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交近攻 为什么微信疏远了很多本来不错的关系?

远交近攻为什么微信疏远了很多本来不错的关系?

著名剧作家陈彤在微博上谈到微信:“我有一个朋友,在饭桌上,就因为直接拒绝了别人要求投票,结果好多年的朋友,当场面对面的删了微信”,我回复,“微信确实葬送了不少多年的关系。。换言之,老朋友上了微信,至少一半会绝交或疏远。。”

她问,为什么?说说看。

好吧,微博字数有限,就在这里说清楚吧。

因为我玩微信比较早,专业也是研究新兴媒体的,所以对微信的看法还算客观,所谓旁观者清,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是:1,距离产生美。有了微信特别是微群,人与人总能在网上遇到,有些人朋友圈又刷屏过度,久而久之,就太熟了,对别人的看法就会随之发生变化。而且人性的弱点是,人往往容易以小节否定他人,而很少有人以大节始终信任和在尊重朋友。往往是,很小的事情,大家就翻脸了,或者你就颠覆了对朋友的看法。

当然了,这与现代社会普遍缺乏宽容和耐心有关。有些人连你的144个字还没看完,就开始望文生义或破口大骂了。2,第三者效应。微信互粉的,很多都会被这个那个拉入群里,而群里就像社会,人多了,矛盾就多,私下里各种联络也多,有人还喜欢说三道四,这样,其他人就会影响到双边

关系。

现代社会,喜欢搬弄是非的人,还是太多了,其实,就是很多人没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正地方上。

3,很多人把微信当做通讯录,疏于交流,也会影响关系。有时候,别人发给你微信,你又不回,久而久之,对方就会觉得你无礼(事实上也确实无礼,因为如果是马云或哪个省委书记给你发微信,估计没几个人会带搭不理吧,在乎的,都有时间,不在乎的,总是忙),次数多了,关系就淡了。从微信回复上,也能看出一个人的素质,以及这个人是否过分功利、势利。同时,让人惋惜的是,中华民族是最讲礼仪的民族,但现在却是无礼的人多如牛毛,还是教育尤其是家教出了问题。

4,微信尤其微群很能暴露人的层次、水平,涉及到利益的事情也考验人性,很多的疏远也很正常。这一点,在股票群这些关乎利益的群里最是明显。几乎没有哪个股票群一年两年下来,还是原来那些朋友。僵尸群除外哈。

5,相当多的人,其实并不懂得怎么使用微信,这也是很麻烦的事情。你不懂,还不研究,还贸然互粉了那么多人,难免就会因为自己对微信的无知而犯下很多错误,乃至影响朋友关系。

比如,我的一些朋友,至今分不清微信公号和个人微信,TA 认为你发给TA的微信都是公号呢,不需要回复与互动。有

人连个朋友圈都不曾发过,不知道的还以为对方拉黑了你……

几点建议:

1,加微信需谨慎。陌生人不要贸然互粉。如果你特别忙,没空维护微信,不能及时回复朋友,建议不要启用微信。凡事要实事求是,否则一定要出负面效应。

2,看人,要看大节,人际关系中,要有感恩心。如果对方是非常不错的人,即便偶尔冒犯你,或者出现歧义,也要包容,不要轻易下结论。而对你曾经很好过的人,更是要多些尊重。其实,再好再亲的关系,也是需要礼貌,需要积极的反馈的。

3,能够互粉的朋友,就应视为愿意交往的对象。对方的微信,一定要给予回复,即便不能及时,事后也要说明,做不到这点,就是对这份关系没有诚意。那还互粉干嘛?

4,朋友圈里各种晒,还是适可而止。鸡汤文字的转发也是。否则别人在刷朋友圈时,看到的总是这些,也会很不爽。投票之类的,除去及其关键的,尽可能不要麻烦别人。

5,应邀入群,如果没时间,不妨直言相告。退群,要和群主说一下。没空发言,就解释一下。这都是对别人的尊重。而群主踢人,或调换群,是其权利和本分,总有其原因,要无条件理解,不可因此怀恨在心。我所知的很多朋友,就因为这个掰了,不值当,也显得你太事儿了。

下面是一些朋友的很有价值的回复,在这里也分享一下:

1,我觉得微信朋友圈是导致与朋友疏远的原因之一。之前

或许没有这么深的体会,当有了微信朋友圈这个平台后,有些好友每天晒早中晚餐小资午茶,乐此不疲;有的无休止地晒自家孩子的实时状态;还有除了晒自拍还是晒自拍的等等,对他人感官所造成的污染,确实如张老师在公号里所说,会颠覆以往你对一个人的认知。就是朋友间这种细微的小事,对这种行为的不认同,拉大了朋友间的距离。

另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些好友是从其他社交平台移过来的,比如微博好友交往时间长了,也能转成微信好友。但是微博上聊天机会不多,大多只能从一个人的文字上去认识一个人。加了微信好友后,私聊机会多了,一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待人接物是否礼貌得体,谈吐语言是否优雅斯文等等,都会在闲聊时不自觉的显露出来。聊得多了,必定能知道俩人合不合拍,不合意的,关系自然慢慢变淡。

2,微信我觉着能比电话更清楚的向别人展示自己的生活和

观念,但太清楚了也有副作用,总归会有些有分歧甚至对立的情况,即使是同学,在几年不见后,他也不会是原来那个人,可能已经发生了许多的转变,怎么处理这种情况,每个人的方式肯定不一样,有些人可能眼不见心不烦,直接取消好友关系……微信终究只是个交流的渠道或者工具,线上能

发生的事线下一样可以发生,线上疏远或断交的,线下一样可以,线上会让这种情况发生的更快……我觉着问题还是出在人与人之间,道不同不相为谋,微信有机会让人清楚的看见不为谋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感情细腻的人确实很残忍。3,我觉得科技的发展实际上让人们之间更加隔膜了,虚拟

空间的交流不能代替实际中的交往,有时候反而会起反作用。词不达意,语气,态度等,微信达不到实际见面交流的作用。4,我觉得微信提供了一个公开的舞台,有人习惯前台,有

人习惯后台。但是在这个过程,不能形成默契的人是会产生误会的。

5,其实我觉得原因很简单。就是想不想和这个人做一辈子

的朋友。如果有这种想法也就包容了一切。但是比如发几次信息都不回,尤其是多次不回。看似小小的问题,可折射出了一个人的素养,这最起码的礼貌都做不到,所以也不要奢望他们能包容你,想和你做一辈子的朋友。有时候加微信是不情愿的。从来就没有过亲密的友谊,所以也谈不上疏远了。6,就像快餐给人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却含有大量的卡路里

和脂肪,进入人体后虽然能带来短暂味觉的满足,却使血糖升高过快肝脏负担越来越重!一样的道理,本来应该慢慢经营慢慢品味的人际关系,却因为过于方便过于快速而毫无质量,充满了事故与现实!真正的友情怎会是这样呢,这分明是哪里有利可图就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扑上前去,蜻蜓点水般

的交际一下就开始幻想坐享其成。有趣的是多数人人并没有那份耐心或者说是真诚等待收获的季节,而是开始迫不及待的去交际下一个“有用之人”!如此恶性循环的怪圈,谁能说这是友情?

7,一:每个人都有秘密,微信像一个跟踪器,在交流时也暴露出很多人性的东西,使某些人希望保守的神秘感消失,而这种神秘感又是获得他人尊重,追逐的一种有效方法。二:就是距离感消失,距离美也消失了,亲不亲,熟不熟,旧不旧,热不热,冷不冷的,烦了!三:话不投机半句多,敷衍了事,伤了对方又违心自己。四:羡慕嫉妒恨。有些朋友的分享出国游,吃大餐,恩爱夫妻形象失真,有夸大和炫耀成份在里面,对于朋友中的朋友也是一种伤害,毕竟人是吃五谷杂粮的,攀比和使自己处境不如意,而引起羡慕,嫉妒恨。这也直接导致关系的淡泊。要不怎么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真话也!

8,我觉得有几个原因。1成年人后的朋友交往本身就没有同学时的朋友那种稳定性,或多或少的带有一些利益色彩,金融的圈子尤其吧。2朋友圈的晒的内容参差不齐也会慢慢的让人与人产生隔阂,包括爱好,层次,关注内容,幸福指数等等。3一般人一段时间常联系的就那么几个人,科学说是七个,这样来说无可厚非。4缘分已尽万事不强求,因为现实的压力的确让人很难,只能做功利的事情,也许就忽略了

真正的人情关系了吧。

9,有些是因为异己!有些是因为越了解越疏离!【细节中见微妙,微妙中显疏离,疏离中看关系,关系间知利害】-微信朋友圈,社会缩影。

10,我认为其实还有一个普遍的心理因素,越是容易联系就越少联系了。过去事事慢交流不易,所以都格外珍惜见面写信的机会。现在天涯海角也能视频时刻联系,反而不能深入交流了。比如过去写信交流,文字都是臻词酌句,当下交流手段便捷反而没时间耐心来交流深层次信息了。也是信息社会中时刻被信息包围被电子产品束缚产生焦虑定不下心。另外当下社会特征吧,就是浅社交,压力过大使得一些人不愿意多花时间和心思在人际深度交往中了。时间就是金钱,深度交流相对付出多啊。

11,话说见面三分情,都不见面了就是见面都是在玩手机……

12,我觉得现在这种即时通讯软件带来的一个人际方面的悖论在于:越是容易联系对方,反而越容易忽略对方;越是难以找到对方,反而越容易思念对方。就拿我来说,我和同处在一个城市的同学联系得并不多,但是如果有外地的同学返家,那一定会约出来见面是一样。

同时微群的一个问题在于,如果你很亲密的朋友发现你在微群中和别人聊得很来,而他却没办法加入这个话题时,其实

也会无形中让他觉得被疏远。这在单对单的关系中不会出现,但是一到多对多的微群里反而更容易放大。人性的弱点就是如此。

13,我认为:1人们理解文字容易断章取义,形成误会,又不能及时澄清造成隔阂。2太多人总提出功利性要求,如点赞,投票,每天除了这没别的事了,令人厌恶。3,将微信

作为牟利工具,卖东西,广告刷屏。

14,一是把自己生活暴露的太多了,不知道算好还是不好,我个人是觉得没啥意思,暴露出来的大部分是好,炫耀吗?没必要,过得好不好只有你自己知道……二是太方便交流了,说话可能欠缺考虑……距离产生美确实是有道理的……

15,微信(尤其是朋友圈)应该是一个公众平台,公共场合,但是现在也不晓得大家为什么都尺度那么大那么开放,各种哂,各种得瑟,各种投票,占便宜还得拉上别人帮忙,我是挺讨厌的,瞎哂瞎得瑟招人烦的都屏了。中国人现在是不是都分不清公私、尺度、界限呢!

16,可能是因为一个群和微信容积太大,不断和不熟悉的人沟通,反而那些熟悉的人无暇顾及,一个人精力有限,又喜欢探寻更多新鲜的人和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