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阅读理解题型及常规答题方法2

第十讲 阅读理解题型及常规答题方法2
第十讲 阅读理解题型及常规答题方法2

例2.…"people cheat on their sleep, and they don’t even realize they’re doing it,"says D r. David."They think they’re okay because they can get by on 6.5 howler, when they reall y need 7.5 , eight or even more to feel ideally rigorous."(见《分册》P12页例3)

Q: According to Dr. David, Americans ________ .

(A) are ideally vigorous even under the pressure of life.

(B) Often neglect the consequences of sleep deficit.

(C) Do not know how to relax themselves properly.

(D) Can get by on 6.5 hoarse of sleep.

(分析:选B项。属于归纳事实细节题。Dr. David所说的话,描述的是一种事实现象,即美国人睡眠不足而误认为这不是什么大的事,还自我感觉良好。从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经常忽视睡眠不足的后果,即B项的内容。)

例3. By the millions they are coming-no longer the tired, the poor, the wretched masses l onging for a better living. These are the wealthy. "We d on’t have a budget,"says a biologi st from Brazil. As she walks with two companions through New York lity’s South Street, " We juse use our credit cards."

Q:From what the Brazilian biologist says, we know that tourist

like her ________ .

(A) are reluctant to carry cash with them.

(B) Simply don’t care how much they spend.

(C) Are not good at planning their expenditure.

(D) Often spend more money that they can afford.

(分析:选B项。属判断推理题。文章讲成千上万涌进美国的富有者与那个巴西生物学家一样,他们在购物时只管刷卡("just use our credit cards.")而根本不做预算("don’t ha ve a hudget"),可推断出他们这类人是"根本不管花多少钱的。"即B项内容。)

4、转折处与强对比处常考

一般而言,转折后的内容常常是语义的重点,命题者常对转折处的内容进行提问。转折一般通过however, but, yet, in fact等词或短语来引导。强对比常由unlike, until, not so mu ch…as等词或短语引导。命题者常对用来对比的双方属性进行考查。

此类考点常出现在逻辑推理型题中,少数出现于其它题型中。

例1. Some observers say the fault is with the young people…. But that’s a condemnatio n of the students as a whole…. Others blame the state of the world… But disappointed gr aduates are learning that it can no longer absorb an army of trained twenty-two-year-old s, either.(见《分册》P148页例4).

Q: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the problems of college education partly arise from the fact t hat _______ .

(A) society cannot provide enough jobs for properly trained college graduates.

(B) High school graduates do not fit the pattern of college education.

(C) Too many students have to earn their own living.

(D) College administrators encourage students to drop out.

(分析:选A项。考生阅读文章时,应注意到文中有两个"but"的转折,特别是段末一转折句意即:但失望的毕业生了解到社会再也不能吸收大量的23岁的训练有素的大学生。这一转折后的内容正好是解答题干问题的依据,我们从这句话可以推断出大学考试之所以出了

问题部分源于一个事实,即A项:社会不能为训练有素的大学生提供足够工作。此属逻辑推理题。)

例2 … Unlike other lawbreakers, who must leave the country, commits suicide, or go to j ail, computer criminals sometimes escape punishment, demanding….(见《分册》P161页例2)

Q: It can be conduc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____ .

(分析:这道题属逻辑推理题,命题者利用unlike进行强烈对比,要求考生推断出正确结论。具体分析见《分册》P165页例2答案。)

例3 Beauty has always been regard as something praiseworthy. Almost everyone think s attractive more respectable occupations. Personal consultants give them better advice f or finding jobs. Even judges are softer on attentive defendants(被告)。But in the executiv e circle, beauty can become a liability.

Q:The author writes this passage to _______ .

(A) discuss the negative aspects of being attractive.

(B) Give advice to job-seekers who are attractive.

(C) Demand equal rights for women.

(D)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appearance.

(分析:选A项。属主旨大意类题型。前面都是讲美给人带来的种种好处,用but突然进行转折,考生即可推测出下面要讲美给人带来的不利方面了。)

例4. The sensation of sound involves a verity of factors in addition to its peak level. …In r egular programming the intensity of sound varies over a large rage. However, sound leve ls in commercials tend to stay at or near peak level.(见《分册》P14例8)

Q: Commercials create the sensate at the highest sound level.

(A)TV stations always operate at the highest sound level.

(B)Their sound levels are kept around peak level.

(C)Their sound levels are kept in the middle frequency rarges.

(D)Unlike regular programs their intensity of sound varies over a wide range.

(分析:选B项,该题属阐述说明主旨大意的事实细节题。用however作转折,指出商业节目的音量是保持或接近峰值(peak levels)。命题者给出的B答案中,只是对howev er后原句进行了词语和句型的转换,详析见《分册》P16页例8答案。)

5、复杂句常考

复杂句常是命题者出题之处,包括同位语、插入语、定语、长句后半句,从句、不定式、副词等,命题者主要考查考生对句子之间指代关系。文章段落之间关系的理解,常以逻辑推理题型出现,包括少量其它题型。

例1. As families move away from their stable community, their friends of many years, thei r extended family relationships, the informals flow of in formation is cut off, and with it th e confidence that information will be available when needed and will be trustworthy and r eliable…(见《分册》P104页例1).

Q:The word "it" most probably refers to ________ .

(A) the lack of stable communities.

(B) The breakdown of informal imformation channels.

(C) The increased mobility of families

(D) The growing number of people moving from place to place.

(分析:选B项,本题属句际关系推理题型,要善于分析句子结构,As 引导的前半部分是状语从句,主句是"the informal flow of information is cut off", with引导的短语表伴随。详析见《分册》P110页例1答案。)

例2. The manufacturer who increases the unit price of his product by his package size t o lower the quantity delivered can, without undue hardship, put his product into boxes, ba gs, and tins that will contain even 4-iybcem, 8-ounce, one-pound, two-pound quantities o f breakfast foods, cake, mixes, etc.

Q:The word"undue" means " ______ "。

(A)improper (B)unexpected (C)adequate (D)excessive

(分析:选D项,这属词汇题型,但需要分析句子结构和上下文逻辑。该句看似复杂,但结构容易分析,主语"the manufacturer",谓语"can put",宾语his product, who引导定语从句,that此引导定语从句,without undue hardship介词组作插入部分。句子结构分析好,全句意思就易弄懂,制造商改变包装大小或样式不需要过多的艰辛努力,故选D。)

例3 … All this will lead to a population in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that is smaller than was f eared a few years ago. For those anxious to see world population brang by under ventra l the news is encouraging.

Q:The popul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arousing to the writer,_____.

(A) will be smaller than a few gears ago.

(B) will not be as small as people expect.

(C) will prove to be a threat to the world.

(D) will not constitute as serious a problem as expected.

(分析:选D项。属逻辑推理型题。考生关键要理解that 引导的定语从句意思,然后联系下句,便知D项是正确选项。)

北京市高考英语二轮复习专题精讲 第10讲 阅读理解(新题)赏析1

第10讲阅读理解2012新题赏析 信息匹配 题一: 以下是几个国际节日的简要介绍: A. Wharfedale Festival of Performing Arts West Yorkshire, the United Kingdom Young people are invited to compete in this art festival with classes covering speech, guitar, dance, poetry and short story writing, and so on. The previous year’s winners are invited back to perform again at a special concert. With a long and well-known history behind it, this well-attended competition is a kind of forerunner of popular television talent contests such as Pop Idol. B. Sydney Writers’ Festival Sydney, Australia

Held at Sydney’s Wharf 4/5, the annual Sydney Writers’ Festival is the biggest literary event of its kind in Australia and one of the biggest book fairs in the world. Attracting a mix of authors, poets, editors, publishers and book lovers, this is a great event at which people can look through thousands of titles while enjoying workshops, book reading and seminars. C. Flipside Festival Singapore As part of the Singapore Arts Festival Outreach Programme, Flipside aims to reach a much wider audience with three weeks of lively, fun street performances. Flipside promises to bring out the adventurous side of you with a combination of physical theatre and mind games as well as free outdoor performances such as music performances from local singers. D. Hay Festival Hay on Wye, the United Kingdom The little market town, Hay, has a population of 1500 and no fewer than 39 bookshops. It bills itself as the world’s first and most distinguished book town, and is, therefore, a perfect place for a literary festival. The festival is a celebration of great writing. There are events including film screenings and musical concerts and the bookshops remain open throughout.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汇总(超级经典)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的整理汇总 一、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他文体的阅读也适用。 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 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 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 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 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有些同学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 以下是针对《考试说明》,提出的几种答题技巧: 一、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二、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注意摘取原文,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 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 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 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 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及技巧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及技巧 概括文章(记叙文,小说)主要内容的方法(包括句、段): 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怎么样。 一、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 答题要点一般有:1、点明中心;2、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是本文的线索;4、表明主要人物;5、点明主要内容。 二、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1、拟人答题格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情态(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情感。 2、排比答题格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行文朗朗上口,有极强的表现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 3、比喻答题格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表达了作者******情感。 4、反衬答题格式:运用反衬的修辞手法,给人以鲜明的感受和极深刻的启示,增强了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5、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答题格式: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6、“大约”“大概”“差不多”表示不确定,或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如果丢掉则不准确。 三、描写的作用 1、正面描写:直接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反映

作品主题) 2、侧面描写:烘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3、环境描写的六大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 ②表现人物身份,烘托人物心情; ③渲染、营造某种气氛,展示人物性格; ④奠定感情基调; ⑤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⑥酝酿诗情画意,揭示作品主题。(答题时应根据上下文内容有选择的进行作答)。 4、心理描写的作用: ①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②有助于更好地描绘出人物的性格,同时为下文做铺垫。③有助于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④有助于展示情节的发展变化。 (心理描写的技法:①独白法。内心独白能使人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②直描法。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感受。③细节法。运用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④烘托法。有恰当的环境描写衬托出人物的心理。) 5、动作描写的作用①找出人物动作描写中的典型动词;②结合具体 内容分析人物发出该动作时的心理是怎样的;③分析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继而判断人物身份)

(完整)小学五年级阅读理解重难点指导(结合具体题目)

小学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重难点分析 【导语】阅读的题型不外乎以下几种:考察字词的基础知识、重要句段的含义作用、篇章的整体理解。我们训练孩子的习题量没错,但是要让孩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孩子就可以在摆脱题海的同时取得一个好成绩! 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养成良好的审题、阅读习惯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打开思路。 通常阅读一篇文章,第一遍需要速读,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 初读文章后,分析文章的思路很重要。尤其是低年级段,一定要养成这个习惯。 孩子的阅读习惯千差万别:有的孩子采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 孩子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在考试中,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 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在平时练习时,可以顺读。根据孩子的情况,因人而异,但是无论哪种阅读方法,都要强调:有效阅读。阅读完文章,接下来就 是审题环节了。审题时,建议孩子先圈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如错误、正确、词语、句子、第四段”等这些关键词。 三、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家长、老师经常带着嘴边的阅读题的技巧就是一个字找”孩子们也都烂熟于心。 阅读题的答案就在原文中,就看谁的眼睛亮,找的准。要么有原词原句等着成为答案,要么只需要你提炼一下或 变通一下就可以拿来为你服务,就这么简单。孩子们也就不再认为阅读题高不可攀”有了信心也就有了成功的可能。 文章中找答案也是有窍门的:具体说就是要找到题目中的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做好题目之后,我们要告诉孩子:如果时间允许,要重读全文内容,充满信心地进行复查。所有答案全部做完后,携带阅读理解的成果回归原文,检查答题有无疏漏,对照各题目推测判断,确保无误。 答题技巧 1、上下联系。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等。 2、换位思考。就是让我们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立足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5、联系前后,结合中心。在答阅读题时,有些孩子容易惜墨如金”连话都说不完整,更别说将问题回答全面了,这 种懒汉思想可要不得。还有的孩子容易为了全面,答得啰啰嗦嗦,照抄原文。我们说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是文章 的魂”文后的阅读题肯定与中心有关联。既要答出要点,言之有物,又要考虑全面,条理清晰。谈感受之类的题目就要走出短文,联系实际升华主题。 阅读理解中的重难点易错题答题方法答题技巧 一、对于选择题的答题方法: 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适合于一目了然的题目。答案是自己一下子能确定的。

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语文阅读题答题模式 题型一理解词语或句子的含义 提问方式:1.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2.作者为什么反复说...这句话? 3.某句话里的...词语的含义是什么? 答:○1写出表面意思;○2写出深层意思。 (1)对重要词语的“理解” 例2006年湖南《在山阴道上》:“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答:①鲁迅的故乡(字面意思)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内涵意义) (2)对句子的理解 例2007年广东卷《泥泞》: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答: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3)对标题的含义的理解 例《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试结合文章内容,解释题目“秋日里对春风的怀念”的含义。(4分) 答:○1“秋日”果实累累,文中指的是李文珍先生学有所成的学生们,“春风”指的是李文珍先生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人格光辉;○2秋天的果实包含着春天雨露的滋润,寓学生对李文珍先生的充满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题型二:文章的写作思路 提问方式:文章是怎样表现……的”或“如何”表达情感或主旨的? 答:○1从结构和内容入手;○2从写作手法入手;如修辞的运用。

题型三:分析作用 (1)词语、句子的作用 (2)内容的作用:1.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2.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3.照应前文 4.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5.刻画人物性格 (3)结构的作用:①开头: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统摄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引人入胜 ②中间:过渡,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③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旨,照应前文,卒章显志。点明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感情,;照应开头,,前后呼应;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4)修辞的作用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1写出修辞;○2写出在文中如何运用;○3写出作用。 题型四:分析人物形象 。 答题技巧: (一)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阅读理解做题方法

阅读理解做题方法 所谓,“得语文,得天下”,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语文中的阅读成了“失分大坑”,如何在阅读这一项抓分成了很多孩子的难题,很多家长为此着急,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了阅读抓分大全。相信一定能对各位同学有帮助。 ★ 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 主要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一、题型:段意、主要内容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二、选择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有很多的问答题都是根据中心解答的) 例如:谈谈你的收获;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有什么启发 有些文章可以直接在文中找到中心句。 写人的,主要是写主人公的某些优秀品质; 写景主要体现景的美丽可爱。 写物比较复杂一点,单纯写物,就是表达对物的喜欢; 借物喻人和借物喻理的文章,在此类文章的结尾部分,仔细地揣摩,看它那些带有议论性的话,如果有写人的成分,那就是借物喻人;如果有说理的意思,那么一定就是借物喻理。 三、理解句子的含义 所谓的含义就是蕴含在文章里面的意思,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出来的,要通过我们仔细的揣摩,采取一找二写的方法来完成。句子的意思有明暗两种。明的就是在文章结束那些议论性的话,你把它拿过来,稍加整理,也能回答。暗的难度大一点,必须在通晓全文的基础之上,把文章中一些重要的事件所反映的思想感情等的关键词摘录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总起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3、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篇末点题;照应开头 五、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作用: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常见修饰句子的方法 1) 比喻句。常用的比喻词有“好像”“犹如”“仿佛”等,有的比喻句用“成了”“变成”“是”等代替比喻词,如: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比喻句的特点是:本体和喻体有些相似,并且本体和喻体是不同类的。所以有比喻词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比喻句,如:小花长得好像她妈妈。(X) 2)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像人一样。如:青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此句用“告诉”“快乐”等写人的词语来写小动物。 3) 夸张:故意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地描述。如:(夸大)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缩小)在巴掌大的牢房里,他照样锻炼。 4) 排比:把意思相联、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大体相等、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排列在一起。如: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天山南北,传到白山黑水之间,传到大河长江之南,使全国的人民心一齐欢跃起来。 5) 设问:自问自答。如: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 6) 反问:无疑而问,问而不答,答案暗含在问话中。如: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7) 疑问:提出问题。如:今天你去图书馆看书吗?

初中数学第36讲:阅读理解型问题习题

1 第36讲:阅读理解型问题(1) 九年级( )班 姓名: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发现、总结解题规律,并能运用规律. 2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文字概括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等.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若把函数y=x 的图象用E (x ,x )记,函数y=2x+1的图象用E (x ,2x+1)记,……则E (x ,21x +)可以由E (x ,2x )怎样平移得到 ( ) A .向上平移1个单位 B .向下平移1个单位 C .向左平移1个单位 D .向右平移1个单位 2.为了求1+2+22+23+…+22008的值,可令S =1+2+22+23+…+22008,则2 S =2+22+23+24+…+22009,因此2S -S =22009-1,所以1+2+22+23+…+22008=22009-1.仿照以上推理计算出1+5+52+53+…+52009的值是 ( ) A .152009- B .152010- C .4152009- D .4152010- 3.如图,A B C D ,,,为O 的四等分点,动点P 从圆心O 出发,沿O C D O --- 路线作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s ).()APB y =∠,则下列图象中表示y 与t 之间函数关系最恰当的是 ( ) 4.小嘉全班在操场上围坐成一圈。若以班长为第1人,依顺时针方向算人数,小嘉是第17人;若以班长为第1人,依逆时针方向算人数,小嘉是第21人。求小嘉班上共有多少人? A .36 B. 37 C. 38 D. 39 ( ) 二、填空题: 5.刘谦的魔术表演风靡全国,小明也学起了刘谦发明了一个魔术盒,当任意实数对(b ,a )进入其中时,会得到一个新的实数:a 2+b -1,例如把(3,-2)放入其中,就会得到32 +(-2)-1=6.现将实数对(-2,-3)放入其中,得到实数是 . 6.我们常用的数是十进制数,计算机程序使用的是二进制数(只有数码0和1),它们两者之间可以互相换算,如将(1011)2换算成十进制数应为: 5104212021)101(0122=++=?+?+?= 1121212021)1011(01232=?+?+?+?= 按此方式,将二进制(1001)2换算成十进制数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 7.对于任意的两个实数对),(b a 和),(d c ,规定:当d b c a ==,时,有),(b a =),(d c ;运 算“?”为:),(),(),(bd ac d c b a =?;运算“⊕”为:),(),(),(d b c a d c b a ++=⊕.设p 、q 都是实数,若)4,2(),()2,1(-=?q p ,则_______),()2,1(=⊕q p 8.符号“f ”表示一种运算,它对一些数的运算结果如下:(1)f (1)=0,f (2)=1, f (3)=2,f (4)=3,…(2)122f ??= ???,133f ??= ???,144f ??= ???,155f ??= ???,… A B C D O P B . t y 0 45 90 D . t y 0 45 90 A . t y 0 45 90 C . t y 0 45 90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大全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大全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 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总结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与技巧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就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重要方法,也就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与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阅读理解关键就是掌握解题的正确的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同学的。 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瞧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她文体的阅读也适用。具体过程就是: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瞧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瞧原文——答题。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与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有些同学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就是有技巧可寻的。以下就是针对《考试说明》,提出的几种答题技巧: 一、瞧分值答题法:

最新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常见问题

一、做阅读常见问题 1.做题速度慢 2.答题字数少 3.答题不深刻 4.答题点不全(答不到点上) 5.提高阅读的方法 6.不会总结段意 7.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不高 8.阅读兴趣不高 9.文言文阅读理解不了 二、具体解决方法1.做题速度慢方法:孩子做题速度慢是很多学生都会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有:1.没有把握好做题时间。2.注意力不集中,态度散漫。3.有的题目孩子不会做。老师给孩子的建议:1.做题的时候,准备一只手表,进行计时。对于做阅读题的时间进行限制,比如阅读题一般花费时间为10-15分钟,所以就要要求孩子在规定时间把这个题目做完。对于时间的控制,家长可以根据题量、难度等来灵活判断。 2.孩子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让孩子在读文章的时候,读出声音来,并加快速度,这样既可以保证孩子仔细阅读,也能节省时间。 3.有的问题不会回答的时候,孩子做题速度就会变慢。因此,孩子需要先掌握做阅读题的方法,其次,仔细阅读,答案都在文章里。最后,每次做完题之后,注意总结和分析,不断掌握答题方法,才能在做题时游刃有余,合理控制时间。 4.家长监督并督促孩子在规定时间里做完,让孩子做题速度逐渐加快。同时也要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每一次做题都有收获,重在质量,而不是只求数量。2.答题字数少方法:答题字数少的原因有:1.文章阅读不仔细。2.答题技巧没有掌握。3.答题习惯不好,懒。老师给孩子的建议:1.阅读题的答案在文章里都有迹可循,答阅读题其实就是对文章进行分析,所以仔细读文章很重要。孩子需要将文章至少读三遍,并划分层次,答题时在文章中找出所有相关的地方。并对题目仔细分析,找准确。这样才能找到答题点,答得多且全面。 2.答题技巧就是答题的套路,比如赏析题,分三步赏析:修辞(描写等)、作用、情感(性格等)。而答题技巧的提高可以给孩子买相关资料,或者从网上找。同时,让孩子做完题,对完答案之后,独立

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埋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对以上类型的问题必须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 6、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或告诉我们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 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多看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7、比较阅读理解。 考试会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8.谈写作手法和作用 ①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②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方法归类(一)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阅读理解的做题方法

考前阅读理解辅导 很开心,又在这里和大家见面了。时光如梭,转瞬间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期末考试一天天临近,在过去的时间里我们收获着快乐,收获着成功。面对着即将来临的期末考试,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当听到期末考试这个词时,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 有的同学已经胜券在握,而有些同学却还在书海中苦苦挣扎,尤其是语文的阅读题是平时分值大,又容易丢分的内容。对很多同学来说就如西游记中的妖怪,让我们没等遇见呢就有发抖的感觉。其实呀,只要我们掌握答题的一些方法和要领,他也就没什么可难的了。正如一间房,经常拉着窗帘,我们就会想里面到底怎么回事呢?诸多的想象开始出现,好奇,恐惧等。有一天拉开帘子我们发现和我们平时的房间没什么不同,这就像我们的阅读题一样,只要我们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阅读题其实也就没那么难了!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大家一起来《揭开阅读那层朦胧的面纱》。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示:从此不怕阅读题,开心取得好成绩! 最善长打妖怪的莫过于孙悟空了。今天就让我们做一次小悟空,来揭开阅读理解题的面纱吧! 一、阅读解题顺序 (一)、静心来审题,千万莫慌张。 在解答阅读题时,千万不要慌,要静下心来,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先从容易的入手,逐渐的打开思路。在这里我首先要对小朋友们说,有的小朋友不要因为平时阅读理解题错误率高些就害怕做这样的题目,或许还没做就紧张,其实再怎么紧张还是要继续完成,越紧张更做不好。 也有的小朋友不要因为平时感觉做阅读理解题还挺顺溜的,也没怎么扣分,说明基础不错,可万一遇到难题,就开始紧张、担忧,生怕被扣分,这也是不可取的。无论怎样,我们都要正确面对阅读理解题,它并不是什么“顽石”,总有办法解决的,只要有答案,我们总会把答案找出来。 (二)、仔细认真读,至少阅读三遍。 考试有时间限制。不会允许你慢慢去品读短文,所以我们在看到阅读题后,要快速读一遍短文,并且弄懂文章大致写了什么。接着看看后面的阅读题,带着这些阅读问题再次有针对性的阅读第二遍,如果还有问题弄不明白,再次重点阅读跳读第三遍。切记一遍都没读好,就匆匆忙忙写答案。这样肯定会扣好多分的。 我们提倡: 1、平时同学们要多阅读,多读课文,多读课外拓展的文章,无论读什么,都要努力把文章

第十讲 工程问题

第十讲 工程问题 【知识要点】 我们这一讲要学习的问题叫做工程问题,在工程问题中经常无法从题目中找到工作总量,此时可以把工作总量设为单位“1”。 例如:一个工程队5天修一段公路,我们就可以把修这段公路的工作总量设为单位“1”,那么工程队每天就能修完公路的 51,那么每天完成的工作量就是51,51就是这个工程队的工作效率。 所谓工作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 如同速度在行程问题中的核心地位,工程问题中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这三个量中最为关键的量也是工作效率。因此,如何求出每一个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是同学们分析问题时的重点。 【挑战例题】 例1.填空 1 . 李师傅要完成一批零件,他预计用6个小时能完成整个工作.则以这批零件的总量为单位“1”,李师傅的工作效率是( ),如果李师傅工作了2个小时,那么他完成了全部工作的( )分之( )。 2 . 吃饭的时候,妈妈给小高盛了一碗米饭,小高发现自己用了5分钟就吃掉了半碗,如果以一碗米饭为单位“1”,那么小高吃米饭的效率是( ),那么小高( )分钟能吃掉5 2碗的米饭。 3 . 阿呆和阿瓜两个人打扫屋子,阿呆自己打扫50分钟能打扫完,阿瓜75分钟能打扫完,那么阿呆每分钟能完成全部工作的( )分之( ),阿瓜每分钟能完成全部工作( )的分之( )。如果两个人同时工作的话,那么每分钟能完成全部工作的( )分之( )。 练习1(1)明明用了10个小时完成了写大字的作业,那么明明3个小时能完成作业的( )分之( )。如果这时他写好了30个大字,那么他总共要写( )个大字。

(2)阿萍为邻居家的温奶奶修花园,用30天可以修好,阿萍的效率是(),阿萍工作了10天之后,修花园的技术上了一个台阶,效率变成了之前的2倍,她还需要()天就可以把花园修好。 例2.一条公路,甲队单独去修需要20天完成,乙队单独去修需要30天完成。 (1)甲、乙两队一起修,共需要多少天完成? (2)如果甲、乙两队合修若干天之后,乙队停工休息,而甲队继续修了5天才修完,那么乙队一共修了多少天? 练习2. 有一堆排骨,老虎单独吃需要10分钟,狮子单独吃需要15分钟、那么: (1)老虎和狮子一起互不影响地吃这堆排骨,需要多少分钟吃完? (2)如果老虎和狮子一起吃了3分钟后,老虎就把狮子赶走了,剩下的排骨可以让老虎单独吃几分钟? 例3.现在要修筑一条公路,如果甲,乙两个工程队同时施工,20天可以完成。如果两队合作15天之后,剩下的全都由乙来完成,则还需要15天才能完成。那么如果这条路全部都由甲队来修,需要多少天才能完成?

(完整版)小说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小说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小说的考点 中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 2.揣摩人物形象; 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 5.品味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二)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作用; 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④小说全文的构思。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二.探究思考 (一)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分一起分析。 ⒈环境分类及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⑴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④暗示人物的命运。 ⑵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