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018版世界历史(上)知识提纲

部编2018版世界历史(上)知识提纲
部编2018版世界历史(上)知识提纲

部编2018版世界历史(上)知识提纲

第一课:古代埃及

1、经济:尼罗河流域,农业

2、政治:公元前3500年出现国家,尼布甲尼撒三世统治时期,成为最强大军事帝国。古埃及文明中断于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入侵

3、文化:太阳历、象形文字、金字塔

第二课:古代两河流域

1、经济:两河流域,农业发达

2、政治:公元前3500年产生国家。汉谟拉比在位时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亡于内乱和外族入侵

3、文化: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楔形文字、太阴历

第三课:古代印度

1、经济:印度河、恒河流域,农业发展

2、政治:公元前23世纪-18世纪出现国家。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多次受到外族的侵扰

3、文化:种姓制度、佛教、阿拉伯数字

第四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源

一、古希腊

1、位置:希腊半岛、爱琴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最早的爱琴文明

2、经济:环海多山多岛屿,航海业、海外贸易发达

3、政治:公元前8世纪,出现城邦国家。伯利克里时期雅典全盛。

二、亚历山大帝国

1、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建立地跨三洲大帝国。

2、东征给东方人民带来灾难,但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和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第五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1、罗马历史发展线索:

意大利半岛出现城邦(公元前1000)—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年)—称霸地中海(公元前2世纪)—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帝国分裂(4世纪末)—西罗马灭亡于日耳曼人的打击(476年)

2、主要战争:布匿战争(罗马—迦太基)、斯巴达克起义

3、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国家大权,建立罗马帝国。

第六课: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

1、文学艺术:《荷马史诗》《掷铁饼者》

2、建筑:雅典帕特农神庙、罗马大竞技场、凯旋门、方尖碑、万神庙

3、哲学:德谟克利特“原子论”;苏格拉底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问题;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学者。

4、法学:《十二铜表法》、万民法、经济法。

5、历法:太阳历--《儒略历》—基督教历法—现行公历

第七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一、基督教的兴起

公元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地区,4世纪末罗马帝国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

二、法兰克王国

1、建立:公元481年,日尔曼人克洛维建立了法兰克王国。

2、发展: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法兰克王国版图扩大;

8世纪前期,形成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封君封臣封建制度。

3、全盛: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四处征伐,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鼓励基督教发展,贡献什一税,800年,教皇加冕其为“查理曼”,国家称为“查理曼帝国”。

4、分裂:843年分裂,形成德、法、意三个国家的雏形。

第8课:西欧农庄

一、庄园

1、出现:9世纪,西欧出现农村经济组织形式

2、性质:独立的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政治单位。

3、阶级关系:领主统治剥削佃户(自由民、农奴)

4、土地所有制:直领地(领主保留土地)、份地(剩余耕地)、共用地(林地、荒地)

二、庄园法庭

1、特点: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管家;时间地点不固定;维护庄园公共秩序;惩罚手段是罚金,依据是习惯法或村法。

2、作用:维护领主利益,一定程度限制领主特权。

第9课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一、中世纪的城市

1、原因:10世纪起,西欧农业技术提高,商业贸易的发展。

2、表现: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出现城市

3、城市自治斗争:

原因:城市坐落在封建领主土地上。

反抗方式:金钱赎买、武力斗争。

结果:自由城市—市民为自由人,有财产权。自治城市—选举市长设立法庭。影响:消弱了割据势力,得到城市的拥护。但未完全摆脱控制。

二、早期资产阶级的形成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手工工匠和商人分化出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银行家(市民阶层、早期资产阶级)

三、大学的兴起

1、原因:希腊罗马古典著作的传播;阿拉伯文化传入西欧。

2、兴起:大学兴起,中世纪“最美好的花朵”

3、发展:出现了教会学校和私人办学。并逐步取得自治权利。

4、影响:虽受基督教历法影响,但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10课: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

一、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

1、疆域:涵盖希腊、亚洲西部、非洲北部

2、全盛:查士丁尼时期,编成《查士丁尼法典》

3、衰落:阿拉伯的进攻以及十字军东征

4、灭亡: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灭拜占庭帝国。

5、历史地位:创造了独特的拜占庭文化;保存大量希腊罗马文化。

第11课:古代日本

1、1-2世纪,出现奴隶制国家;5世纪大和统一了日本。

2、646年,日本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参照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3、大化改新的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封建国家。经济上土地为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定期收税。

4、大化改新的作用:日本发展为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

5、武士: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军事集团

6、武士集团:12世纪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是为“镰仓幕府”,国家权力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第12课:阿拉伯帝国

1、伊斯兰教的产生:7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622年在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雏形)。630年统一阿拉伯半岛

2、阿拉伯帝国:地跨亚欧非,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

3、阿拉伯文化:改造形成阿拉伯数字、《医学集成》《医典》、《天方夜谭》、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使者。

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租地农场、手工工场)

11世纪,欧洲垦殖运动形成的垦殖地区成为自治地区,富裕农民集中土地建立租地农场

2、手工业不断发展,农村出现分散手工工场,后来商人进入生产领域,逐步形成集中地手工工场

二、阶级关系变化(富裕农民、市民阶层)

贵族没落,富裕农民、骑士、乡绅以新经营方式经营成为有生气的阶级力量,城市中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市民阶层。

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

一、文艺复兴原因

1、14世纪中叶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不满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

3、意大利较多保留古希腊罗马的典籍文化

二、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发扬人性,反对教会,追求现世幸福。

三、性质:反教会、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一、背景:①斯图亚特王朝封建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②国王查理一世解散议会矛盾激化。③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二、过程(1640—1688)

①开始:1640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②查理一世挑起内战③高潮: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建立共和国④克伦威尔个人专制⑤曲折: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⑥.结束: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

三、意义:①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②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③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四、重要文献: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君主立宪制开始逐步确立;议会协商避免了暴力和内战。

第18课:美国的独立

一、美国独立战争原因:

1、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二、过程(1775—1783)

①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独立战争开始②1775年组建大陆军③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美国诞生④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是战争的转折点⑤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军投降⑥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三、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①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②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障碍;③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四、重要文献:

1、《独立宣言》宣布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但没有废除奴隶制。

意义:标志美国的诞生

2、《1787年宪法》:美国是一个联邦国家;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共和制)。

五、胜利原因:a.独立战争是正义战争;b.人民群众支持勇作战;c.得到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援助。

第19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

一、法国大革命

(一)背景:①封建制度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启蒙思想的影响③路易十六的财政危机④导火线:1789年国王召开三级会议筹款。

(二)过程

1、爆发标志: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2、1789年,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平等、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

3、瓦尔密大捷击退普奥联军,成立第一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

4、高潮: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专政;

(三)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对拉美独立运动产生深远影响)。

二、拿破仑帝国:

1、政变上台:1799年,的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夺取政权。

2、内外政策:①改善财政,发展经济②对内制定《拿破仑法典》,③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④对外多次击败反法同盟

3、失败: 1815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

第20课:第一次工业革命

一、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

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②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二、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

1、开始标志: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

2、重要发明:1785年,英国瓦特改进的蒸气机投入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使工业革命的发展向纵深发展;使大工厂替代手工工场,现代工厂制确立了。

3、交通运输业革命:1807年,富尔顿发明汽船:1825年,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①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③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④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⑤现代工厂制度确立⑥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四、英国工业革命扩展:18世纪后期,扩展至法国、美国、德国

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原因:①工业革命的发展②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在欧洲兴起③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前人的精华

2、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①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②出版:1848年,共产主义者同盟纲领

③内容: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曾起到革命作用;工人阶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日益贫困;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④意义: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斗争进入新阶段。

二、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

1、原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表现:1864年,第一国际的建立,领导工人;

1871年3月,法国巴黎的工人、人民起义,建立了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完整版)2018年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知识点

2018年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知识点归纳 第1课古代埃及 目标:知道金字塔,初步了解古埃及文明。 1.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兴亡: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古埃及文明被称为“尼罗河的赠礼”。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若干小国;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版图:经历了古、中、新三个王国时代,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北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3)文明: 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2.金字塔: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3.法老的统治 (1)统治: 法老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2)危机: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挑战, 胡夫金字塔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 权的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目标: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范围:“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 年起,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3)统一:约公元前2400年,实现了初步统一。 2.古巴比伦王国 (1)统一:公元前18世纪,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统治: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3.《汉谟拉比法典》 (1)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从法典中可知,古巴比伦分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 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家庭奴隶制是其一大特征。 (3)意义:法典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法典中的规定说明 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4)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第3课古代印度 目标: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初步了解古代的印度社会。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兴起: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2)建国: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来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3)鼎盛: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2.森严的种姓制度 (1)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的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2)主要内容 (3)特点: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 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创立:公元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创立。 (2)教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3)发展: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4)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外传。经中亚传入中国,后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单元总结

2018年下学期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全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探讨从隋朝灭亡中得到的正确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隋炀帝下江南》)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这个故事: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一种绮丽的花,名叫琼花。隋炀帝知道后,急切地要到扬州去观赏。长安、洛阳到扬州路途遥远,那时陆路交通很不方便,他就发动数百万民工开通了一条大运河。隋炀帝乘着龙舟从洛阳直通扬州。龙舟有四层楼高,一百多个房间,还有宽敞的大殿。但到扬州后,他并没有看到琼花。通人性的琼花讨厌这个暴虐的君主,自行败落了,不让他看。隋炀帝大失所望。那么,隋炀帝专门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可信不可信?但大运河又确实是在隋炀帝时开凿成功的,隋朝为什么能够完成这样大的工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隋朝的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多媒体出示问题:隋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隋朝建立和重新统一?(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多媒体展示隋炀帝的画像,出示问题:隋文帝的创举)读教材,说说隋文帝采取了那些措施以巩固统治 (1)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2)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3)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导学二大运河的开凿 (一)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基本概况: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大运河的示意图) 2.提出问题:大家仔细看图,说说大运河的最北端是哪一座城镇?大运河的中心那里?最南端是哪座城镇? 师生一起回答:涿郡,洛阳,余杭。 3.继续提出问题:大家可以依次说出大运河的四段河流的名称吗? 师生一起回答: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继续提出问题:联系所学,说说大运河联通了哪几大流域? 师生一起回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继续提出问题:大运河的修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师生一起回答: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018年部编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九年级上历史期中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中世纪晚期,西欧少数商人占据着生产资料,他们向乡村手工业者提供原料、甚至生产工具,并预付部分工资,最后收回制成的产品,并投放到市场出售。”材料反映了() A.基督教的传播 B.手工工场的产生 C.新航路的开辟 D.工厂制度的确立 2.14世纪,一场重视继承古代文化遗产,追求个人精神自由的思想解放运动到来了,人文主义开路、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相继取得了璀璨而辉煌的成就,群星闪烁,灿若霓虹。”下列有关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叙述,你认为有误的一项是() A.“由信仰、幻想、幼稚和偏见织成的神学面纱最先在意大利烟消云散了。” B.运动的目的是重新学习和宣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让人们回忆起古代的辉煌 C.墨子提出兼爱非攻、莎士比亚赞扬人性高贵,都体现了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 D.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的需求,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3.下面是英国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图,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A.就业机会的变化 B.外来人口的增加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大规模资本输出 4.《大国崛起》这样说道:“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地理大发现”是通过下列什么活动实现的? A.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B.第一次世界大战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新航路开辟 5.下表为李一涵同学在复习中总结的重大历史事件。据此判断,他复习的主题是()

A.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B.整体世界的形成 C.“蒸汽时代”的到来 D.步入近代的主要国家 6.欧洲人说,他发现了新大陆,把欧洲文明传到美洲,是一个有功之臣;印第安人说,他把欧洲强盗带到了美洲,掠夺我们的财富,是一个恶魔。这里的“他”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7.为了庆祝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生日,英国皇家邮政发布的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英国皇室家族四世同堂,英国王室的第41、42和43任继承人向第40位继承人致敬。在英国,女王 ①是象征性国家元首,是“临朝不理政”②由世袭产生③决定英国的重大政策④不掌握行政权力,但要对议会负责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8. 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是 A 《权利法案》

2020最新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炀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答: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几个月不关闭,米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 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因此,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2、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

答: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第3课盛唐气象 1、说一说:这则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景况? 答: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 2、诗歌赏析 (1)诗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 答:“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称呼。 (2)上引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 答: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名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日本文字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它们的创制,与汉字有直接关系。请查找相关资料,加以说明。 答: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假名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本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2、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议一议:这些文物反映出了什么?

2018考研政治考点: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

2018考研政治考点:唯物辩证法两大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2)联系的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任意地乱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领域、化学领域、生物领域,还是社会领域和人的思维领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是普遍存在的。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3)联系与系统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2.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部编版2018年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七年级复习资料 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生产工具的革新:原始社会初期(打制石器)——原始社会中期(磨制石器)——原始社会后期(铜器)——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发展达到鼎盛)——春秋后期(出现铁农具、牛耕)——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 2.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3、云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区别 代表文化距今时间地点用火工具制造地位 元谋人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 知道用火粗糙的石器 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 早的古人类 北京人约70-20万 年 北京周口店 龙骨山 学会使用和长期保 存火种(天然火) 打制石器 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 之一 山顶洞人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 龙骨山 人工取火 开始掌握磨光和 打孔技术、骨针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1.能在低洼的地方开挖木结构水井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 2、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区别。 原始居民距今 时间 地区 农 业 家畜业 房屋 样式 生产 工具 手工业 河姆渡人 约 7000 年 浙江余姚河 姆渡村 (长江流域) 水 稻 饲养猪 狗水牛 干栏式骨耜 制作黑陶、玉器和乐器骨哨、使 用天然漆、雕刻技术 半坡人 约 6000 年 陕西西安东 部半坡村 (黄河流域) 粟 饲养猪 狗等 半地 穴式 石器、 角器、 骨器等 制作彩陶、乐器、纺织、制衣等 3、原始农业的发展: (1)时间:9000-7000年前 (2)兴起地区:黄河、长江和淮河流域 (3)变化: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翻土耕种,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4)兴起和发展的标志: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 (5)意义: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3课远古的传说 1.距今大约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 2.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大战蚩尤,为日后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的著名战役是涿鹿之战。 3.炎黄部落联盟后逐渐形成华夏族,“人文初祖”指的是炎帝和黄帝,海内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4.炎帝的发明:教民开垦耕种,种植水稻,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民通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581年-618年) 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 统治。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 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 的运河。 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 文化交流。(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 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 确立: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300多年。三、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时间:618年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因此,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 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房谋杜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君民关系:“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 三、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世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唐玄宗统治时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尤藏万家室)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2、手工业:纺织业品种繁多,蜀锦冠于全国;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的青瓷 、邢窑的白瓷、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3、商业:长安城人口百万,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2018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19课法国

2019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第19课 xx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学案(附答案)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启蒙运动的背景,内容、性质和意义等; 2.通过自主学习,法国大革命的过程和影响;了解拿破仑帝国兴亡的基本情况; 3.通过对罗伯斯庇尔、拿破仑等人物功过的分析,培养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通过对拿破仑帝国败亡原因的分析,明确战争的性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重点启蒙运动,xx大革命和拿破仑xx 难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旧制度的危机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8页,完成下列问题: 1.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性质和意义; 2.了解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主要思想。 二、xx大革命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9-91页,了解下列史实: 1.xx大革命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人权宣言》的内容影响; 3.xx大革命的意义。

三、拿破仑帝国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91-92页,了解下列史实: 1.拿破仑帝国的建立; 2.拿破仑xx的措施; 3.拿破仑帝国的灭亡; 4。正确评价拿破仑法典和拿破仑对外战争。 合作探究1:合作探究: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合作探究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条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二条法律是公众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定。 第三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人权宣言》 1.请用三句话概括材料的内容。 2.请回答:《人权宣言》与英国、美国等资产阶级革命中所颁布的文献有没有共同之处?合作探究三:一代枭雄拿破仑“文”能制定资本主义社会立法规范的《法典》,“武”能驰骋东西,战绩辉煌,建立起法兰西第一帝国的辽阔疆域。 你怎样看待拿破仑进行的对外战争? 课堂达标检测 1.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体现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思想的文件是()A、《权利法案》B《人权宣言》 C《独立宣言》D《拿破仑法典》

2017-2018学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考试卷(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试卷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隋文帝是我国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下列哪一项措施不属于 ...隋文帝所为( ) A.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B.灭掉陈,南北重归统一 C.励精图治,注重节俭 D.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半两钱 2.在电视剧《唐太宗秘史》中可能出现的事件有( ) ①魏征直言②文成公主入藏③玄奘西游④任李林甫为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唐朝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标准;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进士科约为六十分之一;科举出身的官员占全部官员的比例略多于十分之一。从材料中得到的信息有( ) ①科举制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人才②科举制是政府选官的主要来源③科举选拔的标准是择优录取④科举考试基本年年进行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反映这一主流的是( ) A.玄奘西行 B.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 C.唐蕃和亲 D.郑成功收复台湾 5.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凌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亲自经历过如此险恶状况的历史人物是( ) A.玄奘 B.鉴真 C.刘邦 D.李时珍 6.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是“赵钱孙李……”。将“赵”姓排在第一,由此可推断《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7.“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下列史实 与此盟约无关 ..的是( ) A.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 B.北宋应允给辽岁币 C.以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D.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 8.在比较中学习并归纳历史事件的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全国统一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③都修建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9.中国历代王朝都以农为本,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列关于 农业方面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 ) A.《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 B.隋唐时期流行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C.水稻在宋朝时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D.宋朝时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10.“政府铸造的铜钱超过前朝十倍,但仍不敷应用。在缺铜的情形下,民间开始发行纸币。”这一现象最早应出现在(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11.国家统一,民族和谐,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以下几组名词中,正确反映元朝社会发展状况的是( ) A.澶渊之盟宣政院行省制度 B.澎湖巡检司宣政院行省制度 C.达赖伊犁将军驻藏大臣 D.大都中书省伊犁将军

部编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全册导学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科举制度的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与大运河的关系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1)年,北周大将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隋朝统一全国。(2)开通了一条纵横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为中心,北到,南达,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3)大运河由等四段渠道组成。它连接了等五大水系。 (4)科举制度在时,正式形成。(5)隋朝在公元年灭亡。 2、探究学习: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是何意思?运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了吗? 五、学习反思1、隋朝是谁建立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2、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修建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3、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洛阳B、涿郡C、余杭D、长安 4、科举制度在谁在位时正式创立() 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 4、分析:“天下转漕,仰此一渠”(1)、材料中的渠是指哪条河?它是谁在位时修建的? (2)、修建此河的目的是什么?在当时为什么能修建此河? (3)、此河修建后有何作用? 教学后记: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政绩 2、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比较法 四:、学习内容:自主学习: (1)年,建立唐朝,都城长安。 (2)历史上称在位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人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40)、历史上称在位的统治为“开元盛世” 2、探究学习: 比较一下唐太宗和唐玄宗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四、学习反思: 1、唐朝的建立者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 2、历史上称谁在位的统治为“贞观之治”()A唐高宗B、唐太宗C唐高祖D、武则天 3、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 4、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A、魏征B、房玄龄C、杜如晦D、狄仁杰 5、历史上称谁在位的统治为“开元盛世”()A唐高宗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 6、分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1)这是谁说的?他在位时的统治被称为什么? (2)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才出现了治世局面? (3)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第3课盛唐气象 一、学习目标:

2018考研政治 你必须知道的“人民政协”知识点

2018考研政治你必须知道的“人民政协”知识点在考研政治中,很多同学不清楚什么是人民政协,或者是人民政协的职能有哪些、其实,人民政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都涉及到过人民政协的相关知识点。今天,文都小编就人民政协的相关知识做简单梳理,先从宏观上把握人民政协,希望会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首先,关于人民政协的性质及职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民主的重要形式,而不是国家机构。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对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方针政策及重要问题进行协商)、民主监督(对宪法、法律法规和重大方针及国家机关等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参政议政(对国家各个方面涉及到的问题及与人民相关的问题反映人民的需要,提出建议)。这就有利于改善党的领导,同时广泛的团结广大人民群众。 其次,人民政协与筹建新中国。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三个文件也被认为是新中国奠基的3个历史性文件。《共同纲领》成为中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了国家的性质、领导阶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外交工作等。 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由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致公党、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农工民主党、九三学社、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各界代表,台湾同胞、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旨在密切联系区中,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进而推动实现最广泛且有效的民主。

2018-2019学年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卷及答案

2018-2019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卷 时量: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地球上开始出现人类的时间大约是 A、170万年前 B、30亿年前 C、300万年前 D、70~20万年前 2、我国较早种植水稻的地区是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辽河流域 3、在下列选项中,大量或者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原始居民是 A、元谋人和北京人 B、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和河姆渡原始居民 D、元谋人和山顶洞人 4、《礼记》中所说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社会现象出现于 A、山顶洞人时期 B、半坡原始居民时期 C、黄帝、炎帝时期 D、尧舜禹时期 5、有一个叫《轩辕伏魔录》的游戏曾大为流行。这个游戏讲述的是轩辕氏(即黄帝)联 合炎帝,打败了会呼风唤雨、制造迷雾的蚩尤的故事。故事中被华夏子孙尊奉为人文始祖的是 A、黄帝 B、炎帝 C、炎帝和黄帝 D、蚩尤 6、右图(鎏金铜面具、青铜纵目人像)反映了距今 5000年到3000年在四川地区高度发达的青铜文 明。考古学家将其命名为 A、殷墟文化 B、夏文化 C、三星堆文化 D、二里头文化 7、殷墟是中国历史上被证实的第一个都城,位于中 国河南安阳殷都区小屯村周围,横跨洹河两岸。 把商朝都城迁到这里的国君是 A、商汤 B、武丁 C、盘庚 D、商纣 8、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看电视剧《哪吒传奇》,哪吒帮助武王打败了纣王。这是一次改朝换代的 生死决战,从此,历史由商朝过渡到了周朝。“这次战争”指的是 A、阪泉之战 B、牧野之战 C、城濮之战 D、长平之战 9、为了巩固统治,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后逐渐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其中,等级 最高的是 A、士 B、诸侯 C、天子 D、卿大夫 10、公元前841年,镐京爆发“国人暴动”的主要原因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新教材】

初一历史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实现我国封建历史上第三次统一。 隋实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长期(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3、隋的灭亡:隋炀帝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扬州)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措施:隋文帝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同意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表现:促进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激增,垦田扩大。 3.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4.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加强了 1

2018考研政治马原精选考点背诵:劳动价值理论_毙考题

2018考研政治马原精选考点背诵:劳动价值理论 考研政治冲刺复习阶段,小编给考生划重点!劳动价值理论是考研政治马原重要考点,考前要加深记忆,我们一起来背一下,看看你疏漏了哪些要点: 劳动价值理论 一、商品二因素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①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②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商品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③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④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①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②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商品价值在质的规定性上是相同的,因而彼此可以比较。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①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        ②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统一性: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①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劳动,也没有价值。        ②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真题示例】 (2013)《资本论》中有这样的表述对上衣来说,无论是裁缝自己穿还是他的顾客穿,都是一样的,这样是因为无论谁穿 A.上衣都起到着使用价值的作用 B.上衣都起到着价值的作用 C.上衣都是抽象劳动的结果 D.上衣都是社会劳动的结果 二、劳动二重性        内涵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即有用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对立性: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部编人教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

第1—3课 1.四大文明古国比较简表 3.种姓制度建立者:雅利安人 4.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创立: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2)教义: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同时宣扬“忍耐顺从”。 (3)发展: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4)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5.《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1.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小国寡民。 2.古希腊繁荣的成邦:雅典、斯巴达 3.城邦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 4.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繁荣的原因:进行一系列改革。 内容为:扩大公民权力——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公民大会;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5.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繁荣的表现:①政治上: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②经济上: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③文化上:文化昌盛。 6.斯巴达成邦:崇尚武力,训练男人为军人,训练妇女为合格母亲。 7.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继承马其顿王位,史称亚历山大帝国,出兵东征,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8.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印度文明)。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试题(同名16166)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测试题 班级姓名分数时间:2018.6 1、“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歌主要描述了开元盛世时期()A政治清明 B科举兴盛 C民族融合 D经济繁荣 2、“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所反映的经济发展盛况是在() A唐太宗时期 B武则天时期 C唐玄宗前期 D唐玄宗后期 3、“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齐纨鲁缟车班班”,材料中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 A农业发展 B政治清明 C经济繁荣D商业活跃 4、下面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这一制度初创于隋朝②进士科主要考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 ③有利于统治者笼络人才,巩固统治④科举考试促进了唐代诗歌的繁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孟德斯鸠在评价中国某一制度时指出:“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该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不包括() A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B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 C使专制集权统治极度膨胀 D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 6、科举制度被西方人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他们认为“(科举考试使得)即使是国家中最贫穷的人也只能说,如果他命运不济也是‘天意如此’,他的同胞并未设置 不公平的障碍来阻挠他提升自身的地位……”这主要是指科举制度() A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B保证了官吏的清正廉明 C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7、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到:“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④对外交通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 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分类梳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归纳 1、历朝历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2、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 3、历代王朝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北宋—军事:1、解除军队将领的兵权。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地方:1、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利。3、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4、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六部,并将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 明朝—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巩固皇室。 中央:废除丞相制度(秦朝确立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直接向皇帝负责;分散兵权,将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司法:明朝设立了厂卫等特务机构,其中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了东厂。 思想:改革科举制,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政治:雍正时,设立了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思想:为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实行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4、隋唐至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

创立: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完善:唐太宗时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进一步完善:宋朝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僵化: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 评价: 积极: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消极:随着明朝八股取士,科举制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2018考研政治常考知识点分析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018考研政治常考知识点分析之实事求 是思想路线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1929年6月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同年12月,毛泽东在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了纠正主观主义的问题。1930年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从而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 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中,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1938年,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 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从思想路线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事实就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以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进入21世纪,江泽民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一次讲话中强调:要贯彻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的思想路线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第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第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如何调节考研的心态 稳定的心态:在考研的复习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自己总是看着别人的复习进度,这样往往自己的复习计划被打乱。看着别人复习的进度比自己快了,心里就会很焦急,进而产生烦躁的情绪。对于这种情况。凯程老师建议考生按照自己事先制定的计划来,按部就班的复习。对于别人的复习进度,可以参考和借鉴,但是千万不能照搬照抄,要有自己的原则。如果考生在复习中出现一段时间看不进去书的状态,拿起书来就感到非常烦躁。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