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宋明理学(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宋明理学(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4课 宋明理学(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案: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含解析)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历史背景(需要截图)

二、发展历程

1.程朱理学

(1)代表: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

(2)主张:

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②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2.陆王心学

三、地位和影响

1.地位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影响深远。

2.影响

(1)局限性: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进步性:

①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②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1.“三教合一”≠“三教合并”

“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其中的“一”应为儒学。

2.程朱理学被官方化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程朱理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程朱理学是一种以佛、道、儒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它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首位,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秩序。

3.宋明理学反映出的宋明时期儒学有何新特点?

(1)儒学进一步理论化、思辨化。宋明理学家使传统儒学的道德信条式的语录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

4.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史料探究]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二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1)材料一中的哲学观是什么?结合所学探究此哲学观的根本性质。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探究说明其“新”在何处。

提示:(1)哲学观:“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根本性质:客观唯心主义。

(2)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归纳总结]

程朱理学的内涵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理后气。

(2)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就是天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存天理,灭人欲。

(4)格物致知,贯通明理,从而达到明德之善的目的。

[对点训练]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称朱熹是“新儒家”的代表。这个“新”在思想上具体表现在()

A.“天人感应”和“大一统”

B.“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把天理人性有机结合,“存天理,灭人欲”

解析:选D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对理学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A项是董仲舒的思想;B项是荀子的主张;C项是孟子的学说。D项是理学的重要观点,符合题干要求。

[史料探究]

材料一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二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王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陆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1)材料一中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对“理”的认识上,程朱与王阳明有何不同?二者有本质区别吗?

提示:(1)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守仁主张“致良知”。

(2)不同:程朱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在心中,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都为封建统治服务。

[归纳总结]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

(1)相同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不同点:对世界本原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识世界本原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以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对点训练]

2.鹅湖之会与陆九渊进行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分水岭有感》,诗曰:

“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

A.南辕北辙

B.大同小异

C.水火不容

D.大异小同

解析:选B解题时首先应注意诗歌的开头结尾“地势无南北”“应知合处同”,这反映朱熹的认识是从大处着眼,认为双方的根本立场是一致的、相同的,都是孔孟纲常。

命题角度:1.程朱理学的背景、内容。2.程朱理学的影响。

[典题例析]

[例1]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题思路]

[答案]C

[题组冲关]

1.“程门立雪”的典故反映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A.“为政以德”“节用爱人”

B.“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

C.“知行合一”“致良知”

D.“民贵君轻”

解析:选B“为政以德”“节用爱人”是孔子的思想;“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阳明提出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提出的。二程的主要思想是“天理”,故选B项。

2.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其引发的影响,……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符合这一表述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B.朱熹C.李贽D.王夫之

解析:选B宋代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了新儒学——理学,故选B。

命题角度:1.陆九渊的思想主张。2.王守仁的思想主张。

[典题例析]

[例2]“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

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A.知德合一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穷理格物

[解题思路]

[答案]C

[题组冲关]

3.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推测,下列人物的观点与王阳明相近的是()

A.陆九渊

B.程颐

C.朱熹

解析:选A从王阳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强调的是“心”的重要性,这与陆九渊的“心学”一脉相承,故选A。

4.王阳明在《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解析:选A本题考查对宋明理学的理解能力。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理,良知是人的固有本性,人天生就具有良知。故选A。

———————————————[课堂小结·建通史]—————————————————

宋明时期之关键词——

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官僚制度、思想体系走向成熟

[文化上]

(1)“二程”和朱熹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伦理的观念抽象化为天地万物始源的“理”,建立起理学体系,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了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王守仁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

(2)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政治上]

(1)宋代“二府三司”,相权分割,皇权加强。

(2)从唐末“藩镇割据”到宋初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加强中央集权。

(3)科举制的创立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4)宋代谏院在整顿吏治、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严重,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2)两宋之际,金灭北宋的靖康之变,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南宋致力于南方经济建设,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3)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4)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业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监控,呈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古代史(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政治: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商鞅变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三公九卿) 汉朝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强(郡国并行、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察举制、东汉纸的发明)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革) 隋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后期的藩镇割据、火药应用于军事) 宋朝(二府三司制、设判官、地方割据矛盾的基本解决) 元朝(一省制、行省制)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海禁) 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闭关锁国清末鸦片战争及封建制度的衰落) 经济:上古时期(养蚕缫丝、陶瓷) 西周(工商食官、井田制) 春秋战国( 小农经济的出现、牛耕的运用、私营手工业的出现、铁器的使用、重农抑商) 汉朝( 小农经济的初步发展、土地兼并的加剧、租佃关系的出现、东汉青瓷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白瓷的出现、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 隋唐(唐朝曲辕犁、经济重心的继续南移、陶瓷业的发展、坊市制、对外经济的发展) 宋朝(经济重心的完全南移、小农经济的成熟、交子的出现、商业的发展、打破坊市制、制瓷业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元朝(彩瓷的出现、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 明朝(粉彩、麻的广泛运用、土地兼并的激烈发展) 清朝(鸦片战争钱前的经济发展) 文化:百家争鸣秦朝的法家思想西汉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道教对儒家的冲击隋唐时三教合一思想两宋理学的创立及发展(二程、朱熹、陆九渊的心学) 明朝(理学占统治地位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发展李贽的异端思想)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医圣张仲景) 书法(相关朝代的书写主体书法名家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 绘画(帛画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出现顾恺之画圣吴道子宋朝文人山水画的出现及代表画家马夏的残山剩水明末的八大三人的奇特画风) 诗经与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政治上:主要是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即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及其演进过程);古罗马的三个历史时期(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及其代表性法律文献; 经济上:了解古罗马、古希腊的工商业发达以及海商业繁荣; 思想文化上:认识古希腊哲学家的哲学成就(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起源、智者学派中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苏格拉底的道德与知识的联系和认识你自己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其对哲学的发展 近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 由于中国近代史与中国当代史的具体分界线争论不休,我这里就采用课本的观点,即以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我国近代史和当代史的分界线。其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政治上:了解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具体时间,过程和战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影响和主权的破坏,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记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时间点和《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颁布及其主要内容和地位,最后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总体影响),了解辛亥革命的具体时间和过程以及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 然而,对于世界来说: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思考与判断: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知识归纳】 一、中央政治制度 1.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皇帝制度,行政三公(中朝、外朝、尚书台)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先是尚书省,继而中书省、门下省

3.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4.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重大创造历朝沿袭 5.宋朝:二府、参知政事、三司 6.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二、地方政治制度: 1`。汉朝: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设刺史;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州牧为州最高长官 2.隋朝: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令 3.唐朝: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设观察使;唐中后期设节度使 4.北宋:文臣作地方官;州县两级制;“道”改为“路”5.元朝:行中书省;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中国省制开端,影响深远 【知识运用】 1.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制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 从汉至元,历朝的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外乎两点:中央尽量分散相权,限制相权,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地方尽量削弱其权力,加强对其控制和管理,以达到加强中央权力,解除地方威胁之目的。这两方面的措施恰好说明了,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知识结构: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公九卿制 中朝(内朝):决策机构 两汉:汉承秦制外朝:执行机构 东汉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隋朝:三省制度建立,三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省:决策 唐朝: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执行(吏、户、礼、兵、刑、工) 门下省:审议 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分割军权 宋朝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 三司制:分割财权 中书省:行政机构 元朝枢密院: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两汉汉武帝:设刺史( 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州、县两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唐朝 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 路、州、县三级制 北宋 派文臣做地方官,消弱地方的实力 元朝: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 (三)总结从元到汉的演变趋势 1、中央集权不断的加强,严格控制地方行政 2、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解释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财政制度、文教文书符玺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关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等。 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课本的前言部分,引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

中央,君权与相权此消彼长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根据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收到的成效如何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2、讲述新课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一劳永逸,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那么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也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有没有把这种制度也推翻呢?让我们来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回放。 (学生阅读) 补充历史背景,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材料中心内容,主要是强化皇帝的个人独尊、皇权的至高无上。对汉朝中央政治制度与秦朝的进行比较。 1、史称“汉承秦制”,西汉以布衣为相,借鉴了秦朝的制度,但也有所变化。(教学中注意秦汉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设问汉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高考海南单科)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 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 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 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 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 思想 2.(2009高考海南单科)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 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 的“最大胆学说”的提出者是 A.孟德斯鸠B.狄德罗C.洛克 D.伏尔泰 3.(2009高考四川文综)哥白尼日心说虽被后来的科学发展所扬弃,但人们仍然视其为一 场“革命”。这是因为它 A.撼动了中世纪神学基础,显示了挑战权威的态度 B.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C.概括了宇宙运动规律,指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向 D.开辟了天文学新领域,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4.(2009高考广东单科)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古希腊的 A.民主思想B.无神论思想 C.科学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5. (2009高考广东单科)18世纪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大觉醒运动中有一种思想:上帝使人有 理性,并希望人在追求真理中运用这一理性。这种思想 A.促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B.旨在消除教会在北美殖民地的影响 C.借上帝的神权压制人文主义思想D.有助于激发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 6.(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对美国人设计政府结构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 A.康德B.伏尔泰C.卢梭D.孟德斯鸠 7.(2009高考江苏单科)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B.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8.(2009福建文综高考)“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 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对付附属国的控制能力有限 2、商朝是一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3、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优先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各国有很大自主权. 三、西周分封制(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广建诸侯国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异姓:功臣姻亲的待遇与亲族类似,分封一些殷商降族,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大宗、小宗相对影响—A保证了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 B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4.分封制为表,是宗法制的实质;宗法制为里,是分封制政治上的表现形式,;两者互为表里,相互联系。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 1、条件: 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19世纪的文学 (2)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百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安娜·卡列尼娜》等。2、20世纪文学 (1)西方文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2)苏联文学:“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所著的《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浪漫主义: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2)现实主义: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法国莫奈《日出·印象》, 荷兰“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是“现代绘画之父”,绘有《向日葵》。 (4)现代主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格尔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国对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出现: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电视在英国出现;后来出 现彩色电视机和卫星传播节目。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 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 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 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 “至圣”。 2、早期儒学: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 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文自习】 一、中央行政制度的沿袭与变化 秦汉隋唐北宋 元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1、汉武帝时设立“_______”决策机构,且起用布衣为相;东汉时“___________ ___”。 2、隋唐三省六部制: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宋“二府三司”制中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二府”。 4、元“一省二院”指在中央设_________和枢密院、 __________。 二、地方行政沿袭与变化 秦汉初汉中后期隋唐 北宋元

郡县郡国州郡县州县道州县路州县行省、路府州县1、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___________。 2、汉武帝东汉末年,设州为________,长官为刺史;东汉末 年,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转为__________。 3、唐太宗设____,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 的行政实体。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的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为____________局面。 4、宋太祖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将道改为路。 5、元朝在地方实行__________,这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_的开端。 【思维能力提高】 1、汉承秦制的含义以及主要表现。 2、三省六部制的形成

3、宋朝是加强皇权的措施有哪些? 4、隋唐朝是如何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的?如何认识唐朝设立的“道”? 5、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1希腊(自然哲学→社会领域→人) 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生 2、第一位自然哲学家“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创立了朴素的 唯物主义世界观。 意义: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3、公元前5世纪: 背景:民主政治发达,商业发展,思想活跃。 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强调人的主题意义,否认神或命运,树立了人的尊严;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 4、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最高的知识“善” 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区别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智”强调实际功 用;“苏”强调作用;但都强调知识,否定权威。 5、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创立 逻辑学;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 顶峰。 2文艺复兴 【14世纪出现→15世纪传到欧洲(全盛时期)→17世纪结束) 1、背景: (经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地中海工商业发达;

(政治)政治分裂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思想)教会的精神阻碍; (阶级)正在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 (社会因素)黑死病; (文化)文学艺术人才辈出;丰富的文化遗产; 2、性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核心: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 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4、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5、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 6、影响: ①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 ②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 ③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反封建教会,促成宗教改革出现; 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清除思想阻碍。 3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天主教的腐败堕落,剥削人民;德国长期分裂 (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诸城繁华中学高一历史学案(0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小结 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描述从夏朝到清朝的政治制度,其中,第 1 课讲的是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第2、3、 4 课讲的是从秦到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 1、原始社会 : 2、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春秋 3、封建社会 :战国→ 秦→ 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 唐→ 五代 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 第1 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前 2070—前 1600)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出现了传子制度(王位继承制)。二、商朝(前 1600—前 1046) 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 ,这种制度下,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商朝还是一 个弥漫神权色彩的王朝。 三、西周(前1046—前 770)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三大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一)分封制 1、分封制的含义:又称“封邦建国” ,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 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 2、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即巩固西周的统治)。 3、分封制的内容: ①分封的对象:同姓亲族、功臣、先代贵族、姻亲等。 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土地、人口、物资、武装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服从 政令、朝觐述职、纳贡、随王作战等义务。 4、分封制的影响: ①积极: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巩固了周王的统治,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层层分封,形成“周王----- 诸侯 ------ 卿大夫 ------ 士”的等级序列。 ③消极:诸侯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5、分封制的变化历程: 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二)、宗法制 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的政治制度。 2、目的:巩固分封制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宗法制的特点:①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②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③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第6 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年级:学科:主备人: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识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3、掌握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立法的影响及局限性。 4、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学习重点】: 简析罗马法的含义、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实质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 习惯法与成文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1)背景: (2)特点: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3)局限:贵族常常随意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 _______ 利益。 2.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特点:内容广泛,条理清晰。 (2)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 _____ 利益得到保护3.公民法

(1)适用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2)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知识点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 从公民发到万民法(1)原因:①罗马帝国征服过程中,矛盾显现出来。 ②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 ③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④______ 在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2)形成:①罗马帝国的_____ 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 ②______ 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充实罗马法律。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与适当 的司法保障。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的法 律。 2. 罗马法体系完成:6 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纂汇编成《》。 知识点三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维系统治: (1)积极性:①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 ________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 ____________________ 。 (2)局限性:保护___________________ ,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 影响后世: (1)对近代欧美国家的 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把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材料一共和国初期罗马并无成文法。习惯法的解释和司法权的行使完全属于贵族,这些权利也成为贵族压迫平民的手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说课稿 辽宁省大连二十三中学 霍玉侠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大连二十三中学的霍玉侠。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我说课的思路如大屏幕所示。 ●说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历史课程要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即: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说课标: 对于本课,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电影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该能讲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理解掌握导致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并形成一定的认识。 ●说学情 经过在高一上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他们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第12课,本单元的前5课是以经济近代化为主线,介绍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则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深化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如大屏幕所示):(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阅读、分析教材,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深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运用相关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课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 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①改进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②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③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第二课 生产的发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知识点 【--高中入团申请书】 学习高中的历史,知识的记忆非常关键,课后要把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还记得必修一学过的哪些知识吗?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 __主义的泛滥。 二、罗马法 1、罗马法 __和发展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 __。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 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A. 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 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 C. 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D. 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 2.“这样不但大为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此政策() A. 以德行为选拔标准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导致了士族的形成 D. 实现向官僚政治转变 3.《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A. 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和财政 B. 枢密院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C. 加大各部的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D. 分割军队的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4.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 A. 召开政事会议,完善三省六部 B. 众设宰相,分化事权 C. 以六部分割相权 D. 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率六部 5.北宋的号令总是以皇帝的诏敕文书方式传递,肯定要经皇帝批准才行,可是……“凡制敕所处,必自宰相”。这说明() A. 君主与宰相共治天下 B. 宰相制度制约君权 C. 君权与相权矛盾加剧 D. 君权为主相权为辅 6.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7.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朝代() A. 明代 B. 唐代 C. 宋代 D. 元代 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B. 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 郡县制、行省制 D. 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篇一】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危机出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重新光大)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4、宋代重文,学术氛围活跃。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内容:“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流传到外国,影响深远。 2、陆王心学 (1)内容:

南宋,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进行内心反省) 明中期,王阳明: ①“致良知”,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②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消极: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同异之处: 同: ①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强调社会秩序。 ②影响: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 积极影响。 异: ①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观 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②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内心的 自省达到良知。 【篇二】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吸取秦亡的教训。

第一单元第三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汉初刘邦分封同姓九王后,全国54郡,中央直辖者不过15郡,诸侯王国就占近40郡;全国1300余万人,中央政府控制编户97万,人口450余万。(数据采用自刘国石《七国之乱、八王之乱、安史之乱之比较》)这说明(B) A.汉初实行分封制后人口增长迅速 B.王国势力庞大,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C.分封诸王使汉政权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D.分封制的实施使汉政权扩充了疆域,州郡数大增 [解析]依据材料分析,汉初中央直辖的郡和人口远远少于各王国控制的郡和人口,地方王国对中央形成了挑战,这说明王国势力已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因此B项正确、C项错误。从材料中难以看出人口和州郡数目的增长变化,A、D两项排除。 2.据史料记载,仅从元朔二年至元朔六年(前127~前123年),封侯的数目多达121个,元鼎元年至后元二年(前116~前87年)又有44人封侯,甚至一日之内竟有24人同时封侯(注:元朔、元鼎、后元均为汉武帝年号)。武帝此举根本目的是(A) A.加强中央集权B.剥夺王国的封地 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 [解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知反映的是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王国的实力,实行“推恩令”,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3.唐朝后期,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这种状况(C) A.加强了君主专制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削弱了中央集权D.完善了选官、用官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藩镇割据的影响。据材料可知,节度使控制着地方行政权、军权、财权,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故本题选C项。 4.(2018·河南郑州一中高一期末)《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D)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解析]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使之担任侍中、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目标 第一单元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知识目标: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概况。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关系及其实质、影响。 能力目标: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究宗法制与分封制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历史的能力。 教学重点: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教学难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高考考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作用、影响及之间的关系。 易错点:区分宗法制与分封制。 第一单元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目标:了解秦的统一过程。皇帝制度和中央政府的确立。郡县制、中央集权制的内容及影响。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能力目标:利用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比较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目标:认识秦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教学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高考考点:秦朝中央制度的内容与影响。 易错点: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教学目标:了解汉代、唐朝三省六部制、北宋、元代中书省等政治制度,说明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及带来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通过理解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体会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教学重点: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高考考点: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演变的史实。 易错点:区分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特点。 第一单元第四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知识目标: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及其发展。掌握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能力目标: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目标: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第13课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爆发原因)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和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课本62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主阵地:上海和日本东京;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的“中华共和国”。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课本63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年创立人:孙中山 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同盟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A、时间:1905年 B、地点:日本东京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案 年级:学科:主备人:组长: 【学习目标】: 1、了解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识记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维系罗马帝国统治的作用 3、掌握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立法的影响及局限性。 4、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 【学习重点】: 简析罗马法的含义、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实质及其影响 【学习难点】: 习惯法与成文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习惯法: (1)背景: (2)特点: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3)局限:贵族常常随意解释法律,保护自己,损害_________利益。 2.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1)特点:内容广泛,条理清晰。 (2)作用: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_______利益得到保护。 3.公民法

(1)适用时间:罗马共和国时期 (2)适用范围:罗马公民 知识点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从公民发到万民法 (1)原因:①罗马帝国征服过程中,______矛盾显现出来。 ②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 ③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④在________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2)形成:①罗马帝国的______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 ②__________编纂法典,进行法律解释,充实罗马法律。 ③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_________,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与适当的司法保障。 ④3世纪,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_________的法律。 2.罗马法体系完成:6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编纂汇编成《》。 知识点三维系统治影响后世 1.维系统治: (1)积极性:①它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_________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②有利于调整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纠纷,缓解__________________。 (2)局限性:保护________________,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和压迫。 2.影响后世: (1)对近代欧美国家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把罗马法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材料一共和国初期罗马并无成文法。习惯法的解释和司法权的行使完全属于贵族,这些权利也成为贵族压迫平民的手段。公元前462年平民保民官特兰梯留提议编纂成文法典……因全部条文镌于12块铜牌之上,故得名“十二铜表法”。

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宗法制和分封制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 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 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 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 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2、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 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 里等基层机构) 3、影响: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