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

四、规划区客源市场分析

1.客源市场等级划分理论

旅游客源市场等级划分既是旅游市场学重要理论研究内容,又在旅游规划中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是规划先行的重要基础。在旅游客源市场等级划分中,依据的理论和方法主要有空间距离递减规律、旅游竞争态模型和引力模型。这些理论和方法既有其优势,也有其缺点。

◆空间距离递减规律

空间距离递减规律是指对于旅游目的地、旅游景区(点)和旅游者而言,都存在与外部联系程度随空间距离增加而递减的现象。有学者据此规律研究了居民的出行空间特征以及旅游流内聚性的特征。空间距离递减规律对客源市场等级划分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但该规律只是理想条件下的基本规律,其只考虑客源市场与旅游目的地或旅游景区(点)之间的空间距离,忽略了其它条件。该规律成立的基本条件包括:在其市场域范围内,无同质旅游目的地的竞争;旅游客源市场社会条件相同,主要包括居民的旅游偏好、经济收入、旅游交通等方面的条件相同;旅游客源地的自然条件(如地质、水文和气候条件等)均一。

现实中多数旅游规划都以此为理论根据,再结合规划者的经验对旅游客源市场的等级进行划分。该种划分模式简单、方便,对数据和理论水平要求较低,一般的读者也较易理解。但其重大缺陷是该规律只考虑空间距离,而影响客源市场规模的因素有多种:从旅游者方面而言,包括客源地的市场人口规模、出游偏好、经济能力和空间距离等因素;对旅游目的地或旅游景区(点)而言,则又包括各种自然条件、旅游产品的竞争条件等。上述缺陷导致其对客源市场等级划分存在与事实不符之处,用其指导旅游市场营销,难以达到营销效果。

◆旅游竞争态模型

旅游市场竞争态是指旅游系统中,各市场的占有率和增长率双指标方面所表现出的状态特征。根据市场占有率和增长率情况,将高占有率、高增长率的市场称为明星市场,将高占有率、低增长率的市场称为金牛市场,将低占有率、高增长率的市场称为幼童市场,将低占有率、低增长率的市场称为瘦狗市场,并据此做出营销战略和对策。已有不少研究者将该模型用于旅游市场分析,将旅游市场划分为明星市场、金牛市场、幼童市场和瘦狗市场,并对市场的营销对策和营销战略进行分析。

该模型同样可以用于旅游客源市场等级划分。因为该模型分析中有市场占有率这个

变量,而该变量是划分市场等级的重要依据。据此,可依据研究对象客源市场域的大小,分别采用下述3种划分方案,如具有全球客源市场域的研究对象,可以考虑选择方案一;具有较小地方客源市场域的研究对象,则可选择方案三。

表1 依据竞争态对客源市场等级的划分方案

市场竞争态模型在市场等级划分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考虑两个变量,相对于单变量分析有显著的理论进步;2)可以直观地看出市场的发展和变化情况;3)分析方法相对简单,较容易理解和运用。但其劣势为:对客源市场的划分主要依据现有数据,是对过去市场趋势的延续分析,难以在新开发对象的客源市场等级划分中运用。同时,由于该模型不是建立在客源市场影响因素基础上,难以解释客源市场等级划分的根本原因;其对数据依赖较强,尤其是对时间序列数据的要求较高,从而存在数据获取较难和分析误差较大等问题。

引力模型

1966年Grampon首次将引力模型运用到旅游研究中。国内有学者将引力模型引入到单个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如保继刚等将该模型运用于旅游研究中,并预测了北京市来自各省的到访游客。此后,结合我国案例,学者们相继做了相似的研究,但将该模型用于客源市场等级划分的研究较少。

旅游引力主要考虑3个影响客源市场的变量:客源市场的出游人口规模、客源市场与客源的距离、客源市场的出游能力(一般以经济能力来衡量)。该模型至少隐含着3个基本假设条件:一是信息完全的假设,即旅游客源地居民对旅游目的地各种信息的掌握是完全的;二是客源地居民的旅游偏好具有一致性,在模型中则表现为常数;三是无中间介入机会,即在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无同质旅游目的地存在。

将该理论运用于客源市场等级的划分,其优点和意义为:1)该模型将客源市场等级

划分的理论变量增加至3个,科学性和实用性提高,这在旅游客源市场等级划分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理论进步;2)该模型是一个有效的预测和定量解释工具,可以预测旅游目的地地域细分市场游客规模,与一般的经验分析或利用回归模型进行简单的趋势外推相比更具先进性;3)根据该模型的预测数据并结合旅游目的地的实际到访游客量,可以科学地判断各市场域的开发情况,从而为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提供决策依据。但该理论对数据的要求非常高,其运用的难度也很大,笔者只在规划的实践中尝试性地运用。

表 3种理论的对比

2.规划区客源市场层次划分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3种市场划分理论各有利弊,从其变量数量、数据要求等方面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可知,从应用价值和科学程度而言,引力模型有着显著优势。结合规划区的实际,本规划选取引力模型来划分客源市场层次,采用近年贵州省国内游客规模数据,模拟得到的Wilson 模型如下: )003421.0ex p(0050047.0i i i i c A P T -= (R2=0.728)

式中: i T 为规划区对客源市场域i 的引力;i P 为客源市场域人口规模(万人);i A 为

c为客源市场域到规划区的距离(km)。

客源市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

i

据此可对规划区客源市场层次划分如下:

◆一级市场:铜仁地区包括铜仁市、江口县、石阡县、思南县和德江县(各分市场

游客数占总游客数超过5%,累计市场占有率73.04%)

本地市场依然是旅游客源的最主要分布市场,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构成以本市域游客为主,而自驾车旅游者对车程的要求较高,以两个小时车程以内为佳,因此,铜仁地区将是规划区的一级客源市场,也是最主要的促销对象。

◆二级市场:黔东湘西经济圈(各分市场游客数占总游客数1%~5%,累计市场

占有率16.43%)

黔东湘西经济圈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客源,是中国南部地区发展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热土。随着省际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毗邻黔东湘西经济全的铜仁,将日益凸显其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强大的旅游吸引力。

◆三级市场:机会市场与泛珠三角经济圈(各分市场游客数占总游客数小于1%,

累计市场占有率10.53%)

泛珠三角经济圈包括香港、澳门、广东、福建、广西、海南、湖南、江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简称“9+2”地区,传统珠三角经济圈是我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运行市场经济的区域,经济最为发达,且对旅游的需求也比较旺盛,是国内旅游乃至入境旅游较大的客源地。

五、规划区客源市场预测

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对游客流量的预测方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以定量分析为主的预测理论体系,主要有回归分析模型、引力模型法、灰色模型、神经网络预测预测和基于技术扩散的客流量预测模型等。纵观这些方法,大多以分析游客流量时间序列的发展趋势或分析游客流量时间序列与影响旅游需求的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为基本思路,且以获取游客流量的时间序列数据为分析基础。然而对于旅游开发处于起步阶段的旅游景区由于缺乏游客流量的时间统计序列数据,因而利用惯用的方法来预测是不现实的。

基于此,本文通过将Logistic曲线与景区的环境容量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预测本规划区的未来时段的游客流量。由于游客流量的增长趋势和方向与种群的Logistic增长非常类似,可以把游客群看成生物学中的一个种群,而贵州省则是游客群增长的大环境,

在周围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前提下,这个极限可看成是根据距离法计算的规划区的环境容量。

景区游客流量的Logistic 增长的数学表达式为:

dN K N rN dt K

-= (1) (1)式中,N 表示游客流量;K 为环境容量,根据规划预测的近期总游客容量,即每年186.97万人;t 表示时间,此处以2010年为原点,即增长的第0年;r 是没有限制下的增长率,根据预测的情况来确定。(1)式的解为(2)式:

1rt c K N K e

+=-+ (2) (2)式中,c 为常数。为了确定c 与r 的值,需要两组N 与t 值的数据。这可以参考贵州省近年游客人数的发展趋势。

从图所示的贵州省1984-2002年国内旅游人数发展曲线可以看出,贵州省的国内游客数与种群发展的Logistic 曲线有着比较一致的发展趋势。比较图中预测的规划区游客流量曲线与图的贵州省旅游人数曲线,可以看出,规划区2010年开始开发,相当于贵州省1984年所处阶段,而贵州省1984年的游客数占2002年游客数近1/10;规划区在2017年,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宣传水平的提高吸引更多的游客,其发展阶段相当于贵州省1992年所处阶段,而贵州省1992年的游客数占2002年游客数近1/2。因而预测到2010年,规划区潜在市场的游客数量可以达到环境容量的1/10,即t=0时,N=K/10;到2017年,潜在市场的游客数量可以达到环境容量的1/2,即t=10时,N=K/2;由此可以得出exp(c)=1/9,r=0.22,即:

0.2219

t

K N K e =-+ (3) 预测:

利用(3)式及规划区年旅游环境容量为89.0669万人次(详见本规划第八章)分期预测如下:

(1)近期(2010-2013年,开发建设阶段和起步增长阶段)

近期主要是开发级别高、吸引力大,吸引范围广的旅游资源的核心景区。考虑到要经过开发建设和市场开拓阶段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客源。根据(3)式预测2010年潜在市场的游客数约为8.9万人,2013年潜在市场的游客数约为15.8万人。

(2)中期(2014-2017年,快速增长阶段)

经过2014-2017年的起步增长,这一阶段客源地开发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更大更有潜力的市场得到开发,增长速度加快,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由于铜仁市旅游业起步较晚,存在比较明显的“后发优势”。根据(3)式预计2017年潜在市场的游客数量约30.4万人。

(3)远期(2018-2020年,完善提高、次快速增长阶段)

这一阶段客源地已经比较稳定,着重于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旅游资源,因而增长速度比上期有所减少。根据Logistic 曲线方程预计2020年潜在市场的游客数量是44.6万人。

对照检验:

近期,由于规划区的开发建设处于初步运营阶段,考虑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将总量弹性定在+8%到-8%之间。中期和远期,出现市场波动的可能性增大,其对旅游业的影响往往是负面大于正面,如竞争性和替代性产品的涌现、旅游者兴趣的转移。因此,在中期和远期,将总量弹性定在+10%到-12%。据此,将预测结果分为乐观、一般、保守三类(表)。

引力模型资料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一、引力模型概述 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20 世纪40 年代James Stewart 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并有若干具体 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 andWinters,2001)。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 二、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 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 论基础。 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Armington 假设)。接着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引力模型框架与许多标准的贸易理论是一致的,如H-O 模型,垄断竞争模型。Helpman & Krugman(1985)明确表明,引力模型是来源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模型,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预言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希望进口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商品,所以贸易流量就会与进口国规模(需求)和出口国规模(产品多样性)联系在一起。Deardorff (1998)表示,引力模型同样得自于不存在产品差异情况下的H-O 模型,他得出此结论的窍门就是放松了国际间要素价格相等的假设,这样国家间就可以专门生产差别产品。产品的不同在供给一方,消费偏好在需求一方,这样就暗示了引力方程,Deardorff强调引力类型贸易的关键是国家间生产差别产品,而差别产品是由垄断竞争企业提供(H e l p m a n 的假设)还是专门化生产(Anderson和Deardorff的假设)并不是关键。Eaton & Kortum(2002)建立了一个以李嘉图模型为基础的同质产品新贸易模型,这个模型的实质也是体现了一种引力关系。Deardorff(1995)指出“几乎所有的贸易模型都可以导出类似引力方程的结果,但它们成功的经验并不能证明什么,仅仅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 三、贸易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一)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二)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贸易流量研究上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贸易流量研究(上) 赵立萍 2013-3-31 10:58:24 来源:《经济论坛》2012年第11期内容提要:本文基于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的截面数据,构建了中国出口的贸易引力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与38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进出口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中国与伙伴国的GDP、中国与伙伴国之间的距离、中国与伙伴国的人口等因素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存在着显著性影响。根据实证结果,本文提出了促进中国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双边贸易流量,引力模型,贸易潜力 作者简介:赵立萍,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资本市场、国际贸易。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Harrigan(2001)认为,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主题是贸易模式与贸易量。但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来看,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只是解释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而没有对贸易量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决定贸易量的影响因素,其中的引力模型就是研究双边贸易量的重要工具。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源于牛顿的物理学万有引力定律,即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间的距离成反比。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最早将引力模型运用到国际贸易研究领域,提出两国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两国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两国之间的物理距

离成反比。一般认为,引力模型形式可表现为(Bergstran,1989)X ij =α Yiα1 Yi α2D ij α3A ij α4。 其中,X ij 是某一时期i国从j国的出口额,Yi是出口国的GDP,Y j 是进口国 的GDP,D ij 为两国之间的距离,A ij 为其他促进或阻碍两国之间贸易流量的因素。 为了便于回归,将原模型转化为对数线性形式,得到: lnX ij =lnα0+α1lnYi+α2lnYj+α3lnD ij +α4lnA ij +ε ij 其中,ε ij 为随机误差项。从此,引力模型成为定量研究国际贸易流量的重要工具。同时,引力模型在其他领域也有重要运用,如旅游、移民、国外直接投资等国际流量的实证研究。为了更好地解释贸易流量,学者们在后续的研究中还加入了其他的自变量,比如人均收入(Leamer,1974)、汇率(Bergstand,1985)、是否属于同一个经济组织(Bergstand,1989)、人口(Linnemann,1996)、是否拥有共同的语言(Wei,1996)、是否拥有共同边界(盛斌,2004)等被引入了模型。 虽然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的实证分析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如Blav(2001)和Jakab(2001)应用引力模型测算一国潜在的贸易能力,Balistreri(2003)应用引力模型估计贸易壁垒的边界成本等。但是,由于引力模型缺乏理论基础,使得作为分析工具的引力模型受到了很多学者的质疑。比如,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在贸易政策方面的应用会受到模型本身从经济意义上无法识别的性质的妨碍。这点是被广泛认知的。Bergstrand(1985)认为,尽管引力模型成功地从计量经济的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流量问题,但由于其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其在预测潜在贸易量时有很大的局限性。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很多学者对引力模型的理论和实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Anderson(1979)、Helpman与Krugman(1985)、Bergstrand(1985,1989)、

面板数据的F检验固定效应检验

面板数据的F检验固定 效应检验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面板数据模型(P A N E L D A T A)F检验,固定效应检验1.面板数据定义。 时间序列数据或截面数据都是一维数据。例如时间序列数据是变量按时间得到的数据;截面数据是变量在截面空间上的数据。面板数据(panel data)也称时间序列截面数据(time series and cross section data)或混合数据(pool data)。面板数据是同时在时间和截面空间上取得的二维数据。面板数据示意图见图1。面板数据从横截面(cross section)上看,是由若干个体(entity, unit, individual)在某一时刻构成的截面观测值,从纵剖面(longitudinal section)上看是一个时间序列。 面板数据用双下标变量表示。例如 y , i= 1, 2, …, N; t= 1, 2, …, T i t N表示面板数据中含有N个个体。T表示时间序列的最大长度。若固定t不变,y , ( i i . = 1, 2, …, N)是横截面上的N个随机变量;若固定i不变,y. t, (t= 1, 2, …, T)是纵剖面上的一个时间序列(个体)。 图1 N=7,T=50的面板数据示意图 例如1990-2000年30个省份的农业总产值数据。固定在某一年份上,它是由30个农业总产总值数字组成的截面数据;固定在某一省份上,它是由11年农业总产值数据组成的一个时间序列。面板数据由30个个体组成。共有330个观测值。 对于面板数据y i t, i = 1, 2, …, N; t= 1, 2, …, T来说,如果从横截面上看,每个变量都有观测值,从纵剖面上看,每一期都有观测值,则称此面板数据为平衡面板数据(balanced panel data)。若在面板数据中丢失若干个观测值,则称此面板数据为非平衡面板数据(unbalanced panel data)。 注意:EViwes 、、既允许用平衡面板数据也允许用非平衡面板数据估计模型。

中国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贸易量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自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融入全世界经济的进程加快,中国对外贸易的活力进一步增强。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在世界货物贸易中排名第32位,所占比重不足1%。201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9740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43倍,年均增长16.8%。其中,出口总额15778亿美元,年均增长17.2%;进口总额 13962亿美元,年均增长16.4%。中国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占世界货物出口和进口的比重分别提高到10.4%和9.1%,连续两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出口大国和第二进口大国。由此看出,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长非常迅速,并且对中国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中国贸易量变化的研究非常必要。 一,建立模型 本文选取引力模型的主要基本指标,来验证中国贸易和其主要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引力模型等式显示了ij两国的GDP总量,和两国之间的距离。其中T代表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量。Y代表了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D说明了两国之间的距离,在本文中用两国之间的首都距离代表。由于引力模型基本公式是非线性公式,将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变成线性等式: 二,数据来源 鉴于中国在2012年的GDP总量是定值,故没有加入计算。本文选取2012年和中国贸易量较大的18个国家作为样本,其中中国和各个国家的贸易额来自中国国家商务部的2012年1-12月进出口数据;各个国家的GDP总量来自于IMF 的统计数据;各国到中国的距离以各国首都到北京的距离测算,来自于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f85363710.html,。 三,引力模型的回归分析 本文收集了中国和18个国家在2012年的贸易总量,各个国家的GDP总量,和两个国家的距离。

引力模型的应用领域

引力模型的应用领域 引力模型是应用广泛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它以牛顿万有引力公式为基础,这也是引力模型名字的由来。目前这个模型理论相当成熟,应用领域也很广泛。比如:空间布局、旅游、贸易、城市分析、交通、市场营销、企业区位、考古、高校招生和生物迁徙等领域。下面我将从引力模型应用的不同领域来谈谈自己对引力模型的理解。 一、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 引力模型最早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并且应用的相当广泛。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贸易领域的是Jan Tinbergen(1962)。以下是我看过的有关该领域的一些期刊论文。 1、戴明辉、沈文星写的“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流量与潜力研究:引力模型方法”,来源于资源科学2010(11)。本文在传统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具有林产品特色的要素禀赋、森林认证变量,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修正。运用1999年到2008年这10年间中国对28个木质林产品贸易伙伴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进行中国主要木质林产品贸易潜力测算。结果表明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流量和双方的经济规模成正相关,与距离因子成负相关,要素禀赋和双边贸易流量成正相关,而森林认证在双边贸易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2、刘岩写的“贸易流量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综述”,来源于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3)。本文主要是进行引力模型的理论研究,笔者主要通过梳理近30 年来引力模型的理论发展脉络,全面展示了该理论从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的扩展;由无贸易理论基础到与贸易国自身禀赋的融合;并提出今后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可能进行扩展的方向。比如:人均收入水平是否可以用于解释双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流量。 3、谢国娥、李亮写的“基于引力模型的中澳双边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研究”,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本文主要以1992~2008 年中澳双边农产品贸易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引力模型分析影响中澳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各种因素。其结果表明:中澳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与两国对农产品的需求成正相关;与澳大利亚进口关税率成负相关;与两国的RCA的相关系数、SARS的相

零售引力模型

最近我们一直在开发基于Java的软件组件集合的土地使用领域交通建模。该系统被设计用于集成各种开源工具对于未来城市的快速评估。我们利用广泛的面向对象技术实施的总体框架和数据交换的环境,有潜力像GIS,仿真模型,管理工具,数据库和其他外部嵌入常见的子系统数据源。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如何在Java平台上使用运行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基本库,我们已经开发的背景下,拟。该库定义了一组类代表一组可能行为的空间交互模型基于威尔逊(1972)。 可能是从设计的角度来看这个库的更有趣的部分之一是利用策略模式来实现空间互动模式的家庭。这些行为应该是柔性的,以被插入到一个应用程序,改变在飞行的功能。 UML类 图如下所示: 基于UML类图上,有四种方式来执行空间相互作用的运行模型(重力,生产约束,吸引力约束和双约束)和两个的方式来执行该行程成本矩阵的一般化(反幂函数和负指数函数)。 SpatialInteractionModel - 这是将使用不同的策略来运行的类模型。它使一个参考ISpatialInterationModel实例。该类使用setTypeOfSpatialInteractionModel方法,以取代目前的策略与其他策略。还将使用不同的策略使用该方法来计算广义的旅行费用setTypeOfDistanceFunction。

ISpatialInteractionModel - 该接口定义了所有可用的方法SpatialInteractionModel使用。 GravityModel,ProductionConstrainedModel,AttractionConstrainedModel和ProductionAttractionConstrainedModel - 这些类实现ISpatialInteractionModel接口使用特定的一组的每个calculateInteractions方法的规则。 InversePowerFunction和NegativeExponentialFunction - 这些类实现使用特定的规则对每个calculateDistanceFuntion IDistanceFunction接口方法。 从哪里开始? 本快速指南介绍了在Eclipse中我们的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库的使用作为JavaIDE。 为实现本教程是必要熟悉空间的基本概念交互模式和与Java面向对象编程和使用的Eclipse IDE中。如果你不熟悉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模型,我会建议你先阅读本文章艾伦·威尔逊爵士教授。如果你不熟悉的Eclipse IDE,我会建议你先试试这个教程由拉尔斯沃格尔。 二手库 本教程的发展将需要以下工具对于空间相互作用的模型,我们会从我们的谷歌使用最新的jar文件代码项目主页CASA-拟。

贸易引力模型

2005年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 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 论文题目: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作者:韩剑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 韩剑[1] 摘要: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的最新前沿理论,在实践中,产业内贸易对于促进一国贸易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回顾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内贸易的引力模型,对影响我国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因素作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内贸易与经济总量、人均收入水平、区域经济一体化呈正相关,与规模和收入差异、地理距离呈负相关,实证结论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选择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关键词:引力模型、产业内贸易、双边贸易 战后科技进步的加速促进了社会分工的不断扩大,国际分工由原来的垂直型分工逐渐转化为水平型分工,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也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在这种转变中,由于各国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本与技术存量的差异等因素,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相同类型的国家或地区出于产业结构、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上的相似性,其双边贸易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不同类型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则更多的受要素禀赋影响,接近于传统的产业间贸易。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相对变化,一国产业内贸易的国别结构也将出现动态调整,进而对其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产生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本文从国家特征揭示出产业内贸易变化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有重点地加强与潜在贸易伙伴国的经济联系,积极发展双边产业内贸易,从而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选择贸易政策提供一个理论依据。 1、理论述评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今国际贸易的最新前沿理论,并处于不断的研究探索和发展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在这一领域展开了广泛的讨论,经过了70年代中期的经验研究和80年代的理论研究,建立了一套解释同一产业内产品双向流动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迪克西特(Dixit,1977)、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77)、克鲁格曼(Kmgman,1990)、赫尔普曼(Helpman,1981)、布兰德(Brander,1991)等经济学家结合现代产业组织和市场结构理论,对不同类型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主流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同时以格鲁贝尔与劳埃德、阿奎诺(Aquino,A.1978)、伯格斯特朗德(Bergstrand,J.H.,1983)、格林纳韦(Greenaway,1987)为代表的学者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各自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模型,为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奠定了基础。 伴随计量工具的大量运用,越来越多的有关产业内贸易的文献集中于对产业内贸易因素的研究。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很多,既有国家层面的(country specific)特征,包括国家规模、人均收入水平、经济一体化,也有产业层面的(industry specific)特征,如产品差别化、规模经济、市场结构等。在研究双边产业内贸易时,由于更多的涉及宏观层面的内容,因此抽象掉产业层面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产业内贸易的早期研究中,国民收入水平是最早被考察的一个变量。林德(1961)的需求相似理论早就阐述了收入水平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他认为,相同的收入水平容易 [1]韩剑,男,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经济,E-mail:icedsword@https://www.360docs.net/doc/f85363710.html,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业贸易潜力分析

2009.7 - 48 -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业贸易潜力分析* 帅传敏 内容提要:本文采用中美两国及其主要贸易伙伴的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基于引力模型和固定效应假设,分别对中美两国之间以及中美与其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农业贸易流量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加入WTO给中美两国农业贸易都带来了机遇,美国从双边农业贸易中获得了比中国更大的利益。(2)影响中美两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不尽相同,反映了两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不同特点。(3)中美两国农产品出口具有不同的潜力空间和区域特点:中国对美国等25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农产品出口潜力集中在贸易潜力成长型和贸易潜力待开发型的国家和地区,而美国对中国等25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农产品出口潜力集中在贸易潜力成熟型和贸易潜力成长型的国家和地区。关键词:农业贸易潜力中国美国引力模型 一、引言 中美两国都是世界农业生产和贸易大国,两国互为重要的农业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农产品的第四大海外市场,美国也是中国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和主要进口来源国。中国海关数据库的数据显示,1997~2007年间,中美之间的农业贸易总额快速增长,从1997年的32.19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35.79亿美元,增加了4.22倍,年递增率为15.48%,超过同期中国农产品贸易12.05%的年增长速度。然而,中美之间的农业贸易很不平衡,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总额是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总额的2~3倍。例如199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农产品23.83亿美元,而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仅为8.36亿美元。2007年,中国从美国进口农产品91.52亿美元,而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仅为44.27亿美元。中国对美国的农业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逐年扩大,从1997年的15.47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47.26亿美元,增加了3.05倍,年递增率为11.81%(见表1)。 表1 中美农业贸易的发展趋势(1997~2007年)单位:万美元年份中国向美国出口中国从美国进口中美农业贸易总额中国的贸易顺差总额比上年增长率(%)1997 83576.55 238311.40 321887.95 -154734.85 — 1998 88530.27 182686.48 271216.75 -94156.21 -15.74 1999 94582.03 174087.67 268669.70 -79505.63 -0.94 2000 118462.06 259101.24 377563.30 -140639.18 40.53 2001 126120.26 279199.02 405319.28 -153078.76 7.35 2002 168158.72 272044.11 440202.83 -103885.39 8.61 *本文得到了美国国务院富布赖特研究计划2008~2009(No. G-1-00005)的资助。

地理引力模型应用及参数取舍问题

地理引力模型应用及参数取舍问题 陈英鹏 201132020128 一概念 引力模型是由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经济学家为了了解和预测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社会及政治性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方式,利用经典力学中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建立的一种理论假说。最早将引力模型用于研究国际贸易的是丁伯根(荷兰经济学家,创建了丁伯根原则,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为了说明在由多个国家组成的世界里,贸易流量的不对称现象即大国的贸易量占其GNP的比重小于小国,而建立了贸易引力模型)和Pōōnen,他们分别独立使用引力模型研究分析了双边贸易流量,并得出了相同的结果:两国双边贸易规模与他们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Linnemannn于1966年,在引力模型里加入了人口变量,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还与人口有关,人口多少与贸易规模成正相关关系。Berstrand(1989)则更进一步,用人均收入替代了人口数量指标。引力模型应用广泛,它是国际贸易流量的主要实证研究工具。在后续的引力模型扩展中,研究者主要是依据研究自己的重点,按照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设置不同的解释变量。 为了更好地理解引力模型,首先写出牛顿万有引力公式:

在方程中,F ij为物体i与j之间的引力,m i,m j是物体i与j各自的质量,d ij为物体i与j之间的距离,k为常数,它可依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该公式表明,引力的大小与物体i与j各自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在这里,我介绍丁伯根建立的贸易引力模型: (1) 在方程中,X ij是 i城市向j 城市的总出口;Y i与Y j分别为i城市与j 城市的生产总值,D ij为i城市与j 城市之间的距离,K,e 为常数,a、b为参数。该公式表明,i城市向j城市出口总量的大小或者i城市与j城市之间的贸易量的大小与i城市与j 城市的城市居民收入的总量成正比,与两城市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二引力模型的变量取舍及引力模型的改进在扩展后的引力模型中,常常添加的变量有两类:一类是添加虚拟变量,如共同语言、共同边界、共同殖民历史、共同宗教等,早期对引力模型的扩展以这一类为主;另一类是添加制度质量指标变量,如是否同属一个优惠贸易协定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政府治理质量、合约实施保障等。两经济体双边农产品贸易流量主要受经济规模、国家人口数量、两国首府之间的直线距离以及各种贸易制度安排等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规模和优惠贸易安排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在引力模型公式(1)中,通常取引力衰减的基数为两城市之间的距离,但随着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建成,居民出行时间大大缩短,客观上拓展了城市的边界,两点之间空间距离已经不是影响两点相互作用

从贸易引力模型看中国双边贸易安排

从贸易引力模型看中国双边贸易安排 【原文出处】浙江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杭州 【原刊期号】200206 【原刊页号】17~20 【分类号】F52 【分类名】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复印期号】xx02 【标题】 【作者】刘青峰/姜书竹 【作者简介】刘青峰,男,1967年生,宁波大学商学院硕士生。 姜书竹,男,1977年生,宁波大学商学院硕士生。【内容提要】本文采用贸易引力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验证了决定中国2000年双边贸易状况的主要因素是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国民收入水平、空间距离和制度安排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中国对外贸易的对策建议。 【摘要题】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对外贸易/双边贸易/贸易安排/贸易引力模型【正文】 构建一个适当的分析框架来考察我国与贸易伙伴的双

边贸易状况,分析制约双边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扩大双边贸易的对策,可为我国政府制定扩大双边贸易的措施、为企业开拓潜在的国际市场提供具有实际价值的参考。本文的分析框架采用了“贸易引力模型”,所选取的数据是中国2000年3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及相关的数据,在模型拟合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一、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贸易引力模型最初出现在Timbergen(1962)和Poynohen(1963)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所作的研究中。基本模型是 Tij=A·(Y[,i]Y[,j]/D[,ij])(1) 其中T[,ij]是双边贸易额,为进出口的总和;Y[,i]是国家i的GDP;Y[,j]是国家j的GDP;D[,ij]是国家i和国家j的距离;A是比例常数。 该模型的思想来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的相互吸引力与他们质量的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进而设想:两个国家的贸易量与它们的经济规模之积正相关,而与两国之间的空间距离负相关。 8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改进。比较著名的有Helpman(1987)和Deardorff(1995)的研究。前者涉及Anderson(1979)、Krugman和Helpman(1985)

基于引力模型的浙江出口潜力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基于引力模型的浙江出口潜力分析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引力模型在双边贸易流量决定因素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理论基础也越来越完善。早期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扩展主要体现在研究区域经济合作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上,近期人们开始通过添加制度质量指标来考察各国国内制度因素以及制度趋同对双边贸易的影响。通过应用引力模型的研究发现,各国制度的优劣对双边贸易有显著的影响,制度相似的国家间贸易量较大。 引力方程是经济学在实证研究上所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功之一。它将双边贸易流量与GDP、距离和其他影响贸易壁垒的因素联系起来。该方程被广泛运用于推断如关税同盟、汇率机制、民族纽带、语言文化等体系的贸易流动效应。 上世纪60年代引力模型被引入衡量双边贸易流量的研究后得到不断扩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文献用引力模型对国际贸易进行实证研究。Mdtyds(1997 ,1998)、Chen&Wall (1999)、Breuss&Egger(1999)、Egger(2000)等人完善了引力模型的经济计量学规范;Berstrand(1985)、Helpman(1987)、Wei(1996)、Soloaga&Win-ters (1999)、Lumao&Venables(1999)、Bougheas等人(1999)对原有解释变量进行了精炼并提出了一些新的变量。在扩展后的贸易引力模型中,常常添加的变量有两类:一类是添加虚拟变量。如共同语言、共同边界、共同殖民历史、共同宗教等,早期对贸易引力模型的扩展以这一类为主。另一类是添加制度质量指标变量。如是否同属一个优惠贸易协定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政府治理质量、合约实施保障等。本世纪近以来,随着制度经济学的蓬勃发展,制度质量因素开始广泛引入贸易引力模型,这一类扩展成为中外研究者尤其是国外研究者的重点。对于制度因素的研究不再仅限于是否属于同一优惠贸易安排或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种粗糙的模式,开始用具体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制度因素对双边贸易的影响。 贸易引力模型在双边贸易流量影响因素问题上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且在诸多应用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大部分研究表明,无论是从贸易整体看,还是仅从行业层面上看,贸易伙伴的经济规模(GDP)、空间距离、人口和制度安排都是显著的影响因素,经济总量的作用尤为显著。制度安排的作用存在差异,主要取决与成员国的经济规模总量。 随着制度经济学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对国际贸易流量的影响。不少研究证实,贸易伙伴国的法律制度、合约实施保障制度、

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自引力模型被引入国际贸易领域以来,由于其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而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该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同时,由于服务贸易的崛起,将引力模型应用于服务贸易领域也开始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引力模型理论基础的争论以及其在国际贸易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试图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引力模型的应用厘清略思路。 关键词:引力模型理论基础实证研究 引力模型概述 引力模型源自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其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和两者之间的距离联系起来。20世纪40年代James Stewart首次将引力应用于社会科学。而最早将其应用于国际贸易的是Tinbergen(1962),引力模型预言两个国家的双边贸易流量是两国经济规模以及两国之间距离的函数。 经济规模用GDP、人口和人均收入来衡量。距离一般是测量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距离(绝对距离),也有的研究测量两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距离与它们和其他贸易伙伴距离的比值(相对距离),并有若干具体表述的统计形式(ITC,2000;Soloaga and Winters,2001)。 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研究,其大受欢迎应归因于以下几点:原理简单、数据适用、模型容易被用于计量研究。通过学者的努力,模型被不断扩展,加入了被认为影响贸易流动的虚拟变量,如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边界和国家间的历史关系。引力模型也被用于政策分析,例如对拥有共同货币的区域或优惠贸易协定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估计。 贸易引力模型理论基础 贸易引力模型不是首先从贸易理论中推演而来的,而是以对现实贸易关系的直观判断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因此,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在先,理论研究在后。但基于习惯,本文先介绍贸易引力模型的理论基础。 Anderson(1979)指出引力模型与世界贸易模型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如假定来自不同地区的产品(进口品和国内产品)是不完全替代的(Armington假设)。接着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引力模型框架与许多标准的贸易理论是一致的,如H-O模型,垄断竞争模型。Helpman Krugman(1985)明确表明,引力模型是来源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垄断竞争模型,垄断竞争的一般均衡模型预言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希望进口有别于其他任何国家的商品,所以贸易流量就会与进口国规模(需求)和出口国规模(产品多样性)联系在一起。Deardorff (1998)表示,引力模型同样得自于不存在产品差异情况下的H-O模型,他得出此结论的窍门就是放松了国际间要素价格相等的假设,这样国家间就可以专门生产差别产品。产品的不同在供给一方,消费偏好在需求一方,这样就暗示了引力方程,Deardorff强调引力类型贸易的关键是国家间生产差别产品,而差别产品是由垄断竞争企业提供(Helpman的假设)还是专门化生产(Anderson和Deardorff的假设)并不是关键。Eaton Kortum(2002)建立了一个以李嘉图模型为基础的同质产品新贸易模型,这个模型的实质也是体现了一种引力关系。Deardorff(1995)指出“几乎所有的贸易模型都可以导出类似引力方程的结果,但它们成功的经验并不能证明什么,仅仅是一个不可更改的事实”。 贸易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

基于引力模型的湖南省城市空间格局差异

【摘要】运用“城市质量”与“城市断裂点公式”,借鉴物理学中经典引力模型,将湖南省地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计算研究区域各城市2012年彼此间引力差异,分析了湖南省各个城市的空间格局,结果显示:14个城市发展不平衡,形成了以“长株潭”为核心的城市群,其极化效应明显。 【关键词】引力模型城市空间格局湖南省 区域差异是现在客观存在的经济社会现象,引力公式被用来分析人口、距离分析经济社会中因距离产生差异的原因。引力模型作为重要的工具被引用到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领域中。湖南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战略中南北衔接的战略结合省份。70年代以来,湖南经济增长迅速。但是省内不同城市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性。本文引用引力模型分析湖南省各个地级城市的空间格局差异。 一、研究方法 (一)假设 城市开放性特征由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与信息外溢决定。本文研究的假设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城市系统的封闭性。在湖南省城市间引力计算基础上,湖南省城市空间格局依赖于城市间引力的计算,这样分析思路集中,易获得最终结果。 二是城市间要素为线性双向流动。该假定使城市间关系不为复杂。 (二)模型的选取 本文希望运用改进引力模型公式与断裂点公式来衡量两城市间引力大小。并以此分析两城市引力的方向,两公式如下: 式中,tij为i城市对j城市的吸引力;dik为i城市到另一城市断裂点;dij为i城市到j城市的距离;qi为i城市的质量,qj表示j城市的质量;k、α、β、λ为系数,德尔菲法确定:k=1、α=1、β=1、λ=2。因此,对于两城市问的引力模型,可写成tij=qiqj/dij2。 (三)指标设计 1.城市质量指标。本文用城市质量指标衡量城市综合实力。根据2013年湖南省统计年鉴可以得到人口数、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四个指标,在此基础上加入各地区教育情况、规模以上工业个数。因此,城市质量指标可表示为:q-城市质量,g-地区生产总值,p-中心城市人口,c-中心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e-地区教育情况,n为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个数。 2.距离指标。距离指标可以衡量两地区之间空间间隔与便捷程度。两地的实际距离用两城市公路里程与直线距离的几何平均值表示。 d为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h为主要同行公路里程数,l为两地实际地表直线距离。据此算出的两城市间距离。 二、湖南省城市间引力 (一)城市综合质量与综合距离 下表为根据上述引力模型得出的2012年湖南省各地级城市综合质量。 (二)城市间引力 依据公式(1)计算湖南省城市间引力,并依次排列。城市相互之间的吸引力用d表示,此外引力存在方向的,这要结合城市间的断裂点综合分析。以常德―长沙为例,两市间的吸引力大小为1.53,但两城市之间断裂点位于靠近常德市一侧54.2km处,表明长沙市对常德市的吸引力较强。 (三)城市间的断裂点 为了能够判断城市之间引力的方向,根据公式(2)计算得出湖南省各个地级城市相互间

我国大陆与香港地区贸易的引力模型分析

我国大陆与香港地区贸易的引力模型分析 田贞余 [内容摘要]利用引力模型将中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香港地区出口的实际值 与模型估计值进行比较,发现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与 香港地区贸易联系密切,从一个侧面说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具有较好的基础。 [关键词]引力模型;转口贸易;板面数据 作者简介:田贞余,男,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博士,深圳518060 我国香港地区具有优良的港口,位居亚太地区要冲,背靠中国大陆,又是自由贸易港,香港地区利用这些条件向世界各国发展转口贸易,成为转口贸易大港。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提供的数据计算,2003年,香港地区进口商品18058亿港元,其中香港地区消费4946亿港元,转口16207亿港元;转口商品占进口商品的比例达到7216%。 在香港地区的转口贸易伙伴中,我国大陆无论从转口货物来源地还是转口目的地来看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香港地区与我国大陆的转口贸易额远远超过香港地区与其它国家(地区)的转口贸易额,可见我国大陆对于香港地区成为一个转口贸易大港起着重要作用(见表1)。我国大陆生产的商品通过香港地区转口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地的产品也经过香港地区转口到我国大陆。香港地区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贸易的桥梁。 表12003年香港地区的主要转口贸易伙伴 位次 按转口目的地按转口货物来源地 国家(地区)贸易额(百万港元)国家(地区)贸易额(百万港元) 1中国大陆705,787中国大陆967,104 2美国285,084日本161,231 3日本91,154台湾107,144 4德国51,369美国63,158 5英国49,625韩国57,000 6台湾38,616马来西亚33,933 7韩国34,336德国26,583 数据来源: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 责任编辑:潘德平 收稿日期:20051411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地价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II 第1章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3 研究框架 (2) 1.4 技术路线 (3) 1.5 可能的创新点 (4) 第2章研究综述 (5) 2.1 空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5) 2.2 引力模型研究进展 (6) 2.3 城市地价时空变化研究进展 (7) 2.4 城市地价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8) 2.5 本章小结 (9) 第3章研究总体设计 (11) 3.1 理论借鉴 (11) 3.2 研究区概况 (13) 3.3 数据来源 (15) 3.4 研究方法 (15) 3.5 本章小结 (17) 第4章重庆市主城区地价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9) 4.1 重庆市主城区地价数据的选择 (19) 4.2 重庆市主城区地价的时序变化规律 (21) 4.3 重庆市主城区地价变化趋势的预测 (22) 4.4 重庆市主城区地价的空间分布特征 (25) 4.5 本章小结 (26) 第5章基于引力模型的地价时空变化影响因素研究 (27) 5.1 构建城市地价引力模型 (27) 5.2 城市地价引力模型结果分析 (31) 5.3 空间相互作用对城市地价时序变化的影响 (37) 5.4 空间相互作用对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的影响 (38) 5.5 优化城市地价空间结构的对策 (39) 5.6 本章小结 (40) 第6章结论与展望 (43) 6.1 结论 (43) 6.2不足之处 (44) 6.3 展望 (44) 参考文献 (45) 致谢 (51) 在校期间所发表的文章及参与课题 (53) iii

地理引力模型分析

地理引力模型分析及其应用 一、引力模型及其参数讨论 引力模型(或引力力程)以牛顿经典力学的万有引力公式为基础,在经济学中进行了改变, 参考牛顿第一定律的公式形式,可以将两点之间的简单引力模型表示为:T ij =KQ a i Q b j /d c ij 其中,T ij 表示j 点对i 点的引力大小;Q i Q j 表示两点的“质量”,可以用人口、GDP 等来表示;d ij 表示两点间的距离,不一定是地理上的距离;k 、a 、b 、c 为系数。 Tinbergen (1962)和 Poyhonen (1963)对其在经济学领域做了发展、延伸,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且简便的经济学模型。这个模型认为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单项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一般用 GDP 来表示)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通常引力模型的简化形式为: M ij =KY i Y j /D ij 式中,K 为常数(通常也称为引力系数);Y i 和Y j 为内生变量,由模型要求通过的特定条件“平衡”出来;Dij 为空间距离。 对于引力模型公式中的参数是随具体的应用领域及实际情况而定的,但会保持引力模型中的公式的基本骨架。例如在国际贸易方面可能采用其简化形式,也有可能会增加其评定项目,相应的公式中也就增加了表示“质量”的参数,及M ij =K (Y i +P i )(Y j +P j )/D ij 。如果还不能准确的表达实际情况,需要变化相应的参数指数,直到公式可以在误差之内准确表达、预测、判断国家之间的贸易情况。也就是说,引力模型的一个重要特点,它的基本形式保持不变,只要对参数和分量的定义作出适当的改变,就可将引力模型应用于不同的问题。 二、引力模型的应用 (1)零售引力模型 当在A 和B 两个城市间存在着一个等级相对低的C 城市,A 城市对C 城市吸引的零售额为 T a =KP a P c /D 2ac 。B 城市对C 城市吸引的零售额为T b =KP b P c /D 2bc 。相比得: T a P a D 2bc - = - ﹒ - T b P b D 2ac 式中:P a 表示城市A 的人口, P b 表示城市B 的人口,P c 表示城市C 的人口,D ac 表示城市A 到城市C 的距离,D bc 表示城市B 到城市C 的距离; 当城市A 和B 对城市C 吸引的零售额相等,表示这一点是城市A 和B 对消费者吸引的分界点,靠近A 城市一侧的消费由A 城市供给,靠近B 城市的一侧由B 城市供给。即:T a /T b =1时,下式可成立,

贸易引力模型_来自中国的实证与启示

2006年第4期经济经纬 ECONOM I C S URVEY N o.4 2006 贸易引力模型:来自中国的实证与启示 张 昱,唐志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摘 要:作者在采用并修正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验证了决定中国双边贸易的主要因素是贸易伙伴的经济规模(GDP总量)、人口、空间距离和贸易政策等,并通过Be ta系数检验证明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是影响中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因素;通过贸易潜力分析,说明中国目前应当充分重视国内市场,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同时积极调整贸易结构,改善贸易增长方式。 关键词:贸易引力模型;贸易潜力;B eta系数 作者简介:张昱(1971-),女,湖南株洲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经济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唐志芳(1981-),女,湖南安仁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04级研究生。 中国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4-0044-04收稿日期:2006-04-03 本文旨在构建一个适当的分析框架来考察我国与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状况,定量估计和分析影响双边贸易的因素,并从总量上测算我国的贸易潜力,从而为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制定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依据。本文采用 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与30个最大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额及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关于贸易引力模型 贸易引力模型(Trade Gravity M ode l)是在国际贸易研究中分析双边贸易流量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个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来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认为两国或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与这两国或地区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者间的空间距离成反比。模型的基本形式是 T ij=AG i G j/D ij 其中T ij是双边贸易额,为进出口的总和;G i是国家i的GDP;G j是国家j的GDP;D ij是国家i和国家j的距离; A是比例常数。 尽管表述形式比较简单,但是由于贸易引力模型在解释双边贸易问题上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可以解释很多传统经济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所以自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后,许多学者对该模型进行了扩展性研究,例如L i n ne m ann[5](1966)将人口变量加入引力模型,这些研究使得贸易引力模型在原始模型的基础上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贸易引力模型的形式逐渐趋于完善。 二、中国双边贸易引力模型的建立 本文将以过去的学者对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为基础,根据中国双边贸易的实际情况,试图建立反映中国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基本的国际贸易引力模型的自然对数形式一般表述为: l n T ij= 0+ 1lnG i G j+ 2lnD ij+ (1-1)式中 0为常数项, 为随机误差项,系数 1和 2反映了T ij对G i G j和D ij的弹性。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同时考虑到中国具有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且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等的基本情况,在模型(1-1)的基础上,通过引入新的解释变量,并作必要的修正,建立适合中国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该模型对模型(1-1)的扩展和修正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除了GDP和距离这两个基本变量外,引入人口作为解释变量。L i n ne m ann的引力模型包括了人口变量,但有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应采用人均GDP来代替人口变量,因为人均GDP除了包含人口规模的基本内涵外,还反映经济发展程度,代表性需求水平和要素禀赋比例等。作者在分析中试采用人口变量代替人均GD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