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 第5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测试(B)新人教版必修3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 第5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测试(B)新人教版必修3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 第5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测试(B)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B)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世界汽车产业三次大转移示意图”,回答1~3题。

1.19世纪80年代,汽车首先在欧洲诞生。有关汽车工业的正确叙述是( )

A.汽车工业出现在第一次技术革命时期

B.汽车工业不易与相关工业集聚

C.欧洲工业化早,发展汽车工业的基础好

D.汽车工业是典型的资源密集型工业

2.汽车工业第一次从欧洲转移到美国,美国汽车产量迅速增加的有利条件是( ) A.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B.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工业创造了条件

C.美国出现逆城市化,促进了汽车工业发展

D.国土辽阔,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3.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其产业优势主要得益于( ) A.原料、燃料丰富 B.分布集中、工业投入少

C.水能丰富,动力投入少 D.重视科技投入

里海是世界最大的湖泊。读图,回答4~6题。

4.关于里海附近区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受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影响,该区降水少,水资源短缺

B.该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是荒漠化

C.该区经济落后,能源需求量小

D.里海沿岸平原是主要的农业区

5.为了解决里海日益严重的水位下降问题,在本地区实施了“西水东调”工程,该工程实施所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

①有利于发展沿岸地区的灌溉农业,扩大棉花等农作物的种植面积②有利于湖泊水生生物的生长③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该地区空气的湿润程度④使沿湖地区的交通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③

6.中哈石油管道一期工程于2005年12月15日正式竣工投产,关于该石油管道建设产生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该管道的开通,提高了中国能源来源的多元化程度②该管道的开通,进一步提高了“西气东输”管线的战略地位

③该管道的开通,结束了中国从波斯湾进口石油的局面

④该管道的开通,为我国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下图是“美国新一代波音737飞机在中国的零部件生产地说明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反映出国际飞机制造业的( )

①集聚现象②分散现象③产业升级现象④产业转移现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8.此类合作,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影响有( )

①增大就业压力②加快工业化进程③促进技术创新④改变能源政策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芯片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某跨国公司的芯片生产厂以往均设在发达国家。但2007年3月,该跨国公司决定在中国大连投资25亿美元建芯片生产厂。回答9~10题。

9.通常,计算机芯片生产厂的区位选择属于( )

A.原料导向型 B.市场导向型

C.廉价劳动力导向型 D.技术导向型

10.该公司在中国投资兴建芯片生产厂,主要因为中国拥有( )

A.丰富的原料 B.庞大的市场

C.廉价的劳动力 D.先进的技术

读“不同国家产业变化过程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由图可知( )

A.Ⅰ类国家工业发展早,科技水平高

B.在产业转移过程中,Ⅱ、Ⅲ类国家处于有利地位

C.Ⅱ、Ⅲ类国家产业升级速度取决于Ⅰ类国家

D.产业转移是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

12.我国在产业调整中应( )

A.加快乙类产业的引进,推进工业化进程

B.加快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C.与Ⅰ类国家分工合作,集中发展甲、乙两类产业

D.只接纳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

读“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图”,回答13~15题。

13.能源A 是( )

A .石油

B .天然气

C .煤炭

D .水能

14.能源B 的最大产区是( )

A .拉丁美洲

B .非洲

C .亚洲

D .欧洲

15.有关能源C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一种污染较小的能源

B .是可再生能源

C .分布普遍

D .利用技术难度很大

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下图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

(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完成16~18题。

16.图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 )

A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C .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 .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17.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 )

A .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

B .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C .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D .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18.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 )

A .第二产业向东南

B .第二产业向东北

C .第一产业向东南

D .第三产业向东南

十几年来,引黄济青工程累计向青岛市区供水超过10亿立方米,完全满足了青岛市的

用水需求,确保了青岛市的稳定发展。回答19~20题。

19.引黄济青工程最直接的环境作用是( )

A .使青岛市民用到了洁净的生活用水

B .使济南恢复了“泉城”的美誉

C .减缓了青岛市地面的下沉和海水的倒灌

D .改善了青岛市的小气候,增强了城市的“雾岛效应”

20.引黄济青工程的配套水库——棘洪滩水库每年都要投放大量的白鲢、花鲢鱼苗,其

主要作用是( )

A .控制水中藻类过量繁殖,净化水质

B .进行淡水养殖,增加经济收入

C .为吸引鸟类光临而投放的饵料

D .发展生态旅游,供游客垂钓

21.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已全线贯通,上海市市民用上了来自4 000千米以外的天然气。2008年2月开工的西气东输二期工程正在紧张施工。西电东送工程使去年广东因为增配了相当于一个多广州市的用电量,限电拉闸次数大大减少。

材料二我国部分能源调配线路图材料三我国两个三角洲略图

(1)我国能源的空间分布具有__________特点,能源消费具有__________特点,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制定了若干跨区域资源调配方案。甲、乙、丙三条能源配送线路中,分别送至丁、戊地区的线路是________、__________。

(2)填出经济特区名称:E__________,F__________。

(3)我国已建有两座核电站,位于丁地区的是________核电站,位于戊地区的是________核电站。在这两个地区建设核电站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据新华社报道: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西电东送的三条通道。北部通道送电能力达250万千瓦,中部通道现在送电能力达120万千瓦,今后将增加到300万千瓦。我国东部缺电情况将得到明显改善,下图为西电东送示意图。

(1)在我国的跨世纪四大工程中,除西电东送外,与能源相关的另一大工程是____________。

(2)材料中的龙滩水电站所在的省区是________________,水电作为常规能源具有哪些优点?

(3)北路送电是将黄河上中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将煤炭输出改为电能输出。这种能量输送方式与传统输送方式相比,对京津唐地区的环境有哪些有利之处?

(4)图中A地区需大量输入天然气和电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在南部通道中,既建有水电站,又建设了一批坑口火电站,主要原因是什么?

23.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由中国与东盟10国组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元旦建成。它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近年来,东盟国家已逐步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区域。

材料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局部示意图(如图)

(1)简述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

(2)请分析说明湄公河综合开发与治理的核心应该是什么,并简述其带来的综合效益。

(3)我国劳动力密集型等产业向东盟国家转移,简述其对我国的影响。

24.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一般是指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信息和人员等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扩散的现象。

材料二苏州、东莞电子信息企业与全球生产网络的联系示意图(如图)

材料三东莞本地人口约150万,外来人口约200万,其中港澳台同胞70万,海外侨胞20万。世界著名十大电脑公司总裁指出,若东莞通往深圳皇岗的公路瘫痪,全球70%电脑将会加价。现东莞约有3 000多家电脑外围设备生产企业,已有“北中关,南东莞”之说。

(1)东莞电子信息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东莞相比,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工业区位原理,解释国际跨国公司在东莞大量投资电脑生产企业的原因。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B)

1.C [汽车工业出现于第二次技术革命,它与其他工业关系密切,易形成工业集聚,该工业的投入较大,属资金密集型工业;欧洲由于工业化较早,发展汽车工业的基础也较好。] 2.B [汽车工业与其他工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由于美国的钢铁、石化工业发展迅速,它们为汽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D [进入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产量稳居世界第一,是其重视科技投入的结果。] 4.C [里海深居内陆,受大陆影响显著,降水少而水资源短缺,但油气资源丰富,受气候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该区荒漠化现象较为严重。里海沿岸地形平坦,是沿岸国家的主要农业区和经济发达区。]

5.D [“西水东调”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扩大当地的灌溉农业面积,更不是为了发展沿线地区的交通,最主要的是为了改善里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通过调水有利于湖泊中水生生物的生长,也可以增加当地水分的蒸发量,从而增加空气的湿润程度。]

6.B [该管道的开通,能使我国能源进口的来源多元化,但并不会结束我国从波斯湾进口石油的局面。]

7.D 8.B [第7题,根据新一代波音737飞机在中国的零部件生产地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国际飞机制造业呈现分散的特点,属于产业转移。第8题,新一代波音737飞机在中国进行零部件生产,可以促进就业,加快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并促进技术创新。] 9.D [计算机芯片属于技术要求高的工业,其生产区位的选择属于技术导向型。] 10.B [该公司在中国兴建的芯片生产厂属于技术导向型工业,所以A、C项排除。我国目前芯片技术研究较为落后,因而其建厂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工农业发展迅速,需求量大,市场广阔。]

11.A 12.B [第11题,Ⅰ类国家为产业转出地区,为发达国家;Ⅱ、Ⅲ类国家为产业转入地区,为发展中国家,在产业转入过程中,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加重;Ⅱ、Ⅲ类国家产业升级速度主要取决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第12题,在产业调整中,我国要加快科技创新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业的发展,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13.C 14.C 15.A [首先从图中读出各种能源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百分比,结合各类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趋势判断各条曲线表示的能源类型,然后联系相关知识进行解答。由图可知,20世纪后期,能源B所占比重最大,应为石油,其最大产区位于亚洲的中东地区;A 占第二位,应为煤炭;C所占比重稳步上升,应为天然气;D所占比重最小,应为水能。] 16.B [本题难度较大,也是解答后面两题的基础。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我国三大产

业的大致分布状况。产业重心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分布、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重心变化就三次产业而言,第一产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故产业重心的移动较为缓慢,加之中部地带是我国耕地和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分布地区,相对于第二、第三产业而言重心略偏西,故图中③线代表第一产业;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有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迁移的趋势,我国第二产业的重心明显向西移动,故图中①线代表第二产业;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我国的第三产业重心明显向东移动,故图中②线代表第三产业。] 17.C [从图中产业重心的纬度分布可以看出,第二、第三产业重心总体上向南移动,而第一产业重心有向北移动的趋势;从产业重心移动的幅度可以看出,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18.D [解答本题应结合两幅图综合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从1985年至2003年,我国产业重心移动的总的趋势是:第一产业大致向北,第二产业大致向西南,第三产业大致向东南。]

19.C 20.A [第19题,题干的要求是最直接的环境功能。青岛市民用到了洁净的生活用水,不属环境作用;引黄济青对于济南的意义不是很大;引黄济青对于改善青岛市的小气候功能很小;只有选项C“减缓了青岛市地面的下沉和海水的倒灌”属于环境作用。第20题,白鲢和花鲢属于草鱼,投放草鱼,可以控制水库内藻类植物的大量繁殖,如果藻类植物大量繁殖,会导致水中的游离氧缺乏,致使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21.(1)西多东少东多西少乙丙

(2)珠海深圳

(3)秦山大亚湾常规能源少,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能源需求量大

解析我国能源分布和消费地域差异明显,东部资源短缺且需求量大。甲为西电东送北通道,把内蒙古、山西、陕西火电送至京津地区。乙为西气东输,把新疆地区天然气送至上海。丙为西电东送南通道,把珠江上游水电送至珠江三角洲。我国已建两座核电站分别是浙江秦山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两个地区经济发达但常规能源缺乏。

22.(1)西气东输

(2)广西壮族自治区可再生,清洁无污染。

(3)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利于大气质量提高。

(4)常规能源缺乏,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大。

(5)我国降水季节变化大对水电站的发电量会产生影响,既建水电站,又建火电站,可以水火并济保障供应。

解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是我国跨世纪的四大工程,其中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为能源的跨区域调配。根据省区轮廓,可判断龙滩水电站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改输煤为输电,可以改善输入地的大气环境质量。水电作为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更是对环境改善产生了巨大影响。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水电站发电量受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影响大,需要火电予以适当补充。

23.(1)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即沿海地区;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地势北高南低。

(2)核心:梯级开发。综合效益:防洪、发电、航运、旅游、养殖、灌溉等。

(3)有利:①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②促进我国与东盟国家产业分工与合作;

③改善环境质量。不利:减少国内就业机会(失业人数增加,短期内可能加大就业压力,影响经济发展速度)。

解析(1)地形特点:地形主要类型、分布特点、地势的高低起伏。(2)湄公河流经地区地形复杂,地势起伏较大,应进行梯级开发,河流具有防洪、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3)产业转移对我国的影响从有利、不利两方面分析。

24.(1)生产基地(2)高端产品研发或新产品开发和研究

(3)濒临香港,交通便利;大量廉价劳动力;土地价格较低;市场广阔。

解析东莞地区交通便利、土地租金低、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吸引了世界电脑公司在东莞落户,但由于东莞地区科技力量较薄弱,主要通过品牌企业提供设计图纸,按单进行生产,企业获利少,今后应提高科技,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和研究。

高中地理试题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习题

高中地理试题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习题 7.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习题 一、选择题 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必要性在于:①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②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平衡;③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④各地生产方式的不平衡。() A. ①②B.②③ C. ①③D.②④ 2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包括:①交通;②通信;③工业;④农业;⑤商业;⑥建筑业;⑦贸易;⑧宗教。() A. ②④⑥⑧B. ①②⑤⑦ C. ①③④⑥D.③⑤⑥⑧ 3 关于运输方式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A 铁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 B 公路—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 C 航空—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D 管道—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 4 下列运输方式中,投资少、运量大、成本低的是() A 铁路运输 B.航空运输 C 管道运输 D.水路运输 5 关于交通运输的错误叙述是() A 公路运输的应用最广,对各种自然条件的适应性强 B 大宗需长距离运输的货物,应选择铁路运输或水路运输 C 水路运输的历史悠久,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最小 D 航空运输的速度快、运量小、能耗大、运输效率高 6 关于交通运输网的正确叙述是() A 交通运输网由铁路交通运输线交织而成 B 交通运输网由交通运输点交织而成 C 交通运输网都是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综合运输网 D 交通运输网是有层次或级别的 7 关于集装箱运输特点的叙述,欠妥的是() A 提高运行速度,增加通过能力

B 节省包装费用和仓库费用 C 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 D 保证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8 关于邮政通信的正确叙述是() A 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是传递信函和包裹 B 邮政具有点多、线短、面广的特点 C 邮政网络是由邮路和邮件组成的 D 邮政通信不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9 下列电信设备属于传输设备的是() A 电话机、传真机 B 光缆、通信卫星 C 电报机、电话机 D 电缆、传真机 10 关于商业的正确叙述是() A 狭义商业指的是商品的买进和卖出活动 B 广义的商业包括服务业和金融贸易业 C 储存是商业活动的前提 D 调运是购销时空矛盾的缓冲器 二、综合题 11 读“世界海陆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世界上比较繁忙的四条航线:C_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__、G_________。 (2)填出下列港口名称在图中的代码: 开普敦(),悉尼(),旧金山(),纽约(),孟买(),横滨(),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 (3)图中A是第____亚欧大陆桥,起点是_________,终点是_________;B是第______亚欧大陆桥,起点_________,终点是_________。 (4)填出图中重要水道名称: R____________海峡,O_________运河, Q_________海峡,S_________运河。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案例 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高三复习) (知识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自然环境的有机整体,但在这个有机整体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导致在一些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中出现了众多特殊的地域分异,而这些地域分异由于成因各异,是教材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能够考查学生的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越来越成为近年来高考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专题的复习,掌握自然界中特殊地理现象的形成原 因。 2、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特殊地理现象成因的习 惯与能力。 3、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明确这一类试题的审题与解题规 律。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探究“特殊”的成因,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分析、发现特殊的地理现象,并加以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独立思考,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如:澳大利亚的热带草原气 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高原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等地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等等。) 2、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3、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4、改造自然条件影响农业布局。 5、工业布局的特殊性。 6、交通线路布局的特殊性。教学难点:特殊地理现象的成因 分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师生互动、分组合作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设计:(引入)利用热带草原气候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导入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并要求学生分析原 因。 1、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 (课件显示)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图。 问:该处热带草原气候呈半环状,那么 A(北部)、B(东部)、C(南部)三地的气候成因一样吗?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部分二

区域地理之中国区域地理之自然资源,农业工业发展问题 1、基本特征 ①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我国是世界资源大国。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矿种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②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多,许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③自然资源形势严峻。由于 2、 (1)水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已成为了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 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若将“水资源”与人口、耕地面积结合起来看,我国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缺水最严重的华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40%,水资源仅占全国的6%,这里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下,河流径流量小,更重要的是人口稠密,耕地广大,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从时间变化看,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 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①跨流域调水,以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已建或在建的引水工程有: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南水北调等;②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问题。如规模宏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和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完成后,都将在防洪、灌溉及水资源调配方面发挥重大作用;③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水污染和浪费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用水紧张的状况。今后我们要加大污水处理力度,发展节水农业,开展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或杜绝水的浪费。 (2)水能资源:水电与火电相比,具有清洁、廉价的特点;而且水力发电是可再生资源,可循环使用。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许多河流在流经阶梯交界处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蕴藏巨大。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长江水系、雅鲁藏布江、黄河中上游和珠江水系尤其丰富,已开发的水电站,大多分布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目前,发电量居前的电站有二滩、葛洲坝、龙羊峡等。正在建设的三峡电站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 3.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比例不当) ①我国主要利用的土地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②特点:a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b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少;c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d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③从我国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看,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 我国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是: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利用中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④问题: 滥砍滥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滥垦草原或过度放牧导致的沙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碱化;因乱建设滥占耕地导致的大量农田丧失等等。 ⑤对策: 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其他对策:依照政策法令管理;做好开源与节流两项工作;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 4.矿产资源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1)矿产资源总量大,种类多;(2)分布广泛,相对集中。例如:煤、铁、石油产区以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则南方居多。相对集中有利于大规模开发,形成重要矿产地,但也造成不同地区间资源流通交换,加重运输负担。(3)伴生矿多、某些重要矿种(例如铁矿)贫矿多、富矿少,增加了开采运输和分选冶炼的难度。(三大伴生矿:四川攀枝花钒钛铁矿、甘肃金昌的镍铜矿、内蒙古白云鄂博的稀土铁矿)(4)矿产资源形势严峻,一方面人均占有量少;另一方面,采富弃贫,滥采滥挖,破坏环境、破坏矿山,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区域经济联系第2课时产业转移学案(湘教版必修3).docx

最新整理高二地理教案区域经济联系第2课时产业转移学案(湘教版必修3) 1.4区域经济联系第2课时产业转移学案(湘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1.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2.理解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中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形式及原因 1.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1)转移原因:沿海地区的企业为寻求①廉价资源和②低成本,降低生产成本和③开拓市场。 (2)影响:在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同时,也会由于④劳动密集型企业、⑤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的迁入,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1)转移原因:我国大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⑥投资环境的改善;廉价的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⑦市场空间。 (2)意义:台商大举投资办厂,加速了大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⑧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3.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1)转移原因:为实现地区⑨内部产业布局的协调发展,以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实现区域内的⑩协调发展。 (2)影响: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将⑪资本、技术、劳动力等扩散到珠江三角洲边远地区,其目的是⑫逐渐缩小地区差别,从而在区域内部达到平衡。 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产业发展不同阶段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阶段 对环境影响程度 原因 低级阶段 破坏不大 工业生产规模⑬较小 重化工业阶段 ⑭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三废”污染严重 ⑮高科技产业阶段 不利影响又趋于⑯减少 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2.产业空间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发达地区往往向欠发达地区转移⑰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⑱环境污染加重。 探究点一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探究材料 广东省北部山区及粤东、粤西等地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计划与珠江三角洲地区联手,在当地划出专用土地设立产业转移园区。 1.根据材料,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主要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等地区,被转移的工业以____________工业为主。 2.简述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向外转移的原因。 3.想一想,广东边远地区为什么具备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这种产业集群效应对当地的发展有何影响?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练习题

中国地理 、选择题 (2014 ·安徽)2013 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下图)。完成1~2 题。 1.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A.Ⅰ、Ⅱ、ⅢB.Ⅰ、Ⅲ、Ⅱ C.Ⅱ、Ⅲ、ⅠD.Ⅲ、Ⅰ、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土地利用方式。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突出,主要分布山地等区域,因此图中Ⅲ为生态功能区;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用地比重较小,农业用地比重较大,故图中Ⅰ为城市化地区,Ⅱ为农产品主产区,选项D 正确。

2.三类区域中() 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 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 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 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区域发展状况。安徽城市化速度较快,人口主要由农村迁入城市,即由Ⅱ区迁往Ⅰ区,选项A 正确。铁路建设在山区成本较高,平原地区成本较低,故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小于Ⅲ区,选项B 错误;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小于平原,农村小于城市,因此Ⅲ区商业网点一般小于Ⅰ区,选项C 错误;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是城市地区,即Ⅰ区,选项D 错误。 (2014 ·安徽)1958 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完成3~4 题。 3.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地形 C.季风D.海陆外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气候分布及影响因素。我国34°N 以南、104°E以西大部分为青藏高原,受青藏高原地势影响,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因此导致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小,选项 B 正确。 4.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练习题

中国地理 一、选择题 (2014·安徽)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 A.Ⅰ、Ⅱ、ⅢB.Ⅰ、Ⅲ、Ⅱ C.Ⅱ、Ⅲ、ⅠD.Ⅲ、Ⅰ、Ⅱ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了土地利用方式。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突出,主要分布山地等区域,因此图中Ⅲ为生态功能区;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用地比重较小,农业用地比重较大,故图中Ⅰ为城市化地区,Ⅱ为农产品主产区,选项D正确。 2.三类区域中( )

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 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 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 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了区域发展状况。安徽城市化速度较快,人口主要由农村迁入城市,即由Ⅱ区迁往Ⅰ区,选项A正确。铁路建设在山区成本较高,平原地区成本较低,故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小于Ⅲ区,选项B错误;商业网点密度山区小于平原,农村小于城市,因此Ⅲ区商业网点一般小于Ⅰ区,选项C错误;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是城市地区,即Ⅰ区,选项D错误。 (2014·安徽)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完成3~4题。 3.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纬度位置B.地形 C.季风D.海陆外置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了气候分布及影响因素。我国34°N以南、104°E以西大部分为青藏高原,受青藏高原地势影响,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因此导致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小,选项B正确。 4.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篇一: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二 1.1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 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 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二、教学重点 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 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 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 1、读图名。 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人口数)。 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同时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 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 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 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 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 (2)2000年与1950比,人口增长数由多到少的排序?(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 (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

中国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位置、疆域、行政区域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部,海陆兼备陆域和陆疆。 1.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2.领土四至:最北53度N 最南4度N 最东135度E 最西73度E 3.经纬跨度:大部分温带,少带热带,没有寒带。采用北京东八区时间 4.陆上疆界:自鸭绿江河口至北仓河口 5.海域和海疆:东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东部太平洋海区,与6周隔海相望 6.中国内海:渤海 二、中国的国土构成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管辖300万平方千米海域 三、中国的行政区划 省、县、乡三级。省级23个省,5个自冶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2、中国人口和民族 一、我国人口概况 1、人口总数: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 2、人口分布特点:1)东南多,西北少2)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 3、人口特点:基数大;增长快;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开发旱地多,开发晚地区少;沿江、滨海、沿铁路干线多,交通不便地区少。 二、民族分布特点 1、大杂居中,小聚居 2、汉族遍及全国,集中在东部,中部,少数民族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 3、中国地形 一、中国地势的特征 1、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分布,一二级分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级分界级: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二、中国各有类地形的特征和分布 1.主要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阿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横断山,台湾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地势高,面积大,多雪山,冰川,河源

2019第04章区域经济发展学易试题君之单元测试君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考试版)语文

绝密★启用前|试题命制中心 2019-2019学年高二地理人教必修3(第04章) 章末检测 (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综合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选择题(共25题,50分) 松茸被誉为“菌中之王”、“林下的珍馐”。生长在海拔2900—3800的山林间,主要靠菌丝吸收松树根系和土壤的养分。我国西藏林芝地区盛产松茸,每年的雨季,松茸便从黝黑的泥土中破土而出,采挖松茸成为山民对生活的希望。下图为林芝地区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林芝地区山民采挖松茸的时间集中在 A.1—3月B.4—6月C.7—9月D.10—12月2.林芝地区出优质松茸的优越自然条件是 ①高山林立,森林密布②河谷宽广,地形平坦③水汽丰沛,降水丰富④光照充足,日温差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过度采挖松茸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①破坏地表结构,引发水土流失②森林锐减,生物物种减少 ③松茸数量减少,生长环境破坏④植被破坏,全球气候变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读下面两图,完成4—6题。 4.图中 A.黄河的干流由北向南流B.降水分布特点主要受夏季风影响 C.南部植被为常绿阔叶林D.贺兰山为我国地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5.宁夏 A.干旱危害最严重的地区降水量也最少B.黄河沿岸引水灌溉,干旱危害程度低 C.中东部的草原区对干旱的承受能力较强D.中西部第一产业为主,抵御干旱能力较强6.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宁夏应采取的措施是 A.黄灌区增加水稻种植,提高粮食产量B.中部大规模植树造林,治理土地荒漠化 C.山区恢复天然植被,增强水源涵养功能D.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 读北半球某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及未来规划示意图,完成7—8题。 7.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原因主要是 A.土壤变肥沃B.热量变丰富C.地形变平坦D.水源变充足 8.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将使区域内 A.年总蒸发量增加B.地下径流减少C.自然灾害增多D.自然灾害减少中国粮食形势已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从2019年到2019年,中国粮食产量由8613亿斤增加到12 325亿斤。但在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巨大。此外,粮食生产日益向东北等水热条件并不占优势的北方核心产区集中,13个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5%以上,粮食跨区域流通和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此回答9—11题。 9.上述材料最能反映出我国 A.化肥农药滥用,耕地质量下降B.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C.粮食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D.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扩大 10.中国粮食流通成本偏高,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要高一倍多,主要原因是 A.玉米、稻谷库存量大B.粮食生产向水热条件好的地区集中 C.产销区距离大,运距远D.粮食进口多,加大运输压力 11.目前,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为减少大豆进口,合理的措施为 ①对大豆进口实行更严格的配额管理②增加农业补贴,实行大豆收购保护价 ③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耕地质量④加快土地流转,培植专业的大豆承包大户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蚯蚓具有喜温、喜湿的生活习性,最适宜的温度为20~27℃,此时能较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下图为我国某地秸秆菌业循环利用模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若充分考虑气候特征,下列地区中适宜推广该生产模式的是 A.三江平原B.塔里木盆地C.雅鲁藏布江谷地D.江南丘陵 13.该生产模式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①增加农民收入②增加就业机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③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多元化④优化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第 1 页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

中国地理知识纲要 (结合地图册及教材配套使用) 一中国地理概况 1-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 位置:半球、温度带、纬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范围:四至(东南西北),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相邻地理单位:陆上邻国(14),海上邻国(6),邻海(4个),岛屿。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制度(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会、轮廓。省区之最。2-人口分布和民族特征 人口: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不均衡,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问题(详见必修二)。 民族: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风俗习惯。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二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地形地势总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主演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概况和特征。 主要山脉:走向,位置,意义。 地形特征对我国的影响:对气候、对河流、、、 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分布地区及成因。 地形地势答题模板:地形:以**为主;地势:**高**低;地貌特点。 2-气候 中国气候总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气温特点:夏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夏季风) 冬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冬季风) 中国降水特点: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南北方差异、中国降水量图解读。 中国温度带:主要温度带——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色。 中国干湿区:划分依据、分布地区。 中国雨带:移动规律、移动原因。 主要气象灾害:分类、多发季节、成因、分布特点。 气候特征答题模板: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温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小。 3-河流湖泊 基本概念:内外流河、区,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内外流区分界线。

高中地理教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材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目前国家重点关注的领域。不同地区,人们以惯有的生产方式经营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实现区域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如何才能使各地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获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是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学习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的体现。 区域农业发展是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稳定的农业模式和结构,地理条件是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教材以东北地区的区域农业地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教材在处理影响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时,分析了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对东北地区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阐述,并不面面俱到,做到综合性与主导性因素统一,充分体现地域性特点。由于这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也是学生理解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先复习必修Ⅱ所学的农业区位因素,拓展学生思路,为理解东北农业发展条件作铺垫。为说明东北的自然条件内部差异,教材出示了许多图表,要求学生读数据,重表达,理解划分内部差异的条件。由于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缺乏系统训练而使这一内容成为教学的难点,应让学生尝试去读,发现并归纳内部差异的若干要素,理解比较法在判断事物差异中的运用。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高二地理必修3:区域经济发展知识点

高二地理必修3:区域经济发展知识点 地理是高中文科中是理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高中自然地理中地球一部分知识由于比较抽象,很多同学难以理解。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地理必修3:区域经济发展知识点一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同学们的复习。 高二地理必修3:区域经济发展知识点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1.东北地区地理条件 ⑴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热量的影响。(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 ②地形分布:高原( 畜牧业 )、平原( 种植业 )、山地( 林业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③土壤: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⑵社会、经济条件:①良好的工业基础基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农业布局特点 ⑴耕作农业区: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等。 ⑵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

山区。 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⑶畜牧业区: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②畜种: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三河牛、三河马;松嫩平原西部:东北红牛。 3.东北商品粮基地 ⑴生产特点:①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② 地区专业化生产。 ⑵其他知识:① 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②国营农场,机械化程度最高。 4.农业发展方向 ⑴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商品粮豆等的生产,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⑶山区农业:森林资源保育,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高中地理必修二地域联系练习一

《地域联系》练习题一 读“按不同标准评价的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劣排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丁中的排序体现出运速由快到慢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四种运输方式中灵活性最好的是() A.航空 B.铁路 C.公路 D.水运 3.下列贸易中,选择的运输方式合理的是() A.天然橡胶:泰国至上海,选择铁路 B.铁矿石:澳大利亚至上海,选择水运 C.鲜花:荷兰至美国,选择公路 D.集成芯片:硅谷至渥太华,选择铁路 即将修建的“中巴铁路”将加速“一带一路”的发展。图为“中巴铁路规划线路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4.“中巴铁路”修建难度较大,其不利的地形条件是() A.全线地势高峻,冻土广布 B.全线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 C.沿海路段地势低洼,沼泽广布 D.巴基斯坦境内路段地势低平,荒漠广布 5.“中巴铁路”修建将对我国新疆喀什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 ①缩短喀什的出海距离 ②提高喀什的城市等级 ③缩短两端点的最短距离

④扩大喀什的服务范围 A. 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潮汐车道”是可变车道,是指根据早晚交通流量不同的情况,在有条件的道路,使某一车道不同时段内的行驶方向发生变化。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6.“潮汐车道”设置的最主要目的是() A. 增大城市道路通行面积 B. 减少城市交通事故 C. 美化城市道路 D. 合理配置道路资源 7.为了应对出行高峰,科学引导与缓解交通压力,某大城市中心区附近开通了一条“潮汐车道”。每日17时到20时,该主路方向的一条社会车道改为“潮汐车道”,其余时段维持现状通行。由此可以判断该“潮汐车道”() A. 为进城方向 B. 为出城方向 C. 使居住地与工作地的距离缩短 D. 可明显减轻城市污染 下图为我国主要运输方式的运量和速度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8.其中数字所代表的运输方式为() A. ①水运、②铁路、③航空、④公路 B. ①公路、②铁路、③航空、④水运 C. ①铁路、②水运、③航空、④公路 D. ①公路、②水运、③航空、④铁路 9.④运输方式在选线时应注意() A. 避开沼泽地和陡坡 B. 多通过居民点和农田 C. 避免“之”形路线 D. 尽量从城市边缘经过 10.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A. 海底地层松软 B. 海水深度较浅 C. 凉爽湿润气候 D. 远离台风路径

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概况测试题

高二地理中国地理概况 组 一、选择题 迹多, 在一个热门帖吧中,点击率和跟帖数非常高的一个帖子是这样的:“湖南人说他名 胜古 北京人就笑了;北京人说他风沙多,内蒙人就笑了;内蒙人说他面积大,“甲人”就笑了;“甲人”说他民族多,“乙人”就笑了;“乙人”说他地势高,西藏人就笑了;西藏人说他文物多, 笑 陕西人就笑了;陕西人说他革命早,江西人就笑了??台湾人说陈水扁想独立,全国人民都 : 了。”读下图回答下列各 题 1.“甲人”笑了,甲指的省级行政单 位是( ) A. a B.b C. c D. d 2.“乙人”笑了,乙指的省级行政单 位是( ) A. a B.b C. c D. d “黑河一腾冲线”又称“胡焕庸线”,是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 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 。 题 密度的对比线。据此完成下列各 3.从1953 年到2010 年期间() A. 东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B. 西北半壁人口数呈现出不断减少趋势 C. 东南半壁增加的人口数多于西北半壁 D. 西北半壁人口增长速度慢于东南半壁 4.历经80 多年,胡焕庸线揭示的我国人口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原因有( ) ①气候等综合自然地理条件没变②城市主要位于东南半壁的格局没变③人口分布重心逐渐 由东南向西北移动④西北半壁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低于东南半壁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 ①③④ 5.下列措施有助于破解胡焕庸线的是( ) A. 西部地区大力扶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推进城市化进程 B. 西部地区加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区域发展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 C. 将污染严重的工业逐步由西部地区迁入到东部地区 D. 鼓励西部地区通过提高自然增长率来实现人口增加 。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6.四省中,地处内陆且不与邻国接壤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四省中,春分日最先看到日出的是

高二地理区域经济联系练习题(有答案)

高二地理区域经济联系练习题(有答案)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能力测试】一、单项选择题 1、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这是因为() A、发达国家法制不健全,有空子可钻 B、发达国家政局动荡,社会不稳定 C、发达国家主导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 D、发达国家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欧盟15国领导人于2002年12月13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正式向10个候选国(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立陶宛、塞浦路斯、马耳他)发出了2004年5月1日入盟的邀请,迈出了迄今为止欧盟扩大进程中的最大的一步。据次回答2-4题。 2、在候选的10个国家中,属于亚洲的国家是() A、斯洛文尼亚 B、立陶宛 C、马耳他 D、塞浦路斯 3、欧盟在2004-2006年间将向新成员国提供408.3亿欧元的财政补贴,作为结束入盟谈判的重要条件,欧盟获得的回报将是() A、组织版图的扩大 B、商品市场的拓展 C、就业机会的增多 D、关税金额的提高 4、近50年来,欧盟经济一体化迈出的实质性步伐是() A、欧盟东扩 B、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成立 C、欧洲自由贸易市场的建立 D、欧元流通 5、我国进行能源和水资源跨流域调配的背景是() A、我国东部地带虽然能源资源丰富,但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太大 B、我国西部地带虽然能源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能源需求量极少 C、我国南方和北方降水都很丰沛,但北方经济发达,故需从南方调水 D、能源西丰东缺,水资源南多北少,制约了东部和北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6、南水北调规划了“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其中的“四横”四指() A、长江、黄河、淮河、海河 B、长江、汉江、黄河、淮河 C、长江、通天河、大渡河、黄河 D、长江、渭河、淮河、黄河 7、南水北调的东线、中线都可以到达的城市是() A、北京 B、天津 C、烟台 D、威海 8、南水北调工程的输水线路中,需逐级提水的是() A、东线工程 B、中线工程 C、西线工程 D、东、中、西线均需要 9、西气东输的能源使用后,将降低沿线城市的() A、水体污染 B、土壤污染 C、大气污染 D、噪声污染 1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启动西气东输工程的重要依据的是() A、我国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丰富 B、近年来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迅速增长 C、我国东部地区对能源的需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教案(推荐)

第五章自认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以植物为例,说明一种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理解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统一的演化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应选取相应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例,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老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 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 3.描述一下你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高中地理 中国地理知识点总计

中国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讲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 考纲点击 1.我国的疆域范围、地理位置的优缺点。2.我国主要的邻国、临海及主要的半岛、岛屿及其自然地理特征。3.我国的行政区划分布、全称、简称及其地理特征。1.位置优越 (1)经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北温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热带。 (2)海陆位置: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海陆兼备。 2.国土辽阔 (1)疆域辽阔: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 (2)四至点:最北端(530N);最南端(40N);最东端(1350N);最西端(730N) (2)邻国众多:与我国接壤的国家有14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 (3)海域广袤: ①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②临海多: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自北而南濒临的海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渤海和琼州海峡为内海。 ③岛屿众多:面积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其次是台湾岛。自北向南主要半岛依次为台湾岛半岛、山东半岛和雷州半岛。 3、34个省级行政区 1.三级行政区划:省、县、乡 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县级市)、乡(民族乡、镇)。2.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3.位置和范围 纬度最高的省:黑龙江省;纬度最低的省:海南省;跨经度最广的省区:内蒙古自治区 面积最大的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口最多的省:河南省;邻国最多的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高三地理复习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地理高考复习 专题一地球与地图 【命题趋向】 本专题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有关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及地球仪上的经纬网与地理坐标;另一部分是有关地图的三要素,等高线地形图及其应用。对于第一部分高考将会着重考查经纬线、地理坐标等实际应用问题;第二部分主要考查地图知识的运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实际应用。 最后冲刺的针对性:(1)借助常见的图例、注记,利用地图上的方向判定规则、比例尺、等值线判读技能等,分析、归纳地理事物的分布、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地图,并从中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3)运用地图信息,进行空间定位及探寻地理事物间的联系。 高考重点:1.从考核内容上看,主要是以等高线图为切入口,考查识图能力;少量涉及地图上面积的估算、地形特征的描述。 2.从考核形式上看,有的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有的设置试题情景,情景上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 3.从考查能力上看,识图能力是根本,也是知识迁移的基础,以后在多类等值线图中都可以借鉴等高线图的读图技巧。 命题趋向:1.常规地图上方向、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可能会设置新情景,增加试卷的亲和力,营造轻松、熟悉的考试氛围。2.地图上面积估算、等高线地形特征的文字描述,试题的难度要求可能降低;等高线与聚落、交通线结合的试题可能增加。 【回归教材】 测试要点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赤道周长4万公里;平均半径6371公里。 测试要点二:地球仪1、地轴:地球自转轴,其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点。 2、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指示东西方向;纬度:以赤道为00,向南北两极度量到900,北极点为900N,南极点为900S。 3、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也称为子午线,指示南北方向;经度:人们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由此向东西各分作1800,以东的1800属于东经,以西的1800属于西经。

高中地理《地域联系》教案中图版必修

第三章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三节地域联系 第一课时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及主要方式 【教学目标】 1、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2、交通运输的概念、当代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3、交通运输网络化的形式、层次、发展和变化 4、邮电通讯的方式、特点及工作过程 5、商业的概念、商业活动的作用及其主要环节 【重点难点】 重点: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对比分析 2、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 3、通信方式的主要任务、发展情况和工作过程 难点: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经济评价 2、邮政通信的组织形式和业务分类 【教学方法】 读图法、分析归纳法、练习法 【教学工具】 《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图》、《亚欧大陆桥示意图》、《世界主要航海线和主要海港图》、《法国的高速铁路图》、《邮件的传递过程图》、《电信网和电信设备图》《商业活动主要环节图》、课件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举例说明古代和当代人类社会的地域联系情况,使学生了解人类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发展及当代人类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进入交通运输的学习。 (板书)7.1 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一、交通运输 1.交通运输的概念: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

交通运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交通包括运输和通信两部分,狭义的交通只包括运输。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交通,也可以说成运输,二者是混用的。因此本书采用“交通运输”这个概念。其次这里所谈的交通运输是指流通过程中的。像工厂中车间到车间的这种运输,也就是生产中的运输不在此范畴。 2.五种交通运输工具比较 运输量:水运>铁路>管道>公路>航空 成本:水运<管道<铁路<公路<航空 速度:水运<管道<铁路<公路<航空 连续性:水运<航空<公路<铁路<管道 灵活性:管道<水运<铁路<航空<公路小结五种方式特点缺点 铁路运输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造价高、占地大、短途运输成高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 水路运输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漏、损耗小、连续性强、运量大、安全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读《交通运输网的形式和层次图》、,了解现代交通运输的网络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