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月面试热点

井盖带来的悲剧

【事件概述】

2013年3月22日晚9点多,长沙突降暴雨,涂家冲华升大厦旁的赤黄路一片汪洋,大四女孩杨丽君不慎落入下水道,随即被急流卷走,下落不明。事发之后,当地消防、公安、城市综合管理各部门,以及社会群众纷纷加入搜救之中。长沙市地方海事局安监科相关负责人介绍,23日一早他们就接到长沙市政府值班室的电话,要求派员对失踪女孩进行搜救。之后,海事局立即派出了两艘执法艇,从杨丽君掉入的下水道排水出口处的位置一直往下游来回搜救,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发现杨丽君的踪迹。迄今为止,落入下水道的杨丽君仍然下落不明。

今年来,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是一些城市设施却饱受诟病,特别是窨井盖,已经是屡屡出现问题。这说明,我们在城市建设在细节考量上仍不合格。窨井盖不仅需要从技术方面完善,更须提高职能部门的责任意识。技术再先进,如果不尽责,悲剧仍难以避免。如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那么窨井盖则关乎管理者的责任心,考验着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的精心与细致。

【相关评论】

@央视评论员白岩松说:往回倒几年的话,几乎每年都能有类似的事件发生,累加在一起的时候,就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同时记者在调查过程当中发现一个小小的井盖可非常复杂,一个井盖有市政、供电、煤气、自来水、热力、广电、联建、网通、移动、电信、交警、公交、园林等15家责任产权单位,这还是一个媒体当中报道的,有的地方可能还会多或者说略少一点,但是多龙治井这样一个情况的确是存在的。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学军:安装防坠网以及有类似的加装防盗锁,变换材质等等这些措施,是能够减少或避免伤人等事故,但是这些我认为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要真正解决减少或避免由于井盖缺失,或者管线维护不及时等等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还应该关注解决管理层面上的问题。由于管理责任不能落实,管道及管道附属设施分属管理,造成相关的安全隐患,这是目前的问题根源所在。

@全国人大代表王润梅:就是管道细的问题,可能这个雨早就不下了,而这一段这个水聚集特别多,只能看它一点点慢慢流走,可能肯定大家着急想通过这个路口,而我们也尽了我们最大的努力,这个时候也是无奈。

【模拟题】

2013年3月22日,长沙突降暴雨,城市严重内涝,一名叫杨丽君的女孩不慎落入下水道,下落不明。近年,不少城市都出现了暴雨内涝的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近年,不少城市都出现了暴雨内涝的现象,甚至有市民因此失去了生命。暴雨不仅给各地市政部门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也给广大市民的工作出行造成了严重的不便。这种暴雨内涝的现象事实上凸显了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种种问题,值得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解决。

排水系统是一个城市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关系到城市运行的效率和广大市民的安全,特别是对特大型城市比如北京、上海等来说更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还涉及到城市的形象问题。出现了题目中提到的情况,说明我国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和民生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不足之处的,仍需要改善和提高。

我认为出现这次的情况,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市政排水设施的老化和不健全,特别是一些低洼地区,这就造成了雨水因无法及时排出而淤积,给交通造成了隐患。第二,相关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及时。信息的及时沟通直接决定着我们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避免了事件发生后的慌乱和无序,在这次暴雨来临前,气象部门应该与交通市政部门进行及时的沟通,使后者做好充足的准备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第三,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应对紧急事件经验不足,未能及时有效地在关键路段进行疏导,也未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产生较多的不安全因素。第四,城市下水道建设时未考虑到存在的安全隐患,为日后出现事故埋下了祸根。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善,从而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情况。第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定时对城市排水设施进行检修,特别是对一些容易积水的地区要加大检查的力度和频率,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并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财政状况对排水系统进行完善和升级;第二,各市政部门要建立一个畅通有效的沟通渠道,

确保一些会对城市交通造成影响的气象灾害信息能及时传达给交通市政部门,使其能够未雨绸缪,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工作;第三,对市政工作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和实战演练,确保在紧急情况出现时,能够做到沉着冷静,及时有效的疏导交通和人流,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惨剧。第四,为了应对窨井吃人的现象,我们可以建议市政建设部门在所有窨井口加装防护网,这样,即使出现突发事件导致窨井盖遗失,也不致于产生更为严重的坠人后果。

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并且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而日趋紧迫。值得欣慰的是,各级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其重要性并且已经开始采取有力的行动,我相信,随着政府的努力和人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的城市一定会越来越便捷,越来越来美丽。

第一夫人用国货

【事件概述】

近期,习近平偕夫人彭丽媛出访。本次访问有一个国际媒体非常关注的亮点,就是他们说的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随行,受到各国瞩目。受到关注的一方面是彭丽媛本身的民族歌唱家身份,加上其热衷公益,各国媒体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誉;其次就是彭丽媛的装扮被网友称为“丽媛style”。据了解,“丽媛style”的设计师是国内著名女设计师马可,品牌为国产品牌“例外”。

【相关评论】

@新加坡联合早报:彭丽媛显然具备了胜任中国新时代第一夫人的实力。在30多年的演艺生涯中,彭丽媛见过无数大场面,靠自己的实力征服过无数观众。正因如此,彭丽媛的第一夫人之旅尚未开启,已引起万众期待。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主任谢平:此套服饰在设计上含有西式古典军服元素,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沉稳含蓄中透露出一股英姿飒爽的气质。衣颜色一致采取藏蓝色,沉稳而含蓄。彭丽媛所穿的及踝、系带的短靴与其服饰中的军装风格也相呼应,整体给人的感觉是端庄中不失英姿飒爽。

@英国金融时报:彭丽媛将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个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新中国第一夫人。评论指出,奥巴马善于安排其夫人在外交舞台帮他和美国增光,彭丽媛也可能将有助于中国打造软实力,成为第一个扮演重要国际角色的中国第一夫人。

@凤凰博报:“第一夫人”使用国产手提包,与其说是在引领潮流,不如说是在“制造”潮流,这是在为国货“正名”。

【模拟题1】

“第一夫人”彭丽媛陪同习近平主席出访引各国热议,有人说,彭丽媛形象气质受好评是提升中国软实力,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解析】

当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夫人米歇尔,法国总统萨科齐和夫人布吕尼一起并肩推广自己的国家时,在东方,我们的习主席和夫人彭丽媛的首次亮相,让世界赞叹不已。“第一夫人”彭丽媛陪同习主席出访,受到各国媒体追捧,有人说,彭丽媛的形象气质,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证明。我认为,这种说法确实是对中国软实力的认可。

新华网也多次强调,一个多才多艺、充满善心的第一夫人,一定会为中国带来新的气息。这样的软实力可以有以下理解:

第一,夫人外交是一种“软实力”。当长枪短炮的硬碰硬的较量更多的目的在于震慑,那么夫人外交的软较量就成为春风化雨一般的渗透,美丽、大方、端庄的夫人将会向全世界带去中国的价值观。英国媒体也称,彭丽媛会开展第一夫人魅力攻势。确实,这种攻势是不费一枪一弹即可达到的暴力、金钱都无法达到的效果。当彭丽媛说,代表全中国千千万万的母亲去看望孤儿院的孩子,中国的大国形象更加稳固。使用国际语言开展外交,第二,家庭和睦是一种“软实力”。在中国改革开放这快速发展的30年来,经济发展被放在第一位,金钱、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很多人评判成功的标准。然而很多时候,家庭美满、阖家幸福却成了大家忽略的。今天,习主席偕夫人一起开展外交活动,正显示了我们中国的回归,家庭的回归。

第三,军人风采也是一种“软实力”。彭丽媛作为一名现役军人,展现了我国当今的军人的风采,也象征了和平才是当今主旋律。

事实上,“第一夫人”彭丽媛只是中国软实力得到提升的一个缩影,中国的软实力提升

还体现在很多地方,比如:政府从服务型向管理型转变,从灰色GDP向绿色GDP转变,从经济强国向美丽中国转变。我想,通过“第一夫人”彭丽媛的这次随访,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将会被更多的人看见。

【模拟题2】

习近平主席偕“第一夫人”彭丽媛出访,所穿服饰和皮包均为国货,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当习近平随同夫人彭丽媛出访之后,掀起了一股国货热潮。国货,好像从来没有这么被大家追捧过。这一次,习主席和第一夫人“彭丽媛”一起,为国货正名。这其实是对“中国创造”信心。

首先,这代表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世界工厂”,以广东为代表的“两头在外,中间加工”的生产模式,成为中国发展的硬伤。现在,从中国“第一夫人”用国货开始,“中国创造”用这个平台走上了世界。

其次,这代表了从“金山银山”向“绿水青山”的转变。“第一夫人”彭丽媛本次随访的所穿所用均为纯手工环保制作。环保,同样也是“美丽中国”的主题词。曾经,我们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今天,我们开始珍惜这片绿色。手工制作,是低碳环保,是精致生活,是崇尚天然。这种绿色的消费观,也是这个时代所推崇的。

再次,这代表了从“铺张浪费”向“厉行节俭”的转变。时尚,一方面不再崇尚洋货,另一方面也不再崇尚奢侈。当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的时候,提到在削减三公消费上,要一级做给一级看,从中央政府做给下级政府看。其实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其实“第一夫人”彭丽媛也在用自己的力量,做给每一个普通大众看,节约,也可以很美。

其实,“第一夫人”用国货是最好的“言胜过于行“的表现。国人对于国货服饰的信心和热情,伴随着第一夫人的魅力不断蔓延。同时,国货的制造者,设计者也需要不断努力,提升国货的价值。

作为国货设计者,要明确定位。当欧洲国家的奢侈品消费分流了很多年的国内高消费后,国货如何让自己的产品深入人心是国货设计者所需要思考的。身为设计者,需要明确,国人需要什么,国人想要什么,外国有什么,我们有什么。只有这样,我们的产品才能长盛不衰。

作为国货生产者,要保证质量。315刚刚过去,可是质量问题从来都没有过去。保质保量是我们的原则,以前“物美价廉”是我们的口号,可是给人带来的是“便宜没好货”的印象。如今,借着这股东风,作为生产者,我们要为自己正名,国货,代表的是诚信,创新,文化……

作为国货消费者,要坚定信念。身为消费者,我们不能仅仅因为“第一夫人”穿国货了,就三分钟热度,对于国货,需要我们每个人长久的支持。我们需要改变“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这种消费观念,用正确的态度看待吃穿用度,用自己的行动来传播我们的文化。

不管怎么样,这次的“第一夫人”随访,让外国人看到了中国的风采,如果让风采继续,为国货正名,需要靠每个人的努力。

地面沉降亟须治理

【模拟试题】

“排空雪浪奔腾远,得水鱼龙变化多”,古人曾这样称赞海河的浩荡,而如今,由于过度开采浅层地下水,使得海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漏斗区”,整个华北平原过半面积出现地面沉降,北京、天津等地最严重。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提示】

本题实质上谈的就是我们发展过程中所导致的次生地质灾害,对本题的看法可以从影响、原因和对策等角度进行阐述。

【参考答案】

地面沉降并不是新鲜话题,然而近些年有愈发严重之势,这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地面沉降所带来的危害是大范围、长期性甚至是不可逆的。

首先,会带来一系列的公共安全问题,地面沉降所带来的居民住房安全隐患直接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从而影响到城市安全。

其次,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这个漏斗区上,是占全国国民生产总值近30%的环渤海经济圈。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地面沉降,已成为该地区发展不可忽视的掣肘。

再次,由于地面沉降所带来的不安感如果在社会蔓延,影响当地环境,影响社会生活稳

定,乃至影响地区的社会发展。

地面沉降的最直接原因是不注重环境保护过度开采。对于海河的“漏斗区”来说,控制地下水开采对治理地面沉降是很有效的,但落实起来有不小的难度,一些地区在权衡再三之后依然会上马一些在开发中耗水量极大的项目。这一类短视的行为是以城市的持续性发展做赌注,甚至押上了整个海河流域乃至华北地区的水安全和地质安全。

对于地下水的使用,我们应做到开源与节流相结合。

第一,南水北调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水压力;第二,加大农业发展科技投入,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同时清退耗水工业;第三,借鉴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先进经验。如整体规划地面沉降区土地利用方式、引导产业转型;在地下水管理上,进行水井清查,开征地下水水权费;投入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多利用雨水等其他淡水资源等。

城镇化加速

【模拟试题】

截至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首次超过了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提示】

首先谈我国当前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其次简要分析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我们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如何解决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答案】

城镇化率超过50%,确实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性转折。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高度的城市化,也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中国社会现实的特殊性告诉了我们必须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城镇化道路,进程过半验证了我们道路选择的正确性,也坚定了我们继续走下去的决心。

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应冷静地看到尽管我们国家朝着中国式的城镇化道路大踏步地前进,但是城镇化的提高意味着大量人口和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更加凸显,比如部分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很现实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城市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但是要避免出现农村“空心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还需要两个拳头同时出击:

一方面坚持走中国式的城镇化的道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仅是从“村民”到“非村民”的身份上的改变,更需要的是文化素质、生活方式等全方位的提升,同时户籍改革也要加快进行,彻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就是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除了在硬件设施上予以建设之外,更主要的是要在软件方面予以补充。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如发展本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乡镇的经济发展方式。

当然,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完善才能走好这条中国式的城镇化道路,保障全体国民能够共享改革和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

公厕到底公不公

【事件概述】

“外来民工禁止入内,违者罚款二百!”位于武汉汉口三金潭小区的一座私人出资所建厕所围墙上,竟然写着这样一段告示语,让过往此地的农民工难以接受。但深究其原因才得知是业主无奈之举。

【相关背景链接】

2013年3月27日,《西安晚报》报道:位于武汉汉口三金潭小区的一座私人出资所建厕所围墙上,竟然写着这样一段告示语,“外来民工禁止入内,违者罚款二百!”让过往此地的农民工难以接受。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这是条标语,写在湖北武汉三金潭小区一座厕所的围墙上,不过,现在红色标语已被涂抹了水泥。在厕所旁,有一栋两层居民楼,业主是位老人,老人说厕所是她建的,主要为了方便自己的员工使用。后来其他工厂的农民工都来使用,卫生状况变差,才写下标语,她说只想“警示”一下农民工,并非歧视。至于罚款200元,也从未实施过。路过此地的市民洪先生表示,上厕所时看这个标语后,心里很惊诧,“怎么能按身份来使用厕所呢?”有市民建议,如果改成“农民工朋友,希望我们携手维护公厕环境”等委婉字眼提醒,恐怕会让人更容易接受。

2012年3月26日,《新消息报》报道: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安厅北侧一处公厕禁止建筑工人如厕,引起附近工地工人的不满。记者从银川市金凤区公厕管理方了解到,禁止建筑工人如厕,是因为建筑工人把公厕当澡堂,给公厕管理带来一定麻烦。

金凤区城管局一名公厕管理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处公厕确实禁止旁边建筑工地的人员如厕。她介绍,去年该工地的工人就长期到这处公厕方便,但当时工人不多,公厕未作禁止。工人如厕时,不但在里面洗脸、刷牙、洗衣服,还公然洗澡。今年开工后,建筑工人一下达到几百人,如果公厕继续对建筑工地开放,管理将无法跟上。另外,大量工人频繁如厕,势必增加电费和水费,公厕管理成本将大大增加。“建筑工地应该在开工前建好厕所,不能拿公厕当企业的厕所用。”该负责人说。

【模拟题】

在某些城市的部分公厕外墙上,有类似“禁止民工入厕,违者罚款两百”这样拒绝外来务工人员如厕的标语,对此你怎么看?

【答题思路】

对于社会现象类的综合分析题,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地把握其反应的问题。公共厕所的属性决定了其理应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来者不拒,此类标语除了让农民工难受之外,给整个城市也增添了许多不和谐因素,我们应该客观地分析其产生的不利影响,以及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并且能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呼吁或者倡议,从而使公厕、城市乃至整个社会都能美丽、和谐。

【答题要点】

一、简要陈述此类现象的社会背景。当前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与外来务工人员的辛勤劳动和付出是分不开的。然而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也使得城市的相关公共基础设施压力增大,导致部分公厕拒绝民工如厕的现象。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和分析。

二、阐述此类现象的负面影响。造成民工的“方便”不便及自尊心的伤害,工作积极性也自然会受到影响;这也迫使民工只能另寻“方便”之处,对城市的市容市貌产生不利影响;此类标语也不利与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

三、多角度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其一:相关公共基础设施的不足,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才算以人为本,城市在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将相关公共基础设置同步配套建设,不光在数量上还是每天提供服务时间上都应适度增加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

其二:对相关公共设施管理尚不到位,设施建设固然重要,后续的管理与服务也很有必要。对于公厕而言,公厕的日常管理、秩序的维护、卫生的清洁等都需及时、到位。更要避免公厕不用、公厕私用,让“方便”之处能真正与人方便。

其三:城市和市民也应该有足够的包容和雅量,民工的工作性质导致其外表脏乱,虽然有部分民工无所顾忌、不能自重需要多宣传、多教育、多提醒,但大多数也知道干完活后形象不够“完美”,于是在地铁上、在公交车上,我们的确可以看到不少民工,哪怕有座位,他们也蹲着以免弄脏座位。因此,不论城市管理者也好,市民也好,对这些特殊群体应多一份笑容,也多一份宽容。让他们能在城市生活得更有尊严。

总之,城市要让生活更美好,不仅需要更多更好的硬件设施,也需要城市居民之间更多的相互包容,这样才能让城市更温暖,才能让居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服务性政府与网络时代

【热点事件】

2012年11月3日,《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评论《激发中国前行的最大力量》写道:市场经济的冲击余波未了,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的浪潮又不期叠加。分配焦虑、环境恐慌,拼爹时代、屌丝心态,极端事件、群体抗议,百姓、社会、市场、政府的关系进入“敏感期”。“屌丝”,成为了继“给力”、“拼爹”之后,又一个登陆党中央机关报的网络热词。

【原因分析】

1.政府本身是极具权威性的,而网络文化往往随意性较强,甚至粗俗,因而难登大雅之堂。政府想体现亲民的形象,而人民希望政府果敢、理智与诚信。

2.网络时代意味着更多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可以便捷、自由的发表观点,提出想法。更重要的是,网络举报可以有效保护举报人的个人隐私。因而一旦政府或公务员出现了不得当的行为,侵犯了人民利益,就必然会遭到检举揭发。

3.网络时代也有自己的特点,再加上立法及管理上的不足,当前我国网络环境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大量存在,僵尸粉、网络水军等现象突显,相关新媒体没有形成行业自律和职业道德,对于网络造谣、辟谣等责任的追究不够明确。

4.网络和新兴媒体作为新兴产物,政府在这方面显然有些仓促和措手不及,因而在这一领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解决对策】

1.政府应当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网络文化,首先要尊重文化多元化的必然规律,与此同时要正确的加以引导,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添砖加瓦。在使用网络语言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考虑政府自身的特点和网络用语背后的意义。

2.加强对公务员的道德教育和准入机制考核,提升公务员队伍的整体质量和素质,同时借助网络的力量做好反腐工作,建设阳光政府与公开透明政府。利用好网络传播、扩散信息的作用,同时勇于接受来自网络的监督,并且对于群众提出的有效信息要予以及时的处理和反馈。

3.加强对网络的管理,疏堵并举。既要保证公民的权利自由与网络本身的娱乐性,又要合理引导网络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加强立法,用法律去规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当然网络虚拟社会也不例外。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观念,要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理性发言。同时,加大执法力量,做好信息的鉴别工作,对于虚假信息要及时告知社会大众避免造成恐慌和负面的社会反响,并且予以严肃处理。规范网络的运行机制,保障网络的健康快速发展。

4.归根到底,政府还是要将自己的工作重心落到为人民群众服务上来,踏踏实实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从网络到现实的各个方面得到群众的满意和认可。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背景链接】

近段时间,关于社会财富分配的话题陡然升温。先是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四季度要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全民翘首以盼;接着有媒体报道了陕西尝试“劝富济贫”,动员国企和煤老板出让利益的做法,引起舆论热烈反响;而人社部副部长邱小平透露,要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加强对高收入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调控,原有综合性“工资条例”很可能被拆分成单项条例出台,再度惹来坊间的诸多猜想。

【标准表述】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积累,中国经济在把“蛋糕”做大之后,必须关注分“蛋糕”的公平性问题。中国目前的财富分配无论采取哪种方案,都绕不开“劫富济贫”这一指向,这不仅关系到不同利益阶层人士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整个社会制度的公平公正以及社会发展的安全稳定。如何按照社会期待的公平指向推进分配制度改革,路径问题本身成为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而对于这样一项涉及区域之广、范围之大、阶层之多、利益之复杂的改革,破解各种阻力、调整各种关系、疏通各种机制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因此,应当在法治的框架下设计“劫富济贫”的制度性方案,并在法治化的路径上稳步推行。

分配制度的法治化改革,首先必须推进政府职能深度转型。财富分配机制的扭曲,很大程度上与政府职能有关。而一个权力受到严格法治限制的政府,一个失去“优先将蛋糕分给自己”权力的政府,是建立社会财富公平公正分享机制的前提。深化分配改革,就必须着力完善法治,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原则,对政府的权力加以限制,对政府的职能重新定位,使政府回归“守夜人”的服务型角色,从而在根本上遏制权力不当行使过程中产生的利益分配不均。

其次,分配制度的法治化改革,关键是要对垄断行业收入进行法律规制。控制垄断行业和资源行业的暴利,矫正企业高管等高收入人群的收入畸高,是公认的分配制度改革难点和重点,而打破垄断集团利益,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最有力的手段是法治。如果不从法治层面对高收入阶层进行伤筋动骨的改革,那么整个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机制便大打折扣。

针对类似高收入阶层的分配不公等焦点问题,必须在完善法治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手段着力破除市场垄断,严惩不当得利的暗箱输送。

再次,分配制度的法治化改革,还需正当理性开放的程序机制做保障。社会财富分配改革涉及全民切身利益,不能闭门造车,需要采取开门立法的路径广泛征求民意。改革中充满着各种利益冲突,要防止利益集团的干扰,就应当在方案的形成中让民众参与,交由社会公开讨

论,在制定程序中融入一种“公共精神”和“公共情怀”,确保不同利益阶层和主体在一个透明、平等和公开的环境中充分博弈,最终形成合乎现代民主政治的利益分配方案。

最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涉及的一些领域,如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综合财税配套改革和工资制度改革等,有的需要进入立法程序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在立法的指引下使改革进入实际操作。如此才能赋予收入分配改革充分的合法性,并将其实施过程纳入法治轨道,确保改革的权威性与公平性。

救护车该不该让

【热点模拟】

近日救护车在路上得不到避让致使伤者身亡的新闻,引发全社会关注与震惊。这一事件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公众礼让精神的缺失,也引起了广泛讨论。

普通人不给救护车让道,只是我们社会礼让精神缺失的一个极端表现。日常生活中,我们社会崇尚礼让的文化似乎正在消失,“谁让谁吃亏”成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信条。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对4499人进行一项题为“我们社会为什么缺少礼让精神”的在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达62.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认同当下生活中“谁让谁吃亏”的说法,34.5%的受访者表示“不认同”,2.7%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对此,谈谈你得看法?

【参考答案】

缺少礼让,从某种意义上证明了礼让教育的缺失。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突出的互动形式有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和强制,而当下社会中的许多人,更多地强调人与人之争的竞争关系,而非合作关系。

实际上,鲁迅先生痛斥的国民“劣根性”,一直在我们的公共生活中顽强存在着。表面看,这是国民公共精神和规则意识缺乏的表征。往更深层说,制度不完善,“潜规则盛行之下难有文明素质”,也是国民不文明的根源。

要想真正从根本上对国民素质进行提升,尚需从一个宏大的背景下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国民公共空间和公共精神,尚需要一个多向度的规则和制度文明来直面那些“活着的传统”,洗涤隐性社会下的诸多潜规则。

礼让精神的形成,靠倡导,更靠规则平等的精神。如果没有外在的硬性约束,社会的礼让精神可能就无从谈起。例如大家在机场的时候能排队登机,上地铁、坐公交的时候却不排队,原因就在于机场的要求更严格,制度更完善,这就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礼让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规范不够,制度建设不足。公众规则意识的建立,除了需要每个人的道德自律以外,同样离不开严格、科学的社会管理,离不开全社会对规则的认可和遵从。因此,在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谁让谁吃亏”的现实语境中,我们不能仅仅看到社会道德的缺失,而是要追本溯源,从社会制度层面入手,力求给人们创造一个公平、和谐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文明礼让要依靠自身的觉悟素养。要想真正唤醒公众文明礼让的自觉性,要通过反思唤醒人们内心的道德法则。如果只是一味被动服从所谓的法律,那么当遇到模棱两可、执法者缺位等特殊情形时,这些外在规范很可能就让位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所以说,当下最为紧迫的是营造一种尊重他人、懂得礼让的社会氛围。当文明变成了一种常态,我们也就不会出现上面所述的困惑,社会氛围也不会再如此冷漠,而公交车上因为让座而屡屡产生冲突的闹剧也就不会一再上演。文明礼仪不是一种过期产物,而是我们应该一贯坚持的美德。

善款发霉

【热点概述】

近日,网爆成都市红会在汶川地震后设立的募捐箱善款,因多年未取,导致箱内纸币长出白毛。据当时出资制造募捐箱的公司负责人表示,原本应放在公共场所的募捐箱,有些被严重损耗,甚至被盗,最后超过500台募捐箱被弃于仓库。这些募捐箱是成都市红十字会在汶川地震后设立的,合作单位是两家公司。可是红会出现了人事变动,单方面违约,导致数百只募捐箱设置工作无法进展,公司与红会协调数百次未果。

事后,中国红十字会官方微博称,中国红十字会高度重视,将立即组织调查,并感谢社会对红会工作的监督。同时,他们将在全国内进行排查。

日前,四川省成都市红十字会在网上就募捐箱监管问题发表的说明指出,其工作确实存在管理不善等问题,并对此向社会道歉,还将对存在的问题自查自纠。

【相关评论】

《募捐善款发霉红会再引舆论关注》:近年来,红十字会饱受信任危机,而“郭美美”事件使红字会的公信力陷入低谷,“发霉捐款”的曝光再次重挫红十字会不堪一击的公信力。互联网时代,网民的公民意识、维权意识、权力意识越来越高,处理不好与网民的关系极易击碎信任之墙,日积月累的良好形象也会瞬间崩塌。此次成都市红十字会再曝善款处理不当问题,对红十字会公信力的负面影响起到了叠加效应,网友对红十字会的信任度再次降级。

《谁让善款发了霉》:东西霉变一般有两个条件:自身细菌滋生,环境阴暗潮湿。善款长毛也是这样。管理混乱、责任缺失,致使募捐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而长期信息不公开、运作不透明,内部问题就会愈演愈烈。善款怎么收、怎么用,募捐箱怎么设置、怎么管理,都成了糊涂账。募捐箱里的善款长毛固然触目惊心,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慈善机构在运行管理上的“暗箱”。

《善款发霉背后真问题》:此事进一步说明,红会的运作透明度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要做到爱心永久传递,实现全民慈善,慈善机构不仅要做到财务公开,更要让各项支出经受住公众质疑。不得不说,倘若没有外在的监督与压力,红会恐怕很难解决自身问题。

【模拟题】

某市红十字会在地震后设立的募捐箱善款,因多年未取,导致箱内纸币长出白毛。谈谈你对善款发霉事件的看法。

【参考解析】

在全社会的慈善意识有所提高的今天,人们对红十字会的关注度也有很大的提升。题目中的事件,群众捐助的善款不但没有发放到需要的人们的手里,还因为多年未取出而发霉,让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助的善款在募捐箱发霉腐烂,没有尊重捐赠者的意愿,没有达到募捐善款的目的,这着实让人诧异让人心寒。

善款发霉说明了我国的慈善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善款多年未取出,说明红十字会捐助的程序和步骤不够完整存在缺陷和不足;第二,善款相关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不到位,导致管理混乱有交叉,出现空白点,没能及时收集善款;第三,部分慈善工作人员责任心缺失对善款的重视度不足,身为红十字会的人员却不履行自己的义务。

善款发霉刺激着大众的眼球和神经,同时也拷问着一些慈善组织的作风和态度。一方面,曾经的“郭美美事件”影响了红十字会的信誉和公信力,此次事件一出,红十字会的公信力势必再次下降。另一方面,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不履行自己的义务,不仅会损害救助者的正当利益,而且会损害红十字会的声誉。此外,爱心款未送达受助人手上,是对这些爱心和奉献爱心人士的极大伤害,也影响了全社会献爱心的热情。

慈善事业是促进我们国家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障我国慈善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要采取一些方法,让慈善事业能够在阳光下运作,避免霉变事件的再次发生。首先,完善相应的捐赠机制,完善善款的捐助程序和步骤,规范红十字会工作的程序和原则,每一个步骤设立专门的负责部门,严格按照程序处理善款;其次,对募捐流程进行规范,加强监督管理,将每次善款的捐助程序公开、透明的执行,慈善事业需要全民参与,让相关部门自觉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第三,政府给予足够的法律法规相约束,分清红十字会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明确红十字会权利的基础上,强化红十字会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从而使红十字会能够依法履行职责;最后,加强慈善的宣传,呼唤慈善意识,让广大群众对慈善事业增加信心的同时呼吁红十字会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挽回崩塌的慈善公信力!使我们每一位有能力、有爱心的公民,有信心、有意愿来奉献自己的一点点爱心,让世界充满爱,让慈善的阳光照耀整个大地。

武汉地铁抡面姐

【热点概述】

年轻时尚女子在地铁上端碗吃热干面,遭其他乘客制止后有些不耐烦,当另一名女乘客制止她而拿出手机拍摄时,时尚女子彻底失控了,她立即站起身,将手中的热干面碗直接暴扣在拍摄者头上,甩出的面和汤汁还殃及了旁边的一名男乘客。3月30日上午,发生在地铁二号线上的这一幕,被微博疯转,那名吃面被拍照怒而扣面碗的女子也被戏称为“地铁面姐”。

【相关评论】

@《地铁抡面姐:女子地铁吃面被指责暴扣拍照者》:湖北九通盛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钱谦良认为,武汉出台的轨道交通条例明确规定,地铁内是禁食的,这属于地方性法规,女乘客的行为违规在先,因此叶女士有权利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拍摄。但钱律师还说,这个不文明的事情可以曝光,但是将他人的面部公布于众,致使招来网友谩骂,叶女士也有不对之处,如果在发微博时用马赛克处理一下就更好些。

轨道交通分局民警告诉记者,此事已经交由他们办理,但这么“生猛”的事地铁民警也是第一次遇到,如何处理确实成为了难题。湖北九通盛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钱谦良表示,“暴扣”的行为有侮辱他人之嫌,而且是直接倒在叶小姐的脸上,涉嫌侵犯他人的身体权利。民警查阅了《治安处罚法》,发现对女乘客的这种“暴扣”行为并没有具体符合的条款,最为相近可套用的罪名“扰乱公共秩序”,但该行为似乎也够不上这条。

《武汉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于2012年12月28日正式施行。条例规定,市民在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公共客运列车上进食的,首先将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将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为何这般严格?武汉市人大法规室负责人解释,在地铁内吃东西,不仅会招来老鼠咬断电缆,还可能因食物渣掉进制动门引发故障。武汉市地铁集团称,为配合条例施行,近期将培训一批专门人员持证上岗,监督执法。根据该条例,在车站、列车内吸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也将会被处100—200元罚款。

@《地铁抡面姐:地铁吃面被指责暴扣拍照者引发各地地铁拟全面禁食》:上海地铁车厢内究竟是否要禁止饮食,乘客意见并不完全一致。记者昨天在宜山路站采访到一位陈姓乘客,他表示地铁车车厢应该禁止饮食,“经常有乘客在车厢内吃快餐,气味扑鼻,影响了车厢空气环境,让人很不舒服,禁止车厢饮食很有必要。”

对陈先生的意见,旁边一位乘客稍有不同看法:“车厢禁食可以讨论,车站内饮食就不要禁止了。对那种只能在路上吃早饭的辛苦上班族,候车时吃饭也无可厚非,难道一定要他们边走路边吃饭么?”乘客刘小姐建议地铁可以尝试“分类禁食”,即上班时段拥挤不堪的车厢内,乘客不应该在车厢吃油炸食品、豆浆、包子等。她认为,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喝饮料无可厚非,但具体尺度还是要靠乘客自觉把握,“没有必要完全禁止地铁饮食’,只要在进食时不妨碍其他乘客,并且不乱丢垃圾就可以了。”还有一位乘客提出疑问,一旦正式出台“禁食”规定,操作起来会有难度,比如在上下班时段,车厢已经很拥挤了,执法人员如何在车厢内执法?“如果工作人员不在,有人吃东西怎么办?”有乘客指出。

@《武汉美女地铁吃面遭拍照后用面碗暴扣乘客》:地铁禁食是世界通行规则。据了解,地铁内禁止饮食是出于对公共卫生考虑,所以世界上很多城市都会禁止在地铁内吃喝。例如,在2011年,美国华盛顿警方共抓捕到35名在地铁里进食的乘客。台湾地区《大众捷运法》也规定,乘客若在捷运“禁止饮食区”饮食,处新台币1500元以上7500元以下的罚款。台北捷运和高雄捷运会不定时有稽查员和捷运警察巡逻,当发现旅客进入车站管制区内饮食,就会被开罚单。香港地铁也规定“任何人不得在港铁付费区内饮食,否则可罚款2000元”法规。

【模拟题】

某市地铁二号线营运过程中,一女性乘客吃热干面遭群众劝阻后仍继续吃面,其对面一女乘客将其行为拍下并在发到自己的微博上,从而激怒吃面乘客,随后其突然暴起将热干面扣在照相者头上,并抢夺手机预删除照片,在因其他乘客劝阻而未果后在下一站下车离开。这一事件引起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并引发网友热议。有的网友表示强烈愤慨,有的网友发出人肉搜索,有的网友则提出博主拍照发微博,是否侵犯了食面女子的肖像权。对此你怎么看?

【解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显得愈发疏离与隔阂,我们宁可在微博上、QQ上和陌生人交流、畅所欲言,也不愿认认真真地、心平气和地与身边的人作好沟通,而这更进一步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甚至激发了矛盾引起本不必要的纷争。题目中的事件所折射的这一社会问题使我们有必要认真全面地加以思考。

首先,吃面乘客的行为确有不妥。于2012年12月28日正式施行的《武汉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规定,市民在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公共客运列车上进食的,首先将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将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该乘客在违反了《管理条例》并遭到其他

乘客的反对之后,她并没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虚心接受批评,反而在发现被拍照后采用更加激烈的方式处理问题,从而激化了矛盾,使得一件小事演变成公共事件。

其次,拍照乘客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是不适宜的。尽管她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想借助舆论的力量规范不文明行为,但这样的行为无疑让被拍者颜面扫地,在恼羞成怒之余试图使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当然拍照乘客的行为并不是不值得肯定的,面对违规、违法、违纪的行为,我们必须要有人挺身而出加以制止。如果每个人面对不文明行为一味地忍让和退缩,只能滋生更多的不文明行为,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正能量。但,正能量的释放要有正确的方式和途径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此次事件事端很小,影响却很大,诸多媒体的介入和广大博友的积极关注推动了一场关于乘车文明与文明监督的大讨论。就事件本身来看,这场讨论看似是一个偶然,但这种偶然之后隐藏的是对现代快节奏都市生活的省思。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却又显得疏离;既相互竞争,又互为依靠;既渴望交流,又保持警惕;既想敞开心扉,又隐藏自己......这看起来似乎矛盾,但确实是现代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是到了改变的时候了:第一,对于公共场所中社会公民行为的管理不能以罚代育、一罚了之,我们必须要转变管理方式,注重用沟通的方式劝戒,用换位的方式促进违章、违规公民的教育和转化。比如尝试要求违规公民在规定的时间内担任一定的公共场所辅助管理工作,使其真正认识到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从而自内心发生一种转变;

第二,倡导文明监督、善意的批评,防止“好心办坏事”滥用监督权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甚至形成网络暴力。微博等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当然能够用来进行网络监督,但是我们要注意使用的方式和尺度,比如当未经当事人同意时就不应将照片公布于网络,即便要对不文明行为进行批评,也要对照片进行必要的处理。否则只能将被曝光的人推至一个无法转旋的死角,而失去了监督的本意;

第三,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点,强化规章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人性化管理和换位思考的沟通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则。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宜的各项法律法规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基石,我们需要及时的更新与完善,如现代交通工具使用中的行为规范、手机等摄像设备使用法规等;再好的制度也要有与之配套的执行力,只有加大执法力度,提升违规成本,社会秩序才能得以保障;换位思考才是我们行政管理部门人性化管理的体现,如上班族的早餐问题等,都亟待我们去解决。

对“电视问政”的思考

热点概述

封闭的演播厅里,官员们现场述职并解答专家、群众代表的疑问,影像随之直播出去,百万观众收看,有的还通过场外环节互动。这种新形式的“电视问政”近期被中国多地政府启用。

“电视问政”来自湖北荆州电视台的一档直播节目,目前多个地方电视台正在效仿。2011年,电视问政被纳入武汉市治庸问责范围内,连办4场,成为检查政府是否兑现承诺的一种监督方式。如今,同样的节目内容已经出现在至少6个城市的电视屏幕上。截止到2012年9月“电视问政”这一新的问责形式,已经出现在湖北、湖南、广东、河南等多个省市。

相关评论

安徽省委党校专家郝欣富认为,在改革的攻坚期、发展的关键期、矛盾的凸显期,官员尤其要重视和倾听不同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电视问政无疑是最直观、最有效面对群众的方式之一。

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表示,“电视问政”节目现场,实际上是采取倒逼机制:“(被问责的官员)没有退路了,群众有这个要求,不管有多大的困难,群众要求办的,就应该想办法去办。

“电视问政其实是一个点,通过这个点实现的是一种放大效应。”在他看来政府的一个更为长远的考量,是需要建立一种基层与政府职能部门沟通互动的长效机制。

《参加“电视问政”后的思考》:参加电视问政的嘉宾在台上“很紧张”、“直冒汗”,但网友们却表示问政很“温和”,感觉领导个个都回答得很“太极”,戏称“几位大人是去武当进修了的吧”。也有网友直言“答非所问”。还有网友表示,一些坐在问政席上的官员

“打官腔”、“说空话”。面对这样的诘问,没有一个嘉宾承认自己是网友所指。在电视候场的间隙,我曾与有的嘉宾聊起,他们也觉得不解:“这些都是很专业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不说清楚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说多了又说我们打太极,而且主持人经常打断我的话……”看来,如何面对媒体,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新话题。

《电视问政:追问在节目之外》:目前的“电视问政”尽管在直播形式上有较大突破,但无论是暗访选题,还是现场电话连线,最终之于被问政的话题,都有一个事先筛选的程序,尚难做到即兴随机问政。一方面,这是出于节目播出安全的考虑;另一方面,操办者也担心部分观众即兴提问过于琐碎,不具备普遍价值。

对于被问责官员承诺的事后检查,也存在一定的随机性。本报记者知悉,在武汉市“电视问政”播出后,针对承诺整改的问题,武汉市政府治庸问责办公室多次进行了暗访和回访,但尚未建立一套制度化机制。

模拟题

请你谈谈对于“电视问政”这一新的问责形式的看法?

参考解析

“电视问政”这一新的问责形式,已经出现在湖北、湖南、广东、河南等多个省市。2011年,电视问政被纳入武汉市治庸问责范围内,连办4场,成为检查政府是否兑现承诺的一种监督方式。截止到今年九月份,“电视问政”这一形式已经出现在六家电台。对于这样一种新型的政务公开的形式值得我们倡导。

近年来,政府为了服务性政府的建设,切实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在提高政府形象、转变政府的服务态度以及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方面,尤其是政务公开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举措,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政府部门开展工作的方法过于简单,缺乏与群众有效沟通的渠道,有些内容公开但不透明,仍存在暗箱操作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政务公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政府进一步拓宽了政务公开的渠道,在传统的信访、电话问政基础上,新增加了网络问政、微博问政等方式。在此背景下,电话问政方式的出现一方面拓宽了政务公开的渠道,能够利用更加直观的方式、更深入地传达政府信息;另一方面,群众可以更加快捷有效地了解政府的动态,了解社会敏感问题的解决方式。武汉市举办的2012年“十个突出问题”的五场电视问政活动,就得到了群的广泛好评。作为一种公共参与监督的新渠道值得我们积极支持。

一种好的政务公考形式,还需要良好的制度作为保障。为了更好地发挥电视的问政在政务公开方面积极的作用,避免电视问政形式化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严审电视问政选材。电视问政是一种新型互动型政务公开方式,因为它的互动性和现场直播性,电视台不能以追求收视率为目的进行选材。电视问政的选材应该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同时应该是群众知晓自己权利、义务以及政府处理问题方式的一种渠道,因此,严格审查电视问政选材是十分重要的。保证选材的恰切性,可以通过政府提报、群众委托的方式进行选材,当然也可以邀请相关政策制定者、学者等进行审核。从而使电视问政的选材真正体现民意、反映民生。

二是提高电视问政应急处理能力。电视问政的方式是一种互动式的方式,在录制过程中,会有一些突发情况出现,比如说群众激动、领导无语等情况。电视问政的真正目的是“问政”,而不是造成群众的激愤和领导的尴尬,因此,在此过程中,电视问政节目要做好积极的准备,建立一个完整的问政环节和流程,同时也要考虑在此过程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策略,能够及时解决突发情况,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尴尬和矛盾。

三是落实电视问政问责机制。电视问政真正的目的是解决群众反应的问题,同时提高政府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在电视问政过程所产生的问题或是领导干部提出的解决策略,在问政之后要体现在具体的政策当中,切实地将解决策略落实到实处:通过网站、宣传栏、电视等多种途径对电视问政中的处理结果进行公示和说明,监督相关责任部门将解决方法落实到位,切实提高“电视问政”的服务水平和效率。落实电视问政的问责机制,对不作为的情况进行处罚。

综上所述,只有紧抓主要矛盾、体现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商讨解决之道,才能使电视问政这种政务公开的形式落实到位。此外,建立电视问政的长效机制,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服务观,从公务员自身的服务理念和内外部监督等方面全面提升政府的政务公开水平和

能力,从而从根本上创设一个公开、透明的服务型政府。

“奥数热”禁令

热点概述

2012年8月18日,中央电视台就“奥数热”做了专题报道“被异化的奥数”,再一次向公众展现了异样的“奥数热”。随后,2012年8月21日中央电视台公布了北京市教委的四种举措,严令禁止奥数与升学挂钩。

同时,北京市教委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称,北京市历来明确反对并禁止在义务教育阶段举办任何形式的学科竞赛,2003年,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管理行为的通知》。2009年,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发布《关于进一步治理利用培训机构选拔学生干扰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秩序行为的意见》。2011年,市教委再次下发《关于禁止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的通知》。

明确要求严禁将奥数成绩作为小升初的入学条件。

而据央视网报道,针对社会高度关注的奥数热现象,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接受央视独家专访时透露,教育部也将推出四项措施标本兼治“奥数热”,并接受社会的举报,对于违规行为将严查。

相关评论

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我建议取消奥数这门课。当然,也不能片面说奥数没有积极作用,那些愿意当数学家的孩子,就可以让他们选择学。很多孩子并没有兴趣,只是为了考试加分去学奥数,对此,我是坚决反对的。

《疯狂奥数,为何屡禁不止》:奥数为何如此疯狂?究其根源,在于奥数与升学挂钩,成为进入名校的“硬通货”和“敲门砖”。在许多中学名校、示范校,奥数证书就是选择优秀学生的“硬件”。只要这个“硬件”过硬,“家长求学校”一转眼就会变成“学校求家长”,许多名校都甘愿在“奥数牛人”面前放下身段、虚席以待。

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全国为了考试而努力,而不是为了小孩子增加知识而努力,是个灾难性的问题。,“奥数”只是在做题目,跟真正的研究可以说截然相反,“奥数”即使得金奖,也只能证明考试的能力,不代表就有研究能力,“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正在扼杀我们的天才。”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朱超华:奥数热反映了我们的教育功利化,已经从高考不断延伸到小学阶段。这背离了义务教育的认知规律。我们应该回归教育之本办教育。

模拟题

十几年来,叫停奥数之声不断,奥数却屡禁不止,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近段时间,教育部与北京市教委相继推出举措整治“奥数热”,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近几年,屡禁不止的“奥数热”俨然已经从高中教育下延到了学前教育,在小升初的教育阶段尤为突出。教育部与北京市教委相继推出举措整治“奥数热”,正是看到了“奥数热”给中国教育带来的麻烦。

“奥数”应该展现的是数学的理性之美,对孩子进行奥数的学习和训练可以让儿童了解到更广更深的数学世界,培养孩子更具个性化的数学思维,以及自身思考问题的逻辑性,对于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挖掘孩子数学素养和锻炼孩子思考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在中国,奥数却被却被异化成了抢占优秀教育资源的功利性工具,这对于现阶段教育资源严重不均的中国来说,非常不利。

第一,限制了孩子的全面发展。据调查显示,只有大约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习奥数,而大多数的家长却忽视了这个早已在科学界达成的共识,硬性地把孩子送往奥数培训班,完全不顾孩子的兴趣。这不仅给孩子带来沉重的负担,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对于小学生来说万分艰难的奥数上,导致了孩子很难在其他兴趣特长上一展身手。

第二,给家庭带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奥数培训班,动辄上千元。有很多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的家庭不甘落后便趋之若鹜,加入了送孩子上奥数培训班的大潮中,结果是让惨淡的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第三,个别名校以奥数成绩作为招收学员的凭证,除了进一步助长奥数培训异样之风外,还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奥数”之所以会热,究其原因是“功利”二字;“奥数热”之所以屡禁不止,还在于其背后绵延长久的利益链条。

中国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已是不争的事实,城乡之间、名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公办与民营学校之间。对优秀生源的争夺与对优秀师资的争夺,成了“奥数热”持久不灭的底薪。

首先,学校为了优秀的生源对有着“奥数”专长的学生大开方便之门。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进展,逐渐取消了奥数成绩参与高考加分。为了推行义务教育免去了小学生升初中的入学考试,改为按照区域范围就近入学。如此,学校尤其是名校为了辨别招收优秀的学生,奥数便成了考核的标准。

其次,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态。为了能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选择硬件设施好、师资力量强大的名校无疑是作为孩子正式教育的最佳选择,而名校以奥数作为入学选择的标准,不受地域所限的“优惠政策”自然很有诱惑力。为了升学,奥数培训便成了家长手里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后,社会培训机构追逐经济利益的结果。社会培训机构正是看准了奥数能作为小升初“通关凭证”的商机,便大做广告,在社会上造成了广泛的影响。一些名校为了生源也与社会培训机构通力合作,举办各种比赛和测试,如此,名校选择了优秀生源,社会培训机构赚取了金钱,各取所需。

最后,相关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缺乏问责制度。“奥数热”之所以会久禁不止,很大程度上在于相关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推出的整治举措往往空有口号,没有行动。“干打雷,不下雨”让“奥数热”背后掌控利益链条的人看到了漏洞,而没有一个明确的官员问责制度则加重了这一行为。

“触动利益”才能驶好出租车

有人说,到北京听到的第一句京腔,往往来自“的哥”。北京出租车就宛如一道流动的风景,既关系着市民切身的诉求,也展现着这座城市的形象。

然而,就是这样的“城市名片”,却屡屡遭遇“形象危机”。或是高峰期排长队也打不到车,或是暴雨天气出租车坐地起价,或是黑车横行损害乘客利益……不断在治理,总是有曝光,却鲜见有成效,让人看到这个行业水之深、改之难。

日前,北京市出台《关于加强出租汽车管理提高运营服务水平的意见》,引来广泛关注。该《意见》从出租汽车定位、体制机制、运营模式等方面出台一揽子综合措施,力求在一两年之内,解决打车难顽疾。

打车为什么难?庞大的出行需求、供需关系结构性失衡、城市交通拥堵……种种因素,共同造就。然而,这背后的核心问题,是出租车经营权管理问题。一边是被扎紧的市场准入和退出,一边是被放开的市场需求,其间的矛盾,正是从“打不到车”到“打不好车”的一系列问题根源所在。

回顾北京出租车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特许经营权就一直是“无偿无期限”。这无疑会导致出租车这一社会公共资源,被少数经营者永久性占有。通过行政干预取得垄断地位,承包经营模式之下的“份儿钱”,成为出租车公司利润的来源。这既让出租车司机负担沉重,颇有怨气,又让一些出租车公司产生惰性,缺少主动适应市场需求的动力。

抓住这个关键,也就是抓住了改革的“牛鼻子”。从北京的探索看,将经营权转为“无偿有期限有考核”,正是关键一招。经营权到期,投诉率高的企业可能被劝退;服务质量高、经营状况好的企业,则可能拿到更多牌照。这无异于在出租车行业建立起“退出机制”,从无限期垄断变成优胜劣汰。对出租车企业,“铁饭碗”变成了随时可以摘掉的帽子。

细审这一问题,不难发现,出租车行业改革,难就难在两个字——“利益”。让人印象深刻的是,2006年,一个拥有200余辆车的出租车公司老板给报纸写信,表示“出租车公司是纯粹的企业,它不应当赚取利润吗”。此次改革,北京说法坚决:企业利润水平要被控制在“微利”。“要想发大财,想暴利,对不起,没有!”这样的说法,显示出触动利益的决心和勇气。

然而,改革一旦有突破,赢也会赢在“利益”二字。理顺出租车行业管理与定位,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准入退出和考核机制,势必打破出租车行业旧有的利益格局。《意见》中的举措如能落实,将把过去经营者手上的部分利益,转给出租车司机和乘客,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利益能否理顺与合理分配,既是改革成败的关键,也是改革成效的检验。

正如李克强所说,“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有城市在相关改革中,建立

起了年检制度,根据投诉、违章等扣分,扣到一定程度就削减公司一辆车,但实际上,被“踢”出行业的企业却几乎没有。这样的情况也警示着北京,即便有了很好的顶层设计,执行中仍需不断打破既得利益的藩篱。《意见》还在纸面,真正落实时才是触动利益的开始,那或许才是更为艰难也更为重要的一步。

“迷宫”式办公楼是权力在“躲猫猫”

一般情况下,办公室门上往往会标明主人身份。但在广西柳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领导办公楼层,8个房间牌子上一律只标“办公室”,6个局领导的办公室隐藏其中。来办事的群众说,这简直就是“迷魂阵”,办事不知该到哪儿找人。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群众对于一些单位衙门作风的精辟总结。如今,面对清一色的“办公室”牌子,估计还要再加上一条“门难找”。对此,柳江县住建局副局长给出的解释是,住建局正在调整办公室,还没有完全调好,所以没有标明。果真?更具黑色幽默的是,记者采访后,该局迅速对办公室的标识牌进行了更换,标明了局长办公室、副局长办公室。显然,局领导办公室不是不能标清,而是不想标清。

8个“办公室”的背后,权力在和谁“躲猫猫”?显然不是上级领导,上级部门来检查工作,局领导会主动出门迎接,不用上级领导看牌认路;兄弟单位也不可能,工作上的往来都会事先电话联系,告知办公室的房间号。真正会被8个“办公室”弄得晕头转向的,只有前来办事的普通群众。该局纪检组组长一语道破天机,很多“违章建房的上访户”开口就说要找领导,于是在“领导办公室”挂上了“行政办公室”的牌子。

尽管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已经发布一段时间,但一些政府部门门难进的现象依然存在。曾有媒体报道说,长三角某地的政府大楼取了一个亲民的名字——新市民中心,可去过这里的群众却大倒苦水:“市民中心,远非市民进得去的地方”。苏中某地级市政府一门卫坦言:“我们就是普通群众能否进入政府大门的‘过滤器’。那些在我们眼中可以为领导增光添彩的‘上等人’能顺利进门,而那些可能给领导添堵、添乱的平头百姓绝不能想进就进。”

权力喜欢“躲猫猫”,大抵出于三种心态。一是摆架子。在一些人看来,领导就要高高在上,领导的办公室就应多些神秘色彩,普通群众要想见领导,必须经过门卫、办公室、秘书等层层环节,岂能径直找到领导房间推门而入?二是嫌麻烦。一些官员乐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更愿意躲进小楼成一统,做个清闲官、逍遥官。三是不自信。群众要直接找领导反映的,要么是部门工作存在过失,侵害了群众利益,抑或是遇到了棘手问题,需要领导出面协调。然而,一些干部缺乏直面群众、坦然纠错的勇气,缺乏迎难而上、斩断乱麻的能力,只好高悬免战牌。

面对面才能心连心,改作风须先改门风。最近,多地纪检部门通过暗访来监管公职人员,引发关注和讨论。其实,群众更应成为暗访者。毕竟,他们办事的切实感受,才是政府部门作风的原生态。只有健全举报机制,让公众对于政府工作拥有监督权,权力才不敢再和群众“躲猫猫”

专罚“带头人”

【热点背景】

近来,各地纷纷对“凑够一拨人就走,与红绿灯无关”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动真格。4月9日起,北京将严罚“中国式过马路”带头人,“带头”闯灯的行人将面临10元的罚款。请简要对此分析。

【参考答案】

[分析]

根据相关调查,大部分网友赞同对行人闯红灯进行罚款,但是也有一部分网友认为罚款制度并不合理,引起争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式过马路”是一种特殊国情。一些民众认为在过马路时很多人已经养成闯红灯的习惯,处罚应该考虑到这个国情,法不责众,治理应该循序渐进。

第二,突然开罚不合理,应该有一个过渡期。以前闯红灯不罚,现在突然开罚,让一些民众接受不了,不应该“运动式执法”,而应该有一个过渡期。

第三,由于交通规则不合理,行人闯红灯有时候是被逼无奈。一些人认为交通规则存在问题,很多路口通行信号灯太短,或者机动车不讲规则,如果不闯红灯就很难过马路,行人是弱者,不应该处罚行人。

[意义]

对微小过失“零容忍”,是通往公共文明的重要路径。“中国式过马路”风行各地,其实也是某种程度上的“破窗效应”,第一个向“破窗”投掷石块的人未受处罚,就会有更多人向“破窗”投掷石块。带头闯灯的人安然无恙,更多人就会在法不责众的心理下理直气壮地违规,重拳治理的基本思路就是要防微杜渐。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汉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重拳出击的“堵”与完善服务的“疏”,是涵养马路文明的一体两面,严惩闯灯行为只是迈出了第一步,但是切不可沉浸于“罚”来的一时快感而止步不前。

其一,对行人闯红灯的处罚要更加人性化。如果有行人带头闯红灯,经过一段时间的充分宣传、教育、纠正后仍然执意不遵守法规的,再进行处罚,这种措施更加人性化。交管部门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保护行人和骑车人的安全,而不是为了罚款而罚款。

其二,在加强处罚措施的同时,完善路面交通基础设施,合理规划路面布局。除了用处罚的手段来阻止行人闯红灯之外,还要注意疏导措施,在交通路口设置劝导员、安装语音提示器,改进道路交叉口交通信号与行人过街安全设施的设计,为行人挤出更多空间。同时从城市建设规划高度,考虑便民需求,通过综合治理,合理规划路面交通布局,解决好路权冲突。

其三,加强市民加强市民的文明意识,倡导市民文明出行。政府部门起主导作用,全社会共同参与,加强对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宣传,纠正对行人的交通违法行为。同时提高社会舆论监督功能,发挥民众自我主观能动性,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一种机制,从而达到从我做起,遵章守法的目的。

美丽中国美丽天津

【热点背景】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必须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市发改委主任张志强代表介绍:“今年,天津要继续强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完成32座供热燃煤锅炉改燃,加快推进东北郊热电厂二期、陈热煤改气搬迁一套机组投产。启动植物园、动物园建设,新增绿地1200万平方米,全年植树造林17万亩。”他建议制定生态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上限,以此来确定能源、污染物排放、建设用地等控制性指标。

美丽中国要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样一个重大举措来实现,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目标。核心问题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尽快改变目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增长,以及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来保护环境的倾向。要真正使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展之中,成为应有之意。离开经济发展讲环保,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是竭泽而渔。

【热点解析】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之后,各地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

人们意识到,让人民群众过“一手拎着钱袋子、一手提着药罐子”的日子不是真正的小康社会;一些过去污染严重的城市,提出要打造蓝天白云之城、青山绿水之城;一些干部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也能自觉摈弃污染项目和落后产能,坚决提出不要污染的GDP。针对扭转生态恶化局面的调整产业结构、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大造林绿化力度、修复山水生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也在各地加紧落实。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须在法治框架下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法治的框架下实现。多年的实践让各地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多个部门,是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不断总结过去生态建设的经验教训,采取更加果敢和有力的措施,同时在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执政理念和实践中。

管理机制模式亟待健全,制度建设任重道远。近年来,各地纷纷夯实生态文明制度基础。但是,对照建设美丽中国要求,管理制度建设之路仍然任重道远。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成为代表们的普遍共识。

两元卧铺票

【热点概述】

微博网友晒出一张火车票,从西安坐火车到深圳,行程2154公里,车票只要2元,这张火车引起众网友惊叹“好福利”。经调查得知,这张2元“火车票”并未经过PS,而是为铁路内部职工的“乘车证签证”也就是乘火车专用票,票面的确为2元。

南昌铁路局管内机务段工作的杨先生告诉记者对这件事进行了解释,说明这其实是铁路内部人员因为公事出差或培训而签的公免票,算不上是铁路员工福利。而且并不是每个铁路职工都能享受到这种待遇,必须是为公事才能签公免票,车站也有严格的规定,每个车站也就有三四个这样的名额。

【相关评论】

@《西安到深圳卧铺票仅2元为何不妥》:给员工发福利,这几乎是所有企业在鼓励士气上的通用方法,除了发钱以外,也确实有一些企业通过提供自己生产的产品或是服务作为福利送给员工,比如日化企业让员工免费用自己生产的产品,比如房地产企业给员工提供内部价等等,虽然说铁老大依然政企未分,但也并不妨碍它的企业性质,从这一点来讲,企业拿自己的服务作为福利送给员工,倒也没什麽不妥。

企业从其归属性质来看,可分为私人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而这正是整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是私人企业,拿出自己的经营利润,分发给自己的员工作为福利,这完全无可厚非。但如果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则没这麽简单,打个浅浅的比方,在一个多子家庭里,慈母将好吃的东西公平地分发给自己的每个孩子,谁也不会有意见,反而会幸福感油然而生,但如果这个母亲将好吃的东西只给自己特别喜欢的或是跟自己走得近的孩子,其他孩子要麽完全不知情,要麽直到有一天受到特别待遇的孩子显摆出来,才知道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一定会认为这是个偏心的妈妈,幸福感无从说起。

@《“2元卧铺票”为何引发轩然大波?》:铁路工作人员称:无论国企、民企,对内部员工提供其所从事行业相关便利与福利的情形较为普遍,诸如公车司机免费乘公交车、通信公司员工享受低价话费等,并无出格之处。且经笔者采访,铁路部门员工办理“乘车证签证”,需提供工作证、乘车证和出差证明,“三证齐全”才能买到“2元卧铺火车票”,即工作证、出差证、领导批发的到达站的公免乘车证。并不是人人可买,也不是随便可用。铁道部对此有明确的文件规定,但仅限於员工本人,员工家属则没有这样的优待。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家属冒用证件的情况,但是火车站进站有检查,车上还有稽查人员,一旦发现有冒用证件的情况,处罚是相当的严重。

【模拟题】

近日有网友晒出了从西安出发开往深圳的卧铺火车票,票面价格为2元。据调查,该火车票为铁路内部职工乘火车专用票。由一张火车票引发了争论。有些人认为这不公平,也有很多人对这件事表示理解。谈谈你对2元火车票的看法。

【参考解析】

一提起火车票,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是长长的买票队伍、一票难求的情景,一张2元火车票,引起了人们的热议。近期铁路部门发生的一些负面新闻,导致了媒体和群众对铁路部门的工作作风和处事能力的抱有质疑,而且2元火车票这个待遇和平时的普通老百姓正常价购票相比相差甚远。其实对待这件事情我们要全面理性的看待,不能以偏概全。

一方面,2元火车票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每个工作有都有其特殊型,铁路内部职工如果是由於内部公务出差,这种方式可以提供方便省去报销的步骤。另外铁路部门和其他的公司不太一样,很多的员工因为工作的原因,需要在工作地与家之间经常往返,一些员工能够享受免票优待也无可厚非。

另一方面,群众对於2元火车票的质疑也是可以理解的。在很多人都遇到过一票难求的情况,与其相反的是铁路内部的票价却非常低廉而且还是平时不容易买到的卧铺票,这难免让人认为有失公平。此外,媒体对此件事情的报道不够全面,这容易误导群众而且还对相关部门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为了营造出有利於铁路事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第一,在铁路负债巨大的情况下,对这种福利要有严格的限制或者要求,制定一个制定相关的标准和制度,并且向外界公开,不能让这种企业内部的福利占用公共的资源﹔第二,提高铁路部门管理效率,对这类制度要进行严格的监管,坚决杜绝在规定以外的情况下使用福利﹔

第三,不只要从铁路系统一端发力,媒体在报道类似事件时要保证报道事件的真实性,事情的前因后果要全面清楚,避免因为断章取义而对大众产生误导,要呼吁广大群众理性看待此类事件。

群众之所以对铁路部门发生的事件特别关注,主要是因为铁路贴近人们的生活,是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而且关系到民生的建设,铁路事业的优质发展需要自身的建设也更加需要群众的建议,希望铁路部门能够维护正常的秩序和良好的形象,为群众带来更好的更便利的服务。

让北漂回家需有公平环境

【背景链接】

到底是追求梦想,承受一线城市的房价高涨、交通拥堵、工作压力山大,还是回归家乡,返入二三线城市,安居乐业,享受生活?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表示,北漂者还是应该回家乡,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回到县市里去,其实那边更受到尊重,北漂者太多,没办法成长。

【参考解析】

当下的确有很多年轻人,艰难地漂在大城市,却不愿回家乡。是什么绊住了他们回家的脚步?前两年媒体报道,一些逃离“北上广”的年轻人又逃回来了。当时的评论已点到问题根源:小地方,更要靠关系。在家乡遇到“拼爹”难题的年轻人,只得回头继续投身大城市拥挤的人潮,至少这里机会相对公平。

宗庆后的建议无疑是善意的,小地方人才密度较低,年轻人“更受尊重”也可以想象。现在一些地方也在吸引青年返乡创业。但如果解决不了“拼爹”困境,年轻人仍然不敢下决心返乡。

北、上、广有什么?机会更多,发展空间更大,这些都是当然。所以对于那些有进取心、想要见识大风大浪的年轻人来说,留在大城市是必然之选。可是,就我了解,更多的北漂们其实并不是为了野心或冒险才留在这里,他们所图的也不过是称心如意的生活、值得付出的工作以及可期待的未来。对这些年轻人来讲,如果家乡可以提供相当的机遇,他们是会乐于回去的。

年轻人不愿回去,更多是因为习惯了大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游戏规则。这里拥挤但有秩序,回家若发现银行都不排队,会觉得那是文明之外;这里你争我抢但规则透明,能者多得、多劳多得,回家若发现“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者扶摇而上,怎能心理平衡?

年轻人习惯了大城市的相对透明、开放之后,已不愿再去适应“讲人情”、“拼关系”的世界。这也提醒一些地方的主政者,若真想吸引青年回家,请先提供与大城市相当的机会公平,以及良好的法治、人文和创业环境。

救护车该不该让

【热点模拟】

近日救护车在路上得不到避让致使伤者身亡的新闻,引发全社会关注与震惊。这一事件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公众礼让精神的缺失,也引起了广泛讨论。

普通人不给救护车让道,只是我们社会礼让精神缺失的一个极端表现。日常生活中,我们社会崇尚礼让的文化似乎正在消失,“谁让谁吃亏”成了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信条。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对4499人进行一项题为“我们社会为什么缺少礼让精神”的在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达62.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认同当下生活中“谁让谁吃亏”的说法,34.5%的受访者表示“不认同”,2.7%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对此,谈谈你得看法?

【参考答案】

缺少礼让,从某种意义上证明了礼让教育的缺失。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生活中最为突出的互动形式有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和强制,而当下社会中的许多人,更多地强调人与人之争的竞争关系,而非合作关系。

实际上,鲁迅先生痛斥的国民“劣根性”,一直在我们的公共生活中顽强存在着。表面看,这是国民公共精神和规则意识缺乏的表征。往更深层说,制度不完善,“潜规则盛行之下难有文明素质”,也是国民不文明的根源。

要想真正从根本上对国民素质进行提升,尚需从一个宏大的背景下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国民公共空间和公共精神,尚需要一个多向度的规则和制度文明来直面那些“活着的传统”,洗涤隐性社会下的诸多潜规则。

礼让精神的形成,靠倡导,更靠规则平等的精神。如果没有外在的硬性约束,社会的礼让精神可能就无从谈起。例如大家在机场的时候能排队登机,上地铁、坐公交的时候却不排队,原因就在于机场的要求更严格,制度更完善,这就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礼让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社会规范不够,制度建设不足。公众规则意识的建立,除了需要每个人的道德自律以外,同样离不开严格、科学的社会管理,离不开全社会对规则的认可和遵从。因此,在多数被调查者认为“谁让谁吃亏”的现实语境中,我们不能仅仅看到社会道德的缺失,而是要追本溯源,从社会制度层面入手,力求给人们创造一个公平、和谐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文明礼让要依靠自身的觉悟素养。要想真正唤醒公众文明礼让的自觉性,要通过反思唤醒人们内心的道德法则。如果只是一味被动服从所谓的法律,那么当遇到模棱两可、执法者缺位等特殊情形时,这些外在规范很可能就让位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所以说,当下最为紧迫的是营造一种尊重他人、懂得礼让的社会氛围。当文明变成了一种常态,我们也就不会出现上面所述的困惑,社会氛围也不会再如此冷漠,而公交车上因为让座而屡屡产生冲突的闹剧也就不会一再上演。文明礼仪不是一种过期产物,而是我们应该一贯坚持的美德。

资深闯灯大妈道出违法症结

这两天,南京交警一直在进行行人交通违法行为整治。一位“哲学大妈”的神回复爆红网络,她面对交警要求绕行的劝导,淡定回复:“人生能有多少个几百米!”而昨天,又有一位五旬大妈火了,闯红灯面对交警,她回答:“我都闯了几十年红灯了,要你管!”(4月17日《现代快报》)

这两位大妈在“中国式过马路”的队伍里,也算是“资深队员”了。说出的话不仅有哲理,振振有词,更算得上“经验之谈”。前者道出了闯红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者则道出了闯红灯的“理所当然”和“天经地义”。我们中国人之所以练成了“中国式过马路”的习性,这两位大妈的言辞很具代表性和普遍性。既然闯红灯这么“重要”和“必要”,人家更是闯了几十年,早已经习惯了。为什么现在要管呢?

首先就是闯红灯的不以为然。在过去几十年,虽然我们都知道闯红灯是违反交通法规的,但几乎没有多少人把这种事也当成“犯法”。没有警察的时候随意闯,有警察在场见缝就闯,就是被警察抓住现行,这种行为也犯不了大法。对于这样的行为,我们传统上习惯于“批评教育”,也就是训斥几句。最早一些地方还有“五毛”、“一块”的罚款,后来罚款大多数都“人性化”了。闯红灯也就成了“不闯白不闯”,再后来就是“白闯谁不闯”。

换句话说,对于闯红灯这样的一些行为,如果一开始就能像管理机动车一样对待,行人还敢“振振有词”吗?任何好习惯、好作风的养成,都离不开最严厉的制度约束。而我们恰恰在这方面又创出来一个“中国式”。不管是执行制度还是改变作风,经常是一阵风,风头一过,“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两位“资深闯灯人”说出的话虽然很刺耳,但却道出了我们“中国式过马路”的症结所在。“中国式过马路”的养成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各种工作作风的“中国式”,也就是“一阵风”式的执行制度,甚至一些法规制度本就是为了“跟形势”,配合国家和城市的各种活动。久而久之,一些法规不仅起不到任何作用,还把群众的随意违反养成了习惯。而现在我们要致力于改变“中国式过马路”的习惯,在改变这种“中国式”的时候,能不能把那种一阵风式的“中国式”工作方法下大力气改变一下呢?

"抗日神剧"撕碎历史神圣感

女子裸体面对红军战士相互敬礼;抗日英雄徒手撕鬼子;手榴弹打飞机;横店影视城17天“打死”鬼子10846人……基于历史的抗日剧,竟然被演绎得不但血腥而且魔幻。抗日剧可以这么拍吗?央视《新闻1+1》发出这样的疑问,而这也是观众的疑问。

历史是神圣的,并非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更不是影视剧打造的“梦工厂”。这不比科幻魔幻,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历史的灵魂是真实,过度的演绎只会让历史“失真”,让民众遗失对历史的神圣感。

何为历史?正如历史学家麦克内所说:“历史是人群的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是集体的自我认知所必须的。”历史又有何用?“为了对人性、对人类的前途保持信心”,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罗伯特·李将军有如此论断。而从充斥中国电视银屏的“抗日神剧”来看,这种由苦痛代价积淀的厚重历史,正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变得夸张肤浅。缺少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如何让人们对人性和人类的前途充满信心?

也许,历史以故事的方式还原,才能让真实的灵魂拥有更加丰满的躯体。但讲故事不是

编神话甚至编瞎话,“抗日神剧”将勇士塑造成杀人魔王,不仅仅是在改编历史,甚至在改造这个社会的价值观。抗日不是杀人游戏,而是一场庄重而沉痛的民族保卫战、家园保卫战。赤手空拳对坚船利炮并不值得骄傲,恰恰是落后挨打血淋淋的教训。

历史的责任感和神圣感,是一种客观记忆、静水流深的态度。撕裂庄重和神圣,演绎魔幻和血腥,“抗日神剧”恰似是对历史的一场强暴拆迁。血肉模糊的场景里,散落着完整历史的残肢断体。没有可以信任和正视的历史,又如何面对未来?

对历史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这个社会的文化和价值也就难免走向离散和沦陷。当下道德为何沦陷、价值缘何迷失?就制度而言,乃法治精神迷失所致;就历史观而言,乃敬畏缺失所致。一个社会,在娱乐至死的“抗日神剧”中看不清历史的真实面貌,又如何看得清未来的路径所在?“抗日神剧”撕碎的,是历史的神圣感,更是现实的真实感,以及未来的清晰感。

“人民幸福”不能走高税收道路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日前在《新世纪》周刊撰文称,实现包容性增长关键在于,政府和市场各自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并指出如果过多靠国家福利,而不是靠自己奋斗,人民的幸福感也并不见得会很高。

我们仔细研读关于过多靠国家福利影响人民幸福感观点的前提及其背后的深层次主张,不难发现,这一观点并没有错误,也是很多人的一贯主张,此次引起很大反响只是被公众误解了而已。笔者认为,公众不该在冲动的气愤中误读这一观点,不要断章取义的解读“过多靠国家福利影响人民幸福感”这一“不得人心”的官话,必须完整地加以理解。

实际上提出“过多靠国家福利影响人民幸福感”观点设置了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政府先是多收税,压榨企业的利润,让工人的劳动报酬分配处于低水平,然后再通过政府的手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福利。毫无疑问,收入初次分配作用不强直接导致劳动者的低收入和低生活水准,而国家福利的供给终究只是属于保障层面,属于低层次的福利供给,就决定了人民的幸福指数不会太高,而这正是饱受社会诟病的当前我国采取的收入分配机制模式。

从这个角度说,提出“过多靠国家福利影响人民幸福感”观点,实质上是反对目前实行的这种不可持续的收入分配机制,而是主张在政府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和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前提下,降低企业税负的基础上,发挥市场调节在社会收入分配中的基础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再发挥政府的对收入的再分配作用。具体点就是政府要降低税收,只是适当地收取税收和为人民提供适当的必要的社会福利,让人民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下获取福利最大化,而不是政府大包大揽。

事实上“过多靠国家福利影响人民幸福感”观点不是要否认政府在国民福利上承担的责任,也不是要否定政府在收入再分配中的作用,而是认为政府的这只无形之手要有度,不能伸得太长,不要走高税收道路,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要提高居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比例,降低居民收入再分配的比例。

房子与婚姻

【热点模拟】

受制于楼房限购政策,2013年3月下旬,上海闵行区民政局的婚姻登记中心门口,很多夫妻为了多买一套房子,扎堆假离婚。假离婚现象成为很多人规避政策的一种独特方式。请简要分析此现象。

【参考答案】

[原因]

其一,利率诱人:婚姻诚可贵,房子价更高。面对居高不下的房价,去年各地陆续出台抑制投机的住房调控政策,其中,家庭购第二套住房首付款不低于50%,贷款利率1.1倍,在严厉的房贷政策下,不少市民想到了以假离婚的方式来删除购房记录,降低贷款成本。因为根据相关房贷政策,离婚后夫妇一方原先没买过房子的,此时再买就可以享受商业贷款的优惠政策。根据各地房价,离婚后买二套房的成本能省下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

其二,补偿诱人:一户变两户,拆迁补偿多一倍。拆迁时为了多分一套房,夫妻之间“假离婚”的,在全国各地并不鲜见,其中更是不乏年逾古稀的老人,因为假离婚,可以在拆迁补偿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在离婚分户后,每个户头都可以分到一笔补偿款,此外,每个拆迁户还可以分得一套补偿安置房,如此算来,如果两人离婚了,就变成了2户,这样就可以享受远远大于1户的实际回报,而办理离婚只需花几十元费用,这笔账着实很诱人。

其三,择校诱人:迁到好学区,孩子能上名校。在今天的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分配不均和规定孩子只能就近入学的情况下,为了孩子的将来搞个假离婚去择校,很多人也认为是值得的。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上名校,就假离婚,然后把户口随一方迁到学区比较好的老人家或者单位。一些家长则为了买到好学区的房子,规避二套房的调控政策。

此外,在吃低保、就业、逃避债务、多生孩子等方面,假离婚也一个百试不爽的获利“良策”。

[措施]

专家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反思政策方向。如果假离婚只是个别人的分散式的行为,我们可以另当别论。如果假离婚具有明显的群体属性,同质性很强,就要从政策上制度上体制上找原因,最严肃的婚姻一旦遭遇政策和制度上的漏洞,就难免生长出怪胎。如果我们在制定分房政策时考虑得周全一些,在制定低保政策时全面考虑到政策之间的关联效应,在制定各项政策时认真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针,那么中国式的假离婚就要减少很多很多。只要有了这种精神,干部的执政能力、政府的公信力、政策的科学性等问题就可容忍而解,在面对婚姻和利益的时候,我们就能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来支撑起社会大众应该坚守的底线,而不仅仅是靠老百姓的自律。

另一方面,加强社会诚信建设。“为利益而离婚”,它把人们导向了一种错误的思维,这将导致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紊乱;假离婚严重浪费了社会资源,现代社会是一个效率社会,人们在离婚与复婚的反反复复的惦量中,耗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假离婚也损害了国家利益,影响了政府形象,老百姓有理由对政府的公信力、干部的执政能力和政策的科学性提出质疑。因此,我们要加强社会诚信,建立起政府公信力,保障社会秩序良态发展。

有人认为上不上大学无所谓,你怎么看

【题目】

有人认为:有的人不上大学一样可以成功,而有很多上了大学的倒没做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上不上大学也无所谓,你怎么看?

【测评要素】

综合分析能力

【答题要点】

表态:一些人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凭着胆子大,敢闯敢做,的确做成了一些事情。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在各自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一时并没有作出惊人的成绩。为此就得出“上不上大学无所谓”的论断。这种以偏概全、以点盖面的看法是片面的、错误的。

危害:它宣扬“读书无用论”,这会加重青少年的厌学态势,阻碍社会科学文化的健康发展。

原因:(1)这种观点实质是过分强调经验的重要性,而忽视了知识在经济文化发展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其实知识和经验是同样重要的。过去一些主要靠经验取得成功的人,如果环境变化后没有知识的充实,将不会继续取得更大的成绩,甚至可能会遭致失败。而许多大学毕业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假以时日,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是很容易取得成功的。

对策:(1)完善教育体系,提倡全面教育,让更多社会在职人员通过各种形式接受教育,不断给他们“充电”,使他们以后能取得更大的成功。(2)加强大学生择业观的教育,让大学生毕业后到基层锻炼,积累丰富的经验,今后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有些人经常跳槽,你怎么看

【题目】

有工作的人经常去跳槽,去找更好的工作,有人把这形象的称为骑驴找马,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测评要素】

综合分析能力

【答题要点】

(1)我认为这种观点代表了现今社会上一部分人的一种事业发展观或者说一种工作观,涉及到了博与专的关系,认为博才会有利于工作的发展。我想应该用全面的观点来分析这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