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译文

答司马谏议书译文

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

1

答司马谏议书的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的翻译 讨好众人为上、惹事。 皇帝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以造福于人民。 我却认为受皇上的委托。 这因为他是考虑了是否合理才行动的,以兴利除弊,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所以现在向您详细说明推行新法的原因;举先王之政。 答司马谏议书如果您责备我任职很久而没有能帮助皇帝大有作为,不为征利,认为做得对因而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责问坏人;辟邪说,士大夫大多数以不忧虑国家大事,已经不是一天了。 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就改变自己的计划;推行先王实行过的政事,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没有机会见面。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搜刮钱财,老百姓都怨恨?盘庚迁都的时候;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情都不做,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于反复不宜卤莽。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然后交给专职的官吏去执行,未能助上大有为,要出力帮助皇帝对抗这些人,以致天下怨谤也,而我不考虑反对派的多少。 那么,那我本来早就料到会这样的,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至于有很多怨恨和诽谤,希望也许能得到您的谅解。 现在您来信指教,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不能叫作拒绝批评,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驳斥邪说,胥怨者民也,不为侵官。 上乃欲变此、随波逐流;为国家理财。 无由会晤,不能叫作惹事。 但又再三想到您很看重我。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但商讨政事却常常合不来,兴利除弊,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我和您往来相好的时间很长了,不能叫作越权,生事,以授之于有司,并在朝廷上加以商讨修订、拒绝批评,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名实已明,研究法令制度,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则某知罪矣,恐怕最后也未必能听得进去;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那我就不敢领教了。 至于怨诽之多,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 名实弄明白了,冀君实或见恕也,守前所为而已,尤其在于名和实的关系问题,我不应草率,在反复辩论中,不再一一为自己辨白,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所以过去只是简单地给您回封信: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不能叫作搜刮钱财。 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所采取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 译文安石启,墨守成规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重念蒙君实视遇

统编版下册《答司马谏议书 》 学案 (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学案 + 答案 一、学习目标 1、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能够把握教学设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教学设计>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2、背景简介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 3、题解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第一课时 三、听课文录音 先听录音然后学生默读 四、文字疏通 重点的字词 某:蒙教:窃:操: 术:强聒:略:上报: 重念:视遇:厚:反复: 卤莽:见恕:名实:人主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举:辟:壬人:固:

习于苟且:恤:汹汹:胥怨: 非特:度(dù): 度(duó): 膏泽: 不事事:敢知:由: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七、课文的结构(段落层次) 全文分为四段,概括段意 第二课时 一、问题讨论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2、“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3、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4、第2段作何理解? 5、第3段作何理解? 6、第4段作何理解? 7、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8、从文中哪个句子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二、写作特点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理解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理 解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完成1~4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失。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本文是王安石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写给反对派司马光(字君实)的第二次回信。 两人通信主要是争论变法改革的问题。 1.下列各组加横线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某启:昨日蒙教/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B.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C.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邹忌修八尺有余 D.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 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这一句概括了司马光来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话。 C.“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这一句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 D.“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表明王安石因工作很忙而不能与司马光见面的歉意。 3.下列各句不属于王安石变法的一项是(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 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 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 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 恤田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 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以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 某知罪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138.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着彰(洪亮)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以….为耻) C.纵一韦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纵然) D.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也(施人恩惠) 13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盘庚之.迁/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C.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以.膏泽斯民 D.不恤国事./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140.下列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增强批驳的力度,作者举了“盘庚西迁”的史实,结尾又连用两个假设复句,措辞 委婉而坚决。 B.文段分析反对派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原因,并表示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 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C.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坚决态度。

(完整word版)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及翻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与翻译 说明:为方便同学们比较原文与翻译,我们采用逐句对照翻译,以下黑体字为原文,红体字为翻译。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安石敬曰: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往深厚密切的日子很久了,可是在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分歧,这是因为我们对事情有不同的主张和办法的缘故吧。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弊,不为生事;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

《答司马谏议书》复习题及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复习题及答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习题】 试卷根据难易度分A卷B卷,后附有答案。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高考阅读训练】 【原文】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 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王安石全集》第6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高中文言文含注释)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宋代〕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11分) 王安石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 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 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1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盖.儒者所争盖:___________ ②而天下之理.得矣理:___________ ③举.先王之政举:___________ ④以.兴利除弊以:___________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中“盖儒者所争”一句中“争”具体指哪些?(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原来,表推测道理推行用来。(每空1分,共4分) 20.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并进行修订。(关键词:议、修,倒装句式。整体句意通顺,2分)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就是我预先就知道它会这样的。(关键词:怨、诽、固、其,整体句意通顺,2分) 21.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少一点扣一分,共3分)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

答司马谏议书文言文 〔宋〕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 安石敬白:昨日承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您交往深厚密切已非

一朝一夕,可是议论国事时常常意见不同,这大概是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方法不同的缘故吧。即使想要勉强多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一信,不再一一替自己分辨。后来又想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道理,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辨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 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如今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的职权,惹事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fei谤。我则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责成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事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抨击荒谬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怨恨和fei谤如此众多,那是早就预知它会这样的。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大多把不关心国事,附和世俗之见以讨好众人为得计。皇上却要改变这种状况,而我不去考虑反对的人有多少,愿意竭力协助皇上来对抗他们,那众多的反对者怎会不对我气势汹汹呢?商王盘庚迁都时,连百姓都埋怨,还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对的缘故而改变计划,这是因为迁都是经过周密考虑后的行动,是正确的而看不到有什么可以改悔的缘故。假如您责备我占据高位已久,没有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使百姓普遍受到恩泽,那末我承认错误;如果说现在应当

答司马谏议书

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的文言知识。 2.理解作者抓住要害、针锋相对的行文思路。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果敢坚定的改革精神。 教学重点: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驳斥司马光的? 2.引“盘庚之迁”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教学难点: 1.作者给司马逃回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作者和司马光之间对哪些“名实”的看法存在分歧? 教学方法:自学为主,点拔为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 宋神宗熙宁三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一封长达三千三百多字的信《与王介甫书》,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对此作回复。司马光,字君实当时谏议大夫,故称司马谏议。二.字词 强qiǎng聒guō卤lǔ莽mǎng(鲁莽)见恕shù难nàn壬rén人胥xū膏gāo泽三、生自读,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理思路: 第一部分:先叙酬答的话,然后则要“具道所以”由此转入正文。 第二部分:信的主体部分,也是辨论的关键[针对司马光来信中提出的责难进行辩驳] 第三部分:结尾客套语。 四、生在文中找司马光在信中如何指责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如何反驳的呢? 司马光观点王安石驳斥 侵官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授之于有司 生事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 征利为天下理财 拒谏辟邪说,难壬人 怨谤固前知其如此也 作者给司马光回信的根本原因:对司马光的指摘进行针锋相对的驳斥。 五、探究:作者引用“盘庚之迁”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说反对者之多并不表明措施有错误,只要“度义而后幼”,确认自己做的是对的,就没有任何退缩后悔的必要。盘庚之迁,连百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

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之理,这里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心的坚定态度。 五、研读课文。(一) 1. 师: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2.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3. 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4.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3.师: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 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可引用课文中句子作答。) 4.师;翻译下列句子。 生: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①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生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②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生:③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③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 (二)整体感悟 1.师:第2段作何理解? 生: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2.师:第3段作何理解? 生: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三)教师小结: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六、布置作业.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①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②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宫、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③,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注]①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②君实:司马光的字。③盘庚之迁:商王盘庚为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南阳)。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先王之政举:全 B.辟邪说辟:批驳 C.度义而后动度:考虑 D.一切不事事事:办(事)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C.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D.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第二段首句提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B.作者从新法的决策、制定与推行、实施目的、排斥的对象等多方面针对司马光的责难进行了辩驳。 C.作者在驳斥司马光所列举的罪责时,守中有攻,间接地指责了对方违忤“人主”旨意、先王之政等错误。 D.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例,意在表明:主张变法一经决定,就要果断施行,没必要顾忌别人的反对。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14.简要说明文章第二段的语言特点及其效果。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译文 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 宋代:王安石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 鄙人王安石请启: 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

答司马谏议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说明:精心整理了七个方面的习题——文学常识、文言现象积累(通假字、古今 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理解性默写、赏析辨识选择题、课内阅读简答、课外文言文阅读拓展,题型既夯实基础,又提升能力,后附有答案,可以剪辑使用。 《答司马谏议书》 【习题】 一)文学常识填空: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表明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二)文言现象积累: 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析: ①不复一一自辨: ②于反复不宜卤莽: ③故今具道所以: 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故略上报 ..: ②于反复 ..不宜卤莽: ③以膏泽 ..斯民: ④则众同为而不汹.汹.然: ⑤故今具道所以 ..: ⑥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⑦今君实所以 ..见教者: ⑧不任区区 ..向往之至:⑨以致 ..天下怨谤也: 3、判断文言句式: ①文言句式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②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③胥怨者,民也: ④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⑤受命于人主: ⑥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⑦至于怨诽之多: 4、一词多义: 见: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见.渔人,乃大惊: ③于是人朝见.威王: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⑤众人皆解面我独醒,是以见.放: ⑥风吹草低见.牛羊: 修: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②乃重修.岳阳楼: ③诌忌修.八尺有余: 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韩非子》 : ⑤臣修.身洁行数十年《魏公子列传》:以: ①以.致天下怨谤也: ②以.授之于有司: ③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④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⑤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为: ①不为.侵官: ②为.天下理财: 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④未能助上大有为.: ⑤守前所为.而已: ⑥邯郸为.郡: 三)重点文言语句翻译 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3、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4、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四)理解性默写: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 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 。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资料【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原文】 某启: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 ①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王安石全集》第6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②【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③【蒙教】承蒙您赐教(指来信)。蒙,受。 ④【游处(chǔ)】同游共处,交往。 ⑤【每】常常。 ⑥【所操之术】指所持的政治主张。操,持。术,方法、主张。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和翻译(word版)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和翻译 原文:标题:答司马谏议书作者或出处: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或注释: 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后来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却执行,不算是“侵官”。发扬(恢复)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算“拒谏”。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至于怨恨毁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不为国家大事操心,以附和旧俗之见来讨好众人为美德。皇上却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又不顾政敌的多少,想尽力去帮助皇上抵制他们,那么,众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过去商王盘庚迁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姓,不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他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做去,他认为正确,看不出有值得悔改的地方。如果您责备我执政很久了,没有能够帮助皇上大大地做一番事业,以此造福人民,那我自知有罪了。但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干,只是守着老规矩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会面的机会,不胜(实在)诚心仰慕得很。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翻译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注释、翻译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班级:姓名: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选自《》卷七十三(《王安石全集》第6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司马光(1019—1086),字,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政治家、史学家。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写信反对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②【某】。 ③【蒙教】。蒙,。 ④【游处(chǔ)】。 ⑤【每】。 ⑥【所操之术】。操,。术,。 ⑦【强聒(guō)】。聒,。 ⑧【不蒙见察】。 ⑨【故略上报】。司马光因反对新法,曾三次给王安石写信,其中第一封长达三千字。王安石收到信后曾写了一封短信回复。即此处说的“略上报”。 ⑩【辨】。 ?【重念】。 ?【视遇】。 ?【反复】。 ?【卤莽】。卤,。 ?【具道所以】。 ?【尤在于名实】。 ?【天下之理得矣】。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意思是,王安石变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征,。

?【以谓】。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人主,。 ?【不为】。 ?【举】。 ?【辟邪说,难(nàn)壬人】。辟,。难,。壬人,。 ?【前】。 ?【苟且】。 ?【非一日】。 ?【恤】。 ?【同俗自媚于众】。 ?【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 ?【非特】。 ?【度(dù)】。 ?【度(duó)义而后动】。义,。 ?【是】。 ?【可悔】。 ?【膏泽斯民】。 ?【不事事】。前一个“事”是动词,。 ?【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这是古代书信的套语。不任,。区区,。 二、重点文言语句翻译 1、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答司马谏议书》高考理解性默写(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高考理解性默写 《答司马谏议书》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 5、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7、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司马谏议书

司马谏议书 【北宋】王安石 【题解】 公元1069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然而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及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江西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他的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 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1070年)给王安石写了一封3300多字的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种种弊端,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文章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避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自读时注意细心体会。 “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 本篇是著名的驳论文,全文分为三段: 第一段:这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第二段:全文驳斥的重点部分,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第三段: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文白对照】 【原文】

古诗答司马谏议书翻译赏析

古诗答司马谏议书翻译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出自古文观止。其诗文如下: 【前言】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原文】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qiǎng)聒(g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p ì)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xù)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gēng)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ù),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释】 ⒈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司马谏议,指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曾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⒉某启:我的陈述。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⒊游处:交往共处。 ⒋所操之术:所持的主张和方法。 ⒌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⒍上报:回信。 ⒎视遇:看待。 ⒏反复:指书信往来。 ⒐名实:名义和实际。 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是司马光信中指责王安石变法的四条罪状。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来官吏的职权。生事,废旧立新,名目繁多,生事扰民。征利,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拒谏,拒绝接受意见。 ⒒修:修正。 ⒓难壬(rén)人:批驳巧言献媚的人。壬人,奸人,佞人。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