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与单纯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比较研究

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与单纯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比较研究
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与单纯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比较研究

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与单纯后外侧植骨治疗

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比较研究

李涛张进宋跃明?刘浩?龚全?刘立岷?曾建成

【摘?要】 目的比较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后路手术不同植骨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07年7月,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龄17~53岁。其中14例行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transforaminal interbody fusion,TLIF),21例行单纯后外侧植骨(posterior lateral fusion,PLF)。TLIF组AO分型:A3型3例,B型7例,C型4例;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损伤标准评分:运动评分(50.6 ± 3.6)分,感觉评分(170.5 ± 42.7)分。PLF组AO分型:A3型4例,B型10例,C型7例;按ASIA神经功能损伤标准评分:运动评分(50.8 ± 4.2)分,感觉评分(153.8 ± 23.7)分。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果TLIF组手术时间(316 ± 32)min,PLF组(254 ± 27)min;TLIF组术中出血量(487 ± 184)mL,PLF组(373 ± 7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死亡、神经功能损害加重及内固定器械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3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3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TLIF组胸腰椎骨性融合率为100%,PLF组融合率为85.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3个月按ASIA神经功能损伤标准评分,TLIF组运动评分增加(10.4 ± 10.0)分,感觉评分增加(26.5 ± 22.8)分;PLF组运动评分增加(9.4 ± 9.3)分,感觉评分增加(28.8 ± 28.4)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即刻、3、6及12个月椎体高度恢复TLIF组分

(5.3 ± 2.2)、

(4.8 ± 3.1)、

(4.2 ± 3.6)?mm;

(5.4 ± 1.4)、

(5.3 ± 1.3)mm,PLF组分别为(5.3 ± 2.6)、

别为(5.4 ± 2.1)、

(5.4 ± 1.9)、

术后即刻、3、6及12个月Cobb角恢复TLIF组分别为(14.5 ± 3.5)、(14.5 ± 3.6)、(14.4 ± 3.4)、(14.4 ± 3.6)°,PLF组分别为(14.3 ± 2.7)、(14.2 ± 3.1)、(12.2 ± 2.8)、(11.7 ± 3.3)°;以上两指标两组术后即刻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即刻与术后6、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TLIF较PLF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能获得更高的融合率,恢复脊柱的生理弧度。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 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单纯后外侧植骨融合率神经功能恢复中图分类号:?R683.2 R687.43 文献标志码:A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ND POSTERIOR LATERAL FUSION IN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LI Tao, ZHANG Jin, SONG Yueming, LIU Hao, GONG Quan, LIU Limin, ZENG Jiancheng.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P.R.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SONG Yueming, E-mail: litao55@https://www.360docs.net/doc/ee17700308.html,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and posterior lateral fusion(PLF)in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Methods From January2005to July2007,35patients(22males,13females,aged17-53years old)with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T11-L3) received posterior open reduction and pedicle nail-stick system internal fixation.Among which,14patients underwent TLIF (group TLIF),and the rest21patients underwent PLF(group PLF).According to AO classification,group TLIF had3cases of A3,7cases of B and4cases of C,while group PLF had4cases of A3,10cases of B and7cases of C.Based on 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Scoring Standard formulated in2000,the motor score of group TLIF and group PLF was(50.6±3.6)and(50.8±4.2)points,respectively;and the sensory score was(170.5±42.7)and(153.8±23.7)points,respectively.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noted between2groups in general information(P > 0.05).Results The operation time of group TLIF and group PLF was(316±32) minutes and(254±27)minutes,and the blood loss of group TLIF and group PLF was(487±184) mL and(373±72)mL,indicating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2groups(P < 0.05).Wounds of all patients were healed by first intention and there was no death,aggravation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impairment and complication of internal fixation instrument loosening and breaking.All35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9-23months with an average of14.6 months.Postoperatively,the thoracolumbar bone fusion rate of group TLIF and group PLF was100%and85.7%,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At3months after operation,the motor score of group TLIF and group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成都,610041)

通讯作者:宋跃明,教授,博士导师,研究方向:脊柱外科,E-mail: litao55@https://www.360docs.net/doc/ee17700308.html,

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是临床常见的脊柱损伤,大多可经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单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短期临床疗效较好,远期存在内固定失效,矫正丢失,甚至迟发性脊柱后凸畸形等并发症。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植骨融合术,可以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005年1月-2007年7月,我们采用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分别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transforaminal interbody fusion,TLIF)及单纯后外侧植骨(posterior lateral fusion,PLF)治疗35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患者。现回顾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探讨不同植骨方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17~53岁。损伤原因:高处坠落伤9例,交通事故19例,重物砸伤7例。AO分型:A3型7例,B型17例,C型11例。损伤节段:T11、12 10例,T12~L1 10例,L1、2 9例,L2、3 6例。患者均为伤后48 h内急诊入院。根据植骨方法不同患者分为TLIF组及PLF组。TLIF组14例,AO分型[1]:A3型3例,B型7例,C型4例;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损伤标准评分[2]:运动评分(50.6 ± 3.6)分,感觉评分(170.5 ± 42.7)。PLF组21例,AO分型:A3型4例,B 型10例,C型7例;按ASIA神经功能损伤标准评分:运动评分(50.8 ± 4.2)分,感觉评分(153.8 ± 23.7)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均于伤后1周内手术治疗。

1.2手术方法

患者于静脉麻醉联合吸入麻醉下,取俯卧位手术。以伤椎为中心作后纵正中切口,显露伤椎及上下邻椎的双侧关节突关节。在病变间隙上下按常规植入椎弓根螺钉,完全切除该间隙一侧关节突关节,清除下方黄韧带及硬膜外脂肪,行椎间盘摘除,清理伤椎椎间盘上下终板纤维软骨至终板渗血,为植骨做准备。TLIF组通过椎弓根钉适当撑开椎间隙,取自体髂骨松质骨颗粒约15 g填入椎间隙,透视确认位置后适当加压,恢复生理弯曲,拧紧钉棒。PLF组于椎管后外侧方植骨床充分去皮质化,将减压所得碎骨块及髂骨松质骨约50 g植于融合节段两侧的横突、关节突及椎板等处。安置血浆引流管,关闭切口。

1.3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本组29例无脑脊液漏者于术后48~72 h拔出血浆引流管;6例出现脑脊液漏者于术后5~7 d拔出。术后卧床8~12周后坐位,躯干直立。

1.4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脊柱融合率、神经功能恢复、椎体高度恢复和Cobb角恢复。脊柱融合采用三维CT判断,神经功能评价采用ASIA 神经功能损伤评价标准,内固定器械情况采用X线片判断。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值<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TLIF组手术时间为(316 ± 32)min,PLF组为(254 ± 27)min;TLIF组术中出血量为(487 ± 184)m L,PLF组为(373 ± 7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畸形均完全矫正,无死亡、神经功能损害加重及内固定器械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3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9~23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TLIF组骨折脱位胸腰椎均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PLF组18例骨

PLF was increased by(10.4±10.0)and(9.4±9.3)points,respectively;and the sensory score was upgraded by(26.5±22.8) and(28.8±28.4)points,respectively,showing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 0.05).At immediate moment,3,6 and12months after operation,the spine height restoration of group TLIF was(5.4±2.1),(5.4±1.9),(5.4±1.4)and(5.3±1.3)mm,respectively;while it was(5.3±2.6),(5.3±2.2),(4.8±3.1)and(4.2±3.6)mm for group PLF.Meanwhile,the Cobb angle recovery of group TLIF was(14.5±3.5),(14.5±3.6),(14.4±3.4)and(14.4±3.6)o,respectively;while it was(14.3±2.7),(14.2±3.1),(12.2±2.8)and(11.7±3.3)ofor group PLF.Concerning the spine height restoration and the Cobb angle recovery,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2groups at immediate moment and3months after operation(P > 0.05),b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noted at6and12months after operation(P < 0.05).Conclus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TLIF is superior to PLF in bony fusion and restoration of spine column height.

【Key words】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Posterior lateral fusion Fusion rate Recovery of neural function

性融合,融合率为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图1。按ASIA神经功能损伤评价标准,术后3个月TLIF组运动评分增加(10.4 ± 10.0)分,感觉评分增加(26.5 ± 22.8)分;PLF组运动评分增加(9.4 ± 9.3)分,感觉评分增加(28.8 ± 28.4)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即刻、3、6及12个月椎体高度恢复TLIF组分别为(5.4 ± 2.1)、(5.4 ±

1.9)、(5.4 ± 1.4)、(5.3 ± 1.3)mm,PLF组分别为(5.3 ±

2.6)、(5.3 ± 2.2)、(4.8 ±

3.1)、(

4.2 ± 3.6)mm;术后即刻、3、6及12个月Cobb角恢复TLIF组分别为(14.5 ± 3.5)、(14.5 ± 3.6)、(14.4 ± 3.4)、(14.4 ± 3.6)°,PLF组分别为(14.3 ± 2.7)、(14.2 ± 3.1)、(12.2 ± 2.8)、(11.7 ± 3.3)°;两项指标两组术后即刻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即刻与术后6、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讨论

3.1?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的外科治疗

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手术目的是得到持久无痛性稳定。由于此类损伤的不稳定性,大多数学者主张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但是采用前路后路还是前后联合,椎体间植骨还是后外侧植骨,使用何种内固定器械等一系列问题,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现已广泛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具有三维矫正和三柱固定作用,能有效恢复伤椎高度,矫正脊柱矢状面成角,恢复和维持脊柱生理序列。同时能恢复受损椎管的管径,间接椎骨减压,解除脊髓神经受压,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后路手术具有解剖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便及三维固定可靠等优点,术后早期临床效果满意。但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存在一些并发症,其中术后断钉、螺钉弯曲松动、远期出现矫正丢失、迟发性后凸畸形等不容忽视[3]。文献报道单纯内固定器械失败率为13%~36%,矫正丢失率为8%~14%[4-6]。本研究患者均予相应植骨融合术,无内固定器械失败。

3.2后路植骨融合术

为克服单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术后晚期高失败率的缺陷,目前在内固定的同时,采用各种植骨融合方法以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椎体压缩骨折复位后,压缩的骨小梁没有复位,产生了“蛋壳样”椎体,这种力学强度欠佳的椎体容易在承受正常纵向压缩负荷后发生脊柱前方高度和后凸畸形丢失。Biedermann[7]报道,在有良好前柱的完整结构中,80%承力通过前柱,20%通过后柱。如果前柱缺陷未重建,则100%承力通过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大大增加了内固定器械的负荷,容易失败。

PLF手术首先由Cloward [8]提出,Lin[9]在其基础上改进并首次提出取自体骨块作椎间融合。但PLF虽没有ALIF损伤腹膜后器官的危险,但手术会牵拉硬膜和神经根,可能造成神经功能损害。Turner[10]研究指出,l9% PLF手术患者术后出现马尾神经症状,其中3例为永久性损害。Blume等[11] 提出了单侧入路PLF手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且PLF也不能适用于L2及以上节段。Humphreys等[12]总结指出PLF术后易出现对神经根牵拉伤、挫伤和对背根神经节、脊髓硬膜囊的干扰。在此基础上,Harms等[13]提出并推广了TLIF。当时因没有特殊的手术工具,撑开椎间隙有限,椎间盘切除、尤其是切除对侧椎间盘操作困难,难以做到完全

图1?TLIF组患者,男,34岁,L2、3骨折脱位,AO分型为B1型

术前正侧位X线片

术后即刻正侧位X线片

术后16个月正侧位X

线片

术后16个月CT

Fig.1 A34-year-old male patient of group TLIF with L2, 3dislocation and fracture,B1of AO classification

AP and lateral X-ray films of preoperation

AP and lateral X-ray films of immediate postoperation

AP and lateral X-ray films16months after operation

CT image16months after

operation

切除,技术要求高,手术时间长,因此该技术推广缓慢。

随着TLIF技术配套器械的不断完善,此技术有了较大发展。TLIF术中可从一侧椎间孔入路,无须过度牵拉神经根和硬膜囊,避免神经损伤,适用于腰椎的任何节段。目前TLIF适应证有:各种原因引起的腰椎不稳、腰椎滑脱(I~Ⅱ°)、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多次复发的椎间盘突出症(≥3次)、退行性侧弯、椎间假关节形成、椎板减压术后后凸畸形等[14-15]。理论上TLIF 具有较高的融合率,因此它可以应用于可能发生假关节的患者,如肥胖、吸烟、糖尿病、曾经融合失败者。TLIF可以应用于2个节段椎体间融合,也可以允许多节段单侧开窗。TLIF也适用于再次手术者,因为第1次手术很少涉及椎间孔,故此处瘢痕形成少,再次手术显露操作容易。TLIF 的主要禁忌证为严重骨质疏松、双侧硬膜周围纤维化、后路广泛椎板切除减压术史[15]。现已有较多TLIF术后效果良好的临床报道[15-17]。

3.3?后路手术TLIF与PLF

Potter等[18]报道采用TLIF治疗100例患者,其中55例为椎间盘退行性疾病,41例腰椎滑脱,4例退行性脊柱侧弯;64例为单间隙融合,33例两间隙融合,2例三间隙融合,1例为4间隙融合,均随访1年以上,融合率达93%,81%患者症状明显改善。Lowe等[15]报道40例单侧入路TLIF手术患者,90%获坚强融合,经3年随访,85%患者疗效满意。TLIF相对PLF更高的融合率可能原因有植骨床面积大、压应力刺激和血供丰富等。我们研究中TLIF组较PLF组融合率高,与上述报道一致。Humphreys等[12]比较了TLIF与PLF 在单间隙融合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是PLF手术患者神经根牵拉伤的发生率达11%。我们研究中TLIF组与PLF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无因手术操作或术中出血导致脊髓神经损伤的并发症,提示TLIF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同时两组神经功能恢复亦无统计学差异,TLIF对脊髓及神经根影响小。

术后3个月PLF组和TLIF组患者椎体高度恢复较术后即刻均无改变,而术后6个月PLF组患者椎体高度恢复有一定丢失,可能原因为后外侧植骨融合仅修复了脊柱后部结构,没有对前中柱脊柱进行修复,在脊柱纵向承受负荷时,前中柱在重力作用下高度逐渐丧失,并且随时间推移可能加重。TLIF患者由于修复了前中柱,骨性融合后,即使负重也无前中柱高度丢失或后凸成角加重。

综上述,经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较单纯后外侧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能获得更高的脊柱融合率,能更好地恢复脊柱前中柱高度,矫正脊柱后凸。

4参考文献

1 Aebi M,Thalgott JS,Webb Jk.AO ASIF Princi ples in Spine Surgery.

New York: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1998:20-41.

2Cotler JM,Simpson JM,An HS, et al.Surgery of Spinal Trauma.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2000:52-55.

3 张贵林,荣国威,丁占云,等.脊柱胸腰椎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

及弯曲松动的原因分析.中华骨科杂志,2000,20(8):470-472.

4 Matsuzaki H,Tokuhashi Y,Matsumito F, et al.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pedicle screw plate fixation of lumbar spine.Spine,1990,15(11): 1159-1165.

5 McLain RF,Sparling E,Benson DR.Early failure of short-segment

pedicle instrumentation for thoracolumbar fracture.A preliminary report.J Bone Joint Surg(Am),1993,75(2):162-167.

6 Kramer DL,Rodgers WB,Mansfield FL.Transpedicular instrumenta-

tion and short-segment fusion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a prospec-tive study using a single instrumentation system.J Orthop Trauma, 1995,9(6):499-506.

7 Biedermann L.Biomechanics of pedicle fixation as related to implant-

design.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European Meeting on Pedicle fixation of the spine and Other Advanced Techniques.Munich,1994: 115-118.

8 Cloward RB.The treatment of ruptured lumbar intervertebral discs by

vertebral body fusion.I.Indications,operative technique,after care.J Neurolog,1953,10(2):154-168.

9 Lin PM.A technical modification of Cloward's posterior lumbar inter-

body fusion.Neurosurgery,1977,1(2):l18-124.

10 Turner PL.Neurologic complications of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Spine Society of Aus-tralia.Australia,1994: 14.

11 Blume HG,Rojas CH.Uni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utilizing

donwel graft.J Neurol Orthop Surg,1981,2:171-175.

12Humphreys SC,Hodges SD,Patwardhan AG, et https://www.360docs.net/doc/ee17700308.html,parison of posterior and transforaminal approaches to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Spine,2001,26(5):567-571.

13 Harms J,Jeszenszky D,Stolze D, et al.True Slpondylolisthesis reduc-

tion and more segmental fusion in Spodylolisthesis//Textbook of Spi-nal Surgery.Philadelphia:IAppincott Raven,1997:1337.

14 Stanley SK,Barker JR,Jamrich ER, et al.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

body fusion:evolution and application.Contemporary Spine Surgery, 2005,6:16.

15 Lowe TG,Tahernia AD,O’Brien MF, et al.Unilateral transforaminal

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indications,technique,and 2-year resLdts.J Spinal Disord Tech,2002,15(1):31-38.

16 Hackenberg L,Halm H,Bullmann V, et al.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 safe technique with satisfactory three to five year results.Eur Spine J,2005,14(6):551-558.

17 Moskowitz A.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rthop Clin

North(Am),2002,33(2):359-366.

18Potter BK,Freedman BA,Verwiebe EG, et al.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results and complications in100consecutive patients.J Spinal Disord Tech,2005,18(4):337-346.

?(收稿:2008-05-25 修回:2008-06-18)

(本文编辑:刘丹)

入院记录 姓名:徐福娣工作单位和职业:其他劳动者 性别:女性家庭地址:杨浦区内江二村24号401室 年龄:71岁入院日期: 2006-08-11 婚否:已婚病史采集日期:2006-08-11 籍贯:上海病史记录日期:2006-08-11 民族:汉族病情陈述者:患者本人及家属 主诉:摔伤致腰背部疼痛、卧床2月,双下肢活动受限7天。 现病史:患者于2006-06-03晚上洗澡时不慎腰背部摔至浴缸边缘,当时即感腰背部疼痛,无双下肢活动受限,无意识障碍,无恶心呕吐,无大小便失禁,故未予重视,给予卧床休息2月,1周前逐步坐起并慢慢活动,同时逐渐出现双下肢乏力、活动受限,呈渐进性加重,今日下午被家人送至当地医院拍片示:“T12骨折”,即转至我院,拍X片及CT提示:“T12椎体压缩性骨折、骨性椎管占位”,为求进一步治疗,收入我科。发病以来无发热寒战,无消瘦盗汗,无大小便异常。 过去史:40余年前右示指压榨伤,中远节已切除;有支气管扩张病史40余年,偶有咯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平时口服复方降压片,控制可,但近来已2月未服药,有糖尿病史6年余,平时口服优降糖,血糖控制可,但已停药2月,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心脏病”等其它慢性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否认手术史,无输血史。 个人史:生长当地,无长期外地居留史。否认有疫水接触史,无烟酒嗜好。已婚,生有一女。月经史:16 7/28-29 56己绝经。 家族史: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 体格检查 体温36.70C 脉搏70次/分呼吸 18次/分血压160/90mmHg 发育正常, 营养一般,痛苦面容,神志清楚,精神可,言语对答欠流利,查体欠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全身未触及浅表淋巴结肿大。头颅无畸形,毛发分布均匀。双侧眼球活动自如,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廓无畸形,外耳道未见异常

胸腰段椎体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 摘要目的研究两种不同手术入路方案对胸腰椎体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单纯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45例且采用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95例采用前路手术治疗,分析两种入路的植骨融合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均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两种手术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进步≥1个ASIA等级,总有效率为85%。X光片显示植骨均已融合。结论后路手术适用于单纯胸腰段椎体骨折,具有很好的疗效。前路手术适合自椎管前方压迫的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具有减压彻底、植骨融合成功率高和脊柱稳定性好的优点。 关键词胸腰椎体骨折;脊髓损伤;手术入路 随着高能创伤的日渐增多,对胸腰椎体骨折的治疗方案也存在着很多争议[1] ;前路手术不利于处理脱位或后柱损伤,但减压彻底;后路手术存在内固定失败和术后矫正度丢失的问题,但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可恢复伤椎高度和生理曲度,因此在手术入路的选择上应综合考虑伤椎高度、椎管占位、多椎损伤、后凸角度等多因素的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抽取2005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体骨折病例140例,男84例,女56例,平均年龄38.5岁。按部位分类:20例T11,51例T12,50例L1,19例L2。脊髓损害分级(ASIA):18例A级,28例B级,47例C级,38例D级,9例E级。 1. 2 内固定器操作方法分析患者的CT、MRI资料后,所有患者分为经后路手术45例(单纯胸腰椎骨折),都采用AF钉固定;经前路手术95例(合并脊髓损伤),其中采用z-plate 67例,采用K钢板28例。 1. 3 手术方法经后路手术患者以受伤椎骨为核心,显露伤椎上下相邻椎骨、分别打入椎弓根螺钉,纠正椎管内骨块,减压,安装固定棒矫正复位,恢复脊柱的高度,安放横连杆。 前入路手术在第12肋尖处显露腹膜后组织做切口,满足T12~L2骨折手术操作要求。进入腹膜,切开膈肌即达胸膜外,充分显露椎体,因T11骨折的位置偏高,需经第11或10肋胸膜-腹膜后入路,将膈肌切开,术后修复。术毕行术侧肺正压通气检查,检查是否存在胸膜裂口,如有即行缝合,进行引流以避免气胸、血气胸的发生。 骨折显露位置偏高,需经第10或11肋胸膜-腹膜后入路,切开膈肌,手术后进行修复。术毕后应进行术侧肺正压通气检查,查看有无胸膜裂口,如发现给予缝合,安置胸腔闭式引流,避免血气胸、气胸的发生。术中應避免损伤

胸腰段骨折脱位 胸腰段脊柱骨折和骨折/脱位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创伤疾病。通常,胸腰段脊柱损伤是指T11-T12至L1-L2节段的脊柱骨折和(或)脱位,每年发病率约为1/20000。研究表明,在胸椎和腰椎的损伤中,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约占52%。而在脊柱损伤中,一些患者常常因为合并脊髓损伤而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其中15%~20%与胸腰段脊柱损伤有关。 胸腰段脊柱解剖特点 胸椎与肋骨相连.因而其活动度相对较小;而腰椎则有较好的活动性,活动范围大,且可做屈伸、侧屈和旋转运动。胸腰段脊柱是较固定的胸椎向较活动的腰椎的转换点,是胸椎后凸向腰椎前凸的转换点,同叫也是胸椎额状位小关节突关节面向腰椎矢状位小关节突关节面的转换之处。此交界处脊柱活动较多,承载较大,同时又为腰大肌和脊柱旁肌保护作用减弱区域,因而胸腰段脊柱最常受伤。此外,胸腰段脊柱椎管内神经组织又是脊髓、圆锥、马尾和神经根移行区域,神经损伤后症状较为复杂。此段椎管与脊髓的有效间隙相对挟窄,胸腰段损伤后容易造成脊髓神经压迫.导致脊髓损伤。胸腰段是脊髓和马尾神经的混合部位.即使脊髓完全损伤无恢复.但神经根损伤仍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胸腰段脊柱生物力学研究 脊柱由相似的基本运动单位或称脊柱功能单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所构成。FSU由相邻两节椎骨和连接此椎骨的椎间盘和韧带构成。FSU 是显示整个脊柱生物力学特性的最小功能单位.但其与在人体内的状态有一定的差别。脊柱的生物力学研究和所获得的参数.大多数是以FSU为基础。脊柱椎体的运动是在三维坐标系(亦称直角坐标系、Cartesian系统)内的位移和旋转.具有6个自由度。在胸腰段脊柱.胸椎向腰椎逐步移行,活动度也明显加大。 胸腰段脊柱活动度的加大必须依托其较强的稳定性。脊柱力学稳定性依赖其与软组织结构的完整性。其中骨性结构包括椎伴骨皮质、松质骨、椎弓、小关节、推板和棘突,软组织结构包括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椎问盘纤维环和髓核、小关节囊、棘问韧带和棘上韧带及脊柱肌肉系统。1983年Denis提出了脊柱三柱分类概念,认为胸腰段脊椎可分成前、中、后三柱。1984年Ferguson进步完善了Denis的三柱概念.认为后柱包括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关节突和关节

胸腰段脊椎爆裂骨折CT诊断及临床意义(附55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2-10-18T14:30:11.9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6期供稿作者:王滨 [导读] 随着CT使用的日益普及,目前CT在诊断胸腰段脊椎爆裂骨折已占首选地位。 王滨(广西合浦县中医院 536100) 【摘要】随着CT使用的日益普及,目前CT在诊断胸腰段脊椎爆裂骨折已占首选地位。笔者整理本工作单位2007-2009年间55例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病例,结合临床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广大骨科、放射科医师对胸腰段脊椎爆裂骨折CT诊断及临床意义的认识。【关键词】胸腰段脊椎爆裂骨折 CT 诊断临床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6-0099-02 1 材料和方法 本组55例,男性29例,女性26例,年龄7-75岁,车祸撞伤13例,高处坠落伤15例,摔撞伤27例。临床体征表现为完全截瘫7例,不完全截瘫26例,局部疼痛17例,无症状5例。CT扫描采用PHILIPS TOMOSCAN AV单层螺旋CT机,用仰卧位,根据根临床体征和X线平片提示决定扫描范围,扫描平面力求与椎体垂直,层厚、层距均为5mm,加局部放大、重建、软组织窗及骨窗摄片。 2 结果 爆裂性骨折分布情况 其中多发爆裂骨折24例,L 1、L 2同时骨折有6例占25%,l2、L 3同时骨折1例占4.16%,T12-L1同时骨折17例占70.2%。 所有病例椎节均见骨折线外,还可见骨质错位、骨质不连、骨小梁密集及紊乱.骨碎片后移突入或脱落椎管,其中多个中心突入椎管19个椎节,单个中心突入椎管18个椎节,骨碎片一侧突入椎管23个椎节,粉碎性骨折12个椎节。伴椎板骨折者28例,其中右侧椎板骨折11个椎节,左侧椎板骨折5个椎节,两侧椎板同时受累12个椎节,28例椎板骨折同时延及棘突者24例.骨折脱位者7例,CT表现为骨质错位形成双弧征象。骨折波及二柱者3例,三柱者4例。根据Wolter[1]用0、1、2、3,四修正指数来表示CT扫描时显示的椎管受累程度,椎管完整无狭窄者指数为0,椎管或使其狭窄占横断面的1/3者为1,2/3者为2,椎管完全堵塞者为3。对每一例胸腰椎骨折根据外伤机制、三柱解剖结构、椎管受累情况进行综合分析:(1)以中柱或椎体后份是否受累来确定压缩型或爆裂型骨折,前者可累及一部分而不累及椎体后壁,后者骨折线可通过椎体后壁: (2)无椎管狭窄者见于压缩型,有狭窄者多见于爆裂型:(3)有无脱位可判断爆裂型和骨折脱位型,前者以椎体压缩变扁为主,后者则以骨折脱位为主。这种分类方法包含了骨折类型、受累范围和程度及椎管的情况。本组病例中,1度狭窄者27例,临床表现无截瘫者15例,不全截瘫者12例。2度狭窄者18例,临床表现无截瘫者5例,不全截瘫者10例,完全截瘫者2例,3度狭窄者10例,临床表现无截瘫1例,不全截瘫者4例,完全截瘫者5例,爆裂骨折合并其它脏器损伤,其中肾肝混合性挫裂伤1例,肾脏挫伤并包膜下血肿1例,肺挫伤3例,腰大肌挫伤肿胀2例,胸腔积液3例,硬脊膜外血肿1例,椎间盘突出3例,合并多发肋骨2例。 3 讨论 3.1 脊柱爆裂骨折受伤机制爆裂骨折占所有脊柱骨折的14%,是由沿身体纵轴作用的暴力使椎间盘被压入椎体终板,进入松质骨内而致伤。椎体由中央“爆炸”样裂开,将骨折片推向四方,伴有椎体后缘骨折,一且有骨折片突入椎管内,椎弓根之间的距离增宽。常合并后方椎板的纵行骨折,前方椎体裂开越大,椎板骨折就越明显[2]。多数爆裂骨折发生于T11 ~ L2椎体,这一节段是坚硬胸椎转移至可屈曲的腰椎的应力转变区域[3],其中L1受累最高,占半数病例[1]。本组病例中L1爆裂骨折占49.1%与其结果相仿. 3.2分类在胸腰椎骨折CT的分类上,Denis[4]在Holdsworth[5] 等前人基础上创建了三柱学说:前柱是前纵韧带与椎体和椎间盘的前、中1/3组成、中柱为椎间盘的后1/3和后纵韧带组成,后柱由椎管、椎板及其附件、黄韧带、棘间韧带、棘间韧带组成。三柱结构中,中、后柱是极为重要的解剖结构。 根据Ferguson[6]的观点,单纯压缩性骨折,仅累及前中柱的爆裂型骨折属稳定型骨折,若前中后柱均受累,特别是后柱损伤则为不稳定型骨折。本组55个椎节爆裂骨折,不稳定骨折,神经损害发生率高,由于CT对后柱损伤程度的确切估价,对判断脊柱损伤的稳定性有重要意义。临床常用于:1损伤累及三柱中两柱以上:2骨性椎管变形狭窄:3骨折脱位和或较严重的后突畸形的标准来判断脊柱失稳。张雪哲等[7]认为判断脊柱骨折稳定性的标准有: (1)骨折累及、二柱或二柱: (2)椎管狭窄; (3)脊柱滑脱或成角畸形。符合上述两项者,即可判断为不稳定性骨折。 梁碧玲等[2]认为脊柱爆裂型骨折又可分成五种:A型同时有上、下终板损伤,伴有椎体后缘骨折片突入椎管,压迫脊髓,产生神经系统症状。B型椎体上半部骨折,椎体后方压缩,有骨折片旋转进入椎管内,此型最多见。C型下方椎体终板损伤。D型爆裂型合并有旋转骨折,除有爆裂型骨折特征外,还可见旋转棘突偏歪一侧。E型爆裂型骨折合并侧方压缩骨折,骨折线斜行过椎体,椎弓根距离增宽,椎体两侧高度不一,常伴有多发横突骨折,此型最不稳定。 3.3 临床表现 1.有明显的外伤史。 2,局部有明显剧烈的疼痛,不能站立,翻身困难,搬动病人时疼痛加重。3.局部有明显剧烈的疼痛,不能站立,翻身困难,搬动病人时疼痛加重。骨折部位有明显的压痛和叩击痛。但部分多发性损伤患者,胸腰椎压痛可相对较轻,容易漏诊。 4.腰背部活动受限,肌肉痉挛。 5.胸腰椎损伤后腹腔出血可刺激植物神经,引起腹胀、腹痛、大便秘结等改变。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脱位伤及脊髓或马尾神经时,产生神经症状。主要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运动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其程度与脊髓损伤的程度和平面有关,严重者可出现瘫痪[8]。 3.4 CT诊断及临床意义 CT对骨折的检出率高于平片,在评估胸腰段脊椎爆裂骨折甚至优于MRI。CT横断面图像克服平片的局限性,可排除各种重叠因素的影响,易于显示与周围结构重叠部位的骨折及除水平以外的各种方向骨折,CT可清晰显示骨折细节,它能显示胸腰

脊柱胸腰段骨折处理 脊柱胸腰段骨折(T10-L2)是脊柱外科最为常见的外伤类型,在该节段,脊柱由运动度较小的胸段移行为运动幅度较大的腰段,容易出现应力集中,从而导致骨折发生。据报道,北美每年约有16 万例患者发生胸腰段脊柱骨折。胸腰段骨折的并发症包括截瘫,疼痛,畸形及功能障碍。 通常胸腰段脊柱骨折由巨大暴力引起,大部分是车祸伤,骨折常不稳定,因损伤暴力较大,这一类型的骨折往往合并有其他多个脏器的损伤[6-8]。尽管到目前为止,治疗脊柱骨折的器械和策略一直在改进,但其治疗的最终目标并没有改变,即在稳定骨折的基础上保护或者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预防脊柱畸形发生,最大限度的改善临床功能预后。 脊柱的解剖及生物力学特征 胸腰段脊柱头端10 个椎体有肋骨和胸骨形成一个密闭空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活动度较差;而尾端腰椎椎体较少,但更具活动度,因此大部分退行性病变均发生于此处;中间移行段(T10-L2)作为链接部位,承受脊柱由上向下传递的应力,在外界暴力作用下此处容易出现结构破坏。 脊椎椎管内的脊髓结构在L1-L2 水平即终止,椎管内有较多的神经根结构,因此,在此段脊柱骨折临床上可出现各种功能损伤的表现。而高于L1 水平的脊柱骨折可出现脊髓截瘫表现。 评估和检查 一项研究调查显示,在急诊创伤中心就诊的患者中约4.4% 存在脊柱创伤,因有些创伤救治中心急诊就诊的患者存在多脏器的损伤,对脊柱损伤可能会存在漏诊。 在早期对怀疑脊髓损伤患者进行评估时需注意结合患者的病史,并检查是否存在腰背部疼痛,肢端感觉麻木,肌力减弱等情况,此时应用ASIA 评分体系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准确的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并作为后期脊柱损伤是否进展的依据。若患者神经功能或者体检结果不能确定损伤节段,则可考虑行MRI 检查。可通过检查患者的球海绵体反射来判断脊髓休克或者圆锥损伤。 若患者神经功能稳定,可以通过整体旋转法对患者进行脊柱体检;若患者存在神经功能缺损,则在检查需获得患者的X 片,有条件的医学中心可以行CT 检查以明确患者脊柱骨折的部位,类型等。约25% 的患者会合并其他部位的椎体骨折,如颈椎等,在检查时需要特别注意。 影像学 常规X 片,或者CT 等可以显示大部分损伤,稳定的脊柱骨折如压缩性骨折,或者轻度的爆裂性骨折通常不需要其他检查进一步评估。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CT 或X 片检查容易漏诊严重的软组织和韧带损伤。 MRI 及CT 均可为损伤的脊柱节段提供较为详细的信息。若患者检查无明显禁忌,则首先MRI,其可以评估神经,韧带,椎管内及椎间盘结构损伤情况。尽管近些年CT 检查已经

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手术入路方式的选择 发表时间:2019-05-16T13:27:24.97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3期作者:彭安波[导读] 根据患者伤锥椎体压缩的程度、椎管内骨性占位程度和是否伴有脊柱后柱结构不稳或者骨折脱位来合理的选择手术的方式。 湖南省龙山县人民医院湖南龙山 416800 【摘要】目的:分析脊柱胸腰段骨折患手术入路方式的选择体会。方法:随机选取8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前入路或后入路手术,每组40例患者,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比较不同的手术方式患者的伤锥前后缘高度以及Cobb角的术前情况,对患者的椎管减压范围和植骨融合情况作出评估。结果:两种手术方式术前术后前缘和后缘高度以及Cobb角存在较大的变化,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前入路术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明显的多于后入路术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的长于后入路术患者,术后一年对患者的脊柱植骨融合率进行调查,发现前入路术惠患者的融合率为83.5%,后入路术患者的融合率为53%。两种手术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实施前路或后路手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根据患者伤锥椎体压缩的程度、椎管内骨性占位程度和是否伴有脊柱后柱结构不稳或者骨折脱位来合理的选择手术的方式。【关键词】脊柱胸腰段骨折;前后入路手术;方式选择 胸腰段骨折是脊柱损伤最常见的部位,大部分胸腰椎损伤的发生部位在T11-L1段,目前在临床上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前入路以及后入路手术,这两种手术的方法各有自身的优势和缺点[1]。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胸腰段骨折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的方式有了很大的研究进展。胸腰段骨折的损伤十分复杂,且损伤的类型比较多,因此应当根据损伤的病理原则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2]。在本次的研究中对我院的80例患者使用前后入路手术,探讨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现做如下的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6年12月到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实施前入路和后入路手术,每组40例患者。80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5例,年龄在20岁-55岁之间,平均年龄35.23±2.4岁。其中出现车祸损伤的有25例患者,坠落损伤的有20例患者,砸伤的有25例患者,其他损伤的有10例患者。其中有10例患者损伤T1,有30例患者损伤T12,有20例患者损伤L1。Denis分型:A型的有25例患者,B型的有35例患者,C型的10例患者,D型的有5例患者,E型的5例患者。 1.2方法 1.2.1前入路术:患者在手术中使用全身麻醉,采取左侧入路,把病锥以及上下相邻的椎体显示出来,逐层深入显露,并将节段性分布的腰横动脉和静脉结扎。切除压迫的骨折椎体,将压迫脊髓的碎骨块以及椎间盘组织彻底清除,刮除临近椎体的上下终板,取髂骨或者使用取下的肋骨、椎间融合器(材质为纳米及钛质材料)进行植骨支撑,行Z-plaIe钢板固定。放置负压引流,将引流管在术后48小时到72小时拔出,根据引流的情况拔出引流管,术后给予促骨愈合、神经营养、预防伤口感染处理。 1.2.2后入路术:患者手术麻醉后采取俯卧位,在骨折椎体的中心位置切口,将棘突、椎板、关节突以及横突显露出来,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对于脊柱不稳或者没有脊髓损伤的患者行C型臂透视下后路单纯撑开复位,对椎管内骨块侵占未超过1/2及有脊髓、神经损伤的患者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后撑开复位,将关节突关节打磨至骨面渗血后,冲洗后取髂骨或人工骨在关节突关节及横突间进行植骨融合。采用负压引流.对伤口进行缝合,引流管在术后48-72小时进行拔出,术后给予促骨愈合、神经营养、预防伤口感染处理。 1.3观察指标[3]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植骨融合率、术后的影像学测定两组患者Cobb角以及前后缘高度。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6.0对本次的研究结果进行统一的分析和处理,用方差±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X2,进行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比较 前入路术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明显的多于后入路术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的长于后入路术患者,术后一年对患者的脊柱植骨融合率进行调查,发现前入路术患者的融合率为83.5%,后入路术患者的融合率高达53.0%。两种手术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前后入路术患者手术情况以及融合率比较

A型:椎体压缩 A1:压缩骨折 A1.1终板嵌压 A1.2楔形嵌压 .1上缘楔形嵌压骨折 .2侧方楔形嵌压骨折 .3下缘楔形嵌压骨折 A1.3椎体塌陷 A2: 劈裂骨折 A2.1矢状面劈裂骨折 A2.2冠状面劈裂骨折 A2.3钳夹样骨折 A3:爆裂型骨折 A3.1不完全爆裂骨折 .1上缘不完全爆裂骨折 .2侧方不完全爆裂骨折 .3下缘不完全爆裂骨折 A3.2爆裂分离骨折 .1上缘爆裂分离骨折 .2侧方爆裂分离骨折 .3下缘爆裂分离骨折 A3.3完全分离骨折 .1钳夹分离骨折 .2完全屈曲爆裂骨折 .3完全纵轴向爆裂骨折 B型:前方及后方结构牵张性损伤 B1:后方韧带结构损伤(屈曲牵张型损伤) B1.1伴有间盘的横贯损伤 .1屈曲半脱位 .2前方脱位 .3屈曲半脱位/前方脱位伴关节突骨折 B1.2 后方韧带结构为主的损伤伴有A型椎体骨折 .1屈曲半脱位伴有A型椎体骨折 .2前方脱位伴有A型椎体骨折 .3屈曲半脱位/前方脱位伴关节突骨折+A型骨折B2:后方骨性结构损伤(屈曲牵张型损伤) B2.1两柱横贯性骨折 B2.2伴有间盘损伤 .1损伤通过间盘及椎弓根 .2损伤通过间盘及峡部(屈曲—峡部裂)B2.3伴有A型椎体骨折 .1经椎弓根伴有A型椎体骨折 .2经峡部伴有A型椎体骨折

B3:经间盘前方损伤(过伸剪切损伤) B3.1过伸半脱位 .1不伴有后柱损伤 .2伴有后柱损伤 B3.2过伸—峡部裂 B3.3后方脱位 C型:前方及后方结构旋转性损伤 C1:A型(压缩)损伤伴有旋转 C1.1楔形旋转骨折 C1.2劈裂旋转骨折 .1矢状面劈裂旋转骨折 .2冠状面劈裂旋转骨折 .3钳夹样劈裂旋转骨折 C1.3椎体分离(旋转爆裂骨折) .1不完全旋转爆裂骨折 .2旋转爆裂分离骨折 .3完全旋转爆裂骨折 C2:B型损伤伴有旋转 C2.1 B1损伤伴有旋转(屈曲牵张型损伤伴有旋转) .1屈曲旋转半脱位 .2屈曲旋转半脱位伴有单侧关节突骨折 .3单侧脱位 .4向前旋转脱位伴有单侧关节突骨折 .5屈曲旋转半脱位伴或不伴有单侧关节突骨折+A型骨折 .6单侧脱位+A型骨折 .7向前旋转脱位伴或不伴有关节突骨折+A型骨折C2.2 B2损伤伴有旋转(屈曲牵张型损伤伴有旋转) .1两柱横贯性旋转骨折 .2单侧屈曲峡部裂伴有间盘损伤 .3单侧屈曲峡部裂+A型骨折 C2.3 B3损伤伴有旋转(过伸剪切损伤伴有旋转) .1旋转过伸半脱位伴或不伴有椎体后方结构的骨折 .2单侧过伸峡部裂 .3向后旋转脱位 C3:剪切旋转样骨折 C3.1切皮样骨折 C3.2斜行骨折

脊柱外科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影像诊断 [ 11-04-08 10:02:00 ] 作者:魏书一、王 清编辑:studa20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骨折;影像诊断 脊椎爆裂骨折于1963年由Holdsworth等[1]首次提出,是脊柱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好发于胸腰段[2]。胸腰段椎体(T10~L2[3])是胸椎后凸与腰椎前凸的转折点,具有特殊的生物力学行为特征和较大的活动度,因此最容易受到传导暴力损伤,其中垂直压缩暴力为主所致的爆裂骨折较多见,占50%~70%。根据Denis[4]理论,该型损伤的特点是脊柱前中柱受累,在轴向应力的作用下使椎体呈爆裂样裂开,椎体后方骨折片常连同椎间盘组织突入椎管,引起椎管狭窄,导致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源自脊柱外伤机制分类,其它还包括屈曲压缩骨折、安全带型损伤、骨折脱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发生率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胸腰椎爆裂骨折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损伤, 其损伤病理机制复杂, 不同类型的损伤要求不同的治疗原则与方法。胸腰椎损伤的及时而准确诊断是患者能得到恰当治疗的关键。如果漏诊,创伤性脊椎不稳定可导致严重的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后遗症[5-8]。因此,准确的影像学诊断至关重要。现就X线平片、 CT、 MRI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影像诊断作一阐述。 1 X线平片特点 自1895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X线在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腰椎爆裂骨折,一般采用以骨折为中心的正、侧位X线平片,它可显示椎体密度改变、椎体总体形状、椎间隙情况。正位片示椎体呈扁平状,椎体密度增高,椎弓根间距增大[9] , 但椎体骨折片显示不清。侧位片示椎体被压缩呈楔形改变,相邻椎间隙增宽。正常椎体的后缘线在侧位片上可见清楚完整的弧形, 1987年 Daffer提出椎体后缘连线 (PVBL线)概念,脊柱骨折患者的X 线侧位平片可发现椎体后缘连线欠光滑或不光滑,椎体后弧线的后移、旋转或消失。椎体后缘线的异常是诊断椎体爆裂性骨折的重要指标[10]。它说明爆裂性骨折的骨片后突移入椎管造成椎管变形、脊椎滑脱移位以及可能导致脊髓损伤[5]。但X线平片显示椎体爆裂性碎骨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当平片显示椎体压缩性骨折时应及时行CT扫描检查。 2 CT特点 自Nykamp首先描述脊柱爆裂型骨折的 C T表现以来,CT在脊柱爆裂型骨折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的肯定[8]。随着螺旋扫描技术代替常规的间隔式扫描技术,多排探测器代替单排探测器技术, CT扫描已进入容积数字采集的时代,其扫描速度更快,扫描层厚更薄、图像的密度与空间分辨力更高,可进行实时三维图像重建及数字立体模型制作。因此, CT检查能清楚地显示胸腰椎骨折线部位、走行、粉碎性骨折片分布、椎弓根骨折情况、椎管狭窄等情况; 能确诊外伤性椎间盘突出、脱出,椎管内高密度血肿,脊髓或神经

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3-09-23T15:35:17.763Z 来源:《世界临床医学》2013年第7期供稿作者:胡江洪 [导读] 骨折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消失,椎体进行X 线检查显示完全恢复正常。 胡江洪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医院骨科 223200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治疗效果,为有效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院2011 年1月-2012 年12 月收治的30 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进行后路内固定手术,观察手术进行的时间、术中出血量、具体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结果对患者实施后路内固定手术,治愈患者19 例,占63.3%,有效10 例,占33.4%,无效的有1 例,占3.3%,总有效率为96.7%,;手术时间为(155.3±43.5)min,术中出血量为(742.3±175.5)ml,住院时间为(10.5±4.9)天,切口长度较小且术后恢复时间较短。结论运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后路手术;脊柱胸腰段骨折;疗效。 脊柱胸腰段骨折在骨科外伤中较为常见,其改变脊柱生物力学,压迫脊髓神经,造成脊髓与马尾神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临床医学上治疗此病主要采取手术疗法,目的在于改善脊柱变形、解除神经压迫、恢复脊柱的正常功能,从而得到保护神经免受损伤的效果。临床常采用前路内固定、后路内固定、前后路结合固定的手术方法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现对我院2011 年1 月-2012 年12 月收治的30 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进行后路内固定手术,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1 年1 月-2012 年12 月收治的30 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1 例,女9 例,平均年龄(30.5±3.5)岁,高处坠伤18 例,重物压迫砸伤3 例,交通事故受伤例。所有患者均经X 光拍片检查均确定为脊柱胸腰段骨折。 1.2 治疗方法 对30 例患者均实施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其主要操作步骤为:患者在手术台上取俯卧位,进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将胸部与腹部悬空,以患病脊柱为中心做后正中切口,沿棘突两侧对椎旁肌进行分离,暴露出患椎及上下邻椎,用椎弓根针进行探测,一定要保证钻孔在椎弓根四周的骨壁之内,对椎弓根螺钉系统加以固定后插入针,在关键损伤部位要进行椎管减压,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固定操作,自髂骨关节突间进行植骨融合,用消毒药液冲洗后逐层封闭切口。 1.3 疗效标准治愈:骨折临床症状与体征均消失,椎体进行X 线检查显示完全恢复正常,脊柱无任何变形,脊柱恢复自身功能;有效:症状与体征有所好转,X 线检查脊柱压缩状况减少30%,脊柱稍有前凸,但不影响整体功能;无效:治疗前后病情无明显改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X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0 例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进行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患者中,治愈患者的患者有19 例,占所有患者的63.3%,有效的10 例,占33.4%,无效的有1 例,占3.3%,总有效率为96.7%,;手术时间为(155.3±43.5)min,术中出血量为(742.3±175.5)ml,住院时间为(10.5±4.9)天,所有患者进行手术时的切口长度均较小,且术后骨折复位充分,所需恢复时间较短,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疼痛的折磨。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因交通事故和建筑施工造成的脊柱胸腰段损伤也逐渐增多。由于胸腰段处于腰椎与胸椎活动的转折点,用力较集中,当外力强烈作用于脊椎时往往易造成胸腰段骨骼变形或者骨折,同时也会造成脊髓损伤,造成患者脊柱承受能力丧失,出现不同程度神经麻痹而导致下肢感觉丧失、运动能力丧失,严重影响病患的生活质量。当脊柱受伤后,头、颈部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若脊髓神经受到损伤则会引起排尿、排便障碍,肢体出现僵硬现象。 现阶段对于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手术方法,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解决患者脊柱变形的问题,从根本上稳定脊柱、排除神经压迫。以上临床研究证明,对于脊柱胸腰段骨折进行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较好的控制患者椎体变形情况的发生,矫正畸形情况,最大限度的恢复脊柱的功能,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脊柱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腰部疼痛与腰椎不稳的问题,减轻患者痛苦。经相关研究表明,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骨折,在术后几个月的随诊时发现患者的椎体前、后缘高度的比值以及Cobb 角测量值等预后指标与刚进行完手术后比较,矫正情况未见明显丢失,椎体前缘的高度比值、腰背疼痛视觉模拟 (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简称VAS)评分改善情况较好,研究结果提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骨折可以有效解决伤椎高度丢失、脊椎后凸畸形矫正等问题。本研究中结果显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胸腰段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患者骨折复位充分,恢复所需时间较短,恢复较快速的优点,运用此种手术疗法使患者承担的治疗费相对减少、手术过程中风险相对减小、患者疼痛程度相对减轻,提高了患者及患者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综上所述,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是临床治疗最行之有效的理想手术疗法。 此外,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治愈率,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以及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推进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医院内相关工作人员在开展手术工作前要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加以充分掌握,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态度要严谨,操作方法要严格缜密,医生护士同心协力,相互有效配合,保证手术操作的合理有效,同时在手术结束后的患者恢复期,与患者进行有效交流沟通,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提高患者依从性,协助患者进行合理身体锻炼。 参考文献: [1]秦玉坤.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50 例的临床疗效分析[A].中外医疗.2013,8[5]:56-57. [2]张文化,冯佳男,孔洋.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A].中外医疗.2013,5[6]:68-69. [3]王广辉,游嵚,郭坤营,李卫伟,罗伟.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18]:106-107. [4]俞海亮,胡优威,谭益云.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2013,19[6]:103-104.__

脊柱外科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影像诊断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骨折;影像诊断 脊椎爆裂骨折于1963年由Holdsworth等[1]首次提出,是脊柱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好发于胸腰段[2]。胸腰段椎体(T10~L2[3])是胸椎后凸与腰椎前凸的转折点,具有特殊的生物力学行为特征和较大的活动度,因此最容易受到传导暴力损伤,其中垂直压缩暴力为主所致的爆裂骨折较多见,占50%~70%。根据Denis[4]理论,该型损伤的特点是脊柱前中柱受累,在轴向应力的作用下使椎体呈爆裂样裂开,椎体后方骨折片常连同椎间盘组织突入椎管,引起椎管狭窄,导致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源自脊柱外伤机制分类,其它还包括屈曲压缩骨折、安全带型损伤、骨折脱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发生率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胸腰椎爆裂骨折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损伤, 其损伤病理机制复杂, 不同类型的损伤要求不同的治疗原则与方法。胸腰椎损伤的及时而准确诊断是患者能得到恰当治疗的关键。如果漏诊,创伤性脊椎不稳定可导致严重的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后遗症[5-8]。因此,准确的影像学诊断至关重要。现就X 线平片、 CT、 MRI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影像诊断作一阐述。 1 X线平片特点 自1895年伦琴发现X线以来,X线在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腰椎爆裂骨折,一般采用以骨折为中心的正、侧位X线平片,它可显示椎体密度改变、椎体总体形状、椎间隙情况。正位片示椎体呈扁平状,椎体密度增高,椎弓根间距增大[9] , 但椎体骨折片显

示不清。侧位片示椎体被压缩呈楔形改变,相邻椎间隙增宽。正常椎体的后缘线在侧位片上可见清楚完整的弧形, 1987年 Daffer提出椎体后缘连线 (PVBL线)概念,脊柱骨折患者的 X 线侧位平片可发现椎体后缘连线欠光滑或不光滑,椎体后弧线的后移、旋转或消失。椎体后缘线的异常是诊断椎体爆裂性骨折的重要指标[10]。它说明爆裂性骨折的骨片后突移入椎管造成椎管变形、脊椎滑脱移位以及可能导致脊髓损伤[5]。但X线平片显示椎体爆裂性碎骨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当平片显示椎体压缩性骨折时应及时行CT扫描检查。 2 CT特点 自Nykamp首先描述脊柱爆裂型骨折的 C T表现以来,CT在脊柱爆裂型骨折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的肯定[8]。随着螺旋扫描技术代替常规的间隔式扫描技术,多排探测器代替单排探测器技术, CT 扫描已进入容积数字采集的时代,其扫描速度更快,扫描层厚更薄、图像的密度与空间分辨力更高,可进行实时三维图像重建及数字立体模型制作。因此, CT检查能清楚地显示胸腰椎骨折线部位、走行、粉碎性骨折片分布、椎弓根骨折情况、椎管狭窄等情况; 能确诊外伤性椎间盘突出、脱出,椎管内高密度血肿,脊髓或神经根受压,脊髓损伤出血等征象。并且CT在发现椎体内低密度裂隙缝影、附件骨折、小关节脱位、骨折片突入椎管、椎管狭窄等征象具有优越性[11]; 可多方向行三维重建,因此可在急诊使用[12]。临床可基于CT表现选择合适的手术减压方式[13]。根据CT图像上椎体矢状骨折、附件骨折、椎弓根间距、椎体前缘楔变程度、椎管狭窄范围及是否

脊柱骨折试题 A型题 1. 脊髓颈膨大的位置是 A、C1-2 B、C2-3 C、C3-5 D、C5-7 E、C3-7 2. 不稳定性脊柱骨折卧床时间一般为 A2-4周B4-6周C6-8周D8-10周E8-12周 3. 单纯性脊柱压缩性骨折卧床时间一般为 A2周B3周C4周D5周E6周 4. 用帆布担架抬运屈曲型脊柱骨折的病人时,病人应取 A仰卧位B俯卧位C侧卧位D损伤当时的体位E抱膝位 5. 腰脊髓的水平位置为 A、T9-10之间 B、T10-11之间 C、T11-12之间 D、T12-L1之间 E、L1-L2之间 6. 引起锥体压缩性骨折的最常见原因是

A传达暴力B直接暴力C肌肉拉力D慢性劳损E旋转暴力 7. 胸腰段压缩性骨折发生的部位多见于 A、T10 B、T10-11 C、T11-12 D、T12-L1 E、L1-2 8. 脊柱中活动范围最大的是 A颈椎B胸椎C胸与腰1.2.3D腰椎E骶椎 9. 成人脊髓末端水平为 AT11下缘BT12下缘CL1下缘DL2下缘ET12-l1之间 10. 颈椎骨折脱位可选用下列合法治疗 A双踝悬吊法B攀索叠砖法C垫枕法D持续牵引法E拔伸足蹬法11. 正常成人,第()腰椎以下无脊髓。 A1B2C3D4E5 12.()是确定脊柱骨折脱位及损伤病理的重要方法。 A病史B临床表现C体格检查DX线检查E血液检查 13.胸神经共有对 A11B12C13D14E15

14.骶神经共有对 A1B2C3D4E5 15.攀索叠砖法最早载于 A《世医得救方》B《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C《普济方。折伤门》D《伤科汇纂》E以上都不是 16.采用枕颌布托牵引的时间一般应持续 A2-3周B3-4周C4-5周D4-6周E6-8周 17.对于轻度移位,无关节交锁的颈椎骨折,一般采用枕颌布脱牵引,其牵引重量为 A1-2kgB1-3kgC2-3kgD2-4kgE3-4kg 18.脊髓发出的脊神经共有()对 A29B30C31D32E33 1. 颈神经共有()对 A8B9C10D11E12 2. 脊椎的小关节面在何处接近前后方向 A颈椎B胸椎C腰椎D骶椎E尾椎

急性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评估与治疗专家共识 一. 概述 1.本共识涵盖伤后6 周内的外伤性胸11-腰2 骨折脱位,伴有或不伴有脊髓、圆锥及马尾神经损伤的患者。不包括未成年人胸腰段骨折脱位及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晚期康复治疗的患者;不包括病理性、骨质疏松性,及强直性脊柱炎伴发的骨折脱位; 二. 院前急救 2.对怀疑为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应给予脊柱的有效制动,在病人的搬运、转送、检查等过程中,也应注意正确的方式;在脊柱制动的前提下,应迅速的转送附近的II 级以上医院; 三. 诊断与评估 (一)诊断 3.诊断标准:①外伤史;②腰背部疼痛、胸腰段压痛及叩击痛;③伴或不伴有下肢或直肠膀胱神经功能障碍;④影像学存在胸腰椎骨折脱位的征象;均符合上述标准后诊断可确立。(二)评估 A 综合评估 4.建议通过病史、查体、影像学检查,对患者骨折形态、神经功能状态、后方韧带复合体状态进行综合评估; 5.骨折形态分为压缩骨折、爆裂骨折、牵张损伤及旋转损伤;还可使用AO 及Denis 分型对骨折进行分类; 6.神经损伤类型包括: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以及马尾神经损伤和单纯脊髓圆锥损伤;判断神经损伤的程度,分为不完全或完全性损伤; 7.后方韧带复合体的状态,主要分为无损伤,不全损伤,及完全断裂; 8.推荐每一个可疑存在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应该针对病史、受伤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做出个体化评价; B 病史 9.应详细的采集病史,询问致伤因素、受伤机制,了解神经功能状态的演变过程,了解其治疗的过程及效果; C 局部查体

10. 应观察有无皮下淤血和胸腰段后凸畸形,常规触诊各个棘突及棘突间隙,判断是否存在棘突间隙空虚及棘突间距增大,棘突间是否存在台阶感; D 神经功能检查: 11.应仔细评估神经损伤的类型,鉴别神经根损伤、脊髓损伤,以及马尾神经损伤和单纯脊髓圆锥损伤;判断神经损伤的程度,不完全性损伤或完全性损伤等,并判断神经损伤的感觉平面、运动平面、神经平面等; 12.需反复多次的神经学检查以了解神经功能演变的过程,神经学检查重复的频率应根据病人的状况个体化,但伤后前3 天每天至少应进行一次。 13.推荐依据ASIA 标准进行感觉和肌力的检查,并使用AIS 和/或Frankel 方法对脊髓损伤神经功能障碍进行分级;必须检查肛门感觉及肛门括约肌有无自主收缩,以鉴别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14.建议在临床应用ASIA 标准的同时,要对患者进行全面详细的查体,尤其是对于肌力的检查,不仅只局限于关键肌; E 影像学检查选择 15.应常规进行X 线检查,用于骨折部位及类型的初步评估; 16.对于多发伤及高能量损伤(高于3 米的坠落伤或车祸伤等)患者,建议拍全脊柱X 线片;对合并神志不清的外伤患者,建议常规行全脊柱的X 线检查; 17.X 线片应观察骨折的形态及脱位的有无和程度,测量椎体压缩的程度和后凸畸形的大小,测量并比较棘突和椎弓根间距有无增宽; 18.常规行CT 检查和/或三维重建,观察上述指标的同时,观察椎间隙、棘突间距、椎体间、关节突间相对关系的变化;观察骨折在矢状面、水平面的粉碎程度,观察并测量椎管侵及情况; 19.对于高能量导致的多发伤患者,对全身情况不稳定的患者,推荐应用多排CT 快速扫描,以迅速明确诊断,减少诊断时间; 20.当存在神经功能障碍时应常规行MRI 检查,观察脊髓、圆锥及马尾神经的状态;当X 及CT检查怀疑有椎间盘及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时应行MRI 检查; 21.对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可在伤后72 小时再次行MRI 检查,有助于判断脊髓损伤的预后; 22.对于X 线、CT 扫描正常,但临床查体怀疑有脊柱脊髓损伤的患者,应行MRI 检查;

胸腰段骨折的治疗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7-01-16T15:39:20.027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6期作者:孟宪宇[导读] 近年由于生物力学,材料学及多种内固定系统的应用,胸腰段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较大进步。 黑龙江中德骨科医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150001 【摘要】目的:探讨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56例,均采取后路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前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结论:后路手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具有显著治疗效果,能有效的恢复伤椎高度,减少后凸矫正角度丢失,且疼痛较轻。 【关键词】脊柱腰胸段骨折;后路内固定融合术;临床效果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osterior approach 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Methods: Thirty -two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s were treated by posterior approach.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nterior internal fixation fusion.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by posterior internal fixation.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8.24%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67.65%). The hospital stay, operation time and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 Conclusion: Posterior approach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s. It can effectively restore the vertebral height, reduce the loss of kyphosis angle, and have less pain. KEYWORDS: spinal and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posterior internal fixation fusion; clinical effect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6-033-01 近年由于生物力学,材料学及多种内固定系统的应用,胸腰段骨折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较大进步。无论是手术治疗还是非手术治疗都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但对胸腰椎骨折治疗的术式选择,及术后疗效的评价各家报道不一,在一些学术方面仍然存在争议和不同观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多以后者为主。有鉴于此,本文就胸腰段骨折治疗效果观察的总结和概括。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根据实际病情与环境等因素,选择病例患者共56例,其中男39例,女17例,年龄22~55岁,平均年龄32.5岁。高处坠落伤31例;砸压伤9例;车祸伤16例。术后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5例,C级6例,D级12例,E级31例。75%(平均37%),~70%。(平均56%),(平均29°)。所有病人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0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椎体高度完全恢复者26例,≥90%18例,≥80%<90%12例。ct显示骨折复位效果满意,与术前比较伤椎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未见断裂和松动。术后aisa评分a级4例,b级5例,c级11例,d级14例,e级22例。并比较术前和术后以及随访时x线和ct片受伤椎体前后缘高度改变和丢失情况,评估椎管减压范围及愈合情况,由同一团队进行,切皮前30分钟常规使用抗生素,各组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治疗方法: 在非手术情况下,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卧床休息手法复位、过伸牵引、垫枕练功、石膏或支具固定、充气复位及对症治疗等。这是保守的治疗方法适应于没有骨质疏松、没有神经压迫症状、稳定类型的骨折。而手术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后路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路椎管减压、骨折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含椎间CAGE融合术、髂骨移植/钛网植骨融合、PLIF/TLIF)。前路病椎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或自体骨植骨后联合入路。 2.结果: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患者在手术以后对疗效进行评价的指标都有明显的提高,经过复查发现观察组的患者在椎体伤椎前、后缘高度和伤椎上下椎体前、后缘的高度比值、矫伤椎侧凸cobb角以及对腰背疼痛的VAS的评分、切口感染率方面评分、对于术前有神经症状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定,神经功能评定标准采用ASIA2000神经功能评定标准,以此作为测评标准,具体情况如下:前路手术组出血量为650~2100ml,平均(1120.5+-130.6)ml,后路手术组出血量为250~1000ml,平均(480.2+-75.8)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前路手术组时间为130~200min,平均(160.3+-25.5)min,后路手术组时间为80~100min,平均(100.7+-70.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胸腰椎骨折常见的原因包括外伤、绝经后骨质疏松、恶性肿瘤及继发性骨质疏松,骨折后可引起脊柱正常序列的改变、解剖结构和稳定性的破坏以及神经功能的损害。因此,其治疗的目的是恢复正常脊柱序列、重建脊柱稳定性及充分减压,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非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有利于脊柱稳定的恢复,且费用低,创伤小,易被广大患者接受。但是,我们要严格掌握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对于胸腰椎的多发性骨折、粉碎骨折、爆裂性骨折,及骨折脱位合并精髓、神经根或马尾神经损伤者,均应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现今,内固定技术有很大发展,但只有自身骨融合才能维持脊柱稳定性。只进行内固定而不进行骨融合是不可取的。所以前路手术和后路手术均有弊端。 非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有利于脊柱稳定的恢复,且费用低,创伤小,易被广大患者接受。但我们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前路手术的优点:减压更彻底,椎体前中柱直接植骨融合,减压重建一次性完成。减少继发性后凸畸形。前中柱是脊柱主要承重结构,约占80%负重通过前中柱。因此,前路手术更符合生物力学。前路手术缺点:创伤大,出血多,手术时间长,操作复杂,并发症多,对于脊柱的侧弯和后凸畸形难以矫正。对脊髓后方压迫或小关节的跳跃脱位无法解决。对于多发骨折处理困难。后路手术对于脊柱骨折治疗,他的优点是:后路手术解剖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操作容易。通过椎弓根螺钉治疗脊柱骨折,固定节段少,可以最大限度保留脊柱的运动功能、能够对伤椎实行复位、迅速露出伤椎的部位、伤口的出血很少、充分的复位骨折非常牢靠,只要掌握好适应症及手术技巧,对于腰胸脊柱骨折患者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