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概述

教育技术学理论考试重点复习版

第一讲教育技术学概述 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手段/工具和方式/方法的总和。教育技术本质是科学知识或其它系统知识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教育技术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理解(优化教与学的过程)。 教育技术学: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教育技术的类型1.物化形态的技术(有形技术)2.智能形态的技术(观念技术)。 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 第二讲多媒体技术与多媒体素材 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是指对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交互综合处理的技术。 媒体的分类(1)感觉媒体。(2)表示媒体。(3)表现媒体。(4)存储媒体。(5)传输媒体。 多媒体素材的类型1)文本素材。常见格式为doc、txt、rtf等2)图像素材。3)音频素材。4)视频材料。对于人眼来说,若每秒钟播放24帧到30帧就能够产生平滑连续的画面效果。5)动画素材。动画通过连续播放一系列画面(通常8帧/秒以上),造成连续变化的图画感觉,是对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模拟。 第三讲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国际教育技术的发展简史:(1)直观教学(17世纪-19世纪末)夸美纽斯《世界图解》,直观形象;(2)视觉教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霍本,利用视觉材料作辅助,以使学习经验较为具体化 (3)视听教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主要技术史有声电影、广播、电视、录像等技术。(4)教育传播系统(20世纪20年代-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芬恩;(5)教育技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今)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等。 第四讲没有 第五讲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揭示人类学习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指导人类学习,特别是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心理学原理或学说。 学习理论课分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有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等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有苛勒、布鲁纳、奥苏伯尔和加涅等人。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代表人物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人。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的三大原理。(1)准备律。(2)练习律。(3)效果律。(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六讲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教学理论是以一定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关于“如何教”的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 基于行为训练的教学1.示范-模仿教学法。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程序:(1)定向。(2)参与性练习。(3)自主练习。(4)迁移。2.程序教学法。程序教学的五条基本原则: a小步子原则: b积极反应原则: c及时强化(反馈)原则: d自定步调原则: e低错误率原则: 基于知识传递的教学 1.加涅“九大教学事件”(1)引起学习注意。(2)明确学习目标. (3)回忆相关旧知。(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引发行为表现。(7)提供信息反馈。(8)评估行为表现。(9)强化保持与迁移。2.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1)预备;(2)呈现;(3)联系;(4)统合; (5)应用。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1.杜威的“五步教学法”(1)困难(2)问题(3)假设(4)验证(5)结论2.发现教学法。 传播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信息交流的社会现象,是由传播者运用适当的媒体,采用一定的形式向接受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教(学)案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一般概念; 2、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概念 重点难点: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教学时数:1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与多媒体相结合 引言: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与通信技术逐步发展、紧密结合的产物,是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是信息交换、资源共享和分布式应用的重要手段。 一、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涉及到的四个要点 1、定义:所谓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将地理位置不同、功能独立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以功能完美的网络软件(即网络通信协议、信息交换方式和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2、四个要点:(1)计算机网络包含两台以上的地理位置不同具有自主功能的计算机。 (2)网络中各结点的连接需要一条通道,即由传输介质实现物理互联。 (3)网络中各结点之间互相通信或交换信息,需要有某些约定和规则,这些约定和规则的集合就是协议,其功能是实现各结点的逻辑互联。 (4)计算机网络是以实现数据通信和网络资源(包括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共享为目的。 3、计算机网络的目的 人们使用网络主要是为了共享资源和进行在线通信。资源包括数据、应用程序和外围设备。 电子是在线通信的经典形式。 二、计算机网络的形成 早在1925年当计算机还处于第一代的电子管时期,美国就建立了一套SAGE(Semi-Automatic Ground Environment)系统,即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该系统将远距离的雷达和其他设备的信息,通过通信线路汇集到一台旋风型计算机,第一次实现了利用计算机远距离地集中控制和人——机对话。SAGE系统的诞生被誉为计算机通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1.计算机终端网络。 计算机终端网络又称为分时多用户联机系统 特点:主机负荷较重;花费的费用高。终端——计算机 目前我国金融系统等领域广泛使用的多用户终端系统就属于计算机终端网络。 2.计算机通信网络 计算机——计算机 在终端设备和主计算机(HOST)之间增加一台功能简单的计算机。专门处理终端设备的通信信息及控制通信线路。并能对用户的作业进行某些预处理操作,因此称之为前端处理机FEP(Front End

第一课 教学目标概述

如何设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王华 序:课程设计说明: 本课程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满足初中数学教师深刻认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按照目标进行教学实践的需求,解决教师在目标设定中的疑难问题,纠正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涉及目标的种种不良行为,探索科学设定课堂教学目标的途径与方法。本课程教学的对象是中学数学教师,案例以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为主,课程设计既体现正确的教学理论,又注重教学实践中的各种案例,尽可能多的考虑广大教师“读的懂”、“用得上”。 本课程在每环节结束后,我们均设置一道针对各讲的主题、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综合性较强的习题或讨论问题,各位老师可结合各环节所讲的内容,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并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任务。最后的绩效作业为撰写一个体现三维目标的教学案例作为评估的主要方式。 第一课课堂教学的“纲目”是什么? ——课堂教学目标综述 概要:本课介绍课堂教学目标的概念,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科学设定的意义。 学习目标: 1.了解一般教学目标的意义,理解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概念,掌握设定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 2.理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意义,明确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会鉴别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学习内容: (一)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Teaching objectives)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程目标,规定了一门课程的教育目的与培养预期;二是课堂教学目标,指每一堂课所规定的教学活动要求,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分解、细化了的一小部分,当完成和落实了每一个

第一课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日积月累 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神采奕奕、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乐不可支眉开眼笑衣衫不整慈眉善目贼眉鼠眼其貌不扬乘兴而来大快人心大喜过望惊喜若狂扬眉吐气欣喜若狂称心如意踌躇满志春风得意得意洋洋得意忘形满面春风如释重负如愿以偿喜出望外无忧无虑眉飞色舞 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应概括得完整简要。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法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 法三: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穷人》一文,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是怎么想的?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法四: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法五:内容借助法。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效果更好。

第1章 铁道概论课程概述

第1章 铁道概论课程概述 1.1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作用、培养目标 地位:“铁道概论”是铁路高等院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共同基础课,它为铁路各专业的学生学习铁路相关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可以也是一门铁路专业基础课.知识要求:该课程系统地又扼要地讲述铁路史、铁路运输业、铁路运输设备以及铁路运输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运用. 作用:1、了解铁路线路的基本知识; 2、能够区分铁路车辆和机车,并了解车辆和机车的组成; 3、了解铁路车站的分类及各种铁路车站所完成的运输任务; 4、了解铁路信号的通信的基本知识; 5、能够分辨铁路旅客运输、货物运输和行车组织的分别,识别列车运行图。 6、能够认识到铁路运输发展的动向,了解高速铁路和重载运输以及铁路动车组的发展情况。 培养目标:通过对铁道概论的学习,要求学生建立铁路运输整体概念;掌握铁路运营机制,树立铁路全局观念;了解铁路各专业(机、车、工、电、辆)之间的关系,确立本专业在整个铁路运输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此外,通过一体化教学和现场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竞争和团结精神,树立学习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兴趣。

1.2课程的主要内容 1.2.1铁路发展现状 从1876年修建第一条铁路到现在,中国铁路已经走过了130年的历史。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铁路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一个横贯东西、沟通南北、干支结合的具有相当规模的铁路运输网络已经形成并逐步趋于完善。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目前已达 76,580 km,列世界第三(美国、俄罗斯之后),亚洲第一。其中国家铁路63,342km,合资铁路 8,462km,地方铁路4,776km。 目前,中国铁路用占世界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占世界24%的换算周转量,换算密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中国铁路客货运量在国内运输市场占有份额分别达到35 % 和55 %左右。 近十几年来中国铁路在客运提速、货运重载、铁路信息化和建立行车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重大发展,线路结构进一步优化。复线里程25,566km,复线率 33. 4 %。电气化铁路里程21,604 km,电气化率28. 2 %。提速线路里程16,500 km,占营业总里程21.6 %。 1.2.2铁路运输设备 铁路是一个综合性的庞大工交企业。为了完成客货运输任务,必须拥有各种运输设备。要有基本的线路和沿线的各类车站。运行的机车和

第一课 古代汉语概述

第一课 一、什麼是“古代漢語”(文言) 我们学习的“古代汉语”也叫作“文言”或者“文言文”。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緒論》中指出,漢語的古代書面語大致有兩個系統:文言和白話。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於文言文的範圍。文言是中國古代文獻資料所使用的一種最基本的書面語形式。由於文言文並不是一時一地的一種語言,因此不同時代或不同地區的文獻,在語法和詞彙上會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20世紀之前,以漢字書寫的文言文,在中國以及韓國、日本、越南,使用在幾乎所有正式的文書上。在韓國、日本和越南,這種書面語分別被稱為漢文 (??,Hanmun)、漢文(かんぶん,Kanbun)和漢文(Hán V?n)。20世紀之 後,在中國,文言文的地位被普通話白話文取代,而其他國家則開始採用當地語言的書面語。 汉代以后以北方话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的书面语,即通常所说的古白话文。古白话的发展是属于语言的正常发展,而文言的形成及其发展,却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现象。 古代汉语课学习的对象是文言文,重点是先秦两汉的作品(源头)。 二、文言文的特色: 1、文言文与口语差别很大。文言文是在先秦时期汉语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公元前202年——公元1911年),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1。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人们口头实际用的语言距离越来越大了。 2、变化很小。一直到1919年以前,文言作为主要的书面语言被人们代代相传、沿用下来,它的语法、词汇跟两千年以前相比没有多少改变。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子结构、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历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连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词汇,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有些词的古义在口语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却仍然使用。虽然后世人们在模仿中难免会使用一些当时的口语,从而给文言带来某些很小的变化,但总的看来,文言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方面还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 3、语言简练。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再加上古代作者写文章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语言简练的风格。 4、古奥难懂。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越来越难懂了。句子 1四书、五经: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2017高中化学教案 (第1课时) 烃的概述 烷烃的化学性质

《有机化学基础》 课题:第一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烃的概述烷烃的化学性质。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本章是在必修2第3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基础上,以“结构-有机化合物-性质”为线索,包括认识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烃三部分内容。第3节《烃》引导学生从类别上对烷烃、烯烃、炔烃、苯及其同系物各种烃的结构、性质、应用、不同类别烃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行研究,在必修2第3章《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第1节《认识有机化合物》(甲烷)和第2节《石油和煤——重要的烃》(乙烯和苯)的基础上,从个案学习上升到类别学习。内容框架为: 设计思路 本节以“烃的概述和烷烃的化学性质、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苯及其同系物的化学性质”为基本线索,在学习过程中要建立烃的分类框架并能够举例说明。由此,将本节内容分为3个课时进行学习: 第1课时为烃的概述和烷烃的化学性质,学习烃的分类、链烃的主要物理性质、烷烃的化学性质(如与卤素单质的取代反应,与氧气的反应等);第2课时为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主要学习烯烃和炔烃的命名、不饱和烃的重要性质加成反应,掌握烯烃和炔烃与卤素、卤化氢等的加成反应,与酸性KMnO4溶液的氧化反应;第3课时为苯及其同系物的化学性质,主要学习苯及其同系物与卤素单质、硫酸的取代反应,与酸性KMnO4溶液的氧化反应等。 综上,本节内容安排为: 第1课时:烃的概述和烷烃的化学性质; 第2课时: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 第3课时:苯及其同系物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建立烃的分类框架并能够举例说明。

2、知烃的熔、沸点比较低,各种烃都难溶于水并且比水轻。 3、掌握烯烃和炔烃的命名规则,会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分子中含有一个双键或三键的烯烃或炔烃。 4、烷烃能与氧气、卤素单质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通过烯烃和炔烃的命名规则与烷烃的比较,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生产、生活中存在的烃,认识烃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各种烃并对它们进行命名,掌握烷烃的化学性质。

计算机网络概述练习题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一、单项选择 1.对于用户来说,在访问网络共享资源时,()这些资源所在的物理位置。 A.不必考虑B.必须考虑C.访问硬件时需考虑D.访问软件时需考虑 2.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网络,并在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中,对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计算机互联的主要目的是() A.制定网络协议 B.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 C.集中技术 D.资源共享 4.在计算机网络发展的4个阶段中,()是第三个阶段。 A.网络互连 B.网络标准化 C.技术准备发展 5.下列有关网络中计算机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没关系 B.拥有独立的操作系统 C.互相干扰 D.共同拥有一个操作系统 6.以下网络资源属于硬件资源的是() A.工具软件 B.应用软件 C.打印机 D.数据文件 7.在计算机网络中,共享的资源主要是指硬件、()与数据。 A.外设 B.主机 C.通信信道 D.软件 8.关于计算机网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网络就是计算机的集合 B.网络可提供远程用户共享网络资源,但可靠性很差。 C.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D.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网络是LAN。 9.计算机网络中广域网和局域网的分类划分依据是() A.交换方式 B.地理覆盖范围 C.传输方式 D.拓扑结构 10.拥有通信资源,在网络通信中起数据交换和转接作用的网络节点是() A.访问节点 B.转接节点 C.混合节点 D.端节点 11.通信子网是计算机网络中负责数据通信的部分,主要完成数据的传输、交换以及通信控制,它由()组成。 A.主机 B.网络节点、通信链路 C.终端控制器 D.终端 12.在()结构中,网络的中心节点是主节点,它接收各分散节点的信息再转发给相应节点。 A.环形拓扑 B.网状拓扑 C.树型拓扑 D.星型拓扑 二、简答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2.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功能? 3.按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可将网络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案:1-5AADBB6-10CDCBB11-12BD

第1章_计算机网络概述_练习

第 1 章计算机网络概述练习 1、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计划研究局提出了多台计算机相互连接的课题。建立了多台独立的计算机相互连接,并且它们之间能够通信和共享硬件资源与信息资源的计算机网络。这个网络称为(ARPANET),它是Internet 的前身,是计算机网络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2、所谓(局域网),就是在局部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一般为一个单位或部门所拥有。它最主要的特征是通信线路为用户自备线路,不需要租用电信公司的通信线路,而且线路带宽不受电信公司的限制,网络数据传输速率高,更易于网络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共享。 3、(计算机网络)是利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多个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按照网络通信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4、在这个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中包含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网络中的计算机需要利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来连接);二是网络中的计算机都是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没有对网络的(依赖性);三是网络中的计算机都要遵守网络中的(通信协议),使用支持网络通信协议的(网络通信软件);四是计算机网络的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 5、在APRANET中,网络上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负责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和终端设备及信息资源,二是负责通信控制的报文处理机和通信线路。因此。把计算机网络划分成两部分:(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6、(资源子网)中包括各种计算机、终端、打印机等硬件资源、软件资源及信息资源(其中,(计算机)也称作主机。主机的名称来源于计算机和数据终端组成的系统。现在这两个名词已经没有区别了);(通信子网)包括通信控制设备、通信传输设备、交换机、路由器及通信线路等。 7、通信就是(信息)的传递。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书信往来都是(通信)。无论哪种形式的通信,通信双方都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通信双方为实现通信而制定的规则、约定与标准就是(通信协议)。 8、在计算机网络中,通信的双方是计算机。为了使计算机之间能正确地通信,必须制定严格的通信规则、约定和标准,准确地规定传输数据的格式与时序。这些规则、约定与标就是(网络通信协议)。 9、网络通信协议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语义、语法和时序)。语义表示做什么,语法表示怎么做,时序表示什么时候做。 10、整个通信过程中的通信协议(规则和约定)是(分层进行)的,每个层内有自己的通信协议。各层内的协议与其他层的协议无关。 11、将计算机网络系统划分成若干功能(层次),各个层内使用自己的通信协议完成层内通信,各层之间通过(接口关系)提供服务,各层可以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各层内部的变化不影响其他层。 12、为了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解决各种计算机的联网问题,197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了大批科学家制定了一个网络体系结构,称作(开放式系统

第一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练习题及答案上课讲义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一、填空题 1.计算机网络的网络资源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1969年12月,Internet的前身________的投入运行,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 3.国际标准化组织(英文简称____)在1984年正式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使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实现了标准化。 4.________________是计算机网络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5.计算机网络是________技术与________技术结合的产物。 6.Internet的应用有________、信息发布、电子商务、远程音频、视频应用。 7.计算机网络是由________系统和________系统构成的;从逻辑功能上看,则是由________和________组成的;从拓扑结构看是由一些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的。 8.________________又称网络单元,一般可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9.________是指两个网络节点之间承载信息和数据的线路,可分为 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提供访问网络和处理数据的能力,由主机系统、终端控制器和终端组成;__________是计算机网络中负责数据通信的部分,主要完成数据的传输、交换以及通信控制,由________、________组成。 11.网络硬件系统是指构成计算机网络的硬件设备,包括各种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网络软件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是计算机网络的主体,按其在网络中的用途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大类。 13.____________是网络中用户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又称______;____________是通过网络操作系统为网上工作站提供服务及共享资源的计算机设备。 14.____________是实现网络协议规则和功能的软件,它运行在网络计算机和设备中,计算机通过其访问网络。 15.____________就是网络节点在物理分布和互联关系上的几何构型。 16.____________是对网络运行状况进行信息统计、报告、警告、监控的软件系统。 二、选择题: 1.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是____。 A.计算机之间的相互制约 B.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 C.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D.均衡负载于各个计算机系统 2.信息高速公路是指____。 A.装备有通信设备的高速公路 B.电子邮政系统 C.快速专用通道 D.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3.一座办公楼内各个办公室中的微机进行联网,这个网络属于____。 A.WAN https://www.360docs.net/doc/ef16273947.html,N C.MAN D.GAN 4.下列选项中,____不是按计算机网络覆盖范围分类的。 A.局域网 B.城域网 C.广域网 D.基带网 5.网络中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网络设备之间、计算机与网络设备之间进行通信时双方必须遵循____才能实现连接,进行数据的传输,完成信息的交换。

最新幼儿园课程第一章概述教案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课程的概念 2、掌握幼儿园课程的概念、特点及类型 3、辨析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 4、理解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游戏的关系 5、对幼儿园课程理论的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幼儿园课程的概念、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 教学难点: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制作PPT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间相互问好,把最好的状态给学生 二、自我介绍 三、课程要求 三、介绍新学科 幼儿园课程论对幼儿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幼儿园课程是学习幼儿教育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导出新课。 此不做深入讨论,要着重引发学生的未知学科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四、讲授新课 通过细致的讲述,让学生知道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众说纷纭,未成共识 (一)课程词源的分析: 中国——始于唐代,学者孔颖达《诗经·小雅·小弁》,如“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对于教育制度、教学课程的安排、执行,一定要有智慧有德行的人来掌管,才能够依照法度(正确之法和自然之法)来保持和执行。 关于这里的课程有侠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1.具体一个人的整个的学习和教育的课程,2.一个人或一些人的单独一门学科的课程,广义的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教学理念、学习功课的种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课程的编排等;这里的课程近乎是教育的内涵;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含义接近现代。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 ?在此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

92272-现代教育技术-第1讲教育技术概述

《现代教育技术》第1讲 主讲人: 张剑平(浙江大学) ?高等学校教师教育公共基础课 ?对象 ?面向职前、职后教育 ?教师教育类专业的大学生 ?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学科教师 ?目标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文字教材 ?张剑平, 《现代教育技术(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数字化资源 ?国家精品课程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f16273947.html,

?附录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学人员)?附录2:教材与《标准》的对应 ?领域交叉:信息技术+教育理念与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面向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研究和应用的对象:教与学的过程与资源 ?研究与应用的目标: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

1.理解教育技术的定义、研究内容与任务。 2.了解教育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趋势。 3.知道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组成部分。 4.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与目标。 5.知道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核心 内容。

教育技术概述 ?现代教育过程四要素 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和总和。 ——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AECT 1994 定义: ?教育(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AECT 2005 定义: ?教育技术是通过对与指定目标合适一致的技术过程和资源进行合理的创设、利用和管理,从而促进学习,改善绩效的研究与合乎规范的实践。 ?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 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 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2004

第1章 计算机网络概述知识点总结

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是一组自治计算机互连的集合。 自治是指每个计算机都有自主权,不受别人控制;互连则是指使用通信介质进行计算机连接,并达到相互通信的目的。 网络是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的,硬件包括:终端设备、网路设备、传输介质(网线、光纤等);软件包括:终端设备操作系统、网络设备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等。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 ·资源共享 ·分布式处理与负载均衡 ·综合信息服务 ·信息交换和通信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计算机的演进过程: ⑴主机互连 ⑵局域网 ⑶广域网 ⑷因特网

按计算机网络覆盖范围的大小,可以将计算机网络分为: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 局域网(LAN):指在某一区域内将各种计算机、外部设备和数据库等互相联接起来组成的计算机通信网。 广域网(WAN):分布距离远,它通过各种类型的串行连接以便在更大的地理区域内实现接入。 城域网(MAN):覆盖范围为中等规模,介于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通常实在一个城市内的网络连接(距离为10KM左右)。 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 ·总线型 优点:结构简单,成本低,安装方便,易于维护; 缺点:存在单点故障,共享总线带宽。

·星型 优点:结构简单,易于实现,便于管理。 缺点:存在中心结点故障,会造成整个网络瘫痪。 ·树型 缺点:相邻及同层节点之间通常不进行数据交换或数据交换量小。 ·环型 优点:结构简单,传输延时确定。 缺点:环中任何结点出现故障,造成网络瘫痪。 ·全网状 优点:系统可靠性高。 缺点结构复杂,必须采用路由选择与流量控制。 ·部分网状

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基于电话网的电路交换 →优点:延迟小、透明传输 →缺点:带宽固定,网络资源利用率低,初始连接建立慢 ·分组交换:以分组为单位存储转发 →优点:多路复用,网络资源利用率高 →缺点:延迟大,实时性差,设备功能复杂 衡量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指标 ·带宽(bandwidth) →描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能够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另一个节点的数据量 →通常以bps为单位 →例如以太网带宽10Mbps,快速以太网为100Mbps ·延迟(delay) →描述网络上数据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另一个节点所经历的时间 网络延迟主要分为: 传播延迟、交换延迟、介质访问延迟和队列延迟。 网络标准化组织有以下几种: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负责大型网络的标准,提出OSI参考模型 ·电子电器工程师协会(IEEE) LAN标准。802.x协议族、802.3以太网标准、802.4令牌总线标准、802.5令牌环网标准、802.11无线局域网标准

第1课控制技术概述

《控制技术概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控制技术概述》是青岛出版社九年级(上册)中第2单元的第1课的内容,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控制技术,发现生活中的控制技术,运用控制技术为学习、生活服务。同时也要求学生掌握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控制技术应用的实例,但对其基本原理还了解很少,对控制技术的认识还不够。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控制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控制技术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控制技术的作用及重要性; (3)能够区分程序控制和反馈控制; (4)感受控制技术的价值; (5)培养主动利用控制技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控制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 【教学与学法】 主要通过自学探究法、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结合小组协作学习,来突破重、难知识点。 【教学环境和媒体设计】

多媒体网络教室、视频索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3分钟) 播放遥控飞机的视频: 你知道遥控飞机是如何按照我们的要求进行飞行的吗?它是怎么被控制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控制技术概述》。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玩的、想玩的遥控飞机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很好地引入本课课题。) 二、启发探究学习新知(22分钟) (一)控制与控制技术(7分钟) 控制技术的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普遍,极大的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例如恒温箱的使用: 恒温箱是一个简单的控制系统,构成这一系统的 基本部件是:电源、开关、加热电阻丝、箱体和执行动作 的人。在这个控制系统中,目标是保持恒温箱内的温度不 变,受控对象是箱内温度,控制方式是接通或断开电源开 关。 恒温箱的人工调节过程图如下:

第一讲概述

第一讲概述 这一讲我们将从为何开展人口普查?如何开展人口普查?和人口普查要做什么?这三方个方面对人口普查的整体情况给大家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使大家对人口普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一节为何开展人口普查? 主要从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内容、作用和保障以及建国以来我国开展的历次人口普查的情况进行阐述。 一、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 在《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中都作了明确的阐述。《全国人口普查条例》明确了今后要开展的人口普查的基本目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就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目的作了更进一步的明确。 《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第二条指出:“人口普查的目的是全面掌握全国人口的基本情况,为研究制定人口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人口统计信息服务”。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更进一步的明确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目的是查清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人口统计信息支持”。

二、人口普查的主要内容 《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第十二条指出:“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指出:“人口普查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国籍、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三、人口普查的主要作用 人口普查的作用体现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从以下几个例子看出人口普查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例1:分年龄的人口数告诉我们有多少孩子需要上学,有多少老人需要照顾,政府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规划学校和老年人服务设施。 例2:人口就业的数据告诉我们哪一类人群就业有困难,政府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促进就业的政策。 例3: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来临时,人口普查信息可以帮助确定需要救助的人员数量。 例4:企业也可以利用人口地区结构来决定在哪里建造购物中心、电影院、银行和办公室。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大家可以结合自身和当地实际,例举一些使广大普查员更容易接受的例子。

第1讲 概述

第一讲行政法概述 1分判断 本讲重点内容 1.行政的概念(毛雷尔)。 2.行政法主要有哪些渊源。 一个良好的社会必须是有秩序的社会、自由的社会、公正的社会,也必须是高效的社会。 第一节行政的概念与分类 一、行政的概念 关于“行政”,学术界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 1、扣除说 又称“排除说”、“蒸馏说”、“除外说”,是对行政的一种消极定义,即“行政法不是什么”,认为“行政是指国家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的职能”。这种学说建立在分权思想基础上,但对行政的范围作了形式上的界定,不能说明行政的本质是什么。它存在循环定义的可能性,除外的内容范围难以确定,较为典型的反例是所谓的“元首权行为”以及统治行为。随着现代行政的不断发展,委任立法及行政裁判等现象的大量出现,造成了立法、司法、行政三种职权的交叉、混合,“扣除说”已不够恰当准确了。 2、目的说 它是针对“扣除说”存在的种种问题而提出的积极定义——即行政法是什么,认为行政是“为适应国家社会的需要具体实施公共政策的过程及行动”,认为行政法在于“积极实现国家目的”。但这种试图从正面给行政下定义的观点仍存在诸多不足,并不能从本质上与立法、司法相区别。 3、组织管理说 认为,“行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控制”。与此相似的观点还有“政务管理说”、“国家事务管理说”。但其缺陷亦很明显,不能本质区别立法、司法与行政的职能,因为立法与司法也可表现为决策、组织、管理与控制。 现在,因为积极定义存在致命的缺陷,新近在大陆法系占据主流地位的定义方法是采用消极定义说,并辅之以对行政基本特征的描述。德国著名行政法学家毛雷尔对行政法的特征进行了比较到位的归纳: (1)行政是社会塑造活动——行政服务于共同体中的人。行政所处理的不是自己的事务,而是社会事务,行政以不特定的社会公众为对象,为公众提供服务。

第1课剪纸文化概述

1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教案系列之选修课剪纸 第1课 剪纸文化概述 初备者:王珍荣 审核者:贾蕾 课型:新授课 编写时间:2019年9月3日 班级:___________ 组名: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民间剪纸的历史和种类及应用。 2.进一步提高对形式美的认识和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剪纸的历史和种类应用。 难点:绘制剪纸的图样。 三、教学方法示范法、评讲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多媒体播放古筝乐曲,图片展示,学生在音乐中欣赏各种剪纸。 教师讲述剪纸相关内容: 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以纸为主要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主要工具进行创作的镂空艺术。 剪纸起源于古人的祭祀活动,以及“镂金作胜”的风俗;唐代,剪纸图案应用于首饰、鞋帽和铜镜等方面;宋代,剪纸已经用于瓷器和蓝印花布等工艺;明代,剪纸最为出色的应用是夹纱灯和折扇;到了清代,剪纸已有民间走向宫廷,点缀皇室生活。 剪纸自诞生以来,其流传面之广、数量之大、样式之多,胜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 二、同学们:你们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剪纸呢? 1、逢年过节 2、结婚…… 三、民间剪纸的历史 许多商代葬中出土的漆器上,镶嵌有镂刻着花纹图案的金银片,战国时期出 现了镂空鎏金技术和金银错、刻花错和透雕等装饰技艺。 我国发现最早的古代剪纸实物,当数1959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 古代墓葬中出土的五幅剪纸作品,分别是“对马凼”(马团花)、“对猴团花” “八角形团花”、“忍冬纹团花”和“菊花形团花”。 自魏晋南北朝起直至唐代,剪纸艺术的用途十分泛,其多与农耕文化关系 密切,在一些风俗礼仪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们在立春日,用金箔或彩帛剪刻成花样互相馈赠祝福。 宋代造纸业的发达,纸张的品类丰,为剪纸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材料的便利, 剪纸艺术的应用也纸艺术的应用更为广泛,并且出了许多技艺高超的从事“剪字”的专业艺人。 元代出现了具有完整艺术构思的剪纸作品,有文人为之题咏,逢年过节时悬 挂的走马灯开始用剪纸的形式表现故事情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