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九窍

三关九窍
三关九窍

艾灸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除非紧急情况,任何人艾灸都应该遵循这个原则。一、刚开始接触灸疗的朋友,应该刺激量小一点,施灸的时间短一点,穴位少一点;如果一开始就很大的刺激量,身体一时无法适应,会出现诸如晕灸、出虚汗、恶心、头晕、失眠、腹痛、上火等身体反应过度的现象;

二、艾灸一段时间后,初步取得成果,身体慢慢适应了,也出现了轻微的灸感,这时候就要慢慢增加刺激量,火力大一点,距离皮肤近一点,施灸的时间也要相应延长,穴位也可以多增加几个;

三、当取得一个阶段的成效后,身体开始恢复、经络基本通畅、灸感强烈了,这时候就要触动更深层次的病灶,除了以上要增加的项目外,施灸材料跟着也要变化,要求火力更足、渗透力更强,否则就会一直停留在病灶的浅层,无法深入,也就无法彻底治愈疾病。这就如战争中,子弹可以消灭敌人,也可以打飞机,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敌人的航空母舰出来了,子弹的作用可能就很有限了,无论你怎么火力密集,怎么坚持,打沉它几乎很难,这时候就要换炮弹甚至导弹才能起效果。

三关;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三关九窍一通,你就能迅速提升阳气,弥补先天不足,并修复后天缺陷。

艾灸主要功效是:温经通络,益气活血,驱寒止痛,升阳固脱。

主治:慢性疲劳综合征,内分泌失调,颈肩腰腿痛,神经衰弱,急慢性头痛头晕,更年期综合症,月经失调,痛经,腹泻,免疫机能低下等症。

您好,我買了您的書,現在常常用溫灸盒溫灸呢! 本來是想灸盒可一次灸肚臍附近好幾個穴位,也挺省事的,但在網站上看到若灸到"石門穴",會絕孕!天哪!怎麼差這麼多,我就是想用您的方法再生一個孩子吶!難道灸肚臍處要避開此穴嗎?您在書上怎麼沒提起呢?這事關重大,現在已停了灸法,請您務必撥冗說明一下! 還有我也看了您的書給孩子灸八華區域+背部+印堂(過敏性鼻炎)但最近晚上睡覺時一直猛流汗,雖然以前也會,但最近是一晚得換上7,8件衣服,且肩膀至背部是冰涼的,怎麼會這樣?溫灸不是會把背部的寒氣逼出來嗎? 我還要繼續灸嗎? 望老師能抽空回覆,謝謝!

生活小美提到的困惑是目前喜好养生人士的常见问题,在此集中做一次回答。

灸法的作用是“调阴阳,助阳气,通血脉,驱寒湿,除痹痛”,相对于针法来说,灸法更便于操作。

但是,针法灸法在选择治疗部位也就是选穴方面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简单而言,针法针对的是精确的点,而灸法更着重于面。

针法要深入经穴的深层,通过各种手法直接刺激取效,灸法作用于经穴皮部,是通过调动局部的气血而激发经气运行,进而调理周身脏腑经络平衡。

因此,在有些针法禁忌的穴位并不排斥使用灸法。

比如“生活之美”网友提到的“石门穴”能否用灸法的问题就是一例,石门穴的腹部深层是子宫,以及子宫后韧带,古时候用于治疗的针很粗,接近于现在的火柴棍,创伤刺激很大,有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当然属于慎用针法的禁忌了。但是灸法对此的不良影响是不明显的。

其次,传统的灸法是以“着肤灸”为主,就是将“艾柱”直接放在对应治疗部位的皮肤上燃烧,难免伴随剧烈的疼痛,经常留下疤痕,让人难以接受。

温灸或是悬灸法保留了灸法的功效,避免了疼痛和留疤,更容易为社会大众接受,但也存在操作时间长,技术过程复杂,受操作者的技术水平与当时心理状态影响而实际效果差异很大。

传统灸法基本都是在局部下功夫,不可避免的出现整体能量分布不均衡,人为的造成气血循环的不协调,于是就出现大家常见到的,在灸疗之后“上火”的现象。

比如“生活之美”网友提到的,对孩子灸“八华,背部,印堂”后出现出汗的问题就是一例,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饮食不节,脾胃蕴热,而且平时偶而伤风感冒,就使用了过多的清热解毒药或是抗生素,造成“寒包火”的现象,表现出鼻炎长期不愈,这种孩子只在背部和印堂温灸,就好比是给他喝了“麻黄汤”,一段时间内出现汗多的现象是可以预计的,好在灸法不伤人阳气,不需太恐慌。按以下方法调整就能够解决你的困惑。

增加灸印堂,素髎,迎香,中脘,神阙。下肢的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涌泉。

饮食上避免海鲜、鱼虾、动物内脏等腥、膻、臭的食物,不喝牛奶。

平时注意保持大便通畅,经常口服“保和丸、山楂丸”,消除内积。不要轻易的给未成年的孩子吃补品,注意荤素搭配,营养平衡。

经常练习书中介绍的鼻道清洗方法,注意保暖,增强体质。

以上介绍的灸法就是本人提倡的整体温灸法,它立足整体调理,针对性的局部加强巩固,把道家养生的三关九窍理论和现代温灸科研成果相结合,以脏腑机能调理保养为主,可在短时间内解决各种亚健康和疾病问题,其实际效果远高于目前世俗流行的保健养生方法,是真正的治本之道。

在此,再次总结我的系统温灸法操作要领,务必细心领会,整体实施。

一选穴原则

1 先调督脉,开通三关,通畅阳气

2 先选躯干,再选四肢,

3 先选近心穴,后选远心穴

4 远近搭配,左右搭配,前后搭配

5 扫描筛选,优先于敏感区域

二疗程设计

一般10次为一疗程,前3次尽量每天做一次,以后可以隔3-5天做一次调理以保持疗效,每次调理后应该感到由内至外的轻松。如果出现疲劳感,说明施灸时间过长,能量消耗过大,则不宜继续进行,可休息2――3天

与其他调理方式配合时,系统温灸一定要放在最后做,不能倒过来,要遵守以补为平衡的原则

做完温灸后2小时内不能洗冷水和游泳

灸后即服大杯温水1――2杯

三注意事项

1 施灸时详细交代操作过程,打消对艾灸的紧张和恐惧,以取得合作

2 选择舒适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同时注意保暖

3 施灸剂量以温暖舒适感受为主,不拘时间长短

4 过饥、过饱、过劳、酒醉、情绪过于激动情况下不宜施灸

5 怀孕妇女、年老体力衰弱,发热期间不宜施治

6 月经期间暂停,痛经的顾客在症状缓解后也暂停

7 施灸时注意防止艾火灼伤,或烧坏衣服被褥,调理结束时及时熄灭,以防止事故

8 施术完毕喝200ML温开水。

宋朝医学家窦材先生写了本《扁鹊心书》,书中认为:任何疾病或者衰老的状态,都是一个人身体阳气不断消耗、亏损的过程。如果忽视了整体培补阳气的治疗方法,那都只是隔靴搔痒,难以从根本上彻底治愈疾病。

而我在临床实践中,也深深感到灸法特别适用于现代人普遍的阳虚体质,是快速调理阳气、补足阳气的最好方法。

三关九窍温灸法的几大优点

我的温灸方法结合了灸盒温灸和艾条悬灸的双重优势。用灸盒来做温灸,艾火离皮肤六七厘米,人体就不会感到疼痛或是起泡,顶多皮肤有点儿发红,而这是正常的,整个灸的过程非常舒适。

因为要想灸法效果好,你就得大块儿大块儿地去灸。记住,我所说的灸,作用的部位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在一些小穴位上去下工夫。但一个穴位代表了什么?它代表的是人体一个独特的功能感受区,又不是像一根针尖那么细的点。所以,你根本不需要这么精确地去灸,治病的效果反而更好。

对于脖子、脸上、腿脚、膝盖等不好放置灸盒的地方,就用艾条悬灸。两种方式相辅相成,更加灵活便捷。

整体系统温灸法是在三关九窍上做的。目的是打通大小周天,传统道家养生修炼的打通大小周天的过程要逐节培养元气,集气冲关,耗时巨大。现在的人都那么忙碌,压力又那么大,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修炼呢?所以,我把灸法直接作用在任督二脉的关键部位——“三关九窍”,一做上去,相当于一次性激活了整个大小周天的内气循环,平衡阴阳,达到百病不治而治、不药而愈的神奇效果。

几乎人人都适合用温灸来调理身体

三关九窍温灸作为一种基础的灸法,保养身体再好不过。我一直强调,任何的疾病都是整体失调,因此需要先从整体上来调理,再在局部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强。而沟通督脉和任脉就是从整体上来增强身体抵抗力的。督脉号称“阳脉之海”,任脉号称“阴脉之海”,

通任督就是沟通阴阳。阴阳一平衡,身体的任何问题就都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了。

我在天津有一个患者,这位女士五十几岁,患关节炎已经有十五六年了,非常痛苦。当时,我看到她整个人脸色苍白,全身浮肿,行动僵硬,手足关节都变形了,稍微一动就叫疼。我断定她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阳虚体质,全身经脉都不畅通。

我先让她躺下,然后由下至上,依次在尾闾关、夹脊关、玉枕关上灸盒,同时还放在两膝后侧(委中、委阳)。正面我摆的是上腹部(中脘、建里),下腹部(神阙、气海、关元),同时还不忘两膝前侧(血海、阳陵泉、足三里)。

让我印象很深的是,1个小时做下来,她躺的那张床上,两层的被褥都被汗水湿透掉了,这意味着她体内大量的寒气被排了出来。

她告诉我说,温灸时,只感到一股暖流从背后逐渐渗透全身,四肢马上感到温暖,整个人觉得非常的轻松。按她的话来说,恨不得再做5个小时才好。

这位女士用温灸坚持调理三个月后,体重从180多斤恢复到120斤,整个关节和手足的活动显著改善,就连多年的胸闷、气喘等冠心病问题也好多了。

系统灸法对体质虚弱的人更有奇效。阴血虚弱的人群同样有效。

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意思说阴阳是互根、互生的。通过三关温灸法,就能激活阳气,调和气血,对身体整个的气血化生有重大的帮助。

我还治疗过一对姐妹,那个小妹体质虚弱,是典型阴血不足的体质。我就用了三关温灸法,并重点加强灸她的足三里、三阴交15分钟,然后再配合脏腑的调理。半年之后,她的体重增加了8斤,体质增强,脸色白里透红。

足三里穴可调补脾胃之气,三阴交穴可滋养阴血,通过这两者加强配合,哪怕是阴血再不足的人,也能在短时间之内取得很好的效果。

整体系统温灸法就像是一个程序,有着固定的思路和套路。它不需要你有专业的中医知识和

进行复杂的辨证论治,只要你是类似的病症或体质,那就都可以用同样的套路来做,超简单。所以,三关九窍温灸法人人都可以现学现用,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作为日常养生的需求,系统温灸基本上绰绰有余了。

1.怎么选择温灸的专业用具

我说的温灸盒,在一般的中药店都有卖,或是到网上购买,15~20块钱一个。记住,尺寸要买大的,10厘米×10厘米。而放在膝盖部位的灸盒,是要求下部带有点弧度的那种,以方便摆放。

灸条买普通的清艾条就可以了,一盒大概10块钱,一次用一根,成本也就一块钱。然后,你把灸条剪成2厘米的小段,放进艾盒里备用。你也可以买陈年的艾绒,效果更好些,烟还不大。

孟子说过一句话:“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说,患了多年的慢性病,用陈年的艾绒作灸疗才能治好。但是,艾绒在团成艾柱时,一定要攥结实、压紧了,这样做好的艾柱不散,有点弹性,燃烧后留下的也是一团白灰。如果你买无烟的灸条,成本稍微贵一点点,一根要两块钱,可以掰成四段用。

2.灸盒怎么摆

摆温灸盒子或盐沙包时,要按照先背部、后腹部的顺序进行,各灸30分钟。背后要由下往上摆,腹部要由上往下摆。这么灸的话,就能把任督二脉全部贯通。

背部三关部位的具体温灸法

趴在床上,充分暴露施灸部位。

①第一个灸盒先放到尾闾关;

②夹脊关比较长,所以你至少要放两个盒子,一处放在肝俞、脾俞,另一处放在身柱、至阳;

③玉枕关在颈部,不容易摆,会有点儿漏风,你可以用一个盒子把大椎处盖住,或者单独用艾条灸大椎、风池、风府也行;

④在两侧膝盖窝分别摆两个盒子。

腹部具体温灸法

①先摆一个盒子在中脘、气海,注意下面要能把肚脐包住;

②如果是有妇科病的人,那还要摆一个盒子在下腹部的中极、关元,两个盒子紧挨着摆,把整个小腹都包在里头;

③将膝盖专用的灸盒摆在两侧膝盖上。

注意:

①摆灸盒前,要先在衣物上覆盖一层纱布,免得掉灰的时候,烫着皮肤了。

②摆盒子前,先不要点燃,全摆好后再逐个地点燃。

3.温灸过程中会有什么感觉

我这套方法是用灸盒来灸的,燃烧的艾条离皮肤五到八厘米。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你不会一开始就觉得烫,而是慢慢地产生热感。

我一般建议患者要灸30分钟左右,但每个人体质不一样,也要看情况。

比如说,我有一个朋友阳痿,给他灸八髎,灸了两个小时他都没有感觉,只觉得舒服一点。这说明他的病根比较深,我就给他多灸了几次。随着他身体整个阳气的提升,后来,我把灸盒放在八髎10分钟,他都受不了。

因此,要是你灸起来没有太大感觉,那就要多灸一会儿,多灸几次,灸到一定程度后,你就慢慢地有感觉了。如果你体质比较好,那灸到局部皮肤发烫就行了,然后你得赶紧取下灸盒,不要再灸了。

4.温灸时一定要注意别被风吹到

温灸时,由于烟味比较大,一般都要开窗通风透气。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记住不能被风吹到。

因为我的这套灸法跟传统灸法不一样。别的灸法可能就灸一个穴位,而我是直接同时在三关上来灸的。所以,三关一打开,全身气血循环加速,毛孔张开,风寒就很容易侵入骨髓。这时,人一定要“避风如避箭”,除了灸的部位外,其他的地方包括脚都要用毛巾或被子盖得严严实实的,不能让风寒有入侵的机会。

5.整体系统温灸不会上火

很多人在用传统的灸法灸完以后,经常会出现口干舌燥、流鼻血、喉咙干痛、口渴、目赤、头痛、失眠等上火情况。为什么呢?因为传统的灸法只是在某一个部位或穴位上做,能量(阳气)的流通不够全面,这样就很容易在局部产生积蓄和富余,造成身体阳气不平衡,表现出上火、咳嗽、痰多等。

你可能会讲了:“傅医生,你从整体上来灸,会不会更容易上火呢?”实际上,我这种温灸法根本不上火。因为它是在三关九窍上来灸的,所以能鼓荡气血周流,让全身阴阳通调。哪怕是原本虚火很大的人,经过这套方法的调理后,全身阳气通畅,元气大增,反而把虚火给消了。

局部强化的悬灸方法请参考拙著《不衰老的活法》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道教是我国 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自他产生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若从它的前身方仙道?黄老道算起时间久更长了?它 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医学、养身学、气功学、以及民族关系、民族心理和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此外?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 这两个方面?道教对此影响颇深。关键词?道教传统文化影响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在其创建和 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不少传统文化,使这些文化成为它思想源泉的一部分。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它的思想来源上多样性它对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兼收 并蓄的态度?所以道教留下来的思想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 大集合、大杂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又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过巨大而又复杂的影响。第一对古代政治历史的影响。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有许多封建王朝大力提倡道教?用道教的教义作为封建统治的思想武 器?所以道教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封建统治者关系是十分密

切的。许多古代的农民起义也是与道教的思想密切相关?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利用道教经典中的某些思想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来指导农民起义?此后利用道教的教义起义的农民战争也有很多。所以道教对我们国家下层社会中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十分广泛和深远的。第二对我国古代学术思想方面的影响。我国的许多道教学者?例如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等这些都为我国古代文化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特别是道教长期与佛教思想?儒家思想之间的碰撞?排斥到最后的不断融合?兼容并须的发展过程?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而且道教的许多劝善书以及大量戒律都包含了许多伦理道德的思想?而这些思想是为我国古代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第三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影响。我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艺术著作中都有道教的影子?道教的主要目的在于羽化成仙?而这种思想也反映在我国古代的许多文学著作中?成为文学著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古代以这种思想而创作的诗、词、赋、小说等题材的作品数量众多?伟大的唐代诗人李白就是这其中的主要代表?其部分诗也被称为神仙诗。此外有关道教的雕塑、石刻、建筑都各具特色?由此可见都道教对我国古代艺术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同时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四对我国医学发展的影响。道教为了实现长生不死?从一开始便十分重视炼

道家思想名句,道家经典语录

道家思想名句,道家经典语录 导读: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2、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3、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5、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6、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8、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9、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1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1、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2、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13、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7、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18、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19、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0、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21、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一卦变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2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3、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4、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25、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26、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27、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30、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教与流行于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不同,它是唯一根植于本国、发源于古代文化的民族宗教。它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确实受过佛教的影响,但主流是中国的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道教信仰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超凡入仙,不必等死后灵魂超度。这是它与别的宗教信仰的根本不同之点。道教的产生也很特别,它不是某一教主在短期内创立起来的,而是逐步积累、多渠道汇合而成的,它正式产生于东汉后期,然而孕育过程很长,上限极难具体确定。道教前期分为丹鼎与符两大派。符派以符水治病、祈福禳灾为主要宗教活动内容,组织上多系民间道教,如汉末的五斗米道与太平道。魏晋以后,太平道被镇压,五斗米道转化为上层天师道。南北朝时又分为南北天师道。丹鼎派侧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别。唐代李氏皇朝与老子李耳联宗,推崇道教。宋代真徽二宗迷恋道教,并开始组织编撰《道藏》。金元之际,道教进入鼎盛时期,全国形成南北两大教派。南方为正一教,由张天师后世子孙掌教,中心在江西龙虎山,活动以符为主。北方有王重阳在金代创立全真教,炼养性命兼融儒释。其弟子丘处机见重于元太祖,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教盛极一时。明代正统、嘉靖、万历时期,道教亦很发达,巨大规模的《道藏》陆续编成。此后直至清末,道观虽不断修建,然而道教逐步丧失了理论上的创造力,走身衰减。然而道教的思想影响却在民间不断扩展起来。 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以生命为中心的。 一、“有形皆含道性”的生命平等观 道教是重视生命的宗教。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太平经》说:“要当重生,生为第一。”南朝时的《三天内解经》说:“真道好生而恶杀。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死王乃不如生鼠。故圣人教化使民慈心于众生,生可贵也。” 然而,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的根本途径在于得道成仙。道教所要得的“道”,即是“自然”;而“道”的自然性,最根本的就在于其生命,在于化生万物;因此,“道”就是生命本体。老子《道德经》把“道”称为“天地母”,赋予“道”以生命,又明确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道”生天地以及人和万物。《老子想尔注》明确地说:“生,道之别体也。”所以,道教追求生命并不是通常那种单纯地追求长生不死,而是要在追求“道”的生命本体的过程中,实现人的长生不死。在道教看来,自然 界的一切都是由“道”的生命本体化生而来,而且都含有“道”的生命本体,因而都是一种生命;各种生命虽然形式并不相同,但就生命本体而言,是一致的;各种形式的生命都是“道”的生命本体的体现。因此,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不仅人与人之间的生命是平等的,而且人与动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道教不仅在宇宙论上讲天地万物与人的同源、同根性,而且,还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从本体论上讲天地万物与人皆有道性。梁陈时的宋文明对道性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明确提出“一切含识皆有道性”,认为人以及有心识的动物均有道性。唐代著名道士潘师正在《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则更为明确提出:“一切有形,皆含道性”,认为天地间

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7公管1班崔惜舜 20173216 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于《老子》,应在中国或是华夏子孙,炎黄后代口口中流传。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曾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常说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更有人以为:中国根蒂全在道教。 在诸多影视作品、志怪小说、远古传奇中都有着关于道家的各种描述,如“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封神榜》、黄巾军张角的传于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道家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蓬勃发展,潜移默化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改变着我们,滋润着我们。 要说道,又不得不说老庄。老子被誉为道家祖师,写出《道德经》的皇皇巨著,其思想主要存于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叫道生万物。这个思想,是为我们中国人,当然也是为世界人,提供了一个解释宇宙的框架。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顺服自然。这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治理国家,各个方面提供了一个根本的准则,根本的原则。第三,就是相反相成。我们也用四个字来总结,相反相成。这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事物的基本法则。第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持盈,盈是盈满,把这杯慢慢的水端在手上这

个叫持盈,持就是把持,持盈守缺以柔克刚。第四个方面可以用这八个字来总结,后面四个字也行,就是以柔克刚。而庄子则是继老子后道家中集大成者“而且是使道家真正成为了一个家派与儒墨鼎足而三的一个人。”《庄子》其书,以落天外的构思,意深旨远的寓言,曼妙朦胧的情致,与天地万物共舞的神采,渊深海涵的襟抱,使其受到了后世文人毫不吝啬的称誉:“其言汪洋自恣”, “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在我的体会中他的文章主要体现了他的生死观,名利观和道德观。 对于我而言,听了关于于丹对庄子的解读,了解了庄子的世界观和生死观,发现他的思想,是我们这些羡慕田园生活、渴望内心宁静的现代人无比向往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他对许由说:“日月都出来了,可火炬没有熄灭,对于光亮而言,不是太难堪了吗?应时的雨已经降临,可浇灌还在进行,对于润泽而言,浇水不是多余的吗?如果立先生为天下之主,那么天下定然太平;而今我还身居其位,这不是多余的吗?请让我将天下交给你。”肯将天子之位出让,尧乃是一片公心;也是以天下苍生为念,日月可鉴。但许由不这么认为,他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太平了,还要叫我来接替你,难道我是为了虚名吗?回去吧,君王,天下对我来说没有好处。”

道家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博大精深,老子主张无为,庄子崇尚自然,他们的思想不但造就了道家流派,在百家争鸣时代大放异彩,甚至成为汉代初期的统治思想。由道家思想衍生的道教,作为中国古代三大教派,从古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道家思想对社会现实与政治生活的影响 1、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命题,“无为而治”意味着减少政治决策中的主观主义和盲动主义,尊重事情本身发展的规律,也往往实际上意味着给被统治者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先秦道家为人们勾画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社会,与世隔绝、没有压迫、路不拾遗,这对于人们的思想是一种美好的设想,带给百姓希望。 3、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道家思想并不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相反却比较赞赏隐逸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敛性质。 二、道家思想对中国自然宇宙观及人与自然关系观念的影响。 1、道家强调顺其自然,尊崇自然规律,提倡自然无为,这也就是要求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在世界本原的问题上,先秦道家以“自然”之“道”作为宇宙和世界的本原,用非神力的“道”来解释世间万物的运动变化。 三、道家思想对个人立身处世修身养性的影响

1、庄子主张逍遥的人生观,提出“无待”、“无己”“坐忘”“心斋”,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清心寡欲,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以及求得生存。 2、道家强调顺乎“自然”之性的养生之道,其立身处世讲究与世无争,其修身养性讲贵生重己,逍遥自适。 四、道家思想对审美观和文学艺术的影响 老庄认为素朴最美,因此不论是在文学上还是美术上都提倡归于自然,用一种对自然的大气来创作。同时,越是朴素自然的越是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五、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道家思想家主张“以柔克刚”,提出矛盾的对立,相反相成,相互转化。认为事物的转化有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量变的不是发展观,而是循环往复的。这不仅仅对于统治者还是知识分子,甚至是百姓都学会用辩证法来看待一件事。

论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论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摘要:道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思想文化以其独特深刻的内涵,渗透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门类,它对人生价值、生存方式、社会政治和自我修养等方面的诸多理解和认识,不仅对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我们现代人们的生活发展也有着引人深思的启示。 关键词:道家思想人生观政治观养生观 引言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儒佛文化共同构成了古老中华文明的大厦。道家思想虽不像儒家的入世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扶持;也不像佛家的出世思想受到众多看破红尘者的青睐;但其却以其所蕴含的独特的哲学思想,以及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自身的诸多理解和认识,同样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自身丰富深远的体系。道家思想不仅渗透到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宗教、军事、文学等各个文化门类,“而且对中华民族的人格心理、兴致情趣、思维方式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维系、发展都产生过难以估量的作用。”①道家思想里蕴含的智慧也对我们现今社会人们的生存发展有着诸多启示。在此主要介绍的是道家思想中影响较大的人生观、政治观和养生观。 一、道家的人生观 ⒈自然无为 道家的人生哲学是道家哲学的核心内容,就实质来讲,人生哲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与儒家不同,道家主要是通过揭示人与物即自然的统一与联系来彰显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自然”这一概念首见《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是自然而然,是事物天然的、非人为的一种状态,如十七章所谓的“百姓皆谓‘我自然’”也是这种意义:百姓在圣人之治下安居乐业,他们只知有圣人在,但没有圣人的作为,因此认为自己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所以我们说,自然便是道,不用再去寻找道了,总之,“自然”是“不用借助别人的力量,靠自身内在的作用,成为如此或者就是如此”。②老子的“自然”开创了道家乃至后世思想家思索天人关系的一个独特视角,维护“自然”,崇尚无为,反对人为,顺应自然而为便是无为。 “自然是无为的最好表征,无为是自然的必定要求”,③无为是道家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时所采用的态度与方式。清静无为是道家的重要行为法则,人们如今也越来越意识到道家的无为显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蕴藏大为的无为,因为老子之道讲究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无为就是不违反本性,不违背内在规律,顺势而趋,形似无为,实则达到无不为之良效。 ⒉贵柔主静 《老子》第五十二章提出“守柔曰强”的观点,老子认为能守柔才是真正的强者,而“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的“强”并不是真正的强,是没有生命力的、不能持续发展的刚强。所以道家崇尚“水”,因为水本性柔弱,但却能推动巨石,是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第四十三章)。在道家看来,刚强只是一时的,而柔强才是最后的胜者,是韬光养晦,以静制动,这对我们现今处在一个如此快节奏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怎样面对人、处理事同样有着很深的启示。可见贵柔主静的精神在于理性的认清形势,冷静地控制自己,坚忍待时。静其实是柔的保证,非静不足以柔,《老子》第四十五章提出了“清静为天下正”的著名观点,第五十七章又说:“我好静而民自正”,从统治者来说,若能清心寡欲,社会自然就治理;从自身来说,有了静,就可以防止主观臆断影响自己的判断和选择。道家也并没有绝对的反对动,而是认为必要的“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静”并不是要求形体不动,而主要是用于心性修养,讲求心静。动静适宜与否,与自身的心性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_人文思想(儒家、道家、法家)

专题一人文思想 综述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其基本内容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道精神、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情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禀然大义的人格气节和高尚的情操、宽厚仁爱的道德。当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学派也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发展繁荣,和儒家共同给灿烂的中华文明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浸透着浓郁的人文思想。 一、儒家 基本思想:儒家学说是以"仁"为核心,"人为贵"为思想体系,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其核心思想的学说。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体现着人文精神。 思想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1)春秋时期:儒学创立,孔子以仁的学说奠定基础 (2)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孟子提出仁政,荀子则提出性恶论。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压制。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 (1)西汉初期:盛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 (2)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 等思想。 4.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 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6.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7.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 8.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康有为提出托古改制,移花接木。 9.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冲击,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10.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文革”期间,“批林批孔”运动,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12.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上升. 儒家思想主要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新文化建设相结合。 代表人物及作品: 孔子和《论语》

道家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道家是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以“自然”和“无为”为基本观念、追求人性朴真和精神自由的学派。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它同儒家思想相辅相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及国民性格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道家文化了解有限,误解较多。譬如历史上便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道家重天道、轻人道,重自然、轻人事。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实际上,道家既重天道,也重人道,既重自然,也重人事;只是他们没有像儒家那样就人道论人道、就人事论人事,而是将人道、人事问题的研究引向了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将大自然作为参照系,从自然与人事、天道与人道的相互观照中去探讨社会人事和人生之道,提出了一套别具特色的治国方略、管理理念、人生智慧和修养方法,对我们很有启迪意义。 一、道家的管理之道 (一)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之道及其现代启示 提倡“无为”是道家思想的一大特色,不少人将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不为”,这是一大误解。道家的“无为”不是指一无所为、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勉强作为,强调要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去作为。 事实上,道家的“无为”是“为”的一种极高明的方式和手段,它在现代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首先,“无为而治”提倡一种“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 在任何一个机构中都存在着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者的工作是宏观的、全局性的,主要是制定大政方针、谋划发展战略、把握发展方向,而非什么事都管。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领导者应具的领导艺术。 只有善于在小事上“无为”,才能在大事上更好地“有为”。抓好大事则会事半功倍,专管小事则可能事倍功半。这就是道家“无为而治”给我们提供的“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 其次,“无为而治”提倡一种人性化的管理之道。 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是任何一个时代的管理者、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应充分考虑的问题。在人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的今天,尊重人性更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而在这一方面,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对我们是有启发的。这一理念告诉我们,管理工作不可违背人的自然本性,不能无限制地榨取民力。这一理念要求管理者在把握宏观原则的前提下,放权给部下,充分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再次,“无为而治”提倡一种自然化的管理之道。

道家思想的精髓

第一律道法自然律 新一章(老子原著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释:「有物混成」道,它在混沌时已存在了。「寂」静、悄。「寥」空、无。「不殆」永恒。「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指道的永恒的、往复的运动。这一运动独立于宇宙一切事物和意识之外而不改其本性,它似日、月一样周行不止。「道」客观总规律。 新译:有那样一种存在,它混沌时已成。它先天地而生;它空荡荡地,然而独立永恒,它静悄悄地,然而周行不已,它是天下万物之母。 我不知用什么名字称呼才合适,姑且勉强取名为“道”;由于“道”有普遍性,我又勉强称之为“大”;可是“大”又是要变的,它要流逝,它要远离,于是就为小了,然后又重新返回。所以说,我称“道”为“大”,用词是很勉强的,因为“道”要通过这种变来保持它的“大”。 道是伟大的,天是伟大的,地是伟大的,作为万物之灵之王的人也是伟大的。它们构成了一座四层高台,台顶那一层就是人。人遵从地,地遵从天,天遵从道,而道遵从自然。 简评:老子在本章中,描述了“道”这一客观总规律,指出它是天下万物之母,是自然界最为本质的东西。

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表明人、地、天(实际上是指整个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服从“道”这一客观总规律,然而老子又指出“道法自然”,说明这一规律是对自然界一切现象的总结,从而为老子的整个哲学体系奠定了朴素唯物论的基石。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和“道法自然”两者亦组成新一轮的往复运动。是对立统一运动在新形式下的再现。 本章是老子哲学的核心理论部分,这里既有朴素唯物论又有朴素辩证法,因此是极其重要的。我们把老子的朴素唯物论按老子原话取名为“道法自然”律。“道法自然”律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第一律,是老子的“道”这一客观总规律中的第一律。 [[学习笔记: 关键词是“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先明确“人、地、天、道”概念。老子在开篇提出“道”之后,紧接着就是“有、无”二态,然后就提到了“天、地、人”三才。一个法字,“法”是师法,效法,依据于。“法”使“人、地、天”与“道”及“自然”之间的关系表明了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层次从属关系。人(物质)从属于地(空间),而(局部)空间必须由天(时间)来定位,天(时间)不受任何因素影响,只由道决定其定位尺度。道则法于自然,整个没有上帝与天神的事情。这使人们相信,老子是唯物主义。其实,老子只唯“自然”。既不唯物也不唯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近百年才有的哲学分支。中国古人是反对“唯”的。凡“唯”皆偏,“不如守中”。老子是守中的。

从十个数字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十个数字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数字,是表示数目的文字、符号或数量,是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词。人类从最早用来计数的工具是手指和脚趾、小石子和豆粒和打绳结、刻画记数,到后来发展到刻画记数,乃至使用今天的文字数字。所以说数字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承载者,通过数字的内涵与外延,可以知悉古代先贤智者为我们留下的思维模式、哲学思想、宗教理念等宝贵的精神遗产。后来,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并在文化生活中普遍使用。其数字由0、1、2、3、4、5、6、7、8、9 等十个字母组成,万变不离其宗。但在中国人的字典里,这几个数字不单单包括计数,让模糊的事物清晰可见,让一切变的如此简单。而且还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数字文化更是无比深奥。在中国道家传统文化里,那些玄妙又神秘的数字又代表了什么?【0——无极】在我国道家文化中,零代表无极,“无”是零和空的意思,“极”是无思无念的意思。零也代表代表圆满,无缺陷才能圆。零是根本,是本源,一切由本源生,一切从零开始。'无极'出自《道德经》,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指称道的终极性的概念。无边际,无穷尽,无限,无终。'无极'一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没有中心'的意思。代表着上古华人对事物产生之前状态的抽象理解。既没有中心又没有边界,这种状态当然是无穷无尽'混沌'。现

代科学认为:在大约150亿年前,宇宙还未诞生,虚无缥缈,宇宙还处于一种没有前后,没有左右,没有上下,没有中心,没有边界的混沌状态。这与上古华人对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状态的抽象理解不谋而合。古代哲学范畴认为,无极亦指派生万物的本体,以其无味、无臭、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故曰无极。《老子·第二十八章》:“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在我国古代文字中,“零”字出现很早。不过那时它不表示“空无所有”,而只表示“零碎”、“不多”的意思。如“零头”、“零星”、“零丁”。“一百零五”的意思是:在一百之外,还有一个零头五。“0”这一数学符号的发明应归功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人。他们最早用黑点(·)表示零,后来逐渐变成了“0”。这种数字符号传到阿拉伯国家,被命名为阿拉伯数字,至今印度人还耿耿于怀。随着阿拉伯数字的引进,“零”字与“0”恰好对应,“零”也就具有了“0”的含义。由于这一记数法简洁明了,而被使用至今,成为世界数学的通用语言。难怪恩格斯称它为“最美妙的发明”。【一——无极生太极】太极,是天地未开、混沌未明之前的状态。老子《道德经》第42章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道生一,一是太极,就是无极生太极;一生二,二是阴阳,就是太极生两仪;二生三,三是阴阳配合,就是阴阳交感化合;三生万物,万物是万事万物,就是太极含三为一, 因万物由阴阳而化生, 故万物各

道家思想名句,道家经典语录

道家思想名句,道家经典语录 1、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2、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3、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4、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5、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6、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8、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9、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1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1、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2、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13、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4、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7、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18、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19、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20、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21、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一卦变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2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3、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24、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1)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讲先天下之忧而忧、道家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政治渺小艺术永恒 儒家讲究礼仪尊孔孟之道 道家讲求修身养性~有朴素唯物主义 儒道互补,这在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是个老而又老的话题了,然而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我们又可以从这个古老的话题中不断地引发出新的思考。从在的、隐蔽的、发生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有着两性文化上的涵;而从外在的、公开的、符号学的意义上讲,儒道互补又有着美学上的功能。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国学者根据由马克思、恩格斯所肯定的西方现实主义的价值取向,将具有“兴、观、群、怨”传统、主用艺术来干预现实的儒家美学,看作中国古典艺术的主流;而将“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塞瞽旷之耳”的道家思想, 视为文化虚无主义和艺术取消主义的逆流。最近一个时期,作为庸俗社会学的一种反动,大陆学者则又与港台学界彼此呼应,在“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道家美学中发现了西方现代派艺术所梦寐以求的写意的风格和自由的境界,认为这才代表了中国艺术的真正精神;相比之下,儒家的那套“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传统,却因急功近利而显得过于狭隘了……。应该承认,以上

这两种观点各有各的道理,但放到一起,则又相互龃龉、彼此冲突。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只能看到儒、道一方其片面的合理性,而无法解释这二者之间彼此“互补”的辩证关系,及其在中国美学史上的整体功能。 在我看来,尽管儒道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可以用不同的结构模式来加以分析,但从对华夏美学的贡献而言,儒家的功能主要在“建构”,即为中国人的审美活动提供某种秩序化、程式化、符号化的规则和习惯;道家的功能则主要在“解构”,即以解文饰、解规则、解符号的姿态而对儒家美学在建构过程中所出现的异化现象进行反向的消解,以保持其自由的创造活力。正是在这种不断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中国古典美学才得以健康而持续地发展,从而创造着人类艺术史上的奇迹。 一 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我们知道,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人是一种文化的动物,而文化则是以符号为载体和传媒的。在这个意义上,著名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曾经指出,人是一种符号的动物。而以“相礼”为职业的儒者,最初恰恰是这种文化符号的掌管者和操作者。“近代有学者认为,‘儒’的前身是古代专为贵族服务的巫、史、祝、卜;在春秋大动荡时期,‘儒失去了原有的地位,由于他们熟悉贵族的礼仪,便以‘相礼’为谋生的职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下卷,第73页。)这种看法是有一定根据的,孔子所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便是最好的说明。当然了,孔子所开辟的儒学事业,绝不仅

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摘要:道家思想源远流长,从老子的“天人合一”到“庄周梦蝶”的变化不断推到道家思想的成熟,也逐渐扩大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在春秋战国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道家思想作为百家争鸣的一支重要学派,在时代的舞台上演绎自身的传奇,在后世社会的发展中影响深远。在现在的社会中道家思想更能为我们提供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辩证法、虚实相生、无为、寡欲 哲学 道家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老子充满智慧的辩证法思想和无为都为后世留下了毛贵的财富,其中“物极必反,月盈则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著名的辩证词汇,不仅反映早期哲学思想所闪烁的光辉,更看到道家哲学的深邃。 道家倡导无为,但无为并不是简单的不做什么,而是不要过分的干预事物的发展,不要盲目的插手自己不该干的事情,违背了人的天性和自然规律最终会受到惩罚的。 其中“揠苗助长”的故事广为人知,这也反映了道家哲学的现实意义,在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大师庄子那里,他更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灵魂的超脱,《庄子》中有很多的寓言故事,其中有一篇说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起舞,睡醒之后却在思考是庄子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变为庄子,其思想的深邃与旷达无人能及,《庄子》中有鲲、鹏那样的庞然大物,也有朝菌、蟪枯等微小之物。但在庄子眼里,他们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自己追求的目标。 其中辩证法作为道家思想的精髓,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庄子在自己的妻子去世后,竟然鼓盆而歌,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合情理的举动,但在庄子看来这也许是一种解脱为什么他不能为这种解脱而高兴呢?老子作为辩证大师更是出类拔萃,其辩证法的思想令其他人难以望其项背。 道家主张寡欲,寡欲不是节制欲望,而是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欲望,人的欲望越多就会一步步的踏入欲望的沼泽而难以自拔,消减欲望、知足者常乐更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哲学,《庄子》中记载了楚王想请庄子担当宰相的故事,但是庄子却在名与利的诱惑下选择了自己要过的生活,那种闲适自由的田园生活,那种无所羁绊的生活为后世众多学者所向往。 水在道家思想中无处不在,老子说“上善若水,大智若愚”水对道家来说是不可

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传统凝聚在千百万年的历史之中,一个民族是无法摆脱自己与生俱来的文化传统。道家文化,以先秦时代的哲学家老子为其创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如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正是这种道教文化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襟怀,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能够经久不衰,愈来愈繁荣昌盛。 道家文化的根本和核心是“道”。“道”的非实体性,使之不能对其定义,不能问其是什么,而只能加以描述。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生”所描述的,就是创生,就是创造。老子揭示了“道”是创生之本,创造之源,创造之境。“道”最具原创性,它可生一、生二、生三乃至万物。道家对“与道为一”的追求,实质是对人生自由的追求,对更高创造的追求。因为进入到“与道为一”,就进入了自如自在无遮无碍的境界。道家的精华在于参透自然、社会、人生的客观规律,以道术秉要知本,故能事少而功多。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和人本身的超越性,主张以“无为”为体,以“无不为”为用,以一个“忍”字应世,相信“柔弱胜刚强”,以返朴归真、回归自然为本。 一、道家文化的自由精神 道家文化的突出精神,是自由精神。尤其是《庄子》的思想,更富有追求由的精神。道家的自由精神主要表现为突破传统、世俗、自我等束缚,开放心灵,拓宽视野,解放思想。道家希望通过这种追求,引导人们达到自由之境界。道家文化多方启示人们,打破思想僵化闭塞,摆脱世俗束缚,去获得精神自由,创造自由。超越世俗的实用功利目的,才能达到大用。突破僵化、狭隘、闭塞,才会有新追求新创造。道家文化的自由精神,对我们有许多创造智慧的启示。其主要是,精神自由才能突破传统、世俗观念的束缚,才能有精气神好奇心去探索这个世界。精神自由,才能有奇思异想,才会想出新办法,走出新路子。对于当代人缺乏原创性的问题,自由精神的培养是重要的一维。为了培养有利于原创的自由精神,就要破除种种阻碍。

浅论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道教与传统文化班级:10工试2班 姓名:蒲建民 学号:1001400227

中国道教与传统文化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道教的联系非常密切,道教既是我国的传统宗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道教形成于东汉末期,在道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它吸收融合了不少传统文化,使这些文化成为它思想来源的一部分。此外,道教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也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起源道教传统文化关系影响 首先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表现在它的主要思想来源是古代宗教迷信和思想文化。道教将老子奉为自己的开教祖师,王阜写的《老子圣母碑》中说“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1道教丰《道德经》为圣典,信仰追求长生。“自然无为”思想是道教奉行的的核心准则。 道教的形成是通过一点一滴地积累、汇集而来的,道教以正式形式出现是在东汉后期,但其孕育过程很长,难以确定能追溯到什么时候。它跟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发展并调整,更新和演变,最终汇集成为丰富的道教文化,并产生了相当深刻和久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便少不了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经书典籍和文献资料。虽然自清朝以后道教逐渐衰落,但这种宗教信仰已深入民心,所以至今道教仍有较大影响。道教在中国文化史中并不是像昙花那样,仅有一瞬间的光华,它与其他文化领域有着长期互动交融的关系,淡淡的散发着它的光辉。 一、道教教义来源于各派文化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在其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不少传统文化,使这些文化成为它思想源泉的一部分。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首先表现在它的思想来源上。主要表现在它对传统文化中古代原始自然崇拜、道家思想、儒家思想、黄老思想、佛教思想等的吸收融合。 (一)原始自然崇拜 在古时候,人们对于一些不能作出合理解释的奇异现象,认为有一种超越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因而人们从心底萌生了对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和逝去的先祖的崇拜,并视之为神仙,并由此逐步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的神灵系统。战国中期以后,神仙思想逐渐成熟,从官方到思想界到民间,影响越来越大。受这一潮流的影响神仙思想与道家思想开始交流,而且趋势越来越强。教道教吸收了这种鬼神思想,在此基础上三者再次进行揉合,并将这个系统中的许多神灵视为道教神灵中的一员。 (二)道家思想 道教作为宗教的一支,依附于老庄,虽然老庄中有一些宗教思想因素给道教以一定的支持,但老庄却不是道教的创始者。先秦和秦时,《老子》、《庄子》等书是学术方面的著作,而不是宗教典籍。而从东汉后期开始,《老子》逐渐被神学化,发现道的人—老子便被尊为道教教主,民间巫术与神仙方术也逐渐依附于《老子》的学说。道家本来一般不管什么外丹和符录科教,甚至有点反对鬼神。以老子开始的道家,视道为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最高法则;道教则进一步突出了道的超越性,使道成为似乎有着无所不能的神的抽象形态。道家提倡清净无为,追求内心的安宁;道教更是发挥这种离俗超脱的精神,形成出世理论。至于《老子》书中提到的“谷神不死”、“长生久视之道”,2《庄子》书中所说的的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御飞龙而游四海之外”3,这些思想道教更是直接吸收。道教原来只是各种世俗迷信的杂合,由于它善于吸收融合、改编道家理论,形成了一套自己独有而又十分完善的神 1王阜《太平御览·老子圣母碑》中华书局,1960年第1册第2页 2《老子道德经》中华书局,1980年第238页 3《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第246-247页

道家思想的核心

道家思想的核心 篇一: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摘要:道家思想作为传统哲学的经典和核心之一,现代意义是值得深刻研究的课题.它不仅在历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代,它仍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从道家思想对社会生活、社会科学、经济与个人修养等角度分别阐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探讨道家思想对解决现代人生问题的启迪意义。关键词:道家;现代;社会;科学;经济;道家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其深刻的哲学意义经过不断的传承与发展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我们依然能从道家的思想中找到一些解决之道。因此,道家思想不仅在过去具有深刻的意义,其现代意义也不容忽视。 一、道家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随着工业革命的大潮,科学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极大地物质满足,然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一种掠夺式的开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引发诸如全球面暖,环境污染等问题。现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成为重中之重,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道德经》中就有“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论述,“天人合一”,这也是道家思想在对待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出发点。它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了“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 认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

分,强调“道法自然”“自然之道不可违”,而现代生态学理论中有一条“在没有人类行为强烈干预的情况下,自然界通常都能够以它的最佳状态存在着,发挥出最大的能量和最高的效率,保持着最合理的发展速度和最长久的持续性。”①因而人应当爱护自然,保持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关系,人的活动必然影响到环境,也必将通过环境反作用于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必须顺应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做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二、道家思想对现代科学的意义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人类一步一步的靠近了真理,并通过这些发现的自然规律加以合理的利用,转化成为生产力,进一步提高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并推动了我们继续研究自然规律的热情,这一点,在道家思想里我们也能体会到古代道家的热爱自然,探索自然与当代人类在科学上的追求有着惊人的相似。比如在医学上,现代人也追求科学的养生之道,就是遵循自然规律,道家思想中,“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它所提倡的形神兼养,正好符合现代医学上对于健康的定义,即身心健康,由此可见,道家思想具有科学性,有利于启示科学的研究。同时,道家思想经过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朝的“罢黜百家”,发展到魏晋玄学,起起伏伏,但都经受住了考研,一直延续到今天,仍然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延续至今,当代人们对它的研究与发展,有利于社会科学特别是哲学的进一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家思想也推动了科学

浅谈学习道家思想的感悟

浅谈学习道家思想的感悟 201211012910 李趁教育技术 【摘要】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其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本文就中国哲学史课所学到的道家思想浅谈自己的感悟。 【关键字】道家思想,老子,庄子,人生 因为对中国哲学史感兴趣,于是选择了这门公选课,而并非是所谓的盲目追求国学热。学习了各个时期各个学派的思潮,对于道家思想,映像格外深,对其有一种别样的喜爱。道家思想中蕴含的一些人生哲理深深的把我折服。 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是老子。一般认为,老子本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人。与孔子同时,生活在春秋时代。曾当管理书籍的小官,相当于今天的图书馆馆长之类。按照《庄子》中的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聃”。结果是孔子被老子教育了一顿,但孔子不但未生气,反而猛拍老子的马屁,称老子是“乘风云而上天”的龙,还很激动地感叹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大概就有了“老子天下第一”之语。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老子活了二百多年后,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莫知其所终”。究竟老子后来仙归何处,至今仍然是个未解之谜。 老子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最大贡献就是他的著作《老子》(也称《道德经》)。《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开山之作,代表之作。《老子》流传至今,版本甚多。传世本《老子》有81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5000余字。虽然篇幅不长,文字简短,但却蕴含哲理,闪烁智慧。它用高度抽象概括的语言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一些永恒法则。其中心就是要说清一个“道”字。但“道”到底是什么呢?或许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一开篇便坦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不可名,不可言,不可谈的。道是不用耳朵听来的,听来的道便不是道。道也不是用眼睛看出来的,看来的道不足以称为道。道更不是可以说得出来的,说得出来的道,又怎么称得上是其道呢?道是无形无体的,这种潜移默化的道,或许确实要把自己升华到一个超脱凡俗的圣人才能真正体会其精髓所在。虽然如此,老子还是认为“道”确确实实存在。“道”是万物之母、宇宙本原,“道”又是自然运动的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宇宙天地之大“道”,或许就是我们人生需要领悟与追求的最高境界。 而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另一代表,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间,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