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二专项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试卷

人民版历史二专项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试卷
人民版历史二专项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试卷

人民版历史二专项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

济试卷

一、选择题

1、宋《天圣令》与唐《田令》相比,没有授田的规定,更无永业、口分之别;并且要求“诸官人、百姓,并不得将田宅舍施及卖易与寺观。违者,钱物以及田宅并没官”。这一规定()

A. 使私人土地所有制得到了充分发展

B. 制约了商品经济的不断提高和发展

C. 加强了国家对土地产权的控制力度

D. 极大推动了小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 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 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这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铁制农具广泛使用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解析】

3、文献记载:“蜀守冰凿离礁,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次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享其利。”这里的“此渠”是指()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丼渠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 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A.材料中“蜀守冰、穿二江成都之中”等信息可以说明

是都江堰,故选择A项;B.郑国渠在秦国,位置不正确,排除B;C.灵渠在岭南地区,不符合题意,排除C;

D.灵渠属于新疆地区的灌溉方式,排除D.故选A.

4、当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技术耕作的场景时,我们知道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A.神话传说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汉朝时期D.唐朝时期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由于中国古代小农户个体经营占主导地位,这种耕作方式一直没有发生革命性变化.故选B.

5、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

A. 汉代治水活动都集中在黄河流域

B. 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C. 隋朝时南北农业基本持平

D. 唐代东南发展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6、《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B.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

C.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D.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

【解析】

7、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赵过发明耦犁法(见下图)“用耦犁,二牛,三人”。此耕作方法()

A.回转方便,耕作较为方便B.便于普及,利于山地开垦

C.灵活自如,控制更土深浅D.显示人力、牛力协作扩大

【解析】依据题干“耦犁”,结合所学可知,此耕作方法便于普及,有利于山地开垦,故B项正确.回转方便,耕作较为方便;灵活自如,控制更土深浅是唐朝的曲辕犁的特点和作用,故AC两项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耦犁的特点,应排除.故选B.

8、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也说“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溉浸,百姓飨其利”。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B.井渠C.都江堰D.灵渠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描述可知,该水利工程既有灌溉、防洪、航运的功能,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故C项正确.郑国渠、井渠都只是具有灌溉的功能,与题意不符,故AB 两项错误.灵渠只是具有航运的功能,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C.

9、据《后汉书》记载: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在安徽寿春修建了芍陂,灌溉农田一万多顷,扩大了稻田。芍陂得以修建的背景是楚国()

A.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 水旱灾害较为严重

C. 新式农具推广使用

D. 经济实力最为强大

10、“从它一产生就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并臻而至,社会一再遭受破坏,连它本身也不能正常存在。它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国家的适度干预,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这材料中的“它”是指()

A.土地国有制B.重农抑商政策 C.土地私有制D.盐铁专卖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考查土地私有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土地兼并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大量自耕农丧失土地,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由于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又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地主阶级的势力的膨胀又会对封建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面对土地的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它是指土地私有制,故C项正确.

地主通过土地买卖的方式进行土地兼并而且这是一种合法形式.因为土地已经成为农民的私有土地,因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故A项错误.

BD两项和题意无关,应排除.故选C.

11、朱元璋颁布诏书,规定“佃户见田主不论齿序,并行以少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止行亲属礼”。清雍正帝颁布新制,规定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这说明了()

A. 佃户和田主取得完全平等地位

B. 主佃之间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C. 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产生

D. 传统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农业。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使用土地的农民通过榨取地租、放高利贷等手段进行剥削,佃户和田主不可能取得完全的平等地位,故A项错误;由材料主佃之间“行以少长之礼”、“止行亲属礼”、禁止“不法绅衿私置板棍擅责佃户”等信息可知,佃户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保护,说明佃户对佃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B项正确;明清以来,随着佃农队伍的扩大和自由租佃关系的发展,封建政府逐渐介入、干预租佃关系,代表地主阶级集中行使对佃农的控制权,中国的租佃制度并没有全面进入单纯纳租关系阶段,资本主义性质的租佃关系也未发生,C项错误;租佃关系的调整,并未破坏传统的等级秩序,D项错误。

12、下表:

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

20以下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139 100%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需要掌握唐代后期自耕农经济盛行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表格的解读与分析,注意表格中的土地规模、户数以及比例的数据.依据题干表格可知,土地规模在20~130

亩的户数和比例较高,由此可知,唐代后期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土地规模在300以上的户数和比例少,因此没有体现土地集中现象突出,故B项错误.均田制在唐朝中期就已经瓦解,故C项错误.表格只是反映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不能得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故正确选A.

13、据资料统计,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A. 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

B. 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C.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D. 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解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从而出现“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的现象,说明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故选A;宋代以后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排除B;我国是在南宋经济重心才完成南移,排除C;材料看不出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排除D。

14、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度下,自耕农群体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下列哪一制度或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稳定自耕农群体()

A.井田制B.海禁政策C.初税亩D.均田制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需要掌握均田制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均田制的影响的识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是国家将土地分配为农民耕种,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稳定自耕农群体,促进农业的发展,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土地国有制,不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故A项错误.海禁政策是限制人民进行对外贸易,与题意无关,故B项错误.

初税亩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创造条件,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故选D.

15、秦、汉、唐、明都有过大规模强制迁徙富豪的事情,涉及数万人,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们的土地就会被全部没收,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土地私有权实质上没有法律保障 B.土地不允许自由买卖

C.迁徙富豪是整顿吏治的主要手段

D.土地经营权完全自主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2)简化了税制,扩大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1)问应结合材料,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等角度思考作答.

(2)问要充分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赋不加敛而增入”“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张居正(1525-1582年)改革的内容之一是清丈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把田赋、原先按户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

——摘自岳麓版教材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明中后期朱载堉作《醒世词》描绘世态人情:“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有了他寸步也难。……人为铜钱,游遍世间。求人一文,跟后擦前。”

伍袁萃作的《林居漫录》中记载“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昔人所丑,今人所趋也”。

——摘自岳麓版教材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条鞭法”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后期社会风俗的变化,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2)变化:①由注重气节到拜金主义(或追求金钱财富的价值观);

②由重地位和礼数到重财产为标准的世俗观念;

③由鄙视商人的风俗到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原因:①一条鞭法的推行,白银的大量使用,加强了农民、农产品与市场的联系;②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③市民阶层的壮大;④出现反理学(反礼

教);⑤人们价值观和生活观发生变化。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二、难点:分析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起源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 2、请你说说有关“神农”的传说。 3、P4学习思考: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二)讲解 1、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农业占经济的主导地位。 2、传说: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的农具耒耜;②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

高中历史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 人民版必修2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 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一、独学指导 (一)知识指导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经营方式: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土地制度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二)独立学习 知识点一: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历史地位 1、起源: (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流域和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经济,并最早培植了和等作物。 (2)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教导。 (3)许多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2、地位:农耕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 _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知识点二: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 1、耕作方式的演进 (1)古代农业最初经历了“ ”的原始阶段,直至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 (2)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 ①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采用了技术和农具。 ②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农具有所改进,如出现便于中耕的和便于的收获的以及播种工具;东汉时,一牛挽犁逐渐取代。 ③唐代出现的,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评价: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性的发展。 知识点三:古代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商周时代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在秦国变法,废除制,确立了。 (3)北魏到唐中叶推行制,国家授田给,农民承担。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附答案及解析)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练习答案及解释 一、选择题 1.(2019·南充高一检测)1976年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其年代鉴定为公元前16世纪前后,这一考古发现表明 ( ) A.夏朝对甘肃地区的有效统治 B.商朝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铜器 C.西周手工业生产已分工细密 D.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公元前16世纪前后”“出土了大量铜锄、铜刀、铜斧、铜镰、铜锤等工具”可知先秦时期已经使用铜制农具,故D项正确。 2.下图是关于汉代牛耕技术演进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二牛三人二牛二人二牛一人 A.犁耕技术发生革命性变革 B.一牛挽犁取代耦犁 C.有利于农耕生产效率提高 D.耦犁不适合小农经济 【答案】C 【解析】汉代牛耕技术的演进,从二牛三人到二牛一人,人的数量减少,农业耕作效率提高,故C项正确。3.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诗》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这句诗反映了( )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B.农业灌溉方式的变化 C.民营手工业艰难经营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从题干材料“昼出耘田夜绩麻”可以看出描述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故选A。4.(2018·临沂高一检测)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者诛。”该规定反映了 ( )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D.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规定保护耕牛,体现了保护农业生产,反映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D项正确。5.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户籍管理,严格控制人口流动,古人出行必须持有官府发放的“路引”,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来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答案】B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练习题知识分享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练习题 1.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强化 B.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社会政局动荡 D.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2.下面是甘肃嘉峪关魏晋墓葬的一组壁画。这反映了当时 A.小农男耕女织 B.小农自给自足 C.曲辕犁的推广 D.注重精耕细作 3.当看到农民用铁犁牛耕技术耕作的场景时,我们知道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在 A.神话传说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汉朝时期 D.唐朝时期 4.解放前,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这从本质上反映了解放前我国: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D.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5.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尽管“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女夙兴夜寐,纺绩积纴”,但农业生产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重农政策长期推行阻碍农业生产发展②人口增长的压力③农民赋役负担的沉重④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6.传说中“制耒耜,教民农作”的神农氏,他在中国传说中的诸“圣王”中有着显赫地位。这说明了 A.远古时代人们缺乏科学常识,盲目崇拜英雄人物 B.远古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C.他的贡献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圣王” D.他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开创者 7.唐朝均田制规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额,如贞观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县)刺史长孙顺德以“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倾,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这说明唐朝均田制 A.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松动 B.通过授田把小农固定在土地上 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D.平均分配土地以缩小贫富差距 8.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由此可见,古代的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封闭性 B.落后性 C.脆弱性 D.分散性 9.叶茵《田父吟》诗说:“未晓催车水满沟,男儿鬼面妇蓬头,但求一熟偿逋债,留得糠粞便不忧。”该诗主要反映了封建社会 A.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 B.开垦荒地逐渐增多 C.政治腐败,民不聊生 D.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 10.张履祥在《补农书?总论》中说:“吾里田地,上农夫一人止能治田十亩,故田多者辄佃人种植而收其租。又人稠地密,不易得田,故贫者凭田以耕,亦其势也。”此现象主要反映了A.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 B.古代农业生产中已出现租佃关系 C.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农民的人身依附性增强 11.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12.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说:“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该材料所述现象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A.封闭性 B.分散性 C.连续性 D.脆弱性 二、综合题:共4题每题13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沂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牛郎织女传说”纪念邮戳 材料二今农夫……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

农业的发展历程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题目: 姓名: 徐国勇 学院: 农业科技学院 专业: 植物科学与技术(植物栽培与产品加工) 班级: 2014级本科班 学号: 20 年月日 摘要:摘要:农业对中国文明的重要性及影响,中国农业的起源,原始农业的发展,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对于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今我们的农业在不断的发展,稳定增长,有力的支撑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让我们看看我国的农业从原始社会到现在再到未来发展的趋势吧。 中华文明的火炬何以长久不灭?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作出不同的回答。在这里,我们不打算评论这些解答,只想指出:农业正是形成中华文明长盛不衰这一现象的物质基础。 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社会的存在、文化的发展,有赖于农业基础的稳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其本身农业保持长盛不衰,或能够从外部取得农产品可靠供应的条件下,其文化和历史就难以为继。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发达的农业,它在农艺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它的一系列发明创造不但领先于当时的世界,而且对东亚和西欧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农业土地利用率很高,但耕地种了几千年而地力不衰,外国人叹为奇迹。正是由于中国古代农业固有的这种强大生命力,

才使得中华文明的火炬得以长明不灭。由此可见农业的重要性,现在就让我们去了解一下中国农业的发展。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那个时代。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粳栽培稻并存。这些说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其后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南方地区农业起源较黄河、长江流域相对为晚,较典型的代表有广东曲江的石峡遗址、云南白羊村遗址和福建昙石山遗址,距今5000至3000年。 河北、内蒙古及东北一带北方地区的农业起源与黄河流域原始农业存在明显的渊源关系,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和新乐文化,距今6000至5000年。 二、原始农业的初步发展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一开始就具有不同的特点。总的来说,新石器时代的农业活动大致可分为四个区域:黄河流域及其北部,从新石器早期就发展起了以种植粟、黍为主的旱地农业;长城以北和广大西部地区,狩猎经济较发达,出现游牧经济;长江流域广大地区逐渐发展成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南方和滨海地区农业发生虽早,但因人口稀少、生物资源丰富,采集和渔猎仍占相当大的比重。

历史: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人民版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案部分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有利农业之一) 1.原始农耕技术(“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1)在茫茫原始山林中,人们利用“火耕”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 (2)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战国农耕技术 (1)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2)秦国“以牛田”(用牛耕田),国强民富,具有了其他各国难以

抗衡的实力。 3.从汉至唐的农耕技术 (1)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犁和便利收获的大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中耕是指作物生长期间在株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中耕的作用有疏松表土、增加土壤通气性、促进养分有效化、去除杂草、促使根系伸展等) (2)东汉时,用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二牛抬杠)回转不便,某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较轻便的一牛挽犁,这有利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3)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深浅)。 4.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影响和局限 (1)影响: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局限: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不利农业之二)(中国古代赋税徭役制度)1.赋税 (1)征收赋税是古代国家剥削农业生产者,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障的主要手段。(古代帝国的富强和繁荣是以农耕者的艰辛劳动为基础的) (2)中国古代赋税的比例和种类(名目):秦始皇时代,征收“泰半之赋”(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赋税形式,还有很多杂税、各种附加税和临时性的征收。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徭役(力役) (1)徭役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这些工

人民版必修2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学案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精品学案人民版必修2 【学习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 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学习内容】 一、神农的传说(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及其历史地位) 1.起源 (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流域和 流域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并最早培植了和等作物。 (2)据说创制了原始农具。 2.地位:农耕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方式)1.耕作方式的演进 (1)古代农业最初经历了“”的原始阶段,直至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这种耕作方式。 (2)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

①时期,农业发达的地区已经采用了技术和农具。如《战国策》记载的秦国“ ”,就是用牛耕种。由于采用先进的农业,所以国富民强,具有列国难以与之抗衡的实力。 ②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农具有所改进,如出现和以及播种工具;东汉时,一牛挽犁逐渐取代。 ③唐代出现的,可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评价:利:的改进,提高了农产品亩产量,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弊: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性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代土地制度与土地兼并)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商周时代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2)战国时期,在秦国变法,废除制,确立了。 (3)北魏到唐中叶推行制,国家授田给,农民承担。 2.土地兼并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6)

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浅析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历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214773892.html, 浅析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历程 作者:吴迪 来源:《南方农业·下旬》2015年第05期 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3个大的阶段,即原始农业经济、传统农业经济和现代农业经济。其中,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阶段又可分为知识农业发展阶段、资本农业发展阶段和知本农业发展阶段。基于此,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中各自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各阶段进行了阐述和梳理。 关键词农业经济;原始农业经济;传统农业经济;现代农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0;F8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02 1 原始农业经济 1.1 原始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背景 原始农业经济主要存在于原始社会。考古学研究表明,原始农业最早出现在距今10 000 a 左右。当时社会生产水平极低,人类的生存能力也十分脆弱,自然界的变化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方式有着极大的影响,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大。 1.2 原始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面临的问题 原始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其一,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采用极其简单的石器、木棍等作为农业生产的生产工具;其二,原始农业产生的标志是稻谷和陶器的出现,最为显著的技术成就是驯养了野生动植物为自己所用;其三,原始农业的耕种方式为粗放型,采取最为原始的刀耕火种方法;其四,农业活动的形式为简单的集体劳动,以保证维持低水平的生活。原始农业经济发展遇到最大的挑战即是环境灾害问题[1]。大禹治水等诸多故事表明,自然灾害对于农 业的危害之大。 2 传统农业经济 2.1 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背景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传统农业经济即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采用人类劳动、畜力、铁器、手工工具等为主的劳动方式,倚靠世代相传的传统耕种技术来满足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以封建租佃和小农生产为经营方式的相对稳定静态的经济。传统农业经济主要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2]。 2.2 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的特征与不足

关于中国农村发展过程演变史的研究

关于中国农村发展过程演变史的研究
关于中国农村发展过程演变史的研究 内江师范学院 韩威 【摘要】 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历史源远流长。农村地域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各 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不同时期农村发展特点的 研究,从中找出经验教训,为当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指导。b5E2RGbCAP 【关键词】农村 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 发展史 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 展和影响农民生活的主要“瓶颈”之一。客观地总结我国历史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 历史实践, 对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借鉴意义。深入了解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实践, 主要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历史规律, 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把握中 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和农户(私人) 投入极大的热情 和资金。古语云:“以史为鉴, 可以明得失”。因此, 对明清以前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投资背景、投资主体和投资客体进行梳理, 辩证地看待封建王朝的农业基础设施投 资, 对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借鉴意义。p1EanqFDPw 要深刻认识历史上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演进规律, 有必要从夏商周开始, 因 为从这个时期起农业发展需要统治阶级真正重视和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DXDiTa9E3d 一、夏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 由于受到山洪和河水泛滥的侵害, 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各个部 落开始治水, 但是效果不佳。原因有三:第一, 堤防设备差, 技术落后, 难以抵御 泛滥的洪水; 第二, 缺乏整体协调, 部落各自为政, 洪水此消彼涨; 第三, 气候变化
1 / 10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农村经济 (1) (一)农村经济概述 (1) (二)农村经济的内容 (2) (三)当代农村经济的发展历史和作用 (2) (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未来 (2) 1、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的现状 (2) 2、对未来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设想 (5) 3、现阶段要做的工作 (5) (五)农村经济发展战略 (8) 1、农村积极发展战略含义 (8) 2、农村积极发展战略意义 (8) 二、农村经济与“三农” (8) (一)农村经济与农业 (8) 1.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8) 2.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9) 3.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 (9) (二)农村经济与农民 (9) (三)农村经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9) 三、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9) (一)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10) (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0) 参考文献: (11)

摘要:近年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各界人士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因而备受关注,党和国家也一直强调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并在积极探索可行的措施,新农村建设是一种宏观的构想,并在一定地区付诸实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针中生产发展是首位的,足见农村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突出地位。农村经济包括农业经济和农村中的非农业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农村经济的内容、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在展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未来,即如何扬长避短,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三农”、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经济 (一)农村经济概述 农村经济是存在并发展于农村中的经济体,包括农业经济和农村中的非农业经济。农村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以农村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必要补充,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因素。综上所述,农村经济是农村中各种经济经营模式的综合,是国民经济及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经济发展的后方保障。 (二)农村经济的内容 1、农业经济(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以农林牧资源为基础的经济); 2、以矿产资源为基础的经济; 3、农副产品加工行业; 4、在本地或到外地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农民工); 5、运输业方面的收入; 6、旅游业收入; 7、其他服务行业的收入; 8、农村个体经济; 9、其他。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起源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 2、请你说说有关“神农”的传说。 3、P4学习思考: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二)讲解 1、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农业占经济的主导地位。 2、传说: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的农具耒耜;②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3、投影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的图片,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遗存,了解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①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②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 ③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 ④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耜(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一)学生阅读第二目,思考: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生产工具有没有变化?有什么局限性? 3、中国古代传统农业有什么特点? 4、《国语·晋语》记载:“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当时有些人还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哪些问题? 〔⑴体现了牛耕在春秋时期的开始兴起,也说明了人们对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视。⑵应该说,①牛耕的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②但也应当看到:牛耕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一,自出现以来,历千百年而无根本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人民版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3)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4)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 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中外历史上农业经济的发展

专题四中外历史上农业经济的发展 规律总结: 一、古代经济(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例如汉唐时期都曾出现一些太平盛世景象,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这些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历代统治者制定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土地政策、赋税政策,或者一定时期对统治政策进行调整的变法、改革。如汉初高祖在位时期实行一些宽舒政策:士兵复员,释奴为民,减轻田租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十五税一,提倡节俭,废除肉刑等。这些措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济发展起来,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东汉、唐、明、清各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与价级实行的一系列好的经济政策有关。 3、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产技术。例如西汉武帝时调集几万民工治理黄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这些都有利于农产的发展。再如汉唐两朝都十分重视生产工具的改革,汉朝发明了耧车,唐制成曲辕犁,发明了简车等。 4、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劳动,相互学习,提产技术。 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例如三国两晋南北朝和辽金

元时期,江南经济之所以能得到发展主要是北方劳动人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生产并与南方人民一起辛勤耕耘的结果。 认识: 1.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靠政策、科技和辛勤劳动,这对我们现代化经济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2.农业发展首先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加大农业资金和物质投入,还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素科技素质。 ***历代中央政府(特别是唐、明、清初)推行的促农发展的措施、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棉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秦朝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3)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和租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4)唐朝: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等70页),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唐玄宗前期大力发展生产, (5)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教案设计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教学目标 [容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进而了解中国古代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从而认识到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了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个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通过对课本容的学习,找到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容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像、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农业发展史

中国农业发展 摘要:农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对于拥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今我们的农业在不断的发展,稳定增长,有力的支撑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让我们看看我国的农业从原始社会到现在再到未来发展的趋势吧。 关键词:中国农业发展现代化 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农业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生产,农业是与人类共存的。中国的农业也随着历史的脚步辉煌了千年。中国的农业文明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照耀在中国的上空。即使现在中国在科技的发展很快,但是也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农业发展,早在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占世界人口的19%,我们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农业来供给我们自己,不能依靠他人的农业,要成为真正的强国,首要的就是要先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不能让人民们挨饿。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迅速,以有限的耕地养话了占全世界22%的人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而且发展农业可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还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农业稳定发展了只有这样中国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更好的提升。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还没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从最原始的社会我们进化到了现在,我们的农业也发展到了一定的技术高度。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由此可见我们的农业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啊。 虽然在1958年由于“左”倾思想指导,在农村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运动,农村经济受到严重挫折。1961年国家采取措施纠正错误。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农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突出的薄弱环节。但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农业发展也是十分的迅速,一届三中全会也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历史性的转折。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在4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突破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突破“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全面活跃了农村经济;突破统购统销制度,面向市场,搞活了农产品流通;突破单一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一大二公”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和市场机制的引入,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中国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空前广泛深刻地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推动着农业

中国农业发展简史

中国农业发展简史 专业:财务201101 学号:20115516 姓名:赵雪冉 食物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农业是以食物生产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因此,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迁。距今一万年左右,农业开始在我国出现,原始农业初步发展。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时代,原始农业也逐渐向粗放农业转变,为后来农业的长足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那个时代。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为以水稻种植为特色的原始水田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是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存,距今已7000多年。在这里发现有稻谷、谷壳、稻秆、稻叶等遗存,厚20~50cm,此外还发现大量的石斧和骨耜。在相距不远、年代与之相近的桐乡罗家角遗址中还发现籼粳栽培稻并存。这些说明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摇篮(图)。其后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这一传统的继续。 夏代是原始公社开始解体并逐渐走向奴隶社会的时代。私有财产已经萌发,土地制度由农村公社制蜕变为奴隶主国家所有制。国王拥有全部土地,并将其分封给诸侯和臣属,最后由“庶民”进行耕种,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

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1年—1952年): 1951年8月成立中国农业合作银行。【也就是建国后的第三年,是新中国关于农村金融体系的一次尝试】 主要任务:按照国家计划办理农业的财政拨款和一年以上的农业长期贷款,扶持农村信用合作的发展。 1952年,撤销。原因是农业合作银行成立后财政拨款和长期贷款业务基本没有展开。【农业发展的落后和合作化运动,使得农村根本就没有贷款业务的金融需求。】 第二阶段(1955年—1957年): 1955年3月,成立中国农业银行。 主要任务:办理财政支农拨款和农业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贷款对象主要限于生产合作组织和个体农民,贷款用途限于农业生产,其他农村金融业务仍由人民银行办理。 1957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合并。 第三阶段(1963年—1965年): 1963年,再次设立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中,国家采取加强农业的措施,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支援。 1965年11月,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合并。【精简机构】 第四阶段(1979年—1994年): 1979年2月,决定正式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恢复设立中国农业银行是】 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 此后,中国农业银行再也没有撤销过。 第五阶段(从1994年4月-1997年7月): 以1993年12月国务院作出的《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为基础,要求通过改革逐步建立在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督和管理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密切配合、协调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 实际上就是把中国农业银行中的政策性银行功能、商业银行功能、农村信用社进行分离,分离的结果是:1994年4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从中国农业银行分设成立,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等政策性业务与农业银行分离,农业银行开始按照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逐步探索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营机制。 1996年8月,国务院又作出《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建立和完善以合作经营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经营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农业银行认真贯彻执行《决定》的有关精神,在矛盾多、时间紧、压力大的情况下,统一思想,顾全大局,积极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省级以下分支机构的设立和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的改革。1997年,农业银行基本完成了作为国家专业银行“一身三任”的历史使命,开始进入了真正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的新的历史时期。 第六阶段(1999年-2010年):股份制改革阶段 1999年,农行和工中建三家银行剥离1.4万亿元不良资产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 2004年,农行第一次上报股改方案。 2007年1月19日至20日,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总的原则是“坚持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 2007年9月,农行选择吉林、安徽、福建、湖南、广西、四川、甘肃、重庆等八个省(区、市)开展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