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4 调节性 T细胞在母 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CD4 调节性 T细胞在母 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CD4 调节性 T细胞在母 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专题综述?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母2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①贺银燕 李大金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暨妇产科研究所,上海200011)

中国图书分类号 R3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484X(2007)0420374203

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 ory T cell, Treg)是最近被人们认识的一类重要的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其功能障碍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密切相关;并且参与维持外周T细胞内环境稳定;在移植耐受中其也起着关键作用[124]。近年研究发现,在妊娠的各个时期,母体外周血、蜕膜以及胎儿的脐带血中都有CD4+CD25+Treg的存在,在母胎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目前妊娠中CD4+CD25+Treg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CD4+CD25+Treg

CD4+CD25+Treg主要来源于胸腺。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经历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对自身MHC/抗原肽分子的亲和力较高的一群CD4+T细胞被“部分活化”,开始表达CD25分子并获得其它一些特性,这一特殊的选择途径称为“另类选择”

(A ltered selecti on);最新研究显示,这一选择过程是由胸腺髓质中的Hassall’s小体和胸腺DC细胞共同介导的[5]。Hassall’s小体能表达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素(Thy m ic str omal ly mphopoietin,TS LP), Hassall’s小体2TS LP训导的胸腺DC细胞能诱导胸腺CD4+CD25-T增殖分化为CD4+CD25+Fox p3+的调节性T细胞[6]。

CD4+CD25+Treg有“无能性与免疫抑制性(Anergic and supp ressive)”两大功能特征。免疫无能性(Anergic)表现在CD4+CD25+Treg对I L22、特异性抗原及抗原提呈细胞(APC)的刺激呈低反应状态,但是在高浓度I L22存在下通过TCR刺激,可使CD4+CD25+T细胞活化并增殖(但反应强度远不及CD4+CD25-T细胞)。免疫抑制性表现在经T CR 介导的信号刺激活化以后能够抑制CD4+和CD8+T 细胞的活化和增殖[7]。

①本文为国家973计划项目(编号:2006CB944009)

作者简介:贺银燕(1976年-),女,在读博士,主要从事生殖免疫学研究;

通讯作者及指导教师:李大金(1957年-),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

要从事生殖免疫学研究,E2mail:djli@shmu.

https://www.360docs.net/doc/f02640718.html,。

C D4+C D25+Treg表达Fox p3、GI T R(Glucocorti2 coid2induced tu mor necr osis fact or fa m ily2related genes)、CT LA24、OX40。Foxp3是CD4+CD25+Treg特征性表达的重要分子,能促进其分化发育和功能;GI T R 和OX40可将CD4+CD25+从CD4+CD25-的细胞中区别开来。同时GI TR能消除CD4+CD25+Treg的抑制功能,OX40能打破CD4+CD25+Treg形成的免疫耐受状态,对CD4+CD25+Treg发挥降调节作用, OX40和GI TR的高表达与Treg细胞的抑制功能密切相关[7,8]。

CD4+CD25+Treg细胞经特异性抗原刺激而活化,但其抑制T细胞的活化增殖为非抗原特异性的,不具有MHC限制性,并且这种抑制作用要依赖细胞-细胞间的相互接触[9,10]。

2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妊娠

211 外周血CD4+CD25+ 孕期CD4+CD25+Treg 绝对数增多,且在整个妊娠期呈现动态变化[11]。妊娠期外周血CD4+CD25+Treg占外周CD4+的819%,比非妊娠女性高2倍。不同妊娠时期CD4+ CD25+Treg的比例有很大的不同。早孕外周血中的CD4+CD25+Treg的比例(617%)高于非孕女性。随着妊娠的继续,CD4+CD25+Treg比例不断升高,孕中期随着滋养细胞侵入到蜕膜,该细胞达到峰值(1019%),以后逐渐下降。产后6~8周(715%)比晚期妊娠(819%)明显减少,但仍然高于非妊娠期。

Foxp3在Treg中选择性表达,CT LA24mRNA表达也高于CD4+CD25-[12]。38%~50%CD4+ CD25+Treg表达CXCR3,且明显高于CD4+CD25-,同时表达CD45RO和CD45RA,故其表型既呈现记忆性亚群也呈现静息性亚群的特征[11]。

妊娠期外周血CD4+CD25+Treg的数目增加及其重要表面分子的表达,提示CD4+CD25+Treg细胞在妊娠期参与抑制母体对同种异体移植物胎儿的排斥反应。CD4+CD25+Treg细胞的活化需抗原刺激,产后失去胎儿抗原的免疫刺激,则外周血Treg 细胞减少[11]。孕妇外周CD4+CD25+Treg细胞不仅

?

4

7

3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7年第23卷

抑制母胎免疫排斥,同时也抑制母体自身的免疫反应,很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孕期趋于缓解[13]。

212 蜕膜中的CD4+CD25+Treg CD4+CD25+Treg 占早孕蜕膜CD4+的10%,足月蜕膜的14%,不同部位的蜕膜分布不同,包蜕膜的细胞比例远高于底蜕膜[1,14,15]。

蜕膜CD4+CD25+Treg细胞高表达CT LA24、也表达GI T R、OX40和CD69。膜表面CT LA24(CT LA2 4s)和细胞内CT LA24(CT LA24i)比外周血CD4+ CD25+细胞的表达量分别高数倍及数十倍;细胞内CT LA24i表达量也比CT LA24s高数倍[13,16]。48% CD4+CD25+表达GI T R,而在CD4+CD25-中仅为27%;在CD4+CD25+CT LA24i+的细胞亚群中高达86%[13]。CD69为T细胞早期激活标志,在蜕膜CD4+CD25+Treg的表达也数十倍高于外周血[13]。CD4+CD25+CT LA24i细胞表达CD69,表明蜕膜的CD4+CD25+Treg是已经活化的Treg。

滋养细胞能够从蜕膜迁移到子宫肌层,并侵入到母体子宫肌层的螺旋动脉,使胎儿组织直接与蜕膜接触。正常妊娠蜕膜中CD4+CD25+Treg被活化,表达的CT LA24远高于外周血,提示蜕膜CD4+ CD25+Treg在蜕膜局部、母胎界面发挥着比外周CD4+CD25+Treg更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自然流产蜕膜CD4+CD25+Treg的数量及其CT LA24s和CT LA24i的表达远远低于正常蜕膜CD4+CD25+ Treg;CD4+CD25+Treg功能的降低将打破母胎耐受状态,可导致妊娠失败[16]。

213 脐血CD4+CD25+Treg 在人类脐血和胚胎亦存在着CD25high CD4dom inant T[17]。胎儿在病理状态下CD4+CD25+T细胞比例升高[18]。脐血CD4+ CD25+Treg也和外周CD4+CD25+Treg一样呈动态变化;但不同的是,在孕早期最高,随着孕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12]。

脐血CD4+CD25+细胞是功能成熟的童贞表型(N ive phenoty pe)T细胞。脐血CD4+CD25+T细胞在表型和功能上和成人外周T细胞有明显区别。脐血CD4+CD25+细胞表达CD38、CD62L、CD45RA,高表达CT LA24;脐血CD4+CD25+Treg转录的Foxp3mRNA比相应的CD4+CD25-T细胞高100倍,但不转录GI TR mRNA,故高表达Foxp3但不表达GI T R。脐血CD4+CD25+T与成人外周CD4+ CD25+T细胞比较,抑制能力有明显的差异。在体外实验中,脐血CD4+CD25+T能抑制95%的同种异体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19]。经PHA刺激的脐血

CD4+CD25+T细胞比外周Treg更能有效地抑制CD4+CD25-T的增殖;脐血比成人外周CD4+ CD25+T细胞有更强的免疫抑制作用[12]。

人类胎盘是一个不完全的屏障,可溶性抗原和有核细胞可以在胎儿和母体间双向运输。在20~25周,胚胎胸腺T细胞通过阳性和阴性选择快速扩增。胚胎自身反应能力在20周即可检测到[18]。胎儿脐血CD4+CD25+T细胞可抑制胎儿针对母体的“移植物抗宿主排斥反应”,诱导和维持胎儿对自身及母体的免疫耐受[19]。

3 妊娠中CD4+CD25+Treg细胞的调节机制

311 E2对CD4+CD25+Treg的调节 E2是体内能引起CD4+CD25+Treg细胞扩增的单一良性信号[20]。将自身免疫性脑脊髓膜炎(EAE)小鼠脾脏分离出的CD4+CD25-Treg细胞,在体外用E2和CD3/CD28共同培养24小时,能够诱导Foxp3的表达。雌激素受体ER2α(Er1)正常的EAE小鼠,E2能显著降低EAE的严重性。Er1基因敲除小鼠即使经过E2处理也表现出严重的EAE症状;其Fox p3和CD25+的表达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将N ive小鼠用E2处理14天后,CD4+细胞中CD25表达显著增加,这些CD4+CD25+细胞的Foxp3mRNA和Fox p3蛋白也显著增加。因此E2能促进Foxp3mRNA的转录,增加CD4+CD25+Treg的数目、调节其功能。高水平的E2对于妊娠的维持至关重要,可能与E2能调节C D4+C D25+Treg,从而诱导母胎免疫耐受有关。312 I D O与蜕膜DCs对CD4+CD25+Treg的调节 色氨酸是细胞维持活化和增殖所必需的氨基酸,同时也是构成蛋白质必不可缺的重要成分。吲哚胺2,3双加氧酶(I ndolea m ine2,32di oxygenase,I D O)是肝脏以外唯一可催化色氨酸沿犬尿酸途径分解代谢的限速酶,在哺乳动物的组织细胞,尤其是淋巴组织和胎盘中广泛表达。I D O在胎盘的表达对于保护胎儿免遭母体排斥至关重要[21]。对小鼠进行研究发现,抑制I D O活性将导致流产,而且这种流产是T细胞依赖的[22]。DCs产生的I D O能抑制T细胞的增殖[23]。

人蜕膜中主要的抗原递呈细胞是CD14+Mφ,同时也包括一类髓源的不成熟的DCs[24,25]。两者在局部能诱导包括CD4+CD25+在内的Treg细胞的分化[24]。Treg细胞能通过CT LA42B7(CD80/C D86)信号,抑制包括DCs在内的APCs的功能[26228];但却能诱导DCs分泌I F N2γ,继而诱导DCs表达I D O,促进色氨酸的代谢[29]。在蜕膜局部,蜕膜DC与

?

5

7

3

?

贺银燕等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母2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第4期

CD4+CD25+Treg形成了一个相互调节的网络,通过I D O途径调节母胎免疫耐受。

313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对CD4+CD25+Treg细胞调节作用 蜕膜C D4+C D25+Treg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CR4、CCR8,胎盘C D4+CD25+Treg也表达CCR4,分泌CCL17(T ARC),CCL17(T ARC)能介导CD4+ CD25+Treg在母胎界面的富集[30]。因此母胎界面表达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能募集CD4+CD25+Treg 到达母胎界面,但其作用及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4 结语与展望

作为体内重要的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CD4+CD25+Treg的分类、表面标志和表面标志的作用机制还不明确,并且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CD4+CD25+Treg在调节免疫耐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发现,活化的非抑制功能的效应性CD4+也表达CD25+,更增加了CD4+CD25+ Treg研究的复杂性。妊娠期母体对“同种半异体移植物”胎儿耐受,一直是人们困惑和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目前研究表明CD4+CD25+Treg参与母胎免疫这一自然的耐受现象。进一步研究探讨CD4+ CD25+Treg在母胎局部的富集以及与母胎局部APCs相互作用及其调节母胎免疫的机理,将有助于完善极为复杂的母胎调节网络,更有助于临床对妊娠并发症的理解和处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也将大大有利于解析移植、自身免疫疾病发生的机理,对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亦可提供新的认识和策略。

5 参考文献

1 Singh B,Read S,A sse man C et al.Contr ol of intestinal infla mmati on by regulat ory T cells[J].I m munol Rev,2001;182:1902200.

2 Pont oux C,Banz A,Pap iernikM.Natural CD4+CD25+regulat ory T cells contr ol the burst of superantigen2induced cyt okine p r oducti on: the r ole of I L210[J].I nt I m munol,2002;14(2):2332239.

3 Roncar ol o M G,LevingsM K.The r ole of different subsets of T regu2 lat ory cells in contr olling aut oi m munity[J].Curr Op in I m munol, 2000;12(6):6762683.

4 Kingsley C I,Kari m M,Bushell A R et al.CD25+CD4+regulat ory T cells p revent graft rejecti on:CT LA24and I L212dependent i m muno2 regulati on of all ores ponses[J].J I m munol,2002;168(3):10802 1086.

5 JordanM S,Boesteanu A,Reed A J et al.Thy m ic selecti on of CD4+ CD25+regulat ory T cells induced by an agaonist self2pep tide[J].

Nat I m munol,2001;2(4):3012306.

6 Norihiko W atanabe,Yi2HongW ang,Heung Kyu Lee.Hassall’s cor2 puscles instruct dendritic cells t o induce CD4+CD25+regulat ory T cells in human thy mus[J].Nature,2005;435(8):118121185.

7 Shevach E M,McHugh P S,Piccirill o C A et al.Contr ol of T cell ac2 tivati on by CD4+CD25+supp ress or T cells[J].I m munol Rev, 2001;182:59267.

8 Bansal2Pakala P,Jember A G,Cr oft M.Signaling thr ough OX40 (CD134)breaks peri pheral T cellt olerance[J].Nat Med,2001;7: 9072912.9 Shi m izu J,Ya mazaki S,Takahashi T et al.Sti m ulati on of CD25+ CD4+regulat ory T cells thr ough GI TR breaks i m munol ogical self2t ol2 erance[J].Nat I m munol,2002;3:1352142.

10 Fontenot J D,Gavin M A,Rudensky A Y.Foxp3p r ogram s the de2 vel opment and functi on of CD4+CD25+regulat ory T cells[J].Nat

I m munol,2003;4:3302336.

11 Somerset D A,Zheng Y,KilbyM D et al.Nor mal human p regnancy is ass ociated with an elevati on in the i m mune supp ressive CD25+ CD4+regulat ory T2cell subset[J].I m munolgy,2004;112:38243. 12 Takahata Y,Nomura A,Takada H et al.CD25+CD4+T cells in human cord bl ood:an i m munoregulat ory subsetwith naive phenotype and s pecific exp ressi on of forkhead box p3(Foxp3)gene[J].Exp He mat ol,2004;32(7):6222629.

13 Cortes2Hernandez J,O rdi2Ros J,Paredes F et al.Clinical p redict ors of fetal and maternal outcome in syste m ic lupus erythe mat osus:a p r os pective study of103p regnancies[J].Oxf ord:Rheumat ol ogy, 2002;41(6):6432645.

14 Heikkinen J,Mott onen M,A lanen A et al.Phenotyp ic characteriza2 ti on of regulat ory T cells in the human decidua[J].Clin Exp I m mu2 nol,2004;136(2):3732378.

15 A liana P,Sindram2Trujill o,Sicco A et https://www.360docs.net/doc/f02640718.html,paris on of decidual leukocytes foll owing s pontaneous vaginal delivery and elective cesar2 ean secti on in uncomp licated human ter m p regnancy[J].J Rep r o2 ductive I m munol ogy,2004;62:1252137.

16 Sasaki Y,SakaiM,M iyazaki S et al.Decidual and peri pheral bl ood CD4+CD25+regulat ory T cells in early p regnancy subjects and s pontaneous aborti on cases[J].Molecular Human Rep r oducti on, 2004;10(5):3472351.

17 Han P,Hodge G,St ory C et al.Phenotyp ic analysis of functi onal T y mphocyte subtypes and natural killer cells in human cord bl ood:rel2 evance t o umbilical cord bl ood trans p lantati on[J].B r J Haemat ol, 1995;89:7332740.

18 Byrne J A,Stankovic A K,Cooper M D.A novel subpopulati on of p ri m ed T cells in the human fetus[J].J I m munol,1994;152: 309823106.

19 Godfrey W R,Spoden D J,Ge Y G et al.Cord bl ood CD4+ CD25+2derived T regulat ory cell lines exp ress FoxP3p r otein and manifest potent supp ress or functi on[J].B l ood,2005;105(2): 7502758.

20 PolanczykM J,Cars on B D,Subra manian S et al.Cutting edge:es2 tr ogen drives expansi on of the CD4+CD25+regulat ory T cell com2 part m ent[J].J I m munol,2004;173(4):222722230.

21 朱晓勇,李大金.吲哚胺2,3双加氧酶(I D O)的免疫调节作用[J].现代免疫学,2004;24(4):3492351.

22 Mell or D H,Sivakumar J,Chandler P et al.Preventi on of T cell2 driven comp lement activati on and infla mmati on by tryp t ophan catab2 olis m during p regnancy[J].Nat I m munol,2001;2:64268.

23 Munn D H,Shar ma M D,Lee J R et al.Potential regulat ory functi on of human dentric cells exp ressi on indolea m ine2,32di oxygenase[J].

Science,2002;297:186721870.

24 Heikkinen J,Mott onen M,Kom i J et al.Phenotyp ic characterizati on of human decidual macraphages[J].Clin Exp I m munol,2003;

131:4982505.

25 Gardner L,Moffet A.Dendritic cells in the human decidua[J].

B i ol Rep r od,2003;69:143821446.

26 Gr ohmann U,O rabona C,Fallarino F et al.CT LA24I g regulates tryp2 t ophan catabolis m in vivo[J].Nat I m munol,2002;3:109721101. 27 Cederbom L,Hall H,I vars F.CD4+CD25+Treg cells down2regu2 late co2sti m ulat ory molecules on antigen2p resenting cells[J].Eur J

I m munol,2000;30:153821543.

28 Finger E B,B luest one J A.W hen ligand becomes recep t or2t olerance via B7signaling on DCs[J].Nat I m munol,2002;3:105621057. 29 Fallarino F,Gr ohmann U,Hwang K W et al.Modulati on of tryp t o2 phan catabolis m by regulat ory T cells[J].Nat I mmunol,2003;4: 120621212.

30 Tsuda H,M ichi m ata T,Hayaka wa S et al.A Th2che mokine, T ARC,p r oduced by tr ophoblasts and endometrial gland cells,regu2 lates the infiltrati on of CCR4+T ly mphocytes int o human decidual at early p regnancy[J].Am J Rep r od I m munol,2002;48:128.

[收稿2006201208]

(编辑 许四平 张晓舟)

?

6

7

3

?中国免疫学杂志2007年第23卷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答: 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 1 抗原本身的因素 (1) 异物性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1) 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 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3) 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 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 (2) 理化性状 1) 分子大小 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10.0kD以上,个别超过100.0kD,低于4.0kD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2) 化学结构的复杂性 蛋白质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抗原性强,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 3) 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4) 物理状态 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 2 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 具备上述条件的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的途径和剂量的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 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3 机体方面的有关因素 (1) 宿主与抗原来源的种系进化关系 (2) 宿主的遗传背景 (3) 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 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的。 2.试述TD-Ag和TI-Ag的区别 答: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菌等。共同特点:TD-Ag 刺激机体所产生Ab 主要为免疫球蛋白G,且还可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可引起回忆应答。多由蛋白质组成,分子量大,表面决定簇种类多,但每种决定簇的数量不多,且分布不均匀。2.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TI-Ag)不需T细胞辅助即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少数Ag属此类。如细菌多糖、聚合鞭毛蛋白等。 共同特点:TI-Ag刺激机体产生的Ab仅是免疫球蛋白M,不引起回忆应答,不引起细胞免疫。分子结构呈长链,都是多聚性物质,即在Ag分子上有大量重复的同样的表位,故能与白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在许多点上结合形成交联。另一特点是在体内不易降解,故能与B细胞呈较长期的结合 3.试比较HLA I、II类分子的异同。 答:HLA I、II类分子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免疫细胞疗法联合化疗

免疫细胞疗法联合化疗 化疗即用化学合成药物治疗疾病的方法。化疗是目前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优点在于化疗药进入人体后能很快分散到全身,既可杀死局部的癌细胞,也能杀死转移的癌细胞,全身减少肿瘤负荷,见效快,并能抑制肿瘤生长与扩散,对原发灶,转移灶,亚临床转移灶均有暂时控制的作用。 但化疗对杀灭癌细胞并无特异性,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杀死正常细胞,造成机体免疫损伤,而且过度化疗会缩短患者生存时间;部分肿瘤对药物不敏感,化疗不可能彻底杀死体内所有癌细胞,所以在一定的时间内癌细胞还会出现复发或转移。同时化疗还会产生很多的毒副作用。 免疫细胞疗法联合化疗,可以达到如下效果: 杀灭对化疗不敏感的肿瘤细胞; 增强机体对化疗的耐受性; 迅速恢复化疗对机体造成的免疫损伤,并进一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减轻化疗的毒副作用和并发症; 有效预防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化疗对免疫细胞进一步发挥作用也能起到协同作用: 部分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阿霉素等治疗病人后,可提高肿瘤的抗原分子和FAS等肿瘤凋亡受体表达,有助于免疫细胞识别肿瘤细胞,更易引起肿瘤细胞的凋亡;在线咨询医生请访问中国生物治疗网https://www.360docs.net/doc/f02640718.html,另外

吉西他滨、环磷酰胺等化疗药物治疗后,可抑制病人体的MDSC、Treg等免疫抑制细胞,有利于免疫细胞引发病人自主的免疫应答; 还有蒽环类、丝裂霉素等化疗药物治疗后,可非特异性的激活病人的巨噬细胞,来杀灭肿瘤细胞; 另外化疗药物可提高肿瘤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免疫细胞分泌的杀灭肿瘤细胞的因子进入未与之结合的肿瘤,引起肿瘤细胞的崩解,导致"旁观"的肿瘤细胞死亡。 同时肿瘤细胞在化疗时被杀伤,释放抗原入血,对于生物免疫治疗中提取抗原进行DC疫苗和效应细胞的制备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联合应用方案设计: 免疫细胞治疗与化疗联合应用:将单纯化疗、间断性治疗转变为综合治疗及连续性治疗,从而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广州肿瘤医院https://www.360docs.net/doc/f02640718.html,治疗方案是: 1、可以在整个化疗疗程前期应用免疫细胞治疗; 2、在化疗间期应用,比如患者采用的是21天化疗方案,可以于每次化疗前1天采集细胞,化疗后约一周左右开始回输。 3、整个化疗结束后,也可应用免疫细胞治疗,可于化疗后约一周采集细胞,培养10-14天进行回输。 免疫细胞治疗与化疗交替应用,既可以杀伤对化疗不敏感的肿瘤干细胞和其它处于非增殖期的肿瘤细胞,又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有效缓解化疗所引起的副

免疫学简答题

1.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如何理解免疫系统的双重性): 双重性——正常情况下,维持机体内环境保持稳定;异常情况下,导致某些病理过程发生,基本功能如 (1)免疫防御: 若应答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在清除微生物的同时,也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异常,即发生超敏反应;若应答过低或缺失,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 (2)免疫自稳: 若该机制发生异常,可能是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物质的应答出现混乱,从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3)免疫监视: 若免疫监视功能失调,则可发生肿瘤或病毒持续性感染。 2.比较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差别: 3.列举科学家及其主要贡献 巴斯德(提出病原菌概念,指出病原就 是致病菌;人为处理降低病毒致病性人 工减毒疫苗;研制出鸡霍乱疫苗和狂犬 病疫苗——现在免疫学之父) 科赫(发明固体培养基,微生物分离培 养技术;发现多种病原菌,创立科赫法 则;提出病原菌致病概念;多种减毒疫 苗,包括结核杆菌的疫苗——细菌学之 父) Behring(血清疗法和体液免疫——开 创被动免疫临床应用的先河) Paul 埃尔李希(侧链学说;“六o六” 抗菌化学药物——化学疗法之父) 梅切尼科夫(发现胞吞作用的存在;阐 述乳酸菌好处——乳酸菌之父) 4.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 免疫原性——主要取决于物质本身的 性质和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1)抗原的理化性质(自身性质) 【抗原种类】【分子大小】【化学组成】 【抗原决定基的易接近性】 【物理性质】 (2)抗原与机体的相互作用 【异物性】【进入机体的途径】【机体遗 传因素】 5.什么是佐剂及其作用机理: 定义——是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当与 抗原一起注或预先注入机体时,可增强 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 答类型。 种类——生物性的、无机化合物 主要机制—— 改变抗原物理性状,延缓抗原降解和排 除,延长抗原在体内滞留时间; 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强其对抗 原的处理和提呈能力; 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从而增强和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完美版)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 一、基本概念 1、免疫:免除疾病,对某种疾病具有抵抗力,能识别清除 抗原性物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2、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与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系 统。 3、Cytokine (CK):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 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 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 疫应答。 4、免疫球蛋白 (Ig):是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r球蛋白等组成。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 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 5、黏附分子 (CAM):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 互结合的分子。 6、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 细胞增值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 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表面。 7、抗原: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 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

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 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8、Incomplete antigen:不完全抗原,某些小分子物质,其 单独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不具备免疫原性,但当其与大分 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后可 获得免疫原性,诱导免疫应答。这些小分子物质可与应答效 应产物结合,具备抗原性,称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 9、抗原决定基 (抗原表位):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 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10、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 等,)在胞质内被加工处理为抗原肽,与mhc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8+t细胞的tcr所识别。 11、外源性抗原:指细菌蛋白等外来抗原,其通过胞吞胞饮 和受体介导内吞等作用进入apc,在体内溶酶体中被降解为抗原肽并与mhc二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4+t细胞的tcr所识别。 12、Complement:即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 织液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3、异嗜性抗原:指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 间的共同抗原。 14、调理作用:抗体和补体等调理素能够覆盖于细菌等颗粒

第十三章 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doc

第十三章固有免疫细胞的免疫应答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即刻非特异性免疫应答阶段发挥作用的细胞是 A. NK细胞 B. T细胞 C. B细胞 D. 皮肤粘膜上皮细胞及吞噬细胞 E. 抗原提呈细胞 2.吞噬细胞包括有 A.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中性粒细胞 B.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NK细胞 C. 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D. 巨噬细胞和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 E. 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3.借助巨噬细胞的哪种特性,可将之与淋巴细胞分离开来★ A. 吞噬 B. 粘附 C. 提呈抗原 D. ADCC作用 E. 趋化性 4.感染时,最早被招募到感染部位的吞噬细胞是★ A. 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 C. NK细胞 D. 单核细胞 E. T细胞 5.具有非特异性杀伤作用的细胞是: A. Th细胞 B. Tc细胞 C. TCRαβ+细胞 D. NK 细胞 E. Ts 细胞 6.具有特异性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细胞是: A. Tc细胞 B. NK细胞 C. T DTH细胞 D. 巨噬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7.大颗粒淋巴细胞是指:★ A. T淋巴细胞 B. B淋巴细胞 C. MPS D. NK细胞 E. TIL 8.关于NK细胞的特性,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无SmIg B. 来源于骨髓 C. 表达IgFc受体 D. 具有吞噬作用 E. 无TCR 9.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感应阶段,巨噬细胞的主要作用是:★ A. 生成补体 B. 释放活性氧 C. 分泌溶菌酶 D. 参与ADCC E. 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 10.同时具有CD56分子和CD16分子的细胞是:★ A.B细胞B.巨噬细胞C.NK细胞 D.中性粒细胞E.Th1细胞 11.不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有: A. T细胞 B. B细胞 C. APC D. 巨噬细胞 E. 粘膜上皮细胞 12.皮肤粘膜上皮细胞的物理屏障作用表现除下列哪项均正确? A. 致密的上皮细胞具有机械屏障作用 B. 上皮细胞的更新 C. 呼吸道粘膜上皮的纤毛可做定向摆动 D. 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分泌物的冲洗作用 E. 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分泌物的抗菌作用 13.以下关于巨噬细胞错误的是

免疫细胞治疗现状

免疫细胞治疗现状 一、免疫细胞治疗概念和分类 细胞治疗分为干细胞治疗和体细胞治疗(免疫细胞治疗)。前者包括ES、神经干细胞、骨髓干细胞、外周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脐带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治疗等。后者体细胞治疗一般是指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治疗是通过干细胞移植来替代、修复患者损失的细胞,恢复细胞组织功能,从而治疗疾病。 免疫细胞治疗技术是通过采集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经过体外培养,使其数量扩增成千倍增多,靶向性杀伤功能增强,然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从而来杀灭血液及组织中的病原体、癌细胞、突变的细胞。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具有疗效好、毒副作用低或无、无耐药性的显着优势,成为继传统的手术疗法、化疗和放疗后最具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之一。 免疫细胞治疗主要包括非特异性疗法LAK、CIK、DC、NK 和特异性TCR、CAR。(非特异性没有明确的免疫细胞靶点,是从整体上提高人体免疫力而达到缓解肿瘤症状,特异性治疗具有明确的靶点和机制,能通过激活或者抑制明确靶点来实现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免疫激活)。 目前,国际最领先的是CAR-T细胞治疗,辉瑞、诺华等巨头与生物技术公司合作从事CAR或TCR开发,国内这块还没出成果,还处在临床试验阶段。而我国广泛使用的是非特异性细胞疗法,主要涉及CIK,DC-CIK治疗,比如双鹭药业,北陆药业,中源协和等公司已经运用于临床治疗中,还有些处在临床试验阶段。 二、传统非特异性细胞治疗 CIK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是将人体外周静脉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培养而获得的一群异质性细胞,其中CD3+和CD56+双阳性细胞为其主要效应细胞,兼具T细胞特异性杀肿瘤和NK细胞非MHC限制性杀瘤的特点。目前CIK细胞主要用于手术后、放化疗后微小残留病灶的清除及调节患者免疫能力。 CIK 细胞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清除肿瘤微小残余病灶,防止复发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3 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 (1)直接杀伤肿瘤细胞:CIK 细胞表面含有与靶细胞(肿瘤细胞)表面分子结合的受体,启动细胞溶解反应释放一些细胞毒颗粒或因子,从而溶解肿瘤细胞。 (2)释放细胞因子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CIK 细胞可分泌IL-2、IFN-γ、TNF-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完整版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 素有那些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2.答: 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 3. 1 抗原本身的因素 4.(1) 异物性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5.1) 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 6.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7.3) 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8.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 9.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 10.(2) 理化性状 11.1) 分子大小 12.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10.0kD 以上,个别超过100.0kD,低于4.0kD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13.2) 化学结构的复杂性

14.蛋白质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抗原性强,非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 15.3) 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16.4) 物理状态 17.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 18. 2 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 19.具备上述条件的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的途径和剂量的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 20.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21. 3 机体方面的有关因素 22.(1) 宿主与抗原来源的种系进化关系 23.(2) 宿主的遗传背景 24.(3) 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 25.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的。 26.试述TD-Ag和TI-Ag的区别 27.答: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这类抗原需在T 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如血细胞、血清成分、细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1.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有那些? 2.答: 决定一种物质能否表现其免疫原性及其免疫原性大小的因素有: 3. 1抗原本身的因素 4.(1) 异物性抗原与机体的种系关系越远,其差异越大,免疫原性也就越强。 5.1) 异种间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动物免疫血清对人是良好抗原, 6.2) 同种异体间的物质:人红细胞表面ABO血型抗原系统及同种异体皮肤和器官上的组织相容性抗原。 7.3)自身抗原:自身物质一般无抗原性。 8.a:与淋巴细胞从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如晶状体蛋白) 9.b:自身物质理化性状发生改变(外伤、感染、药物、电离辐射等) 10.(2)理化性状 11.1)分子大小 12.一般说来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具有抗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在以上,个别超过,低于者一般不具有抗原性。 13.2)化学结构的复杂性 14.蛋白质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尤其是含酪氨酸的蛋白质,抗原性强,非

芳香族氨基酸为主者,抗原性较弱。 15.3)分子构象和易接近性 16.4)物理状态 17.一般聚合状态的蛋白质较其单体免疫原性强,`颗粒性抗原强于可溶性抗原. 18. 2免疫途径和抗原剂量 19.具备上述条件的抗原物质可因进入机体的途径和剂量的不同而免疫效果迥异。 20.人工免疫时,多数抗原是非经口进入(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注射)机体才具有抗原性。 21. 3机体方面的有关因素 22.(1)宿主与抗原来源的种系进化关系 23.(2)宿主的遗传背景 24.(3)机体的健康和营养状况 25.以上几方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制约的。 26.试述TD-Ag和TI-Ag的区别 27.答: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这类抗原需在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绝大多数Ag属此类。如血细胞、

自体细胞免疫疗法

什么是自体细胞免疫疗法 自体细胞免疫疗法也称为生物免疫疗法中的细胞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三种免疫细胞的疗法——DC、CIK、DCCIK。具体方法是:通过提取患者体内不成熟的免疫细胞(采血),在实验室中进行活化培养使其具有高效识别和细胞的能力后,再回输患者体内。患者只需配合做采血与回输血两个步骤,无需住院。 疗法优点突显在:因为细胞是一种未分化未成熟的细胞,其细胞表面的抗原表达很微弱,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对这种未分化细胞的识别能力很低,无法判断它们的属性,从而避免了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及过敏反应等,使同种异体移植神经自体细胞变得非常安全。临床研究中,经过大量的临床病例研究表明,自体细胞除了极少数病人有轻微的发热、头痛外,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表明其临床应用是安全的。 治疗肿瘤的原理 根据非正常细胞免疫学原理,诱发人体自身产生大量具备免疫杀伤作用的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对肿瘤细胞进行精确性、特异性、靶向性、主动式攻击,杀灭体内的肿瘤细胞。 根据自体细胞免疫治疗的分类,三项基本原理如下: 一、CIK细胞治疗(又称CIK免疫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原理: 1. CIK细胞能以不同的机制识别肿瘤细胞通过直接的细胞质颗粒穿透封闭的肿瘤细胞膜进行胞吐.实现对肿瘤细胞的裂解; 2. 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杀伤肿瘤细胞; 3. CIK细胞分泌IL-2、IL-6、IFN-γ等多种抗肿瘤的细胞因子; 4. CIK细胞回输后可以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二、DC细胞治疗原理: DC细胞俗称树突状细胞,因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而得名。树突状细胞(DC)是人体内抗原递呈能力最强的细胞,通常情况下人体内的DC细胞数量很少,只有在抗原递呈细胞能正常发挥抗原递呈作用的时候,身体才能有效识别病原,激活获得性免疫系统,产生正常的免疫反应。DC细胞治疗通过采用病人自体的单核细胞在体外培养诱导生成DC,然后负载相应的肿瘤抗原,制成负载肿瘤抗原的DC,再将这些DC细胞注入体内后刺激体内的肿瘤杀伤性淋巴细胞增殖,发挥长期肿瘤监视作用和肿瘤杀伤作用,达到消灭肿瘤的目的。 三、DC-CIK细胞免疫治疗原理: DCCIK是肿瘤DCCIK细胞免疫治疗的简称,DC CIK治疗原理是以正反馈旁分泌的方式活化DC,上调IL-12及CD80、CD86的表达;同时DC也直接向CD8+T细胞呈递抗原肽,在活化的CD4+ T细胞辅助下使CD8+ T细胞活化,CD4+ 和CD8+T细胞还可以进一步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或直接杀,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 DC-CIK细胞免疫治疗适用于恶性黑色素瘤、前列腺癌、肾癌、膀胱癌、卵巢癌、结肠癌、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各种肺癌、喉癌、鼻咽癌、胰腺癌、肝癌、胃癌等。以上三项肿瘤生物治疗方法的共同点在于无创伤、副作用小、增强免疫力、维护机体生理平衡、强效杀灭癌细胞并阻止癌细胞复发和转移等优势,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癌症治疗时代。

医学免疫名词解释

免疫(immunity):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产生排除作用的一种生理反应。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概念:亦称黏膜免疫系统,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以及含有生发中心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派尔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是发生黏膜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Ag(抗原,antigen):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被T、B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BCR)识别及结合,诱导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活化的T/B细胞或抗体)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指抗原与其所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效应物质(活化的T/B 细胞或抗体)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蛋白质、病原微生物、动物血清) 半抗原(hapten):只有免疫反应性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又称不完全抗原。(某些多糖、脂类、药物) 抗原表位(epitope):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者相似的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某些抗原诱生的特异性抗体或活化淋巴细胞,不仅可与自身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还可与其他抗原中相同或相似的表位反应。 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细胞的辅助,又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TI-Ag(非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又称非T细胞依赖性抗原。可分为TI-1和TI-2 Ag。 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指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间的共同抗原。独特型抗原(idiotypic antigen):每种特异性TCR、BCR或抗体的可变区含有具备独特空间构型的氨基酸顺序(互补决定区,CDR),可作为抗原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这类独特的氨基酸序列所组成的抗原表位称为独特型(idiotype, Id)抗原,Id抗原所诱生的抗体称抗独特型抗体(AId)。 SAg(超抗原,superantigen):某些抗原物质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非特异性激活人体总T细胞库中2%~20%的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称为超抗原。 佐剂(adjuvant):指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性物质。 Ab(抗体,antibody):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 Ig(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调理作用(opsonization):细菌特异性的IgG(特别是IgG1和IgG3)以其Fab段与相应细菌的抗原表位结合,以其Fc段与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表面的IgG Fc受体(FcγR)结合,通过IgG的“桥联”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抗体的Fab段结合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与杀伤细胞(NK细胞表面、巨噬细胞等)表面的FcR结合,介导杀伤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 mAb(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由单一杂交瘤细胞产生,针对单一抗原表位的

免疫 名解

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和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的物质。 免疫原性:能与B细胞、T细胞抗原受体结合,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能。 抗原性: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能。 免疫原:又称完全抗原。指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抗原物质。 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性抗原。指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 抗原特异性:抗原与其受体(T细胞受体和B细胞受体)或免疫应答产物专一结合的性质。 异嗜性抗原:共同抗原存在源于不同种属的抗原分子之间的抗原。 抗原表位:又称抗原决定基,抗原决定簇。是由T细胞受体(TCR)和B细胞受体(BCR)特异性识别的抗原结构部分。是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分为线性表位和构象表位两种。 共同抗原:之间存在相同相似的表位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抗原分子。 交叉反应:抗体与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抗原之间出现的反应。 TD-Ag:胸腺依赖性抗原。 TI-Ag: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超抗原(SAg):能结合并活化表达特殊类型TCRβ链的T细胞的一类多克隆激活剂。通过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表达的MHCⅡ类分子的非多态区结合,提呈给T细胞,无MHC限制性。 免疫佐剂:预先或与抗原一起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的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有丝分裂原:刺激静止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发生有丝分裂的淋巴细胞多克隆激活剂。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亦称球蛋白。有分泌性和膜型两种。分泌型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的各种功能;膜型是B细胞膜上的抗原受体。属化学结构描述。 抗体:是由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属功能描述。

(整理)什么是免疫应答

一.什么是生物制品,有哪几类? 兽医生物制品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利用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或免疫应答产物制备的一类物质,专供相应的疾病诊断、治疗或预防之用。 (一)按生物制品性质分类 1.疫苗 2.类毒素 3.诊断制品 4.抗病血清 5.微生态制剂 6.副免疫制品 (二)按生物制品制造方法和物理性状分类 1.普通制品 2.精制生物制品 3.液状制品 4.干燥制品 5.佐剂制品 二.什么是疫苗,分为几类? 疫苗:凡接种动物后能产生自动免疫和预防疾病的一类生物制剂。 根据疫苗抗原的性质和制备工艺,疫苗分为活疫苗,死疫苗,基因疫苗;按疫苗抗原种类和数量,疫苗分为单(价)疫苗,多价疫苗,多联(混合)疫苗;按疫苗病原菌(毒)株的来源,疫苗分为同源疫苗和异源疫苗。 弱毒疫苗,重组活疫苗,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病毒抗体复合物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单位疫苗,抗独特型疫苗,基因疫苗,同源疫苗,异源疫苗。 三.每种疫苗都有什么特点,区别在哪里? 活疫苗优点:活疫苗可以在免疫动物体内繁殖;能刺激机体产生全面的系统免疫反应和部免疫反应;免疫力持久,有利于清除局部野毒,产量高,生产成本低。 缺点:该类疫苗残毒在自然界动物群体内持续传递后有毒力增强和返祖危险;有不同抗原的干扰现象;要求在低温、冷暗的条件下运输和储存。 它包括传统的弱毒疫苗及现代的基因缺失疫苗,基因工程载体疫苗及病毒抗体复合疫苗。死疫苗优点:死疫苗不能再免疫动物体内繁殖,比较安全,不发生全身性副作用,无毒力返祖现象;有利于制备多价或多联等混合疫苗;制品稳定,受外界环境影响 小,有利于运输。 缺点:该类疫苗免疫剂量大,生产成本高,需多次免疫。该类疫苗一般只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免疫记忆,故常需要用佐剂或携带系统来增强其免疫效果, 它包括完整病原体灭活疫苗、化学合成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及 抗独特型抗体(Id)疫苗。 基因疫苗不能在机体繁殖,但它可被细胞吸纳,并在细胞内指导合成疫苗抗原,它不仅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性,而且可以同时激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反应,尤其是 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反应。 四.什么是免疫应答?什么是免疫记忆?免疫应答是怎么产生的? 免疫应答:是指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连锁反应和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免疫记忆:在获得性免疫方面,一度对某抗原发生反应,则在下一次同样的抗原刺激时,可看到更强烈的反应,称为免疫记忆。 免疫应答的产生: 1.致敏阶段(感应阶段)是抗原物质人体内,抗原递呈细胞对其识别、捕获、加工处理和递呈以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阶段。 2.反应阶段:(增殖与分化阶段):抗原特异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进行增殖与分化,以及产生效应淋巴细胞和效应分子的过程。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淋巴母细胞,最终成为效应性淋巴细胞,并产生多种细胞因子。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一部分T、B淋巴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变为记忆性细胞。该阶段有多种细胞间的协作和多种细胞因子的参加。 3.效应阶段:由活化的效应性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TL)与迟发型变态反应T细胞(TD)

2018年免疫细胞疗法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免疫细胞疗法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7月

目录 一、免疫细胞疗法概述 (7) 1、人体的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免疫细胞的种类 (8) 2、破坏肿瘤微环境是肿瘤治疗研究的重点 (9) 3、免疫细胞疗法是肿瘤治疗方法演进的最终模式 (11) 二、免疫细胞疗法发展历程和产业链梳理 (12) 1、免疫细胞疗法的分类和发展历程 (12) 3、免疫细胞疗法产业链梳理 (16) 三、免疫细胞疗法国外代表性公司 (17) 1、诺华 (17) 2、Juno (19) 3、Kite (21) 4、Cellectis (23) 四、免疫细胞治疗在国内发展情况 (24) 1、我国免疫细胞治疗的现状和未来 (24) 2、国内免疫细胞治疗方面的政策在日趋完善,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27) 3、相关公司在免疫细胞治疗方面的布局情况 (29) 五、重点公司简析 (34) 1、佐力药业:科济生物是国内实体瘤领域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先驱 (34) 2、开能环保:细胞提取存储领跑者 (38) 3、安科生物:博生吉拥有国内首个CAR-T技术平台 (39)

抗癌药巨大的市场空间成为药企的必争之地。中国抗肿瘤药从2012年的603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1109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6.5%,预计2018年市场规模可达到1447亿元,未来十年的市场空间依然很大。据IMS 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用于治疗肿瘤的药物费用为1000亿美元,远高于其他疾病的用药开销,成为全球第一大药物市场。因此,被誉为癌症终极治疗手段的免疫治疗将为药企的必争之地。 免疫细胞疗法将迎来新一轮爆发。去年我们出过免疫细胞疗法处于爆发前夜,短短一年时间,行业发生了太多的变化,美国免疫细胞疗法获批后,国内掀起免疫细胞疗法申报潮,6月27日,药明巨诺及其关联公司上海明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明聚生物CAR-T 产品JWCAR029的IND申请。这是自2017年12月《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发布,细胞治疗进入标准化和规范化时代后,首个获准IND的以CD19为靶点的CAR-T 产品。 免疫治疗在血液瘤领域具有压倒性优势,但在实体瘤领域疗效却不高,但中国癌症高发群体基本上都是实体瘤,因此,此前免疫疗法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3-1免疫之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免疫一特异性免疫 教学目的 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B:识记)。 2.抗原和抗体的知识(C:理解)。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C:理解)。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抗原和抗体的知识。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过程 【板书】 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异物性 抗原大分子性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抗体 感应阶段 体液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 细胞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注解】 免疫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非特异皮肤、黏膜等(第一道防线) 免疫分类性免疫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 一特异性免疫 (一)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骨髓:造(胸腺)↑↑ 转移到淋巴器官抗原刺激免疫系统 血干细胞 B细胞↓↓ (骨髓)效应B细胞→抗体 (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二)抗原和抗体 1.抗原 (1)概念: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异物性(注意: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也会成为抗原)(2)性质大分子性:通常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的物质 特异性:取决于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2.抗体 (1)概念: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有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 【例析】 .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衰老细胞、癌细胞等)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水解产物失去抗原的大分子性,不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过程图 2.各阶段注意点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的作用是使抗原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各细胞间的呈递是通过细胞的相互接触来完成的。 (2)反应阶段: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时,可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3)效应阶段: ①体液免疫中,抗体与病菌结合后,可抑制其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和抗体结合后进一步的变化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②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也因失去藏身之所而为抗体消灭。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两者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可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 【例析】 .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C) A.抑制病菌的繁殖(体液免疫的功能) B.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D.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ABD是或主要是体液免疫的功能P22、P22、P23)

免疫学名词解释

三、名词解释(10题,每题3分,共30分) 1、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半 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2、细粘附分子: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总称。 根据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整合素家族、选择素家族等。 3、补体: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一组不耐热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4、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5、细胞因子:是由机体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发 挥生物学作用。 6、抗体亲和力成熟:随着抗体应答的不断进行,B细胞产生的抗体亲和力不断提高的现 象。与体细胞高频突变有关。 7、ADCC: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可通过其表面 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抗原。 8、PRR:模式识别受体。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 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主要包括MR,SR, TLR。 9、超敏反应: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 性免疫应答所致。 10、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得分阅卷人 四、问答题(25分) 1、简述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过程(6分) 答: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 ⑴识别阶段:抗原与抗体(IgM、IgG)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C1。C1是由C1q、C1r、C1s组成的多聚体复合物。当两个以上的C1q头部被抗体结合固定后,其构象发生改变,依次激活C1r、C1s,并裂解为大小片段。 ⑵激活阶段:活化的C1s依次酶解C4、C2,形成C复合物,即C3转化酶,后者进一步酶解C3并形成C,即C5转化酶。 ⑶效应阶段:C5与C5转化酶中的C3b结合,并被裂解成C5a和C5b,前者释放入液相,后者仍结合于细胞表面,并可依次与C6、C7、C8、C9结合,形成C5b-9,即MAC。MAC可胞膜上形成小孔,使得小的可溶性分子、离子以及水分子可自由透过胞膜,但蛋白质之类的大分子却难以从胞浆中逸出,最终导致胞内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

高中生物知识梳理复习 免疫之特异性免疫

第三节免疫 一特异性免疫 教学目的 1.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B:识记)。 2.抗原和抗体的知识(C:理解)。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C:理解)。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抗原和抗体的知识。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以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过程 【板书】 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异物性 抗原大分子性 抗原与抗体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抗体 感应阶段 体液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感应阶段 细胞免疫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注解】 免疫的概念: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非特异皮肤、黏膜等(第一道防线) 免疫分类性免疫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第三道防线) 一特异性免疫 (一)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 骨髓:造(胸腺)↑↑ 转移到淋巴器官抗原刺激免疫系统 血干细胞 B细胞↓↓ (骨髓)效应B细胞→抗体 (由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器官;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这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基础。)(二)抗原和抗体 1.抗原 (1)概念: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异物性(注意:自身衰老或受损的组织、细胞以及癌细胞也会成为抗原)(2)性质大分子性:通常是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000的物质 特异性:取决于抗原物质表面的抗原决定簇 2.抗体 (1)概念: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并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分布: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有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 【例析】 .下列关于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 A.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衰老细胞、癌细胞等) B.抗原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C.蛋白质及其水解产物都会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水解产物失去抗原的大分子性,不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D.抗原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过程图 2.各阶段注意点 (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的作用是使抗原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各细胞间的呈递是通过细胞的相互接触来完成的。 (2)反应阶段:形成的记忆细胞在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时,可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细胞,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3)效应阶段: ①体液免疫中,抗体与病菌结合后,可抑制其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和抗体结合后进一步的变化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②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的溶酶体酶,最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抗原也因失去藏身之所而为抗体消灭。 (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 两者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可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 【例析】 .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C) A.抑制病菌的繁殖(体液免疫的功能) B.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C.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D.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ABD是或主要是体液免疫的功能P22、P22、P23)

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第1节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受MHC限制,其抗原特异性表现在: 应答的启动来自特异性抗原刺激 应答效应的靶目标为特异性抗原:抗体仅与诱导它产生的特异性抗原发生反应;CTL仅杀伤和破坏表达特异性抗原的靶细胞。 应答的结局是清除特异性抗原异物。 免疫应答特异性的本质是:TCR、BCR特异性识别抗原多肽,从而导致特异性T、B细胞克隆激活,即一种TCR或BCR仅能特异性识别一种抗原表位。因此,TCR、BCR多样性是保证机体对种类繁多的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分子基础。 第2节免疫应答的记忆性 免疫应答的记忆性:机体对抗原产生初次应答后,所接受的活化信息及产生的效应信息可存留于免疫系统,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可迅速、强烈、持久地发生应答。 免疫记忆的物质基础:记忆T/B细胞。 生物学意义:对机体抵抗病原体多次入侵有重要意义,是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基础。 一、免疫记忆的特点 1、强而迅速的再次应答 2、抗原原罪现象:当机体遇到稍微改变的病原体时,仍优先启动免疫记忆细胞参与应答,因此可抑制更为高效的针对新表位的免疫应答。只有当机体遭遇缺乏初始病原全部表位的新病原时,此抑制效应才被打破。 第3节免疫耐受性 Owen于1945年首先报道了在胚胎期接触同种异型抗原所致免疫耐受现象。见于异卵双生小牛,究其原因,发现该异卵双生小牛的胎盘血管相互融合,血液自由交流,呈自然连体共生,这种耐受具有抗原特异性。 这种生来即已具有的、对某一抗原的特异性无反应性称为天然免疫耐受。 处于发育阶段的免疫细胞若接触抗原可诱导免疫耐受,为人工免疫耐受。 该实验证实了Burnet的推测——在胚胎发育期,不成熟的自身免疫应答细胞接触自身抗原后,会被克隆清除,形成对自身抗原的天然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可视为免疫应答的一种特殊形式,又叫负应答。 一、免疫耐受的概念和特性 免疫耐受:指机体免疫系统在接触某种抗原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负免疫应答)。表现为再次接触同一种抗原时,不发生可查见的反应,但对其他抗原仍保持正常应答。 耐受原——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的区别 免疫耐受免疫抑制 直接原因特异性免疫细胞被排除免疫细胞发育缺损 或不能被活化或增殖分化障碍 诱生原因免疫系统未成熟、先天性免疫缺损,应 免疫力减弱,用X线、免疫抑制药物、 抗原性状改变等抗淋巴细胞抗体等 特异性有无 免疫抑制:无抗原特异性,对所有抗 原均呈无应答或低应答。 同一抗原物质,即可以是耐受原,也可是免疫原,主要取决于抗原的理化性状、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