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1《函数的单调性》说课稿

高中数学必修1《函数的单调性》说课稿
高中数学必修1《函数的单调性》说课稿

高中数学必修1《函数的单调性》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青岛十七中的满启浩,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单调性。

现在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说这一节课。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函数的单调性》是必修1第一章第3 节。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之一,是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在比较几个数的大小、求函数值域、对函数的定性分析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综合上都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函数的本质认识。也为今后研究具体函数的性质作了充分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能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正确表述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的概念;明确掌握利用函数单调性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与步骤;并能用定义证明某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用运动变化、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方法去分析和处理问题,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共同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重点:形成增(减)函数的形式化定义。

难点。形成增减函数概念的过程中,如何从图像升降的直观认识过渡到函数增减数学符号语言表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法

在教学中我使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

三、学法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辅以多媒体手段,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①创设情境——引入概念②观察归纳——形成概念③讨论研究——深化概念④即时训练—巩固新知⑤总结反思——提高认识⑥任务后延——自主探究六个层次的学法,

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及终结阶段的教学中,我力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点拨、启发、引导为教师职责。

1、由具体的数列实例引入:

观察下列各个函数的图象,并说说它们分别反映了相应函数的哪些变化规律:随x的增大,y的值有什么变化

给出学生这3个引例是从图像上激发学生对探索研究、学习新知识的热情,为导入新课及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给出一次函数f(x) = x 和二次函数f(x) = x 2的图像先从图像观察随x 的增大,y 的值有什么变化。然后以二次函数f(x) = x 2

为例,列出X ,Y 对应值表。从而转化到在数值上的变化情况,为得出增函数与减函数的概念从图形和数值上做好了铺垫。

初步概括出增函数与减函数的概念。但仅从图象看显然不过严密,我们必须对它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在上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归纳出增函数、减函数的概念,教师进行补充,接着用多媒体显示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紧接着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图1.3-3(或用多媒体给出的屏幕)仔细体会定义中的两个简单不等关系“21x x <”和“)()(21x f x f <或)()(21x f x f >”,它刻划了函数递增或递减的性质。这就是数学魅力!

对定义作了初步分析以后,指导学生再次阅读和分析定义,同时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定义中的关键词语是哪些?(学生思索)教师在学生思索过程中进行一次有感情地朗读定义,并在关键词语处加重语气,学生感到困难时,给以适当的提示。

(这一环节是学生正确地、深入地理解概念的关键,教师应该启发引导学生如何深入理解一个概念,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得出以下几个关键词语:

(1)“定义域内某个区间”(多媒体中对这八个字用红色显示)。这里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函数的单调性只能在定义域内讨论;第二函数的单调性是对定义域内的某个区间而言的,否则无法讨论其单调性。(教师举例说明)

(2)“任意两个”和“都有”。就是说这里的21,x x 在给定区间上具有任意性,不能用特殊值来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要特别强调),而且只要21x x <,则 )()(21x f x f <(或)()(21x f x f >)恒成立。

以上两点让学生通过构造反例来进一步说明。

(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探索,从抽象到具体,并通过反例反衬,使学生对概念有了本质的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接着教师作以下阐述:反过来,如果我们已知)(x f 在某个区间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自变量的大小去判断函数值的大小,也可以有函数值的大小去判断自变量的大小,即一般成立则特殊成立,反之不然,这恰是辨证法中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用辩证法的原理来解释数学知识的同时,用数学知识去理解辩证法的原理,这样分析有助于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看书了解单调性与单调区间的有关概念。

(三)讨论研究——深化概念

例1:(用多媒体给出书中P32页例1)

通过对本例的解答达到以下目的:

(1)会根据图象写单调区间;

(2)明确区间的端点值不影响函数在这一区间上的单调性。

例2:(书P32例2多媒体给出)

借助函数的图象看单调性既形象又直观,是一个好办法,但是在理论上不够严密,尤其是不易画出图像的函数,因此我们还必须学会根据解析式和定义从数量上分析辨认,这才是我们研究函数单调性的基本途径。(指出用定义证明的必要性)

提问:怎样用定义来证明呢?

学生思索并动笔,教师不断点拨启发,最后师生共同完成(教师认真规范地板书证明过程,

以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回顾解题过程达到以下要求:

(1) 总结归纳出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用多媒体给出)。

① 任取x 1,x 2∈D ,且x 1

② 作差f(x 1)-f(x 2);

③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

④定号(即判断差f(x 1)-f(x 2)的正负);

⑤下结论(即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 上的单调性)

(2) 变式训练:讨论函数x

k y =(k 为常数,且0≠k )。 通过变式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反比例函数的单调性决定于系数k ,同时训练了学生进行分类讨论的重要数学思想。

经过以上两例使学生巩固定义,初步具备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四)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并且把课本的例题熔入即时训练题中,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1 课本P 43练习第1、2、3题; ○

2 证明函数x

x y 1+=在(1,+∞)上为增函数. (五)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函数的单调性一般是先根据图象判断,再利用定义证明.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时必须要注意函数的定义域,单调性的证明一般分五步:取 值 → 作 差 → 变 形 → 定 号 → 下结论

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六)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究数列规律的一般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五、板书设计

结束: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说课稿 教材分析:一、(一)教材内容简析 《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课时)》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本节教材主要研究: 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基本性质; 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来解决一些与对数有关的问题. (二)教材地位及编排依据 地位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函数的基本性质、指数、指数函数以及对数的基础上再来学习的,可以说它是上述内容的延续和发展,同时也为数学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一种新的函数模型.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编排依据:主要是从学生获取知识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数函数及其相关知识在高考中的地位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并了解其图象的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数学问题的素养.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以及优化他们的个性品质(四)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重点: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使学生能初步自觉地、有意识地利用图象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 难点:理解和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特征,区分和不同条件下1?a10?a?的性质. a.认识底数与对数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关键:二、教法、学法及教学手段(一)教学方法及确定依据 1 1、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相应的满足.因此本节课采用探究性教学、提问式教学和分层教学. 2、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为了给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二)学习方法及确定依据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确定了三种学法: (1)自主性学习法:根据作图的常规方法画出对数函数的图象; (2)探究性学习法: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性质; .3)巩固反馈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三)教学手段

高中数学必修一 集合说课稿_高三数学教案

集合说课稿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我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说一下我对这节课的教研究.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安排为1课时. 【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我把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把集合表示方法的恰当选择作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相对扎实,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认知情况来看,对于生活实例,他们的感性大于理性,抽象概括能力较弱,但是学生们富有好奇心,充满求知欲,愿意接触新事物.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动力,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因此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富创造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要求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的特征;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熟练掌握常用数集的记号,以及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中,应用自然语言与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与学生一道归纳出集合的含义,掌握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 四、教法学法 由于本节课是高中数学的起始课,而且概念较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决定从身边实例出发,通过老师引导,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学法指导方面,使教学过程活动化、学习过程自主化、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体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理念.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以老师走进教室关上门,教室内的所有人能否组成集合作为引入,这样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感到亲切,集中了注意力,同时抛出问题,为后继教学埋下伏笔,接着介绍集合论的创始人,德国数学家康托,这样处理既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数学背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函数说课稿范文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本科数学**号选手,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函数单调性与最大(小)值》(可以在这时候板书课题,以缓解紧张)。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陈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方案。恳请在座的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主要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 (2)它是在学习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他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这一课题的前后章节来写) (3)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 (根据具体的课题改变就行了,如果不是热点难点问题就删掉) 2、教材重、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难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重难点突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来实现重难点突破。(这个必须要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了解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更注重教学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新课程标准之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 2、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只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前三部分用时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可适当删减) 四、教学过程 1、以旧引新,导入新知 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行绘制出一次函数f(x)=x和二次函数 f(x)=x^2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象的特点,总结归纳。通过课上小组讨论归纳,引导学生发现,教师总结:一次函数f(x)=x的图像在定义域是直线上升的,而二次函数f(x)=x^2的图像是一个曲线,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是上升的。(适当添加手势,这样看起来更自然) 2、创设问题,探索新知 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用二次函数f(x)=x^2表达式来描述函数在(-∞,0)的图像?教师总结,并板书,揭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注意强调可以利用作差法来判断这个函数的单调性。 让学生模仿刚才的表述法来描述二次函数f(x)=x^2在(0,+∞)的图像,并找个别同学起来作答,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

(完整版)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2.1数列的概念_说课稿1 课题介绍 课题《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方法(一)》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A版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分析、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地位作用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1)数列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堆放的物品的总数计算要用到数列的前n项和,又如分期储蓄、付款公式的有关计算也要用到数列的一些知识. (2)数列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初中数学的许多内容在解决数列的某些问题中得到了充分运用,数列是前面函数知识的延伸及应用,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学习数列又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以及通项公式打好了铺垫.因此就有必要讲好、学好数列. (3)数列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是进行计算,推理等基本训练,综合训练的重要教材.学习数列,要经常观察、分析、归纳、猜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解决数列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知识层面看:学生对数列已有初步的认识,对方程、函数、数学公式的运用已有一定的基础,对方程、函数思想的体会也逐渐深刻。 从学生素质层面看: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我就很注意学生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现阶段我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较强,而且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面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数列的特点,掌握数列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并明白数列与集合的不同点.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及数列分类.能由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数列的各项,反之,又能由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数列概念以及通项公式的探究、推导、应用等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等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更深层次的理解了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性思想.(3) 情感目标:在教学中使学生体会教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并且利用各种有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水平,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能由函数的观点去认识数列,以及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难点:根据数列的前几项的特点,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分析归纳出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 四、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波利亚的先猜后证理论,本节课主要以讲解法为主,引导发现为辅,由老师带领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过程,本节课会采用由易到难的教学进程以及实例给出与练习设置,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同时为了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更吸引同学们的眼光,提高学习热情,本节课还会采用常规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引例、例题具体呈现.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5说课稿[1]

必修一说课目录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I 《函数及其表示》说课稿III 函数的单调性V 函数的奇偶性(说课稿)VIII 指数函数X 对数函数说课稿XII 《幂函数》说课稿XIV 方程根与函数的零点说课稿XVI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 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 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法分析 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说课稿汇编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说课稿汇编 目录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2) 《函数及其表示》说课稿 (4) 函数的单调性 (6) 函数的奇偶性(说课稿) (9) 指数函数 (11) 对数函数说课稿 (14) 《幂函数》说课稿 (16) 方程根与函数的零点说课稿 (19)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 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法分析 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7)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7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7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a b c d… 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 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说课稿 对数的运算说课稿[整理]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说课稿对数的运算说课稿[整理]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2.2.1 对数的运算说课稿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数学必修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2.2.1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二课时.课程标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对准要求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能灵活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进行对数运算. 数的概念”后进行的,它是上节内容的延续与深入,同时也是研究学习后续知识对数函数与性质的必备基础知识.学习本节课,要体现本节内容的基础性、工具性、实用性. 学情分析: 对数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数运算是一种类似于但又不同于实数的加减乘除、指数的运算的全新运算.要探究并发现其运算性质,学生是有相当难度的,但是通过上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利用对数定义进行简单对数计算,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常用对数计算,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学生还熟知指数的运算性质.有这些已有知识作为基础,教师再设计合理的导学案,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并能自主完成探究、发现、证明、应用的全过程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对数运算性质及其推导过程,并能灵活运用运算性质进行对数运算. 应用对数运算性质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发现、证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数运算性质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自主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运算性质的探究、发现、证明及应用 教学难点:运算性质的发现与证明 教法学法: 教法:教师通过设计导学案,由导学案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新知识,再现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将成为课堂自主学习模式的创设者,师生对话的聆听者,学生探究发现的引导者. 学法:学生将采用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将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课堂的主宰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问题:1.对数是怎样定义的, 2.对数与指数有怎样的相互转化关系, 3.指数有哪些运算性质, 设计意图: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认为任何新知识的学习新发现的创造都得以现有认知水平和经验为基础~因此~设计旧知识的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为下一步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铺平了道路. 二(探究、发现对数运算性质 (一)猜想 问题:请从所学过的运算中,以一种为例,说明它有那些运算性质,类比这些性质你能猜想对数的一些运算性质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为下一步探究发现指明方向. (二)探究、发现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至5全部说课稿(精华)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二.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法分析 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二)研探新知,建构概

念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3)所有 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4)所有的正方形;(5)海南省在2004 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 所有的点;(7)国兴中学2004年9月入学的高一学生的全体.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7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每个小组选出——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7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 对象叫作这个集合的元素. 1 a,b,c,d4.教师指出: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 元素常用小写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集合的 概念,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求索的精神(三)质疑答辩,发展思维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思考:集合中元素有什么特点?并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使学 生明确集合元素的三大特性,即: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只要 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 2.教 师组织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 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 河流.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建解. 3. 让学生自己举出一 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并说明理由.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 4.教师提出问题,让学

高一必修一数学课件汇编

高一必修一数学课件 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高一必修一数学课件,欢迎阅读参考。 高一必修一数学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 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3)非负奇数; (4)方程的解; (5)某校20xx级新生; (6)血压很高的人; (7)著名的数学家; (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9)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高中数学必修1《函数的奇偶性》说课稿

课题:《函数的奇偶性》(第一课时) 教材:必修1(人教版)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函数的奇偶性(1)”。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教学效果反思六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本章的核心概念,也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概念,函数的思想方法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奇偶性是学生在学了函数的概念和单调性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函数图象整体对称性的.学习本节课对巩固前面学习的知识,以及为后面进一步学好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三角函数等内容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根据我所在学校是一所普通的面向完中,学生素质较差,认知能力较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使学生喜欢数学,从而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在学习中享受乐趣。由于学生刚上高一,很多同学还处于适应阶段,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循序渐进,让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并能熟练应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决、推导问题;能应用奇偶性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函数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全册说课稿汇编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 【全册说课稿】 目录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1)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5)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10) 1.2.1函数的概念说课稿 (18) 1.2.2函数表示方法说课稿 (22)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 (28) 1.3.2奇偶性 (38)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 (44) 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44)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 (47)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 (56)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说课稿) (60)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 (60) 2.3《幂函数》说课稿 (67)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73)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73)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81) 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88)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101)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 (105)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08数学本科(2)班的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下面我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是选自高中新课标A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集合的一些相关概念,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集合是一个基础性概念,是数学以至所有科学的基础,应用广泛. 集合是高考的对象,在高考中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本节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本科数学**号选手,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函数单调性与最大(小)值》(可以在这时候板书课题,以缓解紧张)。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陈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方案。恳请在座的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本节课主要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 (2)它是在学习函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同时又为基本初等函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他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可以看看这一课题的前后章节来写) (3)它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难点问题 (根据具体的课题改变就行了,如果不是热点难点问题就删掉) 2、教材重、难点 重点: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难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重难点突破: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办法来实现重难点突破。(这个必须要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以及了解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善于合作的意识 (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更注重教学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新课程标准之处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开放式探究法、启发式引导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反馈式评价法 2、学法分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只是。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在学法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前三部分用时控制在三分钟以内,可适当删减) 四、教学过程 1、以旧引新,导入新知 通过课前小研究让学生自行绘制出一次函数f(x)=x和二次函数f(x)=x 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象的特点,总结归纳。通过课上小组讨论归纳,引导学生发现,教师总结:一次函数f(x)=x的图像在定义域是直线上升的,而二次函数f(x)=x 的图像是一个曲线,在(-∞,0)上是下降的,而在(0,+∞)上是上升的。(适当添加手势,这样看起来更自然) 2、创设问题,探索新知 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用二次函数f(x)=x 表达式来描述函数在(-∞,0)的图像?教师总结,并板书,揭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并注意强调可以利用作差法来判断这个函数的单调性。 让学生模仿刚才的表述法来描述二次函数f(x)=x 在(0,+∞)的图像,并找个别同学起来作答,规范学生的数学用语。 让学生自主学习函数单调区间的定义,为接下来例题学习打好基础。 3、例题讲解,学以致用 例1主要是对函数单调区间的巩固运用,通过观察函数定义在(—5,5)的图像来找出函数的单调区间。这一例题主要以学生个别回答为主,学生回答之后通过互评来纠正答案,检查学生对函数单调区间的掌握。强调单调区间一般写成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1说课稿 函数的概念1

北师大版《函数的概念》说课教案 开头 第一大块教材分析 一、本课时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采用北师大版(数学)必修1,函数作为初等数学的核心内容,贯穿于整个初等数学体系之中。本章节9个课时,函数这一章在高中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对初中函数概念的承接与深化。在初中,只停留在具体的几个简单类型的函数上,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而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更是从“变量说”到“对应说”,这是对函数本质特征的进一步认识,也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这一章内容渗透了函数的思想,集合的思想以及数学建模的思想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深刻的影响。 本节课《函数的概念》是函数这一章的起始课。概念是数学的基础,只有对概念做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本课从集合间的对应来描绘函数概念,起到了上承集合,下引函数的作用。也为进一步学习函数这一章的其它内容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二、教学目标 理解函数的概念,会用函数的定义判断函数,会求一些最基本的函数的定义域、值域。 通过对实际问题分析、抽象与概括,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归纳知识以及逻辑思维、建模等方面的能力。 通过对函数概念形成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超越的创新品质。 三、重难点分析确定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函数的概念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应该是本章的难点 第二大块说教法、学法 四、一、教学基本思路及过程 本节课《函数的概念》是函数这一章的起始课。概念是数学的基础,只有对概念做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本课(借助小黑板)从集合间的对应来描绘函数概念,起到了上承集合,下引函数的作用,也为进一步学习函数这一章的其它内容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⑴二、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变量观点下的函数定义,并具体研究了几类最简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全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3全部说课稿 【必修3说课稿|全套】 目录 《算法的概念》说课稿 (1) 《程序框图》说课稿 (3) 《输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说课稿 (5) 《条件语句》说课稿 (7) 《循环语句》说课稿 (9) 《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说课稿 (11) 《秦九韶算法》说课稿 (13) 《排序》说课稿 (15) 《进位制》说课稿 (17) 《简单随机抽样》说课稿 (19) 《系统抽样》说课稿 (21) 《分层抽样》说课稿 (23)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说课稿 (25)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说课稿 (28) 《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说课稿 (30) 《随机事件的概率》说课稿 (33) 《概率的意义》说课稿 (36) 《概率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39) 《古典概型》说课稿 (42) 《(整数值)随机数的产生》说课稿 (45)

《几何概型》说课稿 (48) 《均匀随机数的产生》说课稿 (51)

《算法的概念》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来自**。我说课的题目是《算法的概念》,内容选自于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课时安排为两个课时,本节课内容为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五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发展很快的社会,算法进入高中数学正是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它是当今社会必备的基础知识,算法的学习是使用计算机处理问题前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它可以让学生们知道如何利用现代技术解决问题。又由于算法的具体实现上可以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因此,算法的学习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实践能力。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算法的定义,体会算法思想,能够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难点:把自然语言转化为算法语言。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了解算法的含义,体会算法的思想;能够用自然语言描述解决具体问题的算法;理解正确的算法应满足的要求。 2.能力目标:让学生感悟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具体到抽象,再有抽象到具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对计算机的算法语言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明确算法的要求,认识到计算机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有力工具,进一步提高探索、认识世界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分析 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论证、逻辑思维能力。 四、学情分析 算法这部分的使用性很强,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虽然是新引入的章节,但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情景:我首先向学生们展示章头图,介绍图中的后景是取自宋朝数学家朱世杰的数学作品《四元玉鉴》,告诉学生们章头图正是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与现代计算机科学的联系,它们的基础 都是“算法”。 「设计意图」是为了充分挖掘章头图的教学价值,体现1)算法概念的由来;2)我们将要学习的算法与计算机有关;3)展示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4)激发学生学习算法的兴趣。从而顺其自然的过 渡到本节课要讨论的话题。(约4分钟) 2.引入新课:在这一环节我首先和学生们一起回顾如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引导他们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步骤,从而让学生经历算法分析的基本过程,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引导学生关 注更具一般性解法,形成解法向算法过渡的准备,为建立算法概念打下基础。紧接着在此 基础上进一步复习回顾解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引导学生分析解题过程的结构, 写出求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算法,并把它编成程序,让学生输入数据,体验计算 机直接给出方程组的解.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算法是用来解决某一类问题的,从而提高学生对 算法的普遍适用性的认识,为建立算法的概念做好铺垫。 之后,我就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到底什么是算法?如何用语言来表达算法的涵义?这里让 学生们根据刚刚的探索交流、思考并回答,然后老师进行归纳,得出算法的基本概念,并 帮助学生认识算法的概念,指出有穷性,确定性,可行性。这样可以让学生们真正参与到 算法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来,体会算法思想。(约8分钟)

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5试讲-面试说课稿

§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 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 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 领域中得到应用。 二.目标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三. 教法分析 1.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手段:在教学中使用投影仪来辅助教学. 四.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首先提出问题:(1)介绍自己的家庭、原来就读的学校、现在的班级。 (2)问题:像“家庭”、“学校”、“班级”等,有什么共同特征?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评价. 2.活动:(1)列举生活中的集合的例子; (2)分析、概括各实例的共同特征 由此引出这节要学的内容。 设计意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作好铺垫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1.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7个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海南省在2004年9月之前建成的所有立交桥; (6)到一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的点;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函数的单调性》说课稿

说课教案 课题:函数的单调性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共一课时。 从单调性知识本身来讲.学生对于函数单调性的学习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初中学习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基础上对增减性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是在高一进一步学习函数单调性的严格定义,从数和形两个方面理解单调性的概念;第三阶段则是在高三利用导数为工具研究函数的单调性.高一单调性的学习,既是初中学习的延续和深化,又为高三的学习奠定基础。 《必修一》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作为学生学习函数概念后学习的第一个函数性质,函数的单调性既是函数概念的延续和拓展,又是后续研究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等内容的基础,在研究各种具体函数的性质和应用、解决各种问题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单调性概念的建立过程中蕴涵诸多数学思想方法,对于进一步探索、研究函数的其他性质有很强的启发与示范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教学大纲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增函数、减函数的概念及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2、会根据函数的图像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3、能根据单调性的定义证明函数在某一区间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数学语言对概念进行概括的能力 2、通过利用定义证明单调性,进一步加强逻辑推理能力及判断推理能力的培养 (三)情感与态度 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启发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分析归纳,严谨论证的良好习惯 2、通过问题链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重点是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判断、证明函数的单调性;难点是引导学生归纳并抽象出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以及根据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四、学法 在学法上我重视: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说课稿 对数的运算说课稿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2.2.1 对数的运算说课稿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数学必修1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2.2.1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二课时.课程标准要求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能灵活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进行对数运算.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对数的概念”后进行的,它是上节内容的延续与深入,同时也是研究学习后续知识对数函数与性质的必备基础知识.学习本节课,要体现本节内容的基础性、工具性、实用性. 学情分析: 对数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数运算是一种类似于但又不同于实数的加减乘除、指数的运算的全新运算.要探究并发现其运算性质,学生是有相当难度的,但是通过上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利用对数定义进行简单对数计算,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常用对数计算,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学生还熟知指数的运算性质.有这些已有知识作为基础,教师再设计合理的导学案,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并能自主完成探究、发现、证明、应用的全过程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对数运算性质及其推导过程,并能灵活运用运算性质进行对数运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发现、证明、应用对数运算性质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对数运算性质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自主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运算性质的探究、发现、证明及应用 教学难点:运算性质的发现与证明 教法学法: 教法:教师通过设计导学案,由导学案引导学生探究、交流、发现新知识,再现知识的生成过程,教师将成为课堂自主学习模式的创设者,师生对话的聆听者,学生探究发现的引导者. 学法:学生将采用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自主学习方式,学生将成为新知识的发现者,课堂的主宰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问题:1.对数是怎样定义的? 2.对数与指数有怎样的相互转化关系? 3.指数有哪些运算性质? 设计意图:现代教育学心理学认为任何新知识的学习新发现的创造都得以现有认知水平和经验为基础,因此,设计旧知识的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为下一步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铺平了道路. 二.探究、发现对数运算性质 (一)猜想 问题:请从所学过的运算中,以一种为例,说明它有那些运算性质,类比这些性质你能猜想对数的一些运算性质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并为下一步探究发现指明方向.

新人教高中数学必修1---函数的概念--说课稿

函数的概念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第xx组xx号考生,很高兴能够站在这里参加面试,我叫某某,毕业于某某大学某某专业,性格比较开朗,随和,能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和亲人朋友能够和睦相处,对生活充满信心,在某某公司从事某某一职,对教师这一职业非常崇敬。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函数的概念》,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选自新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1章第2节第1部分的内容。函数是中学数学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函数思想也是整个高中数学最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它不仅对所学过的集合作了巩固和发展,而且也是学好后继知识的基础和工具。函数的基础知识在现实生活、社会、经济及其他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概念及其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已广泛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函数的概念;理解函数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类比——归纳——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感悟由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简洁明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容易检测目标的达成度,同时也要体现出新课标下对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重点与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要求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教学难点是: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