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破裂的超声表现

脾破裂的超声表现
脾破裂的超声表现

脾破裂的超声表现

刘建军

一、概述

脾破裂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外伤性脾破裂占腹部外伤的30%,当脾脏肿大、脾脆性增加时,破裂更易发生。自发性脾破裂少见,多见于血液病、白血病性巨脾。

脾破裂的三种类型:

1、真性脾破裂:脾实质与包膜破裂。表现为腹腔内出血,大量时可引起出血性休克。出血量少时可无明显症状。

2、中央性脾破裂:包膜完好,脾实质深部破裂,易形成较大的血肿。

3、包膜下脾破裂:包膜完好,包膜下的脾实质破裂并形成血肿。临床上易漏诊,并可能继发包膜破裂,引起与真性脾破裂相同的症状。

二、检查方法

1、用2.5-5.0MHz凸阵探头。

2、采用仰卧位或右侧卧位。

3、采用肋间及肋下斜切面观察包膜连续性,注意脾包膜下及脾

实质内有无出血性暗区等。

4、必要时应检查膈下、膀胱直肠窝、侧腹部等有无游离的积液

回声,并粗略估计出血多少。

5、条件许可或临床需要时,应检查腹部其他脏器的情况。

三、声像表现

1、灰阶超声

(1)真性脾破裂:脾包膜连续性中断,常见于膈面或脾门处,局部低回声还无回声。脾实质条状低回声或高回声区延伸至包膜中断处,形态不规则。严重破裂时包膜多处中断,实质回声杂乱,脾正常形态消失。脾周或腹腔内液性暗区,是脾脏损伤较为可靠的间接征象。脾微小破裂时包膜和实质的声像改变不明显。脾周或腹腔内液性暗区可能是唯一的诊断依据。

(2)中央性脾破裂:脾大小正常或肿大,包膜光滑、完整。脾内可见局限性无回声或低回声区,不规则,边界不清,部分病例病灶内可见高回声或混合性不均匀回声。

(3)包膜下脾破裂:包膜下与脾实质之间见半圆形或梭型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包绕脾实质,回声有时不均匀,见细小实性回声灶。脾实质无明显变化或可见与包膜下异常回声区相同的裂口。

2、彩色多普勒超声

在出血或血肿区内无血流信号。大量出血时脾动脉阻力指数降低,脾静脉血流量减少。

四、诊断要点

脾周或腹腔液性暗区和脾实质或包膜下低/无回声,结合病史及症状可做出诊断。须鉴别的疾病有:

1、微小脾破裂和少量腹水脾破裂有相应部位的外伤史,短期内连续观察有量的变化,破裂出血的无回声区内有点状弱回声。

2、脾囊肿和脾破裂血肿脾囊肿形态规则、圆形、有包膜,动态观察无变化,与脾组织分界清晰,囊肿间脾实质无异常。

五、注意事项

1、脾外伤超声检查,在能清晰显示脾脏的情况下,尽量减少病人的搬动。

2、病情危重但须急性超声检查时,应提醒临床医师进行抗休克等治疗,待病情稳定或配备抢救措施后再进行检查,以免超声检查过程中出现意外。

3、脾外伤超声存在假阳性。如超声未能明确显示脾破裂的直接征象,但腹腔内出现游离性液体时,应结合临床,不能完全排除脾破裂的可能。

4、部分脾外伤病人可出现延迟性脾破裂,常在外伤后数天至两周间出现,因此,必要时应重复检查。

脾脏超声诊断 - 超声诊断学

脾脏超声诊断 1.脾脏解剖和生理特点有哪些? 脾脏位于左上腹部,第9-11肋间腋前线至腋后线之间,上极在脊柱左侧2-4cm处。呈长椭圆形,分为膈面与脏面。膈面光滑隆起,紧贴膈肌与侧胸壁;脏面向内凹陷,其内下方与胃底相邻,其下方与左肾和结肠脾曲靠近。中部为脾门,有血管和神经出入,组成脾蒂。胰尾常抵达脾门附近。脾动脉沿胰腺上缘迂曲行走至脾门附近处分成4-7个分支进入脾脏,脾动脉直径约4-5mm,进入脾实质后分为前支及后支。脾静脉在脾动脉下后方,在脾门处由3-6个较大分支静脉汇合而成,沿胰腺上后方行走,呈轻度弯曲状,直径约5-8mm。 正常脾脏长约10-12cm,宽6-8cm,厚3-4cm,在肋缘下摸不到。 脾脏主要生理功能有: (1)储存血液,调节循环血量。平静状态下脾脏储存血液。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脾脏收缩,将血液排入血循环,以增加血容量和浓度。 (2)生成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特别是在部分急性传染病的 发病期,脾脏肿大,具有吞噬作用,能消灭细菌并产生抗体,增加机体免疫力。 (3)破坏衰老红细胞,释放出胆红素,并将分解出的铁质储存于脾内,调节铁代谢。 (4)调节骨髓造血功能,维持血细胞的平衡。 2.简述脾脏的超声探测方法、正常脾脏声像图、正常值及适应证。 探测方法:患者右侧卧位或仰卧位,左手举起放于头部,使肋间距离增宽,将探头置于左侧腋前线至腋后线间的第7-11肋间逐一进行斜切,观察脾脏的结构及大小。此外,也可将探头置于左侧肋缘下向前正中线及脐部方向探查,以观察脾脏肿大的范围。 正常脾脏的肋间斜切声像图呈新月形,包膜薄而光滑,外侧缘呈向外突的弧形,内侧缘中部向内凹陷,为脾门。脾门区可见脾静脉的管状无回声区。脾动脉较细常显示不清。正常脾实质呈均匀细小的点状回声,回声较低,一般稍低于正常肝组织的回声。 脾脏的测量及正常值: (1)长度:即脾上极最高点至脾下极最低点间的距离,正常值范围为8-12cm。 (2)厚度:即脾门至脾门对侧缘最大的切线距离,正常值范围不超过4cm。 (3)宽度:为垂直于长轴切面上的最大横径,正常值范围为5-7cm。

脾破裂临床路径

脾破裂临床路径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

脾破裂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脾破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脾破裂(ICD-10:) 行脾破裂修补、部分脾切除及脾切除术(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八年制《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7版)。 1.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外伤史。 2.左上腹疼痛,可伴有内出血表现(脾被膜下或中央型破裂,内出血表现可不明显)。 3.腹部B超或CT扫描可有阳性发现。 4.诊断性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八年制《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7版)。 经保守治疗无效行脾破裂修补、部分脾切除及脾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8-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脾破裂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急诊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腹部B超或腹部CT; (4)胸片、心电图(休克时可行床边心电图,必要时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行胸片检查)。 (5)诊断性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 2.根据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尿淀粉酶。 (2)头颅CT。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可考虑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2.如有继发感染征象,尽早开始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脾破裂临床路径

脾破裂临床路径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脾破裂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脾破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脾破裂(ICD-10:) 行脾破裂修补、部分脾切除及脾切除术(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八年制《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7版)。 1.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外伤史。 2.左上腹疼痛,可伴有内出血表现(脾被膜下或中央型破裂,内出血表现可不明显)。 3.腹部B超或CT扫描可有阳性发现。 4.诊断性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八年制《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7版)。 经保守治疗无效行脾破裂修补、部分脾切除及脾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8-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脾破裂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急诊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腹部B超或腹部CT; (4)胸片、心电图(休克时可行床边心电图,必要时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行胸片检查)。 (5)诊断性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 2.根据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尿淀粉酶。 (2)头颅CT。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可考虑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2.如有继发感染征象,尽早开始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外伤性脾破裂的超声诊断

外伤性脾破裂的超声诊断 发表时间:2012-08-15T16:06:39.88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0期作者:李国义张剑[导读] 患者分别遭遇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刀刺伤、被殴打及摔伤等意外,导致腹部损伤。李国义张剑(巴里坤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哈密 839200)【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0-0183-01 【摘要】目的探讨脾脏外伤B超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15例各种外伤所致脾脏破裂,使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进行检查探头频率5MHz,凸阵探头。结果 13例超声明确诊断脾破裂,2例超声提示脾周围及盆腔积液;超声检查显示脾脏增大,脾实质内回声不均,病变处分布大小不等。结论超声显像已成为腹部脏器损伤诊断不可缺少的检查手段。【关键词】腹部外伤脾破裂 B超检查 脾脏是腹部脏器中最易受损伤的器官,发病率占各种腹部脏器损伤的首位。本文通过对15例外伤所致的脾破裂超声诊断的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超声现象对腹部脏器损伤的诊断。 1 资料与方法 15例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16—81岁。患者分别遭遇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刀刺伤、被殴打及摔伤等意外,导致腹部损伤。 使用Apogge8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MHz,凸阵探头。由于突发伤害,有些伤者在腹部以外常合并其它部位的损伤,身体活动受限,通常采用仰卧位检查。检查时要减少盲区,使整个脾脏充分显示,仔细观察脾脏实质,脾包膜,脾周围的异常回声。注意脾实质内回声是否均匀,回声不均匀位于脾脏什么部位,大小、形态、回声强度;脾包膜回声是否光滑,粗糙,有无局限性中断;脾包膜下及周围有无积液或弱回声分布,量多少。盆腔有无积液,积液量多少。 2 结果 15例中,2例超声提示脾周围及盆腔积液,13例超声明确诊断脾破裂。超声检查显示脾脏增大,脾实质内回声不均,病变处分布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的无回声和弱回声,部分病例病变处回声增强。其中7例除见到脾实质内回声不均匀,同时发现脾包膜及脾边缘回声粗糙,不规则,有的病例见包膜有连续中断。15例均见脾周围及盆腔内有大量的无回声暗区,暗区内有微颗粒回声沉积。上述15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脾破裂,破裂口在脾上级有7例,脾下级裂口3例,破裂口在脾隔面1例,脾脏面裂口有2例,脾门处及脾蒂破裂各1例。破裂口数目分别为1—4个,裂口长度有的为几厘米,有的脾脏几近断裂。由于脾组织质地脆弱,不宜缝合和修补,15例均行脾摘除术。 3 讨论 腹部各脏器损伤中,脾脏损伤发病率占首位,在怀疑有内脏损伤的腹部外伤病例中,需密切注意有无脾脏损伤。严重点观察脾实质内不均匀回声改变,本组超声诊断的13例脾破裂,其图像均显示脾实质内有不同程度非均匀性改变,损伤轻者仅在脾下级实质内见一直径0.7cm的圆形弱回声,重症脾实质回声杂乱,中等强度。 部分脾破裂,脾包膜的损伤及脾实质挫伤等征象有时很不明显,腹部损伤病例如果超声检查发现脾周积液和盆腔游离积液时,应高度重视,密切观察。2例超声提示腹腔积液病例,术中见脾脏破裂口分别位于脾下级和脾蒂处。 15例中,有2例脾破裂发生在伤后3—4周,对于迟发型脾破裂,如果排除了脾脏肿瘤原因导致的脾破裂,要详细询问有无外伤病史,寻找脾破裂的病因根据。 脾破裂时,破损多累及脾包膜,出血量大,易导致休克危及生命。超声检查不仅能在较短时间内判断出有无脏器损伤,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信息。且减少了手术盲目性,同时又具有方便、快捷、无创伤性的优点。目前超声显像已成为腹部脏器损伤诊断不可缺少的辅助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王纯正.超声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38—239. [2]王纯正.腹部超声诊断图谱.第一版.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7. [3]钱蕴秋.临床超声诊断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1:11.

脾破裂临床路径

脾破裂临床路径

————————————————————————————————作者: ————————————————————————————————日期:

脾破裂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脾破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脾破裂(ICD-10:D73.5/S36.0) 行脾破裂修补、部分脾切除及脾切除术(ICD-9-CM-3:41.43/41.5/41.9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八年制《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7版)。 1.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外伤史。 2.左上腹疼痛,可伴有内出血表现(脾被膜下或中央型破裂,内出血表现可不明显)。 3.腹部B超或CT扫描可有阳性发现。 4.诊断性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八年制《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

出版社出版,第7版)。 经保守治疗无效行脾破裂修补、部分脾切除及脾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8-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73.5/S36.0脾破裂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急诊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腹部B超或腹部CT; (4)胸片、心电图(休克时可行床边心电图,必要时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行胸片检查)。 (5)诊断性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 2.根据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尿淀粉酶。 (2)头颅CT。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脾破裂

脾破裂临床路径 一、脾破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脾破裂(ICD-10:D73.5/S36.0) 行脾破裂修补、部分脾切除及脾切除术(ICD-9-CM-3: 41.43/41.5/41.9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等。 1.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外伤史。 2.左上腹疼痛,可伴有内出血表现(脾被膜下或中央型破裂,内出血表现可不明显)。 3.腹部B超或CT扫描可有阳性发现。 4.诊断性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可能有阳性发现。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等。 经保守治疗无效行脾破裂修补、部分脾切除及脾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8-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73.5/S36.0脾破裂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Ⅲ、Ⅳ级脾破裂即刻手术,术前准备最长2天 1.急诊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血型及交叉配合试验、备血(据出血量定备血量)、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腹部B超和/或腹部CT; (4)胸片、心电图(休克时可行床边心电图,必要时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行胸片检查)。 (5)诊断性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 2.根据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尿淀粉酶,头颅CT、胸部CT等。

延迟性脾破裂23例诊治分析

延迟性脾破裂23例诊治分析 目的:分析延遲性脾破裂的发病机制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3例延迟性脾破裂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23例患者手术治疗19例,其中脾切除14例,脾部分切除2例,脾修补术2例,自体脾片网膜内移植1例,保守治疗4例,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提高对延迟性脾破裂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是减少误诊的有效方法,正确的治疗方法选择,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延迟性脾破裂在急诊工作中并不少见,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一种特殊类型,但是因早期症状不典型,极易发生漏诊和误诊,出现并发症及死亡的比例较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各类相关报道逐渐增多,现将2005-2012年本科收治的延迟性脾破裂23例资料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计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41.2岁。致病原因:车祸外伤10例,打击6例,坠落伤5例,原因不清2例。发病时间:除2例原因不清外,均在受伤后2 d以上,其中2~7 d 11例,8~14 d 8例,>15 d 2例。 1.2临床诊断本组有7例受伤后在我科或其他医院进行诊治,当时有左上腹或左季肋区疼痛,并行相关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离院后经过一定时间出现突发剧烈左上腹疼痛,再次就诊,其他患者受伤后症状轻微,疼痛均自行缓解,未予诊治,出现剧烈腹痛后首次就诊。全组患者查体均有腹肌紧张,左上腹或全腹压痛,反跳痛,就诊时或1 h内出现心率增快>120次/min,血压下降,失血性休克表现者9例。血常规检查Hb<10 g/L患者20例,行腹腔穿刺有不凝血患者15例,经影像学(B超或CT)检查发现脾破裂23例。 1.3治疗患者入科后均给予液体复苏治疗,使用止血药物,监测生命体征,红细胞压积及Hb含量,其中4例经保守治疗,生命体征平稳,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红细胞压积及Hb含量稳定,未行手术治疗,其余患者治疗中出现休克不能纠正或短时间内血压上升,很快就下降;红细胞压积及Hb含量进行性下降等,采取手术治疗,术中根据脾脏损伤情况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其中脾切除14例,脾部分切除2例,脾修补术2例,自体脾片网膜内移植1例。 2结果 本组患者4例保守治疗,均给予补液(晶体,胶体),成分输血,止血药物,抗生素、营养支持等应用,监测生命体征,动态监测血常规,定时影像学复查等治疗,患者绝对卧床2周,出院后2周复查一次,半年内禁止剧烈运动,随诊半年均无异常。手术患者术后无爆发性感染,无死亡病例,均治愈出院。 3讨论

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诊治分析

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诊治分析 发表时间:2017-06-14T16:19:52.69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3月第5期作者:王辉[导读] 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黑龙江省密山市农垦牡丹江管理局中心医院 158300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我科于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47例外外性脾破裂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47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10例(其中3例保守失败转手术治疗)、最终手术治疗40例、术中死亡1例。结论: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化病情决定治疗方案,严格观察病情变化,准确判定病情,掌握好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适应症,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外伤性;脾破裂;诊断;治疗 脾脏是腹腔内脏中易受损的器官,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破裂约占20%-40%,腹部开放性损伤中约占10%,多合并多脏器损伤、失血性休克等[1]。以往脾破裂时常采取脾切除术。然而脾脏不仅是人体储血、滤血与造血器官,还具有重要的免疫功能[2],脾切除往往会对机体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现代观念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保留脾脏[3]。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展,及影像学的发展,尤其是CT 应用于脾破裂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依据。我科治疗47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7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男性40例,女性7例;年龄21-78岁,平均45.5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交通事故、撞击伤、刀刺伤、挤压伤;分类:Ⅰ度6例、Ⅱ度6例、Ⅲ度33例、Ⅳ度2例;合并伴休克9例、胸部损伤14例、颅脑损伤3例、小肠破裂2例,肝破裂1例。 1.2治疗⑴非手术治疗的措施:①积极抗休克治疗,止血,应用抗炎治疗;②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动态监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指标;③监测腹部症状和体征变化。④及时复查CT或B 超。⑤绝对卧床休息2 周,避免过早、过多搬动患者,尽量避免剧烈咳嗽或用力排便等腹压增高因素;⑥禁饮食,必要时胃肠减压、肠外营养;⑦积极治疗其他合并伤;⑵手术治疗:行保脾手术治疗,缝合修补术+脾动脉结扎术加局部应用生物胶止血、行脾部分切除、全脾切除后行自体脾组织移植(采用切成脾片,大网膜包埋,总量不少于原脾1/4~1/3)。 2结果 本组47例患者保守治疗10例,7例保守成功、3例保守治疗无效中转手术;最终手术治疗40例,脾修补术9 例(含中转手术3例)、脾部分切除术12例、脾全切加自体脾组织片大网膜内移植术18 例,术中1例患者因多发伤抢救无效死亡。术后患者住院16-40d,46例患者痊愈出院。 3讨论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有造血、免疫、储血及调节等功能。脾脏切除后可能出现凶险性感染(OPSI),所以脾脏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外伤性脾破裂的早期诊断改善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首先医生应详细向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病史,胸腹部出现肋骨骨折、严重挫伤、左上腹部压痛、脾区叩击痛及失血性休克等表现时应想到发生脾破裂的可能性;出现腹膜刺激征者不仅要考虑到患者出血量较多,而且考虑患者可能同时合并腹腔脏器破裂;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取出不凝固的血液是可靠证据,但穿刺阴性者亦不能排除脾破裂,观察期间可重复穿刺。彩超、CT能够明确脾破裂部位、范围及腹腔内积血量,有助诊断。脾破裂程度根据裂伤的深度、长度和破裂的范围,按李氏提出的Ⅳ度分类法分类,Ⅰ度:孤立的浅裂伤,深度<1.0 cm,长度<5.0cm;Ⅱ度:孤立的深裂伤,深度<1.0 cm,长度>5.0 cm,或多处裂伤但未涉及脾门;Ⅲ度:星状破裂,部分断离,已涉及脾门;Ⅳ度:脾脏广泛碎裂,脾门区裂伤,脾包膜广泛剥脱,脾蒂血管严重损伤。 外伤性脾破裂治疗原则以迅速控制出血,抗休克为主。临床上补充足够血容量是降低早期死亡的重要措施,要尽快建立输液通道,尽早抗休克治疗。对符合手术的患者立即准备手术,Ⅲ度、Ⅳ度多行手术治疗。对脾破裂出现以下情况立即手术:①持续性低血压;②B超、CT示腹腔积血,脾破裂;③有明确的腹膜刺激征;④诊断性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脾动脉结扎+缝合修补术适应证为:①一般适用于小而浅的I度~Ⅱ度损伤,在确保生命安全的前提下,采用保脾手术;②患者年龄越小越优先选择保脾手术;③脾被膜撕裂伤;④脾实质撕裂,但未累及脾门及大血管;⑤脾被膜下血肿,经切开清除血肿后,脾实质较浅小的裂口。脾部分切除术可选择脾实质撕裂已伤及脾门或脾已部分离断者。脾全切加自体脾组织片大网膜内移植术适应于:①脾破裂或严重广泛碎裂无法行修补或部分切除术;②脾门撕裂、脾蒂血管离断;③外伤性迟发性脾破裂部分脾组织尚有活力者;④高龄及凝血机制严重障碍者。 因为脾脏本身具有凝血功能,如果患者的凝血机制没有异常,而且脾实质受到创伤不严重的话,应该有自行止血和愈合的机会。脾破裂轻度损伤、生命体征平稳者,如符合以下多项非手术指征,可予保守治疗:①闭合性损伤,入院时血液动力学稳定或虽发生休克,经快速输液能迅速改善者且能维持血循环者;②无腹腔内空腔脏器破裂,无合并其他脏器损伤需剖腹手术者;③彩超、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Ⅰ、Ⅱ度脾轻度损伤级,腹腔出血少于500ML者;④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无进行性下降,伤后24h血红蛋白不低于70g/L者[4];⑤医院有重症监护室及立即手术的条件,可临床观察伤者临床症状有无好转,尽量避免手术;⑥保守治疗期间,患者生命征平稳,无再发出血者。保守治疗患者转手术指征:①出现腹膜炎体征;②B超提示腹腔内积液短时间内(24h内)明显增加,血液动力学不稳定;③生命体征反复波动或经输液、输血后仍不稳定。 近年来,非手术治疗有逐步扩大的趋势[5],我们认为脾损伤的非手术治疗是复杂的,应该采取慎重态度,仅限于Ⅰ~Ⅱ度损伤且血流动力学稳定,动态观察病情变化,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严格遵循“先保命,后保脾”的基本原则。因为就抢救生命而言,脾外伤手术治疗比保守治疗的把握更大,风险更小。 参考文献: [1]胡波创伤性脾破裂98例治疗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4):424.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20210215012825)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346 个)、呼吸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肺血栓栓塞症 2. 社区获得性肺炎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 支气管扩张症 5. 支气管哮喘 6. 自发性气胸 7. 肺脓肿 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9. 结核性胸膜炎 1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 慢性支气管炎 12. 特发性肺纤维化 13. 胸膜间皮瘤 14. 原发性支气管肿瘤 15. 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 、消化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5 个) 1. 肝硬化腹水 2.轻症急性胰腺炎

3. 胆总管结石 2.轻症急性胰腺炎

4.胃十二指肠溃疡 5. 大肠息肉 6. 反流食管炎 7. 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 8.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 9.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 10. 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 11.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 12. 上消化道出血 13.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14. 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15.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三、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4 个)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 脑出血 3. 吉兰—巴雷综合征 4. 多发性硬化 5. 癫痫 6. 重症肌无力 7.病毒性脑炎 8. 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9. 肌萎缩侧索硬化 10.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11. 颈动脉狭窄 12. 颅内静脉窦血栓 13. 视神经脊髓炎 14.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15. 脑梗塞 四、心血管内科临床路径病种(16 个) 1.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2.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3. 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4.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6.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7. 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8. 房性心动过速 9.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10. 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11.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 12. 主动脉夹层(内科) 13.肾血管性高血压

脾破裂临床路径

脾破裂临床路径 (2011年版) 一、脾破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脾破裂(ICD-10:) 行脾破裂修补、部分脾切除及脾切除术(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八年制《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7版)。 1.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外伤史。 2.左上腹疼痛,可伴有内出血表现(脾被膜下或中央型破裂,内出血表现可不明显)。 3.腹部B超或CT扫描可有阳性发现。 4.诊断性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八年制《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7版)。 经保守治疗无效行脾破裂修补、部分脾切除及脾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8-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脾破裂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急诊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腹部B超或腹部CT; (4)胸片、心电图(休克时可行床边心电图,必要时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行胸片检查)。 (5)诊断性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 2.根据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尿淀粉酶。 (2)头颅CT。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可考虑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普外科21个病种临床路径-

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 一、乳腺良性肿瘤(纤维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乳腺良性肿瘤(纤维瘤)。 行乳腺肿瘤切除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本组疾病包括乳房纤维腺瘤、乳管内乳头状瘤等。 1.症状:乳房肿物,乳头溢液或溢血。 2.体征:乳房单发或多发肿物,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有活动度;边界清楚,可呈分叶状;挤压乳晕周围,病变乳管可出现溢液。 3.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 4.病理检查:肿块活检。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手术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 2.麻醉方式:局麻或全麻。 3.预防应用抗生素。 (四)标准住院日为3-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乳腺良性肿瘤疾病。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 (4)乳腺彩超及术前定位。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八)手术日为入院2-3天。 1.麻醉方式:局麻(必要时区域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 2.手术方式:乳腺肿物切除术或病变导管切除术。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手术内固定物:无。 5.输血:根据术前血红蛋白状况及术中出血情况而定。 6.病理: 术后标本送病理学检查。 (九)术后住院恢复2-7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 2.术后用药: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止血药物等。 3.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等并发症,并作相应处理。 4.手术切口红外线治疗。 (十)出院标准。 1.伤口愈合好:无积血,无感染征象。 2.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2. 病理报告为恶性病变,需要按照乳腺癌进入相应路径治疗。

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治策略

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治策略 目的总结脾破裂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3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者中,除一例患者因合并重度颅脑损伤于手术当日死亡外,其余患者均经过不同治疗而痊愈出院。结论手术治疗仍是外伤性脾破裂的主要治疗办法,但应注意保脾的重要性。 标签:外伤性脾破裂;手术治疗脾脏实质甚为脆弱,且血运丰富,当受到外力作用时,极易引起破裂出血。据统计,脾脏损伤约占闭合性腹部损伤的20%~40%,占开放性损伤的10%左右[1]。自2007年8月~2011年9月笔者所在科收治23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施以不同方式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共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7~58岁,平均38.2岁,均为腹部闭合性损伤,其中交通事故伤14例,殴打致伤5例,高处坠落伤4例。 1.2损伤程度及合并伤按2000年第六届脾外科手术研讨会上脾损伤Ⅳ级分级法标准,本组23例患者中,Ⅰ级损伤3例,Ⅱ级损伤2例,Ⅲ级损伤16例,Ⅳ级损伤2例。2例无合并伤,其余21例均有不同程度合并伤,其中肾挫伤、腹膜后血肿1例,胸部损伤(肋骨骨折、血气胸)13例,四肢骨折4例,骨盆骨折2例,重度颅脑损伤1例。 1.3诊断主要依据:(1)损伤病史。(2)临床上有内出血表现,血常规化验红细胞、血红蛋白常有进行性下降,而白细胞则可增至12×109/L左右,出现急性出血应激反应。(3)腹腔诊断性穿刺抽得不凝固血液等。脾包膜下裂伤伴包膜下血肿的病例,采用B超、CT检查,有条件者采用选择性腹腔造影及核素扫描等帮助明确诊断。应强调的是脾破裂常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如肝、肾、胰、胃、肠等,在诊断和处理时切勿遗漏。 1.4处理方法2例包膜下出血经保守治疗成功。4例保守治疗1~2周后出现突发腹内大出血而中转手术,其余17例均急诊手术,其中脾修补术2例,脾切除术15例。2结果本组患者中,除一例因伤情复杂,合并重度颅脑损伤、创伤性休克,手术当天死亡,1例术后应激性溃疡、消化道出血,1例术后1周出现鼻衄、发热、血小板异常升高,持续1个月,1例术后短期肋间神经痛,均经对症治疗痊愈出院,平均住院18 d,术后常规定期血细胞分析、B超、CT等复查,无异常发现,术后随访1个月~4年,无术后凶险性感染,均健康生存。3讨论 3.1外伤性脾破裂的治疗原则“保命第一,保脾第二”仍然是临床工作中必须遵循的最高原则,以前,教科书上主张无论脾裂伤程度如何均有全脾切除指证。近年来,外伤性脾破裂的发生率有明显增多的倾向,而对其处理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虽然脾切除术是脾破裂治疗的百年经典,但随着免疫学的进展和脾切除术后爆发性感染(OPSI)的不断出现,人们已充分认识到脾脏是人体的重要免疫器官,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脾能产生调理

毛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最全版)

毛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最全版) 一、标准住院流程 (一) 适用对象。 初治毛细胞白血病患者,无合并症。 (二) 诊断依据。 1. 血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减少 2. 脾大。患者可因脾大而表现为明显的腹部胀满感。有脾梗塞者出现腹痛 3. 流式细胞仪分析免疫表型呈CD19+、CD20+、CD11c+、CD25+、CD103+、CD123+、CD200+;瘤细胞表面只表达κ或λ一种轻链;不表达CD27 4. 骨髓或外周血涂片中,瘤细胞体积中等大,胞质丰富,偶见颗粒,胞质周边有细长毛刺为典型特征。抗酒石酸酶染色阳性 5. 骨髓活检见不同程度的网状纤维。免疫组化瘤细胞除B细胞标准染色阳性外,Annexin-1阳性

6. BRAF V600E阳性 (三) 进入路径标准。 有如下情况之一者,进入临床路径安排治疗 1. 有B症状 2. 脾区不适 3. 反复感染 4. Hb <100 g/L 5. 血小板<100×109/L 6. 中性粒细胞数<1.0×109/L (四) 标准住院日。 21天 (五) 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 血常规、网织红细胞、白细胞分类 2. 尿、大便常规 3. 肝肾心脏功能,电解质,出凝血 4. 输血前病毒指标、感染相关标志物,ECG 5. 影像学检查(CT/ MRI,浅表淋巴结和肝胆胰脾及双肾B超,超声心动图) 6. 骨髓涂片分类 7. 骨髓细胞流式免疫细胞表型分析 8. 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 9. 骨髓细胞荧光原位杂交检测IgH、ATM、Rb1、p53(有条件时) 10. IgH、Ig重排分析,IGHV突变状态、BRAF V600E突变分析(有条件时)

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

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 编辑:陈惠忠发布科室:科教科发布时间:11-11-01 摘要: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的通知 腹股沟疝、急性阑尾炎、下肢静脉曲张、胆总管结石、良性前列腺增生、肾结石、股骨干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凹陷性颅骨骨折、高血压脑出血等县医院外科10个常见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乳腺良性肿瘤等普通外科21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乳腺良性肿瘤、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良性肿瘤、甲状腺癌、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管结石(无胆管炎或胆囊炎)、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原发性肝细胞癌、肝门胆管癌、细菌性肝脓肿、胃癌、脾破裂、胰腺癌、胰腺假性囊肿、肠梗阻、小肠间质瘤、克罗恩病、肠外瘘、肛裂、肛周脓肿等普通外科21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的通知 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病变人工机械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病变人工生物瓣置换术、升主动脉瘤、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血液内科专业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血友病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血液内科6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眼科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白斑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角膜裂伤、难治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冻术、经巩膜二级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等眼科8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脾破裂的超声表现

脾破裂的超声表现 刘建军 一、概述 脾破裂分为外伤性和自发性。外伤性脾破裂占腹部外伤的30%,当脾脏肿大、脾脆性增加时,破裂更易发生。自发性脾破裂少见,多见于血液病、白血病性巨脾。 脾破裂的三种类型: 1、真性脾破裂:脾实质与包膜破裂。表现为腹腔内出血,大量时可引起出血性休克。出血量少时可无明显症状。 2、中央性脾破裂:包膜完好,脾实质深部破裂,易形成较大的血肿。 3、包膜下脾破裂:包膜完好,包膜下的脾实质破裂并形成血肿。临床上易漏诊,并可能继发包膜破裂,引起与真性脾破裂相同的症状。 二、检查方法 1、用2.5-5.0MHz凸阵探头。 2、采用仰卧位或右侧卧位。 3、采用肋间及肋下斜切面观察包膜连续性,注意脾包膜下及脾 实质内有无出血性暗区等。 4、必要时应检查膈下、膀胱直肠窝、侧腹部等有无游离的积液 回声,并粗略估计出血多少。 5、条件许可或临床需要时,应检查腹部其他脏器的情况。

三、声像表现 1、灰阶超声 (1)真性脾破裂:脾包膜连续性中断,常见于膈面或脾门处,局部低回声还无回声。脾实质条状低回声或高回声区延伸至包膜中断处,形态不规则。严重破裂时包膜多处中断,实质回声杂乱,脾正常形态消失。脾周或腹腔内液性暗区,是脾脏损伤较为可靠的间接征象。脾微小破裂时包膜和实质的声像改变不明显。脾周或腹腔内液性暗区可能是唯一的诊断依据。 (2)中央性脾破裂:脾大小正常或肿大,包膜光滑、完整。脾内可见局限性无回声或低回声区,不规则,边界不清,部分病例病灶内可见高回声或混合性不均匀回声。 (3)包膜下脾破裂:包膜下与脾实质之间见半圆形或梭型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包绕脾实质,回声有时不均匀,见细小实性回声灶。脾实质无明显变化或可见与包膜下异常回声区相同的裂口。 2、彩色多普勒超声 在出血或血肿区内无血流信号。大量出血时脾动脉阻力指数降低,脾静脉血流量减少。 四、诊断要点 脾周或腹腔液性暗区和脾实质或包膜下低/无回声,结合病史及症状可做出诊断。须鉴别的疾病有: 1、微小脾破裂和少量腹水脾破裂有相应部位的外伤史,短期内连续观察有量的变化,破裂出血的无回声区内有点状弱回声。

创伤救治临床路径在脾破裂患者中的应用及研究

创伤救治临床路径在脾破裂患者中的应用及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19T16:59:35.770Z 来源:《药物与人》2019年4月作者:周瑞 [导读] 观察分析创伤救治临床路径在脾破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周瑞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创伤救治临床路径在脾破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8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128例脾破裂患者,按照不同护理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64例,对照组应用基础护理方法,实验组应用创伤救治临床路径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脾破裂患者的不良反应(腹腔脓肿、胸腔积液、上消化道出血以及膈下积液等)发生率以及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率。结果:实验组脾破裂患者的腹腔脓肿、胸腔积液、上消化道出血以及膈下积液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脾破裂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创伤救治临床路径在脾破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创伤救治;临床路径;脾破裂患者;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4-ZYM 脾破裂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内脏损伤疾病,脾破裂在临床中所造成的危险主要有:腹腔内出现大量出血状况[1]。上述情况的出现会使得脾破裂患者迅速进入到休克状态之中,导致脾破裂患者的死亡率显著上升。现阶段来看,治疗脾破裂患者的主要方法是手术治疗。手术前后,护理人员必须为其提供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便于达到理想化的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128例脾破裂患者。实验组中有50例男患者、14例女患者;平均年龄为(36.66±4.48)岁,平均伤后至入院时间为(20.11±2.35)d;致伤原因:30例交通事故伤、18例坠落伤、16例打击伤。对照组中有52例男患者、12例女患者;平均年龄为 (37.14±4.23)岁,平均伤后至入院时间为(20.09±2.38)d;致伤原因:32例交通事故伤、17例坠落伤、15例打击伤。 1.2方法 对照组 对照组应用基础护理方法,具体措施包括:(1)严密监测脾破裂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2)药物指导;(3)吸氧指导;(4)出院指导等。 实验组 实验组实施创伤救治临床护理路径方法,具体措施包括: (1)加强护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积极转变护理观念,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服务意识;对脾破裂患者进行相关知识宣讲,提高脾破裂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度; (2)不断优化护理服务流程,建立好脾破裂患者出院前和出院后的服务工作; (3)严格执行相关岗位制度,提高护理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 (4)加强团队合作能力,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测脾破裂患者血压;对脾破裂患者的血压情况进行输血护理,密切观察脾破裂患者的血液循环情况,一旦脾破裂患者发生休克情况,需驾驶增加血容量;观察脾破裂患者的导尿状况,一旦脾破裂患者的尿量不足25ml时需立即予以补充血容量;观察脾破裂患者的腹部情况,倾听脾破裂患者主诉,观察腹部疼痛的具体部位和性质等,如果脾破裂患者的收缩压低于90mmhg时,护理工作人员需提高警惕,再报告给医生进行具体处理;护理工作人员还需帮助医生及时确诊脾破裂患者病情,针对骨折额的脾破裂患者,需妥善固定;对合并血气胸脾破裂患者提供胸腔引流护理;对接受手术治疗患者,需做好备皮工作,确保备皮区域内的面积能超过植皮部位,严密观察脾破裂患者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 (5)保持脾破裂患者居住环境的舒适温度和湿度,做好脾破裂患者的心理干预工作。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脾破裂患者的不良反应(腹腔脓肿、胸腔积液、上消化道出血以及膈下积液等)发生率以及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实验组脾破裂患者的腹腔脓肿、胸腔积液、上消化道出血以及膈下积液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脾破裂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脾破裂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率分析(例/%) 组别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率实验组(n=64)4(6.25)62(96.88) 对照组(n=64)20(31.25)50(78.13) x223.3256815.25256 p<0.05<0.05 3讨论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脾破裂疾病通常比较严重,一旦未及时治疗脾破裂患者,势必会导致脾破裂患者死亡[2]。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综合化且跨学科的护理模式,利用临床路径可充分满足脾破裂患者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基本健康要求,便于脾破裂患者能够被顺利治疗[3]。对脾破裂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工作可避免盲目执行医嘱,而是有计划地进行护理工作。脾破裂患者在此模式下能够充分了解护理计划的具体目标,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临床护理路径过程中,不断提高脾破裂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继而达到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使得护

脾破裂临床路径.docx

脾破裂临床路径 (2011 年版) 一、脾破裂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脾破裂(ICD-10 :) 行脾破裂修补、部分脾切除及脾切除术( 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1 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八年制《外 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1 版)、《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7 版)。 1.有外伤史,也可无明确外伤史。 2.左上腹疼痛,可伴有内出血表现(脾被膜下或中央型 破裂,内出血表现可不明显)。 3.腹部 B 超或 CT 扫描可有阳性发现。 4.诊断性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 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1 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八年制《外 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 1 版)、《黄家驷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第7 版)。 经保守治疗无效行脾破裂修补、部分脾切除及脾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8-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脾破裂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 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1-2 天。 1.急诊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 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腹部 B 超或腹部 CT; (4)胸片、心电图(休克时可行床边心电图,必要时 待血流动力学稳定后行胸片检查)。 (5)诊断性腹腔穿刺或腹腔灌洗。 2.根据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尿淀粉酶。 (2)头颅 CT。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 号)执行。可考虑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