强调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创业与企业家密不可分。基于此,企业家即是创业者。 为使研究更具方便性和价值性,本文认为创业者是指参与创业活动及在创业过程扮演核心角色的领袖人物,在新创企业或正在创办企业的活动中,通过自身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研究综述_张婷婷 - 副本

作者简介:张婷婷,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1.完美主义概述 1.1完美主义的界定 完美主义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个体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奥地利心理学家AlfredAdler(1956),他提出了“追求卓越”的概念。Alder认为,人类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不断、更好地适应他所在的生存环境,促使人类不断改变自己、发展自己的内在动力就是追求完美[1]。 Hollender(1965)则认为有两种完美主义者,一种是追求外在评价,追求完美形象的完美主义者;另一种是辛苦工作,使自己工作尽善尽美的完美主义者[2]。前者将他人的满意度作为衡量的标准,后者追求的是让自己达到绝对满意。Hollender还指出,个体早年在家庭中的生活经历对完美主义心理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学者王静群等人(2005)将完美主义者的核心特征概括为:自我强加的高标准;自我评价过于依赖成功和成就;较高的自我批评;恐惧失败[3] 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研究综述 张婷婷门陆 摘要:完美主义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国外关于完美主义的研究起步较早,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学者也开始对完美主义进行探索,但在我国仍属于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该论文主要对完美主义人格特质进行介绍,并对国内完1美主义的定量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针对完美主义者的心理调适提出几点建议。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和应该解决的问题,以引起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进一步完善完美主义的研究。 关键词:完美主义人格特质测量工具心理调适 作者简介:门陆,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目前对于完美主义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对完美主义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完美主义看做是一种力求凡事尽善尽美的人格特质。 1.2完美主义的测量工具 1.2.1国外 Frost(1990)编制的多维完美量表(Multidi-mensionalPerfectionismScale,MPS-F)共有35个项目,包括六个维度,分别是:担心错误(Concernovermistake,CM)、个人标准(Personalstandards,PS)、父母期望(ParentalExpectations,PE)、父母批评(ParentalCriticism,PC)、行动的疑虑(DoubtsaboutActions,DA)、条理性(Organization,OR)[4]。 Hewitt(1991)等人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MultidimensionalPerfectionismScale.MPS-H)共有45个项目,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自我取向的完美主义(Self-orientedperfectionism),他人取向的完美主义(Other-orientedperfectionism)和社会取向的完美主义(Sociallyprescribedperfectionism)[5]。 另外,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还有Terry-Short(1995)编制的积极和消极完美主义量表以及Flett编制的青少年完美主义量表。在这些量表中,以Frost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和Hewitt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最为常用。 1.2.2国内 国内完美主义量表的修订,主要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对国外已有量表的引进,二是结合中国文化背景,编制中国版本的完美主义问卷。 2006年,大陆学者訾非和周旭采用中文版的《弗罗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并根据大陆的语言习惯对问卷进行了修改,以大学本科生为被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信效度检验,修订后的量表得到国内学者的认同,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运用[6]。同年,訾非等结合Hewitt等人编制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再次对《弗罗斯特多维完美主义量表》进行修订,得到一个包含50个项目,由担心出错、个人标准、条理性和父母要求四个维度组成的大学生完美主义问卷,修订后的问卷具有令人满意的信效度,适合在学生人群中使用。 李建伟等人(2007)编制了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多维完美主义量表,问卷包含42个项目,6个维度,分别是完美期待、个人标准、担心错误、条理性、自省和父母要求,该量表具有理想的信效度适合本国大学生使用[7]。 张小燕等人(2007)编制了大学生一般完美主义量表和特殊完美主义量表,弥补了国内完美主义研究领域的不足,为心理健康理论和实践提供了资料和依据[8,9]。 2.完美主义的相关研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完美主义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值得肯定的研究结果。近几年来,随着完美主义研究的迅速发展,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视角。 2.1完美主义的定量研究 2.1.1完美主义与成就动机和自信的关系 马和冯泽永(2009)采用中文版的多维完美主义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和大学生自信量表对124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10]。结果发现完美主义总分与成就动机总分相关不显著,但与“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中,“担心错误”、“对行动的疑虑”与成就动机总分和“追求成功的动机”有显著的负相关,与“避免的动机”有显著的正相关。“个人标准”和“条理性”与成就动机总分和“追求成功的动机”均存在正相关,“条理性”与“避免失败的动机”存在负相关,这意味着完美主义的“个人标准”、“条理性”可强化个体的成就动机,而“担心错误”、“对行动的疑虑”、“父母期望”会减弱个体的成就动机。由此可以看出,完美主义在成就动机上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加强个体对成功的追求,也会强化个体害怕失败的动机。在自信方面,“个人标准”和“条理性”与自信总分和自信的四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那些对自己要求较高、做事有条理、有计划的个体通常也是自信心较强的个体,且在自信的各个方面(整体自信、身体自信、学业自信、社交自信)都会有所体现。

中国背景下员工的面子观及其对建言和沉默行为的影响

中国背景下员工的面子观及其对建言和沉默行为的影响 作者:王啸天,陈文平,段锦云 来源:《心理研究》 2019年第3期 王啸天陈文平段锦云 (苏州大学心理学系,苏州215123) 摘要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子”是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重点。员工的建言和沉默是组织 行为学领域的新兴课题,其对组织影响深远。研究探讨了中国背景下组织中员工面子观的内涵 和结构,及其与员工建言与沉默行为的关系。本文分为两个子研究:研究一探索并验证了员工 面子观的结构并构建了量表;研究二表明:(1)想要获得面子对员工的促进性建言具有显著 正向影响;(2)维护自己的面子对员工的沉默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基于组织的 自尊在维护自己的面子和沉默行为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当基于组织的自尊较高时,维护自己的 面子和沉默行为间的正向关系更显著。 关键词想要获得面子;维护自己的面子;维护他人的面子;建言行为;沉默行为;基于 组织的自尊 1引言 “面子”一词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色彩,是中国人情社会的重要潜规则之一,从思想到行 为影响着个体的方方面面。由于面子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 界定。胡先缙(2004)首先提出,面子是人从社会成就中获得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的看得 见的成就的承认。陈之昭(2006)将面子界定为:在自我所具有且为自我所重视的属性上,当事人认识到重要他人对该属性之评价后,所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或人际意义的自我心象。而 翟学伟(2011)认为面子是经过印象整饰后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 生的序列,即心理地位。综合而言,面子体现的是个体受到他人或者社会认可的价值,是需要 从外部获得的成就、品德、地位、声望等的总和,是根据社会标准或重要他人的评价形成的自 我心象,是一种与自我价值相联系的心理地位。 基于个体对面子关注程度和角度的不同,人们主要表现出“争面子”和“护面子”两种倾 向(Chou,1996;胡先缙,2004)。“争面子”指个体心理上“想要面子”,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各种方式提升他人对自身形象的认可,获取面子;而“护面子”反映 了个体“怕掉面子”,着重于自我维护,竭力避免丢失面子。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倾向偏好,也会随之表现出不同的心理与行为(郭帅,银成钺,2015)。上述两种面子倾向均从自身 面子角度出发,而Goffman(1955)指出面子运作过程具有社会交换性,个人在特 定的交际场合中,为追求正面社会价值,不仅会重视“自我面子”,也同样会表现出对“他人 面子”的关注。由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个体面子观是指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个 体对于面子这一自我在他人心目中的正向心理地位的重视程度,既有对获取自身面子的看重和 对失去个人面子的担忧,还有对他人面子的关注。 学界对于面子的研究已开展多年,并在诸多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如消费者行为领域 (Chan,Wan,&Sin,2009;Wang,Wei,&Zha ng,2018)。遗憾的是,面子在组织情境下的影响却鲜有探讨。作为影响深远的文化 价值观,显然面子也会在组织情境下有着独特的作用,是影响员工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陈炳,

中国人的面子观

Face Considerations in China and the US and its Influence for cross-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 th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nd its economic cooperation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 as an indispensable activities for promoting economic exchanges to realize cooperation and mutual benefi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China and the US both have its unique and culture. Face considerations ar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their perspective of face, degrees of concern with face and ways of dealing with face issues often bring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or even misunderstanding in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 becoming obstacles to negation. How to conduct cross-culture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ter is a question that needs to be resolved for negotiators of China and the US. The thesis makes a relatively detailed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t face consideration in China and the US on business negotiators and give suggestions for Chinese and America negotiators in the last. Key words: face consideration; business negotiation; China and

论中国的面子文化

论商业文化中的面子文化 摘要 中西方学者对面子的概念都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广泛的探讨。面子是支配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重要概念,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当前的商品化时代,自古以来形成的面子文化对于人们的商业活动渗透的更加深刻。面子文化形成原因是复杂的,而了解面子文化在商业文化中占据的位置,对我们理解当前种种商业行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有利于促进自身正确的生活和消费规范。 关键词:面子问题;面子文化;商业文化 一、“面子”文化概论 (一)“面子”文化的产生根源 “面”由字面上看,是指人脸、头的前部,它原来只是一种生理上的指标,后来演化为心理及社会意义的价值象征。据胡先缙考证,早在公元前4 世纪, “面”就具有了指涉个人与关系的象征性意义。 爱面子其实是一种世界各国人民都具有的心理因素。但是形成的面子文化却是中华民族独有现象。中国“面子文化”的形成由来已久,最原始的“面子”就是“脸面”,古人外出活动前都要洗脸打扮,在镜子面前照上一照,梳洗完毕才能做正式的工作——上朝的上朝、下地的下地、经商的经商。中国人以“四大美人”为傲,以黄皮肤为荣,正是看重这样的有形脸面才形成了无形的面子文化。(二)“面子”文化的内涵 “面子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心理现象。西方世界最早研究中国人“面子文化”的著述当属1894年美国传教士明恩溥所著的《文明与陋习:典型的中国人》。明恩溥认为,“保全面子”是中国人的第一性格1。鲁迅先生曾经专门撰写过分析国人“面子”的文章,他说外国人往往认为所谓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而其实“面子”之有无,情况相当复杂,并且富于变化2。而中国文豪林 1[美]明恩溥.文明与陋习:典型的中国人[M].舒扬等译,太原:书海出版社,2004:3;1. 2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26.

领导力研究综述

企业组织中领导力研究综述 面对当今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和多变的外部环境,全球范围内对领导力的需求日益高涨。领导力是领导者如何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它是一种实践,是一种人际关系,是每个人的事。有效领导力能够在社会和组织中创造共同的信念、价值及期望,并能够修正追随者对目标的理解和看法。据统计,在对组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后发现,领导过程大约占到整个组织工作的 45%,领导力对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有着重要影响,同时,领导力的研究使组织系统评估和领导力特质培养成为可能,展现了其对组织的积极影响。 大量的学术专著和杂志对领导力相关课题进行了讨论,在过去的几年中,各种出版社出版并销售的关于领导学和领导力的书,种类达几百种,各种组织都在期盼有效的领导力,期望能够引导组织走出困境。企业组织领导力作为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在 20 世纪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对领导力理论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和认识。本文从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领导力理论的应用研究、信息化时代领导力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提出了信息化时代领导力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1. 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 领导力(leadership)是20 世纪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对领导力的研究最早开始于对领导特质(leader’s traits/virtues)的研究(Ali, 2001)。国外关于领导力(leadership)研究的文献很多,截至2002 年发表的论文总数已经超过10000 篇(Yukl, 2002),并以每年不低于2000 的数量增加(Alex,2005);国内对这个问题的广泛兴趣起始于2000 年,并成为MBA 和培训机构的热门课程。然而迄今为止,对领导力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固定的实践模式,甚至对领导力这一概念的界定也莫衷一是。 对于领导力的范畴和概念,各领域的学者们纷纷提出独特的看法,以至于目前为止领导力的概念尚未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Bennis 和Nanus(1985)从20 世纪人们的研究成果中找到了关于领导力的350 多个概念。下面对一些代表性的定义进行一下列举。 表1-1 对领导力(leadership)的不同定义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黄光国 西方有关人际行为及交易法则的研究应当扩大其视野,不应单只假设每个社会的社会化都是要求个人依据自我的利益做出理性的决定。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社会与其他类似的社会所遵循的法则与西方迥然不同。这些社会十分重视“报”的规范,这些规范又因人们在差序性“关系网”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彼此间“义务”的性质、以及双方长期刻意操作面子、及其他观念所造成的义务不同而有所改变。这些特殊的文化象征以及有权力的领导者在历史上长期垄断有价值的资源,可能有助于解释这些行为型态的产生。有些外来的力量可能使它们发生变化;可是同时也有一些因素会使这些行为型态不因政治及经济环境的变迁而有所改变。 长久以来,强调社会和谐性及人际关系的合理安排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性之一(Abbott,1970)。许多社会科学家曾经注意到:在中国语文中有些本土性的概念常为人们用以定义人际关系之安排的合适性。他们曾经试图阐释诸如“人情”(金耀基,1980),“面子”(Ho,1974;Hu,1944;King and Myers,1977),“关系”(乔健,1982:Jacobs,1979),与“报”(文崇一,1982;Yang,1957)等本土性概念的意义及重要性,他们的努力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的确有所贡献。不过,以往的研究大都偏重于理清其中一、二个概念,而未曾整合这四个概念。 本论文的目的,是以社会交易理论为基础,发展出一套理论架构来解释这些概念之间的动力关系。笔者认为:这个理论架构不仅描绘出中国社会中社会行为的原型,同时也可以作为解释大多数文化中社会互动过程的一般性模式,尤其适用于“集体主义”的文化中。许多研究“正义理论”(Justice theory)的学者主张:在群体里,人们经常根据三种法则来进行社会交易,或分配社会资源,它们是“公平法则”(equity rule)、“均等法则”(equality rule)以及“需求法则”(need rule)。 “公平法则”认为每个人都应当依其贡献比例的大小,获得相当的报酬。在“以经济生产力为主要目标的利益导向的情境中”(Deutsch,1975,P.143),在“接受者的主要责任是有效率地完成工作”(Leventhal, 1976 b,P.216),或者当“互动双方不把对方当做个人,而只要考虑彼此所扮演的角色关系”时(Lerner,1975,1977),此一法则最常为人所引用。 “均等法则”不管每个人客观贡献的大小,要求大家一律平均分摊利润及损失。它适用于重视分工合作、团结和谐的情境下,强调“促进或维系和乐之社会关系”的场所(Deutsch,1975,P.146),当“接受者之间的和谐及团结十分重要”的时候(Leventhal,1975a:P.218),或者当个人视对方为“人”,而不是某一社会地位之占有者的时候。 “需求法则”认为利润、成果或其他利益的分配应该满足接受者的合理需求,而不管他们个别的贡献大小。它适用于一个亲密的社会团体中,每个成员均热衷于“促进团体的福利与发展”的情境(Deutsch,1975),“成员间关系非常亲密的时候(Greenberg and Cohen,1982;Lerner,1975,1977;Leventhal,1976a)”,或者个人和他人间感情深厚而有亲密的“同一关系”(identity relation)时(Lerner,1975,1977)。 笔者虽然同意:这些行为的法则几乎是普遍而适用于任何文化的,然而笔者以为:它们仍然不足以解释我们在某些文化中观察到的令人着迷的行为现象。由于每个文化都是独特的结构情境,也各有一组特殊的文化分类体系,它们会使个体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人际关系,世界各地的人处理社会关系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在面对高度工业化、都市化、教育普及和

老外如何理解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一 In China, there are many unspoken rules. Do's and don'ts…And what you don't know…could even cause someone else to 'lose face.' It brings feelings of pride, embarrassment, humiliation, flattery and humility…. Thankfully, there are answers. Luo Weijia is a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teacher at Beijing Hutong School. In her class, she teaches foreigners this complex component of Chinese culture. "Face stands for reputation and position of a person. Also, I think it's very important in Chinese culture." It sounds simple enough. After all, we try to maintain a sense of dignity in the West, too, don't we? No one wants to be humiliated. But it goes much deeper than that in China. Fabrizio Franciosi from Rome, Italy has been living here for a year and is study ing Chinese at Beijing Hutong School. He says that the social rules in Italian culture are more obvious, so he's more cautious here. "China, it's really not the same. The rules are stricter, so you have to carefully follow some basic Chinese traditions." In the West, culturally, we make fun of ourselves and maybe even other people. It's even OK to ridicule ourselves lightly in front of a group. This is not so much the case in China. In fact, it's possible to 'lose face' on your own entirely by accident. Beijinger Liang Cheng has lived in the USA for many years and just returned for university here. Her Chinese friends can't understand why Westerners would lose face on purpose. "Say, I'm American, and you're sitting next to a Chinese friend and then you hear something on the news for example about Americans doing something that, in your opinion, is really stupid. But to them, they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the situation. And you say, 'Oh look at us, America is just going down the drain.' He would maybe look at you in a very strange way, you don't talk about this, and you don't talk about your own country in China. You don't joke like this." Confronting people is also a delicate matter. Michael Cain from North Carolina arrived two years ago to study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Back then, his understanding was that "face" was somewhat related to ego. Through study ing business practices in China, he's learned that good business has to respect these cultural norms. "I would say that being a Westerner, we are much more direct. And in China, directness can actually lead to a loss of face for the locals. If you're a foreign manager and you have

优秀护士人格特质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护理教育发展到今天,已有相当一部分的领域涉及到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性格或气质类型等进行的个体特征描述以及护士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特别是优秀护士的人格特质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本文从国内外关于优秀护士的人格特质的研究、以及研究工具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剖析。总结了国内外关于优秀护士人格特质的研究,在一定领域上的贡献,筛选出了几个对于护理人员的职业人格颇有影响的人格特质。但是对于这些人格特质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性成果尚未发现,而且这些人格特质也没有可以量化的指标。今后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可以尝试从对优秀护士人格特质的量化上来探讨。 【关键词】优秀护士人格特质 1 前言 社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标准。职业心理素质,作为护士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当今护理研究的热点。在当今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护理模式也正在由以疾病为中心的“疾病护理模式”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护理的着眼点是整体的人。护士作为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医疗工作的先行者,其人格特质与她们的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息息相关,同样也构成了护患关系的重要一环,影响着护士对患者的服务态度。 而在护士这个群体中,我们尤为关注的是工作业绩好、患者评价高且具备高水平的管理能力的优秀护士。我们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为优秀护士不可或缺的条件,而我们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通过稳定的人格特征展现,所以优秀护士所应具备的人格特质是优化护理职业研究的一个重点。 2 主题 2.1 国内外关于护士人格特质的研究 2.1.1 关于优秀护士人格特质的研究 张俐、任辉等(2000)采用美籍华人刘永和与辽宁教育科学研究所,合作修订的“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量表”进行测试。优秀护士与一般护士人格特征及次级人格因素的差异:优秀护士敏感性(ⅰ)因素得分低于对照组,相差显著(p 赵美玉对煤炭系统护士长的调查报告显示:其a、b、e、f、h、l诸因素得分明显高于常模,表明护士长性格多外向、开朗热情、富有同情心、争强好胜、容易接受新事物、精明多谋,但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忍耐性、过分谨慎、多疑等。 王海青等用epq量表对356名护士长所做的调查发现护士长n(神经质)和p(精神病性)两个维度得分低于常模,差异显著,提示护士长情绪稳定、易平静、有节制;能关心他人,有同情心,合作性好,能以友善态度待人。而e(外倾性)和l(掩饰性)两个维度得分高于常模,差异显著。说明被试大多性格外向,乐观、随和、好动;而掩饰性高,则说明护士长们善于抑制和调整自己的需求、愿望和情绪,有良好的社会顺应性和忍耐性,能较好的控制应激和突发事件。 2.2 研究工具 关于人格特质测量的工具比很多,这里主要列举与本研究关系密切的工具: 1.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试(16pf) 卡特尔16pf(cattell's 16 personality factor,简称16pf)又称卡特尔16pf测验,该量表从乐群、聪慧、自律、独立、敏感、冒险、怀疑等16个相对独立的人格特点对人进行描绘,并可以了解应试者在环境适应、专业成就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表现。在人事管理中,16pf能够预测应试者的工作稳定性、工作效率和压力承受能力等。可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人员选拔和职业指导的各个环节,为人事决策和人事诊断提供个人心理素质的参考依据。

中国人面子消费背后的动机分析

中国人面子消费背后的动机分析。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主要有群体影响和个体影响,而对于中国消费者消费行为来说,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群体的影响。消费者群体的影响主要有三种,分别为信息性影响、规范性影响和价值观念上的影响。在中国,群体影响形成从众心理和羊群效应,更成为制约消费者行为的强大社会规范。 “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中国人的消费行为和心理因此具有了很强的面子情结。中国人的面子消费可分为4类: 个人情感型、个人功利型、社交情感型、商务功利型。 中国人为何如此沉迷于面子问题?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 一、从众心理,盲目趋大流,消费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别人的眼球。“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是很多人争面子的写照,这就是羊群效应。 二、盲目攀比,虚荣心作祟,通过购买奢侈品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名望等,正是这种畸形的心理导致中国层出不求的各种富二代借助网络肆意炫富炒作来自己提高人气,挑战广大平民百姓的神经。 三、对个人尊严和社交资源的渴望也会使人好面子,获得别人的尊重就要做到很多人做不到的事情,在当前中国这个社会,有好面子的人往往比较吃香,也会有很多人主动地加入到他所在的圈子当中,而不是被孤立或是遗忘在某个角落。 四、自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好面子心理,为了平衡自己内心的落差,维护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很多人会不顾一切“死要面子活受罪”,透支自己的消费能力来挽回面子,导致后来产生很多问题。 五、人缘关系催生关系消费,中国人追崇礼尚往来,逢年过节不论是私人还是商务礼仪,所消费的物品多数中看不中用,礼品包装越来越好,档次越来越高。很多人以消费水平来衡量关系的紧密,在“来而不往非礼也”的观念中,面子消费经久不衰。 总的来说,中国人的好面子的心理并非一时形成的,而是自古到今日积月累已经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思想,面子消费有其弊端,但也有好处,巨大的消费潜力给广大的商家提供了获得利润的目标市场。

格特质论——“大五”人格模型综述

格特质论——“大五”人格模型综述 摘要:本文为了让对研究人格心理学有兴趣的人们了解其理论分支——特质论范式的发展情况,对“大五”人格模型的出现、发展、趋势作了详细的总结与综述。文章观点选自13篇核心期刊里的学术论文,并据此得出结论:“大五”理论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融合其它心理学派的理论,并且根据不同地域文化调整其结构与内容。 关键词:“大五”人格模型人格特质论“大七”因素模型CAPS理论 前言:“大五”人格模型理论是近十多年来人格心理学界非常流行的一个理论,也是特质论范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通过阅读本文,可以帮助读者掌握“大五”理论的基本知识,同时了解“大五”和人格心理学界的理论前沿。本文除了介绍“大五”的理论内容,还涉及了“大七”人格模型和CAPS认知情感的个性系统理论,作为扩展和补充。 (一)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理论的研究基本上可分为6种范式,其中一种是特质论范式。特质论范式的基本任务就是根据人们外部行为表现,列出人格特质表来描述个体,并解释特质形成的原因。该范式强调个体人格是由特质组成的,特质决定个体的行为,通过对特质的调查,可以预测个体的行为。人格特质是人类共有的,但每一种特质在量上是因人而异的,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人格特质表现为跨情境的一致性、普遍性和跨时间的稳定性、持续性。 特质理论家通常不关注任何个人的行为,而是关注对外在特质连续体上不同位置上人的典型行为的描述。特质论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基本人格特质的探寻、分类以及对人格特质的行为表现和形成原因的解释。他们主要采用因素分析、多变量分析以及自陈测量等方法进行研究。 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是人格特质结构模型研究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用语言学的方法从自然语言中研究人格结构模型自20世纪30年代始,至今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格特质五因素和七因素的发现和确证,使心理学家们为之震撼。研究人格特质已再次成为人格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家们感兴趣的热点领域。不仅在西方各国,而且在世界其他国家对人格特质的跨文化研究也已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从自然语言中研究人格结构模型,它起源于这样的基本设想,即:每种文化下的自然语言包括了所有能描述人格的维度,有什么样的人格

中国人爱面子

实际上很多民族都有这个习俗,一旦吃了共同的东西,就是兄弟了。法国大仲马的小说《基度山伯爵》,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基度山伯爵请他的仇人吃饭的时候自己是不吃的,一口都不吃。因为一旦吃了就是兄弟,这仇就报不了啦!反过来也一样。仇人一旦在一块儿吃了喝了,也就成了哥们,不打了。所以你到少数民族地区去,你要吃他们的东西,奶茶呀,手抓羊肉呀,没有这种能力的人不能学人类学,不能学民族学。新疆的哈萨克族有一个习惯,请客的时候要给最尊贵的客人一个待遇,由他们当中地位最高的人拿一把刀,把那个羊尾巴上的肥肉切一块下来,塞到你嘴巴里面。(笑声)你不能吐出来呀!吐出来你就是敌人。你得拧着脖子吞下去,吞下去之后,大家就是兄弟了。什么事情他都护着你,你有事他一定拔刀相助。 对人类来说,食物是生命之源。“人是铁,饭是钢”,你吃东西才能活下去,那么我给你东西吃,是给你生命啊!当年韩信不肯背叛刘邦,就因为“汉王推食食我,解衣衣我”。我吃了人家东西,那么我的生命就是人家的;我穿了人家的衣服,那么人家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梁山好汉为什么要在一块儿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因为就是兄弟嘛!“生死之交一碗酒,你有我有全都有,水里火里不回头。”惟其如此,中国人才那么爱请客吃饭。请客吃饭的事情全世界都有,但没有中国人这么爱。有个小品节目里,一个领导干部做检讨时说:“过去我们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现在我们说,革命不是请客,就是吃饭。”(笑声)不要说领导干部了,包括我们大学生,哪个不请客吃饭?过生日、得了奖学金,都吃成风啦!为什么要吃?因为我们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生命来源,我们才是兄弟。至少是你我素不相识,但自从我们在一块儿吃过饭、喝过酒以后,你就不是生人,是熟人啦!什么叫生人?就是没在厨房里煮过的人。什么是熟人?就是经过烹调吃过好几次的人。所以所有的熟人都是可以吃的,具有可食性。我们在一起吃饭,我们就是兄弟,我们就是熟人,这个时候我要是开口求你办点什么事,你好意思不答应吗?你又能够答应了以后不照办吗?不能!如果说你在酒桌上答应了兄弟们什么事,最后你又没有办,中国也有一句话,叫做“食言”。(笑声)“食言”是什么意思?就是把你说出去的话又吃回来啦!嘴巴里吐出去的东西能够再吃回来吗?你不能吃回来。所以你不能食言,只有答应。以至于遇到什么难办的事,我们只好不吃饭,坚决不吃。当然现在已经发展到不仅是吃饭了,还有别的招待,是不是?但吃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肯定要吃啊! 那么,吃饭有什么讲究呢?嘿呀,这讲究可大了。古人是席地而坐的,主人坐的那个席子就叫做“主席”,他是坐在当中的。旁边的两列席子叫“列席”。现在是圆桌了,但是也有主次。谁坐这儿,谁坐那儿,谁坐上菜的地方,这是有规矩的,不能乱坐。看什么呢?看面子。请客吃饭这个事情主要是由面子来操作的。比方说哪些人该再三敦请,哪些人顺口说说,取决于面子。哪些人来了以后坐上面,哪些人来了以后坐下面,这也取决于面子。被有面子的人请去吃饭是有面子,能把有面子的人请来吃饭也是有面子。很多人会回去吹嘘说我今天和谁谁一块儿吃饭啦,甚至不惜花巨款请头面人物吃饭。所以面子在中国是相当重要的,不可以没有的。我可以讲三个例子来证明面子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 西楚霸王项羽宁死不肯过乌江,叫做“无颜见江东父老”,这是为了面子自杀。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为了面子杀别人。春秋时期郑国的大臣子公上朝的时候,忽然手指头动了。他就跟大家说:“今天有好东西吃啦!”进去一看,果然有一只巨大的王八在鼎里面烹煮。可是到了吃鳖的时候,国君灵公却偏不准他吃。因为你说食指一动就有好东西吃,我偏不让你吃到。子公就没面子,于是非常愤怒地走到鼎面前,手指头蘸了一下。啊,这叫做“染指”。(笑声)“染指而出”,走了。这下子君臣两个就翻脸了。灵公就说:“妈的,我非宰了这小子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