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年气

正在消失的年气

对于新年,人们总是那样的期盼。但似乎,现在的新年,过得让人“无聊”、让人担心……

在路上、在车中、在街上……总会听到这样的话“现在也只有炮声还能添点年气,如果没了它,还真不知这年过成什么样……”

的确,在以前,人们心中的新年总是充满快乐:穿新衣、挣压岁钱、吃到平常无法吃到的可口佳肴……那时的人们,总希望过年;那时的新年,才过得更有意义。而现在呢?人们生活富裕了,政府对于贫困户也帮助了,在党的领导下,现在过年得到的东西,平时也能得到了。这虽然是件值得五湖四海人民举杯同庆的事,但谁又想过呢,这样一来,新年岂不是变得“平凡”。

现在过年,想来想去,只有炮声才能让年过的“与众不同”,而吸引人们。但是,各大城市却在这极为缺少年气的“危急”情况下,又颁布了“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的严酷命令,一下子又让这几乎是唯一的年气渐渐消失……

我知道,每年过年因燃放烟花爆竹炸伤的人很多,有些人都残废或失去了生命。但是,不能因为这样就无情的“赶”走了这个年气,我们可以想一个即让年气(炮声)长存,又不会伤倒人的好法律、好政策。

虽然过年除了放炮外,各地还有自己独特的民俗。但这些民俗必尽在大城市无法使用,这样一来,大城市的人过年岂不很平凡呢?

今年,部分城市撤销了这个“严酷”的命令(“严禁燃放烟花爆竹”的命令)。但我们仍应该注意,不要再让它“上市”,取而代之的应是更好、更适当的规定。

我们中国人放炮已经是有相当长的历史了。我们中国已经有许多历史悠久的传统消失了。如果不远的将来,这个“放炮传统”也被人们逼走了,那我们中国还留着了什么?我们中国人的新年还会那么吸引人吗?难道我们要让其他国家的人指骂我们中国人的愚昧吗?

科技的进步是不可缺少的!但我们也应该留住一些传统、留住历史、留住回忆,也应该留住这新年中不可缺少的年气——炮声!

我的寒假生活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转眼间,我的初中的第一个寒假就这样过去了,生活也要走入正轨了。不过,回望这个寒假,发现还是有好多事情值得回味的。这其中,最让人记忆犹新的事情,自然是那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了。那天,我可是经历了好多事情呢!待我娓娓道来:

当时,我在老家。早上,我很早就蹦了起来,往我的几个叔叔阿姨家冲了过去,嘻嘻,今天,我的财运肯定会很好的!到了亲朋好友家以后,恭喜发财大吉大利等赞美的语言立刻从我嘴里溢了出来,大人们也笑嘻嘻地把红包递了过来,我就把它们一个个地塞进了我的口袋。回到自己家后,爸爸妈妈也起床了。爸爸笑呵呵地问我:今天收获很大吧?我得意地说:那当然!不过,这时,一大堆小弟弟小妹妹也涌到我家门口要有压岁钱。我看了几眼爸爸妈妈的表情后,就很自然地把大部分的红包都上缴上去了,爸爸妈妈立刻转手就把它们送出去了。不过我也没有不高兴,要学会分享嘛!

眼看就要到正午了,但是我们一点儿吃午饭的心情也没有。妈妈拉起我的手,就到乡亲们的家里串门去了。正在妈妈热情地跟他们聊天的时候,外面突然响起了啪啪的鞭炮声。我马上如梦初醒,对呀!怎么把这件事忘了呢?我挣脱开妈妈的手,回到家里飞快地抓起了刚买回来的鞭炮,还没返回妈妈坐的那个地方,就迫不及待地点着了它,啪啪声也从我们家响起了,象征着新年就快要来临了!真是好兴奋呀!

晚上七八点,我们已经准备好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年夜饭了,我一看,真的比以前的所有饭看起来、闻起来都要好吃呀!我先为自己找了个理由:快点吃吧,等饭菜都凉了就不好啦!然后就开始狼吞虎咽起来。同时,爸爸打开了电视,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已经开始了!哈哈,这下可以又饱口福,又饱眼福了!

吃完年夜饭时,已经是十一二点了,这时,妈妈交给我一个艰巨的任务:把烟花平均发给小朋友们。我早就等不及了,在小弟弟小妹妹们的簇拥下,我们来到了空地上,我把烟花发给他们后,随着嗖嗖嗖的声音,天空上绽放开了一朵朵美丽的花,象征着除旧迎新。这时,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啊!真是一个难忘

的除夕夜啊!

我,就以这们的快乐的心情,度过了寒假。我的寒假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快乐无比!学生都喜欢放假那寒假就更快乐了有吃有喝还有好玩的我也喜欢

寒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寒假生活是充满乐趣,令人向往的。我的寒假生活就异常的充实。虽然寒假已离我而去,然我任很怀恋那段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 也许是老天爷的厚爱吧!寒假的开头下了好几场大雪,雪娃娃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从空中跳下来。世界顿时变得银装素裹。我们兴奋不已,尤其是我,像一只突然放飞自由的小小鸟,在雪空中尽情的飞舞,我又拿通红的小手用力地推动着大雪球。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冷,搞定了,我们欢呼!小雪娃娃让我们变得仿佛活了。大风呼呼的吹着,大雪还在继续得下着,可我们却没有一点回家的意愿。我们兴致勃勃,在雪中疯狂的跑呀跳呀!到处都留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打雪仗更是不不可少的,我们准备了许多雪球向对方砸去,“中了,又中了……”最后我们以绝对的优势赢得了这场激烈的比赛。做孩子真是快乐,我要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该有多好呀!大年三十,过年的日子,一大早我们就拿着大包小包去拜年了,我赚了不少压岁钱,当妈妈把所有压岁钱都交给我支配的时候,我的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晚上我按奈不住自己的心情,悄悄的躲在被子数钱,我两眼放光,口水直流“三千尺”,心里美滋滋的,因为我是“小富婆”嘛!

吃完年夜饭,我快速的打开电视机看《春晚》,看了没有一会工夫,我就拉着哥哥下楼玩去了。

看别人放烟火是我迫不接待的,自己亲手放烟火更是我梦寐以求的。我当时那心情,甭提有多高兴了,爽极了!好久没放烟火了,嘿,你别说放烟火的感觉还真是棒诶!一阵阵鞭炮的响声打破了夜空的寂静,我和哥哥也点燃了烟火,那震耳欲聋的“嘭啪”声和五彩斑斓的“流星雨”仿佛在向人们报喜:过年了,过年了!天空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美妙绝伦,又是一串串烟火腾空而起,如花绽放,天空明亮的如白昼一般。突然世界出奇的静了,只有烟火的响声,我沉静在夜空的美景中,久久的才回过神来。

今年的寒假虽然过得很平凡,没有什么的地方,但我真得过得很快乐。天上的烟火绚丽多彩,地上的孩子追逐颜开。这是一幅清泉盎然的风俗图,更是一幅欢乐祥和的喜庆图。

一阵阵歌声传入我的脑海:“你快乐吗?我很快乐!……”

一提到春节,现代人可能想到的就是春晚、庙会、拜年短信等几个词语,很多过去过节的习俗人们好像正在逐渐遗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朱大可:这是民俗根植于人际交往关系的剧烈变化。民俗是乡村社会的产物,并且注定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消失。作为民俗庆典的春节,同样不能避免消亡的命运。一方面是城市家庭结构的细小化、个体化和孤寂化,一方面是交际方式的超距离和电子化,春节的核心功能———乡村家族的情感整合仪式,正在失去它的传统意义。

春节的另一个重要功能———年度美食会餐仪式,也因为美食获得的轻易和方便,变得可有可无。

张柠:现在很多人说节日的气氛不如以前了,很多民俗也都没有了,我觉得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每天都在过节,每天都可以吃得很好。再有像庙会,农村里可能还好一些,城市里的已经完全是表演娱乐和消费。而春节习俗中与自然相关的祭祀等活动也没有了,这两大因素都没有了,所以一些习俗的消亡是必然的。

陶立璠:春节对人们来说,是一个充满了希望的节日,人们对来年寄予很大期望。这种期待感,现代城市已经减弱了,变化比较大,农村相对保存要好一些。

新京报:为什么农村可以保存得相对好一些?

陶立璠:因为城市节奏很快,农村相对很慢,在农村大家利用春节休息,抓紧时间办自己的事情。

最主要的一点是,信仰观念在城市弱一些,信仰是春节灵魂的部分,过去一说过年,我们就会想到来年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什么迎接财神、喜神,人神同乐等等,但是在城市里不太信仰这些了。

随着信仰的褪色,相关的很多习俗不见了。就像拜年,以前那是晚辈对长辈、邻里之间营造一种社会和谐的景象。而现在只是单纯的问候,发个短信就完了,寄贺卡都是隆重的了,其实这样的拜年和平时的联系方式已经没什么区别了,我们平常也要问候呀,这种改变让人们非常尴尬,短信里内容都是一样的,这些不真实啊,人们之间感情疏远了,变成了应酬。

乔晓光:中国和西方不一样,很多文化现象在城市变化很快,但在农村则不然。一个国家农村人口低于总人口30%,那就是产业化农村了,但是我们国家离这个标准还很远,我们有9亿多的农村人口。按照一年1500万人口转为城镇人口的话,30年后我们还会有6亿农民,还会有很多人依赖土地生存。所以很多人说我们的传统民俗消逝的说法是错误的,在农村很多民俗还保留得很完整。

张柠:文化习俗消失的情况主要还是在城市里,在农村昔日很多旧俗并没有改变,即使没有庙了,人们也还是会祭祀。城市居民们惟一的乐趣就是数钱,而农民就是看着自己子孙繁衍,他们是最基本的那一种。城市没有节日的感觉,但是农村还是有着更多的传统情感浓缩,年三十的传统社会在土地上,在水泥地是不能扎根的。

「关于“洋节”」

“洋节”迎合了国人的一些需要

新京报:翻译家曾胡说:“西方的节日在中国没有文化基础。而对一个自己根本就不了解的节日大过特过是很可笑的。”怎么看待这种观点?的确很多年轻人对国外的一些情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日非常热衷。

朱大可:我不能认同这种看法。只要是个有情感的人,我看都可以过情人节。

过圣诞节的西方人,也未必都是基督徒。节日只是提供一个狂欢的仪式,至于仪式里的文化含义,可以自由注入,完全不必深究它的本初含义。年轻人注重圣诞节和情人节,这是因这些西方节日是现代生活的象征。对传统节日的疏离,同样意味着对乡村价值的反叛。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种信念显然就是走向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刘魁立:现在有些人对洋节表现得很狂热,借别人的酒浇自己的花蕾。我觉得如果理念是正确的,也不是不能接受这些认同的共享,关键是如何让自己传统中最优秀的部分发挥作用。这一点,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很有必要,只有把本民族优秀传统真正继承,才能真正把我们的民俗发扬。

陶立璠:一些国人对洋节的热衷我觉得可以理解,洋的东西不是一律排斥,它能丰富我们的生活,这也是西方文化传入的必然结果。

与传统东西相比外来的一些节日更有刺激性、新鲜感,过去传统节日不能表达的内容在洋节里都有,比如母亲节、父亲节都迎合了国人的一些需要。任何一种文化的传入,都是选择性接受,而不是全盘照搬,中国对洋节的选择也只是一部分人,主要是年轻人。

「关于保护与继承」

春节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新京报:那么传统的习俗我们还有没有保护的必要?

张柠:恢复节日习俗的愿望很好,但是这些都不可能重现,因为我们的节日情感已经没有了,我们的社会是一个遗失的社会,就是现在的消费文化。

朱大可:传统节日和习俗是本土文化的宝贵资源,但它正在随着乡村价值体系一起走向历史博物馆,这是不可避免的悲剧。保卫文化传统,是今天的当务之急。现代化无疑要支付代价,但这个代价不能过于沉重。但是,民俗的捍卫,不能以排斥“异端”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多元、自由和开放的民俗风尚。

刘魁立:春节实际上是两种状态、两个周期交替的关口转折点,过去还有一种信仰在里面,有很多的期盼还有对邪恶的防范,同时还有对过去的总结。比如大家会祭祀、抢新衣、请神、请祖先,其实这所有的仪式,都表现了人们如何应对自然,以及希望自然创造什么条件。还有就是如何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像给老人拜年,老人给晚辈压岁钱,然后正月十五闹元宵,随后大家又走回社会。这些看起来是热闹一下,其实孕育着价值观还有道德培育在其中,涉及到人们相互关系的协调。还有处理好心理情感,这是一个周期的结束和另一周期的开始,迎来新的劳作周期,又要经历一个从春种到秋收的过程。从这些角度来看,习俗本身并不能简单理解成旧习俗或封建习俗,这里面有很多优秀内涵,所以继承很重要。

陶立璠:习俗如果有历史价值,记载了一段历史,表现了历史和文化概念,帮助我们认识历史和文化创造,我认为就应该去保护。

春节就应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它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影响面也很广,韩日、越南、新加坡等国家都已经受到影响了。

大的方面要进行保护,节日中有好多小的东西可以单项保护,比如花卉传承历史很久,还有地秧歌、跑花船都很有价值,保护是政府的一种责任,因为资源是国家的,这种文化资源应该像矿产、森林一样,只有变成政府保护,文化生存才有意义,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刘魁立:除了书本上记录的内容,还有相当重要一部分是口耳相传的知识,这一部分内容在过去往往被忽视了。

新京报:这种保护与传承也是有选择的吧?

刘魁立:当然,并不是说一切在历史上存在过的都是好的,我们也要有取舍的态度。一些旧的习俗的消逝并不是说明它就不好,只是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使一些在过去好的传统不适合现在沿用。比如窑洞,冬暖夏凉,但是我们现在当然没有必要再特意去保留住窑洞的习俗。还有一些习俗也在外在条件的变化下不断改变,比如过去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停滞的时候,过年就会贴门神阻邪魔,现在则是贴上童子,符号的变化也透露出了其本身意义的变化,这样的变异不能阻碍也阻碍不了。

新京报:具体到社会和个人应该怎么来保护我们有价值的文化习俗?

陶立璠:传统文化的传承历来是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结合来做,所以这三方都应该努力,我们的传

统文化才能发扬得更好。

朱大可:民俗是信念、习惯、物产和技能的复杂系统。以端午节为例,现在包粽子的技能已经不能通过家庭来传承了,因为四五十岁的家长都不会,他们的孩子自然就无法获得这方面的技能。所以开设成人民俗学校,或者在中小学开设民俗课,让下一代掌握这些技巧,是修复民俗传统的重要途径。此外,民俗的物产资源也有待开发和整合,比如包粽子用的粽叶,粽绳等等,需要在大型超市里形成现代化的包装供货体系,或者,由政府资助开办专业的民俗商店,从饰物、食品(原料)、玩具等多个方面,向民众全面提供民俗资源。

陶立璠:文化自觉比过去是大大提高,政策对牵扯到信仰的东西也越来越宽容,但是对民意的尊重还大大不够。

乔晓光:这里还有一个文化尊重的问题,比如鞭炮,从过去的禁放到现在的限放,鞭炮是千百年来的一个符号,在一定的时间,人们就需要这样的符号和声音,这是不能人为禁止的。

新京报:有没有什么习俗本身的意义在变化中改变了味道?

刘魁立:当然这些变化不一定都是好的,比如压岁钱,过去家里给孩子压岁钱,是避邪的意思,现在却变成了孩子们敛财的方式。如何能让压岁钱恢复它原有的意思,就是协调长幼关系,使尊老爱幼不要庸俗化。

只见那雪花纷纷扬扬的落下来,雪落到了屋顶上,屋顶就像戴了一顶白色的礼帽。雪花落在树上就像开满了银色的小花。雪花落在操场上,操场上就铺了一层厚厚的棉花一样。风一吹,洁白的雪末便飘飘洒洒的,像一只只白蝶在翩翩起舞,真是美丽极了。

4 初冬时节,秋天的暖意还没有逝去。几片枯叶孤独的挂在枝头,随着干涩的风摇拽。鸟儿们也都飞走了,寂寥的空中只剩下乌鸦那惹人心烦的叫声……一切都是那么无聊,没有生气。不过,可别恼,看!下雪了,像无数个穿着六角形纱裙的小精灵,在空中跳着欢快的舞蹈;又像一只只展翅纷飞的玉粉蝶,在冬日的上空飞扬; 还像冬姑娘纱裙上那一颗颗滚圆滚圆的珍珠,一不小心跌落下来,成了人间的宝藏。

冬姑娘穿着白裙子,带着钢琴,踏着“风雪轮”悄悄的走来了。

她用轻柔的手指弹出一只和谐的雪之曲。公园里,小溪听了急忙穿上冰衣,小树听了赶忙站直了身躯,把碧绿的裙子收起,往常顽皮的小草,听了冬姑娘的歌曲,不在象往常那么顽皮,逐渐沉沉欲睡,松树还是那么顽强,把刚织好的雪帽子戴在头上,真神气!我迈步走进公园,看到一切都那么新鲜。感到万物都是银白,只有梅花傲然站在墙边,不怕大雪纷飞,不怕寒风刺骨,这不禁让我想起梅花这首诗来,我真佩服它顽强的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