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第2讲 西方美学的基本问题

美学第2讲 西方美学的基本问题
美学第2讲 西方美学的基本问题

美学第二讲:西方美学的基本问题

【内容提要】

1. 西方的时代划分: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后现代

2. 毕达哥拉斯和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柏拉图美的理式、迷狂与摹仿

3. 亚里士多德对理性的区分:理论的、实践的、诗意或创造的;美在有机的整体

4. 中世纪美在上帝,普罗提诺、托马斯.阿奎那、奥古斯丁

5. 近代美学的“理性”主题;康德“美是无功利的快感”,席勒“游戏冲动”说

6.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对艺术历史阶段及类型的划分

7. 西方现代美学的“存在”主题;存在、心理、形式与符号三个维度

8. 尼采“美是生命力的丰盈与剩余”,是创造力意志;马克思“美是人有意识的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自由实践”;海德格尔“美是真理自行设入作品”

10. 尼采的创造力意志、马克思的制造和实用工具的物质实践、海德格尔的“林中空地”

【思考题】

1. 西方美学史可以分为哪几个时代?各个时代的美学基本主题是什么?

2. 柏拉图如何谈论美、美感、艺术?

3. 亚里士多德如何区分理性?

4. 康德是怎样分析美的?

5. 席勒的游戏冲动说如何理解?

6. 黑格尔对美的理解是什么?

7. 西方现代美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8. 西方现代美学从哪几个维度展开?

10. 尼采、马克思、海德格尔的“存在”分别指什么?

众所周知,美学并不是人类思想的普遍现象,而是西方历史的产物。

所谓西方是与东方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相对的。但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也是一个文化和思想的概念。同时它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具有不同的意义。西方首先指古希腊,其次指古罗马帝国,再次指以英国、法国和德国为主的近现代欧洲,最后也包括了不同于欧洲大陆的美国。

在此我们看到了西方的历史表现出时代的区分。【时代意味着时间的中断。通过如此,某一阶段和另一阶段相分离而形成自身。】西方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和后现代。每一个时代的思想主题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美学也是如此。

1 古希腊

1)从严格意义上讲,古希腊没有近代意义的美学,只是在一些哲学思考中有大量的关于美、美感和艺术的论述;

2)古希腊的美学是诗学,也即关于诗的知识的系统表达,代表就是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古希腊诗歌包括了抒情诗、叙事诗和戏剧诗三种类型。但主要是后两者成为了古希腊诗学所探讨的主题,因此所谓的诗学就是关于叙事诗和戏剧诗的理论,尤其是关于史诗和悲剧的理论。】

3)古希腊人认为美的本质在于整体的和谐。【古希腊是从与“混沌”不同的“秩序”来探讨问题的,“秩序”也就是宇宙、世界和整体。这规定了他们认为美的本质在于整体的和谐。】

4)从总体上说,古希腊美学经历了前苏格拉底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的发展阶段。

——————————————————2——————————————————首先是前苏格拉底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学可概括为宇宙论美学(邓晓芒称之“客观美学”),其代表人物有阿拉克西曼德、毕达哥拉斯与赫拉克利特等。他们分别从整体、和谐和对立的统一等来探讨美。

阿拉克西曼德认为美是整体。整体与非整体相对,同时整体是存在者的整体。

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的和谐。这对整体进行了区分,即把整体分为和谐的和不和谐的。和谐在于比例和平衡。从这种理论出发,毕达哥拉斯认为最美的平面是圆形,最美的形体是球形。【毕达哥拉斯提出了古希腊第一个美学命题:美是数的和谐。】赫拉克利特认为美是对立的统一(也即对立面的和谐)。这是对于和谐的根源的解释。对立的统一就是逻格斯,它贯穿于整体之中。

苏格拉底认为美在效用。

——————————————————3——————————————————其次是柏拉图。他对于美,美感和艺术都进行了深入、细致和系统的哲学探讨。首先,美区分为美的理式和美的万物。美的理式不仅高于美的万物,而且也是美的万物的根源。美的理式不是一种特别的理式,而是作为纯粹的理式的自身。其次,美感就是迷狂,是灵魂对于理念亦即真理的回忆。柏拉图认为,灵魂首先见过真理,然后远离真理而凭附肉体,但可以通过回忆,忘却尘世而回归天界,即达到真理自身。这样的过程便是迷狂。再次,对于艺术,柏拉图将它看成是对于模仿的模仿。这在于现实是对于理式的模仿,艺术是对于现实的模仿。因此艺术是不真实的,是虚幻的。

推荐文献《文艺对话集》《理想国》

最后是亚里士多德。他是古希腊哲学和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斯多德将理性区分为理论理性、实践理性、诗意或创造理性。】他认为美在于有机的整体。一个整体包括了开端、中间和终结。这三个要素多一个不行,少一个也不行。关于美感,尤其是关于欣赏悲剧的感觉,亚里士多德认为它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与柏拉图的模仿说不同,亚里士多德不仅肯定现实世界是真实的,而且认为艺术的模仿是真实的。他甚至认为诗歌比历史更为真实。

推荐文献《诗学》

————————————————————4———————————————

2 中世纪

中世纪的美学不是严格意义的美学,而是包括在其他的思想之中。中世纪思想的主题主要是上帝、世界和灵魂。由此形成了理性神学(目的论)、理性宇宙论和理性心理学。当人们讨论上帝、世界和灵魂时,也涉及到美的问题。其主要人物有普洛丁、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等。

普洛丁是古希腊和中世纪交界处的思想家。作为新柏拉图主义者,他是古希腊哲学的终结者,也是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的开创者。但他的思想更接近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的思想。普洛丁认为美在太一或神。太一或神是最高的真善美的三位一体,它如同太阳一样放射光芒,形成世界心灵和个体心灵等。现实世界的美就是神的光辉的反映。

奥古斯丁认为一般的美就是整一和和谐。但现实中的整一和和谐并非事物自身的属性,而是铭刻了上帝的烙印。这在于上帝自身就是整一和和谐,并且将自身的这种特性赋予到所创造的事物身上去。

托马斯-阿奎那继承了普洛丁和奥古斯丁的思想。他认为美具有三个因素。首先是一种完整和完美;其次是适当的比例与和谐;最后是色彩鲜明。但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上帝是美的最后根源,这是因为上帝就是生命的光辉。

3 近代

只是在近代,严格意义的美学亦即感性学才开始诞生,由此美学开始了它的新的历程。作为美学的创始人,鲍姆嘉通对于美学的定义为感性认识的科学:它作为自由艺术、低级认识的科学、美的思考的意识和类推思想的艺术。他将美规定为感性认识的完善。完善不仅是理论性的,而且也是实践性的。

虽然法国和英国等许多民族国家的美学都产生了丰富的思想,如法国的理性主义美学和英国的经验主义主义美学,但惟有德意志唯心主义美学(一般称为德国古典美学)达到了光辉的顶峰,从而和古希腊思想相媲美。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康德、席勒、谢林和黑格尔等。

美在此被理解为主体的自由。它虽然作为感性显现,但是被理性所规定的。

————————————————5——————————————————

(一)康德的美学理论是从其哲学的建筑结构出发的。

A、康德哲学的建筑结构

人的心意的整体能力:认识的能力、愉快和不愉快的感觉、欲望的能力与此相对的认识的能力为:知性、判断力、理性

其相应的先验原则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最终目的

其分别的应用领域是:自然、艺术、自由

客观上是:真美善

主观上是:知情意

对应的哲学学科是:认识论美学伦理学

康德的批判哲学是:理论理性判断力实践理性

形成的哲学著作是:《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对于整个批判哲学的建筑结构来说,判断力批判是其拱心石。这意味着它既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之间的连接,也是它们的支撑。

B、康德的美学批判

康德依据于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模态,对审美判断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分析。

第一,质。美是无利害的快感,它不涉及到欲望和概念。

第二,量。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使人愉快的。

第三,关系。美是没有明确目的的合目的性。

第四,模态。美是不凭借概念而被认为是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

康德美学的核心是美是无利害的快感。关于美的判断是一种愉快的感觉,同时区分于非快感。不仅如此,它还是非利害的感觉,区分于生理和道德的快感,是一种自由的快感。

C、康德的美学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它首先是人类学的。康德认为其哲学的主题是:一,我能认识什么?二,我意愿什么?三,我希望什么?但这三个问题又归结到第四个问题:人是什么?美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中的一个问题。其次是主体性的。康德不是从客体方面而是从主体方面来探讨美的问题。他所建

立的不是关于美自身的理论,而是关于美的判断理论,也就是传统的关于美的鉴赏理论。同时他认为作为美的对象不是在于客观自身,而是在于主体判断。最后是自由性的。康德始终强调美是自由感,是自己规定自己的感觉,因此不同于逻辑和道德。

推荐文献:《判断力批判》

——————————————————6————————————————

(二)席勒深受康德的思想的影响,但他不满其美学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而要寻找美学的客观概念。这样席勒不是从心灵出发,而是从人性出发。

他认为人自身有两个基本的要素,一个是不变的人格,另一个是变化的情景。人格是主体、理性和形式,情景是世界、感性和物质。这在绝对存在中是统一的,但在有限存在是分离的。

作为有限存在,人始终有两种冲动:一个是感性冲动,另一个是形式(理性)冲动。前者要有绝对的实在性,后者要求有形式性。文化教养的任务是对于这两种冲动界限的确定,并使之达到发展。这会在人身上唤起新的冲动,即游戏冲动。与强迫相对,游戏是自由活动。

席勒认为,作为自由活动,游戏冲动克服了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片面和对立。感性冲动意味着感性的强迫,形式冲动则意味着理性的强迫。因此问题是消除一切强迫,使人在所有方面达到自由。游戏活动正是强迫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是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共同游戏。如果说感性冲动的对象是最广义的生命,形式冲动的对象是形象,那么游戏冲动的对象则是生命的形象,是广义的美。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在此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但席勒认为,在人的自我实现的发展过程中,审美的人只是处于中间阶段。在物质状态里,人服从自然的力量;在审美的状态里,人摆脱自然的力量,在道德的状态里,人控制自然的力量。在这样的意义上,审美是感性到理性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因此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其唯一途径是将人变成审美的人。这也就是审美教育的意义之所在。

推荐文献:《审美教育书简》

(三)与康德和席勒不同,谢林赋予美学或艺术哲学在其哲学体系以崇高的地位。谢林是从主观和客观的同一性出发的。但作为先验哲学,它把主观性作为首先和绝对的东西,并从主观出发,使客观从中产生出来。

然而谢林发现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之间的矛盾,即客观和主观的矛盾。为了克服这样的矛盾,先验哲学必须说明主观和客观原本就是同一的。这就是说:无意识的自然活动和有

意识的自由活动是同一的。谢林认为,那种在主观内既是有意识的又是无意识的活动就是审美活动。它的对象就是绝对的同一体。对于它,不能用概念来理解或表现,而只能用直观来把握。但这种直观不是感性直观,而是知性直观。而美感便是业已变得客观的知性直观。

在这样的意义上,艺术或美对于哲学家来说就是最崇高的东西,是哲学的最高官能。于是美学或艺术哲学是哲学的工具总论和整个大厦的拱心石。

———————————————————7—————————————————(四)黑格尔的美学是其哲学体系的一个部分。作为对于绝对理念的演绎,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包括了三个部分。第一,逻辑学,关于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第二,自然哲学,关于理念异在和外在化的科学;第三,精神哲学,关于理念由它的异在而返回它自身的科学。

在精神哲学中,绝对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艺术,它的形式是直观;其次是宗教,它的形式是表象;最后是哲学,它的形式是概念。

艺术和美处于绝对精神发展的初级阶段,它不是康德和席勒美学处于其思想结构整体的中间位置,也不是谢林的艺术作为哲学的最高官能。

在这样的关联中,黑格尔认为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个规定实际上强调了美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黑格尔美学还强调了美的历史性,因此它描述了艺术发展史,即每一种艺术类型及其相应的艺术门类的发展史。

最初的艺术形式是象征性艺术,其物质形式超出精神内容;

然后是古典性艺术,其物质形式与精神内容完全和谐;

最后是浪漫性艺术,其精神内容超出物质形式。

艺术在此终结了,因为其感性形式不再是心灵的最高需要。

推荐文献:《美学》(第一卷)

———————————————————8—————————————————

4 现代

“现代”的语言意义为: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它区分于过去和将来并以我们谈论者自身为立脚点,因此它与时间相关。但是思想意义的现代包括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于是它具有几种不同的时间区分。

第一、广义的现代。它指自笛卡尔以来的思想,亦即自近代以来的思想,它包括了一般意义的近代、狭义的现代和后现代,其主题分别是理性、存在和语言。但是这种现代主要将

近代的思想作为其标志。此时的理性或自我意识表现为主体,并与在客体意义上的世界构成了主客体关系。

第二、一般的现代。它指后黑格尔以来的思想,它排除了近代,包括了现代和后现代,其主题是存在和语言,但存在是其根本问题。这又具体化为个体的存在及其经验。

第三、狭义的现代。它指从后黑格尔到海德格尔为止。这里不仅排除了理性问题,而且也排除了语言问题,唯有存在问题。

现代美学主要包括了黑格尔之后到海德格尔为止的美学思想。如果说黑格尔构成了形而上学理性哲学的终结的话,那么海德格尔则走向了现代存在思想的边界。因此黑格尔之后和海德格尔之间的思想正好形成了存在的主题。

但现代哲学美学又如何与传统哲学美学相分离呢?

在传统美学的开端古希腊那里并没有美学,而只有诗学。与理论科学和实践科学不同,诗学的本性关涉于创造、生产和给予尺度。当然诗学在此仍被理论科学所规定,因为比起创造和实践,作为理论的洞见是最高的。

只是在近代伴随着“感觉学”亦即美学的建立,诗意的创造才获得了独立的意义。所谓的感觉就是“我感觉对象”,这里已经构成了我和对象、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关系。至于感觉自身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创造的,也就是德意志唯心主义所说的“设立”。这种意义的设立不仅规定了近代美学,而且也规定了近代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如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

然而在现代与哲学的死亡一起,也发生了诗学和美学的死亡。所谓的诗学和美学只是保留了一个空洞的名字,实质上它们成为了反诗学和反美学。

为什么?

因为诗学所理解的诗意作为创造是给予尺度,亦即理性给予存在一个尺度。

与之相反,现代的诗意作为倾听是接受尺度,亦即思想接受存在所给予的尺度。

同时现代美学不再基于传统美学的“我感觉对象”,而是基于“人生于世界”;

在此不再是主客体的二元分离和综合,而是人与世界本原的合一;

不再是我设立对象,而是我体验和经历存在。

现代美学不仅反诗学,反美学,而且也反艺术哲学。这是因为艺术哲学作为关于艺术的哲学,始终建立在对于哲学的一般理解的基础上,亦即将哲学看作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所谓的世界观是人作为主体来观照作为客体的世界,所谓的方法论就是这种观照世界的方法。因此艺术哲学与传统美学的观点是共生的。

作为反诗学、反美学和反艺术哲学的现代美学不仅摒弃了传统美学一般理论,而且也抛弃了它们关于美的种种观点。

传统美学,尤其是近代德意志唯心主义的美学虽然将美作为感性与理性相区分,但是它们基本上将美与理性相联,甚至让美被理性所规定。

康德认为审美和目的论的判断力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中介,把美理解为从真到善的过渡。这里的美虽然不同于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但是仍限制于理性的王国里。

至于黑格尔的观点“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更是将美归结为理性自身。作为美的艺术与宗教和哲学的不同之处不过是它们各自的显现方式不同而已,但是显现者自身却是同一的,即理性。

与这些关于美的理性规定不同,现代美学将美的本性置于存在的基础。

这种从理性到存在的转变是现代美学从传统美学分离的根本性的标志。

当然现代美学可以划分为不同维度:首先是存在的维度;其次是心理的维度;最后是形式与符号的维度。其中存在的维度是现代美学的核心。一般将现代西方美学区分为人本主义的和科学主义的、逻辑的和经验的、内容的和形式的,但这必须在所说的三重维度中予以更具体、更深入的阐明。

-————————————————---------9————————————————

4.1 存在维度

此处所谓的存在是与思想相对的存在。作为如此,存在对于思想具有优越性。因此不是思想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思想。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统属一个维度,同时现象学、解释学和实用主义也在此范围内予以考虑,如果事情(现象学)、此在(解释学)和生活(实用主义)都属于存在的语言家族的话。

马克思的存在是社会存在,亦即人类有意识地使用工具的物质生产活动,它也被称为劳动和实践。将人规定为劳动的动物正是对于传统的“人是理性的动物”的命题的否定,同时也给予这个命题更本原的基础。劳动作为人的规定描述了人的自由本性,这不仅表现在人(自由的)与动物(不自由的)的区分之中,而且也显现在共产主义者(自由的)和雇佣劳动者(不自由的)的区分之中,因此人是按美的规律来创造他的生活的。这具体化为

人和自然的关系:一方面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自然的人化,它们成为了历史唯物主义美学中的美的本原。

如果说经典马克思主义主要是经济批判的话,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则转向了文化批判,这种偏移使心理突出,存在隐去。其代表人物马尔库塞认为人的本性是爱欲的本能冲动,但现代的技术合理性的异化压抑了人的本能,使人成为了单维的人,因此所谓人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而审美之维正是人的感性和感觉之维,它保存了人在异化状态中所失去的自由,于是人类的解放成为了审美的解放,亦即新感性的建立。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语言批判(哈贝马斯)则远离了存在维度。但是不管文化批判,还是语言批判,它们都和马克思的存在学说有肯定或者否定的关系。

作为现代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于传统理性的批判,而且也在于对于现实生活的批判,同时它也为人的自由解放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与马克思的存在不同,尼采的存在是人的生命及其冲动,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权力意志(应译为创造力意志)。此种存在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同一的永恒轮回,是生成和变化。由此他回到了古希腊的开端处,找到了日神和酒神精神,特别是酒神狄奥尼苏斯的狂欢和陶醉,以此他反对苏格拉底(哲学)和十字架上的上帝(宗教)。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尼采的虚无主义一方面断言最高的价值已经去值,喊出上帝已死,另一方面他要求重估一切价值,并希望超人的诞生。

基于这种对于存在及其历史的理解,尼采的艺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可以表达为五个基本的命题:

1、艺术是创造力意志最明显的形态;

2、艺术要从艺术家来把握;

3、艺术即存在者的创造和被创造;

4、艺术是针对虚无主义最突出的反抗运动;

5、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

但尼采美学的核心是将美、美感和艺术的本性理解为陶醉,即生命力的丰盈和剩余。由此尼采还说明了它们的人类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根源。

尼采美学的现代性在于:他以生命亦即存在来反对理性,这不论是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哲学理性,还是中世纪基督教的宗教理性。同时他将艺术看作存在自身的直接表

达,而不是影子的影子(柏拉图)或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这实际上是对从苏格拉底经基督教到黑格尔西方形而上学的理性传统的彻底颠覆。

——-————————————————10————————————————

如果说马克思从生产、尼采从意志来讨论存在问题的话,那么海德格尔则从思想来追问存在。当然,雅斯贝斯的存在哲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都把存在、尤其是人的存在看作是哲学的首要任务,但是只有海德格尔的关于存在的追问将存在作为存在形成主题。

海德格尔早期探讨存在的世界性,其根本问题为人生在世和人走向死,这也意味着人生于无和人走向无,而这比人是理性的动物更为本原。

中期讨论存在的历史性,其基本观点为存在的历史既是真理的显现又是真理的遮蔽。

晚期思索存在的语言性,其主要思想为作为纯粹语言的道不仅言说而也沉默。

相应于这种哲学思想的变化,海德格尔的美学也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早期基于在世界之中的此在的理解阐释了语言的意义,这为解释学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中期鉴于存在历史的真理的发生考察了艺术作品的本原,认为美或艺术是真理自行设入作品,因此美就是存在的显现。

晚期在对于纯粹语言倾听这一背景中形成了思想和诗歌的对话,诗意语言从纯粹语言那里接受尺度给要死者指明了一条道路,于是人能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

概而言之,海德格尔的思想将现代的存在问题推向了极端,这因为在此的存在不是存在者,也不是存在者的存在,而是作为存在的存在,亦即虚无;这同时也因为随着存在问题从世界性经历史性到语言性的游移,存在问题不断消失,语言问题逐渐凸显,只是这种转变并没有彻底完成。这种存在美学使美的问题脱离了真(认识论)和善(伦理学),进入到存在自身,也就是人的居住的可能性。

—————————————————11—————————————————

除了马克思、尼采和海德格尔的思想阐释了存在哲学和美学的基本问题之外,胡塞尔的现象学也在不同程度上关涉存在问题。一般认为现象学是一种新的意识理论或理性哲学,但是它与传统哲学的意识或理性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对于传统哲学尤其是对于康德哲学而言,纯粹理性从事于自身,而且它不可能有其他的事业;但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意识活动却有其意识对象。作为现象学的基本原则“走向事情本身”,就是要显示绝对的自身给予性,亦即自明性的东西,这通过中断自然主义的判断并借助于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而实行。不过,绝对的自身给予性在胡塞尔那里曾发生了变化,早期是纯粹意识,它的意向性构造着自身

和它的对象;晚期则是与科学世界和日常生活世界不同的本原的生活世界,存在问题直接显露出来。

这种现象学的基本观点给予现代美学一种新的基础。

以此英伽登阐释了文学的艺术作品:既非现实的客体,也非观念的客体,而是意向性的客体。这样一个客体的结构包括了四个层次:声音、意义、再现的客体和图式化观相。其中每一层次都具有其自身的审美价值属性,但是最高的审美价值属性乃是贯穿整个作品的形而上学性质,如崇高性,悲剧性等。

如果说英伽登着重于审美客体的研究的话,那么杜弗莱纳则偏重于审美知觉的探讨。他认为作为审美客体的艺术作品是纯粹的审美经验,而审美经验的核心就是审美知觉,它包括了再现,想象和感觉三个阶段。那些被审美知觉所感知的材料便形成了艺术作品的审美要素,而诸审美要素的组合便构成了审美对象,因此所谓的审美对象就是审美知觉的构成物。

现象学美学排除了传统美学从理性出发对于审美对象和审美经验的规定,而是从审美对象和审美经验自身出发达到对于其自身的规定,从而将其本性显现出来。

与现象学从意识的角度切入存在不同,解释学走向存在的道路是语言。不过,这种语言既不是规定者,也不是自身无规定者,而是被规定的。那规定者正是生命、此在,也就是存在。

狄尔泰解释学的核心是体验。所谓体验就是对于生命或生活的经历,而诗以及其他文本便是生命的体验和表达。也正是通过体验,解释者才能回复到文本的原初体验和它所经历的生活自身。

伽达默尔将解释学的理解形成了哲学的主题。理解是关于存在的理解,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在此存在构成了对于理解和语言的规定。因为艺术是人的自我理解的基本形态,所以美学也属于解释学。

受解释学哲学和美学的影响,接受美学更强调了既不是作者,也不是作品,而是读者的理解对于艺术意义实现的作用。解释学美学一方面用理解转换了传统的理性,另一方面使理解进入存在的领域,于是它让人的一般自我理解的经验、其中特别是艺术审美经验成为了人的存在的揭示。

不同于大陆的关于存在的哲学和美学,实用主义更具有经验主义和工具主义的特色。

杜威认为,作为世界本原的纯粹经验是人的生命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而所谓的审美和艺术的经验并不是什么特殊的经验,而是源于人的日常经验,因为人与周围世界活跃

相联时的经验具有强化了的生命力,而成为了审美和艺术的萌芽。所谓美的经验就是生命和环境的关系从失调到协调的瞬间,因为它是生命自身最激烈的时刻;所谓理想的美的经验就是对过去的追忆和对将来的期待共同进入了经验之中,使经验成为了完整的经验。在此意义上,经验即审美,经验即艺术。当然艺术是精炼的和强化了的经验形态。

于是艺术不是情绪的直接表达,也不是纯粹的形式构造,而是运用媒介来表达完整的经验自身。由此艺术作为审美经验具有工具作用,它能激起人的经验的丰富和深化。实用主义美学消灭理性的规范,将生命的经验变成了原则;同时它又打破了艺术和经验之间的界限,使艺术作为生命经验和日常经验互为作用。

—————————————————12—————————————————

4.2 心理维度

在心理维度的美学中,对于审美和艺术的规定者是人的一般心理结构的诸要素,如直觉,知觉,情感和本能等等。

虽然传统美学也将审美、艺术和人的情感相联,但是它们始终关涉于理性,并被理性所制约。与此不同,现代美学中作为规定的心理事实分离于理性,甚至反理性,它自身成为自身并形成了审美和艺术的本原。

在心理维度的美学中,主要包括了表现主义、移情说和心理距离说,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

以克罗齐为代表的表现主义美学认为审美和艺术是抒情的直觉。

所谓直觉是心灵的综合作用,是在概念形成之前的心理状态,但它是概念的基础。直觉就是表现,因为直觉的活动能够表现所直觉的形象。不过这种表现作为纯粹想象不是为了传达,而是为了自身,于是情感表现自身就是目的。直觉成为表现就是成为艺术,因此艺术不是物理事实,不是概念和逻辑活动,也不是功利和道德活动。

表现主义强调了直觉的非理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它一方面将直觉审美化和艺术化,另一方面也将审美和艺术直觉化。

与表现主义的直觉理论不同,移情说和心理距离说考虑的不是某种心理元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而是某种心理功能,亦即特定的心理态度对于审美和艺术经验形成时所具有的影响。

立普斯的移情说认为审美经验的构成既不在于对象自身,也不在于情感自身,而在于人将主体情感移入对象。此时对象成为了对象化的情感,这样一种情感就是审美的本性。

如果说移情说是人走入对象的话,那么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则是人远离对象。在审美和艺术中,心理要与认识目的和功利目的相分离,只有在这种分离中,才能产生纯粹的审美经验。因此心理距离是否定和肯定并重的,同时它也要保持其适当的度,一方面让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另一方面又使之不至于消失。

总之,这两种理论都强调了心理立场预先设定的重要性,但是这种设立本身并不依赖于一个外在的现实,而是建基于内在的心理自身。

—————————————————13—————————————————

完形心理学的基本问题既不是某种本原性的心理事实,也不是某一特殊的心理态度,而是审美心理结构的整体性。它认为知觉不是各感觉要素的简单结合,而是对于整体的感知,因此是一个有机的结构和整体。作为整体,它大于其部分相加的总和。整体亦即完形或者场。不仅物理存在场,而且心理也存在场,同时心理和物理具有异质同构的特性。

考夫卡将完形的原则运用于艺术研究,认为艺术正是这样一个整体结构。

阿恩海姆更集中于视觉艺术的讨论,强调对象整体和心理整体的同构所产生的表现意义以及视觉对于现实的创造性把握。

完形心理学对于整体的注重使它克服了各种心理要素论的片面性和白板论的被动性,因为它的根本问题不仅在于完形,而且也在于构形。

—————————————————14—————————————————

精神分析学注重的不是人的一般的心理事实,而是与表层心理结构不同的深层心理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区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本我。它是人的本能活动,追求快乐原则;

第二、自我。它是人的认识过程,按照现实原则;

第三、超我。它是人的道德良知,遵循至善原则。

这种人格结构具有对应的意识结构,亦即: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在这样一个心理结构的深处是本我和无意识,也就是本能。作为人的基本本能主要是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是人的生命的扩张,死本能则是人的生命的毁灭。虽然这两种本能互为依存,但生本能是关键性的,它主要包括了性欲。性欲的冲动指向它的实现,但它受到超我的压抑。所谓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就是这种压抑最典型的形态。当然这种压抑了的冲动要

求一种转换,亦即以一种非现实的方式实现自身的欲望。如果压抑的欲望得到转换,那么就形成了梦幻,如果压抑了的欲望不能实现转换,那么就导致精神病。总之,人的本能自身不是绝对自由的,这引起了人生现实的痛苦。

然而艺术正好在此成为了人类的欲望的补偿。所谓补偿就是转移、代替和陶醉。作为如此,艺术是性欲潜意识的升华。因此人在艺术创造和欣赏中,在审美经验中,具有在性的满足中相似的陶醉性质。

弗洛伊德的思想无疑是泛性欲主义的,这促使荣格对此加以克服。

荣格认为,意识和无意识是人的心灵的一部分,并且相互协调。而无意识自身包括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但是后者比前者更为根本。其中作为本能欲望的利比多不仅是性欲的冲动,而且是并主要是生存的意愿。于是集体无意识获得了更为广泛的意义。不仅如此,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留的普遍精神,并拥有改变世界强有力的力量。而它的“原始意象”通过遗传沉淀为“原型”,成为了艺术创造的源泉。

精神分析学在形而上学所规定的人的理性的下面,发现人的欲望,亦即非理性。于是它显现了在艺术和审美经验方面许多被遮蔽的东西,让事情的真相赤裸裸地展露出来。

如果说精神分析理论主要是揭露人的否定的一面,那么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意在阐释人的肯定的一面。建基于传统的人道主义思想和现代的存在主义学说,人本主义心理学刻划了人的追求自我实现的形象。它将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进行了区分,而最高的需要则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它的满足就形成了所谓的高峰体验,这种体验实质上是一种审美体验。

人本主义心理学给美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自我实现在何种程度上是审美的?同时:审美在何种程度上是自我实现的?然而已经不再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15—————————————————

4.3 形式和符号维度

形式和符号维度的美学将美学的中心由存在和心理转向到形式与符号层面。

形式与符号在此并不是将存在和心理设定为内容,将自身设定为它们的外在表达。相反,形式和符号自身具有独立的地位,也就是说,它们自身具有一种独特的构造作用,并使它们所表达的东西形成意义。

克莱夫.贝尔的形式主义美学的基本理论是: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形式在此是指艺术品的色彩和线条等要素所构成的纯粹关系。而意味则是不同于一般日常情感的审美情感,因此它消除了任何利害关系。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就是能激起这种审美情感的的纯粹关系。于是艺术的本性不在于表达传统美学所规定的美,而在于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只要这样,

即使所谓的丑也能激起审美情感。与此相应,艺术在意味方面要求表现情感,采用简化原则以排除信息和知识的东西,亦即反对对于任何外部世界的模仿和复制。同时在形式方面要构造由艺术家的情感熔炼出的形式,而不是符号主义由理智主义所发明的东西。

虽然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在形式和意味两方面有循环论证的问题,但是它脱离了“内容和形式”这一机械模式,使形式获得了自律和自由,同时又区分于那种死的形式,成为了活的形式。

比起形式主义美学作为一种艺术理论,符号论美学更具有哲学意味。不仅如此,前者主要基于人的艺术领域,后者则扩展到人的一般活动。卡西尔认为人是使用符号的动物,创造和使用符号是人之作为人的本性。这正区分于形而上学的“人是理性的动物”,因为符号活动自身就是显现,是外化的;但理性却是思想,是内在的。人的符号活动形成了文化,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经验的符号形式。作为文化的艺术,它不是现实的模仿和再现,而是情感的表达。值得注意的是,艺术不是感情自身,而是感情的形象。

卡西尔的符号论哲学给与苏珊-朗格符号论美学一基础。这里首先面临着符号的区分:语言符号是理性的,可分解的和可翻译的;艺术符号是情感的、整一的和不可翻译的。

人的情感是生命的形式,而艺术是情感的符号形式。

所谓艺术就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符号论美学反对日常经验,强调艺术作为独特的审美经验,同时它也反对情感的自我表现,强调符号的重要意义,这实际上克服了表现主义和形式主义各自具有的片面性。

现代哲学美学虽然包括了存在,心理和形式(符号)三个维度,但是存在问题是其核心。这在美学上具体地表现为存在是美和艺术的本原,如马克思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尼采主张艺术是权力意志的直接表现,海德格尔断言美和艺术是存在的无蔽。不过他们在现代中的经验却是一种独特的“反”的经验,亦即存在之无,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剥夺),尼采的虚无主义和海德格尔的存在的遗忘都是对于这种经验的描述。它们其实是关于现代人的无家可归的命运的思想表达。于是现代的核心思想都怀有一种乡愁来寻找家园,也就是回归存在。但是这种存在却不是现在的,而是未来的,亦即一个将来的美的世界。它们的人格形象就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者,尼采的超人和海德格尔的要死的人。因此所谓的存在问题成为了一条红线,它规定了现代的核心思想。而这种现代哲学美学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们设定了存在的本原性,以及它对于思想和语言的优先性。然而一个没有被思想和语言所照亮的

存在是黑暗的,因此也是不可思议和不可言说的。于是这导致后现代消解存在问题,并转换成语言问题。

—————————————————16—————————————————

5 后现代美学

后现代哲学和美学的核心是语言问题。虽然现代思想也出现了语言的自觉,但是语言直接和间接地被存在和思想所规定。与此不同,后现代思想的语言却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因为它没有外在的规定,如语言分析和结构主义;同时也没有自身的规定,如解构主义。因为没有规定性,解构主义成为了后现代思想的标志。

5.1 语言分析

对于语言分析来说,其基本原则就是从事思想的结构分析,但是思想的研究严格地区分于思想的心理过程的研究,而且分析思想的唯一途径就是分析语言。

这实际上在瑞恰兹的语义学美学已经得到了自觉。他认为形而上学的美学的语义含糊不清,对于美和艺术的本质探讨是没有意义的。他特别分析了一般关于美的十六种定义,指出它们自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和歧义性。因此只有对于语言进行了批判,才能进行对于审美判断的批判。在此基础上,他区分符号语言和情感语言,并强调艺术不是符号语言,艺术的陈述不同与科学陈述,是不能用经验事实证实的“拟陈述”。相反,艺术是情感语言,而诗歌则是情感语言的最高形态。

比语义学更进一步,分析哲学则将分析的原则贯穿于所有的语言领域。其创始人摩尔的美学和其伦理学相联。他认为善作为独特的价值是单纯的,不可分析的和不能定义的。同时它只是一种内在价值,不是自然属性,因此不能进行经验描述,而只能通过直觉,并唯有断定善就是善的。而审美价值本身就是善的,于是也是不可定义和不可描述的。

但维特根斯坦使分析哲学形成了两个方向。

早期的图象论认为语言是世界(事实)的逻辑图象,并区分了能说的和不能说的,亦即能用命题描述的和不能用命题描述的。形而上学的大部分命题,如善和美都是无意义的。

后期的语言游戏说主张语言的意义在其使用,亦即其角色只能在其游戏活动得到确定。语言游戏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于是语言的意义被生活世界所规定。由此语言没有绝对意义,它只有在各种不同的语境中获得它不同的意义。虽然语言没有形而上学的共同本质,但是不同的语言游戏之间有家族相似。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维特根斯坦分析了“美”之类的语词,指出它在不同的语言游戏中意义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维特根斯坦前期思想导致了美学

的开放论。韦兹认为艺术没有单一本质,是开放概念,因此不能追问艺术是什么,只能描述艺术究竟是何种概念。同时,其后期思想产生了惯例论。如迪基主张艺术和非艺术的区分是确定的,但艺术自身的区分是不确定的。所谓的艺术是由惯例或者习俗所决定的。必须承认,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并非纯粹的语言,因为在他的语言领域里还徘徊着存在的幽灵,如:世界、生活等等。一旦分析哲学消灭了这个幽灵,语言自身便变得纯粹了。

不过分析哲学和美学所理解的纯粹语言只是工具性的,因此也是不纯粹的。

5.2 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并不注重划分日常语言、逻辑语言和艺术语言,而是强调语言结构的发现,而且主张这种结构的普遍性。这首先是语言学的(索绪尔),其次是符号学的(巴特),最后是人类学的(列维-斯特劳斯)。

索绪尔对语言进行了基本的二元区分,即语言和言语、能指和所指、历时和共时。尤其是关于能指和所指之间的任意原则,能指和能指之间的差异原则形成了人们关于语言的一般观点。同时它还导致人们从语言的视角对于形而上学的理性的分类进行具体化,也就是勾勒出不同的言语形态,如描述一个事实(理论),要求一种愿望(实践),表达一种情感(诗意)。于是这将艺术尤其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与一般的语言形态分离出来。

巴特认为语言学不是符号学的一个部分,相反符号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部分,由此将符号学导入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他所关注的是符号所构成的整体,亦即文本。它是一个独立自足的语言系统,而且具有一深层结构,它为作者的无意识所创造并为读者的无意识所解读。因此问题在于揭示作者隐蔽的个人神话学中的各种神话素(神话的最小对立单位)的排列组合。至于符号的意义不是自然给予的,而是传统和习惯约定的,因此是一种密码。各种文学作品的密码都各不相同,作者写得出而读者读得懂的密码就是可读的文本,而作者写得出而读者读不懂的密码则是可写的文本。巴特认为人们要理解符号组合的语言规则,从而理解密码,尤其是要接受可写文本的挑战,以此改变自身的思维。

与巴特不同,列维-斯特劳斯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般原则运用到文化现象。他认为区别性的声音单位是文化和自然的分界线。不仅如此,人类学和语言学一样存在着共同结构,因此人类学的任务如同语言学一样就是寻找这一普遍原则。作为语言现象,神话正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一方面具有共时结构,即由一系列神话素所构成的的整体,这些神话素可以还原为两项基本的对立:神与人的对立。它另一方面具有历时结构,亦即秩序的转换和颠倒等。在神话研究中,列维-斯特劳斯发现了和索绪尔的不同,后者认为语言运动是从任意性到根

据性,前者则认为神话运动是从根据性到任意性,这是因为结构自身的丰富和发展。由语言学经符号学到人类学,结构主义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它在一些纷繁复杂的现象之中发现了普遍的结构,并且将它最后归结为语言自身的特性。—————————————————17—————————————————

5.3 解构主义

分析哲学和结构主义否定了语言之外的对于语言自身的规定,而后结构主义以及其他一些具有消解特性的思想却否定了语言自身的规定,因此后结构主义才真正将后现代的语言形成主题。这是通过不断的分离得以实现的。

首先与传统相分离,断言形而上学的理性哲学的死亡。

其次与现代相分离,清除其思想中的形而上学的残余。虽然现代如同否定传统哲学一样否定了其诗学,美学和艺术哲学,但它没有杀死形而上学的幽灵:亦即存在的规定性。

最后与语言维度中的其他思想相分离,尤其是结构主义学说。所谓结构实际上是人文科学中形而上学的基本话语,亦即一个有中心的整体。正是对于这个结构的破坏使后结构主义意味着解构主义。

基于这样的立场,解构主义成为了极端的非哲学和反美学,因此它排除了美的本质、美感的本质和艺术的本质等等形而上学的问题。于是消解主义既不提供关于美的本质的理论,也不给予有关审美经验的方法,而是制造对于文本,包括艺术文本的解构策略。

那么,什么是这个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后现代的规定性?答案是:没有规定性。这包括了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反规定性,另一方面是无规定性。就反规定性而言,它反对最高的和最后的原则。这可表述为根据、原因、目的、中心、基础、结构、存在、理性以及真善美等,且可具体化为上帝和自我之类。

反规定性在德利达那里就是反逻各斯中心主义。逻各斯在历史上分别意味着世界的尺度(古希腊)、上帝的话语(中世纪)和人类的理性(近代),于是逻各斯中心主义也就是整个西方的形而上学的历史。逻各斯本意为言谈,而且是在语音直接表达意义上的活动,于是逻各斯中心主义也是语音中心主义。同时逻各斯在字源学上与阳物相关,这样逻各斯中心主义也是阳物中心主义。所有这一切又不过是在场的形而上学。

与德利达类似,利奥塔的反规定性成为了反对元话语。元话语就是规定性的话语,它援引某种宏伟叙事。在西方近代存在两大宏伟叙事。一是法国关于自由的神话,另一是德国关于理性的神话。关于后现代的反规定性,杰姆荪总结为反深度模式,这可分为四类。第一是

理性思想,如黑格尔哲学中的现象和本质。第二是非理性思想,如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第三是存在主义,如本真和非本真。第四是结构主义,如能指和所指。就无规定性而言,它否定了自身的任何规定性。解构主义没有给自身确立一个原则,以此规定自身并规定其他。因此关于“谁在说话?”的这一核心问题,后现代的回答是明确的,不是“我在说话”,而是“它在说话”。所谓它的语言正是欲望和无意识的语言,亦即无规定性的语言。

对于这种无规定性,德利达给予了非概念性的表达:分延,撒播,踪迹和替补等。分延作为区分和延宕指所指的缺席,撒播破坏了同一性和直线性,踪迹是不在场的在场和在场的不在场,而替补则意味中心被边缘所替代。对于无规定性的描述还有许多其他的形态,如无原则主义,多元主义和多视角主义等。所有这一切都不是传统意义上哲学和美学问题,也不相关于理性和存在,而只是关涉于语言。事实上,后现代的哲学和美学已经消融于语言之中。于是作为反美学的后现代美学取消了哲学和文学,美学和非美学,艺术和非艺术,模仿和本原的分离,它所主张的是一种美学的无原则主义和多元主义。

正如黑格尔构成了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样,海德格尔将现代思想引入了其边界,而德利达则使后现代思想走入了极端。因此不仅现代思想已经完成,而且后现代也不可能再延续了。后现代对于现代的存在问题当然实现了致命的一击,但是当它排除了思乡的痛苦和还乡的期待之后,它自己却只是在荒原上漫游。这是因为它一方面反规定性,消灭了家园以及现代的关于家园的构想,另一方面无规定性,不是家园也不可能成为家园。分析哲学和结构主义的语言只是工具的语言,而解构主义的语言只是欲望的语言,它们远离了海德格尔关于“语言是存在的家园”的梦想。然而还存在一种纯粹语言,亦即作为语言的语言,它是道、是真理。这种语言决不是逻各斯中心主义,也不是元话语,由此也不是规定者,因为它的规定就是在与欲望的语言和工具的语言的区分之中,而且始终是自身否定的,生成的。

关于西方美学每个时代的基本主题大致可以表述为:古希腊是美在整体(世界),中世纪是美在上帝,近代是美在自由,现代是美在存在,后现代是美的无规定性。

—————————————————18—————————————————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比较

一、中西方园林历史传统的异同 (一)中国园林发源于商、周时期,最早的形式是囿,囿是将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圈围,并在其中放养动物,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之用的场所,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审美与实用结合在一起。中式园林从“原始”状态脱胎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园林,园林从生产生活走向艺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阶级对抗尖锐,政局复杂多变,使得一些文人士大夫阶级的自信心遭到崩溃,理想幻火,并逐渐确立了以自然、适意、淡泊为特征的人生折学与生活情趣,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他们选择了“隐居”,在山水花鸟的大自然中获得慰籍,但又不肯放弃城市的繁华生活,所以在自己居住的深宅大院内建立自然山水花园,以实现理想的“隐居”,寄情于山水,隐身于山林,复归大自然。正是此种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使艺术家产生了表现大自然优美的情感动力,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势必在文艺作品上打上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可说皆为文人,思想活跃,敏诗善文,擅画能歌,在文学和绘画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其所造园无不出之同一意识,以雅为其主要表现手法。诗、画、书法、音律、园林等艺术形式有机融为一体。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他们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作的传统,力创新意,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题对楹联等又常常受到风景田园诗文的启发。使园林景观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意境和感情色彩,这也是我国历代造园家共同追求的境界。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二)西方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圆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人们习惯于将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建筑体系视为西方建筑,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园林。世界上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埃及,从古代墓画中可以看到祭司大臣的宅园采取方直的规划,规则的水槽和整齐的栽植。西亚的亚述确猎苑,后演变成游乐的林园。西方园林作规则式布置,最初大都出于农事耕作实用的需要,如法国的花园就是起源于果园菜地,在一块长方形的平地上,由灌溉水渠划成

设计美学(问答题)

设计美学(问答题) 第一章何谓现代设计(P1-20,重点) 1、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是什么? 答:在经历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19世纪末欧洲大陆和美国的“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后,20世纪上半叶,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主义设计的诞生。现代设计的诞生有其深层次的背景: 1)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科学观取代了自人类诞生以来的各类神学观,成为人类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先进的生产力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新的现代社会景观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总景观; 3)新的世界观、价值观、新的现代社会总景观孕育了新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式,为现代设计直接提供了设计理念和设计语言。 2、如何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论述) 答:1)设计就是处理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预先规划好其材料、功能和形态的创造性活动,是为满足他人的需求而提供的服务工作。而艺术都非常强调个性化,艺术品是艺术家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现。一个是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一个是为自己服务,设计与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2)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设计是一门以技术和艺术为基础并在应用中使二者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3、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论述) 答:1)设计表现形态的异同:设计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它只是生产过程的内部因素,没有从生产中脱离出来,产品原型保留在生产者头脑中,生产者就是设计者;另一种,设计是独立的活动,生产者根据设计师预先设计的图纸进行加工。在工业社会以前,设计的形态主要是第一种。工业时代的到来,使设计独立于生产,不是设计为生产服务,而是生产为设计服务。 2)现代设计的复杂性与易变性。现代设计是艺术、技术和科学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性是它的本质特征。现代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产生出形形色色的新风格、新流派。 3)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稳定性和地域性。传统社会以统一稳定的世界观为基础,传统的工艺美术设计及理念与传统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紧密相连,具有其特有的稳定性。又由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传统工艺美术又相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4)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的异同:工业革命以来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工业革命之前所有时代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但同时也给人类自身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传统器物通常都是通过手工形式、借助手工工具制作完成,这种人与自然同构的造物思想和方法,使人们在审视营造建筑、制造器物的实践中,会考虑与自然环境的效应关系。 4、设计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答:设计美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设计美学的本体(设计美学发展史,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本质特征、基本范畴); 2)设计者(研究设计者的价值和职责); 3)设计的道德(研究设计的社会作用的道德价值)。 5、设计美的特征(你如何理解“设计美”?) 答:1)功能性。设计本质上就是设计人类特定的生活方式,功能性是设计之美的基础。 2)艺术性。设计活动是一种基于具体物质功能基础上的艺术创作活动。必然带有一些纯艺术创作的方式和审美特性。 3)技术性。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是产品物质功能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是设计的基础和依托。 4)商业性。市场经济的商品化原则正在把设计演变成为一种商业性的活动。

音乐美学复习内容整理

音乐美学复习内容整理 1、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美学”; 2、第一次使用这个概念的是德国哲学家舒巴尔特,1806年出版《论音乐美学思想》; 3、真正成为一门学科,1900年音乐家里曼出版《音乐美学的要义》; 4、音乐美学可以说是一门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基础性的理论学科; 5、音乐学的三大类:系统地音乐学、历史的音乐学、民族音乐学; 6、音乐美学具体课题:(1)关于音乐本质的研究; (2)关于音乐本体的研究; (3)关于音乐实践的研究; (4)关于音乐功能的研究; (5)关于音乐的美与审美的研究; (6)关于音乐美学史的研究; 7、音乐材料的基本属性:(1)非自然性——创造性; (2)非语义性——表情性; 8、音乐材料的非对应性特征:(1)模仿性; (2)象征性; (3)暗示性; (4)表情性及其主导作用; 9、音乐形式美的四大法则:(1)连贯性原则; (2)对比性原则;——求异心理是一种要求改变当前心理 状态与活动发展趋势的倾向,它往往是在一种刺激或 一种心态保持了一段时间后而产生的,在音乐中这种 倾向被表现为一种需要变化、需要对比的倾向。 (3)新颖性原则; (4)平衡性原则; 10、同构联觉(名词解释):在人的感觉之间有一种相互沟通de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联觉”,即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当不同的事情引起相同或相似的心理运动状态时,二者之间便由于同构的心里运动而产生“同构联觉”。 11、音乐表现文学性内容的几种主要手段: (1)通过音调和节奏的特征模仿或暗示文学中的抒情和叙述两种表述的方法; (2)通过象征性的音乐主题暗示情节发展的过程; (3)通过具有特定含义的音调象征特定的事物; (4)通过音乐性的冲突象征文学性的戏剧内容; (5)通过情绪气氛的渲染暗示或象征某个概括性的文学主题;

美学基础知识大盘点

第二章美论 从文献资料来看,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把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 (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他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3)美的东西不仅使漫无边际的,而且也是自相矛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此无法把美当成是某中美的东西 (5)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而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西方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一些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求解途径: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7)关于美论的情景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一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的核心内涵是把美堪称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代表性观点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提出美是和谐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指出,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行使这一特点。 从事物的客观书相中探求美的片面性在于: (1)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

(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是和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二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种寻求美,其核心内涵是把美看成是理念。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一处“理念说”的是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美的本质 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而且也认为美是理念。 三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其核心的理论去向九十八玫瑰聂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其代表性的学说优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登 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的做法有和积极意义,又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是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育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合理性的,导致的结果是:(1)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2)个人都会从各自的心意状态触发取衡量美,甚至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如此一来,美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真正从美学理论上来阐明美食愉快的是英国经验派的一些美学家 经验派的基本观点是重视感觉经验 真正严格地区分美感和快感的还是康德 荣格看来人的心理结构包括仪式,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四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的核心内涵是,美不是孤立的,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他与人及其周围其他的事物发生一定的关系,然后才能说是美的或是丑的,代表观念是有: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苏格拉底和罗马时期的贺拉斯。 在西方美学史上,真正把“关系”作为美学的理论基础,系统地提出自己关于美的见解的,还是狄德罗。他把“关系”当成是美的本质,当成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本原因。 关于狄德罗的观念,我们可以看出由三中关系: (1)一是鼓励地就每一种事物的本身而言,也就是他在内在的结构上的秩序,安排,对成。关系,从这种关系所产生的美,称之为“真实的美” (2)二是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3)三是事物与人的关系 狄德罗关于“美在关系”的说法,其最大的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是某种鼓励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其不足之处在于,他只是从直观的形式来理

音乐美学复习题

1.什么是音乐美学? 音乐美学是一门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它从美学和艺术哲学的高度,对音乐艺术进行总体的基本规律的研究,因此音乐美学可以说是音乐学学科的基础理论。音乐美学既不能脱离美学,也不能脱离音乐学,它是美学和音乐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2.非自然性——创造性是什么意思? 音乐的声音是非自然性的、是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来的音响,是一种创造性的音响。无论是一首简单的歌曲,还是一部大型的交响乐,都同样渗透着一种创造力。没有创造力,任何音响都不可能成为音乐。 3.非语义性——表情性是什么意思? 音乐的声音仅仅限定在艺术的范围内,只作为一种艺术交往而存在。音乐中的任何一个声音都不会有确定的含义,它们是非语义性的。 4.什么叫模仿性? 音乐中的模仿一般指用音乐中的声音模仿现实或自然界中的其他声音,即通过声音模仿声音,也就是说,音乐声音的模仿只是针对同类的物质而言,是针对那些用同一种感官——耳朵去接受的物质现象而言。 5.什么是象征性? 象征性也是音乐的声音所具有的表现特性。音乐的声音可以通过象征性的手段去表现某种客观现象和物质对象。音乐声音的象征性主要体现在用声音象征声音以外的其他事物,如:力度,音色等。 6.什么是音乐的形式? 音乐的形式,指的是整个音乐构成的外部表现特征。音乐的形式既反映了构成音乐的各种基本要素的外部组织及结构关系,同时也反映着音乐自身特殊的内部组织规律。 7.什么是连贯性原则? 人的心理活动有这样一种自然的反应倾向:人们往往不习惯于那种频繁转换的心理状态,而是有一种希望某种心理状态保持与延续的倾向,我们把这种心理特征称之为心理活动的惯性现象。正是这种自然的心理惯性现象,决定了音乐形式安排的连贯性原则。 8.什么是对比性原则? 当长时间保持一种状态时,人们就有一种希望变化的欲望,我们将这种需要变化、对比的心理活动倾向称之为心理的“求异性”。求异心理是一种要求改变当前心理状态与活动发展趋势的倾向,求异心理决定了音乐形式安排中对比与变化的自然于流畅。 9.什么是新颖性原则?/如何的音响让音乐具有新颖性?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人们总是对即将出现的音乐音响具有一定的期待感,一个良好的进行往往既要照顾到心理的期待,又要在一定程度上超出心理的期待,落在一个既新颖,又不生硬的点上。它会造成心理上的一种既在预期之内,又超乎预期之外的体验,具有这种性质的音乐形式的安排就会使人获得一种自然、流畅、新颖而富有动力的审美体验。 10.什么是平衡性原则? 平衡性是人类最基本的审美需要之一,也是人们对艺术作品形式评价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非对称的平衡最具形式美的典型代表是被人们称之为“黄金比例”的结构关系,最简单的方法是按照2,3,5,8,13……的数列得出2:3,3:5,5:8的比例。

《美学基本原理》考研复习资料笔记

绪论 1、美学发展大体经历了哪些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在美学发展史上有何重大意义? ①大体分为:前学科阶段。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美学》第一卷出版,他以为人的心理活动包括“知情意”三方面,研究“知”的为逻辑学;研究“意”的为伦理学;研究“情”的为美学,至此,“美学”逐渐获艺术界公认。康德和黑格尔都是在鲍姆加登感性学基础上,以感性为思考中心,致力于解决感性与理性的和谐自由统一问题。前马克思主义美学,马克思提出了“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劳动创造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等重要命题,对美、美感、美的规律等美学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后马克思主义美学。沿着哲学方向发展的有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美学,克罗齐直觉主义美学,沿着心理学方面向研究的以费希纳实验美学为开端,以及谷鲁斯的“内模仿说”等;从艺术社会角度研究的有接受美学、系统论美学。 ②1750年,鲍姆加登“美学”概念提出,经过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的努力,逐渐深入,代表了古典美学最高成就,但他们的美学都是建立在先验唯心主义哲学基础上的,存在根本缺陷。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使包括美学在内的一切社会科学研究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因此,具有重大意义。 2、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历来美学家有哪些不同的看法? ①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研究范围自然包括构成这一关系的客体(美)和主体(美感)两大方面,而人类的审美活动也不能例外,因此还包括美的创造问题所以,围绕审美关系而出现的美、美感、美的创造三大方面,构成了美学研究的三大领域。 ②不少美学家认为美学就是“艺术哲学”,其研究对象就是艺术,如黑格尔;有人认为美学除了研究艺术中的美与丑外,还应研究生活中的美与丑,并以后者为主要对象,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在我国,有人认为美学即艺术观,是关于艺术的一般理论;有人主张美学研究范围应当是很广阔的;还有人认为美学必须以艺术为中心、重点;前苏联美学界主张研究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的审美现象等等。 3、美学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艺术理论、自然科学等的关系如何? ①美学曾长期隶属于哲学,随着发展才逐渐独立。哲学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对美学研究其着指导作用。 ②伦理学基本范畴是善及其对立面恶、美与善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美学与伦理学不能截然分开。 ③心理学探讨人类心理活动一般规律,而人类审美活动从意识活动的心理形式来说,是一种特殊心理活动,因此,美学发展离不开心理学发展。 ④对艺术美的欣赏和创造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个方面,所以,美学与艺术理论都会研究艺术美的本质和特征,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等问题,因此,两者关系尤为密切。 ⑤美学作为人类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同自然科学发展之间是不容忽视的。自然科学一方面受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摄,另一方面,它以发展又反过来推动哲学(美学)发展及思维方法的发展。 ⑥美学虽与这些学科互为沟通,但有自己特定的范围,是其它任何学科不能代替的。

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的对比

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的对比 摘要: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中、西方园林为何如此会循着不同的方向、路线发展呢?且不同的方面各又是怎么表现的呢?该文通过几个方面分别论述中西方园林风格的差异对比。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西方园林;风格设计 园林的概念随着社会发展的历史和人类知识的扩展而日益更新从而逐渐满足人们 对物质和精神上生活的享受和要求。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风格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同国家、地区的界定也不完全一样。 提到园林,就不得不谈到中、西两大园林流派。中国园林艺术和西方园林艺术是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风格迥异,表现形式也迥然不同,但在某些表达方面却极其的相似。中西园林艺术尽管由于各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两大不同的类型,但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的一部分,都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配景和建筑布置,它们都具有园林艺术的共同特性,那就是补偿现实生活境域的某些不足,满足人类自身心理和生理需要,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玩、居住的环境。 中外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 布局上来看,中国园林艺术风格由生态形式自由式布局,而西方园林艺术风格以几何形式规则布局。在中国古典园林建造中,一般在进入一个较大的景区前常有曲折,狭窄,幽暗的小空间作为过渡,以收敛人们的视觉和尺度感,然后转到较大的空间,以达到“豁然开朗”的效果。这是“先藏后露”“先扬后抑”的“抑景”手法。比如扬州何园,苏州挫政园,无锡寄畅园无不选择了这一空间布局。追求诗文之意的舒展开合、起承转合,要求画意的远近高低、明暗虚实。流动而又连续的曲径小道,郁郁葱葱繁茂的树木生长地错落有致,向人们展开了一个个有头有尾的连续画面,把各种园林景致组织到统一和谐的气氛之中,引导游人有条不紊的进行观赏。如同看一出戏,有序幕,有发展,有高潮,逐渐将美景推到人们面前,无一览无余之般直接,有含蓄婉转变化之深邃。而西方园林的布局构造上的艺术特色,主要由体积巨大的建筑物作园林的主体,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等。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规则式布局,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这与中式园林恰恰相反。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说:“美要靠体积和安排”,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西方造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水池、草坪和花园,无一不讲究整一性,一览而尽,以几何性的组合而达到数的和谐。追求形似与写实。被恩格斯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人的达·芬奇认为,艺术的真谛和全部价值,就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事物的美应“完全建立在个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因此西方园林艺术在每个细节上都追求形似,以写实的风格再现一切。这也是东西方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前者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后者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

美学基本知识与基础知识

美学基础知识与原理 简答题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这一作法有哪些合理性与片面性? ①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②片面性在于: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并不是所有符合形式美规律的都是美的;美在形式不符合所有美的事物特别是社会事物。 2.简答优美的本质和特征? ①优美基本的美学特征是和谐。②建立在人与客体世界的和谐共存关系中。③优美对象整体内外关系的和谐。④感性形式方面的和谐,具有小巧、柔和等品格。 3.简要说明生活丑和艺术美的关系? ①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它描写的生活是美是丑。②生活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是因为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表现变得更典型了。③艺术可以把生活丑表现出来,帮助人们辨别美丑,对人产生审美教育作用。4.说明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 ①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②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 ③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 5.说明艺术接受的主体性特征? ①艺术意象的再创造是审美对象在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

②接受的主体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视野”。 ③文学和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复杂的结构,都需要主体参与填补空白。6.简答美育的特点? ①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②美育是非常愉快的,是心甘情愿和乐而忘返的。③美感教育是动于内,从内心的情感角度去打动人的。④美育的愉悦性激励着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⑤美育有特殊的途径和方式,具有陶冶性情和泄导身心的作用。7.美学学科的性质? ①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②美学和人有密切关系。 ③美学与人生价值密切相联。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8.简答从主观心意状态中寻找美的积极意义和可能导致的后果?①它的意义在于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的关联。 ②但它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 ③各人心意状态不同,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心理不同,以及所处的生存环境不 同。由此出发去衡量美会失去标准,甚至得出“趣味无争辩”。9.人的感觉能产生美感的原因? ①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具有自由性。 ②人的感觉是感性理性的统一,既能认识,又能审美。 ③人的感觉具有自由创造的想像力。

音乐美学部分重点内容讲课稿

音乐美学部分重点内 容

√绪论 1、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既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 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特别把音乐的本质和特性,音乐的形势和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和审美作为研究对象。 2、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课题:1 关于音乐的本质的研究 2 关于音乐的本体的研究 3 关于音乐的美和审美的研究 4 关于音乐的功能的研究 5 关于音乐的实践的研究 6 关于音乐史学的研究 3、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1 哲学法 2 心理学法 3 社会学法 4 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新拓展 √第一章 1、音乐的感性材料:指并不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需要,不是作为人们生活中的物质必需品而存在的物质材料,最明显的特征是非实用性,与人的心理行为发生直接的关系,我们把这种构成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叫做感性材料。[一种艺术媒介] 2、音乐艺术的感性材料——声音 3、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1 非自然性——创造性(与自然声音相比) 音乐的声音是非自然性的,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的音响,一种创造性的声音 EX:自然界的乐音排列出规律的顺序→重新排列找到音的倾向性并解决→单声部 音乐到复调音乐→和声→曲式学/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自

然声音有时也出现在音乐作品中,西方先锋派,美国埃德加 瓦利《电离》使用汽笛声 2 非语义性——表情性(和语言比较) 音乐的声音不同于语言,人们通过语言进行各种社会交往活动,音乐声音仅仅限定 在艺术范围内只作为一种艺术交往而存在,如《梁祝》小提琴大提 琴对答 3、音乐的音响与某些语义性内容共同的表达因素:表情音调,通过高低,大小,刚柔,粗细等音 调变化表达 EX: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梁祝在楼台相会——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对答,情人离别时内心表达 4、音乐感性材料的非对应性特征(音乐中所体现出的自然声音或语言含义与这些自然的和语言的 声音本身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音乐的声音和它的含义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因素,它促使人们去想象和联想,以沟通艺术与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叫做表现。 1)音乐感性材料的模仿性:模仿即照某种现成的样子或现象学着做,音乐中的模仿主要指用音乐的音响模仿现实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也就是通过声音来表现声音。如,唢呐曲《百鸟朝凤》模仿鸟叫 2)音乐感性材料的象征性:即用一种现象去表现另一种在外形上和他完全不同,但在含义上相同或相近的现象,音乐的声音可以通过象征性的手段去表现某种客观现象或物质对象。 如,德彪西《大海》用定音鼓的弱奏象征大海的平静。 3)音乐感性材料的暗示性:即不去指明它而是靠人自己去理解,音乐声音的暗示主要是语义性的,往往从对现实对象的概括中而来的,通过声音造成的特定气氛去暗示某些事物和现象。如,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引子通过声音所造成的惨淡的气氛暗示乐曲悲剧性内容

美学基础知识

一、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演变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并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但是,无论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教美学或禅宗美学思想,都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认识与知觉的统一。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美学思想 中国的美学思想始于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各自从不同的侧面形成各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为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先秦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伦语·颜渊篇》)。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说:“仁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和同情心”,但是儒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墨家学派主要以重生产的实用美学思想:“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墨子佚文》)补充了儒家重人而忽视物的不足,充实了社会美的基本内容;道家则进一步形成了重人性、人情的意境美学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补充了儒家的重人的功利价值而忽略个性自由的不足;法家则产生了重视社会规律的创造美学思想:“道也,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文雅·释诂》)补充了儒家重礼仪而忽视社会变革的不足。 两汉在先秦基础上又从两个方面进一步发展:一是以《淮南子》为代表,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先秦、儒、法各家的美学思想;一是以杨雄为代表,继承发扬了思想中合理进步的因素,同时又表现出不受儒家思想束缚的气概。两汉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是:以儒、道为主干又集各家之精华。 (二)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 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从人物品藻开始,波及诗、文、画、山水、庭院等。艺术的全面发展和繁荣以及艺术家大量涌现,是中国美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建立期。在先秦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两汉艺术繁荣与发展迅速,有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顾恺之的《论画》,宗炳的《画山水序》,还有阮籍的《乐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王羲之的书论,陶渊明的诗及《世说新语》,刘勰的《文心雕龙》。从汉代到魏晋,在哲学思想发展史上发生了一个转折性的变化,即从宇宙认识论转变为人格本体论,也就是说魏晋玄学抛弃了汉代阴阳五行说那种对宇宙系统的经验性的描述,代之以人类社会人们关切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哲学思考。玄学家阮籍在《大人先生传》中说:“呜呼!时不若岁,岁不若天,天不若道,道不若神。神者自然之根也。”“余以为形之可见,非色之美;音之可闻,非声之善。”意思是说形象、音乐之美是来源于色彩、声音而又超于色彩、声音本身的一种美。这种崇尚自然、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美,正是魏晋时期美学的重要特征。

中西方园林的异同

中西方园林得异同 世界各民族得园林各具不同得艺术风格,如中国古典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园、伊斯兰园林、日本园林??这些园林都自成体系,各有明显得特点与很高得成就,但概括地讲,以前两种最典型也最引人注目。一种在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得几何园林;一种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得再现自然山水式得园林。由于两地强烈文化差异,导致 风格迥异得造园艺术 中西园林风格差异得原因 1、、审美情趣得差异 中国祟尚自然得美学思想来源于老庄哲学,对自然得认识包括三个方面:A.人与自然环境、自然生态得关系.人与自然界得友好与睦、相互依存,不就是去征服、破坏.而就是把自然作为自己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得美好环境。B.把自然景物与景象作为欣赏、欢娱得对象,人得栽花养草、游山玩水、 乐于景观、投身于大自然中,似乎与它合为一体。c.人通过某种学习,使身心节律相吻合呼应,而达 到“天人合一”得境界。 在它得影响下,中国古代得文人与士大夫追求就是一种文人所特有得恬静淡雅得趣味,浪漫飘 逸得风度,朴质无华得气质与情操,确立了以自然、适意、清静、淡泊为特征得人生哲学,她们遨游 名山大川,以寄情于山水,更有人藏身于山林之中,过着隐士生活,在大自然中寻找安慰与共鸣。这种崇尚自然得美学思想,在文学上产生了山水诗,田园诗以及山林文学,中国传统写意山水在魏晋南北朝已成为一个声势很大得独立画种, 它与中国山水园林艺术有着非常密切得关系,对中国山水园林起了很大得促进作用。中国古代没有专门得造园家,大多就是有造诣得诗人、画家设计得.所以在园林中非常自然地表现出意味隽永得诗情画意,画论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园林设计得原理了。因此,山水园林所遵循得原则就是山水画得原则,就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虽然带有艺术家得主观因素,但它就是自然美景在真实空间里得艺术再现,并且以“理性”为基础。 西方得审美思想与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希腊人自古以来便在研究比例,其中尤以黄金 比例最为有名,雅典帕特依神庙屋顶得高度与屋墚得长度便具有黄金比例,米洛得维纳斯雕像得 重要尺寸得比例中亦含有黄金比。欧洲文艺复兴则就是理性得伸展,它就是以理性调与情绪而完成艺术上得伟大,笛卡尔认为几何分析我国古代得哲学观与艺术观,发现中国得文化就是种自内而外,由里及表得文化,在我国得哲学中有所谓“天人合一”论.即认为人与世界就是相关相通得,就是不可分得,中国得哲学重了悟而不重论证,认为形式上得细密论证不如内心神秘之冥证。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于逻辑性、数理性,她们得文化甚至被认为就是数得文化,它得产生就是神秘主义得希腊早期哲学,但它就是铪着理性与逻辑得轨道上发展得,发展成为一种与东方哲学相对立得世界观、审美观。 6 造园师素养得比较 西方园林得设计者多为建筑师,善于以建筑设计得方法来布置园林。法国得著名园艺师勒·诺特尔,13岁起开始学画,后来改习园艺,她还学习过建筑、透视法与视觉原理,受过古典主义者影响,研究过笛卡尔得机械主义哲学。而中国许多文人、国画家,直接参与造园活动,其中最恋出得代表为明朝末年得计成,她不仅具有丰富得造园经验,而且又有较高得文学绘画素养。

音乐美学考试重点

音乐美学复习资料 绪论 音乐美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 1.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2.音乐美学是音乐和美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 3.音乐美学是音乐学中一门具有哲学性质的基础性理论学科;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具有的特征: 1.要求音乐受礼制制约,成为礼乐; 2.以平和恬淡为美; 3.追求“天人合一”“和谐统一”; 4.多从哲学、伦理、政治出发论述音乐,对音乐抱有实用主义的态度; 5.早熟而后期发展缓慢; 西方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1.强调实证,重视逻辑思维(他们更倾向于从“自然科学”观点去看美学问题); 2.注重音乐本体研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 3.由古至今,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4积极杨弃传统,不断开拓创新; 5.崇尚理性,忽视感性

音乐美学——德国诗人、音乐家舒巴特首次使用 音乐美学研究的对象 1.音乐的本质与特征 2.音乐的形式与内容 3.音乐的实践活动(创作、表演与欣赏) 4.音乐的功能(非倾向、倾向、审美) 5.音乐的美与审美 6.音乐美学自身的发展历史 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 1.哲学基础(理论基础); 2.心理学方法; 3.社会学方法 4.20世纪现代美学新方法 音乐美学主要研究的课题: 1.关于音乐本质的研究; 2.关于音乐本体的研究; 3.关于音乐实践的研究; 4.关于音乐功能的研究;

5.关于音乐美与审美的研究; 6.关于美学史的研究 你认为学习音乐美学有哪些意义? 1.正确认识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2.有助于提高音乐学生的美学修养,丰富理论知识。 3.它对于提高学生美学修养和丰富理论知识具有一种综合的效应和融会贯通的作用,这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所以它在培养高质量的音乐人才的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乐记》中的音乐美学的思想 第一章 音乐材料 1.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物质材料,并不是用来满足生理需求而是一种作为满足心理需求的物质手段,与心理有直接联系; 2.是一种艺术媒介; 3.具有非实用型 (同样的材料只有当它充当一种艺术媒介时,才能被称为感性材料。声音,只有它充当音乐艺术的媒介时,才能被称为感性材料)

“音乐美学”“音乐哲学”

“音乐美学”“音乐哲学” 长期以来对“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两者之间的关系难以澄清。对其关系得认识主要有:认为两者是同一个学科的两种称谓,即同“实”异“名”“把音乐美学和音乐哲学同样看待”;[1]“音乐美学”应该升华为“音乐哲学”[2]2001版《新格罗夫音乐词典》将原来“音乐美学”的地盘让给“音乐哲学”;“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属于不同的学科且有不同的研究对象。[3]先不急于表态,到底哪一方更合理,转而追问何以至此? 对其历史的关注,就会发现“音乐美学”与“音乐哲学”当下的之所以如此,有其历史溯源。在此期间,音乐本身的概念演进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音乐”概念在漫长的西方音乐史的各个时段,其面貌与当下我们对音乐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如果我们知道我们自己音乐文化的许多一般性文题都可以回溯到古希腊以及后来中世纪音乐哲学的话,这种鸿沟看起来并不是难以逾越”[4] “如果我们侠义的定义音乐的概念为只是思考音乐的‘美学’本质的,我们将发现我们的定义过于局限于古希腊或者中世纪——甚至文艺复兴的理性背景当中”。[4]的确,在古希腊“音乐”这个单词的意义并不是一定的,它有时表示两个相互排斥的该概念,在毕达哥拉斯与伯拉图的“音乐”概念里内含“听得见的音乐”与“不能听见的音乐”两层意义,故而当时对音乐的思考存在两个出发点“一方面是在4世纪雅典被演奏和喜爱的世纪音乐,另一方面只是出现于头脑中的音乐,完全是抽象概念,与现实中的真正音乐没有明显的联系”,[4]这种由于“音乐”概念的双重关照很可能导致了“音乐哲学”与“音乐美学”在后来的混乱。当时尽管只是两者的萌芽状态,但界限似乎和“现实”与“观念”的音乐概念一样明晰。“这个时候被视作哲学的沉思,而不是感官愉悦的主要来源…”[4]如此看来当时对音乐的这种思维方式更接近“音乐哲学”的概念。这并不是说接近于现代“音乐美学”的思维方式不存在,这里强调的只是“音乐哲学”的方式更为主流或是处在统治地位。这两种建立于“观念”与“现实”音乐观念之上的隔阂,在其之后的很长一段有时间内不断扩大,直到它们之间没有任何联系。[4] 直到亚里士多塞诺斯对音乐和音乐理论服从于哲学提出质疑,后在奥古斯丁“适当转调科学”以及波爱修“宇宙音乐”、“人类音乐”、“器乐音乐”音乐概念当中对作为现实的音乐的重视,但要清楚的一点是,尽管如此现,仍然强调“真正的音乐家是哪些很少演奏乐器的人,……而是通过沉思的法则”,即对“音乐”本质的“哲理运思”[2] “只有当中世纪开始进入文艺复兴的时候对音乐哲学的兴趣才开始变得具体”,这个时候对音乐的自觉性开始萌芽,这种倾向进一步被诗与修辞学联系起来,马太松的情绪说(Affektenlehre)直接把修辞学与音乐看作姊妹艺术,[1]在这个时候用现代式“音乐美学”的思维方式来关照音乐才成为可能。因为

护理美学

社区护理的目标是: 1.治疗疾病 2.维护社区人群健康 3.开展诊疗技术 4.进行预防接种 5.降低社区人群死亡率 2:护士坐姿的体现不包括: 1.谦逊 2.诚恳 3.娴静 4.舒适 5.端庄 3:人们追求的形体美是: 1.干瘦型 2.肥胖型 3.苗条型 4.苗条丰满型 5.丰满型 4:引用社区护理一词的是: 1.丽连沃德 2.露丝、依瑞曼

3.奥瑞姆 4.罗依 5.克罗齐 5:对于社区中的患病者要侧重于: 1.家庭护理指导与定期随访相结合 2.健康教育 3.病情观察 4.老年常见病的宣教 5.康复教育 6:艺术美的特征不正确的是: 1.典型性 2.感染性 3.高雅的审美功能 4.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 5.发挥性 7:可以使人息怒,让人安静,又能使高血压病人血压趋向平稳的颜色是: 1.淡蓝色 2.粉红色 3.红色 4.绿色 5.白色

8:自然美的特征不包括: 1.优美 2.侧重于形式美 3.寓意性 4.象征性 5.多样性 9:当病人焦虑恐惧时,希望看到的是: 1.护士温和的目光 2.护士坚毅的目光 3.护士镇定的目光 4.护士快乐的目光 5. 微笑 10:护理美学研究的对象不包括: 1.研究护理人体美 2.研究护理美 3.研究护理工作中的美学问题 4.研究护理审美意识 5.研究护理审美教育 11:社区护理的目标是:

1.治疗疾病 2.维护社区人群健康 3.开展诊疗技术 4.进行预防接种 5.康复训练 12:护理美的基本特征正确的是 1.形象性 2.独特性 3.典型性 4.审美性 5.普遍性 13:管理的基本原理不正确的是: 1.系统原理 2.动态原理 3.效益原理 4.能级原理 5.“人本”原理 14:护理操作美的原则不包括: 1.科学 2.节力 3.快速

园林美学考试大纲汇编

一、园林艺术:是借助一定园林物质实体来反映生活和自然之美,表现园林设计师审美意识的空间造型艺术。常与建筑、书画、诗文、音乐等其他艺术门类相结合,成为一门综合性艺 术。园林艺术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理想在园林形式上的反映,是精神领域的艺术。 园林艺术作为一门精神艺术,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实体(造园材料),以园林设计师的想象和构思为载体,以自然生活为蓝本,发挥造园技艺,创造出人的审美意识、情感、理想和一 定物质形式相结合的园林艺术品 二、园冶与计成:由于文人园林的发展,因此一些文人、画士通过直接掌握相关的造园叠山技艺而成为专业的造园设计师。 计成是江苏吴江人,是著名专业造园设计师。 他所写的园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园林理论著作。 园冶全面记述了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的做法的综合性著作。 第一卷为兴造论、园说第二卷专论了栏杆 第三卷记述了墙垣、门窗、铺地、掇山、选石、借景 全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艺术与技术相结合,言简意赅,颇有许多独到见解。 三、园林艺术及其特征: 三个特征:1、园林艺术的综合性:体现在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结合的综合性,还体现在与多 门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 2、审美和使用功能相结合:两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 美的东西收线没有满足使用功能,是难以有兴致欣赏的 反对过分的实用主义,而将审美功能趋于从属地位 3、经济、技术与园林的统一 四、中西方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及原因: 中国园林多为自然山水园,崇尚自然,本于自然、师法自然、高于自然。体现人与自然和和 谐共生、天人合一。自然式园林,体现了自然美

西方园林以17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讲究整齐一律、对称均衡的原则, 表现为人工美,为规整式的园林 原因: 1、中西方园林的起源以及历史发展条件不同引起的差异 中国园林起源于自然,而西方园林起源多是因为农事耕作的需要而产生的 2、中西方园林哲学思想方面的差异 中国的哲学思想以老庄思想为主,崇尚自然,讲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园林艺术师法自然、高于自然。 西方哲学体系为唯理论,过分强调了数学和几何包含一切的思想,因此园林中也用几何和数 学来统领全园,以此代替了审美。 3、中西方城市规模和规划格局的差异 中国古为中央集权制,城市规模比较宏大,城市布局整齐划分,为棋盘式格局。西方则多为 封建割据导致国土四分五裂,城市规模比较小。 中国园林是统一之中求变化,西方园林是变化之中求统一 4、中西方物质条件、地理环境对园林的差异性差异性影响 中国多名川大山,石材种类和用石方法多样,因此多借助于此在园林之中表现,仿佛使人置身于名川大山之中 西方则擅长使用大片土地来构建建筑统领园林,石材应用仅仅限于建筑和雕塑应用 5、中西方宗教意识形态的差异性对寺庙园林的影响 中国以佛道并存,并结合了本土文化。 西方是以信仰上帝为主的单一宗教,以基督教为主 五、美是难的 从古至今,许多中外哲学家都给下一个本质定义,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美是难的体现在两个方面: 1、从审美客体(物质)来说,美是到处都存在的事物,而并非是一目了然的。美在自然界、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作品之中还存在不同的形式,没有统一的标准。从不同形态的事物、千

美学选择题整理

选择题: 题目: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的观点是把认识的重点放在了 A.审美主体上 B.审美客体上 C.主客体关系上 D.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 解题指南:“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的观点是黑格尔提出的,认识的重点放在了审美客体上 题目: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 A.哲学的方法 B.社会学的方法 C.考古学的方法 D.名俗学的方法 解题指南: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题目: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创立于 A.古希腊时期 B.古罗马时期 C.十八世纪 D.十九世纪 解题指南: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创立于1750年,所以选18世纪。 题目:把理念论作为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的哲学家 A.赫拉克利特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贺拉斯 解题指南: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以其理念论为哲学基础的 题目:最基本、最普通的形式规律是 A.均衡对称 B.对比调和 C.节奏韵律 D.多样统一

解题指南:多样统一是最基本、最普通的一种形式规律。 题目:在“生物本能说”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 A.德谟克利特 B.博克 C.达尔文 D.弗洛伊德 题目:把美分成“秀美”和“威严”两大类的哲学家是 A.西塞罗 B.博克 C.康德 D.黑格尔 题目:不属于优美形式特征的是 A.秀丽 B.柔媚 C.娇小 D.粗狂 题目:把体积数量的大称为“数学的崇高”和力量的巨大称为“力学的崇高”的哲学家是 A.博克 B.康德 C.黑格尔 D.席勒 解题指南:“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是康德提出的。(多选出现过) 题目:把解释学与生命哲学结合起来并使其发展成为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论的哲学家是 A.施莱尔马赫 B.狄尔泰 C.海德格尔 D.伽达默尔 题目:属于类似联想的诗句是 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瓦片” D.“马后桃花马前雪” 解题指南:类似联想:指两件事物时间和空间上比较接近。 题目:提出审美距离说的美学家是 A.布洛 B.尼采 C.海德格尔 D.弗洛伊德 解题指南:布洛提出的审美距离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