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四家的艺术特征

元四家的艺术特征
元四家的艺术特征

上饶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毕业论文

题目: 元代山水画的美学特征

学生姓名:徐青

专业:美术学

班级:09美(1)

指导教师:彭尊善

二○一三年三月

摘要

元代将中国山水画推向了一个高峰,以元四家为表的山水画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近代,随着山水画的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美学特征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视,为了探索如何完善山水画的美学特征,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元代的时代特征,然后通过对比列证论证以文入画,以画释道的美学特征,接着论证人品与画品的关系,从侧面论证文人隐士重视其中自身的修养,伦理的美学特征;其次是倪瓒山水画表现出“逸”的美学特征,以及进一步通过举列法论证“逸笔草草与似与不似“的美学特征;最后论证是赵孟頫提出的“以书入画”“古意”的美学特征。中国的山水画不仅表现是人文气息,更多的是表现其内在美学特征,这有助于我们树立一个正确的美学观,对作品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

山水画;逸笔;以书入画;不求形式,古意

Abstract

The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into a peak, with four yuan for table effect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 the later great. In modern tim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painting,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painting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how to improve the aesthetic features, explore the landscape painting, provide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n the Yuan Dynasty, the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argument in the picturesque columns, to draw releas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ao, then 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artistic quality, attention to the self-cultivation from the side that literati reclus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ethics; second is the Ni Zan landscape painting show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Yi", and further by list method argument "leisurely pen and the like and do not lik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finally argues is put forward by Zhao Mengtiao, "art book" "old" aesthetic features.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not only is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more is the performance of its inherent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which is helpful for u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aesthetic view, the works will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Landscape painting ;Yibi;Amalgamation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gnoring its form;Ancient artistic conception

目录

绪论 (1)

一以文如画以画释道 (1)

(一) 文人隐逸与画以言志 (3)

(二)元代人品与画品的特殊性 (4)

二逸笔草草,抒情写意 (4)

(一)逸格画品的确立 (5)

(二)“逸笔草草”与“似与不似” (6)

三笔情墨趣的独立审美 (7)

(一)赵孟頫“以书入画”及元代笔墨的独立审美 (8)

四崇古尚雅 (8)

(一)古意与赵孟頫的“古意论”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绪论

随着中国山水画的不断发展,山水画在市场上占一席之地,更多的人重视是山水画的内在意蕴,山水画中所表现美学特征也颇受人们的重视。在此之前《戏剧研究》发表过元代山水画“萧散简远”美学特征的形成,《文艺研究》对元代文人画的美学价值与文化意义进行论述。本文意在研究论证以元四家为代表的山水画的美学特征,是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元代的时代特征加以论述,开篇介绍元代的时代特征,然后提出“以文入画,以画释道”的美学特征,接着论证人品与画品的关系,其次是对倪瓒提出的“逸笔草草”逸品美学观加以论证;最后是论证赵孟頫提出“古意”“以书入画”的观点加以论证。研究探讨山水画的美学特征,对于提升山水画的美学品味具有重要的理性思辨价值。

元代特殊的社会原因使得文人成为绘画的主要参与者,国家之变和学优则仕的人生理想的破灭使文人们纷纷选择了归隐山林,寻找远离尘嚣就的世外桃源,恪守心灵的本真,此时绘画已经不再是政治之余事,而绘画更多成为了文人抒情养性,言志达意的手段,文人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或道或禅或儒的思想的自然融入,使元代山水画更加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由于异族统治,仕元与否也成为了判断人品画品好坏的重要条件,道德伦理观念大量渗入到山水画中,使得文人在游戏笔墨时有了更深层的释道言志意义。

一以文入画以画释道

(一)文人隐逸与画以言志

孔子在《论语-述而》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把艺术定义在“游”的范围之内,作为文人政之余事,来怡悦性情之用。在《尚书》中讲“诗言志,歌咏言。”说明诗歌已经成为人们来抒发情感的特定载体和外在形式。汉代也提出了:“书,心画也”的观点,在这里无论诗歌还是书,包括以后的绘画不能成为独立的单一的浅薄的外在的形式,而是被人为的赋予了内在的生命灵性的东西,破茧化蝶成为形而上的“道”。元代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民族间的矛盾,南北文化的对立,佛道德争衡,人文与贵族阶级间的敌视,构成元代不和谐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异族统治下的文人雅士门。元代取消了科举制度,使得文人们失去了儒家传统思想中“学而优则仕”的人生理想和晋升的阶梯,所以士人空有一身儒家经世济国思想而无所作为,科举不兴,晋身仕途被堵得无奈和愤懑使得文人们纷纷选择了归隐寄情山水傲啸泉林,进而把怀才不遇和对人生理想的惆怅彷徨游戏于笔墨当中。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有道则仕,无道则隐。”以及老庄“无为”“适意”的人生哲理共同作用并影响了失道落泊的文人们。

这些隐逸的士人以其独特的文化品格,价值取向,道德选择,人生态度及社会政治态度对中国传统文人思想,性格和心理状态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元代山水正是由于文人的这种山林精神和内在的文化修养共同作用而使其灿烂大盛。元四家之手的黄公望山水画,所求非形式,而得其真实境界的神髓。其代表之作《富春山居图》(图1-1)是黄公望晚年居住在富春山数年经营苦画的杰作,画面层峦起伏,井然有序,水平树静,风和日丽,村居疏落有秩,坐落山涧之间,江心点点,时有垂钓者放舟。整个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用笔行如流水,干湿浓淡恰当的表现出富春山的特点,黄公望还擅长于音韵和散曲,增强了其山水画音乐感和韵律美,使其山水画表现出一种“萧散”逸趣。黄公望水墨写意山水画在审美形象上呈现出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特点,他使传统山水写意的技巧发展趋于完善,他创立山水浅降法来表现山的虚实,这种画法又称为“吴称”其特征如清代吴修所说:“赭色微黄画里春,墨青墨绿染精神,用以绘层岩叠岩石嶂,高峰绝岭,峰顶岩石,笔势雄浑淋溶,线条遒劲有力,披麻皴而兼斧劈。”同时也促进“寄乐于画”文人画的发展。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一种澹旧,简远,平淡,超脱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在笔墨形式美得探索上有较突出的造诣。

图1-1 黄公望《富山春居图》局部

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中对吴镇的生活有所描述“饱则读书,饥则卖卜,画石室竹,饮梅花泉,一切富贵利达摒而去之,与山水花鸟相押,宜其书与画无一点烟火气。”吴镇山水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墨法的运用,吴镇重墨,且多用湿墨,秦祖咏在《梧阴论画》中赞之“墨笔淋漓,古厚之气,扑人眉宇。”吴镇作画尚沉郁,故墨气沉厚,而墨分五彩—淡,浓,泼,破,积。他的带湿点苔,五墨齐备,因而他的画能有空灵之态,似乎空气中蕴含着浓厚的水分,使观赏者有“岚霏云气淡无痕”。吴镇的山水画中《渔父图》(图1-2),他对孤舟蓑笠烟波的意象独钟,一叶扁舟,一直钓竿,托身烟水间,出没风波中,无牵无挂,他笔下的渔夫也正是他个人的自我写照,他的画不再是概念的图解,而是将个人的生命体验和文化修养与山水烟岚融合成一个和谐的生成环境,渔隐生活清苦孤寂,如同佛家的修行,也是一种自我关照。在宇宙的大寂寞中寻找精神寄托和完成独善其身的道德修成的过程,他的创作乃是一种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于大道沟通和

亲和的过程。是物我两忘获得大解脱大和谐。如他在渔夫词中讲的“桃花水暖五月春,一夜轻舟寄此身。时醉酒,或垂纶,江南江北适意。”在他的生活和创作中,全然没有了尘世间的纠缠,真正做到远尘嚣,去俗类,守恒志,铸道心,所

有的人世烦恼在秋水明月芦荡清风溶解飘散了。

图1-2 吴镇《渔父图》(二)元代人品与画品的特殊性

早在魏晋时期中国画的品评风气已开其端,到南北朝而大胜,然而,早期的人物品藻与艺术品评并没有多大关系,当时所谓的人品,也只含个人的气质,才思想情致等内在的精神因素,绘画的品评也只是处于就画论画的阶段,所以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讲:“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者。”并不涉及画外的因素,后来,特别是逸品美学观的建立,艺术的创作更多的是强调人的才气,气质,风韵和格调,把人的内在文化品的修养推到了至高的位置。绘画不在是单纯的再现客观物象,而趋向主观情感的流露,成为了抒情言志的载体,“艺术不独在一件艺术品中存在,更在人生中存在。”

随着文人理论诞生并逐渐成熟,元代绘画的品评更在其中注入了大量的伦理性内容,并使品评风逐渐向伦理性,人格化倾斜。艺术品评家更加注重人品与画品的绝对关系。譬如,元代绘画题材上的“岁寒三友”“四君子”等作为画家人格的自我写照,在形式上虽还是立足绘画自身,在观念上则距离功利性绘画更远,强调画家本人立身处事符合士大夫理想人格追求日趋浓烈。因而,士大夫伦理观念真正打入绘画领域,成为绘画诸构成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绘画的品评也更考虑人格因素,伦理理念表面上退居其次,画家更加注重绘画的情趣,但恰到同时,一套严格的士大夫的完善人格理论渐渐确立起来,理论性在本质上的更深入的发展。在创作方面强调伦理纲常和人格的完善的观念作用,固然构成中国画基本创

作立场,而在欣赏观念确立方面,强调作品的伦理价值凌驾于审美价值之上,却把形式置于可有可无的地步,从而脱变为伦理决定一切的庸俗立场,甚至把作品伦理价值引向作者的伦理道德评价,提出“人品高矣,气韵不得不高”,“笔格高下,亦如人格”的审美标准。

由于元代时代的特殊性,对于人品的强调更是有了新的意义。如郑思肖南宋移民自居,不肯与现实妥协的典型,所以现实中很多人和事与他格格不入,并将这亡国之痛借助于笔墨托之与缣素,诉之于苍穹。如倪瓒所评说“秋风蕙兰化为矛,南国凄凉气以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在元代人品的好坏更多反映在对仕元与否的问题上,元代山水画中钱选,倪瓒,吴镇,方从义等都是曾仕元,也不与世俗为伍的,人品上自然毫无争议,如果以人品决定画品来看,他们的画品如实的反映了他们的人品,他们的画面给人的印象也是清逸逼人,充分的显示画家逍遥溶与的心境,清逸脱俗的心性。另一方面,人品与画品又不是绝对统一,有时又出现了不相符的情况。如赵孟頫仕元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容际五朝名满四海,在极其显赫的地位上,其内心充满苦闷,因此寄情书画,虽然仕元而备受指责,甚至涉及到了他的书品和画品,但事实上赵孟頫的书画成就更多是他的自身全面的文化修养所决定的。在这所说的人品的含义更多的侧重本来意思,那就是指人的才情,气质,风韵和格调等内在的文化修养。

二逸笔草草,抒情写意

(一)逸格画品的确立

倪瓒的山水画,平远疏淡,萧索荒凉,以恬静索寞凄苦悲凉的情思意境和简淡而柔隽的艺术风格,创造了中国山水画史上前所为有的逸品。倪瓒自言: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聊以自娱耳。所谓“逸”最初只是指士人内在的一种自卫性退避,而并不涉及到绘画中,“逸格”史最早当画品来评价画家,是指循逃,超越于世俗的政治文化秩序之外的士人人生境界的体现。它超越惯常的绘画法则,不为发据,融林全高致与笔墨协议精神于一体,从而复归到艺术本体的平淡天真与和谐至美。历来称逸品画格首推倪瓒,反映了了中国古典绘画美学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特点,作为一种审美层次,体现了画家对作品美学内涵的追求。唐代张彦远将画分为五等,其“自然”为一等,列于“神”之前。宋代院体画以画以“神品”为上,但文人画怡悦情性的审美意识已露端倪。宋代黄休将画分为四品,其中“逸品”置于“神品”之上,实际上将“逸格”确定为正规绘画且放在首位。如他在书中所云“画之逸格,最难其寿,拙规矩鱼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型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表意。故目之曰逸格尔。”在这里黄休复把逸格列为第一,神,妙,能次之的排列法一出,遂成定论,对后世的水墨山水协议绘画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特别是对元代水墨山水的兴起其道了直接的指导推动作用。“逸”在绘画中有了明确的定义:即用简单的笔墨图自然之形态而得之于象。这和张彦远的上品之上的“自然”即张怀瓘《画品》中的“逸”有易曲同工之意。孔子和庄子的把艺术家规定在“游”的范围内,先“志于道”,后“游于艺”,在愉悦性情中体现对“道”的关照。张彦远也是同意这种观点,在《历代名画记》卷一评宗炳,王微时说“图画者,所认鉴戒贤愚,怡悦性情,若非穷玄妙与仪表,安能合神变乎天机。宗炳,王微皆拟迹懆由,放纵林壑,与琴酒而俱适,纵烟霞而独往,各有画序,意远迹高,不知画者,难于可论。”此时,与上面讲的“逸”的绘画审美标准不谋而合,虽然这种舍弃金碧而趋向水

墨,弃严谨而求放逸的风气已经显示出无穷的力量,一种新的画风—文人画已经开始了。文人参与绘画后,自然融入了文人们的文化道德修养,主观精神,情感作为绘画的本质目的被正式提出,形似逐渐退居其次。欧阳修也讲“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并倡导绘画“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笔简意足”“得意忘形”而最关键的还是苏轼,在他看来“论画以形,见于儿童邻;赋诗彼此诗,定知非诗人。”并提出“仕夫画”的概念,那就是:“观士夫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得。”明确的对“笔简形具”“怡情畅神”为目的的士人画的大力提倡,米芾则在评论董源的绘画时,强调平淡天真,平淡趣高,率多真意,苏轼,米芾的画都三五笔而成,笔简意淡,且不拘常法,又以书法,诗文如画,由于他们的特殊的社会地位,所以这种逸笔草草,抒情畅神的绘画审美标准就逐渐竖立起来,而这种思想发展到元代,特别是元代各种社会因素所致,最终使元代山水绘画特别是山水写意画进入到全面成熟和完善的阶段,成为中国文人画运动的最高峰。

(二)逸笔草草与似与不似

倪瓒在《题画竹》是说:“以中每爱余之竹,余之竹聊写心中逸气尔,岂复较其似与不非,叶之繁与疏,枝之斜与直哉,或涂抹久之,他人视以为麻为芦,仆亦不能强辩为竹,真没奈览观者何,但不知以中视为何物耳。”在这里他直接道出了作画是为了“写胸中逸气”至于似与非,繁与疏,斜与直他都不作比,甚至有人把他画的竹视为芦为麻也没关系,同样他在《答张藻仲书》中说:“仆之所谓画着,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聊以自娱耳。”总结这两段话,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不求形式;其二,写心中逸气。同时两者也是相互关联的,“不求形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写胸中逸气”也即形的描绘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是否能写出“胸中逸气”,而不在于他是否逼真的肖似于实物。而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渲示性情,陶养情感,也即“自娱”,同为元四家之一的吴镇画论中亦有:“墨戏之作,盖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与评画者流,大于廖廓,尝观陈简斋墨梅诗云:“图画书之绪,毫素寄所适。垂垂岁月久,残断争宝惜,始由笔墨成,渐次忘笔墨。心手两相忘,融化同造物。”吴镇的“心手两忘”已如同庄生梦蝶,超然物外,天人合一。黄公望和王蒙虽然很少提出画为自娱的观点,然他们作画不为钱亦非图名,王蒙亦是隐居黄鹤山,卞山,看山观云,怡情养性,在绘事自然中追求心灵的寄托和解脱,亦是真正的寄乐于画。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把词的意境分为两种: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种“心手两相忘,融化同造物”“意态忽忽”的元代抒情写意精神也正是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的外化和体现。元人强调“逸笔草草”“聊以自娱”的逸格绘画精神,对“笔简形具”“不求形似”“得其自然”的推崇,使得元画的重点已经不再是对客观对象的真实的再现,重意蕴,侧重于借助笔墨的趣味用自然物象的“表现性写实”来表达画家的主观心绪和观念,正如倪瓒“聊以胸中逸气”是对作者审美价值,审美情感及主观情绪诸多因素的“表现”是一种潜意识的物我两忘,这种笔墨趣味糅合在抒情写意的逸格山水画中,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标准。抒情写意是元画的显著特征,元人强调“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而这里的“不求形似”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与客观物象完全脱节。元四家之一的王蒙的山水画,山色苍茫,郁然深秀,所画的《青卞隐居图》(图2-1)是描绘的浙江吴兴下山,丛林茂密,茅舍山居,千岩万壑,崇山叠嶂,皴法以细密为基调,淡墨够山骨,

干笔解索,层层积染,点苔用浑点,胡椒点,破墨点等等,浓淡干湿,整幅画深厚华滋,恰好表现江南溪山林木的苍郁繁茂和湿润之感。明代董其昌也曾泊舟卞山之下,他也不得不佩服王蒙的绘画功力,称:真正为此山传神之照者,王蒙也。是一种不似之似。而倪瓒的山水大多取景于太湖沿岸一带,倪瓒说道他的学画经历时说:“我初学挥染,见物皆画似,郊行及城游,物物归画笥。”“见物皆画似”

图2-1 王蒙《青卞隐居图》局部图2-2 倪瓒《渔庄秋霁图》

虽然不是是绘画的根本目的,但倪瓒的这种认真观察写生的功夫,却是做到“不求形式”所不可缺少的。倪瓒的山水画往往给人呈现出来的是他那经典的三段式:近景平波上三五株枝叶疏落的林木,一座空荡的茅亭,远景以三五座平缓的山峦与之呼应,中景留出大片空白,权做寥廓平静的水面,不见飞鸟,不见帆影,不见人迹,整个画面寂静空旷。如《渔庄秋霁图》,(图2-2)这些看似简单的,殊不知“不求形式”是针对“图写的景物,曲折能尽状其妙”与“若草草点染,遗其骊黄牝牡之形色,则又非为图之本意。”提出的。且若“依彼所指授,又欲应时而得”又会失去作画的娱乐之初衷,故而他提出“不求形式”,以“岂复较其似与非”的精神,通过“逸笔草草”来反驳“曲折能尽状其妙处”又通过“不求形式”来反驳草草点染,遗其骊黄牝牡之行色”,从而形成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笔墨程式。

三笔情墨趣的独立审美

(一)赵孟頫“以书入画”及元代笔墨的独立审美

由于中国特定的哲学文化精神。笔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了中国话和精神的主要工具盒载体,在元代笔墨已经不仅仅的局限于他的实用功能本身,而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精神意义,具有了独立的艺术审美价值。

元初赵孟頫提出了“以书入画”的主张来改进南宋山水画,在他提跋《秀石疏林图》卷时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通法,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也同。”“飞白”是书体的一种,笔画呈枯丝平行状,转折处笔路毕显,“籀”是大篆文字,“八法”即书法,故用八法代替“书法”。用飞白法写石,用篆法写树木,写竹更和各种书法相同,结论是“书法本来同“是一种新的美学观念,借助自己的高深书修养,笔在手中操作灵活,进退自如,运用中锋,侧锋,露锋,藏锋以及轻重,缓急转折顿挫表现一种情感自我勃发的活泼的节奏和韵趣,赵孟頫还强调用笔的视觉功能,画法上取南北之长,风格多样,水墨上呈现一种刚柔相济,静穆,温和的气氛。如他的《竹石图》,长松画法颇有李,郭,松针中锋勾画,尖挺茂盛,其画山丘树是以淡墨枯笔而出,全如书法,在用笔上转折顿挫颇见情趣,笔势骨格奇特。《鹊华秋色图》卷是赵孟頫以董巨画派中化出的一种典型图式,画面描写的是济南郊外的华不注山和鹊山,华不注山用荷叶皴法,主筋分明,鹊山用披麻皴,山峦深厚,凝重深静,设墨青色,两山间洲渚芦荻,杂木丛生,水村山舍。渔人黄牛,树木有作蟹爪枝,有作点叶红,用笔落墨,极为沉着,萧散而简率,具有浓厚的书法韵味,实开元以书入画之先风,在某种意义上说,元一代绘画正是在赵孟頫“以书入画”这一审美原则中拉开了序幕,直接承其衣钵的就是元四家。黄公望在山水之法说大概与写字一般,“山水用笔筋骨相连,有笔有墨之分,”“用笔正侧欹倾,似行草,似篆籀,书法运用于画法,笔简而神完,可谓是作者的心绪写照。”而王蒙笔墨功力和造诣更是有着独特的风格,王蒙的山水用线繁密,笔墨深厚华滋,以富有多种书法意趣的线条表现物象,画山脉的分支用笔如行书,草,篆,隶,籀,用笔快慢,轻重,弯曲,提按,墨色的干湿浓淡,骨肉相辅,方薰称王蒙作勾勒“如飞帛书,虚中取实,意以势为之。”画意趣融汇一体。王蒙在诗中自叹“老来渐觉头迂,书画如写书。”正因为如此,提高适应南方特定山水的笔墨功表现力,王蒙对山水画的发展突出的开阔性的贡献。

元代强调“以书入画”的美学见解,实际是强调以书法“重笔”来突破南宋画派的“重墨”的画法规范,用书法审美规范的“参照系数”来冲击院体画格。元画用笔简率,着意将书学的素养融化到绘画中去,成为当时文人画发展潮流审美情趣的逸格显著他特点。

四崇古尚雅

(一)古意与赵孟頫的“古意论”

艺术上用“古意”来作为评价标准,在唐以前尚不多,见多指时间的跨度,而非作品的艺术内在。唐末司空图著《诗品》24篇,“高古”设为一篇,大约是第一次把古作为审美标准,而真正把“古意”作为绘画审美标准的是米芾,苏轼。他在《画史》中多次提到这到“武岳学吴有古意”“余家董源雾景横坡全幅,山

骨隐现,林楫出没,意趣高古。”所以他评画时把古意作为标准。同时代的黄庭坚也在诗文中提到“徐鼎巨笔实而字画劲,亦似其文章,至于篆刻气质高古。”黄庭坚喜禅论画,对高古颇为注意。但是在宋代古意在理论始终设成一代人认可的标注,在一切都为赵孟頫提出古意论提供了前提条件。赵孟頫在《清河书画舫》载其《自跋画卷》:“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随公无意,今人但知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不知古意既方,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古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力图摒弃南宋以来的纤细浓艳的院体画,他认为所“古意”的核心就是简率,“简率”一词所含有的高古,简淡,萧疏,清远的意蕴,是一种高古品味的追求。如他《幼舆丘壑图》,赵孟頫古意沿用了六朝绘画的布局,把人物,树木,山丘之间的比列画的不甚协调,藉以表现一种幼拙和古朴之美,画中的山石树木用细笔空勾填以青绿,不加皴法,只有在陈石根画水草,树节和松针勾线不加苔点。此画法近似唐人之法饶有古意。元四家的创作也是遵循着赵孟頫开创的就“简率”之路而至臻于一个新的境界,如倪瓒王蒙的山水画。赵孟頫所标榜的作画“贵有古意”和学唐人,若是从具体画法上去理解,也许觉得它给予元代画家的启导作用未必大,若从它的普遍美学特征意义上,他所概指的一种高品位的审美追求上去理解,赵孟頫以后的画家恰恰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结论

论元代山水美学的特征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分别从以文入道,以画释道;逸笔草草,抒情写意;笔情墨趣的独立审美;以及崇尚古意等这四个大的方面论述,采用不同的论证方法如举例法,对比法,反证法等对论文进行不同论述并对观点加以论述。得出的结论是:人品与画品内在的关系;文人自身的文化修养影响着绘画画家的审美观念,并融入到绘画作品中,以文入画,以画释道;逸品美学观的确立,“逸笔草草”“似与不似”抒情写意形式审美意蕴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及赵孟頫的“以书入画”元代笔墨的独立审美;最后艺术上把“古意“作为一种审美评价标准的,现在正逐渐沿着这一条路走下去。论元代山水画的美学特征这里的美学特征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论述,此论文只是论述其中几个比较的重点的,有不足之处,还请老师多多指教。

参考文献

[1]杜哲森《元代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12月171页

[2]刘墨《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年9月1版

[3]陈传席《中国山水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年 224页

[4]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 1987年

[5]余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3月 86页

[6]吕少卿《元四家绘画》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年

[7]王国维《人间词语》周锡山编校北岳文化出版社 2004年11页

[8]余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0年3月174页

[9]徐建融《元代书画藻鉴与艺术市场》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9年1版65页

[10]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上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年7月329页

[11]王克文《元人笔墨论略》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3年 87页

致谢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我要感谢美术美术学院与设计学院的老师们在四年大学学习期间的谆谆教导。本次论文写作中,要由衷感谢彭尊善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到成文,都得到他细心的指导启发,尤其是在构思阶段,他逐步的引导,让我深受启发,正是他细心明晰的指导才是我完成了本论文,我在此由衷感谢您!

关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1)

关于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 术设计(1) 论文摘要: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对其形式特征、关学理论和知识结构的研究是这个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为了解决新媒体艺术设计面临的学科基础理论薄弱,产业发展瓶颈等问题,通过调研相关产业,分析最新的前沿研究成果,并结合长期实践,得出新媒体艺术设计只有解决好学科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人才的培养平台才能得到高效快速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兴起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繁荣的发展动力。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参考;几何与透视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符合人体视觉原理的透视理论;颜料化学的进步,为油画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层次的颜色表现空间;光学原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印象派画家遵循光学的原理,分析和组织物象的各种关系,同时光学应用的研究还促成了摄影技术的诞生,从而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被称为第三次图像革命,其意义甚至大于从无声到有声、从 “数黑白到彩色的前两次图像革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 字艺术设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l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

新媒体艺术介入《舞蹈鉴赏》公共选修课程中的思考

新媒体艺术介入《舞蹈鉴赏》公共选修课程 中的思考 《舞蹈鉴赏》是普通高校各个专业学生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门系统概述艺术、研究艺术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艺术感受与艺术鉴赏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基本的审美品质和艺术理论水平。《舞蹈鉴赏》是一门重要的公共艺术课程,通过鉴赏中外舞蹈作品、学习舞蹈理论相关知识、参加舞蹈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对于当代大学生了解我国璀璨的舞蹈史,吸纳外国舞蹈艺术优秀成果,理解其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然而这门课程的实质是就是通过对人体的动作构建成为时空综合艺术来表达思想和内容。对观赏者提出更多要求,比如对人体动作构造的舞姿和造型的审美;对节奏、旋律变化传达情绪和情感的感受;舞蹈画面感和叙事性的把握等等方面都是《舞蹈鉴赏》课程中需要培养学生。所以,传统的教学已经不能够把这种综合艺术形式全面的展示给观赏者欣赏。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教师的我们,也正在思考把新媒体艺术手段尽可能多的运用到授课过程中。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学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亦称数码艺术。新媒体艺术在在中国引起广泛重视要从1996年中国美术学院举办了名为《现象与影像》的录像艺术展,这次展览室中国第一次举办此类展览。展览包括了十几件录像装置和几个录像带作品,集中了中国第一代录像艺术的开拓者。这也是中国新媒体艺术自20世纪八十年末开始到此时期,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很多,但它们的共通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使用者经由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 在课程中,教师不仅仅只是抽象的说理论、说定义和概念,更多的运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授课手段和媒介。应运而生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随之与新科技相结合,比如教材不仅仅限制于舞蹈视频;教学模式也不限于老师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也不限于传统的PPT等多媒体教学等等。针对这些教学中的变化,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思考。 一、教材多样性的转变 随着网络和手机的普及和90后、00后学生的成长,

我眼中的新媒体艺术

我眼中的新媒体艺术 如今, 互联网已经被公认为继电视、广播、纸质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 手机媒体也被冠以“第五媒体”的称号。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大众传播中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颠覆了大众媒体传统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生产方式,而且给人类传播活动及生存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影响。人文精神和人的个性化共存是21 世纪的鲜明特征。机器大工业的没有人性化标准模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人性化的追求。新媒体的发展正是满足了人们对人性化的要求。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迎合以人为本的需求之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巨大变革,比如透视学和几何学的发展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矿物和油料的提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北部欧洲明朗而富有层次的油画塑造风格;机器生产的颜料和光学的研究的成果促成了外光写生和印象派的发展。在20世纪,在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最大的发展就是图像技术对于艺术语言特殊影响作用。艺术不仅要为社会创造视觉财富,同时也必然要对社会文化进行视觉化的思考。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真正的实现自己的功能。 20世纪以来,伴随着流行文化的发展和商业性电视节目的普及,艺术家们开始了对于图像化的视觉接受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思考,另一方面,开始了用实用包括摄影、电影、电视在内的各种图像技术来从事这种思考和创作。在整个20世纪,摄影和电视乃至电影胶片都被从流行文化改造成艺术创作媒介。摄影本来是记录性和纪念性的工具,而艺术家则从中抽离出了摆拍和拼贴的技术手法,结合图像的本身的客观性,将其发展成为独特的个人叙述方式,从而出现了超现实主义的摄影等等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等现代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亦称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像CG。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它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当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就艺术本身而言,新媒体艺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以及由早期未来主义宣言、达达式行为和70年代的表演艺术等。沟通与合作,成为艺术家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关注的焦点,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媒材,企图发掘创造新思维、新的人类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许多艺术家对于让观众参与到作品中深感兴趣,艺术作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实体形式,而更多在于它的形成过程。总之,整个20世纪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的着迷,尤其是世纪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纪末的神经科学与生物学,大大地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从新媒体艺术在欧美的发展,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一开始就与商业利益紧密地挂在一起。所以,它更多的不是展示艺术,而是展示新技术产品,参观这种新媒体艺术展,给人的感觉更象是参观商品展销会。这些问题令人感到迷惘和困惑。专家们很少谈及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更多的是谈新媒体的技术应用和掌握问题,以及新媒体艺术的市场问题。这就给人们一种错觉,新媒体艺术,最重要的不是艺术上的创造,而是如何引导艺术应用新技术占领市场。当然,这也许与新媒体艺术一诞生就与商业化结下不解之缘有关。 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天性。创造新技术,利用新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伴随着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播方式也以一种加速度在向图像化方面发展。在中国IT产业和欧美新媒体艺术的双重冲击下,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开始在近乎朦胧的状态下起步,像一江春水一样缓缓地流淌在中国大地上。

论新媒体艺术研究报告特殊内容方法

论新媒体艺术研究的特殊容与方法 许鹏 容提要新媒体艺术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第一,泛艺术层面的要素,即新媒体节目中一切具有艺术性的东西;第二,广义层面上的要素,即新媒体上负载的一切艺术类节目;第三,狭义层面上的要素,即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与传播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当前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新媒体艺术文化本质的探讨、新媒体艺术载体与传播的研究、新媒体艺术审美特征的阐释、新媒体艺术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以正确的方法有效地开展新媒体艺术的研究,应该提倡整合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和互动的方法。艺术与当代社会The main objects of new media art research include three aspects. First one is the extensive element in artistic level, which means any article characterized by artistry in new media title. Second one is the element in broad sense, representing all sorts of artistic works recorded by the approach of new media. The last factor is the element in narrow sense, namely, the new type of artistic modality,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digital multi-media and internet, innovating entirely in the fashion of artistic behavior of creating, recording and disseminating, and consequently generating profound reform in the aspects of perception, experience and thought about artistic aesthetics. Discussing the artistic essence of new media art, researching into the record and dissemination of new media art, interpreting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 art, and constructing the standard evaluation system of new media art should be regarded as currently critical missions of theoretical study of new media art. The study of new media art should place emphasis on coordinating methods, parison approaches, and interaction techniques.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 一、新媒体艺术现象及存在的问题 2003年初,在美术馆一间展厅里展示了一组别开生面的美术作品,其中一部作品利用视频技术,将展览现场同500多千米之外的著名民居群——西递宏村连接起来,使两地能够即时沟通。两边的主持人不断地邀请观众到镜头前,和屏幕中的另一边的观众对话。[1] 2004年10月,作曲家程伊兵的多媒体计算机音乐作品《乐中书》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首演。作品将书法家现场书写《前赤壁赋》(节选)的动作通过传感装置实时地转换为控制电子音乐的信息,与其他音乐声部进行现场合成。作品的视频部分着力表现书法艺术随着音乐节奏不断变化的下笔、提笔、运笔的轻重、疾徐等过程,为音乐的表达提供了更为细腻丰富的元素。 2004年12月,著名新媒体舞蹈实践者和理论家布林格教授到舞蹈学院举办新媒体舞蹈(Video Dance)教学工作坊。在15天,布林格教授举行了8场讲座,上了10次排练课。学生们在布林格教授指导下,创作了一批新媒体舞蹈的作品,并且成功地举办了展示播放研讨会。 略举上述事例,意在说明:第一,新媒体艺术已经出现在我们这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的艺术舞台上;第二,新媒体艺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体现出具有新质的艺术涵、思维和存在方式,但它并没有割断我们民族的血脉;第三,新媒体艺术作为成长中的新的艺术形态,还在实验和探索中,还不完善,但充满新鲜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而这正是包括新媒

新媒体艺术的定义及发展意义

新媒体艺术的定义及发展意义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新媒体艺术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感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觉上新媒体艺术离人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目基本定历发现评接定表现形 基本定 历 发 现状 评价 接受 定位 表现形式 评论?相关书籍?展开 基本定义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 术 新媒体艺术作品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我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 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因此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人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g(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

对新媒体艺术的思考

对新媒体艺术的思考 一、概念界定 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利用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现在已经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 特点: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说过: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新媒体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可以让使用者和作品之间进行直接互动,而不是简单地让艺术家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公之于众,有时还会需要参观者的加入,这样才能将作品的真正内容更好地展现出来。新媒体艺术作品更多的是与科技相结合,有时,新媒体艺术更像是展示新技术产品,参观这种新媒体艺术展,给人的感觉更象是参观商品展销会。 我认为新媒体艺术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通过数字化合成技术,来虚拟现实,然后重构世界。现在有很多加入了虚拟艺术的艺术作品,在建筑、雕塑、绘画、电影、摄影等艺术形式中都有体现。 在之前参观的一场新媒体艺术展上,我第一次接触到新媒体艺术。当时参观时的感觉就是那些展品都很新奇,也很吸引人。新媒体艺术给人的感觉是类似于3D错觉艺术,但是比那更加高级,艺术家们能把一些科技结合进自己的作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画纸上形状和颜色的变化。而在课上,老师对新媒体艺术的简短介绍,又使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二、对新媒体艺术的美学思考 新媒体艺术的特殊属性对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更为艺术与技术的探索带来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在现代的社会,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学艺术的发展,相对地美学艺术的发展又能使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快速革新,两者相辅相成。同时,计算机、网络等新型工具的出现又对美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地将新技术融入其中才能有更大的进步。新媒体艺术是当代计算

浅谈新媒体舞蹈艺术

浅谈新媒体舞蹈艺术 浅谈新媒体舞蹈艺术 有关舞蹈学科的研究在业界已经相对成熟,但伴随媒体视听技术的不断发展,舞蹈范畴里开始出现新的表现形式——新媒体舞蹈艺术,其相关研究众说纷纭各有所长。为了尽可能清晰地梳理出新媒体舞蹈艺术的特质以及在舞蹈创作中的实践问题,本拟从新媒体舞蹈艺术的概念、起、分类,新媒体艺术在舞蹈表现中的功能,影视视听美学与舞蹈艺术的融合等方面进行概述,厘清新媒体舞蹈艺术概念,对现代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舞蹈作为呈现人体体态美感的重要艺术形式,在其诞生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历史变迁、人变迁、科技变革的发展烙印。人们对舞蹈艺术的期待从最初的祭祀娱神到后的娱人自娱再到如今上升到精神表达、审美哲思范畴,自始至终都在不断地加入更多视听美学因素,以期达到舞蹈艺术内容、形式的丰满和延展。当代舞蹈表演的场地大多从空旷的自然空间走进了一定封闭的室内舞台,同时新的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成熟,舞蹈的环境、空间、视听、审美均发生了巨大变化,个别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舞台、舞蹈内容、舞蹈形态在视觉与听觉的感受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媒体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舞蹈化、舞蹈艺术的

传播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舞者和观众在进行有关舞蹈艺术的活动时,呈现出万花筒般的繁荣景象。 新媒体舞蹈艺术定义的再解析 从字面上理解,很容易出现定义上的偏差,认为是新媒体——舞蹈艺术,但事实上新媒体舞蹈艺术的定义并非如此。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新媒体?关于新媒体的定义,直到现在还没有达成共识,笔者较为赞同匡波教授的观点:“借助计算机 (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 传播信息的载体。”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在常见的媒体中分离归类出新媒体的三大部分 IPTV、地面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显然,新媒体舞蹈艺术并非是新媒体——舞蹈艺术,似乎新媒体舞蹈艺术能够更为贴切形象地阐释新媒体舞蹈艺术的本质,也就是指舞蹈与类似于投影技术、全息技术、声光舞美等媒体技术交互之后,达到增强艺术效果的新的舞蹈艺术门类。它的出现和诞生表明,单纯的舞者表演或简单的背景式舞台视频设计已经满足不了艺术创新和观众审美高标准的需求,技术的革新势必带动了艺术品质的提升。 新媒体舞蹈艺术的起 有关新媒体舞蹈艺术的起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北京舞蹈学院张朝霞教授曾在《新媒体舞蹈艺术流与特质探析》一中说,“1967年,斯德哥尔摩‘艺术与科技艺术节’,为自世界各地不同领域的先锋艺术家提供了一个进行

新媒体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新媒体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美术学(综合美术)本科专业选修课程课程以培养美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新媒体艺术涉及交互性、网络和计算,并且比起物质本身,它更重过程,新媒体艺术作品,很难用传统艺术博物馆的介质、地理和年表类别进行分类,融合时代和社会的综合性艺术,是当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反映。新媒体艺术的实践方式与哲学、生活美学、物理力学、化学、生物学、光学、数码科技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课程从新媒体艺术的欣赏方式、传授模式、创作目的、艺术媒介及空间与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展开全面的论述;详解新媒体艺术特征的开放、体验、虚拟、超时空等个性要素,将艺术带入了与公共对话的领域,使受众的个性体验在公共性的基石下拓展了更大的自由文化空间。它既赋予了个体不同的体验感受,亦重构了公众的知觉经验与时空观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及了解更多的媒介去进行自身的实验性创作脉络。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新媒体基础理论和新媒体创作理念及技法,以锻炼学生们的实践创作技能。熟练、灵活的掌握自己所选择的新媒介创作手法。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使他们了解科技发展与应用,使学生能把新媒体技术应用到所学专业中去,扩展自己的思维模式,能够更广阔自由的进行艺术创作,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每个部分先从理论和实例讲解入手,再由学生进行实践。经由培养学生对新媒体艺术的了解,包含技术和理念两方面,以发掘兴趣点为桥梁,去扩宽自身的创作范围和找寻新的切入点,它对于艺术创作尤其重要,是新的艺术创作表达手法,并理解“公共

新媒体艺术在国外的发展 论文

新媒体艺术在国外的发展 蒋颖超 (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传统艺术;新技术;发展趋势 摘要: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一种产生于现代科学技术利用中的艺术类型。它颠覆了传统美学概念及体系,改变了我们对传统艺术审美的认识,是全新的视觉体验。 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概况 新媒体艺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随着电视机在美国的普及,美国艺术家最先使用便携式摄像机拍摄艺术作品。由于当时使用的是模拟信号的摄像机和录像带,所以这种艺术最初也被称为录像艺术。录像艺术可以说是新媒体艺术形成的真正标志。 20世纪70年代初,欧美的许多大众电视台纷纷设立实验电视节目,尝试接纳这些实验性的艺术作品。这一举措为新技术与艺术思潮的融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其中较著名的有波士顿的WGBH电视台,旧金山的OQED电视台,麻省理工学院的尖端视觉研究中心(WⅣS),美国国家艺术基金(NEA)资助的全国实验电视中心(NCET)等。这些实验电视中心不仅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最新的技术设备,而且可以为他们与技术人员直接交流合作提供便利,从而刺激了新技术的创造性运用,促成了许多耳目一新的电子视觉语言成熟起来。如1973年,录像艺术家白南准和电子工程师舒亚·阿贝共同研制了用于图像处理和着色的合成器,使其跻身于第一批新技术发明者的行列。到了

20世纪70年代末,许多非赢利性的媒体艺术中心开始得到赞助,它们的发展使得艺术家更频繁的接触到数字化技术。尽管在这些媒体艺术中心里创作的录像作品不是以在电视网中播放为主,而主要是在博物馆和画廊展出,但它促使艺术家开始思考如何将电子媒介体与传统视觉艺术相结合,从而促成了录像装置艺术的成熟。20世纪80年代,录像艺术挟新技术之威,开始在各种国际大展上出尽风头,并逐渐成为与架上艺术、雕塑并驾齐驱的主要艺术形式。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激光投影技术的发明和普及,新媒体艺术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飞跃。这尤其表现在计算机图像、影音编辑和游戏互动技术方面,前者如三维虚拟、计算机动画、图片修改等,后者如数字编辑、影音互动和感应、游戏程序等。当录像艺术的传统技术被数字技术替代后,艺术家开始普遍采用数字摄像机、数字编辑、DVD光盘刻录和投影仪播放技术。在播放技术方面,投影仪、电脑程控、DVD光盘被大量用于新媒体艺术的播放。目前,运用电脑和媒体新科技进行创作的新媒体艺术越来越普遍,在国际艺坛上也日益得到首肯。 二、新媒体艺术的内涵及类型 关于新媒体艺术,目前还没有一个广泛认可的概念。当前所使用的新媒体艺术一词,大多是以马克·崔波(Mark Tribe)的界定为基准,他在1996年将新媒体艺术定义为光盘(CD—ROM)、网络艺术(Net Art)、数字录像艺术(Digital Video)、网络广播(Net Radio)等艺术作品的统称。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则提出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1]180而清华大学的鲁晓波教授对新媒体艺术的定义是:以信息技术、知识为依托,以文字、声音和图像等多种媒体为载体,具有实时性、交互性、体验性的一种艺术,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强调观念性、艺术性、思想性

新媒体背景下舞蹈艺术的表达

新媒体背景下舞蹈艺术的表达 发表时间:2019-09-19T13:55:54.533Z 来源:《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12期作者:李焕昌[导读] 在当今的经济以及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新媒体技术已经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并且在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中实现了普遍的应用。所以,在当今的新媒体语境之下,舞蹈艺术的表达也突破了传统表达形式以及理念的限制,和当今的新媒体技术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因此,新媒体语境下舞蹈艺术新的表达方式已经开始逐渐形成。在新媒体的语境之下,舞蹈艺术具有了虚拟化的特征,使其表达的形式被 更加注重,实现了肢体动作和先进科技之间的完美融合 李焕昌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摘要:在当今的经济以及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新媒体技术已经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并且在人们的工作以及生活中实现了普遍的应用。所以,在当今的新媒体语境之下,舞蹈艺术的表达也突破了传统表达形式以及理念的限制,和当今的新媒体技术实现了有机的结合,因此,新媒体语境下舞蹈艺术新的表达方式已经开始逐渐形成。在新媒体的语境之下,舞蹈艺术具有了虚拟化的特征,使其表达的形式被更加注重,实现了肢体动作和先进科技之间的完美融合。本文就是对新媒体语境之下的舞蹈艺术表达进行研究,希望可以对舞蹈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语境;舞蹈艺术;表达引言: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以及不断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使得传统的舞蹈艺术表达实现了进一步的转变。新媒体语境下,舞蹈艺术表达特点以及方式的转变使得人们对艺术的审美也实现了进一步的转变,进而实现了艺术审美品位的进一步提升,使得我国的舞蹈艺术在形式上实现了进一步的丰富,同时也使得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实现了有效的满足。因此对新媒体语境下舞蹈艺术的表达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对当今的艺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还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观念。 一、新媒体语境下的舞蹈艺术表达形式研究 (一)人影互动的表达形式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的美国,一些学生以及舞团就已经借助新媒体的形式对舞蹈艺术进行创新,这样就使得舞蹈艺术传统的表达界限被打破,实现了和信息工程之间的有效结合。在传统舞蹈艺术的表达过程中,互动表演大多采用幕布的方式或者投影的方式,对实景起到代替的作用。自从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开始,背景投影的形式开始逐渐被新媒体作为基础的这种互动表演的形式取代,这种形式开始逐渐发展成为新媒体语境下的舞蹈艺术主要的表现形式。 例如:在春晚中出现的《千手观音》等这些舞蹈艺术的表现,都是对人影互动的这种新媒体为基础的表现形式。《千手观音》是借助大屏幕对犹如梦幻的天空效果加以展现,并且搭配这样的画面,使得这样美好的视觉效果可以在观众的眼前完美呈现。 (二)动画舞蹈的表达形式动画舞蹈就是将舞蹈的动作和动画实现有效的组合,采用动画的艺术对舞蹈的思想进行展现。因此动画舞蹈不仅仅是用电脑进行制作的一种舞蹈游戏,同时也可以对动画片中的一些舞蹈片段进行应用。在舞蹈艺术的表达过程中,动画视觉的符号可以采用空间造型的形式,同时也可以采用收回的一些动画形象,或者可以对虚拟的三维空间进行运用[2]。 例如:在《快乐的大脚》这部动画片中,小企鹅采用脚踏舞的形式获得了家族之中成员的认可以及尊重,使得自身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这一舞蹈艺术表达的过程中,就是借助于动画的形式来实现舞蹈的表现,这样的变现形式使得舞蹈艺术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并且更加具有感染力。在这部动画片中,小企鹅后来的各种历险的经历过程中,这样的脚踏舞形式反复出现,使得这部剧在艺术活力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加。 (三)装置舞蹈的表达形式所谓的装置,大多数是指展览布置以及挂画等的布置,在当今的社会之中,装置的意义实现了进一步的扩展,其主要是指特定空间之中的艺术品。就广义来讲,装置舞蹈,就是在特定的空间以及环境之中对舞蹈艺术的完成,这样的空间以及环境的设定使得装置舞蹈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使得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觉得十分新奇。按照呈现的形式来进行划分,可以将我国的装置舞蹈分成室内的装置舞蹈以及实景演出。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中,《画卷》这一舞蹈就是装置舞[3]。一幅画卷在舞台之中被缓缓展开,舞者们身穿黑衣,在画卷之中的矩形空间里进行表演,和画卷之中的书法以及山水意象实现完美的结合,使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到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并且对传统舞蹈艺术的空间限制实现了巨大的突破。 二、新媒体语境下舞蹈艺术的创作表达研究 (一)立体化的创作思维在新媒体语境之中,舞蹈的表达方式实现着不断的转变,因此在舞蹈的编导过程中,创作的思维也在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进一步的转变,从原来的对舞蹈的理念、舞蹈的过程、舞蹈的形式、舞蹈的思想以及舞蹈的意义的强调逐渐转变成对舞蹈的审美。舞蹈的观赏、舞蹈的互动以及舞蹈的体验等的强调。这样就使得舞蹈的创作思维实现了立体化的发展。 (二)多样化的舞蹈语汇对于传统的舞蹈艺术来讲,其动作的语汇大多都是模仿自然界中的事物、提炼人们的生活经验以及探寻人们的情感结构,然后将这些词汇采用舞蹈的形式进行呈现。但是在新媒体的语境之中,随着新技术在表现中的应用,使得人类身体的局限被超越,进而形成多样化的舞蹈语汇。 (三)多维化的舞蹈空间对于传统的舞蹈艺术表达来讲,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空间的局限,但是在新媒体语境之中,舞蹈艺术的表达已经实现了对空间限制的突破,舞台也实现了进一步的立体化以及多维化。在舞蹈艺术的表演过程中,对LED屏幕、全息投影技术、多声道的音频技术以及虚拟的成像技术等加以应用,可以创造出虚拟的环境甚至虚拟的世界。所以这就使得新媒体语境下的舞蹈艺术实现了空间的无限扩大,使得现实空间、异地交流空间以及虚拟空间实现了丰富多样的创造,让观众在观赏的过程中可以置身于这样的特殊环境,获得最佳的审美体验效果。

新媒体艺术研究

新媒体艺术研究 摘要:每个时代的生产力特征都影响到艺术的特征,数字化是一种无从逃避的时代趋势,作为艺术门类中最前沿、最具先锋性的现代艺术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和发展。新媒体艺术家使用最新的现代科技成果创作他们的作品,在这一领域里出现了许多超前的、有趣的、奇异的景象,这些作品开始进入美术馆或画廊,它们正在影响我们的观看视野,改造我们的视觉经验,进而丰富着人类的感受力。通过自己选修课中的一点了解加上个人好奇心自己查找,本文主要是以说明为主。首先给大家带来新媒体艺术的定义与兴起。其次给大家介绍一些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再次给大家带来一点合成艺术的内容。最后就是简单较少一些作品。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起源,对比影响,合成艺术

目录 1.引言 2.新媒体艺术的定义与兴起. 3.新媒体艺术设计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 4.合成艺术 5.相关作品 6.结语 7.致谢 1.引言

每个时代的生产力特征都影响到艺术的特征,数字化是一种无从逃避的时代趋势,作为艺术门类中最前沿、最具先锋性的现代艺术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和发展。新媒体艺术家使用最新的现代科技成果创作他们的作品,在这一领域里出现了许多超前的、有趣的、奇异的景象,这些作品开始进入美术馆或画廊,它们正在影响我们的观看视野,改造我们的视觉经验,进而丰富着人类的感受力。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是综合了多种学科的合成艺术,艺术与当代最前沿的科学相结合,数字技术、生物科技、量子理论、经济学、语言学都可以成为艺术实现的媒介(体)。 2.起源与兴起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我们一般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然而,这个以硅晶与电子为基础的媒体,正与生物学系统,以及源自于分子科学与基因学的概念相融合。最新颖的新媒体艺术将是“干性”硅晶计算机科学和“湿性”生物学的结合。这种刚刚崛起的新媒体艺术被罗伊·阿斯科特称之为“湿媒体”(MOIST MEDIA)。 英国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新媒体部主任BENJAMINWEIL,曾于1998年在上海策划了《数字艺术新媒体展览》,他认为:艺术作品首先需要提出艺术家的观念,然后再由技术提出最为巧妙和聪明的解决方法,将其完成。艺术作品与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有关,由观念驱使的创作是艺术性的创作,而如果仅仅通过技术实现的创作就不能称为艺术创作。这恰好阐明了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创作和技术应用的关系问题。1996年,《ETIME》杂志曾经探讨过NETART和ART INNET两者概念的差别,这首先取决是技术,还是艺术家的观念,来有效地确定和影响艺术的创作。前者是技术性的,而后者强调了创作的人文观念性,这就像在录像艺术(VIDEO ART)出现的早期同样发生过类似的争论一样,究竟是以观念利用技术,还是以技术的利用作为艺术分类的纯粹标准。 网络艺术可以给观众带来很多不同的感受,比如有的作品利用文本与表演相结合,互相阐释作品,并且向观众提供机会,制作和共同完成作品。与传统艺术不同的是,网络艺术可以让作品与更多的观众进行直接的交流。在一些国际性的网络艺术展中,提供一种叫做网络虚拟建筑(WEBARCHITECTURE)的展示作品方式,观众在艺术家的指引和带领下看作品,并由艺术家来介绍作品的创作意图,艺术批评家也可以同时进行评论。在整个网络建筑的参观过程中,观众网上的行为方式与实际情况的差别不会太大,就像我们平时参观其它艺术展览一样。 就艺术本身而言,新媒体艺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以及由早期未来主义宣言、达达式行为和70年的代表演艺术等。沟通与合作,成为艺术家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关注的焦点,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媒材,企图发掘创造新思维、新的人类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许多艺术家对于让观众参与到作品中深感兴趣,而艺术作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实体形式,更多在于它的形成过程。总之,整个20世纪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的着迷,尤其是世纪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纪末的神经科学与生物学,大大地激发了艺术家的想

《新媒体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是美术学(综合美术)本科专业选修课程课程以培养美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新媒体艺术涉及交互性、网络和计算,并且比起物质本身,它更重过程,新媒体艺术作品,很难用传统艺术博物馆的介质、地理和年表类别进行分类,融合时代和社会的综合性艺术,是当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反映。新媒体艺术的实践方式与哲学、生活美学、物理力学、化学、生物学、光学、数码科技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课程从新媒体艺术的欣赏方式、传授模式、创作目的、艺术媒介及空间与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展开全面的论述;详解新媒体艺术特征的开放、体验、虚拟、超时空等个性要素,将艺术带入了与公共对话的领域,使受众的个性体验在公共性的基石下拓展了更大的自由文化空间。它既赋予了个体不同的体验感受,亦重构了公众的知觉经验与时空观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及了解更多的媒介去进行自身的实验性创作脉络。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新媒体基础理论和新媒体创作理念及技法,以锻炼学生们的实践创作技能。熟练、灵活的掌握自己所选择的新媒介创作手法。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使他们了解科技发展与应用,使学生能把新媒体技术应用到所学专业中去,扩展自己的思维模式,能够更广阔自由的进行艺术创作,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每个部分先从理论和实例讲解入手,再由学生进行实践。经由培养学生对新媒体艺术的了解,包含技术和理念两方面,以发掘兴趣点为桥梁,去扩宽自身的创作范围和找寻新的切入点,它对于艺术创作尤其重要,是新的艺术创作表达手法,并理解“公共性”与“个性体验”融合的观点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是一组辩证关系,缺一不可,共同作用于艺术的整体感知系统,也是崭新的学术研究观点。 四、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第一单元新媒体艺术的定义(2学时) (一)什么是媒体艺术 1、新媒体艺术定义 2 、新媒体艺术的特征 3 、新媒体艺术类型 4 、两种关系 5 、继承还是颠覆 6、早期的新媒体艺术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什么是新媒体艺术

什么是新媒体艺术?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天性。创造新技术,利用新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新媒体艺术在中国IT产业和欧美新媒体艺术的双重冲击下,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开始在近乎朦胧的状态下起步。什么是新媒体艺术?我们准备好了吗? 什么是新媒体艺术?不但中国的大众感到陌生,就是中国的艺术家们也并没有完全理解和认同。但是,和世间一切事物的发生与发展一样,新媒体艺术也不是等你完全理解和接受,才走进你的世界,不论你喜欢不喜欢,它总是按着自己的规律破门而入。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一批较优秀的作品和成熟的艺术家。1996年9月,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画廊,举办了名为《现象与影像》的中国第一次录像艺术展。这个展览包括十几件录像装置和几个录像带作品,集中了中国第一代录像艺术的开拓者。该展在国内外获得了巨大反响,各地传媒以极大幅面加以报道,更有《文艺报》把这一事件评为当年中国美术十大新闻。该展被许多批评家定位为中国当代艺术中重要的里程碑。 1997年,在北京涌现了数个纯粹由录像艺术组成的个人展览,如《王功新个展》,宋冬的《看》录像艺术展,邱志杰的《罗辑:五个录像装置》个展。这标志着中国新媒体艺术家不但作为创作群落成为焦点,也开始以个体的方式冲撞着当代中国艺术市场。更多受此影响的艺术家开始投入录像艺术创作,他们的成果在《97中国录像艺术观摩展》中得到了体现。至此,录像艺术成为中国美术界的热点,

《九十年代中国美术年鉴》特辟一章,叙述录像艺术的兴起。与此同时,中国录像艺术的活跃引起了国际艺坛的瞩目,中国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世界各地重要的媒体艺术节上。随着IT产业的发展,个人电脑上的编辑设备廉价并得到普及,不但录像艺术进一步得到繁荣,而且更多的艺术家着手探索互动多媒体艺术和网络艺术。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算起来不过十来个春秋,但是,它却和产生它的基础——新媒体,包括声、光、电和IT产业一样,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发展和壮大起来。MOMA录像部主任芭芭拉·兰登认为:“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活跃,是在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圆周闭合之后划出的一个新圆的起点。”虽然我们还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定义新媒体艺术,也不论现在有着怎样的见仁见智的评论,更无须担心历史将怎样回眸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国新媒体艺术为了画好这刚刚起点的圆,在努力着,前进着。 ● 应该如何定义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我们一般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然而,这

论新媒体艺术研究的特殊内容与方法

论新媒体艺术研究的特殊内容与方法 许鹏 内容提要新媒体艺术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第一,泛艺术层面的要素,即新媒体节目中一切具有艺术性的东西;第二,广义层面上的要素,即新媒体上负载的一切艺术类节目;第三,狭义层面上的要素,即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与传播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产生深刻变革的新型艺术形态。当前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新媒体艺术文化本质的探讨、新媒体艺术载体与传播的研究、新媒体艺术审美特征的阐释、新媒体艺术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以正确的方法有效地开展新媒体艺术的研究,应该提倡整合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和互动的方法。艺术与当代社会The main objects of new media art research include three aspects. First one is the extensive element in artistic level, which means any article characterized by artistry in new media title. Second one is the element in broad sense, representing all sorts of artistic works recorded by the approach of new media. The last factor is the element in narrow sense, namely, the new type of artistic modality,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digital multi-media and internet, innovating entirely in the fashion of artistic behavior of creating, recording and disseminating, and consequently generating profound reform in the aspects of perception, experience and thought about artistic aesthetics. Discussing the artistic essence of new media art, researching into the record and dissemination of new media art, interpreting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 art, and constructing the standard evaluation system of new media art should be regarded as currently critical missions of theoretical study of new media art. The study of new media art should place emphasis on coordinating methods, comparison approaches, and interaction techniques.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 一、新媒体艺术现象及存在的问题 2003年初,在上海美术馆一间展厅里展示了一组别开生面的美术作品,其中一部作品利用视频技术,将展览现场同500多千米之外的著名民居群——安徽西递宏村连接起来,使两地能够即时沟通。两边的主持人不断地邀请观众到镜头前,和屏幕中的另一边的观众对话。 [1] 2004年10月,作曲家程伊兵的多媒体计算机音乐作品《乐中书》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首演。作品将书法家现场书写《前赤壁赋》(节选)的动作通过传感装置实时地转换为控制电子音乐的信息,与其他音乐声部进行现场合成。作品的视频部分着力表现书法艺术随着音乐节奏不断变化的下笔、提笔、运笔的轻重、疾徐等过程,为音乐的表达提供了更为细腻丰富的元素。 2004年12月,著名新媒体舞蹈实践者和理论家布林格教授到北京舞蹈学院举办新媒体舞蹈(Video Dance)教学工作坊。在15天内,布林格教授举行了8场讲座,上了10次排练课。学生们在布林格教授指导下,创作了一批新媒体舞蹈的作品,并且成功地举办了展示播放研讨会。 略举上述事例,意在说明:第一,新媒体艺术已经出现在我们这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的艺术舞台上;第二,新媒体艺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体现出具有新质的艺术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