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6)

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6)
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6)

初中古文阅读练习(九下)

九年级下册

(一)《墨子·公输》

【甲】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秀,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①此为何若人?”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地,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②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子墨子九距.(通“拒”,抵挡)之 B子墨子之守圉.(通“御”,抵挡)有余

C、公输盘诎.(通“屈”,折服)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盗匪)矣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所谓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无雉兔鲋鱼者也 B、虽然

C、吾知子之所以

..玉帛,弗敢加也

..距我 D、牺牲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译文:①

4、墨子用“文轩”“锦秀”“粱肉”比楚国之,用“敝舆”“短褐”“糠糟”比宋国,其最终目的是。

15、本文记叙墨子成功阻止楚国进攻宋国,《唐雎不辱使命》也写了唐雎在强秦面前使安陵国避过一劫。按照你的理解,请简要说说墨子和唐雎为什么能成功阻止强国要对弱国发动的战争?

答:

【参考答案】

1、D

2、A

3、①这是什么样的人?②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的守御者)。

4、国力强大(或:地大物博)贫穷弱小(或:国力弱小)劝阻楚国侵略宋国

5、答案开放。可以从战争的性质来谈,也可以从人物的机智、谋略以及精神来谈,言之有理有据即可。

【乙】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②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③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④公输盘不说。

⑤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⑥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⑦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⑧公输盘服。

⑨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⑩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⑾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⑿公输盘曰:“诺。”

1、解释加点的字词。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2)子墨子起.,再拜()(3)吾义.固不杀人()(4)夫子何.命焉为.()(5)不可谓知.类()(6)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2、第①段概括了墨子整个行程的句子是什么?体现了墨子什么精神?

答:

3、墨子见公输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答;

4、翻译下列句子。

(1)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2)请献十金。

5、墨子止楚攻宋的前提是什么?他是怎样诱使和激发公输盘承认这一前提的?

答:

【参考答案】

1、(1)动身(2)起身(3)讲道义(4)表疑问(5)明白事理

(6)仁爱

2、行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体现了:“讲和平仁爱”的精神。

3、阻止攻打宋国。

4(1)杀死不足的人民去争夺有余的土地,不能算是明智。

(2)请允许我奉送你十金。

5、仁义。先是请公输盘帮他杀人,然后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自相矛盾的话,从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道义上驳得公输盘哑口无言。

【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1、请用“/”给选文的第二段文字断句。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②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②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4、根据上面选文,墨子是如何说服公输盘的?

【参考答案】

1、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2、①这个消息(或这件事)②聪明

3、①公输盘给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制成后,将要拿去攻打宋国。②自己说讲道义,杀少量的人还懂得不合理,却要去杀众多的人,不能说明白事理。

4、略

(二)《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B、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D、委而去.之

有孙母未去.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含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是:,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造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

4、各写出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成语两个。

(1)多助之至

(2)失道者寡助

【参考答案】

1、A

2、C

3、略

4、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孤家寡人等。

【乙】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

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环.而攻之而不胜()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池.非不深也()

(4)委.而去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

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4、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参考答案】

1、(1)包围(2)表原因(3)护城河(4)放弃

2、(1)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帮助少到了极点,内外的亲属也会背叛(他的)。3、D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所举事例要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相符。

【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带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郭:环:

委:畔:

2、文章论证天时不如地利时,指出城小易攻的句子是,

表明攻势之大的短语是。(均用原文填空)

3、第三段开头的“故曰”二字在文章结构上起作用。

4、文章中心论点侧重强调的是。

5、翻译“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参考答案】

1、外城围放弃背叛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

3、“过渡”、“承上启下”均可

4、地利不如人和

5、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三)《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孟子》是____________家的经典之一。

2、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

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儒

2、“增加”或“增”。答出其中一点即可给满分。

3、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能写出原句的意思亦可。

4、围绕“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亦可。

5、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

衰亡”来答即可。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

B.曾益.其所不能(利益)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给下列一组排比句划分朗读节奏。(用“/”表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文中缺漏了一处文字,把缺漏的文字补出来。

4、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这一观点。

5、写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

【参考答案】

1、B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生于忧患

5、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

3、本文阐述的一个人生哲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用原文语句回答)

4、本文第一段所列举的舜、傅说、胶鬲等人的经历,给你什么有益的启示?

【参考答案】

1、C

2、A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不设统一答案,切合原文大意且言之成理即

【丁】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2、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3、选文第③段紧承上文正反两个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进行推论的是哪句话?

4、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两句?()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参考答案】

1、治理国家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

2、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来节奏感很强。

3、“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A D

(四)《孟子·鱼我所欲也》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巳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己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A、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

C、呼尔而与.之与:

D、万钟于我何加.焉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由是则生而.不用也

B、蹴尔而与之.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行道之.人弗受

C、所恶有甚于.死者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3、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4、请说说画线句子中的“是心”具体指什么?

【参考答案】

1、①祸患,灾难②这,这样③给④增加,益处

2、A( A 转接 B 代乞人;结构助词,的 C 比;在 D 为了;是)

3、(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意思对即可。)

4、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或直接摘录原文“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③贤者能勿丧.耳( )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 )

3、下列“而”字表示转折意思的一项是( )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简答: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答: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

答: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答:

④“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答:

6、联系实际,简要评说孟子所主张的“义”

【参考答案】

1、C 2①用脚践踏(用脚踢)②古代的一种量器③丢掉、遗失④天性、天良

3、B

4、①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吃),(这样做就连)过路的人都不会接受。

②如果是高官厚禄,就不讲礼义而接受它,这高官厚禄对我又有什么益处呢?

5①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

③强调人生本来就有羞耻心,这是一种善心,可以帮助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但有的人却因经不起利欲的诱惑,丧失了这种善心,干出见利忘义的事;而那些敢于坚守正义的“贤者”,只不过是能够自觉保护和发扬这种固有的善心罢了。

④“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6、提示:孟子所说的“义”有其特定的阶级标准,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这一道德范畴经过人们的充实与阐发,已经超过儒家的思想范围,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格。

【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鱼,我所欲.也()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③死亦我所恶.()④二者不可得兼.()

2、选出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一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A、乡为.身死而不受

B、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多坡

D、贤能为.之用

3、下列含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文中作者所持的主张是,文章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6、这段文字用“鱼”比喻用“熊掌”比喻用“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比喻

7、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写

8、本文用了、、论证方法

9、第一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指出从正面论证的句子有哪些?从反面论证的例子有哪些?

10、揣摩下面句子结构上的特点,学用这种句式写一个句子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

11、孟子认为“义”高于生命,“义”具体指什么呢?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或宝贵生命谱写了一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答:

【参考答案】

1、欲:想要的;E;停止,弃恶;憎恶,兼,同时

2、B

3、C

4、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待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5、舍生取义,摆事实讲道理。

6、生义舍生取义

7、主要写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义”为重,甚至为“义”献出生命。

8、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事例论证

9、正面:生亦……故患有所不避。反面:如使……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正面:由是……而有不为也。

10、提示:要注意句式特点,力求形神兼备。

11、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守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路。(例子略)

(丁)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故患.有所不辟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进亦忧,退亦忧

D、同舍生.皆被绮绣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⑴选段中,作者将比作“鱼”,将比作“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

⑵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与文段中的“”这个词含义相同。

3、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翻译: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同时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B、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选文的主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抗元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也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C、选文开头以鱼和熊比喻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义”,引出中心论点,自然贴切。

D、在孟子看来,不仅贤人,就是每个普通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都会作出合乎义的选择。

4、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关键看你怎样取舍。请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式,用现代汉语另写一个句子,表明你的取舍观。

【参考答案】

1、C

2、⑴生义舍生取义⑵贤者

3、由此可见,采用某种手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

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4、D、

5、如:金钱是我所需要的,人格也是我所需要的,当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时,我将放弃金钱,保全人格。

(五)《左传·曹刿论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肉食者鄙.( ) ②小惠未徧.( )

③牺牲

..玉帛( ) ④虽不能察.( )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聚室而谋.日

B.又何间.焉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文:

(2)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文:

4、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答:

【参考答案】

1、①鄙陋。目光短浅.②同“遍”,遗及,普遍。③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④明察,弄清楚。

2、A

3、①这只是小信用,不能为神所信服(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保佑)你的。

②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4、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曹刿认为取信于民是获胜的保证。

【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文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小信未孚.()(2)小大之狱.()

(3)公将鼓.之()(4)望其旗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齐师伐.我()伐.竹取道()

(2)衣食所安.()安.能辨我是雄雌()

3、用原文语句填空。

(1)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2)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4、翻译下列语句。(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译文:

5、用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曹刿求件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答:

(2)曹刿认为可以追击齐师的原因是什么?

答: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鼓足干劲,一气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一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八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7、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答:

【参考答案】

1(1)使人信服(2)案件(3)击鼓(4)倒下

2、(1)进攻砍伐(2)养怎么、哪

3、(1)请见请从(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一类的东西,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必定做到诚实可信。

5、(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C

7、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丙】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又何间.焉()⑵弗敢专.也()

⑶公将鼓.之()⑷彼竭我盈.()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4、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人和”;(曹刿论战)一文中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取信于民,你认为二者有没有矛盾?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

1、⑴参与⑵独自专有⑶击鼓⑷满

2、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⑵我发布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从“有功”“无能”或“兼而有之”三个角度来答题,能自圆其说即可。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你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也可以把“有功”和“无能”结合起来答。

4、略

(六)《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并写出含这个意义的成语。

(1)复.问其妾()()

(2)暮.寝而思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吾妻之美.我者()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请将文中空缺处默写出来。

4、翻译下列句子。

(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文:

5、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例子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答:

6、邹忌是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用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这样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答:

【参考答案】

1、又周而复始傍晚朝三暮四

2、(1)以……为美漂亮、好看(2)偏爱私情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1)能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受上等的奖励。

(2)满了一年之后,即使想说什么,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5、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也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6、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又有较强的说服力。

【乙】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邹忌修.八尺有余()⑵朝服.衣冠()

⑶宫妇左右莫不私.王()⑷王之蔽.甚矣()

⑸闻.寡人之耳者()⑹时时而间.进()

2、下面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是寡人之过.也

B、上书.谏寡人者丹书.帛曰“陈胜王”

C、能谤讥于市朝.朝.服衣冠

D、虽欲言,无可进.者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3、翻译句子:

⑴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⑶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5、邹忌得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6、齐王纳谏之后取得了哪些成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7、邹忌向齐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8、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从语言运用的角度,邹忌的进谏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参考答案】

1、⑴长,这里是指身高⑵穿戴⑶偏爱⑷受蒙蔽⑸使……听到⑹间或,偶然

2、A

3、⑴第二天徐公来,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认为不如徐公长的漂亮。

⑵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⑶一年之后,百姓即使想要进谏,也没有可以说的了。

4、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6、国内政治修明;在诸侯国中地位提高。

7、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

8、忠言不一定逆耳。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的交往过程中,在向对方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如果能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忠言完全可以顺耳,从而使对方愉快接受。

(七)《列子·愚公移山》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汝心.之固()⑵何苦.而不平()

⑶河曲智叟亡.以应()⑷一厝.朔东()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⑴帝感其.诚⑵惧其.不已也⑶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B、⑴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⑵止.有剩骨⑶絮絮不止.

C、⑴惧其不已.也⑵一抚尺而已.⑶得为众人而已.耶

D、⑴虽我之.死⑵告之.于帝⑶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4、结尾说天帝被愚公的“诚”所感动,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⑴思想⑵愁⑶同“无”,没有⑷同“措”,放置

2、A

3、凭借您的残年余力,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毁坏,有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4、指的是愚公挖山不止的顽强毅力,坚持不懈的精神。

初中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第一课 第一题:词语解释题 1、重平时积累,从课内到课外。 本着“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课内的文言实词和几个常用的虚词解释要牢记在心。观察近五年的考题,试题涉及到的词语解释有这样几个:徙、去、使、居、故、归、诣、为、具等,课外语段中的解释与课内的解释相同。 另外,我们应该知道许多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以前五年的考题为例,上面考到的词语中,“徙”和“诣”初中阶段我们只学过他们的一种解释,“徙”解释为“迁移”,“诣”解释为“往,到……去”,其余都有两种以上解释。所以我们要把学过的各种解释都回忆起来,从中选择最为恰当的,还要把你认为最为恰当的词义代入句子中,结合句子以及语段内容进行整体理解。 2、组词法。组词法就是尝试着给你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当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时,那么就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组词法时首先要注意原词的词性,组成词语后的词要保持词性不变。 第二:句子翻译题 要求翻译的句子中往往有一些关键的词,这些词往往是一些实词。老师阅卷时这些关键的词就成了评分的“分点”。 考生可以利用整合和拆分的方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整合不是作简单的加法,整合后的句子还要通顺流畅。为了做到通顺流畅,我们可以将省略的部分补足,甚至可以添一些辅助性的词语让语句更合理通畅;有时候还遇到一些特殊的句式,这些文言句子的语序

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翻译的时候要将他们调整成现代汉语的语序。 第三题:内容理解题 答题要求分为两种,即要求答案用文中的话表述,或答案用自己的话表述。从提问内容看,所有题目都针对故事中的情节或人物发问,目的是考查考生是不是读懂了故事。一旦考生对语段理解无误,回答这类题目基本不存在难度,而没有读懂语段,这类题目的正确率也就不能保证了。因此,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若要用自己的话表述,那么找到原句之后还要将原句转化成现代汉语的方式表述出来。 第四题:主旨理解题 课外语段通常选用短小又有意义的故事作为考试的选文,这类故事的情节或人物都能给人以一定的启示。 这一题要在读懂语段的基础上完成,与内容理解题不同的是这一题的答案不再能从文章中找到。初中阶段,我们接触到的文言文或写人或写事,有的还是寓意鲜明的寓言故事,这些文章涉及到的主题不外乎三种:为人的道理、处世的方式、科学哲理。如何做这些题呢?除了读懂故事之外,在答题技巧上还要懂得抓细节。 什么是抓细节?简单的说就是故事的情节或人物的个性。比如,郑人白天移席,晚上也移席;秦西巴放生,而孟孙辞退秦西巴又聘请他;人们为鲍鱼置屋立庙;卓茂把自己的马给他人;白鸡养黄小鸡,这些就是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总结出文章的主旨比胡乱总结更有效。 此外,也要适时积累一些“主旨”。平时读到的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将它们记下来。有时候文章虽然不同,但主旨却相似,考试时若遇到了类似的文章,平时的积累就有用了。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100(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节选)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选文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段流露出作者“悲”和“喜”两种不同的感情。 B. 写“春和景明”之景是为了反衬“喜洋洋”的心情。 C. 作者以“古仁人”人生态度为自己的准则。 D. “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的便是“迁客骚人”。 【答案】(1)范仲淹;滕子京 (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3)C 【解析】【分析】(1)《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2)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以:因为。 (3)A. 前两段流露的是“迁客骚人”的“悲”和“喜”。B. 写“春和景明”之景是借景抒情,是为了直接抒发“喜洋洋”的心情。并非衬托。D. “斯人”指的是“古仁人”。故选C。 故答案为:⑴范仲淹;滕子京; ⑵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治水必躬亲》)(乙)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 ”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举大计亦死 B. 远嫌而避怨/ 远望若有光 C. 顾左右曰/ 顾野有麦场 D. 此人素有痴名/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帝得疏,大怒,抵之地 A.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B. 趣执之,无使得遁 C.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 D. 少顷 复取读之 (3)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海瑞治水必躬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才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B. (乙)文海瑞迁淳安知县时,为政清廉,洁身自爱,平时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自足。听说他为老母亲祝寿,才买了二斤肉。 C. (乙)文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务而修斋醮,无人敢言,海瑞独自上疏。皇帝读了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对左右下了命令,最终把他逮了起来。 D. (甲)文海瑞是一个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严律下属的人。 (4)把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② 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 【答案】(1)C (2)D (3)D (4)① 不观察、测量就不能知道它的真实情况,不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② 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孩子诀别,在朝廷待罪。 【解析】【分析】(1)C都是:回头看。A成功/发动。B远离/在远处。D向来/白色。 (2)A 助词,的。B代词,他。C助词的。D与例句均指代奏章。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1.★鲁人徙越 1.①自己②有人③凭④长处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2.★农夫殴宦 1.(1)给(2)眼泪(3)通“值”价值(4)就3.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3.★教学相长 1.(1)味美(2)即使(3)困惑(4)增进,促进 3.教学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4. ★樊重树木 1.(1)但是(2)从前(3)都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5. ★颜回好学 1.(1)早(2)极度悲哀(3)更加 3.颜回年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6. ★王充博览 1.(1)赞扬(2)以……为师(3)就(4)就 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7. ★不记人过 1.(1)过失、过错(2)假装(3)责问(4)制止 2.略 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有胸怀,更有智慧。8.★欲食半饼喻 1.(1)原因、缘故(2)停止(3)假如 2.略 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9. ★反裘负刍 1.(1)背(2)为什么(3)你 2.略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0. ★管庄子刺虎 1.(1)制止(2)代词,指老虎(3)举动(4)却 2.略 3.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齐人有好猎者 1.(1)回家(2)妻子孩子(3)应该(4)努力耕田 3.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12. ★何梅谷之妻 1.(1)将(2)黄昏(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这件事。(4)留下。 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13. ★邴原泣学 1.(1)能够(2)假如,如果(3)白白地(4)钱,学费 3.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得知邴原身世后,甘愿舍弃自己的收入,免收邴原学费。这位老师“关心贫幼”、“帮助有志者成才”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敬佩。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及古诗练习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及古诗词练习 (附答案) 一.童趣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为加点字注音。 怡.然称.快:庞.然大物: 癞.虾蟆:项为之强.: 2.上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 (1)物外之.趣() (2)昂首观之.() (3)为之.怡然称快()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翻译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5.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6.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7. 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8.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 想感情? 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二.《〈论语〉十则》 (一).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 迎大家来大连!“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 .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 1.把这则语录译为现代汉语。 2.解释下列词语。 何以:是以:下问: 3.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节选)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选文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段流露出作者“悲”和“喜”两种不同的感情。 B. 写“春和景明”之景是为了反衬“喜洋洋”的心情。 C. 作者以“古仁人”人生态度为自己的准则。 D. “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斯人”指的便是“迁客骚人”。 【答案】(1)范仲淹;滕子京 (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3)C 【解析】【分析】(1)《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 (2)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以:因为。 (3)A. 前两段流露的是“迁客骚人”的“悲”和“喜”。B. 写“春和景明”之景是借景抒情,是为了直接抒发“喜洋洋”的心情。并非衬托。D. “斯人”指的是“古仁人”。故选C。 故答案为:⑴范仲淹;滕子京; ⑵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练习题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先府君②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③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由是益以严。 (选自蒋世铨《忠雅堂集》)【注】①铨:作者蒋世铨的自称。②先府君:指作者已去世的父亲。③扑:打。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实词的含义。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________ ②援疑质理质:________ ③同舍生皆被绮绣被:________ ④吾母垂涕扑之涕:________ (2)选出下列划线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烨然若神人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B. 以衾拥覆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C. 教之为吟哦声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D. 令跪读至熟乃已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3)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只填序号) ①加冠,意思是到了成年。古时男子18岁行加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进入成年。 ②经,这里指经书。我们常说的“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4)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中“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作者谨于求学、渴求知识的情状。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注)①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王闻之闻:听说 B. 寡人愿子之行也愿:愿望 C. 燕王尚未许也许:答应 D. 王且何利利:好处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 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 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 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②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1)B (2)C (3)D (4)①(1)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②魏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解析】【分析】(1)B.“寡人愿子之行也”翻译为“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愿”意思是“希望”。故选B。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含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橄榄 时珍曰:橄榄名义未详。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其有色黄者不堪,病物也。王祯云: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王元之作诗,比之忠言逆耳,世乱乃思之,故人名为谏果。 时珍曰:《名医录》云,吴江王顺福家人,食鳜鱼被棘,横在胸中,不上不下,痛声动邻里,半月余几死。忽遇渔人张九,令取橄榄为食。时无此果,以核研米,急流水调服,骨遂下而愈。今人煮河豚、团鱼,皆用橄榄,乃知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也。 (节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1)用“/”为文中画线句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故人名为谏果。 (2)用自己的话说说橄榄为什么又叫做“青果”。 (3)文中引用《名医录》里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1)故/人/名为谏果。 (2)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这句话的大意是:所以,人们给它命名叫青果。故可知其停顿为:故/人/名为谏果。 (2)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橄榄叫做“青果”原因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这句话是:此果虽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3)结合此段的关键句和引用的内容分析,文中引用的是渔人张九用橄榄治愈鳜鱼被棘的事例,该事例说明了橄榄的作用:橄榄能治一切鱼、鳖之毒。 故答案为:⑴故/人/名为谏果。 ⑵橄榄即使熟了,颜色仍然是青色的,所以又叫青果。 ⑶橄榄能之一切鱼、鳖之毒。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⑵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初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中筛选出有关的句子并翻译成现代语言即可。 ⑶本题考查分析引用材料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的说明对象和特征分析引用这一材料的作用。 2.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①,不减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年四十,为蒲亭长。民有陈元,独与母居。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母涕泣而起。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元感悟,卒为孝子。考城令王奂闻之曰:“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高尚的德行。②嘿:同“默”,闭口不说话。③征辟(bì):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__ 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__ (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2处) 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三则》) (4)仇香有哪些“至行”?请概括。 【答案】(1)担任;栖息,停留 (2)吾近日过元舍 /庐落整顿/ 耕耘以时 (3)①于是(王奂)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学习。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上那个穷和尚吗?③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解析】【分析】(1)结合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①句意为:担任蒲亭亭长。为:担任;②句意为: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集:栖息,停留。 (2)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本句句意为: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根据句意断句为: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乃,于是;以,拿;奉,通“俸”,俸禄;资,资助;使,让;句子翻译为: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②顾,难道;不如,比不上;鄙,边境;句子翻译为: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界的那个和尚吗?③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人。少孤,事母孝,举进士,不忍去左右,自负母入京师。既擢第①母亡,庐墓倒,食不盐酪,藉无茵席。德秀不及亲在而娶,不肯婚,人以为不可绝嗣,答曰:“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初,兄子襁褓丧亲,无资得乳媪,德秀自乳之,数日湩②流,能食乃止。 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吏白:“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乎?”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馀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所得俸禄,悉衣食人之孤遗者。岁饥,日或不爨③,陶然弹琴以自娱。天宝十三载卒,家惟枕履箪瓢而已。族弟结哭之恸,或曰:“子哭过哀,礼欤?”结曰:“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大夫生六十年未尝求足,未尝有十亩之地、十岁之僮,未尝完布帛而衣、具五味之餐。吾哀之,以戒荒淫贪佞、绮纨粱肉之徒耳。” (选自《新唐书·列传》,有删节)【注】①擢第:科举考试得中。②湩(dóng):乳汁,这里指汤汁。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解释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庐基侧________ ②会虎为暴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 数日湩流,能食乃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B. 无乃为累乎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鱼我所欲也》) C. 悉衣食人之孤遗者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送东阳马生序》) D. 陶然弹琴以自娱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兄有子,先人得祀,吾何娶为? ②若知礼之过,而不知情之至。 (4)我们应该从元德秀身上学可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1)搭建庐舍;适逢,正赶上 (2)B (3)①哥哥有儿子,能够祭祀祖先,我为什么要娶妻呢?②你只知道我失了礼节,却不知道我悲伤到了极点。 (4)①尊老爱幼;②诚信务实;③廉洁爱民。 【解析】【分析】(1)①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庐”,名词用如动词,建庐舍;:会:古今异义词,适逢,正赶上。 (2)A副词,才,/副词,竟,竟然;B都是语气助词,表疑问;C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助词,的;D;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得祀:得到祭祀;何……为:做什么。这是一个反问句,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强化练习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1)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2),感泣辞母,去之南都(3),入学舎。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4)以水沃面。往往饘粥(5)不继,日昃(6)食。遂大通“六经”(7)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1)适:女子出嫁。(2)世家:家世。(3)南都:今河南商丘。(4)辄:总是,就。(5)饘粥:稠粥。(6)昃;日偏西。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8)慨然:慷慨的样子。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和意思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是:() A、去之.南都 B、先天下之.忧而忧 C、送孟浩然之.广陵 D、之.虚所卖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范仲淹二岁而孤(2)去之南都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 【答案】 119、范仲淹有志天下 1 B 2 (1)幼年死去父亲(2)离开 3于是他精通“六经”的旨意,慨然豪迈,立志以天下为己任。 4记叙了范仲淹的身世及求学的经历,表达了他心忧天下的大志。 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①, 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导读:孟尝君传,指《史记·孟尝君列传》。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而贤明之士是指能治国安邦的人,正因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观点有新意。其实这里有一个人才的标准问题。 注释:①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罢了。特,只不过。狗盗,披狗皮,钻狗洞,进入别人家里进行偷盗。孟尝君被困于秦,使人到秦昭王宠姬处求援,宠姬向他索取狐白裘。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已献昭王。客有能为狗盗者,潜入宫内,将昭王之狐白裘盗出,献给宠姬而得以释放。鸡鸣,学公鸡叫。孟尝君逃脱后,恐秦王追赶,连夜奔走至函谷关,而该处规矩,须待天亮鸡鸣才能开关放行。客中有善作鸡鸣者,一鸣而群鸡齐鸣,守吏开关,遂得脱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士.以故归.之( )( ) 2.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 3.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 4.此士之所以 ..不至也( )( ) 二、翻译 1.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公子,名田文,他和___、___、___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2.作者王安石,____临川人,人称临川先生。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中他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真题汇编(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 (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答案】(1)王安石 (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泯然众人;痛惜 【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 稍稍:渐渐。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此句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泯然众人矣。”。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师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这说明仲永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结果到了成年的时候,仲永在诗词方面没有什么成就,已经完全如同常人了,从而表达作者对这样一个有天赋的孩子的痛惜之情。 故答案为:⑴王安石 ⑵(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⑶泯然众人;痛惜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平时学习时要结合所学的课文和名著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复习时可以整理成册,巩固记忆。 ⑵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注)①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王闻之闻:听说 B. 寡人愿子之行也愿:愿望 C. 燕王尚未许也许:答应 D. 王且何利利:好处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 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 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 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②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1)B (2)C (3)D (4)①(1)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②魏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解析】【分析】(1)B.“寡人愿子之行也”翻译为“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愿”意思是“希望”。故选B。 (2)“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翻译为“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及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一) (一)文侯与虞人期猎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始强。【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①天又雨,公将焉之? 译: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 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 2.翻译下边句子 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译: 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译: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 (三)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译: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四)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五)浦阳郑君仲辨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脊骨。③瘳: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且能伤身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推、敲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节选自《诗话总龟》)【注】①出自《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________ ②又欲作“推”字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出自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比“敲”“推”二字,说说贾岛为什么最终选用“敲”字? 【答案】(1)在;想要 (2)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3)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结合课内所学①“于”翻译为“在”;②“欲”翻译为“想要”。 (2)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引手:伸手;势:动作。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故答案为:⑴在;想要 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⑶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出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基础上进行分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砍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①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②,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节选自《后汉书》)【注】①涿郡:郡名,为今河北省涿县治。②图纬:专论占验术数的书。 (1)下面是关于“文言实词”学习方法的梳理。请根据提示,完成填空。 Ⅰ【积累迁移法】我们由【甲】文“录毕,走送之”中“毕”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问毕辞归”的“毕”是________之意;由【甲】文“援疑质理”中“质”的积累,迁移可知【乙】文中“玄因从质诸疑义”的“质”是________之意。 Ⅱ【查阅词典法】参考《古汉语词典》中“素”的义项,“融素骄贵”中“素”的意思是________(填序号)。 素:①未经染色的生绢;②本然的,未加修饰的;③真情,后作“愫”;④蔬菜、瓜果类食品;⑤一向,平素;⑥预先。 Ⅲ【语境推断法】根据语境,【乙】文“家贫,客耕东莱”中“客”是________之意。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公将鼓之 B.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屠惧,投以骨 C. 乃召见于楼上/所欲有甚于生者 D. 乃西入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②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4)宋濂与郑玄在求师中都遇到了什么困难?各自是如何克服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1)完成,结束;询问,质疑;⑤;客居 (2)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