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学1

二、填空题

1、我国古代《学记》一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2、实验教育心理学派产生于19世纪末,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3、公认的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

4、桑代克于1903年所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标志。

5、一般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大致包括四大块(1)学生与教师(2)学习理论及应用(3)各种类型的学习过程(4)教学心理。

6、在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问题上,奥苏伯尔主张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把教师的教学看作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

7、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盖奇主张以教学为主线,教育心理学应研究教学的全过程。

8、美国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走过的曲折道路可以描述为(1)单向道(2)死胡同(3)双向道。

9、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分三部分: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10、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一书可称世界上最早的心理学著作。

11、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种灵魂分别是(1)有营养的灵魂(2)有感觉的灵魂(3)理性的灵魂。

12、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种灵魂为教育的(1)德育(2)智育(3)体育三方面提供了哲学心理学的依据。

13、法国实验教育学派代表人物比纳和西蒙,他们编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智力测验。

19、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的五个成分是(1)分析(2)设计(3)开发(4)实施(5)评价。

20、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学习”定义为经过练习产生的行为的变化。

21、认知心理学把“学习”定义为经过练习产生的内在能力和倾向的变化。

22、心理学家一般都同意把学习分成三大领域:(1)认知领域(2)动作技能领域(3)情感领域。

23、加涅将智慧技能学习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分为五类:(1)辨别(2)具体概念(3)定义性概念(4)规则(5)高级规则。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是由潘菽主编的,该书将学习分为(1)知识学习(2)动作技能学习(3)智慧技能学习(4)社会行为规范学习四类

26、奥苏伯尔将有意义学习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五类:(1)符号表征学习(2)概念学习(3)命题学习(4)概念和命题运用(5)解决问题与创造。

27、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是否有意义把学习分为(1)机械学习(2)有意义学习;根据意义习得的方式把学习分为(1)接受学习(2)发现学习。

29、条件反应的两大范型是(1)经典条件反射(2)操作条件反应。

30、从后期的观点来看,桑代克早年所做的饿猫学会逃出迷笼实验,实为条件反应学习实验,猫的行为不必用效果率解释,而是可以用强化原理解释。

32、在斯金纳操作反应中,“强化”指在适当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

33、人类联想学习研究的三种基本范型是(1)系列学习(2)派对联想学习(3)自由回忆学习。34、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类习得的知识分为(1)陈述性知识(2)程

序性知识两大类。

35、经验主义对人的认识的分析具有四个特点(1)感觉主义(2)还

原主义(3)联想主义(4)机械主义。

36、在心理科学史上艾宾浩斯第一次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类联想规律;

桑代克首次用动物作被试动物联想学习的规律。

37、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记忆分为三阶段:(1)感觉记忆(2)短时记

忆(3)长时记忆。

38、情境认知关于学习两个基本观点是(1)知识即实践(2)学习即

参与社会团体的实践之中。

39、理性主义强调先天的理性作用在人的认识中的作用。

40、欣茨曼将学习论流派分为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两大阵营。

41、学习的S-R联结观强调学习是尝试错误过程。与此相对的格式塔

学派强调学习是顿悟过程。

42、托尔曼不赞成学习的S-R公式,把学习公式改成S-O-R公式。强

调有机体的内部的变化导致行为变化。

44、在认知心理学中,命题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关系,第二部

分是论题。

45、根据广义知识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可把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全过

程分成新知识习得阶段知识的巩固的转化阶段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阶

段三阶段。

46、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陈述性知识主要以命题或命题网络或图式和

脚本表征和贮存。

47、人们日常生活中反复出现的有序事件可能以脚本的形式表征。

48、“我爱冬天的梅花”这一句包含两个命题,第一个是我爱梅花,第

二个命题是梅花是冬天的。

49、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涉及感觉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三个记忆

结构和选择、整合、组织、精加工四个认知过程。

50、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指: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学习

者的主动加工活动。

51、整合涉及新旧知识的联系,奥苏伯尔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将

整合的模式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三种。

52、信息加工心理学家认为,程序性知识是以产生式与产生式系统方

式表征和贮存。

53、根据一般与特殊维度,可以将程序性知识分为专业领域和非专业

领域两类。

54、根据自动与受控制维度,可以将程序性知识分为自动化和受意识

控制两类。

55、概念既是陈述性知识的核心部分,也是程序性知识的核心成分。

56、程序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是由一些较简单的规则按一定顺序

组合而成的。

57、智慧技能学习的内部条件主要指学习者实现具备的相关原有知识,

其外部条件主要是例证与练习的选择与呈现言语指导与反馈。

58、具体概念的学习一般是通过概念的形成方式进行的。

59、定义性概念可以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习得。

60、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可以用上位学习同化模式解释。

61、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可以用下位学习同化模式解释。

62、在概念学习中需要变式练习。这里的变式指概念正例的变化。

63、在规则学习中需要变式练习。这里的变式指体现规则变化的情境。

64、可以把概念分成概念例子、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属性四个。

65、认知策略不同于一般智慧技能的地方是学习者选择和调整其注意、

学习、记忆与思维的内部控制过程。

66、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成功完成学习任务而制定的认知计划,学

习策略的外延大于认知策略的外延。

67、麦基奇将学习策略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类。

69、认知策略可经由学习者的独立发现和有指导的发现两种方式习得。

70、普雷斯利等人将认知策略教与学的过程分为描述、练习、泛化三

个阶段。

71、影响认知策略学习的内部条件主要包括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学

生的动机水平、学生的元认知发展水平、学生所持有的认识论信念。

72、根据认知策略运用的主体,普雷斯利等人将认知策略分为由教师

使用的策略、由学生使用的策略、教师和学生可以使用的策略三类,

这三类策略若按一定顺序排列可用来描述认知策略教学的过程。

73、根据问题解决的早期行为主义观,桑代克的尝试与错误学

习也称解决问题。

74、杜威解决问题模式的五阶段是:暗示、理智化、假设、推理、用

行动检验假设。

75、奥苏伯尔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四阶段是:呈现问题情境命题、明确

问题目标与已知条件、填补空隙、检验。

76、问题空间是由:起始状态、目标状态、允许的操作三者构成的。

77、在奥苏伯尔和鲁滨逊问题解决模型中,提出:背景命题、推理规

则、策略三种与问题有关的知识。

78、信息加工心理学家一般把问题解决分为:问题表征、设计解题计

划、执行解题计划、监控几个过程。

79、认知心理学家认为,问题深层次理解包括:识别问题类型、区分

问题中有关与无关信息。

80、问题表征所需要的主要知识类型是陈述性知识;问题计划

与监控所需要的主要类型是策略性知识;解题计划的执行主要需

要的知识类型是程序性知识。

81、根据知识分类学习论,作文构思主要依靠策略性知识;作文表达

主要依靠程序性知识;作文修改主要依靠反省认知知识。

82、根据问题空间的构成,界定明确的问题是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

状态和允许的操作三个成分都明确的问题;界定不明确的问题是问

题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和允许状态的操作三个成分有部分不明确的

问题。

83、图式是人脑对事物或事件一般特征的概括。

84、加涅认为,动作技能实际上有描述如何进行动作的规则、因练习

和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确和连贯的实际肌肉运动两个成分。

85、研究连续的动作技能习得时常用的任务是追踪任务。

86、动作技能学习的内部条件主要是局部动作技能和执行性子程序。

87、费茨和波斯纳将动作技能的学习分为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

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

88、心理学家在测量动作技能是否已习得时,常用保持测验和迁移测

验。

89、动作技能练习中的反馈可以分为固有的反馈和增补的反馈两类。

固有反馈有两种形式结果的知识、表现得知识。

90、人的态度一般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三个成分构

成。

91、心理学家认为,价值内化成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需要经历一系列

阶段: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92、品德与道德不是同一概念。品德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道德是伦理学研究的对象。

93、班杜拉的“modleling”一词有提供榜样、进行模仿双重含义。

94、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判断发展分成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证阶段。

95、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的三种水平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96、班杜拉认为影响人格和品德的两类学习是观察学习、亲历学习;

97、班杜拉区分的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是注意、保持、生成、动机。

98、观察学习得五种效应是习得效应、抑制与去抑制效应、反应促进效应、情绪唤醒效应、刺激指向效应。

99、班杜拉区分的三种强化是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100、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大多数处于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的第三、四阶段。

101、皮亚杰首创对偶故事研究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

102、奥苏伯尔提出的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是: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原有知识的巩固性、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103、侧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是由加涅提出的,其划分依据是原有知识在新情境中应用的难度和结果。

104、布鲁纳曾提出普遍迁移和特殊迁移的划分。前者指概念或态度的迁移,后者指具体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105、当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促进或干扰影响时,这种影响被称为负迁移,也称前摄迁移。当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促进或干扰影响时,这种影响称为逆向迁移。

106、学习定势对后继学习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方面:学会学习、准备动作效应。

107、在迁移实验或教学实验中,可设计先行组织者操作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上位观念的可利用性变量,达成促进新的学习或迁移目的。108、在迁移实验或教学实验中,设计的比较性组织者可以操作学生认知结构的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变量。

109、产生式迁移理论认为导致先后两项学习迁移的原因是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

110、在心理学史上,最初以实验来检验形式训练说是否能成立的心理学家是桑代克。

111、按照桑代克的迁移理论,先后两项学习之间产生迁移的原因是存在共同的要素。

112、桑代克的迁移理论是针对历史上的形成训练迁移理论提出的,其历史贡献是否定了迁移的训练说。

113、学习定势由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提出,被认为是迁移的一种心理机制。

114、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先后两项学习之间产生迁移的最重要原因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项学习之间存在关系。

三、单选

1、教育心理学的核心部分是:学习心理学。

2、贯穿本书学习分论部分的理论是:知识分类学习论。

3、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诞生于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

4、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最宽泛的定义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5、最早提出“意识阀”和“统觉团”的人是赫尔巴特。7、小明原来见到陌生人就躲藏。上幼儿园一个月之后,小明的这种行

为就消失了。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态度的学习。

8、小明在2岁时就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

诗,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动作技能。

9、六年级的小芳通过一节几何课,学会用圆规画圆,这里的学习结果

类型是概念学习。

10、小学生在英语课上学习“书”的英语单词“book”。按奥苏伯尔的

学习分类,这里的学习属于表征学习。

11、婴幼儿在与成年人的交往中,学会区分“你”、“我”、“他”,依据

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实质是概念学习。

12、加涅将认知领域的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三大

类,其依据是内在的能力和外在的表现。

13、将一篇在电脑上打好的文章按一定格式排版所属的学习类型是智

慧技能。

14、桑代克的准备率与现代学习心理学中的动机原理相一致。

15、桑代克后期把练习律看成效果律的附率的原因是练习只能为奖励

提供机会。

16、外语单词语音和字形联系的识记最适宜于用早期学习研究中的配

对联想学习范型来解释。

17、苛勒的顿悟学习实验中,能解决此类问题的是个别野生黑猩猩。

18、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是根据系列学习实验结果得出的。

19、主张“知识是外部实现在人脑中的表征”属于信息加工理论。

20、主张“知识是个人的建构,不存在共同的知识”属于激进建构主

义观。

21、强调知识的情境属于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

22、区分操作条件反应与经典条件反应的正确标准是反应与强化出现

的前后。

23、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是否理解学习材料。

24、在日常经验中感到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保持牢固,这种现象最可

能的解释是双编码理论。

25、信息加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概念在外延上与习得的认知能力与动

作技能概念相对。

26、我们常说:“学生不但要掌握知识,而且要获得技能”此处的“知

识”概念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陈述性知识大致相对应。此处的“技能”

概念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程序性知识大致相对应。

27、儿童在看动画片时,看到上面的情节可推知下面的情节发展,根

据现代认知心理学,这种能力的适当解释是儿童头脑中贮存了相关情

节的脚本。

28、生物课上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血液、内环境、红细胞、白细胞等概

念之间的关系,这样做是为了引起和促进学生组织的认知过程。

29、在学习分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最宜用下位学习模式进行教学。

30、在学习重力场知识后学习电力场知识,用重力场知识同化电力场

知识。这种学习属于并列结合学习。

31、下列教学方法旨在引发学生选择过程的是告诉学生这些概念很重

要。

32、下列对同化论的描述错误的是学生的原有知识吸收、同化新知识

后,原有知识本身不会发生变化。

33、知识分类学习论来源于加涅的学习条件论。

3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提问可以引发学生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多种认知

过程。

35、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段主题思想不明确的短文之前加上标题相

比,被试感到加上标题的材料更易于理解且记忆效果好。这一现象最

适宜的解释是图式理论。

36、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课文的论点论据的

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旨在促进哪种认知过程

组织。

37、下列论断错误的是精加工式的问题只能引发和促进陈述性知识学

习的精加工过程。

38、具体概念的最适当学习方法是发现学习。

40、程序的最适合的学习方式是模仿学习。

41、“哺乳动物”这一概念的反例是乌鸦。

42、下列概念不适宜作具体概念教的是二氧化碳,

43、加涅智慧技能层次论在理论上的主要贡献是阐明了不同类型智慧

技能形成的条件。

44、中学生在学习了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有理数代数运算规则后,学习

如(a+b)(a-b)多项式运算规则,根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一学

习属于高级规则学习。

45、下列论断正确的是练习对智慧技能的学习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46、历史教师告诉学生,记忆历史年代时,可记住某个熟悉的年代,

而后再通过在该年代上增减数字来记住其他历史事件的发生年代。某

个学生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这种方法不可行。对该生行为最适宜的

解释是该生具有运用策略的元认知意识。

47、下列判断不属于元认知功能的是调整自己的焦虑状态。

48、下列学习策略中不属于麦基奇分类体系的是专门领域的认知策

略。

49、下列有关认知策略学习的论断正确的是认知策略应在具体的内

容领域习得。

50、儿童遇到熟悉材料时能应用分类记忆策略,在遇到陌生材料时,

却不能应用该策略。这说明儿童的策略应用受相关知识制约。

51、在儿童的学习策略中,是策略与动机激励相结合的最有效方法是

使儿童亲身体验到应用策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52、学生在参观访问或开展其他活动后写作文,尽管教师作了写作指

导,可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仍然像报流水帐。这个现象的最适当解释是

儿童缺乏写作策略。

53、物理学家研究问题时常用理想实验来进行,即不考虑一些影响较

小的因素

如阻力、摩擦等。这种理想实验本质上是认知策略。

54、有一种画概念关系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本质上是促进语义编

码的认知策略。

55、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学会用绳子打结不属于解决问题,其理

由是他不是在人脑内完成的。

56、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对数学问题深层次理解的决定因素

是认知结构中题型图式的贮存与激活。

57、在给学生教新的问题任务时,最适宜的方法是从学生熟悉的例子

引入新课题。从知识分类学习论来看,最适当的解释是熟悉的例子可

以减轻初学者的工作记忆负担。

58、教师在给小学六年级学生教授圆柱和圆锥的计算方法时,所设计

的例题的计算只要求精确到“л”为止。从知识分类学习论来看,教

师的教学行为的最适当解释是突出数学概念与规则的学习。

59、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分析与传统心理学的分析的主要差异是强调不同类型的知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析。

60、根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特征和不同类型知识在写作过程中的不同作用的原理,低年级儿童写作能力培养的重点是形成真确应用词,句的基本技能并丰富其生活经验。

61、专家与新手相比,专家在专门领域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能力都更强。最适当的解释是专家在专门领域有更丰富的知识与特殊的记忆策略。

62、从知识分类学习论观点看,奥苏伯尔和鲁滨逊解决问题模型的最主要优点是分析了三种类型的知识在填补从已知到未知的空隙之间的不同作用。

63、研究表明,小学生的习作练习在写初稿时侧重与内容,放宽字、词、句以及标点方面的正确性要求,有助于提高终稿的质量。这种教学方法的心理学依据是减轻工作记忆负担。

64、从现代心理学的观点看,创造力培养的最好途径是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训练。

65、研究表明,象棋专家看一下棋盘,看5秒,能记住20多个子,而非专家看5秒只能记住4-5个子。这一事实的合理解释是专家贮存了大量有关知觉模式。

66、专家与新手的比较研究表明,在专门领域的专家短时记忆广度大大超过新手。这一事实的适当解释是专家能把熟悉的知识组成组块、减轻了工作记忆负担。

67、从现代心理学观点看,作文构思能力可用个人的非专门领域程序性知识。

68、就动作技能的学习而言,“见者易,学者难”这句话强调的是练习对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69、教师罚学生抄写课后生字五遍,这时学生的抄写行为属于不属于动作技能的练习。

70、练习扔铅球的动作时,宜采用的练习形式是整体练习。

71、桑代克曾做过一个实验:被试蒙上眼睛后练习画4寸长的线段,经过3000多次练习,毫无进展。其适当的解释是被试不知练习的结果。

72、在动作技能的早期阶段,教师的示范不宜过快。这种现象的最适当解释是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

73、动作技能的教学方法一般不宜采用示范与讲解相结合方法。

74、动作技能教学一般通过示范与指导相结合进行,而不宜采用发现教学法,较恰当的理由是学生一般不能发现新的动作技能、学生自己尝试的动作方法往往不够准确、通过发现而出现的错误动作能以纠正。

75、普通人每秒只能对外界刺激的变化进行两次调节,而熟练的钢琴家每秒能弹凑10个以上的音符。最适当的信息加工心理学解释是人脑中已形成的产生式系统能自动进行。

76、下面能反映个人品德的行为是营业员不小心找错了钱,他主动退还。

77、幼儿园小朋友不爱吃肥肉,把偷偷吐在地上的肥肉踢到旁边小朋友桌下,以防老师发现。根据态度和品德的定义这种行为反映的是儿童的不能确定。

78、态度学习不认同认知学习,因为从学习结果来看,它是情感领域的学习。

79、根据认知失调理论,要改正一个学生作业潦草的态度,适宜的方法是使学生认识作业潦草的危害性。

80、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儿童往往对学习抱积极态度,学习屡次受挫折的儿童对学习抱消极态度。这种现象的最合理解释是效果律。81、儿童容易模仿影视片中反面人物的行为,结果导致不良品德。为了避免影视片的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适当的做法是影视片应使观众体验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82、为了打击社会不良现象,政府常用“杀一儆百”的做法,以理论依据可能是替代惩罚。

83、小学低年级儿童对事物好坏判断总是易受老师的影响。儿童行为的最适当解释是这阶段儿童道德判断处于皮亚杰的“权威”阶段。84、某3岁儿童事事要如他意,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父母、爷爷、奶奶没有办法,只好以他。导致该儿童的耍赖行为的最有可能原因是耍赖行为受到强化。

85、贾德所做的著名的水下击靶实验证明的是智力技能中规则的迁移。

86、“举一反三”和“触目旁类”所说的是侧向迁移。

87、研究发现,策略应用的有效性自我评价是策略训练成败的关键,这一结果的教学意义是策略训练应与反省认知训练相结合。

88、桑代克在迁移研究中的最大贡献是用实验事实否定了形式训练说。

三、多选

1、适合系列学习研究范型的例子是(1)儿童背诗词(2)记电话号码(3)记数学公式。

2、适合自由回忆学习研究范型的例子是(1)记住中国各省名与相应省份名称(2)记忆班级同学名字。

3、广义学习阶段与分类模型表明,在确定知识类型时要考虑测量的条件学习所处的阶级。

4、下列名称属于城市概念的正例有苏州纽约。

5、同概念一样,规则也有正例、反例。“效果律”的正例是“得寸进尺”“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6、出入学儿童在学习8+5=? 这样的问题时,应用凑10策略,即先把5分成2和3。2+8=10,10+3=13.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专门领域解题策略、可以达到相对自动化的策略。

7、下列属于动作技能的活动是写毛笔字、系鞋带。

8、下列属于连续动作技能的活动是草书、开车。

9、请指出下列属于固有反馈的例子小学生对老师说,他写字时手很酸;教练对运动员说,请告诉我:“你的防护帽是否太紧?”。

10、教师为学生讲解示范了某种认知策略,但学生从未主动的使用该策略,其中可能的原因是: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低;与学生的认识论信念抵触;学生不想学习;学生缺乏运用策略所需的原有知识。

11、下列代表概念的词是地铁高尔夫球。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答案完整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2分×4);分析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4,其中理由解释占3分); 简答(8分×3);论述(16分×n);案例分析(用学过的理论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一、名词解释 1大学生心理发展:指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 2学习动机:指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因和心理倾向。 3建构性学习:指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知识意义的理解过程。也即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经验结构。 4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5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职业倦怠:指个体对压力反应缺乏适当的应对策略而产生的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7心理挫折:指个体趋向既定目标时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8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顺利适应和妥善处理个体与自我、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存在以及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0社会角色:指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p05 p08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人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 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了现实。 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现象是观念的东西,离不开物质的载体。人的心 理是人脑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个物质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研究者对正常人脑半球功能的研究发现,左半球通常控制人的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通常控制人的空间、音乐、艺术、形象和创造力等非言语过程。人脑受到损害,人的正常心理就会受到影响。长期以来,研究者采用切除法、刺激法、脑电图发、脑成像技术等多种方法探讨了心理的脑机制,这些研究方法都很好地说明了: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按其内容及其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具体的人来进行的。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像镜子反映事物一样,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因为人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心理特征总会影响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换言之,心理反映的产生不单单是客观影响的结果,而是通过个体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等内部心理活动的特点而折射出来的。同样的外部刺激,由于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不同,其心理反映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及重点(精心整理)

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P2 2、加涅(美国)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式(信息加工模式)p5 (1)动机阶段——预期(2)选择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编码及存入(4)保持阶段——记忆存储(5)回忆阶段——检索(6)概括阶段——迁移(7)作业阶段——反应(8)反馈阶段——强化 3、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P6图 4、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西方p7 (1)初创时期(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初创时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5、教育心理学发展历史——东方p9 (1)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2)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3)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4)初创时期: 第一阶段: 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成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6、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1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从学科性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学科。7、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p12 (1)增强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p14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指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的影响,要避免对被 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9、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5 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10、观察法: 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根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11、实验法: 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从而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精华版(复习资料)

心理学精华版 心理学概念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 问题: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强化:是指驱使力对具有一定诱因的刺激物发生反应后的效果。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事物的反应。 气质: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习惯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三个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马斯洛五大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元认知: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能力: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心理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高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教的心理学现象及规律的学科。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心理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 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强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正强化:给予一种好刺激。例如企业对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工颁发奖金。 2.负强化:去掉一个坏刺激。例如企业不允许在工作时间打个人电话 3.正惩罚: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 4.负惩罚:去掉一个好刺激。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内部动机指的是人自发的对所从事的活动的一种认知。内部动机直接与活动本身有关,由于做某种事能激发人的兴趣,令人愉快,活动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通俗来讲,就是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这种动机称为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2.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3. 学与教的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 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与教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 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5.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6.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7.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1)初创时期(20C20以前) 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1868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 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发展时期(20C20~50末) 3)成熟时期(20C60~70末) 布鲁纳罗杰斯奥苏贝尔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C80以后) 布鲁纳 8. 1924,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9.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调查法(问卷访谈)、个案法、测验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 1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11. 20C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2. 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3. 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 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 14.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15. 中小学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童年期(学龄初期);少年期(心理断乳期/危险期);青年初期(学龄晚期)。 16. 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四年级。 17. 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发生在青春期。 18. 心理发展的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研究包括行为研究和心理研究。心理研究包括 无意 识研究和有意识研究。所谓意识,就是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总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正是因为具有意识,人才能够觉察到作用于感官的外部世界,人才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特征与其联系,并能主动的去改造客观世界;人也才能觉察到自己的主观世界,明确自己的行为动机和内心需要,了解自己的认知过程与情绪状态,知道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由于具有意识,人不仅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而且能够实现环境和自身的能动的改造。 3、个体心理系统? 答:个体心理系统是指个人所具有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1)心理动力,该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失衡状态。

人的需要有生理的、社会的需要,物质的需要、精神的需要。 兴趣是一种人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世界观则对人的需要进行调解和控制,并由此确定个体对客观世界民的总体看法与基本态度。 2)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的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与其关系。 a.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b.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属性、特征与其联系,还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管体验,这就是情绪过程。它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可以说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而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客观原因。 c.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世界。这中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的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的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就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

2018年最新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题(附答案)

2018年最新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题(附答案) 1、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法发展来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A A. 个案研究法; B. 观察法; C. 定性研究法; D. 定量研 究法 2、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统称为()过程。 B A. 个性心理; B. 心理过程; C. 心理现象; D. 个性倾向 性 3、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学科。 D A. 社会对心理制约; B. 心理现象产生机制; C. 心理的发生、发展; D. 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4、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 B A. 情绪; B. 情感; C. 心境; D 应激 5、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性访谈、参与型与非 参与型观察、个案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深 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方法是()。 C A. 个案研究法; B. 观察法; C. 定性研究法; D. 定量研 究法 6、某大学生既想自主创业,但同时又不想耽误学习,这属于 动机冲突中的()。 B 39 A .趋避冲突; B .双趋冲突; C .双避冲突; D .双重趋避 冲突

7、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D A .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B .环境和教育是 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C .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是心理发展的 关键因素; D .人的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8、不少大学生恋爱态度呈现轻率化的现象表现为()。 A A . “ 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 ; B . “ 爱人只 有一个,情人可以多个” ; C .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 D . “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9、大学生情绪情感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 A A .具有两面性; B .具有稳定性; C .具有外显性; D .具 有境遇性 10、属于人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是()。 B A .集中性与分散性; B .连续性与阶段性; C .平衡性与差 异性; D .方向性与可逆性 11、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的()措施体现了外部动机的理论。C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奖惩; D. 间接强化 12、()指的是个人按自定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之后,在 心理上对自己所做的奖励或惩罚。 D A. 直接强化; B. 间接强化; C. 奖惩; D. 自我强化 13、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实际上是知识()的三种模式。 C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3、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4、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 5、态度:态度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对面临的人和事具有的心理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 6、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7、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8、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9、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进行的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 10、美感:美感是对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事物是否符合其美的标准而产生的情感。 11、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12、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13、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14、人格:人格指一个人的稳定的、整体的身心结构,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 15、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和文明成就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16.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17. 将认识过程看成是个体接受、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信息过程的是认知心理学。 18.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 19.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20. 人的个性在形式和结构上是一样的,而在质(内容)和量上存在着差别,每个人表现出独特性,这是个性特征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21.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是知识传授者。 22.在心理评估中,较为科学、准确和客观的评估手段是心理测量法。 23.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主要是知识结构。 24. 父母逝世或父母离婚,常使孩子感到茫然失措、孤立无援,这是亲和挫折。 25. 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表扬应多于批评。C、A、B、D、B 26. 学校里面最重要、最基本、最经常、最活跃的一种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7. 艾宾浩斯提出的记忆遗忘曲线,可以归纳为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 28. 个性倾向性最基础、最积极的成分是需要。 29. 要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 30. 动作系统就是由一连串的动作组成的连锁式结构。 31. 在心理学研究中贯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这一原则,叫客观性原则。 32. 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情境,以引起被试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33. 关于需要产生的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的发展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果,这叫积累作用论。 34. 提出了认知失调的动机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费斯廷格 35.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所谓双因素,即指保健激励因素。 36. 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37. 斯普兰格认为,以经济的观点和实际效果来判断事物的性格类型属经济型。 38.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按照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和内倾型。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和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 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和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和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和思考的知识。 (2)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和思维的学习。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和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和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 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 )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结合后,就可能成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而引起无条件反应。(5)条件反应:条件反射形成后有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7)消退:经典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消退。(8)自然恢复:一段时间后,再次呈现条件刺激,条件反应重新出现,这种现象称为自然恢复。(9)泛化:将所习得的

高等教育心理学完整资料(终极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点 一、概念解释 1. 心理学:研究心理和行为规律 ..的科学。 冯特在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研究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包括人格和心理过程(情、知、意) 2.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事一个交叉学科。 桑代克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因此,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3.实验法:通过操作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测量因变量,以此来推断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相关研究、描述性研究 相关未必因果、因果一定相关 4. 教师期望: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5. 教师威信: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教师威信是师生间积极肯定关系的表现 师爱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6. 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7. 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提出)个体在面对任务时,对自己能否有效应对这一任务的能力的主观判断的信念。 8. 教学监控能力:教师对教学的计划、监督以及调节的能力。 9. 元认知:认知的认知。 10.教育机智: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能够采取恰当措施和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11. 学习:人与动物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行为及其行为潜能的变化。 12. 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3. 机械学习:死记硬背的学习过程。 14. 意义学习: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给新知识赋予意义的过程。 15. 认知结构:以概念为节点,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网络结构为认知结构,又叫图式。 16. 学习动机: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学习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某一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7. 强化:指学习行为引起的结果对行为习得产生的积极作用。(行为主义的观点) 顿悟:是事物与事物之间建立联系。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就是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以概念为节点,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连结点构成的网络结构。有意义学习: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给新知识赋予意义的过程。 18. 学习迁移: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学习迁移分类:正迁移: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阻碍作用19. 定势:先于某一心理活动并指向这一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20. 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的知识,其表征方式是命题或命题网格,图 式。 21. 程序性知识:回答怎么办的知识,其表征方式是条件加结果。 22. 知识学习的三阶段:同化、保持、提取。 23.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应。 记忆根据内容分类:形象记忆、动作记忆、情境记忆、语词--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 24. 遗忘:过去经历的事物不能够再认、回忆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25.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起干扰作用。 26.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起干扰作用。 27. 痕迹衰退说:材料的消失。 28. 干扰说:材料的相互影响。 29. 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30.技能分类 操作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特征:客观性、外显型、展开性 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先快后慢、高原现象 心智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特征:观念性、内潜行、减缩性 32. 原型:具有同类事物典型特征的例子。 33. 学习策略(梅耶):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 动,学习策略的核心是计划性。 34. 问题: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问题三要素:给定、障碍、目标 35. 问题解决:根据给定障碍达到目标的过程。 36.创造性: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其基本 特征是发散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分类:集中式思维(求同思维、聚合思维、复合思维)和发散 思维(求异思维) 37.人格:个体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 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 人格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差异性、社会性与生物性的统一 38.自我意识:自己对自己以及自己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自我意识的结构: 形式:自我认识(知)、自我体验(情)和自我调控(意); 内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观念: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被动--主动无意识--有意识具体形象--抽象逻辑 39.态度:通过学习而形成,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 倾向性。 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核心成分)、行为成分 40.品德: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 征和倾向。 皮亚杰认为道德发展分三个阶段: 前道德(基于行为结果)、 他律道德(基于他人或权威的标准)、 自律道德(基于自己内心的标准) 态度和品德改变的三阶段:醒悟阶段、改变阶段、巩固与稳定阶段 41. 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 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42. 社会惰化(社会阻抑):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造成了行为效率 的下降。 43. 从众:在群体压力下,个体放弃或改变原有观点,使自己与群体保持 一致的现象。 服从具有强制性。 44.教学设计: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 45. 最近发展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与将要达到的知识水平之前的区间。 (维果斯基) 46. 教学模式:反映特定教学理论的,为保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 学活动结构。 47. 先行组织者:先于学生学习而呈现的引导性材料。 48.教师的使命:知识的传播者、知识的创造者。 49.费斯廷格提出认知失调理论 50.人际关系: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51.教师专业发展三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52.测量:对某一事物或某一特质的数量化描述。 53.教学评价: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 释。 54.影响信度的因素:测验长度、测验难度、被测对象、实测过程 二、选择题 1. 基础心理学的过程分为情、知、意三个方面。 2. 信息加工分为输入、编码(加工)和输出三个方面。 3. 教学反思的成分有认知成分、批判成分、教师的陈述。 教学反思过程:具体经验阶段、观察与分析阶段、重新概括阶段、积极 验证阶段 4.加涅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 动作技能、态度五种类型。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属于心智技能。 技能分类: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 5.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论,提出学习的三条规律:准备率、练习率、效果 率。 6.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 工具性行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7.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8.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 9. 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1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主体。 知识观:知识是学习主动地结果; 学习观: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 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观:学生学习的主导。 11. 海德提出了成败归因理论。 12. 学习迁移理论中,桑代克提出相同要素说(形状知觉实验),贾德提 出经验泛化说(水下击靶实验),苛勒提出关系转化说(纸下觅食实验), 批判了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 13. (皮亚杰)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大学生思维发展基本成熟,具备形 式运算能力,特别是辩证逻辑思维能力。 14. 反映活动的形式: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5. 知识的三个阶段:同化、保持和提取。 16. 知识获得分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