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门部胆管癌诊断治疗指南-2013.08.19-55

肝门部胆管癌诊断治疗指南-2013.08.19-55
肝门部胆管癌诊断治疗指南-2013.08.19-55

肝门部胆管癌诊断治疗指南(2013版)-08-19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是指累及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的胆管粘膜上皮癌,亦称高位胆管癌、近端胆管癌或Klatskin肿瘤,HC的发病例称逐渐增高的趋势,尸检资料显示胆管癌的发病率约为0.01%~0.2%,HC占其中的40%~60%(Abdel WM,2007)。HC被认为是肝胆外科领域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由于缺乏符合国情的临床实践指南,在HC病情评估、治疗决策、手术方式及非手术治疗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规范问题,这一复杂难治疾病的总体治疗效果很不满意(黄志强,2007)。为此,中华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肝脏外科学组和全军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联合组织了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基于循证医学的原则,通过深入学术研讨和论证制定了本指南,旨在为HC的规范化治疗提供指导意见。

在本指南中,证据的质量等级由高到低分为I 到VI级6个层次,诊断和治疗建议的推荐等级也相应分为A、B、C1、C2和D级等5级(Takada TM , 2008)。

1 HC的临床分型和分期

目前HC常用的分型和分期系统主要有以下四类:①Bismuth-Corlette分型;②MSKCC T分期系统;③AJCC分期系统;④国际胆管癌协会分期系统。

Bismuth-Corlette分型是经典的临床分型方法(Bismuth H , 1992)。该分型是以肿瘤累及胆管的解剖部位及范围为依据,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价值,但该分型没有表述对胆管癌切除和预后有影响的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肝脏萎缩等因素。

MSKCC T分期系统(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T分期系统)是根据肿瘤累及胆管范围、门静脉侵犯和合并肝叶萎缩三个因素将HC进行分期(Jarnagin WR 2001)。该分期系统在判断可切除性或是预后判断方面均优于Bismuth-Corlette分型,但未体现肝动脉侵犯、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病理要素。

美国抗癌协会AJCC的TNM 分期是基于病理指标的一种分期系统(Nishio H,2005),有助于患者预后的判断,但术前几乎得不到TNM分期所需的相关资料,因而其临床实用价值有限。

国际胆管癌协会(the International Cholangiocarcinoma Group)于2011年提出了一种新的HC分期系统(Deoliveira ML , 2011),对胆管癌肿部位和形态,门静脉、肝动脉受累状况,预留肝脏体积、并存肝实质病变,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等病理要素给予全面评估和表述,借助这一分期系统,可对HC的可切除性、术式选择及患者预后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推荐1:采用Bismuth-Corlette分型可对癌肿累及胆管树的部位、范围及可切除性进行

初步评估;采用国际胆管癌协会分期系统可对癌肿累及胆管树及临近组织结构的状况、病情严重程度、可切除性、术式选择及患者预后进行较为全面的判断。(C1)

2 HC的病理类型与生物学特性

HC的组织病理类型以腺癌为多,占90%以上,少见类型尚有透明细胞癌、印戒细胞癌、鳞癌、腺鳞癌和未分化癌等。按大体形态可分为硬化型、结节型和乳头型三种。硬化型约占70%,多见于低-中分化腺癌。结节型约占20%。乳头型约占10%,多为高分化腺癌,其切除率高,预后好。

目前认为,HC具有多极化浸润转移的生物学特性,癌肿沿胆管树轴向近端和远端胆管浸润,同时可突破胆管树向侧方侵犯临近的门静脉、肝动脉和肝脏实质,且常发生区域性淋巴结和神经丛转移。位于肝门区的尾状叶容易受到肿瘤侵犯。

推荐2:癌肿组织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区域淋巴结和神经丛转移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基于HC具有多极化浸润转移的生物学特性,应将切除受累肝实质、尾状叶以及廓清区域淋巴结和神经丛作为HC治愈性手术的基本内容(C1)。

3. 影像诊断

HC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诊断的两个基本依据是胆管梗阻和肿瘤占位。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为:B超、MDCT、MRI(MPCP)、PTC、ERCP和PET-CT。

3.1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显示肝内胆管扩张,且在肝门附近截断,扩张的胆管内可见肿瘤回声,与正常肝脏组织和胆管分界不清。多普勒超声能有效检出肝动脉、门静脉受累状况。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超声检查主要用于HC的临床筛查以及引导PTBD和PVE等。

3.2 多排CT(MDCT)

MDCT图像空间分辨率高,利用增强MDCT图像进行冠状面或多平面重建后,能清晰地显示肿瘤病灶及相邻脉管结构间的关系,并据以测算肝内各区段的体积。CT造影可以取代有创血管造影显示门静脉和肝动脉系统的解剖变异和受累状况。MDCT可作为肿瘤定性、定位与分期评估、肝门区脉管解剖和肝实质病变评估、肿瘤可切除性判断和手术规划的主要依据。

3.3 MRI (MPCP)

MRI可以对肿瘤及邻近结构进行多参数、多平面、多角度的扫描,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增强MRI可以像增强CT一样有效评估胆管肿瘤部位和范围、肝门区血管受累以及肝

实质病变状况。MRCP能无创显示肝内胆管树的全貌,肿瘤阻塞部位和范围,但其清晰度通常不如直接胆道造影。MRI(MRCP)也可作为HC分型和分期评估及可切除性判断的主要依据。

3.4 直接胆道造影

PTC能清晰显示梗阻部位、胆管受累范围以及梗阻部位上游胆管的形态。对于高位胆管梗阻所导致的肝内胆管相互隔离,常需要通过多支胆管PTC才能对癌肿在胆管树的浸润范围作出全面的评估。ERC对于HC造成不全性胆管阻塞者可以显示出整个胆道受累状况,若为胆管完全阻塞则仅能显示梗阻部位以下胆管的状况,故对HC的诊断及可切除性判断价值有限。由于PTC和ERC均系有创性检查,有导致出血和/或诱发胆道感染的风险,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手段,而对MRC显示不清、不宜行MRC检查者,或拟行术前胆道引流(PTBD、ENBD)的HC病例可实施同步胆道造影或二期经引流管胆道造影。

3.5 PET-CT

既可由PET功能显像反应肝门区占位的生化代谢信息,又可通过CT形态显像进行病灶及侵袭范围的精确定位,但其对HC局部病变的评估和可切除性判断的价值并不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全身扫描可发现肿瘤的淋巴结转移、腹腔种植转移及远处转移。

推荐3:HC的复杂病情常需要个体化选择应用多种影像学方法作出综合分析评估。超声检查常作为筛查的手段,MDCT和(或)MRI(MRCP)是对HC作出定性定位诊断、肿瘤分型和分期、评估可切除性判断和手术规划的主要手段和依据。对于有选择的病例,MDCT与MRI联合应用以及将MDCT或MRI合成为三维图像,有助于更全面准确的病情评估。PTC、ERC和PET-CT不推荐作为HC的常规检查方法,可作为其他影像手段的补充(C1),PTC和ERC可替代MRCP显示癌肿在胆管树的浸润范围,PET-CT则用于判断区域淋巴结和神经丛转移、腹腔种植转移以及远处转移(C1)。

4 侵袭范围的评估

HC侵袭范围的评估应涵盖以下4个维度:①肿瘤沿胆管树轴向扩展范围;②肿瘤突破胆管壁向侧方扩展累及临近肝实质以及肝动脉、门静脉范围;③区域性淋巴转移和神经丛浸润;④腹腔种植和远处转移。

4.1 肿瘤沿胆管树轴向扩展范围的判断

肿瘤沿胆管树轴向扩展范围的评估主要依据胆管狭窄的范围来判断并确定相应的Bismuth分型。一般先参照MRCP或直接胆道造影显示的胆管树形态进行大体判断,进一步根据MDCT和(或)MRI断层图像显示的胆管壁增厚和强化征象精确分析判断肿瘤与正常

胆管组织的边界。

由于HC存在粘膜下浸润及粘膜层扩展,故依据影像学检查精确判断胆管轴向扩展范围常存在一定的困难。内镜下胆管上皮多点采样活检有助于提高对癌肿轴向扩展程度判断的准确性,但系侵袭性检查且肿瘤在上皮内扩展所导致的切缘阳性的临床价值尚未确立,可选择性使用(Nimura Y, 1993) ( level IV)。

4.2肿瘤侧方扩展范围的判断

对肿瘤侧方扩展范围进行评估的重点是门静脉、肝动脉和肝实质等受累状况,主要依据MDCT和MRI断层图像及由此合成的血管成像。门静脉受累表现为软组织包绕、变形、管腔狭窄、肝脏动脉期灌注异常、超声检查显示门静脉湍流形成等。肝动脉受累征象有管腔狭窄、走行不规则和肝脏动脉期灌注不良(Watadani T, 2008) ( level IV)。根据多期影像中肝实质的密度和信号的异常容易判断肿瘤对肝实质的浸润范围。

4.3肿瘤转移的评估

依据MDCT 或MRI影像显示出明显的肝内转移灶及肿大淋巴结则易于作出判断,但对腹腔种植、神经丛受累或淋巴结肿大不明显时则较难诊断,部分病例需依赖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探查与活检(Masselli G 2008) ( level IV)。PET-CT 检查对腹腔淋巴结转移、腹膜种植或远处转移有诊断价值(Li J ,2008) ( level IV)。

4.4 肝脏3D评估

外科医生在术前必需将各种肝胆影像信息与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融合后,在脑海中合成为肝胆系统的三维立体构象,据此进行手术相关因素的分析、可切除性判断和手术方案设计,对于HC这一涉及围肝门区众多脉管的复杂病变的大脑3D印象,常因不同医生的经验和知识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偏差。在术前采用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系统,基于MDCT或MRI 影像数据,对肝脏、肝内脉管结构、病灶进行三维重建,可客观、全面、立体地再现肝脏脉管解剖结构、癌肿浸润范围、癌肿与重要脉管结构几何关系,可避免医生仅凭2D图像在脑海中3D构建和评估的不确定性和误差,其在HC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主要有两个方面:1.个体化评估围肝门区脉管的立体解剖构筑及其变异特征。2.系统化评估癌灶浸润范围及其与围肝门区脉管结构的立体几何关系。将癌灶浸润范围精确标定在真实再现的个体化肝脏3D构象中,对于准确判断肿瘤可切除性和精密手术规划具有重要价值。

推荐4:HC侵袭范围的术前评估需综合应用现有高精度影像检查方法准确判断癌肿在各个维度上的扩展状况,并进而在肝脏三维构象中把握肿瘤浸润范围的全面分布,及其与围肝门区脉管结构的立体几何关系(C1)。

5 HC可切除性判定

癌肿累及胆管树的部位和范围、门静脉和肝动脉受累状况、肝实质损害严重程度、预留肝脏功能性体积、局部淋巴结和神经转移以及远处转移等因素均能影响HC的可切除性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可切除的HC需满足三个要素:1.累及胆管树及邻近区域组织内的癌肿可获得完整切除和全维度R0切缘;2.预留肝脏的功能性体积不小于患者必需功能性肝体积(董家鸿,2012)( level IV),且其胆管和血管结构完整性可保存或重建;3.手术创伤侵袭可控制在患者能耐受的范围内。在术前评估HC可切除性时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5.1癌肿病理边际与近端胆管切离极限点的关系

胆管切离的极限点是指肝切除时肝内近端胆管可允许切除和重建的极限位点,若肿瘤的病理边际超越肝管切离极限点,则认定受累肝管不能单独完整切除和重建。一般情况下,段肝管是近端肝管切离的极限点,段肝管切除后其近端肝管是难以重建的。右侧肝切除时,左侧胆管分离的极限点位于门静脉矢状部(U点)左缘B2与B3的根部;左侧肝切除时,胆管分离的极限点在门静脉的右前支、右后支分叉部(P点)附近B6与B7的根部。对于BismuthⅣ型HC,若肿瘤浸润范围超越两侧胆管切离极限点,可认为HC不能获得R0切除。

5.2预留肝脏血管结构的完整性

HC可手术切除的前提之一是能够保留或重建预留肝脏血管结构的完整性。通过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的受累部位、范围以及血管走行和汇合方式的变异,对于评估血管切除重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只有在术中探查确定血管壁受到肿瘤浸润或癌性粘连时才有合并血管切除重建的指征。一般认为门静脉切除的肝侧极限点是其三级分支的起始部,而肝动脉切除的肝侧极限点则是其二级分支。5.3预留肝脏的功能状态

预留肝脏的功能性体积必须不小于患者的必需功能性肝体积,这是安全肝切除的前提条件。持续重度梗阻性黄疸可导致肝脏功能的损害,但对阻塞性黄疸状态下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估及相应的必需功能性肝体积的判断尚缺乏明确的标准。目前只能采用CT和/或MRI图像,计算按预定切除方案后剩余的肝脏体积占全肝体积或标准肝体积的百分比,结合肝脏是否存在基础病变、胆道梗阻的时程和范围、血清胆红素水平、胆道引流后吲哚氰绿(ICG)清除试验等综合评价预留肝脏的体积和功能。一般认为对于梗阻性黄疸的病例,预留肝脏的功能性肝体积应不小于全肝体积的40%(Kondo S, 2008;Laurent A, 2008)( level IV)。肝叶萎缩在决定肿瘤可切除性上有一定意义。若单侧肝叶萎缩,且癌肿侵犯对侧三级肝管汇合部或对侧门静脉三级分支起始部,表明肿瘤不可切除。

5.4区域性淋巴和神经浸润转移的范围

若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标志着远处淋巴结转移和肿瘤不可根治性(Nishio H, 2005)( level IV)。

5.5医疗团队的技术条件

手术者和团队的外科技术及所在单位的麻醉、ICU综合条件和技术实力也是决定HC能否手术切除和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推荐5:可切除的HC需满足三个要素:1.累及胆管树及邻近区域组织内的癌肿可获完整切除和全维度R0切缘。2.预留肝脏的功能性体积足够代偿,且其胆管和血管结构完整性可保存或重建。3.手术创伤侵袭可控制在患者能耐受的范围内。HC的可切除性应从肿瘤病理分界与胆管分离极限点的关系、预留肝脏的功能性体积和血管结构完整性、淋巴神经转移状况和医疗团队的技术条件五个方面做出全面评估和准确判断。肝门胆管不能手术切除的局部因素是不能同时实现预留肝脏及其脉管系统无瘤化、肝脏功能体积足够且结构完整(C1)。

6 治愈性手术前的胆道引流

对于HC合并黄疸患者术前胆道引流的必要性和方法选择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迄今缺乏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赞同者认为术前胆道引流可降低胆红素或缓解胆管炎,提高预留肝脏的储备功能,纠正严重的营养不良和凝血功能异常;通过胆道引流导管进行胆道造影,尚有助于术前准确评估胆管树的受累程度(Nagino, M.,2008) ( level IV)。反对者认为术前胆道引流并不能有效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有引起腹腔出血、胆道和腹腔感染的风险,可诱发胆管周围纤维化增加手术难度;且因推迟了手术时机,在胆道引流等待期有肿瘤生长、扩散及瘘道种植转移的风险(Hatfield A.R.,1982) (Level Ⅱ)。

HC常需要联合半肝以上切除才能达到R0切除,而对合并阻塞性黄疸的HC患者实施大范围肝切除的手术死亡率高达10%,其主要死亡原因为肝功能衰竭(Nagino M ,2001) ( level IV)。故对于黄疸时间长、或伴有胆管炎、或营养不良、或血清胆红素大于﹥200umol/l且需要作大范围肝切除(切除肝叶﹥60% )的患者,应予术前胆管引流,减退黄疸(Laurent A, 2003) ( level IV)。因为梗阻性黄疸不利于肝脏再生,故选择性门静脉栓塞之前也需行拟保留侧肝叶胆道引流。

胆道引流的方法包括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PTBD),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内镜逆行胆管引流(ERBD)以及手术引流。其中ERBD系内引流方法,但容易引起胆道逆行感染,不宜作为术前引流的方法。PTBD、ENBD系外引流方法,PTBD技术操作相对简单,但

部分患者会出现瘘道的种植转移。ENBD避免了瘘道种植的风险,但对需多支引流的HC患者技术要求很高,且引流时间较长则患者的耐受性较差。需根据胆管扩张程度和各单位自身的医疗技术条件选择和组合应用相应的引流方法。对于胆管引流的部位的选择,一般首选预留肝叶单侧引流,不仅可以有效减退黄疸,还可增加预留侧肝叶功能代偿和肝脏容积(Ishizawa T,2007)( level IV) 。但对引流前手术方式难以确定的患者,或在单侧引流后血胆红素降低缓慢、并发胆管炎者,应实施双侧胆管完全引流(Nagino M, 2008 ) ( level IV)。对外引流者行胆汁回输有利于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恢复(Kamiya S, 2004 ),常规行胆汁细菌培养有利于指导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

推荐6:根据患者年龄、胆红素水平、黄疸持续时间、肝肾功能、体能和营养状况、预计手术方式等综合判断是否需要术前胆道引流。对梗阻性黄疸患者胆红素大于﹥200umol/l且同时需要大范围肝切除(切除肝叶﹥60% 全肝体积)、或合并胆管炎、或营养风险大、或需做选择性门静脉栓塞的HC患者应考虑给予术前胆道引流。胆道引流的方法应根据技术条件以及胆管扩张程度进行选择(B),一般首选作预留侧肝叶的胆道引流(C1) 7. 选择性门静脉栓塞(selective portal vein embolization, sPVE)

如果预留肝脏体积不足,肝切除术后有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可能,可先行sPVE以诱导拟切除侧肝叶萎缩,待预留肝脏的体积和功能恢复后再行大范围肝叶切除手术,这已被证明是一种提高切除率和减少术后肝功能衰竭的有效措施(Nagino M, 1995) (level Ⅲ、IV)。一般认为对于预留功能性肝体积小于全肝体积40%的病例,术前应选择对拟切除肝叶作sPVE,以降低手术后肝衰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Shimoda M, 2007)(level IV)。sPVE前需先行预留侧肝叶的胆道引流以利于预留肝脏再生。

推荐7:伴有黄疸的HC病例若预留功能性肝体积不足全肝体积的40%,术前需行拟切除肝脏区段的s PVE,而sPVE前应行预留肝脏区段的胆道引流以利于预留肝脏再生(C1)。

8 治愈性切除手术方式选择及技术标准

手术切除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唯一治疗方法,目前公认的HC标准治愈性切除手术方式为肝叶切除及肝外胆管切除、区域淋巴结/神经丛廓清及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8.1 单纯肝外胆管切除

单纯肝外胆管切除时的切离线肝脏侧为肿瘤前缘5mm以上,胰腺侧常设定在胰腺上缘,。对于多数HC,通过单纯胆管切除联合局部淋巴结廓清无法保证阴性切缘。然而,如果肿瘤为Bismuth I型、乳头型、高分化癌等且无淋巴转移和神经丛侵犯,理论上单纯肝外胆管切除可以获得R0切除。据报道,对选择性病例行单纯肝外胆管切除,5年生存率为28.0%

(7/25) (Jang, JY, 2005( level IV)。

推荐8:单纯肝外胆管切除适用于Bismuth I型、高分化、无淋巴结转移及神经丛侵犯的Tis/T1期HC的治愈性切除,也用于体能状态不良或肝脏功能低下的高风险病例的姑息性切除。(C1)

8.2 区域性淋巴和神经丛廓清

研究表明,HC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30%~60%,由于常规病理检测不能发现淋巴结微转移,故实际淋巴结转移率可能更高(Kitagawa Y, 2001)( level IV) 。胆总管旁淋巴结是HC淋巴转移途径中最关键的一站,从该站转移至门静脉旁、肝总动脉旁和胰头周围淋巴结,再转移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是主要的淋巴转移途径。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淋巴结清扫的范围为肝十二指肠韧带、肝总动脉旁及胰头后淋巴结。HC存在多种形式的神经浸润,文献报道发生率为28%~100%,最常见浸润方式为沿神经周围间隙生长(Kuang D, 2010) ( level IV)。肿瘤细胞也可在神经纤维内部以“跳跃”方式扩展并发生远处转移。肝门区及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神经纤维在Glisson鞘内主要围绕肝动脉分布,门静脉及胆管周围分布稀少。因此,对肝十二指肠韧带及一、二级胆管所在的Glisson鞘进行廓清时应紧贴血管外膜剥除血管周围的神经纤维组织,以防受肿瘤浸润神经组织的残留和术后局部复发。手术操作时,胰腺侧廓清的关键是清楚地分离显露出胰头后部及胰颈上缘的胰腺组织、胃十二指肠动脉、肝总动脉,肝脏侧廓清则必须将血管以外的所有结缔组织从肝被膜上完全剥离切除。

推荐9:HC治愈性切除术中常规清扫淋巴结和神经丛的范围应包括:肝门区、肝十二指肠韧带、肝总动脉周围以及胰头后的淋巴结和神经丛组织;HC治愈性切除术中的区域性淋巴结合神经丛的清扫应整块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处肝动脉和门静脉以外的全部组织,实现‘骨骼化’(C1)。

8.3 尾状叶切除

尾状叶胆管支直接汇入肝门部胆管的解剖特性和HC的生物学行为决定了尾状叶在HC 手术治疗中的重要性。HC可通过三条途径侵犯尾叶:沿胆管上皮浸润至尾状叶胆管支、直接侵犯和沿胆管周围神经淋巴组织侵犯尾叶肝实质。虽无可靠方法术前判断尾状叶是否受累,累及左右肝管汇合处的肿瘤(Bismush-Corlete Ⅱ、Ⅲ、IV型)侵犯尾状叶的机率高达48%~96%,切除尾状叶可提高R0切除率(Kawarada Y. 2002 ))))))))(Level IV)。文献报道了尾状叶切除对HC远期疗效的影响,联合尾状叶切除组的5年生存率达到40%以上(Sugiura Y,1994) (Level IV),显著高于保留尾状叶的对照组。目前,肝叶切除联合尾状叶切除治疗HC已被广泛接受。但对部分Bismuth—Corlette I型HC,尾状叶未受侵犯

者,联合切除尾状叶与保留尾状叶的预后无差异(Miyazaki M. 1998) (Level IV)。对于肝储备功能欠佳而尾状叶体积较大的HC病例,也可在确认尾状叶胆管支未受侵犯的条件下,选择保留部分或全部尾状叶的术式。

推荐10:由于癌肿易侵犯左右肝管汇合部和尾状叶胆管支,通常情况下都应将全尾状叶切除作为HC治愈性切除手术的必要内容。但是,部分Bismuth—Corlette I型、乳头型HC病例无需切除尾状叶,部分肝功能储备低下的HC病例也可保留胆管未受侵犯的部分或全部尾状叶(C1)。

8.4 规则性肝切除

HC的病理边际常超过影像诊断和物理诊断所确定的癌肿边界,联合规则性肝叶切除能提高HC的R0切除率和减少肿瘤复发这一观念已基本得到共识。小范围肝切除理论上可以在一些选择病例实施,其疗效还有待于观察。除少数Bismuth I型的患者外,多数患者均需联合规则性肝叶切除。部分Bismuth I型患者并存右肝动脉浸润, 如无法切除重建,也需行右半肝切除。位于肝管分叉部的BismuthⅡ型患者需联合肝脏S4b段切除或左、右半肝切除和尾状叶切除;Bismuth Ⅲr型患者需联合右半肝切除或扩大右半肝切除和尾状叶切除,Ⅲl型需联合左半肝切除或扩大左半肝切除和尾状叶切除,联合肝中央区域切除、右三区切除、左三区切除适用于Bismuth IV型HC。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适用于HC侵犯胆总管下段及胰头者。扩大根治手术范围可以使一些常规方法不能达到R0切除的患者获益。

推荐11:若肿瘤的病理边际超越脉管可切除重建的极限点,则需联合切除受累脉管支配的肝段,才能实现肿瘤治愈性切除。以下病变情况需联合受累肝叶的规则性切除:(1)单侧肿瘤侵犯超过P点或U点(2)单侧不能切除重建的血管浸润(3)单侧肝叶萎缩或肝内转移的病例(C1)

8.5 保留功能性肝实质的手术

由于联合规则性肝切除需要牺牲大量无辜的功能性肝实质,术前常需PTBD及PVE等预处理以增加预留肝脏的体积和功能,而预处理等待期可能出现肿瘤进展和扩散的风险。针对这一现状,国内外学者在常规施行肝外胆管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以及尾状叶切除的基础上,探索实施联合S5段和/或S4b段等保留功能性肝实质的HC根治切除术,对部分选择性HC患者取得了与扩大切除相似的疗效(Miyazaki M, 1999) ( level IV) 。该术式的优点是最大限度保留了功能性肝实质,无需胆道引流等预处理,降低手术侵袭性和风险,在适当选择的病例同样可获取充分的无瘤切缘。

推荐12:保留功能性肝实质的手术可在一些严格选择的病例实施,但其疗效还有待进

一步循证研究评价。(C1)

8.6 血管切除重建

联合切除受累血管是实现R0切除的重要保证。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可显著提高合并门静脉侵犯的进展期HC患者的根治切除率,延长生存期,而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与未行门静脉切除重建者相当(Ebata T, 2003)(Level IV)。当肝动脉浸润成为获得R0切除的唯一障碍时,应考虑联合肝动脉切除和重建。

推荐13:联合门静脉切除能显著改善HC患者的预后,对存在明确门静脉侵犯的进展期HC病例应予受累门静脉节段性切除重建(C1)。推荐14:当肝动脉成为HC根治术中实现R0切除的唯一障碍时,应考虑联合肝动脉切除重建(C1)。

8.7 胆管空肠吻合

HC治愈性切除术中剩余肝脏断面上肝管残端的数目取决于HC切除的手术方式和近端肝管的切离位点,但通常需吻合数支细小和薄壁的肝管,此类胆管空肠吻合有相当大的技术难度和较高的技术要求。胆管-空肠吻合的基本原则是胆管-空肠全周粘膜对粘膜吻合,从而恢复粘膜上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其技术要点包括:胆管空肠吻合的基本技术要点是:1、肝管整形融合:将相邻肝管开口拼拢缝合形成共同开口,可减少肝管空肠吻合数目和吻合口漏发生机率。2、微创化手术处理:选择无损伤缝合针线和缝合技术,最大化减轻吻合口组织损伤。3、胆管空肠黏膜对合:虽然空肠黏膜层不必缝合,但空肠壁和胆管壁缝合后胆管与空肠黏膜须精确对合,以利愈合。4、非缺血性吻合:要求胆管壁和空肠壁血运良好,并避免缝合不良造成吻合口组织缺血。5、组织无张力对合:胆管与空肠吻合口不应有牵引胆管与空肠相分离的张力,否则在张力作用下缝线切割组织必然造成吻合口组织损伤,甚至吻合口渗漏或破裂。

推荐15:HC切除后胆管重建的正确方式是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其基本原则是胆管-空肠全周粘膜对粘膜吻合。(C1)。

9 肝脏移植治疗HC

肝脏移植通过切除整个病肝,能获得最佳的肝内胆管切缘,其治疗HC有以下理论上优势:①可用于常规手术无法实现治愈性切除的HC病例;②可用于合并肝脏基础疾病、肝功能受损及肝切除耐受性差的病例;③术前无需胆道引流及PVE等预处理;④减免常规手术可能导致的肿瘤种植转移。早年肝移植治疗HC的预后较差,主要原因是选择的移植病例肿瘤分期偏晚、血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Hassoun Z ,2002) ([Heimbach J.2009]](Level IV)。初步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新辅助放化疗能提高肝移植治疗HC的疗效,但还有待更多研究加以证实(Mantel HT, 2007) (Petrowsky H, 2009)(Level IV)。

推荐16:满足以下条件的HC病例可考虑选择肝移植治疗:①肿瘤局限于肝内,采取

常规手术方法不能切除,或合并硬化性胆管炎或肝功能失代偿;②无淋巴结转移、周围神经浸润或肝外转移(C2)。

10 姑息性治疗

10.1 姑息性手术及介入治疗

HC的姑息治疗包括姑息性肿瘤切除和胆道引流,胆道引流又分为外科手术引流和经肝或经十二指肠途径的胆道介入引流。R1切除被认为是HC的一种有效姑息性治疗手段。镜下切缘阳性的HC患者较非手术切除者有显著的生存获益,且R1切除在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同时不增加手术风险(Seyama, Y. 2003)(Level IV)。另有研究资料显示,部分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的HC患者也能获得术后长期生存。所以只要能完整切除肿瘤,区域性淋巴结受累不应视为R1切除的禁忌症(Witzigmann, H. 2008)((LevelⅣ)。对不能手术切除的HC病例,胆道引流能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单纯胆道手术引流效果较非手术性胆道支架引流并无疗效优势,且有胆瘘、感染及出血的风险(Connor S, 2005)(LevelⅣ)。而经肝或经十二指肠途径的胆道介入治疗,可提供包括胆管扩张、胆道置管引流、胆道支架引流等多种有效治疗方法,且并发症和风险明显低于胆道手术。

推荐17:对有可能实现R1切除的HC患者可选择姑息性切除治疗;单纯姑息性胆道引流应首选胆道介入途径,对于胆道介入障碍、失败或预期可获较长生存者可选择胆管-空肠吻合手术(C1)。

11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

HC的放疗方式包括单纯外照射、外照射结合腔内放疗以及新的放疗技术(X-刀、伽马刀、三维适形和调强放疗)等,应用于可手术切除的HC综合治疗以及不能切除的局部晚期HC的治疗。文献报道术后放射治疗可以提高姑息切除者的局部控制率和长期生存率(Wu YF, 2008) (LevelⅣ)。对于不能切除的HC, 在胆道引流有效缓解胆道梗阻的基础上联合放射治疗可以进一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对于R0切除术后放疗的价值,近距离放疗在局部晚期HC治疗中的作用,新的放射治疗技术如立体定向、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在HC治疗中的作用, 以及同步放化疗是否可以提高HC的疗效等,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仍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HC常用化疗药物有5-氟尿嘧啶、顺铂、丝裂霉素C、紫彬醇等,治疗有效率为0%~9%,平均生存时间为2~12个月。近期有报道采用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或者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无法手术切除的HC,在总体疾病控制上均取得了一定疗效,优于过去的化疗方法(Eckmann, K.R.,2011) ( level IV)。

推荐18:对于接受姑息性肿瘤切除和单纯姑息性胆道内、外引流的HC病例,可选择X-刀、伽马刀、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等新型放疗及辅助性化疗。(B、C1)

12 HC诊治流程图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进展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进展 肝门部胆管癌约占肝外胆管癌的60%-70%,发病较隐匿,因其特殊的解剖部位及早期侵犯周围血管、神经、淋巴组织邻近肝组织的特性,出现明显黄疸症状且临床确诊时,病变多发展为中晚期。手术切除是其根治的唯一方法,但手术难度大、根治切除率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高且临床预后差。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本病更深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技术及外科切除技术的进步,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效果有了较明显的改善,然而,远期疗效仍使人失望。如何通过术前肝门部胆管癌分期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和合理的治疗方式选择是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的内容,本文就相关问题结合近年来文献报道作如下综述。术前肿瘤可切除性的评估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在评估患者总体状况能否耐受手术的基础上,术前评估肿瘤的可切除性,不仅对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极为重要,而且可避免因盲目实施根治性手术所导致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增加。Bismuth 和Corlette在1975提出肝门部胆管癌临床分期,1988年进行了补充修改,改良Bismuth分型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分型方法,该分型对术前了解肿瘤生长的部位和侵犯胆管的范围有很好的定位价值,但不能反应肿瘤与周围血管和肝脏组织的关系,无法了解肿瘤是否侵犯门静脉和肝组织及范围,目前临床上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大多依据改良Bismuth分型决定,有一定的局限性,该分型系统中肿瘤分级程度与肿瘤可切除性和术后生存期长短之间无相关性。研究亦发现,改良Bismuth分型与术中探查和术后检查结果差异较大,常需对改良Bismuth分型进行术后调整,调整率有报道达35%。1997年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在肝门部胆管癌病理学特性的基础上提出AJCC分期系统,尽管分期中从病理角度考虑到了肿瘤肝脏侵犯和远处转移病变,但此病理分期标准

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3年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解放军全军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累及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的胆管黏膜上皮癌,亦称高位胆管癌、近端胆管癌或Klatskin肿瘤。肝门部胆管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尸检资料显示胆管癌的发病率约为0.01%~0.20%,肝门部胆管癌占其中的40%~60%。肝门部胆管癌被认为是肝胆外科领域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由于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实践指南,在肝门部胆管癌病情评估、治疗决策、手术方式及非手术治疗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规范问题,这一复杂难治疾病的总体治疗效果很不满意。为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和解放军全军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基于循证医学的原则,通过深入学术研讨和论证制定了本指南,旨在为我国肝门部胆管癌的规范化治疗提供指导意见。 本指南中,证据的质量等级由高到低分为Ⅰ~Ⅵ级6个层次,诊断和治疗建议的推荐等级也相应分为A、B、C1、C2、D级。 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分型和分期 目前肝门部胆管癌常用的分型和分期系统主要有以下4类:(1)Bismuth-Corlette分型;(2)MSKCC T分期系统;(3)AJCC的TNM分期系统;(4)国际胆管癌协会分期系统。 Bismuth-Corlette分型是经典的临床分型方法。该分型是以肿瘤累及胆管的解剖部位及范围为依据,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价值,但该分型没有表述对胆管癌切除和预后有影响的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肝脏萎缩等因素。 MSKCC T分期系统是根据肿瘤累及胆管范围、门静脉侵犯和合并肝叶萎缩3个因素对肝门部胆管癌进行分期。该分期系统在判断可切除性或是预后判断方面均优于Bismuth-Corlette分型,但未体现肝动脉侵犯、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病理要素。 AJCC的TNM分期是基于病理指标的一种分期系统,有助于对患者预后的判断,但由于术前几乎得不到分期所需的相关资料,因此该分期临床实用价值有限。 国际胆管癌协会分期系统是2011年提出的一种新的肝门部胆管癌分期系统。该分期对胆管癌肿部位和形态,门静脉、肝动脉受累状况,预留肝脏体积、并存肝实质病变,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等病理要素给予了全面评估和表述。借助这一分期系统,可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可切除性、术式选择及预后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肝门部胆管癌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原发于胆囊管开口以上肝总管与左右二级肝管起始部之间主要侵犯肝总管肝总管分叉部和左右肝管的胆管癌 发病原因: 有关HCCA的发病原因或危险因素尚不清楚可能与胆道慢性炎症有关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总管囊肿胆管结石胆道良胜肿瘤胆道寄生虫病丙型肝炎胰胆管合流异常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均可增加发生胆道癌肿的危险 生理病理: 胆管癌分期 按照国际抗癌协会(UICC)提出TNM分期标准可把胆管癌分为~Ⅳ期:期原位癌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Ⅰ期肿瘤侵及粘膜或肌层 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Ⅱ期肿瘤侵及肌层周围结缔组织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Ⅲ期在上述情况下伴有淋巴结转移Ⅳa期肿瘤侵犯邻近组织如肝胰十二指肠胆囊胃结肠有或无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Ⅳb期无论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远处转移Bismuth分型: 年法国的Bismuth-Corette对肝门部胆管癌进行的分型现已被广泛使用 Ⅰ型肿瘤位于肝总管未侵犯汇合部Ⅱ型肿瘤侵犯肝总管及左右肝管汇合部Ⅲ型肿瘤侵犯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部并已侵犯右肝管(Ⅲa)或左肝管(Ⅲb)Ⅳ型肿瘤侵犯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部并同时侵犯左右肝管 病理组织学分型:大体上分为型 ()乳头型:表现为管内多发病灶向表面生长形成大小不等的乳头状结构排列整齐癌细胞间可有正常组织 ()硬化型:质硬的灰白色环状增厚并引起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向外周浸润累及肝门血管或方叶 ()结节型:管腔内结节状肿瘤质地韧常位于胆管一侧 ()浸润型:沿胆管壁广泛浸润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管周结缔组织明显炎症反应与硬化性胆管炎不易区别

在组织学上又分为六型: ()乳头状腺癌; ()高分化腺癌; ()低分化腺癌; ()未分化癌; ()印戒细胞癌; ()鳞状细胞癌 传统的临床病理学描述将其定义为: 肝管分叉处体积小高分化生长缓慢的肿瘤但近年来研究的观点认为并非如此低中分化腺癌可占一半左右其原因可能是早期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率较低而能行切除者均为分化程度较高的病人因为肿瘤组织分化程度与其周围浸润程度和转移率呈反比因此低分化者由于未能切除而被忽略了 病理生理: 胆管梗阻后由于胆汁及其诸多成分不能流入肠道内(尤其是完全性梗阻者)将导致胆管内压升高肝血流改变以及一系列包括体内生物化学免疫功能肝肾功能及代谢等的变化其特点与程度主要取决于胆管梗阻的部位完全性期限以及是否合并感染 肝细胞凋亡随胆道梗阻时间延长而增加而肝脏损害及肝功能受损亦随梗阻时间延长而加重细胞凋亡与其正相关梗阻性黄疽由胆汁流出受阻引起是肝细胞受损的主要原因最终常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死亡胆汁酸盐在肝内蓄积诱发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凋亡过多的细胞凋亡又造成抗凋亡异常从而造成肝纤维化的异常增生这是构成肝损害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随着胆道梗阻时胆道内压力增加出现胆汁逆流使肝血窦压力明显增高并导致门静脉压力的增高和肝动脉阻力的增高使入肝血流量减少致肝细胞相对性缺血缺氧肝脏病理改变加重同时因胆汁酸盐不能经胆道排入肠道不能发挥胆盐对肠道细菌的抑菌作用致肠道内毒素繁殖加速菌群失调Gˉ细菌明显增多内毒素产生增加;此时肠粘膜屏障受损内毒素和细菌经门静脉移位入肝肝内Kupffer细胞功能受损对

肝门胆管癌-陈哲宇教授

论著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WANG Chun*,CHEN Zhe-yu*,ZENG Yong*, YAN Lü-nan*.* 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and Pancreatic Surgery,West China Hospital,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CHEN Zhe-yu, E-mail: chenzheyu71@yahoo.?com.?cn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primary surgical treatment experience of typeⅣ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Methods From April 2008 to April 2011,20 patients with type Ⅳ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were enrolled into the same surgical group in 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and Pancreatic Surgery of West China Hospital of Sichuan Uni-versity.The intra- and post-operative results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total resection rate was 75%,which was consisted of 10 cases of radical excision and 5 cases of non-radical excision.Seven patients received left hepatic triseg-mentectomy and caudate lobe resection including anterior and posterior right hepatic duct reconstruction,hepatojeju-nostomy,and Roux-en-Y jejunojejunostomy.Six patients received enlarged left hepatic trisegmentectomy and caudate lobe resection including left intrahepatic and extrahepatic duct reconstruction,hepatojejunostomy,and Roux-en-Y je-junojejunostomy. Two patients received quadrate lobe resection including two cholangioenterostomies after anterior and posterior right hepatic duct reconstruction,and left intrahepatic and extrahepatic duct reconstruction.After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 and portal vein embolization (PVE),two patients with total bilirubins >400 mmol/L received radical excision and non-radical excision,respectively.Three patients only received PTCD during operation due to wide liver and distant metastasis,and two patients received T tube drainage during operation and postoperative PTCD due to left and right portal vein involvement. All 15 patients who received lesion resection sur-vived more than one year, whereas another five patients whose lesions can not been resec ted only survived from 3 to 6 months with the mean of 4.2 months.No death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Conclusions For patients with type Ⅳ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and tumor resection shall conducted so as to relieve ob-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胆胰外科(四川成都 610041) ?【通讯作者】?陈哲宇,E-mail: chenzheyu71@yahoo. com. cn ?【作者简介】?王春(1973年-),男,重庆市永川人,本科,副主任医师,工作单位是重庆市永川区中医院外二科,现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胆胰外科进修学习,主要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E-mail: 31516635@qq. com。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治疗现状

·综 述·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治疗现状 西山煤电集团职工总医院(030053) 薛 源 肝门部胆管癌(HC)是指累及胆囊管开口及以上1/3的肝外胆管,并常扩展至肝管汇合部和一侧或双侧肝管的恶性肿瘤,其中58%~75%发生在肝胆管分叉处,又称中央型胆管癌或Klatski肿瘤[1]。HC在肝外胆管癌中发病率较高,达75%左右。由于其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故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因此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对其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临床分型、分期 目前广为应用的是法国Bismuth-Corlett分型方法,可用于指导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但其不能准确地判断肝门部胆管癌的分期[2]。具体分型为:Ⅰ型:肝总管平面,左右肝管相通。Ⅱ型:侵及左右肝管分叉处并累及左右肝管开口处。Ⅲ型:侵入肝内一级胆管和二级胆管。Ⅲa型:侵入右肝管;Ⅲb型:侵入左肝管。Ⅳ型:左右一级胆管均被侵犯。 按照国际抗癌协会(UICC)提出TNM分期标准,可把胆管癌分为0~Ⅳ期:0期:原位癌,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Ⅰ期:肿瘤侵及黏膜或肌层,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Ⅱ期:肿瘤侵及肌层周围结缔组织,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Ⅲ期:在上述情况下伴有淋巴结转移;Ⅳa期:肿瘤侵犯邻近组织如肝、胰、十二指肠、胆囊、胃、结肠,有或无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Ⅳb期:无论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远处转移。 2 诊 断 2.1 影像学检查 2.1.1 B超:以无创伤、可重复、简单、经济而成为首选检查方法。肝门部胆管癌的B超典型表现是:①肝内胆管扩张,肝门处扩张以远的左右肝管截断,并可发现中等或低团块回声的团状影,胆囊空虚;②胆总管不扩张,胰头无肿大;③可明确肿瘤与其临近血管(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关系,以及有无癌栓,对术前判断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有较大帮助。不足之处在于常规检查易受肥胖、肠道气体、肋弓气体以及操作者本身经验等因素影响。 2.1.2 CT:优点在于图像清晰,不受肥胖、肠道、肋弓气体以及操作者本身经验等因素影响。其价值在于可客观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和大小,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准确提供梗阻的部位及肝内胆管扩张情况;了解肝内及腹腔有无转移,有无肝叶萎缩增生[3]。螺旋CT在判定病变部位,反映肝内胆管受累范围和程度上,优于普通CT、B超[4-6]。2.1.3 磁共振胆管成像(MRCP):一种无创、无造影剂、安全、无并发症的影像学诊断技术,能够获得直观的胰胆管系统的三维图像,可清楚地显示肿瘤部位、大小以及二级胆管和胆总管是否受累。其对病灶范围的确定较准确,对外科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7]。 2.1.4 经十二指肠纤维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能显示肿瘤的下界及梗阻以下的胆道情况,完整地显示肿瘤上下缘,对判断肿瘤大小、范围和决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其较适合于低位胆道不全梗阻的诊断,因其操作过程中使用造影剂,易引起胆道感染、胰腺炎等并发症,目前已较少适用。 2.1.5 经皮穿刺胆道造影(PTC):能详尽显示肝内胆管形态,直接显示并明确肿瘤的部位,肿瘤累及肝管的范围,肿瘤与肝管汇合部的关系。但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加之梗阻患者胆管内压高、自身凝血机制不良、免疫力低下等,可引起胆瘘、出血、胆道感染等并发症,目前应用日渐减少。2.1.6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肝门部入肝血管与肿瘤的关系及受肿瘤侵犯的情况。胆管癌动脉相主要表现为周围动脉受侵犯,一般为肝左、右动脉或肝固有动脉管壁不规则、狭窄或梗阻。 2.2 肿瘤标志物检查 2.2.1 癌胚抗原(CEA):作为诊断HC的标志物其特异性较差。约50%的胆管癌患者其胆汁中CEA上升,其测定值可明显高于胆道良性狭窄的患者,是发生非细菌性胆管炎时鉴别良、恶性狭窄的有益参考标志物。 2.2.2 CA50:是一种广谱的肿瘤标志物,单独测定CA50对HC的诊断意义较小,临床上一般作为观察HC转移及复发的参考指标。 2.2.3 CA19-9:当血清CA19-9>100U/L时,其诊断H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0%和80.0%[8],此外不可切除的胆管癌患者血清CA19-9水平显著高于可切除者[9]。CA19-9值的显著增高有助于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2.2.4 胆管癌相关抗原(CCRA):是近年来从人胆管癌组织中发现的一种新的抗原物质。健康人血清中CCRA<28.95g/L。胆管癌时血清CCRA浓度明显升高。CCRA与CA19-9在胆管癌中阳性率相似,但CCRA在其他消化道肿瘤中阳性率却很低。这点对于胆管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2.3 细胞学检查 通过PTC或ERCP技术获取胆汁行脱落细胞检查,诊断的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低,原因可能是细胞在胆汁中变性溶解或肿瘤被增生的结缔组织包埋。 3 治 疗 大多数HC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且肿瘤解剖位置特殊,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等特点,约80%的患者失去手术 · 8 5 1 ·山西医药杂志2013年2月第42卷第2期下半月 Shanxi Med J,February 2013,Vol.42,No.2the Second

肝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及辅助措施

肝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及辅助措施 发表时间:2018-01-16T16:18:02.18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4期作者:姜守军 [导读] 本研究从肝门胆管癌的手术方式及辅助措施方面进行阐述,为肝门胆管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价值。 黑龙江省农垦齐齐哈尔管理局中心医院 161005 摘要: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究肝门胆管癌有效治疗方法。目前手术治疗是唯一可能治愈肝门胆管癌的方法,目的是切除肿瘤,恢复胆道通畅。本研究从肝门胆管癌的手术方式及辅助措施方面进行阐述,为肝门胆管癌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肝门胆管癌;手术;治疗 肝门部胆管癌(Hilarcholangiocarcinoma,HCCA)也称Klatskin瘤,是胆道系统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肝门部胆管癌因其发生部位特殊、呈浸润性生长及与肝门部血管关系密切等特点给手术切除造成极大的困难。但手术治疗却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肝门胆管癌的方法。 1手术治疗 1.1肝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 实施肝门胆管癌骨骼化切除,将包括肿瘤在内的肝段或肝叶、胆总管、胆囊、部分左右肝管以及肝、十二指肠韧带内除血管以外的所有软组织整块切除,将肝内胆管与空肠做鲁氏Y形吻合[1]。 1.2肝门胆管癌扩大根治性切除术 视肿瘤累及肝管范围的不同或是否侵犯血管,在肝外胆管骨骼化切除的同时,一并施行左半肝、右半肝或尾叶切除,门静脉部分切除、修补,或整段切除后血管重建。 肝门部胆管癌特殊的转移方式常是局部切除术后复发率居高不下的根源。肝门部胆管癌主要是沿胆管壁上下浸润及向神经周围、淋巴间隙播散,从而使胆管周围重要结构如肝动脉、门静脉、肝实质等易受到侵犯,其中肝、十二指肠韧带结缔组织内癌细胞残留是肝门部胆管癌切除后易复发的重要因素。故有学者提出联合部分肝切除,必要时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的扩大根治术,并要求手术中遵循不触碰肿瘤原则,达到整个术野都不能有癌细胞残留[2]。其术式包括肝门部胆管癌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切除、必要时做肝叶切除和(或)尾状叶切除连同门静脉和(或)肝动脉切除。 1.3肝门胆管癌姑息性部分切除术 包括肝门胆管癌部分切除、狭窄肝管记忆合金内支架置入、肝管空肠鲁氏Y形吻合,术中可同时行胃、十二指肠动脉插管、药泵皮下埋置以利术后区域灌注化疗[3]。这样做利于切开狭窄的肝管,充分发挥内支架的作用,减少癌瘤体积,为术后综合治疗提供方便,比如可切取小块癌组织进行化疗药物敏感性测定,挑选注入药泵的化疗药物。 1.4姑息性胆管引流术 保存肿瘤的肝管空肠鲁氏Y形吻合术;间置胆囊肝管空肠鲁氏Y形吻合术;肝管置管内引流或外引流术;PTCD;经PTCD或ERCP记忆合金胆管内支架置入等;经ERCP鼻胆管引流术或塑料内支撑管置入术。 1.4.1临时胆管支撑管 引流效果稍差,维持时间较短,2~3个月需更换;但费用低,可更换;良性胆管狭窄、生存时间超过2年以上,不宜放置金属胆管支架。 1.4.2金属胆管内支架 (1)指征 ①肝癌累及肝门部胆管、肝门胆管癌行姑息性胆管引流时;②胆囊癌累及肝门部胆管伴腹水或肝内转移;③胃肠道和腹腔癌肿肝门部转移。 (2)禁忌 ①胆管良性病变,如炎症、畸形、损伤等;②胆总管中、下段和壶腹部病变性质不明而又无手术禁忌证者。 (3)应用 ①金属支架也会被胆泥堵塞(一般可用l年左右);②置入胆管后不能再取出;③置入下段胆管后可发生反流性胆管炎、十二指肠不全梗阻和穿孔;④肿瘤可经网眼长入管腔。 2辅助措施 2.1放、化疗 随着辅助治疗的研究的深入,新的放化疗技术方法的进步以及新的化疗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前瞻性研究显示了令人振奋的结果,放疗、化疗及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能减少胆管癌根治术后的局部复发率,对不能切除的晚期和局部复发的病例也可延长生存时间和改善生活质量,因此,合理的综合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 胆管癌的手术切除范围有限,胆管切端累及、区域淋巴结清扫不彻底的情况较常见。因此,术后宜辅助放疗、化疗,静脉给药或行区域动脉灌注化疗。病人带T管引流者,采用氟尿嘧啶胆道灌注,也有一定的疗效。文献资料显示,胆管癌的化疗效果略逊于胆囊癌,但放疗效果优于胆囊癌[4]。 此外,胆管癌还有一些特殊的放疗方法,如定向放疗(伽马刀)治疗;经介入方法(PTC/ERCP)或在术中置入胆道内支架放入铱l92或钴60放射粒子行腔内放疗;用抗CEA碘131对无法切除的胆管癌做放射免疫治疗等。 2.2光动力疗法 胆管肿瘤的光动力治疗(PDT)是一项新出现的治疗方法,其原理是将特殊的光敏剂注入体内,肿瘤组织摄取和存留的光敏剂较多,然后在应用特定波长(630nm)的激光进行光照射,在生物组织中氧的参与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单态氧和(或)自由基,破坏组织和细胞中的多种生物大分子,最终引起肿瘤细胞的坏死,其中也可直接应用内镜引导将光纤插入胆管肿瘤部位,进行近距离局部光照射。目前光动力治疗是一种重要的姑息性治疗方法,这种治疗主要的不良作用是光毒性,可能持续4~6周,几个Ⅱ期的研究报道了光动力治疗的

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

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 作者:解英俊,张学文△,赵吉生,姜涛,季德刚,曹宏,张丹【摘要】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2004年间5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Ⅰ型癌肿切除率最高,Ⅳ型癌肿切除率最低。结果本组52例肝门部胆管癌中,围手术期死亡2例,均死于肝肾功能衰竭,余50例中31例术后获得随访,失访19例,随访率为62%。结论疑似或诊断肝门部胆管癌应早期积极手术探查,争取行根治性切除术;肝门部胆管癌肿瘤切除疗效明显优于其他治疗方式。 【关键词】肝门部胆管癌;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methods for hilar bile duct carcinoma.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surgical management was performed on patients with hilar bile duct carcinoma in China-Japan Union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1996 and January 2004 years.Results There were 37 males and 15 females in 52 cases,aged 31 to 71 years(mean 54.8 years).History is between 5 days and 3 years,mean equals 2.5 months.Conclusion The surgical resection surpasses the other therapy in the long-term curative effect.If the tumor could not be resected,select drainage and support treatment should be chosen in order to prolong survival times and improve life quality.Radical resection should be accomplished if it is feasible.

肝门部胆管癌的分型及图示

肝门部胆管癌的Bismuth-Corlette分型及图示 肝门部胆管癌的Bismuth-Corlette分型: I型:累及肝总管。 II型:肝总管及左右肝管汇合部。(累及一级胆管开口) IIIa型: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部、右肝管。(累及一级胆管,右侧二级胆管开口) IIIb: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部、左肝管。(累及一级胆管,左侧二级胆管开口) IV型:肝总管、汇合部和同时累及左右肝管。(累及一级胆管,双侧二级胆管开口) 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又将Ⅳ型增加Ⅳa及Ⅳb型 IVa:IV型基础上累及右前、右后支开口。(累及一级胆管,右侧二级胆管,左侧二级胆管开口) IVb:IV型基础上累及左内、左外支开口。(累及一级胆管,左侧二级胆管,右侧二级胆管开口) 胆管四级分支:一级胆管指左右肝管,二级胆管指肝叶胆管(5叶),三级胆管指肝段胆管(8段),四级胆管指毛细胆管。

胆管癌诊断、治疗、分型 一、定义 胆管癌是指原发于左、右肝管汇合部至胆总管下端的肝外旦管恶性肿瘤,一般系指肝外胆管癌。由于胆总管下端癌或壶复癌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基本上与胰头癌相同,常列为壶腹另围癌。原发性胆管癌较少见,占普通尸检的0 . 01 % - . 46 % ,肿瘤病人尸检的2 % ,胆道手术的0 . 3 %一1 . 8 %。男女匕比约为1 . 5 一3 . 0 : 1 。发病年龄多为50 一 70 岁,但也可见于年轻人。 二、分型 (一)肝外胆管癌解剖学部位 肝外胆管癌的解剖学分型包括左、右肝管癌,肝总管癌,胆囊管癌,肝总管,胆囊管及胆总管汇合处癌,胆总管癌。 (二)大体形态可分为三型 1 .管壁浸润型可见于胆管的任何部位,最为多见。由于受累的管壁增厚,可致管腔变小或狭窄,进而可发生阻塞现象。 2 .结节硬化型较管壁浸润型少见,可见于较晚期的胆管癌,癌结节的直径可达1 . 5 一5 . ocm 。 3 .腔内乳头状型最少见,可见于胆管的任何部位,但汇合部更为少见。此型可将胆管腔完全阻塞。癌组织除主要向管腔内生长外,亦可进一步向管壁内浸润生长。(三)组织学类型肝外胆管癌可分为6 型。①乳头状腺癌:除个别为管壁浸润型外,几乎均为腔内乳头状型。 ②高分化腺癌:在胆管癌中最多,可占2 乃以上,可见于任何部位。癌组织均在管壁内浸润生长,环绕整个管壁。浸润的癌组织呈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肪体结构,有的可扩大呈囊腔。③低分化腺癌:即分化差的腺癌癌组织部分呈腺体结构,部分为不规则的实性片块,亦在管壁比弥漫浸润生长。④未分化癌:较少见。有的小细胞未分化癌,共胆囊的未分化癌相同,癌细胞在胆管壁内弥漫浸润,间质较少癌组织侵袭较大,常可侵及胆管周围脂肪组织或邻近的器官⑤印戒细胞癌:较少见。它与胆囊或胃肠道的印戒细胞癌一样由分化程度不等的含有戮液的癌细胞构成。癌细胞无一定纪构,弥漫浸润。⑥鳞状细胞癌:罕见。其组织形态与其他器官月见者相同。 三、诊断 (一)临床表现 进行性梗阻性黄疽为胆管癌的主要症状,常伴有皮肤痰痒。约一半病人伴有中上腹胀痛和发热,但程度一般较轻。少数病人可出现胆管炎的表现,约一半病人有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担囊肿大与否,随胆管癌的部位而异。肝脏常有肿大,可在肋下或剑突下们及,其质地较坚硬,压痛不明显,后期可出现脾肿大和腹水等门静脉高压表现。 (二)辅助检查 1 .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疽的肝功能异常,如担红素和碱性磷酸酶的增高等。 2 . B 超可显示扩张的胆管、梗阻的部位,甚至肿瘤。B 超当像可呈肿块型、条索状、突起型及血栓状,肝内胆管癌常呈肿央或条索状,肝门部癌常为条索状,下部胆管癌常为突起型,

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前胆道引流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位于肝总管和左右肝管的胆管上皮癌,又称klatskin瘤。手术切除是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惟一方法。许多患者确诊时存在明显的梗阻性黄疸(以下简称梗黄),对机体产生的损害包括:(1)胆汁不能正常进入肠道所致营养不良和内毒素血症;(2)胆汁淤积所致高胆红素血症和胆道感染。这些变化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学改变,导致肝肾功能损害、凝血机能障碍、胃黏膜损伤、免疫功能低下等全身损害。手术后易发生出血、肝肾功能衰竭、腹腔感染、胆漏等并发症,病死率高[1]。术前胆道引流(preoperative biliary drainage,pbd)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全身状况,提高对手术的耐受。 1 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胆道引流的适应证 因病变部位的关系,肝门部胆管癌pbd与其他引起梗黄的疾病有所不同,存在以下特点:(1)复杂的肝门梗阻如bismuthⅲa和ⅳ型不易获得满意的胆道引流效果;(2)技术上困难,为达充分引流,需多支肝管引流;(3)引流的肝叶有可能是切除的肝叶;(4)可诱发肝脏引流叶段及非引流叶段的感染[8]。 目前部分学者[9-10]主张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常规行胆道引流,常规引流不仅缓解黄疸,还可评估肿瘤对胆管的浸润情况,以及明确胆汁内的细菌以指导抗生素的使用。但多数学者认为血总胆红素(tb)无明显升高时对机体的影响较小,因此不需常规术前引流,是否引流主要考虑黄疸程度和梗阻时间。北京协和医院将tb&256 μmol/l、梗阻时间&4周、血清白蛋白<35 g/l、凝血酶原活动度<60%,尤其是可能行大范围肝切除术的患者作为pbd的适应证[8]。张静霞等[11]提出符合以下标准中2项以上者应行pbd:(1)tb&170 μmol/l; (2)梗黄时间&2周;(3)年龄&65岁;(4)胆道梗阻合并胆道感染或并发急性重症胆管炎;(5)肝肾功能指标&正常值2倍以上者。国外多数学者[4]认为tb&150 μmol/l或胆管炎患者需行pbd。以上均为恶性梗黄时的术前引流适应证,包括低位胆管癌和胰头癌所致者,对于肝门部胆管癌的适应证报道较少。孙占棋[12]认为tb在342~513 μmol/l之间不需pbd,只有tb&513 μmol/l、有胆管炎存在或要保留的肝容量较小时才需引流。hemming等[13]将tb&85.5 μmol/l视为肝门部胆管癌pbd的指征。seyama等[6]则对tb&51.3 μmol/l 或保留肝(future remnant liver,frl)存在胆管扩张的患者进行引流。肝门部胆管癌行根治手术时因常合并行广泛的肝切除术(如左肝叶、右肝叶、右肝三段切除和尾状叶切除),故其术前减黄的作用较壶腹周围癌更有意义。我院2000-2005年收治肝门部胆管癌44例,17例行手术切除。其中肝叶切除患者4例,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1例,非肝叶切除患者无一例发生肝功能衰竭。该例肝功能衰竭患者为62岁男性,因黄疸1月诊断本病,术前存在高胆红素血症(tb高达471.80 μmol/l),行右半肝+尾状叶切除、肝十二指肠淋巴结清扫、左肝管 空肠roux en y吻合术。但该患者术后麻醉复苏缓慢,术后17 h才拔除气管插管,1周内黄疸无明显减轻,11 d时tb升至682 μmol/l,出现胆酶分离,1个月死于肝功能衰竭。因此,笔者所在医院的经验是轻度黄疸时无需pbd,但黄疸较深(tb&200 μmol/l)且拟行较大肝叶切除术、存在抗生素难以控制的胆道感染或需改善全身情况而等待手术时需pbd,可解除胆道梗阻,恢复肝功能,减少术后肝功能衰竭的发生。 2 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胆道引流方法的选择 对于肝门部胆管癌,pbd的方法包括ptbd和内镜逆行胆道引流(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但究竟选择何种方法,各家报道不一。 理论上内引流优于外引流,因为:(1)胆汁进入肠道,恢复了正常的肠肝循环,更符合生理状态,可改善肠道吸收功能和患者的营养状态;(2)胆盐及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分泌型iga) 随胆汁进入肠道,能够灭活、分解或中和肠道内的内毒素,减轻内毒素血症;(3)减少体液丢失,有利于水电解质平衡及血流动力学的稳定[1]。gouma等[17]动物实验研究证明内引流优于外引流,虽然两者都能使胆总管结扎大鼠的血胆红素降至正常,但前者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原因是内引流将胆汁引流至肠道,维持胆汁的肠肝循环,减少内毒素血症。mizuta等

肝门胆管癌晚期患者化疗后还能手术吗

如今,患上肝门胆管癌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不少人因此被剥夺生命,因而一定要增强肝门胆管癌的防范意识,以降低其患病风险。对于肝门胆管癌的治_疗,手术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但是临床上有很多患者在确诊时病情已是晚期,此时肿块较大,或者出现了其他部位的扩散转移,手术切除的几率很小,因此有的患者希望通过其他方法为手术创造条件,如化疗,那肝门胆管癌晚期患者化疗后还能手术吗? 当肝门胆管癌到了晚期时往往意味着病情加重,患者手术切除的可能性也较低,有不少患者为了使手术顺利进行,会先进行化疗。化疗是一种全身性治_疗手段,对癌细胞有较强的杀伤能力,能够控制病情发展,缩小肿块,抑制原发灶和远处转移的肿瘤细胞,为手术切除创造了条件,不过并非所有的患者化疗后都需要手术,是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来决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化疗缺乏选择性,在杀死癌细胞时,人体内的正常细胞也会被杀灭,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使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骨髓抑制等症状,增加患者的痛苦,甚至影响治_疗的顺利进行。有的患者会在化疗期间辅助中医药的治_疗,有助于减轻和改善化疗的副作用,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化疗的敏感性和耐受力,提高治_疗_效果,使治_疗顺利完成。 另外手术治_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全部清除癌细胞,而且会损伤患者机体,术后元气受损,免疫力也有所下降,增加了复发转移的风险,因此术后应重视巩固治_疗。如果患者术前化疗_效果较好,则可以继续进行化疗,同时辅助中医治_疗,有助于起到增效减毒的功_效。对于不能或者不愿化疗的患者,以中医为主进行巩固治_疗,有助于修复术后受损的机体,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防治术后并发症,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细胞,预防复发转移,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命。 中医能够将治_疗与调理同时进行,注重补充患者的元气,应及时配合治_疗,作为由百年袁氏中医世家传人、《袁氏医方》继承人、中_国中医药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委员、三联平衡理论创始人、中_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全国委员袁希福创办的一家集预防、医疗、科研、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特色中医肿瘤专科医院,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自建院以来,始终专注于中医,坚持“专科专病专方”,充分发挥中医肿瘤科特色及优势,帮助众多肿瘤患者通过中医中_药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甚至部分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自2004年以来,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已连续举办了五届百位抗癌明星中医康复经验交流大会。会上,来自全国二十个省、九十多个地区的数百位抗癌明星分享了自己的康复经历和经验。这些经历和经验不仅增强了肿瘤患者抗癌、治癌的信心和决心,也为从事中医治癌的医务人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临床案例,更为中医治_疗肿瘤积累了详实可靠的资料。 部分参考案例: 曹国强(化名),男,65岁,肝内胆管癌,江苏人 2018年3月,曹国强出现了反复咳嗽、迁延不愈的情况,到当地县人民医院检查发现了胆管扩张。老人平常身体一直都很好也没在意,但是子女得知检查结果后执意带着父亲到医院好好做个检查。2018年3月8日新做的增强CT结果出来后,医生告诉他们高度怀疑是胆管癌,建议转到大医院进一步确诊,采取治_疗。然后他们通过亲戚的介绍,转到了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求诊,但却被告知不能手术,生存期可能只有三个月。子女怕曹国强承受不住心理压力便隐瞒了真实病情。后来经多方打听,在2018年4月13日,曹国强的两个女儿带着患者的检查资料和舌苔、面色照片去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代诊。 自从服用中_药后,曹国强的血压都正常了,都没有再吃过降压药,血糖也是稳定在6点多,很正常,精神也挺好。还特别能吃饭,中午一大碗面条,晚上一大碗米。 截至2019年8月23日,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曹国强依然能吃能喝,血压、血糖也稳定正常,还能没事下地干农活,生活与常人无异。到当地医院复查,医生看了片子都觉得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治 作者:石铮杨明智欧荣文何庆良翁山耕陈有挺林春忠王家兴 【摘要】目的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5月至2006年4月97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7例患者中,首诊原因为进行性无痛性黄疸85例。根治性切除29例,姑息性切除26例,胆管引流42例。总手术切除率为57%(55/97)。根治性切除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9%(67/97)、31%(30/97)、21%(20/97),姑息性切除术后1、2年生存率分别为42%(11/26)、23%(6/26)。引流的患者生存时间均<12个月。结论要重视无黄疸患者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为保证治疗的根治性可适当扩大联合脏器切除的范围,以延长患者生存期。 【关键词】胆管肿瘤;肝门部;根治性切除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ilar cholangiocarcinoma (HCCA).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97 patients with HCCA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1993 to April 200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Of all, 85 patients were initially diagnosed as progressive painless jaundice. Radical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on 29 patients, palliative resection on 26 and biliary drainage on 42. The total resection rate was 57%(55/97). The 1, 2 ,3year survival rates after radical resection

肝门胆管癌中晚期患者还有必要做手术吗

近年来,肝门胆管癌的高发致使患病人群日趋增多。患病后,初期因症状较轻,尚不至于对患者造成太大影响,但若不及时采取治疗,随着病情的恶化,不仅会让患者承受极大的痛苦,而且严重时更会威胁到患者生命。在肝门胆管癌的各种治疗方法中,很多患者会首先考虑能直接将肿块切除,快速控制病情的手术,不过手术也有一定的弊端,并不适合每个患者,尤其是当病情进入晚期时,很容易出现其他部位的扩散转移,治疗起来也更加棘手,治疗不当甚至还会影响患者生存期,那肝门胆管癌中晚期患者还有必要做手术吗? 目前对于肝门胆管癌的治疗,很多患者认为“肿瘤必须手术”,“一刀切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对手术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切除肿块,控制病情发展,延长生存时间,甚至有的患者被告知无法手术,也秉着“能切多少是多少”的态度执意手术治疗。手术确实能够直接将肿块切除,但手术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只是局部治疗手段,只能切除肉眼可见的实体瘤,对于远处转移的微小病灶,以及血液和淋巴液里的癌细胞无能为力,术后很容易出现复发转移的情况,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当肝门胆管癌到了晚期时,常会出现其他脏器组织的扩散转移,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很低,但并非所有的患者都不能手术,如果患者一般状况较好,尚未出现其他部位扩散转移,符合手术的指征,则可以考虑手术切除,但术后要辅助其他方法进行巩固治疗,如放化疗和中医治疗等,预防复发转移,延长患者生命。对于失去手术治疗机会的患者,也不能轻易放弃,可以考虑放化疗和中医保守治疗。 肝门胆管癌晚期通过放化疗虽然能杀死癌细胞,缩小肿块,但放化疗在杀死癌细胞时,对人体内的正常细胞也会造成伤害,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增加患者的痛苦。有的患者会在放化疗期间辅助中医药的治疗,有助于起到增效减毒,进一步延长生命的功效。另外对于失去西医治疗机会的患者,则可以选择中医保守治疗,一方面注重为患者补充元气,增强患者的体能,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另一方面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细胞,控制病情发展,从而达到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 中医治疗肝门胆管癌副作用小,整体观念强,注重标本兼治,能够将扶正与祛邪并行,应及时配合治疗,作为一家集预防、医疗、科研、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特色中医肿瘤专科医院,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自成立以来,严格按照袁希福提出的三联平衡理论指导用药,在辩证与辨病的基础上,通过扶正、通淤、祛毒,改善广大肿瘤患者普遍存在的元气亏虚、痰凝血瘀、癌毒结聚,使患者病情得到一定程度控制的同时,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也逐渐恢复平衡,有助于减轻痛苦,延长患者生命,一些患者甚至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自2004年以来,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已连续举办了五届百位抗癌明星中医康复经验交流大会。会上,来自全国二十个省、九十多个地区的数百位抗癌明星分享了自己的康复经历和经验。这些经历和经验不仅增强了肿瘤患者抗癌、治癌的信心和决心,也为从事中医治癌的医务人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临床案例,更为中医治疗肿瘤积累了详实可靠的资料。 部分参考案例: 曹国强(化名),男,65岁,肝内胆管癌,江苏人 2018年3月,曹国强出现了反复咳嗽、迁延不愈的情况,到当地县人民医院检查发现了胆管扩张。老人平常身体一直都很好也没在意,但是子女得知检查结果后执意带着父亲到医院好好做个检查。2018年3月8日新做的增强CT结果出来后,医生告诉他们高度怀疑是胆管癌,建议转到大医院进一步确诊,采取治

肝门部胆管癌诊断治疗指南-2013.08.19-55

肝门部胆管癌诊断治疗指南(2013版)-08-19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是指累及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的胆管粘膜上皮癌,亦称高位胆管癌、近端胆管癌或Klatskin肿瘤,HC的发病例称逐渐增高的趋势,尸检资料显示胆管癌的发病率约为0.01%~0.2%,HC占其中的40%~60%(Abdel WM,2007)。HC被认为是肝胆外科领域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由于缺乏符合国情的临床实践指南,在HC病情评估、治疗决策、手术方式及非手术治疗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规范问题,这一复杂难治疾病的总体治疗效果很不满意(黄志强,2007)。为此,中华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肝脏外科学组和全军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联合组织了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基于循证医学的原则,通过深入学术研讨和论证制定了本指南,旨在为HC的规范化治疗提供指导意见。 在本指南中,证据的质量等级由高到低分为I 到VI级6个层次,诊断和治疗建议的推荐等级也相应分为A、B、C1、C2和D级等5级(Takada TM , 2008)。 1 HC的临床分型和分期 目前HC常用的分型和分期系统主要有以下四类:①Bismuth-Corlette分型;②MSKCC T分期系统;③AJCC分期系统;④国际胆管癌协会分期系统。 Bismuth-Corlette分型是经典的临床分型方法(Bismuth H , 1992)。该分型是以肿瘤累及胆管的解剖部位及范围为依据,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价值,但该分型没有表述对胆管癌切除和预后有影响的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肝脏萎缩等因素。 MSKCC T分期系统(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T分期系统)是根据肿瘤累及胆管范围、门静脉侵犯和合并肝叶萎缩三个因素将HC进行分期(Jarnagin WR 2001)。该分期系统在判断可切除性或是预后判断方面均优于Bismuth-Corlette分型,但未体现肝动脉侵犯、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病理要素。 美国抗癌协会AJCC的TNM 分期是基于病理指标的一种分期系统(Nishio H,2005),有助于患者预后的判断,但术前几乎得不到TNM分期所需的相关资料,因而其临床实用价值有限。 国际胆管癌协会(the International Cholangiocarcinoma Group)于2011年提出了一种新的HC分期系统(Deoliveira ML , 2011),对胆管癌肿部位和形态,门静脉、肝动脉受累状况,预留肝脏体积、并存肝实质病变,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等病理要素给予全面评估和表述,借助这一分期系统,可对HC的可切除性、术式选择及患者预后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推荐1:采用Bismuth-Corlette分型可对癌肿累及胆管树的部位、范围及可切除性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