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外交话语中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对比分析_王慧敏

2012年9月第3期外语艺术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on Foreign Languages &Arts Sep.2012No.3

收稿日期:2012-02-16

作者简介:王慧敏(1987-),女,江苏邳州人,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法、话语分析;李长忠(1956-),男,江苏邳州人,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法、话语分析及跨文化交际。

中美外交话语中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对比分析

王慧敏,

李长忠

(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221116)

摘要: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为基础,以中美两国例行记者会实录为语料,主要从情态

的角度对中美新闻发言人话语中的人际意义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揭示中美新闻发言人在运用情态表达人际功能方面的异同,并试图从文化角度对情态词的使用差异作出阐释,以期对中美外交话语有更深的理解。研究发现,由于中美两国各自的文化价值观不同,中方新闻发言人在回答记者问题时多使用高量值情态词,美方则多使用中低量值情态词,分别表达了不同的人际意义。

关键词:例行记者会;人际意义;文化;对比

中图分类号:H 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粤内登字O -10339(2012)03-0027-06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各国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逐渐成为传播消息的重要途径。例行记者会作为新闻发布会的形式之一,主要是涉及日常工作方面的内容,可以及时将政府部门对一些事件的态度和立场向社会公布,并对政策进行解释,有利于引导社会舆论和对外宣传。[1]

在政府召开的例行记者会上,新闻发言人的主要职能是发布消息并通过回答记者的提问代表国家陈述观点和表明立场,由于发言人所代表的是政府部门,需要特别注意语言的使用,因此作为外交话语的发言人话语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些学者分别从语用策略、精确性与模糊性等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探讨外交话语的交际艺术。人际意义的概念来自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主要通过情态来体现,外交话语通常庄重严肃,措辞客观谨慎,既要确立自身的权威,也要与听众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情态词的选择可以很好地体现出外交话语所表达的人际意义。本文依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从情态角度

分析中美新闻发言人在人际意义实现方式上的差异,以期发现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人际意义实现方式的影响。

二、人际功能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有三大纯理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人际功能是指讲话人使用语言来表达他对事物的态度、推断和评价,并建立和保持与听话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功能,主要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语气系统主要包括主语和限定成分;而情态是指介于肯定和否定之间的意义领域,又可分为情态(概率、频率)和意态(义务、意愿)。在交际过程中,讲话者最基本的任务只有两个,即给予和求取;交流物也可分为两类,即物品或服务和信息。一般来说,情态体现陈述、疑问功能,此时说话人对自己讲的命题的有效性作出判断,交流物为信息;意态体现命令、提供功能,此时说话人向对方提出要求或表达个人意愿,交流物为物品或服务。此外,情态在反映说话人的看法和态度或向对方提出要求时

,“有一定的程

度和范围,如对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或高或低,

向他人施加的压力或大或小”[2]。因此韩礼德按

高、中、低三个量值对情态进行分类(见表1)。

表1英语情态值[10](P362)

low medium high

positive can,may,could,might(dare)will,would,should,is/was to,shall must,ought to,need,have/had to

negative needn't,

doesn't/didn't+need to,have to

won't,wouldn't,shouldn't(isn't/

wasn't to)

mustn't,oughtn't to,can't,couldn't

(mayn't),mightn't,hasn't/hadn't to

同样,汉语中的情态词也可以按照高、中、低三个量值进行归类,表2是彭宣维按照韩礼德的方式根据马庆株对汉语能愿动词的描写所列的汉语情态量值表[3]123,笔者根据所选语料情况进行了适当修改(见表2)。

表2汉语情态值

低中高

肯定可能,会/能/能够,可/可以,需要愿/愿意/乐意/乐得,敢于/勇于,值

得,善于,适于/宜于

得/应该/应/应当/必须/务必/要

否定可能不,不必/不须/不需,难免/不

不乐意/不愿/不情愿/不肯/不想,

不善于/不适于

不可能,不可/不可以/不能/不得/

不应/不该/不许/禁止/严禁三、语料分析与讨论

本文的语料选自中国外交部和美国国务院官方网站上2011年11月份的例行记者会实录①,由于中英文语料在篇幅上差异较大,为了保证语料的可比性,本研究以字数为基准,任意选取中文语料10篇,英文语料5篇,分别约为15000字。在语篇中情态有多种体现方式,如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情态名词、情态副词、否定、条件句等。本文主要从情态动词量值的角度来分析中美外交语篇所表达的人际意义。

(一)情态量值的分布对比

本文首先从量值的角度对中英文语料中情态动词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和对比(见表3),由于中英文语料中都只出现了很少量的否定情态词,故不予考虑。

表3中英文情态量值分布比例对比

情态量值

英汉

数量比率数量比率

低值情态词5424.52324.2

中值情态词12858.22829.5

高值情态词3817.34446.3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需要回答记者的提问,与发言人进行话语交际的另一方在形式上是提问的记者,实际上可能是某些国家和组织或是整个社会,发言人需要妥善处理好其与听众的关系。一般来说,低量值情态词的使用可以使发话者以低姿态和听众交流,并且能够使话语周全,具有开放性,更易于为听众接受,发话者也无需对其观点承担较高的情态责任,但同时发话者可能会使其所陈述的内容模糊不清,而丧失话语的权威性。高量值的情态词可以突显发话者的自信和权威,但也容易使听众感觉发话者在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他们,会拉开发话者与听众的距离,使其观点不易接受,同时也使得发话者对自己所说的内容承担了较大的情态责任。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美方新闻发言人较多地使用了中量值的情态词,高量值的情态词使用得最少;而中方新闻发言人则较多地使用了高量值的情态词,情态词的使用比重从高量值到低量值呈递减的趋势。东西方国家由于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分别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模式。在文化研究中,学者们提出了多种文化理论用于解释这种文化差异现象。其中,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把文化价值取向总结为四个基本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权利距离、男性倾向与女性倾向。根据霍夫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总第39期

斯泰德的文化差异理论,中国应当属于高权利距离国家,比较注重人与人之间权利的差距,所以发言人多用高值情态词,与听众之间需要有明显的权利距离,以显示发言人的权威性;而美国属于低权利距离国家,发言人倾向于和听众维持一种平等的关系,多用中量值情态词。

(二)高频情态词

本文对中英文语料中出现的情态词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4和表5。

表4英文语料中各情态词使用情况统计

情态词

低值中值高值

can may could might will would should is/was to have/had to need

数量3671016750741919比率16.33.24.50.530.522.73.21.88.68.6

表5中文语料中各情态词使用情况统计

情态词

低值中值高值

能,能够可可能,会需要愿,愿意应,应该,应当要必须

数量131452832102比率13.61.14.25.329.533.710.52.1

如表4和表5所示,就具体情态词的使用而言,在中方发言人的话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高量值情态词“应/应该/应当”,占到33.7%,“要”占10.5%,中量值情态词“愿/愿意”占29.5%,低量值情态词“能/能够”占13.6%;在美方新闻发言人的话语中,中量值情态词“will”使用的频率最高占到30.5%,其次是“would”,占22.7%,低量值情态词“can”占16.3%,高量值情态词“have/had to”和“need”各占8.6%。以下我们结合实例来探讨这些高频情态词的使用情况及其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在中方新闻发言人的话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应/应该/应当”。“应/应该/应当”在彭宣维的分类表中属高值,有情态和意态两种含义。在中方新闻发言人的话语中主要表达意态上的含义,即情理上必须如此。例如:

(1)关于南海问题,中方认为,东亚峰会

不是讨论南海问题的适当场所。中方在南海问

题上的立场是明确和一贯的,南海争议应当由

直接相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协商解决。

(2011-11-21)

例(1)中,发言人被问及对于很多与会国家希望在东亚峰会上讨论南海问题的现象有何评论,发言人通过使用“应当”这一情态词,明确而坚定地表达了中方的立场,即南海争议应由直接相关的国家解决,其它国家无权干预。

(2)世界经济复苏正处于紧要关头,各

国应加强团结,释放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强

有力信号,增强国际社会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增

长的信心。(2011-11-09)

例(2)中的“应”对世界各国如何面对经济危机提出了要求,然而这种要求并不是单方面来自中国,而是要想度过经济危机,我们必须如何去做,并且“各国”也包括了中国,表明中国也会和其它国家一样,这样就使中方的观点更易于被接受。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应/应该/应当”主要是指出在情理和道义上各国应该怎样做,而不是中国单方面地向其它国家提出要求,并且发言人极少明确针对某个国家,主语大多为各国或有关各方。另外,“应/应该/应当”的命令语气也“不如‘必须’那样强势,而是暗示一种轻微的可商讨性和可妥协性”[2],不会让听众感到发言者是在把观点强加于人。“要”也是中方发言人使用较多的高值情态词,主要表达的是说话者的意愿、决心或对他人的命令或要求,往往带有强制的意味。如:

(3)首先,我要强调的是,中方反对核武

器扩散,不赞成任何中东国家发展核武器。

(2011-11-08)

在例(3)中,发言人用“要”表达了他想要使听众明确中方立场的意愿和决心,使人感受

2012年第3期中美外交话语中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对比分析

到中方立场的坚定性和不容质疑。

(4)中方对各国间发展正常双边关系不

持异议。我们也希望各国在发展彼此关系时要

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利益以及本地区的和平与稳

定。(2011-11-17)

例(4)中的“要”用于表达中方对其它国家提出的愿望和要求,句中的“希望”一词有效地缓和了“要”的强制性意味。并且“要”的使用与“应/应该/应当”相同,没有任何针对性,主语基本为各国或各方。

与中方新闻发言人相比,美方发言人很少使用高值情态词,用到的“have/had to”和“need”只占17.2%。“have to”表示迫于外在条件必须做某事,相对于“must”更为礼貌,强调要求或需要的客观性,不会使听众感觉到压力。“need”是“需要”的意思,基本不带有命令的语气。如:

(5)If he does not do what he said,the in-

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to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 pressure on him.(November3,2011)

(6)As you know,we have been asking for

many weeks and arguably months for more coun-

tries to make the kinds of demands that we've made

that this violence needs to stop.(November3,

2011)

例(5)中的“has to”是“不得不”的意思,表明如果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不能恪守承诺,国际社会将不得不继续对其施加压力。例(6)中的“needs to”强调了一种客观需要,即在情理和道义上暴力需要被禁止。这两个情态词都从侧面指出了如果阿萨德不履行承诺,国际社会有必要对其采取进一步行动。

在美方新闻发言人的话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中值情态词“will”和“would”。“will”经常被用来指有计划的、可预见的未来,可以表达说话人的意愿和预测。“would”是“will”的过去时形式,显得更加委婉礼貌。在我们的语料中这两个情态词主要有三种用法:一是发言人对记者作出承诺或表达某种不确定的想法;二是表达政府的立场;三是对一些事件或某些国家的行为作出推测。例如:

(7)I don't think that we've responded to the

letter yet.I'll let you know if that's not correct.

(November4,2011)

例(7)中的“will”主要用于发言人和记者之间的交流,此处发言人对记者的承诺是对其所提供的信息负责任的表现。另外,当发言人无法提供记者所要求的信息时,表示一旦得到相关消息就会告知记者,主语通常为“I”或“we”。这种交流可以显示出发言人对记者的尊重和负责,并且促进发言人和记者之间的友好关系。

(8)We believe that it is our responsibility

and in our interest to continue to try to keep the ta-

ble set for these two governments to try to come to-

gether,and we will keep trying to do that;…

(November3,2011)

例(8)中的“will”表达了美国政府的立场,即会继续努力促使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政府之间进行对话。

(9)I think that the concern-and they had

this concern going in,in our conversations with

them-was that they would lay out these redlines,

the Syrians would pay lip service to them,but…

(November3,2011)

例(9)中的“would”表达了发言人对其它国家将采取的政策或行动的不确定的预测,句中的“think”更强调了这种预测带有的主观性,尽量减少了发言人对其话语所要承担的责任。

在中方新闻发言人的话语中,中量值情态词“愿/愿意”的使用次数仅次于“应/应该/应当”,占29.5%。“愿/愿意”表达说话者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用于发言人表达国家的态度和立场,语气较为柔和,主语多为“我们”、“中国”、“中方”和“中国政府”等。如:

(10)中国一贯主张和平利用外空,愿意

与国际社会一道,致力于就此开展国际合作。

(2011-11-02)

例(10)中发言人用“愿意”表明了中国的意愿和立场,即想要或同意与其它国家在利用外空方面展开合作。

中美新闻发言人对低量值情态词的使用情况基本相同,均占24%,中方发言人倾向于使用“能/能够”,美方主要使用“can”。“能/能够”和“can”都可以表达三种含义,“能力”、“可能”和“许可”,在中美双方发言人的话语中,“能/能够”和“can”都主要表达“能力”,如: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总第39期

(11)中方希望并相信西班牙、意大利、

希腊等欧洲国家能够尽快克服当前困难,逐步

实现经济恢复和增长。(2011-11-21)

例(11)是中方发言人用“能够”表示能力的典型例子,发言人多用“能/能够”以温和的语气表达对其它国家做某事的信心,同时表达中方的意图和态度。即使是作为低量值情态动词,中方发言人也极少针对具体某个国家,多以某些国家或有关各方为主语,而且往往和“希望”连用,强调中方的意愿并缓和语气。

与“能/能够”相比,“can”在美方新闻发言人的话语中用法要复杂得多,如:

(12)…if it's of interest to you,we can

have him brief you all more fully when he's home.

(November4,2011)

例(12)发言人用“can”向记者提出建议,即如果你对此感兴趣的话,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的消息,这样就促进了发言人与记者之间的互动。

(13)…the Syrian opposition in Syria,the

Syrian opposition in exile,…needs to lay out as

clearly as it can a roadmap for change that its peo-

ple can rally around and that can unite the aspira-

tions of these different groups.(November7,

2011)

例(13)的“can”表示能力,指出叙利亚反对派应当尽力制定出一个能够使人民以及不同的组织团结一致的发展蓝图。

(14)Our goals are to have provocative acts

on either side come to an end,get the parties fo-

cused on the main game,which is getting back to

the table so that we can start making progress to-

wards a sustainable,safe,secure Palestinian state

…(November3,2011)

这里发言人用“can”表明了美方的意图,强调了双方结束冲突,和平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以使大家可以开始建设稳定和平的巴勒斯坦。

从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出,“can”主要用于发言人与记者的互动以及表达美方的态度和立场,主语多为“I”,“we”和其它国家、人物或事件,发言人通过对其它主体能力的描述间接表达美方的观点和意图,从而达到说服听众的目的。

通过对具体高频情态词使用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美新闻发言人在情态词的使用上有很大差别,这些差别反映了两国的文化差异。首先,中国属于高权利距离国家,发言人严肃对答的情况居多,较少与记者进行交流;美国属于低权利距离国家,更注重与记者之间的互动。同时,中国作为高不确定性规避的国家倾向于回避风险和模棱两可的情况,所以用高量值情态词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涉及到其它国家时多用中低量值情态词,很少作出评论或预测,且极少针对某个国家;而美国属于低不确定性国家,能够接受不确定性因素,主要通过中值情态词表明立场,在论及其它国家时也多使用中低量值的情态词,但指明具体国家的情况较多,愿意对其观点承担一定的风险。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中美两国新闻发言人话语的分析,从情态动词的角度探讨了两者在表达人际意义方面的异同,并从文化角度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阐释。通过对情态量值分布比例的对比得出,中国属于高权利距离国家,多使用高值情态词,与记者互动较少,能够树立发言人的权威;美国属于低权利距离国家,多使用中低量值情态词,注重与记者的互动,容易拉近与听众的距离。通过对高频情态词的分析得出,中国属于高不确定性规避的国家,采用高量值情态词明确地表达立场,较少对其它国家的事物或行为作出直接评论或预测,以减少风险;美国属于低不确定性规避的国家,多用中量值情态词表达立场,较多地涉及到其它国家的事件或行为,愿意承担风险。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中美两国新闻发言人表达人际意义的方式也不同,我们应多从文化的角度去考虑两国在外交话语上的差异,以增进互相之间的理解,减少误会和摩擦。

注释:

①中文语料来源网址http://www.fmprc.gov.cn/chn/gxh/

tyb/fyrbt/jzhsl/default_1.htm

英文语料来源网址http://www.state.gov/r/pa/prs/dpb/ 2011/11/

参考文献:

[1]杨正泉.新闻发言人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杨敏.立法语篇人际功能的权力意志剖析[J].外语与外

2012年第3期中美外交话语中情态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对比分析

语教学,2008,(4):5-8.

[3]彭宣维.英汉语篇综合对比[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管彬尧,杨玉晨.有形语篇中无声语言的不对称现象[J].外语教学,2011(2):11-14.

[5]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季红琴.《圣经》语言情态的人际意义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230-238.

[7]李杰,钟永平.论英语的情态系统及其功能[J].外语教学,2002,(1):9-15.

[8]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9]王和私,尹丕安,王芙蓉.中英文政治演说的情态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38-41.[10]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1]GEOFF THOMPSON.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0.

[1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1994.

[13]SAMOVAR,L.A.,POTER,R.E.and STEFANI,L.A.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

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A Cross-Cultural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Interpersonal

Meaning of Modality in Diplomatic Discourses

WANG Hui-min,LI Chang-zhong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221116,China)

Abstract:Based on Halliday's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and taking the record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regular press conferences as data,this paper makes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interpersonal meaning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spokespersons'rema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ality.In order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diplomatic discourses,the research aims to reveal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spokespersons in employing modality to express interpersonal meaning and present an explan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from a cultural perspective.It has been found that because of different cultural values Chinese spokespersons mostly use modal verbs of high value while American spokespersons em-ploy modal verbs of medium or low value to express different interpersonal meaning.

Key words:regular press conference;interpersonal meaning;culture;comparison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总第39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