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唑酮资料

三唑酮资料
三唑酮资料

三唑酮: (其他名称:粉锈宁)

下游产品:福·克·酮悬浮种衣剂、克·酮·立玉米种衣剂、多·克·酮悬浮种衣剂、三唑酮乳油、烯效唑可湿性粉剂、甲柳·酮乳油、多·抗·酮可湿性粉剂、多·福·酮可湿性粉剂、多·福·酮悬浮种衣剂、酮·锰锌可湿性粉剂、杀·噻·酮可湿性粉剂、16%井·三环·酮可湿性粉剂、酮·乙蒜乳油、16%酮·乙

上游产品:甲醇-->甲苯-->碳酸钾-->氯-->甲醛-->水合肼-->甲酸-->氯苯-->磺酰氯-->正戊烷-->乳化剂-->异戊醇-->甲酸铵-->频哪酮-->三甲氧基磷-->4-氯苯酚-->2-甲基-2-丁醇-->乳油-->原粉-->3-甲基-1-丁烯-->分散剂-->2-甲基-2-丁烯-->2-甲基-1-丁烯-->一氯频呐酮-->1,1-二氯频哪酮-->氯酚-->2-丙酮氧基-3,4-二氟硝基苯-->氯代醚酮

生产方法:

由α-溴代频哪酮与氯酚钠反应生成α-对氯苯氧基频哪酮,然后与溴反应生成α-对氯苯氧基-α-溴代频哪能酮,最后1,2,4-三唑反应生成三唑酮。制得的三唑酮原粉含量在96%以上,该农药剂型主要有20%乳油和15%可湿性粉剂。

制备方法一

1,2,4-三唑的制备将氨气通入甲酸中制得甲酸铵,再与水合肼进行反应得1,2,4-三唑。一氯频哪酮的制备异戊醇在活性氧化铝催化下脱水、转位生成异戊烯。2-甲基-1-丁烯和2-甲基-2-丁烯与氯化氢加成生成氯代特戊烷。再在酸性溶液中与甲醛反应生成频哪酮,在溶剂存在下通氯得一氯频哪酮。

三唑酮的合成一氯频哪酮在与对氯苯酚在碳酸钾存在下,在甲苯溶剂中制得1-(4-氯代苯氧基)频哪酮,然后用氯化硫酰氯化制得1-(4-氯代苯氧基)-1-氯代频哪酮。再与1,2,4-三唑合成三唑酮,收率88%。

反应也可在丙酮溶剂中,以碘化钠为催化剂,无水碳酸钾为缚酸剂合成醚酮,再换四氯化碳为溶剂与氯化硫酰反应得到定量收率的α-氯代醚酮,然后重新在丙酮溶剂中与1,2,4-三唑反应合成三唑酮,收率87%。

制备方法二

Stolzer等人于1977年报道,以α,α-二氯频哪酮、对氯酚与1,2,4-三唑在丙酮溶剂中以过量无水碳酸钾作缚酸剂,回流15h后经酸碱处理得产品,收率60%~76.8%。

国内研究的一步法是将α,α-二氯频哪酮、对氯苯酚和1,2,4-三唑一起反应,一步合成三唑酮。采用相转移催化法一步合成三唑酮的工艺过程是:将.29g (10mmol)对氯苯酚、0.9g (13mmol)1,2,4-三唑、3.5g (22.4mmol)粉末状无水碳酸钾、相转移催化剂聚乙二醇(用量5%mol,按对氯苯酚计)和20mL乙酸乙酯,加热,搅拌,滴加1.78g (10mmol)二氯频哪酮溶于10mL乙酸乙酯的溶液,回流反应7.5h,冷却至室温。过滤,依次用稀碱、稀酸和水洗涤至中性,分出油层,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去乙酸乙酯得三唑酮粗品。重结晶后得

白色固体,熔点73~76℃。进一步用氧化铝柱色谱法提纯,m.p.80~81℃。使用相转移催化合成产品纯度85%左右,纯品收率82.7%。

制备方法三

在无水碳酸钠存在下、四氯化碳溶剂中,于35℃将1,2,4-三唑通氯氯化,得到1-氯代-1,2,4-三唑,并以此作为氯原子给予体与酮醚反应,使酮醚烷基α位上发生取代反应,生成α-氯代酮醚。此反应必须在偶氮二异丁腈等引发剂存在下方能进行。同时,由氯代三唑产生的三唑从反应溶剂中析出,由于反应生成的三唑本身也是纯酸剂,在反应继续进行过程中有三唑酮生成。在补加三唑或缚酸剂之后,α-氯代酮醚全部反应。

物化性质:

无色固体,熔点82-83℃,有特殊芳香味,蒸气压0.02mPa(20℃),0.06mPa (25℃),密度1.22(20℃),KowlogP=3.11,溶解度水64mg/L(20℃),中度溶于许多有机溶剂,除脂肪烃类以外,二氯甲烷、甲苯>200,异丙醇50-100,己烷5-10g/L(20℃),酸性或碱性(pH 为1-13)条件下都较稳定。pH3,6,9(22℃)半衰期超过1年。

制剂剂型:

5%、15%、25%可湿性粉剂,25%、20%、10%乳油,20%糊剂,25%胶悬剂,0.5%、1%、10%粉剂,15%烟雾剂。

各项指标:

原药质量指标

15%可湿性粉剂质量指标

15%乳油质量指标

20%乳油质量指标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 三唑类杀菌剂(triazolefungicides)为有机杂环类化合物,是七十年代以来发展的一类高效杀菌剂。三唑酮是国内第一个商品化的三唑类杀菌剂。三唑酮问世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应用历史。由于其对作物多种病原菌具有高效、内吸、广谱的作用,而成为目前应用范围广、使用方法灵活、防治效果好、最具开发应用潜力的一类杀菌剂。三唑类杀菌剂对小麦的多种病害,如危害叶部的锈病、白粉病,危害根部的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以及危害穗部的黑穗病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综观小麦病害的化学防治历史,可以说,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虽然麦田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变化,小麦病害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加重,但随着三唑类杀菌剂在各小麦产区的广泛应用,对控制小麦病害危害、降低损失和保障小麦丰产丰收以及小麦病害化学防治水平的提高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1三唑类杀菌剂的研制和开发 三唑类杀菌剂第一个商业化的产品—三唑酮,首先由德国拜耳公司于1974年研制成功,该公司于七十年代还开发了三唑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住友公司和瑞士诺华公司分别开发出了烯唑醇和丙环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拜耳公司将其率先研制开发的戊唑醇投入市场。上述5种药剂是目前国内常用的防治小麦病害的三唑类杀菌剂,尤以已国产化的三唑酮、三唑醇和烯唑醇应用普遍。目前,意大利Isagro公司、美国氰胺公司和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又分别研制开发了氟醚唑(tetraconazole)、羟菌唑(metconazole)、环菌唑(triticonazole)等新型的三唑类化合物,这些新近开发的三唑类杀菌剂,除对禾谷类作物锈病、白粉病有活性外,对纹枯病等病害亦有很好的活性且持效期长,与常用的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相比,分子结构变化很大,且大多含氟。 2三唑类杀菌剂的防病增产机理 2.1对植物生长的调节作用 众所周知,三唑类杀菌剂除有显著的防病治病效果外,对植物的生长亦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植物生长的作用在三唑类杀菌剂的开发应用初期即被人们

三唑类杀菌剂

目前我国开发和使用的三唑类杀菌剂的种类、作用特点和应用价值 摘要:三唑类杀菌剂是目前研究和应用中比较热点的一类杀菌剂,本文就目前三唑类杀菌剂在我国开发和使用情况及其种类、作用特点和应用价值做了简要概括。 关键词:三唑类杀菌剂种类作用特点应用价值 一、引言 1、三唑类杀菌剂的发展史 三唑类衍生物作为杀菌剂已有悠久的历史,迄今为止已有众多的三唑类药物用于临床医药杀菌剂、农业应用杀菌剂等。三唑类杀菌剂是指含有三氮唑的化合物。作为农药杀菌剂使用的三唑类杀菌剂是一类有机杂环类化合物,是七十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类高效杀菌剂。 20世纪60年代中期,荷兰Philiph-Dupher公司开发出第一个1,2,4一三唑类杀菌剂—威菌灵,三唑类杀菌剂的相关研究受到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德国拜耳公司(Bayer)和比利时Janssen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先报道了1一取代唑类衍生物的杀菌活性。20世纪70年代,三唑类化合物的高效杀菌活性引起国际农药界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拜耳公司研究人员发现,发现N-甲基碳上的取代基团可广泛地被其他基团所取代,而其生物活性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人们通过取代基团的变换(如苯基可以被五元或六元杂环、各类型的饱和或不饱和的烷基、酯、酮等官能团或桥苄基所取代),合成并筛选出一批具有杀菌活性的三唑类化合物。其中包括活性很高的三唑基——O-,N-乙缩醛类化合物。后来又开发了内吸性杀菌剂三唑酮、三唑醇等。 迄今为止,已开发的内吸性杀菌剂主要有三唑类、苯并唑唑类、嘧啶类、唑唑类、吗啉类等,其中最重要的内吸性杀菌剂是三唑类化合物。已经问世并商品化的三唑类化合物有拜耳公司的氟三唑、三唑酮、三唑醇,Jenssen公司的乙环唑、丙环唑,英国CIC公司的多效唑(PP33)、苄氯三唑醇等。九十年代初期研发的戊唑醇,最近研发出来的四氟醚唑、羟菌唑、丙硫菌唑、氟硅唑等。新型的三唑类化合物,与常用的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相比,分子结构变化很大,且大多含氟,除对禾谷类作物锈病、白粉病有活性外,对纹枯病等病害亦有很好的活性且持效期长。 2、三唑类杀菌剂的应用领域 三唑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是抑制病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使菌体细胞膜功能受到破坏,因而抑制或干扰菌体附着胞及吸器的发育、菌丝和孢子的形成。史建荣等(1992)研究表明,三唑类杀菌剂通过破坏细胞膜结构,致使膜渗漏加剧,从而降低病原菌致病力。故该类杀菌剂又称作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Ergosterol Biosynthesis Inhibitors,EBIs)。 甾醇类化合物是生物维持生命及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在真菌和细菌中,主要是合成麦角甾醇,它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对细胞膜的渗透性起重要作用。其生物合成以乙酰CoA 为先导化合物,经火落酸、鲨烯、羊毛甾醇变为麦角甾醇。羊毛甾醇在24位甲基化、14位和4位的脱甲基化,其后甾醇核和侧链上的双键发生移动后,变为麦角甾醇。由于依赖于细胞色素P-450的氧化酶系统,14位的a-甲基为羟甲基,然后变为甲酰基,以甲酸形成脱离,接着14位的双键饱和。 三唑类杀菌剂中的活性基团为三唑环。三唑环对菌产生活性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能够进入到菌里面去,和菌中的铁卟啉的中心铁原子实行原子配位来阻碍铁卟啉铁氧络合物的形成,抑制麦角幽醇的合成,从而达到杀菌的目的。三唑类化合物的含氮杂环部分的氮原子与细胞色素P-450的铁离子结合,显示抗菌活性和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R.Gadners以酵母和鼠肝均浆为酶,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尤其抑制甾醇生物合成的脱甲基化反应,此时明显地与细胞色素P-450结合。接着T.E.Wiggins用鼠肝微粒件和酵母细胞色素P-450研究了三唑类化合物作为生长调节剂阻碍植物中赤霉素的生物合成,在抑制生长的同时,有抗菌活性。研究表明:有关化合物与细胞色素P-450的结合性,化合物与细胞色素

三唑酮分子印迹预组装体系的分子模拟与吸附性能

Vol.34高等学校化学学报No.52013年5月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1219~1225 doi:10.7503/cjcu20120805 三唑酮分子印迹预组装体系的 分子模拟与吸附性能 李文静1,2,胡艳云2,3,韩 芳2,3,徐慧群2,宋 伟2,吕亚宁2,郑 平2,3 (1.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合肥230039;2.安徽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3.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22) 摘要 以三唑酮为模板分子,以丙烯酰胺(AM)二丙烯酸(AA)二甲基丙烯酸(MAA)和三氟甲基丙烯酸(TFMAA)为功能单体预组装了分子印迹聚合物体系,采用半经验法和从头算法,利用Hyperchem 软件模拟了三唑酮与4种功能单体所组成的分子印迹预组装体系的构型二能量二反应配比及复合反应的结合能,选择 复合物结合能最高的功能单体用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采用密度泛函方法计算了模板与单体在不同致孔剂中的溶剂化能.结果表明,三唑酮与三氟甲基丙烯酸所形成复合物的作用力最强,在非极性溶剂中溶剂化能最弱.由预组装体系的差示紫外光谱法研究发现,一分子三唑酮可与两分子三氟甲基丙烯酸在氯仿中形成氢键复合物,与分子模拟的结果一致.在最佳模拟条件下,合成了三唑酮的印迹聚合物,利用吸附等温线Langmuir 和Freundlich 模型研究了印迹聚合物的吸附行为及识别机理.上述方法对于分子印迹体系的筛选及分子印迹聚合物性能的预测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分子印迹聚合物;三唑酮;分子模拟;紫外光谱 中图分类号 O641 文献标志码 A 收稿日期:2012?09?03.基金项目:安徽省科研公关项目(批准号:1106c0805036)和国家质检总局科研项目(批准号:2008IK174,2009IK166)资助. 联系人简介:胡艳云,女,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分子模拟与食品安全分析检测方面的研究.E?mail:hu.yanyun@https://www.360docs.net/doc/ed15056200.html, 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ing polymers,MIPs)是一种具有特定空间构型和功能性识别位点的聚合物,可特异性识别目标分子.由于MIPs 具有选择性高二稳定性好和使用寿命长等特点,而在食品二环境和医药化工等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1~6].单体二交联剂和溶剂的选择是MIPs 制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影响着MIPs 分子识别性能的优劣[7~9].但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印迹体系的筛选困难,实验可预见性差,且缺乏理论指导.近年来,随着量子化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被尝试用于MIPs 的合成研究中[10~13].以计算机模拟取代部分常规实验,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提高了MIPs 的制备效率,并为印迹体系的优化提供了理论指导. 本文以三唑酮为模板分子,选择不同的功能单体预组装了分子印迹聚合物体系.采用量子化学中的半经验算法(PM3)和从头算法(ab inito )计算了印迹分子和功能单体所形成的复合物的结合能,以此表征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并指导单体的选择.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了模板与单体在不同致孔剂中的溶剂化能以指导溶剂选择.在最佳模拟条件下,合成了三唑酮的印迹聚合物,利用扫描电镜以及Langmuir 和Freundlich 吸附等温线模型对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面形态及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本文方法为分子印迹体系的筛选及性能预测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Agilent 1200型液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 公司),API 4000型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美国Applied Biosystems 公司);Waters C 18色谱柱(100mm× 2.1mm i.d., 3.5μm 粒径,美国Waters 公司);UV? 2550型光谱仪(日本岛津公司);E?811型全自动索氏提取仪(瑞士Buchi 公司).

常见三唑类杀菌剂

常见的三唑类农药简介 一、三唑酮 简介三唑酮是第一个被广泛应用的高效、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的三唑类杀菌剂,被植物各个部分吸收后能在植物体内传导。 作用机理比较复杂,主要是主要是抑制菌体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三唑酮在某些病菌体内活性很强,但离体活性较差,对白粉病、锈病具有预防、治疗、铲除和熏蒸作用。对多种作物病害如小麦云纹病、叶枯病、玉米圆斑病、黑穗病、凤梨黑腐病均有效果。 使用方法:可以适用于茎叶喷雾、处理种子、消毒土壤等多种方法,对鱼类和鸟类安全,对天敌和蜜蜂无害。 二、戊唑醇 戊唑醇杀菌性能与三唑酮相似,杀菌广谱,用量低并具有较强的内吸性。 应用: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内吸性,用于处理种子,可杀灭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也可在作物内向顶传导,杀灭作物内的病菌;用于全叶喷雾,可杀灭叶片表面和内部的病菌。 作用机理:主要是抑制病菌体内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与三唑酮类似,其生物活性比三唑酮和三唑醇高,使用表现为用药量低。 三、腈菌唑

是一种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的三唑类杀菌剂,杀菌广谱,内吸性强,对病害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可以喷洒,也可用于处理种子。 作用机理为抑制病菌体内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对作物安全,持效期长。 四、丙环唑 是一种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的内吸性杀菌剂,可被植物根茎叶吸收,并很快的在作物体内向上传导。 丙环唑可以防治由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特别是对小麦根腐病、白粉病、水稻恶苗病等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卵菌病无效。 五、氟硅唑 氟硅唑是三唑类的内吸性杀菌剂,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渗透性强,其作用机理是破坏和阻止病菌的细胞膜重要组成成分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

三唑酮的生产方法

生产方法: 由α-溴代频哪酮与氯酚钠反应生成α-对氯苯氧基频哪酮,然后与溴反应生成α-对氯苯氧基-α-溴代频哪能酮,最后1,2,4-三唑反应生成三唑酮。制得的三唑酮原粉含量在96%以上,该农药剂型主要有20%乳油和15%可湿性粉剂。 制备方法一 1,2,4-三唑的制备将氨气通入甲酸中制得甲酸铵,再与水合肼进行反应得1,2,4-三唑。 一氯频哪酮的制备异戊醇在活性氧化铝催化下脱水、转位生成异戊烯。2-甲基-1-丁烯和2-甲基-2-丁烯与氯化氢加成生成氯代特戊烷。再在酸性溶液中与甲醛反应生成频哪酮,在溶剂存在下通氯得一氯频哪酮。 三唑酮的合成一氯频哪酮在与对氯苯酚在碳酸钾存在下,在甲苯溶剂中制得1-(4-氯代苯氧基)频哪酮,然后用氯化硫酰氯化制得1-(4-氯代苯氧基)-1-氯代频哪酮。再与1,2,4-三唑合成三唑酮,收率88%。 反应也可在丙酮溶剂中,以碘化钠为催化剂,无水碳酸钾为缚酸剂合成醚酮,再换四氯化碳为溶剂与氯化硫酰反应得到定量收率的α-氯代醚酮,然后重新在丙酮溶剂中与1,2,4-三唑反应合成三唑酮,收率87%。 制备方法二 Stolzer等人于1977年报道,以α,α-二氯频哪酮、对氯酚与1,2,4-三唑在丙酮溶剂中以过量无水碳酸钾作缚酸剂,回流15h后经酸碱处理得产品,收率60%~76.8%。 国内研究的一步法是将α,α-二氯频哪酮、对氯苯酚和1,2,4-三唑一起反应,一步合成三唑酮。采用相转移催化法一步合成三唑酮的工艺过程是:将.29g (10mmol)对氯苯酚、0.9g(13mmol)1,2,4-三唑、 3.5g(22.4mmol)粉末状无水碳酸钾、相转移催化剂聚乙二醇(用量5%mol,按对氯苯酚计)和20mL乙酸乙酯,加热,搅拌,滴加1.78g (10mmol)二氯频哪酮溶于10mL乙酸乙酯的溶液,回流反应7.5h,冷却至室温。过滤,依次用稀碱、稀酸和水洗涤至中性,分出油层,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去乙酸乙酯得三唑酮粗品。重结晶后得白色固体,熔点73~76℃。进一步用氧化铝柱色谱法提纯,m.p.80~81℃。使用相转移催化合成产品纯度85% 左右,纯品收率82.7%。 制备方法三 在无水碳酸钠存在下、四氯化碳溶剂中,于35℃将1,2,4-三唑通氯氯化,得到1-氯代-1,2,4-三唑,并以此作为氯原子给予体与酮醚反应,使酮醚烷基α位上发生取代反应,生成α-氯代酮醚。此反应必须在偶氮二异丁腈等引发剂存在下方能进行。同时,由氯代三唑产生的三唑从反应溶剂中析出,由于反应生成的三唑本身也是纯酸剂,在反应继续进行过程中有三唑酮生成。在补加三唑或缚酸剂之后,α-氯代酮醚全部反应。

含1,2,4-三氮唑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含1,2,4-三氮唑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 作者:许良忠, 李惠静, 张书圣, XU Liang-zhong, LI Hui-jing, ZHANG Shu-sheng 作者单位:青岛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青岛,266042 刊名: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QINGDAO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OLOGY 年,卷(期):2000,21(3) 被引用次数:6次 参考文献(32条) 1.Martin H查看详情 1932 2.Masson E J查看详情 1987 3.Waibel P E查看详情 1955 4.Zwing G Analytical Methods for Pesticides 1952(03) 5.Aharonson N;Ben-Aziz查看详情 1973 6.Erwin D C查看详情 1968 7.Wood J S Anal Methods Pestic 1976(08) 8.Chiba M;Chemiak E A查看详情 1978 9.杨华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分子设计的研究进展 1996(01) 10.李煜永多效唑新合成方法的研究 1994(04) 11.Klaus Lurssen查看详情 1987 12.Funaki Y查看详情 1979(02) 13.杜英娟国外杀菌剂的发展近况 1989(01) 14.Eto M Organic and Bioligical Chemistry:Organophosphorus Pesticicles 1974 15.Fest C The Chemistry of Organo Phosphorus 1973 16.程华N-取代唑类杀菌剂的化学 1984(03) 17.张玉菊N-取代唑类杀菌剂的化学结构及合成展望 1986(05) 18.张育苍具生物活性的有机硅化合物-含硅的三唑类杀菌剂 1988(03) 19.Godefroi E F查看详情 1969 20.Baldwin B C;Wiggins T E查看详情 1984(02) 21.Yuji Funaki查看详情 1984(09) 22.Kelley R. D;Jones A L查看详情 1981 23.Gestel T V查看详情 1981 24.高骏侠唑类内吸性杀菌剂的合成方法 1988(03) 25.Specht W查看详情 1977 26.刘长令国外农药开发现状与中间体需求 1996(10) 27.王洁手性农药的前景 1996(04) 28.Kollar W查看详情 1987 29.王洁新型不对称还原剂的开发与应用 1990(12) 30.李煜永除草剂地乐胺的毒性研究 1990(01) 31.王笃佑农药多残留系统分析(I)-农药多残留系统分析的进展 1985(05)

三唑酮资料

三唑酮: (其他名称:粉锈宁) 下游产品:福·克·酮悬浮种衣剂、克·酮·立玉米种衣剂、多·克·酮悬浮种衣剂、三唑酮乳油、烯效唑可湿性粉剂、甲柳·酮乳油、多·抗·酮可湿性粉剂、多·福·酮可湿性粉剂、多·福·酮悬浮种衣剂、酮·锰锌可湿性粉剂、杀·噻·酮可湿性粉剂、16%井·三环·酮可湿性粉剂、酮·乙蒜乳油、16%酮·乙 上游产品:甲醇-->甲苯-->碳酸钾-->氯-->甲醛-->水合肼-->甲酸-->氯苯-->磺酰氯-->正戊烷-->乳化剂-->异戊醇-->甲酸铵-->频哪酮-->三甲氧基磷-->4-氯苯酚-->2-甲基-2-丁醇-->乳油-->原粉-->3-甲基-1-丁烯-->分散剂-->2-甲基-2-丁烯-->2-甲基-1-丁烯-->一氯频呐酮-->1,1-二氯频哪酮-->氯酚-->2-丙酮氧基-3,4-二氟硝基苯-->氯代醚酮 生产方法: 由α-溴代频哪酮与氯酚钠反应生成α-对氯苯氧基频哪酮,然后与溴反应生成α-对氯苯氧基-α-溴代频哪能酮,最后1,2,4-三唑反应生成三唑酮。制得的三唑酮原粉含量在96%以上,该农药剂型主要有20%乳油和15%可湿性粉剂。 制备方法一 1,2,4-三唑的制备将氨气通入甲酸中制得甲酸铵,再与水合肼进行反应得1,2,4-三唑。一氯频哪酮的制备异戊醇在活性氧化铝催化下脱水、转位生成异戊烯。2-甲基-1-丁烯和2-甲基-2-丁烯与氯化氢加成生成氯代特戊烷。再在酸性溶液中与甲醛反应生成频哪酮,在溶剂存在下通氯得一氯频哪酮。 三唑酮的合成一氯频哪酮在与对氯苯酚在碳酸钾存在下,在甲苯溶剂中制得1-(4-氯代苯氧基)频哪酮,然后用氯化硫酰氯化制得1-(4-氯代苯氧基)-1-氯代频哪酮。再与1,2,4-三唑合成三唑酮,收率88%。 反应也可在丙酮溶剂中,以碘化钠为催化剂,无水碳酸钾为缚酸剂合成醚酮,再换四氯化碳为溶剂与氯化硫酰反应得到定量收率的α-氯代醚酮,然后重新在丙酮溶剂中与1,2,4-三唑反应合成三唑酮,收率87%。 制备方法二 Stolzer等人于1977年报道,以α,α-二氯频哪酮、对氯酚与1,2,4-三唑在丙酮溶剂中以过量无水碳酸钾作缚酸剂,回流15h后经酸碱处理得产品,收率60%~76.8%。 国内研究的一步法是将α,α-二氯频哪酮、对氯苯酚和1,2,4-三唑一起反应,一步合成三唑酮。采用相转移催化法一步合成三唑酮的工艺过程是:将.29g (10mmol)对氯苯酚、0.9g (13mmol)1,2,4-三唑、3.5g (22.4mmol)粉末状无水碳酸钾、相转移催化剂聚乙二醇(用量5%mol,按对氯苯酚计)和20mL乙酸乙酯,加热,搅拌,滴加1.78g (10mmol)二氯频哪酮溶于10mL乙酸乙酯的溶液,回流反应7.5h,冷却至室温。过滤,依次用稀碱、稀酸和水洗涤至中性,分出油层,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脱去乙酸乙酯得三唑酮粗品。重结晶后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