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气”于韩魏公祠修改稿

“养气”于韩魏公祠修改稿
“养气”于韩魏公祠修改稿

“养气”于韩魏公祠

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教育科研中心袁绍萍

苏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虽然没有专门的文论著作,却夹杂散见着大量对文学的见解。他的文学观对北宋和明清文坛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其中“养气”说更是独树一帜。

苏辙发挥家族天赋异禀的横溢才气,以《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对如何“养气”进行了收放自如的阐述。我有过六年教初中语文的职业经历,曾那么饶有兴致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写作意图及风格。

此文系苏辙19岁刚刚考取进士时写给韩琦的信。韩琦当时任枢密使,相当于秦、汉时掌兵权的太尉。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

正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先从作文当有养气之功谈起,提出“养气”说。“气可以养而致”。在具体阐述时,引孟子和司马迁事例加以说明。认为孟子的文章内容宽厚宏博,跟他的“气”大小相称。强调内在修养。司马迁遍游天下,知多见广,所以他的文章风格疏放潇洒,跌宕多姿,颇有奇气。强调外在阅历。

可见,“养气”一般通过两条途径:内心修养(内养)与外在阅历(外济);内养在读书,外济在远游。我怀疑自己酷爱旅游一定是备课讲课时深受苏先生言辞触动,从此不可自拔。

第二段,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阐述两种不同的学习经历。第一种是交游不广、见闻不博,只学古人陈旧过时的东西。第二种是“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他列举四个事实:一、经过秦汉故都,尽情观赏;二、眺望黄河,神交古时的英雄人物;三、饱览京城的广阔、美丽;四、谒见欧阳公,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汇集在这里。可归纳为游览天下名山大川,广交天下文人学士。可见苏辙更重视外在阅历。

文章至此,还只字未提写信目的。

第三段:由欧阳公引出韩琦,颂扬韩琦,“才略冠天下”,“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最后“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表明欲见之意。

第四段,再次自明志气,表明求见之意。特别申明入京师“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可见其志向宏大。

“养气”说值得后世文人借鉴。作者强调了生活体验对一个作家的重要作用。

“养气”,我找到了假期出游最充分的理由。

今年暑期,我经过明清故都抵达商代都城;漫步洨河赵州

桥,驰往太行西柏坡。“拜见”汤阴岳武穆,寻访羑里周文王。

在安阳,我借来苏辙先辈笔下的仰慕之情特意前去被不识

真人的游客忽略的韩魏公祠,是安阳(古相州)人为纪念韩琦

的丰功伟绩在昼锦堂韩琦故地修建的韩琦生祠。

在祠内,通过图文资料,能够走进他近乎完美的一生。

从仁宗到英宗再到神宗,韩琦“相三朝,立二帝”,当政十

年,号称贤相。欧阳修称其“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王夫之称“三代以还,能此者,唯韩魏公而已”

韩琦1075年6月24日病逝于相州,终年68岁。宋神宗“辍视朝三日,发哀于后苑”,谥号“忠献”。徽宗政和五年追封魏王。

韩琦何功德,君民同怀念?

仁宗天圣五年,年仅20岁的韩琦科举考试夺得甲科第二名,进入仕途。景佑三年成为一名不起眼的谏官。但韩琦忠心耿耿,直言劝谏,前后上疏760余次。他不畏困难,锲而不舍,终于使仁宗痛下决心一次罢免四位庸碌宰辅。此惊人之举,受到正直之士高度评价。

韩琦所处的时代,契丹与党项交相内侵滋扰。韩琦以一文臣毅然赴戎机,担当抵御西夏的重任。他与范仲淹一起,固塞栅,选兵将,定策术,遏制住了西夏盛锐兵锋,民间传诵“军中有一韩,敌人闻之心胆寒”的歌谣。

韩琦以才干和政绩,步步走进朝廷中枢。他力图革弊兴利,成为庆历新政重要一员。仁宗加封其为仪国公,英宗进封其为卫国公。英宗继位后得重病太后垂帘听政,受小人拨弄是非致使两宫不和。韩琦居中调和,避免宫廷内乱,使天下得安。太后还政后英宗改封其为魏国公。熙宁六年,韩琦以年老体衰上书要求告老还乡,神宗答应,但朝廷有军国大事,还要请韩琦拿策略。

观其一生,三朝为相、两朝顾命,集三公一王于一身,文治武功,勋绩卓著。难能可贵的是,韩琦一向关心民间疾苦,真正达到“上忧其君,下忧其民”的至高境界。

仁宗宝元年间,四川发生饥荒,韩琦前往赈灾。停收各种杂赋,减免税收,用招募兵勇之法施行救济;并大力整治吏治,一次罢免官吏760余人,这种空前的胆略和手段,震动朝野。

熙宁元年,河北地震并发大水。韩琦使灾民“居者以安,流者以还,饥者以充,乏者以足”。

至和、熙宁年间,韩琦两次荣知相州,关心民间疾苦,造福桑梓。安阳人民至今不忘这个先贤名相。

他性情深厚纯朴,心胸宽广,人们尊称他为“韩公”。我在祠中读到几个小故事。

韩琦家里收藏两只堪称“稀世之宝”的玉杯,一位朋友想观赏,韩琦叫一仆人把玉杯放在桌上,朋友赞赏不已。就在这时,仆人不小心碰一下桌子,玉杯掉地摔碎。仆人吓得跪倒在地泪如雨下。韩琦并没有责备仆人,只是笑着对朋友说:“凡是物品都有毁坏的时候,只可惜再也不能赏玩了。”说罢转身扶起佣人说:“你并不是故意为之,我不会责怪你的。”所有人都不由肃然起敬!

一位士兵私自离开军营去看母亲几天后才归,按纪当斩。士兵说:“母亲年迈多病,我常常担心不能再见到她,只求和母亲见一面,死也无憾。”韩琦听了心里很难受,核实情况之后把他放了,军兵没有不感动落泪的。

……

让我震惊的是韩琦镇守相州时,遇盗贼拿刀要取他项上人头献给外族。韩琦不但将桌上的财务给他,也不畏惧地伸出脖子。盗贼行礼说:“我听说你的气量很大,所以来试试您。桌子上的东西承蒙您送给我,希望您不要将此事泄露出去。”韩琦真的没有告诉别人。后来,盗贼因为他事触犯律法被判死罪,行刑前将这件事说出。他说:“我担心我死了之后,韩琦的德行不为人所知。”

假如贼人丧心病狂,真想图财害命,伸出脖子任其屠戮的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的“气量”,谁人能继?我为他后怕。死在贼人手上,不是太可惜了吗。大气有余,珍爱生命不足。岂止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是能撑航空母舰。

我恍惚看见,韩琦身上焕发着圣者的光辉。

少年苏辙壮志奋发,希望尽识天下秀杰。韩琦其时名满天下,位高权重,乃国之柱石,多少富有雄心壮志的人仰之弥高,做他的骨灰级粉丝。苏辙为刚刚考上进士的后辈,他写拜谒信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人手,“一落笔便纯是一片奇气”,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韩琦他老人家本来就和蔼大度,想必不能不被这封信所打动,对这位初出茅庐、风华正茂的青年才俊刮目相看。

韩琦老先生,我是一个普通的妇人,从无取“斗升之禄”之念,无意攀附权贵。来您的生祠拜访,只为您那誉满古今的才德和比海洋、天空、宇宙更宽广的胸怀。拜您塑像如拜真人,读您的功绩如交心魂。这是您生活过的土地,古朴的砖瓦是你的脊梁,苍翠的绿叶是你的精神!

您接见了我,用您的忧国之心鼓舞我,用您的忧民之情感染我,用您的包容大度启发我……

我也完成了“养气”之行,为撰文“养气”,为做事“养气”,为为人“养气”。

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

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 梁衡是当今文坛中个性鲜明、思想敏锐、别具特色的作家,其散文独树一帜,曾引起过极大反响。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欢迎阅读。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正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这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这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 于是他到任之后,就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从他贬潮州

读后感-读韩愈读后感500字 精品

读韩愈读后感500字 篇一:读韩愈作品有感读韩愈作品有感“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 ”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 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韩愈作品良多,《进学解》和《师说》带给我的影响尤为深刻。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 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成为大家熟悉的格言,那个“勤”字和“思”字,也曾激励过多少读书人,下过多少功夫而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纵观古今有学问有成就人的作为,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就是天道酬勤。 是的,求知识,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轻佻,半点浮躁,半点投机。 而必须是忍得寂寞,甘坐冷板凳,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一张卡片一张卡片地写,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爬,才幸许有所收获。 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 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 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 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是不遇明世。 这不仅教会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闪光之处勇敢地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还有些倡导国家知人善任,善于发现培养人才的意味。 通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了作者对于逆境而表现出的一种平和心态,这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心态决定一切,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历史终将证明,我们

读韩愈梁衡阅读材料

读韩愈梁衡阅读材料 读韩愈梁衡阅读材料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正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这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这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 于是他到任之后,就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州而贬袁州,短短八个月就干了四件事。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

我读韩愈

我读韩愈 ——读梁衡《读韩愈》有感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 翻开市面上的古诗集,你会发现李白的诗作数量居首,其次是杜甫,而韩愈远远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他也写诗文,只不过没有李白那么多痴话、没有杜甫那么多忧国忧民——他的不幸与挫折,却远比李白杜甫多。 文中作者对韩愈的评价甚高。不但详细地介绍了韩愈的种种经历,又对他的作为做出了详细的评述。韩愈本人正直,“肝脑涂地”地直接向唐宪宗“陈利害表决心”,不料宪宗丝毫不领情,还将他贬官千里,这已算是一桩挫折;当他到了潮州后,却发现这里还残余落后的文化和陋习,然而韩愈仍不忘将自己的能力付诸一方水土,心系百姓,这真是“难能可贵了”。他两次犯上直言,又倡导古文运动,身处逆境却不屈不挠,不依不服,这正是他生命中的韧劲所在。“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进士,在考官时又三次落第”,如此看来韩愈并不是一个向挫折低头的人。身处逆境,他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踏踏实实做好他认为是他应该做的事情。在历史上,他的作为也许称不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也足以令后人为之敬佩、为之称道。韩愈所受到的挫折,究竟是他的个性决定还是掌朝的宪宗皇帝造成的?文中作者认为无关紧要。他认为重要的是人对待自己不幸的态度。他的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受到的委屈或是挫折,跟韩愈在仕途上所遭的不顺根本不能相提并论。更何况韩愈内心深处所隐藏着的奋斗精神并未随着一次次的碰壁而消失殆尽,他倔强的力量换来的是一方百姓的精神文化素养提升。 我读《读韩愈》,读到的是他曾并不为我所了解的人生经历;我读《读韩愈》,读到的是他不畏挫折的倔强力量;我读《读韩愈》,读到的是他孤独却坚强的人生写照,我读韩愈,读到的是他那种“奉献于民,求成于心”的高尚品格。

读韩愈 梁衡

读韩愈梁衡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韩愈是个文章家,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说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说的,立场不同,感情不同这句话。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涛,确是不一样:《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瘅江边。dàn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儿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条件不坏,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唐律明确规定了不准没良为奴,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岭南以口为货,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比之于北方的先进文明,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都该享有爱。按照

热门-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

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 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正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这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这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 于是他到任之后,就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州而贬袁州,短短八个月就干了四件事。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之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荒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

读韩愈梁衡阅读理解题及答案教学设计3篇

读韩愈梁衡阅读理解题及答案教学设计3篇 Teaching design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q uestions and answers of Han Yu and Liang He ng

读韩愈梁衡阅读理解题及答案教学设计3篇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读韩愈梁衡阅读材料教学设计 2、篇章2:读韩愈梁衡阅读题目教学设计 3、篇章3: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教学设计 韩愈是个推己及人、脚踏实地的人。梁衡作者读韩愈受到了什么启发呢?下面由小泰为你带来关于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章1:读韩愈梁衡阅读材料教学设计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

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 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 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 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 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 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正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 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 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 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 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 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这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 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 吾骨瘴江边。

梁衡《杏花村访酒》阅读答案

杏花村访酒 梁衡 (1)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一是风景特殊的好,悦目赏心,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 (2)说是村,并名以“杏花”,其实现在这里是一个大型的国家名酒厂。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的,直到现在也保持着历史古韵及风格,但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一次。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骄傲的产品——汾酒。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 (3)来参观的人,最少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喝酒,二是看酒。先品其味,再看它的由来。餐厅是蛮别致的:墙上挂着名人字画,最醒目的是郭沫若手书的那首“杏花村里酒如泉”诗;墙角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着“汾酒”和“竹叶青”。服务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坛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入杯。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竹叶青呢?则呈一点淡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人们这时并不要靠眼鼻,而是全身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味柔和隽远。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 (4)原来我国的名酒有五个香型:浓,酱,清,米,复合。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其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重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梳轻妆。大约正是因为这纯,才使它成为名酒之祖。 (5)看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先将高粱等原料粉碎,蒸熟拌上曲,压入一个个大瓮里,这瓮又要深埋入土中。发酵之后,便放在一个大甑中蒸,一会儿便蒸馏出一股清澈的细泉,流入筒中,淙淙有声,这便曰酒。酒泉接着汇入“酒海”。那是一个三层大厦的酒库,内放着13000多只半人高的大缸。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待上3~4年才能出厂,这叫“熟化”。这套工艺大约在酿酒之初就如此。这些粗则粗点儿、丑亦够丑的瓮甑,已有1500多年历史,其间有什么奥秘,人们一时还难以明晰。另外,更神秘者还有二:一是这地下的水,二是这杏花村上空的空气。这里经年制酒,空气中便生出一种特别的微生物来,于汾酒的发酵特别有利。开始人们不知此道,有的老师傅退休后,身怀绝技,受聘他乡,但使出浑身的解数,那酒终不姓“汾”。技艺可传,水与气难移。主人每向游人讲到此处,脸上总要漾出

《读韩愈 梁衡》阅读答案

《读韩愈梁衡》阅读答案 《读韩愈》阅读答案 梁衡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正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他被押送出京不久,

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这首著名的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这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 于是他到任之后,就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州而贬袁州,短短八个月就干了四件事。当其获罪

读韩愈梁衡九年级阅读理解参考答案

读韩愈梁衡九年级阅读理解参考答案 本文是关于韩愈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下列说法,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3分)A.韩愈刚到潮州就发现当地情况很糟糕,弊政陋习极多,人们长年浑浑噩噩地生活,因而心境更坏。 B.韩愈到了潮州后,写了一首著名的诗歌《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给他的侄孙,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 C.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当地方小官的韩愈,虽然身处逆境,仍心系百姓,脚踏实地,尽力为民办事。 D.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因他大开教育之功,登第进士最多时达一百七十二名。 2.下列说法,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写得很好,读韩愈的散文比读他的诗歌更能了解他的精神世界。 B.身处逆境,屈原停留在江畔沉吟,李白停留在蜀道叹难,而韩愈为民兴利,只这一点韩愈更高明。 C.潮州的韩公祠,祠后的韩山,祠前的韩江,皆因韩愈而名,不仅是纪念他的冤屈,而且是纪念他的功绩。 D.韩愈在潮州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希望永垂不朽,于是潮州百姓就为他刻碑勒石,建庙建祠。

3.纵观全文,作者写了韩愈被贬前后的哪些事?请分点概括。(3分) 4.根据文意,回答下面问题。(5分) (1)“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中“陈利害”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分) (2)作者“读”到了一个怎样的韩愈?请概括其性格特点。(3分) 5、在潮州有一幅关于韩愈的对联:“溪石何曾恶,江山喜姓韩”,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江山喜姓韩”的缘由,并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1.【信息筛选】C(3分) 2.【信息筛选】B(3分) 3.【内容概括】(3分) ①韩愈上表获罪,被贬潮州(1分);②韩愈被贬至蓝关时写下《左迁至蓝关示侄叔湘》(1分);③韩愈到任后为民兴四利。(或:韩愈到任后为民做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二是兴修水利;三是赎放奴婢;四是兴办教育。)(1分) 4. (5分) (1)【概念理解】(2分) “陈利害”指宪宗佞佛,韩愈向其陈述迎佛骨活动的利害关系(1分),认为将朽骨迎到长安,一路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1分)。

读韩愈梁衡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读韩愈梁衡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读韩愈梁衡阅读材料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正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这首著名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这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 于是他到任之后,就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以后不得蓄奴。四是兴办教育,

《读韩愈》读后感1000字

《读韩愈》读后感1000字 风骨——读《读韩愈》有感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何其有幸,我曾拜读了梁衡散文选集,而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便是《读韩愈》。——题记 江流激湍,浪翻乳花,碧水自将青山绕;山峦叠翠,怒松插云,青山脚下碧水环。自岭南以南,焕烂流光,皆集于潮州。潮州之水,美不过韩江;潮州之山,雄不及韩山;而潮州之墨迹,妙笔皆生韩公祠。在梁衡笔下,我有幸来到了这山清水秀的地方。然而,韩愈一介书生,怎会使这山水易姓为韩呢? 众所周知,韩愈乃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章佳句至今被人们争相传诵。在文坛上,他是大唐的一块丰碑,但这尚不足以易姓河山。 在书中,我来到了唐宪宗时期,原本井井有条的市集却乱做一团,

众人纷纷向法门寺赶去。然如此兴师动众的,却不是什么利国利民的大事,而是唐宪宗迎佛指舍利入皇城。一时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却无一人敢指出帝王的不是。此时,巷尾处一驾不甚华丽的车轿中,一位白发长须的老者,发出了一声重重的叹息。 天子殿前,一位手持玉笏的大臣,颤颤巍巍地从群臣中走了出来——正是前日巷尾那位老者,他思忖良久,终于开口:“陛下,臣曾奏表上书,望陛下取消法门之典。陛下乃九五至尊,却要迎佛骨这朽秽之物入我大唐,置百姓社稷颜面于何地?若佛祖有灵,以为不敬,欲施行罚,便加之于臣身,臣万死不辞!”一翻言辞情真意切,感人甚深,却引得龙颜大怒,皇帝不顾众臣劝阻,把他贬至潮州。 这位老者便是韩愈。 朝为朝廷重臣,夕为左迁罪人,恐怕任何人都难以承受这种巨大落差。然而,韩愈却挺了过来。苏轼乌台诗案之悲释于对人生的超然,柳宗元被贬之苦释于对山水的眷恋,而韩愈的心灰意冷却释于他对百姓疾苦的操劳。当时的潮州因离京甚远,不似王土,更如蛮夷。韩愈

梁衡《读韩愈》阅读练习及答案

读韩愈 梁衡 ①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 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②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他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 官商民等为了一睹佛骨之面,不惜大力舍物捐款。劳民伤财,却上演了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几番犹豫,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上书,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 ③他说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这佛 如果真的有灵,有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 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 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甲) ④韩愈这一贬,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 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他被押送出 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 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一首著名的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其中一句“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足见其心境之冷。 ⑤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 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唐律明确规定了不准没良为奴,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 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这里简直就是茹毛饮血!按照当时的规矩,贬臣如罪人服刑,老老实实磨时间就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足以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连续干了四件事。 ⑥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韩愈大除其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以后不得蓄奴。四是 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从被贬潮州到再贬袁州,八个月,韩愈就干了这四件事。 ⑦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确乎难能可贵。韩愈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高考语文课外美文阅读欣赏1

高考语文课外美文阅读欣赏1 名著阅读 1125 0738 高考语文课外美文阅读欣赏1 读韩愈 梁衡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 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的故事,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韩愈是个文章家,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说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说的,立场不同,感情不同这句话。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因为这不同于一般的逆境,一般的不顺,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们不过是登山无路,韩愈是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涛,确是不一样: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但是,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条件不坏,但由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当时在北方早已告别了奴隶制,唐律明确规定了不准没良为奴,这里却还在买卖人口,有钱人养奴成风。“岭南以口为货,其荒阻处,父子相缚为奴。”其习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长年在浑浑噩噩中生活。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比之于北方的先进文

高中语文必修4理解性默写完整版(学案+答案)

必修4理解性默写 《望海潮》 1.《望海潮》中对杭州的情况作总的概括性描述的句子是:,, _______ 。 2.《望海潮》中勾画街巷河桥,居民住宅之美的句子是 , 。 3.《望海潮》中用,写了钱塘江壮阔的景象。用,,写了杭州百姓的游玩之乐。4.《望海潮》中“,,” 三句,由城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5. 《望海潮》中“,,” 三句,运用互文的手法,写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6. 柳永在《望海潮》中表达对孙何仕途前景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雨霖铃》 1.《雨霖铃》中“,,”三句写离别前的景物,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 2.《雨霖铃》中“,,”这三句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句子,将最能触动离愁的三种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哀婉动人的意境。

3.《雨霖铃》中,动作、神态细节,刻画了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 4. 《雨霖铃》中“,,”三句写饯别时心情的委婉曲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船家却不断催促。 5. 《雨霖铃》中“,”两句写留恋之情,描摹了离别的男女手牵着手,眼看着眼,因悲伤而说不出话来的情状。 6. 《雨霖铃》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7. 《雨霖铃》中“,,”中的“阔”字所表现出来的意境,与杜甫《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阔”字极为相似。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了周瑜有儒将风度,且指挥若定和运筹帷幄。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具体描写“江山如画”的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大江的气势磅礴、宏伟壮阔的句子 是:,,。 3. 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同时也表达出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 4.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神游故国后,用 “,”来书写自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壮怀莫酬,顿觉年华逝去的感叹。

读韩愈梁衡阅读附答案

读韩愈梁衡阅读附答案 梁衡是现今文坛中个性光鲜、思想敏锐、别具特色的作家,其散文标新立异,曾引发过极大反响。下面是搜集的读韩愈梁衡阅读附答案,欢迎阅读。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愈其文开始的,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发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概宏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百思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朝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提倡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流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气。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正气和献身精神。然而,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厉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因此,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州去当处所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属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韩愈自己觉得实在活得没有甚么意思了。他在过蓝关时写了这首著名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成心,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孙写的,其心情之冷可见一斑。然而,当他到了潮州后,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情还要坏。这里地处偏远,文化后进,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农耕方式原始,乡村学校不兴。其风俗又多崇鬼神,有病不求药,杀鸡杀狗,求神显灵。人们终年在浑浑噩噩中糊口。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处所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甚么。 因此他到任之后,就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其害。二是兴建水利,推行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之后不得蓄奴。四是创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乃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行普通话。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州而贬袁州,短短八个月就干了四件事。当其获罪海隅,流离失所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有人在韩愈以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么改写?还有在韩愈到来以前潮州买卖人口、教育旷废等四个问题早已存在,处所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为甚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以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么写?然而没有,甚么都没有。历史终究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

读韩愈读后感范文

读韩愈读后感范文 读韩愈作品有感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作家梁衡对韩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韩愈作品良多,《进学解》和《师说》带给我的影响尤为深刻。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成为大家熟悉的格言,那个“勤”字和“思”字,也曾激励过多少读书人,下过多少功夫而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纵观古今有学问有成就人的作为,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就是天道酬勤。是的,求知识,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轻佻,半点浮躁,半点投机。而必须是忍得寂寞,甘坐冷板凳,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一张卡片一张卡片地写,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爬,才幸许有所收获。 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治病,可以药尽其用。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能见用。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不是人才不好,而

是不遇明世。这不仅教会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己的闪光之处勇敢地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还有些倡导国家知人善任,善于发现培养人才的意味。 通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了作者对于逆境而表现出的一种平和心态,这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心态决定一切,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历史终将证明,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态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拜读完大家韩愈的《师说》,心中感触颇深。的确,尊师重教是学问探讨上一个恒久的主题,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做学问之人必须谨记切不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而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文章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和学习,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这对我们的学习极有启发意义,要善于从不同渠道不同的人身上获得知识,实现信息集中化,从

读韩愈读后感

读韩愈读后感 篇一:读韩愈作品有感 读韩愈作品有感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 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这是作家梁衡对韩 愈的评价,是韩愈为官的写照。他的为官之道从侧面可反映出韩 愈本人有极高的素养,这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韩愈作品良多,《进学解》和《师说》带给我的影响尤为深刻。 《进学解》一开始,就以精炼明快的语句,说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业的精进在 于勤劳,荒疏在于嬉戏,德行的成就在于深思,毁坏在于因循苟且。这句千古名言道出了学习成败的规律,成为大家熟悉的格言,那个“勤”字和“思”字,也曾激励过多少读书人,下过多少功 夫而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纵观古今有学问有成就人的作为,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就是天道酬勤。是的,求知识,做学问,来不得半点轻佻,半点浮躁,半点投机。而必须是忍得 寂寞,甘坐冷板凳,一本书一本书地读,一张卡片一张卡片地写,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爬,才幸许有所收获。 韩愈在《进学解》中还列举了不同木材有不同的用途,有良匠可以各尽其材。不同的药材能治不同的疾病,良医可以用其特性 治病,可以药尽其用。接着列举了古代圣贤虽各有所长,但均未

能见用。说明不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长,但材有高低,术有短长,只要有识才之人,就可以用其所长,发挥作用,否则未能见用, 不是人才不好,而 是不遇明世。这不仅教会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自 己的闪光之处勇敢地呈现在大众的视野里,还有些倡导国家知人 善任,善于发现培养人才的意味。 通篇文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了作者对于逆境而表现出的 一种平和心态,这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心 态决定一切,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历史终将证明,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态度而改变自 己的命运。 拜读完大家韩愈的《师说》,心中感触颇深。的确,尊师重教是学问探讨上一个恒久的主题,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做学问之 人必须谨记切不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而应该虚心向他人学习。文章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 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古代的知识渊博之 人必定有自己的老师,正如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 老师学习,还“无常师”,向各种人甚至一些远不如他的人请教 和学习,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