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专题(中古----主题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2012届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专题(中古----主题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2012届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专题(中古----主题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2012届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专题:中国古代史

——主题二大一统的秦汉帝国

专家诠解考点趋势

考点1: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

(1)原因:统一成为大势所趋;秦国实力最为强大;秦王嬴政策略英明。(2)过程:公元前230一前221年,兼并韩、赵、魏、楚、燕、齐。

秦始皇嬴政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自称“始皇帝”,定都咸阳。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4)意义: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②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③符合了广大人民的统一愿望,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2.秦始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政治上:①秦王嬴政采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

③在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对皇帝负责。

(2)经济上:统一货币为秦国的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3)文化上:“书同文”、统一文字,规定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后来又推行“隶书”(程邈所创);

(4)军事上: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南击越族,修建灵渠。

(5)思想上:焚书坑儒,思想专制。

3.秦始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1)积极:①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奠定了我国长期统一的基础;②使统一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成为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特征;

(2)消极: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实行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4.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

1.对于统一的认识:①“统一国家”是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这个时期对中国历史做出的最大贡献。统一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是中国文明史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②统一国家:就我国而言,就是在中国的地理范围内,由一个政权把这个国家的各部分联合起来,并对各个部分实施有效的治理,这就是统一国家。③国家统一,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和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2.对于我们的启示: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主流,符合两岸人民的意愿;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但是也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势力,积极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维护祖国统一,完成统一大业也是我们青年的历史重任。

1.秦朝的制度措施及行政系统的基本特点:中央集权。

2.注意以下词语的正确书写:嬴政;小篆。

3.秦朝规定以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为统一货币。

4.隶书的创始人是程邈。

考点2:汉武帝的大一统和汉武帝的评价

1.大一统的原因

(1)客观:景帝后期的经济繁荣,奠定基础;

(2)主观: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2.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上

汉武帝刘彻

①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

②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和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派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经济上:统一铸钱,盐铁官营,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3)文化上: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古代的最高学府),在地方兴办郡国学。(4)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

(5)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等攻打匈奴,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6)开发边疆:设置“河西四郡”管理河西走廊至玉门关地区;重新设置郡县,加强对五

2.“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汉武帝统治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鼎盛时期;

3.国家的强盛既要依靠政治稳定和军事实力,也要依靠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定。而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4.要使祖国繁荣昌盛,必须早日实现统一。

1.注意以下词语的正确书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汉武帝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而非大学。

3.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3: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经过: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进一步加强与西域的交流。

(3)管理: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地区。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4)作用:张骞出使西城,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2.丝绸之路

(1)概念: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从西亚转运到欧洲,这就是横穿欧亚陆上通道的“丝绸之路”。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2)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成为中西方人员物品往来的渠道,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张骞出使西域辞别汉武帝图

1.张骞是以大一统王朝使臣的身份开辟域外交通路线的第一人,他的探险直接产生了丝绸之路而造福当时,泽被后人;

2.要学习张骞不畏艰险,报效祖国,勇于开拓,不辱使命,英勇顽强的精神,从而培养我们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中外交流是促进文化繁荣、历史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只有经济、文化先进发达,才能对国外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

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有所得益,有所进步。

2.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汉武帝时期。

名师导练经典名题

【3年经典解析】——掌握绝技无往不胜

【经典1】(2009·陕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A)

请回答:

问题:依据材料(A)所示信息,简述秦朝行政系统的基本特点及历史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材料提供的是秦朝行政制度示意图,联系教材知识,权利从下到上都集中于中央(皇帝),所以基本特点是中央集权;如此一来,中央有能力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也可以集中全国力量抵御外族入侵,维护国家统一,它最终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继承的体制。

【答案】特点:中央集权;影响:加强了封建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沿用。

【经典2】(2011·陕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舒问题:汉武帝对材料的主张持何态度?简要谈谈儒家思想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该问题有两个小问题,第一问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问要准确理解问题所指,要回答儒家思想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而不是对封建社会的地位或影响。

【答案】态度: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作用: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人类思想文明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遗产。

【2011真题导练】——全新精题梯度升级

一、选择题

1.(2011·株洲)某校历史教师安排学生收集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资科,请你依据下图判断小华感兴趣的历史人物是()

A.唐太宗 B.明太祖

C.秦始皇 D.汉武帝

2.(2011·呼和浩特)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灭六国,完成统一。这个年代用世纪纪年法表示是()

A.公元前2世纪早期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D.公元前3世纪晚期

3.(2011·聊城)某同学利用下边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 B.西周推行分封制

C.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西汉强化监察制度

4.(2011·衡阳)《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为用力也最为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 统一度量衡、货币

B. 焚书坑儒

C.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 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5.(2011·莱芜)汉武帝时,有大臣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为汉武帝所采纳。他的主张应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D.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6.(2011·泰安)汉武帝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并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排斥异己 C.平定叛乱 D.发展经济

二、非选择题

7.(2011·长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材料二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司马迁《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材料三以下是某学校初三学生小明对秦始皇做的全面而简要的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皇帝,他的功大于过。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他还建立起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但是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1)从材料一看,翦伯赞是怎样评价秦始皇的,其主要依据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分析,司马迁是怎样看待秦始皇的?

(3)材料一、二只摘取了翦伯赞和司马迁对秦始皇某个方面的评价。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评价人物的方法上有何特点?

【2012命题预测】——考前咬牙考后放歌

一、选择题

1. (原创)战国时期,各国“车途异轨,……文字异形。”秦兼并六国,实行巩固统一的措施后,下列不存在的情况是()

A. “车同轨”,车辆通行无阻

B. 商人交易使用圆形方孔钱

C. 各地官员均用小篆体写告示

D. 农民缴税用的“斗”容量不同

2.(原创)观察秦朝疆域图(见右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请你判断秦朝疆域最西到达今天我国哪个省或自治区?()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陕西省

C.西藏自治区D.甘肃省

3. (原创)“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

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

君王。其中“秦皇”最主要的功绩是()

A.创立中央集权制度B.创立行省制度

C.稳固大一统局面D.统治期间出现盛世局面

4.(原创)如你生活在秦朝时期,遇上了当时的一个官吏,你认为这位官吏说的哪些话是可信的?()

①我刚刚拜会了我县的县令②官府用小篆字体发布了一个告示

③朋友送给我一部《伤寒杂病论》④我下个月送儿子去太学读书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5. 汉武帝的“罢黜百家”是指()

A. 诸子百家

B. 法家和墨家

C. 道家和兵家

D. 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6.“张骞说:我通;班超说:我也通。卫青说:我打;霍去病说:我也打。”这句诙谐有趣的话所反映的史实是

A.通西域,北击匈奴 B.通吐蕃,南击南蛮

C.通夷洲,西击党项 D.通南中,东击东胡

二、非选择题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沁园春·雪》(1)“秦皇汉武”分别指的是哪一历史人物?

(2)秦皇、汉武在思想统治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材料二: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摘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3)材料二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一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答案探究

【2011真题导练】——全新精题梯度升级

一、选择题

1.C

2. D

3.C

4. D

5. A

6. A

二、非选择题

7.(1)认为秦始皇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杰出人物,依据:他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时代。(2)认为他实行了暴政,导致民不聊生。(3)全面性;一分为二。

【2012命题预测】——考前咬牙考后放歌

一、选择题

1. D

2. D

3.A 4.A 5. D 6.A

二、非选择题

7.(1)“秦皇”指秦始皇或嬴政;“汉武”指汉武帝刘彻。(2)“秦皇”:焚书坑儒;“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封国(诸侯、王国)势力过于强大;颁布“推恩令”(或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

秦汉皇帝历代列表

约公元前900年东周孝王封赢非子于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始建秦国。 秦非子 秦公伯 秦仲 秦庄公前821年-前778年在位44年 秦襄公前777年-前766年在位12年 秦文公前765年-前716年在位50年 秦静公 秦出子前703年-前698年在位6年 秦武公前697年-前678年在位20年 秦德公前677年-前676年在位2年 秦宣公前675年-前664年在位12年 秦成公前663年-前660年在位4年 秦穆公前659年-前621年在位39年 秦康公前620年-前609年在位12年 秦共公前608年-前604年在位5年 秦桓公前603年-前577年在位27年 秦景公前576年-前537年在位40年 秦哀公前536-前501年在位36年 秦夷公 秦惠公前500年-前491年在位10年

秦悼公前490年-前477年在位14年 秦厉共公前476年-前443年在位34年 秦躁公前442年-前429年在位14年 秦怀公前428年-前425年在位4年 秦灵公前424年-前415年在位10年 秦简公前414年-前400年在位15年 秦惠公前399年-前387年在位13年 秦出公前386年-前385年在位2年 秦献公前384年-前362年在位23年 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在位24年 秦惠文王前337年-前311年在位27年 秦武王前310年-前307年在位4年 秦昭襄王前306年-前251年在位56年 秦孝文王前250年-前250年在位1年 秦庄襄王前249年-前247年在位3年 秦始皇帝前246年-前222年 秦朝皇帝列表 前221年赢政统一全国,国号仍用秦,自称始皇帝。秦帝国(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自秦始皇至秦王子婴,共传三帝,享国十五年。

大一统的秦汉王朝

第二单元大一统的秦汉王朝 一、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历经两世:秦始皇和秦二世,仅存15年的短命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1、秦灭六国,统一全国。 条件: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 时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策略及过程:远交近攻、各个击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长平之战就充分体现了秦的兼并策略),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都城在咸阳。 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分立混战的局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方面:开创了中央集权。 ①自称“始皇帝”,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②在中央设丞相(政事)、太尉(军事)和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三个主要官职。他们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③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度,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这样,皇帝就把统治全国各地的权力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这一制度在为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一直到清朝灭亡才终止使命。) (2)文化措施:统一文字。(开始时是小篆,后来是隶书)任用: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经济措施:统一货币、度量衡。(货币通用秦国的圆形方孔钱,圆形方孔钱在我国通用了整整两千多年。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3)地区联系:秦朝以咸阳为中心,修建了驰道和直道,还统一了车轨。 (4)军事措施:了防御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5)思想措施:焚书坑儒。采纳李斯建议,将秦国以外的史书以及诸子百家书都统统销毁。 目的:为了加强专制统治。实质是对文化的摧残。影响: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秦朝的:秦末农民大起义。发生在秦二世在位期间。 根本原因:①强化化专制统治,实行焚书坑儒。 ②繁重的徭役:修建阿房宫和骊山秦始皇陵。 ③残酷的刑法。族诛和连坐,造成了“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局面。爆发时间:公元前209年。 过程:①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建立了张楚政权。(鱼腹丹书、篝火狐鸣、指鹿为马) ②刘邦、项羽成为秦末农民起义后期的领导人。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消灭了秦军的主力(破釜沉舟)。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二、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1、西汉的建立:楚汉战争

第8课大一统帝国重建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西汉初年,承袭秦制,但又实行郡国与封国并行的制度,而封国实力的增强,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西汉开国皇帝和群臣,大都来自社会下层,由此形成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标志着春秋以来统治集团更新的大体完成。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吴楚七国之乱、布衣将相之局、黄老之学、文景之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汉初政治”,懂得汉承秦制又不完全承秦制;无为而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又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掌握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布衣将相之局”,懂得国君将相不必贵胄的道理。 通过学习“‘清静无为’政策”,懂得统治政策的制定应符合社会实际和人民的利益。建议在教学前,让学生找出单元导言的关键词,如“汉承秦制”、“汉武帝”、“光武帝”、“分裂”、“统一”等等,以此为基础,掌握本单元的基本线索,即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光武帝重振国势,但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演化为分裂局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和的推进又使中国走向新的统一。 ●汉承秦制 1.提问:什么是中央集权体制?秦是如何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的?由此导入新课,指出:西汉建立之后,政局初定,百废待举。汉统治者删繁就简,承袭秦制。分析汉承秦制的具体表现,如承袭秦朝的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承袭秦朝的郡县制;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此外还承袭了秦朝的集议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等。汉承秦制,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2。结合课文小字和“练习与测评”1,从辩证的视角分析,汉承秦制又不完全承秦制。分析汉不完全承秦制:其一,汉初的政治体制虽承袭秦朝,但政令施行则宽简舒缓,与秦朝之急切苛刻全然不同。其二,秦虽有分封列侯的制度,然未曾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王。而汉在承继秦郡县制的基础上,大封同姓诸侯王,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所封的同姓诸侯王,既占有土地、人民,义有征收土地税和山川市井之税的特权。此外,他们还利用控制盐、铁等资源,减免百姓赋税,与朝廷争夺民户。平日,他们还豢养了不少宾客,为其出谋划策,通过各种方法与朝廷分庭抗礼。随着同姓诸侯王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中央政权不得不采取措施,限制与打击其势力的增长。结合“知识链接”,指出: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错提出“削藩”的建议,将支郡削去,收归中央,于是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同姓诸侯王制造了“吴楚七国之乱”。 可以拓展汉初郡县与封国并行原因的相关知识:第一,刘邦认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诸侯王,一旦出现反叛,就无人拱卫中央政权。刘邦不愿重蹈秦短命的覆辙,于是便大规模地分封同姓诸侯王,以便有足够的屏藩中央政权的力量。第二,由于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时间很短,人们对这一制度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不少人误将秦的暴政与郡县制的实行联系起来,认为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还有一些人,虽然不反对推行郡县制,但同时又认为分邦建国体制也不错,同样有存在的必要,两种制度可以同时实行。这些看法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刘邦,于是他采取了封邦建国体制与郡县制的混合体。在诸侯王国之下,依然有郡县,这些属于诸侯王国的郡被叫作支郡,名义上虽属于中央政权,实际上在诸侯王的直接管辖之下。 还可以拓展西汉封邦建国体制与西周封邦建国体制的异同点,指出:两者在内容上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教案

第3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本单元所需课时数 6 主要内容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8课昌盛的文化 单元总体目标(1)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来的基础。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统一国家的出现避让要求扩大对外联系,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对外联系比较发达的时期。对外联系的动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出于政治动机,如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二是为了商业往来,如丝绸之路的开通;三是出于宗教原因,如佛教东来。(3)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早在秦汉时期就在一些领域中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一时期的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又是与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经济发展和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相关的。 重点难点关键秦统一六国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通过“评述秦始皇”和“秦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通过秦亡前后的史实明确人心向背的作用。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特别注意对重要历史人物汉武帝的评价。 明确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以和平友好为主流。秦汉经营西域、丝绸之路,考查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再现和运用分析能力。 单元学情分析通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学习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愈来愈浓,他们会在课前查找资料编演小品,现在的历史课堂是活跃的紧张的充实的。一节课下来许多学生还是意犹未尽。感觉学生们是喜欢历史课的。当然他们还不太会对重要问题进行分析,对一些人物的评价还略显淡薄,可是他们已经慢慢的进步。相信学生们在下面的学习中会有更上佳的表现。 单元教学建议在掌握秦灭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基础知识后能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秦始皇;汉武帝的大一统要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理解与记忆,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各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汉朝的中外交流,结合地图弄清“西域”“丝绸之路”的概念,通过归纳张骞的功绩,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课本或课外资料中援引图片、史书记载、文物等获取信息来了解把握张骞通西域的情况及认识丝绸之路。 单元备课(三)

秦汉时期(教案)

秦汉时期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 秦朝的统一:战国时期,_______经过_______变法,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____六国。公元前_____年,秦王______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_______。 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采用“_____ ”称号,全国的_____、_____、_____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_____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_____为凭据,由皇帝控制、发给。②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_____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三公九卿:①构成:在中央,设置____、____和____三个最高官职。____之下还有诸卿。②职能: ____为百官之首,帮皇帝处理全国的____; ____ 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全国____ ; ____ 负责军事。③特点:秦朝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____ , ____ ,军政大权操纵在____手中。 ④运行方式: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____ 、 ____和____进行朝议,最后由____裁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____下重大事情的____ 。 (3)郡县制:①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由____直接管辖。②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地方官僚机构。___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___,对下督责___,定期向___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___或___,主要任务是治理___,管理___、___、狱讼和___。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___。③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____直接有效的控制。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A.对秦朝的影响:①巩固国家的统一,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②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③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B.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____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汉承秦制: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 、 ____并存。西汉武帝颁布“____”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使中央集权得到初步巩固 汉朝选官制度:汉朝选官主要实行_______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二、经济 1、农业:汉朝以后, ____ 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 、官营手工业: ①冶金:如两汉的____ 和____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____工具 ②制瓷:____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____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____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____ 。 3、商业:①“市”的形成与发展: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

秦汉、魏晋南北朝 历史知识点

秦汉、魏晋南北朝历史知识点 (一)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建立专制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修筑长城;进军和开发岭南。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汉武帝时期,采取措施全面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政治上,建立“中朝”制约“外朝”,设置“刺史”以监控地方,削夺诸侯权力,严刑峻法;经济上,把地方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控制。 (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秦王朝是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在胜利击败匈奴贵族的侵扰之后,为了巩固在战场上取得的成果,始皇又命蒙恬主持修筑了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万里长城。长城的兴修,始于战国年间,当时,魏、赵、楚、齐、燕、秦等国都筑过长城。汉武帝时期恢复了秦朝的旧疆。西汉建立西域都护府,西域三十六国归顺汉朝。 (四)三国鼎立和南北朝形成 公元208年,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280年至316年中国再次统一。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进入十六国的长期战乱,南方则是偏安江东的东晋王朝。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又为北齐代替,西魏为北周所篡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总称为“北朝”。420年,刘宋取代东晋,此后历经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 南朝和北朝合称为“南北朝”。 (五)对外关系 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由此频繁,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此外我国的铁器、漆器、铸铁和凿井技术也通过此路西传。经此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物产有良马、香料、葡萄、石榴等。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公元166年,大秦首次派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东汉光武帝时,汉朝的铸铜、制漆和冶铁技术传入朝鲜、日本。东汉明帝时,佛教开始在我国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科学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张衡是东汉时期我国伟大的科学家,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器。汉武帝时制定的“太阳历”,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历法。天文观测记录了公元前28年的一次太阳黑子现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东汉的《九章算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三国时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地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西汉时编订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华佗配制的全身麻醉药剂,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至今仍是我国研究古代地理的主要著作。 (七)思想文化 东汉人王充是两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东汉至三国两晋逐渐传播,南北朝时期空前盛行。南朝的范缜著有《神灭论》,系统阐述了无神论思想。东汉时道教在民间兴起,对我国后世文化有深远影响。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珍品;秦汉时期的兵马俑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颗明珠。顾恺之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被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王羲之被后人尊称为“书圣”,永和九年,与谢安、孙绰等42人修葺兰亭,写下了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北朝时,山西的云冈和河南的龙门石窟,是我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宝库。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教案完美版

《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教案 西岗34中王艺坚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1、适于的学段/年级:(七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仍避免了不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秦的统一为以后中国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代开始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为以后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统一的国家的建立,回忆他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华夏族的形成。它存在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对当时世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秦人”同“汉人”和“唐人”一样,成为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的代称。秦的灭亡给后世提供了借鉴。 本课的内容分三部分:“秦王扫六合”“陈胜吴广起义”“楚汉战争”三者之间的发展线索是秦的统一、灭亡、西汉的建立。秦兼并六国的历史意义是重点。为什么能兼并六国是难点。本课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很重要,本单元主要讲述秦汉时期一统天的局面,本课是封建社会统一时期的开始,所以地位很重要。 二、学情分析 本课时间距离学生遥远,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此时期的成语故事或编演课本剧《长平之战》,学生在课前就对这一时期有简单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对本课内容感到陌生,让学生讲故事,演义历史会让学生拉近与历史的距离,学习时能自然而然对本课内容感兴趣,学生在演义的时候能加入一些个人观点,学生比较接受这种方式学习。学生在课前早就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有所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状态,百家争鸣,商鞅变法这些知识已具备,也具备了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具备了加工处理资料的能力,课前让他们准备成语故事及课本剧能够完成。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希望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学到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让学生看图掌握统一的过程,让学生有处理资料、分析、归纳、概括、识图,掌握直观记忆法,养成收集资料的习惯,培养学生唯物看待历史,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学会用历史为现实服务。 知识能力: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识图,了解秦兼并六车的基本史实。 通过对“揭竿而起”、“四面楚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成语典故的运用,了解本课中相关的一些基本史实。

秦汉

秦汉文学 秦汉文学秦代和两汉文学,由于秦代历时短促,文学成就不高,因而主要是两汉文学的成就。从文学样式看,秦汉文学主要在辞赋、史传文、政论文和乐府诗歌等四个方面取得较高成就,在上有较为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秦文学 秦代文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至嬴子婴即位(公元前207)不久为刘邦所灭,仅历时15年,文学上无重要建树。秦王朝在统一全国之初,实行极端的文化专制主义,“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史记·秦始皇本纪》)不仅如此,秦王朝还对儒生实行肉体消灭政策,曾一举坑杀儒生460余人。在秦王朝统治期间,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挫折,先秦时代的文书典籍几全遭毁灭。“秦世不文,颇有杂赋”(《文心雕龙·诠赋》),“秦皇灭典,亦造仙诗”(《文心雕龙·明诗》),即使遗留一些杂赋、仙诗(仙真人诗)亦皆亡佚。如今能看到的仅仅是秦始皇巡行各地时,李斯等人写作的歌颂功德的文字,由于它们刻在各地山石之上,后世称为。它们在形式上模仿雅颂,为四言韵文,多以三句为韵。文学价值不高,但由于它们是今存最古的碑文,对后世的碑志文有一定影响。 西汉文学 西汉初年,汉王朝建立初期,统治者汲取秦王朝短期覆灭的教训,在政治上恢复了分封同姓侯王制度,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以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而黄老的“无为而治”学说成为当时的统治思想。 在文化政策方面,惠帝时废除了秦的挟书律,“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汉书·艺文志》),加之战国以来百家之学的影响,各地侯王也仿效战国诸公子的办法,招致各种人才于自己的门下,这使汉初的哲学和社会思想都比较活跃自由,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 汉初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辞和赋的发展上。汉初文士有战国游士的余风,喜欢奔走于诸侯、权贵之门,比较关心国家和社会的问题,并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促进了政论文的发展。汉初政论文作者以、为最著名。他们注意总结秦王朝由弱转强、政权得而复失的经验教训,对如何巩固汉王朝的统治,完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表达了自己的政治见解。这些政论文议论宏阔,说理畅达,感情充沛,富于文采,对唐宋以后散文创作有明显的影响。汉初的辞赋属于战国的余绪,但汉初辞赋作者缺乏那样的强烈感情,多为模拟之作,作品亦多亡佚。现存的《招隐士》,其气象、格调逼近屈宋,为其中的佼佼者。贾谊在贬谪长沙时写有《吊屈原赋》和《鸟赋》,其中渗透了个人的身世感叹,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特别是后者,在体制和写法上,显示了由楚辞到汉赋过渡的痕迹。枚乘是文景时期的重要作家,他以上书吴王、谏阻其谋反而知名于世。他的《七发》虽然不是以赋

秦汉帝国时代的大一统文化

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变革及其影响 ――以秦汉帝国时代的大一统文化为例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有曲折的峡路,也有江波平阔之处。作为中国史上的英雄时代,秦汉史的整体风貌“闳放”而“雄大”。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先秦时期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丰硕成果,为秦汉时期的文化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稳固的上升阶梯。秦汉时期全面发展的社会状况,又使先秦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有些成就得到发展,有的学科领域得到拓宽,有些经过改造、发挥,更加完善、系统,更加理论化。秦汉文化与先秦文化,一脉相承,又有创新。海内六合大一统,封建经济大发展,秦汉封建国家影响深入边远地区,中外交往又有突破性的进展,以及自古以来我们民族对文化的崇尚,这些既是秦汉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原因,又铸就了秦汉文化的特有风采。 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政治变革与文化变革 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国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是他统一六国后采取的一项空前的措施。 首先,改“王”为“皇帝”。春秋战国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为“王”,但秦统一中国以后,秦始皇觉得自己是“德迈三皇,功过五帝”,于是秦始皇单取一个“皇”字,同时又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自此“皇帝”就代替“王”而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而秦始皇就成了中国历史了第一位皇帝。 第二,加强中央政权组织。秦王朝的中央政权是秦国原来的中央政权的延续和扩大,但官职的名称和权力有许多变化: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皇帝以外,中央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分,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三公”之下,有所谓“九卿”。秦始皇统治时期,中央集权的重要特点是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人手中。为使大权不致旁落,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政、军和监察大权,互不统属。由于三公互不统属,所以最后决断只能归皇帝一人。 第三,调整地方政权组织。统一后的地方政权组织,主要是推行郡、县、乡、亭四级行政组织。秦王朝所推行的封建官僚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大进

秦汉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考点一秦汉时期的政治 一秦朝的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 (1)客观上:结束割据,完成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的必然 ①经济上: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各地联系加强。 ②政治上:各诸侯国废除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③民族关系上: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了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人心向背:长期战乱,人民深受其苦,渴望统一。 ⑤局部统一:长期争霸战争,形成局部统一(战国七雄),为统一提供了重要条件。(2)主观上:秦具备了统一的实力。 ①商鞅变法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实力超过其他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广罗人才,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策略。 2、统一的过程: 兼并战争(灭六国)、南征越族(凿灵渠)、北击匈奴(筑长城) ◎拓展:对秦长城的评价: ①积极方面:抵御了匈奴等少数民族的骚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闻名世界,是人类文明的一份宝贵遗产。 ②消极方面:它一定程度上隔绝了中国人民与北部少数民族的往来,不利于民族融合,它是统治阶级滥用民力的产物,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3、秦朝的疆域 5、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拓展: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专制,它表明秦朝不仅要取缔与当局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高压手段所能统一的。 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

【汉武大帝吧】对秦汉王朝开发经营西南地区的几点认识_古代西南边疆问题研究之一

文山学院学报 Vol. 25 No. 1Feb. 2012 46 第 25 卷第 1 期2012 年 2 月JOURNAL OF WENSHAN UNIVERSITY 历史上对西南地区的开发经营,首先是从秦并巴蜀开始的,直到西汉武帝时期才兼及西南夷地域。因此,秦汉时代的西南开发,形成先北后南,从北 向南分区推移的开发格局。[1] 但由于西南地区(主 要是巴蜀、西南夷两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类型、社会结构、历史传统等差异性较大,加之秦汉王朝开发西南地区的目的、动机、手段又不尽相同,从而造成巴蜀和西南夷两地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性又反过来影响到西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走向。所以,通过对秦汉时期西南开发经营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梳理,无疑会增进我们对西南区域社会历史整体性的了解和认识。 一、西南开发的背景和出发点 西南开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中期秦国对巴蜀地区的兼并和经略。由于巴蜀之地北邻秦,东接楚,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当时秦、楚相争的战略要地。特别是对秦国来说,当时的巴蜀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且也是将来伐楚的一条重要通道。于是在公元前316年秋天,秦灭掉蜀,紧接着又灭掉巴,正式将巴蜀纳入秦国统治的版图范围。 作为对秦国军事威胁的回应,楚顷襄王时①曾派 大将庄蹻沿江而上,攻略巴、黔中以西地,溯延水(今乌江)出牂柯、夜郎,进入滇池一带,但不久之后“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还,以其众王滇, 变服,从其俗,以长之”。[2](卷116) 在与秦国争夺西 南的较量中,楚国逐渐处于下风。 对于秦楚争霸西南以及秦国开发经略巴蜀的动机和原因,众说纷纭,不过我们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双方出于扩大统治区域进而称霸中原的政治、军事目的;其次是为了在经济上获得更多资源和人口的现实需要,而且正是因为此后 “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2](卷70)才 一举扭转了秦国长期以来“地小民贫”的不利局面。可以说,秦并巴蜀是秦统一天下的第一步,其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不仅为秦汉王朝所沿用,同时也为以后进一步开发巴蜀乃至整个西南创造了条件。 然而对于西南夷地区来说,虽然“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但真正意义上的开发出现在秦并巴蜀二百余年之后的汉武帝时期,而此时西南地区南北两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已有明显的差距。西南夷和巴蜀两地开发时间间隔如此之长,当与秦汉时期的政治局势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战国后期秦国的注意力主要是关东六国,而且在征 对秦汉王朝开发经营西南地区的几点认识 ——古代西南边疆问题研究之一 尹建东 (云南民族大学 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031) 摘要:秦汉时期的西南地区主要是由巴蜀和“西南夷”两个不同的地理及文化单元所构成的。由于西南地区本身并非是一个“均质”性区域,加之秦汉王朝开发西南地区的目的、动机、手段又不尽相同,使得西南区域内部发展极不平衡,西南北部的巴蜀地区很早就被纳入华夏政治和文化体系当中,成为王朝西南地域的核心,而西南南部的云贵地区则长期处于王朝的边缘地带。这一格局自秦汉形成之后,一直延续到唐宋而鲜有变化。 关键词:秦汉;西南地区;开发经营;社会变迁 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200(2012)01-0046-05收稿日期:2011 - 06 - 1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唐时期西南地区的豪族大姓与地方社会”(08XZS001)。 作者简介:尹建东(1965 -),男,内蒙古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社会史和历史文献学研究。

2018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篇章教材巩固主题二秦汉帝国的统一与魏晋南北朝的分裂试题含答案

第一篇章教材巩固 主题二秦汉帝国的统一与魏晋南北朝的分裂 考点梳理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秦始皇 政治中央1 中央2 地方3 1 经济 2 3 文化:统一文字(书同文,官方小篆、民间隶书) 思想:焚书坑儒,推崇法家思想 民族:抵御匈奴、修长城(用险制塞、隔绝固守) 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发展。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1)思想文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长安设置太学,培养儒学人才 作用:统一了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统治思想 (2)地方封国:主父偃:推恩令,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可封为列侯,由郡县统辖。 作用:削弱了地方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监察制度:中央:设司隶校尉,监察京师官员、皇族 地方:设十三州部,各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官员和豪强 评价:通过这些措施,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汉武 帝是位维才大略的政治家。 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主要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与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作用: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通道,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汉宣帝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中央正式管辖新疆。 大秦(古罗马) ↗西域(新疆、中亚地区) 中国出口:丝绸、冶铁、造纸术。中国进口:葡萄、核桃、苜蓿、石榴、胡萝卜、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 5.了解“造纸术”,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西汉前期,人们发明了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6.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1)官渡之战——双方:曹操、袁绍;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2)赤壁之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结果:以少胜多,孙刘联军胜。意义: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础。 (3)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建立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222年,孙权在建业(南京)称王,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7.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 西晋后期,五胡十六国战乱不止,人口大量南迁(100万)。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原因:1、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经验、技术、工具。2、南方自然条件优越;3、社会条件安定,没有战争破坏;4、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 表现:在南方,出现了麦稻兼作技术和双季稻技术、蜀锦、灌钢法、青瓷;建康城人口达到百万。 8.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措施:(1)迁都洛阳(494年)(2)实行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改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作用:巩固了对黄河流域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封建化进程。 丝绸之路:是亚欧陆上交通线,被称为 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丝绸之路路线图: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西域(新疆、中亚地区)→西亚→欧洲。西汉—古罗马(大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