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形成过程

第5章土壤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

1.掌握土壤物质迁移转化规律

2.掌握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的规律

3.熟悉主要成土过程的特点及其发生条件,了解主要成土过程的空间分异规律

4.理解土壤形态与成土过程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土壤形成过程(Soil-forming process)

?生物积累作用(Biological accumulation)

?腐殖积累作用(Humus accumulation)

?淋溶作用(Eluviation)

?淀积作用(Illuviation)

?发生层分化(Horizon differentiation)

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完全不同于自然界的其它生物和非生物.它有独特的性质和作用.同时它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经过了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两个不同的阶段.

5.1土壤形成概述

一、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

二、物质的生物小循环过程

三、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

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地质大循环,就不可能有生物小循环,没有生物小循环就没有土壤.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这两个循环过程是同时并存,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着,推动土壤不停地运动和发展.

地质大循环释放的养分及产生的通透性、保水性、等为生物创造了条件,生物小循环使植物学养分在表层中集中积累,并创造了氮素,使母质具备了完全肥力,形成了土壤。土壤的形成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实质。

生物小循环在地质大循环上进行,但方向是相反的,前者是养分的淋溶损失,后者是养分的集中保蓄。二者既统一又矛盾。土壤的肥力的发展正是二者矛盾统一的结果,而且随着生物的进化,生物小循环形成一个螺旋式的逐渐扩大的发展过程,使肥力不断发展。

5.2主要的成土过程

在自然界中,土壤形成过程的基本规律是统一的,但是,由于成土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土壤形成过程总体的内容、性质及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根据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的特点,划分出以下基本成土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是指从岩石露出地面有微生物着生开始到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它是土壤形成作用的起始点。

(二)有机质积聚过程

是指在各种植被下,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过程,结果在土体上部形成暗色腐殖质层的过程。

(三)粘化过程

是指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和聚集过程。可分为残积粘化过程和淋溶淀积粘化过程。粘化过程结果在土体心土层形成粘化层,主要发生层次深度在50cm~60cm,因这一深度水热条件比较稳定,适合于次生粘土矿物的产生。

(四)钙化过程

是指干旱、半干旱区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淋溶、淀积的过程。结果形成钙积层,其特征:呈假菌丝体、核状、斑点状,若出现层次浅、厚度大,成为生产上障碍层次。

(五)盐化、脱盐过程

盐化过程是指土体中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积聚的过程。发生在滨海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形成具盐化层的盐渍土。

脱盐化过程是指盐渍土中可溶性盐在降水、人为因素等作用下降低或排出土体或迁移到下层的过程。

(六)碱化、脱碱化过程

碱化过程是指土壤胶体上吸持较多交换性钠,使土壤呈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结果在土壤底层形成具碱化层的碱化土,pH值大于9.0。

脱碱化过程是指通过淋洗和化学改良,从土壤吸收性复合体上除去钠离子的过程。

盐化与碱化相伴随进行。先盐化,发生脱盐化过程,产生交换性钠解吸,从而产生碱化,即碱化土是盐化、脱盐化相互交替的结果。

(七)白浆化过程

是指土体中出现还原高铁高锰作用而使某一土层漂白的过程。

(八)灰化过程

是指土体表层R2O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而SiO2残留的过程。

(九)潴育化过程

是指土壤形成中氧化还原交替进行的过程。形成潴育层,特点:产生锈斑锈纹、铁锰结核,发生于地下水浸润土层、地下水升降频繁区。如华北平原潮土区。

(十)潜育化过程

是指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形成潜育层,此层次呈蓝灰色,又称灰蓝层。

(十一)富铝化过程

是指土体中脱硅富铁铝的过程,形成网纹层,又称富铁铝化过程。如红壤形成中具有此成土过程。

(十二)草甸化过程

是指土壤表层的草甸有机质聚集过程和受地下水影响的下部土层的潴育化过程以及底层的潜育化过程的重叠过程。

(十三)熟化过程

是指在人为因素影响下,通过耕作、施肥、灌溉等措施,改造土壤的土体构型,减弱或消除土壤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协调土体水、肥、气、热等,使土壤肥力向有利于作物生长方向发展的过程。简单地说为人类定向培育土壤的过程。可分为旱耕熟化和水耕熟化。

某一土壤类型的形成经常由一个主要成土过程和几个辅助过程共同作用完成。

土壤熟化过程是人为培养土壤的过程。通过耕作、灌溉、施肥和改良等方法,在土壤上部形成人为表层(Ap),并不断改变原有的土壤某些过程和性状,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发育。土壤熟化可分为:①改造不利的自然成土阶段;②培肥熟化阶段;③高肥阶段

5.3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

土壤剖面形态包括土壤颗粒微形态、结构体形态、土层形态、土壤剖面形态、土被结构形态。其中土壤剖面形态、土层形态、土壤结构体形态的观察是土壤资源调查和土壤地理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土壤剖面形态,即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及其表现的土壤性状,它是土壤形成过程的产物。土壤剖面形态全面地反映并代表了土壤发生学特征、物质组成、性质及其综合属性,以及土壤景观的总体特征。因而,它已经成为诊断土壤性状的基础和进行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随着土壤形成过程的进行,土壤中物质的迁移、转化与积累过程的持续,使土体逐渐地发生了分异,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发生土层和土体构型。

首先,各种具体的成土过程,都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一个模式土层,这是使土体发生分异的基本原因;其次,各种具体的成土过程都发生于土壤剖面的某一层位,但每个具体成土过程都与整个土体的物质运动相联系,如上面的淋溶层,其下必然有沉积层。其三,就某一具体土壤而言,它可以是在一种成过程的作用下形成的,也可以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具体成土过程的复合作用下形成的,这们就使得土壤剖面分异过程异常复杂化。

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其土壤剖面都是由特定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发生层所组成的,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土体构型。

土壤剖面,即地表至母质的土壤垂直断面,包括整个土体和母质层在内。最具有体表性的土壤剖面形成特征是土壤剖面构型,系指由发生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土层垂直序列组合构成的,简称土体构型。

土体构型主要由有机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构成。

5.4土壤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和演替

1土壤的个体发育

土壤的个体发育是指土壤从岩石风化产物或其他的母质上开始发育的时候起,直到目前状态的真实土壤的具体历史。它只涉及到该土壤个体,此土壤个体在不受加速侵蚀或其他破坏作用的情况下便向着具有与当地成土条件组合相适应的土壤类型的方向发展,经过若干时间,即由所谓幼年或者发育微弱的土壤达到成熟土壤,最后进入当地典型土壤行列。但这并不意味着发育已告终点,只是暂时动态平衡!

2 土壤的系统发育

土壤的系统发育是指土壤圈中各土壤发生类型在地质历史时期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土壤既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同时也是整个地表自然环境系统的一个组成要素,因此,它是独立的而不是孤立的,它和生物等独立历史自然体一样,是按照决定于自身内部矛盾的特殊规律发展的,但这种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和它周围环境因素,特别是生物因素中的植物因素互为外在条件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辩证地发展着。植物与其他成土因素的共同作用,创造了一种土壤类型,并在土壤中继续积累新的性质,当这些新的性质在量上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时,土壤就从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这种转变必然也会反过来作用于环境因素,特别是植物,刺激它产生新的类型或种属。而这种新的生命形态或他们的组合再去塑造新的发生土类。

3 土壤演替

土壤演替,是指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土壤或土壤类型组合——土被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过程。在引起土壤这咱变化的条件中,气候变化和新构造运动引起的

地形演化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自然环境中,土壤的这种变化是复杂多样的、时快时慢的、进而进化、进而退化的。而且,土壤的这种变化过程往往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或节奏性。

土壤的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和土壤的演替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的着发生上的联系。显然,土壤的个体发育包括在土壤的演替和系统发育之中;反过来,土壤的系统发育又体现在土壤演替和个体发育之中;土壤演替是通过个体发育来实现的,而土壤的系统发育又是在土壤演替基础上进行的。

土壤的系统发育过程是经久的、缓慢的、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过程。它决定着土壤发生类型的基本特性,土壤发育的程度决定着这种特性表现的程度,至于土壤演替则往往使现代的土壤具有从前一阶段所继承下来或遗留下来的某些发送特征。

总之,从土壤发生学观点看,成土因素是土壤形成的外部环境条件,土壤形成过程是土壤发育内部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土壤形态特征则是土壤形成过程的结果。土壤发生类型必然要和它们所处的环境相统一,与成土因素处于动态平衡。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1.请列举四个最为广泛的成土过程,并分别给每个成土过程一个实例。

2.试通过实地调查与观察,分析搅动作用在土壤发育中的重要性。

3.为什么说土壤形成过程是生物累积过程和地球化学过程的对立和统一。

4. 试分析重要成土过程特点及其发生的环境条件。

5. 土壤剖面的分异过程,典型土壤剖面的基本构型。

(完整版)第八章+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第三节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以上我们讨论了土壤的三相物质四种成分及其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土壤的肥力状况也不同。那么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土壤地理学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一、土壤形成因素 (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1.道库恰耶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建立起来的。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四点: ①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他认为土壤是在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离开某一成土因素都不能形成土壤,并提出了如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S:土壤,K:气候,O:生物, F:岩石,P:地形,T:时间 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形成因素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因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一定的作用。只有某一种因素形不能形成土壤,是在这四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代替性 关于这一点,他举例说:“我们假定,如果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物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因为缺乏任何一个,生物都不能单独生存,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提出土壤形成因素中哪一个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成土因素也是如此,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当中。前面已经说过,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因素发生了变化,土壤本身也必然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④成土因素是有地理分布规律的 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1883年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俄国黑钙土》。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阐明了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他指出,这是由于成土因素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结果。虽然现在看起来,各种自然事物的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在当时,这种观点也是史无前例的,非常了不起的。它对以后地理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 ①没有指出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因素。 ②没有指出人类活动在成土中的特殊作用。 2.威廉斯对土壤形成因素的发展 ①提出了生物发生学观点 威廉斯认为在所有自然成土因素中,生物因素应为主导因素。因为土壤的本质特性是它具有肥力,而肥力的产生是生物在土壤中活动的结果,没有生物活动就没有土壤,因此他认为土壤是在以生物为主导的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②提出了土壤是人类劳动对象和劳动产物的观点

新湘教版必修一5.2土壤的形成 教学设计

【讲授】土地是人为产物,而土壤是自然产物,这也就赋予土壤及其 重要的作用,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文字和图片中获 取知识的能力 成土因素 (20min ) 【承转】土壤与人类息息相关,那土壤是如何形成的,通过接下来的学习,我们一起来探索土壤形成的奥秘。 【板书】成因 【讲授】我们看这副“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很多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包括成土母质、微生物, 水、气等等。首先我们就来学习土壤形成的第一个因素:成土母质。 【板书】成土母质 【提问1】成土母质这个概念比较抽象,但是同学们在前面的章节已 经学过了风蚀风积作用,什么是风蚀和风积呀? 【学生】略 【讲授】这里我们再讲一个风力作用家族的其他成员,风化作用,是 指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故称风化物为成土母质,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 【讨论1】那我们现在同桌之间讨论一下:思考: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结合各自的定义和特点想一想哦 【学生】略 【讲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二者的区别在于成土母质是风化产物,没有肥力土壤具有肥力。而联系在于成土母 质在气候和生物作用下形成土壤。但成土母质也有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不同。 【提问2】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幅对比图,有很明显的差异。上面是砂土,下面是黏土同学们想一想这两类土壤产生差异的原因。 【讲授】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黏粒 较多,含砂粒较少,常形成黏土;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 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黏粒较少,常形成砂土。除了物理 上的差异,成土母质还影响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基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钙、铁、锰、镁含量高;酸性岩母质发育的土壤中硅、钠、钾含量高。 提问1—学生将地理知识前后贯通,复习和巩固第二章内容。 讨论1一在讨论土壤与成土母质联系与区别时,同桌之间相 互交流,积极分享观 点,并展示之间的交 流成果。 提问2-学生仔细分析对比图,结合所学的成土母质的特点进行原因分析。 培养学生树立前后知识融会贯通 的习惯。 小范围的交流讨论,同桌之间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动的氛围 培养学生读图能 力和对比思考的横向思维能力。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5.2土壤的形成课堂检测素养达标湘教版必修1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5.2土壤的形成课堂 检测素养达标湘教版必修1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底土层 D.④为心土层 2.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解析】1选D,2选B。第1题,①为有机质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心土层、⑤为底土层、⑥为母岩层。第2题,②为腐殖质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2019·宁波高一检测)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完成3、4题。 3.影响土壤质地的主要因素是( ) A.生物 B.气候 C.成土母质 D.人类活动 4.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

②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 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 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3选C,4选B。第3题,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影响土壤的质地。第4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一是有机质生物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5.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有( ) A.是四大圈层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 B.对地表物质循环有一定作用,对能量转换作用不大 C.为动物生存提供了立足的必要条件 D.是海洋和陆地的过渡地带 【解析】选A。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在自然界中,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并且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新思维·新考向】 6.阅读材料,完成下题。世纪金榜导学号 材料下图为欧洲西部局部略图。图中甲区域为欧洲西部著名的小麦产区,其典型土壤是棕色森林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 从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三个方面,分析甲区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原因。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练习题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练习题 1.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A.气候湿热、草类茂盛B.气候湿热的热带森林 C.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D.气候相对寒冷的森林地区 2.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有() A.土壤与工农业生产的关系都非常密切 B.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有关 C.土壤属于可更新资源,无论怎样使用肥力都不会下降 D.成熟土壤的形成都是自然因素的影响,与人类活动无关 3.华北地区可能对土壤产生不良影响的人类活动是() A.翻耕土地B.种植绿肥C.施用有机肥D.过度灌溉 读我国某地区土壤中空气和地下水月平均分布图,回答4~5 题。 4.该地区最可能是() A.广州B.石家庄C.武汉D.哈尔滨 5.该地区6月土壤中空气较少的原因是() A.植物生长快,消耗了土壤中的空气B.大量抽取地下水,灌溉农田 C.恰逢梅雨期,降水丰富D.伏旱时期,气候干旱 浙江境内多丘陵山地,下图为西天目山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回答6~7题。6.图中M处的成土母质类型主要是() A.洪积物、冲积B.残积物、坡积物 C.洪积物、残积物D.冲积物、坡积物 7.N处发育的土壤类型是() A.黑土B.红壤 C.寒漠土D.冲积土 8.陡峭的土坡上难以发育深厚的土壤的原因是()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较慢 C.光热条件太差D.水分条件太差 9.我国东北平原有沃野千里的黑土,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A.“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草木的生生死死,积累了有机质 B.“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火山口喷发的火山岩风化形成的 C.“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流水侵蚀带来的肥沃土壤在这里沉积形成的D.“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农民年复一年用粪肥培育出来的 1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土壤的主要形成 因素 (建议用时:45分钟) [合格基础练] 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1m2)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储量,是反映土壤特性的重要指标,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读表完成1~2题。 A.内蒙古B.新疆 C.贵州D.西藏 2.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是因为() A.年均温相对较高 B.降水量最少 C.植被覆盖率低 D.有机质分解慢 1.A 2.D[第1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判断,该地应位于内蒙古地区。第2题,读材料结合上题分析,草甸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

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所以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碳密度高。]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读图,完成3~4题。 3.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气温高低B.土质颗粒 C.基岩性质D.降水多少 4.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 A.富士苹果B.山丁子 C.久保桃D.山桃 3.C 4.D[第3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是一种特殊的土壤湿度,所以此题的实质是判断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气温高低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湿度,A项错误;土质颗粒影响土壤含蓄水源的能力,影响土壤湿度,B项错误;基岩性质对土壤的属性没有影响,不会影响土壤的含水量,故C 项正确;降水越多,土壤湿度越大,D项错误。第4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越低,树种抗旱能力越强,读图可知,图中四种树种中山桃的土壤凋萎湿度最低,抗旱能力最强。]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图1

第五章土壤形成过程

第5章土壤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 1.掌握土壤物质迁移转化规律 2.掌握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的规律 3.熟悉主要成土过程的特点及其发生条件,了解主要成土过程的空间分异规律 4.理解土壤形态与成土过程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土壤形成过程(Soil-forming process) ?生物积累作用(Biological accumulation) ?腐殖积累作用(Humus accumulation) ?淋溶作用(Eluviation) ?淀积作用(Illuviation) ?发生层分化(Horizon differentiation) 土壤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完全不同于自然界的其它生物和非生物.它有独特的性质和作用.同时它在各种成土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经过了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两个不同的阶段. 5.1土壤形成概述 一、物质的地质大循环过程 二、物质的生物小循环过程 三、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关系 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地质大循环,就不可能有生物小循环,没有生物小循环就没有土壤.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这两个循环过程是同时并存,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着,推动土壤不停地运动和发展. 地质大循环释放的养分及产生的通透性、保水性、等为生物创造了条件,生物小循环使植物学养分在表层中集中积累,并创造了氮素,使母质具备了完全肥力,形成了土壤。土壤的形成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实质。 生物小循环在地质大循环上进行,但方向是相反的,前者是养分的淋溶损失,后者是养分的集中保蓄。二者既统一又矛盾。土壤的肥力的发展正是二者矛盾统一的结果,而且随着生物的进化,生物小循环形成一个螺旋式的逐渐扩大的发展过程,使肥力不断发展。 5.2主要的成土过程 在自然界中,土壤形成过程的基本规律是统一的,但是,由于成土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了土壤形成过程总体的内容、性质及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根据土壤形成中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的特点,划分出以下基本成土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是指从岩石露出地面有微生物着生开始到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它是土壤形成作用的起始点。 (二)有机质积聚过程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练习 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1.下列成土因素中,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是( ) A.地形B.气候 C.生物D.成土母质 解析:气候中的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风化壳厚度,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形成。缓坡接受沉积,陡坡以侵蚀为主,这影响着土壤厚度;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降水,阳坡和阴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光热条件,从而影响土壤中的水热状况,因此是间接作用于土壤。 答案:A 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据此完成下题。 2.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 ) A.有机质含量高B.多为黑褐色 C.多呈碱性D.土层厚度大 解析: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为砖红色,土层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 答案:D 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流向下淋洗转移的过程。下表是某土壤剖面的四项营养元素指标。读表,回答3~4题。 深度N(mg/kg) P(mg/kg) Na(mg/kg) Mg(mg/kg) 0 128 340 30 10 20 91 265 45 10 50 84 283 56 8 3. A.N B.P C.Na D.Mg 4.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 A.地下水位下降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壤肥力下降D.盐碱化加剧 解析:第3题,由图中各个元素在不同深度的指标变化,N元素、P元素和Mg元素的表层含量比深层大,淋溶程度不太大;Na元素由表层到深层含量逐渐升高,说明由表层通过淋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六节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 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说出主要土壤 类型。 水平2:运用地理资料,说明影响土壤 形成的因素;说明土壤利用中存在的问 题及合理利用措施。 水平3:能够运用资料,结合典型土壤, 分析土壤的成因。 水平4:结合区域和典型土壤,分析某 类土壤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 律,合理利用土壤。 综合思维:分析土壤与自 然环境的关系。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说 明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 布。 地理实践力:观察学校所 在地的土壤类型,探讨土 壤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一、土壤及其物质组成 1.概念:陆地表层和浅水域底部,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组成,具有一定□01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02疏松层。 2.组成:矿物质、□03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 二、土壤剖面 1.概念: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 01纵切面。 2.剖面构造

1.判断正误。 (1)土壤颗粒由大到小依次是砂砾、石砾、黏粒和粉粒。(×) (2)能够生长植物的地表都有土壤。(×) 2.土壤的物质组成不包括( ) A.矿物质B.有机质 C.水分D.土层 答案 D 解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组成,土壤剖面构造是由土层构成的。 3.哪些地方易找到土壤剖面? 提示土壤剖面通常由人工挖掘才能出现,修路、开矿或兴修水利设施时易使土壤剖面显露。 三、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

1.判断正误。 (1)土壤矿物养分主要来自于岩石。(×) (2)岩石风化速度主要取决于气候。(√) 2.下列地区中,土壤肥力最高的是( ) A.湿热地区B.冷湿地区 C.干热地区D.干冷地区 答案 B 解析冷湿地区有机质积累多。 3.我国东南丘陵土壤贫瘠,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分解快。

新湘教版(2019新教材)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ρb)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ρb=M s/V t=M s/(V s+V w+V a),其中M表示物质质量,V表示物质体积。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下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题。 1.土壤容重越大() A.有机质含量越低 B.土壤孔隙度越高 C.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轻 D.越利于作物生长 2.下列四种土壤中,土壤容重最小的是() A.东南丘陵的红壤 B.松嫩平原的黑土 C.三江平原的沼泽土 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

3.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 A.引水灌溉 B.秸秆还田 C.深耕土地 D.红壤掺沙 1题,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容重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孔隙度越低,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重,越不利于作物生长,选A项。第2题,根据材料,“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即土壤越肥沃,土壤容重越小,据此选B项。第3题,秸秆还田、深耕土地、红壤掺沙都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而引水灌溉使得土壤物质紧实,可能会提高土壤容重,选A项。 2.B 3.A 下图中的P点表示我国某地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分数。据此完成第4~6题。 4.据图可知() A.该土壤的水分较少,植物易枯萎 B.该土壤通气透水,因而有机质含量不高 C.该土壤此时保温性可能不够好 D.该土壤呈酸性,可能为红壤 5.该土壤分布地区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A.热带沙漠气候 B.地中海气候

中国土壤的形成因素

中国土壤的形成因素 土壤的发生和形成,受到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地表裸露的岩石,在水热因素的作用下逐渐风化,栖息各种微生物,并开始生长绿色植物。这些生物既从风化物中获得水分和养分,又使风化物积累有机物质和氮素等营养元素,创造了肥力,从而形成土壤。 中国土地广阔,自然条件复杂,而且开发历史悠久,因此形成的土壤类型繁多,利用情况多样。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必须对土壤的形成、种类、分布和分区有所认识。 中国土壤的形成因素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南北跨纬度50 多度,东西占经度达60 多度,面积约为960 万平方公里。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土壤。此外,中国又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国,人类生产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改造自然环境以适应于人类的需要,这些生产活动不仅能加速土壤的演变,甚至能改变土壤的发展方向。因此,中国土壤的形成与演化,与自然条件以及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土壤学中,将影响土壤形成的各种自然条件,归纳为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成土年龄等五大因素,称为土壤形成因素,或简称成土因素。也就是说,地球陆地表面的任何一种土壤,都是在这5 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但是,在不同地区,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不同,各因素还以不同的作用强度相配合,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 (一)地形 地形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很明显,就大的方面来说,山地和平原上的土壤迥然不同。山地的海拔越高,山体越大,分异也越显著。高大的山脉和高原,常常成为气流的屏障,直接影响太阳辐射量、热量和水分在地表面的分布,并影响着植被的演替和土壤内物质的运动,因而常使山体两侧的土壤差异显著。例如,秦岭是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对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北方的干冷气团都有阻滞作用,所以山地南坡和北坡的土壤有显著不同。在南坡形成酸性的黄棕壤,而北坡形成中性至微碱性的褐土。又如,大体上呈南北走向的大兴

地理学五大成土因素

中国土壤的形成因素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南北跨纬度50 多度,东西占经度达60 多度,面积约为960 万平方公里。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土壤。此外,中国又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国,人类生产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改造自然环境以适应于人类的需要,这些生产活动不仅能加速土壤的演变,甚至能改变土壤的发展方向。因此,中国土壤的形成与演化,与自然条件以及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土壤学中,将影响土壤形成的各种自然条件,归纳为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成土年龄等五大因素,称为土壤形成因素,或简称成土因素。也就是说,地球陆地表面的任何一种土壤,都是在这5 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但是,在不同地区,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不同,各因素还以不同的作用强度相配合,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 (一)地形 地形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很明显,就大的方面来说,山地和平原上的土壤迥然不同。山地的海拔越高,山体越大,分异也越显著。高大的山脉和高原,常常成为气流的屏障,直接影响太阳辐射量、热量和水分在地表面的分布,并影响着植被的演替和土壤内物质的运动,因而常使山体两侧的土壤差异显著。例如,秦岭是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对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北方的干冷气团都有阻滞作用,所以山地南坡和北坡的土壤有显著不同。在南坡形成酸性的黄棕壤,而北坡形成中性至微碱性的褐土。又如,大体上呈南北走向的大兴安岭和太行山脉,同东南季风呈直角相交,在夏季,迎风面降水量大,有利于土壤中物质的化学分解和生物积累;背风面受气温增高、湿度小的焚风影响,土壤的淋溶和生物积累都较弱。因此,这些山地就成了不同类型土壤的分界线。例如,大兴安岭东坡为暗棕壤,而西坡为灰色森林土。 山地和高原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还表现在:海拔越高,土壤变化越复杂,形成的土壤类型就越多。这是因为,气温随山地海拔增高而递减;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增高而增大;植被类型也相应地更替,所以土壤类型也不同。 在平原、盆地和丘陵范围内,地形的高差变化虽小,但对土壤的形成仍有明显影响。如平原地区局部起伏的地面变异,会引起土壤水分和水质特点的变化,形成各种不同的土壤组合。在地形高、排水好的部位,形成能反映当地生物气候条件的地带性土壤;而地形低的部位,由于地下水位较高甚至地面积水,形成非地带性的半水成土和水成土,如果地下水含盐类较多,还可以形成盐渍化土壤。又如盆地周围的高地,原来是地带性土壤,如果开垦为农地,绝大多数是旱耕地;盆地中心大多为在河流冲积物上发育的半水成土或水成土,开垦后,在北方常成为有良好灌溉条件的水浇地,而在南方则绝大部分成为稻田。丘陵的高度不大,虽不会像山地那样引起气候和植被发生大的变化,但地面形状和坡度也能影响降水的再分配,从而影响到土壤的发育程度。土壤侵蚀的强度,就是与地形和坡度密切有关的。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第九章土壤形成和发育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il) 第一节土壤形成因素 (soil forming factor) 母质(parent material) 定义 母质是风化壳(weathering crust)的表层,是指原生基岩(original bed rock)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类型(按成因分) 1、残积母质(residual parent material):指岩石风化后,基本上未经动力搬运而残留在原地的风化物; 2、运积母质(carried parent material):指母质经外力,如水、风、冰川和地心引力等作用而迁移到其它地区的物质。 在土壤形成(soil formation)中的作用 母质影响土壤矿物质组成和性质 母质堆积类型的影响:残积物(粗、薄、瘦) 坡积物(细、厚、肥) 母质影响土壤养分 岩浆岩(magmatic rock):花岗岩形成的土壤富钾而 缺磷;玄武岩形成的土壤缺钾而富磷; 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砂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 较贫乏;页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丰富。 母质影响土壤矿物组成 母质影响土壤发育(soil development)和形态特征(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总之,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的性质差别就愈大。但母质的某些性质却仍会顽强地保留在土壤中。例如分布在我国华南的砖红壤是我国境内风化强度最深、成土时间最长的一类土壤,但母质对砖红壤的性质仍有深刻的影响 气候(水热条件) 水分和热量直接影响成土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影响土壤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的强度和方向。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直接参与母质的风化,水热状况直接影响矿物质的分解与合成及物质积累和淋失; 控制植物生长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决定养料物质循环的速度。 湿度(humidity)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emigration) 根据土壤中水分收支情况对物质运移的影响,可分以下几种土壤水分类

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以上我们讨论了土壤的三相物质四种成分及其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土壤的肥力状况也不同。那么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是自然地理学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一、土壤形成因素 (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1.道库恰耶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建立起来的。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四点: ①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他认为土壤是在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离开某一成土因素都不能形成土壤,并提出了如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S=(CL,O,R,P,T) S:土壤,CL:气候,O:生物,R:岩石,P:地形,T:时间 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形成因素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因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一定的作用。不过只有某一种因素形不成土壤,是在这四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代替性 关于这一点,他举例说:“我们假定,如果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物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因为缺乏任何一个,生物都不能单独生存,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提出土壤形成因素中哪一个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成土因素也是如此,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当中。前面已经说过,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因素发生了变化,土壤本身也必然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④成土因素是有地理分布规律的 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1883年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俄国黑钙土》。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阐明了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他指出,这是由于成土因素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结果。虽然现在看起来,各种自然事物的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在当时,这种观点也是史无前例的,非常了不起的。它对以后地理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也还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 ①没有指出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因素。 ②没有指出人类活动在成土中的特殊作用。 2.威廉斯对土壤形成因素的发展 ①提出了生物发生学观点 威廉斯认为在所有自然成土因素中,生物因素应为主导因素。因为土壤的本质特性是它具有肥力,而肥力的产生是生物在土壤中活动的结果,没有生物活动就没有土壤,因此他认为土壤是在以生物为主导的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②提出了土壤是人类劳动对象和劳动产物的观点 这一观点的提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土壤是人类劳动的对象,也就是说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离不开土壤,强调了土壤对人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土壤又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就是说人类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特别对农业土壤来说,它是一个主导因素。 3.叶尼对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发展 ①补充了成土因素公式 他认为成土因素公式应为: s=f(d,o,r,p,t,……) 很明显,A.他将地形列入了公式;B.还可能有一些未知的其他成土因素。 ②补充发展了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起主导作用的学说

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 作用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一) 母质因素 1、岩石风化的产物称成土母质,简称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2、多数土壤的属性均继承了母质的特性。 3、母质层具有不同的质地层可影响土壤的物质迁移转化过程。 4、不同母质对土壤的次生矿物有影响。 5、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养分状况不相同。 6、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二)气候因素 1、气候因素影响土壤水热状况,而水热状况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高等植物和低等植物及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的迁移转化过程。因此决定了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过程,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 2、气候影响次生矿物的形成,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气候对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气候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气候影响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一般情况下,降水量增加和温度增高,岩石矿物的风化作用加强,土壤粘粒含量增多。 (三)生物因素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它们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也是分解者,是土壤发生发展过程中最活跃因素。

1、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成活体有机质,再以有机生物残体形式聚集于母质表层,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2、土壤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有机残体释放其中潜藏的能量和养分供生物再吸收利用促进土壤肥力不断发展;还参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 3、土壤中的原生动物,各种昆虫等的残体也是土壤有机质来源之一,它们参与土壤有机残体的分解、破碎及翻动、搅拌疏松土壤和搬运土壤。 (四)地形因素 1、不同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主要表现在不同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地面辐射的差异。2、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 斜坡:排水快,物质易遭淋溶-砾质薄层土壤。低洼:易积水,细土粒和腐殖质易积累-土色较暗,土层深厚。 3、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 4、地形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 (五)时间因素 土壤发育的时间(成土年龄)可说明土壤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是研究土壤特性和发生分类的重要基础。 土壤有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是指土壤在当前新风化层或新的母质上开始发育时起直到目前所经历的时间。 相对年龄:是指土壤发育的阶段或发育的程度。一般而言,绝对年龄越大,相对年龄也越大。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土壤的形成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学习目标:1.了解土壤的概念及功能。2.掌握土壤的主要成土因素。(重点)3.理解土壤剖面构成。(难点 ) 一、土壤 1.概念: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功能: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成土因素 1.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3.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4.其他因素 (1)地形????? 山区: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 著的垂直分化陡峭的山坡: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 快,不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 慢,容易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2)时间: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3)人类活动:积极的影响如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以水稻土为代表;消极的影响导致土壤退化。

1.含义:是指地表至母质(母岩)的土壤垂直断面,包括整个土体和母质层在内。 2.表土层:包括有机质积聚层和物质淋溶层。 3.心土层:是发育不足的土壤。 4.底土层:直接位于基岩之上,包括被风化的母岩。 (1)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颜色深。() (2)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3)表土层中含有丰富黏土矿物。() (4)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5)下列土壤类型中,发育程度较好的是() A.江南丘陵红壤B.青藏高原寒漠土 C.西北地区的风沙土D.东北平原黑土 提示:(1)×黑土肥沃的最主要原因是有机质含量丰富,肥力高。 (2)×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以枯枝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地表,因此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3)×心土层中含有丰富黏土矿物。 (4)×土壤中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生物,而不是成土母质。 (5)D[高寒荒漠土与红壤、风沙土有机质含量少,发育程度较低。东北平原黑土富含有机质,有机质层比较厚,土壤发育好。] 高温和干湿季交替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它的赤铁矿形态氧化铁的含量很高,颜色多为红色,所以称它为红壤。红壤具有粘、酸、瘦的特点,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典型的土壤。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1.下列成土因素中,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是() A.地形B.气候 C.生物D.成土母质 解析:气候中的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风化壳厚度,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形成。缓坡接受沉积,陡坡以侵蚀为主,这影响着土壤厚度;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降水,阳坡和阴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光热条件,从而影响土壤中的水热状况,因此是间接作用于土壤。 答案:A 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据此完成下题。 2.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 A.有机质含量高B.多为黑褐色 C.多呈碱性D.土层厚度大 解析: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为砖红色,土层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 答案:D 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流向下淋洗转移的过程。下表是某土壤剖面的四项营养元素指标。读表,回答3~4题。 A.N B.P C.Na D.Mg

4.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A.地下水位下降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壤肥力下降D.盐碱化加剧 解析:第3题,由图中各个元素在不同深度的指标变化,N元素、P元素和Mg元素的表层含量比深层大,淋溶程度不太大;Na元素由表层到深层含量逐渐升高,说明由表层通过淋溶作用转移到深层的Na元素的程度最高。第4题,在湿润地区的土壤剖面上部,由于长时间水分自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层中的可溶性物质和细微土粒遭到淋洗,并逐渐形成土色变浅、质地变粗、酸度加大、肥力较低的土层。 答案:3.C 4.C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5.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6.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A.免耕直播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D.砾石压土

2020秋新教材地理中图版必修第一册素养达标练习:第二章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基础过关]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④⑤ 2.图示区域()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解析:第1题,地质、地形是土壤形成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大气、生物和水文是土壤形成较为活跃的因素。第2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故A正确。山坡上因易被侵蚀搬运,土壤厚度较薄;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植被提供有机质;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林地土壤高,B、C、D错误。

答案:1.C 2.A 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据此,完成3~4题。 3.亚马孙平原的气候、植被、土壤三者之间具有的关系是() A.密切关联,相互影响B.各自独立,互不联系 C.土壤不受气候的影响D.土壤不受植被的影响 4.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 A.有机质含量高B.多为黑褐色 C.多呈碱性D.土层厚度大 解析:第3题,高温多雨的环境有利于植物生长,形成热带雨林植被,高温多雨使得微生物对枯枝落叶分解速度快、分解彻底,而且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气候、植被、土壤三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相互影响,故A正确。第4题,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颜色为砖红色,土层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故D正确,A、B、C错误。 答案:3.A 4.D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读图,完成5~6题。

新教材新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单元测试(十三)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A级—学业水平考试达标练 1.我国红壤分布区的气候特征是() A.高温多雨B.干旱少雨 C.寒冷干燥D.炎热干燥 解析:选A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这里高温多雨,土壤中矿物质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故土壤呈红色。 2.黑土呈现黑色是() A.长期施用黑色肥料所致 B.黑色工业废水污染所致 C.地表长期积水所致 D.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多所致 解析:选D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有机质分解慢,积累较多所致。 3.下列关于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A.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比干冷地区快 B.湿热地区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C.冷湿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积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多 D.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土壤的分布规律 解析:选C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环境有机质积累少。 4.四川盆地的有些地方,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这说明四川盆地紫色土壤形 成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B.时间 C.生物D.成土母质 解析:选D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由题意可知,成土母质是四川盆地紫色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 牙刷草是找铜矿的指示植物。“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据此完成5~6题。 5.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 A.生物B.气候

C.地形D.成土母质 6.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 B.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C.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D.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物逐渐加厚 解析:5.D 6.C第5题,成土母质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除氮外)的最初来源。故D正确。第6题,陡峭的山坡受重力影响,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故C正确。土壤形成过程中,气候 和生物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故A错误。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故B错误。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降低,风化物逐渐变 薄,故D错误。 下图为土壤组成物质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不能显示的土壤形成的因素是() A.成土母质B.时间 C.生物D.气候 8.土壤涉及的圈层有() A.1个B.2个 C.3个D.4个 解析:7.B8.D第7题,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 间等,但该图中不能显示的因素是地貌和时间。第8题,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 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故其涉及的圈层有4个。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 A.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子 B.生物是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5.2土壤的形成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5.2 土壤的形成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学生用书P72] 一、土壤 1.定义: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成土因素 1.自然因素 (1)成土母质?????成土母质为岩石风化物 成土母质――→气候、生物长期作用土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 性质 (1)成土母质的粒度影响土壤质地: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沙和黏粒较多,含沙粒较少;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沙粒较多,含粉沙和黏粒较少。 (2)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如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其铁、锰、镁、钙的含量,要显著地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其中钙的含量最高,而硅、钠、钾的含量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2)气候?????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1)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表层,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2)低温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保存。 (3)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植被具有重要作用,植被类型能直接影响土壤形成方向 不同的植被类型,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同。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4)地形 ①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②在陡峭的山坡上,土层较薄。 ③在平坦的地方,土层深厚。 (5)时间: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2.人类活动 (1)积极影响:人类活动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2)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三、土壤剖面 1.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2.土层 土层?????有机层: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 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腐殖质层: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 呈灰黑色或黑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