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公民社会建设 文档

社会资本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公民社会建设 文档
社会资本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公民社会建设 文档

社会资本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公民社会

摘要:社会资本与公民社会具有高度的关联性。文章探讨了社会资本、公民社会及其二者的相关性,从价值规范、社会关系网络等纬度对当前我国社会资本现状及其公民社会的历史背景与现状进行分析,表明中国社会存在着社会普遍信任度缺失、弱关系网络资源严重不足、自组织不充足和不规范等特征;并从建构公民身份意识和培育社会信任、发展民间组织、促进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合作等角度,对提升社会资本的存量和质量,实现增量发展,促进中国由政治统治型向社会治理型的过渡,培育当代中国公民社会成长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资本;公民社会;社会信任;弱关系网络;民间组织

社会资本理论在政治学领域的扩展强调信任、规范与网络等价值。公民社会是公民们在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自愿结社、自由讨论公共问题和自主从事社会政治活动而自发形成的民间公共领域,同时又是一个高道德性的公共领域。建立自由、民主、自主的公民社会,培育现代公民精神,需要雄厚的社会资本作为基础,如果社会资本存量不足,公民社会的成长就会受到限制。积极的公民参与意识与公共精神,则可以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和转化,实现增值。因此,社会资本与公民社会之间具有紧密的相关性。

一、社会资本与公民社会及其相关性

一般认为,当代对于社会资本概念的第一个系统表述是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布迪厄将社会资本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1]。但真正从政治学角度研究社会资本概念的是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普特南,将社会资本界定为“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2]社会资本体现为以社会关系网络为载体的公共精神、公民意识和民间组织等,表现为个人关系、成员身份、社会网络和信任关系,其中核心要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社会资本的基本命题是互助、信任、社会准则、共享、参与以及关系网络。社会资本强调集体行为或组织行为的重要性,强调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和社会网络的重要性,根据

社会资本的一般理论,一个社会的社会资本的构成和性质,影响着社会成员的个体和集体行为,也影响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制度性安排和治理模式。

公民社会是公民们在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自愿结社、自由讨论公共问题和自主从事社会政治活动而自发形成的民间公共领域。公民社会的主体是公民及其所结成的各种公民社会组织或民间组织。公民是指有权利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人,是一个凸显个体权利和自主性的政治法律概念。作为公民社会主体的民间组织,是有着共同利益追求的公民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团,进行单独个体或团体的利他参与公民行动,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相对独立性、自愿性的显著特点。公民社会的基本特质有社会自治、参与性、法治、多元主义等。社会自治指公民社会相对于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参与性指强调公民应当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制约国家权力;法治强调要从法律上保障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反对国家随意干预公民社会的内部事务;多元主义指公民社会是有一个多元开放的民间组织所组成、所形成的一个公共领域,它要求个人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思想的多元化,并存在维系这种多元主义的宽容和妥协的文化。

社会资本与公民社会具有的高度的关联性格。其一从社会资本的价值规范纬度上来说,即诸如互惠、信任和团结之类的价值规范,社会资本可以分为具体的和抽象的,具体的社会资本,是指与某一主体个性特征直接相关的一种社会资本,亲朋好友之间的信任、同乡同学之间的团结就是具体社会资本的体现。抽象的社会资本,是指非因个性特征而是因为关联属性所产生的一种社会资本。一方面,具体的社会资本有助于抽象社会资本的演生,比如在社团或学校中养成的信任与团结的习惯将有助于在投票中信任候选人和当选的政治家[3]。另一方面,两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其原因在于两种社会资本的性质不同:具体的社会资本,其性质可被看作是一种私人物品,它形成于特定的对象之间,具有排他性,受益一般只限于特定的对象;而抽象的社会资本则可被看作是一种公共物品,它形成于非特定的对象之间,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得益的主体可能是不特定的。

其二从社会资本的网络纬度上来说,即各类的社会团体和人际关系网络,可依帕特南区分的柱状和网状社团为例,纵向的柱状社团体现为等级制的社会结构,将不平等的行为者结合到不对称的等级与依附关系之中,所代表的是一种封闭的、断裂的社会结构,尽管彼此分离的垂直柱状网络内部联系密集且可以勉强

维持集团内部的合作,但是不会使全社会进入一种信任与合作的状态,因此,并非所有的社团都能对公民社会起促进作用。网状社团没有固定的焦点组织,各机构之间形成松散平等的合作关系,贯穿着一种平等和开放的精神,由于公民社会的精神并不在于一个个孤立的民间社团,而是一种结社的理念,不同草根社团之间的交流、合作、联盟、支持,自助与互助是公民社会的精髓。社团的性质以及内部能否产生出互惠、信任以及产生互惠和信任的团体是公民社会的重要体现,因此,网状社团的数量、质量和组织化程度是衡量公民社会成熟的重要尺度。

二、我国目前社会资本的现状及其对公民社会成长的制约

中国目前的社会资本形态是具有过渡性质,社会资本的总体状况具有多元并存、分布不均、且发育不良等特征。中国公民社会目前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是一种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的公民社会。在社会资本的价值规范纬度上,体现为具体社会资本过剩且强于抽象社会资本,社会普遍公民信任度不足;在社会资本的网络纬度上,有影响力量的柱状社团往往是在党和政府主导下创建和运行,带有强烈的官方色彩或官方背景,而众多分散的公民网状草根社团却处于无力的地位,民间组织的发展很不平衡且不规范。

(一)价值规范纬度的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与公民社会在价值规范纬度的结合点首先在于高度的社会普遍信任,中国社会虽然通常被人们称为“关系社会”或“熟人社会”,但具体社会资本和抽象社会资本的分布却处于失范状态。在广大蜂窝状的自然村落中,家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根本支配着其他人际关系,福山认为家族文化具有对外人较强的不信任和对亲属圈较高的信任特征,他同时列举了中国、法国、意大利作为低信任社会的实例。并指出这些国家的社会组织以家族和亲属为基础,家族关系很强,但外人之间信任关系相对较弱,对家族以外的人缺乏信任[4]。社会资本主要存在于家族和相当狭小的亲朋好友圈子里,尽管这些社会资本虽然体现了人际关系的密切,但难以形成相互之间的最大认同,并整合为整体社会资本,从小社群的私德扩展为范围更广的一般性社会公德、信任与共识。如在村民自治的选举中,村民们进行选举往往不是根据候选人的行为表现的可信性而是根据自己与候选人的远近亲疏来投票,致使某一家族长期把持村政,这即是具体社会资本强过抽象社会资本的表现,表明社会普遍信任度存在不足。在城市中国长期以来实行单位

制的组织管理体制,它是一种建立在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庇护——附庸”的垂直网络关系, 庇护-附庸的垂直关系的特性是依附性, 在这种关系中,由于对人际关系的过度强调和个人在建构自己的社会资本时权力的广泛介入,使政治权力和人际关系,成了资源配置的主要力量,庇护者人际关系和政治权力的滥用,扩大了腐败的范围,而附庸者则可能是逃避责任和义务。鉴于中国民众的家族意识、臣民意识和依附思想根深蒂固且还存在较大的影响, 它不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和民主参与精神,也不利于产生现代公民的公共精神和社会共识,以及公民之间的合作和互惠规范等社会资本。因此,中国虽然被称为“关系社会”,但这种关系更多地体现为“私人资本”,而不是开放的社会“共享资本”。

(二)网络纬度的社会资本

公民社会的基石是民间自治组织。而中国有影响力量的社团往往是在党和政府主导下创建和运行,带有强烈的官方色彩或官方背景,具有鲜明的官民双重性。尽管这有利于政府对社团进行监察和控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社团的发展,使其自主自治性、志愿性、非政府性等特征明显不足。从公民社会与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看,政府的过多干预与参与将弱化社团的自治功能,鼓励不同形式的“庇护”关系的发展, 社团的存在便成为官僚权力的延伸,出现了所谓的“政府—单位”组织同构现象,相应地是一种纵向“柱状”的纵向强联系,这样,社团无法形成公民社会,也不能发展成为社会资本,其结果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界限模糊,社会从属于国家,社会自身力量壮大和自治能力发展的空间被压缩。社会资本理论表明,横向联系要比纵向联系更能反应一个社会的社会资本的质量。当前社会中众多分散的公民草根社团却处于无力的地位,民间组织的发展很不平衡,还极不规范,不同的民间组织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影响和地位方面差距很大,且横向公民参与网络的“弱联系”比较缺失。如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虽有不少具有一定组织化程度的志愿者行动,但多半还是单独个体的义举,志愿者行动凸显了公民身份的行动权能受相当限制,将中国社会自主空间不足的展露。

三、社会资本的培育与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

社会资本的价值规范维度和网络维度都是公民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没有横向合作的自治社团组织的存在,不能培育出具有公民精神的公民;而缺乏具有公民品质或精神的公民,缺乏具有一定社会资本的社会文化环境,也不可能具

有自发形成的社团组织,前者是公民社会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后者即社会资本体现了公民社会的内在本质,也是自治社团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因此,网络维度和价值规范维度的社会资本培育必须全面推进,形成充裕的社会资本储备,才能产生紧密的公民社会。

(一)建构公民身份意识和培育社会信任与共识

公民意识是近代宪政的产物。它有两层含义:当民众直接面对政府权力运作时,它是民众对于这一权力公共性质的认可和监督;当民众侧身面对公共领域时,它是对公共利益的自觉维护与积极参与。社会资本与公民文化的结合点在于创生出高度的公民信任和公共精神, 公民互动创生出政治认同感,形成公民间信任,从而促成有意义的合作。因此,政府应由传统的偏重道德教育转向现代公民意识教育,不仅要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更应培育公民积极的公共精神,塑造具有民主、法治、理性、平等与自由等意识的现代公民。公民横向参与网络的增加,社会成员之间横向交流的增强,培育了强大的互惠规范和社会信任关系,信任关系和互惠规范依网络而生并在网络内具有“自强”趋势,逐渐使社会信任结构从依靠纵向的血缘或单位纽带的“身份信任”发展到依靠横向的交往互惠为纽带的“契约信任”,将信任范围从“熟人”拓展到整个社会,促进了全社会范围的合作,从而为包括经济活动、政治行为等等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提供了基本的道德和规范源泉。相应地,公民社会可以发展和促进信任与合作的社会资本,培养公民性,使公民意识、公民精神,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等将逐步深入人心,最终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增强公民社会的理性化、自主性品格和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公民的生存不会因为社会资本的缺乏而陷入的困境。

(二)改良社会资本,发展民间组织

社会资本存在于广泛的社会关系和网络结构中,当代公民社会论者多把志愿性社团看作是公民社会的核心要素。社会组织,特别是各类社会志愿组织,被认为是社会资本的酿造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使被束缚的民间社会活力得到释放,国家虽然仍然是社会资源的控制者,社会的基本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原来的政府-单位-(作为单位人的)个人的单向、单维的关系,转变为多元、互动、社会参与与自组织形式的结构,传统的“垂直柱状网络”结构社会资本逐渐

向“公民参与网络”结构社会资本转化和变迁。

因此,要改良中国的社会资本,首先应区别对待性质不同的社会网络结构,一方面对于“垂直柱状网络”结构社团,政府应促进官办社团向公民社团的转变,真正实现从监督控制向培育发展的制度和政策方向转变, 使社团组织与政府、社团成员之间转变为平等合作的关系,并适时地推进社团自主性、自治化、组织化的发展,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发展。基于此,将会大大增强社会对政府的信任以及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感,进而起到提升我国社会资本的作用。另一方面,就要鼓励和发展公民的横向联系。公民横向联系的纽带就是各种志愿性社团组织,这种志愿性社团不是建立在血缘或地缘联系的基础上,成员的加入和退出是自愿和自由的,并且不以赢利为目的。它是团体成员基于共同利益或信仰而自愿结成的社团,是一种非政府的、非营利的社团组织,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活动或促进成员利益的互助互益活动。志愿性社团是公民们在国家之外实现自助和互助并努力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公民们在社会共同体中获得归属感并增进社会信任的重要途径。志愿性社团为公民提供了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和手段,提高了他们的参与能力和水平。所以,发展志愿性社团,实现以公民权利为结点的网状体的公民社会代替以权力为中心的柱状体的政治社会,是改善中国社会资本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从政治统治向社会治理过渡

中国传统政治模式是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且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尽管这可以有效地动员一切社会经济和政治资源,有助于国家提高相应的基础性能力。许多研究人员注意到管理的集权会产生一种过度僵硬、反应迟钝的政治体制,这恰恰与社会自组织的发育不足、社会自治水平的低下有紧密关系。由于非正式网络的衰落,社会资本的不足,造成了政府体制过度僵硬、无效率和泛滥的腐败具有内在的联系,“低水平的社会资本会导致一些政治功能失调”。[5]公民社会的兴起可以弥补国家权力的不足和填补国家治理的空白,推动由政治统治型社会向社会治理型社会过渡。统治和治理的的区别在于:“统治的权威必定是政府,而治理的权威则更多地来源于合作网络,统治的主体一定是政府和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则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统治以集权为特征,治理则强调权力分散,强调国家与公民社会、

政府与非政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之间的合作。就权力运作的方向而言,政府统治的权力运作是自上而下的,而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这种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是参与政治管理的权力。”[6]善治的实现,取决于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私人机构与公共机构的相互信任、认同、商谈、合作的程度与能力。一个成熟的强有力的公民社会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资本对于推进善治目标的实现,公民志愿草根社团的多样性导致利益的广泛性,释放了公民对政府的紧张能量,社团的自主性和自治功能的发挥可以弥补国家基础性权力的不足,对于在政府与社会的合作中鞭策和监督政府提高绩效是极具价值。

The Chinese civil society from the angle of social capital Abstract:

Key words:social capital

参考文献:

[1] 李蕙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C].社会科学文献出社,2000:3

[2] 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C].社会科学文献出社,2000:155

[3] 黄相怀.《社会资本与民主发展》.科学社会主义[J].2006,2:40-41

[4] 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M].海南出版社,2001:62

[5] 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C],上海三联书店,2003:79

[6]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南京社会科学[J],2001:9

作者简介:

夏德峰(1974-),男,河南商丘人,硕士,讲师,中共漯河市委党校,研究方

向:政治学理论。

E-mail:xiadefeng2000@https://www.360docs.net/doc/e218753214.html,

地址:河南省漯河市滨河路632号市委党校,邮编:462000

社会资本理论 林南的思想

林南对社会资本研究的新进展 美国著名华裔社会学家林南从理性选择行为出发,在个体行动和社会结构的互动基础上,把社会资本界定为个体为了从嵌入性资源获取回报而在社会网络中进行的投资,揭示了社会资本在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上的展开形式、矛盾运动和变化机制,提出了丰富的理论假设与理论命题,开拓了广阔的理论视野,不仅吸收了阶级资本、人力资本和文化资本等资本理论的成果,而且克服了关系论、功能论和集体论等方法论的局限,使社会资本研究进入了新的理论境界,对于在中国开展社会资本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林南(Lin Nan)在社会资本研究中独树一帜,他从个体理性选择行为出发,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关系中,建立了强调差异、变化和建构,把社会资本放到微观、中观和宏观社会结构中进行系统论述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社会资本理论。 1、社会学和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任务 林南在其著作《社会资本》一书序言的第一段开宗明义:“我认为社会学是研究行动者如何对社会关系进行选择的学科。社会学的中心任务既要分析行动又要分析结构:在结构提供的机会和约束下的选择行为。选择是在这些机会与约束内做出的,与结构提供的机会与约束进行互动的选择也可以改变或创造这些机会与约束。这些过程必然会在宏观结构与微观结构之间各有侧重。社会学家的工作正是把握和展示这些动态。”这显示出林南突破二元对立的无畏勇气。 林南在其著作《社会资本》中把握并展示了“这些动态”。林南独树一帜的研究从行动者(无论个体或集体)理性选择出发,在行动与结构的互动、微观与宏观的连接、个体与整体的同构中,建立了强调差别、选择和建构,突出实践、社会网络和制度场域的具有鲜明观点的社会资本理论。 林南总结了社会资本理论不同的视角之下所存在的共性:社会资本由嵌入在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的资源组成,当行动者希望提高目的性行动成功的可能性时,他们可以动员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 据此,林南在《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第三章提出社会资本定义与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任务:“社会资本理论应该完成3 个任务:第一,应该解释资源如何呈现出价值,以及有价值资源在社会中如何分配——资源的结构性嵌入;第二,应该显示,个体行动者如何通过互动和社会网络,对这些结构的嵌入性资源——机会结构——的获取变得有差异;第三,应该解释,为了有所获,如何将这些社会资源动员起来——激活的过程。” 可以看出,林南提出的任务可以归结为三点:资源、社会结构和个体行动。 资源是林南社会资本概念的核心。在林南的社会资本概念中,资源概念的外延十分丰富。就资源的归属而言,既包括个人的资源也包括集体的资源;就资源的存在形态而言,既包括土地、房屋、牲畜、汽车和货币等物资财产,也包括教育、会员、声望、荣誉、信任和组织头衔等象征性资源。而这些资源分别在马克思、布迪厄、科尔曼和普特南等人的资本理论中已经被作为资本的内容而论述了。可见,林南关于社会资本中含有资源的概念界定,是对其他资本理论中资源概念的兼容并蓄。 社会结构是林南研究社会资本的基础之一。林南认为社会结构包含4 个基本要素: 地位(positions) 、(注18)权威(authority) 、规则rules) 和代理人(agents) 。(注19)地位表现了个体行动者对资源的占有,或者说是嵌入于社会网络中的资源通过个体聚结成的网结;权威体现了地位之间的关系,是控制与取得资源的权力;规则制约和引导在一定地位上的行动者或代理人如何取得有价值资源,它可以起到维持行动者在一定的秩序中获取有价值资源的作

关于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调研报告

关于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调研报告 为大力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规范实施、加快落地,确保PPP改革取得更大成效,2016年底我们对河北、江苏、山东、安徽、河南、湖南、贵州、云南、内蒙古、甘肃10个省(区)PPP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相关省(区)推进PPP工作的主要做法 从调研情况看,各地区积极谋划、主动作为、大胆创新、多措并举,形成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 (一)注重观念转变。很多地区高度重视PPP工作,不再将PPP模式作为单一的融资工具,而是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充分认识PPP模式对于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经济发展动能的重要意义,并将其作为本地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许多地区都是一把手亲自抓、亲自管,自上而下、高位推动PPP工作。比如,河南开封市表示,做好PPP 工作要分“想明白、弄明白、干明白”三步走,结合本地区发展实际提前谋划、统筹推进;云南大理州将推广PPP模式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围绕洱海环境治理,打造PPP示范项目群,发挥区域整合和规模效应,仅2016年完成的投资就与整个“十二五”时期持平,把过去“有想法、没办法”的事变成了现实。 (二)注重组织保障。针对PPP项目覆盖领域广、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的客观情况,很多地区都建立了层次清晰、分工明确的组织保障体系。一是建立专门机构。河北、河南、云南、内蒙古、甘肃等地,建立PPP中心或PPP 办公室等专门管理机构,明确主体责任,加强上下联动,促进工作落实。二是建立协调机制。江苏、河南、湖南、贵州、云南、内蒙古等地,在省、市、县三级政府成立PPP工作领导小组,或者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政府领导挂帅,明确牵头部门和部门分工,确保形成合力。三是建立督查机制。河北、江苏、安徽等地,将推广PPP模式列为深化改革重点工作,并定期督查任务进展情况。 (三)注重建章立制。各地区在及时转发国家相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地区的实施意见和具体措施,为PPP项目规范实施提供

社会资本研究

社会资本研究 一、社会资本的产生 社会资本理论的产生是建立在社会网研究的基础之上的。社会网研究的重点之就是考察个体的行为是如何受到各种外在的社会关系的影响的,正是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美国学者格拉诺沃特和林南提出并发展了个人的社会网络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的关系的理论,可以说是开了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先河。 70年代初,格拉诺沃特在对个人寻职行为和结果进行考察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某个人寻找工作时,对他找到新工作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不是通过他的关系密切的亲戚或朋友而获得,而是通过他的一般亲戚朋友而获得的,这与一般人的想象似乎正好相反。格拉诺沃特对此的解释是:根据社会交往理论,只有那些在各方面与某人有较强同质性的人才可能与他建立起比较亲密的关系,因此,这些人所掌握的信息也和他差别不大。而与此人关系较疏远的那些人则由于较强的异质性,也就更有可能掌握此人及其周围圈子内的人所无法得到的、对个体求职有帮助的信息(1973,1982)。在此基础上,林南提出了“社会资源”的理论。所谓社会资源,就是那些嵌入个人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这种资源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社会关系而获取。拥有此种资源可以使个人更好的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一个分层社会结构中,当行动者的行动为工具性行动时,他所拥有的弱关系将比强关系给他带来更多的社会资源(但前提是这种弱关系的对象处于比行动者本人更高而不是更低的社会地位)。林南的这个“社会资源”概念与我们下面将要看到的其他学者的“社会资本”概念已无太大的差异,在后来的研究中,林南有时也将“社会资源”改为“社会资本”。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Bourdieu)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这个概念,并把它界定为“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1988年,社会学家科尔曼(James Coleman)在《美国社会学杂志》发表“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一文,把社会资本定义为“许多具有两个共同之处的主体:它们都由社会结构的某些方面组成,而且它们都有利于行为者的特定行为——不论它们是结构中的个人还是法人”。布特南(Robert D.Putnam)从政治学的角度,通过对制度绩效的研究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那些可通过促进协调行动而提高社会效能的特征,比如信任、规范及网络等”。这三种定义分别从社会文化、理性选择和政治学的角度对社会资本的内涵给予了确认,使它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概念具有了合理性。 科尔曼(Coleman)在他的《社会理论的基础》(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中,从社会资

新经济社会学中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比较

新经济社会学中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比较 理论综述新经济社会学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比较的,欢迎阅读参考。 引言 经济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末,先后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分别是20世纪初的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传统阶段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的复兴阶段(刘少杰,2009)。新经济社会学(NewEco-nomicSociology)即经济社会学的当代演进,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科学(曹德骏、左世翔,2012)。新经济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在于对古典、新古典经济学思想所提出的反驳。新古典经济学中对于完全理性经济人和完全自由竞争市场的假设在Granovetter等学者看来是某种错误的观点。他们认为, 山于新古典经济学忽视了人的能力,没有看到社会网络及其规范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其研究必然与现实情况不符。因此,新经济社会学理论是对传统经济、管理理论的补充和纠正,值得我们借鉴并加以丰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Granovetter(1985)所作的《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有关嵌入性问题》一文的发表,他开创了经济社会学的全新时代,由此也奠定了运用社会网络视角来研究经济行为的恰当理论基础(汪和建,2006)。随后,社会网络及社会资本引起了众多学者(Ports,1998;Powell,1990;Baker,2006)的关注,渐渐成为了研究经济管理类各种问题的关键方法和重要视角(耿新,2010)。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社会网络研究、市场研究、企业研究、性别研究和文化研究。本文将通过理论梳理的方式比较研究其中的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 理论综述新经济社会学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这一理论建立在三大基础性假设之上(Granovetter,1992)o第一,经济行动镶嵌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第二,经济行动将追寻经济与非经济的目标;第三,经济体制是社会学的构建。由此,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社会结构表现为网络的形态,而经济现象嵌入在社会结构这一网络之中,一切经济行动都是对社会结构的投资活动。 一、社会网络理论(SocialNetworkTheory) 1940年,英国人类学家拉德克利夫?布朗首次提出了“社会网络”的概念,后来 Bott(1971)进一步研究了“社会网络”在家庭中的作用。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对于社会网络的研究并没有多大进展。直到1988年,Wellman才将社会网络明确定义为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笫一次将社会人(actor).社会联系

猎头理论研究综述

猎头理论研究综述 猎头理论研究综述 当前,中国猎头领域并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专业理论。这是由于几个方面的原因制约和决定的: (1)猎头理论的萌芽,在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配置理论、人才流动理论、激励理论和招聘理论中,形成了边缘化的理论视野,并没有比较完善的系统理论; (2)猎头还没有从人力资源研究领域单独出

来,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 (3)猎头产业在中国的发展仍然处于初始阶段,外来猎头理论有必要本土化; (4)猎头理论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技术层面,只涉及到猎头理论来源方面,并没有深入。 从著述的角度看,国内外研究猎头的成果并不多。国外主要有美国约翰?劳的《跳槽,越跳越高!》、美国尼克A?科克迪勒斯的《向猎头学习:一场彻底改变传统求职与招聘方法的革命》、美国阿兰?R?缶龙伯格的《猎头宝典》、美国凯文?C 克林维克斯等著《招兵买马》、日本藤井义彦的《猎头——跳槽风云录》等;在国内,主要有高

职的《猎头与被猎》、张凯集的《猎头操作指南》、陈贝蒂的《“猎头”出击:疯狂的人才争霸》、宁瑜的《猎头智慧》,王洪浩的《猎头》、《草船借箭》,宋斌、程贤文的《猎头V

S 反猎头》等著述。除此以外,大多是新闻报道、人物专访和招聘技巧方面的介绍。 从内容方面看,猎头著作主要集中在猎头实务操作方面,多是描述和揭露猎头的操作流程、搜寻手段、猎取技巧,以及针对高级人才职业转换和职业升迁的指导建议等。 从著作者的身份看,主要是猎头行业从业人员和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猎头行业从业人员以业内人士的身份,描述猎头实务操作方面的具体案例,或以职业顾问的身份为高级人才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转换、升迁的指导建议。新闻媒体则多是事件报道性的描述。多数文献资料从不同角度涉及到了猎头微观层面的行为、活动和现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合作协议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协议

目录 第一章总则.................................................................................................. - 4 -第二章协议主体........................................................................................... - 8 -第三章合作关系......................................................................................... - 11 -第四章投资计划及融资方案................................................................... - 14 -第五章项目前期工作................................................................................ - 15 -第六章项目建设......................................................................................... - 16 -第七章项目运营和服务............................................................................ - 23 -第八章项目移交......................................................................................... - 26 -第九章收入和回报..................................................................................... - 29 -第十章不可抗力和法律变更................................................................... - 34 -第十一章协议解除..................................................................................... - 36 -第十二章违约处理..................................................................................... - 37 -第十三章适用法律及争议解决.............................................................. - 40 -第十四章其他约定..................................................................................... - 41 -附件一:省财政厅(或省发改委)出具的证明本项目已经被列入省PPP项目库的文件 ................................................................................. - 46 -附件二:政府授权甲方作为本项目实施机构并代表政府与乙方签署本协议的文件 .................................................................................. - 47 -附件三:证明(政府专营补贴/政府购买服务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的人大决议或其他合法有效的审批文件 ..................................... - 48 -附件四:专营期内政府方在各年应支付的财政补贴金额测算表.. - 49 -

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 (一)社会网络 在社会资本理论中社会网络特指人际关系网络。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构成之一。它是一种多线路的联系,联系中的每个人都共享着多种利益。网络包括了多种多样的联系,如朋友或者邻居关系、社区主从关系、现代的同族认同以及地方老乡关系、同学、校友等等,既有正式的联系也有非正式的联系。它是每个人开拓自身资源利用社会资源的必然渠道。 布迪厄的社会资本概念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熟识和认可关系所产生的社会资本。首先,它是与群体的成员身份和社会网络联系起来的资源;其次,它是基于相互认识和认可的基础上的。同样,科尔曼在他的社会资本中也强调了社会网络、社会结构的重要性。因此在上述情况下,社会网络指的就是镶嵌于社会结构之中的人与人、团体与团体等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复杂网络。 (二)规范 与社会网络联系在一起,是规范或者称之为制度,其中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规范,它们也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奥斯特罗姆从广义上界定了规范,规范就是具体规定什么样的行动(或结果)是需要的和被禁止的,或者被允许和被授权制裁的(如果规则不被遵守的时候)。奥斯特罗姆认为,规范就是人类致力于建立秩序和增加社会结果的可预测性的努力结果;规范能够被用来增加许多个体的福利,或者当集体选择过程受到某一以及建立的子群体控制时,被该群体用来为自己群体增加超过其他群体的更多利益。 (三)信任 在社会资本理论有关信任的论述中,福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他认为,信任指的是“在正式的、诚实和合作关系的共同体内,基于共享规范的期望”。他不仅将信任看成社会资本的组成部分或指标,而且还是其前提条件,“社会资本是一种从社会或者社会的一部分中的普遍信任中产生的能力”。福山认为,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家庭这种最小最基本的群体中,还体现在国家这个最大的群体中。其他群体也体现这种资本。 笔者认为,总体来说,社会资本理论中的信任指的是在公民参与网络中基于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形成一种长期普遍互惠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两段话,一段是:甲是我的朋友,所以,我信任甲;乙是甲的朋友,甲信任乙;因为我信任甲,所以我也信任乙。另一段是可以表述为:我和甲是朋友,今天我帮他,因为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他可能帮我,当然他以后也可能不帮我.当以后乙有可能帮我。所以通过信任减少了网络中的交易成本,提高了办事效率。 公民参与网络、互惠规范以及在二者基础上形成的信任构成了社会资本的主体,特殊的组成形式决定了社会具有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不同的特征。 二、非公募基金会存在的问题 (一)在社会网络方面,理事会和秘书处分权不清晰 依照上面的理论,社会网络指的就是镶嵌于社会结构之中的人与人、团体与团体等之间的关系构成的复杂网络。 基金会的一般架构由理事会、监事会和一般机构组成。基金会设理事会,理事为5人至25人,理事任期由章程规定,但每届任期不得超过5年。理事任期届满,连选可以连任。用私人财产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相互间有近亲属关系的基金会理事,总数不得超过理事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他基金会,具有近亲属关系的不得同时在理事会任职。在基金会领取报酬的理事不得超过理事总人数的三分之一。理事会设理事长、副理事长和秘书长,从理事中选举产生,理事长是基金会的法定代表人。理事会是基金会的决策机构,依法行使章程规定的职权。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2次会议。理事会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

国外社会资本理论_历史脉络与前沿动态_吴军

作者简介:吴军,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系博士生;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 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城市社会学与社区研究。 〔*〕本研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乡村社会建设与社会资本运作机制研究———以江苏省新沂市陆口合作社为例”(项目编号:12XNH149)和北京市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建项目资助。·学科前沿·《学术界》(月刊) 总第171期, 2012.8ACADEMICS No.8Aug.2012 国外社会资本理论:历史脉络与前沿动态 〔*〕○吴 军,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2) 〔摘要〕“社会资本”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新理论范式,逐渐被运用到社会 学、 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学术领域。然而,由于它是一种新理论范式,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它的认知和运用上存在较大差异,有的甚至产生误解。对于一个新生的理论范式来说,这不有利于其发展。因此,当下,对社会资本理论进行梳理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基于 此, 本文对国外社会资本理论研究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从最初“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 到“以社会为中心”或“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取向争论,再到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即合理化分类与测量。 〔关键词〕社会资本;理论回顾;前沿动态 纵观“社会资本”百年发展历程,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 70年代初的初创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扩展阶段以及进入21世纪至今的最新进展。〔1〕 社会资本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代表 人物以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利达·汉尼范(Lyda J.Hanifan )、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詹姆斯·科尔曼(James S.Coleman )、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D.Putnam )和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 )、迈克尔·武考克(Michael Woolcock )、格鲁特尔特(C.Grootaerl )、普 — 76—

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 教育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简述 The relation of education and human capital theory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西方教育经济学中影响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梳理了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产生途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的关系,及其优越性与局限性。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economic factors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mergence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in western education economy, combing the main views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representative an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way of produce.On the basis, analysis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education and it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关键字:人力资本、教育经济学 Key words: human capital,education economy 一、人力资本产生的背景 (一)科技、经济发展的契机 20世纪伊始,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交互作用越来越密切,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的智力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西方发达国家,科学与生产的密切结果,引起产业结构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模式,向以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模式转化;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是从事体力劳动、非熟练劳动的比例下降,而从事脑力劳动、熟练劳动的比例上升,这反映出在整个生产体系中人的地位相对于生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简称PPP) 一、定义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通常模式是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 监管,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 二、意义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城镇化是现代化的要求,也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立足国内实践,借鉴国际成功经验,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国家确定的重大经济改革任务,对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构建现代财政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PPP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政府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向社会资本开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可以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盘活社会存量资本,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提升经济增长动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二)PPP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一次体制机制变革。规范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能够将政府的发展规划、市场监管、公共服务职能,与社会资本的管理效率、技术创新动力有机结合,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过度参与,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与质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要求平等参与、公开透明,政府和社会资本按照合同办事,有利于简政放权,更好地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弘扬契约文化,体现现代国家治理理念。 (三)PPP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构建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财税体制改革要求,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编制完整体现政府资产负债状况的综合财务报告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质是政府购买服务,要求从以往单一年度的预算收支管理,逐步转向强化中长期财政规划,这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高度一致。 三、项目范围 PPP模式主要适用于政府负有提供责任又适宜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燃气、供电、供水、供热、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公路、铁路、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等交通设施,医疗、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项目,以及水利、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项目均可推行PPP模式。各地的新建市政工程以及新型城镇化试点项目,应优先考虑采用PPP模式建设。 四、模式选择 (1)经营性项目。对于具有明确的收费基础,并且经营收费能够完全覆盖投资成本的项目,可通过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BOOT)等模式推进。要依法放开相关项目的建设、运营市场,积极推动自然垄断行业逐步实行特许经营。 (2)准经营性项目。对于经营收费不足以覆盖投资成本、需政府补贴部分资金或资 源的项目,可通过政府授予特许经营权附加部分补贴或直接投资参股等措施,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等模式推进。要建立投资、补贴与价格的协同机制,为投资者获得合理回报积极创造条件。 (3)非经营性项目。对于缺乏“使用者付费”基础、主要依靠“政府付费”回收投资成本的项目,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采用建设—拥有—运营(BOO)、委托运营等市场化模式推进。要合理确定购买内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企业战略治理理论的新进展与新趋势 战略治理理论研究的进展经历了一个层层深化的过程,存在奠基、鼎盛、反思、重振等几个清晰的、差不多得到普遍认可的研究时期, 这些时期共同构成了战略治理理论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姚小涛, 2003)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 许多通过多元化经营形成的大产业开始出现问题, 多元化的热潮也开始消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大, 产业边界日益模糊, 产业结构的稳定性日益下降, 企业的竞争优势越来越难以持续。在急剧变化的环境中, 企业如何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许多战略治理学家在考虑, 从而促使了战略治理理论的新进展。 一、企业战略治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战略治理研究转向于重视在动荡环境中企业的生存与进展问题以及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问题。

20 世纪90 年代往常的企业战略治理理论, 大多建立在对抗竞争的基础上, 都比较侧重于讨论竞争和竞争优势。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中期, 在新的环境下, 企业逐渐认识到, 竞争是为了生存和健康进展, 必须超越这种以竞争对手为中心的战略逻辑。在此背景下, 通过创新和制造来超越竞争(SurPPetition ,德- 博诺, 1996) 开始成为企业战略治理研究的一个新焦点。围绕那个新焦点, 出现了一些新理论。 1. 顾客价值中心理论。菲利普·科特勒(1999) 把顾客价值(CV) 称为顾客让渡价值(Customer Demisable Value) 。彼得·杜拉克在40 年前就观看到, 公司的首要任务确实是“制造顾客”。博诺(E. de - Bono , 1996) 认为传统的竞争战略逻辑是一场零和博弈(Sum - zero) ,如此的竞争“是一个危险的概念”。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战略逻辑扩展和超越了传统战略理论的内容,这时的顾客价值就成了企业间的竞争规则, 制定规则者比遵守规则者明白的信息和拥有的相关资源要多得多, 战略 逻辑起点决定了胜负。企业可从培育产业先见、转移战略的核心(顾客) 、超越资产和能力进行战略决策、为顾客打破惯例等方面围绕顾客

人力资本理论综述

教育与人力资本理论的关系简述 The relation of education and human capital theory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西方教育经济学中影响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梳理了人力资本理论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以及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框架和产生途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力资本理论与教育的关系,及其优越性与局限性。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economic factors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mergence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in western education economy, combing the main views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representative and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the way of produce.On the basis, analysis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of human capital and education and it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关键字:人力资本、教育经济学 Key words: human capital,education economy 一、人力资本产生的背景 (一)科技、经济发展的契机 20世纪伊始,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交互作用越来越密切,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的智力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西方发达国家,科学与生产的密切结果,引起产业结构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经济模式,向以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模式转化;而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是从事体力劳动、非熟练劳动的比例下降,而从事脑力劳动、熟练劳动的比例上升,这反映出在整个生产体系中人的地位相对于生产资料的提高;从消费结构的变化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支出从以食物、房屋等为主的物质消费向以教育、医疗保健等为主的精神消费转化,这已经可以被视作对人自身的投资。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定义与常用名词解释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简称PPP) 定义与常用名词解释 PPP模式定义: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 作关系。通常模式是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定义来源财政部财金[2014]76号) 是指政府为增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提高供给效率,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与社会资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及长期合作 关系。(定义来源发改委发改投资[2014]2724号文件) 名词解释(来源于财金[2014]113号) 1.全生命周期(Whole Life Cycle),是指项目从设计、融资、建造、运营、维护至终止移交的完整周期。 2.产出说明(Output Specification),是指项目建成后项目资产所应达到的经济、技术标准,以及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交付范围、标准和绩效水平等。 3.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 VFM),是指一个组织运用其可利用资源所能获得的长期最大利益。VFM评价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评价传统上由政 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否可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评估体系,旨在实现公共资源配置利用效率最优化。 4.公共部门比较值(Public Sector Comparator, PSC),是指在全生命周期内,政府采用传统采购模式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全部成本的现值,主要包括建设运营净成本、可转移风险承担成本、自留风险承担成本和竞争性中立调整成本等。 5.使用者付费(User Charge),是指由最终消费用户直接付费购买公共产品和服务。

社会资本文献综述1

政治关联研究述评与展望 摘要:企业与政府建立政治关联的现象在很多国家都存在,尤其在正式制度欠发达的转型经济和新型经济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每年都有很多企业在政治关联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本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回顾,在分析政治关联的内涵、获取途径以及度量方法的基础上,阐述企业建立政治关联的构建动机,最后指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政治关联;获取途径;度量方法;动机 一、“政治关联”的提出: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和高阶理论 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Ports,1998;张宏文,2003;周晓红,2005)最早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的研究,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现有的与可能存在的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是某些持久的网络的占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网络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个体提供支持,提供他们赢得名誉的证明。”(Bourdieu,1986)。而后又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社会资本,包括科尔曼的社会资本功能观(Coleman,1990)、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的社区观(Robert Putnam,1993)以及林南的社会资本的资源观(Lin,2005),现在影响较为广泛的是林南的社会资本的资源观,它从社会网络的视角解释了社会资本的概念,他认为“社会资本是镶嵌在一种社会结构中的可以在有目的的活动中获取或调动的资源”。 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社会资本”主要应用于宏观层面的讨论分析,见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中(Zak& Knack,2001)。而在管理学的研究中,“社 会资本”多从微观层面入手。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社会资本”的研究又分为以个体为对象和以组织为对象的研究。前者主要关注个体(如企业家)镶嵌于社会网络中所获取的资源是否能够影响组织的发展(Peng & Luo,2000;Moses Acquaah,2007)。后者主要关注组织外部资源及组织内部社会资本对组织绩效的影响(Nahapiet & Choshsl,1998;Landry,2002)。 高阶理论认为一个组织的决策首要领导者——高管团队对组织的发展发挥 着重要的指挥和协调作用。Hambrick和Mason(1984)指出:组织是其高层管理者的缩影。高管团队的内在认知、价值观、洞察力以及预测能力等特征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绩效。高阶理论让我们开始重视高管团队的作用,也为企业的人才招聘提供了参考依据。

社会资本理论综述

SHI 2011年第5期 JINGJI 经济JIAO 视角 一、经典理论综述(一)资本理论回顾1.古典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这个概念最早由马克思作为私人资本的对立面来使用,这和今天的社会资本概念不尽一致。马克思将资本定义为资本家或者资产阶级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当关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时,则资本是期望在市场中获得回报的投资。(林南,2005)该理论通过市场中动态的流动过程体悟资本的价值与意义。对于马克思来说,处于流通链中的人明确分为资本家与劳动者两大阵营,资本被牢牢掌握在剥削统治阶级的手中,而作为被剥削的劳动者则未曾体现出资本的生产与积累,林南将马克思的资本理论称为“古典资本理论”。 2.新资本理论 贝克尔等经济学家在舒尔茨等人的影响下开始关注经济过程中劳动者的能动性,于是人力资本这个概念开始得到普及,新资本理论也逐渐成形。贝克尔认为,与物质资本不同,人力资本是劳动者由于获得知识、技能和其他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对雇主或公司有用的品质而增加的价值。新资本理论与古典资本理论皆从资本家、生产商、雇主和公司的视角出发。(林南,2005)所不同的是,在新资本理论中,劳动者不再被动的任人宰割,而能够在自我动机的指引下通过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对自身进行投资,例如教育技能的提高。一旦劳动者通过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积累而开始享有自己的剩余价值利益时,劳动者也能够转化为资本家,资产阶级与被剥削的工人阶级的分界由此呈现出灰色地带。 (二)社会资本相关理论回顾1.布迪厄 现在意义上对社会资本的系统关注可从布迪厄说起。从某种角度来看,布迪厄可被视为马克思的继承者,他在人力资本中看到的并非劳动者的自由意志与自我利益,而是统治阶级深入骨髓的符号暴力。他认为,社会的 统治阶级通过控制教化活动(比如教育)———使主流的符号和意义内化于下一代,将自身的文化价值强加在其他阶级身上,从而实现统治阶级的再生产。(林南,2005) 布迪厄将资本分为三种表现形式: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现实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换言之,与一个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关。它从集体拥有的角度为每个成员持有,在这个词汇的多种意义上,它是为其成员提供获得信用的‘信任状’。”(Bourdieu,1986)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体现的是资源,而资源则与确定群体的关系网络紧密相关。则,社会资本取决于个人联系的规模和这些联系中所含资本的容量或数量。他认为,投资于社会关系的目的在于把自我的、私有的特殊利益转化为超功利的、集体的、公共的、合法的利益(布迪厄,2003)。因此,通过社会资本,行动者能够涉取经济资源,提高自己的文化资本,与制度化的机构建立密切的联系。(张文宏, 2003) 2.科尔曼 科尔曼偏向结构功能视角。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的一个方面;在结构内它便利了个体的某些行动。在科尔曼看来,社会资本是从关系中获得的、现实的或潜在的资源(林南,2005),它并不能被普遍定义,只有当它对个体产生作用时才可称之为该个体的社会资本。 林南认为,功能观点易引起同义反复,导致科尔曼社会资本的理论概念模糊不清。但笔者认为,更贴近现实的恰在于社会资本的特殊性而不是如何界定社会资本的问题。科尔曼与布迪厄同样强调将社会资本的考察与“关系”相连。所谓相连首先是社会资本的载体必须存在于一个确定的群体,而不能依附于个人,其次,个体根据不同的需要所发掘出的社会资本是不同的。同样一份资源,也只对某些人有用从而被称为资本。可以说,资本的价值是在交换中得到体现的。 3.帕特南 社会资本理论综述 王婷菲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 要:本文主要试图以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一书为线索对社会资本领域的重要理论进行回顾与整 理,并将进一步联系中国本土的关系研究展开反思与探索。 关键词:社会资本;行动;结构;关系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 ).2011.05.34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5-80-03 研究与探索 80

社会资本理论 科尔曼的思想

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的较系统的研究 近年来,社会资本理论(socialcapitaltheo2ry)已成为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理论分析的重要视角。社会学家运用“社会资本”的概念来分析个人、组织与社会,并尝试用它来弥合社会学传统理论中的宏微观之间的分裂状况,在社会行动、社会流动、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发展等具体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社会资本理论使经济学对经济发展动因的解释跳出了传统的土地、劳动和资本的巢窠,开始关注到一个社会的文化和规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而在政治学那里,社会资本理论则为研究政府的功能、公民的参与、政治制度的创新、社会信任、社会凝集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解释范式。正如同杰森特·乔丹所注意到的,“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已为各学科中的社会科学家所广泛认可,它被认为是用来解释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等现象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初是由经济学的“资本”演变而来的。在古典经济学那里,资本和土地、劳动并称为三大生产要素。斯密(AdamSmith)指出,资本是一切能够带来收入或利润的资财。人们将属于自己的一部分资财贮藏起来投入生产,这部分资财即成为资本。他第一次使用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两个术语。固定资本的特征是“不必经过流通,不必更换主人,即可提供收入或利润,其中包括厂房、机器、工具等”。而流动资本的特征是“要靠流通,靠更换主人而提供收入,其中包括原材料和货币”。 60年代舒尔茨(T.W.Schultz)和贝克尔(GaryBecker)把“人力资本”(Hu2mancapital)的概念引入经济学的分析中来发展和完善了人力资本理论。他们通过对50年代和60年代经济增长的研究提出,一个社会拥有的受过教育和训练的健康工人决定了古典生产要素的使用率。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提高工人的技能,这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对教育、培训和保健的投资,也包括家庭中对孩子的投资。舒尔茨和贝克尔提出的人力资本概念的贡献在于,使“资本”首次摆脱了具体的物质形态而向广义的、抽象的层次扩展,成为可以带来价值增殖的所有物质与非物质资源的代名词,从而为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杰姆斯科尔曼,(1926年5月12日出世,贝德福德,印第安纳州,美国芝加哥,1995年3月逝世),美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研究的先驱,数学教育政策的强烈影响美国。1988年,科尔曼首次在《美国社会学杂志》(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发表题为《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SocialCapitalintheCreationofHumanCapital)一文,对社会资本作了初步论述,后在其所著《社会理论的基础》(theFoundationsofSocialTheory)一书中,对社会资本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科尔曼的作品包括工会民主(1956;与西摩李普塞特);青少年社会(1961);青少年和学校(1965;与其他人);青少年过渡到成年(1973);模式的变化和反应的不确定性(1964),这是有关社区主题;资源,社会变迁(1971);权力与社会结构(1973);教育机会均等(1966;与其他人);纵向数据分析(1981);不对称的社会(1982);高中成绩(1982;与他人);和他认为是他最重要的社会学的贡献,社会理论的基础(1990),审查的形成和行为社区。 詹姆斯科尔曼( Jam es Co leman) 是理性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社会资本理论承认社会背景的理性动因选择理论( RationalCho ice Theory of Agency)。理性选择理论的分析模式主要是以三个假设为核心: 首先是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 其次是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 最后是行为者之间行为的互动和博弈的动态分析。但在社会资本的讨论中, 科尔曼意在通过解释社会结构形成和约束理性行为( Rat iona lAct ion) 的方式, 通过解释社会结构对个人产生影响、使其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原因, 缓解理性选择方法社会化不足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