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古文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之辨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21618659.html,

试析古文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之辨法

作者:谷振华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0年第08期

【摘要】常规考试和全国统一高考中古代汉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文言语

句的翻译每年必考,而且分值不少,特别是语句的翻译分值较大。但是中学生文言文的判断和翻译能力较差,得分率较低,针对这种现象,结合教学实践,我重点介绍几种辨析、判断动词、形容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的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文言理解、判断和翻译能力。

【关键词】古文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辨别

古文中的使动、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使动用法是形容词、动词后面跟

宾语,表示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发出这个动作,实则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成了某种东西;意动用法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某种东西。由于这两种用法没有明显的标志,因而

在平常训练、常规考试甚至全国高考中,文言语句翻译题中难以判断和区分。结合我的教学实

践经验,笔者就这个问题略陈拙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根据语境和语句内部的逻辑关系判定

例如:①工匠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②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两个语句中都有“小”,何者是使动,何者是意动?句①中的“小“,一方面保留了它作为形容词的本意,另一方面由于用在代词宾语“之”前,它又具有了动词的某些语法特点和功能,有明显的动作性。“小”作为形容词,表示“大木”变化后的形态;作为活用为动词,是匠人发出的动作。在这里,匠人的活动是实实在在的动作,木头的变化是实际情况。“大木”之所以变小,是因为匠人砍削而成。因此“小”在本句中是使动用法。句②孔子登上东山,鲁国风物尽收眼底,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大地上的万物近在目下,感到天下变小了。实则鲁国、天下的面积并没有因孔子登山而变小,这只是孔子主观意念商定活动,从修辞上讲无非是形容山的高峻、巍峨,以此寄寓相应的哲理。由此而知,句②中的“小”属于意动用法。

二、根据句子或结构的主语判定

如果是一个拥有完整成分的句子,判定出主语;如果主语省略,就应当把它补上。此乃判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因为判定出主语以后,就可以进一步确定:是谁或什么使宾语或认为宾语怎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