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评李煜

叶嘉莹评李煜
叶嘉莹评李煜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李煜

李后主是一个重要的作者,所以我们要对他作一个整体的介绍。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有人从表面上理解,批评王国维把李后主抬得太高了。但王国维所说的他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的本意是一个比喻和象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们不是李后主,但我们的生命都是这样消逝的。“春花秋月何时了”是一个真理!“往事知多少!”也是一个真理!每个人都在这大网罗之中。李后主写一个人的悲哀,而他写出了所有人类共同的悲哀。这是他的词的成就。

而李后主怎样达到这样一个成就呢?有一种人的内心有一个锐感的诗心,像是一池春水,你只要向它投下一块石头,不需要多,只要打在水的中心,它水波一延荡,一震动,也就是摇荡性情,性情摇荡的时候,自然就把它的境界推广了。李后主属于主观诗人,主观诗人不必多阅世,他虽然没有到各种阶层去生活过,但他所经历的国破家亡的悲剧,如同一块巨石,打在他敏锐的诗人心灵中。他一下子就扩散出了这么深沉,悠远,把整个生命的悲哀都表达出来的意境。还有,王国维说后主之词是”以血书者也“。于是有人就说这话不对,词里边很多只是写流泪,很少是写到血的。他说后主之词也只说泪,不说血。王国维说以血书不是你刺破手指写个血书,也不是说你写的词里边都是血,不是的。我们说话常常嘴皮子一碰就说出来了,而文字呢?大家也是千古文章一大抄,都抄来了。你要用最真切最深挚的自己的心灵感情说出来自己的话。李后主一生中干了多少错误的事情,而作为一个文学家,作为一个词人,他唯一的一大长处,就是说自己的话,而且他有敏锐的真切的深挚的心灵和感情。这是所谓“以血书者”。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要欣赏批评一首词,每一句,每一个字,每一个结构,每一个组织,一定都有它的作用。我们现在来看看他这六个字的作用。“林花”两个字表现了整个一片的凋零。林花是什么样的花?春,何等美好的季节。红,何等美好的颜色。满林这样美好的花朵都凋谢了,怎么这样好的春红竟然就谢了。“谢了”两字有无穷的哀伤,悼念。他的感情不假掩饰,不加思索,他说了,是“太匆匆”。是他感情内心最深处的流露。花,不只是仅有短暂的生命,还更有“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打击摧伤。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生之中必不可免地会遇到一些艰辛苦难的遭遇。他说有朝来的寒雨,晚来的寒风。那风雨是整个生命所遭受的挫伤,是整个生命的无常和苦难。

下面“胭脂泪,相留醉”两句,从花过渡到人。花红得像胭脂,风雨喷洒的雨点,是“胭脂泪”。“相留醉”,那将要凋零的花树,它红色花瓣上的泪点,就留我再为它沉醉一次。“几时重?”你什么时候再看见这样的花朵呢?你说明年春天来了,明年的花就开了。可是明年的花不是今年这朵花了。现在的时间消逝了,永远都不再回来了。因此他说我们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你看,李后主他从林花这么小的一个形象,写到整个人生,整个有生命的,包括草木在内,它的生命的短暂无常以及经受摧残和苦难的哀伤。

有人说,李后主的词,亡国以后的作品意境才开阔博大了。他早年的作品内容空泛,所以,应该分别来看待。其实,我们认识一个词人,如果不是只从伦理道德的观点来衡量他,真的以一个词人,他的心灵,感情和感发的本质来看他的话,就会发现,一个人其实是不可以分割的。美国现象学家Hills Miller曾说,每一个作者,不管写出了多少内容风格不同的作品,但我们还是可以透过这些作品探寻到一个作者的心灵感情的本质是怎么样的。他主体意识的根源,还基本上是一个。所以李后主的词,作为他的本质来说,就是以他的赤子之心,不管写什么,经历的是什么,他都把他最真纯最敏锐最深挚的心灵和感情全心全意地投注进去。所以,当他把心灵感情投注在破国亡家的苦痛以后,就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写出来我们人类有生生命的共同苦难。

我们也要看被大家批评为不好的,内容空泛的他的淫靡的作品,要透过这个也找到他本质上的特色。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晚妆初了,“了”字表现了一个欣快的美好的完成。“明肌雪”是形容女子的美丽光彩照人。这是写南唐宫廷美丽的宫女。“嫔娥”,是宫中各种等级各种身份的宫女,何止一个!“鱼贯列”则是写宫女排成一个行列走出来。她们出来是要表演歌舞的,是李后主目中所见的享乐。“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他享乐的同时还有耳中所闻。“凤箫吹断”有的版本是“笙箫”,“声断”。对于诗词,我们要用感受来判断。个人以为“凤箫吹断”更好。凤箫是一种排箫,那些参差不齐不竹管像凤凰的翅膀张开一样。在诗词形象给人的感觉上,凤箫是更精美的形象。还有,“笙箫吹”三个字都是平声,“凤箫吹断”是仄平平仄,它就更增加了音调的抑扬。而且,笙箫并列,形象虽多,反而凌乱。说声断,它只是声音断而已。所谓“吹断”是说付出最大的劳力,演唱出最好的最长的歌曲。因此我认为吹字更有力量。

“水云闲”有的版本是“水云间”。这也未始不好,是说箫声飘到天上云彩之中去了。可我以为“闲”更好。“间”是一个死板的字,是指明两者之间的空间。水云两个名词,加一个闲字的述语,是说水是悠闲的,云也是悠闲的。水之闲,是水的潺湲的流动。云之闲,是天上浮云柔缓而飘浮的姿态。所以,这形象就更加活泼了。这还不算,还要“重按霓裳歌遍彻”。《霓裳羽衣曲》的曲谱在五代战乱中散失了,据说南唐得到了残谱。大周后精通音乐,他们就把残谱重新整理完成。李后主是个没有节制的人,如果是悲哀,就一直沉溺于悲哀之中;如果是享乐,也就一直沉溺于享乐之中。霓裳不只要按,还要重按。一遍一遍无休止地弹奏。还有“歌唱”,是“歌遍彻”。“遍彻”有两层的暗示。一个是大曲曲调的名目,一个是这两个字的本义给读者直接的感觉。“遍”者,是普遍。周遍的,完全包笼的。“彻”呢?是从头到尾,没有一点点漏失。和重按两字结合起来,表现了饱满的力量。

李后主的享受只限于眼睛和耳朵吗?不只如此,所以他下半首又说了“临风谁更飘香屑?”当一阵微风吹过的时候,就迎风闻到了香气。根据书上的记载,他宫中有主香宫女,可以焚在香炉之中,也可以制成香粉飘撒在各处,所以,能从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来源闻到香气。这是他鼻中的享受。“醉拍阑干情味切”,醉是什么?是他口中喝的酒,所以他还有口中的享受哪。当他微醺半醉的时候,就拍打着栏杆。这种感受和滋味,多么深切动人。“情味切”是内心之中最深的享受。就算是酒阑人散,他享乐的心都没有停止。他说:“归时休放烛花红”,我还要“待踏马蹄清夜月…。他说我回去的时候,侍从不要点红蜡烛,我欣赏了人间所有的歌舞,还要欣赏大自然天地之间那一片皎洁的月色。

李后主词最大的特色,就是因为他没有节制没有反省的投注,才最富于感发的力量。他还不只是选择了语汇的意义,它的声音,待,踏,蹄都是舌尖音,把那种马蹄嘚嘚的声音都传入耳中了。他是最能够声情合一的作者。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很好的一首词,可是就是这样的好词,是非常难讲的。因为大家对它太熟悉了,就把那新鲜的感受给磨去了。俞平伯先生在他的《读词偶得》上曾说那是“奇语劈空而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两句把古今所有的人类共同的悲哀都包括在里面了--就是宇宙的无尽与人生的无常。正因为春花秋月宇宙的这种春秋四季的循环,永远是无尽无休的。所以,“小楼昨夜又东风”,“又”字说得很好。东风是永恒的,年年吹来的,正是回应首句。可是李后主呢?破国亡家,他不能忍受这种回想,在明月的月光之中。

他说不堪回首,但他毕竟还是不能够忘怀。而“月明中”,正是呼应那“春花秋月”的秋月,是一种参差的呼应。从词来看,他是从宇宙人类的悲哀集中到他自己的小楼昨夜的悲哀。事实上在作者心灵的感发活动来说,他正是从自己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才感发到头两句,这是一种反复感发的呼应。

下半首他说“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凡是有生命的,有生必有死,一定是短暂的。无生的,相对而言比较永恒不变。后主亡国前曾经有那么好的享受,他说“醉拍阑干情味切”,现在回首他当年亲手拍过的雕栏,应该还留在那里,可是他李后主呢?却成为一个俘虏了。有的版本说犹然在,或依犹在,这个不太好,该是“应犹在”。为什么呢?“应”是假想之词。你说雕栏玉砌依然在,就是现在仍在眼前了,但他是回忆当年,所以是“应犹在”。可是,“只是朱颜改”,他李后主今天已这样憔悴衰老,不再是醉拍栏杆的时代了,这是永恒跟无常的又一个对比。这首小词,一共只有八句。从开头以来,都是两两相对,都是永恒和无常的对比。在三度的对比后,他才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你要知道,诗人词人说我非常忧愁,十分忧愁,我十二分的忧愁,我十二万分的忧愁,那我也不能被你感动。而后主是用这么强烈的三度对比,促成这感人的结尾。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周燕:李煜的"三度"解读

周燕:李煜的“三度”解读 在唐诗往宋词的过渡中,五代词是一个关键的桥梁,而其中的关键人物李后主,即李煜,更是重中之重,李后主的作品其实不多,但在文学史却有着扭转乾坤的力量,他是战争的失败者,却是文化的战胜者。他令原来属于走卒贩夫烦人歌声,忽然变成士大夫用来纾解生命的某种情怀的工具。所以,在解读他的词时,我总有一种无法读透,跨越太大的纠结感,怎么去讲,讲到哪里停,想给学生哪些,自己又有多少,如此多的感觉和后怕让我在解读李煜的词时,总是无所适从,潦草收场。 一日,再读《追寻语文的“三度”》,灵机一动,为什么不能从“三度”去解读李煜呢,我想试试。 一、丈量李煜的宽度 词这种文学形式可以说口语化很明显,特别和唐诗比较,读唐诗也许你需要常常查典故,可词就不那么需要,这种文学形式更讲究唱的过程,它的每一个句子往往是相对独立的,本身有很强的旋律,所以我们在听一个段落中某一句的时候,这一句有它自身情绪的发展,文字的独立性非常高,在解读这一文学体裁时,我们必不能忘记词本身的文本的特征,寻找意象,品味意境,词长与抒情、视觉性非常高,词是安静的,内省的,不能让学生唱,最起码让他们多读,文本的最初,文体的最初,语文的最初,在朗读中去体悟,去领会,词的宽度、词人的宽度,在阅读中去丈量。因为词本身的特点,同样的意象,在他前半生、后半生的词中却有着天壤之别,如在《玉楼春》中“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宴会结束了,李后主吩咐旁边的侍从不要点那红色的蜡烛,因为月光太美,想骑马踏着月光回家,这种享受的程度,这时,月光是一道生活美景,一切都那样朦胧而且奢靡;月还是月,可到了《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已残如钩,不再温情、不再奢靡,冷清的挂在空中,照着那个从天堂跌入地狱的人,同样的意象,不同的意境,

李煜《虞美人》赏析

李煜《虞美人》赏析 【古诗今译】 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朱红的颜色已经改变。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二】

李煜作文素材

李煜 李煜,五代时南唐国君,世称李后主。他在诗词方面造诣极高,有‘千古词帝’之称。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说》中说道:“花间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量。李后主兼有其美,更饶烟水迷离之致。”李煜的词摆脱了《花间集》的浮糜,语言明快,用情真挚,亡国后的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成为宋初婉约派的开山,被后世尊称为“词圣” 醉生梦死,懦弱亡国 南唐后期,国事颓废,宋金对南唐虎视眈眈,李煜的叔父和兄长争夺帝位,局势一片混乱。然而,对权势无意的李煜踏歌而行,高唱:“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谁料,叔死兄亡的现实将最无心争夺帝位的他推上了权利的顶峰。 李煜正式继位时,年仅25岁。他不谙政治,贪图安逸,沉迷佛教。他生性懦弱,没有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他庸驽无能,卑屈事宋,岁时贡献,府藏为之空竭。他念佛填词,醉生梦死,诗书画造诣日臻佳境,而南唐皇朝气息奄奄,日薄西山。 公元975年,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草率迎战,溃不成军。自杀未遂后,有良知有爱憎的他以“不屠城,保民众”为条件,出城降宋,被俘至汴京。为羞辱李煜,宋太祖赵匡胤封他为“违命侯”。一夜之间,李煜便从显赫一时的君主沦为任人凌辱的阶下囚。 绝代才子,千古词帝 清代评论家赵翼有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国破家亡,李煜陷入了对故国的无限思念和对往日的不绝悔恨之中。当比他早四年亡国,此时也在汴京的南汉国主刘鋹奴颜婢膝事宋时,他却在宋君臣面前始终保持沉默,“无言独上西楼”,任由“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在心头纷扰缠绕。于是在寂寞梧桐的深深庭院,有他“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苦苦追忆,在春意阑珊的冷冷秋夜,有他“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的切切悔悟,在“林花谢了春红”的满地狼藉中,有他“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无奈感慨。春已逝,梦已空。故国不再,情何以堪。“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凄凄楚楚的吟唱终令宋太宗心生恼怒,一壶鸩酒让这个不识时务的“违命侯”魂赴黄泉。 “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李煜用字字血泪字字珠玑的词句去诉说国破家亡的深仇剧痛,血泪之词成就了他“词中之帝”的文名,可惜一杯毒酒结束了他42年短暂而幽恨深长的生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笔之作,唱出了他一生的愁绪,也成就了世代流传的千古绝唱。

关于写李煜的作文_高二作文

关于写李煜的作文_高二作文 关于写李煜的作文 我眼中的李煜 李煜,确实不是一般的历史风流人物,所以能引起后人的关注、同情、叹息与尊重。 我也看过不少评论李煜的文章。有人说,他到底是软弱的,以至于仅仅只能靠吟吟诗、作作词来抒发内心的忧伤,而他吸引人的,也正是那绵绵的愁。有人说,吟诗是一种战斗,哭泣更是一种抗争,他丧失了故国,丧失了自由,却并没有丧失自我,丧失尊严,他真正吸引我们的,是一颗自尊的心。还有人说,他阅历浅,性情真,不失赤子之心,然而感慨深,实乃以血为书,引人独爱。 这种种评论都很有说服力,我都不反对,不过我最赞同上述观点的第三种,也就是以清末王国维先生为代表的看法:李后主吸引人之处正是其真切。 但凡稍稍了解李煜生平的人,想必都听过一种有关他死因的说法:“太平兴国三年……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伎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义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默记》)从中不难看出,他着实是个真性情之人。他或许不知道这一阕《虞美人》会引来后来的祸端,可那毕竟是政治的非常时期。换了一般人,不都应该缩手缩脚、小心翼翼地将自己“臣服”、“安于现状”的一面展现给当朝统治者看吗?可是他做不到。那满腔的愁与恨,他抑制不住,也不想抑制。他非但不抑制情感,甚至连把那直白的话语转化为看似平和安静实则暗藏情绪的字眼都做不到。这么一个真性情的人,如何不叫人喜爱叫人敬重?然而这么一个不懂得隐藏情感的人,如何能平安?如何能长久? 李煜离世百余年后,历史中出现一个与他相似的人物:宋徽宗:我曾思考过:同是亡国之君,同以词寄情,为何世人偏好李后主?后来,随着对诗词学习的加深,我渐渐明白了。徽宗词,虽也是伤悲,可是长期艺术的熏陶与世俗的浸染,使他所作之词都要经过了华丽词藻的修饰。而后主的词,还没有来得及小心装点,便已随着无尽的愁恨汹涌而出。曾见过有人把徽宗词比作一个伤心的女子,再悲痛欲绝,也要描眉染唇打扮妥帖后才开始梨花带雨式地嘤嘤啼泣:我以为此喻甚是恰当。徽宗词美则美矣,然这一粉饰却少了几分真切,多了些做作之嫌。而李煜则不然,周介存一句“粗服乱头,不掩国色”,我以为精辟之至, 确实,读李煜,感受他的“真”,就能发现那是一种不加粉饰、不细细考量、直抒胸臆甚至不计较后果的“真”。他作词是靠词来抒发自己的苦闷,而不剜刻意地向人展示他的才华抑或他的遭遇、他的愁绪。他放任他的情感在那些字句中爆发,不予精细思量,不加以所谓理性的约束。他作词不是给人提供观赏材料,不是让人欣赏把玩词句的精到美好,亦不是为博得几句叹惋之声。那种真挚深切能让人不由自主地进入一个深深的漩涡,切身地感受他的无助、彷徨与忧愁。 呵呵,品赏自然容易,试问古今诗家词家,能到达他这般境界的人又有多少呢?李煜果然不是个一般的风流人物,如何能不叫我尊敬他呢?

解读李煜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英雄豪杰为雄图千秋霸业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屈子的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出所有有志之士的心声。是的,在中国灿烂的文化遗产里,有数不尽的风流才子,他们激扬文字,挥斥方遒。象唐宋八大家,竹林七贤,个个都是饱学之士,学富五车的鸿儒,他们既能出口成章,倜傥浪漫,又对诗词歌赋样样皆通。只可惜他们空有抱负理想,他们的生存环境不能尽其才,明明是千里马,却偏偏死于黑暗的统治者和奸佞者、小人手下,顶多在受逼迫的时候怒发冲冠而已。也许性格就是命运,他们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一生。骨子里的东西是很难改变的,象中唐时期的皇帝李煜就是这样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李煜字重光,兄弟十人,他排行第五,长得相貌出众,英俊潇洒,举止温和,性格柔弱,目光细腻,所到之处,象春风细雨一般带给人们阵阵暖意和滋润。他爱生活,爱艺术,写诗填词,音律书画样样皆精,在当时的社会里无人能与其比肩。正如现代开国领袖毛泽东写的豪迈诗句一样: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样作为一国之君,李煜缺乏了毛泽东的霸气和英雄气,也没有毛泽东那雄才伟略和政治、军事上的深谋远虑,他有的只是在文学、艺术和音乐上的才能,还有的就是他会怜香惜玉和将生活变成艺术来享受人生。他沉浸于艺术,沉醉于爱情,心里除了诗情画意,剩下的就是柔情蜜意。怪只怪他生错了地方和时辰,周边国家摩拳擦掌,他好象从来就没有去听闻,依然在自己的小楼里听晓风残月,羌管弄笛,寒雨晚来风!外面的刀光剑影,金戈铁马和他的生活似乎一点也没有关系,他活在自己赖于生存的艺术世界里,并且深深地陶醉其中!什么政治权谋,生产经济,一切的一切都和自己没有任何牵连,他只要有文字和丰富的情感就足也!文字为他的情感服务,反过来情感在他的文字里得到酣畅淋漓的释放!他天生是一个多情的种子,春花秋月,江河流水在他诗意盎然的笔下意境深远,被推向了艺术的高潮!古人说:他一字一珠。的确是这样的,但珠宝有价而文字无价。他的那阕小令: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了了数语,道出了心里的千般情,万般痛!那种离情别绪无人能知,亦无人能懂。

关于李煜词的综述

关于李煜词的综述 [摘要] 南唐末代帝王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他是我国晚唐五代影响较大的词作家。他的词作以南唐降宋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主要奢华的贵族生活,后期主要写亡国之思,现存其词作三十余首,其中后期词作占三分之一。对于李煜的创作,前人专论很少,为单篇论文的较多,但这并不代表否认他在词史上的地位。 一、后唐词人对李煜词的评价 刘锋焘在《从李煜到苏轼—“士大夫词”的承继与自觉》(《文史哲》2006年第5期)一文中认为“李煜后期的词作‘感慨遂深’,与前期词作的绮靡香艳绝不类同,在词史上第一次‘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但这一开创性的贡献直到苏轼的出现才真正得到了自觉的继承。从李煜突变性的开创,到宋初诸人有意无意地渐变,再到苏轼明确地自觉,‘士大夫之词’在各种内因外因的作用下完成了它演进确立的过程。而李煜和苏轼,则是千年词史上两个重要的关节点。”而苏轼之所以能承续李煜开创的新境界,作者认为是“人生遭际的变化为苏轼对词体的改革提供了最佳的契入点,最终使他的创作‘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从而把李煜晚年开创的‘感慨遂深’的‘士大夫词’在间隔几代词人后终于明确而自觉地继承了下来。”词研究上,李煜一直是个亮点,本年度对李煜的研究还有:章莉《李煜写梦词浅探》(《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就李煜记梦词作出分析。徐伯鸿《略谈李煜词的叙事性特征》(《社科纵横》2006年第9期)说“学术界一般说:强烈的抒情性是南唐后主李煜词最为

显著的艺术特征。”但“李煜的词作中叙事完整,叙述场景的空间有限,叙述话语独特。词人以内焦点叙述方式将叙事性和抒情性有机地整合起来,通过特定的场景和简单的因果情节,成功地塑造了自我形象,重构了感人至深的话语世界。”熊开发的《“十字架”上的李煜—关于李后主悲剧宗教意义的比较研究》(《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3期)则从独特宗教视野对李煜悲剧进行了比较研究:“李煜的‘罪’是全人类错误的象征,他的痛苦则是担荷这种错误的独特方式。王国维以‘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来评价南唐词人李后主,不仅意味着一种迥然不同的文学批评—宗教文学观,更是从担荷、‘罪恶’等具有终极关怀意义的角度来揭示文学和历史的意味。传统儒家思想、佛教和基督教等关于‘罪恶’、‘担荷’的理论不仅有助于理解李煜悲剧更深层的意义,也有助于理解类似于李煜的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更多命运悲剧的意义。” 二、宋代著名词人对李煜词的学习和借鉴 李煜的词摆脱了唐五代浓艳香软词风的束缚,在微物小篇的词作中融入了一种极为高远深挚的意境,其创作上的卓越成就对宋代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煜的词将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他由“伶工之词”转化为“士大夫之词”的过程,映现出了唐宋词发展的轨迹,影响了宋一代的许多词人。自李煜后期“士大夫之词”出现后,给整个宋代词人以巨大影响,使他们知道,在“词为艳科”之外,还有另一种写法。范仲淹《渔家傲》气派宏大、苍茫混成的风格;柳永词感慨遥深、意境深远的铺叙手法;苏轼、辛弃疾浑然一体、气

关于写李煜的作文

关于写李煜的作文我眼中的李煜李煜,确实不是一般的历史风流人物,所以能引起后人的关注、同情、叹息与尊重。我也看过不少评论李煜的文章。有人说,他到底是软弱的,以至于仅仅只能靠吟吟诗、作作词来抒发内心的忧伤,而他吸引人的,也正是那绵绵的愁。有人说,吟诗是一种战斗,哭泣更是一种抗争,他丧失了故国,丧失了自由,却并没有丧失自我,丧失尊严,他真正吸引我们的,是一颗自尊的心。还有人说,他阅历浅,性情真,不失赤子之心,然而感慨深,实乃以血为书,引人独爱。这种种评论都很有说服力,我都不反对,不过我最赞同上述观点的第三种,也就是以清末王国维先生为代表的看法:李后主吸引人之处正是其真切。但凡稍稍了解李煜生平的人,想必都听过一种有关他死因的说法:“太平兴国三年……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伎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义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默记》)从中不难看出,他着实是个真性情之人。他或许不知道这一阕《虞美人》会引来后来的祸端,可那毕竟是政治的非常时期。换了一般人,不都应该缩手缩脚、小心翼翼地将自己“臣服”、“安于现状”的一面展现给当朝统治者看吗?可是他做不到。那满腔的愁与恨,他抑制不住,也不想抑制。他非但不抑制情感,甚至连把那直白的话语转化为看似平和安静实则暗藏情绪的字眼都做不到。这么一个真性情的人,如何不叫人喜爱叫人敬重?然而这么一个不懂得隐藏情感的人,如何能平安?如何能长久?李煜离世百余年后,历史中出现一个与他相似的人物:宋徽宗:我曾思考过:同是亡国之君,同以词寄情,为何世人偏好李后主?后来,随着对诗词学习的加深,我渐渐明白了。徽宗词,虽也是伤悲,可是长期艺术的熏陶与世俗的浸染,使他所作之词都要经过了华丽词藻的修饰。而后主的词,还没有来得及小心装点,便已随着无尽的愁恨汹涌而出。曾见过有人把徽宗词比作一个伤心的女子,再悲痛欲绝,也要描眉染唇打扮妥帖后才开始梨花带雨式地嘤嘤啼泣:我以为此喻甚是恰当。徽宗词美则美矣,然这一粉饰却少了几分真切,多了些做作之嫌。而李煜则不然,周介存一句“粗服乱头,不掩国色”,我以为精辟之至,确实,读李煜,感受他的“真”,就能发现那是一种不加粉饰、不细细考量、直抒胸臆甚至不计较后果的“真”。他作词是靠词来抒发自己的苦闷,而不剜刻意地向人展示他的才华抑或他的遭遇、他的愁绪。他放任他的情感在那些字句中爆发,不予精细思量,不加以所谓理性的约束。他作词不是给人提供观赏材料,不是让人欣赏把玩词句的精到美好,亦不是为博得几句叹惋之声。那种真挚深切能让人不由自主地进入一个深深的漩涡,切身地感受他的无助、彷徨与忧愁。呵呵,品赏自然容易,试问古今诗家词家,能到达他这般境界的人又有多少呢?李煜果然不是个一般的风流人物,如何能不叫我尊敬他呢?王睿秦的作文是有案头功夫的。她能在阅读李煜词的基础上,同时结合古今诗家的评论,找到王国维先生的“李后主吸引人之处正是其真切”,真是用心良苦。而且,作者还把李煜和宋徽宗相提并论,找出两者的高下之别,又是她读书细致,深入思考的表现。因此,正是在这样认真的阅读和扎实的研究基础上,以敏感的心思和良好的悟性觉察到了李后主之词的价值在其真”上。作品语言文白夹杂,爽快流利,朴实纯真,读来韵味十足。

《无奈最是愁深处——解读李煜》作者:许瑶林

无奈最是愁深处 —解读李煜 作者:许瑶林 细雨柔光,烟锁江南,滚滚的历史车轮扬起尘埃,一位才华横溢的俊逸男子踽踽走来。他眉目纯情,黯然忧伤,在裹着雨翼的戚风中,边走边吟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他是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南唐最后一位国主,史称李后主。南唐在五代十国时期,属于南方一个偏安一隅的小政权,公元937年立国,开国君主李昪自称是唐明皇第六子永王璘之后裔。到了公元975年为宋所灭,只有近四十年政权,其疆土“东暨衢、骛,南及五岭,西至湖湘,北据长淮,凡三十余州,广袤数千里,为其所有”(《旧五代史》卷一三四《李璟传》)。在同一时期并列的诸国之中,可谓是最强盛。 李煜的祖父南唐烈主李昪“崇文重教”,曾征书三千,为南唐开创了文化先河。其父李璟是南唐有名的词人,李煜自小就家学渊源,生于帝王之家,受到宫廷文化的极好熏陶,比一般的文人过着更加雅致的生活。所以,李煜多才多艺,精通书画、音律、诗词,尤以词成就最高。《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概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也即是说,词体发展,到了李煜这里分为两界,一种是唐五代以前的伶工之词,这里的伶工是指宫廷内奉职的词曲演奏家,其作品多是为服务宫廷宴乐之作;另一种是十国之后的士大夫之词,这种长短参差,五言七言构成的文学体裁,开始渐渐被士大夫阶层接纳,且融入更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趣味。 在南唐宫廷里,有这样一群君臣,他们过着最富贵的生活,具有比一般文人更高的文学能力和艺术品味。他们喜欢音乐,燕会赋诗,以一种江南的婉约情调叙说闲愁,抒发情怀。这是一个由君臣构建的宫廷文化流派,被称为南唐词派,其在词坛的影响力使得宋以后文化更加融通,词风兴起,宋词成为一种十分具有特色的时代文体。 在时间上,南唐词派的出现稍稍晚于西蜀的花间词派,这个流派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过:“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巳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王国维对李煜的词评价很高,从一个“神”字,即可探见李煜的词即灵御万物,又担荷了人世的情感,比如:“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以物入情,也许恰好意浓;以情化物,则世界顿开,世间万物皆传了神。李煜经历了与别人不同苦难,亡国之后,成为一名臣俘,在忧心忡忡中过着朝不

精美的关于李煜散文随笔欣赏(2)

精美的关于李煜散文随笔欣赏(2)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精美的关于李煜散文(三) 作者:范宜颖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一声冰冷的呵斥,使一朵林花谢了春红,我的心也沉了沉。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没有了宫廷歌舞的喧嚣,只有阁楼窗外的一轮明月。寒凉如水的月光洒进窗内,在地面的灰尘上掷下斑驳的影子。你裹了裹依稀能看出明黄色的单衣,满目愁绪,凭栏独倚。双目微阖,又想起了从前的帝王生活:手握生杀的大权,纵无挥师北上的豪迈,亦有指点江山的激昂;美味珍馐,万人之上,宫内三千盏孤灯只为自己一人点明;众人俯首称臣,只因自己是一代帝王,嘴角勉强扯起一个弧度,这些于你又能如何?众叛亲离,食不果腹,甚至生死只在别人的一念之间......这才是现在。 窗外的梧桐树还是梧桐,可如今的主人已成过客。“彻下梅花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踏着片片落红,数着满地落叶,便想起“别仓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的孤寂。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当你被别人提起时,只会被道一声“悲矣”,可有谁懂你的悲?又有谁能懂那寄托在月中的无限的寂寥?我抬眼,看见那一轮弯月,千年前的月,亦是如此凉

的彻骨么?看不清冬季深远的天空,似乎变成触手可及的墨色小径,听不到缠绕在老墙上枯藤的私语,你想伸手抓住什么,掌心却只有飘落的雪花,融化后的水滴一如月般寒冷,终究寻不见一丝温暖印迹......夜太深,所以有人看见星辰;夜太深,所以有人望月独叹到天明。 在那个有些寒冷的下午,终于等来了自由----一盏鸩酒,作别了曾无数次轻点的梧桐叶,凝望着天边依稀可见的泛白的月牙,杯觞落地,正是“香魂一缕随风三更入梦遥。” 三生石旁,奈何桥上,只愿你喝了孟婆汤。忘了今世的愁,来世做个普通人,在平淡中幸福快乐,不再生在帝王家。 无奈草木黄,太苍凉,又是一缕淡云伴斜阳。 香魂散,寸肠断,泪行干,无言孤夜独望水茫茫。 精美的关于李煜散文(四) 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像是做了一场华美的梦,你停留在最美的回忆里,迟迟不愿醒来。踏着春天将近的脚步,徘徊在无尽的忧伤里,一切都太匆匆了。 历史的滚滚长江中,有这样一颗璀璨的明珠。虽然他没有什么可以流传于世的政绩,可是他在词方面的造诣,足以使他熠熠生辉。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说实话,我并不是十分喜欢李煜的词,尽管他的《虞美人》流传于世,从来都不缺少谈论者。 一代帝王,或如武帝马上得天下或如太宗文治定乾坤。可偏偏他,既乏文韬又缺武略,日日沉溺于自己的宫廷生活中,写出来的也都是一些伤于轻艳的曲词。如此奢靡,国焉能不亡。你要将你的臣民置于

李煜,我想对你说

阅读的最高境界是学会对话,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和名家的解读达成一种共鸣,是学习的最高追求,高二四班同学在《唐诗宋词选读》中设计了《悲情李煜》专题,老师布置“李煜,我想对你说”的作业,学生认真的完成此次作业,学生部分习作如下,与同学分享: 老师眼中的李煜 李煜,我想对你说: 喜文厌武的天性成就了一个文人墨客的风流倜傥, 翎毛墨竹挥洒一幅幅清爽不凡的神韵, 在笙鹤瑶天般的吟哦中, 用才情创造的终极里, 你,真正的永恒。 李煜,我想对你说: 北宋的庭院飘荡着的是你无奈的叹息, 干枯的残花不会因为一滴眼泪而重新滋润, 龟裂的心灵不会因为一时悔恨而重新鲜活, 然而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 怎能不震颤那囚禁你的牢房。 李煜,我想对你说: 懂你,一江春水里的流淌, 叹你,独自凭栏处的牵挂, 此刻,愿千年的风, 轻轻地拂过你当年的南唐国, 给你那忧伤的灵魂一丝慰藉,一声问候 李煜,我想对你说: 末路而降并非耻辱, 文章圣手词人情怀 彰显你生命的本色。 你那泣血的文字, 必将继续谱写你千古词帝的传奇。 学生眼中的李煜 冯稳------------ 独上寒楼听风雨,谁人共与诉春风。 十年珍馐成落土,故园回首月可明。 昔年幽怜胭脂泪,未了哀怨几时重。 无奈落花春水去,天上人间已不清。 后人只扬李后主,叹惜无心成霸公。 谁人又知汝心志,恐为数年南唐名。 世事沧桑无偿变,一帘幽梦别瑶殿。 白衣素锦真才人,可怜名落虞美人。 一壶七夕牵机酒,千载吴王可否安? 姚瑶----------- 石头山下孕帝王 江山不保九五身

家人双双皆离去 骄子才意情为谁 太宗拘禁无人问 可怜薄命帝王君 后主千古词一帝 情愁化作春江水 王健----------- 明月遮几许,梧桐滴雨 寂寞深深别院里 东风又起,小楼栏杆人独立贪欢梦里,忽醒才觉泪已尽 你独自凭栏 望着那曾属于自己的江山泪雨才歇,又无言轻叹 轻轻地昂起头 想要保持那君王的骄傲 可当看见月明依旧时 才发现故国早已不可堪回首却还念那烟雨迷蒙的秦淮河却还念那雕栏玉砌的石头城无奈只有一江春水东流 流不尽许多愁 于是只能用笔写下往事 而那就是一篇篇的千古绝唱暂搁一下吧 慢慢饮下那杯御赐的牵机酒终于回到了 那令你魂牵梦萦的南唐 曾为君王 恨为君王 满纸字泪尽是愁伤 司英慧(一)---------- 世事沧桑,变幻无常 昔日为君 今日称臣 回往矣,已无泪 低声吟唱

小谈李煜

小谈李煜 太宗的一壶牵机毒酒,结束了后主凄惨的降辱生涯。那一年,后主刚好42岁。42年,对于浩渺的人类历史来说,不过是沧海一栗,而对于后主来说,却是曲折漫长的一生。历史的书页翻到今天,多少个42年随风而逝了,后主的这42 年的人生,却永远铭刻在后人的脑海中。他的为人,为政,为文,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不死话题。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后主是昏庸无能的亡国之君,他内无用人治世之能,外无御敌卫国之力。他为求偏安一隅,不惜对宋屈膝称臣,终于养虎贻患,沦为一介臣虏,断送祖宗基业。对于文学家和普通诗词爱好者来说,他是词中之帝。他的词,超逸绝伦,虚灵在骨,芳华胜过空谷芝兰,清怨不逊瑶天笙鹤。一字一珠,写显当行本色。清代才子袁枚曾引用《南唐杂咏》中的话概括评价后主说:“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应是甚为恰当而又不失中肯的评价。 后主天生仁儒,体恤臣民,从不妄加杀戮,草菅人命。他通阅儒家经典,崇尚古道,施政仁国。他死后,旧臣徐铉在为他作的墓志铭中说他“本以恻隐之性,仍好兰干之道。草木不杀,禽鱼咸遂,赏人之善,常若不及;掩人之过,惟恐其闻。”是很符合他的生平为人为政的。正是由于他的宽恕爱人,在宋军围困金陵之时,城中弹尽粮绝,饥寒冻馁,瘟疫肆虐,固守一年之久,竟无一人生出反叛之心。这在古今中外历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可是党政者若一味仁恕,不辅以严律,必然导致朝廷威信不够,统治不利。也就是徐铉在它的墓志铭中所说的“至于法不胜奸,威不克爱”。 对于外帮邻国,后主严格遵守祖父李的遗训,与邻国和睦相处,从不妄动干戈,侵扰别国。对于中原大国北宋,他自问无力抗衡,于是忍辱含垢,对北宋称臣,力求偏安江南,守住祖宗的半壁江山。他臣事北宋,极尽人臣之道,必恭必敬,从不逾雷池一步。可是“卧榻之侧,岂容得下他人酣睡”?决心一统天下的宋太祖,怎么容得下他李煜安享江南富庶之乡?诱降不成,终于兵戈相向,金陵不保,后主从江南之尊沦为太祖阶下的一介臣虏。他的政治生涯也就此告终。

浅析李煜词前后期特点及情感分析

浅析李煜词前后期特点及情感分析 摘要 一个命运的捉弄,错生帝王家,一段意外的邂逅,误结识敌友,一场宫廷的变革,踏上不归路……你才华横溢,工书善画、能诗擅词、又通音律,是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无奈命运弄人,你玩物丧志、奢靡生活、崇尚神佛,也是刻于史卷宗上的亡国之君。——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他的词独树一帜,堪为后人称道。李煜前后期词以亡国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词,歌咏了他的富贵繁华,歌咏了真诚的亲情、友情、爱情;而后期的词,则表现了人生的巨大失落与缺憾带来的内心深重的创伤。其实,从整体上看,无论是前期的沉醉,还是后期的追寻,都贯彻着一种对精神乐土执着追求的主体意识。本文重点介绍前后期词的风格并品味其中的情感。 关键词:李煜、情感、词

Abstract Tease a fate, wrong raw imperial family, some unexpected encounter, misuse acquainted friend and foe, a palace revolution, no return ...... you embark talented, book good painting, poetry can be good at words, but also through temperament, a person pronouns was later passed down through the ages; helpless fate would have it, you Wanwusangzhi, extravagant life, advocating deities, also engraved on Jun dossier on the history of subjugation. - He is the Southern Tang emperor Li Yu, his word is unique, worthy of praise for posterity. Li Yu before the latter word in subjugation for the sector, after two periods of pre-term points, singing his wealth and prosperity, singing a sincere affection, friendship, love; while the latter wor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remendous loss of life and shortcomings with deep wounds to the heart. In fact, on the whole, whether it is pre-intoxicated, or post-quest, are carrying out a kind of consciousness of the spiritual pursuit of paradis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pre-and post style and taste which the word emotion. Keywords:Li Yu, emotions, words

描写李煜的唯美散文【描写兰花的唯美散文作品】

描写李煜的唯美散文【描写兰花的唯美散文作品】 兰花,是一种姿态优美,芳香馥郁的珍贵花卉。几千年来文人墨客只是欣赏它的美丽,赞赏它的芳香,恭维它的气节,崇拜它的高洁等,却从未对它的药用价值有过深度的认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描写兰花的唯美散文作品的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描写兰花的唯美散文作品篇一:春续,续那一末兰花香 “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绿阴一半玉。请君茶熟睡醒时,对此浑如在石屋”。春续,夜半花开,我们的诗文也开始放射着春天花般的幽香。 何处?觅得此人。犀利的眼神,眼眸里盛着的很难捕捉到的柔情。若你能去挖掘,就能堪探到里面巨大的生命源泉:清彻、甘甜。浅尝,荡涤掉你的爱恨苦愁,然后,给你能观世界的智慧,再给你一双能装美景的眼眸。是的,你的眼瞳也会因此变得青幽美丽。 无需论证他有多美好,那双手儿有在孕育着神清、韵雅的兰花,临蓦着兰花香,似他不以无人不芳的心性,虽无从解述,只是当他五指轻触你的颈项时,你就似下他指下的兰花,不经意,已悄悄为他开放。 无需说明他有多有才华,他不想证明自已有多好,他只会跟你说这个世界有多美,让你感受最美风景原就在心灵寂寂最深处。若你是他阳台上的那盆灵霄,一不小心你就已枝繁叶茂,朵朵花蕾,已能纵观世界,傲对世间百态,娇人身姿诉说着人生不白来,只因你是在他的目光下成长,在他的指尖下绽放。 无需展现他有多执着,那潭清幽河流下的鱼儿就是他眼眸里的浪花朵儿,一个又一个,沉寂的等待,将那一份喜悦和成功收获在了心田; 无需印证他有多多情,拥抱着的时侯,什么都不要想,轻轻的吸一口气,他的心跳你的心跳就有了同样的节律,然后你的心跳就给了他一半; 无需特意用词汇形容他的朝气,黑色的肌肤,全是阳光的味道,眼眸中的火焰是太阳的第二故乡,他能将你在黑暗中融化,给你青草和玫瑰馨香; 无需刻意想象他有多温柔,看着他的脸盘,那抹柔情已将你化成了水,你在他怀里就已羞涩如山间蔷微,轻触,甘甜四溢,温暖你的心,润透了你的神;闭上双眼,你已漫步在儿时河畔的草坪上,俏皮的风儿,快乐的鱼儿,可爱的蛙声,还有人儿在上面打着滚儿。 “石上披兰更披竹,美人相伴在幽谷”;可爱的人儿,何处有你想去的幽谷,何处有你想品尝的糯米酒的甘香。氤氲的春夜,细雨缱绻,潇潇的风,穿透夜的寂静,山村的木屋,花的清香,循着那一片雨露慢慢的飘来,将一抹幽谷的红艳嵌入孤独人儿的心间,心里就有了兰花草的韵律。幸福,就有了新的定义。孤独也没什么不好! 兰花续,续兰花那淡泊、高雅和不会无人不芳的心性。若你得此兰,请珍爱,后给予它开放的空气和阳光。描写兰花的唯美散文作品篇二:牡丹艳,兰花香 我以为自己最喜欢的花是牡丹.我家后院最早种的就是牡丹,它每次开花都是在多雨的季节里,雨丝一点点落在它丰韵的花瓣上,慢慢形成一颗颗真珠般的水滴,或滚动或停留,它那含珠吐露的花朵给人洁净柔美,圣洁花瓣的轮廓呈现出一种性感的曲线美.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潜入它的占地,欣赏它那可观赏而不可触污的脸蛋儿,感到它那贞净花蕾像一位站在琼玉之间不可近玷的美人. 春花十多年,一直没有其它花替代牡丹在我心理的位置,可是后来我才发现,并不如此…… 有一次,我在朋友家看到一种更让我感动和惊喜的花,我看见它被一小小的罐铜装着,虽然放在朋友书房中一个暗暗的角落里,然而它叶丝还是那么浓绿,花还是那么新鲜美丽,它的花不大却有着让人陶醉的昧力,它的枝杆不高却芳味四溢,它似乎不在乎自己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会仰首绽放,满怀一种美的心态,。

李煜《浪淘沙令》教案解读

高二语文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复备人:备课时间:2011-11-4 单元章节《唐诗宋词选读》课题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课时1课时教法学 法 诵读法, 情景感悟 法 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走进词人的情感世界; 2、分析词作的意象,感悟词作的意境; 3、跨越时空,同古人心灵交融,走进词人的悲情世界 重点难点借助反复诵读,把握词境,领会情感。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 我们前段时间一起学 习过的李煜的《虞美 人》吗?(全班一起 背诵《虞美人》) 2、一千多年前,秋

风中的西楼,一个帝 皇,一个亡了国的帝 皇,在漫天萧瑟的落 叶中吟成一曲千古绝 唱《虞美人》,也正 是透过这忧郁、悲怆 的词句,我们看到了 李煜那张孤寂的脸。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 续学习李煜的诗词, 走进他的悲情世界。 二、介绍作者(知人论世) 1、文学作品和作家 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 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 切的关系,因而只有 知其人,论其世,即 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 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 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 思想内容,这就是我 们常讲的“知人论 世”。 2、现在,请同学们 结合这首词(投影 《虞美人》),给大 家介绍李煜其人。 (教师投影补充) 3、有人对李煜的为 文和为政作了一个评 价“做个词人真绝 代,可怜博命做君 王”!王国维《人间 词话》中说“尼采谓 ‘一切文学,余爱以 血书者也。’后主之

词,真所谓以血书者 也。”今天让我们再 次走近李煜,去聆听 这位词中帝王充满哀 怨的浅唱低吟,去感 受这位亡国之君用血 泪所写成的作品。 三、反复朗读《浪淘沙令》体会情感 1、学生反复朗读作 品,理解字句,体会 作品中蕴含的情感。 2、昔日锦衣帝王, 今日笼中囚徒,强烈 的反差让李煜无所适 从,于是他试图从梦 中抓住失去的天堂。 因此,他常常写梦。 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词 中写梦的句子——梦 里不知身是客,一晌 贪欢。[注1]客,作 客,指寄居在别处, 如作客他乡。此处是 指身为俘虏,远离故 国。[注2]晌,音同 赏,时间短。 3、想想他都梦到了 什么,可以结合这首 《望江南》(投影出 示)展开具体想象, 描绘他的梦境。梦 里,李煜又回到了金 陵,坐在金銮殿上, 接受百官的朝拜,听 着百官齐呼“万岁, 万岁,万万岁”;梦 里,李煜携后宫妃

李煜的相见欢全文及赏析

李煜的相见欢全文及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①。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②。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③。 注释 ①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②离愁:指去国之愁。 ③别是一般:也作“别是一番”,另有一种意味。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2] 英译 Silence, are lonely, alone on the empty slowly west wing. Looked up days, only one curved like the hook of the company.

Lower the head to look, see buttonwood isolated and lonely in the yard, deep courtyard was enveloped in the autumn cold and desolate. That cut cut constantly, also the principle, reason not clear, let a person afflicted with, it is of national subjugation. The long melancholy wrapped around the heart, but is another kind of an ineffable painful.

一 曲 血 泪 之 歌—解读李煜《虞美人》

一曲血泪之歌 —解读李煜《虞美人》 摘要:《虞美人》是李煜的后期代表作之一,代写毕业论文也是他的绝命词。这首词通过对今昔的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哀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后主词历大悲喜,作决绝语,突破词的哀怨风格,唱出血泪愁曲,自然体现了共有的思想情感,引起共鸣,具备不朽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李煜;《虞美人》;创作模式;意象 1.引言 南唐后主李煜的一生可以说是一场豪华与凄凉交织的梦,一首欢乐与哀伤错杂的诗。在短短的四十二个春秋中,他经历了从帝王到阶下囚的生活巨变,领略过“春殿嫔娥鱼贯列”(《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这样一个温柔富贵乡中的繁华胜景,也饱尝了“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囚徒生活中的深悲切恨。与此相合,他的寥寥四十几首绝唱,或如春花媚景,或如杜鹃啼血,令后世读者不忍掩卷,难以释怀[1]。读过李煜入宋后的作品,不禁要发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感慨。 李煜的千古名唱《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哀婉愁伤,千百年来,论者多多。但大家一般都将其与作者的生平经历、所有家国之悲联系起

来,这自然得出了不少深刻的见解,但也同时将作品本身所蕴蓄的丰富内涵定格于作者一人,从而使该词失去了它之所以具有无穷魅力的普泛意义。 李煜作词惯用白描的手法直抒胸臆,几近口语化的措辞,读来朗朗上口,言词清浅明净然则意蕴深远。读尽李煜为数不多的传世之作,字字句句虽无需过多解释,但那种种身不由己、欲说还休的点点滴滴早已暗潮汹涌。“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而今流离失所,午夜梦回,怎能不胜唏嘘。“梦里不知身是客,一饷贪炊”,正是追念回首怅然,莫非华胥之梦觉战[2]。 李煜是一位亡国之君,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他早期的作品反映的主要是帝王的荒淫、颓废的生活;亡国以后的词则转为感伤、沉痛之音,后期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集中写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可以说是字字流淌着血泪,甸甸饱含着愁恨,扩大了词的表现内容和对象,“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3]。《虞美人》这首词是李煜亡国被俘入宋以后的作品。 2.《虞美人》赏析 2.1情感体验及意境解读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从全词表达的思想感情看,当是他心系故国,凄苦难耐而发出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自伤自悼之词[4]。在受尽屈辱之后,他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像这种令人心碎的囚徒生活还将继续到什么时候呢?生命中的自由与快乐、人生的存在

李煜是哪个朝代的人

李煜是哪个朝代的人 李煜是哪个朝代的人? 答:南唐 李煜简介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于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文学成就 李煜多才多艺,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尤以词的成就为最大。李煜的词,存世共有三十余首,在内容上,可以亡国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风格绮丽柔靡,虽不脱花间派习气,但在人物、场景的描写上较花间词人有较大的艺术概括力量,在部分词里也流露出了沉重的哀愁(如《清平乐·别来春半》);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哀婉凄凉,意境深远,极富艺术感染力。 李煜在词史上的地位,朦胧诗代表诗人 朦胧派诗人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青年,利用诗

l李煜(五)危机重重 赵晓岚讲李煜

赵晓岚解读李煜 (五 )危机重重 在南唐境内,李煜领导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扶持佛教的运动。结果引起了想对南唐采取革命行动的北宋皇帝赵匡胤的密切关注。他认为,李煜对于宗教的纯洁感情是可以利用的,如果宋朝的情报人员能够以僧人的身份在南唐开展工作,那肯定是风险小回报高,业绩显著。 所以,所以趁着男唐僧人大扩招的机会,宋朝的间谍却混进了僧人的队伍,来到 经出了家,并且小有名气,被冠以小长老的称呼。长老可以是对一般僧人的尊称,也可以是对方丈的尊称。他从北方一路化缘来到江南,是在南唐僧人扩招的热潮中,是以一个教授的身份过来搞援助的。不过,他要教的学生,不是一般的学生,正是南唐最高领导者李煜。 所以,他就采取了放长线钓大鱼的做法,一开始讲课不但不收钱,反而是倒贴钱。他对南唐的高级官员和社会名人大量颂扬,让他们做自己的亲友团,打响知名度,已引起李煜的注意。后来,他果然是如愿以偿,做了李煜的私人的佛学讲师。 记载虽然没有明确说明小长老的就是个间谍,但是一个从北方一路化缘过来的和尚,居然手里有大把稀奇古怪的宝贝来行贿,他背后肯定是有政府或者财团的支持。另外有一种说法,明确地指明了小长老就是奸细。据记载,北宋听说李煜崇佛的事情以后,就暗地里挑选有一点佛学基础又能说会道的少年,一路化缘到江南。李煜非常崇拜他,就称他为一佛出世小长老。什么叫一佛出世,要经过1680万年的才能出一个佛。那这个评价就是相当高的。 我们或许会奇怪,一个北方的年轻奸细就算是口才好,懂点佛经,又碰上南唐的僧人扩招,混个毕业文凭,就业呀那都不成问题。可是和尚也要论资排辈的,他怎么会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样的迅速走红,被李煜捧为国宝级的稀缺人才。据说这个少年,本来就是江南人,名字叫做江正。不知道怎么搞的,有了叛国情结,就对做宋朝间谍这份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趁着南唐寺庙扩招的机会,他就做了金陵城里最 所以江正就等于是考上了当时最牛的名校最牛的名师的研究生,并且有机会经常给导师拎拎包,跟在导师身后,到皇帝跟前去混个脸熟,有时候,还可以发表一下意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