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超导的发展历史

浅析超导的发展历史
浅析超导的发展历史

浅析超导的发展历史、特性及其应用前景

广东北江中学 白超 陈昌俊 指导老师 +胡元天

人民网昆明2004年7月10日电记者陈娟报道:今天上午,我国第一组超导电缆系统正式并网仪式在云南省昆明普吉变电站举行,这标志着继美国、丹麦之后,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超导电缆投入电网运行的国家,从长远上也将对解决我国“西电东送”等

长距离大容量输电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该超导电缆系统为户外分相交流电力电缆,是应用国产超导线材研制而成的,于2004年4月19日在昆明普吉变电站投入试运行。试运行两个多月以来,该组三相交流33.5米35K V/2K A的超导电缆系统,经受了多种气象条件的考验,运行状态良好,其部分性能指标优于目前已经并网运行的美国和丹麦的高温超导电缆。目前,昆明市西北地区的几万户居民和多个工业企业开始用上了通过超导电缆传输的电力。

使用超导电缆传输电力,运行总损耗仅为常规电缆的50%至60%,显示出明显的经济效益,由于超导电缆传输电力的能力是传统常规电缆的3至5倍,所以使用超导电缆还可以节约输电系统的占地面积和空间,节省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超导电缆有如此多的好处,但“超导”究竟是什么呢?

二十世纪重大发现之一

1911年,荷兰莱顿大学的卡麦林·昂内斯意外地发现,将汞冷却到-268.98°C时,汞的电阻突然消失;后来他又发现许多金属和合金都具有与上述汞相类似的低温下失去电阻的特性。1913年他在一篇论文中首次以“超导电性”一词来表达这一现象。这一发现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震动。在他之后,人们开始把处于超导状态的导体称之为“超导体”。

1933年,荷兰的迈斯纳和奥森菲尔德共同发现了超导体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性质:如果把超导体放在磁场中冷却,则在材料电阻消失的同时,磁感应线将从超导体中排出,不能通过超导体,这种现象称为抗磁性,又被称为“迈斯纳效应”。“迈斯纳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用来判别物质是否具有超导性。

超导电性和抗磁性是超导体的两个重要特性。

超导电性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一开始人们便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不少著名科学家为此负出了巨大努力。然而直到“B C S”理论的提出才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B C S”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超导电性理论现代阶段的开始。“B C S”理论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巴丁、库珀和施里弗于1957年首先提出的,并以三位科学家姓名第一个大写字母命名这一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计算出导体中存在电子相互吸引从而形成一种共振态,即存在“电子对”。

1962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生约瑟夫森根据“B C S”理论预言,在薄绝缘层隔开的两种超导材料之间有电流通过,即“电子对”能穿过薄绝缘层(隧道效应);同时还产生一些特殊的现象,如电流通过薄绝缘层无需加电压,倘若加电压,电流反而停止而产生高频振荡。这一超导物理现象称为“约瑟夫森效应”。这一效应

在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得到证实。“约瑟夫森效应”有力的支持了“B C S理论”。因此。巴丁、库珀、施里弗荣获1972年诺贝尔物理奖。约瑟夫森则获得1973年度诺贝尔物理奖。

超导体的研究60年代以来,重心逐渐转向对超导新材料的开发方面。开发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材料将能为超导体的大规模应用创造条件。

奇异的高温超导材料——超导陶瓷

使超导体电阻为零的温度,叫超导临界温度。经过科学家们数十年的努力,超导材料的磁电障碍已被跨越,下一个难关是突破温度障碍,即寻求高温超导材料。

1973年,人们发现了超导合金――铌锗合金,其临界超导温度为23.2K,该记录保持了13年。1986年,设在瑞士苏黎士的美国I B M公司的研究中心报道了一种氧化物(镧-钡-铜-氧)具有35K的高温超导性,打破了传统“氧化物陶瓷是绝缘体”的观念,引起世界科学界的轰动。此后,科学家们争分夺秒地攻关,几乎每隔几天,就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

1986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研究的氧化物超导材料,其临界超导温度达到40K,液氢的“温度壁垒”(40K)被跨越。1987年2月,美国华裔科学家朱经武和中国科学家赵忠贤相继在钇-钡-铜-氧系材料上把临界超导温度提高到90K以上,液氮的禁区(77K)也奇迹般地被突破了。1987年底,铊-钡-钙-铜-氧系材料又把临界超导温度的记录提高到125K。从1986-1987年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临界超导温度竟然提高了100K以上,这在材料发展史,乃至科技发展史上都堪称是一大奇迹!

高温超导材料的不断问世,为超导材料从实验室走向应用铺平了道路。

发展现状

高温超导电缆技术的发展已有10多年的历史,出于对市场规模的考虑和技术上实现的可能性,近年来各国均把高温超导电缆技术开发列为首选项目或主要项目,如美国、日本、丹麦、德国、韩国、意大利、法国等积极进行高温超导电缆的研究和开发。

美国的高温超导电缆的研究开发工作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研制成功世界第一组高温超导电缆。目前,美国有三个新的更大规模的高温超导电缆工程正在进行。2001年5月28日,丹麦N K T公司宣布,其30米长,30k V/2k A热绝缘结构实用化高温超导电缆顺利实现挂网运行。德国S i e m e n s公司技术部和能源输送部合作,于1996年3月开始试制第一个10米电缆样品,之后研制了多个超导电缆样品。日本在政府新能源机构的协调下,有多家大公司、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高温超导电缆的开发研制,现在工作主要集中在低损耗H T S线材及电缆结构,低温电气绝缘、热绝缘、制冷系统、终端和接头技术等方面。2002年住友电气和东京电力公司合作完成了一组100米,3相,66k V/1k A,三芯平行轴电缆系统并在东京电力实验场完成了测试。韩国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预算为两亿美元的高温超导技术10年发展规划,从超导带材到超导电缆系统开展大规模研究,并计划在2003年完成22.9k V/50M V A,30米H T S电缆系统;2006年完成154k V/500M V A,100米H T S电缆系统。

广阔的超导应用

高温超导材料的用途非常广阔,大致可分为三类:大电流应用(强电应用)、电子学应用(弱电应用)和抗磁性应用。超导材料最诱人的应用是大电流应用,即超导发电、输电和储能;电子学应用包括超导计算机、超导天线、超导微波器件等;抗磁性主要应用于磁悬浮列车和热核聚变反应堆等。

超导发电机 在电力领域,利用超导线圈磁体可以将发电机的磁场强度提高到5万~6万高斯,并且几乎没有能量损失,这种发电机便是交流超导发电机。超导发电机的单机发电容量比常规发电机提高5~10倍,达1万兆瓦,而体积却减少1/2,整机重量减轻1/3,发电效率提高50%。

磁流体发电机 磁流体发电机同样离不开超导强磁体的帮助。磁流体发电发电,是利用高温导电性气体(等离子体)作导体,并高速通过磁场强度为5万~6万高斯的强磁场而发电。磁流体发电机的结构非常简单,用于磁流体发电的高温导电性气体还可重复利用。

超导输电线路 超导材料还可以用于制作超导电线和超导变压器,从而把电力几乎无损耗地输送给用户。据统计,目前的铜或铝导线输电,约有15%的电能损耗在输电线路上,光是在中国,每年的电力损失即达1000多亿度。若改为超导输电,节省的电能相当于新建数十个大型发电厂。

超导开关 超导开关可以分为电阻开关和电感开关。电阻开关是利用超导体以下性能:若改变磁场、电流和温度三个参量的任一个,就可以使它从零电阻态转变到有阻状态。例如,用冷子管作开关,就是利用一个完全超导的控制元件所产生的磁场,通过使门元件发生超导---正常转变来控制门元件的电阻而制成。这种开关的低电阻态为零,高电阻态典型的是毫欧姆数量级,所以,开关比是无限大。电感开关的原理是:不是像线圈、线等电路元件的电感,可用来将靠近它的超导体作正常态和超导态之间的转变,或移动电路元件附近的超导表面,使它发生相同转变,制成开关。由于超导体的特殊性能,超导开关的开关速度可达纳秒。

 超导计算机 高速计算机要求集成电路芯片上的元件和连接线密集排列,但密集排列的电路在工作时会发生大量的热,而散热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面临的难题。超导计算机中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其元件间的互连线用接近零电阻和超微发热的超导器件来制作,不存在散热问题,同时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大大提高。此外,科学家正研究用半导体和超导体来制造晶体管,甚至完全用超导体来制作晶体管。

超导磁悬浮列车 利用超导材料的抗磁性,将超导材料放在一块永久磁体的上方,由于磁体的磁力线不能穿过超导体,磁体和超导体之间会产生排斥力,使超导体悬浮在磁体上方。利用这种磁悬浮效应可以制作高速超导磁悬浮列车。

核聚变反应堆“磁封闭体” 核聚变反应时,内部温度高达1亿~2亿℃,没有任何常规材料可以包容这些物质。而超导体产生的强磁场可以作为“磁封闭体”,将热核反应堆中的超高温等离子体包围、约束起来,然后慢慢释放,从而使受控核聚变能源成为21世纪前景广阔的新能源。

以上在能源、高精度仪器等方面介绍超导技术的应用,许多介绍是从当今世界上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中引入的,例如聚能武器、超导列车及超导计算机是各国积极准备开发的产品,它们的应用所需要(有的需相当长的时间)的时间是待

定的,还要人们的艰苦的工作。

发展趋势

近年来,世界各国掀起了开发超导电缆的热潮。2002年美国能源部启动7个超导应用技术项目,其中有2个千米级水平的高温超导电缆项目,总投资1.17亿美元,2004年底完成;2002年丹麦政府启动一个400米高温超导电缆项目,预计2004底完成;2002年韩国政府启动一个30米高温超导电缆项目,2004年底完成。

现阶段,高温超导技术在国外多应用于电力方面的超导电缆、超导电机、超导变压器、飞轮储能、限流器,美国、丹麦、德国、日本、中国、法国等国家正在研发高温超导电缆实用化技术。

世界各国普遍认为,发展高温超导技术是21世纪国际高技术竞争中保持尖端优势的关键所在,目前,各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或正在积极推进高温超导电缆的产业化、实用化工作。下一步将研制出具有更高转变温度、更低价格的新一代超导材料,推动超导技术全面发展。我们认为,在2004年后超导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体会

在研究本课题的日子里,我们苦在其中,乐在其中,得在其中。我们学会了很多体验了自主研究的学习,对独立制订方案有所了解,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对资料的分析处理能力和撰写论文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我们协同合作下,终于能完成此次研究。我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了解了未知的问题,还能帮助别人了解这些问题,这个过程是最真实最重要得经历。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说课讲解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萌芽与形成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期主要包括原始社会和先秦奴隶时期及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建筑主要是以皇家及贵族的宫苑为主,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依托。春秋战国时期是萌芽时期的一个转折期,园林从商周时期娱神的“高台”形式转变成建筑群的形式,并且随着制造技术的提高,建筑结构也变得相对清晰明了化,加之以文化艺术领域出现短暂的活跃期也使园林艺术在性质上有一个根本性的提高,园林审美观初步形成。道路秦汉时期,园林则成为了帝王游乐生活的地方。这个时期的园林不仅在布局上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思想建造,并且在建造意境上也形成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如秦始皇为了达到长生不老,模拟蓬莱神话中的“一池三山”的布局形式建造园林,尽管这只是个人的意识行为,但这种性质却确定了山水园林的主体地位。 1、秦汉时期,私人园林也有发展,民间构住宅旁建造的小园林也是相当普遍的。在私人宅邸中,人们对庭院布置相当重视,庭院的绿化已经成为宅邸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先秦时期,造园行为已经初具规矩和规模,在原先以生存为目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娱乐、游戏及祭祀等建筑。这时期的园林大都设置了高台,其目的是为了通神明、察灾情等,但是后来随着园林中景致成分的提高,高台的游赏作用逐渐被强调了出来。 3、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先民们学会耕作,建立村落。这时候的园林更多的是为了遮蔽风雨,实用性意义更强。而这种以居住为目的的造园活动最初的建园意识则是对于环境的改造,如栽花植树等。 二、转折期 转折期主要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三百多年的动乱时期里,各地大小政权分裂割据,都纷纷在自己的首都修建宫苑,这就形成了一个园林兴建的高峰期。这一时期宫苑园林的布局更趋规范化,南北中轴线的形式开始更加清晰化,贵族和贫民分割在两个不同的区域,一些功能性的建筑也与居住区分隔开。这时期私家园林也开始兴起,由于这时期盛行的山水田园风情,加上一些文人作诗来表达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所以私家园林在这时期主要以山水为主题,形成一种新的园林形式。寺庙园林也开始体现,并以很快的速度遍及了大江南北,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足以见寺庙建筑当时的兴盛程度。 政权的割据使得各国统治者纷纷兴建官苑,由于统治者的支持,造园活动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园林快速发展,思想的解放也促使园林艺术更上一层,在满足人们物质的同时,还注重精神上的享受。 1、战争的影响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有了很大的改变,否定了秦汉时期长生不老的人生观,取而代之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而在园林中的具体体现则是寄情于山水,将士族的隐逸思想发展到园林中。 2、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艺术的各门类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包括山水画、山水文学等,这些对园林的发展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自然美和生活美的结合让人们的审美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也成为后世人文化人园林基本特征之一。 3、私家园林在这一时期基本普及。这时期私家园林是秦汉时期普遍的贵族府邸宅院和这时期文化士族的隐逸生活的基础上的发展,以山水为主题,形成一种新的园林形式。

浙江历史与文化

参考书目:《浙江文化简史》 作者:佘德余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读书报告 ——论浙江宗教文化浙江地处东海之滨,方圆10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考证,在浙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早在10万年前就已经有人类生存。因此,浙江区域文化包括了史前上古越文化、有文字记载的于越部族和越国文化、秦汉以后的浙江文化三部分,从区域而言,浙江文化史也是一部越文化史。 我的家乡——舟山坐落在浙江东部海岸线上。春秋时,舟山属越,称“甬东”(甬江之东),又喻称“海中洲”。公元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置县,以境内有翁山而命名为“翁山县”。公元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更名“昌国县”。“意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连瓯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再次设县,更名“定海县”。“海定则波宁”, 以祈“海波永定”。然而即使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浙江人,我却对浙江的历史文化发展都不甚了解。在拜读了《浙江文化简史》一书之后,我收获颇丰。 《浙江文化简史》一书共分为十章,首章对浙江文化的含义、沿革及总体特征首次作了较为明确的界定和论述。其余九章分别从生成环境、经济科技、学术、文学、艺术、教育、宗教、风俗等方面,从文化上进行阐述和论证,最后以浙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作为总结,资料丰富,引证有据。然而作者并不打算让《浙江文化简史》仅局限于对浙江文化发展的简单梳理和史料的简单汇集,而是

竭力要理清其中演进的轨迹,同时探索其中内在规律,挖掘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把很大一部分笔墨花在了对文化的界定、对浙江传统文化特征的概括以及对浙江文化历史渊源和地域背景的解析上。这是本书最强的闪光点。同时,本书采用横向块状结构框架和纵向论述相结合的方法,各章主题鲜明,内容集中,历史演变的进程清晰,具有较丰富的知识性,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 本书开端详细介绍了“浙江”一词的种种由来,这让身为浙江人的我顿时感到兴趣浓厚。“浙江”原是河流的名称,其得名,《山海经》、《史记》、《汉书》、《越绝书》、《吴越春秋》均有记载。《汉书·地理志》、《水经注》也称“浙江”。而“渐江”一说也有出处,据王国维《浙江考》,“浙、渐为一”,渐江即浙江。由此可知,“浙江”之名,秦汉以前已有。然“浙江”之得名有四说:一谓浙江上游受婺、衢、歙三江之水,水出两山间,盘回百折,故曰“浙”。(燕肃之说)二谓钱塘江口,浙山正居其中,潮水投山下,折而出,故曰浙,所谓浙山,即赭山。(此为东吴时余姚人虞喜之说)三谓钱塘江之曲在富阳、杭县、萧山三县之间,以袁家浦一带之吵嘴尖向东延伸,形成三折。四谓浙江从太湖来,大势南流,绝钱塘江,复折而东,故曰浙,所谓江,即长江也。(此说为晋灼,清代阮东宗之)由此可见,简简单单的“浙江”二字,仔细探究其前世今生,来源却不简单。 纵观全书,其中的第八章——浙江的宗教文化一节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这与我从小到大生活的环境有关。众所周知,舟山市内坐落着享誉海内外的佛教圣地普陀山,普陀山的佛教历史悠久,作为观音道场初创于唐代。至嘉定七年(公元1214),朝廷赐钱万锣修缮圆通殿,指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的道场,与五台山(文殊道场)、峨眉山(普贤道场)、九华山(地藏道场)合称为我国四大佛教名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清初。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三)诗画的情趣 (四)意境的涵蕴 1、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称“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 5、1980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介绍中国园林,陈从周先生推荐具有明式典型的网狮园殿春簃移植到博物馆陈列,取名“明轩”,既作为陈列品介绍苏州园林的成就,又作为休息厅供观众驻足观赏。这样,第一次在海外由中国人建造了一座完整的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园林之最 1、北京是皇家宫苑最多的地方,它在历史上曾为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国都,各代帝王都兴建过宫苑,而明、清两代建造的宫苑遗留下来的最多。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就是明代的“西苑”;今天的颐和园、香山公园、圆明园都是清代建造的宫苑。 2、北京的颐和园是中国现在保存的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3、苏州是中国古典园林和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私家园林荟萃于江南,而苏州则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苏州在历史上有大小园林400余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是风景极佳的旅游胜地。 4、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最大的皇家园林,其总面积是颐和园的两倍,是北海公园的9倍。 5、北京北海公园是最古老的皇家园林。它是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最精美的一处古园林 6、山西的晋祠是中国最大的祠堂式古典园林 7、沧浪亭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 8、颐和园的长廊是最长的彩绘长廊。 9、颐和园的佛香阁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楼阁阁结构为八面三层四重檐,是 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 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 圃: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 “囿”可看作是一座多功能的天然动物园。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山的象征)

浅析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

浅析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趋 势 (1) 由于无线通信网络存在的带宽需求和移动网络带宽不足的矛盾,用户地域分布和对应用需求不平衡的矛盾以及不同技术优势和不足共存的矛盾,因此,决定了发展无线通信网络需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从全局和长远的眼光出发,采取一体化的思路规划和建设网络。发挥不同技术的个性,综合布局,解决不同区域、不同用户群对带宽及业务的不同需求,达成无线通信网络的整体优势和综合能力。对此,我国政府管理部门也应该积极为运营商配备充足的频谱资源,为其综合规划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本文从市场分析的角度阐述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展望了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现状趋势 0 引言 当今,全球无线通信产业的两个突出特点体现在:一是公众移动通信保持增长态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增势强劲,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不断,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 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 2 无线通信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无线通信领域各种技术的互补性日趋鲜明。这主表现在

上海建筑设计知识建筑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趋势模拟试题

上海建筑设计知识建筑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趋 势模拟试题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2017年上海建筑设计知识:中国建筑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 趋势模拟试题 本卷共分为2大题5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00分,6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 题,每题 2 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各类隔墙安装应满足有关建筑技术要求,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满足范围之内() A.稳定、抗震 B.保温 C.防空气渗透 D.防火、防潮 2、世界上最早的一座敞肩拱桥是__。 A.法国泰克河上的赛兰特桥 B.汴梁的虹桥 C.河北赵县的安济桥 D.北京的卢沟桥 3、轻质隔墙工程是指:(2011,50) A.加气混凝土砌块隔墙 B.薄型板材隔墙 C.空心砖隔墙 D.小砌块隔墙

4、抹灰层由底层、中层、面层组成,中层的作用是______。 A.装饰 B.找平 C.粘结 D.防水 5、6度、7度抗震设防的高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高宽比不宜超过以下何值() A.3 B.5 C.8 D.10 6、建设项目总概算包括单项工程综合概算、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概算,还有下列__费用组成。 A.预备费、投资方向调节税、建设期贷款利息 B.预备费、投资方向调节税、生产期贷款利息 C.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费 D.现场经费、财务费、保险费 7、砂浆应随拌随用,水泥砂浆和水泥混合砂浆必须分别在拌成后多长时间内使用完毕(2001,38) A.3h和4h B.4h和5h C.5h和4h

D.4h和3h 8、抗震设计规范对砌体房屋做了以下哪些方面的限制Ⅰ.房屋高度和层数的限制Ⅱ.房屋最大高宽比的限制Ⅲ.抗震横墙间距的限制Ⅳ.房屋局部尺寸的限制 A.Ⅰ、Ⅱ、Ⅲ B.Ⅰ、Ⅲ、Ⅳ C.Ⅰ、Ⅱ、Ⅳ D.Ⅰ、Ⅱ、Ⅲ、Ⅳ 9、 10、有永久性顶盖无围护结构的走廊,檐廊按______计算建筑面积。 A.其结构底板水平面积的一半 B.投影面积 C.不计算建筑面积 D.按廊长度乘外墙轴线至廊外皮宽度 11、为了保证吊顶额安全和质量,下列措施正确的是() A.罩面板上可嵌挂小型灯具 B.重型灯具、电扇应掉在主龙骨或附加龙骨上 C.上人吊顶内的人行或安装通道,可与吊顶的次龙骨联结 D.吊顶内的通风、水电管道不可与吊顶龙骨联结 12、采用下列__方法可以增强粘结力,并增加砌体的强度和抗剪能力。 A.给砖浇水 B.水泥砂浆

阜阳市简介及历史文化典故

阜阳市简介 阜阳市位于淮北平原西部,安徽省西北方,西、北与河南为邻,东与亳州、淮南两市接壤,南与六安市以淮河为界。东西长162公里,南北宽128.5公里,全市总面积994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5万亩。全市辖临泉、阜南、颍上、太和4县和颍州、颍泉、颍东3区,代管界首市,下设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5个办事处,41个乡,124个镇,总人口800.3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75.79万人,农村人口624.60万人。 阜阳市属于汉族人口聚居区,少数民族为回、满、壮、苗、侗、彝、白、傣、朝鲜、蒙古、维吾尔、达斡尔等民族。阜阳市具有悠久的文明史,约在公元前26世纪至公元前22世纪的新石器时代,颍河、涡河沿岸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原始部落群定居。西周、春秋时期为胡子国、沈子国和陈国焦夷地。战国属楚。汉置汝阳县,为汝南都尉治。东汉曾封阜阳侯国于境内,阜阳之名始于此。北魏孝昌三年(527)始置颍州。此后1421年间,历朝历代在此设道、府、郡或县。民国37年(1948)8月解放,置阜阳专区,辖阜阳、蒙城、涡阳、颍上、太和、临泉、凤台7县,亳州、界首市2市。1950年增设阜南县,1964年增设利辛县。1977年凤台县划归淮南市,2000年6月撤销县级亳州市,设立省辖亳州市,涡阳、蒙城、利辛划归亳州市。 阜阳市为冲积平原,地貌平坦,一望无际。地势西北略高,东南低洼,地面高程18~43米。淮河、颍河、洪河、茨淮新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内。阜阳是中华民族史上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文化历史遗迹、

名胜古迹、革命史迹遍布全市。景观有文峰塔、奎星楼、管鲍祠、刘崎庙、资福寺、颍州西湖、南湖公园、张庄公园、楚都巨阳古城址等。欧阳修、苏轼这两位宋朝政治家、文学家,分别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2月和宋仁宗元祐六年(1091年)8月出知颍州,任太守。难能可贵的是,欧阳修辞官后归隐被自己盛称为“民淳松简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的颍州。后人为纪念颍上管仲,修建一座管鲍祠。兴于唐,盛于宋的阜阳颍州西湖,曾被苏东坡称赞为“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欧阳修也发出了“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的感叹。颍州西湖位于阜阳城西13公里处,湖面面积5.74平方公里,水深1.5米左右,湖中有岛,岛中有山。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AA级风景区。阜南县润河湾出土的商代青铜酒器龙虎尊,是国家一级文物,曾受到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代领导人的赞赏。 阜阳区位交通便捷.京九铁路纵贯境内,与漯阜、睢阜、淮阜、商阜铁路一起,使阜阳成为五路交汇、八线引入的全国六大路网性铁路枢纽之一,阜阳编组站是京九线上最大的编组站,连接东西南北,形成了阜阳这个中国铁路新枢纽,阜阳被誉为大京九枢纽城市,年客流量达300多万人次,经阜阳枢纽发运的货物,可直接通过天津港、连云港、上海港出海,也可直抵香港与国际市场接轨。阜阳机场按4D级建设拥有国际先进的导航通信设施,可全天候使用,能起降波音757,麦道90等类型飞机。公路以阜阳为中心,105国道和省道为骨架,辐射全市城乡、通往毗邻省市的公路交通网络已逐步形成。界首-阜阳-蚌埠高速公路、合肥-阜阳高速公路顺利通车,形成“十”字型布局。水运十分便捷,淮河、颍

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 (1)

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最重要的两项基础是多址接入(Multiple Access)和双工(Multiplexing)。从1G到4G的无线通信系统演进史基本上就是在这两项技术上进行不断改进。 多址接入技术为不同的用户同时接入无线通信网提供了可能性。给出了三种最典型的多址接入技术:FDMA、TDMA和CDMA的比较。 双工技术为用户同时接收和发送数据提供了可能性。两种最典型的双工技术:FDD模式和TDD模式。 中国无线通信科技发展史和未来走向范文 当今,全球无线通信产业的两个突出特点体现在:一是公众移动通信保持增长态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增势强劲,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不断,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 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 2 第一代无线通信系统 采用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组建的模拟蜂窝网也被称为第一代(First Generation,下称1G)无线通信系统。这些系统中,话务是主要的通信方式。由于采用模拟调制,这些系统容易被第三方窃听。1G的主要蜂窝系统包括AMPS、NMT、Hicap、CDPD、Mobitex、DataTac、TACS和ETACS。 所有1G系统都有两类逻辑信道:业务信道和控制信道。业务信

壁纸墙布基本知识

壁纸的历史 壁纸的历史 公元前4000年前后,最早为人们所知的“纸”出现了,它就是埃及纸莎草纸。 事实上,壁纸起源于古代中国,首先是因为纸是中国人发明的,其次是因为在公元前200年中国人就把米纸粘到墙上。 公元105年,中国朝廷官员蔡伦以破布之类的纺织品废料为原料发明了造纸术,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纸的诞生。 公元8世纪的某时,有几名掌握造纸技术的中国囚犯在阿拉伯人手下做工,造纸技术就这样逐渐传遍了中东地区。 到公元10世纪的时候,阿拉伯人以亚麻纤维取代木头和竹子,制造出品质更好的纸张。 公元12世纪期间,造纸术在整个欧洲传播开来。 最早的欧洲木刻版印刷图画是宗教纪念品,即现在被称为“helgen”。众所周知的、最古老的圣女画像可追溯到1418年,如今它馆藏于布鲁塞尔的皇家图书馆中。而中国早在公元5世纪就使用这种印刷方法。 1481年,Jean Bourdichon为法国国王路易十一世绘制了50卷画,画面为蓝色背景上的天使,此后路易国王定制这种便携式的壁纸,因为他发现在城堡间频繁搬运很方便。其他欧洲的富人纷纷效仿,委托画家为其墙壁绘制壁纸,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墙纸却直到印刷机出现后方能称之为出现。 欧洲最早为人所知的壁纸残片是在英国剑桥洛奇基督学院的横梁上发现的,至今依然存在,其历史可追溯到1509年。那是一幅受意大利风格启发的木刻石榴图案,它印制在亨利八世颁发的一张公告的背面。壁纸的发明应归功于约克一位名叫Hugo Goes的印刷工人。 1599年,第一个裱糊工人行会在法国诞生。 法国雕刻师Jean-Michel Papillon被认为是壁纸的发明者,他于1675年开始设计匹配的连续的木刻版图案,而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壁纸就是在其基础上发明出来的。 现存的、最古老的植绒壁纸来自伍斯特(Worcester),约出现在1680年前。 英国人发明的生产方法具有重大意义,18世纪伦敦作坊的产品风靡一时。起先,崇尚潮流的伦敦人定制了昂贵的手工绘制的纸张,它们仿造建筑的细部处理或是大理石和灰泥等原料,但壁纸最终凭借其优点获得宠爱。通常,壁纸要镶嵌类似于流苏的花边或垂花饰的装饰边,而看起来有割绒效果的植绒壁纸则极度盛行。 1739年,壁纸传入美国,当时Plunket Fleeson开始在费城印刷壁纸。 美国早年的殖民地居民模仿了欧洲的壁纸样式,革命战争以后,美国人建起了自己的作坊,盛行的壁纸从新古典主义的外观到烂漫的玫瑰花图案。美国公司参与了爱国“纪念”墙纸的生产,其特点是厚实的衬里和硬纸盒。 1778年,路易十六颁布了一条法令,明确规定每卷壁纸的长度必须达到34英寸。 1785年,法国人Christophe-Philippe Oberkampf发明了第一台墙纸印刷机。

最新《中国历史文化》试卷及答案

《中国历史文化》期末卷 1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________ 2 一、单项选择(4×15) 3 1. “北京人遗址”在北京的( )。 4 A .西南的卢沟桥 B .元大都遗址公园 C .昌平的白浮泉 D. 北京西南 5 周口店 6 2.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 )。 7 A.唐诗 B.诗经 C.乐府诗 D.楚辞 8 3.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这话的人是( )。 9 A .孟子 B. 韩非子 C .孔子 D .庄子 10 4. 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家是( )。 11 A .道家和墨家 B. 兵家和农家 C .道家和墨家 D. 儒家和道12 家 13 5. 创立儒家的人是( )。 14 A .朱熹 B. 孟子 C .韩愈 D .孔丘 15 6.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是( )。 16 A .汉朝 B. 秦国 C .齐国 D .秦朝 17 7. 开创中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新纪元的丝绸之路打通的时间是( )。 18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明代 19 8.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开始于( )。 20 A .西汉末年 B. 唐代初年 C .南宋末年 D . 东汉时期 21 9. 民间喝腊八粥的习俗源于( )。 22 A .儒家 B. 道教 C .佛教 D.伊斯兰教 23 10. 东汉改进造纸术的著名人物是( )。 24 A .张衡 B. 郭守敬 C .蔡伦 D .祖冲之 25 11. 旗袍式样来自( )。 26 A .汉族 B. 满族 C .蒙古族 D .白族 27 12. 现在全国佛教寺院大多数都属于( )。 28 A. 法相宗 B. 律宗 C. 禅宗 D. 天台宗 29 13.科举制度创立于( )。 30 A. 隋 B. 唐 C. 明 D. 清 31

(一) 论述中国园林发展经历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XXXXXXXXX学院 (论文) 年级: 学号: 姓名: 专业: 指导老师: 2010.11.8

论文 (一)论述中国园林发展经历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大致可以分成五个时期来概述。 一.中国园林的雏形—“囿” 从夏立国至秦统一,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时期里,孕育了中国的山水园林的胚胎—“囿”。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思想、文化艺术的丰富,从“囿”向苑发展。“囿”是人工隔离的自然环境,其中草木丰盛,鸟兽潜藏,主要提供人们的养育禽兽和狩猎的场所。“囿”大体具有三个特点: 1.:片地宽广。一般方圆都在几十里左右, 2.工程浩大。囿的周围有界垣,囿内有台屋构筑。 3.人工设施增加。山于狩猎地距离统治中心地较远,不免 要在“囿”内建寝殿屋宇。促成早起的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就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则不能不提到三个更为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从“囿”到苑发展的建筑标志——台苑。其中以楚国的章华台、荆台,吴国的姑苏台最为著名。 二.中国园林的形成——苑 这种苑在秦汉时期到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山林的原始状态的存在,而是日趋专门化了。帝王们在这里建“宫”设“馆”,除了为游猎所需要,增添了寝宫殿宇生活设施,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园林”性质,著名的汉武帝的“上林苑”中,有“建章宫”,有“太液池”,“瀛州山”“方壶山”“蓬莱山”及“一池三山”周围数百里,盖起宫殿数十个,设置了“射熊馆”、“鹿观”、“虎圈观”等各种动物的圈观,并种植了各地送来的异树花木,是帝王的主要游猎场所。不过此时段处于中国园林发展初期,对于苑囿的布局布置,并无一定规划,仍较多地带有古“囿”的持猎趣味。建筑和山水的安排,也并不融洽有序,奇树异花的种 植,只是猎奇罗列,虽然它有了某些园林的性质,开启了日后造园的新生面。总的说,仍是处于自然发展的时期。 三.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 主要时间段在魏晋朝到隋期间。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中国风景式晕了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的模仿自然山水进而适当的加以概括、提炼、抽象化、典型化,开始在如何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方面有所探索。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已基本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的意义,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 游赏的内容主要是追求视觉景观学的享受,虽然已有迹象通过景观美来激发人们的寓情于景的感受,但毕竟尚处在简单、粗浅的状态。 四.中国园林的写意化 唐宋时期。它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形成时期。由汉代开端的中国园林发展进程,经过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统一中国的过渡,至唐代出 现了一个兴盛的局面。由于疆域的扩大、经济的发达、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和别的文化发展一样,园林发展中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苑囿的营建中注意了游乐和赏景的作用,如在殿宇建筑外,已注意到迭石造山,凿池引泉。布局关系也趋 于融洽,使之形成优美的环境,发挥了休憩、游赏,甚至宴乐之功能,一

我国移动通信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浅析

我国移动通信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浅析 近年来,我国移动通信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移动增值业务发展步伐逐步加快,产业合作向纵深层次拓展,市场秩序和竞争不断规范,移动通信不仅推动了电信行业的整体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产生了日益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我国移动通信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做简要分析。 一、我国移动通信的现状及发展概况 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已由模拟系统发展到今天的数字系统,gsm网(时分多址技术)成为世界第一大网,而is-95(码分多址技术)也将大规模建设。其迅猛发展的原因,首先是由于90年代初移动gsm标准制定完整、系统可靠,有900mhz 频段可用;同时中国采取了竞争的机制,刺激了运营者的扩展市场的努力。其次是通过国家对通信的一些优惠政策,中国固定通信网在这期间得到了改造与发展,特别是交换系统已逐步数字化、传输系统也由模拟系统逐步发展为数字系统。从技术上来讲,当时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确定是经过广泛的业内专家论证,比较了gsm与is—95在当时这两种技术的成熟性和标准化程度,而确定首先采用gsm。在发展初期我国的部分城市已发展了模拟系统tacs与amps。选择发展gsm的战略是切合实际的,时机选择也不错,同时又考虑到整个产业化的发展。从长期持续发展着眼,国家在“八五“期间立了gsm系统研发项目作为国家重点项目,为今天国家设备的生产,在人才、技术等领域奠定了一定基础。is-95的码分多址(cdma)同时在“八五”期间开始调研专题研究,而至“九五”,开始了系统开发,如今gdma也开始大规模建设,我国移动通信网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网,同时中国向itut提出了td—scdma标准。 目前,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发展态势依然良好,虽然用户年绝对增量开始减少,但移动通话量仍快速增长,移动通信收入比例上升,而且移动增值业务种类不断丰富、收入贡献日益增加,移动通信大有代替固定通信之势。不过,近几年移动用户总体增长有所放慢,主要是由于在经历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城市地区的普及率已较高,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增长有限;另外,移动通信市场价格战竞争趋于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用户发展。从移动用户的构成看,GSM用户依然占居移动用户的主体,市场份额高达91.3%,CDMA也有一定发展,在新增用户中,有约81%的来自预付费用户,从而使预付费用户在用户总数中的比例由2004年的59.3%上升到2005年的62.7%。移动通信市场低端用户涌现,预付费用户大幅增加。 二、当前我国移动通信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业当前虽有了一些基础,但无论从掌握的核心技术和拥有的专利的数量还是资金等方面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然而移动运营业的发展造就了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国家支持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一批能吃苦创业的管理、研发队伍,且已有部分产品问世,今后主要是解决科研、生产、经营三结合的道路,加速走下去,使之紧密结合;只有联合,才能

墙布发展历史历程

墙布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14-8-13 资料来源:蒙特罗墙布 一、简介 墙布,又称“壁布”。裱糊墙面的织物。用棉布为底布,并在底布上施以印花或轧纹浮雕,也有以大提花织成。所用纹样多为几何图形和花卉图案。 二、详解 1、释义: 【注音】:qiáng bù 壁布(TEXTILE WALLCOVERINGS)或称纺织壁纸。表面为纺织材料,也可以印花、压纹。 特点:视觉舒适、触感柔和、吸音、透气、亲和性佳、典雅、高贵。 a、纱线壁布:用不同式样的纱或线构成图案和色彩; b、织布类壁纸:有平织布面、提花布面和无纺布面; c、植绒壁布:将短纤维植入底纸,产生质感极佳的绒布效果; d、功能类壁布:采用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对纺织品及棉花进行处理,并把棉花织成针刺棉作为墙布的底层,使表层的布和底层的针刺棉都具有阻燃、隔热、保温、吸音、隔音、抗菌、防霉、防水、防油、防污、防尘、防静电等功能。 2、起源 英文名分别叫wallpaper、wallfabric,总称叫wallcoverings。顾名思义,它是裱贴在墙面用于装饰的一种特殊的“纸”和“布”,是一种常用的建筑内墙墙面装饰材料。 在1400年晚期,墙纸最早发源地在法国,最初用来代替昂贵的挂毯,后来传至欧洲各国。 在16世纪晚期,出现手工绘制的墙纸。 1839年,在英国出现印刷墙纸,以后在工业发达的国家广泛生产应用。 大约在1880年,墙纸开始传入中国,但当时多在租界内的洋房使用。中国制造的第一卷印刷、压花同步的纸与PVC复合的墙纸是1978年在北京生产出来的。 随着人们对高档装饰材料的需求和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又在墙纸的基础上设计生产出特殊布基的墙布产品,投入市场以来,得到顾客的广泛应用。墙布产品的面世使墙面装饰材料又增加新的产品。 墙纸的最初应用还得追溯到的古老的中国。原因有二。首先,纸最初是由中国人发明的。其次,据史料记载,中国人在公元前200年就已经开始用米纸来装饰墙壁了。 148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一世曾命画家JeanBourdichon画了50卷蓝色背景的天使图案的壁纸。因为该国王很喜欢居住于不同的城堡之间,而他希望在他搬家的时候能将“墙壁”也一并搬走。除此之外。也有史书记载说,中世纪富裕的欧洲人曾委托艺术家在纸上作画以装饰墙壁。但在印刷机被发明之前,真正意义上的墙纸并不存在。 英国保留着现存的最古老的欧洲墙纸碎片。经鉴定,英国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旅馆柱子上遗留的墙纸碎片于公元1509年

历史文化

反映古猿人文化的有: 西侯度猿人文化 1961年于山西芮城西侯度发现的,距今150万年~180万年,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文化。 蓝田猿人文化 1963年~1964年在陕西蓝田公王岭与陈家窝发现,其中公王岭猿人距今100 万年~115万年,陈家窝猿人距今50万年~59万年。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猿人文化。 大荔猿人文化 1978年于陕西大荔甜水沟发现,距近30万年~50万年,为晚期猿人文化。 ——反映古智人文化的有: 丁村古人文化 1954年~1976年于山西省襄汾县汾河东岸丁村发现,距今7万年~9万年,属于旧石器中期文化,为早期智人。 河套新人文化 1922年及1956年~1960年在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发现,距今3万年左右,为晚期智人。 ——现代人是由新人直接进化而来的,分为4个阶段: 细石器文化 距今10000年~7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新石器文化

距今7000年~3700年,按最早发现地点及所代表的发展阶段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称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5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中期称龙山文化,距今5000年~4100年,1928年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晚期称二里头文化,距今4100年~3700年,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文化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部浐河东岸半坡村,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仰韶文化的一种早期类型,距今约6000年。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为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1953年春,西安市在建设纺织城时发现,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获得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青铜器文化 距今3700年~2700年,可划分为三期:早期为二里岗文化,即郑州商城文化,距今3620年,为商代早期文化;中期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阳小屯村文化,大致为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为商代晚期文化;晚期为岐山文化,即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都城文化遗址。 铁器文化 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春秋初期,如在河南新郑仓城发现的春秋铸铁遗址,在河南卫辉市固围村发现的战国墓葬遗址,在西安周围发现的西安隋唐都城文化遗址等。 中石器时代,是连结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间的过渡阶段或中间环节。1956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为配合黄河三门峡水库的建设,在陕西大荔县的沙苑地区发现15处遗留有打制的石片和石器的地点,共采集到3000余件标本。根据这些石器的特点,认为它们是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从而将其命名为我国的第一个中石器时代文化——沙苑文化。 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中石器时代的特征是:社会经济生活以渔猎和采集为主,属于自然经济,还没有出现农业。在中石器时代,细石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狩猎和采集经济的发展。数十年来,在黄河流域发现了大量以细石器为主的文化遗存,不仅有可能填补我国新旧两大石器时代之间的缺环,而且还显示出我国中石器时代细石器工艺最发达的地区就是黄河流域。有的考古学家认为,正是在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细工艺传统为代表的中石器时代文化,其后,才在黄河流域发展成为以农业经济为主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热点分析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移动通信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起步虽晚,但是发展极其迅速。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对移动通信的需求量经历了指数级的增长,我国也不例外,而且这种需求量还将持续下去。如今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化的快速推进,现有的移动网络已经很难满足移动业务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发展,对现有的移动通信技术进行改进就越来越迫切,一方面要求尽可能丰富的移动业务满足移动用户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另一方面要求通过采用新技术,不断提高系统的容量,以支持不断增长的移动用户的数量,移动通信技术正是在这两种需求的驱动下不断发展的。 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早在1897年,马可尼在陆地和一只拖船之间用无线电进行了消息传输,成为了移动通信的开端。至今,移动通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从1978年的第一代模拟蜂窝网电网系统的诞生到第二代全数字蜂窝网电话系统的问世,现如今第三代个人通信系统的方案和实验均已开始逐步完善。 1.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AT&T公司通过使用电话技术和蜂窝无线电技术研制了第一套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取名为先进的移动电话系统,即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ervice)系统。第一代无线网络技术的一大成就就在于它去掉了将电话连接到网络的用户线,用户第一次能够在移动的状态下拨打电话。这一代主要有3种窄带模拟系统标准,即北美蜂窝系统AMPS,北欧移动电话系统NMT和全接入通信系统TACS,我国采用的主要是TACS制式,即频段为890~915MHz与935~960MHz。第一代移动通信的各种蜂窝网系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很大差异,它们只能提供基本的语音会话业务,不能提供非语音业务,并且保密性差,容易并机盗打,它们之间还互不兼容,显然移动用户无法在各种系统之间实现漫游。 1.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为了解决由于采用不同模拟蜂窝系统造成互不兼容无法漫游服务的问题,1982年北欧四国向欧洲邮电行政大会CEPT(Conference Europe of Post and

浅谈墙纸布艺的销售技巧与市场分析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墙纸布艺的销售技巧与 市场分析 —以玉溪沐纹本色·壁纸墙艺体验馆为例 系别:农业经济管理系 专业名称:农业经济管理 班级:农经1021班 学生姓名:周礼彬 学号: 20105104158 指导老师:何秀芬老师 提交日期: 2013年5月

浅谈墙纸布艺的销售技巧与市场分析 —以玉溪沐纹本色·壁纸墙艺体验馆为例 【摘要】 墙纸,也称为壁纸,英文为Wall paper或Wallpaper,它是一种应用相当广泛的室内装饰材料。因为墙纸具有色彩多样、图案丰富、豪华气派、安全环保、施工方便、价格适宜等多种其它室内装饰材料所无法比拟的特点,故在欧美、东南亚、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相当程度的普及。壁纸分为很多类,如涂布壁纸、覆膜壁纸、压花壁纸等。墙纸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为适应不同的空间或场所、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价格层次,墙纸也有多种类型以供选择。本文以玉溪沐纹本色?壁纸墙艺体验馆为例,介绍了墙纸墙布在市场中的发展趋势、阻碍墙纸市场需求释放、墙纸存在的问题分析、墙纸市场分析、销售所遇见的问题等。 【关键词】 墙纸存在的问题市场分析销售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目录 (3) 一、墙纸墙布在市场中的发展趋势 (5) 1、墙纸将取代乳胶漆 (5) 2、品位保障一步到位 (5) 3、墙纸凸显生活品质 (6) 4、中国墙纸行业渠道情况 (6) 5、常见的墙纸标识说明 (7) 二、墙纸消费市场强势崛起 (7) 三、墙纸未来趋势分析 (7) 四、阻碍墙纸市场需求释放 (9) 1、大众消费者对墙纸的认知存在很大局限 (9) 2、中高端墙纸“曲高和寡” (9) 3、国产墙纸品牌形象号召力不足 (9) 4、墙纸行业品牌集中度低,行业标准缺失 (10) 5、低碳环保,墙纸企业发展新方向 (10) 五、墙纸存在的问题分析 (10) 1、目前消费者对墙纸的消费心结 (10) (1)墙纸价格较高 (10) (2)价格没有标准 (11) (3)墙纸施工的问题 (11) (4)墙纸的维护及使用寿命问题 (12) 2、打开消费者对墙纸的消费心结 (12) (1)消费者品牌的打造 (12) (2)品牌专营店需苦练内功 (13) (3)加强对消费者的售后服务 (13) (4)加强网络平台的打造 (14) 3、标准欠缺有待规范,墙纸价格如“雾里看花” (14)

历史文化

第五章历史文化 Ⅰ.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Chinese.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italicized words. 1. The manager sat in his office amid his morning mail. 2. He is a man above vulgar interests. 3. The ancient compass is of high sensibility. 4. It looks as if we are in for a storm. 5. He was between sheets by eleven. 6. On a third voyage in 1498 Columbus found Trinidad and explored the northern coast of South America. 7. Fresh from his role in Titanic, he has a double starring role in The Man in the Iron Mask.(《铁面人》) 8. Later when the children came home for the week of Christmas, the house was bright with Christmas colours. 9. He continued to search through the Bahamian Cays down to Cuba, a place name which suggested Cipangu (Japan), and then eastward to the island he named Espanola. 10. Out of all the glorious tales written about the U. S. revolution for independence from Britain, the fact is hardly known that a black man was the first to die for American independence. Ⅱ.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nto English.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underlined words. 1.中国经历了一系列艰苦的变革和试验。 2.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 3.1292年,马可波罗携弟弟和儿子,随十四条大船组成的船队和六百名船员从中国南方一个港口出发,离开中国,前往威尼斯。 4.爹上班去了,妹不在家,妈刚找到工作,还得过一小时才下班。 5.经过仔细研究,他们发现这个设计落后了。 6.“来啦!”她转身蹦着跳着跑了,越过草地,跑上小径,跨上台阶,穿过阳台,进了门廊。 7.他们一不会做工,二不会种地,三不全打仗。 8.他们派了一个杀手去追杀他。 9.他们立刻出动去追击敌人。 10.我进屋时,他在读书。 Ⅲ.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passage into Chinese. Born in 1451, the son of an Italian weaver, Christopher Columbus took to the sea at an early age, making up for his lack of formal education by teaching himself geography, navigation, and Latin. By the 1480s Columbus -- a tall, red-haired, long-faced man with a ruddy complexion, oval eyes, and a prominent nose -- was an experienced seaman. Dazzled by the prospect of Asian riches, he hatched a scheme to reach the Indies (India, China, the East Indies, or Japan) by sailing west. After the courts of Portugal, England, and France showed little interest in his plan, Columbus turned to Spain for backing. He won the support of Ferdinand and Isabella, the Spanish monarchs, and himself raised much of the money needed to finance the voyage. The legend that the queen had to hock the crown jewels is as spurious as the fable that Columbus set out to prove the earth was round. Columbus chartered one seventy-five-foot ship, the Santa Maria, and the Spanish city of Palos supplied two smaller caravels, the Pinta and Nina. From Palos this little squadron, with eighty-seven officers and men, set sail westward for what Columbus thought was Asia. The first leg of the journey went well, thanks to a strong trade wind. But then the breeze lagged, the days passed, and the crew began to grumble about their captain's farfetched plan. To rally flagging morale, he reminded the crew of the dazzling riches awaiting them. Yet skepticism remained rife, and he finally promised that the expedition would mm back if land were not sighted in three days. Early on October 12, 1492, after thirty-three days at sea, a lookout on the Santa Maria yelled "Tierra ! Tierra ! [ Land ! Land ! ]" It was an island in the Bahamas that Columbus named San Salvador (Blessed Savior). According to Columbus's own reckoning he was near the Indies, so he called the island people los Indios. He described the Indians as naked people, "very well made, of very handsome bodies and very good faces." Th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